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三历史练习题-第2分册-第2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1

高三历史练习题-第2分册-第2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1

高三历史练习题-第2分册-第2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1
高三历史练习题-第2分册-第2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1

高三历史练习题第2分册第2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1

一、选择题

1、夏曾佑认为:“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泛指西方国家)之有希腊。”这个依据可能是

A、周和希腊政治制度相同

B、周和希腊分别奠定了中西文化的基础

C、东、西方文化同时形成

D、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

2、《史记》中有“纣师虽重,皆

无战之心,……武王驰之,纣兵

皆叛纣。”此事记载的是

A、商灭夏

B、周灭商

C、秦灭周

D、魏代汉

3、公元前1046年“武王克商”,建立西周。以世纪记述,“武王克商”发生于

A、公元前10世纪初

B、公元前10世纪中期

C、公元前11世纪初

D、公元前11世纪中期

4、在中国古代史上,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长期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地位最早可追溯到

A、4000多年前

B、3000多年前

C、2000多年前

D、1000多年前

5、著名史学家吕思勉把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组织划分为先后相继的“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元朝

6、王国维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之际”的政治变革

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B、从松散联盟到封邦建国

C、从方国联盟到郡国并立

D、从封邦建国到中央专制

7、在《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中,梁启超指出,中国周代与古代希腊的国体相似。两者政治上的相似之处应是

A、贵族政治、列国分立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小国寡民、等级森严

D、分封诸侯、城邦国家

8、下列是西周创设的是

①封邦建国体制 ②内外服制

③礼乐制度 ④郡县制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9、中国古代社会,从中央到地方依赖于一套完整的终身制与世袭制来实行有效统治的时期是

A 、夏商

B 、西周

C 、战国

D 、秦汉

10、“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里的“封建”指的是

A 、一种政治体制

B 、一种社会形态

C 、一种思想观念

D 、一种行为方式

11、右图是江苏省丹徒县出土的一件青铜器,此簋内底有铭文

120余字,主要记载了周王将一个贵族分封到宜地,并赐其土地、

人口和仪仗等情况。该出土文物的主要历史价值是

A 、印证了周王朝实行封邦建国体制

B 、说明周王朝实行井田制

C 、体现周朝的甲骨文已成为成熟文字

D 、说明青铜冶炼在西周已达到了一定水平

12、“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这说明西周实行封邦建国体制的主要目的是

A 、选拔德才兼备之人

B 、加强中央集权

C 、巩固周王室统治

D 、团结功臣贵族

13、《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周公多让姬姓立国的主要目的是

A 、削弱王族

B 、长期摄政

C 、以藩屏周

D 、包围“三监”

14、“齐鲁”二字作为山东的象征古已有之。“齐鲁”代表山东起源于中国古代的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15、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平叛后,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殷民”指

A 、夏人后裔

B 、商代遗民

C 、周朝百姓

D 、少数民族

16、商鞅一人多姓。史书上说: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其中“商”姓来源于

A 、自然的崇拜

B 、所在地方的地名

C 、母亲的族姓

D 、因功得到的封地

17、观察下列材料,可见西周实行分封制的主体和依据主要是

材料一 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

材料二 《荀子》家在西周初年分封

71国中姬姓诸侯国比例图

A、殷商旧族

B、血族宗亲

C、功臣武将

D、贤良学士

18、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穿越时光隧道,回到西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甲同学是商朝末年的贵族,但主动向周投诚

B、乙同学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同学是跟随周王攻打商纣王的臣子,立下汗马功劳

D、丁同学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19、周公把商贵族微子启分封到宋,同时又在宋周围分封同姓诸侯。周公这样做的目的是

A、与商贵族共掌天下

B、拉拢并控制商贵族

C、巩固中央集权体制

D、确立自己的专制权威

20、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三十个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是

A、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B、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

C、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

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21、公元前782年,幽王姬湦继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人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人笑。”这段材料不能表明

A、诸侯势力强大

B、周王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地位

C、幽王荒淫无道

D、诸侯对周王承担一定的义务

22、“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尚书大传》中这段话评价的历史人物是

A、黄帝

B、周公旦

C、周武王

D、秦始皇

23、“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文中的“克殷”是指

A、牧野之战,击败商纣王

B、创封邦建国体制,包围原来殷邦

C、周公率军,平“三监之乱”

D、周公出兵,征服殷商的残余势力

24、孔子日:“周监(同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在孔子看来,周朝最值得

他遵从的是

A、周公辅助成王

B、武王武力灭商

C、礼乐制度

D、周公拓疆

25、《礼记·坊记》记载:“夫礼者,……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

所以,周公制定礼乐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B、严格宗法制度

C、打击旧贵族势力

D、激发认同,维护社会秩序

26、礼的最初含义是

A、等级制度

B、生活规范

C、习俗仪式

D、道德规范

27、周朝制定各种礼乐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A、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

