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如何建立文化强国

如何建立文化强国

如何建立文化强国
如何建立文化强国

如何建立文化强国

杨倬电气2118班

一个社会的发展,既植根于物质基础,也取决于精神品质。诸如食品安全等问题,固然是监管问题,但同时也是良心考题;一些改革难题的背后,固然有利益纠葛,同时也有观念掣肘、勇气缺失。这也是为什么当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我们强调“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

现在的中国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然而身处这样一个急行军时代,我们的精神家园应当如何安放?

“心累”或许是当今许多人的集体感受。有时是生活的压力让人难以喘息,更多时候则是这样的自我诘问:“天天这么忙碌是为什么呢?”在我们的生活里,每天朝九晚五的工作是为什么?我们所为之奋斗的高学历到底是为什么?升官发财是否就是成功的唯一出口?当身体向着欲望一路狂奔,望尘莫及的精神又将经历怎样的挣扎?

应当说,在中国人重构物质世界的激昂乐章中,精神家园的观照自始相随,只不过始终未成主调。当“小悦悦事件”令人悲痛震惊、问题奶粉使得人人自危,当诚信、善良、安全感成为稀缺资源,今天的国人已不愿是“道德贫困”的旁观者。将这种集体焦虑上升为国家行动,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强国”命题,有着强烈的时代意义和充足的民意基础。

西方学者所描述的“现代化后果”,同样是当下中国所面临的挑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从血缘关系到公民国家,这种急剧的变化转型,释放了压抑的物质欲望,也带来了物质主义的膨胀;促进了

社会的自由流动,却尚未形成新的公共意识;发展了现代化大生产的格局,但还没有建立新的信用体系。转型期的文化坚守、道德重构和灵魂安顿,并不比发展经济轻松多少。

然而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时期我们应如何建立一个文化强国来进行文化坚守、道德重构和灵魂安顿呢?

首先,我们应进行文化坚守也就是注重文化安全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维护文化安全是前提和必然要求。苏联的解体应当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面对西方的所谓“和平演变”战略,戈尔巴乔夫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反而在苏联国内大搞和平演变,殊不知“和平演变”实际上是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的侵略。因此我们应该足够重视文化安全,维护文化安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国家根本制度安全。国家根本制度是一国软实力的核心,是保障国家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基石。维护国家根本制度安全是国家发展的前提。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维护国家安定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保障。《宪法》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应当看到,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与问题相互交织, 引起社会振荡的因素仍然存在。未来一定时期内, 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安全在文化安全乃至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凸显。

意识形态安全。即一个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政治意识不受威胁与侵害,能够稳定存在和健康发展。一个主权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是该国的立国之本,如果放弃了对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必将导致该国既有政治和经济制度衰落甚至毁灭。当前,国内外敌对势力在社会意识形态上不断加强对我国的渗透和颠覆:在经济上宣扬自由市场经济和私有化,在政治上企图颠覆我国国体、政体与政党制度,

在历史上否定我国近现代革命史、我们党的历史和新中国的巨大成就。所以,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

价值观念安全。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本质内涵,体现了人们对社会与自然现象的是非判断和基本态度。每个社会都有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体系,它规定着该社会的性质。价值观念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念能在社会和公民中得以保持、延续和发展。影响国家价值观念安全的因素很多,如来自家庭、社会、政府等不同方位的教育因素,国外的文化影响与文化渗透因素等。维护价值观念安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重视的问题。

优秀传统文化安全。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特性,都积淀在该国、该民族的骨骼里,奔腾在该国、该民族的血液中。因此,所有国家和民族,尤其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国家和民族,应高度重视维护和弘扬本国和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维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安全,包括本国、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安全和生活方式安全,坚持和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其次,我们应进行道德重构。个体的道德想象,以及由此形成的道德选择,同样决定着我们社会的道德风貌。许多时候,正因为某些机制还不够合理,源自个体的道德努力才显得格外珍贵。唯有借助这种想象的力量,我们才能及时填补制度的价值真空,并积聚起改善制度的道德力量。

18个路人的冷漠走开,拾荒阿婆的质朴救助,全社会异口同声的疾首痛心……在具有标本性意义的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中,各色人等的不同表现,构成了今天中国社会的复杂“道德图景”。

老人倒下扶还是不扶,孩子被撞救还是不救,门前积雪扫还是不扫,路有拾遗交还是不交?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原本无需思考的问题,竟成为许多人现实

的“两难选择”?面对一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我们自问:究竟是世风改变了我们,还是我们造就了世风?

指责“路人”,似乎成为当下一个普遍习惯。对路人的道德评判固然有助于风尚形成,但更要看到,道德首先是“反求诸己”的。许多时候,我们批判冷漠,是否只是因为隔岸观火?如果身临其境,我们是否也会挺身而出?

道德想象是道德选择的前提。或许,在理想和现实的反差面前,我们必须回答这样的问题:倘若我们不缺少用来批判的“想象道德”,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道德想象”,来支撑现实世界中的道德选择?

