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4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记---心理学概论

2014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记---心理学概论

2014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记---心理学概论
2014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记---心理学概论

●心理学概论

个体心理系统: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4个方面心理动力包括动机.需要.兴趣.世界观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等。情绪即人在认识客观世界时对事物产生的满意、喜爱、爱慕、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意志过程指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是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

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气质和性格有时统称为人格

动机:推动人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求西方心理学理论流派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1897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 1构造主义:奠基人为冯特,代表人为铁欣纳。构造主义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在方法上强调内省的方法

2机能主义:创始人为詹姆士,代表人还有杜威等。机能主义主张研究意识,认为意识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3行为主义创始人为华生,后期代表人士斯金纳。行为主义否认意识,主张心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应该是意识,而是可以观察到的行为。行为主义直接影响了20世纪上半叶心理学的发展道路 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解成元素,而主张把心理学作为一个整体组织来研究.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整体先于部分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与意义,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5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对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进行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精神分析认为人类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心理学的主要发展趋势

1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认知心理学把人看成信息加工者。环境提供的信息固然重要,但它是通过支配外部行为的认知过程而加以编码、存储和操作,并进而影响到人类行为的现代认知心理学除了应用心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外,还发展了自己特有的计算机模拟等研究方法

现代认知心理学接受了行为主义对客观研究方法的重视;重视对人类智慧行为的研究,并用精密的客观方法研究了这些过程;继承了格式塔心理学在知觉、思维和问题解决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并进而丰富了这些成果

认知心理学的出现表现了当代心理学互相融合的新趋势

2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了解人,揭示人性本质,必须从人的存在出发,以人为本,用整体方法对人作完备的描述。认为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环境适当,就会努力去实现积极的社会目标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尊严与价值,主张心理学应研究对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促进人格的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把人的本性和价值提到了心理学研究的首位,突出了人的动机和高级需要的作用,促进了以人为本的组织管理和教育改革理念的形成。●教

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明确的教学目标、人物分析、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设计教学课程、实施教学和教学评价六个方面。而心理学可以为整体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提供依据。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有关教育心理学的

著作是由旁宗岳在1908年翻译的日本小泉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最早自编的教育心理学教材是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廖世承于1924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196年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各师范院校相继开设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

1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2是反映高等专业教育特色的教育心理学; 3研究对象的主体是大学生;

4为实现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和应用适应高等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1、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2、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教育性原则

具体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按照随机性原则和局部控制原则,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的影响。);调查法;个案法。

●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校教师

教师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教学风格、教师期望、教师的举止言谈等。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形成过程: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角色信念阶段。教师的能力素质

1教学效能的概念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解释教师动机的关键因素

教学效能对教师行为的影响: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外部环境(包括社会风气、为教师发展所提供的条件、人际关系等);教师自身因素(包括价值观及自我概念等)

2教学反思的类型:对活动的反思、在活动中的反思、为活动反思。过程: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最集中在观察和分析阶段成分:认知成分.批判成分.教师陈述 3教学监控能力的三个方面:1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2是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3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解、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类型:自我指向型;任务指向型。因素:1计划性与准备性2课堂教学的组织性3教材呈现的水平与意识4沟通性5对学生进步的敏感性6对教学效果的反省性7职业发展性

特征:能动性;普遍性;有效性。作用: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包含着教师自身的因素(如教师的智力、教学能力、教学风格、自我概念等),也包括教学环境的诸多因素(如学生状况、班级环境、学校风气、社会环境等),还包括教学媒体方面的因素(如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教学监控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扮演一个“领导者”、“监控者”的作用。在具备一定的学科知识以后,教学监控能力已成为影响教师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

发展趋势:从他控到自控;从不自觉经自觉到自动化;敏感性逐渐增强(敏感性是衡量教师教学监控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迁移性逐渐增高。 4教育机智是教师观察的敏锐性、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意志的果断性等在教育工作中有机结合的表现。

影响教育机智的因素:对工作和对学生的态度;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深厚的知识素养和经验积累。

教师的威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基础和前期,是有效影响学生的重要条件教师威信的形成:

1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是获取威信的基本条件2和学生保持长期而密切的交往3良好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有助于教师树立威信4给学生的第一印象也影响威信的树立5严格要求自己,有自我批评的精神

师爱的表现形式:1关怀和爱护学生2尊重和信任学生3同情和理解学生4热情期望与严格要求●学习心理概述学习的实质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学习是一个介于经验与行为之间的中间变量;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它是人类

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不但要掌握知识经验和技能,还要发展智慧、培养行为习惯,修养道德品质和促进人格的发展。学习的分类: 信号学习、刺激-反映学习、连锁、语言联结、辨别、概念、规则、解决问题学习。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语言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信号学习:属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包括不随意反应和情绪学习。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冯良忠教授认为,学生的学习可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认知学习论

学习并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的S-R型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并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的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从记忆中抽取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1、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布鲁纳的理论常被称之为认知——发现说或认知——结构论

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需经过获得、转化、评价三个过程

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

2、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教授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

3、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

各信息阶段发生的事件称之为学习事件,教学阶段发生的事情即教学事件。概括阶段就是学习迁移的问题。 4、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者与行为主义者不同之处在于强调学习者内部的认知过程。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习得这些事物及其特性,使外界客观事物(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内部的认知结构。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一)学习内容上的特点1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2要求掌握丰富的实践知识,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二)学习方法上的特点: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3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学习动机及培养

动机的涵义: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的功能:激活能力;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种类:1高尚的、正确的动机与低级的、错误的动机2近景的直接动机和远景的间接动机3内部和外部学习动机特点:多元性、间接性、社会性、职业化

学习需要(即学习内驱力):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供的内驱力、交往内驱力组成

学习期待: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诱因是动态的。特点:1学习动机的多元性2学习动机的间接性3学习动机的社会性4学习动机的职业化

如何激发学习动机:

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

且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想创设问题情境:1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2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适当的跨度二.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动机水平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校效果的提高。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惩罚比忽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四.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五.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不仅解释了以往学习结果产生的原因,更重要

的是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学习动机的理论观点

1成就动机理论:个体的成就动机的分类:力求成功的动机;避免失败的动机。 2成败归因理论:行为结果的归因的三个纬度(维纳的理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指归因。

3自我效能感理论:学习中强化的作用在于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行为的出现不是随后的强化,而是由于人认识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形成了对下一强化的期待。期待有两种,一是结果期待,二是效能期待。在人们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称为学习行为的决定因素。学习动机的外在表现

学生对待学习的注意状态、情绪倾向、意志毅力三个方面。

教师如何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1、学生的成败感与他们的自我标准有关;2、课题难度要适当;3、课题应由易到难;4、在某一课题失败时,可先完成有关基础课题,使学生下次在原来失败的课题上获得成功感。●学习迁移及其促进