B、作为维护宗法等级制的工具

C、作为惩罚违法贵族的依据

D、作为统治阶级的娱乐及享受

28、《礼记·表记》说:“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对周人“尊礼”理解正确的

A、否定天命神权,重视伦理道德

B、以人为本,创立完整的礼

仪制度

C、以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度

D、反对暴政,以儒家思想治

理天下

29、按照《周礼》,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八佾”(八列舞女)的礼乐,可是,到春秋时期连鲁国大夫季氏也公然“八佾舞于庭”,对此孔子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说明孔子政治思想中的“礼”是

A、西周的礼乐制度

B、西周时期的等级名分制度

C、春秋时期的社会秩序

D、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

30、西周时,周公制礼作乐。这里的乐包括

①等级②舞乐③诗经④史诗

A、①②④

B、①③

C、②③④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骡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

一—《诗经·大雅·大明》材料二:右图是西周的青铜利簋(gui),高28厘米,

1976年出土于陕西省临潼县零口,现藏中国历史博

物馆。这件利簋的内底就镌刻着周武王在讨伐商纣

之前占卦问神的铭文,共32字。

材料三:武王克商是“上古三代”历史上的一件大

事,由于史料记载不甚清晰,武王克商的年代长期难以确定。两千多年来,中外学者根据各自对文献和西周历法的理解,形成了数十种看法,最早的克商之年为公元前1130年,最晚的为公元前1018年,……近年来,专家们对周人的都城进行考古研究,确定克商之年应在公元前1050年至公元前1020年之间,前后差距缩短至30年。专家们又通过现代天文学方法回推克商时关于天象的记载,得到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1027年

三个克商年的方案。其中公元前1046年与文献、金文历谱等记载大致符合,因此被认定为首推的武王克商之年。

一一《高中历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问题:

(1)属于文字史料的是材料________,属于实物史料的是材料________。

(2)上述三则材料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材料________。

(3)史学家王国维把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起来研究的研究历史方法命名为____ ____。(4)在通过传统的史学研究方法,都无法对相关史实获得确凿年代的情况下,还可运用哪些新的研究方法取得突破?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尚书·周书·牧誓》记载“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注释:①甲子:甲子日。按周历计算,这一天是周武王即位后第十三年的二月五日。②昧爽:太阳没有出来的时候。③王:指周武王。④朝:早晨。⑤商郊:商朝都城朝歌的远郊。)

材料二:1976年出土的青铜器利簋,内底部铸有铭文4行32字:“武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右吏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问题:

假如以这两则材料来确定西周建立年代,你认为可以从中提取哪些历史信息?请简要概述材料二的含义。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周三百年历史,最重要者为封建政体之创新。周人封建,亦由当时形势之实际需要……而成。”——钱穆《国史大纲》

问题:

(1)“西周三百年历史”的开端和终结分别以何时的什么事件为标志?

(2)西周“封建政体”的含义是什么?是在怎样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4、西周的封邦建国

材料一: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左传》

材料二: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乃罢兵西归。……封诸侯,班赐宗彝,作分殷之器物。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史记·周本纪》材料三: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夫举无他,唯善所在,亲疏一也。——《左传·昭公二十八年》问题:

(1)材料一中“武王克商”的事件是什么?“成王定之”得到了谁的辅佐?

(2)以上材料所述的是一种什么政治制度?周初实行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三,归纳这一制度的主要内容。

5、西周的建立与礼乐文化

材料一:保右命尔,燮伐大商,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誓师)于牧野,维予侯兴。

——《诗经·大雅·大明》材料二: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诗经·大雅·下武》材料三: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

问题:

(1)材料一描写的情境大约发生于何时?

(2)材料二中的“王”和“京”分别是指什么?

(3)结合所学说明“德”是什么?怎样才能获得“德”?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9分)

没有周公不会有武王灭殷后的一统天下;没有周公不会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没有儒家,中国传统的文明可能是另一种精神状态。此所以孔子要梦见周公,更称赞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而后人称周公曰“文”!我们不是过分强调周公,他一人也做不出许多伟大事业来,但他是这许多事业中的代表人物,历史上这种代表人物越多,文明越昌盛……。

——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1)简要概括作者这段话的主要观点。(4分。必须用自己的语言,照抄原文不得分)

