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

第一章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是什么?

答:对象有三种观点:

现象说:课程论研究的是课程现象,教学论研究的是教学现象。

规律说:课程论研究的是课程规律,教学论研究的是教学规律。

问题说:课程论研究的是课程问题,教学论研究的是教学问题。

关系:现象、问题、规律本身是交叉融合的,从现象到问题,从问题到规律,是科学研究不断深入的具体表现。

研究任务:1、揭示规律:认识课程与教学的客观规律,这是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之一

2、确立价值:教育事业处处充满着价值纷争,离不开价值观的指引。

3、优化技术:提高课程编制的水平,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这是千百年教育界

不懈追求的目标与方向。

2.夸美纽斯《大教育论》标志这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3.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

4.1918年,博比特的《课程》问世,这是第一本专门论述研究课程的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5.泰勒总结“八年研究”的成果,于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6、课程与教学论的宗旨与任务,大体来说,有三个方面:揭示规律、确立价值和优化技术。

第二章

名词解释

1.课程计划: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规定学校课程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课程计划一般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负责。2.课程标准:主要指学科课程标准,一般概要地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育质量所应达到的具体指标。

3、知识本课程论:倾向于从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出发,突出强调知识自身的需要和价值的理论。按此理论组织起来的课程就叫“知识本位课程”。

4.儿童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是以儿童的发展来设置课程,主张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和需要为基础来编制课程。倾向于从儿童的心理发展逻辑出发,突出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的课程论。按此理论组织起来的课程就叫“儿童本位课程”。

5、社会本位课程:倾向于从社会的现状出发,突出强调社会的当前需要的课程论。按此理论组织起来的课程就叫“社会本位课程”。

6、学科课程:是指从各门学科科学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由于它是分门别类地设置,所以又被称作“分科课程”。

7、活动课程:是指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8、综合课程:将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综合设置为一个学科的课程。

9、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P51

填空

1.按照影响课程的三个基本要素,课程可以分为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

课程。

2.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等。

课程的实践表现形式包括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简答题

课程的表现形式:一种是文本形式,由宏观到微观,依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一种是实践形式、由抽象到具体,依次包括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1.如何理解课程的含义?

在我国古代课程指功课及其进程,《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广义指所有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从课程的要素或属性层面来界定:

(1)课程是学科:课程存在的主要使命是使学生获得知识。

(2)课程是经验:课程是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经验或体验。

2.如何理解古德莱德课程的五种层次?

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从课程实施的纵向层面提出课程可分为五个层次:在他看来,人们在谈论课程时,往往谈的不是同样意义上的课程。他认为存在着五种不同的课程:(1)理想的课程;指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2)正式的课程;相关理论用文件表述,文件表述应有可行性,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文件。(3)领悟的课程;指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4)运作的课程;指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5)经验的课程: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东西。

3、课程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1)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

(2)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3)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4)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

(5)必修课与选修课

论述题

1.比较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异同

分科课程是指运用单一学科的知识所组成的课程,它强调一门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学科课程的优点在于:它强化每一门学科的逻辑组织,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系统的知识,有利于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和保存;有利于体现教学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结构性;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缺点在于:较少考虑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综合课程的特点是,打破了传统分科的知识领域,从有关的各学科中精选出综合的知识、技能和观点;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能弥补学科分类的不足,使学生在适当减少课时的情况下,习得综合的知识、技能和观点。现阶段各国中小学所开设的综合课程主要分为两种类型:融合课程和广域课程。融合课程是由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组成的,具有一定体系的综合学科。广域课程是由若干学科组成的具有广阔领域的综合课程。

2.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外部因素:概括地说,社会、以及儿童观和知识观影响课程与教学的目的、内容和组织方法,是影响课程发展的三大外部因素。

(1)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①社会性质决定着课程的性质;②课程目标和内容取决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③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直接对课程产生影响。

(2)儿童对课程发展的影响:①儿童观直接影响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②影响课程目标:不同学段由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不同,其课程目标也各异;③对课程设置的制约:个体发展有六个方面的共同需在:认识活动的需要、价值定向活动的需要、操作活动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审美活动的需要、体力活动的需要。课程设置要反映个体的这种共同需求。④对教材编制的制约: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制约着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课程的学科体系就要充分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心理发展,循序渐进的编制。

(3)知识对于课程发展的影响:①知识是课程门类及内容的主要来源;②科学文化知识的急剧增长,是当代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推动力;③知识论对课程的影响。

内部因素:学制、课程传统、课程理论、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规律

(1)学制,就是学校教育制度,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表现为各种类型的学校以及各种级别的学校之间的组织和比例关系。学制对课程有直接的制约作用,学制的规划和课程的规划常常是相伴相生的。

(2)所谓课程传统,就是在课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历史延续性,这种延续性总会以某些方式表现出来,并继续发挥作用。例如西方的《七艺》课程的影响力。

(3)课程理论包括人们早期的课程思想,涉及课程内容的来源、课程的性质、课程编制、课程目标、课程组织与实施、课程评价等诸方面。课程理论直接指导着人们制定课程的行为。例如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下学校课程以学科课程为主,儿童中心课程理论下学校课程以活动课程为主。

(4)“钟摆”现象说明,课程发展遵循着辩证否定规律。

第三章

名词解释

1、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2、普遍性目标:普遍性目标是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而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规范与指导的目标,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宗旨或教育目的。

3、行为性目标:行为性目标是以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自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4、生成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又称“形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展开性目标”,它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产的课程目标。

5、表现性目标: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是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反应的同质性。

6、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

简答题

1.确立课程目标的依据有哪些?

(一)学习者的需要

任何课程设置的最终目标都应是指向学习者的身心发展的,促进学习者身心发展是课程的基本职能。学生的需要是完整的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即儿童全面发展的需要。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就是尊重学习者的个性,体现学习者的意志,是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

(二)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逐渐社会化,课程目标的确定理所当然地要反映社会生活的需要,将社会生活的需求作为制定课程目标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学科的发展

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也是确定课程目标的重要依据之一。它有两层含义:一是以学科知识传递与发展的需要推导出课程目标。二是以学科专家提出的建议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之一。

2、简述行为目标取向及其优缺点

答:行为性目标指课程结束后学生自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优点:具体性、可操作性、容易评估

缺点:

(1对于难以转化为行为的目标,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难以以目标来表达

(2把学习分解为各个独立的部分,不把学习看成一个整体,不利于通过各种教学科目再陶冶学生的个性。

(3)行为目标过于强调对人的控制性,抹杀了对课程目标体验的创造性和主体性。

3、简述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

答:(1)明确教育目的

(2)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3)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性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消、表现性目标取向

(4)确定课程目标

4.简述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

(一)处理好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的关系

逻辑顺序指的是按照有关科学知识内在的基本逻辑程序组织课程内容,它强调的较多的是学科固有的逻辑顺序排列。

心理顺序是按照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组织课程内容。它强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以及他们的兴趣、需要、经验背景来组织课程内容。

(二)处理好垂直课程和水平组织的关系

垂直组织,又称纵向组织、序列组织,是指按照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将选出的课程与教学内容要素按逻辑顺序,同时兼顾心理顺序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组织起来,以强调学习内容要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

水平组织又称横向组织,是指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找出各种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求同存异、整合为一个有机的课程整体,以便于学生获得一个统一的观点。垂直组织原则注重课程内容的独立体系和知识的深度。

