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方宗教

西方宗教

西方宗教
西方宗教

已考

名词解释

宗教改革运动十字军东征

启蒙运动(口号)文艺复新

基督教基本教义谈谈对圣经的理解

基督教与欧洲社会发展的关系

意大利文艺复新时期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是什么?2010 文艺复兴期时期西方人文主义思想 2012

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基督教

定义源于犹太教,大约产生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犹太人中间,是犹太人反罗马统治的产物,创立者三大派别经典基本教义

创立者耶稣基督(救世主,自称弥赛亚,上帝之子—圣灵感孕玛利亚,传教布道12门徒,逾越节犹大出卖---钉死十字架---3天后复活,第40天升入天堂。)

使徒保罗(1提出因信称义 2使基督教与犹太教分离,成为世界性宗教)

圣人 1哲罗姆—将《圣经》译成拉丁文 2安罗布斯-提出天恩思想,中世纪罗马教廷挑战王权先声 3奥古斯丁建立神创论,教会论《忏悔录》,《上帝之城》

发展 1出现----罗马统治者压迫犹太人,在巴勒斯坦诞生基督教

2 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发布《米兰勒令》,承认基督教在罗马的合法地位

3 公元392年,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其为罗马国教。

4 1054年,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

三大派别东正教天主教新教

东正教 1不承认罗马教皇有高出其他主教地位权利

2信奉分裂前公会决议。

3认为人人有原罪,行善自救。

4崇敬圣母,圣象,奉行7件圣事。

5实行以牧守为最高首脑的教会体制。

6宗教语言以希腊语为主。

7两大支系—希腊正教会。俄罗斯正教会。

天主教 1崇奉天主、耶稣基督。尊奉玛利亚为圣母。

2宗教改革打破其在欧洲统治地位。

3近代以来成为西方列强对外扩张工具。

4流行地区意法比西葡匈波及拉丁美洲。

新教 1宗教改革中脱离天主教而形成的各个新教派,以及从这些新教派

中分化出的众多宗派的总和。

2新教共同点---A否定罗马教皇权威,以圣经取代。B否定神职人员

在救赎中的作用,信仰上帝和基督即可得救(因信称义)

3否定天主教会特权,教牧人员在宗教上一律平等。

4简化宗教仪式,建立廉洁教会。

特点----有明显个人主义色彩,反映资产阶级要求。

教义 1 犹太教一神论演化---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

2上帝创造世界,宇宙万物都是上帝创造,“七日工程”

2 提出原罪说,视基督为救世主。

3因信称义只要信仰基督就能得到拯救和上帝的恩宠。

基督教基本教义1、三位一体:基督教信仰三位一体的上帝,认为上帝就其本质而言只有-个,但是具有三个位格:圣父,即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独一无二的、无所不能的上帝,创造有形、无形的万物的上帝”; 圣子,即耶稣基督,是“独一无二的主,为圣父所生”,“从神出来的神,从光发出来的光,从真神出来的真神”,“天地间的万物都是凭着他而受造的”,他“为拯救世人而降临,取肉身成为世人”,“受难,被钉在十字架上”,“第三日复活”’“第四十日升天”,“将来必再降临,审判活人死人”; 圣灵,“圣神”,“是主,是赐生命的,从父出来(西派教会主张“从父和子出来”),与父子同受敬拜,同受尊荣”。这三者虽非一位,却不是

三神,而是同具-个本体的独一无二的真神。这个“奥秘”不能靠理性来领悟,只能靠信仰来接受。2、上帝之创造:亦称“天主之造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上帝所创造的。上帝创造世界的过程也称为“六日工程”。3、道成肉身:基督在创造世界之前便与上帝同在,即上帝的“道”,也称逻各斯。因世人犯罪无法自救,上帝派遣他来到人间,通过童贞女玛利亚而取肉身成人,即耶稣基督。此说见于《约翰福音》1:14。4、原罪:人世苦难的根源,即整个人类的原始罪过。除原罪外,每个人自己违背上帝的旨意所犯的罪则称“本罪”或“现犯罪”。5、救主与救赎:基督教称耶稣基督为“救主”或“救世主”,认为耶稣降生是为了拯救相信他的人摆脱罪恶,得到永生。6、天堂和地狱:基督教传统教义认为,现实世界是罪恶的渊源,人在这个世界中的苦难是无法摆脱的,只有相信上帝和其派来的救

经典《圣经》

定义由《旧约全书》(犹太教《圣经》)和《新约全书》两部分组成。4世纪定本,是融合犹太教和早期基督教教派各主张的结果。

内容 1宣扬上帝创造世界,全智、全善、全爱,人必须信仰服从上帝。

2人有原罪,信仰上帝和耶稣即可得救。

意义《圣经》不仅仅只是一本宗教读物,其中融合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它与希腊文明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欧美文化。

《旧约全书》成书于公元前3—1世纪,继承犹太教,希伯来文

《新约全书》成书于公元1—2世纪,基督教自身经典,希腊文写成

十戒1除上帝外不信他神2不妄称上帝的命3不拜不造偶像

4不杀人5不奸淫6不偷盗7不贪恋他人财物8不做假证

9孝敬父母10守安息日为圣日

圣事【天主教东正教】七件圣事【新教】洗礼圣餐

组织【天主教】最高首领罗马教皇神职人员【新教】牧师传道员

宗教改革

定义是16世纪欧洲资产阶级以改革天主教会的形式反对封建主义的社会政治运动。

导火索---赎罪券

序幕---1517年发表否定教皇权威的《九十五条论纲》

国家—德瑞法英尼德兰和北欧国家。

特点—1以《圣经》权威代替教皇权威,2中心思想、思想武器【因信称义】---否定教职人员在救赎过程中的作用,信仰上帝和基督即可得救,强调自救。

加尔文教

法国称为—胡格诺派英国—清教

1思想核心—预定论能否得到救赎取决于上帝的永恒判决、在于行善。

2财富拥有与否和经营才能取决于上帝。

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运动的比较

相同: 1背景:都是发生在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时代;

2性质:都是成长中的资产阶级而在思想领域内的反封建斗争;

3影响:兴起后迅速扩大到整个西欧,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及近代文化繁荣,对资产阶级影响大。

不同:1文艺复兴是思想运动,宗教改革是一场社会运动;

2 文艺复兴是在复兴古典文化的形式宣扬资产阶级世界观,宗教改革是

新兴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封建斗争;

3群众基础不同:文艺复兴是贵族运动,宗教改革是民众运动;

4结果不同:文艺复兴吧人们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推动人们的探索,

促成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宗教改革引发农民战争,确立教随国定原则,是

宗教自由逐渐盛行。

特点

中世纪

1一神教为主 2宗教与政治紧密结合

3宗教神学成为主宰人类一切活动的信条。

4宗教的民族性、地域性淡化,世界性增强

近代---宗教改革运动

1宗教传播与殖民侵略紧密结合2亚非拉地区宗教演进和民族解放、独立运动紧密相关。3不同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相互冲击、碰撞,世界宗教的外传和本土化改造是趋势。