道德从来不能单打独斗,制度的支撑不可或缺。如果制度仲裁者的逻辑总是“不是你撞的你救什么”,如果法律在关键时刻不能站在良善一边,如果公众一再被暗示“流血又流泪”的行善后果,“带着摄像头才敢做好事”就会成为无奈选择;“行善有风险、出手要谨慎”就会成为冷漠理由。在这个意义上,良好的道德想象,离不开有力的制度呵护。只有制度是向善的,道德才会是向上的。

制度固然重要,却不能包治百病。正如法律无法规定必须对陌生人微笑一样,道德的温情不能只靠法律涵养。马克思曾说,“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个体的道德想象,以及由此形成的道德选择,同样决定着我们社会的道德风貌。许多时候,正因为某些机制还不够合理,源自个体的道德努力才显得格外珍贵。唯有借助这种想象的力量,我们才能及时填补制度的价值真空,并积聚起改善制度的道德力量。

有人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最大震撼,不是18个路人的冷漠,而是网友数以千百万次的转发留言。这种关注、讨论乃至声讨,从悲观中凿出一丝光亮:这种来自普通人的普遍道德焦虑,正是我们找回道德信心、重构道德世界的重要资源。

“你没有办法判断别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但你自己可以做一个好人。”也是在2011年,上海男子潘跃昀在救助被碾压的4岁女孩时,这样表达了自己的道德想象和选择。而在“小悦悦事件”中,当陈阿婆被媒体追问为什么救人,她只是说了句“总要有人去帮助”。同样面对车祸,山东龙口女孩刁娜在车流中救助陌生伤者的义举,激发了各方的友善、谅解和诚信……道德从来就不是抽象的。事实上,与某些宏大批判相比,个体努力所激发的道德能量更为巨大,并由此带来了道德的良性循环、构筑着道德大厦的坚实基础。

在某种意义上,在今天被频繁提及的“路人”,隐喻了中国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在这样一个个体化、陌生化的时代,消除“冷漠孤独”的社会症候,纾解现代人的道德焦虑,培育现代社会的信任机制,良好道德想象力的培养是这一切的基础,这已经为历史所证明,也有赖每个人的努力。

最后,就是灵魂的安顿。否定一个时代是容易的,能找出太多例子证明精神荒芜、信仰萎谢、价值凋零。然而,纵使面对物质潮流的冲刷,最普通的人们也同样保持着纯真的良知、践行着质朴的信仰,他们才是这个时代的道德底色。当怀疑、焦虑成为习惯性选择,我们同样需要“正”的力量。

市场里向你讨要手中空饮料瓶的阿婆,道路上堵在你旁边开面包车的中年男人,公共汽车上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的年轻学生……他们如此平凡,即便擦肩而过,

你可能也从未留意。

但就是这些最普通的人们,让寻常的人生展示另一个向度,为躁动的时代开辟另一种可能:她可能是在18个路人漠然经过后救起受伤女童的陈贤妹,他可能是哥哥遭遇车祸后赶来结清农民工工资的信义兄弟,而他们可能搭起人链,在激流中救回两名落水的儿童。

如果说人心中都有向善的因子,那么,这些普通人正是我们社会的真之始、善之端、美之源。他们给社会注入向上的力量,为转型时代的“心灵成长”,拓展出一片更广阔的天空。

即便在物质潮流的裹挟之下,崇高的价值也从未沉沦。“我的工作比盖两层楼更伟大!”司占杰在一封信中试着这样说服父母。这个河南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放弃了“体面的工作”,选择帮助麻风病康复者重新融入社会。付出与奉献的人生大于“两层楼”,一个80后青年的不等式让人看到,“伟大”、“尊严”、“价值”这些标志着人类精神高度的词汇依然熠熠生光,吸引着高贵的心灵向着这一方向前行。

即便要面对日复一日的庸常,精神的能量也从未衰减。面对乡村文化的衰落,“我们不能做点什么吗”?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李英强背起行囊,和妻子回到湖北农村老家,自筹资金开办乡村图书馆。从丰盈乡村孩子们的人生,到充实参与志愿者的内心,立人图书馆构筑的,还有一个叫“精神”的港湾,这里有一种更快乐、更纯粹也更美好的生活。

他们绝不是社会的“异类”,而是永恒地存在于人性中向善、向上的力量。山东青岛的“微尘”,是无数不愿留名的捐赠者共同的署名;靠140字发起的“免费午餐”,源于一个又一个3元的“微善行”。即便是当前的春运,32亿人次舟车劳顿,不就是为了物质之外那些名为“团聚”、名为“亲情”、名为“乡

愁”的并不那么实用的精神慰藉吗?

