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脑瘫的分型

脑瘫的分型

脑瘫的分型
脑瘫的分型

脑瘫的分型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这一综合征首先由英国医生Willam J.Little于1841年发现。1888年,Burgess首次应用脑性瘫痪一词。“脑性瘫痪”一词的使用仅仅有百年历史,但对此病的描述却由来已久。它的定义也是随着对此病的不断认识而逐渐统一的。

脑瘫的临床症状表现差别很大,准确地进行脑瘫的分型分类对于统一临床诊断。评价和制订适宜的训练计划有着重要的意义。据临床特点,参考1956年美国脑瘫学会(AACP)分类方法修订,可将小儿脑瘫分为八型: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强直型、共济失调型、震颤型、肌张力低下型、混合型、无法分类型。按瘫痪部位又分为:单瘫型、截瘫型、偏瘫型、双瘫型、三肢瘫型、四肢瘫型、双重性偏瘫型等。

1.脑瘫的分型之痉挛型的临床特征

伸张反射亢进是本型特征。人类能够灵活动作和保持姿势,是借助适当的伸张反射来

维持的。如果肌肉伸张反射性收缩国强,则手脚不能灵活地运动,关节活动范围受限,而给人一种痉挛性硬的感觉,下肢尤为明显,腱反射亢进。伸张反射的中枢在脊髓,由大脑支配调节。大脑损伤失去控制脊髓功能,就出现脑的运动指令不能很好完成,从而出现运动障碍和异常姿势。这就是痉挛性脑瘫。一般低体重儿与围产期缺氧儿易患本型,约占脑瘫患儿的60%~70%。表现为伸张反射亢进、起立步行两腿呈交叉肢位、呈尖足,膝关节屈曲挛缩,踝关节内翻变形。

2.脑瘫的分型之手足徐动型(不随意运动型)的临床特征

以肢体难以用意志控制的不自主运动为主要特征,包括颜面肌肉、发声、构音器官也多受累,故常伴有语言障碍。新生儿窒息、核黄疸为其常见病因。上肢损害多重于下肢。病损部位在大脑深部基底核、锥体外系部分为主,约占脑瘫的20%。患儿表现为非对称的不自然姿势,做不出完整的灵活动作,反而表现出意图相反的不随意运动扩延全身动作。安静时不随意运动消失,紧张时颜面、颈部、上肢出现不随意运动,可见皱眉、手臂后背、手和指尖出现不随意运动,称为“紧张性手足徐动型”。本型智商高者较多,但属于独立生活最困难的类型。

3.脑瘫的分型之共济失调型的临床特征

由于小脑、脑干损伤而失去平衡功能的病型。不但肌张力低下,而且肌收缩的调节也

不准确,从而不能完成正确的动作,手和头部出现震颤,呈醉酒步态。语言呈缺少抑扬声调、徐缓为特征。眼球震颤较常见,肌张力低下,触觉异常和深部感觉异常。故患儿的肌肉收缩速度较慢与收缩能力低下同时存在,距离测定能力低下,定向力低下。意向性震颤,躯体的旋转幅度较小。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小脑的器质性病变,还有锥体系、锥体外系和深部感觉系统的病变。

4.脑瘫的分型之混合型脑瘫的临床特征

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型混合的脑瘫,多见的混合型有手足徐动型+痉挛型,手足徐动

型+失调型,手足徐动型+痉挛型+失调型,失调型+痉挛型等。

5.脑瘫的分型之弛缓型脑瘫的临床特征

缺乏抗重力的能力而造成自主性能力低下为其特征,该型患儿几乎没有维持姿势功能,在无外界因素刺激下,处于完全瘫软状态——呈青蛙姿势。一受到外来的刺激,患儿的肌张力就会迅速升高,出现肌张力的亢进,以背部伸肌为主,呈现角弓反张。

脑瘫的分型一般分为以上五种

小儿脑瘫的运动康复训练方法

痉挛型的训练方法(原则) 缓解肌肉张力,增强肌力是训练之本。具体办法是牵伸肌腱,疏松肌肉,活动关节,用生物力学的方法矫正畸形的肢体,使其达到功能位置,然后协调运动功能,使患儿得以全面康复。 (一)剪刀步态和训练 1.患儿仰卧位,采用牵拉手法被动屈曲患儿双腿,做髋关节屈伸动作:采用摇髋法、分髋法对内收肌群进行牵伸,降低张力,保持片刻(这一点很重要),反复操作。 2.采用直腿加压坐位训练,固定双下肢外展位约60°(如果内收肌张力高还可以扩大到75度,但切忌度数不可过大,正常人股角也就150--160度,小月龄儿童更小),以牵拉痉挛的肌肉,降低肌张力,此为静态训练。 3.重锤式髋关节训练椅,将患儿双下肢做外展—内收—外展的训练,在运动的同时达到牵拉肌肉,活动髋关节的目的,此为动态训练。 4.“骑马”训练,(用滚桶、木马、木椅等均可)牵拉痉挛的肌肉,降低张力,恢复功能。 5.“爬高”及“爬行”训练,(采用蛙式即双腿尽量外迈)。 6.患儿扶杠侧行,以其主动运动逐渐缓解痉挛,扩大关节活动范围,达到下肢分合动作的熟练和矫正剪刀步态的目的。 7.患儿休息时双腿间放一枕头或其它柔软的物体,双脚尖尽量朝向外侧,鼓励患儿双腿分开。 (二)缓解下肢屈膝站立、行走的训练 1.采用仰卧、俯卧位压膝整足法,或直腿抬高的方法,牵拉挛缩的肌腱,缓解痉挛的肌肉。 2.站立弯腰拾物训练,牵拉痉挛的国绳肌群,缓解张力,同时增强腰肌力量。 3.弓箭步下压,膝关节伸展,股四头肌训练椅的应用,提高股四头肌肌力,拮抗痉挛的腘绳肌群,提高膝关节自主控制能力。 4.双杠一阶梯及站立挺膝训练,提高膝关节自主屈伸的能力,协调四肢运动功能的作用。 5.功率车,学步车训练,提高下肢主动运动的功能,增大关节运动范围。 (三)膝反张的训练 “膝反张”原因有三:(1)膝关节本身骨性变化,致膝关节位置不正常;(2)负重情况下,膝关节控制能力较差,表现为膝关节本体感觉消失,关节周围韧带松弛,股四头肌及腘绳肌肌力较弱或不呈正常比值收缩;(3)底屈肌挛缩或肌张力较高时也可导致膝关节过度伸展。脑瘫患儿膝反张的主因是肌张力不全。 1.压膝整足法,牵踝法,摇踝法,底屈肌牵拉训练。 2.膝关节屈伸,足背屈的训练,提高伸肌力量,协调拮抗肌张力。 3.爬行训练,膝关节屈曲位,有利于纠正反张,同时增加膝关节运动的控制能力,协调其运动功能。 4.提高国绳肌肌力降低伸肌张力,协调关节屈伸功能。 5.上、下阶梯训练,对于纠正膝反张及协调步态有较大的作用。矫正“膝反张”,主要的控制下肢伸肌运动,一般轻症以运动训练矫正,方法如下:患手膝跪位支撑在床垫上,患侧膝关节做屈伸训练,为配合协调运动,两膝交替屈伸进行训练,随着症状的好转,变为仰卧位或站立位进行,严重者下肢矫正或手术矫正。 (四)尖足,足内、外翻的训练 1.自我牵拉法—患儿面对墙壁站立,然后缓慢前趴,直到跟腱处感觉牵拉为止,还可