4社会转型、近代文明的挑战使宗教适应时代、变革图强成为必然。

现代---《拉特朗条约》签定、梵蒂冈国建立

梵蒂冈国----1以教皇为君主的政教合一的独立主权国家。2罗马教廷所在地。

3意大利西北部,0.44平方公里4有自己的货币、金融、通讯机构

5官方语言拉丁语和意大利语

1神学思想多元化,各宗教派别、思想、体系共存。2各宗教相互理解宽容,对话增多。和谐共存3各宗教进行面向现代化的改革和改良。4新教派、宗派涌现。5社会主义宗教发生根本改变,宗教存在的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根源彻底消除。宗教只是满足精神需求。

改革和改良。3

中国传播

1传入,唐贞观九年。(景教)---唐武宗灭佛时禁绝。

2成吉思汗西征时复活+罗马天主教引进—统称“也可温教”

3明,传教士入中国。意大利利玛窦dou4

4清初,清政府重用传教士,推动天主教传播。

5罗马教廷在中国礼仪问题上争论激烈,康熙下令禁止西方传教士传教。

伊斯兰教

别名回教清真教天方教

圣城第一大圣地 ---麦加第二大---麦地那【沙特阿拉伯】

创始人穆罕默德

信徒穆斯林---驯服者

产生公元7世纪初沙特阿拉伯

教义《古兰经》/《可兰经》---麦加篇章+麦地那篇章

定义:1穆罕默德在传教途中以安拉的名义陆续发布的谈话、训诫和告示,先由弟子记录,后整理成册。2内容庞杂,伊斯兰教基本信仰基本功+阿拉伯

社会伦理规范 +阿拉伯民间故事、传说。

基本信仰六信 1安拉是唯一的神 2一切皆由安拉前定3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4古兰经是安拉启示的经典

5信诸天神 6信死后复活和末日审判

五功念拜斋课朝---功

与中国关系

传入 1唐初传入

2唐宋,来华阿拉伯商人聚居---形成番坊,建清真寺

3成吉思汗西征,伊朗人、阿拉伯人迁居内地,通婚---回族

4明初,回教形成民族共同体,伊斯兰教成其民族共同信仰。

影响 1影响中国民族成分,回教形成,各民族融合。

2促进中国科技发展。回历—历法改革阿拉伯数字

3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阿拉伯处亚欧大陆之间,东西方桥梁。

我国四大发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4宗教建筑----清真寺

西方哲学

哲学定义 1哲学源自希腊文,以为爱智慧。原始社会萌芽,阶级社会形成体系。

2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使人们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 3包含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

4特性阶级性、党性、阶段性、不平衡性。

发展 1早期哲学---朴素直观自然物崇拜图腾崇拜

《竖琴手之歌》---知识第一次与信仰发生公开冲突。

2公元前8—公元1世纪(人类精神第一次觉醒---图腾崇拜上升为天神的敬仰) 古希腊哲学

产生原因发达的经济、民主制度古代东方文化的影响

发展 A初期区分人和自然

公元前5世纪智者学派 a研究中心问题从宇宙本源转到人类自身

b代表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师徒关系)c苏格拉底追求道德普遍定义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创始人柏拉图—唯理论创始人赫西俄德《神谱》---哲学的思辨和宇宙生成论的典范

3公元1---15世纪(哲学神学合流)

经院哲学

定义 1中世纪基本哲学形态,11—13世纪末是全盛时期。

2继承发展了古代哲学和基督教神学,是古希腊哲学,特别是拉力士多德哲

学,柏拉图哲学和基督教合流的产物。是沟通欧洲古代和近代哲学的桥梁。

3将基督教教义变成不所不包的哲学体系。试图使信仰和理性协调一致。

4开拓者法国阿贝拉尔

正统经院哲学系统化代表—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哲学体系。

《神学大全》---经院哲学代表作。

4 15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近代哲学)---人文、科学、民主

A人文主义

B理性主义---唯理论

17世纪欧洲大陆掀起的资产阶级哲学崇尚理性思维。

代表人物 a 法国笛卡尔二元论者,唯理论奠基人我思故我在

b 德国莱布尼茨荷兰斯宾诺莎

C 启蒙哲学

狄德罗---物质具有感受性拉美特利—人是机器

爱尔维修---人是环境的产物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

D德国古典哲学

定义 1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兴起。

2资产阶级反封建哲学高峰,西方自古希腊以来2000多年哲学思想集成。 3影响1848德国资产阶级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

4四条线索(矛盾)德国古典哲学---宗教神学德国古典唯心主义—法国唯物论古唯中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古唯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中西方宗教文化之映射

中西方宗教文化之映射 从爱情观的角度揭开鬼文化的神秘面纱,通过中国鬼的典型形象女鬼和西方鬼的代表吸血鬼在爱情观上“舍”与“得”两种不同恋爱态度的比较,分析了鬼恋观所体现的不同的宗教文化。 标签:鬼恋观;女鬼;吸血鬼;基督教;佛教;儒学 doi:10.19311/https://www.wendangku.net/doc/b55145349.html,ki.16723198.2016.21.090 鬼之有无,是千百年来神学界和科学界争论的一个焦点,尽管人们对鬼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抱以模糊的态度,文学作品中鬼的存在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说起中国的鬼,女鬼给人印象最为深刻,而一提及西方的鬼,最深入人心的形象当属吸血鬼。中西方的鬼从本质上而言并无不同,他们都是人类对于未知的恐惧产生的一种想象,文学作品中的鬼形象更是添加了许多“人味”与艺术加工,带着人的影子,烙有时代的特征和地域文化的印记。死亡和爱情总是文学作品中最具表现力和震撼力的两大主题,所以,鬼的爱情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着墨。 1吸血鬼的鬼恋观 吸血鬼(vampire)是嗜血、吸取血液的怪物的意思,为传说中背负上帝诅咒的超自然生物,通过饮用人类或其它生物的血液,能够令自身长久生存下去。 最初在14世纪由于瘟疫在西方肆虐,吸血鬼作为一个血淋淋的恐怖形象被人们交口相传;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和科学的发展,吸血鬼传说渐渐成为人们对于疾病、宗教背叛和死亡的恐惧的代名词;浪漫主义运动则让吸血鬼不再是单纯的恐怖而是被增加了更多浪漫的元素。吸血鬼的爱情成为许多文学作品的主题,1819年4月,随着波里杜利的小说《吸血鬼》的发表,吸血鬼由单纯的吸血恶魔形象转变为一个诱惑女性的贵族吸血鬼形象,一股鬼恋热潮从此被引发。涉及鬼恋,两部小说极具代表性,一部是雪利登·勒法努的《卡米拉》,同性恋元素第一次在该部小说中涉及。另一部就是被称作吸血鬼经典之作,布莱姆·斯托克于1897年创作的《德拉库拉》。而后者自1897年成书以来,大概历史上再没有哪一个吸血鬼角色如德拉库拉伯爵一样深入人心,从史蒂芬·金到安妮·赖斯,受到这部小说影响的作品无数,迄今为止,大约160部电影以德库拉作为主角,超过600部片子涉及到了德库拉伯爵。德库拉堪称西方吸血鬼之典型代表。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东欧吸血鬼之乡——特兰西瓦尼亚,一位名叫乔纳森的英国年轻律师,他因房地产业务前往与德拉库拉伯爵会面。不久,乔纳森便发现,这个外貌苍白英俊的伯爵是个吸血鬼,而自己被他幽禁了起来。与此同时,在英国,德拉库拉开始引诱露西——乔纳森的未婚妻米娜的朋友,米娜也身处危险当中。露西死后成为德拉库拉的同类,到处嗜食儿童鲜血。米娜也面临沦为吸血鬼的命运,危急关头,在范·赫尔辛博士的帮助下,邪恶的吸血鬼德拉库拉最终被钉上十字架,化为乌有。

