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球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学设计

地球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学设计

地球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学设计
地球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学设计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理解地域分异规律及形成原因;明白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地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2)过程与方法:

运用不同景观图和景观分布图,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能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区域综合的地理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通过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性、规律性及整体性,树立科学环境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

2、教学重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教学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教学方法:采用读图分析、案例分析及学生讨论、探究的方法

5、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指导学生进行课前探索:

(出示阅读材料)某一地区自然环境中的植被遭到大规模破坏之后,地表的蓄水能力下降,地面径流增加,对土壤冲刷加剧,造成水土流失,大气湿度减小,气候日渐干旱,整个自然地理景观发生了变化。

(学生思考)(1)自然地理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

(2)这一事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什么关系?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师归纳)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气候、水文、生物、地貌、土壤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地理环境成为一个复杂的整体,称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生活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出示案例加强学生的理解)

案例1:

案例2:

案例3:

(教师小结)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2)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学生活动)尝试动手画出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影响链图

(情景活动)假如你是旅游爱好者,

从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从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顶,沿途所看到的自然景观有何不同?

(教师点拨) 从总体上看,全球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这个整体的不同地区却经常表现出极为显著的地域差异,可以说地球上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板书) 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概念:地域分异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的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思考)1、你能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吗?2、什么是自然带?(使学生对地域分异

现象和自然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引导学生阅读《“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探究)1、全球陆地分为多少个自然带?2、这些自然带的更替有什么规律?

(承转过渡)世界气候有冷热、干湿等地区差异,陆地上反映各地气候特点的自然景观也有

明显的地区差异,这种地区差异多呈带状分布,构成了自然带。自然带的名称看似复杂,只要与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相结合,并联系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是有规律可循的。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就是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体现。那么,地域分异具有哪些规律呢?

(教师启发)出示:《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分别以北半球的非洲大陆和亚欧大陆为

例,从赤道向北,依次呈现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以及温带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的景观图和录像视频,使学生在感观上形成明显的对比。

(学生探究)从赤道到两极自然景观是如何更替的?这种地域分异规律受什么因素影响?这

种地域分异在哪些纬度表现更明显?

(教师点拨)由于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地表景观和自然带也从赤道向两极沿着纬度

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规律叫纬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的产生是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的,水分条件的差异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以陆地为主;在低纬度地区,陆地面积较小,海洋面积辽阔。使得高纬度和低纬度

地区同一纬度地区的水分差别较小,受热量影响较大,因此,纬度地带性在低纬度和高纬度更明显。

(学生活动)出示:《热带雨林景观》和《苔原景观》图片,让学生从土壤、动植物等方面

对比,思考:热带雨林景观和苔原景观有什么不同?其决定因素是什么?

(板书归纳)

(2)分异规律: 规律:各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更替 基础: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

表现:在高纬度和低纬度表现更明显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使学生明确,随着离海岸距离的增加,

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我国降水逐渐减少的事实。出示:《东北大兴安岭原始森林》和《西北塔克拉马干沙漠》的景观图,让学生思考:两种自然景观有什么不同?其决定因素是什么?

(教师启发)出示:《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从沿海到内陆分别分别呈现,温带阔叶林

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的自然景观图,是学生在感观上形成对比。

(学生探究)从沿海到内陆自然景观是如何更替的?这种地域分异规律受什么因素影响?这

种地域分异在哪些纬度表现更明显?

(教师点拨)由于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呈现出森林带、草原

带、荒漠带的有规律更替,这种景观变化是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而更替的,所以称为经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的产生是以水分的变化为基础的,同时也受一定温度条件的影响。在中纬度地区,既有面积广大的陆地,又有辽阔的海域,从沿海到内陆的水分差别很大,因而自然带表现出很强的经度地带性现象。

(板书归纳)

规律:各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 从沿海向内陆 基础:以水分的变化为基础的地域分异

表现:中纬度大陆表现更明显

(教师启发)出示:《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图,引导学生思考:珠穆朗玛峰的南坡自然

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如何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这种地域分异在哪些高山上表现明显?

