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

作者不详亚里士多德的政体思想继承、发展了柏拉图的政体理论,在此基础上,亚里士多德明确提出了区分政体的两条标准:其一是政府的宗旨,即统治者是只照顾统治者自身的利益还是照顾到全邦的公共利益。依此标准,政体区分为正宗政体与变态政体两类。其二是掌握城邦最高统治权的人数的多寡。依此标准,前述两类政体又分为一人统治、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统治三种。将上述两个标准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六种政体:正宗政体:君主政体、贵族整体和共和政体。它们分别由一个人、少数人和多数人掌握最高权力,但都以城邦公共利益为依归。变态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整体、平民整体,它们也分别是由一个人、少数人和多数人掌握最高权力,但都只谋掌权者自身的利益。

罗素说:“亚里士多德的优点和缺点都是极其巨大的,他的权威地位之不容置疑以致他成了科学和哲学进步的障碍。17世纪以来的每个知识进步,都是从攻击亚里士多德开始的,为了正确评价他,我们就得忽略他的过高声望及遭受的过度非难。”①的确,亚里士多德是个了不起的独特的哲学家,他一生建树颇多,其著作是成系统的,分门别类的,作品是批判的细腻的,没有激情与宗教的成分,甚至文字有些呆板,缺乏生气活泼。窃以为今日后人在评述其任何思想观点时,都不应该过分抬高或贬低,更不能用今天的理解去理解古代。

亚里士多德曾自豪的认为其在政治方面的建树必将名垂青史,优于其他方面,现在看来,不管后世如何评判亚里士多德,都不可能避其政治学而不谈,也正是亚里士多德第一次让政治学成为独立学科。《政治学》的引人之处,在于它体现了当时开明的希腊人的共同偏见;它的意义在与,它成为直到中世纪末期有重要影响的很多原则的来源。

②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是比较现实的,他曾和他的弟子一起对希腊的158个城邦的宪法进行过研究。

在《政治学》一书的开篇中,他就指出国家的重要性。国家是以至善为目的最高集体。国家的目的是为了善良,幸福与荣誉的生活和人的高贵行为。而如何能达到国家的“至善”的目的,则需要好的政体来实现。而政体的目的应与国家的最终目的一致,寻求“至善”,而要政体要实现这种目的,则必需要其政体中政权的执掌者为所有人的共

同利益而努力奋斗。否则,掌权者为私利而不懈奋斗,只会导致革命或使城邦走向毁灭。“不过,不论哪种统治方式都应该着眼于公共利益。如果像现在的城邦官员一样,一旦当上了官员,就不愿下台,仿佛灵魂附体,离开了官位无法生存似的,那么城邦就不再是城邦了。因为这种情况下,城邦会实行专制和独裁的统治,这种统治完全以统治者的利益为依归。而我们知道,城邦在本质上是自由人组成的共同体,那种专制和独裁的政体是不正确的,是蜕变了的政体。它必然导致城邦的毁灭”③因此掌权者是否追求的是城邦所有人的共同利益则成为亚里士多德评判其政体好坏的一个基本前提标准。由此,亚里士多德对政体进行了初步的分类,好的政体(正确的政体)和坏的政体(不正确的政体)。并且,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不正确的、蜕变的政体可以从正确的、正常的政体中推导出来,这两大类政体的关系似乎是非此即彼。显然,这样的分类是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对其时存在的政体也是不能作穷尽、完整的解释的。所以,亚里士多德就对政体做了更细致的分类。一般情况下认为其分类的主要标准(不能仅仅看成唯一标准)是以统治者的数量上的多寡。在统治者追求的是公共利益这个大前提下,统治者为一两个贤明的高尚的人,其政体则为君主制;统治者为一部分高尚的人有才能的人,其政体则为贵族制;当政府的最高权力掌握在多数人的手中,其实行的就是共和政体。若是“在统治者追求的是公共利益“这个大前提发生逆转,转变为统治者追求的是个人或某个阶层的私利而非公共利益,那么,其政体就对应的转变为:僭主制,寡头制,平民制。亚里士多德认为,前三种政体是好的、正常的,后三种政体是坏的、变态的。

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又继续对政体作了更细致的分类。如他把君主制分为五种君主制,第一种是斯巴达式的君主制。其基本特征是君主依据法律实行统治,有权管理宗教事务。君主的产生可以通过世袭,也可以通过选举。君主在平时没有最高决策权,在战时有生杀予夺的至高无上的权力。第二种的君主制是野蛮人的君主制,也是一种接近僭主制或暴君制的君主制,其基本特征是君主实行一种类似独裁专制的统治,他的职位是世袭的,但他的统治依然离不开法律。这种君主制同僭主制的主要区别在于他的军队来自国民,而不像僭主制那样依赖外国的雇佣兵。第三种君主制是所谓的民选邦主的君主制。其基本特征是由民众选举产生,它与僭主制的区别仅在于不能世袭。

第四种君主制是史诗时代的君主制。其基本特征是君主实行世袭制,并依照法律进行统治,君主统领军事,负责祭祀活动,审判各种案件。第五种君主制是一种类似家长制的君主制。其基本特征是君主独揽一切权力,由他一人掌管城邦或民族的所有公共事务,君王就像一位管理一个或多个民族或城邦的家长。

亚里士多德认为,贵族政体指的是那种由纯粹的意义上最优秀的人构成的符合德性的政体,而不是那种由在一定条件下才可称善良的人组成的政体。第一种贵族政体就是最理想的最纯粹的贵族政体(由纯粹的意义上最优秀的人构成的符合德性的政体),第二种贵族政体是一种既不同于寡头政体,也不同于所谓的共和政体的政体。这种政体中的各种官员的选举不仅要看财富,而且要看个人的品质是否优秀。第三种贵族政体是那种把财富、德性和平民这三个要素都考虑在内的政体。亚里士多德考察了迦太基政体,认为其正是这第三种贵族政体的典型。第四种贵族政体是那种只考虑德性和平民两项因素的政体。斯巴达政体是这种贵族政体的典型。第五种贵族政体是比较倾向寡头政体,而不倾向于共和政体的政体。④

亚里士多德认为,寡头政体也有很多形式,第一种是有极高财产限制的寡头政体。在这种政体中,各种官职都有极高的财产要求。为数众多的穷人都被排除在行政管理之外,人们只有在积累到了规定的财产数额后才有资格参与这种政体的管理和统治。第二种形式的寡头政体的官职也有极高的财产要求,一旦当他的官职出现空缺时,它只会从全体合格公民中选举官员来填补,从这点上说,其接近于贵族政体。第三种形式是以父传子的世袭制度为根本政治的政体。第四种形式和第三种一样实行世袭,且它的统治者还凌驾于法律的权威之上。⑤关于平民政体的分类,第一种是严格遵守平等原则的平民政体。在这种平民政体中,穷人和富人在法律上谁也不占上风,任何一方都不求统治另一方,而是两者处于完全同等的地位。第二种平民政体是有财产资格限制的平民政体,在这种政体中各种官员都有一定的财产要求,不过这种要求往往并不高,凡是具有一定财产的人均可参与行政管理,担任各种官职,但没有最起码的财产或被剥夺了财产的人就没有资格参与。第三种平民政体是以身份为基础。在这种政体中,所有其公民身份不成问题的人都有权参与行政管理,担任政府官职。其政体依照法律行事,尊重法律的至高无上的权威。第四种平民政体,不

