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丁婧信息技术新课程总结性评价试题设计方案研究

丁婧信息技术新课程总结性评价试题设计方案研究

丁婧信息技术新课程总结性评价试题设计方案研究
丁婧信息技术新课程总结性评价试题设计方案研究

信息技术新课程总结性评价试卷设计研究

丁婧1,李艺2

<1.南京市金陵中学,江苏南京 210005,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

摘要:在信息技术新课程建设任务的序列中,总结性评价的研究是相对薄弱的部分。课题组以过程化、人性化为总结性评价命题的主要原则,设计了一些新思路下的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试卷,并提出,试卷从主观—客观的维度分为客观题、半客观题、微型主观题、主观题四种类型更为合理。

关键词:信息技术;新课程;总结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1]一书中明确指出,“为了和教案保持一致,对评价的规划应当与对教案的计划同步进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的实施,带来了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巨大变化,过程性评价在继承原有积累的基础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在整个课程建设任务的序列中,总结性评价的方法<方案)一直“未见庐山真面目”,只有散在的零星研究[2][3]。实际上,在新课程标准宣传阶段,在新课程实施的动员阶段,在2004年秋季的新教材第一轮实验开始的阶段,教师们不断提出的问题就是总结性评价的问题:新课程后还有没有会考?如何考?信息技术课程会不会进入高考?如何考?显然,总结性评价的思路、内容、办法,是教师用来指导自己开展课程实践的重要参照。但是,在崭新的信息技术课程刚刚进入实验的时候,由于没有形成有效的经验积累,任何人都难以很好地或者比较全面地回答这个问题。教案实验指导的需求和经验积累的等待使得这个话题被一拖再拖。

在展开这个研究专题的同时,最好把更有挑战意义的另一层问题提出来:假设信息技术课程需要进入高考,那么,有没有一种思路可以采用纸笔测试的形式来实施信息技术课程的考试?

为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负责任,我们针对这个问题再次展开研究,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又形成了一些认识,希望能把“零星”研究再推进一步。现将阶段性工作报告如下,以给广大信息技术教师乃至其它所有信息技术课程评价问题的关注者提供必要的启发。

二、评价原则

针对信息技术课程来说,问题可以直接表述为:如何在纸笔测试的基础上实现对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测量?我们提出如下几条基本原则,并以实例辅助说明如下:

1.过程化原则

所谓过程化,是指学生在解题时,必须基于已有的经验,在大脑中虚拟地“操作”信息技术工具去经历解决问题的步骤与环节。将这句话分解,可以分析出过程化有两个要素:首先,学生必须有相应实际使用经验,而非死记硬背的静态知识;其次,学生无法用头脑里原有的知识或经验直接解决,必须根据解决问题的需求,在头脑中虚拟地设计操作步骤后,方能得出答案。

比如,可以采用这样的命题思路:给出一个“制作”,请学生构建或判断其完成过程,或者给定一个问题,请学生设计一套指令以及步骤去解决这个问题。例1就属于前者。

例1:有表格如下表所示,请在下面给出的操作步骤方案中至少选出一个最合理的答案。

A. <1)插入一个4列6行左上角带斜线格式的表格;<2)调整行距到适当;<3)用橡皮工具将右侧第一栏中的第3、4、6条线擦掉。

B. <1)插入一个4列6行的表格;<2)将第一行表格宽度加大约一倍;<3)在左上角的单元格内画一条斜线;<4)合并第4列的第2、3行单元格;<5)合并第4列的第4、5、6单元格。C. <1)插入一个左上角带斜线格式的表格;<2)将表格调整为4列6行;<3)调整行距到适当;<4)用橡皮工具将右侧第一栏中的第3、5、6线擦掉。

D. <1)插入一个4列3行的表格;<2)加大行宽到适当宽度;<3)在第3行中画一条横贯1、2、3列的线;<4)在第2行中画两条上下排列横贯1、2、3列的线;<5)在右上角单元格内画一条斜线。

分析:分析本题可以发现,学生每阅读一个选项,都要沿着此选项的思路在头脑中相应描绘

出一个表格,四个选项阅读完后,学生经历了四次表格的虚拟创建,并在创建中不断进行评价与分析,从中寻找一个他认为最合适的答案。显然,他无法直接使用死记硬背的知识去解题,而必须借助自己在使用表格时积累的经验在大脑中虚拟地构建制作表格的过程,这就是上面所讲的过程化。

2.人性化原则我们在海南会考实验的设计组织过程中就提出了人性化的原则[3],此处再次给予更多视角的诠释。

(1>语言亲切,指向明确

所谓语言亲切,是将题目的情境设置得贴近学生经验,语言亲切,符合中学生的语言风格习惯。再配以题干中前后文的说明,使得指向明确,必要时还可以给出答题示例,最大程度地将问题规范化,避免歧义。这个方面是所有课程评价命题的一般要求,此处不再细述。

(2>设计思路人性化

在以往的信息技术试卷命题思路中,往往抽象有余而具象不足,会过分注重使用脱离具体实际的抽象任务而不重视使用情境化的问题。从人性化的角度进行思考,命题人完全可以将抽象的原理概念融于具象的情境之中,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形式下达到同样甚至更佳的评价效果。下面即是一例。

例2:请将以下文件按不同类型分类,每类至少给出两个文件。

丁香花.mp3、https://www.wendangku.net/doc/b410448055.html,、index.htm、https://www.wendangku.net/doc/b410448055.html,,文本.txt、新课程.txt、成龙.doc、vb.exe、abc.exe、学习的方法与技巧.doc、哭沙.rm、dog.wav、marry.wps、cxsj.html、hacker.exe、usbdrive.dll、car.midi、中国.bmp、五指山.jpg、如果.exe、神州五号.bmp、还原精灵.rar、change.psd、飞翔.gif、windows start.wav

图形、图像文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声音文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本<网页)文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执行文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此题考察的知识点是文件类型。但是出题时,没有简单地设计成让学生选择或填写rar 是何种文件类型,而是给文件加上了具体的、与学生经验贴近的文件名,枯燥的知识点变活泼了,考察的关注点也从知识点的记忆变成了对具体文件、具体情况的理解与处理。其次,每种文件类型