(2)从这些观点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周公持什么态度?简要说明你的判断(3分)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周测试题12.21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一中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周测试题(12.2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智者高尔吉亚声称,雄辩者能够说服“议事会”采用他的政策,能够使“顾问委员会”采纳他的财政计划,能够在“审判官法庭”面前成功地非难他的对手。这说明智者学派兴起的社会条件是( ) A.民主政治高度发展B.人文精神出现C.社会生活丰富多彩D.智者能言善辩2.苏格拉底从来不向听他讲学的人索取金钱报酬,他接待了许多希望听他讲学的人,其中有本国公众,也有外国人。苏格拉底认为,获取报酬无异于迫使自己当奴隶。这反映了他( ) A.提倡有教无类B.推崇“美德即知识”C.崇尚意志自由D.反对狭隘民主 3.当学者们继续实现学术复兴而政治家也正在把基督教世界的秩序改变为一种新的国家体系的时候,平民百姓的头脑仍然沉浸在中世纪历史的宗教氛围中。这充分说明( ) A.文艺复兴的影响局限于上层 B.资产阶级思想占据主流 C.宗教改革冲击了基督教信仰 D.理性主义时代业已到来 4.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在以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反映时代精神的新思想的同时,又特别重视继承和利用在中世纪遭到摧残的古希腊罗马的“世俗文化”,并以此作为反对封建神学的思想武器。这反映出( ) A.人文主义者反封建的软弱性 B.古希腊罗马文化有反专制色彩 C.文艺复兴歌颂自然与人性 D.文艺复兴摧毁了神学世界观 5.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把获利视为上帝对于选民的期望。新教伦理不仅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而且把劳动看作是远离罪恶和堕落的手段之一。新教还宣扬禁欲主义,主张节俭。这些新教思想( ) A.打破了教会的精神垄断 B.继承了天主教因行称义学说 C.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6.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中写道:“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受他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荣誉、身体和灵魂,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材料主要反映了马丁·路德( ) A.主张用暴力反抗教皇干预德意志 B.认为罗马教皇是万恶之源 C.为德意志民族利益消除教皇干预 D.主张组成脱离罗马的教会 7.法国大革命期间,英国学者埃德蒙·伯克认为法国的政治文人喜欢标榜、崇尚革新,固执狂热,热衷于以抽象的普遍概念来构造未来社会。据此,埃德蒙·伯克强调( )

第二册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第二册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单元核心概念: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距今1万年前后,我国远古先民已学会栽培稻、粟,进入农耕时代。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新时期时代的考古发现,揭示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到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精美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和成熟的甲骨文字,说明商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 第1课中华文明的摇篮 一. 原始农耕(A) 1、出现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2、概念: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开始农耕生活。农业的起源,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3、地位: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4、特点:南稻北粟的格局,(粟类旱地作物、人工栽培的水稻分别同时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文明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意义: (1)是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2)为人类提供了持续稳定的食物来源。 (3)人类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6、典型: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体现了早期的农耕聚落是一种共同生产、平均分配的血缘共同体,表明当时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二. 中华文明的起源(A) 1、炎黄传说 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主要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反映了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2、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 考古资料表明,最迟至距今5000年—4000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一、从“公天下”到“家天下”(A)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教案 北师大版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秦统一的背景,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 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通过阅读、绘制“秦朝疆域图”,掌握识读、绘制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 学习收集成语典故的方法,通过讨论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知道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教学重点: 秦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秦兼并六国完成统一,结束了诸侯割据争霸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秦的各种政治、经济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教学难点: 对秦统治的正确评价和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取向。秦统治者既有伟大的历史功绩,又有实施暴政的暗点,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与分析,形成正确的是非功过观念,提高全面、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新-课-标-第-一-网 教师自制“战国七雄形势图”和各诸侯国国名卡(“齐、楚、燕、韩、赵、魏、秦”)、时间卡(“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2年”)、朝代卡(大字“秦”“西汉”)以及制作幻灯片(战国后期的历史背景、本课线索图表等)。 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成语典故及秦王朝的资料。 教学方法 利用挂图、幻灯片,通过阅读资料、分组讨论、分析问题、动手绘图进行探究式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宣帝曾教训自己的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受,何足委任!”由此可以推知当时 A.秦朝部分统治思想得以继承 B.黄老之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C.皇帝背离“独尊儒术”的初衷 D.儒学不能顺应汉朝政治需求 2.北宋名臣李沆曾当着使者的面把真宗皇帝的手诏烧掉,并让使者回话“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另一名臣韩琦曾对神宗皇帝说:“先帝,臣所立;陛下,先帝儿子,做得好,臣便面阔;做得不好,臣亦负惭愧。”上述现象说明宋代 A.君主权力受到了威胁 B.士大夫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 C.士大夫参与政治决策 D.重文轻武的国策被严格执行 3.下列宋元时期三部重要的农业典籍在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记述上带有各自鲜明的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统一局面渐趋形成 D.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4.明代以每纳粮一万石的地区为一粮区,选派当地大户担任“粮长”,负责催征税粮,参与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有的还包揽地方事物。政府还以“税户人才”的名义,选拨优秀粮长为基层官吏。由此可知“粮长制”的推行 A.违背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B.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C.推动了明代赋役制度的完善 D.适应了强化君权的需要 5.据不完全统计,1850年的中国总人口量约为4.1亿,1873年下降至约3.5亿,锐减6000余万。导致这一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日趋加剧的民族矛盾 B.持续不断的海外移民 C.愈加沉重的封建剥削 D.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 6.下图是刊登在1910年《神州日报》上的一-幅风俗画,画中男子正在张贴的布告上写有“奉旨不缠足”字样。此画旨在说明