面瘫临床路径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面神经炎的患者。 一、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 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 编码:G51.8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社,2007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 15 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 16 天至 6 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 6 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面瘫(面神经炎)临床常见证候: 风寒袭络证 风热袭络证 风痰阻络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面神经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日为≤6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TCD 编码:BNV120)和面神经炎(ICD-10 编码:G51.802)。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因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神经 lyme 病、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或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脑瘫儿童综合康复训练的个案白晓doc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实践报告 标题:脑瘫儿童综合康复训练的个案研究 类型: 指 导 教 师:罗治安、廖元贵 系 别:康复医学系 班 级:康复1031班、康复1033班 学 号:1026043106 、1026043312 姓 名:吴丹 白晓 2013年5月 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 毕业专题 √

目录 一、研究对象 (3) 二、研究目的 (4) 三、研究方法 (4) 四、研究过程 (4) (一)训练前情况 (4) (1)外在表现 (4) (2)构音动作技能的检查 (5) (二)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5) (1)训练计划的制订 (5) (2)训练的实施 (6) 五、结果 (7) 六、讨论 (8) 参考文献 (8)

脑瘫儿童综合康复训练的个案研究 作者:吴丹(康复1031班)、白晓(康复1033班) 指导老师:罗治安、廖元贵 摘要文目的:以一例脑瘫儿童为个案,对其进行以语言、认知和动作技能为主的综合康复训练,探索综合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收集资料。主要在语言、认知和动作技能三个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改善。结果:表明综合康复训练对脑瘫儿童有效。 关键词脑瘫儿童综合康复训练运动训练语言训练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指由出生前至出生后一个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1}。患者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部分儿童会诱发智力障碍、癫痫、行为异常或感知觉异常等症状{2}。这些障碍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儿童的发育成长,使儿童无法独立生活。脑瘫儿童的康复问题一直是医学界和特殊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学龄前是儿童语言和认知发展的关键期,如果错过良机,损失将无法弥补。但是目前,脑瘫儿童的早期康复倾向于重视肢体康复训练,相对轻视语言和认知训练{3}。 脑瘫形成的病因主要有: (一)出生前:1 怀孕早期的母体感染 2 母亲乱用药物 3 受孕前或妊娠早期碘缺乏 4 多胎妊娠 5 宫内生长迟缓 6 早产 7 基因缺陷(二)出生时:1 难产、严重窒息(大脑缺氧) 2 产伤,颅骨创伤造成闹组织受压 (三)出生后:1 核黄疸 2 婴儿期颅内感染,如脑膜炎 3 脑瘤 4 脑出血脑外伤 5 由于气道阻塞或心跳骤停造成的缺氧 1、研究对象 李某某,男孩,2011年3月出生,足月顺产,出生时有短暂缺氧窒息现象。2011年春季常规检查时发现其脑间隙增宽,故家长带其到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所详查。结果显示脑干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正常,但脑CT的结果显示脑细胞容量不足。DDsT的检查结果也表明其智力发展可疑,四肢运动发展水平低于实际年龄6个月。其随后走访多家医院在不同医院就诊,有的医生认为是发育

脑瘫类型

肌张力不全 痉挛 徐动 强直 震颤 失调 小儿脑瘫有哪些最新分型 小儿脑瘫会出现很多异常的姿势,屈曲痉挛、伸展痉挛、舞蹈样、击剑样、挎筐样等,这些运动障碍的特点,可分为许多类型。 1. 小儿脑瘫按临床表现分型: (1)痉挛型:这一类型最常见,主要损伤部位是椎体系,特点是肌张力增高,肌肉僵硬,被动运动时有“折刀”样改变。关节运动运动范围变窄,运动障碍,姿势异常,由于屈肌张力肌张力表现为多变升高,多数表现为各大关节的屈曲、内收、内旋模式。 可见上肢屈曲,手握拳,拇指内收,前臂内收旋前,肘关节屈曲。也有少数是上肢伸展痉挛。 下肢紧夹交叉呈剪刀姿势,下肢内收内旋,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膝关节过伸,踝关节内翻,足内翻(少数外翻),神经系统检查可见椎体束征,腱反射亢进,骨膜反射增强,踝阵挛阳性,2岁后巴彬斯基仍阳性。 (2)手足徐动型:这一类型主要损伤部位的是椎体外系,表现为难以用意志控制的全身性不自主运动,动作不稳定,走路时摇晃不定,颈歪伸舌,手往后旋。当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运动时,表现为不自主、不协调和无效的运动增多,呈非对称性姿势,与意图相反的不随意运动扩展到全身,肌张力可变化,安静时不随意运动消失,肌张力恢复到运动前状况。 (3)强制型:这一类型较为少见,由椎体外系损伤所致。肢体僵硬,活动减少。做被动运动时伸肌和屈肌都有持续抵抗,因此肌张力呈铅管状或齿轮状增高。 (4)共济失调型:主要损伤部位为小脑,因此表现以平衡为主的小脑症状。可有步态不稳、不能调节步伐,醉酒步态。也可有轻度震颤。 (5)震颤型:主要表现为身体的某部分,在一个平面内呈不随意的、节律性的摇动。