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

学习迁移的分类:1正迁移与负迁移; 2正向迁移与横向迁移;3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4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学习迁移的作用:

1、对学习迁移的实质与规律的揭示,有助于建立完善的学习理论;

2、学习迁移直接影响到问题的解决,并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

3、学习迁移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是使习得的知识、技能与道德规范向能力与品的转化的关键。学习迁移的理论观点:

经验整合说:学习迁移的过程就是一个经验整合的过程,是通过同化、顺应、重组三种基本途径来实现的。同化性迁移的基本特点是“自上而下”的迁移。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1、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3、认知技能与策略;4、定势的作用。除上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之外,诸如年龄、智力、态度以及教学指导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习的迁移。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考虑上述主要因素的影响,促进正迁移,提高教学的成效。怎样有效促进学习迁移:1合理确定教学目标;2科学精选教学材料;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4 有效设计教学程序;5、教授学生学会学习。

强化的3种: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自我效能感的4大功能:1决定人们对学习活动的选择及学习活动的坚持性。2影响人们对待学习困难的态度3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4影响学习时的情绪状态

●认知的发展与知识的领会感知是感觉与知觉的总称

思维品质:主要指斯文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等方面。思维的深刻性:指思维的深度,表现为善于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思维的批判性:指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精细地检查思维的过程、正确地判断思维的结果思维活动的支柱:直觉行动思维阶段思维活动的支柱是实物和动作;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思维

活动的支柱是表象;形式逻辑思维阶段思维活动的支柱是概念;辩证逻辑思维阶段思维活动的支柱是辩证概念

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处于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思维也在显著提高

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首先表现在他们能直接地思考自己的认识活动,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认识活动过程及其活动方式;其次表现在他们对自己内心的认知活动和情绪活动都充满兴趣,能进行较为深刻的反思活动;再次表现在他们不仅懂得规则的内容以及意义,且能对规则的规则进行认识,在现实中无法比较的规则在他们的头脑中可以比较)直观:是领会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是知识掌握的首要环节直观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

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概念: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

意义:只有通过教材概括,才能使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才能避免学生形式主义地掌握知识类型:感性概括与理性概括。

过程: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过程就是思维过程。

一般过程:1分析与综合(分析有过滤式分析和综合性分析;综合有联想式综合和创造性综合)

2比较(比较以分析综合为前提,又是抽象概括的基础)

3抽象和概括(概括是在抽象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所共有的一般的与本质的要素,结合成为概念、法则与思想。思维过程对感性材料的加工改造是通过思维过程中的概括动作实现的,一般把整个过程简称为概括过程)

大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1一般直觉能力达到成熟水平,直觉的理解性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2观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3观察具有敏感性和系统性4观察具有相对的深刻性和稳定性提高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效果的条件:一.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

1、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的选用;

2、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和模象直观)的配合。首先,形象的直观过程应该受到词的调节,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感知的目的性。为此,在形象的直观过程中,教师应提供明确的观察目标,提示合理的观察程序。其次,形象的直观结果应以确切的词加以表述,以检验直观效果并使对象的各组成要素进行分化。再次,应依据教学任务,选择合理的词与形象的结合方式。二.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强度率、差异率、活动率、组合率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前,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进行有关知识的准备,并拟定详细的观察计划。观察过程中,要认真培养学生观察的技能和方法,让学生把握合理的观察程序,并认真做好观察记录。观察后,要求学生对观察结果和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和总结,写出观察报告四.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成效的条件:(一)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只用正例也可以有效地学习概念和规则,但如果同时提供正例和反例,概念和规则的学习将更加容易。因为反例的适当运用,可以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有利于加深对概念和规则的本质的认知。

(二)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就是概念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三)科学地进行比较

(四)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在实际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去进行自觉的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原理、规则

●记忆发展与知识的巩固

记忆的含义: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再认或回忆)等方式,在人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类型:形象记忆;情景记忆(对个人亲身经历、发生在一定时空关系中的某个事件的记忆);语义记忆(人们对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也叫动作记忆,是以人们操作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瞬时记忆:存储时间约为0.25-2秒。短时记忆:保持时间约为5秒到2分钟。短时记忆一般包括两个成分1、直接记忆;2、工作记忆。

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2各种记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3掌握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知识的识记与编码的主要方式 1、视觉编码;(感觉记忆的主要编码方式)2、语音听觉编码;(贮存在短时记忆系统的信息主要以语音听觉编码方式存在)3、语义编码;(主要用于对长时记忆系统中有意义的学习材料的编码)4、语言中介编码。(借助长时记忆中储存的语言的某些特点对当前输入的某些信息进行编码)

影响知识识记与编码的主要因素;一材料的数量与性质;二识记的目的性与主动性;三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四组块化编码;五尽可能使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六觉醒状态;七识记的信心

知识保持与存贮:保持是记忆过的经验在人们头脑中的巩固过程,也就是信息的存储过程。知识保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存储信息在内容和数量上都会发生变化。在数量上,保持的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在内容上,保持的内容比原来识记的内容更简略、更概括,更详细、更具体、更完整、更合理和有意义,是原来识记内容中某些特点更夸张、突出或歪曲,变得生动、离奇,更具特色

组织形式:空间组织(是人们保存情景信息与形象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系列组织(主要用于保存简单的符号水平的语义信息):联想组织;网络组织(这是人们语义记忆的主要方式,人类的概念和命题主要是按网络组织储存在记忆系统之中);更替组织

知识遗忘:记忆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是发生错误不完全遗忘:能再认不能回忆。完全遗忘: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暂时性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重现。永久性遗忘:永久不能再认或回忆。对于遗忘发展的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系统研究。如何合理复习,防止遗忘?

1复习时机要得当:遗忘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先快后慢”,要提高巩固复习的效果,必须在遗忘还没有发生之前及时进行,这样才能节省学习时间。在教学中应遵循“及时复习”的原则

2复习的方法要合理: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优于单纯的重复阅读,应综合使用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

3复习次数要适宜:一般说来,复习次数越多,识记和保持的效果越好;反之,则遗忘发生愈快。必要时可采用“过度学习”来提高记忆效果。过度学习并不意味着复习次数越多越好,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促进保持和防止遗忘,必须注意从学习时机、学习方法、学习程度等方面来综合考虑。

●认知策略与心智技能的形成

知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智慧技能,即狭义程序性知识;认知策略,即策略性知识)元认知:元认知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个结果的意识

元认知知识(存储在长时记忆中)元认知控制(存储在工作记忆中)指个体对认知行为的管理和控制。包括计划、监视、调节

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解策略

认知策略:注意策略;编码与组织策略(信息要长久保持,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对信息进行编码与组织,如描述策略、表象策略、归类策略、网络策略等);精细加工策略;复述策略。认知策略中的元认知成分是策略训练成败的关键。

在操作水平上如何促进心智技能的形成:原型操作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践。 1、使心智活动的所有动作以展开的方式呈现;