秦帝国的兴亡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秦王扫六合 1、秦统一六国的背景:①统一成为大势所趋;②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大增; ③秦赵长平之战后,六国无力抵抗。 2、秦兼并六国的顺序:韩一一赵一一魏一一楚一一燕一一齐 广时间:公元前221年 w 都城:咸阳 3、秦朝的建立建立者:嬴政(秦始皇) 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 二、秦统一的历史意义:①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乱局面。 ②给人民提供了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秦的暴政。 四、使秦灭亡的最后一战:巨鹿之战(用破釜沉舟来形容项羽的表现) 五、楚汉战争是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的战争。 第13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废分封,立郡县;②统一车轨、文字;③统一货币; ④统一度量衡;⑤修缮长城(防御匈奴);⑥焚书坑儒二、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内容和影响 内容:①确立皇帝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②中央设:丞相(管政事)、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③地方上:废分封,立郡县。注意:各级官员由有皇帝直接任命_ 影响:个体家庭成为社会基本单位;中央集权体制被后来历代所沿用 三、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原因和作用。 原因:文字不统一不利于政令的推行和文化的传播和传播。 作用:文字的统一有利于政令的推行和文化传播与发展。 四、秦朝的文字:小篆(官方文字);隶书(民间文字)。 五、秦朝的标准货币:圆形方孔钱。 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格局 一、西汉的建立 时间:公元前202年人物:刘邦(汉高祖)都城:长安 二、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推进大一统)采取的措施: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消弱封国势力;③强化监察制度。 三、董仲舒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斥抑制其他学说,采纳儒家思想治国) 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汉武帝把儒家思想确立为封建正统思想,延续了两 千多年。 五、消弱封国势力的背景:封国势力威胁到了皇权、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六、汉武帝为消弱封国势力采取的措施:主父偃建议的“推恩令”。 七、推恩令的内容和作用 内容:①诸侯王由嫡长子继承,同时把王国土地分给其他子弟,皇帝封这些子弟为侯; ②新封侯国归郡管理。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学的一些方法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学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兴趣特点方法 学史可以明智。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过去,学会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并提高其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但任何教学只有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七年级学生能够学习一些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但思维多停留于事物表面,喜欢听历史故事,有英雄主义意向和强烈的好奇心理,常思索一些滑稽,有趣的事物。只有充分了解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平,才能科学地确定教学方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如何确定科学的教学方法呢? 1.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方法是保持学生的好奇心。七年级学生由于心理的发展,非常喜欢历史故事,在教学中把某些内容故事化很有利教学。比如在上《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一课时,将原始聚落先民的生活情况故事化,并且引导学生设想乘坐时间机器回到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聚落。让学生想象在原始先民的聚落里与先民一起劳动、做饭、生活等等的场景,这样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兴趣,还让学生了解掌握了当时的生产生活情况等内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在教学《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时,学生由于对人类学会使用火并促进人类进化具有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于是在教学中让学生去想象大猩猩如果要学会使用火其过程会是多么艰难,而地球上的大猩猩懂得使用火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 再如用地方史引起学生的兴趣。讲到山顶洞人时向学生介绍本县(阳高县)的许家窑人遗址,向学生讲述许家窑人是山顶洞人的后裔和他们当时的生活场景;(阳高“许家窑人” 是“山顶洞人”的后裔,据考察,许家窑人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靠狩猎过着艰辛的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群族生活。)讲魏孝文帝时介绍大同(平城)的相关内容等等。 2.巧设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孔子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为此要注重在教学中给学生设计激发其求知欲的问题。在学习《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的内容时,设计一个问题链:人是从猴子变来的吗?人与猿有什么不同?人是不是动物?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我国境内最早的居民是谁?他们长的什么样子?吃什么东西?住在哪儿?把每个问题假设为一个“宝藏”,解决一个问题等于发现一个“宝藏”。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到历史的隧洞中去寻宝。学生随着教材内容的展现,不断地发现,在成功的喜悦鼓励下继续前进。 3.将抽象的历史内容尽量形象化

高三历史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高三历史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A.孟德斯鸠 B.狄德罗 C.洛克 D.伏尔泰 2.(2009年广东高考17题)18世纪北美殖民地的宗教大觉醒运动中有一种思想:上帝使人有理性,并希望人在追求真理中使用这个理性。这种思想() A.促成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B.旨在消除教会在北美殖民地的影响 C.借上帝的神权压制人文主义思想 D.有助于激发北美人民反抗殖民统治 3.(2009年高考北京文综20题)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二者的共同点表述准确的是: A.反对宗教神学,强调三权分立 B.反对封建制度,倡导人民主权 C.反对蒙昧迷信,推崇人的理性 D.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4.(2009年高考安徽文综18题)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托马斯潘恩在《常识》中告诫民众:“君主政体意味着我们自身的堕落和失势,同样地,被人当作权利来争夺的世袭,则是对我们子孙的侮辱和欺骗。”这个观点的理论依据是 A.人文主义 B.民族主义 C.天赋人权说 D.三权分立学说 5.(2007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29题)伏尔泰说:“本身自由,周围的人与自己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们的自然生活。”这句话是()