中西方宗教建筑的区别

中西方宗教建筑的区别 1.宗教建筑选址 教堂往往选择处在城市中心。基督教认为人作为上帝的造物,需要受上帝的庇护和引导。寺庙往往趋向选址在城市外的山野地区,将自身纳入到自然山水之间, 使得自身也成为宏观的自然山水在人文领域的延伸。 2、建筑布局 哥特式教堂的礼拜大厅、圣坛和袖厅形成了一个十字架形状,大厅比圣坛长,横厅比大厅短,这样的十字形叫“拉丁十字”。它蕴涵着耶稣基督受刑的十字架,对于信徒而言,十字架是战胜死亡而凯旋的象征,被赋予了宗教象征意义。 佛教建筑功能布局分散、内向、均衡而充满秩序感, 反映了“万物皆有灵”的多神论, 也反映了神界有着与人伦一样的对自然的精神性的臣服。 3、建筑外部空间 教堂往往是以单体建筑结合广场的形式,广场负担聚集人流的作用,有时城市道路也是由教堂发散出去的,这样也显示了基督教对现实社会的控制力。突出了上帝在人世间的绝对统治地位。 4、建筑单体 西方基督教堂注重实体,强调体积感和雕塑感,往往通过逆光来创造室内空间的神秘气氛,强调内外空间的对比和隔绝。这样,形成一个封闭极强的内省空间,庇护教徒的惫识离开尘世,集中注意力进行虔诚的忏悔。 佛教建筑不注实体, 而更注重“虚”、’‘空”。中国佛教建筑采用木构架,也常常采用格扇门、格扇窗,注重内外空间的相融和流通,其内部空间也比较明亮。 5、建筑细节 教堂尖拱、尖券、尖顶的运用,建筑立面越向上划分越见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是整个教堂充满着一种超尘脱世、升腾而上的动感。 垂直向上的飞腾动势令人迷惘,又尖又高的塔群,瘦骨嶙峋笔直向上的束柱,筋节毕现的飞拱尖券,仿佛随时能使得这些巨大的石头建筑脱离地面,冲天而起,人们的灵魂也随之升腾,直向苍穹,升到天国上帝的脚下。 总结、在基督教建筑中无处不表现着对上帝的象征和追求。他们认为美是上帝的一种显现,不可见的上帝使自己在秩序和美中为人所见,便是借助了象征的神奇方式。人造物和自然物中给人以感的和谐,不是为独立实体的事物本身的属性,而是神灵的反映,作为上帝不完整的形象,世界通过自己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摹仿了上帝的单纯性和完美性。最高的美,则是上帝的美,是上帝所造物的美。美是上帝的属性,上帝的存在就是美。 寺院开拓的参悟环境,完全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和谐发展的优美境界。佛者以解脱为目标,为其自身的修道悟佛提供了一种世间的净土和良好的修佛环境。他们将现实世界中的自然大美与精神领域中的万物和合之美结合起来,在有限的山川大地中体验到无限的人生境界,从而实现了观照宇宙与考察内心的合一,极富有自由审美的意味。审美的境界趋同于禅的境界,在精神上实现从有限到无限的飞跃。圆融自然即为佛教的美。

中西方宗教的对比

浅谈中国和西方宗教的对比 宗教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东西方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都存在的文化现象。宗教最初的产生是人们对于自己无法理解的现象的精神寄托,简单来说即是对神灵的崇拜,而神则是人的外化。引用费尔巴哈的话来说,人是按照自己的形象来创造了神。而对于不同的文化地域,其所产生的宗教文化也是截然不同的。中国和西方的文化也不例外。本文结合了部分书籍和我自己的了解,简单谈谈中国与西方宗教的对比。 一、天生之神与人身成神——神的形成 在西方的宗教体系里,上帝是唯一的神,而这个神是天生的,由他创造了世界,而耶稣则只是他在人间的使者,代理他在人间传道,而耶稣也只不过是肉体凡胎,只因为他是耶和华之子,“耶和华的灵必住在他身上,就是使他有智慧和聪明的灵,谋略和能力的灵,知识和敬畏耶和华的灵。”上帝是永恒的,他居住在天国,是一个超脱于整个世俗的净土之地,远离人世,高高在上。 相比之下,中国虽然在早期也曾有过“天帝”、“上帝”的传说,但那不是一种宗教意义上的人格神,而只是指某种外在于自己的神秘的自然的或社会的力量。中国的大多数神显得“亲民”得多,他们大多是有名望、有过巨大功绩的或是有大智慧的人,经过一代代中国百姓的传说,逐渐被捧上了神坛。例如,道教所尊奉的太上老君的原型就是老子,他是春秋是一位有名的智者;佛教中所传的大肚子弥勒佛的原型就是五代时一位布袋和尚。此外中国历史上的很多杰出的人物在后来也由于各种原因成了神,享受百姓的祭祀和侍奉,例如三国时期的名将关羽、商代的名臣比干都被尊奉为神,而且受到历代从皇家到黎民百姓的虔诚祭祀。在中国还有个有趣的现象: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所尊奉的“祖师爷”,在老一辈的从事这一行业的人的眼中,如果不尊重自己的祖师爷,那就是欺师灭祖的行为,是很严重的罪行。这种“祖师爷”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神,比如工匠行业的鼻祖鲁班,戏曲行业的鼻祖唐玄宗等,都可以被奉为他们所在行业的神灵。 二、一家独大和三教并存——一元的西方宗教和多元的中国宗教 西方的基督教从罗马帝国灭亡起就已经成为西方世界唯一的宗教,因此基督教认为自己世界上唯一合法的宗教。基督教是一个具有绝对性和排他性的宗教,可以说一元论始终贯彻于基督教的教义中。耶和华就曾通过摩西向以色列人说:“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对于基督教的信徒来说,他们被要求只可以信奉一个宗教,侍奉一个神。如果有教徒信奉了其他的神,或是其他的宗教,那么就会被判为异端,受到极其残酷的惩罚。帕斯卡尔说:“凡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一、中西方言谈的差异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应该到医院看看)。”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因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加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夹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我当猪一样看待。” 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作答。 二、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结果).” 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2.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1)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弱肉强食的

