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景情关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以景结情·区别

景情关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以景结情·区别

景情关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以景结情·区别
景情关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以景结情·区别

景情关系

·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以景结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状物只是手段,传情言志,即:传达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才是宗旨。面对同样的景物,作者人生经验不同,其传达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也就大相径庭了。

·触景生情·(景在情先·先有景,后有情)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望月怀远》/《望月怀古》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

·情景交融·(景与情结合紧密,密不可分。)

天净沙·秋思

元曲·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代赠二首·其一》

【晚唐】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注释

1、芭蕉不展:芭蕉的蕉心没有展开。

2、丁香结:本指丁香之花蕾,丛生如结。此处用以象征固结不解之愁绪。

3、同向春风:芭蕉和丁香一同对着黄昏清冷的春风(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这两句是说,芭蕉的蕉心尚未展开,丁香的花蕾丛生如结;同是春风吹拂,而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这既是思妇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同时又是借物写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意境很美,含蕴无穷,历来为人所称道。

·寓情于景·(情感隐含)(读后,见景不见情。相对而言的直观印象。)(寓:寄寓,寄托。)

枫桥夜泊/ 夜泊枫江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七绝,是大历诗歌中最著名之作。全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羁旅漂泊愁。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事情,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体现了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最终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通篇都用比兴,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寓情于景,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坚持本心,矢志不渝。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羁旅漂泊愁。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此诗不用典,语言明白如话,毫无雕饰,节奏明快,感喟深沉,富于哲理,是李诗中少有的,因此也是难能可贵的。感慨时光。

·借景抒情·(情感明显)(读后,见情不见景。相对而言的直观印象。)【景】景物。

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心情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通过景物来抒情,是一种写作手法。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

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竹枝词二首·其一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

“日出”是“有晴”;“雨”是“无晴”。

“晴”与“情”谐音。

“无晴却有晴”道出了少女含蓄、喜悦的心情。

赠别二首

杜牧

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扬州慢

南宋·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

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以乐景写哀请)

正如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物】:具体的物。

(托物言志与借物抒情有差别,不能视为等同。因范畴不同,也不能说托物言志包含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

【托物言志】:【志向】【情趣】【爱好】【愿望】等。通常是针对整体来说的。【借物抒情】:【情感】(通常是针对局部来说的。)

托物言志常常是作者受生活的启发,托物寓意的结果。通过咏物来咏志。它常常是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对生活的独到感悟提炼升华出来。这些“物”不是“景”,咏物不是写景。

“托物言志”之“志”必须是能从事物本身固有的特点自然引申出来,不能从外界移入。

自然万物各有其形态﹑色彩﹑性质﹑功用等自然属性,艺术家把对事物的独到发现和感悟提炼升华,使之与所要表现的某种意义相契合,这样就把物自然属性很自然地转化为某种社会属性,使该物体具有了象征意义。如,狮子象征刚强,是由狮子曾作为兽中之王的勇敢特性延伸出来的;青松象征崇高,是由其耐寒而常青不凋的特性延伸出来的;莲花象征高洁,是由其处污泥而不染的特性延伸来的……通过分析某些象征,我们可以看出:象征义是根据象征体的固有属性延伸出来的。某些事物的自身属性触动了人的心灵后,被人们不断强化成为象征的。

托物言志之“物”通常是只安排一个核心事物,辅以他物衬托。而且,托物言志常诉诸于理智,歌咏物的品格,进而联想到具有这种品格的人。“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志向、情趣、爱好、愿望等。

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全文以莲花为中心事物,辅以菊花和牡丹的衬托,歌颂君子的高洁品格,批评逃世避祸者,鄙弃趋炎附势者。三种花虽各具意义,但歌咏莲花才是核心。

《竹石》

清·郑燮(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本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诗人笔下竹石如画,但作品传递给我们的却是竹子的精神——立场坚定,不折不挠,顽强抗争,涵蕴着诗人的人格力量。

