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师称谓的变化

教师称谓的变化

教师称谓的变化
教师称谓的变化

教师称谓的变化

古人有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而作为师范专业的学生,我们中很大一部分将成为“师”中的一员。既为教师,那教师的称谓如何演变而来当然值得我们深究。

在我国,自古就存在着尊师重道的优良美德。当然也存在着不同的称谓,其多为尊称。师—从先秦沿用至今的称谓。师长:对教师和长辈额尊称,足见对教师的尊敬。除此之外“先生”也是我们所知道的关于教师的尊称,而它最先的意思是老年教学者。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慢慢把青年教学者也尊称为先生。这个称谓始于先秦,沿用至民国时期。其中《礼记·曲礼》中说道:“从于先生, 不越路而与人。”当然,“师父”、“师傅”、“师保”、“师资”这些称谓也在古代显而易见。像“师父”、“师傅”这些在现在也是常常可以听到的,不单指教育界的。

而最常见的便是“老师”,其最初始于宋元时期,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伯安入小学, 颖悟非凡貌, 属句有夙性, 说字惊老师”。“小学”本指研究文学、音韵、训诂的学问。古时小学生先学六书( 造字法) , 故有此名称。解放后, 老师的称谓再一次在中小学普通使用, 用以泛指教师的称谓。在高等院校中, 由新中国培养的大学生陆续毕业, 担任了大学中的助教职务, 对这些年轻的教员开始使用老师的称谓, 以区别于作为讲师、教授的中老年教师。

以上几种对教师的称谓多出现在中小学,而在高等学府授予教师以“教授”、“讲师”、“助教”等职称,是根据所担任的教学工作和专业水平所授予的,而这几种称谓在古代就有,“教授”原为学官称谓,自宋始于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均设“教授”。而“讲师”则以传授学业、传授武事或讲解经籍的教师。对于助教,当时为协助国子博士传授儒学经学,是国子监教师的称呼。

在很多称谓现今还在广泛使用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让人陌生的称谓。比方说教谕,它是宋代对在京城所设小学和武学中所设教师的尊称。而日本,受中国古代所影响,至今仍称教师为教谕。除此之外,还有“西宾”:古人对家庭教师的尊称。也称“西席”、“讲席”。古人席地而坐, 主人坐东位, 宾客坐西位, 给教师安排的席位是坐西向东, 以示尊敬, 故有此尊称。下面这个称谓或许会让我们觉得好奇。“祭酒”:本指飨食酹酒的尊者或长者。汉代始为官学中教师

的称谓。汉平帝置六经祭酒, 后置博士祭酒, 为五经博士之首, 属太学中教官, 晋初改为国子祭酒。隋唐后称为国子监主管官。至清末废。

而近代,教师的称谓也随时代的变迁存在着显著的变化。从洋务运动兴办新式学堂中的“教习”到清末的《奏定学堂章程》中“教员”;从建国后的大中小学校中的“老师”, 到文革中被批斗的“臭老九”教师称谓同社会发展密切相连。然而,无论称谓如何变化,我们的身份还是一样的,一样都是:“传道授业解惑也”,以自己的方式教授学生知识,讲述道理。

教师的 古今称谓

老师——最广泛流行的敬称 先生——最历史悠长的尊称 人类灵魂工程师——最富哲理的称谓园丁——最质朴无华的褒称 慈母——最真情感人的爱称 春蚕——最纯挚的称谓 蜡烛——最温馨动人的称谓 孺子牛——最具中国特色的喻称 春雨——最生动形象的默称 人梯——最高评价的专称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 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 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间教室, 放飞的是希望, 守巢的总是你。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块黑板, 写下的是真理, 擦去的是功利。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秘, 让所有的难题成了乐趣。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有力, 总喜欢把我们高高举起。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支粉笔, 画出的是彩虹 洒下的是泪滴。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个讲台, 举起的是别人, 奉献的是自己。 春天 播种的季节。 辛勤的园丁撒下粒粒种子, 在这万物复苏的季节里开始了又一次的耕种。 花丛, 繁忙的地方。 勤劳的蜜蜂拎着小小铅筒, 在这温馨而又充实的日子里采花酿蜜。 桑叶, 渺小的舞台。 洁白的春蚕理着缕缕丝线,

在这无众人瞩目的地方默默缝制棉袄。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您,伟大的老师。您就是红烛,在漆黑的夜里为我照明,为我引路。那烛身上滚落的滴滴烛油,是您激动与欢喜的泪水。又是一个教师节,老师,您歇歇吧,在这短暂的一天里,把您头上那温暖的火苗暂时熄灭吧。 我,要对您说,您辛苦了! 给分吧 回答者:ぺ喜洋羊‖·- 试用期一级2009-9-7 17:50 有人说您是春蚕 春蚕到死丝方尽 有人说您是蜡烛 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有人说您是园丁 一年四季辛勤耕耘 有人说您是太阳 温暖所有孩子的心 有人说您是灯塔 照亮学生人生的路 有人说您是海洋 日夜澎拜知识之音 有人说您是粉笔

