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诗歌鉴赏练习

诗歌鉴赏练习

诗歌鉴赏练习
诗歌鉴赏练习

古诗词鉴赏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10分)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这首五言古诗作于诗人贬谪永州之时。

⑴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3分)

⑵第三联写景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作简要分析。(3分)

⑶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回答。(4分)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定风波

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4分)

2.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题目。

陇西行(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1).试分析这首诗如何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来表现全诗主旨的。(4分)

(2).明代王世贞赞赏此诗后两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两句“筋骨毕露”,后两句为其所累,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作简要说明。(4分)

4.阅读白居易诗歌《邯郸冬至夜思家》,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4分)

(2)“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一句抒发感情的方法奇特,为后人所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6分)

1.⑴诗中写了繁露、寒月、疏竹、山鸟等意象,生动地勾画出幽深寂静的月夜景色,营造出凄清寂寞的一意境。

⑵第三联采用了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的写法,渲染了居处四周静谧的气氛。

⑶诗人寂寞是因为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无人理解。

【解题提示】

2. 从诗题和字面不难看出这是一首边塞征战诗。这类诗的主旨或反映边疆战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多采用移情于景、借景抒情、虚实相生的手法和比喻、拟人,典故等塑造艺术形象。1、由这类诗的共性特点再结合本诗的个性特点,则本诗主旨就迎刃而解了;“无定河边骨”是现实,是实写;“深闺梦里人”是梦境,为虚写;再从虚实的艺术效果(对照、相生、映衬)与主旨的关系来分析即可。

2、运用比较法推断。前两句为直抒胸臆,虽较直露,但为末两句写少妇思夫张本;如果没有前两句叙写作铺垫,也就没有后两句“用意”之“工妙”了

【附参考答案】

1、“无定河边骨”是现实,是实写;“深闺梦里人”是梦境,为虚写,虚实相生,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反映了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表现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2、不同意。前两句记叙了悲壮的激战场面,表现了唐军将士英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也写出了战斗的激烈,伤亡之惨重,从而为末两句写少妇思念征人张本;如果没有前两句叙写作铺垫,也就没有后两句“用意”之“工妙”了。

3

1.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4分)

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2.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4(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2)①虚实结合,对面落笔。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家中人思念自己来表现“思家”的。(手法2分,画面描绘2分)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诗歌鉴赏各种类型练习及答案-

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 酒泉子 纳兰性德 谢却茶蘼,一片月明如水。篆香①消,犹未睡,早鸦啼。 嫩寒无赖罗衣薄,休傍阑干角。最愁人,灯欲落,雁还飞。 注:①篆香,犹盘香。唐宋时将香料做成篆文形状,点其一端,依香上的篆形印记,烧尽计时。 (1)词上片用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环境?(3分) (2)分析说明全词表现的抒情主人公的情感。(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长安秋望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①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臣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②《左传·成公九年》:“楚子重侵陈以救郑。晋侯观于军府,见锺仪, 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1.颔联在景物描写方面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简要分析。(3分)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4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病后登快哉亭?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反,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剎,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被贬职徐州病后所作。②黄华,菊花。 ⑴同是多病之身,杜甫《登高》中是“潦倒新停浊酒杯”,而贺铸却“把酒不知厌”,结合所学知识,试简要分析二者的异同。(3分) ⑵请从景与情的角度简析颈联“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4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云 [唐] 来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1、联系全诗看,作者对夏云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3分) 2、第三句本是背景,一般宜放在第一句,请分析作者将其放在第三句的妙处。(4分) (五)阅读下面的宋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夜坐 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叶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1)分别赏析诗歌第二句的“欲”和第一句的“户庭无人”的巧妙之处(4分) (2)简析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3分)