中西宗教观差异论文英文版

中西宗教观之比较 Abstract There are over 80 % of people are religious in the west , while in China , there are about 90 % are non-religious .What makes so big a contrast ? We can only get the answer when we take a look at the following aspects and then make an analysis to them :mode of thinking , point of vault , viewto god and human , view to the eternity , the role of religion in a society , regality and divineauthority as well as the relation between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From the analysis we can see that there are vast diversity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world among those aspects listed above .It is the difference that makes different view and different attitude to the religion between Chinese people and the people in the west . Key words:view to the religion comparison study diversity

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

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 黄鹏 【摘要】宗教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本文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等多个方面,对世界三大宗教的特征进行阐述。 【关键词】宗教;人类文明;起源;宗教发展 世界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它们能突破民族、国家和地区的限制进行传教布道,并能为世界各民族、国家和各地区的人们所接受,因而成为世界性的宗教。世界宗教影响的范围很大,对人们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影响。近几年来,基督教大约对十亿多人口有着较深的影响,伊斯兰教徒约有六亿多,受佛教影响的约有三亿人口。世界上约有二十亿人口的生活受这三大世界宗教的影响。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宗教,这决不是偶然,是由其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1]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世界宗教发展的趋势往往会形成局部地区的难点、焦点和全球性的热点、重点,对整个世界的格局和发展走向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2] 1 基督教 1.1 基督教的起源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左右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和小亚细亚一带。在这一地区居住的犹太人,受到罗马统治者残酷的压迫,因此,一部分犹太人便把希望寄托于犹太经典中关于“救世主”拯救人类苦难的传说,这样,一种有别于犹太教的新教派便逐步形成了。这种新教派的传道者在巴勒斯坦各地传教,宣扬“救世主”就是上帝的儿子耶稣,他奉了上帝的旨意降临人世来拯救苦难的人类。“救世主”在希腊语中称为“基督”,所以,这种新教派后来就被称为基督教。根据基督教的传说,耶稣是12月25日降生于耶路撒冷的, 后来这一天

西方三大宗教

西方三大宗教,按照出现前后,分别为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几大宗教之间令人眼花缭乱的流血冲突,往往给人造成错觉,那就是他们的信仰互相之间不共戴天。实际情况是,三大宗教的本质信仰是一致的。 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起源于古老的犹太教。是犹太教,最先发展了宇宙中间独一真神的信仰,记载于圣经的旧约。在其信仰中,人类犯了悖逆上帝的原罪,上帝最后会派来救世主“以赛亚”拯救人类。几千年来,犹太人在等待这位救世主,至今还没有来临。旧约的意思,是指上帝与人之间的,以摩西戒律为主体的约定。 两千年前,犹太教出现了一个重要分支,其教主是耶稣,30岁开始传教,自称是上帝之子,是预言中的那位救世主。耶稣在旧约的基础上,代表上帝与人们立新约,于是圣经有了后半部分的新约,基督教从而诞生。犹太教其他分支不承认耶稣救世主的身分,他们要继续等待真正的救世主,而对基督徒来说,那是极大的亵渎。但分歧归分歧,犹太教基督教双方都还是以旧约为基础,自然,信仰的是同一个上帝。 公元7世纪,穆罕默德诞生于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他起初是一个商人,但被上帝遴选为最新的信使,根据上帝的启示,录下了古兰经,创立了新的伊斯兰教。古兰经传递了上帝最新的意旨,但它的基本源泉,仍然离不开犹太教的旧约。 于是有了下面的概括:犹太教:继续等待救世主,信奉旧约。基督教:耶稣是那位救世主,因此耶稣是神,信奉旧约与新约,以实践新约为主。伊斯兰教:继续等待救世主,穆罕默德是上帝最后的信使,传递了记载于古兰经中的上帝最后的信息。穆罕默德是先知,但他不是救世主,他是人,不是神。对待基督教,伊斯兰信徒尊重耶稣,但他们同样认为耶稣是人,不是神。古兰经认为耶稣是较早的一位先知,与穆罕默德的地位相同。 耶和华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信徒们对上帝的称呼,安拉则是阿拉伯语对上帝的称呼,但称呼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归根到底,三大宗教信仰的是同一个上帝。他们之间的分歧,只是对上帝后来的安排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因此,看似不共戴天的犹太人阿拉伯人,信仰差异所造成的敌对意识,其实也并不突出。相对来说,反而是基督教的难调和性比较大,因为基督教相信耶稣是那位救世主,是真神,但其他两家不承认。 基督教与犹太教之间的宿怨,部分来自于基督徒指责犹太人杀害了耶稣。这里又出现了我早先举例过的,上帝造了不完美的人之后又惩罚其不完美,同样性质的不近情理。如果耶稣之生之死都是上帝的计划,那么耶稣一开始就注定要被害死,犹太人岂不是成了替罪羊,或者说,又中了上帝的圈套?时代毕竟是在进步,2000年,教皇保罗六世公开为天主教在历史上对犹太人的迫害向犹太人道歉,“基督徒对上帝的另一部分儿女的令人遗憾的行为。” 公元一世纪前期,基督教起源于地中海东部地区。早期的基督徒是清一色犹太人,其信仰基础是古老的犹太教,因此,基督教实际上是犹太教的一个分支。从创立初期开始,基督教就被看作是异端邪说,受到了多方面的迫害。执行迫害最甚者,是当时统治巴勒斯坦地区的罗马帝国政府,广泛并且残酷。处死耶稣,罗马政府虽不是始作俑者,但他们还是批准了死刑的执行。耶稣死后,十二门徒中的雅各、彼得,以及基督教早期最重要的领袖保罗等人,也都是在随后的传教活动中被罗马帝国处死。然而,迫害并没有能阻止基督教的发展。到公元四世纪