《蝉》

借景抒情和融情于景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与“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 “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1)“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2)“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例如:1、2006年高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福建卷) 端居①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叙)。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析)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评) 2、滁洲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抒写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答: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叙)诗人独爱自甘寂寞安贫守节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郊野渡口一副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析)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评) 3、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青帝:司春之神。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表现上有何特色? 答: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和虚实结合的手法,(叙)因见到菊花在秋天开放时冷寂,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发挥想像自己若做了青帝就要改变菊花处境,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齐开放。(析)抒发了对菊花开不逢时的惋惜和不平之情。(评) 借景抒情或者寓情于景与情景交融不属于一个术语层面。前两者是修辞,后一种指意境。 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 借景抒情的落脚点在情上,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借景抒情不一定能够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比如: 窗外的柳枝轻拂着,是我对你温柔的爱。 这句话的重心是抒情。但绝对不是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则重在景,写景中含有情感。 比如: 我们相互依偎在柳树下,柳枝们在温柔地相互缠绕。 这句话的第二句不是抒情,只是讲了柳枝在风中缠绕的事实,但是含有情在其中。情与景交融在了一起。 “借景抒情”重点在情,景物或意象是抒情的媒介;“寓情于景”重点在景,“情”包含在景物或意象之中。二者如果“表现出色”,就称作“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 【技法指导】 借景抒情,就是作者把自己内心要表达的某种情感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借景物来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其中,情由景所背负,景为情而浸蘸;情是灵魂,景是载体。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写于1927年7月的散文名篇。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作者“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作者在文章中描述了一幅清幽美妙的图画——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这“曲曲折折的荷塘,密密田田的荷叶,星星点点的荷花,淡淡的月色,脉脉的荷香”,都交融着作者那隐隐的、却又深沉的孤独与苦闷的心绪,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表现出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 当代女作家张洁在《挖荠菜》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 太阳落山了,琥珀色的晚霞渐渐地从天边退去。远处,庙里的钟声在薄暮中响起来。羊儿咩咩地叫着,由放羊的孩子赶着回圈了;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夜色越来越浓了,村落啦,树林子啦,坑洼啦,沟渠啦,好象一下子全都掉进了神秘的沉寂里。 这一段描写选取了一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画了一幅美丽、和平、静穆的晚归图,它同“我”当时那种孤独、寂寞、焦急、悲伤,有家不敢回的复杂心情完全融注在一起,有力的反衬“我” 的悲苦境遇。 古人云:“夺人心者,莫先乎情。”刘勰也曾说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作家以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绘景物,所写之景自然是充满主观情志。我们在写作时,要善于借景物来抒发感情,使景中含情。 作文中,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借助对某种事物的赞美或贬斥,抒发自己的某种心态,成为常用技巧之一。这种思想感情寄托于物的笔法,就叫做托物言志。托物言志一般通过象征手法来实现。 茅盾在《白杨礼赞》一文中,所“托”之物是白杨树: 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保持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它伟岸、正

作文范文之移情于景作文

移情于景作文 【篇一:作文如何借景抒情 (5000字)】 一切景语皆情语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写景要有明确的目的和 作用,直接或间接为人物、为文章主题服务,要和情感融为一体, 正是“以自我观物,物着心色;以本我观物,物着我色。”景物的描 写就是感情的抒发。 一、如何处理“景”和“情” 1、情随景生,触景生情。 古今中外好的文章无不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让读者读后回味无穷,杜甫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 某种景物,心中忽有感受,思绪满怀,进 而借着对景物的描写来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情 随景生,触景生情”。 ?月色很美,月亮洒下淡淡的一片黄晕,树也像喝了惬意的月光酒,将自己的影子映到墙上,在风中微微摇摆着。门前的小河里,萤火 虫飞来飞去,时而为芦苇点一盏亮灯,时而为柳树做一个发夹??一 切都是那么宁静,只是偶尔传来几声蛙鸣。? 评价:营造了乡村暮春的月夜静谧祥和的氛围,使人不觉生出一种 惬 意几许陶醉。 ?一夜细雨,天空阴得几欲滴水。在空蒙的氤氲尽处,一缕荒烟, 几点