否定一个时代是容易的,既有吴萍以双手托举“最美”也有彭宇因撞人引发迷失的时代,能找出太多例子证明精神荒芜、信仰萎谢、价值凋零。然而,纵使面对物质潮流的冲刷,最普通的人们也同样保持着纯真的良知、践行着质朴的信仰,他们才是这个时代的道德底色。你或许在小悦悦事件后扪心自问“我会吗”,你或许从司占杰的故事中反思自己人生的贫瘠,甚至你或许只是在微博上为寻亲者焦急、为流浪儿揪心,期望一次转发能带来奇迹……这些,不也都标注着心灵成长的空间和路径吗?

在这个时代,我们面临的道德困境远比想象中更复杂,但是总有一些平凡的人用他们看似平凡的举动支持着我们,支持着“正”这个自古中国谚语“邪不压正”中的一个字,也就是他们支持着我们的灵魂家园。

中国如何迈向文化强国

一 世界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全球意义上的强国,这体现在它们具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能够强有力地捍卫国家利益,在跨区域甚至世界范围内显示自己的影响,并且能够率先提出和实践全球性的议题。而所有这些都需要富有创造性和远见卓识的大战略。这个大战略是体现国家使命和人类福祉、历史规定性和主动创造性相统一的愿景、制度、路径和步骤的总和,是历史视野、科学头脑、实践理性、操作智慧的高度融合,也就是大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文化实力的精髓。 在阔步走向世界的历史征程中,我们庄严承诺:中国迈向世界强国之路,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这与历史上凭借工业、科技和军事优势,建立跨区域乃至全球霸权,从而获得巨额资源和财富的罗马帝国、大英帝国等强国发展道路都不相同,也与源于基督教、希腊—罗马文明的西方国家的文化主流理念不同。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既有“中国特色”,又有“世界意义”;既突出自主的改革与创新,又强调各国的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既传承5000年中华文明所积淀的深刻智慧,又吸取近代以来大国兴衰的历史教训。其伟大战略意义在于,中国以及其他非西方大国的整体和平发展,可以不同于传统西方大国的发展模式,可以超越传统的不同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差异。因此,中国的大国发展之路,就需要有更坚定的文化自觉性,更强大的文化感染力,这样才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更广泛的认同,才能为全人类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发展,决胜于文化自觉,决定于文化实力。 二 今天,当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之时,我国新一代领导人顺应时势,提出了振奋人心的“中国梦”。可以说,这是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强烈的文化自信。中国梦根植于全体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是在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进程中形成的,它能凝聚每一个公民的理想、智慧和创造,并且让它们充分涌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梦这一概念便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文化软实力。 当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还远未完成。我国自2010年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与此同时,我们还没有塑造出为全世界所公认的强国形象。澳大利亚报纸曾经对我国的未来发展提出过三个疑问:什么时候才能使全球大多数国家的精英都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中国来留学?什么时候才能使全球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人更多地看中国电影、听中国音乐、读中国书籍?什么时候全球

中国的文化强国之梦

华夏文明与中国的文化强国之梦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19日08:46 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叶自成龙泉霖 我要评论 字号:【大中小】【打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长远战略,党的十八大进 一步明确提出中国要成为文化强国的发展方向。中国梦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就是中国的文化强国梦。如何成为真正的文化强国呢? 让我们先看看当今的文化强国——美国是如何影响世界的。 美国是当今的文化强国,美国的文化影响是通过“三片”即土豆片(麦 当劳等快餐)、影视片(好莱坞等)和电子芯片(网络、手机等)等物质文 化表现的。“三片”的网络遍布全世界,是全世界真正跨越民族和国家界限 的东西。它是美国文化的物质象征。“三片”的影响力主要依赖的是创新力、 物质力和无所不在的网络力。 美国的文化影响是通过美国先进的教育体系表现的。美国的大学吸引了 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无论是喜欢美国还是讨厌美国,都不妨碍各国大量的政、经、文、军各界的精英把自己的人才和子女送到美国求学。 但美国文化最大的最具影响力的还是美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美国在 全世界宣扬美国和西方世界的民主、人权、自由、基督教精神,把它们作为 人类文明的普世价值加以或软或硬地推销或强制实行。在美国的物质文化文 明和美国的教育中,都渗透了美国的民主人权自由的观念。例如在全世界无 处不在的的美国大片,大多数都表现了这样的精神;美国哈佛大学听课人数 最多的是关于正义公正的课堂。 所以,文化强国首先的和形式上的内容就是要把文化的相关产业做大做强,要有一流的教育、出版、媒体、电影、动漫、艺术等。我们必须借助先 进和强大的、能够覆盖全世界的文化艺术的网络,为全世界生产更多更新更 为各国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产品。但真正的文化强国是以其核心价值观 的强大影响力而称强的。

