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DNS体系架构最详解(图文)

DNS体系架构最详解(图文)

浅谈DNS体系结构:DNS系列之一

DNS是目前互联网上最不可或缺的服务器之一,每天我们在互联网上冲浪都需要DNS的帮助。DNS服务器能够为我们解析域名,定位电子邮件服务器,找到域中的域控制器……面对这么一个重要的服务器角色,我们有必要对它进行一番深入研究,本文尝试探讨一下DNS的体系结构,从而让大家能更好地了解DNS的原理。

DNS的主要工作是域名解析,也就是把计算机名翻译成IP地址,这样我们就可以直接用易于联想记忆的计算机名来进行网络通讯而不用去记忆那些枯燥晦涩的IP地址了。现在我们给出一个问题,在DNS出现之前,互联网上是如何进行计算机名称解析的?这个问题显然是有实际意义的,描述DNS的RFC882和883出现在1984年,但1969年11月互联网就诞生了,难道在DNS出现之前互联网的先驱们都是互相用IP地址进行通讯的?当然不是,但早期互联网的规模确实非常小,最早互联网上只有4台主机,分别在犹他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洛杉矶分校和加州圣芭芭拉分校,即使在整个70年代互联网上也只有几百台主机而已。这样一来,解决名称解析的问题就可以使用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每台主机利用一个Hosts文件就可以把互联网上所有的主机都解析出来。这个Hosts文件现在我们还在使用,路径就在\Windows\System32\Drivers\etc目录下,如下图所示就是一个Hosts文件的例子,我们在图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Hosts文件把[url]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19158931.html,[/url]解析为202.108.22.5。

在一个小规模的互联网上,使用Hosts文件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解决方案,一般情况下,斯坦福大学的主机管理员每周更新一次Hosts文件,其他的主机管理员每周都定时下载更新的Hosts文件。但显然这种解决方案在互联网规模迅速膨胀时就不太适用了,就算现在的互联网上有一亿台主机,想想看,如果每个人的计算机中都要有一个容纳一亿台主机的Hosts文件!呵呵,是不是快要崩溃了!

互联网的管理者们及时为Hosts文件找到了继任者-DNS,DNS的设计要求使用

分布式结构,既可以允许主机分散管理数据,同时数据又可以被整个网络所使用。管理的分散有利于缓解单一主机的瓶颈,缓解流量压力,同时也让数据更新变得简单。DNS还被设计使用有层次结构的名称空间为主机命名,以确保主机域名的唯一性。

DNS的设计要求您已经看到了,下面我来具体解释一下。DNS的前身Hosts文件

是一个完全的分散解析方案,每台主机都自己负责名称解析,这种方法已经被我们否定了。那我们能否使用一个完全集中的解析方案呢?也就是全世界只有一个Hosts文件,互联网用户都利用这个文件进行名称解析!这个方案咋一听还是有可取之处的,至少大家都解脱出来了,不用每台计算机都更新那个Hosts文件了,全世界只要把这个唯一的Hosts文件维护好就完事大吉了。实际上仔细考虑一下,有很多的问题,例如这台存放Hosts文件的主机会成为性能瓶颈,面临巨大的流

量压力,而且每个域名解析的结果都要通过这个文件进行更新,更新的速度可想而知不会太及时。因此,DNS也没有采用这种完全集中的解析方案。

目前DNS采用的是分布式的解析方案。具体是这样的,互联网管理委员会规定,域名空间的解析权都归根服务器所有,也就是说,根服务器对互联网上所有的域名都享有完全的解析权!且慢,有读者要提问了,那这个根服务器不就相当于全世界唯一的Hosts文件了吗?呵呵,不要着急,根服务器用了一个简单的操作,就改变了这种结构。根服务器使用的是什么操作?委派!下图就是根服务器委派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根服务器把com结尾的域名解析权委派给其他的DNS

服务器,以后所有以com结尾的域名根服务器就都不负责解析了,而由被委派的服务器负责解析。而且根服务器还把以net,org,edu,gov等结尾的域名都一一进行了委派,这些被委派的域名被称为顶级域名,每个顶级域名都有预设的用途,例如com域名用于商业公司,edu域名用于教育机构,gov域名用于政府机关等等,这种顶级域名也被称为顶级机构域名。根服务器还针对不同国家进行了域名委派,例如把所有以CN结尾的域名委派给中国互联网管理中心,以JP结尾的域名委派给日本互联网管理中心,CN,JP这些顶级域名被称为顶级地理域名。

每个被委派的DNS服务器同样使用委派的方式向下发展,例如和讯公司想申请使用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19158931.html,域名,这时和讯就要向负责.com域名的DNS服务器提出申请,只要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19158931.html,还没有被其他公司或个人使用,而且申请者按时足额缴纳了费用,负责.com域名的服务器就会把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19158931.html,域名委派到和讯公司自己的DNS服务器60.28.251.1。只要DNS服务器使用委派,域名空间就会逐步形成现有的分布式解析架构。这种架构把域名解析权下放到各公司自己的DNS服务器上,既有利于及时更新记录,同时对平衡流量压力也很有好处。

那么,在这种分布式的解析结构中,DNS服务器如何进行域名解析呢?换句话说,其他的DNS服务器怎么知道由60.28.251.1负责解析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19158931.html,的域名呢?如果一个互联网用户想解析域名[url]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19158931.html,[/url],过程是怎么样的呢?如下图所示,用户把解析请求发送到自己使用的DNS服务器上,DNS服务器发现自己无法解析[url]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19158931.html,[/url]这个域名,于是就把这个域名发送到根服务器请求解析,根服务器发现这个域名是以com结尾的,于是告诉查询者这个域名应该询问负责com的DNS服务器。这时查询者会转而向负责com的域名服务器发出查询请求,负责com域名的DNS服务器回答说[url]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19158931.html,[/url]是以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19158931.html,结尾的域名,以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19158931.html,结尾的域名已经被委派到DNS服务器

60.28.251.1了,因此这个域名的解析应该询问60.28.251.1。于是查询者最后向60.28.251.1发出查询请求,这次应该可以如愿以偿了,60.28.251.1会告诉查询者所需要的答案,查询者拿到这个答案后,会把这个查询结果放入自己的缓存中,如果在缓存的有效期内有其他DNS客户再次请求这个域名,DNS服务器就会利用自己缓存中的结果响应用户,而不用再去根服务器那里跑一趟了。

以上介绍的域名解析过程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实验来加以说明,Berlin是一个DNS 服务器,IP地址为192.168.1.200,其他IP参数如下图所示。我们现在用Berlin 来解析一个域名,我们用抓包工具ethereal追踪一下域名解析的轨迹。

在DNS服务器上查询[url]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19158931.html,[/url],如下图所示,DNS服务器已经解析了这个域名,但到底解析的过程是什么样的呢?向下看!

