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合肥市“十三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

合肥市“十三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

合肥市“十三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
合肥市“十三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

合肥市“十三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

2017年7月

目录

第一章规划背景 (5)

第一节现状 (5)

第二节主要问题 (6)

第三节形势和机遇 (8)

第二章原则和目标 (9)

第一节基本原则 (9)

第二节主要目标 (10)

第三章主要资源总体配置 (11)

第一节总体布局 (11)

第二节机构设置 (13)

第三节床位配置 (14)

第四节人员配置 (15)

第五节信息化资源配置 (16)

第六节设备配置 (19)

第七节技术配置 (20)

第四章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配置及发展 (21)

第一节公立医院 (21)

第二节社会办医院 (34)

第三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36)

第四节专业公共卫生机构 (42)

第五章功能整合 (47)

第一节防治结合 (47)

第二节上下联动 (48)

第三节中西医并重 (49)

第四节优化整合 (49)

第五节医养结合 (51)

第六章实施保障与监督评价 (52)

第一节强化组织领导 (52)

第二节创新体制机制 (52)

第三节加大改革力度 (53)

第四节强化监督评价 (54)

为进一步优化全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构建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依据《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国办发〔2015〕14号)、《安徽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年)》(皖政办〔2016〕48号)和《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现状

合肥市是安徽省省会,现辖4个县、4个区、1个县级市、59个街道、81个乡镇,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79万人,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预计达860万人。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已建立起由各类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组成的覆盖城乡、较为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能力有了长足进步。

卫生服务资源逐年优化。2015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2217个,其中:医院146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904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46个;卫生人员5.95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78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总数43516张,每千人口床位数5.59张,每千人口医院床位数4.79张。主要指标较“十二五”初期有显著提升和优化。

卫生服务总量不断提升。2010-2015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年总诊疗人次由2250.5万人次增至3865.1万人次,年均增长14.35%;年入院人数由66.51万人增至121.3万人,年均增长16.48%;年出院人数由66.56万人增至119.8万人,年均增长16.00%;病床平均使用率由76.05%增至81.70%,其中:政府办医院病床使用率从81.54%增至94.36%。

居民健康状况明显改善。2015年,我市人均寿命76.56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婴儿死亡率4.89‰,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2010年的9.03‰降至2015年的6.38‰;孕产妇死亡率13.87/10万,较2010年每10万人口减少13.21人。

第二节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服务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但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失衡、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协作不强等问题仍然存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全省医疗服务中心地位不相适应,与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定位有差距,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1.医疗资源配置失衡。全市医疗资源主要集中于城市中心地区,其中以庐阳区和蜀山区医疗资源最为密集,二环以内拥有全市80%的综合医院。新城区、未来城区布局不足,城乡医疗服务资源数量、质量差距过大,现有的三级综合医院尤其是省属三级综合医院单体过大,承担了大量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工作,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完善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

2.资源总量不足与利用率不高问题并存。2015年末,我市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生数2.28人,比同为长三角副中心的杭州、南京分别低40.5%和15.9%;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人员数2.87人,比杭州、南京分别低31.8%和32.5%。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床位、设备利用率不足,乡镇卫生院的病床使用率只有5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病床使用率不到30%。

3.服务能力不足。2015年末,县域每千人执业医师(助理)数少于1.37人,每千人注册护士数少于1.33人,无法有效支撑90%患者在县域内就诊的目标;每千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和公共卫生人员分别为0.58人和0.42人,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1.07人和0.61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少、能力低、水平差等情况严重制约了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制度的推进。

4.辐射带动能力偏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定位仍需进一步明确,区域医疗中心地位尚未凸显,医疗卫生辐射带动能力亟需提高。省市各大医院的学科整体实力与技术水平不够突出,人才引进机制和培养体制尚不健全,全国知名的学科、专科和专业领军人才较少,市级医院优势临床专科不多,多元化办医格局需进一步加强。

5.健康观念亟需转变。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尚未从根本上实现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观念转变,公益性医院未能有效凸显公益性质,部分医疗机构存在重治疗轻预防现象,慢性病防治体系还不够完善,卫生应急处置能力仍需提升,医养结合和生育保健相关的医疗卫生服务亟需加强。

第三节形势和机遇

一、健康中国战略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带来发展新机遇

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健康中国战略,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将医疗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融合,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提升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战略定位,拓宽了发展领域。市委、市政府把保障人民健康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大力推进健康合肥建设,为我市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明确新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深化医改攻坚期,《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的通知》《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等重要文件,对全国、全省医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特别是对优化医疗机构布局,推动功能整合、资源共享和服务模式的创新,健全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出了新要求。为此,需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医疗卫生资源的宏观调控,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合理布局,提高整体运行效率。

三、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新动能

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成为“十三五”发展的重要任务。新常态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必须加快动力转换和资源调整步

临床学科、人才培养、医学科研、教学等领域发挥引领作用;“二个环线”分别指二环路周边区域和绕城高速环带周边区域,以城市规划居民聚居区为重点,着力提升优质医疗资源总量和水平;“一个环带”指环巢湖周边区域,规划建设特色医疗区,重点发展健康养老和医养结合体系。对重大事项的调整或变更,实施规划动态调整。

三、推进医疗服务共享

鼓励公立医院面向全市提供相关服务,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大力推进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推动医联体、医共体、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网等建设,加强与医保等政策衔接,实现医疗资源有机结合、上下贯通。

充分发挥我市区域医疗中心的引领带动作用,形成覆盖合肥都市圈医疗卫生网络体系,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综合监督执法体系,鼓励组建跨市医疗服务集团,加强都市圈内及其他合作区域间的联动协作。

第二节机构设置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院分为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院,其中:公立医院分为政府办医院(根据功能定位主要划分为省办医院、市办医院、县办医院)和其他公立医院(主要包括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等举办的医院);县级以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计生服务站、门诊部(所)、医务室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根据属地层级不同分为省办、市办、县办。

图1 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总体设置

第五节信息化资源配置

将“智慧健康”纳入全市“智慧城市”统筹建设,引导和规范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推进医疗全流程信息化应用、服务和监管,实现公共卫生动态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全面覆盖,逐步普及基于感知技术和产品的新型健康信息服务,基本形成覆盖全人口、全生命周期的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在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发挥显著作用。