大学生-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大学生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国文niu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奠定了我国文化的深度与精度,无论如何,都是无可替代,不可比拟的。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的niu文化正在流失,我们的文化正在被他国文化所影响,甚至替代。当然,文化的发展必定要有文化的多元性,要想成为文化强国,吸收他国文化是一定的。但是,我们现在已经不是吸收,而是被同化。久而久之,我国的本土文化将逐渐消失,外国文化成为我国文化的主宰,这将是十分可怕的局面。不要说成为文niu化强国,不成为文化奴隶已经很不错。那么,为了避免这种状况,把我国建设成文化强国,应该怎么做呢? 未来的中国是年轻一代的中国,作为国家未来主人,就应该从大学生开始,为建设文化强国做贡献。 第一,就是要树立正确的理想。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niu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理想具有可能性、时代性等特征。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够引导大学生niu做什么人,崇高的理想能够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 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够指引大学生为什么学。苏格拉底曾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niu 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有了理想,有了快乐,那么为建设文化强国做贡献的信念越niu强。而且理想信念是激励人们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力量,理想信念越坚定,克服困难的

勇气和意志就越niu坚定。不言而明,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这就需要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克服困难和应niu对挑战的坚强意志。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树立投身文化强国建设之中的志向,争做一名文化创新niu,充满激情,信念坚定的优秀实践者。以前总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 ,而今我也引用一下稍微改变“文化强则国可强,文化弱则国必弱”。正所niu谓“国以才兴,业以才旺”。当今时代,人才很重要,但人才是自己打拼出来的,要打拼首niu要的任务局势先树立目标,无目标无以成才。可见,树立正确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大学生要想为中国建设文化强国做贡献,首先就要有这个理想,没有想法,没有理想,接下来就什么做不成。 第二,我们需正确niu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是学习知识理论的目的。有了理想,有了理论,接下来就是实践。要加强实践性环节,我们的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形成和提高。能力提niu高,然后会做的更好,为文化强国建设做出更多的贡献。而作为大学生,社会的主要成员之一,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支柱与栋梁,同时是文化建设的主体。我们除了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学习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更加具体的,我们首先就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学会做人,学会niu做事。然后不断增强对党的信念和认同感,与人民的亲切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然后提升个人的文化品niu 味,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文化选择上应选择内容积极,反映

从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

从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 怎样理解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要求、新趋势、新期待?为什么说现在到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时候?怎样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民族血脉中生生不息地流淌着的血液,始终是民族生存繁衍和国家繁荣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之源。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学习、领会和掌握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这一指导性文件,落实全会关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各项举措,对于我国整个现代化大局和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指导和部署文化体制改革,是这次全会的一个亮点。应该讲,现在是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时候了。 ■在准确把握新要求、新趋势、新期待中深化改革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之所以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历史性的重要决定,是因为在当前,我们要抓住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我们都知道,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人类社会发展史既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在今天,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

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所以,我们要准确反映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天下大势,不失时机地抓好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首先,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们要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趋势。环顾全球,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没有变,但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很多挑战。经济全球化继续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全球经济治理出现新变革。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个国家各种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多,对我国的文化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然存在,国际金融市场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和地区热点此起彼伏,气候变化、生态恶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全球性挑战日益突出。特别是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新情况下,国际社会发生的各种变动、各种信息已经可以通过扁平、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即时传到我国。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在尊重世界文化发展多样性的同时,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有效应对全球发展面临的挑战,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其次,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与此同时,人