打开抓包工具Ethereal,如下图所示,我们看到第8条记录显示DNS服务器Berlin向198.41.0.4发出了一个查询请求,请求解析

[url]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19158931.html,[/url],198.41.0.4何许人也,13个根服务器之一!

接下来看第9条记录,198.41.0.4给Berlin一个回应,告诉了Berlin这个域名解析问题应该询问负责com区域的DNS服务器,而且198.41.0.4还给出了负责com区域服务器的域名和IP地址。

接下来的第10条记录显示了Berlin向192.55.83.30发出了域名解析请求,从上图可知,192.55.83.30就是负责com区域的域名服务器之一,这次查询会有什么样的回应呢?

从下图的第11条记录可以看出,负责com区域的域名服务器告诉Berlin,以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19158931.html,结尾的域名已经委派出去,现在有四个服务器负责,Berlin可以向这四个服务器中的任何一个提出查询请求。

从第12条记录可以看出,Berlin这次向59.173.14.26提出了查询请求,59.173.14.26就是上图中提到的负责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19158931.html,区域的四个服务器之一。这次查询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如下图的第13条记录所示,这次查询终于有了结果,负责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19158931.html,的

59.173.14.26终于告诉Berlin,[url]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19158931.html,[/url]对应的IP是

60.28.250.55。

通过这个实验,希望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DNS的分布式结构,下篇博文中我们要讨论一下如何DNS服务器的常用记录类型。

详解DNS的常用记录(上):DNS系列之二

在上篇博文中,我们介绍了DNS服务器的体系结构,从中我们了解到如果我们希望注册一个域名,那么必须经过顶级域名服务器或其下级的域名服务器为我们申请的域名进行委派,把解析权委派到我们的DNS服务器上,这样我们才可以获

得对所申请域名的解析权。本文中我们将再进一步,假设我们已经为公司成功申请了一个域名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19158931.html,,现在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19158931.html,的解析权被委派到公司的DNS服务器202.99.16.1,那我们在202.99.16.1服务器上该进行什么样的配置呢?

一安装DNS服务器

首先我们要在服务器上安装DNS组件,服务器的TCP/IP配置如下图所示。

安装DNS组件非常简单,依次点击控制面板-添加或删除程序-添加/删除Windows组件-网络服务,如下图所示,选择“域名系统”即可。

二创建区域

DNS服务器创建完毕之后,我们接下来就要创建DNS区域了,区域是DNS服务器所负责的名称空间,DNS服务器有正向区域和反向区域,正向区域负责把域名解析为IP,而反向区域负责把IP解析为域名。

DNS区域有三种类型,正向区域,反向区域和存根区域。要理解区域类型,先要明白DNS服务器有主服务器和辅助服务器的区别。一般情况下,企业申请域名时会考虑配备两个DNS服务器,一个是主服务器,另一个是辅助服务器。一般的解析请求由主服务器负责,辅助服务器的数据是从主服务器复制而来的,辅助服务器的数据是只读的,当主服务器出现故障或由于负载太重无法响应客户机的解析请求时,辅助服务器会挺身而出担负起域名解析的任务。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解释一下什么是主要区域,主服务器使用的区域就是主要区域,同样,辅助服务器使用的区域是辅助区域。存根区域可以看做是一个特殊的,简化的辅助区域,具体区别我们在后续博文中会加以介绍。

一般我们使用较多的是正向区域,而且从逻辑上考虑,必然是先创建主要区域,因为辅助区域和存根区域都需要从主要区域复制数据,因此我们现在的任务是要为区域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19158931.html,创建一个正向的主要区域。如下图所示,我们在DNS服务器上选择创建一个正向区域。

出现新建区域向导,点击下一步继续。

选择创建一个主要区域。

区域名称和申请的域名是一样的,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19158931.html,。

区域数据文件是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19158931.html,.dns,区域内的所有记录都存储在这个文件里,注意,这个文件我们以后会用到的。

向导询问是否允许区域动态更新,一般来说,如果DNS区域在企业内网使用,我们会允许动态更新;如果用于Internet,那么一般不需要动态更新。

如下图所示,区域创建完毕。

区域创建完毕之后,如下图所示,区域中只有一个NS记录和一个SOA记录,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在区域中创建适当的DNS记录。

三创建记录

DNS记录是DNS区域数据的具体表现形式,我们接下来为大家介绍几种最常见的DNS记录,大家掌握了这些记录就可以基本掌握DNS的基本应用了。

1、 A记录

A记录也称为主机记录,是使用最广泛的DNS记录,A记录的基本作用就是说明一个域名对应的IP是多少,例如,我们想通过A记录说明一台主机的域名是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19158931.html,,IP是202.99.16.185,那么我们就可以进行下列操作。如下图所示,我们在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19158931.html,区域中选择“新建主机”。

如下图所示,我们在A记录中说明了域名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19158931.html,对应的IP是

202.99.16.185。其中提到了一个完全合格域名的概念,这里我们介绍一下。完全合格域名指的是点结尾的域名,例如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19158931.html,.就是一个完全合格域名。

在一般的网络应用中,我们可以省略完全合格域名最右侧的点,但DNS对这个点不能随便省略。因为这个点代表了DNS的根,有了这个点,完全合格域名就可以表达为一个绝对路径,例如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19158931.html,.就可以表示为DNS根下的com子域下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19158931.html,域中一个名为bbs的主机。如果DNS发现一个域名不是以点结尾的

完全合格域名,就会把这个域名加上当前的区域名称作为后缀,让其满足完全合格域名的形式需求。例如DNS会把域名bbs处理为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19158931.html,.。因此,如果要求输入完全合格域名,我们应该注意让域名以点结尾。

A记录的基本用法是描述域名和IP的对应关系,其实A记录还有一个高级用法,A记录有负载平衡的作用。DNS经常被用作一个低成本的负载平衡解决方案,主要就是依靠A记录来实现的。举个例子加以说明,例如我们有四个Web服务器共同负责[url]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19158931.html,[/url]这个网站,四个Web服务器的IP地址分别为202.99.16.81,202.99.16.82,202.99.16.83和202.99.16.84,那么我们就应该创建如下的主机记录。