(6)肌张力低下型:也叫软瘫型,这一类型自主运动减少,仰卧位时呈外展外旋位,状似仰翻的青蛙,俯卧位时头不能抬起,抱起身体时类似面条状。本型常为脑瘫儿早期症状,以后多转为其它型。 (7)混合型:这一类型具有两种类型以上同时存在,以痉挛性和手足徐动型同时存在多见。 (8)无法分类型:有少数患儿表现复杂,难以用上述分型来分型。 2. 按瘫痪部位分型,单瘫、偏瘫、三肢瘫、四肢瘫、双瘫、双重偏瘫、双下肢瘫。 小儿脑瘫可分为哪些类型 一、肌张力不全型小儿脑瘫 多见于幼儿,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明显降低。不能站立行走,头颈不能抬起,运动障碍明显,关节活动幅渡过大,但腱反射活跃,可出现病理反射。常伴有失语及智能低下。 二、痉挛型小儿脑瘫 是最典型和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以双下肢为主的痉痉挛型脑瘫,挛性截瘫获四肢瘫痪。 三、共济失调型小儿脑瘫 较为少见,是由于小脑发育不良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共济运动障碍、意向性震颤、构音障碍及运动发育迟缓。 四、手足徐动型小儿脑瘫 多由核黄疸、新生儿窒息引起的基底核损害而发病。患儿表现为面、舌、唇及躯干肢体的舞蹈样或徐动样动作。伴有运动障碍和肌张力增高。 小儿脑瘫的常见分类 ①弛缓型:一种以肌张力低下为主的小儿脑瘫的分类。 ②共济失调型:一种很少见的小孩脑瘫的分型,主要表现为平衡,协调性差,意向震撼,这个小儿脑瘫的分类主要病变在小脑。 ③手足徐动型:这种小孩脑瘫的分型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变化不定,有不随意运动,小儿脑瘫的分类之病理反对一般为阴性,病变在基底核。 ④痉挛型:最常见的小孩脑瘫的分型,这种小儿脑瘫的分类表现为全身肌张力明显增高,原始反对持续存在,全身“僵硬”主要病变在锥体束。 ⑤混合型:以上任何二型或二型以上的症状混合出现。按瘫痪部位可分为:单瘫,双瘫,截瘫,三肢瘫,四肢瘫。以四肢瘫和双瘫为多

小儿脑瘫的分型及表现

小儿脑瘫的分型及表现 (一)痉挛型:此型约占/主要表现为上肢屈肌张力增高下肢以伸肌内收肌张力增高四肢瘫者上肢关节均呈屈曲性痉挛肩关节内收内旋肘腕指关节屈曲腕臂内旋手指屈曲呈紧握拳状拇指内收紧握于掌心中两上肢动作笨拙僵硬不协调两下肢僵直内收呈交叉状髋关节内旋踝关节跖屈扶站时双足下垂内翻足尖着地足跟不能踩平走路时呈踮足剪刀样步态 有些患儿伴腰背肌痉挛而呈弓状反张的过度伸展状态痉挛症状常在患儿用力激动时加重安静入睡时减轻由于关节痉挛自主运动十分困难严重者出现肌腱挛缩关节畸形此型患儿的深腱反射亢进根据患儿受累部位不同痉挛型又分下列数种: .双侧瘫:四肢受累双下肢较双上肢受累更严重 .四肢瘫:双侧上下肢的受累程度相仿 .双重偏瘫:四肢受累但上肢较下肢严重有些学者认为“双重(侧)偏瘫”的概念较模糊不必另列为一类可归入四肢瘫中 .偏瘫:指同一侧上下肢受累上肢常较下肢严重 .截瘫:仅为双下肢受累 .单肢瘫 .三肢瘫 (二)手足徐动型:患儿在静止时常出现缓慢的蠕动样无规律不能自控的无目的不协调的动作通常累及全身头控能力差面部常有怪异表情有时反复出现舌尖节律性伸出与缩回动作躯干和上肢的不自主动作较为突出入睡后异常动作消失此型可分为类: 高张力型:患儿肌张力增高十分明显因此肌张力波动幅度较小不自主动作相对不太明显常发生在身体的远端 低张力型:患儿的肌张力很低因此患儿肌张力高低之间的波动幅度大关节活动过度不自主动作也较突出 舞蹈型:患儿的肌张力一般较低时而波动的肌张力使患儿不易取得肢体的稳定性因而似呈舞蹈样动作 (三)肌张力低下型:此型患儿肌张力显著降低而呈软瘫状肌肉松软无力自主动作极少仰卧时四肢均外展外旋似呈仰翻的青蛙俯卧时头不能主动偏向一侧易致口鼻堵塞而发生窒息此型常为婴儿脑瘫的暂时阶段~岁后大多转变为其他类型如手足徐动型痉挛型等(四)强直型:此型少见由于全身肌张力显著增高身体异常僵硬使其四肢被动运动时检查者可感觉其主动肌和拮抗肌有持续的阻力强度可随时变化如呈铅管样或齿轮样强直腱反射正常常有严重智能低下 (五)共济失调型:此型也少见主要表现为稳定性协调性差步态蹒跚辨距不良平衡能力差走路时两足间距加宽四肢动作不协调上肢常有意向性震颤肌张力低下 (六)震颤型:此型最少见多为静止性震颤常有不随意的节律性交互活动 (七)混合型:患儿同时兼有以上某两种类型的症状以痉挛型与手足徐动型的表现并存为多见

