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类染色体G显带

人类染色体G显带

人类染色体G显带
人类染色体G显带

1p短臂近侧1/2有两条宽阔和浓染的深带,远端有3-4条较窄较淡的带。长臂有5条深带,中央有一条最亮最深的带。q长臂的次溢痕深染。

2号染色体(亚中) p有间隔较均匀的4条深带,中间的两条稍靠近。着丝粒染色很浅。长臂根据标本的质量可间6-8条深带。

3号染色体(中央) p和q中部色浅是3号染色体的特点。p近着丝粒区通常有两条深带。远端可见3条,中间的一条最宽最浓。q臂近端可见两条深带,中间一条明显的浅带,远侧有4-5条深带。

1号染色体: 着丝粒和次缢痕染色深。 短臂——近侧段和中段各有一条深带,其中段深带稍宽,在处理较好的标本上,远侧段可显出3~4条淡染的深带。此臂分为3区,近侧的深带为2区1号带,中段深带为3区1号带。 长臂——次缢痕紧贴着丝粒,染色浓。其近侧为一宽的浅带,中段和远侧段各有两条深带,以中段第2深带染色较浓,中段两条深带稍靠近。此臂分为4个区,次缢痕远侧的浅带为2区1号带,中段第2深带为3区1号带,远侧段第3深带为4区1号带。 长臂——可见6-7条深带,

此臂分为3个区,第2和第

3深带之间的浅带为2区1

号带,第4和第5深带之间

为3区1号带。

短臂——可见4条深带,中段

的两条深带稍靠近。此臂分为

两个区,

中段第2、3深带之间的浅带为2区1号带。

明显宽阔的

浅带

着丝粒染色

浓。

长臂——一般在近侧段和远侧段各有一条较宽的深带。在处理较好的标本上,远侧段的深带可分为3条深带,此臂分为两个区,中段浅带为2区1号带。 短臂——一般在近侧段可见两条深带,远侧段可见3条深带,其中远侧段近端部的一条较窄,且着色较淡,这是区别3号染色体短臂的显著特征。此臂分为2个区,中段浅带为2区1号带。 明显宽阔的浅带

4号染色体(亚中) p有1-2条深带,q有均匀分布的4条深带,在较好的标本还可以分出较好的更多的带纹。

5号染色体(亚中) p有1-2条深带,q中段有3条深带(有时为1条),远端有1-2条深带。

6p中段为一明显宽阔的浅带,这是6号染色体的特征。远端和近端各有一条深带,后者紧邻着丝粒。在质量较好的标本可细分q有6条深带

短臂——可见1~2条深带,其远侧段的深带宽而且色浓,此臂仅有1个区。 短臂——可见一条深带,

短臂只有一个区

长臂q ——可见均匀分布的四条深带,

在处理比较好的标本上,在第2、3深带之间还可显出一条较窄的深带。此臂分为3个区,近侧段第1、2深带之

间的浅带为2区1号带;远侧段第3、4深带之间的浅带为3区1号带。 长臂——近侧段有两条深带,

染色较淡,有时不显;中段可

3条深带,染色较浓;远侧段可见1~2条深带,近末端的

一条着色较浓。此臂分为3个

区,中段第2深带为2区1号

带;中段第3深带与远侧段第

1

深带之间的宽阔的浅带区为3

区1号带。 短臂——中段有一条明显而

宽阔的浅带,近侧段和远侧段各有一条深带,近侧段的深带紧贴着丝粒。在处理好的标本上,远侧段的深带可分为两条,此臂分为2个区,中段的明显而宽阔的浅带为2区1号带 着丝粒较浓 长臂——可见5条深带,近侧的一条紧贴着丝粒。远侧段末端的一条深带窄而且着色较淡。此臂分为2个区,第2和第3

深带之间的浅带为2

区1号带。

7p上有3条深带,末端一条较宽且色深,有如“瓶盖”,q有3条明显的深带,远端一条较浅,且可分为两条。

8p 的两条深带被一条浅带隔开,最后一条深带宽浓,粗壮,这是8号染色体的特征,q 的3-5条带,近侧段内带和末端较浅的一条带常不明显

8号末端有一条很深的带,9号末端是两条深带

8号短臂中间是浅区

9号染色体(亚中)p有3条深带,远侧的两条深带有时融为一条。q有2条较亮的间隔均匀的深带,远端的一条有时一分为二,次溢痕不着色,长度变异大,但可用c带等选择性染色。

着丝粒较浓 短臂——有3条深带,中间的

一条深带窄而且着色极淡,有

时不明显,远侧近末端的深带

着色浓而较宽,宛如“瓶盖”,这常常是辨别7号染色体的明显特征。此臂分为2个区,远侧深带为2区1号带 长臂——有3条明显的深带,远侧近末端的一条深带着色较淡。第2和第3深带稍接近。此臂分为3个区,近侧第1深带为2区1号带,中段的第2深带为3区1号带。 短臂——有两条深带,其间有一条较明显的浅带,这是与10号染色体相区别的主要特征。此臂分为2个区,中段浅带为2区1

号带。

长臂——近侧段可见2~3条分界不明显的深带,远侧段有一条明显而恒定的深带。此臂分为2区,中段深带为2区1号带。 短臂——远侧段可见两条深带,在有的标本上融合成一条深带。此臂分为2个区,远侧的第1深带为2区1号带。 长臂——可见明显的两条深带,次缢痕一般不着色,在有些标本上呈现出特有的狭长的“颈部区”。此臂分为3个区,近中段的一条深带为2区1号带,远侧段的一条深带为3区1号带。

p中段有1-2条深带,q有间隔基本均匀的3条深带。远端2条相距较近。近侧的一条着色最深。

着丝粒可能染色 p中央有一宽阔的深带有时再分出较窄的一条。着丝粒可能染色。q近着丝粒有 一深带,中部有2条紧邻的宽阔的深带,后者常融合为一。

p中部为一条深带,q近着丝粒有一深带,中段有一宽阔的深带,这两者之间有一明显的浅带。在较好的标本上中段宽阔的深带可分为3条。中间一条较宽,着色较浓。此外。在末端还可见另一条较窄的深带。