(教师点拨)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差异很大,自然景观

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的规律,这种地域分异称为垂直地带性。并不是任何一个山体都具有垂直地带性,只有它达到一定的高度,并在一定的纬度范围内,才有可能出现。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的山脉,山地的垂直地带性越明显。如:非洲的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教师出示我国长白山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图片,加深学生对垂直地带性的理解)

(板书归纳)

从赤道到两 极的地域分异

地理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新人教版)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案 课题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2课时时间 教学 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4.能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生物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的分析,理解地理环境要素 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结合实例分析,掌握由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 自身没有的新功能。 3.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湖泊的演化过程的分析,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统一的变化过程。 4.结合东北森林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和对修建水库利弊的辩论,理解某一地理要 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情感、 态度与 价值观 1.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对水库建设的辩论,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 一的整体的观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 2.通过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体会自然的和谐美,养成善待环境,热爱自 然,尊重自然的情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探究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 点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以土壤形成为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难点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形成及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教学随笔情景 导入 【投影图片】泰宁金湖景区风光、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长江三角洲的景 观图片、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学生讨论】图片上反映出自然环境是有哪些地理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有无 相互联系?构成地理环境的这些要素,他们之间是彼此孤立的吗?(不是)那 么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举例说明图中地理要素间如何相互联系? 【教师小结】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的地理环境是纷 繁复杂的,他们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气候→生物:热量充足,降水丰富,植物生长茂盛,物种丰富; 气候→水文:降水丰富,河流众多; 植被→地貌: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等。 水文→地貌:流水的侵蚀使黄土高原的地表变得千沟万壑。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地理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不会通过__________来实现。() A.宇宙演化B.水循环 C.生物循环D.地壳物质的循环 答案 A 解析地理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不会通过宇宙演化而实现。 (2012·潍坊高一质检)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如下图),回答2~3题。 2.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A.地壳上升B.水源减少 C.气候变干D.物质沉积 3.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A.整体性B.差异性 C.稳定性D.脆弱性 答案 2.D 3.A 解析本组题以湖泊的消亡过程为材料,考查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2题,由三幅图对比可以看出,该湖泊的消亡原因是物质

不断沉积导致湖泊面积不断缩小直至消失。第3题,湖泊消亡前后湖区自然景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是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结果,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水流明显放缓,水面漂浮物增加,有泥沙淤积现象,当地环保部门在大宁河(三峡库区的支流)发现了水华,说明该河已出现了富营养化的初步迹象,这是水污染的前兆;同时,库区沿岸受高水位浸泡,滑坡的频率比以前增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但无论结果怎样,三峡工程建设是利大于弊。据此回答4~6题。 4.材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这里的“发”是指() A.气候B.土壤 C.水文D.生物 5.库区形成人工湖泊后会使() A.生物多样性减少 B.地方气候更加温和湿润 C.土壤肥力下降 D.洪涝加剧 6.引起三峡库区水污染、滑坡、泥沙淤积的原因是() ①含沙量提高②水位上升③水流缓慢④水量增大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答案 4.C 5.B 6.D

专题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专题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地理环境整体性 、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貌1( .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2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形

物质循环简图1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①使水体不断更新,意义维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资源;②改变了地表和转化;②联系自然地理环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形态,塑造了各种自收支不平衡的矛盾;然景观;③实现了地③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区之间、圈层之间的④不断塑造地表形带;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态6.7.8. 练习:寒假作业.自然界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变化,例如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6 D.①②小,会引起该地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这种变化包括答案②风化加速导致岩崩现象加剧①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 ④山地针叶林带海拔高度降低③羊八井地热温度升高 .①② D BA.①④.②③ c.③④洋面封冻产生的效应叫做洋面封冻效应,下图是“洋面封冻效应与水、气候、生物相题。107互作用关系示意图”,读图做—