痉挛型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方法

痉挛型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方法——膝关节过伸训练 膝关节过伸造成的原因是:①膝关节本身有骨性变化,导致膝关节位置不正常。 ②在负重情况下,膝关节控制能力较差,表现为膝关节本体感觉消失,关节周围韧带松弛,股四头肌及腘绳肌肌力较弱或不呈正常比值收缩。③底屈肌挛缩或肌张力较高。④不正常按摩、用力过度,造成医源性损伤。 训练方法: ①提高股四头肌肌力训练:登坐位向站立位转移。练习时治疗师双手控制患儿双膝关节,使其不要过伸;或坐在椅子或床边,双手握在椅子或床边上,把腿踢直,持续3—6秒放下,如果完成轻松,可在患儿腕上施加适当的阻力。 ②提高腘绳肌肌力的训练:患儿呈俯卧位,家长用一只手固定其大腿,用另一只手握住患儿脚腕处,帮助患儿做屈、伸腿动作。在患儿独立完成这一动作时,可能会出现用力屈腿时臀部翘起,家长可用双手固定其臀部,并视情况在小腿上施加适当阻力。 ③提高足背屈肌肌力的训练。由于足底屈肌挛缩或张力高时,而导致膝关节过伸,对此类患儿来说这一训练很重要:治疗师在被动牵拉足底肌患儿取坐位或仰卧位时,治疗师一只手握住患儿踝关节,一只手握住足底上三分之一处,做足背曲90度或稍过,进行牵拉活动,或是患儿俯卧位时,治疗师一只手固定踝关节:一只手握住足以上三分之一处,向下用力牵拉(注意:膝关节屈曲90度)。或者在患儿双脚掌前放一木板,让患儿支撑蹲10分钟左右,或是让患儿坚持在一30度斜坡上蹲10分钟,每天3次,这个方法可对腓肠肌及底曲肌进行牵拉。 ④膝关节控制能力训练:一是用丝袜或松紧带固定膝关节,控制膝关节过伸。二是让患儿双手放在治疗师双肩上,治疗师把双手放在患儿膝关节外侧面控制膝关节,让患儿直立体干慢慢向下蹲,再慢慢立起。注意患儿直立时,膝关节要控制在正中位,千万不要有过伸现象,下蹲的幅度应根据患儿对膝关节控制能力来定。三是让患儿站立或蹲起时,治疗师要注意用语言控制双膝关节过伸。四是在患儿行走时控制:治疗师在患儿后面,用手制约患儿膝关节屈曲,在语言刺激下控制膝关节过伸。

针灸推拿科工作总结

针灸推拿科工作总结 (2014) 2014年,针灸推拿科在认真贯彻国家中医工作政策下,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全体医护人员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了总结经验,克服不足,以利今后更好的开展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2014年在我科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业务工作取得显著进步。1-12月收治收治住院病人超过1000人次,总收入已突破800万元,针灸、推拿、理疗、体疗等总治疗人次达50000余人次。较去年均有20%以上显著增幅。床位使用率100%,床位周转率300%;中医临床路径病种入组率、完成率、疗效水平均达到相关要求,并及时对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严格执行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并及时进行优化、总结; 二、医疗业务工作管理 我科职工共20人,其中正高职称1人,中级职称1人。全体成员积极学习钻研医疗技术,提高医学医药业务素质,全科工作秩序协调,对就诊患者热情接待,精心诊治,医德、医风、执业行风良好,医疗技术过硬,我科在患者的心目中仍有很好的信誉,在诊治过程中,不仅对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有很好的疗效,而且对不少疑难杂症也有独特的治疗经验。 三、安全生产,严防差错事故 1

我科在严格劳动纪律的基础上,要求医务人员严格遵守各项技术操作规程及查房、查对等医疗核心制度。对病患者的健康负责,杜绝差错事故发生。 四、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提高思想觉悟 为了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我科加强学习政治思想及医院各种规章制度。职工经过政治思想学习,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觉悟,能够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各项院内规章制度。一年来,我科职工大部分能自觉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领导分工安排,按时上下班,极少出现迟到、早退、跑班、脱岗现象。 五、人才培养及硬件建设 一年中选送1人到贵阳中医二附院院进修放血疗法;选送1人到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康复医学中心进修学习;并积极申请派出人员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通过交流学习提高科室医务人员整体医疗水平,开展新技术、新业务。 更换陈旧设备,购置一批新设备,注意设备的使用及保养,保证设备的的顺畅运转。 六、不足之处及以后工作展望 不足之处: 1、由于硬件建设更新进度较慢,康复场地及器材极度缺乏,导致发展潜力不足!急须进一步不断完善、加强硬件建设,购进康复治疗设施及器材,提高中风后遗症等老年病的康复治疗及外伤截瘫、小儿脑瘫等疾病的康复治疗水平及能力,做大做强现代康复治疗业务。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档案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档案 姓名 省市