物联网结构

物联网结构 对于物联网结构,我们可以从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物联网技术体系结构两个角度去认识。 1.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如图1-12所示。 图1-12 物联网体系结构图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泛在化末端感知网络、融合化网络通信基础设施与普适化应用服务支撑体系。人们也经常将它们称为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2]。 (1)泛在化末端感知网络 泛在化末端感知网络的主要任务是信息感知。理解泛在化末端感知网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如何理解“泛在化”的概念。 物联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泛在化”,即“无处不在”的意思。这里的“泛在化”主要是指无线网络覆盖的泛在化,以及无线传感器网络、RFID标识与其他感知手段的泛在化。“泛在化”的特征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全面的信息采集是实现物联网的基础;第二,解决低功耗、小型化与低成本是推动物联网普及的关键。 2)如何理解“末端感知网络”的概念。 “末端网络”是相对于中间网络而言的。大家知道,在互联网中如果我们在中国访问欧洲的一个网络时,我们的数据需要通过多个互联的中间网络转发过去。“末端网络”是指它处于网络的端位置,即它只产生数据,通过与它互联的网络传输出去,而自身不承担转发其他网络数据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将“末端感知网络”类比为物联网的末梢神经。 3)如何理解感知手段的“泛在化”。 泛在化末端感知网络的第三个含义是物联网的感知手段的“泛在化”。通常我们所说的RFID、传感器是感知网络的感知结点。但是,目前仍然有大量应用的IC卡、磁卡、一维或二维的条形码也应该纳入感知网络,成为感知结点。 我们目前讨论的物联网主要针对基于大规模、造价低的RFID、传感器的应用问题,这在物联网发展的第一阶段是非常自然的和必须的。但是作为信息技术研究人员,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世界各国正在大力研究的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机器人在军事、防灾救灾、安全保卫、航空航天及其他特殊领域的应用问题。通过网络来控制装备有各种传感器、由大量具备协同工作能力的智能机器人结点组成的机器人集群的研究,正在一步步展示出其有效扩大人类感知世界的能力的应用前景。当智能机器人发展到广泛应用的程度,它必然也会进入物联网,成为感知网络的智能感知结点。我们在理解感知手段的“泛在化”特点时,必须前瞻性地预见到这个问题。 (2)融合化网络通信基础设施 融合化网络通信基础设施的主要功能是实现物联网的数据传输。目前能够用于物联网的通信网络主要有互联网、无线通信网与卫星通信网、有线电视网。理解融合化网络通信基础设施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如何理解三网融合对推进物联网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 目前我国正在推进计算机网络、电信网与有线电视网的三网融合。三网融合的结果将会充分发挥国家在计算机网络、电信网与有线电视网基础设施建设上多年投入的作用,推动网络应用,也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网络通信基础设施条件。 2)如何理解互联网与物联网在传输网层面的融合问题。 我们知道,在互联网应用环境中,人通过计算机接入互联网时是通过网络层的IP地址和数据链路层的硬件地址(网卡)来标识地址的。当用户要访问一台服务器时,他只要输入服务器名,DNS服务器能够根据服务器名找出服务器的IP地址。而在物联网中,增加了末端感知网络与感知结点标识,因此在互联网中传输物联网数据和提供物联网服务时,必须增加对应于物联网的“地址管理系统”与“标识管理系统”。 3)如何理解M2M通信业务在物联网应用中的作用。 中国电信预计未来用于人对人通信的终端可能仅占整个终端市场的1/3,而更大数量的通信是机器对机器(Machine to Machine,M2M)通信业务。在这个分析的基础上,中国电信提出了M2M的概念。目前,M2M重点在于机器对机器的无线通信。这里存在三种模式:机器对机器、机器对移动电话(如用户远程监视),以及移动电话对机器(如用户远程控制)。由于M2M是无线通信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它可用于双向通信,如远距离收集信息、设置参数和发送指令,因此M2M技术可以用于安全监测、远程医疗、货物跟踪、自动售货机等。因此,M2M通信业务是目前物联网应用中一个重要的通信模式,也是一种经济、可靠的组网方法。

网络的体系结构

网络的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各层次及其协议的集合。其层次结构一般以垂直分层模型来表示。 网络通常按层或级的方式来组织,每一层都建立在它的下层之上。不同的网络,层的 名字、数量、内容和功能都不尽相同。但是每一层的目的都是向它的上一层提供服务,这一点是相同的。层和协议的集合被称为网络体系结构。作为具体的网络体系结构,当前重要的和使用广泛的网络体结构有OSI体系结构和TCP/IP体系结构。 OSI是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I/RM(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Model)缩写,它被分成7层,这7个层次分别定义了不同的功能。几乎所有的网络都是基于这种体系结构的模型进行改进并定义的,这些层次从上到下分别是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运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其中物理层是位于体系结构的最低层,它定义了OSI网络中的物理特性和电气特性。 OSI是Open System Interconnect的缩写,意为开放式系统互联。国际标准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了OSI模型。这个模型把网络通信的工作分为7层,分别是物理层、 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和互连网协议)缩写,TCP/IP体系结构是当前应用于Internet网络中的体系结构,它是由OSI结构演变来的,它没有表示层,只有应用层、运输层,网际层和网络接口层。 物理层: 第一层是物理层(也即OSI模型中的第一层),它看起来似乎很简单。物理层实际上就是布线、光纤、网卡和其它用来把两台网络通信设备连接在一起的东西。甚至一个信鸽也可以被认为是一个1层设备。网络故障的排除经常涉及到1层问题 数据链路层: 第2层是数据链路层,运行以太网等协议。交换机可以看成网桥,人们现在都这样称呼它。网桥都在2层工作,仅关注以太网上的MAC 地址。如果在谈论有关MAC地址、交换机或者网卡和驱动程序,你就是在第2层的范畴。集线器属于第1层的领域,因为它们只是电子设备,没有2层的知识。第2层的相关问题在本网络讲座中有自己的一部分,因此现在先不详细讨论这个问题的细节。现在只需要知道第2层把数据帧转换成二进制位供1层处理就可以了。 网络层: 第3层是网络层在计算机网络中进行通信的两个计算机之间可能会经过很多个数据链路,也可能还要经过很多通信子网。网络层的任务就是选择合适的网间路由和交换结点,确保数据及时传送。网络层将数据链路层提供的帧组成数据包,包中封装有网络层包头,其中含有逻辑地址信息源站点和目的站点地址的网络地址。 如果你在谈论一个IP地址,那么你是在处理第3层的问题,这是数据包问题,而不是第2层的帧。IP是第三层问题的一部分,此外还有一些路由协议和地址解析协议(ARP)。有关路由的一切事情都在第3层处理。地址解析和路由是3层的重要目的。 传输层: 第4层是处理信息的传输层。第4层的数据单元也称作数据包。但是,当你谈论TCP 等具体的协议时又有特殊的叫法,TCP的数据单元称为段而U DP协议的数据单元称为“数据报。这个层负责获取全部信息,因此,它必须跟踪数据单元碎片、乱序到达的数据包和其它在传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理解第4层的另一种方法是,第4层提供端对端的通信管