均有四个以上文件,学生只需要每类给出两个文件即可,这为学生的个性化选择提供了空间。

(3>超越工具

实际使用中的工具是多种多样的,评价中指定一种工具就会有失公平。进一步讲,我们也要谨防出现将教案手段误作为教案目标的错误,避免出现以对工具使用能力的评价取代对信息技术能力的评价。因此在命题中,应尽量避免对具体工具使用方法技巧的考查。应该尽量总结出同类工具的共性,以这些共性的评价为主,让学生重视、具备超越具体工具的知识技能迁移能力,尊重个体在工具选择上的个性化,如例3。

例3:在下面这个通知中,为达此效果需要进行哪些操作?请在括号中标注每段文字使用了哪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分析:此题乍看之下,似乎考察的是Word程序中的文字编辑,但是仔细观察后会发现,此格式工具栏为众多带有文字编辑功能的软件共同具备。

(4>判分宽松

在参考答案的设置和判分时需要慎重,尽量涵盖并允许所有的合理答案。对于客观题,尤其是涉及工具操作的客观题,应尊重学生操作习惯的个性化。这一点,国内市场上的所有机考系统都不能很好地实现,采用纸笔测试的方法反而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对于主观题,应当对答案持宽容的态度,在不违反基本规律或原则的情况下,充分尊重学生的想象力、独创性。

(5>超量出题

以上几点从命题方面体现了人性化,另一方面,从试卷结构上也能体现评价的人性化特点。比如,我们可以将评价的题目分为必答和选答两类,必答部分是对高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的评价。选答部分体现对学生个性化的尊重和信息技术会考最低标准的意义,只要回答出了其中的部分试卷,即可认为合格。海南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会考中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值得大家借鉴。

三、试卷类型

一般情况下试卷被分为客观题与主观题两大类,但实际上主观、客观并非截然对立的两个极端,在这两端之间在多个维度上存在着渐变的过程。我们通过认真思考与实践尝试后,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从主观-客观的维度上,将试卷类型分为客观题、半客观题、微型主观题、主观题四类。

1.客观题

客观题是信息技术评价中的常见题型。它的答案不依赖评卷人员和考生的意志而客观存在,具有客观性、唯一性。它往往是试卷信度、效度的重要保证因素,可以体现评价公平公正的要求,适于实现对基本知识掌握能力的评价。

因为客观题的上述优势,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中正在大量地使用客观题。但考查以往的总结性评价,多数地区在试卷运用上过于重视评价零散的事实、概念的积累和独立的技能训练,较少涉及知识与技能的灵活运用,更少涉及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设计者转变思路,如上面所讲在题目设计中融入人性化、过程化的因素,客观题也能用出新意。

除了常规的选择题、填空题、连线题等题型以外,还可以尝试引入类似于外语学科中的阅读理解题、阅读改错题等新颖题型。例如给出一段介绍某新型网络技术的短文,请学生阅读后在所给选项中选择正确的答案。这类题目不仅给客观题的命题带来新意,它还在解决超越教材命题方面有突出的表现力。

2.半客观题

所谓半客观题,是介于客观题和主观题之间的一种题目,其答案客观但不唯一,有着有限的若干个标准答案。半客观试卷兼具客观题和主观题的优点,既可以有效地关注知识点,又具有一定开放性。

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大量半客观题的存在,一般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就某个知识点而言,答案客观但不唯一,可以直接设为半客观题。比如在基于工具的问题解决中,众多的工具软件

对于同一功能的实现往往具有多个入口与途径。如最简单的“复制”功能的实现,就有菜单、工具栏、右键快捷菜单、热键等几种方式,往往是每个人的使用习惯不同,且每种使用习惯都应该得到尊重。若将此类问题归入客观题的范畴,容易局限命题者和学生解题时的思路,失去了对问题解决方法多样性与信息技术应用方法个性化的尊重。为了归还信息世界的多入口特点,我们将此类题型划归入半客观题范畴。另一类半客观题,是对某类没有确定答案的知识点进行试卷设计时经过改造得到的,比如,某个知识点的答案实际上可能会数量众多,或者是干脆没有固定答案,而当我们出题首先进行条件限定,让学生从给出的有限个答案中进行选择,正确答案的数量与范围就相对缩小很多。

3.主观题

主观题是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实践中经常使用到的题型,一般表现为篇幅较大,耗时较多的作品题或其它综合应用类题目。相对于其它类型,此类题目更能创造出贴近真实生活的情境,将多个冲突放置在同一场景之下,考查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能够实现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维度教案目标的综合评价。正是由于这类题目的完成耗时较多,所以一次考试中一般只能使用一道题目。在使用这类题目保证评价目标完整性的同时,需要设计较多数量且对知识点有相对合理覆盖的客观题,来保证试卷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在一些省市的信息技术会考中,经常用它配合主观题组成试卷。有意思的是,往往是在会考中使用了这类主观题的省市,教师们对会考就比较满意,而没有使用这类题目而只考客观题的省市,那里的会考总会有许多问题,可能就是因为这类题目的特殊价值造成的。它之所以在有些省市被忽视,一是由于评价设计与推动者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目标的忽视,另一方面是因它的阅卷耗时较多、评判标准不易掌握等。

4.微型主观题

顾名思义,称其为微型主观题是因为它首先是主观题,同时“体积”小。相对于客观题对于知识、经验的侧重,微型主观题与上述“大”主观题一样,能以小见大地反映出学生对知识迁移后的灵活运用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可是微型主观题有着自己独有的特征,因此我们有必要把它单独拿来讨论,以便更加清楚地认识它,更加有效地驾驭和使用它。由于微型主观题题目小,完成所需时间少,可以冲抵部分客观题,以足够的数目形成对知识点的合理覆盖从而保证评价的信度与效度。因为微型主观题无标准答案,因此较少表达为选择题、连线题等给定候选项的题型,它以自由空间更大的填空题形式为主。

对于填空题以外的其它题型,在恰当的设计之下,也可以实现微型主观题的功能。如以选择题配合简答题的形式,由学生选择一个答案,并简要解释选择该答案的理由等。因为理由的多样性,