短臂——近中段有两条深带。此臂只有一个区。

长臂——可见明显的3

条深带,近侧的一条着

色最浓。该染色体长臂

上的这3条明显的深

带是与8号染色体相

鉴别的一个主要特征。

此臂分为两个区,近侧

段的第1深带为2区1

号带。

短臂——近中段

可见一条宽的深

带,在处理较好的

标本上,这条深带

可分为3条较窄的

深带。此臂只有1

个区。

长臂——近侧有一条深带,紧贴着丝粒,近中段可见一条明显的较宽的深带,在这条深带与近侧深带之间有一条宽阔的浅带。在处理较好的标本上,近中段的这条较宽的深带可分成两条较窄的深带,两深带之间有一条很窄的浅带,后者虽常不明显,但却是分区上的一个界标。在有些标本上近末端处尚可见一条窄的淡色的深带。此臂分为2个区,界标即2区1号带为上述近中段两深带之间的那条很窄的浅带。 短臂——中段可见

一条深带,此臂只

有1个区。

长臂——近侧有一条深带紧贴着丝粒。中段有一条宽的深带,这条深带与近侧深带之间有一条明显的浅带,但与11号染色体比较,这条浅带较窄,这是鉴别11号与12号染色体的一个主要特征。在处理较好的标本上,中段这条较宽的深带可显出3条较窄的深带且正中的一条着色较浓。在有些标本上,远侧段还可见1~2条窄的染色较淡的深带。此臂分为2个区,中段正中着色较浓的深带为2区1号带。此臂只有1个区。

长臂——可见4条深带,

第1和第4深带较窄、染

色较淡;第2和第3深带

较宽、染色较浓。此臂分

为3个区,第2深带为2

区1号带,第3深带为3

区1号带。

13号染色体(近端)q远端着色较深,常可见4条中等着色带,中部两条宽而深。

长臂——近中段和远侧

段各有一条较明显的深

带。在处理较好的标本上

其近侧可显出一条深带,

其中段可显出一条着色

较淡的深带。此臂分为3

个区,近侧第2条深带为

2区1号带,远侧第4深

带为3区1号带。

14号染色体(近端)q有4条深带,近端一条窄的和一条宽的深带常融合在一起,中部深带很窄,远部深带很宽。

长臂——中段有

一条明显的深

带,染色较浓。

在有的标本上其

近侧段可见1~

2条淡染的深

带。此臂分为2

个区,中段深带

为2区1号带。

15号染色体(近端)q中部为一较宽深带,近端有一较窄深带,远端的深带接近末端。

16号染色体(中央) p有一条较浅的着色深带,q近端次溢痕处中等着色,远端1到2条中等着色带。

17号染色体(亚中) p为浅染,有一较窄的深带,q近端有一阴性节段,远端为一条中等着色带。

18p浅染,q近端和远端各有一条深带

短臂——中段有一条着

色较淡的深带,在有的标

本上可见两条深带。此臂

只有一个区。

着丝粒及次缢痕染色浓 长臂——除次缢痕外有两条深带,远侧段的一条有时不明显。此臂分为2个区,中段深带为2区1号带。 短臂——中段有一条深带。此臂只有一个区。 着丝粒染色浓

长臂——远侧段可见一条深带,这条深带与着丝粒相连的深带之间为一明显而宽的浅带,此臂分为2个区,上述浅带为2区1号带。 短臂——一般为浅带,此臂只有一个区。 长臂——近侧和远侧各有一条明显的深带。此臂分为2个区,两深带之间的浅带为2区1号带。

19号染色体(中央) 着丝粒两侧为深带,其余均为浅带,但在较好标本中,p可见有一条深带,q臂有2条深带。

20号染色体(中央) p上有一明显的深带,q上有2条深带,但染色较浅。

21号染色体(近端) q近侧有一宽阔浓染的深带。

着丝粒及其周围为深带,其余均为浅带。在有的标本上其长臂近中部可显出一条着色极淡的深带。短臂和长臂均只有一个

区。

长臂——远侧段可见

1~2条染色较淡的深

带,有时不明显。此臂只

有一个区。

短臂——有一长条明显的深带。此臂只

有一个区。

其长臂近着丝

粒处有一明显

宽的深带。此

臂分为2个

区,其深带为

2区1号带。

22号染色体(近端) 着丝粒两侧深染,q中部有一条窄的深带。

x染色体(亚中) p中央有一明显的深带,宛如“竹节状”,在较好标本,q的近侧和远侧还可见一窄带。q上可见4条深带,近侧的一条最明显

Y染色体(近端) p末端有一窄的深带,q的远侧深染。较好的标本中,Y的q可区别4条深带。

在长臂上可见两条深

带,近侧的一条着色浓

而且紧贴着丝粒,呈点

状,近中段的一条着色

较淡,在有的标本上不

显现。此臂只有一个

区。

短臂——中段有一条明显的深带,宛如“竹节状”。在有些标本上其远侧还可见一条窄的、着色淡的深带。此臂分为2个区,中段的深带为2区1号带。 着丝粒有时

染色淡 长臂——可见4条深带,近侧的一条最明显。此臂分为2个区,近侧的这条最明显的深带为2区1号带。 长度变化大,有时整个长臂被染成深带,在处理较好的标本上可见两条深带,此臂只有一个区。

根据着丝粒的位置,人类染色体可以分为三种:①近中着丝粒染色体,着丝粒位于或靠近染色体中央,将染色体分为长短相近的两个臂;②亚中着丝粒染色体,着丝粒偏于一端,将染色体分为长短明显不同的两个臂;③端着丝粒染色体,着丝粒靠近一端,人类没有真正的端着丝粒染色体.

A 组 (No. 1---3) :是最大一组染色体

No.1 是一对最大型的中央着丝粒染色体;

No.2 较 No.1 稍短,是一对最大型的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

No.3 是该组中最短的一对中央着丝粒染色体。

B 组 ( No.4—5) :比 A 组短,是二对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长短臂区分明显,组内两号不易辨别。

C 组 (No.6---12 和 X 染色体 ) :是中等大小的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该组只有最大的 No.6 和最小 No.12 容易识别,其余各号间难以区别。

以下特点可供识别时参考: No.6 、 7 、 8 、 11 着丝粒近于中央, No.9 、

10 、 12 长短臂区别明显。

D 组( No.13—15 ):中等大小,是较大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短臂末端有随体,组内各号间不易识别。

E 组( No.16—18 ):这三对染色体各有特点,彼此间容易区分。

No.16 是本组最大的一对中央着丝粒染色体;

No.17 为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稍大;

No.18 是本组最小的一对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

F 组( No.19—20 ):是两组最小的中央着丝粒染色体,彼此间不易区别。

G 组( No.21—22 和 Y 染色体):是一组最小的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21 和 22 号短臂末端有随体,彼此不易区分。 Y 染色体属于 G 组,形态与前者不同,它稍大,两长臂互相平行,无随体。

