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是什么

2、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3,(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

4、 1918年,博比特的《课程》问世,这是第一本专门论述课程的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5、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八年研究”)。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原理

一、名词解释:

1、课程计划;

2、课程标准;

3、课程

4、儿童本位课程

二、填空:

1、按照影响课程的三个基本要素,课程可以分为知识本位课程、(社会本位课程)和(儿童本位课程)。

2、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等。

二、简答:

1、如何理解课程的含义

(一)从课程的要素层面来界定

课程是学科:把课程作为科目,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化,教育进程的计划性。教育的任务是继承前人的知识经验。

课程是经验:课程是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经验或体验

(二)从课程的功能或作用层面来界定

课程作为计划或方案:课程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一套实施方案,是实施教育计划的蓝图。

课程作为活动或进程:课程不再仅仅是需要贯彻的课程计划,包含了教学活动的整个进程。(三)从课程与社会的关系层面界定

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人是社会的人,教育就要促使个体的社会化。

课程即社会改造:课程重点放在当代社会问题、社会主要弊端、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等方面。(四)从课程的层次或结构层面界定

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从课程实施的纵向层面提出课程可分为五个层次: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2、如何理解古德莱德课程的五种层次

(一)理想的课程:研究机构、学术团体、课程专家倡导的课程。这种课程停留在观念层次上,是最抽象的课程。

(二)正式的课程: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是以文本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课程。

(三)理解的课程:教师领悟的课程,又是一种观念的课程。不同教师领悟的课程不同,比正式课程要具体。

(四)运作的课程: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在实施中,教师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是一种动态的课程。

(五)经验的课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体验到的课程。

3、课程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1)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与社会本位课程

(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3)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4)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

(5)必修课与选修课

三、论述:

1、比较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异同;

区别: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是两种不同的课程组织方式。一般认为,分门别类地设置的课程,就叫“分科课程”;将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综合设置为一个学科的课程,就叫“综合课程”。联系:综合课程必须以分科的形式设置,而分科课程的内容又总是综合的;不存在绝对的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二者都是科学研究发展的必然,是课程发展的必然。不断地分化、综合、再分化、再综合,是学科研究的基本特点。分化和综合常常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比如教育与心理学结合诞生了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既是二者的综合,又是二者的分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科越是高度分化,越能实现高度的综合。对学习来说,越是善于分析,越能进行有深度、高水平的综合。分析与综合本是两种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学习方式。忽视了分析,综合就是肤浅的、低水平的;忽视了综合,分析就是机械的。因此不能简单地看待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的关系。

2、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一)外部因素

1、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是最持久和最深刻的。

2、儿童对课程发展的影响:儿童观直接影响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人们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决定着课程组织的心理逻辑。

3、知识对课程的影响:知识对课程的影响久远、直接而深刻;科学文化知识的急剧增长,是当代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推动力。

(二)内部因素

1、学制:就是学校教育制度,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表现为各种类型的学校以及各种级别的学校之间的组织和比例关系。

2、课程系统:所谓课程传统,就是在课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历史延续性,这种延续性总会以某些方式表现出来,并继续发挥作用。

3、课程理论:课程理论包括人们早期的课程思想,涉及课程内容的来源、课程的性质、课程编制、课程目标、课程组织与实施、课程评价等诸方面。课程理论直接指导着人们制定课程的行为。

4、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之规律:“钟摆”现象说明,课程发展遵循着辩证否定规律。

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一、名词解释:

1、课程目标;

2、生成性目标;

3、课程内容

二、简答:

1、课程目标的作用有哪些

首先,能将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具体化,便于教育目的的实现;

其次,是选择知识,编制教材的重要依据;

再次,是制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的依据;

最后。是进行课程评价和教学评价的依据。

2、确立课程目标的依据有哪些

第一,学习者的需要:学生的需要是完整的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即儿童全面发展的需要要很好的研究学生的兴趣、认知发展和个性形成的特点。

第二,社会的需求: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逐渐社会化,课程目标要反映社会生活的需要。

第三,学科的发展:有两层含义:其一,以学科知识传递与发展的需要推导出课程目标;其二,以学科专家提出的建议作为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之一。

3、简述内部心理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并举例分析。

第一,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内在的能力和情感的变化,但内在变化不易被直接观察到。为使教育目标陈述得足够具体,达到可以观察的目的,在描述内在能力和情感变化后,同时提供内在变化已经出现的行为样例。

第二,例如地理课本《人类与环境》的教学目标:P167

1.学生能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点;

能说出可持续发展的大概意思;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批判现实中破坏环境的思想与行为;

对有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例子的材料,能指出这些例子并作出批判和评述;

以上表述中,“1.”是对内部过程的表述,“、、”则对其内部过程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外显行为进行了表述,这种表述方法既适合认知目标的表述,也适合情感目标的表述,因此受到许多人的欢迎。

4、简述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

首先,处理好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的关系:

逻辑顺序指的是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及其内在的联系组织课程与教学内容,强调学科本身的逻辑顺序。心理顺序指的是以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方式组织课程与教学内容,强调根据儿童发展特点以及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组织课程。

其次,处理好垂直组织和水平组织的关系:

垂直组织原则是指按照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将选出的课程与教学内容要素按逻辑顺序,同时兼顾心理顺序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组织起来,以强调学习内容要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连续性强调课程要素的重复,顺序性强调课程要素的扩展和加深。