我国古代教师的称谓

我国古代教师的称谓 由于学校名称的繁杂,受教育的对象不同,我国从古到今,对对教师的称谓不尽相同。下面选取部分介绍给大家。 夫子起先孔子的门徒尊称孔子为夫子,后来夫子成为对教师的尊称。 师泛指教师。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傅老师的通称。 师保古时担任教导贵族子弟的官,有师有保,统称“师保”。 先生老师。《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面与人言。”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 者。”韩愈《进学解》:“国子先生晨入太学……” 宗师掌管宗室子弟训导的官员。 教习学官名。明代选进士入翰林学习,称庶吉士,命学士一人任教,称为教习。清末兴 办学堂,其教师也沿称为教习。 教谕宋代在京师设立的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官。元明清县学皆设教谕,掌文庙祭祀,教育 所属生员。 教授学官名。宋代除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设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路:宋、金、 元地方区划名)的州、县学均设教授,设学校课试等事。元代诸路散府及上中州学校和明清的府学亦设教授。 助教国子监教师,西晋咸宁二年(公元276年)立国子学,开始设立助教,协助国子博 士传授儒家经学。 学博唐代府郡设经学博士一人,以五经教授学生,后泛称教官为“学博”。清代它又成为 州县学官的别称。 学正宋元明清国子监所属学官,协助博士教学,并负训导之责。元代路、州、县及书院 也设学正,明清州学设学正,负责教育所属生员。 学录宋元明清时国子监所属学官。掌执行学规,协助博士教学。元代路学设学录,协助 教授教育所属生员。 学官又称“教官”。指中国旧时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 监学清末中等学堂以上设监学,掌稽察学生出入,考察学生功课勤惰等事。 司业隋以后国子监设司业,协助祭酒,掌儒学训导之政。历代沿置,为学官,至清末废。

汉语日常语言中称谓语的变化及动因

2011.09 学教育 67 和维持学习行为并使其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驱力。Krashen 指出动机可以影响外语学习者的成绩、毅力和课堂表现。学习动机愈强烈,学习积极性越高,学习过程就愈轻松,语言认知就愈快,知识内化程度就越高。Arnold 把动机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二者对学习均有利,但后者促进作用更大,尤其有利于长期记忆。研究也表明,内在动机对于行为的内推作用要强于外在动机,因为内在动机的内推作用维持得更为长久(Brown ,1990)。 第三,自信心。自信心是人们对取得成功的把握程度和积极信念。自信心是进行大量口语练习的重要前提,也是攻克口语瓶颈的积极情感因素。拥有较强自信心的大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抓住机会展示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即使说错了,仍不会丧失自信心,而是更加努力地抓住机会练习口语。反之,自信心较弱的大学生,本来就担心自己口语得不到大家的肯定,然后犯了错误就更加害怕再次上台练习口语,因此放弃了很多可以帮助提高自己口语的机会。久而久之,前者的口语能力进步会很快,后者的口语能力仍然是一点进展都没有。 四、提高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 1.加强词汇记忆 我们知道一切记忆都是有规律的,我们在记忆英语单词过程中,自觉遵循记忆规律,单词的遗忘是可以克服的。我们可以采用联想记忆法帮助学生记忆常用词汇以及词汇的搭配。由narrow 想到wide ,由long 想到short ,这是一种利用对立联想的记忆方法。利用归类法联想效果也很好,如我们可以把表示学习用具的“pen,ink,pencil ”等放在一起进行“批量”记忆。 2.进行英语口语教育制度的改革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突出的负作用是造成应试教育,学生为了考试而考试。语言是有声的符号系统,语言是用来为人类交流的。四六级考试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能力,是为以后社会发展而服务的。值得庆幸的是,国家教育部于2005年初正式发布了四六级考试改革举措。我国的英语教育制度的改革应该推行口试先行的改革。口试先行的含义就是在举行四、六级笔试之前首先进行口语测试。口语测试及格的考生成绩按照一定比例记入最后的总成绩。 五、结语 现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都表明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迫在眉睫,告别“哑巴英语”势在必行。而大学英语口语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这个工程需要师生的配合,需要学者学的坚持,需要技巧,更需要学 校与社会的重视。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教授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用语言交流的能力。在掌握了英语口语学习方法后,学生学的不再是“哑巴英语”,真正使学生听、说、读、写,译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的口语交际能力 只能在语言环境中实际掌握,因此,在 课堂上,我们就应积极为学生创造这种环境,不仅要求有口语地道的教师,还要充分利用电影、电视、广播等媒体条件,巧妙地安排各种习得活动,让学生在课上学有所获,最终学有所成。