实验十人类染色体g显带技术及g带核型分析

实验十人类染色体G显带技术及G带核型分析 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染色体G带标本的制备技术。 2、了解人类染色体的G显带的带型特征。 实验用品 1、材料:常规方法制备的中期人类染色体标本(标本片龄不超过30天为宜)。 2、器材:显微镜、恒温培养箱、烤箱、恒温水浴箱、冰箱、染色缸、小镊子、玻片架、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 3、试剂:%胰蛋白酶溶液、%EDTA溶液、胰蛋白酶一EDTA混合液、%生理盐水、蒸馏水、Giemsa原液、Giemsa稀释液、1/15mol /L磷酸缓冲液。 实验原理 人们将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以及用不同的染料处理染色体标本后,使每条染色体上出现明暗相间,或深浅不同带纹的技术称为显带技术(banding technique)。本世纪70年代以来,显带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且在众多的显带技术中(Q带、G带、C带、R带、T带),G带是目前被广泛应用的一种带型。因为它主要是被Giemsa染料染色后而显带,故称之为G显带技术,其所显示的带纹分布在整个染色体上。 研究发现,人染色体标本经胰蛋白酶、Na0H、柠檬酸盐或尿素等试剂处理后,再用Giemsa 染色,可使每条染色体上显示出深浅交替的横纹,这就是染色体的G带。每条染色体都有其较为恒定的带纹特征,所以G显带后,可以较为准确的识别每条染色体,并可发现染色体上较细微的结构畸变。关于G显带的机理目前有多种说法,例如,Lee等(1973)认为染色体上与DNA结合疏松的组蛋白易被胰蛋白酶分解掉,染色后这些区段成为浅带,而那些组蛋白和DNA结合牢固的区段可被染成深带。有人认为,染色体显带现象是染色体本身存在着带的结构。比如用相差显微镜观察未染色的染色体时,就能直接观察到带的存在。用特殊方法处理后,再用染料染色,则带更加清楚,随显带方法不同,显出来的带特点也不一样,说明带的出现又与染料特异结合有关。一般认为,易着色的阳性带为含有AT多的染色体节段,相反,含GC多的染色体段则不易着色。总的来说,G显带的机理还未搞清。 内容与方法 一、人类染色体G显带标本制备 1、胰蛋白酶法 ①将常规制备的人染色体玻片标本(未染色的白片)置70℃烤箱中处理2小时,然后转入37℃培养箱中备用,一般在第3~7天进行显带。 ②取%的胰蛋白酶原液加生理盐水至50ml,配成%的工作液并用NaHCO3调pH值至7左右。 ③将配好的胰蛋白酶工作液放入37℃水浴箱中预热。 ④将玻片标本浸入胰蛋白酶中,不断摆动使胰蛋白酶的作用均匀,处理1~2分钟(精确的时间自行摸索)。 ⑤立即取出玻片,放入生理盐水中漂洗两次。 ⑥染色。将标本浸入37℃预温的Giemsa染液(1:10的Giemsa原液和的磷酸缓冲液)

人类染色体的识别及核型分析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实验报告 实验课名称遗传学实验实验名称人类染色体的识别及核型分析成绩______________ 姓名王大锤实验报告系列年级学号组别一时间2015.温度6℃ 实验原理及目的 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染色体核型的分析方法; 2、熟悉人类染色体的特征; 3、了解人类染色体结构畸变的表示方法。 实验原理 1.染色体组型(核型)的基本含义 含义:生物体细胞所有可测定的染色体表型特征的总称。 包括:染色体的总数,染色体组的数量,每个染色体组内染色体基数,每条染色体的形态、长度、着丝粒的位置,随体或次缢痕等。 染色体组型是物种特有的染色体信息之一,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再现性。 2.人类染色体特征 Denver体制 1960年,在美国Denver市召开了第一届国际遗传学会议,讨论并确定正常人核型(karyotype)的基本特点即Denver体制,成为识别人类各种染色体病的基础。 3.染色体显带标本 显带技术(banding technique):用各种不同方法,以及用不同染料处理染色体标本后,每条染色体上出现明暗相间或深浅不同带纹的技术。 每条染色体带纹相对固定,可用于鉴别。 显带技术种类:Q带、G带、C带、R带、T带. G带是目前被广泛应用的一种带型。主要是被Giemsa染色后而显带,故称之为G显带技术,其所显示的带纹分布在整个染色体上。 4.遗传学中一些常用于对染色体和核型分析的指标描述 界标(landmark):稳定、明显标记的指标.包括末端、着丝粒和带. 区(region):两相邻界标之间. 带(band):着色处.(浅、深;亮、暗). 臂(arm):p、q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1.人类染色体标本——非显带标本和显带标本 2.直尺,剪刀,计算机等。 实验步骤 ①染色体制片 制片方法:植物染色体——压片法(酸解、酶解) 动物染色体——滴片法(骨髓细胞、外周血细胞)标本种类:非显带染色体;显带染色体 图片要求:染色体分散;数目全;形态好 ②选择最佳图象拍照 ③测量、计算 ④配对 ⑤剪贴 ⑥排列 排列原则:从大到小;短臂向上;着丝粒在一条线上;性染色体单排。

人类染色体G显带示意图 口诀

人类染色体G显带示意图 口诀: 一秃二蛇三蝶飘四像鞭炮五黑腰 六号p似小白脸七上八下九两条 十号q三深带好十一低来十二高 十三四五一个样着色深带一二一 十六深带连着点十七深带跑得远 十八人小肚子大十九中间一点腰 二十头重脚轻二十一像葫芦瓢 二十二两两一点Y黑脚,Xpq一担挑 1号染色体(中央) p近侧1/2有两条宽阔和浓染的深带,远端有3-4条较窄较淡的带。长臂有5条深带,中央有一条最亮最深的带。q的次溢痕深染。 2号染色体(亚中) p有间隔较均匀的4条深带,中间的两条稍靠近。着丝粒染色很浅。长臂根据标本的质量可间6-8条深带。 3号染色体(中央) p和q中部色浅是3号染色体的特点。p近着丝粒区通常有两条深带。远端可见3条,中间的一条最宽最浓。q臂近端可见两条深带,中间一条明显的浅带,远侧有4-5条深带。 4号染色体(亚中) p有1-2条深带,q有均匀分布的4条深带,在较好的标本还可以分出较好的更多的带纹。 5号染色体(亚中) p有1-2条深带,q中段有3条深带(有时为1条),远端有1-2条深带。6号染色体(亚中) p中段为一明显宽阔的浅带,这是6号染色体的特征。远端和近端各有一条深带,后者紧邻着丝粒。在质量较好的标本可细分q有6条深带。 7号染色体(亚中) p上有3条深带,末端一条较宽且色深,有如“瓶盖”,q有3条明显的深带,远端一条较浅,且可分为两条。 8号染色体(亚中)最后一条深带宽浓粗壮 p的两条深带被一条浅带隔开,最后一条深带宽浓,粗壮,这是8号染色体的特征,q的3-5条带,近侧段内带和末端较浅的一条带常不明显 9号染色体(亚中)苗条 p有3条深带,远侧的两条深带有时融为一条。q有2条较亮的间隔均匀的深带,远端的一条有时一分为二,次溢痕不着色,长度变异大,但可用c带等选择性染色。 10号染色体(亚中)第一条宽浓 p中段有1-2条深带,q有间隔基本均匀的3条深带。远端2条相距较近。近侧的一条着色最深。 11号染色体(亚中)着丝粒可能染色 p中央有一宽阔的深带有时再分出较窄的一条。着丝粒可能染色。q近着丝粒有