水平组织原则是指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找出各种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求同存异、整合为一个有机的课程整体,以便于学生获得一个统一的观点。

再次,处理好直线式与螺旋式关系:

直线式就是把一门学科课程的内容线性排列,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直接联系的直线,前后的内容基本上不重复。螺旋式则要在不同阶段上根据课程目标使课程与教学内容不同程度、不同层次地重复出现。

最后,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组织的不同取向:课程内容组织的取向可分为学科取向、学生兴趣与发展取向、社会问题取向、混合取向等。

5、简述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

首先,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教育目标制约着课程目标的提出;教育目的对于课程的根本性质和方向起着决定的作用。

其次,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正确处理好学生、社会与学科三方面的关系。

再次,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这一环节要求在“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

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等取向之间做出抉择。

最后,采用“需要评估模式”确定课程目标:需要评估模式是通过学校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家长以及课程工作者,对学生的教育需求进行调查评估,以便了解学生的教育需求,并确定各种需求之间的先后顺序。

6、简述行为目标取向及其优缺点;

三、论述题

1.评述课程内容的不同取向。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的认识。

第四章校本课程开发

一、名词解释:

1、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2、校本课程开发: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学校自主展开的课程开发活动;狭义的校本课程开发则特指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给学校预留出来的10-25%的课程的开发。

3、国家课程:国家课程亦称“国家统一课程”。它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专门为培养未来的国家公民而设计,是对未来国家公民所要达到共同素质的基本要求,代表着国家的意志。

二、简答:

1、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

首先,它赋予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权力和职责,使得课程决策民主化;

其次,它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再次,校本课程有利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个性的发展;

最后,打破了政府对课程开发的垄断,促进了课程理论知识和开发技术的普及。

第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意义:

首先,它发展了学校能够进行课程决策的信念;其次,丰富了课程观,发展了课程开发的模式;再次,丰富了教师理论,解决了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

2、简述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第一,需要评估:需要评估是整个开发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学校要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多种形式,调查和分析学生的发展需要。

第二,确定目标:在分析与研究需要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订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

第三,组织实施: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自主申报课程。

第四,评价:一是对课程本身的评价;二是对教师课程实施的评价;三是对学生课程学习的评价。

三、论述:

1、论述泰勒的课程开发模式。

泰勒认为,如果我们要从事课程编制活动的话,就必须从四个领域着手,即选择和界定课程

目标,选择和建立适当的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课程评价。

(一)确立课程目标

泰勒提出了一个简洁明了的确定目标的理论学说,有学者将其概括为“三个来源”、“两个筛子”,“三个来源”是指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两个筛子”则是指教育哲学和学习心理学。

(二)选择学习经验

选择学习经验就是确定哪些经验有可能达到既定目标的问题,也就是如何构建能够在学生内部引发所期望的那些学习经验的情境的问题。

(三)组织学习经验

在处理学习经验的纵向和横向组织关系时,应注意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四)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是检验课程的有效性,鉴别课程的长处和短处,发现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

综述,目标模式提出并发展了一种最具权威性和系统化的课程编制理论,为课程开发的探究奠定了基础,提出了一系列比较容易掌握的、具体化的、层次化的程序及方法。一般都认为,目标模式是理论上权威性最强、影响最广泛、运用最普遍的课程编制理论或模式之一。

第五章教学的基本理论

一、填空:

1、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的三大现代教学理论流派:苏联以赞科夫为代表的发展性教学论;美国以布鲁纳为代表的认知结构教学论;德国以瓦根舍因为代表的范例教学论。

2、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应用: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

二、简答:

1、如何认识教学的含义

第一,教学是教师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经验告诉我们,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即教师教与学生学相统一的过程。

第二,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教学的立足点和归宿是培养人,即丰富人的知识和技能,扩展人的能力、提升人的品格。

第三,教学是教育的基本形式。人的教育活动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如游戏、社会实践、自学等,而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则是教学。

综合起来说,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2、简述教学与教的区别;

3、简述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现代教学是有理论指导的教学。现代社会是一个强调理性原则、理性精神和理性力量的社会,人类的各种活动都要求诉诸理性指导。

第二,现代教学是促进个人全麦面发展的教学。在学生发展问题上,现代教学追求的是学生全面发展,而且努力把这种追求变成广泛的教育实践。

第三,现代教学具有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现代教学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各种教学要素形成了整体联系,教学活动制度化、规范化。

综上所述,现代教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而产生和发展完善的教学形态,是以理论为指导、

具有多样教学模式、追求和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学体系。

三、论述:

论述教学的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作为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相互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关系。

第一,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从教学内部看,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主客体关系,学生是认识教学内容的主体,教学内容是学生认识和掌握的客体。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认识,是一种主体的精神世界作用于客体,而教学内容不仅制约学生认识的方式,而且具有建构主体的作用。

第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首先是业务关系,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即教师教导学生,学生在教师教导下学习的互动关系;其次是伦理关系,在现代社会,师生互相尊重、人格平等和教学民主成为师生伦理关系的基础;最后是情感关系,师生情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自然形成的态度和感受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心理联系。

教师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教师首先要掌握乃至精通所教的内容,因而,教师与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着认识的主客体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这种再加工是依据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结合实际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特点来进行的,因而,教师与教学内容之间主要存在着一种时间改造关系。

第六章教学目标

一、名词解释: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准备在学生身上实现的预期变化。

2、表现性目标:表现目标是针对高级的教学目标而言,教师只需要规定学生必须参加的活动,无需精确规定学生从该活动中得到什么。

二、简述:

1、简述教学目标的功能。

第一,导向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教学目标制约着教学设计的方向,对教学过程起到指引作用;其次,教学目标有助于有意义结果的达成,而避开无意义的结果;最后,教学目标能够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

第二,激励功能:向学生明确教学目标,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新内容的期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奥苏伯尔的成就动机理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第三,标准功能(评价功能、调控功能):其一,教学目标是调控教学过程的标准,教学目标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修正教学过程和方法。其二,教学目标成为衡量教学效果的尺度、标准。

2、教学目标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哪几种

教学目标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区分,如最终目标与直接目标,明显目标与隐蔽目标,学科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

第一,最终目标和直接目标:最终目标是为受教育者将来从事各种社会性活动做准备所要求实现的目标;直接目标是为学生掌握从事各项活动时所需的活动工具。

第二,明显目标与隐蔽目标:通过教学产生明显易见的行为叫明显目标,反之则是隐蔽目标。第三,学科教学目标是指各门学科在教学上总体要求达到的结果,它只对这门学科起指导作用。单元教学目标是对一门学科结构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具体要求,它对实现某一课题、某一单元的教学活动起指导作用。课时教学目标是针对每一课时所提出的具体要求。

3、行为目标编写的四个要素。

第一,行为主体,指谁完成教学所预期的行为。

第二,行为动词,用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

第三,行为条件,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

第四,表现程度,明确在规定的条件下,学生应该达到的行为的水平。

4、简述教学目标编写的基本原则

第一,整体性原则:设计教育目标的时候要有整体观,全局观,要充分考虑教学目标系统内部的联系性。

第二,科学性原则:首先。设立单元目标应有助于形成学生的科学知识结构;其次,突出教材重点,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最后,教学目标设计时,要明确行为主体是学生,从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进行阐述。

第三,灵活性原则:深入分析课程标准,弄清楚哪些是重点目标,哪些是难点目标,应明确主干目标,而不能对学习领域所有目标都落实到位。

第七章教学模式

一、名词解释:

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通过对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者说是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概括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

二、简答:

1、教学模式的结构包括哪几个方面。

理论基础:任何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依据,如李吉林情境教学——情境学习理论;

教学目标:每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特定的目标指向,问题教学模式目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教学模式目标——培养学生民主精神、合作意识;发现探究模式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操作程序:教学程序是指教学模式在完成特定教学目标过程中必须经历的过程和步骤。

运用策略:为了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规定的教师和学生采用的教学方法、方式和措施的综合。

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即教学活动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的方法体系。

2、简述制约教学模式选择和运用的因素。

第一,教学目标和任务:每种教学目标都有自己特定的目标指向,都是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服务的。

第二,具体学科的性质:不同学科具有各自的特性,适用的教学模式有很大差别。

第三,学生身心发展水平:选择和使用教学模式必须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极其特点。第四,学生学习的特点及风格:学习本质上是一种个体化的活动,每位学生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学生身心发展具有个体差异。

第五,教师自身的优势:教师是选择和运用教学模式的主体,他们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第六,现有的教学设备和能力:有些教学模式需要一定的技术设备和手段作为物质支撑。

三、论述:

试述发现教学模式。

第一,核心思想:只要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了主动的思考、整合,提出了质疑,将新旧知识在头脑中进行了联想对比、归纳整合再到吸收运用,就是在发现。

第二,操作程序: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假设和评价、验证、得出结论。

第三,实现条件:教师在教学中永远都是主导者,教师要注意将教学与儿童的认知发展相适应,合理安排教学序列;教师要注意适时的强化,选择适当的时机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

第四,简要评析:发现法有利于促进学生内部主动学习动机的形成;有利于形成自我知识图式,便于记忆;有利于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但发现教学的适用范围和对象是有限的,同时对学生的预备知识的质量要求较高,需要花费较多时间。

第九章教学方法

一、填空

教学方法的分类语言性教学方法、直观性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方法、研究性教学方法

二、名词解释: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的总称。

三、简答:

1、简述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

第一,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如:教学目标强调知识的接受,强调技能的形成,强调情感态度,分别采取的教学方法。第二,依据教材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不同学科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方法差异。同一学科的不同阶段、不同单元、不同的课时内容也不一致,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训练、能力要求也不相同,教学方法的选择有不同。第三,依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智力发展水平、学生动机状态、年龄发展阶段的心理特征、认知方式与学习习惯等因素。

第四,依据教学环境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环境与教学方法之间应该是匹配的,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时,应该最大限度地运用和发挥学校教学设备和教学空间条件的功能与作用。

第五,依据教师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扬长避短,选择与自己最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四、论述:

中小学常用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

教学方法的分类

(一)语言性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二)直观性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三)实践性教学方法:实验法、练习法、实习法

(四)研究性教学方法:发现法、探究法等。

第十章教学组织形式

一、名词解释:

1、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2、班级授课制:通常称为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基本形式。

二、简述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和优缺点。

优点:

(1)有利于经济大面积培养人才,是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有系统的学习人类知识体系的有效形式;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每个学生的活动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3)有利于班集体的教育作用,编成一个有严密组织领导的集体,有利于集体主义思想形成;

(4)有利于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同一班级学生心理水平、认知水平相近,便于教学管理同年级学生按统一进度上课,有统一教学要求,便与教学评价。

缺点:

(1)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统一的教学进程表,统一的评价标准,统一的课程内容;