论人们的出身,只要是公民就可参与行政管理,同时,也依法行事。第五种形式的平民政体是受群众支配的平民政体,在这种政体中,不实行法治,群众意志代替法律,具有最高权威的是群众的决议而非法律。

亚里士多德对于僭主制很是反感,他认为僭主制是君主制的蜕变,是最糟糕、最暴虐的政体。他在《政治学》中对僭主制的讨论没有花费过多的笔墨。其对僭主制政体的分类很简单,第一种形式的僭主制是因其根据法律统治从而有可能转化为君王制的僭主制。第二种形式的僭主制是由某些野蛮部族推举一位独断专行的君主的政体。第三种形式的僭主制似乎最像是纯粹意义上的僭主制,并与全权君王制相对应。其君主不受任何的监督,独自统治所有与其同等或比他更优秀的人,且其统治仅仅出自其私利,毫不顾及被统治者的利益,更谈不上所有人的公共的利益了。

共和政体可以认为是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的混合,特别是这种混合倾向于平民政体。如果这种混合倾向与寡头政体可以称为是贵族政体。这便是本人所简单认为的亚里士多德对共和政体的分类。

以上便是本人对《政治学》中关于政体分类的陋见,至于各种政体的好坏评述和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好的政体——中庸政体的评析,再此就不赘述了。

①(英)罗素:《西方哲学史》,张作成编译,北京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40页。

②(英)罗素:《西方哲学史》,张作成编译,北京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45页。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姚仁权编译,北京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第44页。

④(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姚仁权编译,北京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第73页.

⑤(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姚仁权编译,北京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第71页.

论亚里士多德的理想政体

【摘要亚里士多德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家,被恩格斯誉为

“最博学的人”。作为一名哲学家,他的贡献遍及逻辑学、形而上学、神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修辞学教育学、实学、风俗和雅典法律各个学科。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亚里士多德被称为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和政治文化的奠基人。他著名的一部关于政治理论的著作《政治学》,不仅标志着政治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且对西方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的政体思想是整部著作最有影响力的部分之一,至今对我们仍有启迪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其《政治学》的研读,来研究亚氏的理想政体思想。

中国论文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48977024.html,/2/view-5890834.htm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城邦理想政体

作者简介:叶远涛,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2011级法学硕士,研究方向:宪法和行政法。

中图分类号:D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4-201-03 】

在世界文明上,被誉为古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科学家的亚里士多德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人物。他的老师柏拉图谓之曰“学园之灵”,恩格斯高山仰止赞其为“最博学之人”。《政治学》作为亚里士多德关于政治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论著,其思想对西方文化的根本倾向和内容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寻找世界理想政体的政治学鼻祖,亚里士多德在其专著《政治学》中用其独特的分析思维巧妙的设计了亚氏政体,这不仅仅对古希腊时代先哲们对社会政治制度的分析开辟一代先河,且其分析论证的成果对于后代社会发展都是一部难能可贵的大作,为当今社会的现状和处于急剧改革的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浪潮中提供宝贵的涓涓细

流般理论养分。亚里士多德关于政体的思想,体现在《政治学》,《尼各马科伦理学》两书中,其中以《政治学》尤为集中。?笔者认为,亚氏关于政体的思想在方法论上主要体现有三个层次:一是坚持整体的方法,视政体为相对独立的部分,整体内部的发展变化牵动部分的改动,在这个层次上,某些改动因子会直接导致政体的瓦解和重构。二是坚持务实中庸的思维方式,即以中道的方法来察看政体,在最接近实践中寻找适合现实的理想政体。?亚里士多德通过横向的比较和纵向的时空不同维度对政体进行比较,运用独特的逻辑思维推论,从中发现唯有采用中道的方法才能够平衡政体的两种极端不良发展,从

而实现政体最良好最长久存在之道;三是坚持自我价值原则,即在分析中设定一个自我的价值判断,当结合实证分析的时候,联系已有的价值原则,从而在理想的政体中佐证出人类终极价值追寻的政体。?

一、政治学概述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分八卷阐释了自己的理论。在第一卷中,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天生就是一种政治动物。人无论愿不愿意都会在彼此的需要中产生对彼此的关系,从而在社会形成一定的政治范围内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卷中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准备考察最好的政体是什么。考察人类生活中存在的政体形式是非常必要的,包括那些人所称颂的理论形式,我们寻求他们之外的某些东西,为的是有意地做诡辩式的炫耀,我们从事这种研究只是因为现存的政体都有弊端;在第三卷中,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人要想研究每一种政体是什么,就必须首先对城邦有清楚的认识,知道城邦是什么因为城邦是由一定数量的公民形成的某个整体,首先应该寻求公民的定义;第四卷亚里士多德通篇为我们阐述了政体是什么,有哪些政体,形成政体多样性的理由;第五卷向我们论证了引起政体更替的原因有哪些,他们有什么性质和有多少种类,以及导致每一个政体覆灭的原因有哪些,每一政体出于什么样的政体,又最可能演变为什么样的政体;此外还须从共同的方面和个别的方面分别加以阐明,用什么方法可以保持各类政体,保持每一个政体的最佳方法是什么;第六卷讨论了关于政体中的议事机构和权力机构,各种官职的设置情况和各种法庭,他们有哪些区别,以及它们中的哪一种适合于哪一种政体;第七卷告诉了我们想要研究最优秀的政体的人必须首先规定,什么是最值得选取的生活;在第八卷最后一卷中,探讨了立法者对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性,亚氏认为那些没有这样做的城邦的政体都因忽略青少年教育而深受其害。?

二、一个假设的城邦组成引发的问题

在理清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对整个政体的论述的脉络之前,我有必要先引进一个很有意思的假设性城邦问题。?

假设在远古的西方,一个有由1300人组成的一个自由城邦。我们且不论这个城邦的人口少的问题,就单单从人口的组成来说,我们把这1300人分成1000人和300人两个部分。我们可以假定以下几个状况:第一,按照我们的经验出发,假如这个城邦的所有权利都集中

在1000人手中,我们会很自然的想到,这是个相对民主的城邦,因为公民的权利会集中绝大多数的人手上,民主就是权利集中在绝大多数人的手上;第二,依旧按照我们固有的逻辑,假如这个城邦的权利落在那少数的300人手中,我们很自然的会把这个城邦想象的如此邪恶。因为少数人的专政总是不正义不公平不民主的――所有的这一切建立在我们一些基础的感性认识上。然而我们只要换种角度思考,我们假如这1300人当中,那1000人是富人,而300人是穷人!那我们不禁按照上述的逻辑推理,我们会以为即使城邦权利掌握在多数人的手中,但是由于这1000人本身就都是城邦的强势主体,我们一点也不会由此感觉到这个政体有多民主。那么我们不禁会考虑,这个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究竟要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判断一个城邦什么政体?仅仅是多数人的问题?