如何建设文化强国

如何建设文化强国 文化强国的最终目标,是形成能够代表整个国家的文化形象,提高国家公民文化素养,促进整个社会文明程度。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良好风尚的形成既是文化强国的基础,更是其重要目标。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只有坚持推进文化改革创新,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大动力,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在30多年中国人重构物质世界的激昂乐章中,精神家园的观照自始相随,只不过始终未成主调。当“小悦悦事件”令人悲痛震惊、问题奶粉使得人人自危,当诚信、善良、安全感成为稀缺资源,今天的国人已不愿是“道德贫困”的旁观者。将这种集体焦虑上升为国家行动,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强国”命题,有着强烈的时代意义和充足的民意基础。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一系列新任务新举措新要求。尤其重要的是,全会鲜明地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这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着力点。 科学发展是文化改革发展的鲜明主题,只有坚持改革创新精神,更加自觉地把科学发展要求贯穿文化改革发展各个方面,才能加快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提高文化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文化发展科学化水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只有坚持改革创新精神,更好地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才能使亿万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更加牢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只有坚持改革创新精神,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文化产品的繁荣,才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文化生活质量。改革创新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动力之源,只有坚持改革创新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等创新,才能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让一切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新才华充分施展,一切创新成果得到尊重。 文化建设还需要科学审视与理性判断。范迪安委员认为,文化强国最终要落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怎样建设文化强国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建设社会主 义文化强国,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 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 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在全党 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要坚持不懈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广泛开展理 想信念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 性和优越性,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要坚持依法 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推进公民 道德建设工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 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要针对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深 入开展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强化 道德修养,强化职业操守,力争使社会道德状况明显好转。 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加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 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关心人民命运,体察人民愿望,反映人民心声,在人民伟大创造中 汲取营养,着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要加大对农村和欠发 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努力做到广覆盖、高水平、重实效,让人民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积极推进优秀 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激昂奋进的革命文化、争奇斗艳的民族 民间文化中汲取营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发展健 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也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必然 要求。同时文化不是一种少数人推理出的概念,只有亿万人都能实现自己的幸福生活,都有独特实现自己幸福生活的方式,才有国家的繁荣特别是文化的繁荣,创造幸福的生活方 式就是文化。 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 要支撑。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要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优先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文化利益的基础性文 化设施建设,积极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坚持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 化的文化发展路子,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促进文化与科 技融合,打造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 经济支柱性产业。要构建和发展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丰富传 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创新传播方式,扩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要把 改革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 结构,繁荣文化市场,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要不断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广泛参与 世界文明对话,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 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要积极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 好环境,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造就一批人民喜爱、有国际影响的名家大师和民 族文化代表人物,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大学生-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大学生-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大学生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国文niu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奠定了我国文化的深度与精度,无论如何,都是无可替代,不可比拟的。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的niu文化正在流失,我们的文化正在被他国文化所影响,甚至替代。当然,文化的发展必定要有文化的多元性,要想成为文化强国,吸收他国文化是一定的。但是,我们现在已经不是吸收,而是被同化。久而久之,我国的本土文化将逐渐消失,外国文化成为我国文化的主宰,这将是十分可怕的局面。不要说成为文niu化强国,不成为文化奴隶已经很不错。那么,为了避免这种状况,把我国建设成文化强国,应该怎么做呢? 未来的中国是年轻一代的中国,作为国家未来主人,就应该从大学生开始,为建设文化强国做贡献。 第一,就是要树立正确的理想。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niu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理想具有可能性、时代性等特征。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够引导大学生niu做什么人,崇高的理想能够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 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够指引大学生为什么学。苏格拉底曾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niu 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有了理想,有了快乐,那么为建设文化强国做贡献的信念越niu强。而且理想信念是激励人们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力量,理想信念越坚定,克服困难的

勇气和意志就越niu坚定。不言而明,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这就需要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克服困难和应niu对挑战的坚强意志。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树立投身文化强国建设之中的志向,争做一名文化创新niu,充满激情,信念坚定的优秀实践者。以前总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 ,而今我也引用一下稍微改变“文化强则国可强,文化弱则国必弱”。正所niu谓“国以才兴,业以才旺”。当今时代,人才很重要,但人才是自己打拼出来的,要打拼首niu要的任务局势先树立目标,无目标无以成才。可见,树立正确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大学生要想为中国建设文化强国做贡献,首先就要有这个理想,没有想法,没有理想,接下来就什么做不成。 第二,我们需正确niu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是学习知识理论的目的。有了理想,有了理论,接下来就是实践。要加强实践性环节,我们的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形成和提高。能力提niu高,然后会做的更好,为文化强国建设做出更多的贡献。而作为大学生,社会的主要成员之一,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支柱与栋梁,同时是文化建设的主体。我们除了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学习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更加具体的,我们首先就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学会做人,学会niu做事。然后不断增强对党的信念和认同感,与人民的亲切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然后提升个人的文化品niu 味,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文化选择上应选择内容积极,反映

中国传统文化与建设文化强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510154377.html, 中国传统文化与建设文化强国 作者:谢卫国杨群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07期 摘要:建设文化强国,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要振兴中华,弘扬华夏文明,就必 须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吸收借鉴西方现代文化。结合当前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和谐世界的具体实际,重新认识、批判、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树立中国传统文化自觉意识和自信意识,在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和联系的桥梁,以应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挑战。 关键词:文化强国;传统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7-0224-0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命题,正是基于目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模式西方化的同时,在文化领域,在伦理道德层面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充分暴露出西方文化的局限性。因此,只有在全球化大潮中树立文化自信意识,把未来的挑战和传统的重新解释结合起来,中国文化正面的、积极的、建设性和创造性的价值才能够被当代人发挥出来,挖掘出来。最终,我们才能依托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穿越西方,回到中国”,才能最终建成文化强国。 一、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 由于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正变的越来越小,人们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在西方文化的阐释下,现代化被理解为“大同”加“多元”,理解为汽车降价、看好莱坞大片或到世界各地旅游,理解为消费,甚至与个人主义等同。在此情形下,中国社会近几年出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我们抛弃了优秀传统文化,被动西方化了。 每一种文化,在其原初的自我认识上,都是普遍性文化,是就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世界、人与神、人与时间等基本生存维度所作的思考和安排。因此,全球化的出发点是承认每一种文化“内在”的普遍性,而不是将其特殊化。黑格尔认为,思考的途径不是由具体上升为抽象,而是由抽象上升为具体。未经批判的普遍性和未经批判的意识,和自我意识一样,往往就是一种黑格尔意义上的抽象,是一种天真幼稚的自我中心主义,一种想当然的空洞,一个没有生产性的“一”或自我统一性。所以,也可以说,每一种文化和文化意义在具体的历史的现实关系中,将自己作为一种普遍性的东西再一次表述出来。目前,中国传统文化在来自西方强势的文化面前处于无语状态。 在历史上和现实中,正是这种强势文化不断地刻意重新制定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的新秩序、新法则。政治上,在近代,我们引进了马克思主义,以西方政治理论为蓝本,创造了具有