染色体G显带操作规程

染色体G显带操作规程 1.目的:规范细胞遗传(外周血)诊断的操作过程,以保证结果的准确、可靠。 2.应用范围:外周血细胞遗传标准实验操作及核型分析。 3.职责: 3.1文件编写:实验室技术员。 3.2文件审核:科室负责人。 3.3文件审批:实验室主任。 3.4执行:细胞遗传室的所有工作人员。 4.内容: 4.1实验原理: 4.1.1.淋巴细胞的体外培养 4.1.1.1.外周血(脐带血)中的淋巴细胞几乎都是处在G0期或G1期,一般情况下是不分裂的。当在培养基中加入植物血凝素(phytohemagglutinin,PHA)时,这种小淋巴细胞受到刺激后转化为淋巴母细胞,并开始进行有丝分裂。 4.1.1.2.离体培养的人体淋巴细胞的有丝分裂周期分为四个时期:DNA合成前期(G1期),约10~24h,为RNA和细胞质的合成;DNA合成期(S期)约为7h,在G1期的基础上,完成DNA的合成;DNA合成后期(G2期)约为4~6h,为后期RNA和细胞质的合成,活跃的RNA和微管蛋白等合成;细胞分裂期(M期)约为1.5h,又分为分裂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4.1.1.3.培养基分为天然培养基和人工培养基两种;实验室常用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基为二者的混合培养基,主要由RPMI1640和牛血清混合而成。另外培养液中加有肝素钠用于防止血液的凝固,平衡盐溶液维持培养液的渗透压和pH,双抗(链霉素和青霉素)用于抑制细菌的生长等。 4.1.2.纺锤体的抑止 4.1.2.1.在细胞分裂时,随着纺锤体的形成,染色体紧靠在一起,很难进行分析。因此,破坏纺锤体,使染色体依然呈游离状态,不再粘附至细胞内任何结合力上,在随后制作标本时一旦受到压力,染色体就很容易铺展开来。细胞分裂中纺锤体是由微管组成的。微管由微管蛋白组成,微管蛋白分α微管蛋白和β微管蛋白两种,α微管蛋白和β微管蛋白彼此间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常呈二聚体形式存在。其中β微管蛋白肽链中第201位的半胱氨酸为秋水仙素与之结合的部位,秋水仙素与之结合后会引起微管解聚。故秋水仙素具有干扰微管装配,破坏纺锤体形成和终止细胞分裂的作用。但是这一作用不影响染色体的复制和着丝粒的分裂,因此它可使分裂的细胞停留在中期,获得大量分裂相,以供分析之用。

实验十人类染色体G显带技术及G带核型分析.docx

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染色体G带标本的制备技术。 2、了解人类染色体的G显带的带型特征。 实验用品 1、材料:常规方法制备的中期人类染色体标本(标本片龄不超过30 天为宜)。 2、器材:显微镜、恒温培养箱、烤箱、恒温水浴箱、冰箱、染色缸、小镊子、玻片架、 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 3、试剂:%胰蛋白酶溶液、%EDTA溶液、胰蛋白酶一EDTA混合液、%生理盐水、蒸 馏水、 Giemsa 原液、 Giemsa 稀释液、 1/ 15mol / L 磷酸缓冲液。 实验原理 人们将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以及用不同的染料处理染色体标本后,使每条染色体上出 现明暗相间,或深浅不同带纹的技术称为显带技术(banding technique)。本世纪 70 年 代以来,显带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且在众多的显带技术中( Q带、G带、C 带、R 带、T 带), G带是目前被广泛应用的一种带型。因为它主要是被Giemsa 染料染色后而显带,故称之为 G显带技术,其所显示的带纹分布在整个染色体上。 研究发现,人染色体标本经胰蛋白酶、 Na0H、柠檬酸盐或尿素等试剂处理后,再用 Giemsa 染色,可使每条染色体上显示出深浅交替的横纹,这就是染色体的 G带。每条染色体都有其较为恒定的带纹特征,所以 G显带后,可以较为准确的识别每条染色体,并可发现染色体上较细微的结构畸变。关于G显带的机理目前有多种说法,例如,Lee 等( 1973)认为染色体上与 DNA结合疏松的组蛋白易被胰蛋白酶分解掉,染色后这些区段成为浅带,而那些组蛋白和 DNA结合牢固的区段可被染成深 带。有人认为,染色体显带现象是染色体本身存在着带的 结构。比如用相差显微镜观察未染色的染色体时,就能直接观察到带的存在。用特殊方法处理后,再用染料染色,则带更加清楚,随显带方法不同,显出来的带特点也不一样,说明带 的出现又与染料特异结合有关。一般认为,易着色的阳性带为含有AT 多的染色体节段,相反,含 GC多的染色体段则不易着色。总的来说,G显带的机理还未搞清。 内容与方法 一、人类染色体G显带标本制备 1、胰蛋白酶法 ①将常规制备的人染色体玻片标本(未染色的白片)置70℃烤箱中处理 2 小时,然后转入37℃培养箱中备用,一般在第3~7 天进行显带。 ②取%的胰蛋白酶原液加生理盐水至50ml ,配成%的工作液并用NaHCO3 调 pH 值至7 左右。 ③将配好的胰蛋白酶工作液放入37℃水浴箱中预热。 ④将玻片标本浸入胰蛋白酶中,不断摆动使胰蛋白酶的作用均匀,处理 1~ 2 分钟(精确的时 间自行摸索)。 ⑤立即取出玻片,放入生理盐水中漂洗两次。 ⑥染色。将标本浸入37℃预温的Giemsa 染液( 1:10 的 Giemsa 原液和的磷酸缓冲液) 中染色 10 分钟左右。