县(市、区)乡镇(街道) 使用说明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是《省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提出的一项重点工程任务。为使这项工作科学、规范的开展,使脑瘫儿童通过康复训练改善康复状况,广东省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组织“广东省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技术指导组”成员和有关专家,在中残联编制的《脑瘫康复训练档案》基础上,根据新的训练任务要求,结合各地实际工作需要,对《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档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统一了指导用语、细化了康复评估与训练方法、规范了评分依据、细化了评估内容,以提高训练评估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更有利于基层使用。档案涉及功能评估、训练计划制定、训练情况记录、训练效果评估等康复训练的各个环节,对规范康复训练有重要意义。现就该档案的使用方法说明如下。 一、康复训练档案的使用及填写说明 、康复训练档案的使用及填写说明 (一)训练登记 筛选18岁以下,诊断明确、有康复潜力、家庭成员配合的脑瘫儿童作为训练对象,纳入重点工程任务,由康复训练人员填写“训练登记”。 (二)训练评估 训练对象的初次评估、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均应依据“训练评

估”进行。按照评估标准,由康复训练人员对训练对象的能力逐项评估、计分。通过初次评估,掌握训练对象目前的障碍和困难情况,为制定训练计划、选择适宜的训练项目提供客观依据;通过中期的评估(在康复训练的中期进行),及时检查训练效果,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训练计划。通过末期评估,总结实现康复目标的情况,提出进一步康复的意见。“训练评估”由康复训练人员负责填写。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档案分A、B两份,A表评估内容共11个项目,供医疗康复机构使用,B表评估内容共7个项目,共非医疗康复训练机构使用(详见“评估量表”)。 (三)训练计划 康复训练人员依据初次评估结果,结合机构、社区和家庭康复训练条件,共同确定长期与近期康复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训练计划包括针对训练对象主要障碍和困难所确定的训练项目、训练内容、训练安排等。康复训练人员负责填写“训练计划”。 (四)训练记录 由康复训练人员将训练内容、训练次数、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等情况进行记录,要求每一个月填写一次。 (五)评估与总结 “评估与总结”包括阶段评估、末期评估与总结。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每三个月进行一次阶段评估,转介其他机构或其他原因结束训练时进行默契评估,计算由初次评估至阶段评估提高的分数,小结训练计划的执行情况,掌握训练对象目前存在的主要障碍和困难,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调整训练计划。末期评估与总结栏内,应填写末期分数和初次至末期提高的分数,判断训练效果,总结实现康复目标的情况,提出进一步康复意见。由康复训练人员负责填写“评估与总结”。 (六)评估标准

小儿脑瘫的临床分型有哪些

小儿脑瘫的临床分型有哪些 小儿脑瘫指的是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以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 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脑瘫症是一个总的概念,不是某一个单独的疾病,是一个综合征,诊断脑瘫时需符合以下一些条件: (一)瘫痪为中枢性 指的脊髓前角细胞(或颅神经运动核)以上部位的神经系统损害 所致的瘫痪,且病变部位在脑部。任何前角细胞及前角细胞以下的损害都不属中枢性损害,不能诊断为脑瘫,如脊髓灰质炎、臂丛神经麻痹、坐骨神经损伤等所致的肢体瘫痪均不属脑瘫的范畴。脊髓高位(如颈髓或胸髓)损害对脊髓腰膨大的脊髓前角细胞来说,虽然也是在前角细胞以上的损害,但因病变部位不在脑部,也不诊断脑瘫,只诊断为脊髓疾患。 (二)病因出现在脑生长发育时期 本定义具体指出在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以内。成人脑血管意外造成的偏瘫,虽然也是中枢性运动障碍,但不是出现在脑生长发育阶段,所以也不诊断为脑瘫。国外有些地区和学者把生后2岁(或其他年龄段)以内各种原因所引起的中枢性运动障碍也诊断为脑瘫并称为获得性脑瘫,虽然这个年龄段脑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但将会把一大批脑

外伤、脑炎、脑膜炎病人包括在内,我国(及其他一些国家)并末采用此概念。 (三)各种病因造成的损伤为非进行性 一些代谢病(如脂类代谢异常)或变性病(如脑白质营养不良),虽然病变在脑部,也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但因病变逐渐加重,也不属脑瘫的诊断范围。 (四)症状在婴儿时期出现 由于病因发生在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以内,所以症状出现都比较早,往往在婴儿期就有所表现,如果婴儿时期运动发育正常,以后出现运动障碍。不应诊断为脑瘫。 脑瘫小儿可合并或不合并癫痫、智力低下、行为异常、感知觉障碍。不能根据有无这些并发症来确诊或否定脑瘫的诊断。

针灸科工作总结

2016年度针灸工作总结 2016年针灸科在认真贯彻国家中医工作政策下,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全体医护人员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巩固“二级甲等中医院”的成果,继续创新发展,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了总结经验,克服不足,以利今后更好的开展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2016年在我科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业务工作取得显著进步,规范了医疗流程,管理更加制度化,2016年0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住院病人余777人次,总收入已突破约300万元,门诊针灸、推拿、理疗等总治疗人次达6000余人次。圆满完成2016年工作计划。 二、医疗业务工作管理,我科职工共18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2人。全体成员积极学习钻研医疗技术,提高医学业务素质,全科工作秩序协调,对就诊患者热情接待,精心诊治,医德、医风、执业行风良好,医疗技术过硬,我科在患者的心目中仍有很好的信誉,在诊治过程中,不仅对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有很好的疗效,而且对不少疑难杂症也有独特的治疗经验。 三、安全生产,严防差错事故 我科在严格劳动纪律的基础上,要求医务人员严格遵守各项技术操作规程及查房、查对等医疗核心制度。对病患者的健康负责,杜绝差错事故发生。 四、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提高思想觉悟 为了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我科加强学习政治思想及医院各