A.禁欲主义思想的反映 B.人文主义思想的反映 C.蒙昧主义思想的反映 D.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反映 6.(2009年海南高考8题)对英王查理一世的审判与处死是英国革命中的重大事件。布拉德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理一世宣示:“在国 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有一个契约协定……这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 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上述材 料表明,布拉德肖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更早提出了() A.君主立宪的观点 B.革命权利的学说 C.社会契约的理念 D.天赋人权的思想 7.(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8题)“这个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能够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最 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使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作出这个论述的思想家应该是 A.孟德斯鸠 B.伏尔泰 C.卢梭 D.康德 8.(2011年高考四川文综20题)狄德罗《百科全书》说:“自由 是天赐的东西,每一个同类的个体,只要有理性,就享有自由的权利……不是国家属于君主,而是君主属于国家。”此言体现的主张有 ①个人自由②权利平等③联邦共和④主权在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2011年江苏高考13题)“人民的议员就不是、也不可能是人 民的代表,他们只不过是人民的办事员罢了;他们并不能作出任何肯定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一轮复习周测试题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一轮复习周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小题,共60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白寿彝对宗法分封制曾作如此评价:“从政治上讲,一国无二君;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祭主。”这表明宗法分封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家国同构 B.神权统治 C.等级森严 D.中央集权 2. “自秦、汉以来,仕者不世,然其贤人君子犹能识其先人,或至百世而不绝,无庙无宗 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亡而独存,则由有谱之力也。”这一现象说明 A.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基础 B.宗法观念是维系家族亲情的纽带 C.宗庙是维系亲情延续的关键 D.宗法制构筑了家族内部等级观念 3.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历九代闰君。其中,兄终弟及3人,次子继位l人,孙子继位2人,不明嫡庶l人,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仅2人。这一现象反映出 A.分封制度瓦解 B.王位继承混乱 C.宗法制度松弛 D.中央集权确立4.有人曾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个概念,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叙述正确的是 A.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 B.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 C.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 D.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 5.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 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明清帝国的兴替》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明清帝国的兴替》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2-2-1 列出秦代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时序,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基本脉络。 2-2-2 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2-2-3 知道从秦代到秦代中国历史版图的变化,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统一大势。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更迭顺序、时间,理清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知道在此期间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起到关键作用的历史人物,认识他们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知道明朝的疆域范围,明确统一是中国发展大势。了解明末清初农民起义情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的拓展,学习从明到清的更替过程。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明朝灭亡和清朝建立的历史必然。通过思考、课堂讨论,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史为鉴,通过对明清帝国兴替的学习,明白朝代更替的规律,知道统治者采取正确政策的必要性。通过对古代王朝时序的排列,树立起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的历史观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知道明清朝代的更替 教学难点:探究明清兴替的原因,明白朝代更替的规律 四、教学策略 通过让学生制作王朝更替的时序表,掌握中国历史发展脉络;通过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历史图片、地图、资料等,使学生获得丰富、典型的感性材料,把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 明清帝国的兴替 一、明朝 1.明朝的建立 2.明朝疆域 3.明朝的兴盛的原因和表现 4.明朝灭亡 二、清朝 1.女真兴起和清朝建立 2.清初统治者的政策 七、教学反思 1.本课时内容的设计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从导入开始就要求学生回忆上册所学历史知识,并且准确制作年代尺或时序表,这不仅需要一定的历史知识为基础,而且还要掌握制作年代尺或时序表能力。 2.探究明清兴替的原因是本课时的难点,难点突破的方法选择运用材料让学生阅读、思考并对比不同的统治政策导致不同的社会结局,可以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兴或替是与统治政策有密切相关的。这一处理方法是本课时的一个亮点。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1月)试题(含解析)

福建省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1月)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2题,共64分)。 1. 《左传·定公四年》载:“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分鲁公以大路、大旂(旗),夏后氏之璜,殷民六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是使之职事于鲁,以昭周父之明德。”材料表明 A. 宗族关系是维系分封制的纽带 B. 周公成为天下的绝对大宗 C. 智慧和品德是分封的重要依据 D. 周王以部族为单位进行分封 【答案】C 【解析】材料大意为:从前武王战胜商朝,成王平定天下,选择有明德的人分封,把他们作为保卫周朝的藩篱屏障。所以周公辅佐王室,以治理天下,诸侯也和周朝和睦相处。分赐给鲁公大路、大旂,夏后氏的璜玉,封父的良弓,还有殷朝的六个家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让他们率领本宗各氏族,集合其余的小宗族,统治六族的奴隶,来服从周公的法制,由此归附周朝听取命令。分封制的主体有多种形式,其中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但文献材料中“选建明德,以藩屏周”强调的是依智慧、品德作为分封主要依据的一类,故A错误。周天子才是天下的大宗,周公只是一个辅佐者,故B错误。文献材料中周公“选建明德,以藩屏周”,体现出以智慧和品德为分封的重要依据这一点,故C正确。文献中周公要求殷商六族率领本宗各氏族,集合其余的小宗族,统治六族的奴隶,来服从周公的法制,由此归附周朝听取命令。所以殷族并没有获得与周族同等地位,故D错误。 2. 公元前322年,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证——“舟节”、”车节”,“舟节”规定 鄂君使用的船只限额是150艘。自鄂出发一年往返一次。“车节”规定运输限额是50辆,也是一年往返一次。这说明了 A. 官营工商业发展情况 B. 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出现 C. 国家的商品专卖政策 D. 水陆交通设施十分完备 【答案】B 【解析】从材料来看,“舟节”、”车节”反映的是货物的运输,可以看出当时长途贩运已经出现,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无法看出发展状况;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专卖”;D 选项材料无法体现。