官场“称呼学”:市长以上称老板 基层领导叫老大

官场“称呼学”:市长以上称老板基层领导叫老大 2014年04月24日11:26 来源:南方周末作者:孙甜甜杨翘楚 “在一些部委,如果党组书记和部长不是同一个人,有时下属们也会叫党组书记‘部长’。” “别人叫他院长,他马上就回答,尤其是大庭广众之下。如果是叫老师,他就好像没听见一样。” 一些地方为了规范称呼,甚至制作党内互称同志提示牌,摆放在党委(支部)会议室、党员活动室等场所的醒目位置。 某个晚上,一名中年男人叩开了郭振华家的门。“有个姓池的人找你。”女主人高声招呼郭振华。“是池、池厅长?”郭问。“啊呀啊呀,池厅长您、您来看我们?”意识到来者的身份后,女主人恭敬地赔笑道。 这是官场小说《沧浪之水》的一个桥段,刻画的正是官场中人对“称呼”的娴熟运用。 2001年,痛恨官场中丑恶风气的阎真写下了这本小说。尽管如此,这位北大毕业之后拒绝机关身份而选择乐守象牙塔的文学教授,在现实中也不得不屈服于无处不在的官场“称呼学”。 “一个科长一个小主任,官位叫出来他就高兴一点。”阎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我这么大年龄了,我叫我们单位的人,尤其是机关的科长、副科长和办公室主任,我就叫他某某主任,尽量把这个位置叫出来。因为有些事要找他帮忙。” 类似阎真这样的体会,某县财政局的小丁也有。不久前她参加一次接待活动,直到见到《××调研组来县接待手册》,小丁才知道,她一直称为“王处”的这位省财政厅领导,原来只是一个主任科员。 但她依然恭恭敬敬地继续称呼“王处”,因为她的局长也这样叫。“局长说,当‘王处’还只是从下属事业单位借调到省厅的科员时,他就开始喊‘王处’了!” 按中国的行政级别,这位局长和“王处”都是主任科员,相当于人们熟知的“科长”。正如人们从官场小说中所看到的那样,在那些见诸文件的称呼之外,官员之间还有另一套“称呼”的学问,有许多难以言传的细微讲究。 “逢长必叫,叫大不叫小” 对于基层的许多官员来说,“逢长必叫,叫大不叫小”是相互称呼时的惯例。阎真说,“在县里,一个科级干部就很大了。一个局长其实是科级,但是我要叫他局长。股长比科长还要小,可在县里也已经好大了,也是一个长嘛,也要叫出来。” “叫大不叫小”的惯例不仅仅是基层的专利。一位资深媒体人对南方周末记者介绍,“在一些部委,如果党组书记和部长不是同一个人,有时下属们也会叫党组书记‘部长’。正部级机构的领导叫主任或者局长的,他们的下属会习惯于叫部长。”这不是为了追求虚荣,而是害怕与低级别的职务混淆。“部长级别高,而办公厅主任也是主任。” 除去上述最基本的称呼规则外,官员之间的称呼还有许多微妙之处。 “上级对下级常常以‘姓名+同志’相称,但下级对上级当面一般却只用‘姓+职务’或‘职务’。”华东师范大学的胡范铸教授在他2000年发表的论文中指出。他的研究方向是应用语言学。 然而,有些时候这条规律并不适用。例如,一个机关的正副书记中有好几位

教师 一个越来越响亮的称谓

教师一个越来越响亮的称谓 【编者按】XX作文频道编辑为了帮助大家写好教师节作文,搜集整理了教师一个越来越响亮的称谓,供大家参考。 教师一个越来越响亮的称谓 每年的教师节,不断增加着教师这一称号在人们心中的份量。新中国的第18个教师节到来的时候,人们不难发现,与过去相比,教师越来越受人瞩目和尊重,教师这一称谓越来越响亮。 教师??职业越来越热 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在北京地区录取的理科调档线比1999年整整提高了100分,创下了中国高校招生史上的一个奇迹。 今年,北师大招生人数达到2100人,比上个世纪90年代翻了一番。 近几年,全国各省市第一志愿报考北师大且超过重点线的人数往往超过招生计划的几倍甚至十几倍。 从全国范围来看,去年与前年相比,高等师范本科院校数由107所增加到109所,在校学生数由万人增加到万人,增长了近75%。 曾经遭受考生冷眼的师范院校,曾想法设法地改行的师范生,渐成历史。 据介绍,在毕业生就业方面,不少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不到期

末就被中小学校“抢订”,现在连非师类院校的毕业生也希望谋一个教师职位,除了本科毕业生,硕士甚至博士也开始到中学求职任教。与过去曾经有过的教师改行相比,现在从其他职业向学校调动的人才多起来。 “九五”期间,我国教师人数逐步增加,目前全国教师人数已达1000多万。 教师职业受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越来越富了。统计表明,中央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连续五年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教育经费占国内生部总值的比例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左右,提高到去年的%,实现历史性的突破。 改革开放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人均年收入不足六百元,而去年已增加到一万多元。上世纪的最后7年间,全国投入专项资金上千亿元,使教师住房紧张的状况明显改善。2000年,城镇教职工平均居住面积增加到近11平方米,城镇教师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超过城镇居民平均水平。教师的退休金发放、医疗状况等也都有明显改善。 教师??门槛越来越高 林溟老师1995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分配到了北京市汇文中学,现在她已经感受到了竞争的压力,作为市重点的汇文中学吸纳新老师的要求一年比一年高,现在新增加的老师中硕士研究生占了主流,本科生成了少数派。 进入大学一线教师岗位要迈过的门槛更高。2001年毕业到

盘点古代对老师的称谓 教授始于宋代

盘点古代对老师的称谓教授始于宋代 来源:北京晚报2013年9月13日【评论0条】字号:T|T “老师”一词是对在学校中从教者的称谓,“传道、授业、解惑”是其基本职责。“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后来,人们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如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明清以来,一般称教师为“先生”。19世纪末,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先生等辛亥革命元老将“西学”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遂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但绝大部分学生约定俗成将“先生”改称为“老师”,则是从民国时期开始的,并一直沿用至今。 其实,在“老师”之外,古代对教师的称呼还有很多,而且有些已经相当陌生——师长: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夫子: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山长:是历代对山中书院的主讲教师的称谓,其出处源于《荆相近事》。五代十国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受业者众多,蒋维东被尊称为“山长”。此后,“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元代时,各路、州、府都曾建有书院,设山长。明清沿袭元制,乾隆时期曾一度改称院长,清末仍叫山长。废除科举之后,书院改称学校,山长的称呼废止。 师傅:古时老师的通称。“师傅”一词原本是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官职的合称,

