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西方宗教文化对比

中西方宗教文化对比

中西方宗教文化对比
中西方宗教文化对比

中西方宗教文化对比 引言每一门哲学不一定是一种宗教,但每一种宗教必定是一门哲学。 它代表着一个时期内人的情感、思想和信仰,同时也体现了那个时期 内其所在地区的政治和文化理念。 在各个宗教产生的初期,人类社会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局限,对自 身及生存的环境缺乏整体的、科学的认知。 而宗教的产生正是给了人类在无知而萌生的恐慌中一种及时的情感 依托。 而后,由于宗教的迅速发展,它逐渐由被统治阶级迫害的地位上升成 为一种统治阶级用以集中和麻痹人的思想感情的工具。 在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的今天,宗教作为政治工具的时代已经逝 去,它重新成为一种思想和文化的体现,在人类社会中仍起着不可忽视的 作用。 本文所要论述的就是中西方宗教在充当政治工具和体现思想文化上 的异同,并取最能代表中西方宗教,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二的佛教和基督 教作为论述的对象。 佛教与中国文化佛教于公元前五世纪由印度的释伽牟尼创立,公元一 世纪西汉时由印度传入中国。 东汉明帝时,开始受到了统治阶级的重视。

佛教的教义反对把人分成等级,反对不平等的现象,同情不幸的人。 同时,佛教还宣扬因果报应,主张逃避严酷的现实,用自我解脱的方 法削除烦恼,而否定斗争。 这是佛教消极的一面。 中国历代的统治者正是因为这一点而广泛宣扬佛教。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盛极一时,影响波及各个阶层。 它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开始以一种融和的姿态进入中国文化的主体。 佛教逐渐由外来方术变成了一支很有影响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力量,引 起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两教的关注。 在不断的冲突当中,三教相互渗透,它们冲突的过程也正是融合的过 程。 仅在北魏时期,全国的佛寺即从东晋时的 1700 余所一跃而达 30000 余所。 佛教徒还开凿了云冈、龙门、巩义、敦煌、麦积山、炳灵寺等十几座 著名石窟,雕塑的佛像和绘制的壁画不计其数。 这些石窟的开凿使得中国的雕塑和绘画艺术得到很大推动。 这一时期的画匠在遵循佛教图本的同时,不断加入个人的理解和想像, 具有时代特征的审美情趣渗透其中,使得佛教的文化艺术逐渐中国化,最 终汇入中原文化的母体之中,成为传统文化的延续和补充。 与此同时,南朝梁武帝也对佛教大肆推崇。 《南史郭祖深传》载时帝梁武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 事,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

所在郡县,不可胜言。 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也印证了这一点。 有趣的是梁武帝晚年时自己竟出家做了和尚,使得梁朝大臣们花去四 万万钱将其四次赎回,才保住了这个昏庸的皇帝。 由此可见当时佛教在中国的地位了。 此后的一千余年中,佛教一直都占据着中国宗教的头把交椅,也代表 着一支强大的文化力量。 在当今的中华大地上,代表佛教文化的景观随处可见。 如佛教四大圣地——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五台山,还有西安的 大小雁塔、 嵩山少林寺、 洛阳白马寺, 藏传佛教的布达拉宫、 塔尔寺等等。 这些代表佛教文化的自然景观和建筑艺术都是组成中华文明不可获 缺的财富。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在西方传统中,人们习惯称西方文化为基督教文化 或基督教文明。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有着三大源头;以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 古希腊文明,发展为后来的科学传统;古希伯来文明和犹太教从对上帝的 敬畏,引发出宗教原罪思想;古罗马法制文明,发展为近代法制观念。 而这三大文明都汇总于基督教,并以宗教信仰的形式在西方构筑起庞 大的文化体系。 基督教相传是由耶酥及其门徒在巴勒斯坦创立起来的。 但事实上,从同时代的历史文献上来看,对基督教的产生并无明确的

记载。 因此,耶酥创立基督教一系列的过程也只能是一种传说,体现了早年 基督教的思想方向和意志。 它宣扬原罪论,认为人生来即有罪,只有相信上帝,用一生去忏悔、 赎罪,死后才可能进天堂;否则就会下炼狱。 这一点也决定着基督教信徒同佛教信徒一样要具有对世间万物的宽 容和忍耐;而同样也由于这一点,基督教逐渐受到西方统治阶级的操纵, 成为了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工具。 ——这是违背所有宗教初衷的,但又都不可避免。 基督教在西方社会地位的巩固始于公元四纪,罗马帝国统治者开始大 力扶植基督教,并使之变成罗马帝国国教。 基督教在罗马最终取得成功,固然与统治者的扶植分不开;但更重要 的是从 2 世纪末起罗马帝国内忧外患,局势动荡,人们从捉摸不定的现实 中逃离,投身宗教以求得心灵上的慰藉;同时统治阶级也急需为即将倒塌 的帝国大厦寻求一根强大的思想支柱,这在无形中也就为基督教的生长提 供了优良的环境。 从此,基督教一步步的迈上了西方社会统治的最高峰。 直至中世纪早期,欧洲封建社会逐步形成了一套森严的等级制度,而 天主教会基督教的一支及上层神职人员就位居等级金字塔的塔尖。 教会成为当时最大的封建集团,临驾于各国君主之上。 教会不仅拥有至高无上的政治地位,同时还掌握着大片土地、封建庄 园,是欧洲历史上最大的封建主,富贾一方。

中世纪的基督教早已背离了最初的意志,成为压迫民众、聚敛财富的 赤裸裸的统治者。 历经 2 个世纪,多达 8 次的十字军东征便是这个时期教会疯狂掠夺土 地和财富发展到顶峰的产物。 正是由于中世纪的基督教被赋予统治阶级的本性,此后欧洲的每次重 大变革都与教会有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是文艺复兴。 这是一次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复兴,在它倡导人文主义的同时,无 疑是对钳制和禁锢一切进步思潮的教会沉重一击。 正如西斯廷小教堂穹顶画《创世纪》一样,米开朗基罗赋予上帝一个 完美的人体,而不是将其神化,这正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潮对教会禁锢的冲 击。 如果说文艺复兴仅是在文化上对教会进行了反抗,那么随之而来的宗 教改革便是彻底结束了天主教会一统西欧的时代。 发起这场改革的领袖,无论是马丁路德,加尔文或是英国清教徒,都 代表着新兴资产阶级的意志。 他们寻求自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必然与教会对立,在斗争中,使得 教会的势力大大削弱,引发了此后西欧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 这次宗教改革从而成为了西欧封建时代的一个重要的终结者。 基督教在其近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也同样留下了众多不朽的艺术作 品。 基督教艺术广义上包括两大类。