残红。那绺早樱,缓缓飘入泥淖,发出零丁的叹息。偶一寒鸦点水 而过,却被风中渗出的声响惊得高飞。? 评价:营造了一种荒凉惨淡的氛围,使人也不觉生出一缕忧愁一种 压抑。 【小练笔】 观察教学楼外的木棉触发了你怎样的思绪,写一段景物描写,渗透 出一种心情 2、以景衬人,以人带景。 记叙文当中的景物描写都是溶入了人的情感的,周围的环境和当时 作 者的心境有必然的关联,其时人物 的心情好环境就美丽的,心情不好环境就暗淡的。俗语云“马上看 将军,花间看美人”,以景衬人就是让景物为烘托人物服务。为了把 景物写活,常常采用以人带景的方式由人物把景物带出来,让读者 通过景物来了解作者的心境。 ?我喜欢在微风吹拂、细雨飘洒的日子里,撑着伞儿漫步垂柳间, 观察那雨中的荷塘的景致。这时雨疏疏密密地落着,偶尔看到几只 燕子穿梭于垂柳间。呈现出一幅‘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图画来。再看那雨中的荷叶上盛满的水珠,闪烁着明亮的光点。微风徐来, 轻轻地吹着荷叶, 大大小小的水珠在荷叶上滚动。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侧耳侧听 雨落在荷叶上的声音,就如同游丝似的似有若无,缥缥缈缈,几朵 红色的荷花像水中仙子,低首羞颜,似有千般幽思,万种情致,欲 说还休? 评价:通过人物的视角来写景,人在图画中,以荷塘雨景来烘托人 物的心情,让人的情感溶入到了自然景物之中。

秋天来了,描写秋天的优美段落、范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秋天来了,描写秋天的优美段落、范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秋天来了,描写秋天的优美段落、范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秋的排比句和优美段落 1. 秋天是浓的化不开的水,似能捧起又从指尖流过。 秋天是乱的解不开的结,似能解开却又重新纠结。 秋天是甜的舍不下的蜜,似能戒掉又经不住索取。 2. 秋,是高高的蓝天,无一丝杂尘,任心飞翔;秋,是远方金灿灿的田野,稻谷飘香,纵收丰收的喜悦; 秋,是映澈蓝天,北飞大雁,带去幸福的小溪;秋,是翩翩起舞,扇动金色翅膀的落叶。 3. 秋天的落叶随着秋姑娘翩翩起舞, 秋天的落叶随着秋的旋律摇荡, 秋天的落叶随着秋的微风留下一片光明的大道; 4. 风是那么的柔,水是那么的流畅,天空是那么的蓝,人们是那么的活跃。家乡的秋天就是这样,与春天不相上下。家乡的秋天比家乡的冬天要暖和得多,家乡的秋天更比夏天要凉爽。 5.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

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6. 秋姑娘不知不觉地来到人间,她一来就不停地忙起来。她给高粱抹红了脸蛋;给玉米穿上了桔红色的裙子;给稻谷穿上了金色的西装。一阵阵秋风吹来,稻谷连忙弯下了身子,像在给秋姑娘致谢。 秋姑娘来到了森林里,一片片黄叶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飞舞。只有松树和柏树的叶子是绿的,他们挺直了身体,威武地站在山坡上。 秋姑娘又来到了果园里。果园里的果子成熟了,葡萄架上挂满了一串串紫里透红的大葡萄,它们相互掩映着自己的身体,太阳出来了,照射在葡萄上就像一颗颗透明的紫色宝石。桔树上,一个个金黄色的桔子,让人看了忍不住想咬一口。假如你剥开桔皮,你就可以看见一瓣瓣桔子就像一弯弯亏月时的月亮, 7. 秋天虽然没有春天那么艳丽,可它有一种颜色是天下一绝的红。枫叶只有在遇见秋天时才会脸红,远远望去,像朝霞一样红,把山都染红了。风吹来,枫叶像红色的雪一样,飘了下来。好让人们前来欣赏。 秋天虽然没有夏天一样有那么多的小生灵,可秋天落叶的景观可比它们美多了。当风吹起来时,叶子就随风而落,还时时发出声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 一、定义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在具体的诗中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而托物言志的“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诗人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性来表明自己的“志”,所以看出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所以是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诗人写“石灰”“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所以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示例 我在我未来的房子周围栽上许多竹子,我要像竹子一样,做一个正直、虚心、高洁的人。 我在书房里摆上几盆青松的盆景,以表达我要像青松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永不言弃!借物抒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