加强基础资源信息数据库和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建成标准统一、互联互通、融合开放、授权分管、安全可靠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健康医疗大数据在平台集聚、业务事

第六节设备配置

大型医疗设备的配置根据功能定位、医疗技术水平、学科发展和群众健康需求,坚持资源共享和阶梯配置,引导医疗机构合理配置适宜设备,逐步提高国产医用设备配置水平。严格执行《安徽省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规范全市大型医疗设备准入程序,严控公立医院超常规和举债装备,适度放宽社会办医疗机构配置条件。支持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机构和影像机构,逐步建立大型设备共用、共享、共管机制。建立区域医学影像中心,推动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检查、医院诊断”的服务模式,提高基层医学影像服务能力。按照统一规范的标准体系,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检验对所有医疗机构开放,推进有条件的地区开展集中检查检验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上述同类型机构(中心)规划间距一般应大于800米。

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设备配备,应符合安徽省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设备配备标准,支持医疗服务能力较好的中心卫生院合理配置CT、DR、彩超、腹腔镜、全自动生化仪等医疗设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设备配备,应符合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的通知》(卫医发〔2006〕240号)有关规定。

第七节技术配置

健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和管理制度,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加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协同研究网络建设,围绕常见疾病和健康问题,加快推进适宜卫生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加强对临床专科建设发展的规划引导和支持,加快优质医疗资源发展,发挥示范、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提高基层和区域的专科水平,逐步缓解地域、城乡、学科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医疗服务体系协调发展。注重中医临床专科的建设,强化中医药技术推广应用。积极打造国家级特色学科群,形成以重大疾病为中心,依托学科群和学科系为主题的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安徽区域医疗中心。

在肥省办医院要坚持特色发展、优质发展的原则,以临床医学中心和重点专科引导发展医院内涵建设,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建设国内领先、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临床中心和特色学科。市办医院要坚持错位发展、特色发展临床专科,建设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临床重点专科,实现专科能力均衡布局和协调发展。县办医院要提高县医院专科疾病诊治水平,减少县域患者外转率,围绕常见疾病和健康问题,加快推进适宜卫生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到2020年,在肥省市各大医院要通过瞄准国内外先进技术,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医疗质量,特色学科群力争达到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科研综合实力及可持续发展力显著增强。

第四章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配置及发展

第一节公立医院

一、功能定位

公立医院是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应当坚持维护公益性,充分发挥其在基本医疗服务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诊疗等方面的骨干作用,承担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培养、医学科研、医疗教学等任务,承担法定和政府指定的公共卫生服务、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援外、国防卫生动员、支农、支边和支援社区等任务。

省办医院主要提供急危重症、疑难病症诊疗和专科医疗服务,接受下级医院转诊,并承担人才培养、医学科研及相应公共卫生和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任务。

市办医院主要向居民提供代表本区域高水平的综合性或专科医疗服务,接受下级医院转诊,并承担人才培养和一定的科研任务以及相应公共卫生和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任务。

县办医院主要承担县域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急危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培训和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相应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以及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等工作,是政府向县域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载体。

二、机构设置

(一)公立综合医院。

公立综合医院设置,遵循“布局合理、保障可及”的总体要求,按照“老城区严控增量、调整现量、优化质量,新城区合理布局、优质配置、逐步到位”的原则实施。城区一环内不再增设综合医院,二环内严控新建综合医院。新建综合医院与已有综合医院间距须大于1500米,新建综合医院将以500张床位以上三级医院为主。继续加强省、市以及部队武警大型医院为主框架的综合医院体系建设。

省办综合医院。充分发挥省办综合医院在医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带动作用,支持省办综合医院医疗资源通过多种形式与市级医联体牵头单位协作,促进我市城乡医疗资源均衡发展。同时,根据需要独立规划设置妇产、肿瘤、精神、传染病、职业病以及口腔、康复等省办专科医院(含中医类专科医院),形成功能比较齐全的医疗服务体系。单体(单个执业点)床位规模一般控制在1000张左右,原则上不超过1500张。

市办综合医院。依据常住人口数,每100-200万人口设置1-2个市办综合性医院(含中医类医院,下同),服务半径一般为50公里左右。支持市一院、二院(含二院新区)、三院、滨湖医院、八院等5所市办综合性医院通过建立医联体等形式向县区和市域外延伸,促进城乡医疗资源均衡发展。市办综合性医院新增后的单体(单个执业点)床位规模一般以800张左右为宜,原则上不超过1200张。

县办综合医院。依据常住人口数,原则上每县设置1个县办综合医院和1个县办中医类医院(含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等,下同)。县办综合性医院新增后的单体(单个执业点)床位规模控制在500张左右,50万人口以上的县可适当增加公立医院数量,100万人口以上的县原则上不超过1000张。到2020年,所有县办综合医院达到二级甲等及以上标准。

(二)公立专科医院。

原则上只设立省办和市办公立专科医院,县级原则上只在综合医院设立相应科室。加大对现有省儿童医院、胸科医院、传染病医院等3所省级和合肥市精神病医院、妇幼保健院、口腔医院、骨科医院、儿童医院、职业病防治院等6所市级公立专科医院为主框架的专科医院体系建设发展,新建市一院老年护理院、市二院老年护理院、安徽省国际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和合肥质子等离子肿瘤医院等4所专科医院。加强县级公立医院综合能力和学科建设,重点加强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相关专业科室以及紧缺专业临床专科建设,进一步降低县域外就诊率。加强传染病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做好重大传染病疫情应急医疗收治工作。加强精神类专科医疗机构建设,扩建市精神病医院,新建长丰县精神卫生专科机构。建设若干个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临床医学专科。在符合临床技术准入条件的前提下,原则上放开二级以上专科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许可,严控一级及以下专科医院增设。新建专科医院与综合医院及同类型专科医院间距应大于800米。

中医医疗机构。以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为龙头,在城市不同方位新建4所中西医结合医院。依托一所市属大型医院建成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庐江县中医院建成三级中医院。加强大型医院中医专科建设,加强县级中医院和乡村、社区中医服务能力建设。到2020年,力争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以及70%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同时具备相应的医疗康复能力。