2、注意变更活动的对象,使心智活动在知觉水平上得以概括,从而形成关于活动的表象;

3、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并适时向下一阶段转化;

4、为了使活动方式顺利内化,动作的执行应注意与言语相结合。在原型操作阶段,外部言语作为心智动作的标志及执行工具,在“内化”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培养要求:1激发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

问题:根据问题的结构形式可分为排列问题、结构推导问题和转换问题三类。问题解决的涵义: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须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实质与特点:问题情境性;目的指向性;操作序列性;认知操作性。

早期模型:桑代克的尝试—错误模型;苛勒的顿悟模型;杜威的问题解决模型;瓦拉斯的创造性解决问题模型。过程:1、问题表征;2、选择操作;(问题解决的策略有算法策略和启发式策略。如果从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途径有多种,手段-目的的分析策略能较好地解决问题;如果从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只有少数几条途径,宜用目标递进策略。)3、实施操作;

4、评价当前状态。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1发现问题;2明确问题;3提出假设;(这是具有创造性的阶段,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提出假设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个体思维的灵活性和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4检验假设

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

1有关的知识经验(专家和新手的知识

结构不同,专家记忆中的知识是经过很好地组织的,在搜寻解决问题的途径是能很好地得到运用;专家不仅具有丰富的陈述性知识,而且他们的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的特点也不同于新手,专家以更抽象的方式表征问题,新手则倾向于从要求解决的问题倒退到已知条件) 2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是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功能固着是一种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3问题情境;

4酝酿效应(当一个人长期致力于某一问题解决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如果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暂时停下来去做别的事情,几小时、几天、几周之后,他可能会突然想到解决的办法,这就是酝酿效应)

5原型启发(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 6情绪和动机状态。

除了上述的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不仅影响解决问题的动力,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问题解决能力训练的基本步骤:1建立接纳意见的气氛 2鼓励学生仔细地界定问题 3教育学生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 4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5评价每个假设的优缺点 6考虑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7提供问题解决的机会应给予反馈

创造性: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心理学家常从发散思维来衡量创造性。发散思维是指从多种设想出发,不按常规地寻求变异,是信息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辐射,从多方面寻找答案,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有三种基本特征:流畅性、灵活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既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又离不开创造性的想象。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教师应当遵守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五条原则:①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②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③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④给以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⑤使评价与前因后果联系起来

2、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的基本原则是,在集体解决问题的课堂上,暂缓作出评价,以便学生踊跃发言,从而引出多

种多样的解决方案。教学活动要遵守以下规则:①禁止提出批评性意见;②鼓励提出各种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③鼓励各种想法,多多益善;④追求与众不同的、关系不密切的,甚至离题的想法。 3、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戈登技术●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教育

自我意识的涵义: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

结构: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志的三种,分别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中最重要的方面。自尊是自我体验中最重要的方面。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包括自立、自主、自律、自我监控、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其中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是自我调控中最主要的方面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以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从自我观念来看,可分为实现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三个维度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自我中心期;客观化时期;主观化时期。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与自我探究

1以学习成才为中心的自我探究 2以社交活动为中心的自我探究 3以个人未来的前途与发展为中心的自我探究4以自我的社会价值为中心的自我探究青年中期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矛盾突出的时期,也是趋向统一和转化的关键时期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总趋势: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协调统一,同步发展,自我意识已经成为一个整体,随年级上升而发展具有较强的时代特点:政治方面的改革意识、民主意识、竞争意识;求知方面的成才意识、探索意识、创造意识;思想品德方面的道德意识、审美意识;行为方面的参与意识、社交意识

自我认识的发展特点:更具主动性和自觉性;自我评价能力在增强,但仍有片面性;自我概念的丰富性、完整性、概括性、稳定性。

自我体验:是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个体对自己产生的情感体验。发展特点:丰

富性与活泼性;敏感性与情境性;自尊感和自卑感相互交织。

自我调控的发展特点: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愿望强烈

大学生如何进行自我教育

1、全面认识自我①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②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③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④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⑤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⑥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来认识自我。

2、积极悦纳自我

3、努力完善自我①确立正确理想自我②努力提高现实自我●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培养

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行为~ 品德的实质:品德是道德品德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其实只是把外在与主体的社会行为规范内化主体内在的道德行为观念,并进而通过个体的道德价值取向,稳定地调节主体外显的道德规范行为的过程

品德的特征:稳定的道德行为;以道德观念为基础,是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

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2.道德情感,包括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道德情感.直觉的道德情感是由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想象的道德情感是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伦理的道德情感是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3.道德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

1.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的研究:皮亚杰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有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10岁以后的儿童进入自律到的阶段。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重大影响。柯尔伯格的研究

2.道德价值观辨析论价值观辨析理论主要通过价值观辨析与赋值策略来促进道德教育

3.强化和社会学习论强化是联结理论的核心概念。强化包括外部强化、内部强化和自我强化

观察学习的主要影响因素:榜样与示范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1遵从(从众和服从)2认同(其实质就是对榜样的模仿.认同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3内化醒悟是道德品德转化的基础和前提●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适

群体的含义:群体也称团体,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到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特点: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具有一定结构;群体成员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并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大学中的班级和学生社团组织都是正式群体群体背景:起社会促进作用还是社会干扰作用,取决于工作任务性质的复杂程度

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地位的现象。群体极化的解释,一种观点认为是信息的影响,一种观点认为群体讨论会造成规范性影响

冒险转移:人们倾向于在群体共同决策时比个人决策时表现出更大的冒险性,这种现象较冒险转移。冒险转移是群体极化在决策方面的特殊表现

造成冒险转移现象的原因是:个人倾向于假设群体鼓励富有冒险性的见解;责任分散;文化价值倾向于对高冒险性有较高评价

从众: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服众: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作出的行为.有两种情况,一是在有组织的群体规范的影响下的服从,一种是对权威人物的服从.模仿:个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而引起一种与他们的行为类似的行为.感染:一种情绪的传递过程,它通过言语、表情、动作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方式引起他人认同的情绪和行为

大学班集体的类型:简单聚合型;一般型;成熟型。高凝聚力的班集体特征:同学积极参与班集体活动;同学之间积极交往;同学对集体满意度高,心情舒

畅;士气高涨,精神振奋;同学之间有强烈的影响

班集体凝聚力的培养方法①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③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

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1交互性原则 2社会交换原则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4情境控制原则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一)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2主动交往 3移情二)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 1避免争论 2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3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学会批评①批评从称赞和诚挚感谢入手②批评前先提到自己的错误③用暗示的方式提醒他人注意自己的错误④领导者应以启发而不是命令来提醒别人的错误⑤给别人保留面子

人际关系的状态:人际关系从建立到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它使交往双方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关系密切的一系列不同程度的相互关联状态。直接接触是双方情感关系的起始点人际关系的种类:1按照情感融合的相对程度,将人际关系分为轻度卷入、中度卷入和深度卷入。