选择题的答案也就没有了标准答案之说。阅卷时给分与否在于其理由是否能够自圆其说地解释选择原因。

四、试卷类型间的区别分析

1.客观题与半客观题的比较

这两者的关键区别在于试卷是否具有开放性。对于客观题来说,具有唯一的标准答案,除此之外的任何答案都不可以给分,因此不具有开放性。而对于半客观题来说,因为存在若干个正确的答案选项,而给分的标准是选中若干正确答案中的一个即可,因此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依然以“复制”功能的实现为例:如果以客观题形式出现,比较合理的形式应该是多选题,即学生必须在答案选项中选出所有正确的答案,考查的是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全面掌握;如果以半客观题形式出现,学生给在答案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即可,不要求全面的掌握,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操作。

2.半客观题与微型主观题的比较

乍看之下,这两者有类似之处:两者都短小精悍,且都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答案。但是仔细观察两者的概念,我们能够体会到两者之间质的不同。

<1)评价目标的侧重不同

半客观题评价的目标侧重于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微型主观题侧重于知识技能迁移后在新情境中的运用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正因其评价目标是知识技能迁移后的运用,因此个性化色彩强烈;正因其评价目标是无法标准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才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半客观题类似于理科计算题中的一题多解;而微型主观题则可以被比喻为语言学科中的造句题,虽有基本的评判标准,但具体的答案却是千人千面。如例4即是一个典型的微型主观题。

例4:替换法是一种常用的加密方法。请自定义一种英语字母替换原则,并为“hello”这个单词加密。你的替换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hello”加密后变成了________。

<2)正确答案的评判清晰程度

对于半客观题,有明确的标准答案,判卷者可依据标准答案将学生的答案明确地被评判为正确或不正确。微型主观题答案的评判标准相对模糊,尤其在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时更是如此。对于微型主观题,我们无法罗列出所有的正确答案,因此在评判标准中,除了列出的若干个可判为正确的参考答案外,最后必定会有一条“其它合理的答案”,评判时标准更多地掌握在判卷者手中。因此相对于半客观题,微型主观题的评判需要判卷者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能力与判断能力。

<3)正确答案的概念与数量

半客观题拥有有限的正确答案,在评判标准中可列出所有标准答案;而微型客观题则没有标准答案可循,在评判标准中所列出的只可被称为参考答案而已。

半客观题标准答案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般在数个到十数个之间,我们可以使用穷举法列举出所有的正确答案。而对于微型主观题来说,命题者无法在标准答案栏中列出所有参考答案。因为一般来说,微型主观题的正确答案数量是无限的。但也不排除有一些微型主观题的正确答案数量的有限性,但这所谓的有限,其数量也远比半客观题的正确答案数量庞大许多。

3.微型主观题与传统主观题的比较

从分类上说,微型主观题从属于主观题,即它是没有所谓标准答案的题目。之所以将它单独列为一个题型,是因为它从题目本身的“体积”来说完全不同于我们通常接触到的主观题。通常情况下笔试中的主观题类似于论述题,题干较长、学生答题时也需要进行大量的语言描述,耗时较多。但也正因篇幅较长,因此较易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而微型主观题最主要的特点是它需要学生作答的内容为寥寥几字,但形式并不影响其作为主观题的本质,既能考察学生的主观价值取向,又短小精悍,节省时间。

五、总结

我们的研究还在继续进行中,许多理论和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评价方法的操作性也有待改进,试卷设计也还比较粗糙,在一定规模上实际实施效果将会如何,还有待于实践的验证。但我们所尝试的评价命题思路,是在消化理解新课标精神后的体会,希望能够对广大的同行有所帮助,引起大家更多的思索。

参考文献:

[1]顾建军等.《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王伊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毕业会考的改革与实施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1).34-36页.

[3]李艺,魏婷等.《高中信息技术会考研究的价值》[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11>: .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与步骤

?标度划分 ?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步骤 标度划分 考评标度,是考评对象在考评标志上表现不同状态与差异的类型划分。就实际情况来说,考评对象在每个标志上的变化状态与差异状态都是无限多的,但这无限 多种状态中实质差异的却是有限的几种,作为考评员实际可以辨别与把握的也只能 是少数几种,如何把这少数几种的状态类型与差异类型予以确定的过程便是考评划 分的实质工作。 考评标度的划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方法与技术。 1.习惯划分法。这是一种依据考评实践中人们对考评对象区分的心理习惯而划定 标度的一种方法,常见的等级一般是3至9级,等级过少例如考评者容易操作区分, 但对象差异区分不明显且评判结果相对集中,等级过多可以展示不同对象的差异, 评判结果相对分散,但考评者不便把握与操作。心理学研究表明,超过9个级别, 考评者往往就难以把握与平衡了,一般来说3、4、5三个等级标度较为合适。 2.两级划分法。所谓两级划分法,是根据考评对象在每个考评标志上正反两种极 端的表征,把每个指标度划发为2至3个等级。 这种划分法便于操作,但中间状态不好评判,因此又有人在两级划分基础上增设中间一档,成为三级标度。 3.统计划分法。所谓统计划分法,就是考评指标标度的等级划分并不是事先主观 规定,而是根据考评对象在每个考评标志上的实际表现统计,来确定等级的一种方 法,例如根据聚类分析结果进行划分。 4.随意标度法。所谓随意标度法,就是在每个指标内容中,考评的标志是考评对 象最佳状态或最优水平的描述,标志实际上是一种最高级的标准特征表述,考评者 考评时可以根据考评对象与这一标准的差异程度酌情给以不同的分数或等级。 评价指标体系 一组既独立又相互关联并能较完整的表达评价要求的评价指标就组成了评价指标体系。这个体系就是评价系统的内容经过层层分解而形成的层次分明的结构。例如,干部素质的测评,可以通过以下指标体系来进行:

信息技术听课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听课心得 莘县中心希望小学江利华做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我一直有个很深的困惑:我们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我们的课如何上呢?是与他们语文、数学一样激情导入,循循善诱,探究教学吗?这次听了孙老师及樊老师的课,对于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有了一点粗浅的认识。下面谈一下我的听课心得体会。 在导入的时候都尽力激趣导入。孙老师的LOGO课是从小乌龟图标开始导入,小朋友都喜欢小动物,都想知道这个小乌龟是如何画出那么多各种各样的图形的,从而引出新课。而樊老师的《艺术字体扮漂亮》是如何导入的呢?是通过用不同样式的艺术字体演示同一个“舞”字,启发学生对艺术字体美的欣赏,从而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设计导入时用不同方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自发想学,爱学,要学,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这样,顺理成章地进行到新授环节。 孙老师的用LOGO画几何图形在讲授新课时,先讲前进的命令为FD,右转命令RT,后退命令BK,左转LT,接着介绍格式:命令名加空格加参数,然后,让同学自己探究学习如何用这些命令画一个正方形。过一会儿,在大屏幕上展示学生的成果,选不同的同学展示、解读自己的成果,这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加学生的自豪感,成就感,从而更加愿意学习,为进行下一步挑战有难度的几何图形埋下伏笔。学生边展示成果边解说如何做的。最后思考一下正五边形如