种规章制度。职工经过政治思想学习,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觉悟,能够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各项院内规章制度。一年来,我科职工大部分能自觉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领导分工安排,按时上下班,无迟到、早退、跑班、脱岗现象。 五、加强文化建设,强化思想教育,开创工作新局面。 在院办公室的支持下,我科积极筹备资料,制作了大量的针灸推拿图版,宣传和弘扬了祖国传统中医药文化。同时,通过参加医院组织的各种活动,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服务理念,把“患者至上”的工作宗旨,体现在日常的医疗活动中,得到了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 六、改善硬件条件,营造安全舒适就医环境。 随着门诊人次的增多改善环境增添设备成了针灸科发展头等大事。为了给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干净的就医环境,我科购进冰柜、微波炉为患者储存和加热中药汤剂,方便患者治疗,同时更换床单、被褥、增加治疗床,门诊、住院部针灸治疗室安装空调,面貌焕然一新,室内悬挂针灸穴位挂图、耳穴、足部放射挂图等,营造良好的中医氛围,为患者提供健康咨询。 七、规范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1、注重人才队伍建设 工作人员素质好坏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的好坏,针灸科人员素质基础差,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我科采取送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培养,同时坚持科室天天学习,科主任通过平时查房、病历质控发现医疗知识欠缺点,针对讲解学习,对一些特殊病

0-6岁脑瘫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指导

0-6岁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指导 儿童语言康复过程中要涉及诸如注意力的语前康复,以及感知觉和认知能力的训练,还有包括精细动作在内的操作性练习。系统学习过语言与言语治疗的教师可以将训练方法熟练的运用到儿童语言康复中,但作为儿童的第一康复师—家长却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了不懂方法不会训练的情况出现,这也在无形中影响了儿童的语言康复进程。下面我将重点阐述一下河北省脑瘫儿童康复训练基地的儿童在家庭中的语言康复应该如何做。 一.行为意识的练习 行为意识是为了锻炼儿童的注意力及配合能力。注意力是前语言阶段必不可少的训练项目,注意力的提升对儿童获取信息有着很大的帮助。注意力语言障碍儿童共通的弱项,除了在个训室40分钟的练习,家长在平时也应该注意这一项目的练习。从儿童睁眼起床时注意力的练习其实就已经开始了,这时家长应该做到的是利用自己的声音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可以对他说:“宝贝,起床啦”。若孩子没有反应,家长应轻轻将其头转向自己并说:“啊,你看到我啦”,或者家长主动移动到孩子面前,使孩子能够看到自己,重复后加以强化。家庭康复中注意力的练习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赘述,详细可参与本周的家长课堂。 二.模仿能力的练习 模仿能力锻炼了儿童的视觉听觉的理解能力,并且随着模仿长度的增加记忆力也随之增长。在家庭练习过程中,模仿也是无处不在的。起床后我们需要整理床铺,家长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孩子模仿自己的动作来叠被子。如果孩子的能力不足,家长可以将被子对折好然后辅助孩子抓住被子的一角将其对折,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锻炼孩子的模仿能力同时还锻炼的孩子的粗大动作及生活自理的能力。 三.感知认知的练习 感知认知能够锻炼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以及视觉辨别的能力,这也是初次接触语言康复的家长比较关心的一项。感知觉以及认知的练习同样也充斥的我们的生活,认识生活用品,感受物品的性状等等,而家长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每一个时间段给孩子练习这一项目。譬如吃水果时进行水果的认识,让孩子拿到所要求的水果并作为奖励。能力较高的孩子还可以要求他们进行水果配对的练习。若没有水果这一练习也可以进行下去,吃饭时使用到的餐具,同样能做到这一点。家长也可以自己想一想除了物品识别配对,感知觉的练习以及抽象词的练习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做。

脑瘫临床路径

脑瘫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瘫患者。 一、脑瘫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ICD-10:G80.9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中国康复医学第二版) (1)出生前至出生1月内有致脑损伤的高危因素; (2)在新生儿及婴儿期出现脑损伤的早期症状; (3)有脑损伤的神经学异常,如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反射异常;(4)常同时伴有智力低下、言语障碍、惊厥、感知觉障碍等多种异常;(5)排除其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儿的一过性运动发育滞后。 2.鉴别诊断 (1)进行性中枢性瘫痪 例如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脑白质营养不良、颅内及脊髓肿瘤等。这些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应和痉挛型脑瘫鉴别。由于此类疾病所致的瘫痪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结合各自的临床特征,不难鉴别。 (2)锥体外系变性病

如苍白球黑质变性、震颤麻痹综合征、亨廷顿舞蹈病等,应与手足徐动型或其他类型的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的脑性瘫痪鉴别。但此类疾病起病一般较晚、病程呈进行性发展等特征与脑性瘫痪明显不同。 (3)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 与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一样,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但前者的腱反射消失、肌萎缩发生较早且明显、常伴肌束颤动等特点与脑性瘫痪不同。(4)婴儿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 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症于婴期起病,肌无力呈进行性加重,肌萎缩明显,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常用呼吸肌功能不全而反复患呼吸道感染,肌肉活组织检查可助确诊。 (5)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 又名硫酸脑苷酯沉积病。患儿出生时表现为明显的肌张力低下,随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四肢痉挛、肌张力增高、惊厥、共济失调、智力进行性减退等。基与脑瘫的鉴别要点在于病情呈进行性发展,检测血清、尿或外周血白细胞中芳香硫酸酶A的活性可确诊。 (6)与孤独症相鉴别 有些孤独症小儿行走时使用脚尖着地,有时误认为是脑瘫痉挛型。但体检可发现跟腱不挛缩、足背屈无障碍,腱反射不亢进,无病理反射,这些特点都可与脑瘫鉴别。

脑瘫儿童康复教学大纲

《脑瘫儿童康复》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48 学分:3 考核方式:考试 适用对象: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脑瘫儿童康复》是三年制高等职业学院儿童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按专业教学计划列入学生考试课程。 据粗略估计,我国儿童脑瘫发病率达 1.5/1000-5/1000,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常伴发智力低下、视力障碍、癫痫和发育迟缓等,是小儿最常见的、非常复杂严重的脑损伤综合征,治疗和护理困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儿童脑瘫护理及康复工作非常必要。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儿童脑瘫康复训练的理论学习和实训,提高学生的儿童脑瘫康复服务技能,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儿童脑瘫的临床表现及功能障碍特点,理解儿童脑瘫康复训练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掌握儿童脑瘫常用康复训练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为儿童服务。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了解康复的基本理念,了解儿童脑瘫的发病原因与预防; 2.掌握儿童脑瘫功能障碍评定内容和方法; 3.了解儿童脑瘫常用康复训练方法基本原理; 4.掌握儿童脑瘫常用康复训练操作方法。 三、课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儿童脑瘫康复训练基本知识;