作文如何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写景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作用,直接或间接为人物、为文章主题服务,要与情感融为一体,正是“以自我观物,物着心色;以本我观物,物着我色。”景物的描写就是感情的抒发。 一、如何处理“景”与“情” 1、情随景生,触景生情。 古今中外好的文章无不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让读者读后回味无穷,杜甫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某种景物,心中忽有感受,思绪满怀,进

而借着对景物的描写来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情随景生,触景生情”。 ?月色很美,月亮洒下淡淡的一片黄晕,树也像喝了惬意的月光酒,将自己的影子映到墙上,在风中微微摇摆着。门前的小河里,萤火虫飞来飞去,时而为芦苇点一盏亮灯,时而为柳树做一个发夹……一切都是那么宁静,只是偶尔传来几声蛙鸣。?评价:营造了乡村暮春的月夜静谧祥和的氛围,使人不觉生出一种惬意几许陶醉。 ?一夜细雨,天空阴得几欲滴水。在空蒙的氤氲尽处,一缕荒烟,几点

残红。那绺早樱,缓缓飘入泥淖,发出零丁的叹息。偶一寒鸦点水而过,却被风中渗出的声响惊得高飞。?评价:营造了一种荒凉惨淡的氛围,使人也不觉生出一缕忧愁一种压抑。 【小练笔】 观察教学楼外的木棉触发了你怎样的思绪,写一段景物描写,渗透出一种心情 2、以景衬人,以人带景。 记叙文当中的景物描写都是溶入了人的情感的,周围的环境与当时作者的心境有必然的关联,其时人物

的心情好环境就美丽的,心情不好环境就暗淡的。俗语云“马上看将军,花间看美人”,以景衬人就是让景物为烘托人物服务。为了把景物写活,常常采用以人带景的方式由人物把景物带出来,让读者通过景物来了解作者的心境。 ?我喜欢在微风吹拂、细雨飘洒的日子里,撑着伞儿漫步垂柳间,观察那雨中的荷塘的景致。这时雨疏疏密密地落着,偶尔看到几只燕子穿梭于垂柳间。呈现出一幅‘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图画来。再看那雨中的荷叶上盛满的水珠,闪烁着明亮的光点。微风徐来,轻轻地吹着荷叶,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一、托物言志? 定义: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举例:植物 梅--“凌寒独自开”,象征孤傲、高洁、清秀、淡雅。 菊--“凌寒独自开”,象征孤傲、高洁、清秀、淡雅。 兰--“空谷生幽兰”,象征名贵、孤傲、清高 竹-- 象征它的“劲节”,代表不屈的气节;它的“虚空”,代表谦逊的胸怀;它的“萧疏”,代表诗人超群脱俗。动物:马—自强不息、奋斗不止鸿鹄—志存高远事物:宝剑--为国效忠,保家卫国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墨梅元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首诗表面上是赞美梅花的精神,实际上写出了作者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胸襟气质和坚贞纯洁的情操。抒发了作者对流俗的鄙视,也体现了作者坚贞自守的高尚情操。二、借景抒情?定义借助景物或客观事物来抒发感情的表现手法,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举例落日、冷月、星星、梧桐、清风、细雨、微草、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花、大江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2、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借景抒情)作者通过描写恋花飞舞的蝴蝶,自由歌唱的娇莺抒发了对大好春光的喜爱之情。。三、二者有相同点?都是间接抒情,不同于直抒胸臆。他们借助叙述、描写和议论的方式来抒情,使抽象的感情客观化、具体化、形象化,易于被人理解和接受。四、它们不同之处在于:A、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B、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C、托物言志一般只围绕一个事物来写(写该事物的特点和遭遇),借景抒情会写到多个景物。D、托物言志一般题目即“咏某某”,借景抒情则不是。举例:蝉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注:①垂绥,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②藉,凭作文库大全小升初中考满分高考满分高考零分借全诗是从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等方面来写的。“饮清露”表明蝉低下头所饮的是纯净的露水,而非浑浊之物。三四句表明“居高声自远”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借此表明自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问”;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这一切,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咏怀诗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②。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③使心伤。①商风:秋风。②摧藏:受伤。③怆悢(liàng):悲伤。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二) 鉴赏意境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它包括“意”与“境”两个因素,“意”就是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一、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1、借景抒情 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 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 此物予以抒发 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情和景互相感应互相交融互相依托从而创造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 完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极强的感染力 借景抒情关键在“借”,即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写景是次抒情是主,为抒情而写景。借景抒情,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移情入景,一种是景中藏情。移情入景就是“化景物为情思”。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此时的景物,由于蕴含特殊的情感,已不再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而成为