2 7.根据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数字①、②、③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D.) A.①气候变暖、②温室作用加强、③气候变暖 B.①气候变冷、②温室作用减弱、③气候变冷 C.①气候变暖、②温室作用减弱、③气候变冷 D.①气候变冷,②温室作用加强、③气候变暖 8.图中由“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①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地理原理( D.) A.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加强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增强 D.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C.氯氟烃对臭氧的破坏作用加强 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统一的演化过程) 如北美洲和欧洲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西风带,欧洲位于亚欧大陆的西侧,北美洲位于两大洋之间,但欧洲气候海洋性显著,而北美洲却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北美西部高山高原地区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暖湿西风深入内地,使太平洋的影响仅局限于太平洋沿岸一带,而对东部广大地区的影响则很小,完全不可能同大西洋对欧洲气候的影响相比。由于气候不同,导致两洲地理环境差异显著,这说明北美高山高原地区对整个北美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 当然,在人类强有力的影响下,地理环境也会发生局部的变化,如黄土高原的植被遭受大量破坏,导致地理环境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河流:流量变化加大,易发生洪涝;生物:物种减少;地下水:下渗水量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土壤:水土流失,土壤贫瘠;气候: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循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 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1、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破坏森林与植树种草引发不同的环境效应) 2、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人类活动比较容易导致生物发生变化。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空间尺度划分: 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2、区域性的地域分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二、自然带1.概念: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自然带的划分(北半球为例)利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 热带草原带(萨瓦纳带)(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荒漠带(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季雨林带(北纬10°—25°之间的亚洲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和40°—60°之间的大陆西部) 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纬50°—70°之间) 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苔原带、冰原带 三、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包括低纬和高纬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地带,以及中纬度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带。 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由于受海洋水汽的影响,从沿海到内陆,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 - 1 -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北京卷】C. 【解析】以联系图为情景,考察自然灾害的整体性下的关联性,思维能力主要体现为推理判断、探究、试误,属于较易试题。 2. B. 【江苏卷】 3. A.【解析】与北坡相比,南坡相对高度大,纬度低,自然带分布空间范囤大,所以南坡自然带丰富。 4. 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墨脱公路的嘎隆拉隧道贯通,结束了墨脱县不通公路的历史”,则说明修建墨脱公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墨脱与外界的联系,对墨脱的生态环境影响不大。 【四川卷】 5. D.【解析】该题气温、降水统计资料为情境考査了四地的气候、地理位宜、气候形成的原因、自然带、气象灾害、农业等知识点。 根据表中资料:①地纬度较低、雨热同期且干湿季明显,年降水量超过1500毫米,应为热带草原气候,而澳大利亚东南部气候应为亚热带或温带气候,选项A错误:②地最冷月气温在0° 以下,且夏季多雨,可判断为温带季风气候,而亚欧大陆西端附近为温带海洋气候,选项B错误: ③地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且一月、七月降水相差不大,可判断为温带海洋气候,而大兴安岭西侧为内蒙古高原,属于典型的温带草原气候,选项C错误:④地气温年较差小,降水较多,结合经纬度可判断该地位于北美四海岸较高纬度(40° -60° N),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所以选 D. 6. A.【解析】根据上题判断,④地位于北美西海岸,北纬54° 1厂终年受四风带控制,西风从海洋上带来大量的暧湿气流受海岸山脉阻挡,在山地迎风坡形成大量降水。 7. B.【解析】根据第7题判断,②地属丁温帯季凤气候,③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两地自然帶均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两地相比较,②地更容易发生旱灾,③地更适宜多汁牧草生长。 8.(1)简要说明甲乙两区域北部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类型及特征的差异。 甲:高原山地气候(山地气候)。乙:温带大陆性气候。 甲地比乙地全年均温较低.年较差小:甲地比乙地年降水量较少,季肖变化小; 甲地比乙地太阳辐射强。 (2)我国一只科学考察队沿甲图中的L和H路线自南向北进行考察,发现两地段自然环垂直带谱和生物生长量有很大的差异。分析造成L与、I路线的自然环境垂直带谱差异的原因。 L线垂直带谱完整(变化明显大),M线垂直带谱变化小。 原因:L线纬度较低.H线所处纬度较高。L线基带海拔较低?200m).相对髙度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新课程标准 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二学习要求 1、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2、理解自然地理要素(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4、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5、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及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6、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三、历届高考特点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出现的不是特别频繁,而且基本都是选择题。但是题目的难度并不简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考察的内容主要是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三大规律)和影响自然带分布的原因。多结合气候类型考察。 2、考察考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和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复杂的等值线、区域定位图、剖面图、散点图等等)。 3、近几年对差异性考察较多,整体性考察较少。 4、以热点事件或典型区域为切入点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查:当今众多的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如:全球变暖、生态破坏都是忽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造成;厄尔尼诺、拉尼娜等气候异常变化的,以及大型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等都可成为此知识的考点。 * 地理环境差异性考查:自然带和地表景观的分布及成因(如结合第二亚欧大陆桥经过的地区、南极考察等时事热点) * 能力要求考查:重点考查学生对人类生活生产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认识能力,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总之,高考多以热点或典型区域为切入点,重点仍是考察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形成原因。并结合图和表的读和用的能力、模式图的应用、气候类型的判断一起考察。 四、复习建议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同时要为人文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以及为正确处理人地关系并正确指导人类活动的合理性打下基础。本节的关键所在是,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谁也离不开谁,而且谁也会影响谁。各要素之间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相互影响达到统一的状态。所谓整体性,就是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有两种表现:①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环境中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各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②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制约性。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讲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在各地区内环境要素之间有一种协调或平衡,如果某个要素的变化超过了其限度,就会导致彼此间的不协调,或不平衡,有时甚至带来环境灾害。教学时可首先介绍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概念,然后举例说明。例如人类大面积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导致土地荒漠化面积日益增加,水土流失严重,沙尘暴盛行,水旱灾害增多,气候恶化等。从而使学生明确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应充分考 虑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1、运用联系框图,展现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大气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的过程,理解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这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动力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2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案 课题: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2课时课型:新课 高一地理 主备人:李海初审人:先中乾复审人:龙学军执行时间:2016 年12 月1 日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标准解读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要真正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仅靠这样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本条“标 准”要求通过具体实例,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加以理解。关于地理环 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和本模块已涉及了许多内容,学习 时只需要适当的复习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是要落 实到一定的区域,“标准”中要求的“举例”,即是指举一定的区域(最好是学 生学习过的区域)为例。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还应注意其“现状”和“变化” 两方面的内涵: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 体特征相统一。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形成干旱 的环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另一 方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 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都 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同影响。由此,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时,应注意 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