何编程。从而结束本课。干净利落,老师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学生不但学到了新的知识,也亲自动手编程,得到了练习,并且学会了如何指挥小乌龟画几何图形,产生科研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学业评价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学业评价 [关键词] 信息技术、学业评价 [摘要]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大潮中,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无论从培养目标、教学方法、评价方法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业评价是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通过评价合理、有效地实施,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应用信息技术的技能,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保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本文将探讨关于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学业评价的几点看法。 信息技术课程是基础教育领域中最年轻的课程,也从本次课程改革中吸取了营养,正在实现着从计算机教育走向信息技术教育、从技能训练走向信息素养教育的变革。这次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指明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方向: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仅要培养学生操作的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掌握“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信息素养——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与传递,表达思想,实现交流,开展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在课程标准,还建议教师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适当渗透表现性评价的理念,以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或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作为评价依据,全面评估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在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培养目标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信息技术的学习内容强调了原理、方法的理解与技能的形成与熟练,学习过程注重认知活动与技术活动的内在统一,培养目标则倡导原理知识、操作技能、技术文化、人文修养等多方面的统筹发展,因此,从教学评价方式的角度看,仅用教学结束后的纸笔测验显然难以适应新课程教与学的需要。 以往的教学过程往往是先教后学,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评价体系。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一方面要树立“全程式的评价观”,另一方面还需要采用“面向教学的评价方式”。全程式评价观是指在教育教学前教师的教学设计阶段中,就需要对即将开展的教学过程和教学之后的计划实施的评价需要提前进行系统规划和准备工作,使评价量规成为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地应该是“教—学—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搜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并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动态调整教学过程或提供学习建议,发挥对教与学的“全过程”促进作用。面向教学的评价方式,是指在进行学科教学中,应紧紧围绕学科特点,探索合适的评价方法,不能盲目地照搬其他学科的评价量规。 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研究课程评价体系是促进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上进和推动信息技术课程不断完善的信息技术课评价体系,体现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体系既要关注评价结果,更要关注整个信息技术课程教与学的过程,注重对学生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科学技术常识和信息能力的全面评价。 高中信息技术课评价体系应有助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全面发展,要改变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的考试评价方式,着眼于充分、全面地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意识,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个别差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一、高中信息技术学业评价的原则 (一)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信息科技学科过程性评价方案(试用稿)

信息科技学科过程性评价方案 (试用稿) 上海市教委教学研究室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试用稿)》中指出:“信息科技课程评价体系的功能不只是甄别、选拔和评优,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激励和导向,通过评价体系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合理地设计、调整教学环节。”“评价体系的作用范围涵盖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既有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手段和评价指标,也有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手段和评价指标。”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长期来一直采用全市统一等级考试作为学生信息科技课程学习评价的方法,在推动全市普及信息科技教育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暴露出只重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的不足,甚至出现新的应试模式,不利于信息科技课程的改革和发展。为了落实上海市二期课改精神,深入开展信息科技课程的改革,有必要按照《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试用稿)》的要求,在信息科技课程的评价过程中探索新的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特别是把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全面、真实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和信息科技课程的改革。近年来,不少学校和区县在信息科技课程的评价改革中作了很多探索和研究,取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2003 学年,全市又有 11 个区县进行了把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的综合评价试点,为信息科技课程实施过程性评价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 为了进一步规范过程性评价的目标、原则、方法、实施、监督、保障等有关问题,特制订本评价方案(试行稿),以保证信息科技课程过程性评价的健康发展。 一.过程性评价的目标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试用稿)》中指出:“评价体系是课程目标能否落实的重要保证,评价手段和评价指标的设计围绕课程的目标展开。”信息科技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青少年具有能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信息素养,其中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要求,因此,信息科技课程的评价,也应该围绕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既要评估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也要评估学生所掌握的方法、形成的能力和养成的行为习惯。根据上述要求,信息科技课程过程性评价的目标是: 1.全面了解学生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习历程,全面反映学生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业水

高中信息技术评价的必要性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评价 作者姓名:韩瑛 作者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旗世纪中学完成日期:二○○八年四月二十八日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评价 韩瑛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旗世纪中学 电子邮件:hanying201314@https://www.wendangku.net/doc/b410448055.html, 【摘要】 信息技术作为技术课程领域的一部分,有义务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它是系统地、有步骤地从数量上或从性质上描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据此判断是否达到了所期望的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本文就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谈谈本人的几点认识,与广大同仁商榷。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 引言: 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相比,在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信息技术的学习内容强调原理方法的理解与技能的形成与熟练的相互渗透,学习过程注重知活动与技术活动的内在统一,培养目标则倡导原理知识、操作技能、信息素养、技术文化、人文修养等多方面的统筹发展。仅在教学结束后通过纸笔测验考查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方式显然难以适应信息技术教与学的需要。 一.提前规划——将评价作为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教学设计环节提前统筹规划 所谓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广泛而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效果的信息,并依据这些信息,对学生学习的质量和个性发展水平等行为变化作出价值判断,进而调整、优化教学进程的一种活动。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忽视这一环节。有效的评价过程是有效教学过程的重要保证,评价过程应成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并应与教学过程平行展开,信息技术教师应逐步树立“教学——学习——评价”有机结合的教学评价观,将单纯注重“教——学”过程的教学设计转变为对“教——学——评”各环节、全过程的系统设计,将教学评价的设计和规划有机融合到教学设计中,成为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确保评价对教学和学习的“全过程”促进作用。 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不仅仅是判断学生的信息素养,更重要的是通过检查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最终达到