高中诗歌鉴赏专题训练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金谷园 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注】①金谷园:西晋豪富石崇的别墅。②坠楼人:指石崇的爱妾。③这首诗写作者途经金谷园故地,因见眼前的景象而引起的怀古之思。 (1).请赏析诗句“流水无情草自春”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4分) (2)从对比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这首诗。(4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永州愚溪作者住宅以西。 (1)结合全诗,说说诗人营造了怎样的意境。(4分) (2) 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4分)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槛遣心 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①此诗作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期。②轩:长廊。楹:柱子。③赊:远。 (1)填空:(6分) 这是一首歌咏自然景物的诗歌,从体裁看属于诗。诗的韵脚是根据景物描写可以判断,诗人写的是时令的美丽景物。作者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写

出了的草堂环境;表现了诗人__ 的心情。 (2)请赏析划线诗句中“出”和“斜”两词运用的妙处。(6分) 四.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5分) 五.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其描写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一种心情?(3分)(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3分) 六.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1)简析第三联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2分) (2)试简析本诗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4分)

诗歌鉴赏语言类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鉴赏诗歌语言,可从语言内容、语言风格、表达效果三个方面入手。依照诗词鉴赏家的观点,就是要注意“表情达意之美,语言特色之美、表达效果之美”。 一、语言内容 (一)从内容的角度分析,诗歌语言可分为:意象语言、情感语言、象征语言、典故语言。 1、意象语言(词语):诸如松、竹、梅、菊一类事物被人们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象征人高洁的品格,诗人常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的《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庾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其他常见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 2、情感语言(词语):“悲”“孤”等词语能直接表露感情,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还有间接表露的,如“不堪身外悲前事,强向杯中觅旧春”(李益《答许五端公马上口号》),“不堪”“强”写出了诗人不堪回首青春年少时之佳境,只能从酒杯中去回想旧日的事了,传达出内心的凄凉、意绪的消沉。 3、象征语言(诗句):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杜甫《后游》),写江山花柳像在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了无私心的道理。 4、典故语言(词语或诗句):如“秋水”指眼睛,“盗泉”旧时常喻不义之财[见《尸子》卷下:“(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鸿雁”指书信(见《汉书》载苏武归汉之事)等。它们大多源于历史典故,这方面需要学生平时加强课外阅读,积累历史知识,提高文化修养。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化用了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的故事;《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的诗句。 (二)从语法角度分析,要关注数量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诗圣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不同时代的诗人都追求的一面艺术旗帜。“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含意是丰富的,“炼字”与“炼意”即其中之一。我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有的“新诗改罢自长吟”(杜甫);有的“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孟郊);有的自诩为“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杜荀鹤);有的则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有的则“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方干)。 在汉魏以前可摘的“悠然见南山”的“见”字,但“炼字”“炼句”毕竟是诗歌创作到了高度繁荣的唐代的自觉的产物。曾说“诗赋以一字见工拙”,我国古代