康复医疗服务机构。加快老年医学规划发展,逐步形成市、县(市区)、乡镇(社区)层层衔接的全市康复医疗服务体系,新建老年病、长期护理、慢性病管理、安宁疗护等康复医疗机构,提高护理特别是老年护理服务能力,鼓励医疗机构加强康复专科建设,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鼓励有条件的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开设慢性病(老年医学)专科、康复专科,设置老年病区,按一定比例配置老年护理床位;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到2020年,所有养老机构(含农村、社区敬老院)均能够以不同形式提供医疗卫生服务,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70%。

表5 合肥市公立医院(省办、市办)配置表

三、床位配置

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单体床位规模不合理增长,建立公立医院规模动态调整机制。对单个执业点床位数超过控制规模的,逐步调减床位和诊疗量,调整床位功能结构逐步向康复、护理、特病专科、医养结合示范、教研、住院医师规范培训等方向转型,或将部分病区社会化整体转型,同时鼓励资源向基层、农村延伸。对医院年病床使用率低于90%,或年平均住院日高于同类医院平均水平20%的,原则上不允许扩大床位规模。医院对院内各病区的病床使用率小于80%,或平均住院日高于同类医院同病区平均水平20%的,应将床位向高使用率、高周转率且病床短缺的病区调整。鼓励省、市级大型医院与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建立医疗联合体,将调减床位和门诊量下沉到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提高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床位使用率。本规划中的床位、人员等重点资源实行规划动态管理。

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公立医院床位数5.30张以下(含妇幼保健院床位),其中:省办及以上医院床位数2.46张以下,市办医院床位数1.94张以下,县办医院床位数0.75张以上,其他公立医院床位数0.15张以下。

“十三五”期间,市办医院建成一批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和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其中省级重点专科20个以上,形成以优势学科、特色专科为基础的学科群体,保持卫生科技领跑全

第二节社会办医院

一、功能定位

社会办医院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的有效途径。社会办医院可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与公立医院形成有序竞

四、土地和房屋配置标准

社会办医院的土地和房屋配置,参照其对应级别种类的标准执行。

第三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一、功能定位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要职责是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以及部分疾病的康复、护理服务,向医院转诊超出自身服务能力的常见病、多发病及危急和疑难重症病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医务室、门诊部(所)和军队基层卫生机构等。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护理、康复等综合服务,并受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辖区内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负责对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综合管理、技术指导和乡村医生的培训等。乡镇卫生院分为中心乡镇卫生院和一般乡镇卫生院,中心乡镇卫生院除具备一般乡镇卫生院的服务功能外,还应提升开展急诊抢救、常规手术、正常分娩、高危孕产妇初筛、儿科、精神疾病、老年病、中医、康复等医疗服务能力,着重强化医疗服务能力并承担对周边区域内一般乡镇卫生院的技术指导工作。

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统一管理和指导下,承担行政村、居委会范围内人群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普通常见病、多发病的初级诊治、康复等工作。

单位内部的医务室和门诊部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本单位或本功能社区的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其他门诊部、诊所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居民健康需求,提供相关医疗卫生服务。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其提供的服务予以补助。

二、机构设置

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服务网络。构建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的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2020年达标率达到100%。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乡镇、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划或一定服务人口进行设置。到2020年,实现在每个乡镇办1所标准化建设的乡镇卫生院;在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或每3万-10万居民规划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顺义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doc

顺义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2017-2019年) 自《顺义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启动实施以来,全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卫生资源配置水平显著改善,优质医疗资源引入情况进展顺利,社会各界反响总体良好,然而医疗卫生作为社会事业发展“短板”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还不太完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还不太高,落实分级诊疗制度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突出问题。为进一步提升我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促进区域卫生计生事业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78号)和《关于促进北京市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本区实际,制定顺义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 年)。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 认真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改革促发展,紧紧围绕“健康顺义”战略的实施,持续开展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继续深化医药卫生领域综合性改革,切实抓好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创新,稳步增加医疗卫生资源总量,推进区域卫生计生事业协调、可持续发展,进而满足全区人民群

众日益增长的卫生和健康服务需求。 (二)基本原则 坚持健康导向。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作用,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的健康服务体系,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坚持公平可及。强化卫生计生服务公益性,优化资源布局和使用效率,确保居民能够公平、可靠、便利地享有卫生计生服务。 坚持改革驱动。把改革创新作为引领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源动力,探索卫生改革发展新路经,提升卫生计生治理能力。 坚持增强基层。全面提升基层诊疗服务水平,提升医疗卫生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构建合理就诊格局。 坚持中西医并重。发挥中医药在预防、治疗和康复方面的重要作用,将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三)主要目标 ——提高全民卫生健康水平,打造健康顺义。创建成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辖区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升,期望寿命达到80.50岁,婴儿死亡率控制在3.5‰以下,孕产妇死亡率维持在11/10万以下,主要健康指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逐步将顺义打造成和谐宜居绿色生态健康区。 ——整合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完善分级诊疗。区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全区65%以上的普通门诊量,医联体建设实现辖区全覆盖,十类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 - 2 -

医疗资源布局及整合路线图

医疗资源布局及整合路线图 东山口要搞广州健康医疗中心,白云区要建广州国际健康产业城, 南沙也要建广州健康医学中心它们之间该如何错位,未来广州医疗资源整合 到底该如何分布?昨日,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 局规划(2011-2020 年)》,规划对未来十年广州医疗资源布局及整合给出了路线据了解,规划分为近期和远期,规划近期为20112015 年,远期为20162020 年。规划提出,2015 年,全市每千人病床数控制在5.5 张左右,每个区(县级市)至少设置1 间三级医疗机构。到2020 年,全市每千人病床数控制在6.0 张左右,每个区(县级市)规划设置2 间及以上三级医疗机构。 通过人口规模和结构预测、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量预测等,并结合总体 城市布局,规划提出全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的规划形成一主五副的布局结 构。一主即市域医疗卫生服务主中心,包括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黄埔区、天河区、白云区南部以及番禺区沙湾水道以北地区。五副即在南沙滨海 新城、东部山水新城、花都副中心、从化副中心、增城副中心建设五个医疗 服务副中心。而根据现有卫生资源配置情况,未来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 也将分为三个策略分区,还将建设三大医疗健康中心,大力发展健康产业 (见1、优化整合区:包括越秀区、荔湾区,着重整合现有医疗资源,优化 布局结构,严格控制卫生资源增量,遏制不合理增长势头。 2、调整完善区:包括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和番禺区,根据人口发展与分布重点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设施,适度建设全市性的大型医疗 卫生机构,提高服务质量。 3、重点建设区:包括花都区、萝岗区、南沙区、从化市和增城市,采取适宜政策促进发展,重点增加设置相应规模的医疗机构,有效提升医疗卫