水平组织原则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知识的广度。

(三)处理好直线式与螺旋式的关系

直线式就是把一门学科课程的内容采取环环紧扣、直线推进、不予重复的方式进行排列。不断呈现新内容,让学生总觉得在学习新东西,保持学习的兴趣。

螺旋式又称圆周式,是一门课程内容的某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重复出现,逐步扩展,螺旋上升。先向学生呈现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后不断在更高层次上重复它们,直到学生全面掌握该门学科为止。

直线式与螺旋式互相弥补对方的不足,直线式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螺旋式考虑到了学生的认识特点,有利于加深学科对学科的理解。

论述题

1.论述课程内容的不同取向。

含义:课程内容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而精心选择出来的人类文明的精华成果,是经过改造加工适合学习的教育材料。

取向:

一、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科知识。

这是一种知识本位的课程观,它认为课程的内容就是知识。在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相应的理论,就是这种观点的表现。

优点:它有利于考虑到哥们学科的系统性,使教师和学生明确教与学的内容,使教学有据可依。

缺点:但它容易吧课程内容看成是事先规定好的东西,对学生而言,课程内容是外部力量规定的必须学的东西,而不是刚兴趣的东西。

二、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

这种取向把重点放在学生做些什么上,特别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

这是一种注重学生外显的活动,我们无法观察到学生的经验如何发生,每个学生理解和获得意义的方式不同。

但它仅注重学生外显的活动,而忽略了学生深层次的学习结构,容易偏离学习的本质。三、课程内容即教学习者的经验。

这是一种经验本位的课程,它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体验纳入课程内容之中。它强调决定学习质量的是学生而不是教材,学生是一个主动参与者,教师的职责是要构建适合于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

它把课程内容等同于学习经验,有利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但会增加课程标志者的难度。

综上,三种课程内容取向实际上是不可分离的,学科知识和当代社会生活必须转化为学习者经验,才能成为相应的课程内容。

2、论述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改革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择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第四章

名词解释

1、课程开发:主要是指使课程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要求,进而持续不断开发课程的活动与过程。

2、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3、校本课程开发:总体而言,校本课程开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

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自主展开的课程开发活动,它是对学校课程的整体改造,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想。狭义的校本课程开发则特指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给学校预留出来的10%-25%的课程的开发。

4、国家课程:国家课程也称为“国家统一课程”,它是指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国家课程亦称“国家统一课程”。它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专门为培养未来的国家公民而设计,是对未来国家公民所要达到共同素质的基本要求,代表着国家的意志。体现出一定的严肃性、权威性与强制性。

简答题

1.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是什么?

(1)现实意义:

·它赋予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权利和职责,使得课程决策民主化。

·它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校本课程有利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个性发展。

·打破了政府对课程开发的垄断,促进了课程理论知识和开发技术的普及。

(2)理论意义:

·发展了学校能够进行课程决策的信念。

·从理论上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开拓了课程管理民主化的有效途径。

·丰富了课程观,发展了课程开发模式。

·丰富了教师教育理论,解决了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

·使广大中小学成了各种教育理念和课程理论的“实验田”。

论述题

1.论述泰勒的课程开发模式

首先,泰勒的课程开发模式有三个来源,及学生、社会和学科。对学生的研究包括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并把它与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较,确认其中存在的差异;还要了解学生个体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第二是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旨在获得当代生活中可能对教育目标有实际意义的信息。第三是来源于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因为学科专家一般比较熟悉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知识领域,能够准确地选择本学科领域中的关键性知识,因此应成为重要来源。最终形成暂时性的一般目标。

接下来是要经过两个筛子的过滤。一个是教育与社会哲学。也就是在民主社会里的四种基本价值。第一,承认每一个人的重要性,不论其种族、国籍、社会或经济地位如何。第二,提供广泛参与社会中各种社会团体各方面活动的机会;第三,鼓励个性多样化,而不是强求单一的个性;第四,相信理智是处理重大问题的一种方法,而不是依赖专制的贵族团体的权威。还有一个筛子是学习心理学。学习目标就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这些目标必须和学习的内部条件一致,否则他们就毫无价值。经过两个筛子的过滤就形成了精确的教学目标。

下一步就是选择学习经验。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他能够作出反应的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习是通过学习者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取决于学习者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泰勒的选择学习经验有五个一般原则,就是要具有实践可能;使学生获得满足;要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多种经验来达到同一目标;同一经验来产生多种目标。有助于达到目标的学习经验应必备的四个特征。即要有助于培养思维技能;有助于获得信息;有助于形成社会态度;有助于培养兴趣。

然后是组织学习经验。有两种一是纵向组织即不同阶段或时期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二是

横向组织即不同领域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学习经验组织有三条原则:连续性、序列性、整合性。课程的呈现方式有最高层次包括具体科目;广域课程;核心课程;完全未分化的结构。中间层次按序列组织的学程;以一学期或一学年为单位的学程。最低层次有课;课题;单元。形成课程组织的基本步骤是确定课程组织的一般框架;确定每一课程领域的组织原则;确定低层次组织的方式;制定灵活的“资源单元”;师生共同设计活动。

最后一步是评鉴学习经验也就是课程评价。评价过程实质上是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评价的一般程序①界说教育目标;②确认评价情境;③设计评价手段;④利用评价结果。评价方法有观察、交谈和调查。

泰勒的目标模式提供了一个课程研究的范式;将评价引入了课程编制过程;建立了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但是,这个模式也有其缺陷。采用“决定主义”的观点解释人类的行为,把人变为机器,把人类事物工业化,系统化加以分析,抹杀了人性的丰富性、复杂性和主体性。第二,行为目标本身存在缺陷。最后,强调预设性目标,不利于师生主体性的发挥,导致课程缺乏必要的弹性。

第五章

一、填空。

1、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的三大现代教学理论流派

苏联以赞科夫为代表的发展性教学论,

美国以布鲁纳为代表的认知结构教学论,

德国以瓦根舍因为代表的范例教学论。

2、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应用

1) 支架式教学

2) 抛锚式教学

3) 随机进入教学

二、名词解释

1.教学: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二、简答

1、为什么说教学本质上是一种特殊认知活动?

教学认识说认定教学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具体说,教学主要解决如何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问题,即让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掌握文化知识的问题;当然,教学还承担着发展学生能力和品德等多方面的任务,这些任务是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和过程中来实现的。学生掌握文化的知识的过程,主要是由感受、感知、感悟、记忆、思维、想象、体验、评价、欣赏、理解、问题解决等多种智力和情意活动组成的,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教学结果主要表现为概念和原理的习得,行为方式的养成,道德和审美的获得,心理与身体机能的的提升等,以观念性的成果为主,是主观世界的能动改造。从这些不同侧面看,教学活动体现着认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特征,因而可以说教学是一种认识活动。

教学作为认识活动又具有特殊性,它是教师教学生主要学习现成知识以认识世界和发展自身的活动,它是一种教学认识。教学认识的主要特征是:首先,教学认识是学生个体认识活动。其次,有教师教是教学认识的重要特征。再次,教学认识具有间接性。最后,教学认识还有发展性。

综上所述,教学是一种认识活动,即教学认识,是为了解决人类总体文明发展与个体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关系而在教育系统中开展的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经过选择和加工的人类文明精华成果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

2、简述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

(1)现代教学是有理论指导的教学

(2)现代教学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学

(3)现代教学具有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

论述题

1.论教学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

答:1、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

三要素说: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四要素说: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方法