染色体带纹及命名

染色体带纹及命名 人类染色体是以几届国际会议的结果予以命名的(1960的Denver会议,1963年的伦敦会议,1966年的芝加哥会议,1975年巴黎会议,1977年stockholm会议,1994年Memphis会议)。1995年细胞遗传学标准委员会修改了自1985到1991年所发表的文件,把他们编撰成一个册子,名为《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常简称ISCN1995。 显带是一类分带技术,是一种方法学。是把染色体标本经过特殊处理后染色,使染色体有深、浅或明、暗的区别带。这里我们介绍几种常出现在文献中的带型。 G带:也叫G显带,这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显带方法。用胰酶,缓冲液处理中期染色体标本均可显带。G带的特性是显带方法简单恒定,带型稳定,保存时间长。 Q带:用喹吖因染料染中期染色体标本可出现一种特征性黄光亮暗带型,一般富含 AT-DNA区段表现为亮带,富含GC-DNA区段黄光较暗,常用于人类Y染色体长臂的观察。临床上较少用,不能长久保存。 C带:这种方法将结构异染色质和高度重复的DNA区域染色。在人类染色体上这些区域位于着丝粒和Y染色体上。常用于某一科题的研究。 R带:带型与G带相近,常用于染色体末端的研究。 一般常作的G带技术在人类染色体的单倍体中仅能观察到320条带纹,这对于一些染色体细微结构异常的识别是不够的。近年来,另加某些药物如胸腺嘧啶核苷、BrdU等阻止染色体收缩,并用有丝分裂抑制剂秋水仙素或秋水酰胺低浓度短时间处理,结果就能得大量晚前期、前中期和早中期的有丝分裂图象。这样在人类染色体的单倍体带纹数可增加到400条、550条和850条,甚至可达1200~2000条之多。这对于进一步研究较细小的染色体缺陷和基因定位,具有重大意义。 对染色体带型的识别和命名是从染色体上的着丝粒开始的。在显带染色体标本上,一条染色体被着丝粒分为短臂(p)和长臂(q);两臂均由一系列染色深和染色浅的带所构成,不存在带间区。不论在长臂或短臂中,都可以依照明显的形态特征(如着丝粒、明显的深染带或浅染带) 作界标,分为几个区。每区中可以包括若干个带。区和带以号序命名,从着丝粒两侧的带开始,

基因突变检测与染色体显带技术具体实验安排如下

基因突变检测与染色体显带技术具体实验安排如下: 第十周开始 (2016级硕士研究生) (一)分组: (二)以下为各次实验内容: 实验1.致病基因突变检测 授课教师:蒋玮莹教授 地点:医学科技楼东1221(本实验上课时间12:00开始) 实验2. 染色体分析 授课教师:陈争副教授 地点:医学科技楼东102 (本实验上课时间14:30开始) 实验3.黏多糖基因病分析检测 授课教师:郭奕斌副教授 地点:医学科技楼东1221(本实验上课时间14:30开始) (三)分组情况: 【姓名(学号)】 第一组:(21人) 第二组(20人) 第三组(20人) 学 号 姓名 学 号 姓名 学 号 姓名 16214645 张丽娜 16214847 吴丽娜 16214530 杨光谱 16213814 王铭铄 16214531 杨亮 16214644 谢建伟 16214698 史钱枫 16213809 黄智坚 16110984 王丹 16214836 林楚文 16214864 邱文瀚 16214659 李松 16214806 吕殷婷 16220015 蔡文婷 16110798 李斌 16213737 向微 16213815 杨贤智 16214850 程道柔 16213795 陈洪 16214927 魏伟 16213762 范亚丽 日期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2016/11/2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2016/11/9 实验3 实验1 实验2 2016/11/16 实验2 实验3 实验1 2016/11/23 实验考试

学号姓名学号姓名学号姓名 16214814蔡丽思16214535张琦16213747洪梦芝 16213829柳鑫城16214521何榕洲16214487李峥科 16110817丁瑶16214837林琼艳16213816张恒 16214511邵琮翔16215070苏荣飞16214830罗堉暄 16214692向柯旭16214867张俊夫16213812沈刚 16214799汪瑜16213911郑子聪16213899刘瑶 16214504刘凤琪16214714周志威16214815廖文娟 16214858刘灿16214863马功朝16214457陈超 16214800叶倩莹16214666欧华霜16214930张夏茵 16214869郑浩锋16213776罗海丹16215063陈嘉耀 16213734谢杰16214505吴琼16214921彭曼娟 16214798陈丹纯16214922彭诗16213729吴婷 16220011黄嘉筑16215088林甜16214855梁豪 16220013黄鼎腾 (四)实验考试的形式由三位老师根据情况统一安排。 (五)因为各组情况不同,请务必记住自己所在组每周上课的时间及地点,不要混乱。

植物染色体显带技术

细胞遗传学实验 实验一植物染色体去壁、低渗、火焰干燥制片技术 一、实验原理: 用此法可以显著提高染色体的分散程度和平衡性,可以减少染色体的变形、断裂等现象,也可以减轻细胞质对染色体的覆盖。使染色体各组成部分—长臂、短臂、着丝粒、随体、染色单体等都显示得比较清楚,有利于染色体测量和显带的分析。此法也很简单,首先用酶解法去除植物细胞壁,再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将植物细胞在冰片上用火焰烧烤,用力甩片能使细胞膜破裂,不需要特殊设备,同时也省去了繁杂的压片手续,显著提高了制片的效率。 二、实验目的: 学习植物染色体标本制备去臂、低渗法的技术,为染色体显带实验提供了优良的标本。 三、实验步骤: 1材料的制备: 黑麦根尖(2n=14) 根尖材料的制备: 1. 发根:将材料放入具有团粒结构条件的土壤中培养(锯木屑、土壤、砾石、麦杆、谷草);最适温度(23~32℃);培养24h 再放入0~4℃冰处理1~7天。目的:(1)使分裂速度减慢,根尖长度整齐一致;(2)调节工作时间。再将材料从冰箱中取出又放回最适温度条件下培养1~2天;待根尖长度为1.5~2cm即可处理。 2 预处理:化学和物理两种 (1) 化学方法:(适合所有生物) a. 秋水仙素0.05~0.2﹪(白色粉末,易溶于水的巨毒药品); b. 0.002M 8-羟基喹啉(淡黄色晶体,用少量的乙醇溶解再稀释,对禾本科植物的随体 很清楚); C.а-溴萘饱和液(淡黄色的乳浊液,易溶于乙醇和苯;难溶于水,100ml水中倒入1~2 滴剧烈的振动5分钟); (以上abc三种药剂在15~18℃温度下处理3~5h) d. 对二氯苯饱和液(淡黄色的晶体,难溶于水;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只能处理1~1.5h)。 (2) 物理方法:(适合禾本科作物,本次实验所采用)