小学六年级信息技术工作总结

小学六年级信息技术工作总结 篇一: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2 六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学年度第一学期 秦建平 本学期信息技术科组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以“好习惯终身受益”为思想,以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结合教材,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信息电脑的习惯。现将本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深入钻研信息技术教学教材,在备课上下功夫,查阅大量的书籍。虚心向同行请教,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二、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相互协作精神 在上机练习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相互协作,引导优胜帮助一般学生,一般学生协助优生,及优生帮差生。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精神,使学生之间地关系更加和谐,便于学习的交流,促进。 三、培养差生的自信心 走进差生的心灵,给他们鼓励,充分肯定学生自身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

极性,对他们的学习不时的进行激励性的评价。 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1.采用学生竞赛的方法。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看谁的表现操作、完成任务等最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学习新知识,掌握 新技能。 2.采用边学边用的方法 学一点就让学生应用起来,不仅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还要在应用过程中,充分肯定学生自身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保持和促进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形成良性循环。 五、及时做总结、写反思 信息技术教学注重内容衔接,抓住重点。因此在课后要及时总结课堂上的不足,以便能及时更正。只有不断反思,才有不断进步。 经过这学期从事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我基本上是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当然,在工作中也出现不如人意的事。但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不断创新,一定能将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让学生能愉快地学习和掌握计算机技能。 20XX年12月 篇二:六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

评价反馈的重要性

评价反馈的重要性 评价反馈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不同的教育教学价值观就会有不同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而不同的评价方式自然会引领我们的学生向着不同的预设方向前进,从而建构他们各有特色和侧重点的信息素养。 很多学生把信息技术课叫做“电脑课”,说起玩电脑个个学生眼冒火花,这也可以说是信息技术课的一个优势,就是学生对这门学科有天生的一种兴趣。可是随之的,学生在平时课堂中能够随着教师和教材的思路完整地把课上下来而不“开小差”还真有一定的难度。常见情况如:操作能力强的学生,三两下完成教学任务,便开始自辟领地,东看看西瞧瞧,对于自己更深一步的学习,或是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完善等大都学生不感兴趣,而且这部分学生对自己相当自信,以“电脑高手”自居;再比如有部分学生一节课下来磨磨蹭蹭,随便玩玩,玩得很开心,可是真正能收获的却不多,这类学生对电脑课的学习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等。不管属于哪种情况,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在信息素养方面的缺失,比如最明显易见的是操作水平不高,不能用自己所学到的信息技术来服务于自己的学习或是对未来的发展作好铺垫;还有往往被大家忽略的就是表面水平很高,可是打开他的电脑,里面乱七八糟一堆东西,没有整理,更没有提炼等情况。 在自己的教学中,经常在思考如何以好的评价去引导学生对于学习的投入,从而使课堂更有效。 一、利用评价的多元性进行评价反馈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对于学生的评价,以前我们一般是以教师评价为主的,甚至有时还会忽视了评价!而众所周知,中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新鲜的事物,他们需要目标,需要导向、需要激励,我们只有不断收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信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他们即时的反馈,才能让他们在不断的信息变换和新认知的产生中去挖掘知识的更深内涵!在新的教材中,我们看到了很多欣喜的变化,比如有类似这样的语句:请同学来欣赏,让他们来给你提意见!比如:跟同桌比一比,看谁完成拼图花的时间短,等等这些不管是在欣赏中,还是在比赛中,都融入了别人对你的评价、别人跟你的比较,在这些反馈信息中,我们学生的学习已不再是一个个学习的个体,而是在潜意识中渗透了信息来源的多元化! 有时候对学生进行不同维度的综合评价,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成果。而事实上在一个大课堂中,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地给予每一个学生及时而有效的评价,新教材它扩大了评价元,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评价中来,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却是用意深刻! 二、利用评价的层次性进行评价反馈 由于家庭电脑的普及等原因,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长短的区别很大,学生在计算机操作能力方面的层次化是比较明显的。在这种情况下若是同一对待,就会产生一部分学生对电脑有一种距离感,而一部分学生却是做完了没事干,自我感觉良好,缺少更进一步探究的载体。想让不同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不得不想到层次化的评价。而想注重学生在不同起点上的提高,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评价内容上设计不同难度的任务,以此激发每位学生都去积极思考,各自进步。 三、利用多样化评价的方法进行评价反馈 作为长期评价使用的方法,我们一线教师总是希望方法简单、有效。个人认为“太华丽”的评价方法长期使用不是很现实,比如曾在公开课中看到有些老师针对上课内容适时地把相关的一些小奖品奖励给学生,学生很激动,偶尔为之可以,可是从经济的角度考虑,必竟不是长久之计。在自己尝试的基础上,发现给学生建一个目录,对作品进行长期的保存会是潜意识给学生评价的一种策略。为什么这么说呢?

信息技术学习心得体会5篇

信息技术学习心得体会5篇 篇一: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学习感想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学习感想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人们无时无刻都处在一个信息交互的状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成为活跃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主要手段。因而,对于教师而言,信息技术手段的掌握和应用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接到学校部署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网络学习任务,故而倍加珍惜这次研修学习的机会。 通过这次培训,我收获颇丰。在教学中必然要打破传统的传授式的教学模式,而构建出适应信息社会的新型教学模式来。我深深体会到: 信息技术对教师的重要作用。我清楚地认识到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教师不是像以前那样,单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即可进行教学,而是综合应用多种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和微机网络,开展教学。教师不能只停在原有知识的认识上,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充实自己。现在的学生更是聪明,他们不仅能在学校