称呼语与称谓语

第三课、称谓语 ●一、称谓语的概念 所谓称谓语,简单地说,就是人们用来表示彼此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等所使用的名称。 ——《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曹炜 ●二、称谓语的类别 1.亲属称谓语 人们的社会关系主要指的是亲缘关系,属于亲缘关系的称谓语叫作亲属称 谓语。 2.社会称谓语 人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主要涉及人们的身份、地位、职业等,表示人们所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的称谓语叫作社会称谓语。属于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友邻关系称谓语一般也归作社会称谓语。 ●亲属称谓(只用在亲属之间) 亲属称谓语 拟亲属称谓(用在社会上成员之间)就是把所有的社会成员都看成亲属,用亲属称谓去称呼他们。EX:人们有的时候直接用亲属称谓来称呼,如:叔叔、伯伯、姐姐、哥哥等,但更多的时候把亲属称谓和词缀相结合来称呼别人,如:老大姐、大侄子等。 ●社会性称谓语按照它们的交际功能又可以分为六个层次:社交称谓、关系称 谓、职衔称谓、谦敬称谓、亲昵称谓和戏谑称谓。(做成图状) 社交称谓又称礼貌称谓,主要用于社交场合或者有特殊身份和地位的人,如:先生、女士、小姐、太太、夫人、阁下、陛下、殿下、总统等。 关系称谓是反映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如:老师、朋友、同志、师傅、老板等。 职衔称谓则是一种非常普及的称谓方式头衔称谓有的可以在前边冠以姓氏,如官衔、学衔和职衔,但遇到是副职时,出于礼貌,我们习惯把“副”省略,但军衔我们则不加姓氏。 谦敬称谓包括两种:一是谦称,也叫贱称,另一种是敬称。谦称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或者是平辈之间说话时很客气的自称,有时也可以是上级。对下级比较客气的自称;敬称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或者平辈之间说话时的对称。例如,谦称自己:小可、属下、在下、老朽、愚兄;谦称己方:贱内、犬子、家严、家慈、舍弟等。敬称一般都是称呼他人或他方。

古代“老师”有哪些称谓 教授始于宋代 先生被引申

古代“老师”有哪些称谓教授始于宋代先生被引申老师”一词是对在学校中从教者的称谓,“传道、授业、解惑”是其基本职责。“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后来,人们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如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明清以来,一般称教师为“先生”。19世纪末,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先生等辛亥革命元老将“西学”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遂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但绝大部分学生约定俗成将“先生”改称为“老师”,则是从民国时期开始的,并一直沿用至今。 其实,在“老师”之外,古代对教师的称呼还有很多,而且有些已经相当陌生—— 师长: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夫子:原为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山长:是历代对山中书院的主讲教师的称谓,其出处源于《荆相近事》。五代十国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受业者众多,蒋维东被尊称为“山长”。此后,“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元代时,各路、州、府都曾建有书院,设山长。明清沿袭元制,时期曾一度改称院长,清末仍叫山长。废除科举之后,书

院改称学校,山长的称呼废止。 师傅:古时老师的通称。“师傅”一词原本是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官职的合称,因为这些职位负责教习太子,所以师傅也成为老师的代称。《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师傅这一称谓迄今仍在使用,但一般指工商曲艺戏剧等行业的老师。 师父:古代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所以也将老师尊称为师父。《吕氏春秋·劝学》:“事师之犹事父也。” 西席:也称西宾,是对教师的一种尊称。其来源为这样一个典故:汉明帝刘庄当太子时,曾拜桓荣为师,登皇位后,他对桓荣仍十分尊敬,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听桓荣讲经。汉代席地而坐,室内座次以靠西向东为尊。汉明帝虽贵为皇帝,仍然给桓荣安排坐西面东的座席,表示对启蒙老师的尊敬,此后,“西席”或“西宾”就成了对教师的尊称。 师保:原为古代辅弼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的官员,亦师亦保,统称“师保”。《易·系辞下》:“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后来泛指老师。如清代龚自珍《抱小》:“小学者,子弟之学。学之以侍父兄师保之侧,以待父兄师保之顾问者也。” 宗师:原为掌管宗室子弟训导的官员。《汉书·平帝记》:“其为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各以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后逐渐演变为众人所崇仰、堪称师表的人。北宋孔平仲《谈苑》卷三:“石介,字守道,徂徕山人也。文章学术,天下宗师,皆呼为徂徕先生。” 教授:如今的教授一词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职称,但在古代太学中则是讲学的博士。中国汉、唐两代太学都设有博士,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学校始设教授,元代各路、州、府儒学以及明清两代的府学也都设有教授。

现代汉语社交称谓语的变化.

现代汉语社交称谓语的变化 摘要:称谓语是人们中止社会交际经常用的言语。它是一个敏感的、开放的语汇系统,时期的变化和价值观念的更新都会惹起称谓语语义极端功用的变化。汉语社交称谓语的变化主要表往常语用上的减少和泛化,同时也反映出称谓语存在缺位的问题。 关键词:社交称谓语减少泛化 一、引言 人的社会属性决议了人离不开社会活动,而人在中止社会活动时又不可避免地要中止社会交际,为了交际的顺利中止和完成,运用恰当的称谓语具有极端重要的作用。但是,称谓语是一个敏感的、开放的语汇系统,时期的变化和价值观念的更新都会惹起称谓语语义及其功用的变化。(祝琬瑾,1992)并且,称谓语包括两个方面:面称和引称。面称即我们所说的社交称谓语,用于当面打招呼。因此,本文将经过浅议几个典型的称谓语的语用变化来看汉语社交称谓语变化上所表现的减少与泛化。 二、称谓语与称谓语的关系 在平常的运用中,人们并没有将称谓语和称谓语作出明白地域分,普通情况下,人们以为称谓语就是称谓语。诚然,二者之间的确有一定联络,它们都可以用于社会交际中称谓他人,但又存在根本区别。 称谓语被以为是人们当面打招呼时称谓对方所运用的词语。而称谓语指用来表示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表现了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以及所扮演的角色所运用的称号。(马宏基,常庆丰,1998)。从定义上就可以发现,称谓语侧重于理论言语交际中运用的词汇;而称谓语侧重于从其所用的词汇中凸显人的身份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除此之外,在方式上,二者也有差异。由于称谓语是一种直接的言语交际为,用于人们的日常交际,所以多采用口头方式。而称谓语普通用于比较正式的场所,因此常采用书面方式,多见于行政文书中。另外,称谓语较称谓语更稳定。由于称谓语指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又是比较稳定的,所以展开变化就相对较慢。可称谓语不同,它具有灵活性的特征,所以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肖苏,2010)比如父子关系,在称谓上表现为:父亲和儿子;而在称谓上可表现为:爸爸、老爸、爹地………宝贝、乖乖、小淘气……。社会和时期的变化几乎不会影响父子关系在称谓方式上的表现,却会影响称谓方式的表现。所以,称谓语趋向稳定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下一页