染色体核型分析系列之三大技术介绍

染色体核型分析三大技术介绍 ·概念 是细胞遗传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研究物种演化、分类以及染色体结构、形态与功能之间关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经行核型分析后,可以根据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来判断生物的病因。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传统上是观察染色体形态。但随着新技术的发现与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三大技术包括:GRQ带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光谱核型分析技术。 ·三大技术介绍 一、GRQ带技术 人类染色体用Giemsa染料染色呈均质状,但是如果染色体经过变性和(或)酶消化等不同处理后,再染色可呈现一系列深浅交替的带纹,这些带纹图形称为染色体带型。显带技术就是通过特殊的染色方法使染色体的不同区域着色,使染色体在光镜下呈现出明暗相间的带纹。每个染色体都有特定的带纹,甚至每个染色体的长臂和短臂都有特异性。根据染色体的不同带型,可以更细致而可靠地识别染色体的个性。染色体特定的带型发生变化,则表示该染色体的结构发生了改变。一般染色体显带技术有G显带(最常用),Q显带和R显带等。 百奥赛图提供的小鼠染色体核型分析服务,就是利用Giemsa染色法,对染色体染色后进行显带分析,保证基因敲除小鼠在染色体水平阶段没有发生变异,从而确保基因敲除小鼠可以正常繁殖。

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FISH)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在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非放射性分子细胞遗传技术,以荧光标记取代同位素标记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原位杂交方法,探针首先与某种介导分子结合,杂交后再通过免疫细胞化学过程连接上荧光染料。FISH的基本原理是将DNA(或RNA)探针用特殊的核苷酸分子标记,然后将探针直接杂交到染色体或DNA 纤维切片上,再用与荧光素分子耦联的单克隆抗体与探针分子特异性结合,来检测DNA序列在染色体或DNA纤维切片上的定性、定位、相对定量分析,可判断单个碱基突变。此时,一个染色体核型,即为一个碱基。近年来,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将荧光素标记的探针进行染色体核型特定位点的检测和标记,可以精确地检测染色体上DNA链中,单个碱基的突变,从而大大提高了染色体核型分析的精度。 三、光谱核型分析技术 SKY(spectralkaryotying)光谱染色体自动核型分析是一项显微图像处理技术,SKY通过光谱干涉仪,由高品质CCD获取每一个像素的干涉图像,形成一个三维的数据库并得到每个像素的光程差与强度间的对应曲线,该曲线经傅立叶变换之后得到该像素的光谱,再经由软件分析之后用分类色来显示图像或将光谱数据转换成相应的红绿蓝信号后以常规方式显示。

实验十 人类染色体G显带技术及G带核型分析

实验十人类染色体G显带技术及G带核型分析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染色体G带标本的制备技术。 2、了解人类染色体的G显带的带型特征。 实验用品 1、材料:常规方法制备的中期人类染色体标本(标本片龄不超过30天为宜)。 2、器材:显微镜、恒温培养箱、烤箱、恒温水浴箱、冰箱、染色缸、小镊子、玻片架、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 3、试剂:0.125%胰蛋白酶溶液、0.02%EDTA溶液、胰蛋白酶一EDTA混合液、0.85%生理盐水、蒸馏水、Giemsa原液、Giemsa稀释液、1/15mol /L磷酸缓冲液。 实验原理 人们将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以及用不同的染料处理染色体标本后,使每条染色体上出现明暗相间,或深浅不同带纹的技术称为显带技术(banding technique)。本世纪70年代以来,显带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且在众多的显带技术中(Q带、G带、C带、R带、T 带),G带是目前被广泛应用的一种带型。因为它主要是被Giemsa染料染色后而显带,故称之为G显带技术,其所显示的带纹分布在整个染色体上。 研究发现,人染色体标本经胰蛋白酶、Na0H、柠檬酸盐或尿素等试剂处理后,再用Giemsa染色,可使每条染色体上显示出深浅交替的横纹,这就是染色体的G带。每条染色体都有其较为恒定的带纹特征,所以G显带后,可以较为准确的识别每条染色体,并可发现染色体上较细微的结构畸变。关于G显带的机理目前有多种说法,例如,Lee等(1973)认为染色体上与DNA结合疏松的组蛋白易被胰蛋白酶分解掉,染色后这些区段成为浅带,而那些组蛋白和DNA结合牢固的区段可被染成深带。有人认为,染色体显带现象是染色体本身存在着带的结构。比如用相差显微镜观察未染色的染色体时,就能直接观察到带的存在。用特殊方法处理后,再用染料染色,则带更加清楚,随显带方法不同,显出来的带特点也不一样,说明带的出现又与染料特异结合有关。一般认为,易着色的阳性带为含有AT多的染色体节段,相反,含GC多的染色体段则不易着色。总的来说,G显带的机理还未搞清。 内容与方法 一、人类染色体G显带标本制备 1、胰蛋白酶法 ①将常规制备的人染色体玻片标本(未染色的白片)置70℃烤箱中处理2小时,然后转入37℃培养箱中备用,一般在第3~7天进行显带。 ②取 2.5%的胰蛋白酶原液 2.5ml加生理盐水至50ml,配成0.125%的工作液并用NaHCO3调pH值至7左右。 ③将配好的胰蛋白酶工作液放入37℃水浴箱中预热。 ④将玻片标本浸入胰蛋白酶中,不断摆动使胰蛋白酶的作用均匀,处理1~2分钟(精确的时间自行摸索)。 ⑤立即取出玻片,放入生理盐水中漂洗两次。 ⑥染色。将标本浸入37℃预温的Giemsa染液(1:10的Giemsa原液和pH6.8的磷酸缓