一类是在时间上表现的艺术,如音乐和诗歌,另一类是在空间上表现 的艺术,如建筑、雕塑和绘画。 前者由于所受宗教教义牢固限制,不及后者所具有的超教义的艺术价 值。 巴黎圣母院、罗马圣彼得大教堂都是欧洲建筑杰出的代表;文艺复兴 时期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审判》和拉斐尔《西斯 廷圣母》更是将欧洲绘画艺术推至顶峰。 佛教与基督教文化的比较佛教与基督教都是以救世主的形象出现于 民众的情感空虚之时,盛极于统治阶级的推崇与利用之下,又都在人类社 会迅速的进步之中得以转变,成为一种纯粹的文化代表而不再是政治力量, 他们对中西方历史乃至现代社会的影响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但是,由于所处地域环境与历史背景的差异,也造就了两种截然不同 的宗教文化。 这两种文化产生的根源不仅仅局限于宗教本身,因为仅教义来看,无 非一个是佛祖,另一个是上帝;一个是观音,另一个是耶酥罢了。 那么它们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呢?这要归结于发展过程中受到的 各个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来自于人的思想更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 会自身的变革。 而正是这种差异,为中西方以宗教文化为代表的大文化的相互学习, 共同进步提供了前提条件。 中西文化交流史上西学东渐,东学西传就是最好的佐证。 后记在世界大融合的今天,探讨宗教文化应具有一种全球性意识,对

任何一种宗教及其产生的文化都应给予尊重。 这样,就可避免由于宗教问题所引发的冲突,从而推动世界和平事业 向前迈进 坚实的一大步。 参考书目 1 《中国通史》中国史学会海燕出版社 2 《世界通史欧洲卷》 中国史学会海燕出版社 3《佛教文化面面观》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佛教研究院齐鲁书社 4《基督教文化面面观》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基督教研究院齐鲁书社 5《基督教与近代中国文化》




宗教与文化的关系

宗教与文化的关系 宗教不仅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 而且也是一种普通而持久的文化现象。它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发 展而发展, 其思想体系与社会各种思想相互交织, 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统的文化模式, 宗教不仅在文化、思想等诸多领域对社会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 而且对一定历史时期、一个民族文化的 发展也会注入特定的内容。人类宗教的发展与人类文化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包容、相互渗透。在不同的 社会历史条件下, 宗教与文化的关系及其相互间的作用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一、宗教与文化的关系 宗教和文化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也是历史发展的标志。据考古学发现, 最初人类的宗教是与人类的文化同时形成的。在原始社会和古代神权制社会中, 整个社会的政治机构和文化形式是与 宗教融为一体的。那时, 宗教和文化构成了有机的统一, 人们几乎可以把宗教与文化等同看待。在原始社会, 人类对社会的认识被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所主宰, 因此, 当时的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宗 教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种“宗教文化”逐渐演化出多种文化形式, 从而导致了宗教与文化的表面分离, 形成“宗教”与“世俗”两大领域。但宗教与文化最原始的联系至今仍然直接或间接地保留下来。宗教与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 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从表 面看, 宗教观念往往是通过文化形式来表达的, 如宗教本身有其独特的哲学观点、道德规范、律例守则文 艺形式等, 与社会的其他文化领域形成某种区别。但从整体看, 宗教从本质上讲却是一定人类文化的表现。不同的宗教只是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 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 体现了迥异的文化传统。宗教在本质上讲 是不同民族精神文化象征性、神话性和寓意性的表达, 它不可能脱离文化的内容。可见, 文化是本质性的, 宗教只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宗教依赖于文化, 有其具体的文化前提。由于人类文化的丰富性才决定了 世界宗教的多样性, 同样也是由于文化间的相互交流才形成了各种宗教的接触和融合。因此, 我们应该通 过宗教现象看其文化本质, 而不是相反。第二, 人类宗教的发展是与人类文化的发展交织、连接在一起的。宗教不可能离开人类的文化和历史, 因为宗教本来就是人类思想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保留着丰富的人 类思想文化内容。宗教又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其他形态的文化, 与哲学、道德、法律、科学、文学、艺术、民俗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互相包容, 互相渗透。 宗教之所以会对其他文化形态产生影响和作用, 是由于: 1.宗教和文化的产生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内 在机制。人与其他动物不同, 人的需要不单纯是生理需要, 而且包括心理需要。现实生活中, 人在追求满 足生存需要、心理需要的过程中,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难免会产生种种不如意, 由此导致恐怖情绪、依 赖情绪、崇拜情绪、祈求情绪, 从而形成宗教情绪、宗教心理、宗教意识。这就是宗教与文化的必然联系。 2.宗教结构的包容性决定了宗教对文化渗透、影响的广泛性。宗教包括教主、教义、教徒及教会组织、教规、教法等复杂内容。由宗教各种要素的内在规定性和外向辐射性, 必将情况不同地涉及到哲学、道德、 艺术、文学、语言、法律、教育、科技、民俗等, 进而影响到政治和经济。3.宗教的内容决定了对文化影 响的双重性。宗教不但可以与世俗文化形成互补关系, 而且对文化史的发展同样具有一定影响。 二、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 宗教作为历史较为久远、分布较为普遍、影响较为深广的人类精神文化现象之一与人类世界是紧密相 联的。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 从哲学思想到文学艺术, 从政治经济到文化教育, 从伦理道德到律例习俗, 从科学理论到音乐美术, 无论是社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 还是个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 都同宗教 有着起初是浑然一体, 尔后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为了便于探讨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 我们先剖 析一下宗教的文化结构。 首先, 从作为宗教世界观的有神论来分析。人类处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交合点中。社会会给 人类带来幸福, 大自然会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生活物资, 与此同时, 大自然也会给人类造成意想不到的灾 难。如生老病死、天灾人祸, 社会还会使人受压抑, 人际关系出现摩擦、冲突。如何调节人与自然、人与 社会的矛盾, 探索完美的人生,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始阶段,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生产关系的狭隘, 人类只能借助于想像力或一种超自然、超现实的思维解释人生、解释世界。这种有神论的观念构成了宗教