教师表彰称号

第一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一间间瓦房到现在的一栋栋教学楼,从几十名学生到现在的一千多学生,从举步维艰到现在的奇迹不断。十几年来,风雨同舟,你们与文昌始终相伴,不离不弃,同呼吸,共患难。是你们的坚持与付出,才有了今天文昌的繁荣与发展;是你们的顽强与拼搏,才有了今天文昌的骄傲与辉煌。你们是学校的功臣、元老,可以说没有你们,就没有文昌的今天。首先要颁发的是“特殊贡献奖”,有请获奖教师:李万峰、赵义虎、王启臣、程永贤、李静、杨建明、李志颖老师 第三批: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好的班级管理,也就不会有好的学校管理。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技巧、经验。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性格不同、兴趣不同,学习基础也不一样,班级安全管理、卫生管理、教学管理,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你也不可小看了这芝麻大的“小官”。他们可是学校的“宝贝”,他们是孩子的第二个父母,家长信任的知心朋友。下面要颁发的奖项是“优秀班主任”,有请获得“优秀班主任”的老师闪亮登场。安敏、任彩霞、韦玲玲、韦一三、王明生、秦丽丽、白会群、徐玉美。

第五批:俗话说“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一个班级、年级,只有各学科,各班级同步协调发展才是最好的发展。所以,学校一直强调同年级之间要团结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有这样一群老师,他们在同一年级,没有利益冲突,没有恶性竞争,为了学生,顾全大局,愉快合作,共同努力,实现整个年级各学科协调健康发展。他们就是获得本次表彰的”最佳年级组合奖“的一年级组的:任彩霞、秦丽丽、李敏、郑雨四位老师。 第七批:在学校的发展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默默无闻,不显山不露水。平凡的工作岗位,而他们却做出了不平凡的成就。所有的脏活、累活,几乎都是他们的工作。恰恰是他们的坚持和辛勤付出,保证了老师们可以心无旁骛的安心教学;同样是他们的认真和细致,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满意。他们,提供了满意的后勤保障,他们,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他们,尽到了他们的职责。下面有请我们获得本次表彰“最美文昌人”最最可爱的生活老师、后勤人员,朱晴晴、安建芳、李芳、张雪琴、安建金、李发联、李英。 第二批:教学上,他们兢兢业业,严谨律己;他们始终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所以,他们永远不会放弃每一个学生;晚自习熄

“老板”称谓语的变迁及其动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516560038.html, “老板”称谓语的变迁及其动因 作者:相琳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年第03期 摘要:汉语称谓语“老板”的词义演变一波三折,几度沉浮。本文回顾了“老板”和“同志”称谓语在我国的使用历史,然后考查它们的使用状况,最后重点分析近年来它们发生变化的各种原因。 关键词:老板同志用法特点原因 近年来“老板”一词很流行,不单企业单位职员称上司为“老板”,事业单位中下属也称领导为“老板”,就连校园里学生也使用“老板”这个称谓语,“老板”一词成为研究生导师的代名词。“同志”一词也不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那种志同道合的意思,而是同性恋的同义语。它们的用法和意义明显地发生了变化。 称谓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它除了具备一般语言符号所具有的指称功能外,还能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称谓语的变化不仅是语言学的问题,也涉及到社会文化等深层次的问题。本文试对“老板”“同志”称谓语的发展变化作些浅要的梳理,探寻词义的演变方式,从而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一、“老板”称谓语的古今嬗变 《现代汉语词典》对“老板”的释义是“①私营工商业的财产所有者;掌柜的。②旧时对著名戏剧演员或组织戏班的戏曲演员的尊称。”“老板”下的词条有“大老板”“后台老板”“小老板”等。可见,“老板”一词原来属于商业范畴和演艺界术语。但是现在“老板”几乎成了泛称,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称导师为“老板”,这是新时期产生的新语义、新用法,是一种“酒瓶装新酒”的语言现象。 “老板”一词有相当长的历史,但古代“板”极少与“老”连用。《诗·秦风·小戎》:“在其板屋,乱我心曲”,古代用木板做房子,指木板房。“老板”源于戏曲行业,每个戏子的名称和所演的剧种都会在一个板牌上写明,戏班的班主和那些戏班的名角便被叫做老板。如我国最杰出的戏曲艺术大师梅兰芳就被人称为“梅老板”。