网络体系结构参考模型

一、互连网体系结构 1974年IBM提出了SNA(系统网络体系结构),考虑到各个网络存在的异构,异质,导致网络都属于封闭式网络,无法相互连接,通过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定义了OSI(开放式系统互连)标准,将计算机网络进行分层分层优点:解决了通信的异质性问题,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向高层屏蔽低层细节问题,使网络的设计更加的简单、容易实现。 协议:网络中通信或数据交换的规则和标准 实体:发送接收信息的软件或硬件的进程 对等实体:不同系统内的同一层次两个实体 接口:相临两层之间的交互界面 服务:某一层和此层以下的层能力,通过接口交给相临层 协议栈:系统内的各个层的协议集合 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的层次结构和协议的集合 1、ISO/OSI参考模型 ISO/OSI参考模型是一种逻辑结构,不是具体的设备,任何遵循协议的系统都可以相互通信经过OSI七层模型的数据要经历数据的封装(打包)和解封装(解包)过程,封装过程是将原数据从高层向低层传递的过程,每经过一层都需要加上该层的报头信息,解封装过程是从低层向高层传递的过程,每经过一层都需要将对等层的报头去掉还原为上层数据。

第一层:物理层 处于最底层,为上层提供物理连接,负责传送二进制比特流,在物理层中定义了机械特性(连接器形式和插针分配),电气特性(接口电路参数),功能特性(物理接口的信号线)和规程特性(信号线操作规程),传输介质可以使用有线介质或无线介质,物理层传输二进制比特流,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物理层的典型设备有:集线器 第二层:数据链路层 链路的管理,流量的控制,差错控制,数据以数据帧格式传输的,数据帧包含帧头(H2)和帧尾(T2)MAC(介质访问控制),48位二进制组成,为了方便表示使用十六进制表示,网卡上的MAC地址是物理地址,在生产网卡时就内臵在网卡的ROM(只读存储器)芯片中了,不能修改,但是可以伪造(网卡属性中),为了表示网卡的全球唯一性,将MAC地址表示的48位二进制地址分为2部分,前24位表示厂商代号,后24位表示厂商内部代号,MAC地址相同的计算机不能够相互通信网桥,二层交换机,网卡都工作在数据链路层。 第三层:网络层 提供统一的寻址方案,完成分组的独立路由选择,网络层数据以数据包传输路由器工作在网络层,实现路径的选择,通过路由表中的路由表项,(直连路由,路由器自己接口所在的网络形成的路由表),(静态路由,管理员手工添加路由信息添加的路由表),(动态路由,路由器通过相互的路由学习,得到的路由表),路由器可以实现网络

网络各层协议

为把在一个网络结构下开发的系统与在另一个网络结构下开发的系统互连起来,以实现更高一级的应用,使异种机之间的通信成为可能,便于网络结构标准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83年形成了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OSI(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简称OSI)的正式文件。所谓开放,是指只要按OSI标准来办,什么样的系统均可互相通信。 在OSI参考模型中,把网络协议分为七层,从下到上依次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OSI参考模型各层的作用: 物理层:在物理媒体上传输原始的数据比特流。 数据链路层:将数据分成一个个数据帧,以数据帧为单位传输。有应有答,遇错重发。 网络层:将数据分成一定长度的分组,将分组穿过通信子网,从信源选择路径后传到信宿。 传输层:提供不具体网络的高效、经济、透明的端到端数据传输服务。 会话层:进程间的对话也称为会话,会话层管理不同主机上各进程间的对话。 表示层:提供数据信息的语法表示变换。 应用层:提供应用程序访问OSI环境的手段。 对等层协议之间交换的信息单元统称为协议数据单元(PDU,Protocol Data Unit): 传输层——数据段(Segment) 网络层——数据包(Packet) 数据链路层——数据帧(Frame) 物理层——比特(bit) OSI网络体系结构各层协议: 一、应用层:TELNET、FTP、TFTP、SMTP、SNMP、HTTP、BOOTP、DHCP、DNS 二、表示层: 文本:ASCII,EBCDIC

图形:TIFF,JPEG,GIF,PICT 声音:MIDI,MPEG,QUICKTIME 三、会话层:NFS、SQL、RPC 、X-WINDOWS、ASP(APPTALK会话协议)、SCP 四、传输层:TCP、UDP、SPX 五、网络层:IP、IPX、ICMP、RIP、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 六、数据链路层:SDLC、HDLC、PPP、STP(Spanning Tree Protocol)、帧中继 七、物理层:EIA/TIA RS-232、EIA/TIA RS-449、V.35、RJ-45 数据封装与解封 TCP-IP与OSI参考模型的对应关系

DNS协议详解-个人整理

域名解析过程: 1.本机向本地服务器发出一个DNS请求报文,报文中携带需要查找的域名; 2.本地域名服务器向本机回应一个DNS响应报文,里面包含域名和对应的IP地址; (采用迭代查找) 递归查询: 本机向本地域名服务器发出一次查询请求,就静待最终的结果。如果本地域名服务器无法解析,自己会以DNS客户机的身份向其它域名服务器查询,直到得到最终的IP地址告诉本机 迭代查询: 本地域名服务器向根域名服务器查询,根域名服务器告诉它下一步到哪里去查询,然后它再去查,每次它都是以客户机的身份去各个服务器查询。 DNS报文协议格式 头部: 1.Transaction ID 会话标识(2字节) 是DNS报文的ID标识,对于请求报文和其对应的应答报文,这个字段是相同的,通过它可区分DNS应答报文是哪个请求的响应。 2.Flags 标志(2字节)16位

3.数量字段(总共8字节): Questions、Answer RRs、Authority RRs、 Additional RRs 各自表示后面的四个区域的数目。 Questions 表示查询问题区域节的数量; Answers 表示回答区域的数量; Authoritative namesversers 表示授权区域的数量; Additional recoreds表示附加区域的数量 正文部分 1.1.查询名:长度不固定,且不使用填充字节,一般该字段表示的就是需要查询的域名 (如果是反向查询,则为IP,反向查询:即通过IP地址反查域名) 一般格式如下: 表示其后面的域名长度jocent me长度为2 最后必须为0 长度为6

1.3. 查询类:通常为1,表明是Internet数据 2.资源记录(RR)区域(包括回答区域,授权区域和附加区域) 该区域由3个。但格式均一样,分别是:回答区域、授权区域、附加区域 2.1.域名(2字节或不定长): 它的格式和Queries区域的查询名字字段是一样的。有一点不同就是,当报文中域名重复出现的时候,该字段使用2个字节的偏移指针来表示。 比如,在资源记录中,域名通常是查询问题部分的域名的重复,因此用2字节的指针来表示,具体格式是最前面的两个高位是11,用于识别指针。其余的14位从DNS报文的开始处计数(从0开始),指出该报文中的相应字节数。 一个典型的例子,C00C (1100000000001100,12正好是头部的长度,其正好指向Queries 区域的查询名字字段)。 2.2.查询类型:表明资源记录的类型。同1.2 表格 2.3.查询类:对于Internet信息,总是IN 2.4.生存时间(TTL):单位为秒,表示的是资源记录的生命周期,一般用于当地址解析程序取出资源记录后决定保存及使用缓存数据的时间,它同时也可以表明该资源记录的稳定程