作者依照他当时的感情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如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里的“花溅泪”、“鸟惊心”正是诗人在国家破碎,民不聊生情境下情感的体现。景中藏情就是指诗人常常明写山川景物,而实际上在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明是写景,实则流露出凄楚的离愁别绪。另外,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这些诗句,景物带有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就属于借景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2、寓情于景,属于写作手法,是记叙中抒情的一种。作者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同写景状物结合在一起,自觉或不自觉的把这种主观感情溶化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但细细体味,伤怀惜别之情悠悠无尽。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大学语文串讲2

指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及其表现作用。 (part3-4) (13)《张中丞传后叙》 概括许远、张巡、南霁云的性格特征。 认知本文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的特色。 理解文中为许远辨诬的驳论着眼点和论证方法。 辨识文中刻画张巡、南霁云形象所采用的肖像描写、行为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诸方法,并说明其表现作用。 认知文中的相互映衬和侧面烘托方法,说明其表现作用。 (14)《种树郭橐驼传》 认知这是一篇借为人立传的形式生发议论的寓言性传记文。 归纳文章的中心旨意,体会文中所体现的民本思想。 理解本文的整体类比方法,指出文中诸多类比之处。 指出文中的对比手法,说明其表达作用。 说明本文详略得当、前后照应的剪裁艺术。 (15)《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理解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原因,体会这一变革的必要性。 体会本文所体现的抓住关键、重点击破、耐心说服、以理服人的改革成功途径。 认知本文主要通过对话展开说理、刻画人物的表现方法。 比较赵武灵王与公子成的不同观点,体会变革精神的普遍意义。 (16)《前赤壁赋》 识记这是一篇文赋,继承了赋体主客对话的形式特征。 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体会苏轼适意自然的人生哲学。 把握本文“乐——悲——乐”的情感变化线索。 指出文中描绘江水、明月、清风的写景句,说明景物描写与抒情、说理的关系。 理解文中主客对话实质上反映了作者思想中两个对立的方面。 说明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洞箫声,有什么表现效果。 (part5) (17)《先妣事略》 概括本文的情感内容。 归纳母亲的性格特征:勤劳,简朴,待人厚道,严与教子。 认知本文语言简洁省净、情感含蕴多藏的叙事特点。 指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及其表现作用。 体会本文作者不动声色而读者却深受感动的艺术特色。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左淳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 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3)托物言志与象征、比兴、比喻的关系 托物言志与象征、比兴、比喻有密切联系。象征要有象征体,那便是物,象征要表达的思想就在对物的描写和评价之中。比兴呢?最早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这里的“他物”与所要抒发的情感必然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很多诗,既是托物,又兼比兴,又是象征。 例1:“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比兴,又是托物,同时也是象征,因为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表现了刘焦之情的难舍难分、留恋相许,更是刘焦爱情悲剧的象征。 例2:“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瘦纤腰学不成。”(唐彦谦《垂柳》)【析】这是一首韵味很浓的咏柳诗,它不仅维妙维肖地写活了客观外物之柳,又含蓄地寄托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情。开篇极写垂柳婀娜多姿与纤柔飘逸,然后笔锋一转,另辟蹊径,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典故,抒发诗人托物寄兴的情怀。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表面上“咏柳而贬美人”,实质上把矛头指向以皇帝为首的官僚集团,针砭时弊,畅快淋漓。这里面有托物言志,有比兴,有用典,有直白。 例3:“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析】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认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涵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典型例题】 例题1:看下面几句诗,都属于哪种抒情方式?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情 答案:柳词和杜诗是借景抒情,而于诗和郑诗是托物言志。柳词……;杜诗通过描写恋花飞舞的蝴蝶,自由歌唱的娇莺抒发了对大好春光的喜爱之情;于诗……;郑思肖是宋末诗人,有浓厚的民族意识,郑诗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与元朝合作。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启发:通过比较上述四首诗,我们体会到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有何区别:A、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B、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例题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诗后问题: 菊郑谷