专题9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直击考点】 1.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2.知道自然地理要素(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4. 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5.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到内陆及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6.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能力要求: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运用地图(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垂直自然带图、地理景观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考点扫描】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根本原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作用:①生物循环促使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无机界和有机界②改变大气成分 ③改变陆地水的化学成分,改善陆地的水分状况④参与沉积岩形成,加速岩石风化,促进土壤的形成⑤绿色植物具有环境效益 3.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①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1)整体性的表 ②某一要素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 然地理环境的改变 ③某一要素变化还会对其他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2)对人类活动的意义: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于我们利用自然资源、修复生态系统和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5.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世界主要陆地自然带:

(3)对人类活动的意义: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活动 【过关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共15小题) 陆地环境是由各种要素构成的,各要素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据此回答1—2题: 1.综合的自然地理环境是由下列哪些要素构成的 A.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B.阳光、空气、土壤、水源、土地 C.阳光、大气、土壤、生物、地形D.生物、土壤、水文、地质、空气 2.影响陆地上生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 A.气候B.地貌C.土壤D.水文 3.“牵一发而动全身”说明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B.差异性C.综合性D.区域性 4.下列关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 1.(2011年高考广东卷)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2011年高考江苏卷)图7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 2.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 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B.坡向朝南,纬度低 C.坡度大,纬度低D.海拔高,降水多 3.我国西藏的墨脱县位于喜马拉雅山区。2010年12月15日,墨脱公路的嘎隆拉隧道贯通,结束了墨脱县不通公路的历史。修建墨脱公路的主要目的是 A.改变墨脱的生态环境B.加强墨脱与外界的联系 C.保持墨脱经济发展的特色D.促进墨脱的产业向外转移 ' (2011年高考四川卷)表1为四地气温、降水统计资料。读表回答4-6题。 地点纬度气温(℃)降水量(mm) 全年 一月七月一月| 七月 ①23°08′ ② 39°48′ ③48°58′# ④54°17′ 4.表中四地位置,可能的是