五要素说: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方法、媒体

六要素说: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方法、媒体、目标

七要素说:教师、学生、目标、课程、方法、环境、反馈

2、分析

教师:(1)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有教师指导,是教学区别于一般学习活动的关键(2)教师代表社会、国家的意志

(3)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和较高的人格修养

学生: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主要要素

教学内容:(1)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精华

(2)是学生学习的对象

(3)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材料

教学要素的关系

学生与教学的内容:主客体的关系

教师与教学内容:主客体的关系:教师要掌握学习的内容

实践与改造的关系:有效组织并指导学习

师生关系:教师中心说,学生中心说

第六章

一、填空:

1、布卢姆1956年出版专著《教育目标分类学》

2、布卢姆认为各种意识水平都可用行为形式表现出来,他把意识水平区分为三个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3、认知领域的目标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分为六各层次,即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4、一般教学目标的编写,有三种表达方式,即行为目标、内部心理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表现目标。

二、选择:

1、理解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的含义,知道其对应的行为动词

(1)知识,又称“识记”,主要指对各种现成知识的识别和再现,包括对名词、事实、规则、原理、结构等的回忆。这一目标对学生提出要求的动词有:认出、配对、选择、描述、列举、说明等。

(2)理解:理解是对知识的掌握,指能了解学过的知识或概念的意义,具体表现为能抓住事物的实质,把握材料的中心思想,这一目标对学生提出的要求的动词是:说明、举例、估计、预测、摘要、归纳等。

(3)运用:运用是指将所学到的知识如理论、方法、步騶、原理、原则和概念等运用到新情境的能力。用来表示运用能力的行为动词为:证明、修改、解决、设计、示范、表现、发现等。

(4)分析:分析是指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分解,找出组成的要素,并分析其相互关系及其组成原理。用来表示此能力的行为动词有:选出、辨别、分解等。

(5)综合:综合是指将所学到的片段概念或知识、原理或事实等综合成新的整体,用来表示此能力的行为动词有:联合、设计、筹划、创造等。

(6)评价:评价是认知目标中最高层次的能力,它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给予价值判断。用来表示此能力的行为动词有:评价、判断、比较、批判、评论。

名词解释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

特征:第一,教学目标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实现的共同目标,既是教授目标,又是学习目标,最终表现为教学活动所引起的学生身心的预期变化。

第二,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结果主观上的一种期望,说明教学是一种受自觉目的支配的活动。

第三,教学目标是可以测度的,教师可以编制各种测试题目,对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进行定性或定量的测度。

2.表现目标:表现目标是针对高级的教学目标而言,教师只需要规定学生必须参加的活动,无需精确规定学生从该活动中得到什么。

3、内部心理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

为使教学目标陈述得足够具体,达到可以观察的目的,在描述内在能力和情感变化之后,同时要提供内在变化已经出现的行为样例。

简答题

1、教学目标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哪几种

·最终目标和直接目标

·明显目标与隐蔽目标

·学科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

2、简述教学目标的功能

·导向功能:为教学活动设计指明方向,对教学过程起指引作用。

·激励功能:能够激发教师与学生教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教师教有了追求目标,使学生学有了向上的动力。

·评价功能:是调控教学过程的标准;成为衡量教学效果的尺度、标准。

·聚合功能:对教学系统内其他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协调,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3、简述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灵活性原则

4、简述行为目标编写的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 2.行为3.行为条件4.表现程度

第七章

名词解释

1.教学模式: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和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定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

简答题

1.教学模式的结构包括哪几个方面?

理论基础:任何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基础

教学目标:问题教学模式目标(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教学模式目标(培养民主精神、合作意识)

发现探究模式目标(探索意识、创新精神)

教学程序:教学模式都有自己开展的时间序列或逻辑步骤

运用策略:教学模式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方式和措施的结合

评价体系:1)每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

2)教学模式的目标、程序条件不同,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也不同

2.简述制约教学模式选择和运用的因素。

第一、教学目标和任务。每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特定的目标指向,都是为完成的教学任务服务的。

第二、具体学科的性质。学科性质不同,在学科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模式也应有所差异。第三、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其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是不相同的。第四、学生学习的特点及风格。学生的学习有其共性的一面,在学习过程中必须遵循一般的认识和心理规律。

第五、教师自身的优势。教师是选择和运用教学模式的主体,他们在其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第六、现有的教学设备和条件。有些教学模式要求一定的技术设备和手段作为物质支撑。论述题

1、论述自主探究教学模式p189

2、试述发现教学模式

(一)核心思想

只要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了主动的思考、整合,提出了质疑,将新旧知识在头脑中进行了联想对比、归纳整合再到吸收运用,就是在发现。

(二)操作程序

①提出问题②创设问题情境③提出假设④评价检验得出结论

(三)实现条件

教师在教学中永远都是主导者。

教师要注意将教学与儿童的认知发展相适应,合理安排教学序列;

教师要注意适时的强化,选择适当的时机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

(四)评价

优点:发现法有利于促进学生内部主动学习动机的形成;有利于形成自我知识图式,便于记忆;有利于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缺点:但发现教学的适用范围和对象是有限的,同时对学生的预备知识的质量要求较高,需要花费较多时间。

3、研究性教学模式 P190

第八章

一、填空

1、语言性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直观性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演示法、参观法;实践性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法、练习法、实习法;研究性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发现法、探究法和讨论法。

2、最近几十年间,国外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改革有:发现教学法、程序教学法、纲要信号图示法

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行了多种形式和内容的教学方法改革,主要有五种类型:学导类教学方法改革,目标类教学方法改革,创造类教学方法改革,情景类教学方法改革,技能类教学方法改革

名词解释

1.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的总称。

2、读书指导法:所谓读书指导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以此使小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

3、练习法:练习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给学生布置一定作业,然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课内和课外完成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4、实习法:又称为实习作业法,是指根据教学任务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校内外一定场所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其他实践活动,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5、实验法: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6、演示法:所谓演示法是指教师配合讲授和谈话,通过给学生展示实物、直观教具、示范性实验或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方式,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

7、参观法:参观法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并紧密配合教学,教师组织学生到校外的一定场所进行直接的观察、调查和研究等,以此获得知识、锻炼能力的方法。

二、简答:

1、讲授法的定义、类型及注意问题

讲授法:是指教师使用连贯的语言向小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其智力和能力的教学方法。

类型:第一,讲述;第二,讲解;第三,讲读;第四,讲演。

注意的问题:第一,注意讲授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第二,注意讲授时的启发性和直观形象性。

第三,注意讲授的时间。

第四,注意讲授时的语言艺术。

2、谈话法的定义、形式及注意问题

谈话法:谈话法也称问答法。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在问与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所学知识的方法。

形式:根据谈话的目的和任务的不同,可分为:

第一,复习性谈话

第二,启发性谈话

第三,总结性谈话

第四,研究性谈话

根据谈话时学生人数,可分为个别性谈话和集体谈话。

注意的问题:第一,设计好问题

第二,善于提问

第三,做好谈话后的总结工作

3、讨论法的定义、类型及注意问题

讨论法:讨论法是指根据教学的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些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辩论、辨明是非真伪,以此提高认识或弄清问题的方法。

类型:根据参与讨论的形式,可分为班级讨论和小组讨论。

根据讨论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可分为综合性课堂讨论、专题性课堂讨论、研究性课堂讨论。

注意的问题:第一,要注意讨论法使用的对象和范围、

第二,要注意讨论法使用的时间和频率。

第三,注意组织好讨论的过程。

4、研究法的定义及注意问题

研究法: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方法。

注意的问题:第一,选择好研究课题

第二: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自主研究活动

第三,加强教师对学生探究过程的指导

5、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

答:(1)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2)依据教材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不同学科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方法差异。

同一学科的不同阶段、不同单元、不同的课时内容也不一致,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训练、能力要求也不相同,教学方法的选择有不同

(3)依据学生的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问题:根据学生的哪些特点呢?