整个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情感卷入和交往由浅入深的过程。人际关系深度的标志是交往双方自我暴露的水平2根据情感卷入和自我暴露水平的不同,将人际交往分为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1交往愿望的迫切性;2交往内容的丰富性;3交往系统的开放性;4交往观念的自主性●心理健康教育

“无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2能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 3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4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 5合理的行为 6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因素:1自我意识分化,理想我和现实我出现矛盾2情绪控制能力低3缺乏人际沟通能力4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5社会适应能力差6家庭问题的影响7缺少心理卫生知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普遍认可的目标是:1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和欣赏自己,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2促进自信,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3学习与他人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4学习与异性相处,对恋爱、婚姻、家庭有正确的观念和态度5在学习上奠定稳固的基础6为将来的工作作充分的准备

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1自豪和自卑的内心冲突 2渴望交往和自我封闭的矛盾3独立和依赖的矛盾 4理想和现实的矛盾5富于思考与认识偏激的矛盾帮助学生调整自己,适应大学的生活模式:1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学会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 3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4端正专业思想,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大学生学习适应的指导:1、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 2、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3、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4注意用脑卫生 5注意考试的心理卫生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1培养大学生的交往意识和技能 2克服交往中的认知障碍 3寻求一些具体方法来解决人际关系问题:①感受性训练②角色扮演法③社交恐惧、自卑的调节●教学设计

智育的最终目的:使学生学会“做事”,即具有解决问题的本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智育的目标:陈述性知识,包括符号、概念和命题;认知策略,即学习策略,也包括元认知策略;心智技能,即智力技能或认知技能

教学空间是教学目标所确定的教学终末状态与教学开始前学生原有的起始状态之间的心理差距。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并填补教学空间的过程。使能目标介于起点状态和终点目标之间的教学目标,是达到终点目标的前提条件教学成效的测量与作用●

教学测量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简称学绩)进行探察,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办法。测验量表的科学性是有效教学测量的必要条件。

效度的含义:指测量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即它能够测出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与行为特征的程度。效度是科学测量工具最重要的质量指标。

类型:1内容效度:指测验题目对有关内容或行为规范取样的适当性,也就是测验所选的项目是否符合所要测量的东西,其代表性是否适当。

2构想效度:指测验对某种理论的符合程度,目的在于用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对测验的结果加以解释及探讨。

3实证效度:又称效标关联效度,指测验对于特定的情境中的个体行为进行预测的有效程度。根据效标资料搜集的时间,实证效度可分为同时效度和预测效度。检验测验的实证效度,最主要的难点在于找到合适的效标。

内容效度和构想效度既是实证效度的保证,又要得到实证效度的支持;考察内容效度和实证效度可以帮助确定构想效度;用于测量某种构想的测验可以作为实证效度的预测源来使用。信度:测验的信度又叫测验的可靠性,指测量的一致性程度。

高信度是使测验有效的一个必要条件。项目难度:指测验题目的难易程度,通常以答对或通过该项目人数占应试总人数的百分比来表示。区分度(项目的效度):又称鉴别力,是指

试题对所要测量的心理特性的识别程度

信度和效度都是就整个测验而言的,难度和区分度则是就测验题目(简称项目)而言的。教学测验的类型:一.根据测验目的划分:1常规参照测验:以学生团体的平均成绩作为参照标准,就某学生得分的高低来说明其在学生团体中的相对位置,将学生分类排队。2标准参照测验:参照规定的作业标准,核对学生的测验得分,评定其是否达到标准以及达标的程度如何的测验。主要用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测量,用于诊断及个别指导二.根据教学过程不同阶段选用的测验划分:准备性测验;形成性测验;总结性测验。

命题的一般原则:1试题要符合测验的目的2试题内容的取样要有代表性3题目格式应多种多样4文句要简明扼要5答案应正确可靠6测题应彼此独立

普通心理学笔记,大一下的考试

思维是借助于语言、表象和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认识,是认识 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 的形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 思维的概括性:在大量感性材料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思维的间接性: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作间接的认识。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在进行思维时,人们需要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 改组。 形象思维: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问题。 辐合思维: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有方向、有范围、 有条理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 再造想像: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以记忆表象作基础,和词语思维的组织作用。 问题解决的效率除受策略、知识等因素影响外,还受知识表征的方式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不同、定势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动机、情绪、人际关系等心理因素的影响。 创造性的心理成分包括吉尔福特辐合思维、发散思维流畅性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变通性发散项目的范围或维度、独特性对问题能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来衡量创造性的高低。梅德尼克远距离联想能力在彼此相距很远的观念间看出其关系的能力。一致性评估技术通过对创造出产品的评估,来评价人的创造性。以及人的坚持性、自信心、意志力、责任感等非智力因素。

语言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 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行为。语言的特征创造性人们使用有限数量的词语和合并这些词语的规则,便能产生或理解无限数量的语句。语言的创造性说明儿 童习得语言单靠模仿他人的语言是无法实现的和语言能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能力、结构 性任何语言符号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而存在的。不同语言的具体结构规则是不同的、意义性语言中的一个词或一句话都有一定的含义,这种意义性使得人们能够相互理解和交流、指代性语言的各种成分都指代一定的事物或者抽象的概念、社会性语言是个体运用语言符号进行的交际活动(一个人说话的内容,常常要受到别人的影响)、个体性语言行为具有个体的特点 普心,第九章,动机 动机的产生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的状态。需要是由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要求引起的,可能来自有机体的内部,也可能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当人们感受到这些要求,并引起个体某种内在的不平衡状态时,要求就转化为某种需要。没 有对象的需要是不存在的。是有机体活动的源泉。人类从渴则饮,到科学技术的发明都是在需要的推动下进行的。人的需要同动物的需要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的需要主要由人的社会性决定的;人的需要的内容及满足需要的手段也和动物不同;由于人有意识,人的需要会受 到意识的调节与控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由生理需要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是最重要,也是最有力量的、安全需要它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爱和归属的需要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尊重的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使他在生活中变得更有能力,更富有创造性。相反,缺乏自尊会使人感到自卑,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处理面临的问题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构成。 动机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呈倒形曲线关系。人们在中等强度的动机