dns递归解析过程

DNS递归解析过程详解 DNS(Domain Name System)是互联网的基础设施之一,用于将域名转换为IP地址。DNS递归解析过程是DNS的核心功能之一,它允许用户通过输入域名来访问网站。本文将详细解释DNS递归解析过程。 一、DNS递归解析概述 DNS递归解析是指DNS服务器在解析域名时,会递归地查询其他DNS服务器,直到找到对应的IP地址。这个过程涉及到多个DNS服务器之间的交互,包括根服务器、TLD服务器、权威服务器等。 二、DNS递归解析过程 1.客户端发出DNS查询请求 当用户在浏览器中输入一个域名时,客户端会向本地DNS服务器发出DNS查询请求。本地DNS服务器通常是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提供的DNS 服务器,也可以是用户自己配置的DNS服务器。 2.本地DNS服务器查询根服务器 本地DNS服务器首先会查询根服务器,以确定域名的顶级域(TLD)。根服务器会返回TLD的IP地址给本地DNS服务器。 3.本地DNS服务器查询TLD服务器 本地DNS服务器接着会查询TLD服务器,以确定域名的权威服务器。TLD服务器会返回权威服务器的IP地址给本地DNS服务器。 4.本地DNS服务器查询权威服务器 本地DNS服务器最后会查询权威服务器,以获取域名的IP地址。权威服务器会返回域名的IP地址给本地DNS服务器。 5.本地DNS服务器返回结果给客户端 本地DNS服务器将权威服务器返回的IP地址返回给客户端,客户端就可以通过这个IP地址访问相应的网站了。 三、DNS递归解析的特点 1.递归查询:DNS递归解析过程中,本地DNS服务器会递归地查询其他DNS 服务器,直到找到对应的IP地址。 2.分层结构:DNS递归解析过程中涉及到的服务器有根服务器、TLD服务器、 权威服务器等,形成了一个分层结构。

(完整版)网络体系结构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 1.网络体系结构是层次和协议的集合。 2.网络协议:通信双方在通信中必须遵守的规则。用来描述进程之间信息交换过程的一组 术语。 3.协议三要素:语法、语义和交换规则(时序、定时)。 a)语法:规定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和格式。 b)语义:规定通信双方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应答。 c)交换规则:规定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4.分层设计 a)为了降低协议设计的复杂性,采用层次化结构。 b)每一层向其上层提供服务。 c)N层是N-1层的用户,是N+1层服务的提供者。 d)第N层和第N层通信,使用第N层协议。 e)实际传输数据的层次是物理层。 f)分层的优点: i.各层之间相互独立,高层不必关心底层的实现细节。 ii.有利于实现和维护,每个层次实现细节的变化不会对其它层次产生影响。 iii.易于实现标准化。 g)分层原则:每层功能明确,层数不宜太多也不能太少。 h)协议是水平的(对等层通信时遵守的规则) i)对等层:通信的不同计算机的相同层次。 j)接口:层与层之间通过接口提供服务。 k)服务:下层为上层提供服务 5.网络中进行通信的每一个节点都具有相同的分层结构,不同节点的相同层次具有相同的 功能,不同节点的相同层次通信使用相同的协议。 6.数据传输的过程 a)数据从发送端的最高层开始,自上而下逐层封装。 b)到达发送端的最底层,经过物理介质到达目的端。 c)目的端将接收到的数据自下而上逐层拆封。 d)由最高层将数据交给目标进程。 7.封装:在数据前面加上特定的协议头部。 8.层次和协议的关系:每层可能有若干个协议,一个协议主要只属于一个层次。 9.协议数据单元(PDU):对等层之间交换的信息报文。 10.网络服务:计算机网络提供的服务可以分为两种: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 11.OSI/RM(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a)应用层面向用户提供服务,最底层物理层,连接通信媒体实现数据传输。 b)上层通过接口向下层提出服务请求,下层通过接口向上层提供服务。 c)除物理层以外,其他层不直接通信。 d)只有物理层之间才通过传输介质进行真正的数据通信。 12.OSI的特点: a)每层的对应实体之间都通过各自的协议进行通信。 b)各计算机系统都有相同的层次结构。 c)不同系统的相应层次有相同的功能。 d)同一系统的各层之间通过接口联系。

防火墙DNS配置详解(有图)

Linux服务器配置 一、网卡配置 Linux配置网络有两种方法:做好人力资源,企业无忧 (1)鼠标配置:系统——首选项——网络连接——编辑——IPV4设置为自动——配置IP地址,例Ipaddress 202.206.90.129 NETMASK 255.255.255.0 GW 202.206.90.4 DNS 202.206.80.33 (2)用命令配置:按住Ctrl+Alt+F2进入命令编辑模式,键入以下代码: ——cd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 ——vi ifcfg-eth0 配置:ipaddress:202.206.90.129 Netmask:255.255.255.0 Gw: 202.206.90.4 Dns: 202.206.80.33 退出并保存(ESC+:+wq) 二、DNS服务器 网卡设置好后,可以访问校园网了,接着配置DNS服务器 在命令行下:输入以下命令 1、创建挂载点文件夹mkdir rong 2、将文件挂起,以便安装包的使用mount /dev/cdrom rong 3、进到rong里找到Packages服务安装包cd rong/Packages 4、查看服务的安装情况,当前情况下是没有安装的ls –q dns 5、找到安装包并进行安装ls bind*.* rmp –ivh bind-9.7.8-5.P2.e16.i686.rpm 6、启动服务service named start 三、对安装上的服务做配置 1、对named.conf 文件编辑cd /etc vi named.conf 2、对resolv.conf 文件编辑vi /etc/resolv.conf 3、对正向区域文件name.rong 和反向区域文件name.ma 编辑 4、重启服务测试service network restart和service named restart 四、服务做好之后,把本地计算机上的DNS指向虚拟机里服务器的IP地址即202.206.90.129 7、安装dns服务rmp –ivh bind-9.7.8-5.P2.e16.i686.rpm