中西方宗教文化之映射

中西方宗教文化之映射 从爱情观的角度揭开鬼文化的神秘面纱,通过中国鬼的典型形象女鬼和西方鬼的代表吸血鬼在爱情观上“舍”与“得”两种不同恋爱态度的比较,分析了鬼恋观所体现的不同的宗教文化。 标签:鬼恋观;女鬼;吸血鬼;基督教;佛教;儒学 doi:10.19311/https://www.wendangku.net/doc/e411854832.html,ki.16723198.2016.21.090 鬼之有无,是千百年来神学界和科学界争论的一个焦点,尽管人们对鬼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抱以模糊的态度,文学作品中鬼的存在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说起中国的鬼,女鬼给人印象最为深刻,而一提及西方的鬼,最深入人心的形象当属吸血鬼。中西方的鬼从本质上而言并无不同,他们都是人类对于未知的恐惧产生的一种想象,文学作品中的鬼形象更是添加了许多“人味”与艺术加工,带着人的影子,烙有时代的特征和地域文化的印记。死亡和爱情总是文学作品中最具表现力和震撼力的两大主题,所以,鬼的爱情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着墨。 1吸血鬼的鬼恋观 吸血鬼(vampire)是嗜血、吸取血液的怪物的意思,为传说中背负上帝诅咒的超自然生物,通过饮用人类或其它生物的血液,能够令自身长久生存下去。 最初在14世纪由于瘟疫在西方肆虐,吸血鬼作为一个血淋淋的恐怖形象被人们交口相传;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和科学的发展,吸血鬼传说渐渐成为人们对于疾病、宗教背叛和死亡的恐惧的代名词;浪漫主义运动则让吸血鬼不再是单纯的恐怖而是被增加了更多浪漫的元素。吸血鬼的爱情成为许多文学作品的主题,1819年4月,随着波里杜利的小说《吸血鬼》的发表,吸血鬼由单纯的吸血恶魔形象转变为一个诱惑女性的贵族吸血鬼形象,一股鬼恋热潮从此被引发。涉及鬼恋,两部小说极具代表性,一部是雪利登·勒法努的《卡米拉》,同性恋元素第一次在该部小说中涉及。另一部就是被称作吸血鬼经典之作,布莱姆·斯托克于1897年创作的《德拉库拉》。而后者自1897年成书以来,大概历史上再没有哪一个吸血鬼角色如德拉库拉伯爵一样深入人心,从史蒂芬·金到安妮·赖斯,受到这部小说影响的作品无数,迄今为止,大约160部电影以德库拉作为主角,超过600部片子涉及到了德库拉伯爵。德库拉堪称西方吸血鬼之典型代表。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东欧吸血鬼之乡——特兰西瓦尼亚,一位名叫乔纳森的英国年轻律师,他因房地产业务前往与德拉库拉伯爵会面。不久,乔纳森便发现,这个外貌苍白英俊的伯爵是个吸血鬼,而自己被他幽禁了起来。与此同时,在英国,德拉库拉开始引诱露西——乔纳森的未婚妻米娜的朋友,米娜也身处危险当中。露西死后成为德拉库拉的同类,到处嗜食儿童鲜血。米娜也面临沦为吸血鬼的命运,危急关头,在范·赫尔辛博士的帮助下,邪恶的吸血鬼德拉库拉最终被钉上十字架,化为乌有。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的关系

题目:试问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的关系 指导老师: 学院:专业: 班级:姓名学号: 摘要:我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大国,宗教在我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包容的,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国文化的融合以及促进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各个教派有其特有的思想体系与思辨哲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关键字:传统宗教儒家道家佛家融合影响促进 正文: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在其久远博大之中,

却有其归元。由学术系统而言,三教九流、百家争鸣,以儒、道二家为其归致。东晋以后,历南北朝隋唐,由印度传入的佛教文化逐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佛教典籍因而也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相辅相成,构成了唐宋以来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在孔子思想里,“礼”是与“德政”相结合的。主张礼治德化与政令刑罚相辅而行。另一重要内容即是“仁”。如《论语》中的“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仁”既是孔子修己治人的根本原理,又是孔子实践道德的最高原理。“仁”作为一种精神品质,包含了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原则。除了是一种使人们自觉、主动地遵循礼的道德素养之外,还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准则。此外还有天命观,把天视为主宰一切的权威,并把它作为思想体系的终极依据,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一些理性精神,主张天人可以互相感通,强调在人事活动中去体认天命,强调人事有为。“在学习方法与认识论上也总结了不少经验。 儒家真正精华的是关于学习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强调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巩固所掌握所学的知识要“学

浅议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

浅议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 摘要: 宗教自古以来对我们中西方的文明有着重大的影响,对社会和文化的进步与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在人类历史文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西方的宗教差异,说到底是中西文化的差异,本文就佛教和基督教进行对比,主要分析两者发展过程和文化上的差异,旨在更好地了解西方和西方宗教文化。 关键词: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佛教、基督教 中西方的宗教均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在其各自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生产方式和水平的限制,相互之间几乎没有什么交流,由此发展出了拥有许多不同之处的中国宗教和西方宗教。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 一.中西方宗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差异 1、佛教传入中国 早在秦汉初期,中印文化交流便已出现,佛教盛行印度,国王派遣佛教徒云游四方,传播佛教,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2.基督教在西方社会产生 《圣经》上记载:犹太人耶稣在30岁开始在犹太省的犹太人群中传道,并在罗马取得成功。从2世纪末起,罗马帝国内忧外患,人们从动荡不安的现时中逃离,投身宗教以求得心灵上的安慰;与此同时,统治阶级也急需为即将破灭的罗马王朝寻求思想支柱,这为基督教的生长提供了优良的环境,从此,基督教进一步一步迈上了西方社会统治的最高峰。 由此可见,无论是佛教还是基督教都是以救世主的形象出现于民众的情感空虚之时,盛极于统治阶级的推崇与利用之下。 二.佛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及西方的发展方式差异 1、佛教传入中国后的主要发展时期及特点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之后,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的存在深刻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佛教在中国不问社会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汉化佛教:此时佛教刚传入中国,主要传播活动仍是佛典翻译,这个阶段的译经工作为以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 (2)南北朝佛教:有了佛典翻译作基础,此期佛典更足被大量翻译,并且中国僧侣开始自创佛学论著,佛教在中国盛极一时。 (3)隋唐佛教:唐朝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翻译过来的佛教典籍已极为丰富。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趋势加强,佛教发展空前繁荣,创立了不少新宗派。 (4)宋元明清佛教:此阶段佛教由盛转衰。北宋统治者虽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但是并无新宗派产生。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只是利用佛教帮他巩固初建立的明朝政权。清朝末期中国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佛学研究者,但在佛教理论方面,并无创新。 2、基督教在西方社会的主要发展时期及特点 (1)早期基督教:罗马帝国时期为基督教创立早期阶段。此阶段基督教强调的是耶稣救赎的恩典。教会虽在第二、第三世纪遭遇大逼迫,但教会依然茁壮发展。 (2)中世纪的基督教:中世纪基督教文化是在日耳曼、基督教和希腊罗马三重文化因素的整合运动中逐渐形成的西方共有文化。它为中世纪的文化奠定了最主要的根基,构成了中世纪文化的核心理念。