浅谈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当前的医疗体制为国人诟病已久,医疗改革日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医疗改革亟待破解医疗卫生保障覆盖率低,资源分布不均,基本医疗服务滞后,药费居高不下,看病难,看病贵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针对目前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对医疗体制改革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医疗体制;医药分离;医疗腐败 生存权是人最基本的权利。人最重要的是生存,是健康,而与生存和健康联系最紧密的是社会医疗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医疗事业,努力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与此同时医疗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一些方面取得进展,但是暴露的问题也日益增多。在我国现阶段,社会大众普遍认为看病难,看病贵。当前,医疗改革的一些思路和做法,不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医疗卫生的基本需求,因而医疗改革陷入僵局,短期内难以取得大的、突破性的进展。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组建的“中国医疗卫生制度”课题组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总体上讲是不成功的。医疗改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世界性难题。纵观国外的医疗卫生制度,与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采用社会医疗保险模式相较,我国的医疗卫生的现状已与快速发展的经济

社会不相适应,滞后的医疗卫生事业已经成为影响、制约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医改难题亟待破解。 一、目前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带来了诸如贫困、公众不满情绪增加、群体间关系失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多数居民在医疗问题上的消极预期,已经成为导致宏观经济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疗机构重复,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艰巨和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难以应付。在当前正在进行的医疗服务机构改革实践中,“抓大放小”的思路很流行,基于这一导向并基于现行财政体制下部分地区财政负担过重的现实,一些地方开始将基层公立医疗服务机构或改制为企业,或甚至直接出售给私人。这种“抓大放小”的改革思路是有严重问题的,不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基本规律。 (三)医疗服务体系不适应群众的健康需求,医疗服务价格混乱导致医疗费用持续攀升,药价虚高,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 (四)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与人民健康需求不适应,医疗效率低下、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问题、药价虚高、医疗腐败等现象备受舆论批评。目前医疗卫生领域受到党内和社会上腐败势力的干扰和影响。比如官商勾结,在医药生产和流通环节谋取私利,甚至搞假医假药;医生收红包,等等。产生这

基层医疗社区卫生服务

基层社区医疗服务 随着我国医改政策的发行和实施,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等新政策正在稳步实施,其中基层社区医疗服务是重点,基层社区医疗能够顺利的践行,将是医改的关键。 近些年,我国医疗水平不断提升,随着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多,大医院供不应求,导致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这一现象,实现“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基层社区医疗的建设尤为重要。 基层社区医疗服务的重要性 我国老龄化加速,因老年病、慢性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所以老年人需要长期看护身体情况的变化,所以需充分发挥基层医疗的作用,新医改以来,一系列医改政策都着重加强基层医疗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建设将是分级诊疗的关键,医院门诊服务逐步将转向至基层医疗,成长空间近万亿,并将急速增长。 开设在小区周边的基层医疗更具成长性,在居民身边建立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以预防、保健、全科、康复、结合医保政策,给居民将带来极大的便利! 基层医疗社区连锁化 北京东方祥医基层医疗连锁化经营,已经开始逐步迅速的落地到每个小区,每一年的将飞速覆盖,民营化给连锁化提供了成长的条件,规模化加上精细的管理,基层社区医疗的服务能力与盈利将大幅度提升。并不断引进高素质高质量的医疗人才和医疗管理人才,完成社区医疗“六位一体”的服务,并打造基层医疗特色项目“祥医服务包”,家庭医生+家庭护士+营养师+运动师+康复师+居家医养师,专业化制度管理,以“视病犹亲,关爱体贴”的理念为基层老百姓提供优质、放心、满意的医疗服务。 基层医疗前景展望 公共卫生服务,建立基层居民健康数据,为居民提供多方位的健康服务和分级诊疗,结合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及智能终端技术手段以多种形式的基层医疗健康服务,不断让居民享受到现代化的全方位的健康服务,充分发挥基层社区医疗服务的作用。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 为适应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合理规划医疗机构设置,逐步构建分工合理、竞争有序、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推动我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X〕6号)、《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X〕40号)、《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X—X年)》(国办发〔X〕14号)、《X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X-X年)》(X政办发〔X〕107号)和《X市区域卫生规划(X-X年)》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一)行政区划与人口 我县为海岛边镜县,陆域面积14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0324平方公里,县辖5个乡镇,23个行政村,7个社区,户籍人口7.2万余人,外来流动人口(已办暂住证)约1.8万人。 (二)居民健康状况 X年,我县人口出生率5.01‰,人口死亡率7.17‰,人口自然增长率-2.16‰,婴儿死亡率3.7‰,孕产妇死亡率为0,平均期望寿命80.3岁;全县居民的死因顺位为: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意外伤害;传染病发病率为X.89/10万。 (三)卫生资源状况

1.卫生机构 至X年,全县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9所(不含部队医疗机构),其中二级综合医院1所、县妇幼保健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各1所、乡镇卫生院4所、个体诊所6所、村卫生室25所。 2.卫生机构床位 X年,我县县乡医院共设病床232张,其中县医院160张、X中心卫生院16张、X中心卫生院16张、X中心卫生院30张、X中心卫生院10张。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3张。 3.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X年,全县共有在岗执业(助理)医师总数126人,每常住千人口拥有1.7人,其中X县人民医院50人、县妇幼保健所6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人、县卫生监督所7人、X中心卫生院11人、X 中心卫生院10人、X中心卫生院14人、X中心卫生院6人;护理人员总数143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1.9人,其中X县人民医院101人、县妇幼保健所3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人、X中心卫生院11人、X中心卫生院8人、X中心卫生院9人、X中心卫生院9人;专(兼)职医技人员总数40人,每千人口拥有0.5人。 4.卫生服务状况 X年,全县医疗机构总诊疗18.6万人次,其中县医院诊疗12.14万人次、卫生院诊疗6.21万人次、其他医疗机构诊疗2380人次。县医院门诊诊疗10.25万人次,卫生院门诊诊疗6.89万人次。全县住院患者为4984人次。县医院病床使用率为66.46%,卫生院床位使用