?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

?智力发展水平、

?学生动机状态、

?年龄发展阶段的心理特征、

?认知方式与学习习惯等因素。

(4)依据教学环境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环境与教学方法之间应该是匹配的,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时,应该最大限度地运用和发挥学校教学设备和教学空间条件的功能与作用。

(5)依据教师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扬长避短,选择与自己最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论述题

1.中小学常用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

答:目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从宏观上讲主要有: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教学方法,以直观形式获得接经验的教学方法,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等。这些教学方法之所以经常被采用,主要是因为它们都有极其重要的使用价值,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特定的功效。但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它需要教者必须切实把握各种常用教学方法的特点、作用,适用范围和条件,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使其在教学实践中有效的发挥作用。

(一)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指通过都师和学生口头语言活动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它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

1 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

一中教学方法。

2 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回答法。它是通过师生的交谈来传播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

3 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4 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以直观形式获得直接经验的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学生直接接触实际事物并通过感知觉获得感性认识,领会所学的知识的方法。它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1 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或实物的模象展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辅助的教学方法,经常与讲授、谈话、讨论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2 参观法

参观法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到一定的校外场所——自然界、生产现场和其他社会生活场所,使学生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研究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三)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以形成学生的技能、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主要包括练习、实验和实习作业等方法。

1 练习法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各种学习技能垢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2 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伯的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并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学学科常用的一种方法。

3 实习法(或称实习作业法)

实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纽上,利用一定实习场所,参加一定实习工作,以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有关的直接知识,或验证间接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第九章

填空

1、教学手段现代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第一是技术的现代化。第二是教学理论的现代化

2、当前渗透到教学领域并影响着教学方式变革的新技术有: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虚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

名词解释

观念更新:就是要学习和掌握现代教学理论,树立现代教学观念,比如在教学目的上追求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人;在教学模式上,要有多样综合的观念:在师生关系上,要有民主平等的观念等等。

简答题

1、根据教学手段作用的感觉通道怎样对教学手段分类?并举例

(一)视觉手段

具体包括印刷材料、图片、实物和模型、幻灯及投影。

(二)听觉手段

主要包括扩音机和收音机、录音机、语音实验室等。

(三)视听手段

主要包括:电影、电视和录像。

(四)综合操作教学手段

计算机是当前主要的综合操作教学手段。

2、简述教学手段现代化对教学的影响

(一)扩大教育规模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可以扩大教学信息的传播范围,提高信息的增殖率,使凡有收音机、电视机、计算机终端的地方都可以成为课堂。

(二)提供教学质量

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极丰富的表现力,它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风土人情尽收眼底,生动形象地进入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三)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对教师来说,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比原计划更多的教学任务;对学生来说,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学到比原先更多的知识。

第十章

名词解释

1.教学组织形式: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织形式。

简答

1、复式教学的含义及基本要求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基本要求:第一,要正确处理直接教学与自动作业的关系。第二,要正确处理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的关系。第三,要正确处理教师和助手的关系。

2、开放教学理念、做法与特征

开放教学:是英美等国幼儿园及小学所采用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做法:教室内设有固定排列的课桌和讲台,教师的空间被分成几个中心,成为“兴趣区(角)”,或“活动区(角)”,每个区或角都准备了大量可供儿童活动的材料。通过活动区(角),开展各种以儿童兴趣为中心的活动。儿童到学校后,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爱好选定活动项目,自主提出要探索的课题,自行设计活动方案。活动完成的时间没有限定,也无所谓上,下课,而且活动不分年级,也不按能力分组,不同年龄和程度的儿童可以参加同一活动,年长的儿童常常帮助和指导年幼的儿童。

特征:第一,采取不分年级、不按能力、灵活组合的学习小组,放弃班级授课制。

第二,学习活动的内容、程序、方式等十分“开放”,由儿童自由选择。

第三,教师与学生小组或单个儿童开展活动和气氛。

第四,强调创设一种令儿童喜爱的环境。

3. 简述特朗普制

特普朗制于20世纪50年代出现于美国,由美国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创立。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把大班上班、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以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

论述

1、班级授课制的含义、特征和优缺点。

班级授课制:通常称作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特征:

第一,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

第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一。

第三,教学进度与学习年限统一。

第四,分科教学。

优点:

第一,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第二,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三,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第四,有利于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缺点:

第一,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班级授课制为学生准备了统一的教学进程表、统一的教学评价标准、统一的课程内容,过于集中化、同步化和标准化,很难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受到很大的限制,不利于培养的志趣、特长和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学习需要。

第二,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班级授课制多实行分科教学,偏重于书本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容易肢解知识的整体性,另一方面容易忽视学生的实践活动,使理论脱离实际。学生的探索机会和实践机会较少,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常常隔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易得到锻炼提高。

第十一章

填空

1.教学评价的历史阶段经历了传统考试阶段、教育测验阶段和教育评价阶段。

2.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可以把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3.根据所依据的标准与解释方法不同,可以把评价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4.有效的学绩测验要有较高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这是学绩测验编制的主要技术要求。

6.质性评价的方法有观察、表现性评价和成长记录带。

名词解释

1.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标准,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有关教学信息,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简答

1.简述教学评价的功能

第一,诊断功能。

第二,导向功能

第三,发展功能

第四,调节功能

2.简述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第一,诊断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前进行,目的是分析学生的起点行为,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

第二,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是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进展情况的重要方式,又称诊断进步评价或进展评价。

第三,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对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的总体结果进行的评价,又叫终结性评价,通常在一门课程或一项教学活动结束之后进行。

3.简述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第一,常模参照评价是以学生所处的团体的平均成绩或团体中的常模作为参照标准,根据个体的相对位置(或名次)报告评价的结果。

第二,标准参照评价是在评价对象群体之外,预定一个客观的或理想的标准,并运用这个固定标准去评价每个对象的评价方式。

4.简述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

效度:效度反映的是测验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指该测验能够测出所要测验的知识和能力的程度,即在多大程度上能实现测验目的。

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性,指测验成绩的一致性程度。

难度:是指试题的难易程度,是试题对学生知识能力水平适合程度的指标。

区分度:是指试题对学生成绩的区分程度,又称鉴别度或项目效度。

补:国家课程:国家课程亦称“国家统一课程”。它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专门为培养未来的国家公民而设计,是对未来国家公民所要达到共同素质的基本要求,代表着国家的意志。体现出一定的严肃性、权威性与强制性。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考试 复习资料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复习资料 一、选择填空题 1、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2、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学科分支,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3、《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4、“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乐经》。 5、语文课程目标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显性呈现(横向)。 6、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隐性线索(纵向)。 7、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确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包括的五项内容:“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8、语文教材有泛指、特指和专指三种不同的概念。特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习题册、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教材、教学软件、选修教材、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等。专指在上述的语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9、语文教材的四个功能:德治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 10、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四种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助读系统。 11、成功的板书和图示要做到:既是教学内容的艺术展示,又是教学思路的直观体现,能够揭示中心,突出重点,理清思路,启发思考。 12、板书图示的能力要素:1、硬笔书法能力2、一定的制图能力和绘图能力3、版面设计的能力4、文明的书写习惯 13、语文试卷的评析方法:基本方法:借题发挥; 具体的方法:1、抓住一点,讲清一类14、对照比较,讲清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关系3、改变题型,触类旁通。 15、解行识字法的要点:1、解行为本2、偏旁带字3、形音义结合