中西方宗教的对比

浅谈中国和西方宗教的对比 宗教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东西方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都存在的文化现象。宗教最初的产生是人们对于自己无法理解的现象的精神寄托,简单来说即是对神灵的崇拜,而神则是人的外化。引用费尔巴哈的话来说,人是按照自己的形象来创造了神。而对于不同的文化地域,其所产生的宗教文化也是截然不同的。中国和西方的文化也不例外。本文结合了部分书籍和我自己的了解,简单谈谈中国与西方宗教的对比。 一、天生之神与人身成神——神的形成 在西方的宗教体系里,上帝是唯一的神,而这个神是天生的,由他创造了世界,而耶稣则只是他在人间的使者,代理他在人间传道,而耶稣也只不过是肉体凡胎,只因为他是耶和华之子,“耶和华的灵必住在他身上,就是使他有智慧和聪明的灵,谋略和能力的灵,知识和敬畏耶和华的灵。”上帝是永恒的,他居住在天国,是一个超脱于整个世俗的净土之地,远离人世,高高在上。 相比之下,中国虽然在早期也曾有过“天帝”、“上帝”的传说,但那不是一种宗教意义上的人格神,而只是指某种外在于自己的神秘的自然的或社会的力量。中国的大多数神显得“亲民”得多,他们大多是有名望、有过巨大功绩的或是有大智慧的人,经过一代代中国百姓的传说,逐渐被捧上了神坛。例如,道教所尊奉的太上老君的原型就是老子,他是春秋是一位有名的智者;佛教中所传的大肚子弥勒佛的原型就是五代时一位布袋和尚。此外中国历史上的很多杰出的人物在后来也由于各种原因成了神,享受百姓的祭祀和侍奉,例如三国时期的名将关羽、商代的名臣比干都被尊奉为神,而且受到历代从皇家到黎民百姓的虔诚祭祀。在中国还有个有趣的现象: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所尊奉的“祖师爷”,在老一辈的从事这一行业的人的眼中,如果不尊重自己的祖师爷,那就是欺师灭祖的行为,是很严重的罪行。这种“祖师爷”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神,比如工匠行业的鼻祖鲁班,戏曲行业的鼻祖唐玄宗等,都可以被奉为他们所在行业的神灵。 二、一家独大和三教并存——一元的西方宗教和多元的中国宗教 西方的基督教从罗马帝国灭亡起就已经成为西方世界唯一的宗教,因此基督教认为自己世界上唯一合法的宗教。基督教是一个具有绝对性和排他性的宗教,可以说一元论始终贯彻于基督教的教义中。耶和华就曾通过摩西向以色列人说:“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对于基督教的信徒来说,他们被要求只可以信奉一个宗教,侍奉一个神。如果有教徒信奉了其他的神,或是其他的宗教,那么就会被判为异端,受到极其残酷的惩罚。帕斯卡尔说:“凡

中国宗教与文化课程论文

浅谈我对宗教的认知和理解 摘要: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大多数人们都认为鬼神之说是无稽之谈,有强烈宗教信仰的人多半是因为愚昧,被宗教的假相所蒙蔽,殊不知人在社会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宗教影响。宗教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借助宗教道德的信仰来诉求理想愿景,具有使人减少对黑暗社会的仇视,憧憬理想社会的功能。但是事物皆具有两面性,宗教有事亦会被某些人或势力所利用进行危害社会的非法活动。因此对待宗教我们需要辩证地去看待,取其精华,避其糟粕。 关键词: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功能 宗教的概念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力量统摄着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神秘力量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宗教的产生与发展 宗教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意识现象,它的内容只能是现实存在状况的反映,它产生和发展的根源最终也只能存在于各种客观因素总和构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中。宗教是人为的产物,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形态上的变化。 宗教的利 宗教寄托着人们对命运的期望和对人生的关注。想让世界更美好,是信教者的心愿,他们希望把神的恩泽撒播到地球的每个角落,祈求人类共同进步,最终实现天下大同。宗教的存在并不是因为愚昧、落后和无知。一方面,当今的社会,信教的人中受过良好教育、素质高、修养好的人不少。另一方面,实际上宗教的教义、经典著作中也有许多积极有益的哲学思想、文化因素和高深学问。虽然我们知道天国遥不可及,但是每个人,特别是信教的人们,心里都有个神,可以求得精神上的慰藉与宁静。从一定角度上说,宗教满足了人的情感需求,通过其超越性帮助了别人。

宗教与文化模拟试卷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宗教与文化》模拟试卷一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试题为客观题,请按要求填涂答题卡,所有答案必须填涂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卡相应题号处。 A1. 记载弥勒菩萨故事的佛典,主要有《弥勒上生经》和()。 A. 弥勒下生经 B. 法华经 C. 金刚经 D. 地藏经 B2. 据佛教史料记载,佛典共有()结集。 A. 三次 B. 四次 C. 五次 D. 六次 C3. 在中国影响最大的四大菩萨中,()代表大悲。 A. 文殊 B. 普贤 C. 观音 D. 地藏 A4. 佛教经典中讲观音最著名的是()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A. 法华经 B. 金刚经 C. 禅经 D. 地藏经 D5. 佛教的基本要素不包括()。 A. 佛 B. 法 C. 僧 D. 律 D6. 所谓“三藏”不包括()。 A. 经 B. 律 C. 论 D. 法 A7. 竖三世佛不包括()。 A. 药师佛 B. 迦业诸佛 C. 释迦牟尼佛 D. 弥勒佛