里学习知识,还能通过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学到更多的知识。因而,教师必须有一种超前意识。 在教育系统中,教育信息是最活跃的因素。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新知识,可以与同行交流经验,可以与学生进行沟通,可以…多渠道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这次培训的时间虽然短些,但我通过学习认识到计算机的重要性,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教育教学,创新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篇二:信息技术提升培训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提升工程 培训心得体会 关市镇盘石完小綦恒柏这次我有幸参加了小学语文信息技术提升工程培训,通过这次培训,对我今后的语文教育教学方法产生极大影响,感受到教学工作的艰巨。同时对我们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现在已不只停留在的简单制作上。使我们认识到做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并致力于把它们应用于课堂内的教与学活动中,在这短短的培训中深深的体会到: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儿童评价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领域教学 在教学与评价过程中,教学目的与目标都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我们在设计评价和选取评价方法时首先要考虑期望通过评价得到什么信息,是知识、理解、应用、思维能力、操作技能还是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直接地将评价与期望的学习结果联系在一起。一般来讲,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我们可以采用理论测试、上机考核、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电子档案袋或观察等方法进行不同方面的评价,这些方法由于侧重点不同,评价所反映的内容与操作手段也会随之不同。 (一)理论测试与上机考核相结合来测试知识与技能地掌握情况 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目标要求,不仅要理解有关概念及特征,还要熟练掌握常用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评价中,不仅要有理论测试还要进行技能考核。理论测试适合于短时间内对大量学生进行集中考察,主要是考查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但对于实际操作技能却不能很好反映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上机中考查学生的上机技能。实际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对于上机考核不仅考查了学生的操作技能,还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反过来说,理论测试不仅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核,还对以后上机技能操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建立了知识基础。 例如在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教学中,不仅仅是语法、算法的理论掌握,还要求设计的程序能在具体环境中的真实性运用。这就要求,理论与实践结合,给学生一个真实性环境,来体现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从而归纳出算法与程序设计应用的一般规律。 (二)自评与小组互评相结合,进行过程评价 新课改中要求“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这也就是说,在实际教学中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同等重要。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怎么进行过程评价呢?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我认为可以采用学生自评与小组互评的方法进行。 1、自评 学生自评法可由教师提供标准,让学生对照标准对自己的学习态度、行为状态和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也可加入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反馈等。让他们对照标准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哪些方面是优秀的,还有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如何改进,对于教师教学的建议等。这种评价方式既关注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方面得到很大的发展,还会为我们教师以后的教学提供依据。表1-1是我在讲授Flash动画课时,给予学生的一张自评表。 2、小组互评 小组互评是建立在合作协作的基础上的。通过小组互评,不但让学生知道协作学习的重要性,养成协作共进的习惯,而且从横向上进行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小组互评适合于大型任务或作品的制作中,小组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大家需要分工协作来完成任务,而且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情境中,要求有一定的环境支持。 例如,让同学们协作制作一个网页,需要搜集材料、素材加工、脚本编写、程序组织等方面的工作,这时我们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步骤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步骤 (一)确定评价对象和评价目的 企业人员绩效考评的评价对象是企业中各个层次、各种岗位的人员的工作成果。既可以是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也应该包括技术人员和现场操作人员。评价目的是评判他们对企业的贡献程度后,运用评价的结果,提出有效的激励措施,使得企业人员继续为企业做出贡献。对于管理人员来讲,其业绩多半体现在所管辖的组织的整体业绩。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企业经营者的业绩则体现在所经营的企业所取得效益以及与企业相关的各种关系的处理状况。从评价结果来决定经营者的年薪、荣誉或承担损失。以下所举例子是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 (二)拟定评价指标和指标体系 1、收集企业内部或与企业相关的资料,进行体系轮廓设计。按层次结构分析法,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层是:经营业绩。 一级指标: A1=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 A2=市场地位 A3=对公众顾客关系 A4=同国家的关系 A5=员工关系及能力发展 A6=股东关系 二级指标: B11=生产要素的利用 B12=优质产品率 B13=商品销售率 B14=资金利税率 B15=成本利税率 B21=市场占有率 B22=增长率 A31=环境污染状况 A32=产品对消费者的满足性质 B30=对公益事业的贡献 B31=污染状况 B32=产品满足性质 B33=服务 B34=对公益事业贡献 B41=税收 B42=国有资产的保值 B51=员工的报酬水平 B52=员工的发展 B61=股东的报酬率 B62=股票的走势 B63=资本金的利润率 三级指标:(对应于B11)

C111=全员劳动生产率 C112=原材料利用率 C113=生产能力利用率 C114=成本费用利润率 评价指标体系说明如下: 以上指标中,既有财务数据为基础的硬指标,又有一些主观判定或市场调查的资料为基础的软指标,从而全方位的对经营效益做出评价。 2、建立相应的统计指标系统。统计指标系统是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需要而设计的,是为评价指标体系服务的。它将评价指标体系各项指标所需要的统计数据清晰的、系统的、有层次的表示出来。统计指标体系是评价指标体系的辅助系统。实际操作中,能对低层次指标,编制统计表,并评细编写统计说明(规范),以便数据的收集和精度的控制。以上与评价指标体系相对应的统计指标系统如下图: 业绩评估的统计指标体系:

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必要性评估规范

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必要性自评估要点 一、编制目的 为加强信息化工作统筹规划,推动深入梳理已建信息系统功能和整合资源,提高信息系统所支撑业务的综合效能,制定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必要性自评估要点,用于指导市财政一级预算行政事业单位在申报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前进行自评估工作,从而降低信息系统升级改造申报的盲目性,提高项目申报工作质量和审批效率。 二、适用范围 市财政一级预算行政事业单位(以下简称:申报单位)向市级信息化主管部门申报信息系统升级改造之前,要根据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必要性自评估要点,对信息系统升级改造的必要性自行组织评估。评估结果可作为项目审查工作的参考依据。 三、前置条件 对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必要性进行自评估,必须满足全部前置条件: (一)信息系统所支撑业务必须与部门职能一致;正在进行机构调整的单位,必须做到职能确定,业务边界清晰; (二)信息系统完成建设必须通过竣工验收、验收结果需到信息化主管部门备案(分期建设系统除外); (三)需要升级改造的信息系统必须正式投入运行;

(四)信息系统充分利用市级或部门的基础设施,没有重复建设。 (五)要满足全市信息化项目发展方向。 四、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 在符合前置条件的基础上,申报单位应按照下列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组织对该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必要性的评估。 评估指标体系由四个部分指标构成:信息系统所支撑业务指标、技术架构体系及所遵循标准和规范指标、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指标、信息系统自身的性能和功能指标,每部分包括多个评估指标细项,评估指标细项的含义及评估方法。 (一)信息系统所支撑业务指标 对于信息系统所支撑的业务方面,用以下5个指标项进行评估: 业务边界:指信息系统所支撑业务的范围和种类。如业务边界发生变化时,需评估原信息系统是否能满足业务边界变化后的需求,如不能满足,分析理由,根据结论判定必要性。 业务模式:指信息系统所支撑业务的业务流程。如业务模式变化,需评估原信息系统是否能满足业务模式变化后的需求,如不能满足,需要说明理由,根据结论判定必要性 业务规模:指信息系统所支撑业务的业务量、用户量(在线用户数、并发用户数等)等。业务规模变化,需评估原信息系统所支持的业务规模和能力是否可满足业务规模变化后需求,如果不满