这个例子为我们很好的解读了大数人认为平民政体简单的当成

由多数人当权的政体,而寡头政体简单的说成是由少数人当权的政体。但是只要我们把其中的人归类于一点身份,其结果又是全盘推翻。从中我们可以体验到一个政体为什么要叫做这个政体,为什么要这样分类,有怎么样的政体是多么的重要。我们有必要在此基础上,理清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的政体论证。

在《政治学》中第四卷中,亚里士多德详细的同我们论证了政体的分类以及政体的相关性质。?他认为首先来区分各种政体究竟有多少不同的种类,其次要讨论,在最优良的政体之后,什么政体最能得到普遍的接受,以及什么政体最值得人们选取。亚里士多德把对政体的研究摆在了一个很高的位置,他设置有着一种执着,那就是任何一个科学以一个种类为研究对象的话,那么毫无疑问的是隶属于这个种类的每一种单独的对象事物都必须有一门相应的科学或者技术对其

进行深刻的探究。因此,对于“政体”而言,毫无疑问是必须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的。但是从现实出发的话,现实存在的能实现优良的政体城邦毕竟是鲜为人见,身为城邦的立法者和政治家的使命自然而然的会专注于追求万里挑一的优秀政体上面,并且还必须保证改政体是最适合自己城邦发展的。由此可见,最大限度的研究政体的适合不适合远比分清优劣更有意义。这样研究出来的什么是所有的城邦最容易实现的政体。之所以这样理清思绪,是因为适应的政体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后来法律的制定,因为法律的制定应该与政体相适

应。三、论亚体中的理想政体

现实中的政体往往比理论上的复杂的多,之所以产生上述情况的问题,是因为很多在理论上看似可行的政体其实在实际政治操作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说明了理论上的政体或多或少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这些都可以视之为亚寻求理想政体的原因。?

(一)寻求理想政体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穷其力在其专著中细细考察了各种类型的政体,为的就是一种使命感---为社会和城邦寻找一个最为理想的治理政体。亚氏在其《政治学》第二卷中指出:“我们准备考察,最好的政体共同体是什么。所以我们不仅有必要考察这种政体,还要考察其他政体,这样什么是好的和有用的就明白了”。在说明了探求理想政体的必要性之后,他抽丝剥茧,在第四卷中又接着分析了什么才是最理想的和最优良的政体。笔者认为,亚里士多德寻找理想的政体原因如下:?首先,承上启下完善了古希腊时代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两位先哲的政治理论。柏拉图在《法律篇》当中提到的政体,亚氏是不以为意的。即使亚氏为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政治理论做了深入的补充,但是亚里士多德毫不留情的反对苏格拉底所构造的政体。因为在亚氏眼里,只有少数的人获得了政体的利益,绝大多数人的绝大多数利益是不能反映出来的。这样对于城邦来说是极度不稳定的,容易引起动乱。?其次,亚氏的理想政体构造具有很强的现实对比性。从时间的维度来分析,当时的作者所处于的年代跟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大抵一样。社会状况动乱不堪,民众流离失所,居无定所,社会长期的动乱导致文明衰落,文明衰落的同时,希腊经历了政治衰落和经济的大萧条,暴风骤雨过后的文明残破不堪,这个就是被称为希腊的中世纪的荷马时代。在这个社会进步新的时期里,希腊城邦海外扩张日趋渐盛。在此过程中,各城邦的利益冲突不断。雅典和斯巴达在希波战争中都有称霸希腊的野心,与此同时,马其顿也展露出了其扩展的野心。亚里士多德所处的时代就是马其顿征服希腊的混战时代。看到战争带来的民不聊生,种种社会的悲剧促发着亚里士多德对这个社会各个角落进行了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亚氏《政治学》也诞生了。

再次,对城邦的强烈政治归属感。古希腊奴隶制社会中,基本形成了一种男女分工明确的社会形态。一方面,奴隶们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普通的家务是全部由妇女完成的。在这个社会结构层次中,

就许可了成年男性公民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精力在古希腊广场上民主参与城邦相关政治性事务。就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政治性是人天生的品性,公民应以政治为业。在雅典,一个有公民身份的人,是绝对不允许一昧沉溺于私人事务而对公共事务置若罔闻的。亚氏所处的背景年代是希腊城邦走向衰落,奴隶制走向瓦解的时期,但是越是瓦解消亡时期,时代政治归属感越是浓烈,亚里士多德正是基于这种政治归属感,在动乱的社会背景中,带着一种执着开始了对理想政体的孜孜不倦追求。?

最后,对实用性政体的追求。希腊城邦的动乱,使亚氏反思现存的所有政治体制,一直为外人所津津乐道的希腊民主发展为什么在动乱的年代会如此不堪一击?所产生的社会负面问题深深的扎根于当时的社会。如何构建一个稳定的长期的有效的政体是一门任重而道远的学问。对于亚氏而言,构建一个公平正义永久和谐的政体要从现实之外找寻合理因子。?可见理想政体就在于它的实用性,适合城邦组织、建设和稳定。在《政治学》中,亚氏努力研究什么样的政体对一切城邦才是最适合的?他没有迷信去追求所谓的最优良的政体。因为最优良的政体往往不再是一种纯粹价值判断,更多的是一种实用主义下的检验。

(二)亚氏理想政体的本质

亚氏认为混合政体是理想的政体。因为最好的政体往往都会结合众多形式的政体。无论平民政体、还是寡头和君主政体或其他形式的政体都有各自的弊端和缺陷,所有纯粹的统治形式都有以其特有的方式蜕化变质的倾向。在这里不难发现,亚氏的理想政体混合了中庸与伦理善之道。只有当一种政体博众多之所长,包含各种不同形式的结合才是更接近实际的,因为包含要素越多的政体越优良。这种混合政体得利于自身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平衡。

总的来说,亚氏理想政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第一是实施理想政体的原则;第二是理想政体的主体也就是治理者;第三是是理想政体最重要的部分――公民;第四是理想政体的在维持的过程中的治理方式。

首先,原则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想的政体应该奉行正义的原则。在亚氏看来,正义和平等是可以互换的概念。这其中任何一个都不是绝对的正义。因为理想的正义应当是两者的混合体。这不仅仅要

照顾到富有者平民的自由人身份,还要照顾到平民。他的正义两方面的论述,到当代罗尔斯那里得到了更深入的表达和研究。在美国罗尔斯的《正义论》理论价值体系中,存在两个正义原则。第一个正义原则在于:平等自由原则;第二个正义原则:差别原则。?该正义两原则正是对亚氏正义原则的继承和发展。

其次,治理者的道德要求。在现代文明时代,一个政体有其独立逻辑生命,不会依附任何政体中的人。但是亚氏时代则截然相反,因为一个好的政体跟一个好的治理者是一个统一体。优秀的人治理下的政体才有可能是优秀的政体。这就在道德层面上对治理者提出了最大的要求。如果治理者本身良莠不齐,品性才德昏庸无为,那么他治理下的政体必然也会以悲剧收场,政体随着品德不好的人而堕落。那么最重要的问题是怎么样才能权衡一个治理者是最优秀的治理者呢?