心理笔记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 变态心量学概述 人的心理活动有: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像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主研究如何定义心理异常,心理异常的发生、种类、性质和特点。具体表现形式及心理异常造成的痛苦体验、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损伤等。 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对像也是精神病学的对介。不过二门学科有侧重点,变态心理学侧重研究说明心理异常的基本性质与特点,个体心理差异及生存环境对心理异常发生发展的影响。精神病学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与预后以后精神障碍康复。 学科简史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 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 有三个方面: 保障人顺利的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保障人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保障人正常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变态心理学把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称为异常。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1991年提出的四类标准) 医学标准:神神障碍是躯体疾病。如人的某种心时或行为疑为有病就需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出厂上认为该人有精神障碍。其民证明或行为表现,刚被视为疾病的症状,产生原因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病理的变化,是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 统计学标准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可根据统计学正态分布中的其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多以心理测验为工具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 标准的缺陷:如智力超常或有非凡创造力的人很少,很少就会被认为病态。心理特征和行为也不一定服从正态分布,心理测量内容受社会文化的制约。故统计学标准的普遍性也只是相对的。 内省经验标准 内省经验涵盖二方面:病人的内省经验,自我觉得有焦虑、抑郁或说不出的不舒适感,自认为不能控制自己行为。二是观察者的内省经验。如观察者把自己看到的行为与过往经验相比,从而对被观察者做出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判断有主观性)。 社会管适应标准 人能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和改造环境,因些说他的行为是一种社会适就性行为。如果器质或功能缺陷,使某个人的社会行为能力受损,不能照社会认可方式行事,我们认为此人有精神障碍(人的行为与社会行为的比较得出)。 心理学的区分原则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2017.01

第一章绪论 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感受器→加工器→记忆系统→加工器→效应器 二、对认知心理学的实质的理解: 实质: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关心的是人脑的心理功能、而不考虑它的物质基础。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 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快速的信息加工 观察法:“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 较慢的加工 计算机模拟:两者皆宜(适用于快速/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 (一)反应时实验: 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的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 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应用: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 减法反应时小结: 1. 前提:认知过程是系列加工的。 2. 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3. 对于一些复杂的认知过程,要明确区分出不同的加工阶段还存在一些困难。 2、相加因素法实验 该方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66-1969)发展出来。 斯腾伯格认为: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总和, 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实验逻辑: 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某一个特定的加工阶段。 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存在交互作用),那么这两个因素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应用: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工阶段。 相加因素法实验小结: 1. 如减法反应时的前提,认知过程必须是系列加工的。 2. 能否应用可相加的和相互作用的效应来确认加工阶段的不同,有研究者对此持怀疑态度。 3、开窗实验 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 字母转换实验: 一种比较典型的“开窗”实验方法。它可以较清晰地反应在进行字母转换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加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而且计算出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开窗实验的特点: 1)当前的认知活动包含了不同的认知阶段,这些阶段是系列进行的。 2)每一阶段的开始和结束都可以通过外显的指标显示出来。

钱铭怡版变态心理学

钱铭怡版《变态心理学》课堂笔记 第一章什么就是变态心理学 (简答)变态心理学又称病理心理学,就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人类各种心理活动,包括认识活动,情感活动,动机与智力,意志活动及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及其原因;对这些就是异常进行分类与解释,阐明心理异常的发生、发展、转归的原因与规律;并把这些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简单地说,变态心理学就是研究异常的心理现象与行为活动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 (名词)变态心理学就是探索、理解与预测人类心理异常的一门科学。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异常的实质,即异常心理的原因、机制与心理结构问题。 (2)正常与异常的区别以及判断标准。 (3)心理异常的分类与表现特点。 (4)解释心理异常的心理学理论,都以各种学派对正常人格的观点为基础。 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联系与区别: 变态心理学偏重于对异常心理活动规律性的认识,并为心理治疗提供理论基础,这种认识对精神病学也就是一种有益的促进。而精神病学侧偏重于对精神疾病的诊断、临床治疗以及护理与预防,它也就是变态心理学的基础之一,它的临床实践可丰富变态心理学的内容,验证变态心理学的某些理论与假设。 心理异常的类别与范畴: (1)严重的心理异常;(2)轻度的心理异常;(3)心身疾病;(4)心身障碍:主要表现为躯体功能障碍,但无病理形态学变化的基础,也无明显的精神活动障碍的一组疾病;(5)大脑疾患与躯体缺陷时的心理异常;(6)行为偏离与人格障碍;(7)药物依赖及儿童青少年障碍。

严重心理异常与轻度心理异常的区别 严重心理异常轻度心理异常 精神病症状重轻 社会适应丧失(严重适应不良) 部分丧失 人格改变明显部分 自知力没有有 主动求治不会会 心理异常就是在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与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歪曲的反映。 心理异常的实质: 首先,异常的精神活动的就是大脑机能障碍的表现,这种障碍也有其物质基础。 其次,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即大脑的发展水平越高,症状就越丰富,但这种观点不应把大脑的高级机能与低级机能截然分开,两者就是有机联系的。 再次:从反映论的角度来瞧,心理异常就是不健全的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歪曲反应,所有症状都来源于客观现实,取材于现实生活。 变态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就就是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提供划分心理异常的标准与有效的方法,并为各种临床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将有助于探明人类的心理活动的实质。从实践上说,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有利于推动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 对心理异常的各种解释 首先,从统计意义上讲,心理异常就是指与某个确定的常模的偏离,当代很多作者都把统计上的偏离作为判断心理异常的标准。 第二,心理异常也被理解为就是对某一文化常模的偏离。

生理心理学自考期末考试笔记.

第一章导论一、神经解剖学知识 A. 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神 经科学、和信息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B 脑研究的6 个理论体系: 自然哲学理论、机能定位理论、经典神经生理学理论、细胞神经生理学理论、脑化学通路学说、神经科学理论。1. 神经解剖将神经系统分为两大部分:即中 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2. 中枢神经系统由颅腔里的脑和椎管内的脊髓组成。颅腔里的脑又可分为大脑、小脑、间脑、中脑、桥脑和延脑六个脑区。椎管内的脊髓分31节。3. 外周神经系统是中枢发出的纤维,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 神经组成,它们分别传递躯干、头、面部的感觉与运动信息。在脑、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运动的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称之为植物神经(自主神经)。根据植物神经的中枢部位、形态特点,可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功能上彼此拮抗,共同调节和支配内脏活动。4. 神经组织学根据脑与脊髓内的细胞聚集和纤维排列将其分为灰质、白质、神经核和纤维束。灰质和神经核是由神经细胞体和神经细胞树突组成。白质和纤维束是由神经细胞的轴突(神经纤维)组成。5. 在大脑中,灰质分布在表层,称为大脑皮层;白质在深部,称为髓质。在脊髓中正好相反,灰质在内,白质在外。根据大脑皮层细胞层次不同,可将皮层分为古皮层、旧皮层和新皮层(占大脑皮层90%)。6. 根据解剖部位从前向后,又 可将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枕叶以视觉功 7. 前额叶皮能为主。顶叶为躯体感觉的高级中枢。额叶以躯体的运动功能为主。 层和颞、顶、枕皮层之间的联络区则与复杂 知觉、注意和思维过程有关。8. 边缘叶:大脑的底面与大脑半 球内侧缘的皮层-边缘叶(包括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回及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试题(带答案)