课程与教学论的复习重点

课程与教学论的复习重点(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英语课程与教学论薛国军 1.教学过程设计 2.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泰勒模式 3.现代教学论发展的里程碑:杜威基于经验的教学论 4.多尔的建构性后现代课程论 5.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6.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基础 7.当代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8.理解课程 一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过程为目的,以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教学过程实施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广义的教学设计指的是把课程设置计划(总体规划及各门具体课程计划)、教学过程、媒体教学材料看作教学系统的不同层次而进行的系统设计;狭义的教学设计是指对某一门课程或某一项教学单元、课时或某一项培训等此类微观教学系统的设计。 教学过程是为实现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进程,其基本环节和内在逻辑结构都是动态的。 教学顺序指教学内容的各组成部分的排列次序,决定先教什么、后教什么。言语信息的教学顺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一项言语信息与另一项之间几乎不存在学习迁移的联系;另一类是有意义的言语信息的学习,需按一定的逻辑联系安排教学顺序。智慧技能的教学顺序设计,主要有三种理论指导:①布鲁纳(J. Brunner)的螺旋式课程及发现教学法。②奥苏贝尔的渐进分化理论及先行组织者教学结构模式。③加涅的分层方法及序列化教学。态度的教学顺序可按加涅提出的榜样人物法。其教学步骤可以是:让学习者了解与相信榜样人物,例如学习著名物理学家或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研事迹等;看到榜样人物从自己的行动中或从取得的成功中得到快乐;通过这类活动,使学习者在产生共鸣中得到强化,这就增加了他们采取类似行动的可能性。动作技能的教学顺序可按加涅和布里格斯(L. Briggs)提出的先教局部技能,通过适量练习,掌握关键要领后,再进行全套程序的学习的原则进行,其教学顺序可以是:①认知阶段;②分解阶段;③定位阶段。 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教学组织形式具有不同的分类标准,其中按教学单位的规模可分为:个别教学、小组教学、班级授课。当前,国内外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研究突出了以下几点:适当缩小班级规模;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探索个别化教学;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远距离教学、网络教学的探索。新课改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也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组织形式的诞生。 学习方式通常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经常的或偏爱的基本行为或认知方向,它是关于学生怎样学的问题。为促进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等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学习的内在品质,与他主学习、机械学习相对;探究学习关注学习的手段,途径,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合作学习则是指学习的组织形式,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和竞争学习。 教学模式是依据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包括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程序及其相应的策略。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1)

第一章历史发展 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2、截止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去里起来,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的课程开发理论与时间,开启了“课程开发理论”。 3、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的奠基者、开拓者。 4、教育的本质:1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2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3教育即生产。 5、拉尔夫·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 6、拉尔夫·泰勒的贡献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 7、学科结构运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教育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叫学科结构运动。其中心容是用“学科结构观”重建过程。 8、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学术中心课程”。学科结构运动是课程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 9、比较著名的新课程: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研究开发的PSSC物理课程,“生物科学课程研究会”,研究开发的BSCS 生物课程,研究开发的SMSG数学课程,“化学键取向研究会,研究开发的CBA化学与CHEMS化学,”地球科学科学设计研究会,所开发的ESCP地学等等这些课程可统称为“学术中心课程”。 10、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会议主席杰罗姆·布鲁纳作了题为《教育过程》的总结报告。该报告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并从理论上理性地解决了存在与学科专家和教育专家之间的持久论战。 11、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 12、学术中心课程三个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13、学科结构两个基本含义:1是一们学科特定的半概念、一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2是一门学科特定的套就方法与探究态度。学科结构是这两个基本骇异的统一。 14、“概念重建注意课程式“的本质:解放兴趣的追求。解放兴趣:亦称“解放理性”,是人类对解放和权利赋予的基本兴趣,这类兴趣使人们通过对人类社会之社会结构的可靠的、批判性洞察而从事自主的行动。反思课程研究的整个进程,我们可以获得的基本结论是:课程研究的价值取向由对“技术兴趣”的追求逐渐转向“实践兴趣”,最终指向于“解放兴趣;课程研究的基本课题由”课程开发—探讨课程开发的规律、规则与程序,逐渐转向“课程开解”—把课程作为一种“文本”来解读其涵的意义 15、启蒙时期教学论的确立:拉特克与夸美纽斯。 16、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的国教育家拉特克。 17、夸美纽斯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大教学路》。 18、夸美纽斯确立了其教学原理:1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这主要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天性、年龄、能力进行,这是一个不变的自然法则。其次,教学要遵守循环渐进的原则。2兴趣与自发的原理夸美纽斯认为,教学的进行要尊重儿童的学习兴趣,鼓励儿童的自发学习。3活动原理夸美纽斯认为,教学要使学生躬行实践,实际从事认识、探索和改造事物的活动。4直观原理。 19、启蒙时期教学论的发展:卢梭与裴斯泰洛齐。 20、卢梭《爱弥儿》被认为是继柏拉图的《理想国》之后西方最完整、最系统的教育论著,影响深远。 21、裴斯泰洛齐(瑞士教育家)的教学论:1适应自然的教育学。教育的目的是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才能有其自然发展的规律,教育必须符合这些规律,必须建立在儿童的字人发展的基础上并与儿童的自然发展相一致,方能达到预期目的,折旧是“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2教育教学原理,第一自我发展原理第二直观原理3 教学的心理学化。 22、首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是裴斯泰洛齐。 23、赫尔巴特心房进台教育史上最严整的教育学体系、教学论体系,代表作《普通教育学》。 24、赫尔巴特的教学的“形式阶段”:第一阶段:“明了”即清楚、明确的干支新教材。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是把新教材分解成各个构成部分,并和意识中相关的观念——已经长我的知识——进行比较。第二阶段“联合”即把新的观念与旧的观念结合起来。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是在“明了”的基础上冲锋调动学生的心理活动(主要是记忆和想象),以在旧的观念团中找到能够同化新观念的因素,把新旧观念结合起来,加深对新教材的理解。第三阶段:“系统”即把已建立起的新旧观念的各种联合与儿童的整个观念体系系统一起来,概括出一般概念和规律,以形成具有逻辑性的、结构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观念体系。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是使初步联合起来的各种观念进一不与科学成的整个容和目的联合起来,与儿童的所有观念同一起来,以概括出一般概念、公式和规律,形成系统。第四阶段:“方法”即把业已形成