(2)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偏重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第十一章教学评价

一、名词解释:

1、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可操作的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有关教学信息,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

2、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测定。教师根据测定的结果,帮助学生分析和评价学习情况,拟定改进方案。

3、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指教师在单元、学期、学年开始时,为查明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实施的测定。

二、填空。

1、教学评价的历史阶段经历了(考试)、(测量)和(评价)。

2、教学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导向功能、发展功能、调节功能)。

3、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可以把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4、根据所依据的标准与解释方法不同,可以把评价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5、有效的学绩测验要有较高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这是学绩测验编制的主要技术要求。

6、质性评价的方法有(观察)、(表现性测验评价)和(成长记录袋)。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考试 复习资料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复习资料 一、选择填空题 1、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2、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学科分支,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3、《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4、“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乐经》。 5、语文课程目标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显性呈现(横向)。 6、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隐性线索(纵向)。 7、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确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包括的五项内容:“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8、语文教材有泛指、特指和专指三种不同的概念。特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习题册、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教材、教学软件、选修教材、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等。专指在上述的语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9、语文教材的四个功能:德治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 10、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四种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助读系统。 11、成功的板书和图示要做到:既是教学内容的艺术展示,又是教学思路的直观体现,能够揭示中心,突出重点,理清思路,启发思考。 12、板书图示的能力要素:1、硬笔书法能力2、一定的制图能力和绘图能力3、版面设计的能力4、文明的书写习惯 13、语文试卷的评析方法:基本方法:借题发挥; 具体的方法:1、抓住一点,讲清一类14、对照比较,讲清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关系3、改变题型,触类旁通。 15、解行识字法的要点:1、解行为本2、偏旁带字3、形音义结合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复习资料 1根据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价值取向,为培养、教育下一代所制定的一整套有目的、有计划、可执行的培养方案,具有目标的明确性、内容的科学性、方法的恰当性、策略的可操作性以及评价的合理性等特点。 2 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 3 育价值。 4 阶段的教育的价值。换言之,培养目标就是对某一级、某一类学校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定。 5 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得预期结果。 6“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既是教师教的目标,也是学生学的目标。 7 标分成“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三个方面。 8把学生的学习结果划分五种类型,即态度、动作技能、言语信息、智力技能和认知策略,以便教师能够根据学习结果的不同类型设计最佳的学习条件。 9 程目标。 10、 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

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11、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恰 当。(4)教学组织严密。(5)教学效果优异。 12、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看,教学工作包括预习、听课、 课后复习、练习和系统小结等基本环节;若从教师教的角度来看,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等。 13、 形式分为条目式教案和表格式教案,按篇幅分为详细教案和简要教案。 14、;二是“引入新课”或“激发 学习动机”;三是“教学新课”;四是“小结”;五是“布置作业”。 15、 16、 四是保留和擦除部分分明;五是形象地揭示内容的各种联系。 17、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三因材施教原则;四直观性原则;五启 发性则。 18、 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活动方式的总和。 19、 一、以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 述规律等知识的方法,在以语言表达为主的教学方法中应用最广泛,且其他各 讲解、讲演和讲读。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在独立思考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过程中获得新知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前言】此学习提纲以王文彦主编的教材《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蓝本整理。 语文学科发展 1.光绪二十九年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产生了新的学制——“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现代教育的起点,也是语文这门学科独立的起点。《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堂设“中国文字”科,高等小学堂、中学堂设“中国文学”科。 2.“语文”学科名称的确立:“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语文语文课本之时。 3.1956年,语文学科改为“汉语”“文学”分科教学。 4.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1世纪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式启动。 语文学科性质 学科名称的含义:“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文是以汉民族言语为核心,以文学教育为重点,包含语言、文学、文章、文化等综合因素的学科。 语文学科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的内涵: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基本工具;语文是基础课程,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课程。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定义:P84 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布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基本标准,是规范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P84“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请按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价值理念: 1、一个根本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语文课程性质的二元融合,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融为一体。《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和教学论考研专用

语文学科发展 1.光绪二十九年(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产生了新的学制——“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现代教育的起点,也是语文这门学科独立的起点。《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堂设“中国文字”科,高等小学堂、中学堂设“中国文学”科。 2.“语文”学科名称的确立:“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语文语文课本之时。 3.1956年,语文学科改为“汉语”“文学”分科教学。 4.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1世纪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式启动。 语文学科性质 学科名称的含义:“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文是以汉民族言语为核心,以文学教育为重点,包含语言、文学、文章、文化等综合因素的学科。 语文学科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的内涵: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基本工具;语文是基础课程,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课程。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定义:P84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布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基本标准,是规范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P84“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请按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价值理念: 1、一个根本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语文课程性质的二元融合,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融为一体。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定义:P138-139);

(完整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理解课程与教学的概念 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 理解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内涵 教学的基本要素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一些标志性的人物、事件、著作 古德莱德的五个课程实施层次:理想课程(观念层次)、正式课程(社会层次)、理解课程(学校层次)、正式课程(教师教学)、体验课程(学生) 第二章小学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 理解课程目标的概念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培养目标、教育目标、教育目的的关系 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 掌握课程内容的横向组织与纵向组织的内涵、课程内容螺旋式与直线式的内涵、优势与不足、课程内容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内涵 第三章小学课程类型及课程结构 课程的分类:按不同分类标准的课程类型 理解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内涵、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综合课程的类型 隐性课程 新课改下小学课程结构的特征 第四章无 第五章小学校本课程开发 理解校本课程的含义、特征、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区别。 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 校本的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的内涵和区别 掌握校本课程与活动课、选修课的区别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从学校总体角度分析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方式 第六章小学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内涵 教学目标的分类:布卢姆、加涅 教学目标的表述:能够就一则具体的案例分析教学目标表述存在的问题、理解马杰的行为性目标表述法、格朗伦的内隐与外显相结合目标表述法和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表述法。