A.①——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 B.②——亚欧大陆桥西端附近 C.③——大兴安岭西侧 D.④——西经1 30度附近 5.④地降水特别丰沛的主要原因是 A.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 B.位于中纬度地区,台风活跃 C.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环流显著 D.受暖流影响,大气中水汽含量丰富 6.下列关于②、③两地地理事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地冬、夏风向都有明显转换 B.两地自然带均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③地较②地更容易发生旱灾 D.②地较③地更适宜多汁牧草生长(2010海南卷)图6示意我国某山的东坡和西坡的垂直带谱。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 7该山3000米以上东西坡各带分布差异反映出同海拔东坡比西坡 A.较暖、较湿B.较凉、较湿C.较凉、较干D.较暖、较干 8干旱河谷灌丛带所在的河谷终年盛行 A.干冷北风B.干热南风C.上升气流D.下沉气流 9该山可能位于 A.四川B.新疆C.安徽D.山西 (2010天津卷)读图3和图4,回答下列问题。 10据各自然带在图3中的位置,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湘教版必修1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标要求] 1、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绘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示意图,理解各要素相互关系。 [学习内容]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由、、、、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循环、循环、循环和循环等过程,进行着迁移和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如生物循环: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到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且释放出氧的过程。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则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物的合成与分解过程,成为生物循环。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迁移运动,能量不断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作用: (1)改变大气成分。(2)改变水的成分。(3)加速岩石的风化,促进土壤的形成。(4)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 1、协调性――每个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它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形成: -→地表水贫乏,河流少,且多内流河 西北内陆地区-→距海远-→气候干旱-→流水作用微弱-→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戈壁和荒漠 -→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实例】桂林山水的形成: 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它的形成和发育与该地区的岩石条件、气候条件、生物条件等密切相关,是这一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的产物,也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约3.25亿年以前,该地区还是汪洋一片,沉积了大量的石灰岩。后来由于构造运动,抬升为陆地,从而使桂林地区石灰岩广布,其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可溶性、透水性很好。 该地区位于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全年降水充沛,尤其以4~7月降水较多。东部、西部、北部地势较高,中部、南部地势较低,漓江谷地自北向南纵贯全境。天然的地形组合与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与富集。强烈的流水侵蚀作用,使石灰岩受到大面积的溶蚀,从而提高了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程度。 气候条件有利于生物的生长,旺盛的生命活动和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的含量提高,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2、随变性――某一要素的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实例】灌溉――水分变化对区域地理环境影响 灌溉土 壤 湿 度 增 大 土 壤 吸 收 的 热 量 增 加土壤热容量增大大气温度变化幅度小 地面蒸发的 水量增多 地面植被 覆盖增加 蒸发作用 增强降水增多 空气湿度增大 最高温度降低

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5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案湘教版必修一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图表并 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 境的整体性规律 1.能够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地理实践力) 2.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综合思维) 3.能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认识区域的自然环境。(区域认知) 4.能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知识,说明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 一、自然环境的组成 1.物质组成: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2.主要环境能量:地球内能和太阳能。 3.组成要素: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 二、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1)整体性的含义:指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 (2)自然环境的内在联系: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 (3)表现: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可形象地比喻为“牵一发而动全身”。 2.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1)表现:自然地理系统具有组成要素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整体性效应。 (2)强弱:取决于各组分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 3.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当演变强度超过稳定阈限时,系统结构就会遭到破坏,重新建立起新的系统结构,产生新的功能,形成新的平衡。 三、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1.整体性的意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修复生态系统改善环境质量 2.人类对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依据