专升本语文常用修辞手法

《大学语文》常用修辞参考资料 一.论证方法 1归纳论证,也就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2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 3比较论证 A、类比法 所谓类比,就是借助某个或某几个类似的故事、实例或写作者安排的情境,进行由此及彼的推理。 用于类比的事物大致有这么几种:古今中外的史实、神话传说、寓言、写作者自己创设的情境等。 运用类比要注意所选取的“类体”要同类,不能相对或相反;在类比之后要剖析,要善于揭示,一语破的,一刀见血。 B、对比法 所谓对比,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 运用对比要注意所选取的“对体”的正与误、是与非、新与旧的区别要非常明显,要有突出的互相对立的关系;必须要对所要论述的对象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可以是人对人、物对物,也可以是纵向比较或横向对照。 当然,以上所概括的这几种论证方法,仅仅使用其中的一种,有时论述也会过于单薄。为强化说服力,许多议论文兼用多种论证方法。不过,使用多种论证方法一定要注意突出其中的一种,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论证类型 立论: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 立论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过程。 立论的论点要鲜明,要正确。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旗帜鲜明地以判断句方式表示;不能用“大概”“也许”“总之”等模棱两可方式来表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论点提出的位置依常见次序:可在标题上;可在文章的开头;可在文章的结尾;也可在文章的中间;也可由几个分论点总结归纳而成。 在确定论点时,要注意论点和论题的区别。 论题是先言他物,由他物为据引出论点。他物就是论题,是引出论点的依据。 立论的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立论的论证过程分为直接论证(摆事实归纳推理)和间接论证(讲道理演绎推理)两大类。 驳论: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方法:驳论有三种方法,即①反驳论点、②反驳论据、③反驳论证。由于议论文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有机构成的,因此驳倒了论据或论证,也就否定了论点,与直接反驳论点具有同样效果。一篇驳论文可以几种反驳方式结合起来使用,以加强反驳的力量和说服力。 ①反驳论点,即直接反驳对方论点本身的片面、虚假或谬误,这是驳论

借景抒情和融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与“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 “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1)“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2)“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例如: 1、2006年高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福建卷)端居①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叙)。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析)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评) 2、滁洲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抒写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答: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叙)诗人独爱自甘寂寞安贫守节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郊野渡口一副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析)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评) 3、题菊花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青帝:司春之神。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表现上有何特色? 答: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和虚实结合的手法,(叙)因见到菊花在秋天开放时冷寂,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发挥想像自己若做了青帝就要改变菊花处境,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齐开放。(析)抒发了对菊花开不逢时的惋惜和不平之情。(评) 借景抒情或者寓情于景与情景交融不属于一个术语层面。前两者是修辞,后一种指意境。 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借景抒情的落脚点在情上,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借景抒情不一定能够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比如: 窗外的柳枝轻拂着,是我对你温柔的爱。这句话的重心是抒情。但绝对不是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则重在景,写景中含有情感。比如:我们相互依偎在柳树下,柳枝们在温柔地相互缠绕。 这句话的第二句不是抒情,只是讲了柳枝在风中缠绕的事实,但是含有情在其中。情与景交融在了一起。 “借景抒情”重点在情,景物或意象是抒情的媒介;“寓情于景”重点在景,“情”包含在景物或意象之中。二者如果“表现出色”,就称作“情景交融”。