DNS协议详解

一、前言 foxmail新版中有一个《邮件特快专递》的功能。起先搞不懂如何用,后来知道要在工具->系统选项那边设置本地DNS服务器的IP地址。 觉得这个新功能蛮好用的。不需要通过SMTP代理,可以直接通过本地往邮箱所在的邮件交换器发送邮件。在暑假一开始想在VC++中实现这个功能。用IRIS截包后,发现程序后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19158931.html,发送邮箱,不知道这个是什么东西所以作罢。后来才想到这个就是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19158931.html,的MX记录主机,原来特快专递的原理就是往这个主机上发送数据就行。 运行nslookup程序: set type=mx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19158931.html, 有了,有了,得到结果: Non-authoritative answer: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19158931.html, MX preference = 10, mail exchanger =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19158931.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19158931.html, MX preference = 10, mail exchanger =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19158931.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19158931.html, MX preference = 10, mail exchanger =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19158931.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19158931.html, MX preference = 10, mail exchanger =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19158931.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19158931.html, MX preference = 10, mail exchanger =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19158931.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19158931.html, MX preference = 40, mail exchanger =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19158931.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19158931.html, MX preference = 10, mail exchanger =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19158931.html, 没有错了。就是这个了。后来因为不知道怎么实现nslookup的功能,就放弃了,学了半个多月的C#。后来偶然在网上查找到了一些相关的文档。几次实验。把我的开发过程拿过来分享,我第一次写教程性文档。所以不规范之处,请大家包涵。本文涉及的域名、邮箱及IP均为真实的。 二、DNS协议原理 我认为,要想成为一个好的网络软件程序员,必须得读懂RFC文档。因为本文是面向大多广泛程序爱好者,所以我尽量从细节上写,如果高手的话,可以跳过此部分。 DNS协议的相关RFC文档: RFC1034-《DOMAIN NAMES - CONCEPTS AND FACILITIES》 RFC1035-《DOMAIN NAMES - IMPLEMENTATION AND SPECIFICATION》 网上的计算机用形如220.162.75.1这样称为IP地址的数字串来标识一台计算机。而如果每次访问一台计算机都是通过输入这样的东东来访问,那不就太可怕了?以是出了DNS这样的好东东,用要指示其绑定的IP地址,当我们在浏览器内输入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19158931.html, 时,浏览器不知道网页该到哪里取,于是就向设定好的DNS服务器查询https://www.wendangku.net/doc/b319158931.html,这个域名。DNS服务器会先寻找自己的记录库,如果没有发现就转向上一级DNS服务器进行查询(转发请求)。把找到后的IP告知你的浏览器。这里边浏览器查询的记录类型是A记录。RFC1035文档第11页中定义有16种记录类型,而常见的有A(地址)记录、CNAME(别名)记录、MX(邮件交换)记录。我们本篇要关心的是MX记录。 查询的过程一般是:客户向DNS服务器的53端口发送UDP报文,DNS服务器收到后进行处理,并把结果记录仍以UDP报文的形式返回过来。 此UDP报文的一般格式: +---------------------+ | 报文头|

集群服务器的结构

Web服务器集群体系结构 Web服务器集群系统是由分布在LAN或WAN上的多台Web服务器主机(同构的或异构的)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种服务器体系结构,它采用负载均衡策略将到达的请求分配给集群中的某台服务器进行处理。下面具体介绍几种常见的Web服务器集群的体系结构。 镜像站点 镜像站点的体系结构属于一种每个单独的节点都分散于地理上不同位置的集群,其结构如图1所示。集群中每个节点具有不同的主机名(URL),但具有相同的镜像内容。用户直接从多个具有独立URL的站点中进行选择,并将HTTP请求发送给该镜像站点进行服务(如图1所示)。通常,用户可以选择一个地理上距离最近的集群节点以减少响应时间。 图1 地理上分散的镜像站点但是这种体系结构有其缺点。首先,Web服务器集群缺少对请求分配的控制,集群节点的选择仅依赖于客户的主观意志,但客户根本不清楚各节点的负载情况。其次,集群节点对于客户是可见的(非透明的),因此某一节点出现故障会影响客户感知的集群可用性。最后,各集群节点对于客户的可见性也具有潜在的安全方面的问题。 基于DNS 在Internet上寻址一个特定的主机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用它的IP地址,另一种方法是使用主机名。使用主机名进行寻址的客户在与Web服务器建立通信连接之前,必须向域名服务器(Domain Name Server, DNS)发送一个地址映射请求从而获得Web服务器的IP地址。DNS的作用是负责将URL中的主机名映射成IP地址。

图2 基于DNS的Web服务器集群的请求分配过程在基于DNS的集群体系结构中,集群所在域的授权域名服务器(称为“集群DNS”)向外部提供一个单一的URL主机名作为整个集群的虚拟接口,使得集群对用户端具有透明性。集群中的每台Web服务器都具有一个真实的IP地址。集群DNS作为集群系统的集中式请求调度器,在Web站点域名(URL)到服务器节点IP地址的映射过程中,能够选择集群中的任何节点作为请求分配的目的地。 基于请求分配器 与基于DNS的集群技术相对照,基于请求分配器(Dispatcher)的Web服务器集群能够完全控制所有到来的请求并且实现精细粒度的负载均衡。在基于请求分配器的集群系统中,前端的请求分配器作为到达请求的代理,负责集中地接收所有到达的HTTP请求,并且按照特定的负载均衡策略将客户的请求均衡、透明地分配给集群中的后端服务器。整个集群系统具有一个单一的虚拟IP地址,即集群地址,因此集群中的服务器对用户端是透明的。实际上,集群地址就是请求分配器的IP地址,即请求分配器为集群系统提供了一个单一的虚拟接口,使得整个集群对外部而言犹如一台单一的主机。 在这种体系结构中,早期的研究或产品典型地采用第四层交换机(仅处理到达的请求分组)或TCP路由器(处理到达的请求分组和返回的应答分组)作为请求分配器,能够根据后端服务器的私有IP地址或MAC地址对之进行独一无二的识别,并在TCP层执行请求分配(即第四层处理)。所采用的典型的请求分配机制包括分组重写、分组转发、HTTP重定向等。最近的研究和产品已经开始使用第七层交换机(也称Web交换机或内容交换机)作为请求分配器,实现Content-aware(基于请求内容)的请求分配。

dns协议原理

DNS协议原理 DNS(Domain Name System)是一个分布式的命名系统,用于将域名映射到与之对应的IP地址。它是互联网中最重要的基础架构之一,它将人类可读的域名转换为计算机可理解的IP地址,使得用户可以更方便地访问互联网上的各种资源。 本文将详细解释DNS协议的基本原理,并对其工作流程、记录类型、域名解析过程等进行说明。 DNS协议概述 DNS协议是基于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的协议,它使用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或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进行通信。DNS协议使用固定的端口(53)进行通信,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DNS请求,服务器返回对应的DNS 响应。 DNS协议主要包含两个部分:域名解析和资源记录。 域名解析 域名解析是DNS协议的核心功能之一,它将域名转换为对应的IP地址。 域名解析的过程如下: 1.客户端发送DNS请求到本地DNS服务器。 2.本地DNS服务器查询自己的缓存,如果有对应的IP地址,则直接返回该IP 地址给客户端;否则,进行下一步。 3.本地DNS服务器向根DNS服务器发送DNS请求。 4.根DNS服务器返回顶级域名服务器的IP地址给本地DNS服务器。 5.本地DNS服务器向顶级域名服务器发送DNS请求。 6.顶级域名服务器返回次级域名服务器的IP地址给本地DNS服务器。 7.本地DNS服务器向次级域名服务器发送DNS请求。 8.次级域名服务器返回目标域名的IP地址给本地DNS服务器。 9.本地DNS服务器将IP地址返回给客户端,并将结果缓存。 资源记录 DNS协议中的资源记录包含了域名和对应的IP地址的映射关系。 DNS协议中定义了多种记录类型,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A记录:将域名映射到对应的IPv4地址。 2.AAAA记录:将域名映射到对应的IPv6地址。