[图表点拨] 教材第105页图5-3和图5-4,两图展示出不同空间尺度上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一般来说,全球尺度、全海洋尺度和全大陆尺度等属于大尺度范围,而局部地区则属于小尺度范围。 (1)阳光不属于地理环境要素。( ) (2)自然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 (3)生产功能是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独立完成的。( ) (4)在河流中上游砍伐森林不会对下游地区产生影响。( ) (5)某地区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当地的气候特征是 ( ) A.高温多雨B.寒冷干燥 C.温和湿润D.高温干燥 [提示] (1)×阳光是太阳辐射的重要表现形式,不断为地球提供能量,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可形象地比喻为“牵一发而动全身”。 (3)×生产功能是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4)×在河流中上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河道淤积,从而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易发生洪涝灾害。 (5)D [瓶状茎、多刺、硬叶说明了该植物可耐高温、干燥的环境。]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基础过关)(解析版)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基础过关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 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0·河北承德·高一期末)余秋雨曾赞美图片中的树木:此树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铮铮铁骨千年铸,不屈品质万年颂。此树有超强的根系能力,根系向下生长最长可达10米,横向长度可达100米。读图,完成下列三题。 1.图片揭示的地理环境特征是() A.沙质土壤,疏松肥沃B.降水丰富,四季常绿 C.气候干旱,黄沙漫漫D.水源丰富,植被茂密 2.我国下列地区中能看到此景观的是() A.东北地区B.华北地区C.青藏地区D.西北地区 3.由北京到该景观所在地自然环境的变化所体现的自然地理分异规律是()A.垂直分异规律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地方性分异规律D.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答案】1.C 2.D 3.B 【解析】 1.根据材料,可知该树木的根系发达,说明当地的气候比较干旱,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由于降水稀少,地表缺少植被保护,以沙质土壤为主,土壤贫瘠,ABD错误。靠近冬季风发源地,风沙活动明显,故选C。

2.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当地的降水稀少,气候干旱,能看到此景观的是在我国的西北地区。故选D。 3.北京向西至西北地区,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地表植被变化大致是森林-草原-荒漠,分异的基础为水分,是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故选B。(2020·浙江高一月考)张掖,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自古就有塞上江南和金张掖之美誉,古人有诗曰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张掖当江南。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4.古诗云:“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当江南”诗中将张掖当江南反映了()A.纬度地带性规律B.干湿度地带性规律 C.垂直地带性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 5.张掖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和主导因素分别是() A.水源和水源B.光照和水源 C.水源和光照D.光照和热量【答案】4.D 5.A 【解析】 4.张掖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其理想自然带景观应为温带荒漠或荒漠草原,但有祁连山的存在,河流受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在张掖地区利用依赖高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发生农业灌溉和生活生产,形成“江南”景观,这体现了地方性分异规律,D正确;并未体现纬度地带性规律、干湿度地带性规律以及垂直地带性规律等。故选D。 5.张掖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水源不足,水源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同时,正是因为水源不足,因此农业活动分布于水源相对较充足的绿洲地区,水源既是张掖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也是张掖发展农业的主导因素,A正确;张掖降水少,多晴天,光照充足,光照是张掖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而非限制性因素。同时,相比于水源而言,光照不是张掖发展农业的主导因素,BCD错。故选A。 (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考点一、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土壤等。 2、五大要素的表述要点: 大气:气温、降水、光照、昼夜温差等;水:水资源的丰歉程度; 岩石:地质情况;地貌:地形、地貌等 生物:植被类型、疏密等。土壤:是否深厚肥沃、有无冻土等; 3、以某自然地理要素为例说明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生物循环对三大圈层的改造作用)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对大气圈:改变大气成分(使原始大气成为现代大气)原始大气:CO2、甲烷、氢、氨和水汽;现在大气:氮气(78%)、氧气(21%)。 ②对水圈:改变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陆地的水分状况。 ②对岩石圈:加快岩石的风化;参与沉积岩的形成(煤、石油);促进土壤的形成④生物循环促使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无机界和有机界。 ⑵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 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起巨大作用。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氧和CO2的平衡,净化大气; ②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从而对农业起到改善生态条件,保护农田、牧场,保障农牧业高产稳产的作用。 ③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声及美化环境等作用。 考点二: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4、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 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 和能量交换。 5、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 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1)生产功能-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储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产物,则又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2)平衡功能:平衡功能表现在地理环境要素的性质的相对稳定,且此平衡是动态平衡。如藏羚羊数量保持平衡;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等。 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 概念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性质 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 形成过程 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二氧化碳的平衡: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 氧气的平衡: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 举例 生态系统的生物生长发育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大气中氧气的平衡、一定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分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三、情感目标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素材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描述一下你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2)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3)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