染色体病教学内容

染色体病

一、单5选1 [分值单位:1] 1.距离端粒最近的条带是() A.10q21.3 B.10q11.23 C.10q24.33 D.10q26.11 E.10q26.2 答案:E [分值单位:1] 2.有随体的染色体() A.5号 B.10号 C.15号D.X染色体 E.Y染色体 答案:C [分值单位:1] 3.罗伯逊易位发生的原因是() A.一条染色体节段插入另一条染色体B.两条近端着丝粒染色体在着丝粒处断裂后相互融合形成一条染色体C.两条染色体在着丝粒处断裂后相互融合形成一条染色体D.两条近端着丝粒染色体断裂后相互融合形成一条染色体E.两条染色体相互交换片段所形成的两条衍生染色体 答案:B [分值单位:1] 4.典型的先天性性腺发育不全的病人是() A.多了一条X染色体B.少了一条X染色体C.多了一条Y染色体D.少了一条Y染色体E.少了一条性染色体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答案:C [分值单位:1] 5.Klinefelter综合征的个体() A.两性畸形B.身材矮小C.智力严重低下D.有蹼颈E.第二性征发育差答案:A [分值单位:1] 6.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 A.主要是男性发病 B.主要是女性发病 C.是X染色体缺失引起D.患者身材高大 E.X染色体易丢失 答案:A [分值单位:1] 7.易位型先天愚型的核型是() A.46,XX,-21,+t(21;21)(p11;q11)B.45,XX,-14,-21,+t (14q21 q)C.46,XX/47,XX,+21D.47,XY,+21E.47,XX,+21 答案:A [分值单位:1] 8.某个体核型为47,XXY,在他的间期体细胞应有() A.1个Y染色质B.2个Y染色质 C.X、Y染色质各1个 D.1个X染色质E.2个X染色质 答案:C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

人类核型分析

实验四人类核型分析 一.实验目的 了解人类染色体的形态特征,掌握其核型分析的基本方法。 二.材料 人正常和异常的染色体标本,人显带染色体标本 三.试验内容与方法: 核型:指某种生物个体或某一分类群(种、亚种或变种、居群)的一个体细胞全部中期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等特征的总和。用来表述物种的特点和亲缘种属之间的关系。核型分析:将待测细胞的染色体按照该生物固有的染色体形态特征和规定,进行配对、编号和分组,并进行形态分析的过程过程。 Denver体制:按照Denver会议(1960年)提出的染色体命名和分类标准,将人类体细胞的46条染色体按大小(根据长度递减顺序)、着丝粒的位置分成七组(A、B、C、D、E、F、G、)23对的排列,并将副缢痕和随体作为识别染色体的辅助指标。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标准是丹佛(Denver)体制(人类有丝分裂染色体的标准命名体制)。该体制规定:每一条染色体可通过相对长度、臂率和着丝粒指数等三个参数予以识别; 非显带染色体:染色体标本制作好后,不经处理直接染色,整条染色体均匀着色(相对于后面的显带染色体而言)。

人中期细胞染色体(数目2N=46) 结构特点 G显带染色体:G带技术是其中最常用的技术,由Pardue和Gall(1970)建立。中期染色体经胰酶处理及Giemsa染色后,能在其长轴上显示出明暗交替的横纹,每个染色体都有特定的带纹,可应用染色体分带技术,来准确地辨别每个染色体。一个细胞中期分裂相的G显带技术,每个染色体被染成深浅相间的带纹,浅的部分称为明带或浅带,深的部分称为暗带或深带。G带反映了染色体DNA上A -T的丰富区,在人类中约有2000条G带可被鉴别,在间期核呈固缩状态,而且是DNA晚复制区之一。有相当一部分中度重复序列DNA可能在G带区,Giemsa染料在G带区是与DNA结合,而且与结合DNA的染色质非组蛋白有关。G带区位于染色体的两臂上,和Q带区相对应,而与R带区相反。人类细胞染色体共分24种不同的带纹(22对常染色体和X、Y染色体) (一)人类正常染色体及其带型的识别 1. 非显带染色体的识别:根据染色体按大小(根据长度递减顺序)、着丝粒的位置分 ①A群:包括第1、2、3对染色体,体积大,彼此易于区别,有中央着丝粒,第二对染色体的着丝粒略偏离中央。 ②B群:包括第4、5对染色体,较大,均为亚中部着丝粒,彼此不易区分。 ③C群:包括6-12对常染色体和X性染色体,中等大小,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彼此间难以区分,第6对的着丝粒染色体靠近中央,X染色体大小介于第6对与第7对之间,第9对染色体长臂上有一次缢痕,第11对染色体上的短臂较长,第12 对染色体的短臂较短,这些特点有助于染色体的鉴别。 ⑤D群:包括第13、14、15三对染色体,中等大小,均为近端着丝粒,有随体,彼此间不易区分。 ⑥E群:包括第16、17、18三对染色体,中等大小,第16对有中央着丝粒,长臂上有次缢痕,易于区别,第17、18对上有亚中部着丝粒,难以区分,后者的短臂较短。 ⑦F群:包括第19、20两对染色体,体积小,染色体比G组稍大、均为中央着丝粒性,呈“梅花状“,彼此难以区分。 ⑧G群:包括第21、22两对常染色体和Y染色体,是最小的一组,均为近端着丝点,短臂末 端有随体,长臂常呈分叉状,21号稍小于22号。Y染色体被隶属于该组,短臂无随体,一般