B8. 在中国影响最大的四大菩萨中,()代表大行。 A. 文殊 B. 普贤 C. 观音 D. 地藏 D9. 在中国影响最大的四大菩萨中,()代表大愿。 A. 文殊 B. 普贤 C. 观音 D. 地藏 C10. ()菩萨在中国世俗中的影响几乎超过了一切神祗。 A. 文殊 B. 普贤 C. 观音 D. 地藏 A11. 罗汉是()的简称。 A. 阿罗汉 B. 十八罗汉 C. 五百罗汉 D. 十六罗汉 D12. 以下不属于“天龙八部”的是()。 A. 天众 B. 龙众 C. 夜叉 D. 罗汉 B13. 佛教史上的“第一结集”是由()主持的。 A. 释迦牟尼 B. 迦叶 C. 阿难 D. 优波离 C14. 侍从释迦牟尼时间最长,号称“多闻第一”的大弟子是()。 A. 观世音 B. 迦叶 C. 阿难 D. 优波离 A15. 小乘佛教所说的佛,一般专指()。 A. 释迦牟尼 B. 三世佛 C. 七佛 D. 五方佛 D16. 横三世佛不包括()。 A. 药师佛 B. 释迦牟尼佛 C. 阿弥陀佛 D. 弥勒佛 D17. 在民间,释迦牟尼的名号中“如来”和()最常用。 A. 无上士 B. 世间解 C. 天人士 D. 世尊 A18. 在中国影响最大的四大菩萨中,()代表大智。 A. 文殊 B. 普贤 C. 观音 D. 地藏 C19. 最早传入中国的佛经是()。

中西文化宗教差异论文

摘要:本文从宗教的来源、形成的心理基础、宗教的教义、对异教的态度、其社会地位、对人的影响、人对神的态度等不同的角度,比较了中西宗教的文化差异,以便更好的促进中西方文化交融与沟通。 关键词:宗教文化神 一、宗教中神的来源: 代表西方人的基督教是以神的儿子--耶稣,来拯救人类而出现于世的。上帝是超脱、处于人类世俗之外的神,是永恒,绝对的,它创造了自然万物;并通过某个人向人类宣布自己的告示。例如摩西,摩西之成为神,不是由于他的个人的思想、学问或者德行超出常人,而仅仅是由于他转达了神的谕示; 而在中国宗教中,几乎所有的神都是由非常平常的、现实的、世俗的人经过修炼而成就的。如儒教的孔子,道教的老子,包括从印度传播到中国的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等,他们都是现实社会中的人。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神,纯粹是因为他们或想探索人生的真理,或想解救无数处于痛苦之中的人民,努力修行,体验,最终以他们深邃的思想、广博的学识和伟大的人格力量征服了天下的民众,赢得人们的信仰,乃至成为人们崇拜并追随的偶像,而变成神的。 二、宗教的心理基础: 西方宗教的心里基础是他们的罪恶感。《圣经》中告诉我们,伊甸园里的始祖亚当和夏娃,违背了上帝的意旨,偷吃禁果,犯了人类第一个罪--称之为“原罪”。之后被逐出伊甸园,到世间去经受生活的磨难。所以我们要赎其罪,其次,要为自己违背上帝意愿所做的事情悔过,求得原谅,以期获得上帝的拯救。 而中国宗教的心理基础则是“畏惧感”。人们认为个人的意志薄弱,面向社会和外来的威胁,人往往会产生一种恐惧感,因此需要一个外在的,超强的力量来保佑自己,以避难获福。所以儒家认为,作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必须时时保有一种畏惧心理,事事小心谨慎,深刻理解并体会自己力量的微弱,从而去尊重现实,尊重一切未知的、神秘的力量。 三、宗教的教义 西方的基督教以神为中心而建立的,上帝他创造自然万物,为自然立法,上帝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并为人类赎罪;因此人都相信他们的前世是有罪的,是应该受到惩罚的;所以他们应该服从上帝,犯罪感与忏悔成为圣经的永恒主题。人类要靠上帝的恩典,基督的救赎,主张善行,以期获得最终的拯救。 与基督教不同,中国道教关注的中心是人,主张“天人合一”。传统文化强调用省察克制、修德养心来体悟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佛家注重因果,深信轮回。儒道则具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和仁道精神。人通过自省与教化去希望人们与自然、社会达到和谐,并涵养一种博大的人格修养。 四、对异教的态度: 在基督教中具有强烈的排他性,他们认为,一个人只能信奉一个神,一个宗教。除基督教之外的一切宗教都是非法的,信奉这些非法宗教的人被称之为异教徒,是要受到惩罚的。耶和华就曾通过摩西向以色列人说:“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在中国,各宗教之间大多时候,是互相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交流。三教并存是一个最常见的局面。尽管各宗教之间也有教义上的论争,比如佛教与儒教之间在学理上的论争,但谁也不去消灭谁。而且,从唐代起,儒、道、禅三教逐渐走向融合。中国各教教徒对其他宗教的领袖大都抱有相当的尊敬。在他们看来,这些宗教思想都代表了人类中的最高智慧和最高人格,一样都能够得到人们的礼拜和尊敬。 五、宗教的社会地位: 在西方文化中,宗教往往是超越于政治、文化等。教权高于一切。例如中世纪罗马教皇的权利就高于国王。并置于其它一切政治、法律等文化权力之上,乃至于对国王的任命,宗教成为衡量一切价值的最高准绳。在当时,如果你是一个异教徒或一个无神论者,那你不仅毫无价值,甚至还可能是被打击和消灭的对象。 而在中国,由于各宗教的领袖都是世俗的杰出人物修炼而成,其宗教也是伟人对人生的憬悟和理解及对人生思考的结晶。所以它就只是一种社会的文化现象,具有强烈的世俗性。所以宗教永远也不能够与皇权相抗衡。并且,在中国许多大寺庙的兴废也往往是直接受皇帝的喜好影响。 六、宗教对人生的影响

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作为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宗教不仅体现在寺庙教堂与神像宝塔上,而且渗透于伦理准则与社会习俗中;不仅制约着帝王将相与文人骚客的动机与行为,而且引导着善男信女与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在中国的漫长历史时期与广袤地城内,宗教历尽沧桑而依然。 古往今来,大概没有任何一种世界历史文化现象能像宗教那样,给人一种神秘莫测、扑朔迷离而又耐人寻味的感觉、它像一根魔棒,搅得人们心潮汹涌激荡;它似一个幽灵,在冥冥中主宰或制约着凡间追求来世幸福人们的精神世界。 对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的宗教性,今天到底应该怎么去认识,还就是再深入一点加以反思?这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那么究竟什么才就是宗教呢?中国文化认为:有一个创始人、有崇拜对象为“宗”;有一群追随者,有一定的祭祀仪式为“教”。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萌芽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在原始社会里,它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神灵崇拜等形式表现出来。在人类走向文明的过程中,它逐渐形成包括教义与神学,经典、教义、戒律规矩、组织机构等一整套宗教体系。总之,宗教反映了人类以自然与人类自身问题的模糊认识,也说明了人类具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它就是人类文化的最初精髓之一,也就是后来宗教发展的基础,对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影响极度大。人类不能没有信仰。