在《政治学》一书中,亚氏认为中产阶级是最好的治理者。中庸的方法这时候在亚氏思想中体现出来了,因为从财富的论述角度来说,任何过于极端的都将导致败坏,天平一端的极度富有和另一端的极度贫穷都天生不是优秀治理者;从才气方面分析,极端的人要么喜欢奴役别人,要么心甘情愿接受别人的奴役。唯有中间的中产阶级是最安分守己的。他们的性格纯良下的治理必将带给城邦最优秀的统治,而最优良的政治共同体是由中产阶级执政的共和政体。

第三,关于公民方面,亚氏在其《伦理学》中有着详细的论述。他认为:“所有人都应当是善良公民,这样才能使城邦臻于优良。既然优良政体的治理者是最优秀的人,那么由其领导的公民也应当是品德良好的人,否则就会产生动乱和犯罪。”这跟前面的政体和治理者统一关系是分不开的。很明显,亚氏把人的至善作为评判的标准。要想所有的公民都是善良公民这一目标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在社会中它必须以公共利益为依托。只有在公共群体的利益这一桥梁下,才能更好的培养社会公民的良好道德情操,从而在社会城邦中避免相关的冲突更好的化解矛盾。这种以群体利益为依托带有功利性性质的目的,表现在社会财产的分配下就是私有财产公用。所有权私有,使用权却公有,只有至善的公民在财产使用上才能够做到彼此互相资助。

第四,在治理方式上面,亚氏认为优良的政体必须实行法治。其实法治思想并不是亚里士多德首创的概念,早在其师柏拉图《法律篇》中已经叙述殆尽。这一点,亚氏无疑继承了柏拉图的思想。法治的真

正作用就是避免政体由正确蜕变为变态的手段。早期柏拉图的哲学王之治是典型的人治思想,但是柏拉图晚期却改变了初衷提出了法治的优越性。这种法治的优越性首先体现法律是没有感情的,人治却难免带有感情,而有感情就会有偏私,这对于处理公共事务实现公共利益无疑是最大的障碍;其次法治优越性在于防止政权的牢固不变性,法治促使政权在多数人之中交替使用,避免政权因一人治理而失去平衡。再次,法治能够更大限度的压制恶。即使亚氏也认为,最好的政体也是最优秀的人进行治理。但是现实优秀的人总是很少。大部分人还是具备普通人的特征,这就使对政体的要求趋于理想化。法律去除了人性的非理性情感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缺陷。结果自然而然法律成了一个中庸的权衡。?

注释:

?齐杏发,杨韧.理想政体何以探寻.贵州大学学报.2007(5).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何山.浅谈“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以及启示.魅力中国.2010(3).

??????亚里士多德著.颜一等译.政治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列奥.施特劳斯著.李天然译.政治哲学史.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147.

???张向东,张旭东.亚里士多德/优良政体观.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4).

?[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尼各马科伦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八).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一)亚里士多德的关于国家起源、本质和目的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是西方最早创立独立的政治学体系的思想家,是古希腊奴隶主中产阶级利益的思想代表。他对城邦国家的产生、本质和目的做了系统地论述。 1 .国家产生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的产生基于人的本性,因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人有天然要过道德生活的愿望。 2 .国家产生的过程。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自然赋予人的本性是过国家生活,但是任何事物的本性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只有当它发展到最高阶段时,才充分显露出它的本性,社会也是如此。亚里士多德指出;国家在产生过程中经历了家庭、村落而最终形成了高级完备的社团,它是人的本性的最充分体现。个人只有作为城邦的组成部分,才能满足其自给自足的生活。 3 .城邦的本质。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至高广涵的社会团体,它是行业与职能相异的许多分子的集合,是由许多公民各以其不向职业、家庭等参加而组成的有机的整体。 4 .城邦的目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社会生活包括许多内容,城邦的存在不只是为了便于交换,防止互相损害等等。城邦的目的在于实现道德的良善,即以城邦协调各人的功能,导致人类的优良生活。个人和城邦的主要和最终目的都是谋取优良的生活。这是城邦区别于其它社会团体的本质所在。 5 .学说的意义。亚里士多德首次从政治学的意义上讨论了国家的起源、本质和目的等一系列的重要课题,为这门学科的建立提供了基础理论。 (二)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 1.政体的定义:政体就是城邦的最高政权组织,是城邦一切组织的依据。政体又关涉到全邦人民的生活方式,是公民的生活规范。所以政体是城邦的决定因素,它决定城邦性质。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1.人是政治的动物 1)群居 2)语言和理性(logos):语言和理性能“揭示正义和不义”,动物中只有人“知善与恶、正义与不义以及诸如此类的事情;而在这些方面的合作关系造就了家庭和城邦”。 3)实现人的优良生活:在城邦中始可获得完全的自给自足。城邦对于人的自然潜能的实现至关重要。 “凡隔离而自外于城邦的人,或是为世俗所鄙弃而无法获得人类社会组合的便利,或因高傲自满而鄙弃世俗的人,他如果不是一只野兽,就是一位神灵。” “人类由于志趋善良而有所成就,成为最优良的动物;如果不讲礼法,违背正义,他就堕落成为最恶劣的动物。” 2.城邦的自然性与人为性 1)自然性:家庭-村落-城邦 2)人为性:城邦并非单纯是生长成的,而且还是通过特定的人们的活动而创立的,尤其是通过法律,借助必要的强制和武力。因为如果没有这些,人就会因其天性中存在的与城邦及其目标相抵触的方面而堕落。 3.政体 1)六种政体:君主制-僭主制;贵族制-寡头制;公民共和制-平民制 平民政体是自由人当权的政体,寡头政体是富人当权的政体。“公民政体简单说来是寡头政体与平民政体的一种混合。通常人们把倾向于平民政体的这种混合政体称为共和政体,把倾向于寡头政体的混合政体称为贵族政体。”(《政体学》,1293B33-37) 2)政体区分的标准:按统治者(参与公职的人)的人数——量的标准; 按德性标准或是否合乎公共利益——质的标准 贵族政体的准则是德性,寡头政体的准则是财富,平民政体的准则是自由。(1294A11)3)政体与公民:政体的性质由统治者的性质所决定;政体塑造公民品性(形式-质料);政体的改变导致城邦的改变(城邦的同一性取决于政体的同一性)。 “政体是有关公职的城邦制度,特别是有关对所有事务都有权威的公职的制度。因为在城邦中拥有权威者不论何处都是统治集团,而统治集团就是政体。”(《政治学》,1278b7-10)“决定城邦的同异的,主要地应当是政体(regime)的同异……,凡政体相承而没有变动的,我们就可以说这是同一城邦,凡政体业已更易,我们就说这是另一城邦。”(《政治学》,1176b11-14) 4.最佳政体 1)王制:理论中最佳的政体是王制,它由最优秀、最卓异,像神一般的人来统治。但这样的人非常罕见,而且即使存在,他死后也难以为继。 2)中产阶级占优势的城邦(合乎中道的政体)。 3)混合政体(共和政体):贵族(或寡头)与平民的结合。 后两种政体都是具有现实可行性的较优政体。因为中产阶级处于中间位置,受过一定的教育,易于听从理性,免于极端;同时,中产阶级也能团结富人和穷人,制定政策时会同时考虑两者的利益,避免城邦党派纷争,故最值得遵循。而共和政体的统治中也同样混合了富人和穷人,从效果上来说,接近于中产者的统治。 “在一切城邦中都有三个部分或阶层,一部分是极富阶层,一部分是极穷阶层,还有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理想政体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理想政体 论文摘要亚里士多德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家,被恩格斯誉为“最博学的人”。作为一名哲学家,他的贡献遍及逻辑学、形而上学、神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修辞学教育学、实学、风俗和雅典法律各个学科。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亚里士多德被称为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和政治文化的奠基人。他著名的一部关于政治理论的著作《政治学》,不仅标志着政治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且对西方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的政体思想是整部著作最有影响力的部分之一,至今对我们仍有启迪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其《政治学》的研读,来研究亚氏的理想政体思想。 论文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城邦理想政体 在世界文明上,被誉为古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科学家的亚里士多德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人物。他的老师柏拉图谓之曰“学园之灵”,恩格斯高山仰止赞其为“最博学之人”。《政治学》作为亚里士多德关于政治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论著,其思想对西方文化的根本倾向和内容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寻找世界理想政体的政治学鼻祖,亚里士多德在其专著《政治学》中用其独特的分析思维巧妙的设计了亚氏政体,这不仅仅对古希腊时代先哲们对社会政治制度的分析开辟一代先河,且其分析论证的成果对于后代社会发展都是一部难能可贵的大作,为当今社会的现状和处于急剧改革的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浪潮中提供宝贵的涓涓细流般理论养分。亚里士多德关于政体的思想,体现在《政治学》,《尼各马科伦理学》两书中,其中以《政治学》尤为集中。豍笔者认为,亚氏关于政体的思想在方法论上主要体现有三个层次:一是坚持整体的方法,视政体为相对独立的部分,整体内部的发展变化牵动部分的改动,在这个层次上,某些改动因子会直接导致政体的瓦解和重构。二是坚持务实中庸的思维方式,即以中道的方法来察看政体,在最接近实践中寻找适合现实的理想政体。豎亚里士多德通过横向的比较和纵向的时空不同维度对政体进行比较,运用独特的逻辑思维推论,从中发现唯有采用中道的方法才能够平衡政体的两种极端不良发展,从而实现政体最良好最长久存在之道;三是坚持自我价值原则,即在分析中设定一个自我的价值判断,当结合实证分析的时候,联系已有的价值原则,从而在理想的政体中佐证出人类终极价值追寻的政体。 一、政治学概述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分八卷阐释了自己的理论。在第一卷中,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天生就是一种政治动物。人无论愿不愿意都会在彼此的需要中产生对彼此的关系,从而在社会形成一定的政治范围内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卷中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准备考察最好的政体是什么。考察人类生活中存在的政体形式是非常必要的,包括那些人所称颂的理论形式,我们寻求他们之外的某些东西,为的是有意地做诡辩式的炫耀,我们从事这种研究只是因为现存的政体都有弊端;在第三卷中,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人要想研究每一种政体是什么,就必须首先对城邦有清楚的认识,知道城邦是什么因为城邦是由一定数量的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城邦理论_