第二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第二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一、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一)西周的建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打败商纣王,建立周朝、定都镐(西安),史称“西周”(二)西周的制度 1、政治——封邦建国(分封制) 西周的“封建”是一个政治名词,相对于郡县制而言的,意指分封人民、土地给诸侯,建立国家。 (1)建立原因:为了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 (2)内容:一方面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首领;另一方面以武力为后盾,讲同姓诸侯分封到各地,以发挥监临督查的职能,达到“封邦建国,以藩屏周”的目的。 (3)作用: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权的地位,西周的国王成为“天下共主”。 (4)与商朝内外服制的不同,体现的进步性 在周的分封制中,政治上的共主和血缘上的宗法制紧密结合,形成了新的封建体制,确立了一套比较严密的控制体系,有利于巩固了周的统治,使周王朝统治效能进一步提高了,也促进了西周的社会发展和进步。这种变化是适应历史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西欧的封建制度与中国的封建制度 第一,中国西周时期实行封建制度是王权强盛的反映,周天子是全国土地和臣民的最高所有者,是天下“共主”。西欧的封建制度是国王以下的各级封建主都效仿国王实行分封,这样层层分封,形成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的封建等级制度,实际上,每个封建主都是一个小国君,割据一方,各自为政。所以,整个西欧封建社会是分裂的,国王的权力有限,不能统治到各级封国,难为天下“共主”。 第二,中国西周的封建制度与宗法制度相联系。天子、诸侯、卿大夫的职位都由嫡长子继承。西欧封建社会分裂割据,各自为政,纷争不已,所以盛行尚武之风,当骑士是莫大的光荣。 第三,中国西周封建制度上下级之间没有相互义务的封建契约。下级只对上级有义务,而上级对下级没有什么约定的义务。上级对下级有绝对的支配和决定权力。西欧封建制度的领主与附庸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土地和兵役之间的交换,双方都受到封建契约的约束。 第四,西欧各国的封建国王,他的经济来源要靠他自己的庄园。所以当时有“国王靠自己生活”的说法。中国西周天子靠全国臣民养活。 第五,西欧封建制度的初期,采邑是不世袭的,后来才出现世袭制度。中国西周封建制度从一开始就是世袭的,由嫡长子继承。 第六,西欧各封建国王想控制,但不能控制伯爵,于是,它们利用宗教,在每个伯爵领地内建立能与伯爵竞争的权威,建立具有特权的宗教特区,随着教会势力的膨胀,在欧洲出现教皇的权力凌驾于国王权力之上的现象。在中国,从周秦到明清,宗教只能依附于政权,绝对没有出现宗教权力凌驾于国家政权之上的现象。

秦帝国的兴亡教案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课程标准]了解秦兼并六国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知道陈胜、吴广起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秦统一的背景,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 (2)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4)通过阅读“秦朝疆域图”,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识图,了解秦兼并六国的基本史实。 (2)通过联系对比方法,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3)通过对“纸上谈兵”等成语典故的运用,了解本课中相关的一些基本史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到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秦兼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 难点:秦为什么能够兼并六国实现统一? 三、教学准备 教师自制“战国七雄形势图”以及制作幻灯片(战国后期的历史背景、本课线索图表等)。 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成语典故及秦王朝的资料。 四、教学方法 利用幻灯片,通过阅读资料、分组讨论、分析问题、动手绘图进行探究式教学。五、教学过程 播放视频资料,导入新课。歌曲中提到了哪个历史人物?哪个朝代? 秦始皇大秦帝国 师:秦兼并六国,建立起强大的统一帝国,然而赫赫一时的秦帝国很快就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推翻,你知道秦王如何统一六国的?秦帝国为什么很快被推翻了呢?导入新课 板书[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学习目标 1.了解秦灭六国的历史条件,说出秦灭六国的经过和完成统一的时间。 2.探讨秦统一的重要意义。

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知识点整理

高中历史第二分册复习资料(参照考纲) 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单元核心概念: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距今1万年前后,我国远古先民已学会栽培稻、粟,进入 农耕时代。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新时期时代的考古发现,揭示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到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精美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和成熟的甲骨文字,说明商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 第1 课中华文明的摇篮 一.原始农耕(A) 0.出现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1.概念:以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取代采集与渔猎。 2.地位: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3.特点:南稻北粟的格局(粟类旱地作物、人工栽培的水稻分别同时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 中下游地区) 4.意义: (1)是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2)为人类提供了持续稳定的食物来源。(3)人类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5.典型: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体现了早期的农耕聚落是一种共同生产、平均分配的血缘共同体,表明当时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 1.炎黄传说(A) 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主要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反 映了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2.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A) 考古资料表明,最迟至距今5000年—4000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 雄起。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2 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一.《礼记·礼运》中的夏朝”(A) 1.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BC21世纪) 儒家典籍《礼记·礼运》说夏朝建立之前是“大同之世”,夏朝建立之后进入了“小康之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_1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秦统一的背景,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 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通过阅读、绘制“秦朝疆域图”,掌握识读、绘制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 学习收集成语典故的方法,通过讨论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