实际上,中国人讲的信仰,不完全就是对宗教的信仰,还有文化的 信仰,甚至还有其她的信仰。不同于制度宗教那种制度化的信仰形式,就是一种尚未构为组织制度的宗教信仰形式,就是对宗教的信仰,但不就是宗教信仰,就是一种没有完全进入宗教制度的信仰形式。 中国宗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就是相辅相成,互相包容的,具体有:节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宵节其实就就是中国道教的上元节 上元就是天官圣诞;中国传统的鬼节“七月半”其实也就是道教的中元节还有二十四节气的春分也就是与社神的祭司有密切的关系。建筑,中国传统建筑一般都依据周易来修建,道教又奉周易为经典。丧葬文化,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黑白无常,地狱之类的。文艺,有很多宗教题材的书法,书画,陶艺,还有小说都取材于宗教《聊斋志异》《西游记》《封神榜》等。中医,自古医道不分家中医的原始形态就就是道教。化学,道教炼丹就就是化学反应的开始,古典哲学的传统的学派,家与道教有莫大联系。 中国现代历史上,在若干特定历史时期,由于具体的社会原因,学术界 对传统文化一棍子打倒,全盘否定。而自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这种态度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最终目的则就是宏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儒家文化也好,对中华文化也好,还就是要认真区分里面的精华与糟粕,不能走到另外一个极端上去。深化了对宗教的认识,为提高整个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对宗教的认知起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中西方宗教文化之比较

收稿日期:2008-01-14作者简介:李佑明(1969-),男,湖北监利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 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宗教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窥见人类社会以及某一个特定的文化区域的文化状况。随着中国的日益开放以及同各国联系和交流的增加,宗教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正确地认识宗教的积极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西方人的思维、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行动等等,也有利于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避免产生文化误读,从而更有效地进行交流和增进了解。 西方人大多数都信仰基督教,因为正是基督教文化构成了西方文化的大背景,使得中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化的任何一部分都或多或少地具有基督教的气息。而中国人长久以来深受儒教的影响,汉民族的宗教信仰是在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融合佛教、道教及其它民间宗教的混合形式。从文化策略上看,宗教文化可以团结人群、增强思想凝聚力和行为的一致性;从政治作用上看,宗教文化有助于统治阶级顺利实行统治、维护既有秩序;从宗教意义上看,宗教文化为人们的精神提供幻想性的安慰。可以说,在宗教的目的论上,中西宗教是完全一致的。但是,通过比较分析中西方宗教精神之异同及其对各自的文化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我们又会发现它们有极大的不同。 一、中西宗教精神之比较 宗教文化体现着一个时期内人的情感、思想和信仰,同时也体现了那个时期内其所在地区的政治和文化理念。在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的今天,宗教作为政治工具的时代已经逝去,它重 新成为一种思想和文化的体现,在人类社会中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中西宗教文化在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以及个体自觉承担俗人救世之责任方面,颇有相近之处,但也稍有差别。所以,也从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中西文化之差异。 1、中西宗教精神中神人观之比较 神与人的关系是任何宗教都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西方的基督教文化认为,基督教的一切理论都是以神为中心而建立的,它的核心是对神的本质的论述和对神人关系的思考。上帝是宇宙的创造者,他创造自然万物、时间空间,他存在于自然之外而不是自然之中,为自然立法,制定自然界发展与变化的规律;上帝也是人类的创造者,上帝不仅创造了人类的灵魂和肉体,而且还创造了人类的历史,进入到人类的历史之中,为人生和人类历史确定目的。因为上帝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并且关怀着人类,用自己亲生子的血为人类赎罪,因此人应该服从上帝。在这样一种神人关系模式之下,犯罪感与忏悔成为圣经的永恒主题。人类的最大幸福就是修复与上帝的父子般的关系,重新回到上帝的身边。人类修复与上帝的关系,靠他自己单方面的力量是万万不能的,要靠上帝的恩典,基督的救赎,还要全心全意地爱上帝、爱他人,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 与基督教不同,中国宗教关注的中心是人,主张“神人合一”。中国的神人观摈弃了基督教神人之间的“启示”中介,直接切入天命的内涵,把生养宇宙的主宰和宇宙万物的价值源泉皆内在 中西方宗教文化之比较 李佑明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摘要:宗教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正确地认识宗教的积极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西方人的思维、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行动等。文章分析了中西方宗教在目的论上的一致性和在宗教精神上的主要区别,阐述了中西宗教文化差异对各自文化生活的影响,重新审视了中西方宗教文化的现代价值,以期能使宗教文化的积极作用得到良好的发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中西方宗教文化;跨文化交际;宗教精神中图分类号: G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354(2008)02-0078-03 南昌高专学报2008年第2期(总第75期)2008年4月出版JournalofNanchangCollegeNo.2(Sum75)Apr2008 78

宗教与文化

宗教文化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广义上讲,宗教本身是一种以信仰为核心的文化,同时又是整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 千百年来,宗教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教徒的精神生活中发挥着作用,而且对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产生了影响。 浩如烟海的宗教典籍,丰富了传统历史文化宝库。宗教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浩繁的书籍、绘画、建筑等宝贵财产。它们跨越历史的时空,传承着深厚的宗教文化传统。如道教经典之集大成者《道藏》,内容宏富,包罗万象,既有道教经典论著、科仪方术、仙传道史,又有医药养生、天文史地、诸子百家;既是研修道教的经书宝典,也是探讨传统文化的珍贵资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历史、文艺思想以及医药、化学、天文、地理等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佛教经典丛书《大藏经》,最先翻译的印度佛教著作,已是鸿篇巨制,再加上我国古代佛教学者的阐释和著述,形成了经、律、论三藏,更加蔚为大观,成为研究我国古代哲学、伦理、逻辑、文学、艺术、历史的宝藏。至于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基督教经典《圣经》,都是世界文化和知识宝库中的财富。 形成 宗教是一种群体社会行为,它包括指导思想(宗教信仰),组织结构(宗教组织,如教会,宗侣),行为规范(宗教组织内的活动,如祭祀,礼仪),文化内容(宗教建筑,宗教绘画,宗教音乐)等等方面的内容。它是人类在具有社会组织结构后,有意识地发展的一种社会行为,其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和维护人的社会性,从而维护人类社会组织的正常运行。宗教的其他作用,如宗教的对世界的解释、司法审判、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等等作用,包括宗教在历史上阻碍社会发展的负作用也是存在的,但这些都不是宗教的主要社会作用。 在人类历史上宗教的产生和发展的确是与很多因素有关,如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精神因素等。但是宗教作为一种在历史上影响时间如此长、影响范围如此广泛、影响人数如此众多的社会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最基本的、最主要的因素在于:自从人类成为一种群体活动的生物,成为具有社会性的群体以来,宗教就是作为具有培养和加强人的社会性作用的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而成为社会的必需。虽然,世界上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