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说,就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是人类为了认识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门科学”。 注意是伴随在心理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特征。(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力过程)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 心理的实质主要包括三方面:脑是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反射是心理活动产生的方式;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脑是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布洛卡区:运动性失语症,一种非流利型表达性失语症。患者说话时发音困难,语言不流利威尔尼克区:接受性(接受性或印入性)失语症,这是一种语言失认症。说话时,语音与语法均正常,不能分辨语音和理解语义。 反射是心理活动产生的方式 一.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机能单位。主要作用:接受和传送信息。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构成。 神经系统 二.1.周围神经系统是人体的“通讯网络” 脊神经31对:肌肉,脏器 脑神经12对:头部器官 植物性神经交感神经(机体兴奋)副交感神经:(机体抑制) 2.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高级中枢是指大脑两半球、低级中枢是指大脑皮层以下的 部分,脊髓是神经系统的最低级部位,“司令部” 脑:脑由延髓.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和大脑组成。 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其功能是不对称的,这种功能、不对称性叫“单侧化”。大脑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与言语有关的方面如概念形成、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也占优势。右半球的优势体现在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活动上,如音乐、美术、情绪表达、识别能力等。 额叶躯体运动(使活动服从于坚定意图和动机的作用)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 顶叶躯体感觉(温、触、动感觉等)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 枕叶视觉忱叶的枕极 颞叶听觉颐上回和额中回 边缘叶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环境的调节、情绪调节大脑底而与大脑半球内侧缘皮层 脊髓调节四肢活动、体内器官工作等先天性反应(如膝跳反射)神经系统的最低部位 脑干

心理学笔记(完美版)

张厚桀版《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概论 一、心理学的概念 【识记】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领会】 心理学的基本性质 科学的标准:客观性、准确性、可检验性。心理学独特的性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冯特于1879在德国莱锡比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感觉。这一行动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 二、心理学的分支 【领会】 心理学理论领域: 1.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3.发展心理学 4.心理测量学 5.生理心理学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1.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2.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3.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4.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 【领会】 1、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下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

观、真实,观察者处于被动,观察结果的记录和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优点: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且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缺点:观察者处在被动地位,观察结果难以重复,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测和偏见的影响; 2、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使用测验法时,必须注意测验的目的及其适用的目标群体,遵照规定的方法实施,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要求适应群体) 3、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研究者可以积极的利用仪器设备干预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人为的创设出一些条件,使得被试者做出某些行为,并且这些行为是可以重复出现的。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三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实验法有两种: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但是由于实验情境不易控制,在许多情况下还需要由实验室实验来加以验证和补充。实验室实验可能获得较精准的研究结果,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关系,并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但是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并影响到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条件限制) 4、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问卷法可以同时搜集许多人的同类问题的资料,比较节省人力物力,但其潜在问题是问卷回收率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被调查者有时可能不认真合作,而使问卷的真实性受到影响。谈话法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条件和设备,比较容易掌握,但是由于访谈对象有限,加上被试可能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到资料的真实性。(节省人力物力,准确性受影响) 四、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应用】 心理学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意义 1.认识内外世界 2.调整和控制行为 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一、意识的概念 【识记】 意识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具体说来,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 无意识 指的是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前意识:指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过渡层面 【领会】 意识的四种不同状态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在这个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的去完成一件事情。 (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它本身要求很少注意,并且不妨碍同时进行的其他活动。 (3)白日梦状态:它只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 (4)睡眠状态:这时意识并没有完全停止活动。 以上四种意识状态是正常情况下所出现的。此外,有时候还可以通过药物使人产生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如打麻醉针或吃特定的药物、吸毒后,会产生一种意识的扭曲状态;催眠实际上是一种受暗示的状态。

变态心理学笔记整理

变态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变态心理学:历史上的观点 变态行为的定义 ?违反社会标准(norm violation) 准则(norm):告诉我们何为对错、何时何地应与谁在一起的规则 被接受和不被接受的行为,其分界线在哪里 什么样的不被接受的行为才被认为是“失调(disorder)” 准则是十分可变的,但在定义变态中又相当重要 ?统计标准(statistical rarity) 正态分布曲线,处于“黄金平均数”(大多数人)之外的就是变态;E.g. 精神发育迟滞 缺陷:没甚价值。无法区分优劣,分数论本身也是危险的,不应以分数完全评判一个人 ?个体不舒适感(这条标准应用最广泛)E.g. 判断青年吸毒成瘾者 个体会被自己的想法或行为所折磨,故可以让人们自己判断是否变态 缺陷:评估行为时没有标准 ?行为适应不良 一个人能否运用他的方式来适应他的生活,与违反社会标准有所重叠 关注实际中的行为,故很有效,但应适用范围广就意味着价值不高 ?综合标准(要全面考虑) 注重价值(value):norm violation & 个体不舒适感 注重事实(facts):统计标准、行为适应不良 与群体有关的变态行为 不同群体间1)失调的分布不同;2)对心理失调的经历和表达方式不同;3)参照的准则不同会影响诊断 ?文化和种族之间的差异 美国的抑郁率是台湾农村的4倍,是新西兰的三分之一 ?性别差异 抑郁的男性—远离人群;抑郁的女性—依赖人 女性:抑郁、饮食障碍、焦虑更普遍;男性:滥用药物、反社会、偏执狂 变态行为的解释 ?医学模式(治疗变态行为最好由医生来进行;要住院、服药,而且所有术语都是医学的) 变态行为是一种病,每种行为都有具体的病因和一系列症状 变态行为是生物原因的,由身体功能损害而造成 批判:1)大多数变态行为仍未找出生物原因;2)医学模式助长了严重的恶习 发展成神经科学 ?心理学的方法 把异常归于个人在和环境互相作用中的心理过程 起因:忽视教育、创伤经历、社会知觉偏差、太多压力等 1.心理动力学:变态行为来源于童年的潜意识心理冲突 2.行为主义:来源于不良的学习,适应不良的行为得到强化,适应良好的行为却没被强化 3.认知理论:变态行为是对自己和环境的知觉和想法不适应所导致的 4.人际关系理论:是人际关系混乱的结果 5.是社会和文化力量的产物,关注影响到诊断的歧视 变态行为的治疗:最好是综合治疗 影响因素:1)社会的性质(大v.小);2)如何解释这样的行为(不同解释引向不同治疗模式)

疆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

第二章意识和注意 1、意识的基本特征是觉知性、能动性和(社会制约性)。 2、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存在以及自身同周围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的意识叫做(自我意识)。 3、(脑干网状结构)使大脑皮层保持觉醒状态,使注意成为可能。 4、鲁里亚等人的研究表明:在调节高级有意注意中(额叶)起着重要作用。 5、刺激物的强度是引起(无意注意)重要原因。 6、间接兴趣是引起(有意注意)的原因。 7、注意的范围是指(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8、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主要是个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以及(知觉对象的特点)。 9、如果活动的任务多,注意范围就(小)。 10、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 11、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 12、平时人们常说“一心不能二用”,从注意品质来看“一心二用”是(有条件的)。 13、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14、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易的条件有(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个体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原来注意的强度)。 15、意识活动中的核心因素是(语言、思维)。