初一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是语文考试的必考试题之一,想赢得高分,需要掌握以下几点解题技巧: 1.把握主人公的立足点 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就可以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有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总体看,后一类居多。 2.关注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关注题目,分析题意,同样是贯通全诗的重要方法。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能找到立足点,像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哲理诗等,一般就没有,那就更应该关注题目。 3.了解诗歌的结构 “起承转合”是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结构中固有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视角窥探作者的思路,进而贯通全诗。在初三复习备考中,如果我们遵循这种规律的话,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依着起承转合的程式来写的诗,尤其要注意起句,因它往往是贯通全诗、解读全诗的钥匙。 4.答题应紧扣原诗的内容 命题者对诗歌鉴赏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如果是选择题则要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否则难以说明自身是否读懂了原诗。 5.明白选择题选项常见干扰设置 句意理解方面:误解多义字、对象错位、偷换概念等;思想感情分析方面: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等;表达技巧方面:张冠李戴、想当然等。我们在平时要多加练习,并及时总结答题规律。 6.熟悉有关意象与意境的知识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而且这两者又常常是一致的。 7.清楚诗人的用典 古代的诗人喜欢用典,其原因一是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为表达委婉一些;二是以古喻今,更理直气壮一些;三是可以用较少的文字传递较多的信息,使表达简明一些。一般用典有两层含义:(1)用历史旧事,借古喻今;(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既自明心迹,又丰富诗歌的意蕴,提高诗歌的文化品位,用黄庭坚的话来说就是“脱胎换骨”。 8.记诵诗歌鉴赏口诀 从题目认识对象;从字面读出感觉;从注释破解难点;从作者了解背景;从原作找到根据;从题干得到启示;从首联找到特点;从尾句参透主旨;从景物把握情感;从意境洞察心胸。 9.掌握诗歌鉴赏题的答题一般程序 (1)认读感知。读诗后继续仔细阅读各个选择项,借助它们进一步再去对材料做全面的理解,再去解题。另外,还要读标题,读注释,弄清材料的背景或领悟作者的心情。 (2)启动情思。熟悉材料以后,或联想,或想象,进一步体会诗歌意境,同时对已知选项进行大胆筛选。比如,选择项中对一些典故或前人诗句的解释,有些比较冷僻,有些比较牵强,则可以去掉;对作者的评价过高或过小,或武断,或偏激的,也可视为“不恰当”。 (3)单项核对。选择项中有的是解释或分析单项内容的,如对诗歌中的修辞项的解释,我们就可以与诗句逐一核对,去掉那些无中生有的,指鹿为马的。这样,又可为鉴赏扫除了一大障碍。 (4)辨析真伪。在提供的答案中,有时会出现似是而非,有时会出现前是后非,有时还会出现自相矛盾,如选择项中出现“都”、“全部”的判断词,我们就更要注意它是否能自圆其说,结合全诗内容去伪存真。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高中诗词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太白岭 王安石 ① 太白巃嵷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注】①巃嵷( l óng s ǒ)ng:山势高峻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B.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C.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 D.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 (2)本是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 1) B (2)①动静结合。“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② 视听结合。“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 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③ 衬托。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④ 拟人。“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解析】【分析】( 1) B 项“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错,诗句“烟云厚薄皆可爱,树 石疏密自相宜”的意思是烟云不管厚还是薄都很可爱,树与石的疏与密自是很合宜,表达的 是一种物我相谐,诗人心情平静舒适的情感。故选 B 项。 (2)颈联“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的意思为:明媚的春天已到来,鸟儿欢快 地说着话,溪水也不愿流动,鱼儿也贪恋这美好行动变迟缓了。从景物描写的表达技巧方 面可从以下几方面作答:① 动静结合。“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② 视听结合。“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③ 衬托。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 ④ 拟人。“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 人喜悦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 B; ⑵ ① 动静结合。“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② 视听结合。“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 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③ 衬托。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④ 拟人。“鸟语乐”和“鱼行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100.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100 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寒夜 【宋】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① 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② 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① 竹炉: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② 才:仅。 (1)“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能让人产生哪些联想? (2)试从“梅花”这个意象来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其次,在寒 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 情谊很深。 (2)“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来 客,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 【解析】【分析】( 1)这首诗被《千家诗》选入,所以流传很广,几乎稍读过些古诗的人 都能背诵,“寒夜客来茶当酒”,几被当作口头话来运用。常在口头的话,说的时候往往用 不着思考,脱口而出,可是细细品味,总是有多层转折,“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就可以让人产生很多联想。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可以“倚杖无时夜敲门”,主人不必专门备酒,也不必因为没有酒而觉得怠慢客人。其次,在寒冷的 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 很深,所以能与主人寒夜煮茗,围炉清谈,不在乎有酒没酒。“ (2)本题考查根据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后两句以写景融入说理。夜深了,明月照 在窗前,窗外透进了阵阵寒梅的清香。这两句写主客在窗前交谈得很投机,却有意无意地 牵入梅花,于是心里觉得这见惯了的月色也较平常不一样了。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 高洁的意思在内,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寻常一样窗前月,来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月光 下啜茗清谈,这气氛可就与平常大不一样了。 故答案为:( 1)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其次,在 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 兴,情谊很深。 (2)“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 来客,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答题时应注意,“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意思是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了 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让人产生的联想: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 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 (2)本题考查根据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月光照射在窗前,与平时并 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窗前有几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开着,芳香袭人。这使得今日的月 色显得与往日格外地不同了。“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