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知道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教学重点: 秦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秦兼并六国完成统一,结束了诸侯割据争霸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秦的各种政治、经济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教学难点: 对秦统治的正确评价和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取向。秦统治者既有伟大的历史功绩,又有实施暴政的暗点,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与分析,形成正确的是非功过观念,提高全面、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自制“战国七雄形势图”和各诸侯国国名卡(“齐、楚、燕、韩、赵、魏、秦”)、时间卡(“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XX年”)、朝代卡(大字“秦”“西汉”)以及制作幻灯片(战国后期的历史背景、本课线索图表等)。 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成语典故及秦王朝的资料。

教学方法 利用挂图、幻灯片,通过阅读资料、分组讨论、分析问题、动手绘图进行探究式教学。 板书设计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一、“秦王扫六合”秦的统一(前221年) “纸上谈兵” 二、秦末农民战争. 秦的灭亡(前2XX年) “揭竿而起”“破釜沉舟” 三、楚汉之争西汉建立(前2XX年) “洪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 复习战国形势 师:我国在夏、商、西周以后经历了长达五百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分裂状态。 1、请同学们回忆战国时有哪几个大的诸侯国? (选学生回答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并出示“战国形势图”) 2、谁能把七个诸侯国名称贴入老师绘制的战国形势图中相应的

岳麓版高中历史说课稿

岳麓版高中历史说课稿 作为高中的历史老师,我们应该怎么准备说课稿,开展教学工作呢?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岳麓版高中历史说课稿,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岳麓版高中历史说课稿【1】一、本课地位: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秦王扫六合”2、陈胜吴广起义3、秦汉战争(自学内容)。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朝代。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它存在的时间虽短,但对后世影响深远。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秦王扫六合”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秦朝的短暂的存亡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教训。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国家兴亡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根据以上情况和大纲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认识陈胜吴广起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培养学生通过认识秦朝的文物古迹来分析秦朝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同时总结秦朝在统治国家中有哪些经验教训。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本课重点: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何让学生认识秦兼并六国的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

2016高三年级历史测试题.

2016高三年级历史测试题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某一古代法典规定:“如果一自由民毁坏一贵族的眼睛,他应将自己的眼睛弄瞎。”这一规定出自于 A 《十二铜表法》 B 《公民法》 C 《汉穆拉比法典》 D 周公礼乐制度 2.右边图例保存不善已有模糊,据你判断该图可能反映的是 A 希波战争形势图 B 丝绸之路沿线图 C 佛教传播路线路 D 西葡殖民东来图 3.“文字不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发明物,而是伴随对私有财产的强烈意识而产生的一种副产品。文字始终是苏美尔古典文明的一个特征。”这种文字是 A 因宗教不断发展需要圣书体 B 因国家社会发展而出现甲骨文 C 因生产力进步发明楔形文字 D 因大河农业发展发明印章文字 4.关心死亡,为来世——尤其是国王的来世——做好物质方面的准备,是埃及宗教信仰的一个主要特征。因为国王的死并不是最终的结局。因此埃及人 A 建造金字塔 B 建立法老集权体制 C 利用纸草书写文字 D 上下埃及实现统一 5.无论在古代还是在后世,梭伦素有雅典“民主之父”之称。下列对他的改革措施表述正确的是A 颁布“解负令”,废除雅典的奴隶制度 B使各等级的公民有参选“四百人会议”的权利 C设立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 D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2分册 第2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1

1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2单元高三历史练习题第2分册第一、选择题”这个依据可能是“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泛指西方国家)之有希腊。1、夏曾佑认为:、 周和希腊分别奠定了中西文化的基础A、周和希腊政治制度相同 B 、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C 、东、西方文化同时形成 D 纣师虽重,皆无战之心,……武王驰之,、《史记》中有“2纣兵皆叛纣。”此事记载的是 A、商灭夏 B、周灭商 C、秦灭周 D、魏代汉 3、公元前1046年“武王克商”,建立西周。以世纪记述,“武王克商”发生于 A、公元前10世纪初 B、公元前10世纪中期 C、公元前11世纪初 D、公元前11世纪中期 4、在中国古代史上,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长期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地位最早可追溯到 A、4000多年前 B、3000多年前 C、2000多年前 D、1000多年前 5、著名史学家吕思勉把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组织划分为先后相继的“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元朝 6、王国维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之际”的政治变革是 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B、从松散联盟到封邦建国 C、从方国联盟到郡国并立 D、从封邦建国到中央专制 7、在《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中,梁启超指出,中国周代与古代希腊的国体相似。两者政治上的相似之处应是 A、贵族政治、列国分立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小国寡民、等级森严 D、分封诸侯、城邦国家 8、下列是西周创设的是 ①封邦建国体制②内外服制③礼乐制度④郡县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中国古代社会,从中央到地方依赖于一套完整的终身制与世袭制来实行有效统治的时期是 A、夏商 B、西周 C、战国 D、秦汉 10、“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里的“封建”指的是 A、一种政治体制 B、一种社会形态 C、一种思想观念 D、一种行为方式 11、右图是江苏省丹徒县出土的一件青铜器,此簋内底有铭文