亚里士多德一生著述颇丰,主要包括《论正义》、《论诗人》、《论财富》、《论灵魂》、《论快乐》、《论科学》等等。涉及了当时科学的所有门类,其中有关于逻辑、语言、文学艺术、伦理学、政治学、法学的著作。其政治学方面的著作是《政治学》、《雅典政制》《家政学》。《雅典政制》相当于雅典城邦政治制度史,是亚里土多德对158个城邦政治制度调查分析的成果的一部分。《政治学》是他最有影响的代表作。该书将城邦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现存《政治学》分八卷,分别论述城邦的起源、目的、本质,理想城邦的原则,城邦的性质及现实城邦等问题。对城邦的考察和分析是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中的重要内容。 什么是城邦?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城邦是一种伦理共同体,是为实现某种善业而建立的,是所有共同体中最崇高、最有权威,并且包含了一切其他共同体的共同体,所追求的是至善。同时,城邦也是一种政治共同体,因为人天生就是政治动物,城邦的至善在政治上体现为公正。 亚里士多德在探讨城邦起源时,还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他认为,人按本性的要求必须过城邦生活,只有通过城邦生活,人的本性才能够实现。他认为,在人类社会中,必定存在着这样的结合体,他们一旦互相分离便不可能存在,例如,男人和女人,主人和奴隶。在这两种共同体的基础上,形成了构成城邦的最简单要素――家庭。家庭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当多个家庭为着比生活必需品更多的东西而联合起来时,村落便产生了。当多个村落为了满足生活需要,以及为了生活得美好结合成一个完全的共同体,大到足以自主或近于自足时,城邦就产生了。亚里士多德提出,城邦是自然进化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组织由低级向高级即由家庭——村社——部落——城邦逐步演进的结果。人类天生是合群的动物,必须过共同生活。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指出,城邦不只为生存而存在,它本质上是为优良生活而存在。同样,城邦的目的也不仅仅为寻取互助以防御一切侵害,以便利物品交换以促进经济的往来。 亚里士多德阐述了城邦的本质和目的。他把城邦比作有机的整体,个人是城邦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人的价值依赖于城邦。离开了城邦,人就无法完善自身。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因为人类生活可在城邦范围内得到完全的自给自足,人的善业在城邦中得以完成。只有成为城邦的一员,人的本性在城邦生活中才得以充分显现,他才成为真正的人。虽然家庭和村社都以善为目的,而城邦的目的是“至善”,是公民“优良的生活”。亚里士多德用复杂性看待城邦,并相对突出城邦的政治性质。他认为关于把整齐划一是最优良的观点的论据明显不足,而且把整齐划一作为实现城邦目的的手段是无法付诸实施的。首先,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一个城邦趋于并达到整齐划一将会不再是一个城邦了……因为,城邦的本性就是多样化,若以倾向整齐划一而论,城邦将变成家庭,家庭又将变成个人”。家庭比城邦、个人比家庭更是“一”。因此,即便是能够使城邦趋向优良,而是促使城邦毁灭。其次,城邦不仅是由多个人组成的,而且是由不同种类的人组成的。种类相同是不可能产生一个城邦的。城邦不同于军事同盟,同盟的目的是相互支援,其力量在数量,至于异质还是同质,并不影响同盟作用的发挥。城邦也不同于民族,民族并不必须使其人口按村落为生。一个统一体在构成元素上必须是多元的,而且,各个元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的,互利互惠,平等互惠是政治共同体的运行规则。亚里士多德认为,尽管由同一些人一直执政可能要优于轮番为治,但是,“根据所有公民天生平等的理由,这并不可能,同时,所有人都共享统治权才是公正的”。同样一些人,若当政,他们是统治者,若不当政,就成为被统治者,这样就消除了自由人不愿意完全被统治的烦扰。因此,一个城邦并不能在本性上是整齐划一的。亚里士多德指出:“追求城邦的这种极端齐一性显然并不是某种好事;因为家庭要比个人自足,城邦又比家庭要自足;而且只有在共同性达到了足够的自足时,一个城邦才能形成。”因此,整齐划一对城邦有百害而无一利,且只有多样性才能确保城邦的自给自足。 城邦从本质上说是多元而非整齐划一的,是所有公民共同参与其中的共同体。城邦的统治不