诗歌鉴赏各种题型训练

诗歌鉴赏各种题型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诗后的题目。(分析意象题型) 晚泊岳阳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分析。(6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炼字题型)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2008福建卷)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死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3、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分析手法型)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4、用简洁的语言说出三、四句的妙处。(分析语言题型)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2008江西卷)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5、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分析虚实题型) 青玉案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 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6、全词主要使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思想情感题型) 诗歌鉴赏各种题型训练答案 1、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表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答出三处“月”所写不同景象,给3分;答出所写景象的作用,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赏析】 本诗是欧阳修的名作之一。是一首七言古诗。全篇以叙述起笔,“卧闻”二字,从容不迫,纡徐而来,显得悠然自适,并点明是途经暂泊。“城里”、“城下”,为全诗紧要处。系舟城下,“城里”之事当然不知,所以首句仅仅以悠闲笔调轻轻带过,但那钟声却有无限韵味,耐人思索。日暮钟声,想此刻“城里”,大概正是炊烟袅袅,灯火煌煌。而诗人自己,却漂泊城下,闲卧舟中。心中不由泛起层层涟漪。 待到他从沉思遐想中醒来,只见一轮皓月,悬于空江之上,似欲亲人。“空江”二字,固然指洞庭湖口空旷开阔的景象,也暗示了诗人刚从遐想中醒来时的一片茫然之情。此时,他的视线由明月转向江面,探寻那归去的水路。江面云水茫茫,烟霭沉沉,江路又在哪儿呢? 当诗人的注意力重返现实时,已是夜深月上,眼前表现一片“江月弄清辉"的美景,令人想起唐代张若虚的诗句,“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蓦地,水面上传来一串歌声,原来是舟子趁着明月归去的唱晚之声。对一个羁旅中人来说,这“一阕”歌声将引‘起多少思绪,难怪诗人要“听不尽”了。这轻舟短楫,疾去如飞。诗人久久凝视着,其心情如何,便不再说下去了。实在也无须言说,因为读者自能体会到。 此诗写旅中思归,深藏不露;仅仅句句写景,然景中自有缕缕情思。以“城里钟”起,以月下歌止,拓前展后,留下足以使人驰骋想象的空间,同时以有意之“听”照应无意之“闻”,表现了感情的变化。全诗语句平易流畅,情意深婉曲折,所以方植之说:“欧公情韵幽折,往反咏唱,令人低徊欲绝,一唱三叹而有遗音,如啖橄榄,时有余味”(《昭昧詹言》)。这段话可谓此诗的评。此诗以情韵胜,实是欧之本色,其唱叹之致,与欧文相似,而与他学李白或韩愈的那一类诗歌不同。