中西文化宗教差异论文

摘要:本文从宗教的来源、形成的心理基础、宗教的教义、对异教的态度、其社会地位、对人的影响、人对神的态度等不同的角度,比较了中西宗教的文化差异,以便更好的促进中西方文化交融与沟通。 关键词:宗教文化神 一、宗教中神的来源: 代表西方人的基督教是以神的儿子--耶稣,来拯救人类而出现于世的。上帝是超脱、处于人类世俗之外的神,是永恒,绝对的,它创造了自然万物;并通过某个人向人类宣布自己的告示。例如摩西,摩西之成为神,不是由于他的个人的思想、学问或者德行超出常人,而仅仅是由于他转达了神的谕示; 而在中国宗教中,几乎所有的神都是由非常平常的、现实的、世俗的人经过修炼而成就的。如儒教的孔子,道教的老子,包括从印度传播到中国的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等,他们都是现实社会中的人。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神,纯粹是因为他们或想探索人生的真理,或想解救无数处于痛苦之中的人民,努力修行,体验,最终以他们深邃的思想、广博的学识和伟大的人格力量征服了天下的民众,赢得人们的信仰,乃至成为人们崇拜并追随的偶像,而变成神的。 二、宗教的心理基础: 西方宗教的心里基础是他们的罪恶感。《圣经》中告诉我们,伊甸园里的始祖亚当和夏娃,违背了上帝的意旨,偷吃禁果,犯了人类第一个罪--称之为“原罪”。之后被逐出伊甸园,到世间去经受生活的磨难。所以我们要赎其罪,其次,要为自己违背上帝意愿所做的事情悔过,求得原谅,以期获得上帝的拯救。 而中国宗教的心理基础则是“畏惧感”。人们认为个人的意志薄弱,面向社会和外来的威胁,人往往会产生一种恐惧感,因此需要一个外在的,超强的力量来保佑自己,以避难获福。所以儒家认为,作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必须时时保有一种畏惧心理,事事小心谨慎,深刻理解并体会自己力量的微弱,从而去尊重现实,尊重一切未知的、神秘的力量。 三、宗教的教义 西方的基督教以神为中心而建立的,上帝他创造自然万物,为自然立法,上帝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并为人类赎罪;因此人都相信他们的前世是有罪的,是应该受到惩罚的;所以他们应该服从上帝,犯罪感与忏悔成为圣经的永恒主题。人类要靠上帝的恩典,基督的救赎,主张善行,以期获得最终的拯救。 与基督教不同,中国道教关注的中心是人,主张“天人合一”。传统文化强调用省察克制、修德养心来体悟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佛家注重因果,深信轮回。儒道则具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和仁道精神。人通过自省与教化去希望人们与自然、社会达到和谐,并涵养一种博大的人格修养。 四、对异教的态度: 在基督教中具有强烈的排他性,他们认为,一个人只能信奉一个神,一个宗教。除基督教之外的一切宗教都是非法的,信奉这些非法宗教的人被称之为异教徒,是要受到惩罚的。耶和华就曾通过摩西向以色列人说:“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在中国,各宗教之间大多时候,是互相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交流。三教并存是一个最常见的局面。尽管各宗教之间也有教义上的论争,比如佛教与儒教之间在学理上的论争,但谁也不去消灭谁。而且,从唐代起,儒、道、禅三教逐渐走向融合。中国各教教徒对其他宗教的领袖大都抱有相当的尊敬。在他们看来,这些宗教思想都代表了人类中的最高智慧和最高人格,一样都能够得到人们的礼拜和尊敬。 五、宗教的社会地位: 在西方文化中,宗教往往是超越于政治、文化等。教权高于一切。例如中世纪罗马教皇的权利就高于国王。并置于其它一切政治、法律等文化权力之上,乃至于对国王的任命,宗教成为衡量一切价值的最高准绳。在当时,如果你是一个异教徒或一个无神论者,那你不仅毫无价值,甚至还可能是被打击和消灭的对象。 而在中国,由于各宗教的领袖都是世俗的杰出人物修炼而成,其宗教也是伟人对人生的憬悟和理解及对人生思考的结晶。所以它就只是一种社会的文化现象,具有强烈的世俗性。所以宗教永远也不能够与皇权相抗衡。并且,在中国许多大寺庙的兴废也往往是直接受皇帝的喜好影响。 六、宗教对人生的影响

三大宗教的发展

三大宗教的发展 一.佛教的起源与传入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相传于公元前6世纪到前5世纪在古北印度的迎毗罗卫国,由乔达摩·悉达多创立,大盛于公元前4世纪到前3世纪。后世佛教徒尊称乔达摩·悉达多为“释迎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体系。汉传佛教源于印度佛教,于东汉初年传入我国。佛教传入中国内地所走路线有两条:一条是陆路,经由中亚细亚到我国新疆地区,再深入内地;另一条是海路,经由斯里兰卡、爪哇、马来半岛、越南到达广州,即通过南海路线进入中国内地。佛教逐渐传播发展,成为我国的主要宗教之一。 二.汉传佛教建筑的演化 1. 东汉时期 佛教在东汉初年由印度传入中国,并迅速被中国文化吸收同化,其建筑形式自然也不例外。最为明显的改变自是窜堵坡这一佛教建筑制式,刚一进入中国,便在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下,与中国楼阁式建筑结合,演变成中国化的“塔”这一种新的建筑类型。“塔”这种音意形得兼的名称,最早见于晋代葛洪所撰《字苑》一书。“塔”字,蕴涵了梵文Stupa和巴利文thup。的音义,又从“土”旁,表明原为埋葬佛骨的土家之意。最早见于中国史籍的佛教建筑,是东汉明帝时期的洛阳白马寺,其中即建有齐云塔,是中国“塔”之起始。至于白马寺本身形制布局,己未有留存,但据北齐魏收所撰《魏书》记载,“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可见其时间寺院布局承接印度形制,以“塔”为中心。 2.两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建筑在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而得以大量涌现,而且这段时期,也是佛教建筑开始中国化,外来的建筑风格与本土的建筑风格开始交错融合的一个时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二十四史·南史》亦曰:“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可见盛况。现存中国四大石窟,即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亦均为该时期所始建。就形制而言,佛寺一方面遵循古制的以塔为主的佛寺仍据重要地位,如北魏洛阳的永宁寺,另一方面,以殿堂为主的佛寺开始涌现,这也是当时权贵所谓“舍宅为寺”现象的一种结果。就细节装饰而言,外来的火焰形拱门与中式的外檐柱廊、斗拱等同时出现在石窟寺中,反映了不同建筑风格的交融。 3.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五代时期,中国佛教建筑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风格开始稳定下来,佛教建筑的中国化进程也日呈完备之势。虽因唐武宗和周世宗两次“灭法”,完整寺院群没有留存,但据史料考证,当时佛教建筑大型佛寺多以对称性布局著称,而在中轴线上,殿堂已日渐成为寺院之中心,佛塔则偏居一侧,或退居其后。佛塔的建筑风格也从中国式楼阁建筑中汲取更多元素,更加体现中国化的建筑风格,而建筑材质的发展,也使得楼阁式塔更多以砖石结构出现,虽然这种砖石结构有仿木结构的影子。唐代所遗留之塔,其典型如西安小雁塔,为方形楼阁式塔。 4.宋辽金元时期 直至宋、辽、金、元时期,中国佛教建筑基本已成定制。以佛殿为核心而建