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

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2012年01月18日 17:31 科技部网站 科学技术部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 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 目录 一、形势与需求 5 (一)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 5 (二)医学诊疗技术发展的重大需求 6 (三)科技创新的前沿高地 6 (四)产业竞争的焦点领域 6 (五)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 7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7 (一)指导思想 7 (二)发展原则 8 三、发展目标 9 (一)总体目标 9 (二)具体目标 9 (三)指标体系 10 四、发展重点 10 (一)基础研究重点 10

(二)关键技术发展重点 11 (三)产品发展重点方向 12 五、“十二五”重点任务布局 15 (一)基础装备升级 15 (二)高端产品突破 16 (三)前沿方向创新 16 (四)创新能力提升 17 (五)应用示范工程 17 六、保障措施 18 (一)强化创新引导 18 (二)完善政策措施 18 (三)优化产业环境 18 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阶段,也是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时期。医疗器械是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具有高度的战略性、带动性和成长性,其战略地位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已成为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和国民经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为加快推进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支撑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等相关要求,特制定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一)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

广东省广州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院数量情况3年数据解读报告2020版

广东省广州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院数量情况3年数据解读报 告2020版

序言 广州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院数量情况数据解读报告从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医院数量等重要因素进行分析,剖析了广州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院数量情况现状、趋势变化。 借助对数据的发掘分析,提供严谨、客观的视角来了解广州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院数量情况现状及发展趋势。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并经过专业统计分析及清洗而得。 广州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院数量情况数据解读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 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广州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院数量情况数据解读报告以数据呈现方式客观、多维度、深入介绍广州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院数量情况真实状况及发展脉络,为需求者提供必要借鉴及重要参考。

目录 第一节广州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院数量情况现状 (1) 第二节广州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指标分析 (3) 一、广州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现状统计 (3) 二、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现状统计 (3) 三、广州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占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数量比重统计 (3) 四、广州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4) 五、广州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4) 六、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5) 七、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5) 八、广州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同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数量(2018-2019)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广州市医院数量指标分析 (7) 一、广州市医院数量现状统计 (7) 二、全省医院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广州市医院数量占全省医院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广州市医院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8) 五、广州市医院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8) 六、全省医院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9)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编制汇报材料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编制汇报材料 一、编制过程 在“十二五期间”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我区主要是以增加财政投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等做法来巩固卫生发展成果。我们完善了以医院、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组成的覆盖城乡的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化的医疗服务体系。但是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卫生资源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居民卫生服务需求、专科医院的建设还不成熟等问题。在编制我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时,我们深刻的认识到规划纲要是在深化医改中为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优化配置全区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建立更为合理的服务体系而提出的一项区级层面的规划,有利于推动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此次编制工作是我局2015年年末卫生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首先是准备阶段,在编制工作开始之前,进行组织准备工作,局长对此次编制工作负总责,按照条线管理、各分管的同志负责规划编制的具体组织工作,制定工作方案,召开动员大会,全区各医疗卫生机构指定联络员,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和安排。在组织准备的

同时,积极开展技术准备工作。在技术准备上,选定承办股室;制订编制方案;确定工作方法;进行培训,主要是对规划编制参与人员、各单位联络员统一进行培训,明确思路和要求。 其次是调查研究分析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进行资料收集、核实和整理,也是就是收集与规划密切相关的全区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等现状资料;各个医疗卫生单位的现状及规划资料,经过多轮资料的收集、整理与核实,拥有完善、详实的基础资料。为了使基础数据能更充分的反映我区的医疗卫生资源情况,开展“四查清、四对照”工作,要求各单位对上报的资料在一次进行核查、补充上报工作,务必保证上报资料真实,做到“实实在在摸清家底、放放心心编制规划”,与此同时,我们开展座谈会,邀请服务对象、医务工作者、医院管理人员各10人进行座谈,征求他们对我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编制的意见建议,并记录在册。 然后是规划大纲编制阶段,在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编制工作承办股室根据《四川省2008-2020卫生资源配置标准》(2014年修订版)主要指标的要求,在反复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全区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编制形成规划大纲征求意见稿。 最后规划大纲审查阶段,规划大纲征求意见稿形成后,组织召开区级有关部门和各医疗卫生单位负责人参加座谈

株洲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年)

株洲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年) 为合理配置卫生计生资源,提高卫生计生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全县卫生计生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现状 1.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株洲县属于湖南省株洲市,位于长株潭城市圈,北距株洲市区15公里,面积1053.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9.51万,辖8个镇。全县有县级医疗卫生机构7个,镇(中心)卫生院14个,村卫生室233家,个体诊所26家。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医疗卫生机构编制床位3.91张、执业(助理)医师1.85人、注册护士1.34人。 2.居民健康状况:全县人均期望寿命值为77.81岁,其中男性74.83岁,女性81.47岁。 3.卫生资源状况:2015年底,全县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80个。编制总床位1153张,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床位3.91张。执业(助理)医师547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85人。注册护士396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护士1.34人。全县疾病控制人员64人,每万常住人口疾病预防控制人员数为2.1人;全县妇幼保健人员数48人,每万常住人口妇幼保健人员数为1.6人;全县卫生计生综合执法监督人员数23人,每万常住

人口卫生计生综合执法人员数为0.7人;全县全科医师人数47人,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师数为1.6人;每个村卫生室配备卫生技术人员1-2人。 4.卫生服务状况:2015年重大传染病发生率为0。基层医疗机构门诊服务量占医疗机构门诊服务量的51%;县级医院门诊服务量占医疗机构门诊服务量的49%;基层医疗机构住院服务量占医疗机构住院服务量的53%;县级医院住院服务量占医疗机构住院服务量的47%。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为10%。 (二)挑战与机遇 1.面临的挑战 (1)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相比,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有待提高。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护士数、床位数相对较低。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有待提高。 (2)城乡卫生事业发展仍不平衡。农村基层卫生院技术水平低、服务设施落后的问题仍然存在,未能充分发挥基本医疗、预防保健的整体功能,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差距较大。村级医疗机构条件仍较简陋。 (3)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碎片化的问题比较突出。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不健全、缺乏联通共享,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合作不够、协同性不强,服务体系难以有效应对日益严重的慢性病高发等健康问题。