论中西宗教文化的差异

跨文化交际论文

论中西宗教文化的差异 摘要:通过中西方文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宗教形态宗教观念和宗教经验,对人的影响及人对神的态度等不同的态度,运用描述、对比的方法,研究了中西宗教文化的发展、信仰等,以促进中西文化的沟通和交流。 关键词:宗教精神;中西文化;比较; 1:前言 1.1研究的原因及意义:原始宗教是文化的根系,是人类超越情结的异化,营造着独特的民族精神,因此,宗教是第一文化。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文化现象,不同的民族创造出来的宗教也必然有其不同区域的文化印记。同时在宗教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由于历史、民族、文化传播与影响等诸多因素,每个文化内部都形成了其不同的宗教体系。1.2研究方法:本文从天人之际与灵肉分离的宗教态度、多元与一元的宗教信仰以及逍遥与拯救的两种不同的宗教体验等方面进行比较,探究此岸与彼岸的宗教差异对两种宗教文化发展的影响。 2:文献综述:梁晓鹏、苏国勋、徐行言 3:正文 3.1宗教的起源:宗教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历史现象,与社会物质生活与人类精神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中国宗教中,几乎所有的神都是由平凡的、世俗的人经过修炼而成就的。如儒家的孔子,道家的老子,他们都是现实社会中的人,他们之所以被传播,是因为他们探索人生的真理,用他们深邃的思想,广博的和伟大的人格力量征服了民众。而在西方,人们则信仰上帝,它是永恒的,绝对的,是它创造了自然万物。对于传统宗教进行理智性的研究,提出种种关于宗教的理论和学说,早在几千年前的古代思想家那里就开始了。然而,把这种研究从依附于哲学和神学的从属地位下解脱出来,使之变成一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人文学科——宗教学,宗教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一种意识形态,在人类发展史上产生过重大的影响,至今世界上还有很多人相信各种各样的宗教。宗教的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在人类早期一些社会中,宗教承担了对世界的解释、司法审判、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等功能。现代社会中,科学和司法已经从有些宗教分离出来,但是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的功能还继续存在。宗教所构成的信仰体系和社会群组是人类思想文化和社会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过去,人们往往只看到了它的反认识逻辑性、危害性和主观性,很少认识到它的价值逻辑性、有益性和客观性。 宗教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伦理道德,它以“上帝”“真主”“天公”“诸神”等神秘偶像的意志为一条逻辑主线,把各种零碎的、具体的道德规范以及各种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联系起来、统一起来,这些神秘偶像实际上就是社会利益(特别是统治阶级利益)的化身[5]。总之,宗教的本质就是用主观的、虚假的形式来反映客观的、真实的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用唯心的外壳来包装唯物的内核。例如,“生死轮回”理论反映了社会发展连续性的客观要求;“因果报应”理论反映了人际交往的等价性规律。 3.2:中西宗教的发展 一:天人之际与灵肉分离的宗教态度 人类宗教的发展都经过了一个从非理性的巫术与迷信向成熟的不排斥的理性宗教文明演

西方宗教文化

《西方宗教文化》读书笔记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西方宗教文化的学术专著。它从希腊神话的源流谱系入手,历史地和逻辑地展示了从希腊罗马宗教到基督教、直至西方近现代宗教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内在联系,揭示了西方不同时期宗教文化的基本特点,并从纷繁芜杂的历史现象背后梳理出西方宗教文化演进的基本脉络。本书具有思路贯通、气度恢弘、史料丰富、文字优美等特点,熔学术性与知识性于一炉。 内容摘录: 以罗马教会为中心的西欧基督教正统教派,在蛮族大迁徙的狂风暴雨中同罗马帝国一样面临着灭顶之灾。大多数日耳曼王国在接触到基督教之后,都尊奉或皈依了非正统的阿里乌斯教派,对罗马派基督教持敌视排斥态度。496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率3000亲兵在兰斯大教堂接受罗马派基督教洗礼,成为征服罗马帝国的蛮族中最早的正统基督徒。这一事件,对罗马基督教来说是一个关乎命运的重大转折。511年,克洛维支持召开的宗教会议通过宗教法规,规定:凡居住在法兰克王国境内的各族居民,必须到附近的罗马派教堂做弥撒,皈依基督,使罗马派基督教在全法兰克迅速普及开来。 查理大帝时代(768-814)是西欧基督教化深入发展的时期。查理大帝每征服一地,都颁布法令,强迫被征服居民信仰基督教,缴纳什一税。帝国大军推进到何处,基督教便紧随其后。刀光剑影、血雨腥风,成为基督教传播的前导,十字架也成为法兰克封建统治的重要标志。查理帝国解体时,西法兰克和意大利等广大地区已基本基督教化了。 又东法兰克王国演变而成的神圣罗马帝国,也承担起向中欧传播基督教的重任。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地王,随着帝国版图的扩张,把基督教传给匈牙利人、斯拉夫人和丹麦人。同时,伴随着大批德国基督徒移居东方和北方,基督教的传播范围也愈发广泛。大约在10-11世纪,中欧和北欧地区相继完成了基督教化的过程。 早在3世纪,基督教就传入与西欧大陆一海之望的不列颠群岛。597年,教皇格里高利一世派遣教士圣奥古斯丁率领布教团前往英格兰,以坎特伯雷为中心向各地传教。7世纪中叶,在当时封建王公的支持下,罗马派基督教在英格兰确立了正统地位。 此外,伴随着“收复失地运动”的不断推动,罗马派基督教对西班牙半岛的“再征服运动”也取得了巨大进展,取代了以往的阿里乌斯派基督教。 基督教化对于西欧中古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它使处于严重分裂状态下的西欧各地区、国家、阶级、人群,拥有了一个统一的信仰体系,使西欧封建文明在文化和精神生活中具有了整体一致性。正是在基督教化过程中,西欧才成为人类中古文明区域。从宏观上看,基督教与古典文化同为中古以后西欧文明发展的两大源泉。 内容评析: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广义上讲,宗教本身是一种以信仰为核心的文化,同时又是整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宗教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教徒的精神生活中发挥着作用,而且对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产生了影响。