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为提高教师教育技术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贯彻执行教师继续教育的相关政策,这次国培开展了信息技术学习活动,通过学习,我深深感到现代化教学技术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将信息技术用于教学中,教师能省时省力,学生能根据直观演示轻松地获取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益。本人经学习有以下体会: 一、掌握信息化教育技术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教育信息化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大力促进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潮流。作为一名教师,应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把握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是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把握信息化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需要 将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有助于教师整合教育资源,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信息教育技术是新型的科学教育技术,能弥补陈旧教学中的不足,传统的教育手段费时费力,不利于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把握知识,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益。只有充分把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用于教学中,才能提高教学效益。 三、积极应用信息化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技能的需要 实践是学习的目标,也是提高应用能力的手段,教师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才能在应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在不段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中学习并提高自身教育技

能。 四、终身学习是使自己得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社会在不断进步发展,信息化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止步不前,那么就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就不能胜任教育工作,要认清形式,勇于挑战,树立信心,不断学习,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来完善自身素质,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实现自身教育水平得到持续发展,在不同阶段都能胜任教学工作。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评价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评价 遂宁中学吴俊(编辑整理)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诊断测评报告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为全面提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育部于2014年5月27日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该标 准根据我国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实际条件的不同、师生信息技术应用情境的差异, 对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应用信息技术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发展性 要求。其中,I. 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为基本要求,主要包括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应具备的能力; II. 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为发展性要求,主要针对教师在学生具 备网络学习环境或相应设备的条件下,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 探究等学习活动所应具有的能力。本标准根据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与学习发展主线,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区分为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 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 能力自评I II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 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注:I代表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 堂教学,II代表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红色区域代表 不合格,黄色区域代表合格;绿色区域代表优秀。I,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II,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 查看详细解释 I.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水平II.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水平技术 素养1. 理解信息技术对改进课堂教学的作用,具有主动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 堂教学的意识。 2.了解多媒体教学环境的类型与功能,熟练操作常用设备。 3.了解与教学相关的通用软件及学科软件的功能及特点,并能熟练应用。 4.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数字教育资源,掌握加工、制作和管理数字教育资源的工具与方法。 5.具备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能够以身示范。待提高 1. 了解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具有主动探索和运用信息 技术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意识。 2. 掌握互联网、移动设备及其他新技术的常用操作,了解其对教育教学的支持作用。 3. 探索并使用支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网络教学平台等技术资源。 4. 利用技术手段整合多方资源,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相连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 间。 5. 帮助学生建立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待提高计划与准备 1.依据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生特征和技术条件,选择适 当的教学方法,找准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契合点。 2.设计有效实现学习目标的信息化教学过程。 3.根据教学需要,合理选择与使用技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低年段(1~2年级) 中年段(3~4年级) 高年段(5~6年级)篇二:供应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供应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摘要 根据相似性度量理论中的χ2统计量,在专家评级的基础上,构造出定性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主成分,并作因子分析,进而根据因子载荷矩阵,得到主成分与各原始指标间的相关系数,最后在一定阈值标准下,舍掉相关系数绝对值较小的指标,从而达到用客观合理的方法对定性指标进行筛选的目的。该方法可被借鉴应用于物流领域中供应商定性评估指标的筛选。 引言 供应商评估和选择是企业的一个重要决策,一个好的供应商是指供应商拥有制造高质量产品的加工技术,拥有足够的生产能力,以及能够在获得利润的同时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同一产品在市场上的供应商数目越来越多,供应商的多样性更使得供应商的评估和选择工作变得复杂,需要一个规范的标准来操作。供应商评估首先要解决的是供应商评估指标体系的确立问题。 供应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置 供应链中战略供应商选择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一套能够充分揭示企业发展过程的内在规律、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相互补充、能确保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实现的指标群体。在这个指标群体中,设置哪些指标,如何设置,既关系到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实用性,更关系到企业发展方向调整,影响整个供应链绩效的过程,因此,设计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正确供应链中战略供应商选择的前提与基础。实际运行中的供应链系统是一种人工和自然相结合的多变量、多目标、多约束条件的复杂非线性开放系统,对这种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准则: (1)指标系统性。按系统论的观点,整个供应链可以看成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供应商系统是整个供应链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从整个供应链管理大系统出发,对战略供应商的选择不仅要受自然规律的影响,也要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因此,所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尽可能全面地、系统地反映供应商企业目前的综合水平,并包括企业发展前景的各方面指标。 (2)指标科学性。战略供应商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要从总目标出发,抓住重点,突出基本目标,以综合性为主,而不是面面俱到。所设计的指标要能正确揭示对整个供应链系统优化程度,各指标应规范化,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统计方法单一,统计口径一致。在指标体系形式上,绝对数指标和相对数指标相结合,通过绝对数指标反映出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在总量上和规模上的情况;通过相对数指标反映出速度和比率等。两类指标相辅相成,结合分析,可以更能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 (3)指标的实用性。指标的实用性也就是指标的可操作性。这主要包括评价指标的可计算性以及指标计算所需数据的可行性。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以使企业能根据自己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对指标灵活运用。因此,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应尽可能地采用可量化的指标和利用现有的统计数据。 (4)指标的可比性。战略供应商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符合动态可比和横向可比的要求。动态可比上指指标在时间上的可比;用于企业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比较,反映战略供应商选择的发展和变化趋势;横向可比是指各供应商之间的互相比较和排序,以便总结经验,找出差距。

《对科技成果评价采用评估方式的可行性研究》

《对科技成果评价采用评估方式的可行性 研究》 文章标题: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科技成果评价方式的新要求,在原有的科技成果鉴定的基础上,采取科技成果评估的方式来认定科技成果的技术水平和经济价值,能够更好地对科技成果的水平及经济价值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价,可以鼓励科技人员的创造性,促进科技成果的产生、转化与推广,也是对科技成果评价手段的进一步完善。为此,我对科技成果的评估方式进行了可行性研究。 一、什么类型科技成果适合运用评估方式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对科技成果进行定义和分类,从而确定适合运用评估方式的科技成果类型及其属性 (一)科技成果的定义和分类 1、科技成果的定义 科技成果是指对科学技术研究课题,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通过调查考察、实验研究、设计试制和辩证思维活动,所取得的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研究成果。科技成果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①创新性;②先进性;③成熟性;④实用性。 2、科技成果的分类 根据科技成果的作用与功能,可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 (1)科学理论成果 科学理论是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发现、阐明自然现象、特征、规律及其内在联系,在学术上有新见解,并对科学技术的