第七章小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 国外常用的小学教学模式 国内主要的小学教学模式 第八章小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小学教学原则的内容 理解直观性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内涵及教学要求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选用的依据 第九章小学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 小学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涵义、特点、优势和不足。 教案的类型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第十章小学教学管理与评价 教学管理的内容 理解小学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 考试题型为: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二、多选题(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三、判断题(14小题,每小题1分,共14分)。 四、简答题(4小题,共27分)。 五、实例分析题(2小题,共21分)。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一、填空题(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特点包括、和语文学习习惯等几个方面。 2.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包括、、和作业系统。 3.建国以来有以下这些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钱梦龙的、魏书生老师的 李吉林老师的等等。 4.编写语文教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________、________、教学过程、________和________等等 5.中学语文教学的阶段目标是从四个方面加以设计的,包 括、、、等内容。 6.语文教学评价具有导向、______、______、______等功能 7.叶圣陶对“语文”的解释是、。 8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三百千”分别是()、()、(),主要作用是集中识字。 9.《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的定义:语文是最重要的,是的 重要组成部分。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10. 教师素质结构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结构和。

二、选择题:(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含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多选或少选答案均 不得分) 1.确定语文学科教学目的的依据是() A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的教育法规 B语文学科的内容和特点。 C社会需要。 D学生的年龄特征。 2.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的阶段是() A引入B介入C展开D结束 3.考试的主要功能是() A促进学习B选择C排名次D反馈 4.中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分为() A语法修辞知识B文学知识 C文体知识D读写听说知识 5.《新课程标准》规定“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要求初中生认字量是() A 2500个 B 3500个 C 4500 D 5500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课程教学论读书笔记 拉尔夫·泰勒是美国着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被誉为“当代课程理论之父”。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原理》一书,被誉为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是课程开发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阐述。他认为,我们如果要系统地、理智地研究某一计划。首先必须确定所要达到的各种教育目标。泰勒在书中未对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作很细致的区分。在他那里,这些术语基本上是同义词。根据泰勒的论述,他讲的教育目标大部分是指的本文所论及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在一定的学段中所要达到的标准,包括课程总体方案(教学计划)中的培养目标以及分科标准(教学大纲)中的分科目标两个层次的内容。 1教育认识 泰勒在它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木原理》一书中,系统发展了行为目标的理念,他认为,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的行为方式的过程,目标既要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指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泰勒认为行为目标的作用是“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大多数课程理论认为,“行为目标”取向克服了普遍性目标取向模糊性的缺陷,在课程领域科学化的过程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由于“行为目标”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特点,当教学内容以“行为目标”的形式陈述的时候,教师能更加清楚地了解教学任务,有利于教师控制教学过程,而且,“行为目标”还有利于教育者就教学内容准确地与教育督导、学生家长、学生展开交流,更重要的是它便于作出准确的评价。 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实践当中,课程目标取向应该反映职业教育的基木特征和内在要求,蕴涵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观。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技能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这种人才直接面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一线的工作岗位,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工作,首先要掌握的是某一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人才培养的规定性使得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活动应体现相关职业或职业群的专业知识要求和操作技术要求,这种要求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具体、明确的特定职业岗位能力要素所组成的。因此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应以培养学生掌握特定职业岗位能力要素为宗旨。 在泰勒看来,对学习者本身信息的研究是获得行为目标的重要来源和有利途径,其方法主要是依靠对学习者的“需要”做调查研究。在此他提到“需要”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学习者目前的状况与公认常模之间的‘差别’或‘差距’,即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距”;另一种则是心理学的概念,即把“需要”视作“有机体内部的张力,为了保持有机体处于正常、健康的状况,必须使这些张力恢复平衡,泰勒把课程的行为目标建立在第一种意义上的“需要”,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绪言 1、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课程和教学论这两个相互独立又内在关联的学科按照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进行必须整合的产物。 2、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方法: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联系实际,学思结合;注意扩展学习。 3、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课程与教学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的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是教师的基本专业工作,学好它帮助你在今后更好的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一、识记: 1课程: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产物。 2:学科课程:从各门科学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又称为分科课程。 3:活动课程: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通过活动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 4:综合课程:将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综合设置为一个学科的过程。 5:隐性课程:正式课程以外的任何一种形式或全部的教育活动。 6: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7:课程标准:既学科课程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 二、理解 1、简要回答课程与学科的关系? 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术意义上的学科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主要因素,是现代课程知识的主要里来源,课程意义上的学科课程是现代学校课程的主体,是一种与活动管理相对应的课程类型。 2、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有哪些,他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外部因素:社会:社会的性质决定课程的性质:社会政治领域决定着课程的政治立场和育人方向;社会经济领域决定课程课程实施的物质条件和效果;文化状况决定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特色。 儿童:儿童观又直接影响到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人们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决定着课程组织的心里逻辑; 知识是课程的本质,课程是知识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 内部因素:学制:学制的规划与课程的规划往往相伴而生; 课程传统; 课程理论:只有掌握一定的规律,才能使理论有效与课程实践; 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规律 三、应用 1.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开发隐性课程。 略(找不到啊找不到- -) 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小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重点