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做好在建设文化强国大潮中的大学生文化主体作用

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做好在建设文化强国大潮中的大学生文化主体作用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提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强国”战略。文化强国建设是我们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必由之路。各国历史发展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精神内核,没有一个能够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仅靠物质力量或其他因素,就难以在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大学生是社会的重要成员,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支柱与栋梁,必须做好在建设文化强国大潮中的大学生文化主体作用。 大学高校是人才的摇篮,是文化创新的热土。大学生是是最新文化产品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又是我国文化创新的重要力量,有资格在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过程中扛起冲锋的大旗。从认识上看,高校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让大学生具备较强的政治理论素质,浓厚的学术氛围给予了学生优厚的文化创新环境;从实践来看,高校充裕的课后时间和开放活泼的校园文化使学生有充足的精力投身于课余的文化实践中。因此,大学生应充分利用高校提供的各种资源,做好在建设文化强国大潮中的大学生文化主题主用。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新”文化与“先进”文化具有质的区别。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先进性作用,首先应明确何谓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江泽民同志曾明确指出,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规定了我国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创新和文化实践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内在信仰,保证文化产品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相符合,与大众的文化需求相适应。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既要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人文精神,学会做人,又要提高文化业务精神,培养科学精神,学会做事,二者绝不可偏废。大学生尤其是要求进步的同学要不断增强对党的信念和认同感、与人民的亲切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努力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中国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维护者。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提升个人文化品位,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文化品位泛指一人的文化欣赏水平和文化价值评价,鲜明体现了个人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作为社会中最具活力的群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化风尚,其文化品位应与其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相一致。在文化产品的选择上,大学生应选择内容积极、反映高尚精神追求的文化产品,自觉抵制庸俗、低俗、媚俗的文化。文化品位决定着文化创新成果的品质,大学生文化品位的提升,保证了高校文化创新成果的品质,又必将带动整个社会文化品位的不断提高。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不断开拓新型传播渠道,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没有社会实践,再先进的文化理论也难以发挥作用;离开了有效的传播渠道,再优秀的文化创新成果也难以在社会上形成影响。大学生不但要致力于文化创新,更应注重文化传播渠道的开拓和应用,积攒更丰富的文化素材,检验自己的文化成果,提升自己的文化创新能力。当今社会复杂多变、竞争激烈,更要求很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如果不明确这一点,就会偏离学习的根本目的,单纯为了掌握书本知识,为了考

大学生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大学生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文 niu 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奠定了我国文化的深度与精度,无论如何,都是无可替代,不可比 拟的。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的 niu 文化正在流失,我们的文 化正在被他国文化所影响,甚至替代。当然,文化的发展必定要 有文化的多元性,要想成为文化强国,吸收他国文化是一定的。 但是,我们现在已经不是吸收,而是被同化。久而久之,我国的 本土文化将逐渐消失,外国文化成为我国文化的主宰,这将是十 分可怕的局面。不要说成为文niu 化强国,不成为文化奴隶已经 很不错。那么,为了避免这种状况,把我国建设成文化强国, 应该怎么做呢? 未来的中国是年轻一代的中国,作为国家未来主人,就应该从大学生开始,为建设文化强国做贡献。 第一,就是要树立正确的理想。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 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 niu 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理想具有可能性、时 代性等特征。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够引导大学生niu 做什么人,崇高的理想能够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够指 引大学生为什么学。苏格拉底曾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niu 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有了理想,有了快乐,那么为建设文化强国 做贡献的信念越 niu 强。而且理想信念是激励人们迎接挑战、克服 困难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力量,理想信念越坚定,克服困难的

勇气和意志就越niu 坚定。不言而明,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这就需要坚定理想信念,培养 克服困难和应 niu 对挑战的坚强意志。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树立投身文化强国建设之中的志向,争做一名文化创新 niu ,充满激情,信念坚定的优秀实践者。以前总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 国富” ,而今我也引用一下稍微改变“文化强则国可强,文化弱则国必弱”。正所 niu 谓“国以才兴,业以才旺”。当今时代,人才很重要,但人才是自己打拼出来的,要打拼首 niu 要的任务局势先树立目标,无目标无以成才。可见,树立正确的目标是非 常重要的。大学生要想为中国建设文化强国做贡献,首先就要有 这个理想,没有想法,没有理想,接下来就什么做不成。 第二,我们需正确niu 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是学习知识理论的目的。有了理想,有了理论,接下来就是实践。要加强实践性环节,我们的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在解决具体问 题中形成和提高。能力提 niu 高,然后会做的更好,为文化强国建 设做出更多的贡献。而作为大学生,社会的主要成员之一,是 未来社会发展的支柱与栋梁,同时是文化建设的主体。我们除了 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学习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更加具体的,我 们首先就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学会做人,学会 niu 做事。然后不断增强对党的信念和认同感,与人民的亲切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然后提升个人的文化品niu 味,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文化选择上应选择内容积极,反映