发展或国民经济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基础研究理论成果和应用基础研究理论成果。 (2)应用技术成果 应用技术成果是在改革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为解决生产建设与社会发展中的科学技术问题所取得的具有创新性、先进性、成熟性和实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新方法、新用途以及为社会公益服务的标准、计量、科技情报等技术基础工作。 (3)软科学成果 软科学成果是指运用系统、信息、控制论原理及方法,为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成果,软科学成果对促进科技、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起重大作用,在有关战略、政策、规划、评价、预测、科技立法及有关管理科学与决策科学的研究中,做出创造性贡献,并能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适合运用评估方式的科技成果类型 根据对科技成果三种类型的划分,我认为可以运用评估方式的科技成果,应属于第二种类型,即应用技术成果。以下研究的科技成果评估方法只针对应用技术成果。 二、什么是科技成果评估 (一)科技成果评估的定义 科技成果评估是指具有一定资格的评估主体,根据特定的评估目的,选择公允的评估标准,依照一定的评估程序,运用科学的适当的

初中信息技术课总结性评价的研究论文(最新篇)

初中信息技术课总结性评价的研究论文 初中信息技术课总结性评价的研究论文 初中信息技术课总结性评价的研究全文如下: 目前我国已经将信息技术教育列为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课程,也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培养方案,为了反馈教学成果,考查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的程度,就要建立一套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案,这套方案需要包括课程评价的内容和评价的形式以及结果的处理安排。从而可以更好地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主要概念阐述 1.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事情结束后进行的一种结果性评价,也就是一种终结评价,从而对事情取得成效的一种判断。这种评价是为了激励和促进达到更好的成果,绝不是为了筛选和淘汰而进行的一种手段。本研究中是针对教学过程结束而进行的一种总结性评价,为了考察教学目标完成的情况以及教学效果所进行的一种总结性评价,通过对教学效果的客观评定,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从而可以改善纠正出现的诸多问题,寻找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指导教学。 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 为了考察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完成的情况而采用的一种形式就是信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这种评价通过对学生各方面的考查而来判定教学效果。对学生的考查包括很多方面,基础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和简单的技能操作,应用信息技术时的态度和在与同学合作时进行沟通学习的能力状况的评价,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应用能力的评价,对信息技术课

程的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由于我国信息技术课程起步较晚,评价体系相对比较单 一、匮乏,现在我国对中学生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主要是以课程测验、期末考试、中考三种形式。 二、建立总结性评价体系的目的 总结性评价是对事情结束后的产生的结果的验证,为了验证中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掌握程度,建立一套完整的总结性评价体系是验证教学效果最有效的方式。通过总结性评价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让信息技术课程可以更平稳长远的发展,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不断被完善,与社会承接得更好,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之中。 三、总结性评价的内容与形式的研究与创新 1.制定标准完善评价体系必要性。 我国虽然开设了针对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也相应地制定了总结性评价标准,但是实用性不强,存在片面性、主观性、单一性等诸多问题,为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总结性评价体系。传统的中学生信息技术课总结评价体系主要以上机操作模式为主,考试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和基础操作,单项选择主要是考查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基础操作是对信息技术技能实际操作情况的考查。 但是这种考查模式带来的结果太单一,缺乏实践性,并不能真正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知,对信息技术的态度和价值观,也不能考查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的灵活性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不能体现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独特见解和理解,更加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性,从而可

小学信息技术评价方案及评价表

曹马小学信息技术评价方案 一、评价目的 掌握好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当今时代对学生的迫切要求。为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操作技能转变的情况进行评价,以促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方式,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思维需求。 二、评价原则 a)评价方法多样化 《信息技术》不能只凭借书面测试和操作技能评价学生,要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评价,如:面试、口试、课堂观察、课后访谈、竞赛、操作性考试等,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b)评价时间全程化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评价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进行,而应该伴随于教学的全过程,既要有终结性评价,更要注重过程性评价。要重视学生在每一阶段的学习表现,及时总结,及时进行评价。 c)评价主体多元化 要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员参与评价过程,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

三、评价内容 《信息技术》课重点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学习评价分为认知能力评价和操作实践能力评价。 认知能力评价,是评价学生在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的要求范围内,对有关信息技术内容的认识和初步理解能力。各年级的考察范围,应根据教材所规定的内容和要求来确定。 操作实践能力评价,是评价学生在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的要求范围内,在认知基础上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并把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评价方法 学生学习评价通过课堂观察评价和阶段性评价两种途径进行。见下表:

过程性评价(借鉴)

过程性评价 【摘要】文章浅析了过程性评价在职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及遵循的原则,以不断丰富和完善课堂教学评价,导引课堂教学的更优化,并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达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反馈信息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职业教育的英语学科教师,本人认为不断丰富和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是当前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改革这个大课题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务之急是将旧教育体制下所习惯性采用的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加以改革,采用更为适应当代学生发展的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从而真正达到课程改革的目的。 一、问题的提出 评价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Frederich Taylor(1911)首次提出了教学评价的理念,该理念强调考试的意义,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进步的程度。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在学期末或某一学习阶段结束后进行评价,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标准,为学生此阶段的学习提供鉴定性评价,这就是我们经常采用的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 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认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职业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职业英语课程要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过程性评价理念的提出弥补了终结性评价的不足。科学的评价结果不仅可以为教学提供有益的反馈,帮助教师通过过程性评价的各种方法和手段,帮助教师不断获得反馈信息,了解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改进学习方法,促进和激励学生高效学习。 职业英语教学评价要在相关教育评价理论的支持下,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调整学习策略,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过程性评估的效果虽不容置疑,但其实施过程却相对比较复杂,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形成行之有效的过程性评价方案和模式。 二、过程性评价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课堂教学过程评价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实施过程性评价的主要场所。教师应该把课堂变成激励和保持学生能够学习英语兴趣的场所;一个给学生提供最大最有效语言输入的场所;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得到展示的地方;一个学习困难能得到解决、学习策略能得到培训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评价方式上,贯穿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最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