湖南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20年)

湖南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年) 为促进我省医疗卫生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提高服务可及性、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指导各市州制订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年)的通知》(国办发〔〕号)精神,制定本规划。一、规划背景(一)现状。 .医疗卫生资源状况。截止年底,全省医疗卫生机构(含行政村卫生室)个,其中,医院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万张,其中医院床位万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万张;卫生技术人员万人(其中执业及执业助理医师万人、注册护士万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医疗机构床位张、执业(助理)医师人、注册护士人。全省已经建立了由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组成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资源利用情况。年,全省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入院人数分别达到亿人次、万人。其中,医院分别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别占、,其他医疗机构分别占、。每百居民就诊、入院人次数分别为、人次。全省医院病床使用率为,医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天。 .居民健康状况。年,全省孕产妇死亡率为万,婴儿和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主要问题。 .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特别是优质资源相对不足,服务效率有待提高。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相比,我省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不高。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比仅分别为、。效率不高,医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和住院床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病床使用率较低。 .资源布局结构不合理。我省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多数公共卫生机构人员不足、设备设施落后。中西医发展不协调,中医药特色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专科医院发展较慢,康复、老年护理、儿科、精神卫生等领域服务能力较为薄弱。资源要素结构失衡,全省床护比为,医护比为。公立医疗机构床位占比达,没有形成多元办医格局。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碎片化问题突出,分工协作机制不健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合作不够、协同性不强;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不健全、缺乏联通共享;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多达个,整合难度大;分级诊疗体系尚未建立,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之间无序竞争;在全省乡镇、行政村区划调整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整合问题突出,基层机构群众健康守门员作用亟待加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连续的健康服务模式没有建立,服务体系难以有效应对日益严重的慢性病高发等健康问题。 .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还不到位,政府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宏观管理能力不强。公立医院改革的系统性、综合性、协调性不够,以药补医机制尚未有效破除,科学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公立医院普遍存在追求床位规模、竞相购置大型设备、忽视医院内部机制建设等粗放式发展问题,部分公立医院单体规模不合理扩张,挤压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会办医院的发展空间,影响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效率的提升。规划的统筹作用和调控效力有待增强,区域卫生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权威性与约束性不足、科学性和前瞻性不够等问题。(三)形势与挑战。 .时代新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面临新的历史任

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市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逐步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健全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有效缓解了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根据XXXX等文件精神,经XX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 从2017年起,用3年时间集中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和基本医疗设备配备问题,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条件,优化服务环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和运行新机制。到2020年,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分级诊疗有效运行机制,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主要措施 (一)优化基层医疗机构布局 1. 明确功能定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分级诊疗运行机制中,主要承担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疑难病转诊,以及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延续服务(康复、护理服务)。 镇(中心)卫生院以维护当地农村居民健康为中心,综合

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等服务,并承担XX卫计局委托的卫生管理职能。其中中心卫生院是辐射一定XX域范围的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并承担对周边XX域内一般卫生院的技术指导工作。 卫生室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 乡村医生(包括在村卫生室执业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主要负责向当地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承担XX卫计局委托的其他医疗卫生服务相关工作。(XX 卫计局、XX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XX发展改革和财政局等负责。列第一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2、落实镇级医疗卫生机构规划设置。按照新的行政XX划设置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16-2020年)的通知》(国卫医发〔2016〕38号)、《XX省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关于做好乡级医疗卫生机构调整设置工作的通知》(湘卫基层发〔2016〕2号),《XX市基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要求,以XX域内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基层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资源整合的相关规定,合理配置基层医疗卫生资源,科学设置了镇卫生院(中心)和社XX卫生服务机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益。(XX卫计局、XX 编办、XX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XX发展改革和财政局、XX 建设交通环保局等负责)

广东省广州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数量综合情况3年数据分析报告2020版

广东省广州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数量综合情况3年数据分析 报告2020版

前言 本报告主要收集权威机构数据如中国国家统计局,行业年报等,通过整理及清洗,从数据出发解读广州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数量综合情况现状及趋势。广州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数量综合情况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本报告深度解读广州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数量综合情况核心指标从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工作人员数量,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助理)医师数量等不同角度分析并对广州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数量综合情况现状及发展态势梳理,相信能为你全面、客观的呈现广州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数量综合情况价值信息,帮助需求者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及借鉴。

目录 第一节广州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数量综合情况现状 (1) 第二节广州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指标分析 (3) 一、广州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现状统计 (3) 二、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现状统计 (3) 三、广州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占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数量比重统计 (3) 四、广州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4) 五、广州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4) 六、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5) 七、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5) 八、广州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同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数量(2018-2019)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广州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工作人员数量指标分析 (7) 一、广州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工作人员数量现状统计 (7) 二、全省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工作人员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广州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工作人员数量占全省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工作人员数量比重统 计分析 (7) 四、广州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工作人员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8) 五、广州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工作人员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8)