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板书】1、生物循环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附答案)教学文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附 答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 1.(2011年高考广东卷)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2011年高考江苏卷)图7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 2.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 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B.坡向朝南,纬度低 C.坡度大,纬度低D.海拔高,降水多 3.我国西藏的墨脱县位于喜马拉雅山区。2010年12月15日,墨脱公路的嘎隆拉隧道贯通,结束了墨脱县不通公路的历史。修建墨脱公路的主要目的是 A.改变墨脱的生态环境B.加强墨脱与外界的联系 C.保持墨脱经济发展的特色D.促进墨脱的产业向外转移 (2011年高考四川卷)表1为四地气温、降水统计资料。读表回答4-6题。 地点纬度气温(℃)降水量(mm) 一月七月一月七月全年 ①23°08′13.3 28.4 40.0 210. 1614.1 ②39°48′-4.7 26.0 2.6 196.682.9

③48°58′ 3.5 18.4 54.3 53.6 647.4 ④54°17′ 1.8 13.4 225. 0 117. 2399.0 A.①——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 B.②——亚欧大陆桥西端附近 C.③——大兴安岭西侧 D.④——西经1 30度附近 5.④地降水特别丰沛的主要原因是 A.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 B.位于中纬度地区,台风活跃 C.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环流显著 D.受暖流影响,大气中水汽含量丰富 6.下列关于②、③两地地理事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地冬、夏风向都有明显转换 B.两地自然带均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③地较②地更容易发生旱灾 D.②地较③地更适宜多汁牧草生长(2010海南卷)图6示意我国某山的东坡和西坡的垂直带谱。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7该山3000米以上东西坡各带分布差异反映出同海拔东坡比西坡 A.较暖、较湿 B.较凉、较湿 C.较凉、较干 D.较暖、较干 8干旱河谷灌丛带所在的河谷终年盛行 A.干冷北风 B.干热南风 C.上升气流 D.下沉气流 9该山可能位于 A.四川 B.新疆 C.安徽 D.山西 (2010天津卷)读图3和图4,回答下列问题。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 1.(2011年高考广东卷)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2011年高考江苏卷)图7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 2.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 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B.坡向朝南,纬度低C.坡度大,纬度低D.海拔高,降水多 3.我国西藏的墨脱县位于喜马拉雅山区。2010年12月15日,墨脱公路的嘎隆拉隧道贯通,结束了墨脱县不通公路的历史。修建墨脱公路的主要目的是

A.改变墨脱的生态环境B.加强墨脱与外界的联系C.保持墨脱经济发展的特色D.促进墨脱的产业向外转移 (2011年高考四川卷)表1为四地气温、降水统计资料。读表回答4-6题。 地点纬度气温(℃)降水量(mm) 一 月 七 月 一 月 七 月 全 年 ①23° 08′ 13. 3 28. 4 40. 21 0.0 1614.1 ②39° 48′ -4. 7 26. 2.6 19 6.0 682.9 ③48° 58′3.5 18. 4 54. 3 53. 6 647.4 ④54° 17′1.8 13. 4 22 5.0 11 7.0 2399.0 A.①——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 B.②——亚欧大陆桥西端附近 C.③——大兴安岭西侧 D.④——西经1 30度附近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分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三、情感目标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素材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描述一下你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2)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3)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板书】1、生物循环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 【学生回答】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