13课秦帝国的兴亡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作者:吕会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通过阅读思考秦统一的原因,培养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和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3、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4、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5、通过阅读“秦朝疆域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及纸上谈兵等成语典故的学习,了解本课的基本历史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秦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 难点:秦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战国七雄是哪七国,战国末年那个国家实力最强大 [学习新课] 一、“秦王扫六合”——秦的统一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从秦国统一原因、经过、结果、及影响去了解 思考:秦为什么秦为什么能兼并六国实现统一?(点拨学生从社会背景、各国的实力、对手、谋略及领袖等方面去思考。)共同得出以下(ppt) ?1长期战乱人心思定,统一成为大势所趋。(战国得名) ?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回忆商鞅变法) ?3长平之战后六国无力御秦。(讲纸上谈兵故事) ?4秦始皇具有雄才大略。(秦始皇图及李白诗感知) ?5采用远交近攻正确策略。 从远交近攻了解秦灭六国顺序(图):韩赵魏楚燕齐 秦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ppt) (1)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争战的混战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2)秦的统一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思考:崭新从哪些方面体现?(点拨学生从秦疆域结果等方面思考)讲解以下(ppt)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结合现实) ?2秦的统一奠定了以后中国疆域的基础。(结合疆域图) ?3秦的统一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历史统一是历史的主流。(可以结合现实) 4秦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从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及秦始皇意义,但秦二世而亡是什么原因? 出示秦暴政资料: 材料一:1徭役、兵役负担沉重。据史书记载,修骊山陵的有70万人;北击匈奴、筑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周测试题七重点班

江西省崇义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周测试题(七)(重点班)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在西周分封的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在治理诸候国过程中“启以商政,疆以周索”,要实行文王“德明慎行”的方针,广求商代哲王的保民方法。材料表明分封制 A.有利于稳定政局,镇抚各族B.阻碍了西周势力的拓展 C.导致了诸侯独立,王权衰弱D.不利文化的交流和认同 2.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土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 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 3.中国历史上对女性审美的地域认知在南宋以前认同黄河流域为美女群体核心区,南宋以后认同长江流域为美女群体核心区。南宋以前高大丰硕美的主流审美观与北方核心区人种吻合,南宋以后纤小轻盈美的主流审美观与南方核心区人种吻合。中国古代女性审美认知的地域变化反映出 A.社会经济区位的变迁B.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各地区审美差异消除D.民族文化已逐渐统一 4.下图为唐宋时期政府钱币与实物收入数量统计图。其变化趋势说明

A.政府收入因动乱明显减少B.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逐渐完成 C.该时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D.自然经济趋于解体边缘5.明史籍记载:“成、弘之际,豪门巨室间有乘巨舰贸易海外者。”正德九年(1509年),广东布政司参议惊呼“近许官府抽分,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船,私置兵器,纵横海上”。 材料反映了 A.明朝改变了重农抑商B.政府己废除了海禁政策 C.明朝海禁政策的松弛D.明朝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6.历史探究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亦有别。下列探究步骤及论证方法相对严谨的是 7.随着希腊民主制度的瓦解,社会危机骤起,“立贤者为王”的寡头制度代替了被人们唾弃的、虚假的民主制度,在这样的条件下,出现了苏格拉底这样划时代的人物。由此看来,这种变化是希腊 A.民主制度瓦解的结果B.社会矛盾缓解的结果 C.社会制度变化的结果D.寡头制度建立的产物 8.《十二铜表法》的条文中,主要有三点:一是自由民在“私法”范围上平等;二是“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三是“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这说明《十二铜表法》 A.维护了私有财产B.维护了罗马帝国境内平民的利益

大一统的秦汉帝国教案

第3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本单元所需课时数 6 主要内容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第14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 第18课昌盛的文化 单元总体目标(1)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来的基础。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民族关系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统一国家的出现避让要求扩大对外联系,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对外联系比较发达的时期。对外联系的动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出于政治动机,如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二是为了商业往来,如丝绸之路的开通;三是出于宗教原因,如佛教东来。(3)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早在秦汉时期就在一些领域中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这一时期的科技成果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又是与秦汉时期国家的统一、经济发展和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密切相关的。 重点难点关键秦统一六国和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内容,通过“评述秦始皇”和“秦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通过秦亡前后的史实明确人心向背的作用。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与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特别注意对重要历史人物汉武帝的评价。 明确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以和平友好为主流。秦汉经营西域、丝绸之路,考查学生对历史事实的再现和运用分析能力。 单元学情分析通过一段时间的历史学习学生们对历史的兴趣愈来愈浓,他们会在课前查找资料编演小品,现在的历史课堂是活跃的紧张的充实的。一节课下来许多学生还是意犹未尽。感觉学生们是喜欢历史课的。当然他们还不太会对重要问题进行分析,对一些人物的评价还略显淡薄,可是他们已经慢慢的进步。相信学生们在下面的学习中会有更上佳的表现。 单元教学建议在掌握秦灭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基础知识后能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秦始皇;汉武帝的大一统要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理解与记忆,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各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汉朝的中外交流,结合地图弄清“西域”“丝绸之路”的概念,通过归纳张骞的功绩,来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课本或课外资料中援引图片、史书记载、文物等获取信息来了解把握张骞通西域的情况及认识丝绸之路。 单元备课(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