亚里士多德政治伦理思想的特点

[内容摘要]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和《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既将政治与伦理问题分开来论述,又将二者联系起来考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治伦理思想。其政治伦理思想的特点主要有:政治伦理思想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政治伦理思想内容的丰富性、开拓性;政治伦理思想研究方法的先进性、科学性。[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政治伦理思想;体系;内容;方法亚里士多德作为西方“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①和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②,一生在众多领域建树卓越。其政治学的代表作《政治学》一书,第一次将政治学和其他学科区分开来,使政治学形成了独立的研究领域,亚里士多德由此被公认为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其伦理学的代表作《尼各马科伦理学》,是人类第一部系统完整的伦理学著作,奠定了亚里士多德作为西方伦理学创始人的基础。亚里士多德在这两部著作中,既将政治与伦理问题分开来考察,从而在西方思想史上第一次将政治学和伦理学做了学科的区分;又将二者联系起来分析,对政治与伦理采取了“连贯式价值理解方式”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治伦理思想。一、亚里士多德政治伦理思想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大致包括三部分,即政治伦理价值论、政治伦理规范论和政治伦理手段论。其中,政治伦理价值论是政治伦理的观念或理念部分,是其政治伦理思想的灵魂,它直接规约着政治伦理规范体系的建构和政治伦理的实践手段的选择;政治伦理规范论是关于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政治生活中应遵循的伦理道德的原则和规范的论述,是其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它内在地体现着政治伦理的价值目标,并通过直接规约政治伦理的实践行为将其现实化;政治伦理手段论是关于政治伦理实践手段的观点和主张,是政治伦理价值和政治伦理规范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得以实现的环节,是政治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的每一构成部分也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体系。在政治伦理价值论部分,亚里士多德分析了政治伦理的价值主体、价值客体和价值目标。政治伦理的价值主体是人。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④的著名论断,并由此论述了人的本质就是要过共同(城邦)生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人的特长或功能在于具有德性,在于成为善良的人。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若干家庭和种族结合成的保障优良生活的共同体,以完美的、自足的生活为目标。”⑤城邦的善即城邦中的伦理道德有意义于主体人,因而构成政治伦理关系中的价值客体。关于政治伦理的价值目标,亚里士多德在论述中用了可以互训的词汇,如“幸福”“自足”“最高的善”“优良的生活”等。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伦理规范体系主要包括政治伦理的最高原则、政治伦理的核心规范以及政治伦理的主要规范。其中,政治伦理的最高原则是指贯穿于政治伦理规范之中、概括地反映政治伦理规范的基本要求、在伦理规范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规范,这一规范即是中庸。“中庸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⑥。中庸是个人达到至善和城邦优良政体的唯一标准。政治伦理的核心规范是指政治行为主体在政治行为中遵循的最主要的规范,它直接体现着政治伦理的价值精神,是政治伦理价值目标实现的根本保证。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伦理规范体系中,公正即是其规范体系中的核心规范。“在各种德性中,惟有公正是关心他人的善”⑦。可以说,公正就是关心他人的品质或德性。“公正是一切德性的总汇”⑧。各种德性都可以包括在公正之中,公正统摄其他德性。在公共生活中,只要具备了公正的德性,“其他的所有德性就会随之而来” 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伦理规范体系中还有勇敢、明智、友爱等。其中,勇敢主要是公民的政治伦理规范,明智主要是统治者的政治伦理规范,友爱则是公民和统治者共同的政治伦理规范。 [!--empirenews.page--] 二、亚里士多德政治伦理思想内容的丰富性、开拓性亚里士多德不仅创立了相对独立、完整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还对政治伦理的诸多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关于政治伦理的目的,亚里士多德以“人天生是政治动物”为理论分析的前提,得出城邦的目的就是满足人的需要的结论;亚里士多德是一个乐观的目的论者,他相信“宇宙万物都是向善的”⑩。因此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个人和城邦都是如此,而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 作者不详亚里士多德的政体思想继承、发展了柏拉图的政体理论,在此基础上,亚里士多德明确提出了区分政体的两条标准:其一是政府的宗旨,即统治者是只照顾统治者自身的利益还是照顾到全邦的公共利益。依此标准,政体区分为正宗政体与变态政体两类。其二是掌握城邦最高统治权的人数的多寡。依此标准,前述两类政体又分为一人统治、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统治三种。将上述两个标准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六种政体:正宗政体:君主政体、贵族整体和政体。它们分别由一个人、少数人和多数人掌握最高权力,但都以城邦公共利益为依归。变态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整体、平民整体,它们也分别是由一个人、少数人和多数人掌握最高权力,但都只谋掌权者自身的利益。罗素说:“亚里士多德的优点和缺点都是极其巨大的,他的权威地位之不容置疑以致他成了科学和哲学进步的障碍。17世纪以来的每个知识进步,都是从攻击亚里士多德开始的,为了正确评价他,我们就得忽略他的过高声望及遭受的过度非难。”①的确,亚里士多德是个了不起的独特的哲学家,他一生建树颇多,其著作是成系统的,分门别类的,作品是批判的细腻的,没有激情与的成分,甚至文字有些呆板,缺乏生气活泼。窃以为今日后人在评述其任何思想观点时,都不应该过分抬高或贬低,更不能用今天的理解去理解古代。 亚里士多德曾自豪的认为其在政治方面的建树必将名垂青史,优于其他方面,现在看来,不管后世如何评判亚里士多德,都不可能避其政治学而不谈,也正是亚里士多德第一次让政治学成为独立学科。《政治学》的引人之处,在于它体现了当时开明的希腊人的共同偏见;它的意义在与,它成为直到中世纪末期有重要影响的很多原则的来源。 ②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是比较现实的,他曾和他的弟子一起对希腊的158个城邦的宪法进行过研究。 在《政治学》一书的开篇中,他就指出国家的重要性。国家是以至善为目的最高集体。国家的目的是为了善良,幸福与荣誉的生活和人的高贵行为。而如何能达到国家的“至善”的目的,则需要好的政体来实现。而政体的目的应与国家的最终目的一致,寻求“至善”,而要政体要实现这种目的,则必需要其政体中政权的执掌者为所有人的共同利益而努力奋斗。否则,掌权者为私利而不懈奋斗,只会导致革命或使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和正义理论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和正义理论 政体概念 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对政体给予了明确的界说:“政体可以说是一个城邦的职能组织,由以确立最高统治机构和政权的安排,也是订立城邦及其全体各分子所企求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政体就是每一个城邦最高治权的执行者。他认为政体就是城邦一切政治组织的依据。也就是说,政体就是确立国家最高统治权力由谁掌握,是一个城邦政治权力的分配制度,政体决定了统治机构和政权的安排。 政体是与国体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不同的国体可能实施不同的政体,也可能实施相同的政体,而相同的国体可能实施相同的政体,也可能实施不同的政体。马克思主义理论把国体按照人类历史的发展分为了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尽管一个国家的阶级本质即国体相同,但由于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同而有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政体,例如资产阶级国家就有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不同的政体。总的看来亚氏的政体并不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政体,他认为政体的异同决定了城邦性质的异同,只要政体发生了变更,那么城邦的性质也就发生了改变而成为另外一种城邦了。这与我们现在的国体概念相类似,亚氏混淆了政体和国体两个概念,国体才是决定国家性质的因素,而在亚氏的政体理论中没有国体的概念。将政体和国体的概念区分开来,直到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才做到。 政体分类论 具体说来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是否照顾到公共利益,另一个是人数的多少。 亚里士多德按照第一个标准划分了政体的好坏,他说到:“凡照顾到公共利益的各种政体就都是正当或正宗的政体而那些只照顾到统治者们利益的政体就是错误的政体或变态的政体”。根据这两个标准、两种性质进行交叉控制配额分配,政体就被他划分为两类六种,分别是正宗政体,其中包括君主政体(一人),贵族政体(少数人),共和政体(多数人),以及与这三种政体对应的变态政体,其中包括僭主政体(一人),寡头政体(少数人),平民政体(多数人)。而区分寡头和贫民政体主要在于是贫穷人当政还是富人当政。如果是富人掌权,即使是多数人也称为寡头政体,如果是穷人掌权,即使是少数人也必定是平民政体。由此可以看出,亚氏还考虑了更多的情况,提出了政体划分的第三个标准,即贫富标准。可见,他在划分政体的时候已经涉及到了经济地位和阶级的差别,意识到了阶级分析的必要性。亚里士多德关于政体的分类是在对古希腊各城邦比较分析的实践基础上得出的理论总结,为后人对古希腊的社会状况的研究提供了案头资料,对西方政治思想史的贡献不可估量。以阶级特性来划分政体,说明了其独特深邃的洞察力,以是否照顾到公共利益也充满了追求善的伦理思想,具有理想的色彩。