论中西宗教文化的差异

跨文化交际论文

论中西宗教文化的差异 摘要:通过中西方文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宗教形态宗教观念和宗教经验,对人的影响及人对神的态度等不同的态度,运用描述、对比的方法,研究了中西宗教文化的发展、信仰等,以促进中西文化的沟通和交流。 关键词:宗教精神;中西文化;比较; 1:前言 1.1研究的原因及意义:原始宗教是文化的根系,是人类超越情结的异化,营造着独特的民族精神,因此,宗教是第一文化。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文化现象,不同的民族创造出来的宗教也必然有其不同区域的文化印记。同时在宗教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由于历史、民族、文化传播与影响等诸多因素,每个文化内部都形成了其不同的宗教体系。1.2研究方法:本文从天人之际与灵肉分离的宗教态度、多元与一元的宗教信仰以及逍遥与拯救的两种不同的宗教体验等方面进行比较,探究此岸与彼岸的宗教差异对两种宗教文化发展的影响。 2:文献综述:梁晓鹏、苏国勋、徐行言 3:正文 3.1宗教的起源:宗教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历史现象,与社会物质生活与人类精神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中国宗教中,几乎所有的神都是由平凡的、世俗的人经过修炼而成就的。如儒家的孔子,道家的老子,他们都是现实社会中的人,他们之所以被传播,是因为他们探索人生的真理,用他们深邃的思想,广博的和伟大的人格力量征服了民众。而在西方,人们则信仰上帝,它是永恒的,绝对的,是它创造了自然万物。对于传统宗教进行理智性的研究,提出种种关于宗教的理论和学说,早在几千年前的古代思想家那里就开始了。然而,把这种研究从依附于哲学和神学的从属地位下解脱出来,使之变成一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人文学科——宗教学,宗教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一种意识形态,在人类发展史上产生过重大的影响,至今世界上还有很多人相信各种各样的宗教。宗教的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在人类早期一些社会中,宗教承担了对世界的解释、司法审判、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等功能。现代社会中,科学和司法已经从有些宗教分离出来,但是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的功能还继续存在。宗教所构成的信仰体系和社会群组是人类思想文化和社会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过去,人们往往只看到了它的反认识逻辑性、危害性和主观性,很少认识到它的价值逻辑性、有益性和客观性。 宗教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伦理道德,它以“上帝”“真主”“天公”“诸神”等神秘偶像的意志为一条逻辑主线,把各种零碎的、具体的道德规范以及各种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联系起来、统一起来,这些神秘偶像实际上就是社会利益(特别是统治阶级利益)的化身[5]。总之,宗教的本质就是用主观的、虚假的形式来反映客观的、真实的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用唯心的外壳来包装唯物的内核。例如,“生死轮回”理论反映了社会发展连续性的客观要求;“因果报应”理论反映了人际交往的等价性规律。 3.2:中西宗教的发展 一:天人之际与灵肉分离的宗教态度 人类宗教的发展都经过了一个从非理性的巫术与迷信向成熟的不排斥的理性宗教文明演

什么是世界三大宗教体系

什么是世界三大宗教体系 人类存在的特殊性在于其超越性的主动。这个主动首先体现在人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自身以及其间关系的认识。人超脱物质的束缚而对知识和精神的追求构成了人类的灵性。对个人的关照形成人个体行为的动力,而对可预见到的人类最长远的利益的关照就形成了人类的神性。人类的文化却千差万别,而人类的灵性和神性是一致的。固执于某知识体系而以为是天经地义的真理,就会造就特定的文化区域,当神性的光辉照耀到这片土壤的时候,这里就会繁衍出特定的宗教信仰道德和价值体系。由于科学以确定性和可重复性作为必要条件,所以科学是没有文化与宗教隔阂的。哲学的存在条件则宽松得多,其涉及的领域也就广泛得多,同时也造成了不同文化领域对同一自然的认识分歧。政治是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缩写,是道德与价值体系的执行者,是人类神性的衍生物。不同宗教间的神性是相通的,所以宣扬宗教的手段只能是沟通与理解,而非征服与对抗。不同知识体系间的灵性是浑一的,所以说科学无国界,哲学家们常相见恨晚。明于神性而志者为圣,乐于灵性而超者为仙。

神性形成了人类活动的目的,灵性的衍生物--知识构建了人类意识赖以站立与行走的基础。源于自然的共性,不同的宗教信仰道德体现了广泛的一致性;因为自然的无穷和视角的差异,不同的宗教信仰道德体现了各自的特点,从而导致了不同宗教文化与治世策略的分别。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宗教可以分成三个体系,同属亚伯拉罕系的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起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教,佛教和印度教,还有中国的儒道教。 三大教系中,人们对儒道教的认识最为模糊。儒道教是中国的主体宗教,他的存在形式异于另外两个宗教体系,而他作为宗教的事实却是与其他宗教具有相同的确定性。哲学认识和人类神性这两个宗教基本元素在儒道教中十分清楚。在中国文化中,道家思想专注于哲学认识方面,而儒家思想专注于神性方面。中国的文化统治阶层在哲学方面信奉老子,而在治世方面皈依孔子。儒道教是一个独立文化圈的必然,也是客观历史事实。儒道教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尧舜时期。在春秋之前,两种思想混沌在一起,春秋之后儒道各自清晰出来。历史上二者统一在中国的统治文化中,也统一在道德与价值体系中,甚至于统一在大部份统治者与社会精英的个人思想之中。道家思想之于中国社会有两个主要的后果,一个