浅谈中国文化强国

浅谈中国文化强国 文化的概念有多种,但比较为公众认同的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类并不是一下子就能用文字符号来把握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的。人类的野蛮时代没有“文化”来把握,而只能靠“物化”来把握。依据物化的结果来看,人类社会的野蛮时代大概经历了水的阶段、木的阶段、火的阶段、土的阶段,只有进入了金的阶段,即人们懂得青铜器的冶炼、铁器的铸造、文字的创造使用,人类才真正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国家发展中文化建设战略价值的显示,有许多事实可以证明。古代历史上,中国长时期领先世界的强盛地位,是由其繁荣发达的文化奠定的。近代历史上,西方率先进入工业化行列的先进国家,都显示出一条以思想启蒙开路的文化轨迹。当代世界,具有超强地位的美国,优势不仅表现在经济、科技和军事力量方面,更表现出文化实力的巨大优势。 从一定意义上说,当今世界谁占领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从文化发展的战略意义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一个需要艰辛努力的奋斗过程。“文化强国”包含两层涵义。首先,是一个目标,其中“强”是一个形容词,修饰“国”字构成一个名词。其次,是一个动态,其中的“强”是动词,与“国”字构成动宾词语,意思是用发展繁荣文化来强大国家。在这样一个动态的奋斗过程中,如何来实现确立的目标,必须知道我们是从哪里开始起步,我国处于什么样的基点上。由此而言,认清历史方位就成为文化自觉的重要方面。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决定了我国文化发展的现状,正如《决定》所指出的:“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并从多个方面列举了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将构成建

浅析如何把中国建成文化强国

浅析如何把中国建成文化强国 一、实施“文化强国”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是在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卓越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转变发展方式处于关键时期,同时面临经济社会转型期的风险和新的发展机遇期,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的重大决策,对于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意味着我国将实现文化发展的国际化而融入世界文明发展的轨道,从文化资源大国转变为文化内容大国,成为与美、英、日等发达国家相比肩的文化强国。 二、从宏观角度,应注意三方面 首先,上下结合。“上”指政府、领导。政府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进行文化改革,包括文化体制、组织、结构等,通过全面的文化改革,创造一个宽松的文化环境,给文化人“松绑”,让人敢想、敢做、敢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起作家、艺术家、文化企业家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文化是文化人主体的创造,如果有过多的束缚,就很难创作出传世经典的文化作品。“上”应宽容,宽容比自由更重要。从“下”来说,文化创造主体应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我们今天的文化创作是为弘扬中华文化、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而肩负重任。如果没有这种责任感、使命感的话,就很难创作出好的文艺作品、高水平电影、高质量电视,很可能沦为粗制滥造。文化人到人民群众中去,细心体会群众心声,真正领会时代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其次,雅俗结合。现在因为工作生活压力大,大家都喜欢看些通俗的、流行的、娱乐的东西。如果听任俗文化泛滥而不重视雅文化的话,我们从文化作品中所受到的启发意义就会越来越少。现在很多文化作品只是单纯的搞笑,比如我有一次到一个地方看到的文艺表演,已经到了粗俗、庸俗的程度。这样就失去了文化真正的性质和价值,已经不是一种精神的创造而沦为庸俗的表现。这种文化实际上是对社会对人们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是对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一种亵渎。雅文化应该是“正俗文化”而不是“邪俗文化”。我们应该大力发展雅文化,加强雅文化的教化作用,提升人民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强国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四单元) ①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实践。。 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③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④大力发展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⑤大力发展科技,利用“互联网+”,依托大众传媒,推动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⑥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大投入力度,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⑦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⑧公民要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去。 如何增强我国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1)深刻认识文化的地位作用、正确把握文化发展规律、主动担当发展文化历史责任。 (2)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不断促进文化创新 (4)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对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5)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实践。 (2014广州一模)37、材料:广州某古镇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文化强镇的过程中,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依托自身悠久的传统民间文化,并兼收其他

区域的岭南特色文化,发展本镇极富特色的民俗旅游业,形成了以特色民俗文化为内容、以传统建筑和自然生态环境为载体、以原计原味为亮点的民俗文化旅游经济圈。古镇因此获得了中国文化旅游名镇等荣誉称号。现阶段,该镇政府和居民更加积极投入到自觉保护和开发古镇文化旅游资源的实践中去,也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中的有关知识分析古镇发展民俗旅游业的积极意义。(11分) (2)结合《文化生活》中的有关知识,简要阐述古镇的做法是如何体现其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10分) (1) ①该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可促进经济增长; ②注重自然和人文生态文明建设,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科学发展; 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11分)(2)①注重对本地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对不同区域文化的兼收并蓄,发展富有特色的民俗旅游业,体现了该镇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4分) ②立足于社会实践,创新发展特色民俗文化,扩大了本地文化的影响力,增强了地方文化的创造活力,提高了该镇发展文化的自觉性和自信心。(4分) 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文化强镇建设,更加自觉、自信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2分) 材料一:中美文化产业发展比较 文化产业占世界文化市场的比重文化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 美国 43% 超过20%