2016年教师节精选作文合集:最令教师感动的十个称谓

2016年教师节精选作文合集:最令教师感动的十个称谓中国古代称教书者为“师”,并把“师”作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春秋时的《尚书》云:“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把“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并称,并写在同一牌位供众人朝拜,可见“师”的地位之高,受人之尊。中国的第一位教育家孔子被人们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几千年来人们最崇敬的人物之一。对“师”最精辟、最完美的解释是唐代大文豪韩愈的《师说》一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将教师的职业价值提升到文化传递的社会高度评价,一直被国人奉为经典世代流传,也是历来教书者引以自豪的荣耀。 随着岁月的更迭,“师”的称谓后来演化为“教师”、“老师”。如今,“教师”的称谓多用于书面语言,而“老师”是现实生活中流传最广泛、使用频率最高的称谓。有人问:“师”前面为什么要加个“老”呢?据说有两种释义:一是说明老师是历史最悠久的职业,无以伦比;二是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因为“老”的词义解释其中之一是“敬辞”。因此“老师”的称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老师经济生活的改善和社会地位的提高,以及国家与社会对知识和教育的越来越重视,“老师”成为最受人们尊敬的称谓。如今,“老师”的称谓已走出教育界范畴,在社会上,如果被人称作“老师”,那将是对你最大的尊敬,也使你感到莫大的荣耀。

先生最历史悠长的尊称 “先生”一词在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中国古代闻名世界的大教育家孔子是最早的先生,因为“子”就是先生的意思。古代称教书者为“先生”、“私塾先生”、“教书先生”等,这是人民群众对教书者的敬称,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古老而悠久的尊师的优良传统和美德。 随着历史的发展,“先生”一词也发生了词义上的变化,现在“先生”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已经远远超出教师的范畴被广泛运用于各种人群。然而,在教育界“先生”的传统称谓仍在沿用,只是它的规格被提高了,人们往往把资深的、德高望众的老师称为先生。毛泽东主席当年为徐特立老师贺寿时写道:“徐老同志: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显示出一代伟人对老师的尊敬热爱溢于言表。伟大文学家鲁迅写的《藤野先生》更是一篇歌颂“先生”的传世佳作,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和博大胸怀一直成为老师的楷模。我国现代的教育家蔡元培、陶行知、叶圣陶、胡适、梅贻琦、傅斯年、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等都被人们尊称之为先生;在当代那些教育界的元老、教授也被人们尊称为先生,如:季羡林先生、顾秉林先生、柏杨先生等。因此,“先生”的称谓是对老师千古传唱的美称,它将被永久地传下去。 人类灵魂工程师最富哲理的称谓 “人类灵魂工程师”一词原是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对作家的称谓,后来被教育家加里宁引用到教育界,他说:“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

中国古代教师称谓

中国古代教师称谓 古代对教师的称谓颇多,看看究竟都有哪些? 师,教师的统称。《论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师长,官师(百官或官吏之长)和长者。《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后用为对教师的尊称。 师傅,教师的通称,如对东宫太子的老师称为太子师傅。《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今常用为学徒对传授技艺的业师的尊称,也用作对有生产技能的工人的尊称。 师父,对教师的尊称,含教师如父之意。南唐尉迟《中朝故事》:“某乍到京国,未获参拜所有高手,在此致此小术不行,且望纵之,某当拜为师父。” 师资,先秦时代对教师的尊称。《春秋谷梁传》杨士勋疏:“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今指能胜任教师职务的人才。 宗师,称受人尊重、奉为师表的人,掌管宗室(帝王的宗族)子弟的训导工作。《后汉书·朱浮传》:“寻博士之官,为天下宗师。” 经师,汉代以经学教授学生的学官,后来指传授经学的教师。《汉书·平帝纪》:“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校、学置经师一人。” 老师,原意指年老而资深的学者。宋、元时称地方小学教师为老师。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现为对教员的尊称或泛称有某种特长、值得学习的人。 女师,古代教育妇女的女教师。《诗·周南·葛覃》中的“言告师氏”,毛传:“师,女师也。古者女师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讲师,古代尊称讲解经籍的教师为讲师。今为高等学校中高于助教、低于副教授的教师职称。 博士,称教师为博士始于战国,秦、汉相承。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此后博士专掌经学传授。唐置国子、四门等博士,明、清时也有国子博士。《史记·循吏列传》:“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今指学位的最高级别;也指取得这一学位的人。 夫子,古代称大夫(官职)为夫子。孔子曾为鲁大夫,故其弟子也称孔子为夫子。后来用夫子尊称教师。《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文学作品中称呼语变化