中西方宗教文化比较 ——以雕塑作品为例

中西方宗教文化比较 ——以宗教雕塑发展的特点为例 【摘要】 宗教与艺术同为上层建筑,都是人类深窥的情感启示。众所周知,宗教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宗教精神的浸染,造成了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状态。同时它也是构成不同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本文拟通过对中西方宗教的比较,探究中西方宗教在发展过程的表现形式尤其在雕塑艺术方面的异同点。通过不同民族不同的宗教特色的剖析,更好地理解民族艺术和文化内涵。 【关键字】中西方宗教书画艺术特色 一、中西方宗教文化概述及历史渊源 宗教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普遍的文化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生存、演变、发展至今。 (一)西方文化及宗教发展 西方文化从起源上讲有两个源头: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希伯来文明。 古希腊文明为西方文化奠定了理性认识的基础;古希伯来文明则为西方文化提供了超越性的宗教尺度。其中,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化的主流。 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宗教观念和信仰体系由于整个文化彻底的“人本化”转向而一直保持在前轴心时代自然宗教的水平,表现出信仰的多元化、泛神化和服务于社会主导价值等他为的特征。1 在西方,早在轴心时代就已经完成了从自然宗教到伦理宗教过渡的转变,一1张育英.中西宗教与艺术[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元神的上帝观念成为西方文化价值的根基和支柱,在西方社会中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二)中国宗教文化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世的关注使得中国宗教的超越意识在表象上呈现出信仰的多元化倾向,其核心并非宗教信仰的他律意识,而是一种“自求多福”的自为存在,信仰实践本身在民间也唐代以后的中国的文化有一个明显的走势是儒、释、道的“三教合流”。 合流后的中国文化以儒家传统的人伦价值观和人生理想为核心,杂糅了佛教注重心性修炼的思维和实践方式,辅之以道教永生信念的诱惑与恐吓手段,在宗教信仰方面形成了一套奇特的多元化和泛神化的天人体系。 宗教可以说是来源于图腾崇拜,联系某一个社会团体(一个部落或者一个氏族)之间的特殊关系,它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社会现象。当我们明白了在个人以上还有社会,而社会不是名义上而是由理性构成的东西,而是充满活力的一种系统时,我们便可能有一个解释人类意识的新方法。一个社会如果信奉某种宗教,他便供应了这个社会的需求。这种宗教所崇拜的对象,虽然披上了具体神话形象,但是隐藏在形象之下的,仍是这个社会本身。2 雕塑就是图腾图像的最好载体,它是人类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态,是中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古代还是近代,雕塑的创造都体现着时代的文化精神,是人类主动的创造行为。中西方由于各自的文化、思维模式、社会组织结构,文化背景的不同,在其发展脉络中表现出了迥然不同的审美风范, 二、中西方宗教文化之雕塑艺术特色比较 源于中西方各自的文化背景,雕塑家也表现出差异性。在西方,古希腊雕塑家具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这一方面与雕塑家揭示神祗和英雄形象被视为是一项光荣而伟大的事业有关,另一方面,也与雕塑家在进行雕塑时对古希腊哲学、美学等方面的深刻揭示密不可分。 2牟钟鉴.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简析中西方宗教观差异的原因

简析中西方宗教观差异的原因 摘要 从古到今宗教似乎都是隔离中西方的一道无形的屏障,中西方的宗教最突出的差异便是西方人对待宗教有一种无比的虔诚和狂热,而大多数中国人始终处于一种“信而不仰,仰而不信”的模糊状态。宗教文化发展的差异自然与不同地区的诸多因素有关,本文试从政治,文化传统以及中西价值观三个方面展开分析中西方宗教观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 政治文化传统价值观念 自从了解到宗教一词,我就在想宗教是个什么东西,可以让那些信仰的人为之而禁欲或是丧命。罗素就说“中国简直没有宗教不只是上层阶级如此而是全民皆然”冯友兰说现在许多西方人都知道与别国人相比中国人一向是最不关心宗教的。德克?布德教授说‘中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一类宗教,梁漱溟则断言中国人是“世界上惟一淡于宗教远于宗教可谓‘非宗教的民族。为什么西方人都会对宗教有一种无比的虔诚和狂热,而大多数的中国人却是无教派。我们现在大都认为,没有信仰是不行的,没有信仰的人,类似于行尸走肉,在红尘世界蝇营狗苟,找不到灵魂的归属。但是信仰这个东西,听起来很玄幻,对于信仰的概念,三言两语难窥究竟。 在古代中国,一切的文化都是为政治服务的,一切的政治都是为皇帝服务的。在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皇权下,宗教首先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常常为政治所服务,或者被政治所利用,只是工具,一种被政治玩弄于股掌的傀儡,例如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天人合一”知识为了一个‘君权神授,天子受命于天”以达到控制百姓思想,巩固国家政权的目的。在西方,情形为之大变,宗教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是世人的主宰。在中世纪,皇帝的世俗权与罗马教廷宗教权的明争暗斗空前激烈,在教廷势力达到巅峰时,皇帝冒着大雪,要在教皇门口跪门以求宽恕,就是在现在,宗教和政治都是密不可分的,美国总统宣誓仍然手按圣经,虽然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仪式,但是宗教的影响仍然可见一斑。所以,从宗教与政治关系这个角度看,中西方再次分道扬镳。 文化传统中中国人强调空灵,恼恨执着。庄周晓梦迷蝴蝶,已经超然物外,不知有神。到了禅宗的云门禅师,甚至出现了“喝祖骂佛”的壮举。中国人强调破“我执”,其实归根到底,中国人的宗教观念是不可知论者,进一步说,我们的神不存在。而西方人的宗教大德们,都是强烈的执着于上帝,这种对上帝完全的忘我的忠诚,必然导致了与以随遇而安为主旨的中国人,在通往天国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从中西方价值观来看,我们的功利主义太重,就比如人际交往,我们在工作中首先想到的是建立关系,然后保持关系,接着优化关系,最终确立关系。而这些关系网的搭建就是为了我们在以后的工作路上更加舒坦,更能为自己所用,我们强调的就是一种关系利己主义。西方人呢,他们也会追求利益,只是手段不同而已,他们的手段更加简单。他们所注重的不是人际关系而是规则和利益。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中国人的名片上印的一般是自己的私人电话,而美国人印的一般是公司的电话。这说明在工作时间之外,你可以很容易联系一个中国人办事,但要找一个美国人办私事却是很困难的。当目标一致时,中西方人获取手段的不同就折射出人们价值观的差异。在中国人看来美国人一根筋,木讷,不够圆滑,不懂变通:在

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文献综述

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文献综述 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宗教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窥见人类社会以及某一个特定的文化区域的文化状况。随着中国的日益开放以及同各国联系和交流的增加,宗教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正确地认识宗教的积极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的思维、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行动等等也有利于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避免产生文化误读,从而更有效地进行交流和增进了解。 一、宗教文化概述 高长江在《宗教文化传播的美学之维》说过:宗教文化不仅是古代世界人类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也是其主要媒介与形体。对于宗教学、神学和历史学而言,宗教文化传播的精神驱力和影响力主要源于传播者的"神爱"意识、普度众生的超凡精神以及接受者寻求救赎的心灵渴望,但这不完全是事实。宗教"真理"传播力的基质,还在于神圣传言的信息、形式以及媒体的审美形质,正是审美体验构成了宗教传播力的"内在精神力",并藉此升华人们追求真与善的精神力量。 李振宇在《文化安全视角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研究》说过:在当代社会环境下个体大多相信宗教自由,很多人都拥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同样宗教信仰也影响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但是个体对宗教观念理解上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文化安全。从目前高校宗教观教育开展来看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可以说在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非常有必要。因此,建议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战略高度,