1、动物没有意识。 2、意识是人特有的。 3、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4、注意是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征。 5、“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是高度注意时的一种特殊表现。 6、“一目十行”是注意广度很大。 7、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能相互转化。

第三章感觉和知觉 1、能够引起某种感觉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叫做(感觉阀限)。 2、能够引起感觉的某种刺激物的最小刺激量叫做(绝对感觉阀限)。 3、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做(感受性)。 4、把被试所感觉和觉察的阀上刺激强度和阀下刺激强度给予算术平均数,即使他的(感觉阀限)。 5、人的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值得大小来度量的。 6、当某一分析器刚刚能够察觉出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 7、神经纤维束穿过视网膜进入脑内的地方叫做(盲点)。 8、大脑皮层上的(枕叶)区是产生视觉的中枢地位。 9、人的可见光谱范围是在(380nm-760nm)。 10、通俗的说,一种颜色区别于另一种颜色的根本标准是(色度)。它是由光线的波长所决定的,是彩色的最重要属性。 11、在某一种颜色中,决定其色调的光线与混合其中的白色光线的比例叫做(饱和度)。 12、彩色和非彩色所共同具有的属性是(明度),它是由物体的反射系数决定的。 13、色光混合是一种(加色法)。 14、互补律、间色律和代替律是应用于(色光混合)的三条规律。 15、在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做(后象)。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笔记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材料 第一章发展理论 第一节身体、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 1.青少年身体上的变化:(P5) 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一是体型外貌的变化;二是脏器机能的健全;三是性的成熟。此外与心理发展最密切的是:脑与神经系统的成熟变化。 2.脑与神经系统的变化:(P10) 神经元的修剪原则——“用进废退”。 3.大脑各部分的发育完善:(P12) ①顶叶位于脑的最上部,它是最先完成髓鞘化和修剪的脑区。1 ②枕叶位于脑的后部,主管视觉。 ③颞叶位于额叶的下方,耳朵的正上方,16岁之前颞叶还处于生长阶段,16岁后才开始修剪和髓鞘化。颞 叶主要负责加工听觉刺激和语言信息。 ④额叶位于脑的前部,是大脑皮层最大的区域,它最迟发育完善,功能也最复杂,和学习的关系最为密切。 ⑤小脑位于脑的后下部,它负责人的运动协调,与平衡、调节身体姿势有关。 ⑥杏仁核,和我们的“本能”有关,决定的是较低级的反应。 第二节心理发展的实质 1、发展的定义:(P14)指个体从受精卵到死亡整个过程中的系统的连续性和有续的,模式化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心理发展的含义: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随着年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以改进,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大致体现为: ①反应活动从混浊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化; ②反应活动从不随意、被动向随意、主动演变; ③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 ④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注意:如果出成简答题,问“心理发展的含义是什么?”必须首先回答发展的定义。 2、心理发展的实质:(P15) 1)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发论观点: 内发论观点认为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 必须要牢记的几个人物以及其著名言论: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内发论观点以霍尔、彪勒为代表。以弗罗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派。 2)个体心理发展的外铄论观点: 外铄论观点认为心理发展完全取决于个体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 必须牢记的人物及其言论:行为主义学派的华生说过:“给我一打健康和完善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置的特定环境中教育他们……”华生主张“教育万能论”。斯金纳继承了华生的环境决定论观点。 3)个体心理发展的建构观点和社会文化历史观点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 3、心理发展的特点:(P20) ①连续性和阶段性(斜坡与楼梯的关系,是质的飞跃阶段); ②方向性和可塑性(不可逆性); ③常态发展和个别差异(不平衡性); 1下划线部分为上课强调重点,下同

变态心理学笔记

变态心理学 (Abnormal Psychology)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障碍与病理心理学 1、心理障碍 是一种不被某种特定文化所期待或非典型的行为反应,常常表现为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并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而出现。 定义心理障碍的三个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非典型性反应。 2、心理障碍的基本元素: ?痛苦(suffering) ?适应不良(maladaptiveness) ?不合理(irrationality) ?不可预知性和失去控制感(unpredictability and loss of control)?少见的和非传统性(rareness and unconditionality) ?观察者不适(observer discomfort) ?违背标准(violation of standards) 3、心理状态: 主要包括两大类:心理正常和心理不正常 从临床心理学角度出发,划分为: ①心理健康(健康心理); ②心理不健康(不健康心理):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部分可疑神经症 ③心理不正常(异常心理):变态人格、神经症、其他精神障碍

4、判定建议 注意判定标准的社会性,注意判定标准的主观性,注意判断这的不同角度,不要给自己贴标签。 二、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科学,是研究异常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规律的科学。它不仅要对行为异常的各种表现加以描述、分类和解释,还要尽量阐明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其研究的理论任务是帮助揭示正常心理活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实践任务是促进人类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 三、变态心理的定义 变态心理或心理障碍(psychological disorder),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第二章变态心理学的理论 一、生物学理论 1、生物理论学家认为异常行为是脑和身体其他系统的功能失调的结果。他们主要从遗传基因和神经科学的角度解释行为异常的现象。 2、生物理论学家认为脑的功能失常是导致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①脑部结构与心理障碍-海马控制情绪和记忆,杏仁核与恐惧有关等;亨廷顿氏病是一种典型脑部退化的疾病,表现为情绪爆发性、记忆力丧失、认知困难、自杀想法、不随意动作、以及怪异的想法。 ②神经递质与心理障碍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填空、单选: 心理学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关于心理学的专著。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是心理学成为独立科学的标志 心理学历史可以分为哲学心理学时期和科学心理学的创建和发展时期 多选: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人格包括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和人格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 心理学主要研究方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临床法和个案法 简答、论述: 论述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14——15 教师应掌握的心里辅导技术?17——18 第二章中学生的身心特征 填空、单选: 1、人的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由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组成。植物性神经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2、延脑有活命中枢之称 3、高级神经活动主要指大脑皮层完成的条件反射活动。 4、脑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 5、大脑皮层可分为感觉区、运动区、联合区 6、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做出的规律性的回应,可分为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 7、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8、心理发生与发展分为种系心理发生与发展和个体心里发展 9、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是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 多选 1、人类心理发生与发展的条件:手的发展和直立行走;劳动;语言 2、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阶段性、连续性、稳定性、可变性 3、中学生心里发展的一般特征:过渡性、闭锁性和社会性。 简答、论述: 1、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异同点35 相同:基本原理相同,以强化为基础,都有消退抑制和自然恢复现象;都可以建立多级条件反射;都有泛化和分化现象。 不同:反应的先天性和后天性是根本区别;操作水平不同(不随意与随意);学习模式不同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39 遗传因素:遗传,生理成熟;二、自然因素;空气质量,噪声,社会密度,自然灾害; 社会文化因素:文化传统,拷贝世界,学校教育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表现:

《犯罪心理学》笔记 考试重点

犯罪行为导论 犯罪心理学的概念: (1)狭义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产生、形成及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2)广义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心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发展规律、表现特点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犯罪心理学5种主要研究对象: 犯罪人;一般违法人;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 揭露与惩罚犯罪的有关人员,这主要是指司法部门人员; 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和监狱的工作人员。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学科性质、对象和任务、研究方法、发展历史等 (二)个体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理论 (三)各种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分析 (四)犯罪心理学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犯罪心理学的性质: 交叉性学科;边缘性学科;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的综合学科;应用性学科 犯罪心理常用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是研究犯罪心理学的最基本的方法,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者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和描述犯罪人的各种行为表现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优点:真是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缺点:研究者较被动;结论难以量化处理,准确分析;研究者的水平对材料的质量有较大的影响。 2、调查法 调查法: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有关犯罪人的资料,研究犯罪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调查法包括问卷法和访谈法 3、测验法 用标准化的测验量表来测量犯罪人心理特点的方法。 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 中国罪犯心理测试个性分测验 4、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选择典型的各类案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犯罪人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方法 (选择)犯罪心理学的历史: 角度:时间轴线/地区轴线 早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近现代的犯罪心理学发展 西方国家的犯罪心理-我国的犯罪心理

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两天必过):教育心理学

重点记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①学生-- 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容的载体、教学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P6)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P9-12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 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1.1 变态心理学概论

1.1变态心理学概论 我们现在就介绍变态心理学的这个概论。变态心理学的英文是abnormal phychology,你可以看得很清楚,ab这个字头,我们就知道是一种“变异、异常”这样的,normal是”正常“。所以,我们这个词是容易理解的。但是,在这儿要声明一下,因为我们的这个课程一直以来都叫《变态心理学》,我们在编那本变态心理学书的时候,我们也有过考虑,题目想改为《异常心理学》,因为“变态“,多少有一些贬义,因为有的时候说这个人,你说不好听的话,说贬义的话,就是说这个人变态,这个的词是带有贬义的。如果说“异常”,那么和“正常”对应,我们相对的觉得那个词更好一些,但是因为传统上这个课程是一直是这样叫的,我们就没有能够改得了,就是从编辑和从课程安排就都按照这个,但是大家知道,你现在看到一些书,也有翻译作“异常心理学”的,实际上,从我们的角度看,”异常心理学“相比”变态心理学“的翻译要更好一点。那我们再接着来说,就是心理学里边有不同的分支,大家一上本科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学了《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讲的是正常人的心理学方面的一些规律、感知觉、思维、记忆、注意,等等。我们这个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是异常心理学现象,异常心理学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规律的这样的一个科学,所以这个和正常的是不一样的。那么正常人是怎么样,我们经常都有一些研究的基础在那,那我们对异常也有很多的研究。我们想要了解异常的现象,我们就需要从一些症状、描述性的现象入手。所以,我们看了变态心理学工作的重点:首先是描述异常的表现和正常现象的区别。对于异常现象,我们又可以把它看作是障碍、是疾病,还有病程和预后,他如果发病,从起病开始,他大概是怎么样一个发展,这个过程会多长,他得病以后未来的情况会是怎么样的,这个就是我们讲的病程和预后的一个情况。这个就是变态心理学工作的重点,也是我们这个课程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第二,就是我们只知道他的现象和正常现象的区别还不够。一个人,好像看起来好好的,为什么他会出现一些异常的表现?他怎么就会得病了、出现心理障碍了呢?我们还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它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我们要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等等各个方面来看,为什么一个人会出现一些异常的现

心理学复习笔记

学前心理学复习要点 1、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 是0~6岁的儿童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0-----6岁)的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成长、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2、发展心理学: 关于心理发展的问题,在心理科学中,一般是从两个方面加以研究的。 (1)心理的种系发展。所谓心理的种系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演化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动物心理发展史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前史。它研究从低级动物到类人猿为止心理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在适应自然的情况下逐步从低级形态(受刺激性)向高级形态(思维的萌芽)发展的。 人类心理发展史则是研究人的心理、意识发生发展的历史。人类的心理是由动物心理发展准备起来的,是跟动物心理有联系的,但同时又有本质的区别。人的心理、意识是人类祖先在劳动过程中、在言语的参与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心理的个体发展。研究人、动物的生命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身心状态和机制的成长、变化的规律。其目的是探索生命体心理活动的一般法则。 发展心理学从个体研究的角度看:探究从人类个体的胚胎期开始一直到衰老死亡的全过程中,个体心理是如何从低级水平向复杂高级水平变化发展的,是狭义的发展心理学。着重在于揭示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并探讨个体心理从一个年龄阶段发展到另一个年龄阶段的规律,具体包括婴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少年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内容 (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3、儿童心理学的产生标志:蒲来尔《儿童心理学》的出版 4、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研究时尤其应注意贯彻那些原则? 1客观性原则:(1)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必须考虑到儿童生活的客观条件。 (2)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2发展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 5、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年级)或某几个年龄(年级)的被试的心理以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 1.优点:(1)研究者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实验研究任务,并可以同时对两个或多个以上的多个不同年龄人群的某种心理活动进行调查研究。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复习资料大全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专门研究发生在教育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研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 研究内容: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五要素、三过程) 要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教学媒体(载体/工具)、教学环境(物质/心理) 过程:学习过程(研究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二、作用 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 ①帮助教师准确了解问题 ②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③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④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三、发展概况 创建:夸美纽斯(遵循自然)、裴斯泰洛奇(教育心理学化)、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卡普捷列夫(出版第一部 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世界最早的系统教育心理学专著) 发展—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 走向成熟—布鲁纳、奥苏伯尔、加涅 完善(成果[4]) 我国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承为师范教育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概述 含义[5]: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心理发展基本特征[4]: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 阶段特征:少年期(初中)、青年初期(高中) 初中特点:半成熟、半幼稚;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①抽象占主导,现反省思维;②独立批 判、片面主观并存;③随意性显著增长;④成人感;⑤内心世界、朋辈交往;⑥自控能力不强 高中特点:生理、心理和社会上向成人接近;①经验型转向理论型,现辩证思维;②人生观(道德感、美感、理智感)深刻发展;③客观、敏感;④冲突矛盾 教育含义 1;学习准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2; 关键期:最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动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 二、中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 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识论创始人—四阶段:感觉动作、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阶段)维果斯基(社会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理论的先驱---“最近发展区”) 认知过程发展特点(观察发展、记忆发展、思维发展) 认知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2]: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教学促进认知发展。 三、人格发展与教育 ⑴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8]阶段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