简析中西方宗教观差异的原因

简析中西方宗教观差异的原因 摘要 从古到今宗教似乎都是隔离中西方的一道无形的屏障,中西方的宗教最突出的差异便是西方人对待宗教有一种无比的虔诚和狂热,而大多数中国人始终处于一种“信而不仰,仰而不信”的模糊状态。宗教文化发展的差异自然与不同地区的诸多因素有关,本文试从政治,文化传统以及中西价值观三个方面展开分析中西方宗教观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 政治文化传统价值观念 自从了解到宗教一词,我就在想宗教是个什么东西,可以让那些信仰的人为之而禁欲或是丧命。罗素就说“中国简直没有宗教不只是上层阶级如此而是全民皆然”冯友兰说现在许多西方人都知道与别国人相比中国人一向是最不关心宗教的。德克?布德教授说‘中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一类宗教,梁漱溟则断言中国人是“世界上惟一淡于宗教远于宗教可谓‘非宗教的民族。为什么西方人都会对宗教有一种无比的虔诚和狂热,而大多数的中国人却是无教派。我们现在大都认为,没有信仰是不行的,没有信仰的人,类似于行尸走肉,在红尘世界蝇营狗苟,找不到灵魂的归属。但是信仰这个东西,听起来很玄幻,对于信仰的概念,三言两语难窥究竟。 在古代中国,一切的文化都是为政治服务的,一切的政治都是为皇帝服务的。在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皇权下,宗教首先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常常为政治所服务,或者被政治所利用,只是工具,一种被政治玩弄于股掌的傀儡,例如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天人合一”知识为了一个‘君权神授,天子受命于天”以达到控制百姓思想,巩固国家政权的目的。在西方,情形为之大变,宗教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是世人的主宰。在中世纪,皇帝的世俗权与罗马教廷宗教权的明争暗斗空前激烈,在教廷势力达到巅峰时,皇帝冒着大雪,要在教皇门口跪门以求宽恕,就是在现在,宗教和政治都是密不可分的,美国总统宣誓仍然手按圣经,虽然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仪式,但是宗教的影响仍然可见一斑。所以,从宗教与政治关系这个角度看,中西方再次分道扬镳。 文化传统中中国人强调空灵,恼恨执着。庄周晓梦迷蝴蝶,已经超然物外,不知有神。到了禅宗的云门禅师,甚至出现了“喝祖骂佛”的壮举。中国人强调破“我执”,其实归根到底,中国人的宗教观念是不可知论者,进一步说,我们的神不存在。而西方人的宗教大德们,都是强烈的执着于上帝,这种对上帝完全的忘我的忠诚,必然导致了与以随遇而安为主旨的中国人,在通往天国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从中西方价值观来看,我们的功利主义太重,就比如人际交往,我们在工作中首先想到的是建立关系,然后保持关系,接着优化关系,最终确立关系。而这些关系网的搭建就是为了我们在以后的工作路上更加舒坦,更能为自己所用,我们强调的就是一种关系利己主义。西方人呢,他们也会追求利益,只是手段不同而已,他们的手段更加简单。他们所注重的不是人际关系而是规则和利益。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中国人的名片上印的一般是自己的私人电话,而美国人印的一般是公司的电话。这说明在工作时间之外,你可以很容易联系一个中国人办事,但要找一个美国人办私事却是很困难的。当目标一致时,中西方人获取手段的不同就折射出人们价值观的差异。在中国人看来美国人一根筋,木讷,不够圆滑,不懂变通:在

美国宗教与文化

美国的宗教与法律 当我们提及美国时,很多人经常想到是什么呢?想到的是美国很富有,美元很重要,汇率降一分牵动多少万人的心,美国的次贷危机间接引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其次是美国科技很发达。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成功鉴证了一个人的一小步可以成为全人类的一大步。微软巨头把电脑这个原本由技术人员才能操作的复杂高科技工具,变为普遍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工具,开创了电脑平民化时代。另外还有美国的军事。有一条的手机短信说,“我是美国,我想打谁我打谁”。从扔到日本的广岛长崎的两颗原子弹到伊拉克战争中空地压制武器“哈姆”反辐射导弹,其实力之强毫无疑问。 美国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确实是有目共睹的,但很少有人想到美国的宗教。让我们讲讲宗教在美国的地位。 一方面,根据美国一些比较有名的科研机构,比方说盖洛普这样的权威机构在几十年间的跟踪统计,美国大概每十个人里头,有九个人自称是相信上帝,也就是92%到93%的人是相信上帝的;有八个人认为,宗教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非常关键的内容;有七个人属于某种宗教组织,但不一定是基督教,可能是各种其他宗教:有六个人每天祈祷;有四个人每周去教堂,也就是说有40%的人每周上教堂。这个

数字一百多年来都没有改变,只是在9.11以后,突然上升到70%多,后来有一个回落,但是基本稳定在40%多。美国是所有西方国家里,进教堂人数最高的国家。美国的教堂有30多万个,如果你去美国,会看到一个十字街角会有好几个教堂矗立在那儿,不同的风格,没有一个教堂和另一个教堂是相同的。30多万个教堂分布在美国城乡的各个角落里。另一方面,美国人每年观看橄榄球、棒球、篮球这些重要比赛的人数,大约是4亿人次,但是参加宗教活动的人数,是52亿人次。美国人在20世纪90年代,每年给宗教事业的捐款达500亿美元;但是花在棒球、篮球、橄榄球三大球上的钱是50亿美元。由此可见宗教对美国人的公共生活有多么重要。 除此以外宗教对美国人的政治也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我们信赖上帝”一语不仅铭铸在美国政府发行的硬币上,而且也赫然悬刻在国会大厦的墙壁。联邦国会开会的开场白是牧师的祷告,最高法院也要先诵读“上帝拯救合众国和这个可尊敬的法院”后才可以开庭,联邦军队中也设有随军牧师,即使你去法庭作证,也要像总统宣誓就职一样,必须手按圣经,发誓你所说的一切句句属实,否则你是必输无疑,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当然对于美国教育和文化,宗教也有其重要的影响。美国的私立中小学基本上都是教会办的。美国有一些很著名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