网络体系结构和基本概念

网络体系结构和基本概念 1.OSI参考模型: OSI(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是一个国际标准的概念框架,用于 描述网络体系结构的各个层次和功能。它将网络划分为七个层次: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每个层次都有 特定的功能和任务,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协同工作,最终实现可靠的数据 传输和通信。 2.TCP/IP协议族: TCP/IP是一种网络协议族,它是网络通信的基础。TCP/IP协议族由 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网络互联协议(IP)构成,它们分别对应于OSI 参考模型的传输层和网络层。TCP/IP协议族还包括IP地址、域名系统(DNS)、用户数据报协议(UDP)等,它们协同工作,完成数据的传输和 路由。 3.客户端-服务器模型: 客户端-服务器模型是一种常见的网络体系结构,它通过将网络上的 计算机划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来实现资源共享和服务提供。客户端是用户 通过网络访问服务器获取服务的终端设备,服务器是提供服务的主机。客 户端向服务器发送请求,服务器接收请求并回应,完成数据的交互和处理。 4.P2P网络: P2P(对等)网络是一种去中心化的网络体系结构,其中所有的计算 机都既是客户端又是服务器。P2P网络不依赖于专用的服务器设备,而是

通过直接连接来交换数据。P2P网络的一大特点是去中心化,它能够更好地抵抗单点故障和网络拥塞。 5.三层网络体系结构: 三层网络体系结构是一种通用的网络设计架构,它由三层构成:核心层、分布层和接入层。核心层负责数据的传输和路由,分布层负责网络的负载均衡和安全策略,接入层则负责用户与网络的连接。这种分层结构能够提高网络的性能和可管理性。 上述是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网络体系结构的设计和实现对于网络的性能和安全至关重要。通过合理地利用和组织网络资源,可以提高网络的性能、可靠性和可扩展性,同时还能够保障数据的安全和隐私。在日益发展的信息时代中,网络体系结构的研究和创新将继续推动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及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及体系结构 一、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计算机网络是由若干台计算机及其互连设备(路由器、交换机等)通过通信链路和交换设备相互连接起来,共享资源并进行信息交换的系统。 2.通信协议:计算机网络中的通信是通过通信协议实现的。通信协议规定了计算机之间信息的传输格式、传输方式、传输控制等规范。 3.网络拓扑结构:计算机网络中的拓扑结构有多种形式,常见的有总线型、环形、星型、树型等,不同的拓扑结构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4.IP地址:IP地址是计算机在网络中的唯一标识,它由32位或128位二进制组成,用于定位计算机的位置。 5.域名系统(DNS):DNS是将域名与IP地址进行映射的系统,通过DNS可以通过域名访问到具体的计算机。 6.网络地址转换(NAT):NAT是一种将内部IP地址转换成公共IP 地址的技术,它可以实现多台计算机共享一个公共IP地址。 二、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1. TCP/IP体系结构:TCP/IP体系结构是Internet中最常用的体系结构,它分为四层: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和链路层。 -应用层:提供各种应用程序的网络服务,如HTTP、FTP、DNS等。 -传输层:提供可靠的端到端数据传输,如TCP、UDP等。 -网络层:负责数据的路由和转发,如IP等。

-链路层:将数据帧转化为比特流进行传输,如以太网、Wi-Fi等。 2.OSI参考模型:OSI参考模型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一个网络体系结构,它分为七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物理层:负责电子信号的传输以及物理设备的连接和物理特性的定义。 -数据链路层:负责数据的分帧、差错检测和纠正,以及对物理层的错误控制。 -网络层:负责数据报的路由和转发。 -传输层:提供可靠的端到端传输和端口号的管理。 -会话层: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会话。 -表示层:负责数据的加密解密、数据压缩和编码转换等。 -应用层:提供各种应用程序的网络服务。 总结: 本文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体系结构,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定义、通信协议、网络拓扑结构、IP地址、域名系统、网络地址转换等基础知识,以及TCP/IP体系结构和OSI参考模型这两种常见的网络体系结构。通过了解这些基础知识和体系结构,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计算机网络,提高网络应用的效率和安全性。

(word完整版)网络信息安全体系架构

网络信息安全体系架构 一、安全保障体系的总体架构 网络信息安全涉及立法、技术、管理等许多方面, 包括网络信息系统本身的安全问题, 以及信息、数据的安全问题。信息安全也有物理的和逻辑的技术措施, 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就是从实体安全、平台安全、数据安全、通信安全、应用安全、运行安全、管理安全等层面上进行综合的分析和管理。安全保障体系总体架构如下图所示: 安全保障体系架构图 二、安全保障体系层次 按照计算机网络系统体系结构,我们将安全保障体系分为7个层面: (1)实体安全 实体安全包含机房安全、设施安全、动力安全、等方面。其中,机房安全涉及到:场地安全、机房环境/温度/湿度/电磁/噪声/防尘/静电/振动、建筑/防火/防雷/围墙/门禁;设施安全如:设备可靠性、通讯线路安全性、辐射控制与防泄露等;动力包括电源、空调等。这几方面的检测优化实施过程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公安部颁发实体安全标准实施。

(2)平台安全 平台安全包括:操作系统漏洞检测与修复(Unix系统、Windows系统、网络协议);网络基础设施漏洞检测与修复(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通用基础应用程序漏洞检测与修复(数据库、Web/ftp/mail/DNS/其它各种系统守护进程);网络安全产品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脆弱性扫描和防病毒产品);整体网络系统平台安全综合测试、模拟入侵与安全优化。 (3)数据安全 数据安全包括:介质与载体安全保护;数据访问控制(系统数据访问控制检查、标识与鉴别);数据完整性;数据可用性;数据监控和审计;数据存储与备份安全。 (4)通信安全 既通信及线路安全。为保障系统之间通信的安全采取的措施有:通信线路和网络基础设施安全性测试与优化;安装网络加密设施;设置通信加密软件;设置身份鉴别机制;设置并测试安全通道;测试各项网络协议运行漏洞等方面。 (5)应用安全 应用安全包括:业务软件的程序安全性测试(bug分析);业务交往的防抵赖;业务资源的访问控制验证;业务实体的身份鉴别检测;业务现场的备份与恢复机制检查;业务数据的唯一性/一致性/防冲突检测;业务数据的保密性;业务系统的可靠性;业务系统的可用性。 (6)运行安全 以网络安全系统工程方法论为依据,为运行安全提供的实施措施有:应急处置机制和配套服务;网络系统安全性监测;网络安全产品运行监测;定期检查和评估;系统升级和补丁提供;跟踪最新安全漏洞及通报;灾难恢复机制与预防;系统改造管理;网络安全专业技术咨询服务。 (7)管理安全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