当代中国是文化强国辩论稿

当代中国是文化强国 姓名:杨全学号:201252241 院系:电子信息一班 正方:当代中国是文化强国 反方:当代中国是文化弱国 我认为当代中国是文化强国。文化代表着国家身份和民族形象。对比政治与经济,其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更为持久,是软实力的主要载体和具体体现。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不断深化的国际环境中,文化日益成为国家软实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和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传统。 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汉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阳明学;唐鉴真东渡,中国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传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备真备、高僧空海、阿倍仲马吕等到中国研习中国的文化。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筑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现在我国难觅身影的十字亭,在日本还有完好的保存。在韩国,影响最大的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后的实学思想,如果人们不知道李退溪、曹南冥、李栗谷、洪大容、丁若镛等人是韩国哲学家,仅看他们的著作难以判断作者的国籍。而中国文化中的礼教内容,在中国早已失传,在韩国还保留的相当完整,因此,韩国被西方国家称为是儒教国家的活化石。 二、中国文化不但对韩国、日本,对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如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这种影响。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特别是其中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思考,焦点是它们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明清之际,通过西方耶稣会士,通过东学西渐,还传播到了欧洲一些国家。中国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先后传到西方后,对于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对法国的影响最大,法国成为当时欧洲中国文化热的中心。从17世纪开始,中国的一些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等,就通过法国传到了欧洲其他国家。

形势与政策 —青年大学生如何为中国建设文化强国做贡献

*******大学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青年大学生如何为中国建设文化强国做贡献院系班级: 姓名: 学号:

青年大学生如何为中国建设文化强国做贡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提出,要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从文化大国迈向文化强国,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体中华儿女都肩负着弘扬中华文化的重任。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也承担着一些职责与使命,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中国建设文化强国作贡献。 1、青年大学生对建设文化强国的认识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经济大国,如果要想成为经济强国,必须要有繁荣的文化,要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要有能够走出去的文化企业和产品。我们需要通过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传播中华文化,通过传播中华文化,使我们的文化赢得尊重、加强沟通,增进理解与合作,使外界全面、准确认识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为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创造更加良好的国际环境。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速长期高于世界经济增速,经济规模不断增大,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特别是,在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下,欧洲债务危机恶化,美国失业问题继续拖延看不到好转的迹象,我国前三个季度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速度,成为维护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稳定力量。但是,无论从国际形势看,还是从国内发展看,相对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文化繁荣程度不够,整体文化实力与我国经济实力及国际影响力不相适应。 1.1、为何要建设文化强国 从国内发展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在物质需求得到更多满足的基础上,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更广泛、更深化、更多种多样。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越来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某些束缚和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政策性的因素尚未得到解决。文化在引领风尚、教育群

文化大国与文化强国

文化大国与文化强国,一字之差体现的却是国家战略的不同境界。 北京团代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署长龙新民曾说“中国是文化大国,全国拥有1922种报纸,9490种期刊,573家出版社,每年出版新书22万种。但中国还不是文化强国,还缺乏在国际上有实力有竞争力的大型文化集团和大型文化项目。” 同样我也认为中国虽是文化大国,但还远远不是文化强国。虽然我们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诸子百家争鸣,一直影响着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现在它还影响着世界。古代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并且也是一个文化强国,这是不可置疑的,政治,经济同样也是,但是到了现在呢?当有外地、外国朋友来北京,北京有多少特别值得推荐他们去参观的博物馆?像东单体育馆那样的地方,北京有几块?完全对市民开放的体育设施又有多少? 中国古代有着灿烂丰富的传统文化。然而,辉煌属于过去,当时代的车轮不断前进,创造属于当代中国特色的文化是不容推卸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实现这一重大战略目标,必须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增强文化建设本领,抓好几个关键环节:首先要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这种文化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其次提高我国的文化传播能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大力推进传播手段创新。文化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第三要增强我国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大力推进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创新。 所以大学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主力军的作用。大学应成为文化自觉的倡导者,系统研究、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教育,鼓励学生读经典、读原著;并且大学应是文化引领的先行者,应通过对高雅文化的追求和传播,对真、善、美、爱的阐释和倡导,创造性地进行文化引领。 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发展史,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坐拥这个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要激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有共同的理想,有共同的文化,有强烈的文化自信,丰富本民族文化,发展本民族文化,中国永远是中国!

关于文化强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其指导思想是一元的。(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和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文化。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特点)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 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这个路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4、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措施: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5、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6、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什么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7、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或规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主流。 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知识: 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这个路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 4、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迈进,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5、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