染色体分带技术

染色体分带技术 (生命科学学院05级应生杨绍友054120211 ) 摘要:染色体是细胞遗传的物质基础,它对生物的发育、遗传、变异、进化和增殖等过程的调节和控制都具有极大的意义。 关键词:染色体;技术;分带;应用 染色体显带(chrorm)me bancling)是一项借助某些特殊的染色程序使染色体在一定部位内显现出深浅不一的带纹的细胞学技术.由十特定染色体有其特定的带纹,因此显带可作为鉴别单个染色体和染色体组的手段,从而可以深入地认识个别染色体做出染色体组的带型。研究、记载染色体核型已有100多年历史,但对染色体本身进行深入细致灼分析,是近50年才发展起来。低渗处理和空气干燥制片法的发明.组织培养和秋水仙素的仗用.带来了60年代动物和人类细胞遗传学的繁荣时期。这个时期染色体面临的生}a间题是:许多动物核型中染色体的大小,形态很相似,难于精确区分,而手头可用的鉴别标准又屈指可数,不外是染色体长度、着丝.载位毅、次级痕的多少和分布等等。即使采用放射自显影或借助电子汁其机牢染色体旧像分析,帮助也不大。染色体分带研究自然地成了主攻方向。此时,瑞典灼}aspersso。采用特殊的荧光染料,使染色体分化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显示出清晰的带纹。嗣后纷至踏来的各种分带技术相继出现,为染色体的精确鉴别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在此将丛以下几种带型的进行讲述: 1 染色体带型 1.1 Q带 早就知道,许多荧光染料都能使染色体染上色。6D年代末期,瑞典著名的细胞光度计专家T·Caspersson,在化学家Ed·Modest的帮助下成功地合成了芥子哇叮因(明)。并用它在植物和中国仓鼠染色体上进行试验,发现中期染色体经QM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显示了亮度不同的特征性荧光带。以后他们又把这种技术用于人类染色体,结果是同样地令人满意。根据Q带的位置、阔度、亮度,几乎可以精确无误地一一区别每对染色体。在染色体命名国际标准化巴黎会议上(1971),称这种带为Q带。 1.2 C带- 197。年初Arrighi和Hs。在研究人炎染色体的高度重复DNA分布时,偶然观察到着丝点区的以emsa染色较深,其他区域淡染。深染区的大小对于每一条染色体染色体是值定的,特征性的。也就在同一时候,Mary Lou Fardue著名的分子细胞学家在以原位分子杂交方法研究小鼠卫星DNA分布时,发现经变性和复性处理的小鼠染色体,其若丝点区和骨的 其它部分染色不同。这种对结构异染色质特征性染色所显示的带纹被称为C带。中期相染色体经适当的酸碱处理后用吉姆萨染色可显示G带。此外,老化几年以上的染色体直接用吉姆萨染色也能显示出C 带。 1.3 G带及高分拼率G带 在C带染色过程中,许多实狡室都观察到,有时染色体的常染色质区会显示.>Y浅不同的带纹。经过各种修改后,形成今夭我们称谓ASG染色叩减性处理,盐溶液孵育,Giemsa染色的分带方法,这种带纹称为G带。除了Q带外,这是首次可以显示染色体分化的G带方法。

染色体显带技术和带型分析

实验三染色体显带技术和带型分析 一、实验目的 学习和掌握植物染色体Giemsa显带技术和带型分析方法,进一步鉴别植物染色体组和染色体结构。 二、实验原理 对植物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酶解,酸、碱、盐等处理,再经染色后,染色体可清楚地显示出很多条深浅、宽窄不同的染色带。各染色体上染色带的数目、部位、宽窄、深浅、相对稳定,为鉴别染色体的形态提供依据,也为细胞遗传学和染色体工程提供新的研究手段。 植物染色体显带技术包括荧光分带和Giemsa(吉姆萨)分带两大类。在植物染色体显带上最常用的是Giemsa分带技术,其中C带和N带较为常用。C带的形成认为是高度重复序列的DNA(异染色质)经酸碱变性和复性处理后,易于复性,而低重复序列和单一序列DNA(常染色质)不复性,经Giemsa染色后呈现深浅不同的染色反应。这种差异反映染色体结构的差异。 三、实验材料 洋葱、蚕豆、大麦、黄麻的根尖。 四、实验仪器及用具 多媒体系统(附显微演示),显微镜(附摄影装置),半异体致冷器,冰箱,恒温水浴锅,电子天平,液态氮装置,容量瓶,试剂瓶烧杯,染色缸,载玻片,盖玻片,剪刀,镊子,玻璃板,滤纸,标签,铅笔 五、药品和试剂 冰醋酸,无水酒精,甲醇,盐酸,柠檬酸钠,氢氧化钡,氯化钠,磷酸二氢钠,磷酸二氢钾,磷酸氢二钠,甘油,Giemsa粉剂,果胶酶,纤维素酶 试剂1:Giemsa液:0.5克Giemsa,33ml甘油,33ml甲醇,用少量甘油将Giemsa粉末研磨至无颗粒,剩余甘油分次洗涤至棕色瓶内,置56℃恒温2h,加入甲醇,过滤后保存于棕色瓶中。 试剂2 :5%氢氧化钡:5gBa(OH)2加入100ml沸蒸馏水中溶解后过滤,冷却至18-28℃。 试剂3:2×SSC溶液:0.3M氯化钠+0.3M柠檬酸钠。 试剂4:1M NaH2PO4溶液。

染色体核型分析系列之三大技术介绍

染色体核型分析系列之 三大技术介绍 Hessen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染色体核型分析三大技术介绍 ·概念 是细胞遗传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研究物种演化、分类以及染色体结构、形态与功能之间关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经行核型分析后,可以根据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来判断生物的病因。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传统上是观察染色体形态。但随着新技术的发现与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三大技术包括:GRQ带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光谱核型分析技术。 ·三大技术介绍 一、GRQ带技术 人类染色体用Giemsa染料染色呈均质状,但是如果染色体经过变性和(或)酶消化等不同处理后,再染色可呈现一系列深浅交替的带纹,这些带纹图形称为染色体带型。显带技术就是通过特殊的染色方法使染色体的不同区域着色,使染色体在光镜下呈现出明暗相间的带纹。每个染色体都有特定的带纹,甚至每个染色体的长臂和短臂都有特异性。根据染色体的不同带型,可以更细致而可靠地识别染色体的个性。染色体特定的带型发生变化,则表示该染色体的结构发生了改变。一般染色体显带技术有G显带(最常用),Q显带和R显带等。 百奥赛图提供的小鼠染色体核型分析服务,就是利用Giemsa染色法,对染色体染色后进行显带分析,保证基因敲除小鼠在染色体水平阶段没有发生变异,从而确保基因敲除小鼠可以正常繁殖。 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FISH)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在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非放射性分子细胞遗传技术,以荧光标记取代同位素标记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原位杂交方法,探针首先与某种介导分子结合,杂交后再通过免疫细胞化学过程连接上荧光染料。FISH的基本原理是将DNA(或RNA)探针用特殊的核苷酸分子标记,然后将探针直接杂交到染色体或DNA纤维切片上,再用与荧光素分子耦联的单克隆抗体与探针分子特异性结合,来检测DNA序列在染色体或DNA纤维切片上的定性、定位、相对定量分析,可判断单个碱基突变。此时,一个染色体核型,即为一个碱基。近年来,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将荧光素标记的探针进行染色体核型特定位点的检测和标记,可以精确地检测染色体上DNA链中,单个碱基的突变,从而大大提高了染色体核型分析的精度。 三、光谱核型分析技术 SKY(spectralkaryotying)光谱染色体自动核型分析是一项显微图像处理技术,SKY通过光谱干涉仪,由高品质CCD获取每一个像素的干涉图像,形成一个三维的数据库并得到每个像素的光程差与强度间的对应曲线,该曲线经傅立叶变换之后得到该像素的光谱,再经由软件分析之后用分类色来显示图像或将光谱数据转换成相应的红绿蓝信号后以常规方式显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