孟德斯鸠政体理论概述

孟德斯鸠政体理论概述 孟德斯鸠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之一,也是西方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的创始人。研究的是孟德斯鸠的政体理论,概述其政体理论的理论前提、政体分类、政体原则及其腐化尤其要指出孟德斯鸠的政体理论与前人的不同之处,他突出了法治在政体理论中的地位,法治是他的政体思想的精髓。 标签:共和政体;君主政体;专制政体 一、孟德斯鸠政体理论的理论前提 孟德斯鸠并不是政体理论的创始人,也就是说他的政体理论并不是原创型的。他的政体的分类以及划分标准是在前人的铺垫下形成的,他的政体分类学说在很大程度上直接继承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 (一)柏拉图的政体思想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他理想化的由哲学家掌握政权的国家称为“贤人政治”,但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都是“不当政体”,柏拉图把他们区分为四种类型,即荣誉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僭主政体。在《政治家篇》中,柏拉图的政体思想趋于完善。他按统治者人数的多少把政体分为一个人统治的政体、少数人统治的政体和多数人统治的政体三种类型。他又按统治者是否依法统治把政体分为两类:守法的政体和不守法的政体。 (二)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体系主要研究的就是政体,他的研究比柏拉图更为系统、精细,为真正完整地政体理论奠定了基础。亚里士多德所研究的政体问题实际上是由什么人通过什么方式掌握城邦的治权问题。他明确提出了区分政体的两个标准:一是政府的宗旨(分为正宗政体和变态政体);二是掌握城邦最高统治权的人数的多少(分为一人统治、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统治)。综合上述两个标准,就形成六种政体: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 然而,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统治欧洲政体的分类标准主要是人数的多寡,将政体分为君主制、贵族制、共和制,而以权力是否遵守法律为标准的划分依据被世人长期忽略。孟德斯鸠同样保留着亚里士多德政体分类的某些痕迹,但他在封建君主专制极其强化的时期重新认识到了有无法治对于区分政体的重要性,他提出政体的划分标准不只按照人数的多寡,还看权力是否守法,而且重点强调后者,这是他与前人政体划分标准最大的不同之处。 二、孟德斯鸠的政体理论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想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想 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科目:西方哲学史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姓名:XXX 学号:XXXXXXXXXX 班级:1102班 完成日期:2013年5月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想 摘要: 在古希腊历史上,亚里士多德是现实主义的始祖。他在较早的时候就开始研究关于政体的问题,并且将政体分门别类,最终提出了最适合一个城邦的政体。亚里士多德的理想政体是一种混合政体形式,即寡头政体与民主政体的混合。在对待如何构建理想的社会的问题上,亚里士多德也有许多思考,法律、公平正义与教育,都是建立理想的社会所需要几个条件。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政体;理想的社会

目录一、亚里士多德的政体 (一)亚里士多德关于政体的概念 1.亚里士多德心中的政体 2.亚里士多德政体概念的局限性 (二)亚里士多德关于政体的分类 1.政体的分类标准 2.选择合适的政体 二、如何构建和谐的政体与理想的社会 (一)公平正义的作用 (二)法律的作用 (三)教育的作用