(完整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理解课程与教学的概念 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 理解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内涵 教学的基本要素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一些标志性的人物、事件、著作 古德莱德的五个课程实施层次:理想课程(观念层次)、正式课程(社会层次)、理解课程(学校层次)、正式课程(教师教学)、体验课程(学生) 第二章小学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 理解课程目标的概念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培养目标、教育目标、教育目的的关系 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 掌握课程内容的横向组织与纵向组织的内涵、课程内容螺旋式与直线式的内涵、优势与不足、课程内容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内涵 第三章小学课程类型及课程结构 课程的分类:按不同分类标准的课程类型 理解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内涵、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综合课程的类型 隐性课程 新课改下小学课程结构的特征 第四章无 第五章小学校本课程开发 理解校本课程的含义、特征、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区别。 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 校本的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的内涵和区别 掌握校本课程与活动课、选修课的区别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从学校总体角度分析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方式 第六章小学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内涵 教学目标的分类:布卢姆、加涅 教学目标的表述:能够就一则具体的案例分析教学目标表述存在的问题、理解马杰的行为性目标表述法、格朗伦的内隐与外显相结合目标表述法和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表述法。

第七章小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 国外常用的小学教学模式 国内主要的小学教学模式 第八章小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小学教学原则的内容 理解直观性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内涵及教学要求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选用的依据 第九章小学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 小学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涵义、特点、优势和不足。 教案的类型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第十章小学教学管理与评价 教学管理的内容 理解小学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 考试题型为: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二、多选题(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三、判断题(14小题,每小题1分,共14分)。 四、简答题(4小题,共27分)。 五、实例分析题(2小题,共21分)。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全

第一章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是什么? 2、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3,(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 4、 1918年,博比特的《课程》问世,这是第一本专门论述课程的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5、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八年研究”)。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原理 一、名词解释: 1、课程计划; 2、课程标准; 3、课程 4、儿童本位课程 二、填空: 1、按照影响课程的三个基本要素,课程可以分为知识本位课程、(社会本位课程)和(儿童本位课程)。 2、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等。 二、简答: 1、如何理解课程的含义? (一)从课程的要素层面来界定 课程是学科:把课程作为科目,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化,教育进程的计划性。教育的任务是继承前人的知识经验。 课程是经验:课程是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经验或体验 (二)从课程的功能或作用层面来界定 课程作为计划或方案:课程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一套实施方案,是实施教育计划的蓝图。 课程作为活动或进程:课程不再仅仅是需要贯彻的课程计划,包含了教学活动的整个进程。(三)从课程与社会的关系层面界定 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人是社会的人,教育就要促使个体的社会化。 课程即社会改造:课程重点放在当代社会问题、社会主要弊端、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等方面。(四)从课程的层次或结构层面界定 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从课程实施的纵向层面提出课程可分为五个层次: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2、如何理解古德莱德课程的五种层次? (一)理想的课程:研究机构、学术团体、课程专家倡导的课程。这种课程停留在观念层次上,是最抽象的课程。 (二)正式的课程: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是以文本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课程。 (三)理解的课程:教师领悟的课程,又是一种观念的课程。不同教师领悟的课程不同,比正式课程要具体。 (四)运作的课程: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在实施中,教师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是一种动态的课程。 (五)经验的课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体验到的课程。 3、课程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1)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与社会本位课程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复习资料 1根据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价值取向,为培养、教育下一代所制定的一整套有目的、有计划、可执行的培养方案,具有目标的明确性、内容的科学性、方法的恰当性、策略的可操作性以及评价的合理性等特点。 2 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 3 育价值。 4 阶段的教育的价值。换言之,培养目标就是对某一级、某一类学校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定。 5 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得预期结果。 6“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既是教师教的目标,也是学生学的目标。 7 标分成“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三个方面。 8把学生的学习结果划分五种类型,即态度、动作技能、言语信息、智力技能和认知策略,以便教师能够根据学习结果的不同类型设计最佳的学习条件。 9 程目标。 10、 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

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11、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恰 当。(4)教学组织严密。(5)教学效果优异。 12、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看,教学工作包括预习、听课、 课后复习、练习和系统小结等基本环节;若从教师教的角度来看,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等。 13、 形式分为条目式教案和表格式教案,按篇幅分为详细教案和简要教案。 14、;二是“引入新课”或“激发 学习动机”;三是“教学新课”;四是“小结”;五是“布置作业”。 15、 16、 四是保留和擦除部分分明;五是形象地揭示内容的各种联系。 17、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三因材施教原则;四直观性原则;五启 发性则。 18、 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活动方式的总和。 19、 一、以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 述规律等知识的方法,在以语言表达为主的教学方法中应用最广泛,且其他各 讲解、讲演和讲读。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在独立思考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过程中获得新知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1)

一、名词解释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教学方法:是指向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方式及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方式 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可分为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等不同层次 课程:是指学生应该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广义的课程包括文化、实践、活动、隐性课程。 课程目标:广义上讲是指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它是教育意图。包括有教育方针和教学目标等,狭义上讲是教育内部的教育与学生的关系,它主要指“教育目标”。 诊断性评价:是指教师在单元、学期、学年开始时,为查明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实施的测定。 终结性评价:也称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终结时对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成绩的总评 活动课程:也称经验课程,它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设计的课程。活动课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主体性.乡土性.综合性.经验性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 简述隐性课程的特点 第一,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 第二,隐性课程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第三,隐性课程的影响是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统一; 第四,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有意识性与无意识性的辨证统一; 第五,隐性课程是非预期性与可预期性的统一;