《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2011~2020年)》修订版公开征求意见

FOCUS焦点 18国家信息中心发布《2019年医药行业发展报告》 日前,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经济信息网发布 《2019年医药行业发展报告?降药价,创新药、优质仿制药将脱颖而出》(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展望,2019年医药行业投资增速将继续上升。初步估计,2019年医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将达到6782亿元左右,同比增长约10%。《报告》预计,2019年受医药行业改革政策驱动,医药并购活动将继续保持活跃;上市药企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以求抢占更大市场份额;我国将加快对医疗领域的开放,外资投资信心增强。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申报资料编写指南》 近日,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进一步做好《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规定的创新医疗器械申报资料编写和技术审查工作,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制定了《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申报资料编写指南》。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印发的《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申报资料编写指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告2016年第166号)同时废止。 山东省率先出台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实施细则 近日,《山东省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以下简称《细则》)正式实施,这标志着山东省率先启动了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管理工作,将多措并举打造流程最简、速度最快的审批管理模式。《细则》于2018年10月18日印发,对省级负责的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申请、受理、审查、决定、配置许可证管理等环节作出明确规定,细化审批流程,明确审批标准,为全省启动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北京市民政局等8部门联合印发《北京市养老服务机构信用信息管理使用办法》 日前,北京市民政局等8部门联合印发《北 京市养老服务机构信用信息管理使用办法》(以 下简称《办法》)。养老服务机构信用信息记录 状况与政府补贴、购买服务主体资格相挂钩。 该《办法》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办法》 规定,养老服务机构信用信息来源于政府监管 信息、行业评价信息、媒体评价信息、市场反 馈信息。失信信息一旦被核实后,永久载入信 用信息归集系统中该养老服务机构的诚信档案,并同步共享到北京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 北京市卫健委印发《北京市进一步加强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1月3日,北京市卫健委印发《北京市进一步加强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北京市三级医院要建医患沟通组织和医疗投诉管理部门,患者咨询须一次性告知清楚,三级医院还将推动救治中心建设,联动施救,提高抢救成功率。依据方案,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安全指标将被作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进行考核评价的重要考核标准,不断完善质量安全考核评价机制,开展医疗质量提升行动,建立完善信息化监管平台,落实患者安全目标。 《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2011~2020年)》修订版公开征求意见 近日,《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2011~2020年)》修订版开始在广州市政府网站上公开征求意见。公示规划提出,未来广州将规划形成“一主一副五分”的网络化医疗格局,其中,南沙将建设成为“一副”,即医疗卫生服务副中心,规划结合南沙城市定位,重点布置国际高端医疗服务机构,将南沙加快建设为医疗卫生服务副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医疗高地。目前,南沙区现有广州市南沙中心医院、广州市南沙区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区第二人民医院等10家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院各一家,妇幼保健机构两家。除已经规划落地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南沙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南沙院区等项目外,未来,南沙还将规划新增南沙新区国家健康医疗旅游示范基地、南沙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医院项目(未选址)等综合医院,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南沙院区)(未选址)、南沙区港口医院等6家专科医院;扩建广州市南沙中心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广州市南沙区第一人民医院等7家综合医院。

02-广东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年)-摘要

摘要:关于广东医疗卫生服务体系5年规划发布,到2020年,广东省90%居民将有覆盖一生的动态电子健康档案,看病可用“一卡通”,全科医生将更加普及。 医疗卫生人才网讯:广东医疗卫生服务体系5年规划,广东省政府日前印发《广东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年)》(下称《规划》)明确提出,广东将优化信息资源配置,合理控制公立医院资源规模,促进社会化办医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 对于广为关注的医疗机构可及性问题,《规划》中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省医疗卫生机构4.8万多个,其中医院1323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5万多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877个。第五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显示,我省96.2%的家庭可以在20分钟内到达最近的医疗机构。 关键词1:公立医院规模省办及以上医院床位数不超1500张 公立医院的盲目扩张,不但增加了公立医院自身的压力,加剧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还压缩了民营医院等多元办医的发展空间。 在公立医院的床位配置上,《规划》明确,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公立医院床位数3.6张(含妇幼保健院床位)。其中,县办医院床位数1.8张,地市办医院床位数1.0张,省办及以上医院床位数0.6张,其他公立医院床位数0.2张。 每千常住人口公立医院床位数超过3.6张的,原则上不再扩大公立医院规模,鼓励各地对过多的存量资源进行优化调整。 对于公立医院的单体规模,《规划》指出,县办综合性医院床位数一般以500张左右为宜,原则上不超过1000张;市办综合性医院床位数一般以800张左右为宜,原则上不超过1200张;省办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床位数一般以1000张左右为宜,原则上不超过1500张。专科医院(含妇幼保健院)的床位规模要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设置。需要扩建的医院床位使用率必须达到85%以上。 关键词2:基层服务能力 2020年每万居民有3名合格全科医生

医疗器械科技产业专项规划

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导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发展,2011年12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以国科发计〔2011〕705号《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该《规划》分形势与需求、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十二五”重点任务布局、保障措施6部分。 一、科学技术部通知 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国科发计〔2011〕70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导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发展,科技部制定了《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 科学技术部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二、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 (科学技术部,二〇一一年十一月)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阶段,也是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时期。医疗器械是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具有高度的战略性、带动性和成长性,其战略地位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已成为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和国民经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为加快推进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支撑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等相关要求,特制定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 三、形势与需求 (一)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

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医疗保险覆盖的人群逐渐扩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首先,我想先介绍一下我国目前的基本卫生状况。从建国伊始到现在,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按照确定的标准,衡量一个国家人民健康水平主要有三大指标:一是人均期望寿命,二是,三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人均期望寿命为35岁,目前提高到岁(美国、印度、分别为77、6l、49岁):建国初期为200%o,目前下降到%o。(美国、印度、分别为7%o、30%o、112%o);建国初期为1500/10万,目前下降到l0万(美国、印度、分别为8/10万、410/l0万、700/10万)。这三大指标的变化,标志着中国国民的健康水平已经达到了发展中国家的较高水平。 在时期,我国卫生事业成绩突出。长期以来,各级、各类的服务目标定位明确——为提高公众平,而不以营利为目的。政府确保事业的资金投入,服务收入与个人不挂钩。而且,当时的医疗保障体制基本上能惠及全民。这一时期的不足主要在于:投入有限,医疗卫生服务总体技术水平较低,收入僵化。改革开放以来,医疗卫生体制也开始走向、。的从单一变为并存;医疗机构之间开始全面竞争,服务目标从追求公益目标为主向追求经济目标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疗改革的几十年来,政府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领域的供给能力全面提高,水平全面改善,医务人员迅速提高,但与此同时,有关医改的争议也日渐增多,突出表现为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不高,从而导致了消极的经济和社会后果,间接引起公众不满情绪增加等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目前覆盖全国城乡的医疗、预防、保健、监督等各级各类近30万个,基本上满足了城乡居民医疗卫生需求。初步建立了城镇职工,开展了新型。妇女儿童卫生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了低和低死亡率的良性循环。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曾经赞誉中国用最低廉的成本保护了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健康。但是,用“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我国的卫生事业,就会发现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和其他发展,卫生医疗服务体系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还相当突出,卫生事业发展存在着不全面、不协调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卫生资源总体不足,卫生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中国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卫生总费用的2%。过去我们经常说,中国的卫生事业走的是低投入、高产出,低成本、高效益的路子。但用科学发展观审视,这是以影响群众利益和加重医疗卫生人员、特别是优秀医务人员负担为代价的。 二是医疗卫生不合理,农村和城市社区缺医少药的状况没有完全改变。中国的医疗卫生服务应该走低投入、广覆盖的路子,医疗卫生应该是金字塔型,而目前则呈现倒金字塔型,高新技术、优秀卫生人才基本上都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群众患病在当地难以有效就诊,到外地、到大医院就诊,不仅加重了大医院负担,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三是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相当多的群众靠自费就医。虽然已建立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障体系,但覆盖面太小。城市、失业人员、低保人员没有医疗保障。新农合试点目前受益4亿多人,但筹资力度小,一般每人每年仅50元,保障力