古典诗词的情感表达

古典诗词的情感表达 古人说,“动天地,泣鬼神,莫近于诗”,当然是诗词中的或壮怀激烈或幽细缠绵的情感在天地与人心中激荡萦回,久而弥深。那么,诗词又是如何将情感传达出来的呢? 那浩如烟海的名篇佳作,抒发的情感可谓多彩多姿,但就情感表达的手段而言,不外乎如下几点: 一、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即直接抒情,不要任何附着物,直接对人、事、景、物抒发自己的感情。如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曹操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李清照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毛泽东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无一不是饱蘸诗人一生心血与信仰的神来之笔。每每读之,心潮翻滚。 二、间接抒情 (一)与直抒胸臆相比而言,古诗中的情感,更多的是借助景物间接抒发。古人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最二端。”王国维《人间词话》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有些事物表情达意,历代沿习。主要有如下三类: 1.无生命的自然景观,如残月、西风、夕阳、烟波、流水等,多表送别的离愁或留恋。如: (1)杨柳岸、晓风残月。(2)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4)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2.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如柳、梅、草、寒蝉、猿啸、杜鹃、鹧鸪等。多表羁旅思乡或离愁别绪。如: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2)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3)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4)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古典诗歌常见的两种表现手法,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但在具体的诗歌鉴赏中,有些考生易将二者混淆,这与二者在形式上相似有关,都是借助外界事物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想的,但只有仔细分析其区别还是很明显的。借景抒情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喜、怒、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在具体的诗中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而托物言志的“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诗人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性来表明自己的“志”,所以看出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所以是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诗人写“石灰”“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所以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下面我们对比两首古典诗词,来分析二者的区别。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百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全词从远近、俯仰以及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写景,写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等七幅画面,容量之大,堪称妙笔,但这些景物聚集在一起,透露出一派幽狭繁杂的气氛,透过幅幅画面,我们可以隐隐地看到诗人那种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情。这一心情的表现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助于自然景物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借景抒情的手法。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读到这里,我们会发现这首诗名义上写不为人

2020高考语文 第十三章 借景抒情 “情”“ 景”交融1作文写作指导素材

第十三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学习目标 1.了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手法的特点; 2.能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 3.应用到写作实践中,写出较好的语段或篇章。 写作指津 陶醉于湖光山色、崇山峻岭、草原荒野,多少文人墨客在晨曦晚霞、春华秋实、潮涨潮落、风霜雨雪中展开想像的翅膀。因为大自然的风光、特殊的景观,能寄托人的情感,抒发人的情怀,所谓“情景交融”,就是这个意思。同样一朵花,心情愉快的人,会发现它特别美丽,内心会发出甜甜的微笑;悲伤的人,会觉得这花在流泪,自己更悲痛万分;愤怒的人,会认为这花也在朝他瞪眼,恨不得把这花摘下毁个稀巴烂。这就是“情”与“景”的交融。环境描写、景物描写中蕴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环境与景物描写,作者往往精巧点缀,烘衬渲染,借以抒发自己情感,达到抒情言志的效果。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可以以景衬人,以人带景;也可以情随景生,触景生情,还可以移情于景,借景抒情,抑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以景衬人,以人带景。俗语云“马上看将军,花间看美人”,以景衬人就是让景物为烘托人物服务。为了把景物写活,常常采取以人带景的方式由人物把景物带出来。如这位同学所写:“习惯一人站在窗口,遥望那永恒不变的孤月苍云;习惯一人独立街边,倾听那无限寂寥的瑟风秋叶;习惯一人漫步江南,轻抚那柔似垂柳的烟雨;习惯一人独卧船头,在一片烟雨朦胧中聆听那千古的绝响……”通过人物的视角写景,人在图画中,以雨景烘托人物的心情。人是风景的构成者,写景与写人结合,景物更富有神韵。 情随景生,触景生情。杜甫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某种景物,忽有所感,思绪满怀,进而借着对景物的描写,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这就叫“情随景生,触景生情”。如这段描写:“大街上的人各自演绎雨中的故事。猛地望去,街上已是伞的海洋,编织着五彩的故事,在雨雾中,缓缓地流动着。我放下手中的伞,放飞紧张的心情,享受雨珠,是那样清凉,那样舒适……”描写了雨中所见所感,触景生情,缘情写景,景随情移。此地之景与作者此时之情相互交融,一种油然而生的情感溢上心头。 移情于景,借景抒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来描绘客观景物,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到客观景物之中去,所写之景被作者赋予了浓厚的主观色彩,这就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触景生情 情景交融 一、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1、借景抒情 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 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 此物予以抒发 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情和景互相感应互相交融互相依托从而创造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 完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极强的感染力 借景抒情关键在“借”,即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写景是次抒情是主,为抒情而写景。借景抒情,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移情入景,一种是景中藏情。移情入景就是“化景物为情思”。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此时的景物,由于蕴含特殊的情感,已不再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而成为