着意变换生动风趣——文学作品中称呼语变化的作用 葛德均 林纾《春觉斋论画》中说:“名大家画,多在人不经意处格外留意。”文学亦然,像称呼语,往往不为人经意,但文坛高手们却精心着意,使之成为一种具有修辞意义的写作技巧。 人际关系的观照《红楼梦》中对贾宝玉的称呼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贾母、王夫人亲切地称贾宝玉为“好宝贝”“心肝肉”,或嗔怪“小冤家”“不争气的儿”等,反映出贾母、王夫人和贾宝玉之间的长幼关系,从中可以听出女性长辈的疼爱。同属长辈的贾政则不同,他常常训斥贾宝玉为“无知的畜生”“该死的奴才”等,对外则谦称“犬子”,这反映了贾政作为父亲的身份,表现了他对儿子的严厉。林黛玉称贾宝玉为“哥哥”“宝玉”,或嗔骂为“我命中的魔星”等,这反映出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表兄妹关系,以及两人纯洁无瑕的感情。曹雪芹可谓“红楼舞台”的总导演,他并未开列人物表,也不让人物“亮相”做自我介绍,但看到这些称谓,我们就可以了解大观园的人物关系网。 故事情节的展示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人物称呼语的变化,正是故事情节的展示。起初,于勒被称为“坏蛋”“流氓”“无赖”,因为他把自己得到的家产花光后,又占用了哥哥的部分,这是情节的开端。后来,于勒被称为“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因为他来信说在美洲发了大财,并愿赔偿哥哥的损失,哥哥一家也就计划怎样使用这笔钱,这是情节的发展。再后来,于勒又被称为“贼”“讨饭的”“流氓”,因为他彼时已沦为穷水手,这是情节的高潮和结局。可见,对于勒的三次不同的称呼,显示出情节的一波三折,形成了情节发展的完整轨迹。 心理状态的透视鲁迅笔下的阿Q,地位低下,贫困不堪,未庄豪绅赵太爷骂阿Q“浑小子”,还不许他姓赵;赵秀才骂阿Q“忘八蛋”;赵白眼从不认阿Q是本家。可一旦阿Q“革命”了,赵太爷竟称呼起“老Q”来了,赵秀才呼之不应时“只得直呼其名”,赵白眼还亲切地称“阿Q哥”。鲁迅通过变异了的称呼语,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人物的阴暗心理:害怕革命,惶恐不安,见到“革命”的阿Q,便加“老”称“哥”,企图蒙混过关。 性格特征的显露吴敬梓《儒林外史》中写道:范进没有中举的时候,胡屠户称之“现世宝”“癞虾蟆”,埋怨错把女儿嫁给了他;待到范进中了举,胡屠户则称之“贤婿”“文曲星”;范进发疯后回家,胡屠户高喊:“老爷回府了!”前后不一的称呼语,表现了胡屠户趋炎附势、欺穷媚富的性格。范进对丈人的称呼也变了:没中举时,唯唯诺诺称“岳父”,中举之后,毫不客气呼“老爹”。同称一人,前后迥然有异,从中我们可清晰地窥见其丑恶的灵魂。 作者情感的呈现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在称呼语中,作者的情感也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故乡》中,“我”把杨二嫂称为“细脚伶仃的圆规”,就颇生动地表达出“我”对杨二嫂这个市侩的厌恶。与之相反,“我”称闰土为“闰土哥”,则又真切地道出“我”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仰,以及对儿时友谊的留恋。《我的叔叔于勒》中“我”在心里默默地称呼于勒为“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细腻地表达出“我”对于勒遭遇的同情,对“父亲”冷酷无情的痛恨,尽管作品中的“我”绝不等同于作者,但借“我”之口,传作者心声,这是毋庸置疑的。 钱钟书先生十分赞赏称呼语的妙用,他在《管锥编》中说:“夫私家寻常酬答,局外事后只传闻大略而已,乌能口角语脉以至称呼致曲入细如是?貌似…记言?,实出史家之心摹意匠。”这话道出了称呼语的独特价值。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教师版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 一、官职沿革 (一)官职制度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拓展]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拓展]“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拓展]“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皇帝征召的士人,多授予博士或待诏的称号,公府辟除的士人一般通称掾吏。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拓展]“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 10.(2017·全国卷Ⅰ)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11.“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起用,回到原职。(×) [拓展]“起复”是指起用了丁忧未满之人,或是降职、革职之后重被任用;“夺情”是指官员丧服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仕。明清两代,官员守孝期满而起用叫“起复”;而丁忧期间,朝廷或官府有重要政务需要守孝者回去供职的,则称“夺情”。 12.“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 13.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拓展]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形成于春秋时期,汉代承先秦,并进一步完备。汉代丞相以下皆须致仕,称“归老”“乞骸骨”。自魏晋以后,历代相沿。 14.(2017·全国卷Ⅲ)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15.(2016·全国卷Ⅱ)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拓展]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委婉语。 16.(2016·全国卷Ⅲ)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二)皇室官职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7.统治天下的君主、帝王均称为“皇帝”,又称为“天子”。古人认为君主、帝王是上天的儿子,其政权是受天命建立的。(×) [拓展]“皇帝”始于秦王嬴政。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其臣下依据三皇之名,上尊号为秦皇。嬴政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称为“始皇帝”。此后,历代封建君主均称为“皇帝”,俗称皇上。 18.自秦代开始,皇帝的正室称皇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祖母称太皇太后,历代相沿不变。(√) 19.(2016·全国卷Ⅱ)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汉语社会称谓语的变迁及其文化内涵探究

摘要:语言能够反映社会文化的变迁,社会称谓语是不同时期社会文化的具体表现,它们的出现由国家的传统思想、政治背景、社会风气、社会关系等多种因素来决定。本文探究中国在解放前后社会的主要社会称谓语的变化及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文化语言学社会称谓文化内涵 社会称谓是人际称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传递的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尊重,主要用于称呼家庭成员以外的其他社会成员。社会称谓语就是用来表示社会称谓的词语,反映的是双方的社会地位,亲疏关系及其文化意涵。社会称谓语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称谓语也会发生改变。那些过时的社会称谓用语因不适合时代的发展而逐渐为人们淡忘,体现时代发展潮流的社会称谓用语则不断出现。社会称谓不仅仅是一种称呼,也是文化的体现。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汉语的社会称谓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反映着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迁。对社会称谓语的研究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课题,学术界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许多学者对社会称谓的相关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但在广度和深度上仍有许多亟待加强之处。 一、社会称谓语的涵义 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 [1]称谓语就是用来称呼别人的语言,可以分为亲属称谓语与社会称谓语。亲属称谓语指的是用来表示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的语言,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的特殊语言符号,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受乡土观念、传统思想、政治背景、社会地位、社会风气、社会关系等等因素影响。在现代汉语中,社会称谓语则指用于称呼没有亲属关系人的一种用语,包括各种社会关系人之间的互称用语,如姓名称谓语、职务称谓语、通用称谓语、拟亲属称谓语和零称谓语等。社会称谓语受社会发展和变化的影响,其形式和意义的变化较快,反映出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和变化进程。 二、社会称谓语与文化 语言不仅是反映事物的符号,也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称谓语是特定文化和社会环境下的产物,是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每一次中国社会性质出现了变化,汉语社会称谓语也会随之出现改变。它们与亲属称谓语相比,具有更鲜明的时需性,带有社会阶级、社会分工的烙印,发展变化相对较快。但是不管如何改变,汉语社会称谓语始终带有等级仁德等儒家传统文化思想。因此,中国人在平时称呼其他人的时候,必须明确双方的等级,必须尊重对方。在这样的原则之下,人们通常就会以当时社会上比较具有地位的一些团体的社会称谓语来称呼彼此。当这些社会称谓语被逐渐地广泛使用,甚至被用来称呼不具有该社会称谓语性质的人群时,就出现了泛化的现象。现在,笔者将对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一些汉语社会称谓语进行论述。 三、新中国成立前后主要社会称谓语比较 笔者将中国解放前后的社会称谓语分为四个时期来论述:民国至全国解放时期、社会主