Chap 1 引论 计算机网络发展的3个阶段以单计算机为中心的联机网络系统 以通信子网为中心的主机互联 体系结构标准化网络 OSIRM 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参考模型) OSI7个层次物理层:在物理媒体(介质)上正确地,透明地传送比特流 数据链路层:在两个相邻节点间可靠地传输数据,使之对网络层呈现为一条无措 的链路 网络层:寻址并选择合适的路由,把数据报从源端传送到目的端,在需要时对上 层的数据进行分段和重组 传输层:对网络层的连接进行管理,在源端与目的端之间提供可靠的、透明的数 据传输,使上层服务用户不必关心通信子网的实现细节 会话层:在传输层服务的基础上增加控制会话(session)的机制,建立、组织和 协调应用进程之间的交互过程 表示层:定义用户或应用程序之间格式,提供数据表示之间的转换服务,保证传 输的信息到达目的端后的意义不变 应用层:为end-user的应用进程提供标准的网络服务和应用接口 “三网融合”独立设计和运营的传统的电信网,计算机互联网,有线电视网 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6种拓扑结构:星形,树形,环形,总线型,不规则(网状),全连接 局域网LAN 小于25KM 基带传输总线型、环形 城域网MAN 小于100KM 基带和宽带总线 广域网W AN 大于100KM 宽带延迟大,出错率高不规则点到点 计算机网络按传播方式分类:1、点对点(由一对对机器间的多条传输链路构成)---广域网 2、广播方式网络(一台计算机发送的信息可被网络上所有的计算机接受)---局域网 计算机网络按通信介质分:有线网,无线网 Chap 2 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 通信3要素:信源,信宿,信道 信息编码:将信息用二进制数表示的方法(如ASCII编码BCD编码) 数据编码:将数据用物理量表示的方法 信息通过数据通信系统进行传输的过程:编码---便于同步识别,纠错 调制---按频率,幅度,相位 解调 解码 通信方式:单工,半双工,全双工 传输方式:基带传输(无需调制,编码后的数字脉冲信号直接在信道上传送:以太网(局域网))频带传输(数字信号调制成音频模拟信号后再传送,接收方要解调)

内容中心网络原理介绍及其相关研究

内容中心网络原理介绍及其相关研究 1研究背景 1.1 当前互联网的现状 从互联网产生至今,它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深刻改变,在感慨互联网技术成功经验的同时,也应该重视现有互联网面临的众多挑战:采用32位地址码的IPv4正面临着地址枯竭的境遇,难以更大规模扩展;网络安全漏洞多,可信度不高;网络服务质量控制能力弱,不能保障高质量的网络服务;网络带宽和性能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传统无线移动通信与互联网属于不同技术体制,难以实现高效的移动互联网等等【1】。互联网在设计的最初认为网络用户是基本友好的,对商业应用、用户移动性及应用多样性等需求都欠考虑。互联网管理者和用户对网络的可知性也较差。伴随着网络规模的逐年扩大而引起的扩展性问题更迅速成为了业界关注的重点。显然,采用IP分组技术设计的传统互联网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网络规模、功能和性能等方面的需求。因此,通力解决互联网在可扩展性、安全性和可控可管性等问题的需求十分迫切。 1.2下一代互联网架构体系的研究 基于TCP/IP的现有互联网也逐渐暴露出许多的不适应和暴露出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当前国内外主要有“演进”和“革命”两种思路:一是不改变互联网IP的主体地位的“演进”方案;二是想要替代IP主体地位的网络“革命”方案。“演进”即在现有的IPv4协议的互联网基础上上不断改良和完善网络,最终平滑过渡到IPv6的互联网,例如Peer-to-Peer、内容分发网络(Content Delivery Network, CDN)等;另一种“革命”思路以美国FIND/GENI项目为代表,即重新设计全新的互联网体系结构,满足未来互联网的发展需要,例如ICN。 1. 演进型解决方案 在网络发展遇到瓶颈,人们对网络的使用需求超出了网络能力时,会有相应的解决方案被提出。这些方案都是基于现有网络架构做出的改良和完善措施,可

dns解决方案

环球(中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DNS解决方案

目录 目录 一、DNS解决方案 (4) 1.现状分析 (4) 2.重点考虑的问题 (5) 2.1安全稳定问题 (5) 2.2解析能力问题 (5) 2.3快速高效问题 (5) 2.4线性扩容问题 (5) 2.5管理运维问题 (6) 2.6数据分析问题 (6) 2.7二次开发问题 (6) 3.方案设计 (6) 4.方案说明 (7) 5.方案优势 (8) 5.1整体系统响应快速性 (8) 5.2整体系统稳定可靠性 (8) 5.3整体系统的高安全性 (9) 5.4整体系统的高可用性 (9) 5.5数据统计分析和挖掘 (10) 5.6整体系统预警应急处理 (10) 5.7整体系统的可扩展性 (11) 5.8整体系统二次开发性 (11) 6.方案实施 (11) 6.1整体实施 (11) 6.2分步实施 (12) 7.DNS混用的解决 (14) 二、DNS配置 (16)

一、DNS解决方案 1. 现状分析 随着公司业务的飞速发展迅速,业务遍布全国各地,对网络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目前公司两大平台的域名解析是由第三方来完成的,存在着严重的安全和稳定的隐患,存在速度低下(至少是不理想)的访问效率问题,不仅影响公司的形象,也会严重影响到我们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具体表现为: ●跨运营商访问速度缓慢/跨地区访问速度缓慢 造成访问过慢的主要是有以下几点造成的: 跨网访问应用服务器 跨网访问会存在延时,造成访问速度低下。 可以通过智能DNS判断用户的源IP,进行解析,从面避免用户夸网进行访问 跨地域访问应用服务器 如果一个海南的用户访问北京的一台应用服务器,即使同一运营商,也会存在访问速度很慢的现象。 通过智能DNS,可以让用户就近访问应用服务器,从而提高打开应用服务的速度 ●宕机的处理和避免 在保证单体DNS服务器稳定的同时,通过各个站点、节点均采用双机或者多机热备的模式,来避免个别DNS出现异常给用户解析带来的影响。 ●部分用户存在混用DNS问题 DNS混用是指用户设置了非本地运营商提供的DNS地址,而造成智能DNS在解析时不能准确的判断其真实的来源。 ●DNS面临的安全风险如何保障问题 目前是采用第三方做授权解析的方式,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安全风险,如域名劫持、DNS解析能力、DNS稳定性等 架设一套高阳捷讯公司自己的域名解析系统,来解决跨运营商、跨地域访问及解析安全问题,来保障我们两大平台业务的健康快速的发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