第一章 小学英语教育的内涵:指向学生的发展。 小学英语教育的具体内容: 1、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基础性) 2、为学生的知识获取、技能学习、素质培养等打基础,具有未来性。 3、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性) 4、面向全体学生。(全体性) 5、是一门必修课,具有强制性。(强制性) 小学英语教育的性质: 既有英语教育学的性质,又有小学教育学的性质;既是小学阶段的英语教育学,又是英语学科的教育学。 1、是小学教育学及学科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2、是语言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3、是培养小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及能力的学科; 4、是以小学英语教育学理论及实践经验为指导的学科; 5、是为小学英语教学提供教及学理论的重要来源; 6、是为小学英语教学改革及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方法的学科。小学英语课程的内容: 两级内容 一级内容 1、总体目标:听、说、玩、读、演 2、具体内容:对英语的兴趣和好奇心、口头表达能力

3、内容分析:理解简单的活动指令、参及简单的角色扮演、唱简单的歌曲歌谣、听/读懂简单故事、正确书写单词字母、视听接触语音。 二级内容 1、总体目标:语言技能、语音知识 2、具体内容:语言技能(听、说、读、写、玩演视听);语音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情感态度、基础学习策略、文化意识) 3、内容分析: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 英语课程设置的原则:整体性、多元性、灵活性 实践要求: 师范生应该能够较全面的理解具体内容及要求,并能够比较熟练地示范,如听录音后声情并茂地模仿,唱歌,说歌谣。总之,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必须要先做到。 中国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费时多,收效微。 问题二:教师工作量太大,顾此失彼。 问题三:学生怕苦,兴趣不持久。 问题四:交际练习没有信息差,交际活动在不真实的语境中进行,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会运用。 问题五:家长水平有限,课后无法辅导。 问题六:教材难度大,学生消化不良。

(完整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资料整理

第六章语文课程的教学艺术 一.语文教学的艺术特征? 1.形象性 教学艺术的形象性表现在:(1)语言描述的形象化。教师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给学生生动的直观形象。(2)体态语言的形象化。教师运用手势、姿势和表情来表达某种意思,使抽象的语言符号变为形象的活动。(3)电化教学的形象化。可以将时空艺术、视听艺术融为一体。 2.情感性 情感性是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的显著特征。 语文教学艺术的情感性表现:(1)语文教师良好的情感修养。教师要把深厚的情感倾注在教学中,沉入课文,情动于中,才能形于外。(2)教学语言的情感性。富有情感的语言更容易使教师、学生、教材融为一体,产生和谐共振,引起情感共鸣。 3.创造性 教学需要新颖、突破,与众不同,常教常新,常教常异。面对教过几遍甚至几十遍的课文仍要有新的设计,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才能保持活力。 4.审美性 教学艺术的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统一,语文教学艺术的内在美是教材中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教学艺术的外在美主要指教学表达的形式美。审美性的特征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审美修养,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5.应变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复杂过程,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中变化着的情景,及时迅速的做出反应。应变艺术是语文教学艺术高低优劣的显著标志,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良好的心理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 二.语文课堂的教学的组织艺术? (一)导入艺术 1.导入艺术的基本形式与方法 (1)释题入课法。有些文章透过题目就可以窥见全文的奥妙,对于这类文章,教师可以直接板书课题,从释题入手导入新课,围绕课题提示一些教学重点、难点的问题。比如《将相和》,教师可以通过简短的课前谈话,十分自然的引出课题,接着问:将是谁?相是谁?和是什么意思?将和相始终都是和吗?为什么不和?后来怎么又和了?运用释题入课,可以引发学生注意和发人深省。 (2)设置悬念法。在新课开始时,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比如《警察与赞美诗》可以这样导入:我们每个人都不想进监狱,为什么美国人苏比非常想呆在监狱里呢?简介利索,迅速把学生带到课堂的中心问题上来。 (3)直观导入法。借助图画、照片、影像等直观手段,结合语言,在趣味中导入新课。比如《长江三峡》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出示有关三峡风光的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卷7(科) 填空题(20分,每空一分) 1、语文教学论的学科性质表现为、、。 2、教育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三大课程流派分别为、、。 3、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 4、赫尔巴特教育学体系的核心是。 5、语文课程现象表现为、、。 6、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可以区分为、、三种类型。 7、1950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对“语文”一词的解释是:语文是以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 8、新中国第一部语文教学法著作是。 9、“红领巾”教学法的核心是、。

二、单项选择题(10分)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现代学制是() 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 C、《钦定学堂章程》 D、《中国亟宜遍设小学堂议》 2、下列不是“三百千”的是() A、《三字经》 B、《百家姓》 C、《千字文》 D、《千家诗》 3、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基本经验是() A、建立了成套的、行之有效的汉字教学体系 B、建立了以大量的读、写实践为主的语文教学法体系 C、建立了成套的文章之学的教学体系 D、从汉语汉文的实际出发、充分应用汉语汉文的特点来提高教学效率 4、以下属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结构的“三个维度”的是() A、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 B、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知识与能力、阅读、综合性学习 D、过程与方法、口语交际、知识与能力