课程与教学论-史上最全复习资料全

【教学论】是研究教学现象,揭示教学规律的一门科学。它包括教的规律和学的规律 【研究对象】现象论活动论关系论、 规律论(前联和我国认可)、要素论(西方学者认可) 【研究任务】揭示问题;确立价值、观察现象;优化技术。【发展历史教学论学科的形成】 (1)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2)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发表,是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 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 (1)诞生:1918年,博比特《课程》发表。 (2)1949年,泰勒《课程与教学原理》发表。 【夸美纽斯教学思想】主要目的是“寻找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该书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1)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天性、年龄、能力进行。其次,教学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要遵循知识本身的形成顺序,一步一步、由易到难地进行。(2)兴趣与自发原理:教学的进行要尊重儿童的学习兴趣,鼓励儿童自发学习。应当采取一切可能的办法来激发儿童对于知识和学习的强烈愿望。(3)活动原理:教学要使学生躬行实践(4)直观性教学原则:要让学生掌握真正的、确实的知识,必须由实际观察去获得。(5)“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删减不必要的、不合适的容,开设物理、地理、自然、历史等科,对学生进行“百科全书”式的教育(6)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提出了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理论。 【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普通教育学》】 1教学心理化思想:【观念】是赫尔巴特心理学中最基本的术语,其涵义是指事物呈现于感官、在意识中留下的印象。【统觉】将一些分散的感觉刺激纳入意识且吸收、融合、同化新观念并形成观念体系的过程称为统觉,统觉的进行关系到教学的成败。 2注意、兴趣与统觉联系起来:注意也是观念的一种活动,是使现有观念扩大的一种努力。兴趣是教育的支柱,是传授知识、形成新观念的条件。 明了(预备+提示)——联想——系统——方法 【后人评价】由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建立的教学理论体系被称为传统教学论,传统教学论强调的“三中心”:教师为中心,系统书本知识为中心,课堂教学为中心。 【两个“三中心”的对立】教师中心和儿童中心的对立;系统书本知识中心和个人直接经验中心的对立;课堂教学中心和活动中心的对立。【凯洛夫】概括出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阶段。 【布鲁纳的课程结构理论】1在教学目的上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2在课程容上强调课程的基本结构3在教育时机上主早期教学“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4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发现法”认为“发现并不限于那种寻求尚未知晓之事物的行为。 【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尽最大可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5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适应关系平行关系超越关系 【西德根舍因的例教学理论】 ▲教学容上坚持三个特性:1是基本性,是强调教学容应该选择最基本的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则、规律,需少而精,反对多而杂; 2是基础性,要求教学容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知识经验水平。既反对过高过难,又反对过于容易。 3例性,是指教给学生的务必是经过精选的,能起例作用的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实现迁移。基本性、基础性、例性 ▲教学程序遵循四个阶段:1例地阐明“个”的阶段。即由典型事例阐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2例地阐明“类”的阶段。即通过归类、推断,认识一类事物的普通特征。 3例地掌握规律的阶段。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趋势。 4例地获得关于世界经验的阶段。即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行为自觉性。 【教学目的的四个统一】1教育与德育的统一 2解决问题的学习与系统学习的统一 3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统一4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教学论的研究方法】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具体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理论法;行动研究法 【课程与教学论意义和方法】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意义:(1)课程与教学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2)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学习 方法:(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2)理论联系实际,一 . . . .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一、选择题 1、数学的属性表现在: 2、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结构的呈现方式 3、按照我国比较传统的认识,将数学能力结构分为: 4、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分解为: 5、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任务呈现方式 6、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7、弗莱登塔尔认为,丰富的教学情景包括: 8、教学方法的基本类型 9、教学设计的学习需要分析包括学习的 10、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由下列哪几部分组成 11、设计教学方案的基本内容包括 12、学习评价的价值 13、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 14、课堂活动的构成要素: 15、数学概念引入的基本策略 16、影响儿童概念学习的因素主要有: 17、小学数学概念包括: 18、数学规则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19、数学问题的特征 20、影响儿童数学问题解决得主要因素 二、填空题 1、数学的产生是以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为起点的。 2、数学的研究对象:一是现实世界的形式和关系,二是思想世界的形式和关系。 3、数学课程目标分为三类:实用知识、学科知识和文化素养。 4、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构成,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指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结构,二是指构成的方式。 5、从认知学习的分类看,在小学数学学习中,主要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知识:陈述性(概念性知识)、程序性(自动化技能)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性知识。 与之对应,有三种类型的学习形态:概念性知识的学习、程序性(技能性)知识的学习和(问题解决的)策略性知识的学习。 6、根据小学数学认知学习获得过程和目标的不同,学习任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记忆操作类的学习、理解性的学习和探索性的学习。 7、范例教学法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校内外活动中的独立性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养成独立地批判、判断和决定事物的能力。 8、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手段更体现出“物化”的特征。 9、一般来说,教学设计的过程包括三个环节:前期分析、方案设计、设计评价。 10、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前期分析的主要工作可以归结为两项:内容分析和学生分析。 11、教学计划主要包括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即教案)。 12、学习评价从评价的取向角度划分,分为三类: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13、传统评价方式的弊端表现在:一是忽视了方式的多样化;二是忽视了价值的多元性。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重点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重点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11数专) 《初等数学教学论》复习提纲 导论 1、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讨论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2、数学教育研究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第一章中学数学课程改革 1、《标准》把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内容分学段按哪四个领域展现? 2、《九章算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数学课程总目标是什么? 第二章主要数学教育理论概述 1、弗赖登塔尔是世界着名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 他对数学教育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2、简述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基本观点对数学教育 的启示。 3、波利亚在数学教育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三个 领域? 第三章数学学与教的心理学视角 1、数学探究学习有什么特点 2、数学学习过程包括哪三个阶段? 3、数学技能的含义是什么? 第四章数学教学的基本理论 1、数学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模式有哪几种? 2、张奠宙教授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提出了哪三条 具体的数学教学原则? 3、什么叫讲授法?它有什么特点? 第五章数学能力及其培养 1、数学的一般能力包含哪几种? 2、简述数学能力的含义。 第六章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史修养 1、数学史教育应遵循哪四个原则? 2、数学思想方法从接受的难易度上可分为哪三个层? 3、简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原则。 第七章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 1、多媒体课件制作的主要步骤分哪几步? 2、简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无 限生机(三个方面P266)。

第八章数学教育评价 1、数学教学评价的要素有哪些? 2、数学学习过程评价的内容包括哪四个方面? 3、数学课的评价由哪三部分组成? 第九章数学教育实习 1、教育实习成绩评定的考核内容主要有哪几项? 2、简述数学教育实习的任务。 第十章数学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 1、数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哪些? 2、简述选择论题的策略。 第十一章数学教学的实践训练 1、掌握说课的内容和要求,会写说课稿。 2、掌握教学设计的方法,会分析教材,会写教案。(如: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2章第2节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二、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4章《一次函数》第一节) 3、会创设问题情境。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目的和任务的。 2、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的着作(了解) 《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着。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4、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理解) 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有四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模式: 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布鲁纳 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 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 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 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 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的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教育和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 中国《学记》 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的思考,但还是没成为独立的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的描述和总结阶段。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期(建立期) 1.背景: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 2.代表人物: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 3、特征:教学论成为独立学术领域 三、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时期(繁荣期) 1、背景:20世纪至今,教学论的发展进入了分化和多样化的轨道。 2、代表人物与思想:杜威(教学五步骤),凯洛夫 3、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理论 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 4、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5、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概念解释 *泰勒的课程目标模式 一,关于课程目标的选择和界说 二,选择和建立适当的学习经验 三,组织学习经验 四,课程评价 课程,是指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学科课程 1,是指从各门科学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的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 以校本为目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那些课程 *研究性学习 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索的一种教学方式。 *活动课程 指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学科特点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 *课程目标 *是根据教育总之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行为性目标 是以设计课程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自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 *教学教学是教师教学教学生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 *教学模式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者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接所形成的一种只想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例 * *教学方法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和手段的总称 * *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 *教学设计 *道尔顿制他主张改善传统教授法几乎不考虑每个学生自身特点的弊端,使学习者能

小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重点

第一章 小学英语教育的内涵:指向学生的发展。 小学英语教育的具体内容: 1、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基础性) 2、为学生的知识获取、技能学习、素质培养等打基础,具有未来性。 3、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性) 4、面向全体学生。(全体性) 5、是一门必修课,具有强制性。(强制性) 小学英语教育的性质: 既有英语教育学的性质,又有小学教育学的性质;既是小学阶段的英语教育学,又是英语学科的教育学。 1、是小学教育学及学科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2、是语言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3、是培养小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及能力的学科; 4、是以小学英语教育学理论及实践经验为指导的学科; 5、是为小学英语教学提供教及学理论的重要来源; 6、是为小学英语教学改革及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方法的学科。小学英语课程的内容: 两级内容 一级内容 1、总体目标:听、说、玩、读、演 2、具体内容:对英语的兴趣和好奇心、口头表达能力

3、内容分析:理解简单的活动指令、参及简单的角色扮演、唱简单的歌曲歌谣、听/读懂简单故事、正确书写单词字母、视听接触语音。 二级内容 1、总体目标:语言技能、语音知识 2、具体内容:语言技能(听、说、读、写、玩演视听);语音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情感态度、基础学习策略、文化意识) 3、内容分析: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 英语课程设置的原则:整体性、多元性、灵活性 实践要求: 师范生应该能够较全面的理解具体内容及要求,并能够比较熟练地示范,如听录音后声情并茂地模仿,唱歌,说歌谣。总之,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必须要先做到。 中国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费时多,收效微。 问题二:教师工作量太大,顾此失彼。 问题三:学生怕苦,兴趣不持久。 问题四:交际练习没有信息差,交际活动在不真实的语境中进行,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会运用。 问题五:家长水平有限,课后无法辅导。 问题六:教材难度大,学生消化不良。