2.运动康复训练、作业疗法; 3.语言能力训练、引导式教育、感觉统合训练; 4.脑瘫辅助器具和矫形器具选用。 难点: 1.脑瘫功能障碍特点; 2.运动康复训练、作业疗法; 3.语言能力训练、引导式教育、感觉统合训练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共2课时讲授: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康复概述 第二节医学康复 第三节教育康复 第四节职业康复 第五节社会康复 教学要求: 1.了解康复的含义、康复的领域、康复的层次 2.了解脑瘫儿童康复的意义 3.了解脑瘫儿童康复训练与社会福利管理工作 4.了解脑瘫儿童全面康复的基本概念 5.了解脑瘫儿童康复体系与模式 教学重点: 1.康复概念 2.全面康复概念 第二章小儿脑瘫概述共2课时讲授:2课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小儿脑瘫的临床表现和分类

儿科 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诊疗方案(试行版)

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第六版(王萍芬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年)。 (1)小儿1~2岁还不能站立、行走、不会说话。 (2)小儿周岁前后头项软弱下垂,手臂不能握举或握之不紧,不能立、不能行,或立之不久,行之不远;皮宽肌肉松软无力。 (3)肢体强硬而不柔,拘急挛缩。 (4)有孕期调护失宜、药物损害,产伤、窒息、早产及喂养不当史。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诸福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第一版(王雪峰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 (1)引起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 (2)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脑部; (3)症状在婴儿期出现; (4)有时合并智力障碍、癫、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 (5)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的运动发育迟缓。 (二)证候诊断 1.脾肾两亏证:头项软弱,不能抬举或挺而不坚;口软唇弛,吸吮或咀嚼困难;肌肉松软无力,按压失于弹性,两足痿弱,骨软无力。面白,肢倦无力。舌淡,苔薄白。脉沉无力或指纹淡。 2.肝肾亏虚证:肢体不自主运动,关节活动不灵,手足徐动或震颤,动作不协调。语言不利,或失听失明,或失聪。舌质淡。脉细软或指纹淡紫。 3.肝强脾弱证:自出生之后多卧少动,颈强不柔,肢体强直拘挛,强硬失用,或动作笨拙,肌肉瘦削。烦躁易怒,遇到外界刺激后加重,食少纳呆。舌质胖大或瘦薄,舌苔少或白腻。脉沉弦或细弱,指纹沉滞。 4.痰瘀阻络证:自出生后反应迟钝,智力低下;关节强硬,肌肉软弱,动作不自主,或有癫痫发作。肌肤甲错,毛发枯槁,口流痰涎,吞咽困难。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滑沉。 5.心脾两虚型:语言发育迟缓,智力低下,伴运动发育落后,发迟或发稀萎黄,四

脑瘫的分型以及临床表现:

脑瘫的分型以及临床表现: 1.痉挛型(偏瘫,双瘫,四肢瘫) 痉挛型脑瘫主要损伤部位是锥体系,但病变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主要表现如下: (1)肌张力增高:被动屈伸肢体时有“折刀”样肌张力增高的表现。关节活动范围变小,运动障碍,姿势异常。 (2)由于屈肌张力增高,多表现为各大关节的屈曲、内旋内收模式。 (3) 上肢表现为手指关节掌屈,手握癸,拇指内收,腕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肘关节屈曲,肩关节内收。过多使用上肢,易出现联合反应,使上肢发育受到影响。 (4)下肢表现为尖足,足内、外翻,膝关节屈曲或过伸展,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大腿内收,行走时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态。下肢分离运动受限,足底接触地面时下肢支持体重困难。 (5)多见躯干及上肢伸肌、下肢部分屈肌以及部分伸肌肌力降低。 (6)动作幅度小、方向固定、运动速率慢。 (7)痉挛型双瘫在脑瘫患儿中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全身受累,下肢重于上肢,多表现为上屈曲模式和下肢伸展模式。 (8)痉挛型四肢瘫一般临床表现重于痉挛型双瘫,可表现为全身肌张力过高,上下肢损害程度相似,或上肢重于下肢。由于大多一侧重于另一侧,因此具有明显的姿势运动不对称。 (9)痉挛型偏瘫患儿临床症状较轻,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姿势运动,-般6个月后显现症状,1岁后左右差别明显。正常小儿很少在12个月前出现利手,痉挛型偏瘫的患儿却可在12个月前出现利手。此型可见明确的影像学改变。 (10)视觉发育速度缓慢、视觉体验效应不足、视觉功能发育不足,影响粗大和精细运动发育速度和质量。 (11)可有不同程度的智力落后、胆小、畏缩、内向性格等。 (12)临床检查可见锥体束征,腱反射亢进,骨膜反射增强,踝阵挛阳性,2岁后病理反射仍呈阳性。 (13)低出生体重儿和窒息儿易患本型,本型占脑瘫患儿的60%~70%。 2.不随意运动型: 损伤部位以锥体外系为主要表现如下: (1)难以用意志控制的全身性不自主运动,面肌肉、发音和构音器官受累,常伴有流涎、咀嚼吞咽困难,语言障碍。 (2)当进行有意识、有目的运动时,表现为不自主、不协调和无效的运动增多,与意图相反的不随意运动扩延至全身,安静时不随意运动消失。头部控制差、与躯干分离动作困难,难以实现以体轴为中心的正中位姿势运动模式。 (3)肌张力变化:主动肌、拮抗肌、固定肌、协同肌收缩顺序方向、力的大小不能协调,肌张力强度和性质不断发生变化,出现主动运动或姿势变化时肌张力突然增高,安静时变化不明显。婴儿期多见肌张力低下,年长儿多见肌阵挛、肌强直等。由于多关节出现过度活动,使姿势难以保持,因而平衡能力差 (4)原始反射持续存在并通常反应强烈,尤以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姿势为显著特征,呈现非对称性、头及躯干背屈姿势。 (5)由于上肢的动摇不定,可使躯干和下肢失、、去平衡,容易摔倒。