5、把传统的听说能力改为口语交际的两个突出特点是() A、综合性、实践性 B、实践性、情感性 C、综合性、情感性 D、情感性、应用性 6、下列属于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的是()、 A、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发现与创新 B、阅读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于拓展 C、表达与交流、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 D、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发现与创新 7、下面不是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的是() A、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B、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C、重视规律法则的把握 D、适应社会需要 8、第一次把“语文”和“语文学科”两个概念区分开来的是() A、《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B、《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 C、《语文课程标准》

(完整版)答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课程:(1)作为学科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2)作为目标或计划是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3)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 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国家对特定阶段教育质量指标所作的基本规定,是国家对不同学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则是由国家统一制定、颁发的国家课程标准,围绕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规定各课程门类所要达到的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具有统一性、普遍性和强制性。是各类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内容框架,是课程的核心,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及评估的基本依据。 3、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二、简答(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简述有效教学的三个考量指标。 答:①学习速度;②学习结果;③学习体验是效教学的三个考量指标。 2、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 答:新课程的实施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也改变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师生应该是一种交往关系、和协关系,共同创造有价值的学习关系。 和协的师生关系,爱字当头,爱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灵魂。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怎样爱学生?尊重,首先是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只有尊重,学生才感到师生平等。其次尊重学生还应该包含赏识学生,我们不能仅仅以分数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而忽视了学生的其它方面,如品格修养、文明习惯、劳动态度甚至身体素质等。尊重学生,树立平等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服务意识;影响学生,树立师表意识;相信学生,树立民主意识;欣赏学生,树立悦纳意识。 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应与学生一起合作与探究,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的余地,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重点

一、识记类 1.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语文学科一个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语文学科两个基本性质:实践性、综合性。 4.语文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四大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6.语文课程培养学生满足识记需要的能力有: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7.语文能力大致可以分为:听话能力、说话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8.写字教学的主要方法:观察法、示范演示法、操作练习法、总结法。 9.识字教学的方法:拼音教学法、字形教学法、字义教学法。 10.中国传统蒙学教材的“三百千”指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11.现行语文教材多以阅读为主线架构起来的,内容门类有:课文系统、辅读系统、练习系 统、活动系统。 12.教材的组元方式就是教材组织、编排单元内容的分类标准。常见的组元方式有:文体组 元、能力组元、主题组元。 13.识字教学的基本原则:符合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儿童心理发展水平。 14.小学写作教学的基本定位:文从字顺、真实表达。 15.小学口语交际的内容:倾听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 二、问答题 1.简述现行语文课程标准有哪些基本理念。(需要简述)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 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需要简述) (1)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2)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能力的原则。 (3)在语文能力培养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4)听、说、读、写能力和谐发展、相互促进的原则。 3. 简述识字教学应遵循的基本策略。(需要简述) (1)识写分开,多认少写。 (2)自主识字,开放识字。 (3)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规律。 (4)根据汉字的特点,突出教学重点。 (5)多种感官识记,寓识字于游戏。 4. 小学生月的的主要方法有几种,有何特点 (1)朗读的方法 (2)默读的方法 (3)浏览的方法 (4)复述的方法 (5)背诵的方法 5.小学生语文习作教学的策略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必读书目.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必读书目 序号 名称 1 叶澜《中国基础教育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 郝德永《课程与文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王红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 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 徐继存《课程论问题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 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9 钱理群《语文教学门外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 曹明海《语文教育文化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1 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12 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3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 14 王岳川《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5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16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17 曹明海《当代语文教育与课程改革理论前沿丛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18 威廉·F·派纳《理解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 姚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20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99年版 21

申小龙《语言的文化阐释》,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22 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河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3 钟启泉《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4 王炳照等《中国教育思想通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5 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26 伊塞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27 曹明海《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8 潘庆玉《语文教育发展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9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30 金生鈜《理解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课程改革基础 0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崔允郭、张华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01年版。 02.《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钟启泉、崔允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03.《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日)佐滕学,长春出版社,2003年版。 04.《素质教育在美国》,黄全愈,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班主任工作基础 01.《给教师的建议》,(苏)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02.《育人三部曲》,(苏)苏霍姆林斯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03.《孩子是个哲学家》,(意)皮耶罗·费鲁奇,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 04.《爱的教育》,(意)亚米契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05.《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策略》,张国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06.《班主任兵法》,万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4年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基础 0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0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0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蔡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04.《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05.《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06.《语文教育研究概论》,周庆元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07.《语文教育展望》,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完整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一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一 1、阐述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理解。 答: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学目标在结构上有了重大的变化,呈现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结构形态,这三个维度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目标,为了操作上的方便起见,而把一个问题分解成三个方面。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成了—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维目标,它们犹如鱼水一样,和谐地和合在—起的,落实目标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对其理解,可以准确表述为“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与方法”是指为了实现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所采用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过程”是指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在体验、活动、探究中进行学习;“方法”是掌握各类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式与策略,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有效监控(元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指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过程中的一种感受和反映,包括感知、理解、审美、体验四个方面。 “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存在于“过程和方法”之中,“过程和方法”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它的对象、要素、结果,都是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构成的,无法离开“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独立存在。因此,三维目标之间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共同构成课程目标。三维目标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从知识与能力目标来看,知识的把握,能力的养成,离不开学习过程的实践和体验,也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指导和运用。从过程和方法目标来看,任何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提升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的体验过程、人格的建构过程。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来看,它是一种更为广泛的人文涵养,这种素质的养成,不是外部强加的结果,而是要通