最新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营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恋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蹲露。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阀万间 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甲】文“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所呈现的形象。(2)对【乙】文“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句展开想象,描述一下你由此而联想到的画面。(3)下面对这两首词曲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两句的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思”。 B. 【甲】文上片对景抒怀,抒发“兴亡”之叹,下片歌颂孙权的英雄业绩,含蓄地讽刺最高统治集团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 C. 【乙】文“聚”“怒”二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从听觉、视觉描写了潼关之险,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D. 【乙】文最后两句为全曲点睛之笔,是作者对历史的概括与批判,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答案】(1)年纪轻轻的孙权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何等英雄气概! (2)西都长安高楼林立,皇家宫苑富丽堂皇,但随着敌军的攻入,战火四起,万间宫阙都被焚毁,硝烟散尽,一切都化为尘土。 (3)C 【解析】【分析】(1)在理解关键词语的基础上再结合全诗进行描述。年少:年轻。指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兜鍪:指千军万马。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坐断:坐镇,占据,割据。东南:指吴国在三国时地处东南方。休:停止。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想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带领了千军万马。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过头,是何等的英雄气概。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2)描述画面时要发挥联想和想象,想象“宫阙万间都”之前辉煌的情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的原因是:战乱。经过和结果是:敌军的攻入,战火四起,万间宫阙都被焚毁,硝烟散尽,一切都化为尘土。把这些想象组合成画面并按一定的顺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 (3)ABD理解分析正确。C【乙】文“聚”“怒”二字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不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⑴年纪轻轻的孙权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何等英雄气概!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夜归鹿门歌①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①鹿门:山名,在襄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1)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3分) (2)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4分)(3)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4分) (4)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4 分)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5分)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6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11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今江苏苏州), 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 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 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 (5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新 晴野望 (11 分)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6分) 4. [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象则给人以飘 逸渺远的感受。(4分)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5分) 5. 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5 分)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6分)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诗歌鉴赏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道标上人归南岳 (唐)刘长卿 悠然倚孤棹,却忆卧中林。 江草将归远,湘山独往深。 白云留不住,渌水去无心。 衡岳千峰乱,禅房何处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人即高僧;棹为划船工具,代指船;南岳衡山。为五岳之一。 B. 首联写道标上人飘然远游之中怀想林中高卧。暗示他即将归去。 C. 颔联点出道标上人归去之地,江岸青草如作者的离愁伴他远行。 D. 本诗前四句描写景物,后四句感时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D (2)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作者借行云流水刻画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僧人形象,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解析】【分析】(1)ABC赏析正确。D错在“后四句感时抒怀”,应是表达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2)结合诗歌题目及内容分析。这首诗的题目是“送道标上人归南岳”,最后两联的意思是:道标商人要离开了,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最后两句作者以一组流畅的林山云水镜头,写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上人,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故答案为:⑴ D; ⑵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作者借行云流水刻画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僧人形象,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内容、主题、感情等方面。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⑵此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诗人的情感往往通过具体的语句表达出来,因此理解诗歌的语句内容是体会诗人情感的重要途径。因此解答本题,一定要结合全诗内容仔细揣摩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训练汇总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训练汇总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②后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两题(6分) 清平乐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

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3分)。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3分)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夜别友人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字写出了友人怎样的神情?(2分) (2)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的表达效果。(4分) 5、阅读下面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人归东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见日,尊酒慰离颜。 [注]首联“戍”字,名词,堡楼。颔联“汉阳渡”系长江渡口(旧址属今武汉市),由此向西北千里,南岸有“郢门山”。 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的理解和评价。 6、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诗歌鉴赏语言风格

