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读“重建精神家园”随感

读“重建精神家园”随感

读“重建精神家园”随感

利用休息日,细细品读各种教育类的杂志,而其中最能引起我共鸣的是《幼儿教育》2006年第一期上的一篇卷首文——“重建精神家园”,作者是华师大教授朱细文。她用实事求是的观点,说出了许多我们一线教师在工作中想说但不知道怎么说,或者不敢说的话,令人感动和敬佩。

朱教授在文中谈到了她对传统集体教学的态度和一些改良的想法。她认为我们应该看到上个世纪80、90年代在我国幼儿园传统的“上课”中,不仅有需要我们去继承的财富,而且有很多当前深化课程改革所迫切需要的原理、策略和技巧。朱教授的一席话让我想起了十几年前的许多教育往事,虽说人们往往会在记忆中增添一些美好的色彩,但不可否认,那时的确有许多值得我们回忆的美好。但现在浮躁的心态和跟风的习惯让我们越来越不敢谈集体教学活动,象“皇帝的新装”里的那些大臣,生怕被理解为落伍、理念不新。其实,集体教学活动本来没什么错,应该是“改良”,而不是“丢弃”。

朱教授在文中重点关注的是教师对工作的自信和幸福感问题。转引文中尼采的一段话:“内心只有一种道德的人是幸福的。当一个人拥有两种以上的道德时,他的内心就成为不同声音交战的战场。”试想一下,当一个人又要朝东又想朝西时,她的身心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而现实是,我们教师面临着各路专家的真知灼见,常常是疲于

奔命、无所适从,兴奋?困惑?沮丧?抱怨?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但是我想,沮丧、抱怨是没有用的。有句哲言叫“山不过来,我就过去”,我们只有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在学习和实践中学会价值判断,对层出不穷、扑面而来的教育理论和专家高见进行价值判断:它们有质的区别吗,它们是否一脉相承?和我原来的理念是冲突还是融合?在教育实践中和现实条件下真的能运用吗?能否在同样达到目标的

情况下灵活变通?这样才能在思辨中坚定自己的教育信念,找到那份面对教育工作的从容和踏实。

固守应该固守的,坚持应该坚持的,建好、守好属于我们自己的一块精神家园,这需要勇气,更需要努力。

读“重建精神家园”随感

读“重建精神家园”随感 利用休息日,细细品读各种教育类的杂志,而其中最能引起我共鸣的是《幼儿教育》2006年第一期上的一篇卷首文——“重建精神家园”,作者是华师大教授朱细文。她用实事求是的观点,说出了许多我们一线教师在工作中想说但不知道怎么说,或者不敢说的话,令人感动和敬佩。 朱教授在文中谈到了她对传统集体教学的态度和一些改良的想法。她认为我们应该看到上个世纪80、90年代在我国幼儿园传统的“上课”中,不仅有需要我们去继承的财富,而且有很多当前深化课程改革所迫切需要的原理、策略和技巧。朱教授的一席话让我想起了十几年前的许多教育往事,虽说人们往往会在记忆中增添一些美好的色彩,但不可否认,那时的确有许多值得我们回忆的美好。但现在浮躁的心态和跟风的习惯让我们越来越不敢谈集体教学活动,象“皇帝的新装”里的那些大臣,生怕被理解为落伍、理念不新。其实,集体教学活动本来没什么错,应该是“改良”,而不是“丢弃”。 朱教授在文中重点关注的是教师对工作的自信和幸福感问题。转引文中尼采的一段话:“内心只有一种道德的人是幸福的。当一个人拥有两种以上的道德时,他的内心就成为不同声音交战的战场。”试想一下,当一个人又要朝东又想朝西时,她的身心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而现实是,我们教师面临着各路专家的真知灼见,常常是疲于

奔命、无所适从,兴奋?困惑?沮丧?抱怨?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但是我想,沮丧、抱怨是没有用的。有句哲言叫“山不过来,我就过去”,我们只有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在学习和实践中学会价值判断,对层出不穷、扑面而来的教育理论和专家高见进行价值判断:它们有质的区别吗,它们是否一脉相承?和我原来的理念是冲突还是融合?在教育实践中和现实条件下真的能运用吗?能否在同样达到目标的 情况下灵活变通?这样才能在思辨中坚定自己的教育信念,找到那份面对教育工作的从容和踏实。 固守应该固守的,坚持应该坚持的,建好、守好属于我们自己的一块精神家园,这需要勇气,更需要努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