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学术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逍遥学派的创始人。他被认为是古代希腊政体理论的集大成者和西方经典政体理论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的政体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后世的让·布丹○1、约翰·洛克○2、孟德斯鸠和卢梭等著名思想家都深受其政体思想的影响。直至现在,亚里士多德的政体思想依然有着很高的价值,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学习。 一、政体 (一)亚里士多德关于政体的概念 1.亚里士多德心中的政体 首先,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亚里士多德心中政体的概念。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政体”这个概念是与公民、城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明确的说,政体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建立在城邦的基础之上。亚里士多德认为:“凡隔离而自外于城邦的人,或是为世俗所鄙弃而无法获得人类社会组合的便利或因高傲自满而鄙弃世俗的组合的人,如果他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祗。”他的意思也就是说,人类在本质上是一个政治动物,个人不可能脱离城邦而存在。离开了城邦这个集体,人也就不再是人,只能成为非人类。 2.亚里士多德政体概念的局限性 其实我认为,在这一点问题上,亚里士多德的想法过于片面,他的政治学仅限于城邦政治学,并且,在他的心中,“最美的城邦,其疆域大小必然有限度,不宜过小,也不宜过大,应当以足使它的居民能够过闲暇的生活为度。”也就是说,只有那种小国寡民的,有着所谓民主制度的国家才能有政治学,而像我们古代中国有着那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且幅员辽阔、地广人稀的大国,就没有什么政治学可言了。 (二)亚里士多德关于政体的分类 1.政体的分类标准 然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亚里士多德关于政体的分类。亚里士多德根据统治者统治的目的及宗旨和掌握城邦最高统治权的人的人数的多寡两项主要标准,把政体分为两类六种。两类是指正宗政体和变态政体。凡照顾到公共利益的各种政体就都是正当或正宗的政体;而那些只照顾统治者们的利益的政体就都是变态的政体。六种是指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这一划分标准是指掌握城邦最高统治权的人的人数的多寡来区分的。君主政体和僭主政体的统治者为一人,贵族政体和寡头政体的统治者为少数人,共和政体和平民政体的统治者为多数人。而按照统治者统治的目的及宗旨来区分的话,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这三种属于正宗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这三种则属于变态政体。 2.选择合适的政体 因此,究竟该实行哪种政体,究竟应该把城邦的最高管理权寄托于哪些人的身上,就成为了一个困难的选择。例如寄托于君主、僭主、寡头这些少数人来执政,则城邦里面的大部分人不能享受权利;若由平民、富户或穷人这些大部分的群体来执政,则会对其对立的阶级产生不良的影响。然而,就少数高尚的人士或大多数的平民而言,亚里士多德认为最高治权寄托于多数平民更可取。因为,大多数的平民凑在一起的时候,产生的智慧可能超过少数的高尚人士,每个人都贡献自己的力量,可以有良好的结果,错误的发生率也会变小。因此,最终亚里士多德的理想政体是一种混合政体形式,即寡头政体与民主政体的混合。 二、如何构建和谐的政体与理想的社会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终审稿)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 作者不详亚里士多德的政体思想继承、发展了柏拉图的政体理论,在此基础上,亚里士多德明确提出了区分政体的两条标准:其一是政府的宗旨,即统治者是只照顾统治者自身的利益还是照顾到全邦的公共利益。依此标准,政体区分为正宗政体与变态政体两类。其二是掌握城邦最高统治权的人数的多寡。依此标准,前述两类政体又分为一人统治、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统治三种。将上述两个标准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六种政体:正宗政体:君主政体、贵族整体和共和政体。它们分别由一个人、少数人和多数人掌握最高权力,但都以城邦公共利益为依归。变态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整体、平民整体,它们也分别是由一个人、少数人和多数人掌握最高权力,但都只谋掌权者自身的利益。 罗素说:“亚里士多德的优点和缺点都是极其巨大的,他的权威地位之不容置疑以致他成了科学和哲学进步的障碍。17世纪以来的每个知识进步,都是从攻击亚里士多德开始的,为了正确评价他,我们就得忽略他的过高声望及遭受的过度非难。”①的确,亚里士多德是个了不起的独特的哲学家,他一生建树颇多,其着作是成系统的,分门别类的,作品是批判的细腻的,没有激情与宗教的成分,甚至文字有些呆板,缺乏生气活泼。窃以为今日后人在评述其任何思想观点时,都不应该过分抬高或贬低,更不能用今天的理解去理解古代。 亚里士多德曾自豪的认为其在政治方面的建树必将名垂青史,优于其他方面,现在看来,不管后世如何评判亚里士多德,都不可能避其政治学而不谈,也正是亚里士多德第一次让政治学成为独立学科。《政治学》的引人之处,在于它体现了当时开明的希腊人的共同偏见;它的意义在与,它成为直到中世纪末期有重要影响的很多原则的来源。②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是比较现实的,他曾和他的弟子一起对希腊的158个城邦的宪法进行过研究。 在《政治学》一书的开篇中,他就指出国家的重要性。国家是以至善为目的最高集体。国家的目的是为了善良,幸福与荣誉的生活和人的高贵行为。而如何能达到国家的“至善”的目的,则需要好的政体来实现。而政体的目的应与国家的最终目的一致,寻求“至善”,而要政体要实现这种目的,则必需要其政体中政权的执掌者为所有人的共同利益而努力奋斗。否则,掌权者为私利而不懈奋斗,只会导致革命或使城邦走向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及对比较政治研究的贡献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及对比较政治研究的贡献 一、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1、国家起源论——自然起源论 城邦是由家庭泛化而来,一个家庭分化出几个家庭,若干家庭便联合成村坊,村坊再进一步联合,组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共同体,这就是城邦。国家这个共同体,是从家庭,村落逐步发展而成的。这一过程的内在动力就在于人的一种合群的天性。 2、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人”是指城邦公民,在城邦之外,非神即兽。 人离不开城邦并不是离不开他人或是社会的帮助,而是说人只有在城邦的政治活动中,才能实现优良的生活,或幸福,才能够实现人的本质。 3、政体的分类 亚里士多德认为政体反映一个城邦政治权力的分配制度,政体的好坏决定了国家的目的能否实现,政体的性质决定了国家的性质,将政体分为六类,正宗政体: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变态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亚里士多德不绝对否定君主制,认为僭主制式最坏的一种政体。贵族政体应由一批德才兼备的人实行统治,寡头政体下的社会极不稳定,平民政体虽然人人自由,一律平等,但政务容易混乱。最理想的是和政体,也是最容易实行的。 4、设计了理想的城邦 有理想的公民组成,以道德优良的生活为宗旨,既能治理又乐于受治的人们。 奉行平等或正义的原则。在城邦中,应坚持平等原则,平等分为“数量相等”和比值相等“,在对待平等人之间所得的数量绝对平等,对待城邦做出不同贡献的人时,给予不同的支持。理想的平等是将二者结合起来。 应实行法治。原因是,第一人会有感情因素,偏私;第二法律是集体的智慧优于个人;第三君主贻误国事,个人精力有限;第四在平民政体兴起的情况下,君主制已难以建立应实行“私有公用”的财产原则。 实行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共和政体 5、区分了伦理学和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专论伦理问题,在《政治学》中专释政治问题,是政治学和伦理学相对分家,彻底分家有待于马基雅弗利的《君主论》。他认为伦理学研究个人的善,而政治学研究人群的善。国家的目的是实现最高的善业。 二、亚里士多德对比较政治研究的贡献 政治学的比较研究传统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的《政治学》实际就是比究政治研究的经典之作。为了探寻古希腊城邦国家不稳定的原因,且回答何种政体最为稳定的问题,他对上百个城邦国家进行了比较研究。亚里士多德比较研究步骤主要有五步:①提出适合比较研究分析的问题,②收集材料,③进行分类,④得出结论,⑤进行概括总结。 尽管比较政治学的研究方法自近代以来有很大的发展,但亚里士多德的比较方法中所包含的基本逻辑很难说有多大改变,这个基本逻辑就是确定不具有理论意义的研究对象或建构一个问题,然后对相对经验资料进行收集和分类研究再引入一种关键的评判性度量标准,并据此对分类结果分析和剖析。这种逻辑至今仍是比较政治学研究实践的基本特征。虽然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的认识不断加深以及政治学理论的不断完善,但是亚里士多德对比较政治研究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政体比较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政体分类比较 柏拉图认为《国家篇》中,五类政体,贤人政体、军阀、财阀、民主、僭主政体。五种政体之间循环流变。政体循环论的主旨是揭示国家存在的本质规定性---贤人政体。证明贤人优越性。 分类思想,君主制、寡头制、民主制。 法律篇,混合政体论,汲取君主民主优点,与循环论反差大 亚里士多德 正宗政体和变态政体 君主政体、贤能政体、共和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 君主、共和、贵族是正宗,僭主、平民、寡头是变态 二者有本质差别也有联系,什么联系,君主政体最好 相同点 1、都是为了解决城邦问题,具有相同的理论意义 2、都坚持伦理政治观,具有相同的理论属性,都认为解决城邦问题建立在伦理道德之上,所以、、政体观最终目标都是达到至善,在《理 想国》中,柏拉图将伦理思想与政治融为一体,提出使道德理念和公共权力合而为一的哲学王设想,并坚持认为这一理想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关键所在。亚里士多德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对伦理学和政治学分别论述并明确各自的研究领域,使二者在体系上相对分离,但他主张伦理学不仅要研究个人的德性培养,而且还要为城

邦政治提供伦理价值基础,并进一步 指出个人和城邦的正义是相通的。这样,亚里士多德的理想政体观从根本上讲,仍然是以伦理学为依归的。 3、都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具有相同的理论目的 4、都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同具非现实的理论局限 不同点 哲学王和中庸 表面上看,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原则是相同 的,但实际上他们对政体本性的判定标准并不同。在柏拉图 看来,区分政体优良与否的唯一恰当的标准是统治者是否具 有能够。照料公民灵魂町1]的确切的科学知识,至于统治者 的人数多少、贫富善以及是否守法等是次要的,所以他以上 对政体的划分只是形式上的。而亚里士多德的高明之处在 于提出判断政体的本性要看统治者是以公民的利益还是以 统治者的私利为目的。公共利益是正宗政体与变态政体的区 分点,亚里士多德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仅明确这一原则。更在 于他认识到,实现这一原则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政体形式,而不 同于柏拉图的只存在一种理论上的极端形式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学说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48977024.html,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学说探析 作者:王艳芳 来源:《今日财富》2016年第03期 摘要:《政治学》一书是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代表作之一,标志着政治学成 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政体分类;中产阶级;法治;公民教育 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学术史上的重要人物,其著作甚丰、涉猎甚广,其中,《政治学》是亚里士多德的代表作之一,它的创世标志着政治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一、政体的地位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倾尽笔墨,详细地论述了政体这一大板块,赋予政体以十分重要的地位。 首先,亚认为政体的异同直接决定城邦的异同。正如他在书中直言:“决定城邦的同异的,主要地应当是政制的同异。”1城邦作为“以实现最优良的生活”的社会团体,其目的最终是要实现政治生活中的善,即正义,理所当然作为决定城邦之一性质的政体的正义与否,直接关系到城邦“善”的目的实现与否。 其次,亚认为政体关乎人民的幸福。城邦本身就是作为“若干生活良好的家庭或部族为了追求自足而且至善的生活,才结合而构成的。”的一种形式,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幸福和至善的生活。 二、政体的概念 政体的概念是亚里士多德政体学说的基础,亚所有的政体学说无不是建立在政体的概念的基础上的。如果不能准确地理解亚政体学说中政体的概念,也就难以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他的政体理论思想(如政体分类思想等)。诚然,现当代对政体的含义与亚理解的政体的含义是有很大差别的。现当代我们理解的政体一般指一个国家政府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而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政体的概念是和城邦的职能分配、公民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三、政体的分类 (一)政体分类的原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