诗歌鉴赏语言风格 (一)设问方式 1、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2、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这首诗(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二)分析思路 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即语言风格(特色)是就诗歌整体而言的。常见错误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巧妙。一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炼字);二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上的特点,诗歌在语言上的特点包括炼字用词、修辞特点、语言风格等。 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明快清新、平淡自然、朴实无华、明快浅显、明快直露、明白晓畅、流畅自然、多用口语、通俗易懂、华美绚丽、辞藻华丽、深沉隽永、委婉含蓄、含蓄深沉、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缠绵哀怨、温婉悲凉、庄谐俱见、幽默讽刺、简练生动、简练传神、准确精练、生动形象、准确传神等。 【语言风格分类1】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丽、质朴、简洁、工丽、隽永、晦涩等类型。 1、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 2、明快:主要指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的语言风格。 3、凝练(精练):主要指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 4、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5、华丽(绚丽):主要指有富丽的词藻,绚丽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6、质朴(平淡、自然):主要指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7、简洁: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8、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 9、隽永:语意深长,耐人咀嚼。 10、晦涩:主要指语言艰涩、冷僻、难懂。 【语言风格分类2】 1、豪迈雄奇: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如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初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初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一、诗歌鉴赏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凌十一①归长沙 曾国藩 昨日微雨送残秋,落叶东西随水流。 世间万事皆前定,行止迟速非自由。 谋道谋事两无补,只有足迹遍九州。 一杯劝君且欢喜,丈夫由来轻万里。 【注】①凌十一:作者的朋友。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 【答案】(1)首联描绘了一幅秋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残秋图。用萧条的秋景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烘托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作者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解析】【分析】(1)“微雨”写天气,“残秋”写季节,“微雨送残秋”是一幅秋雨萧瑟的画面;“落叶”一词让人想到落叶在萧瑟的秋风在飘飞的画面,而“落叶东西随水流”让人想到落叶飘落到水里,然后随着水流漂向远方的画面。据此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2)结合这首诗的内容分析最后两句话的含意,这是曾国藩赠给朋友凌十一的一首诗,从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分析,凌十一应该是到京城中谋事,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够成功,因此可以说凌十一当时是失败而归,这让凌十一有一种强烈的挫败感,当然心情非常的抑郁,因此作为朋友的曾国藩就写这首诗赠给他,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首联描绘了一幅秋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残秋图。用萧条的秋景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烘托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⑵作者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归纳:答题步骤:步骤一、抓住每个意象。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意象进行描述。具体做法,在此意象前加修饰词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步骤三、点出所用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阅读此题可知:漫山遍野到处都是绿油油的,涨满的江水翻滚着白白的浪花,在烟雨迷蒙中传来了杜鹃阵阵的啼声。真是一派乡村四月生机盎然的景象。 ⑵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写作意图的能力。分析诗歌的写作意图,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 .一、田园山水诗 (一)田园诗 诗歌史上,把田园诗和山水诗是分开的。用诗歌吟咏田园风光描写农村生活的乐趣大约始于东晋的陶渊明。代表作是《归园田居》、《饮酒》等,到了唐代,田园诗不但描写出如画一般的朴素优美的田园景象,而且写出了诗意般的农家生活。如孟浩然《过故人庄》、司空曙《江村即事》、王建《雨过山村》等都描绘了农村美丽的风光和淳朴的人情,辞章流露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宋代,不仅吟咏田园风光的诗词多了,内容也有了拓展。作品或描写农村风光,或描绘山村、水乡的风俗画,或写农村生活,农民劳动和各式各样的人物,它们不仅表现农村恬淡寂寥的闲适情趣,而且通过农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描写,着意表现充满生机的自然及纯朴而富有活力的劳动者。如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陆游《游山西村》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田园诗如同它的名字一样,语言清新质朴,不事雕琢,常常选择典型事物进行叙述描写,形象真切近人,生活意味极浓。 (二)山水诗 山水诗从曹操的《观沧海》始,经南朝谢灵运、谢眺的进一步创造到唐代已臻成熟,成为蔚为大观的诗歌流派。出现一批胸襟旷达,气象宏伟,意境阔大的讴歌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杜甫的《望岳》《登岳阳楼》、王维的《终南山》、孟浩然的《望洞庭湖呈张丞相》等,更有大量的诗歌着意描写山水绮丽迷人的风光,山林的幽静花鸟怡人的自然秀美,如王维《山居秋暝》、杜甫《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杜牧的《山行》《江南春》等。 山水诗都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什么样的景(包含读者的感受),即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大凡用明丽的诗句写出壮美的诗篇,多表现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民族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如《望岳》;用清丽的词句,描写秀丽迷人风光的山水诗,大多表现作者热爱生活,积极用向上精神或恬淡快乐的生活情怀。如于良史《春山夜月》、刘方平《月夜》;如果诗歌刻意描绘的是静谧、幽深的景物,一般多则反映诗人寄情山水,陶醉于自然,厌恶世俗,超然尘外的情趣,或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崇尚和追求,或表现作者清高、孤傲的心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山中问答》、柳宗元的《江雪》。 以上所述只是一般情况,鉴赏诗歌,一方面要揣摩诗句,体会诗中景物特征,另一方面要尽可能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经历进行具体分析,仔细把握,千万不可“按图索骥”。