小儿脑瘫康复临床路径审批稿

小儿脑瘫康复临床路径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脑瘫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瘫患者。 一、脑瘫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ICD-1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中国康复医学第二版) (1)出生前至出生1月内有致脑损伤的高危因素; (2)在新生儿及婴儿期出现脑损伤的早期症状; (3)有脑损伤的神经学异常,如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反射异常;(4)常同时伴有智力低下、言语障碍、惊厥、感知觉障碍等多种异常; (5)排除其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儿的一过性运动发育滞后。 2.鉴别诊断 (1)进行性中枢性瘫痪 例如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脑白质营养不良、颅内及脊髓肿瘤等。这些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应和痉挛型脑瘫鉴别。由于此类疾病所致的瘫痪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结合各自的临床特征,不难鉴别。(2)锥体外系变性病

如苍白球黑质变性、震颤麻痹综合征、亨廷顿舞蹈病等,应与手足徐动型或其他类型的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的脑性瘫痪鉴别。但此类疾病起病一般较晚、病程呈进行性发展等特征与脑性瘫痪明显不同。(3)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 与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一样,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但前者的腱反射消失、肌萎缩发生较早且明显、常伴肌束颤动等特点与脑性瘫痪不同。 (4)婴儿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 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症于婴期起病,肌无力呈进行性加重,肌萎缩明显,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常用呼吸肌功能不全而反复患呼吸道感染,肌肉活组织检查可助确诊。 (5)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 又名硫酸脑苷酯沉积病。患儿出生时表现为明显的肌张力低下,随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四肢痉挛、肌张力增高、惊厥、共济失调、智力进行性减退等。基与脑瘫的鉴别要点在于病情呈进行性发展,检测血清、尿或外周血白细胞中芳香硫酸酶A的活性可确诊。 (6)与孤独症相鉴别

常规康复训练结合Motomed训练对混合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的影响

常规康复训练结合Motomed训练对混合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9-11-18T15:11:13.733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9年7期作者:陈月华[导读] 观察Motomed智能系统在混合型(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的疗效。【摘要】目的:观察Motomed智能系统在混合型(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给予Motomed训练及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每天治疗1次,每次20min,每完成21次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对比患儿改良的Ashworth分值、粗大运动功能测试评估表(GMFM)进行 对比。结果:2组患儿经过1个疗程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有效(P< 0.05),粗大运动较治疗前有改善,踝关节、肘关节及膝关节ROM,腘绳肌、小腿三头肌、内收肌、等肌群肌张力改善,动作协调性较改善,观察组的改善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结合Motomed训练对混合型脑瘫患儿效果明显,其疗效优于常规康复训练。【关键词】脑瘫患儿;Motomed ;粗大运动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1】。痉挛型脑瘫,以锥体系受损为主,牵张反射亢进为特征,四肢肌张力增高,上肢背伸、内收,拇指内收,躯干前屈,下肢内收、内旋、交叉、膝关节屈曲、剪刀步、尖足、足内外翻,腱反射亢进、踝阵挛等;不随意运动型以椎体外系受损为主,主要包括舞蹈性手足障碍和张力障碍,最明显的特征是非对称性姿势,头部及四肢出现不随意运动。脑瘫脑瘫患儿大部分存在运动功能障碍,而且是永久性的,Motomed智能训练系统作为新型的康复设备,近年来,常用于临床康复训练中。我科用于混合型脑瘫取得较好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标准 1.1.1 诊断标准符合《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所列:①持续存在的中枢运动障碍和姿势发育障碍;②肌张力及肌力异常;③引起脑瘫的病因学依据;④头颅影像学检查:核磁共振、CT。 1.1.2纳入标准①符合小儿脑瘫诊断标准;②年龄在3~8岁;③身高在120CM以下;④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 1.1.3排除标准:①有明显Motomed禁忌症者;②接受其他降低肌张力药物治疗者;③近3个月接受过SPR术。 1.2 一般资料 2019年1月至2019年8月在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康复训练中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脑瘫患儿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儿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3岁到7岁;对照组患儿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3岁到8岁。2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包括按摩放松25min/天,痉挛肌牵伸、肌力训练、姿势转移、站立、行走等训练共40min/天,肌肉电刺激30min/次/天。21天为一个疗程。 试验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Motomed智能系统训练。Motomed为德国生产,RECK,Motomed gracile 12。采用坐式训练方式,有被动训练及阻力训练模式,阻力训练0-20,根据患儿情况选择模式,转速为15—22之间,当患儿主动训练时屏幕出现兔子图案,而患儿被动时出现乌龟图案,训练过程显示对称百分比,结束可查看分析,可及时给患儿调整阻力。连续21次为一个疗程。 2.2 疗效评定 对照组和试验组均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由评估中心专人评定,比较前后治疗结果。①肌张力评估: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eale ,MAS)【2】测定2组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变化。②粗大运动评估量表GMFM—88中的D区(站立)及E区(走、跑、跳),并记录评估结果;③步态分析:采用三维步态分析仪评估法。 2.3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通过收集整理,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2组治疗前后腘绳肌、小腿三头肌、内收肌、肌张力比较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双下肢腘绳肌、小腿三头肌、内收肌 3.2 2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评估分数比较 见表2 ,表3 表2 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D区得分比较 (xs)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