作者依照他当时的感情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如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里的“花溅泪”、“鸟惊心”正是诗人在国家破碎,民不聊生情境下情感的体现。景中藏情就是指诗人常常明写山川景物,而实际上在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明是写景,实则流露出凄楚的离愁别绪。另外,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这些诗句,景物带有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就属于借景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2、寓情于景,属于写作手法,是记叙中抒情的一种。作者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同写景状物结合在一起,自觉或不自觉的把这种主观感情溶化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但细细体味,伤怀惜别之情悠悠无尽。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自考04729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分享]自考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大学语文》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除中文专业以外其他专业的公共必考课,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的语言文学水平和写作能力而设置的一门文化基础课。 《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考核目标和考试命题,应充分体现语言文学基础课的性质,注意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中国古代、现代和外国文学作品选以及语言、写作等课程的区别,注意与非中文专业开设的应用性文体写作课程相区别。在整个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科体系中,《大学语文》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性文化基础教育职能。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在高中语文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学应考者的人文素养、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并为学好各类高等教育专业和实施通才教育打下良好文化基础。 (一)学习、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培养现代人文精神。 (二)阅读、分析精选的古今中外作品名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水平。 (三)借助精选名篇的潜移默化和示范效应,提高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写作能力。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包括语言文学知识、作品阅读分析和作文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如下: 一、语言文学知识部分来源: (一)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的考核,应从阅读理解课文的需要出发,只对本教材中所出现的字词、语句的含义进行解释,不作语法方面的分析。(文言文) 1.解释常见文言词语的具体含义。主要是辨识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特别注意掌握那些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 2.解释含有常见文言特殊句式的词组或短语。这些常见文言特殊句式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用、被动句式、倒序句式。 3.解释现代语体文中常见的疑难词语。 (二)文学知识 《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知识,主要指的是作家作品基础知识和文体基础知识。作家作品基础知识考核,以每篇作品前的作者或专书简介为依据;文体基础知识考核,以教材中四篇文体简介文章中所涉及的知识为依据。

语文常识(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 一、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通过景物来抒情,是一种写作手法。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运用与作用 借景抒情法,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借助客观外界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的写作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情和景互相感应,互相交融,互相依托,从而创造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完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极强的感染力,可以与读者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感受。 运用借景抒情法,首先,必须对所写的景物有细致的观察和感受,要把景物描写得逼真传神,为抒情打好基础,做好依托。其次,要把真切的感受融入所写的景物之中,使景物具有浓厚的思想和感情蕴涵,做到情景交融。再次,要把立足点放在抒情上,因为借景抒情,关键在“借”,即写景是次,抒情是主;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要为抒情而写景。 有关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