古诗赏析专题训练

一、古诗赏析专题训练 (一)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诗人是通过哪一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远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名句积累: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两句诗,写出了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生的启示。阅读练习: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3、诗中的“万籁”是(2分) 4、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五言(2分) 5、下列对于《题破山寺后禅院》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诗以清晨游寺后禅院为线索,描写了古寺的曲折脱俗、鸟语花香。 B.颔联中“幽”和“深”两字写出了后禅院因少人问津而显得荒凉冷僻。 C.颈联中“空”字表现出诗人面对清澈潭水,俗念全消的自由、超脱之感。 D.诗歌表达了诗人进入深山古寺后,时有发现,流连忘返的愉悦兴奋之情。 6、诗歌中最能体现古寺环境氛围的两个字是“”“”(2分) 7、由本诗衍化出的成语有“、”(2分) (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歌中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 者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2、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3、诗人为什么偏要寄愁心与明月? 4、“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因何而愁?有愁不向人当面说,却要“与明月”,又是为 什么? 5、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被贬之地极偏远? (四)、《夜雨寄北》(李商隐) 【甲】夜雨寄北李商隐【乙】芙蓉楼送辛渐①王昌龄 君问归期未有期,寒雨连江夜入吴,

诗歌鉴赏练习题集附答案解析

诗歌鉴赏练习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 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枋得:宋末弋阳(今属)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塑造了“小孤山”怎样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5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桑乾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①皂,人。②在并州西面,相距数百公里;桑乾河在并州北约二百公里处。 (1)“客舍并州已十霜”中的“霜”字,可否换成“年”?请简述理由。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登鹳雀楼 畅诸 城楼多峻极,列酌恣登攀。迥临飞鸟上,高出世人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今年菊花事,并是送君还。(1)该诗颈联的“围”字和“断”字用得妙,请作简要分析。(5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6分) 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日见蠡①,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 (1)有人说“惆怅”是该诗的诗眼。若是,那它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5分)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景与情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6分)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筝,无限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即写诗人凝神细听,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请简要分析。(4分)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4分)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一、高中诗词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阴雨① 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②。 【注释】①元和十四年(819年),白居易由江州司马诏授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本诗即作于赴任途中。②北窗琴:晋陶渊明曾置无弦琴—张,又喜卧北窗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描写此时此地景象:清晨,山岚雾霭十分浓重;江山辽阔,此地却非常偏僻遥远。 B. 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突出峡中滩急声响、秋意扑面,雾气弥漫、多阴少晴的特点。 C. 诗歌前四句寓情于景,在描写沿途所见美丽而险峻的景色中蕴含了诗人的复杂心情。 D. 尾联运用典故,流露出诗人欲立即效法陶渊明归隐田园而享受幽独而自由的生活的愿望。 (2)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D (2)上句说遥望京城却被云遮住了眼睛,暗含了渴望自己被朝廷赏识、重用而不得的苦闷;下句说思乡时,觉得雨点仿佛在一滴滴地滴到心里,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归乡不得的忧伤。 【解析】【分析】(1)D项尾联化用陶渊明置无弦琴的典故,是说自己只能依靠这北窗下的琴来排解心中孤独,表达了诗人不甘寂寞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故选D。 (2)上句“望”,望京城,渴望自己被朝廷赏识重用;“云遮眼”,表现了渴望被重用而不得的苦闷。下句“思乡”,直抒胸臆,“雨滴心”,因归乡不得而忧伤。 故答案为:⑴D; ⑵上句说遥望京城却被云遮住了眼睛,暗含了渴望自己被朝廷赏识、重用而不得的苦闷;下句说思乡时,觉得雨点仿佛在一滴滴地滴到心里,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归乡不得的忧伤。 【点评】⑴该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和诗句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 ⑵该题考查诗歌情感的把握。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