最新自考课程与教学论_重点归纳__知识点归纳

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2、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泰勒。由于泰勒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贡献,因而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1914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3、泰勒原理的实质是技术兴趣的追求。是通过合法规律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基本兴趣,它指向对于环境的控制和管理,其核心是控制。 4、科学结构运动与学术中心课程 1959年9月,主席布鲁纳:讨论怎样改进中小学的自然科学教育问题。 5、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 6、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的贡献。 7、拉特克: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德国教育家。

8、夸美纽斯:捷克著名教育家,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1623年《大教学论》把一切事物教论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本书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定。 9、卢梭的教学论:《爱弥儿》影响深远。指导思想:出自造物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10、裴斯泰洛奇:瑞士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家、教育改革家。(1)教育教学原理:1.自我发展原理2.直观原理 (2)教学的心里学化: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教学的心里学化的思想,推动了教学论科学化的进程。 11、19世纪教学论的发展:赫尔巴特的教学论。 (1)观念心理学—观念、统觉、观念团、思想之环。 (2)教学的形式阶段,必定有两种基本的心理活动:专心、沈思,四个教学的形式阶段。 A.明了即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 B.联合即把新的观念与旧的观念结合起来。 C.系统即把已建立起的新旧观念的各种联合与儿童的整个观念体系统一起来,概括出一般概念和规律,一形式具有逻辑性德、结构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观念体系。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整理

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研究对象 一、课程与课程论 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 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过程的总和,包括对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内容:1.显性课程: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课程,又叫正式课程2.隐性课程:难以预期的,伴随正规教学内容随机出现的 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式教育影响的内容 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学科中心课程论 2人本主义课程论(学生中心)3社会再造课程论(社会中心) 二、教学与教学论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凯洛夫《教育学》)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行为方式:1 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 2 激发动机,课堂管理等辅助方式 (二)教学论 1 世界上最早的叫教学论专着:《利记。学记》 2 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拉特克(德)和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比较系统

3 教学论流派: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认知教学理论、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性质:基础课论学科,应用实践学科 ①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③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④培养语文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 是中小学教育中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设计和建构的语文教学内容体系及其活动方案 第二章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 一、古代语文教育的内容 封建社会:以儒家经典为主1 蒙学教材:“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2 经学教材: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3 文选读本:《昭明文选》《古文观止》 1953年,在普希金指导下因课文《红领巾》教学引发了一场教育大讨论,内容涉及教学时间和效率,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及各自在教学中的作用,组成语文课的因素及分析等教学方法。这场讨论推动了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了现代文教学模式。①推动了教学法改革②建立了现代文教学的基本模式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但也产生了倾向性错误①对文学作品的教学比较适宜,但对其他作品的教学不一定适合②产生了形式主义倾向 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研复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_考研复习 一、填空题 (1)、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2)、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学科分支,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3)、《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4)、“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乐经》。 (5)、语文课程目标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显性呈现(横向)。 (6)、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隐性线索(纵向)。 (7)、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确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包括的五项内容:“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8)、语文教材:有泛指、特指和专指三种不同的概念。特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习题册、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教材、教学软件、选修教材、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等。专指在上述的语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9)、语文教材的四个功能:德治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

(10)、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四种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助读系统。 (11)、成功的板书和图示要做到:既是教学内容的艺术展示,又是教学思路的直观体现,能够揭示中心,突出重点,理清思路,启发思考。 (12)、板书图示的能力要素:1、硬笔书法能力 2、一定的制图能力和绘图能力 3、版面设计的能力 4、文明的书写习惯 (13)、语文试卷的评析方法: ㈠基本方法:借题发挥; ㈡具体的方法:1、抓住一点,讲清一类 2、对照比较,讲清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关系 3、改变题型,触类旁通。 (14)、解行识字法的要点:1、解行为本 2、偏旁带字 3、形音义结合 (15)、常见的对外汉字教学法:1、翻译法 2、古文字介入法 3、画图法 4、体态语教学法 5、偏旁部首带子法6、语音摹拟法 7、部件分合法 8、笔顺展示法 9、韵语教学法 10、信息化教学法 (16)、设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1、语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与教学目标。2、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17)、安排语文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1、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2、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3、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各种语文能力协调全面的发展4、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 (18)、现代语文教学情境主要有: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多媒体教学、自主性教学、课外活动教学。

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详细描述: 书名: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原价:39元 作者:关文信主编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0-1 内容提要 本书从整合的视角构建全书的逻辑体系,首先对课程与教学论进行整合研究,形成课程与教学论在实践层面的完整链条,然后分别对课程和教学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全书阐述了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发展,对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课程结构,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等内容做了深入的研究,反映了学科的发展趋势,体现了初等教育的特色。 目录 第1章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内涵及其发展 一、两个核心概念:课程、教学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三、课程与教学论的逻辑起点 四、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影响较大的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 一、现代课程理论流派 二、现代教学理论流派 第三节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 一、课程与教学论——教师的必修课 二、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方法 第2章课程与教学目标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目标概述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概念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 三、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依据 四、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形式取向

第二节课程与教学目标分类 一、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三、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理论 四、我国国家课程标准中对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分类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呈现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环节 三、教学目标的表述 四、教学目标的呈现…… 第3章课程与教学内容 第4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第5章课程与教学评价 第6章课程类型与结构 第7章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 第8章教学设计 第9章教学模式 第10章教学环境 第11章教学方法 第12章教学组织形式 第13章教学媒体参考文献后记 作者:关文信主编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