生物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重点

生物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要点 1、什么是科学实验?实验设计最重要的原则有哪些(2项)?科学实验与科学观察有何区别与联系? 1)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人为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的条件下,使自然过程以纯粹的、典型的形式表现出来,暴露它们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无法暴露的特性,以便通过观察和研究来探索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 2)设置对照原则、真实客观原则 3)联系:观察是实验的基础,而实验又是一种有控制的观察活动,以致实验与观察常常被合并使用;区别:观察是收集自然界所提供的东西,而实验则是从自然现象中提取人们所期望的东西。 2、生物学实验主要有哪些主要类型?请举例说明。 1)观察鉴别实验。例如实践的“观察花的结构”“观察种子的结构”,侧重于通过观察认识生物学对象,重视观察结果。 2)验证性实验。例如“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有机物”,侧重于通过实验证明已有结论,实验的结果和过程并重。 3)探究实验(局部探究实验全程探究实验)。例如“探究环境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实验侧重于通过实验发现新知识和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侧重的是探究的过程和自主获得结论。 4)模拟实验。像高中的“细胞模型制作”“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是按照真实实验的原理,利用不相干的替代材料所做的实验,是根据相似性原理利用模型代替研究对象。 3、验证性实验有哪三种基本的教学模式?举例说明实验材料选择的重要性。 1)先讲后做型、先做后讲型、边讲边做型 2)正确的选材决定着实验的成败,正如孟德尔选择闭花授粉的豌豆做杂交实验,普鲁斯特利选择生长旺盛的植物做光合作用实验。 4、举例说明模拟实验的三段式教学模式。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洛克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2.“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 A.活动分析 B.解放兴趣 C.八年研究 D.泰主罗义 3.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 ) A.赞科夫 B.巴班斯基 C.维果茨基 D.列昂节夫 4.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 ) A.教师提供选择的过程 B.家长提供选择的过程 C.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 D.学校提供选择的过程 5.( )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A.教学过程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设计 6.“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黑格尔 7.( )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A.斯腾豪斯 B.泰勒 C.塔巴 D.奥利沃 8.“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 ) A.克伯屈 B.杰克逊 C.巴罗 D.杜威 9.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 A.课程 B.课程编制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怎样编制课程 10.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 ) A.工作分析 B.课程审议 C.活动分析 D.职业分析 11.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是其中之一。 A.行为主义教学论 B.人本主义教学论 C.尝试教学论 D.发展性教学论 12.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 ) A.从做中学 B.反省思维 C.主动作业 D.问题教学 13.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 A.情境模式 B.目标模式 C.批判模式 D.过程模式 14.( )的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 A.目标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过程原则 D.思想性原则 15.“道尔顿制”的确立者是( ) A.巴班斯基 B.布卢姆 C.帕克赫斯特 D.瓦根舍因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教育目标分类学”有哪些基本特征? 2.目标取向、过程取向、主体取向三种评价取向各自的本质是什么? 3.简述程序教学的含义与教学设计的原则。 4.倡导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5.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论述题(共25分,第1小题12分,第2小题13分) 1.论述“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含义、价值与实施条件。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大纲 (一)总体复习思路及重点: 识记:各章节重要概念及名词。 配对:重要事实,课程与教学领域突出贡献的教育家及其作品。 简述:关于特点,功能,意义,原则,步骤,标准,依据,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等问题。分析与评价:各教学法,教学模式的优缺点。对特定教学现象及事实给予评价。 (二)详细复习大纲 注:建议同学们将复习大纲与教材,与新课程的相关知识相结合进行复习。 第一章绪论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对象: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 教学论学科的形成,大致是在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学术界一般认为,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并第一次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理论。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标志。课程论学科的形成大致在20世纪。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1932—1942年,美国进步教育学会发起了著名的“八年研究”,有利地促进了美国课程论的发展。泰勒以“八年研究”为基础,于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著名的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该书在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课程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一种文本形式,由宏观到微观,依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一种是实践形式,由抽象到具体,依次包括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后一种形式是美国课程论专家古德来德提出的。在我国,从夏商周到清末新式学堂新办之前,学校里实施的古代课程主要包括“四书五经”和“三、百、千、千”。西方古代主导的课程是古希腊的“七种自由艺术”即七艺,主要包括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音乐、天文。 学科课程也叫“分科课程”,强调从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出发组织课程;活动课程则突出“尊重儿童的心理逻辑”。 学科课程也叫“分科课程”,强调从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出发组织课程;活动课程则突出“尊重儿童的心理逻辑”。 博比特与查特斯作为20世纪初期课程科学化运动的代表,他们的课程理论反映了课程的价值取向——科学取向。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人是拉尔夫?泰勒.1949年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公认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即“学科结构运动”,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 学术中心课程有三个基本特征,即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布鲁纳、施瓦布、费尼克斯等人强调学科结构是学术中心课程最基本的特征,亦是课程现代化的最基本的特征。 学科课程:是以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的文化知识为课程材料的基本来源,按照一定价值标准,

课程与教学论考前提纲(钟启泉版)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1.课程的三种涵义 课程作为学科、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 2.课程教育研究的历史(赫尔巴特、杜威、布鲁纳)主要思想、教学理论 赫尔巴塔、杜威与布鲁纳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赫尔巴特(传统)杜威(现代)布鲁纳(当代) (1)赫尔巴特知识中心主义课程 重视文化知识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把教学内容作为教学论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 1.观念心理学“观念”“统觉”“观念团”“思想之环” 2.“多方面兴趣”兴趣应当是深远的、直接的、全面的 3.教学“形式阶段”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明了: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 联合:把新的观念与旧的观念联合起来; 系统:把新旧观念体系统一起来;方法:将已经形成的知识体系应用于各种情境。 4.教育性教学 (2)杜威(儿童中心主义课程、教育即儿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连续发展) 1. 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二元论”:“外铄论”、“展开说” 2. 基于经验的教学论 ①经验与知行统一“经验”: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知行统一:1. 经验中包含着主动作用,包含做,包含行动 2.人的行动是基本观念、知识,受观念、知识指引 ②反思思维与问题解决教学反思思维、问题解决的五个步骤

③经验课程与主动作业:儿童中心课程 (3)布鲁纳发现学习,强调以学科的基本概念为中心,使学科内容结构化布鲁纳《教学论的定理》 课程,不仅反映知识本性本身,也反映认识者本性本身,而且也反映认识者本性和掌握知识过程的本性。 1. 知识的本性是学科内容的组织-结构问题; 2. 认识者本性是儿童认知结构的发展、认知方式的问题; 3. 掌握知识的过程就是教学过程,亦即发现、探究的过程。 3.实践性课程(定义:四要素) 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四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 4.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泰勒、斯腾豪斯) 泰勒目标模式: 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目标课程的代表是“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创立的“泰勒模式”。 斯腾豪斯过程模式: 课程开发的任务就是要选择活动内容,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与标准等知识形式的课程,并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过程原则”的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教师即研究者(the teacher as researcher)过程模式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作为教育的广泛目标,尊重并鼓励学生的个性特点,并把这一目标与课程活动、教学过程统一起来,进而又统一于教师的主体作用中,把课程开发建立在实际的教育情境基础之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