古代学校的称谓朝代版

一、我国古代学校的发展演变历史 (一)传说时代的学校 1、成均之学 我国五帝时代已有大学,最早见于《周礼》、《礼记》二书,名叫“成均”。成均 的教学内容,以乐教为主。教学对象主要就是贵族子弟。 2、虞庠之学 传说虞舜时代的虞庠之学,兼作养老、藏米之所,且有大学、小学之分。教学内容以养老为主,而老人有国老、庶老之别,敬养老人的场所也就有“上庠”、“下 庠”之分。 (二)夏商周时期的学校 1、夏序、商瞽宗之学 夏朝就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统治者为了对内镇压与对外征讨,特别注重习射,以培养武士。《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商朝就是奴隶社会进一步发展时期,随着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更加丰富,教育已明显进步。商朝人重视祭祀、崇尚礼乐,所以特别设立了“瞽宗”,由乐师瞽 曚主持,进行乐教学习礼乐,同时也就是用作祭祀的场所。 3、西周的国学与乡学 西周就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受当时经济、政治、思想意识的影响,统治者非常重视教育。“学在官府”就是西周教育的重要特征。统治者明确规定,教育机构必须设于官府之中,形成了“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的局面。这种“学在官府”的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较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中央有国学,地方有乡学。 国学就是专为上层贵族子弟设的学校,按照入学年龄与程度可分为大学与小学。大学一种就是由天子设立的,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即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宗;另一种就是由诸侯所设,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即“泮宫”。大学的年限为九年,教学服从统治者的需求,学大艺履大节,大学实行分科教学,教学内容以礼乐为重,射御次之。小学的年限为七年,强调德行教育,学习内容主要就是关于训练奴隶制贵族道德行为准则与社会生活知识技能。 乡学就是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与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规模比较简单。由管理民政的司徒负责总的领导,内容以德、行、艺为主。据地方区域的大小不等,名称也各不相同,如闾塾、党庠、周序、乡校。据《学记》记载:“家有塾, 党有庠,术有序。”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校 春秋战国时期就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由于政治斗争与战乱,统治阶级

2021年古代学校的称谓朝代版

一、我国古代学校的发展演变历史 欧阳光明(2021.03.07) (一)传说时代的学校 1、成均之学 我国五帝时代已有大学,最早见于《周礼》、《礼记》二书,名叫“成均”。成均的教学内容,以乐教为主。教学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 2、虞庠之学 传说虞舜时代的虞庠之学,兼作养老、藏米之所,且有大学、小学之分。教学内容以养老为主,而老人有国老、庶老之别,敬养老人的场所也就有“上庠”、“下庠”之分。 (二)夏商周时期的学校 1、夏序、商瞽宗之学 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统治者为了对内镇压和对外征讨,特别注重习射,以培养武士。《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商朝是奴隶社会进一步发展时期,随着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更加丰富,教育已明显进步。商朝人重视祭祀、崇尚礼乐,所以特别设立了“瞽宗”,由乐师瞽曚主持,进行乐教学习礼乐,同时也是用作祭祀的场所。 3、西周的国学与乡学 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受当时经济、政治、思想意识的影响,统治者非常重视教育。“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重要特征。统治者明确规定,教育机构必须设于官府之中,形成了“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的局

面。这种“学在官府”的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较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中央有国学,地方有乡学。 国学是专为上层贵族子弟设的学校,按照入学年龄和程度可分为大学和小学。大学一种是由天子设立的,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即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宗;另一种是由诸侯所设,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即“泮宫”。大学的年限为九年,教学服从统治者的需求,学大艺履大节,大学实行分科教学,教学内容以礼乐为重,射御次之。小学的年限为七年,强调德行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关于训练奴隶制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 乡学是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规模比较简单。由管理民政的司徒负责总的领导,内容以德、行、艺为主。据地方区域的大小不等,名称也各不相同,如闾塾、党庠、周序、乡校。据《学记》记载:“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校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由于政治斗争和战乱,统治阶级难以维持,造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人员流落到下层,私人讲学之风盛行,私学遍及各地。最典型的就有齐国的稷下学宫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创办的私学。 1、齐国的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由官家举办和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是战国时期最高学府;是由养士制度发展转化而来的教育机构,保持了尊重士人之学的特点,具有宽松的学习氛围;是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于一体,兼有咨询作用的高等学府。 2、孔子与私学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他一生在文化教育方面有两大主要贡献;一是首创私学,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二是编订“六经”,整理和保存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