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广州市人

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转发关于实施《广东省定价目录(2015年版)》有关医疗服务价格规定的通知 【法规类别】卫生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穗发改规字[2016]1号 【发布部门】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发布日期】2016.09.06 【实施日期】2016.09.0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转发关于实施《广东省定价目录(2015年版)》有关医疗服务价格规定的通知 (穗发改规字〔2016〕1号) 各区发展改革局、卫生计生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广州开发区市场监管局,市属公立医疗机构: 现将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广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关于实施〈广东省定价目录(2015年版)〉有关医疗服务价格规定的通知》(粤发改价格〔2015〕807号)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贯彻意见,请一并执行。

一、经对我市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管理政策文件进行全面清理,现对《关于我市医疗服务价格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穗价〔2006〕231号)等政策文件予以废止(详见附件1)。 二、公立医疗机构基本医疗服务由政府制定价格。在省出台公立医疗机构新的基本医疗服务项目之前,我市现行医疗服务价格基本保持不变。 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基本医疗服务价格按《中央、军队、武警、省属驻穗医疗机构基本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汇总表》执行,二级公立医疗机构按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基本医疗服务价格下浮10%执行,一级公立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基本医疗服务价格下浮20%执行(详见附件2)。公办养老机构经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核准的内设医疗机构开展附件2所列医疗服务项目的,参照一级公立医疗机构基本医疗服务价格执行。 挂号费、诊查费、取暖费、空调降温费、氧气吸入费、尸体料理费、尸体存放费、离体残肢处理费、人工煎药费、煎药机煎药费、社区卫生服务及预防保健项目价格则不受医疗机构等级的影响,执行统一标准。 三、各级公立医疗机构在不超过附件2规定的项目价格范围内自主确定具体医疗服务价格,不再向价格主管部门进行价格备案。各医疗机构应加强内部管理,严格遵守明码标价、日费用清单等制度,切实做好价格信息公开工作,规范医疗服务价格行为。 四、各区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及时掌握市场价格动态,依法查处各类价格违法行为,维护医疗服务价格秩序。 五、各区价格主管部门要按照《广东省定价目录(2015年版)》和本通知要求,对现行医疗服务价格管理文件进行全面清理,凡以废止的政策文件为依据制定发布的相关文件,均应予以废止或修改,并做好政策宣传解释工作。 附件:1. 予以废止的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政策文件目录

环境卫生专项规划编制大纲

环境卫生专项规划编制大纲 为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推进城镇现代化和“两个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指导城镇环境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结合《全国城镇环境卫生“十一五”规划》、《中国城乡环境卫生体系建设》等有关文件精神,制订本纲要。 城镇环境卫生专项规划要从促进城镇生态系统良性演化的高度出发,科学合理地制定城镇环境卫生工作的战略与目标,明确具体措施,实现城镇生活废弃物处理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使环卫事业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前言 城镇环境卫生专项规划是对城镇总体规划的深化,应以城镇总体规划为依据,将其有关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在制定城市详细规划时作出具体安排。 应简述前几轮环卫专项规划的编制情况,对历次环卫规划的实施情况作出回顾和分析评价。 本次规划编制组织与人员的落实情况。 第一章城镇概况 第一节自然条件 城镇区划范围内地貌、地质、水文情况,主导风向、多年平均降水量、蒸发量等气象资料,区域地震烈度等方面情况。 第二节社会经济情况 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目前城镇社会经济概况,人口及其结构(见附录三)、产业结构、GDP 和人均GDP、城市居民人均年收入,以及居民消费水平、文明素质等方面情况。 第三节城镇建设与规划 城镇性质与规模,居住、工业、道路(广场)及市政公用等用地布局,人口分布情况,城镇基础设施(主要是城市交通、供水、排水、供气、绿化等)现状。 城镇总体规划概要:城镇规划区范围、面积,城镇性质、规模,总体规划年限,城镇空

间结构与各类用地布局规划,各类城镇基础设施规划情况。 第二章城镇环卫现状与评价 第一节环境卫生管理 环卫组织管理体制、管理机构设置、运行管理方式和环卫执法机构情况。 环卫资金来源与使用情况。“九五’’“十五”“十一五”以来的环卫投资情况及其结构。 环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情况。 第二节环卫从业人员 环卫职工基本情况。一、二、三线人员比例,环卫各工种人员比例,基本职工、合同工、季节工等的比例,职工年龄结构及知识结构,环卫职工占城镇人口比例。 其他从事环卫服务的人员情况(数量、结构等)。 第三节环卫作业和生活废弃物处理处置 道路清扫作业系统:城镇道路面积、清扫保洁面积,作业等级、机械化作业面积。清扫、保洁、洒水等作业与管理。。 生活垃圾作业系统:近三年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清运量(台车站、码头);垃圾成分、含水率、低位热值等特征(详见附录三)。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中转作业与管理;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的主要技术路线与作业管理。 粪便作业系统:粪便管道化排放的情况,近三年清运(清掏)量,粪便处理、处置的主要工艺及其管理情况。 水面漂浮垃圾作业:水面(河道)面积、保洁面积,水面漂浮垃圾打捞、运输等作业及管理现状。 建筑垃圾(渣土):年产生量,收运、处理、处置及管理情况。 医疗垃圾:目前管理现状及处理、处置方式。 车辆清洗与楼宇清洗:设施、人员及管理情况。 第四节环卫设备、设施及用地情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