以文化安全建设为切入点,健全文化安全视角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机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科学的宗教观,它辩证地阐述了宗教观念。基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必要性,应加强在文化安全视角的基础上探究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以期能够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纳入文化安全建设的重要体系。 刘登鼎在《宗教文化与民间文学的相互影响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说过:宗教文化与民间文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呈现出相互影响的关系:民间文学因汲取了宗教文化的内容而更加丰富多彩;宗教文化通过民间文学通俗、生动的展示,口口相传,成为脍炙人口的传说。民间文学是民众在生产生活中创作、传承、传播的语言艺术,在历史长河中代代传承,以特殊的方式延续、传递民族的历史记忆。 张志刚在《重新认识“宗教与中国文化传统》说过:如何重新认识"宗教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在关系,可谓中国宗教研究中一个关键问题。笔者之所以从学理上探究这一关键问题,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这一学理探讨可以深化中国理论界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一场思想观念转变,即从"宗教鸦片论"经"宗教文化论"再到"宗教—文化观";二是,这一学理探讨有助于更新中国宗教研究的方法论,即一改以往海内外学者大多"主要就各宗教或五大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本身来研讨中国宗教"的简单化学术倾向,而是力主"把作为研究对象的中国宗教首先置于整个中国文化传统之下来重新加以认识"。后一个论点,是本文所要着重论证的。 二、历史背景下宗教文化的差异

中考历史知识点之世界历史:世界三大宗教

1、背景:古代印度社会中等级森严,形成了种姓制度,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种姓制度日益引起人们的不满,佛教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产生的。 2、产生时间是公元前6世纪,产生的地点是古代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 经典:“佛经” 3、教义:(1)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但不反对奴隶制度。(2)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产生于人的欲望,人若想进入极乐世界,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 4、佛教的传播:①原因:佛教教义对渴望解除苦难的劳苦大众有很大的吸引力;②其 忍耐服从的说教,适应了统治者的统治需要,被统治者大力扶植。 5、向外传播:公元前3世纪,摩揭陀国王阿育王时向印度以外传播。(佛教在西汉末年即公元前后传入中国) (二).基督教(P44)<识记> 1、产生原因:中东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在罗马统治下灾难深重,多次反抗失败。 2、产生时间是1世纪时,产生的地点是罗马统治下的中东巴勒斯坦一带。 3、教义:他们宣扬说耶稣就是“救世主”教人忍受苦难,以便死后升入“天堂”;核心 是对人类的博爱。经典是《圣经》; 4、基督教的演变:早期信仰基督教的主要是穷人;4世纪时,罗马皇帝确定基督教为国教。 5、势力膨胀:中世纪教会成为欧洲最大的封建主及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6、分裂:①11世纪分别以罗马和君士坦丁堡为中心,正式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②16世 纪从德意志开始,西欧出现反对罗马教皇统治的新教,这样基督教就分为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三个教派。 (三)、伊斯兰教(P53):<识记> 1、原因:6、7世纪阿拉伯半岛氏族制度日趋解体,社会矛盾尖锐,贵族和人民渴望统一。 2、产生:时间是7世纪初,产生的地点是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城,创始人是穆罕默德,他宣传宇宙间惟一的神是“真主”安拉,它的经典是《古兰经》。 3、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4、作用:对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起了促进作用。 三大宗教诞生的先后顺序: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三宗教的共同点:宣扬平等,劝人向善、忍耐顺从

中外宗教建筑区别特点

简介:宗教观念、传统文化和艺术趣味的不同,造成了中西宗教建筑艺术的差异。西方宗教建筑重在外现人心中的宗教激情和超人性的迷狂,中国宗教建筑追求精神的宁静与平安;西方宗教建筑重物质,重外观,带有“雕刻”的意味,中国宗教建筑重精神,重意境,具有“绘画”美。 关键字:中西,宗教,建筑,艺术,差异 中国和西方的传统建筑艺术有许多重大的差异,它们主要是由中西民族在伦理观念、心理气质、宗教意识、传统文化、术趣味等诸多方面的不同所造成的。分析这些差异,对于如何了解和欣赏中西建筑加深理解中西其他艺术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只就中西民族在宗教观念、传统文化和艺术趣味上的不同谈谈他们在建筑艺术上的反映。 中西传统建筑的艺术气质,在宗教建筑方面体现得较为突出。古埃及的君主利用宗教的神秘来统治国家,因此,宗教对埃及艺术和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埃及人坚信人死后还能复活,这种对死亡的认识促使历代法老把大量精力花在建筑陵墓和庙宇上。金字塔和神庙建筑非常巨大,庞大的体积和重量,给人以精神压力,让人心中产生巨大恐惧和压抑。尤其是著名建筑卡纳克神庙,它有直径3.5米的圆柱134根高达21米,全部是石质的。神庙是王权神化的集中体现。 希腊人在对神的信仰上不逊于埃及人。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的土壤,希腊人几乎把每一种自然现象都解释为神的作用,赋予神以人的面貌、性格和思想情感多神教的信仰左右着希腊人的社会生活,神庙就是城邦的象征。在建筑上创立了多利安、爱奥尼、科林斯三种石柱式风格。这三种形式在古代西方建筑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古罗马人也接受了这一概念,所以古希腊和古罗马人在建筑上留下的最重要的作品就是神庙。 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又被基督教更浓的神学所笼罩。教堂作为城市的标志,是城市繁荣和力量的象征。“这一时期的人民都是狂热的宗教信徒,甚至统治者都不例外,唯一的知识就是背诵禁欲主义信条和圣经词句。这时期的艺术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充当上帝与教会代言人的角色。”拜占庭式、罗马式、哥特式教堂就是这一社会现实最好的建筑体现。所以,反映神权的宗教建筑在欧洲建筑史中长期占据着主流地位。欧洲的教堂多用石头建造,著名的教堂工程都十分巨大,经常要经历十几年或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建成。 西方的宗教建筑重在外现人心中的宗教激情,把人内心中的迷惘和狂热、幻想和茫然都化成实在的视觉形象,借助这形象进一步把人的情感推向更高的境界。除希腊神庙外,西方宗教建筑都浸泡在沸腾的激情中,超凡的巨大尺度,强烈的空间对比,神秘的光影变幻,配以雕刻的体形,激情飞扬的动势。这些在埃及、拜占庭、罗马、哥特、巴洛克的神庙和教堂甚至于现代建筑(如巴黎近郊的勒·西兰的圣母教堂1922-1923)④中都可以找到大量的例证。即使是文艺复兴和古典主义时期的教堂也不能完全摆脱这种建筑结构。尽管有不同程度上的差别,但它们在表达宗教的非理性这一方面是共同的,其作用都在于通过建筑艺术来感染人的理性,强迫人们跟随传教士走向彼岸。 这种特点在哥特式教堂中表现得尤其突出,那垂直向上飞腾的动势最为迷人,又尖又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