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工业实力催生的终极怪物

工业实力催生的终极怪物

一:轮斗式挖掘机

地球上能移动的最大的机械之一,它的名字是Bagger288,1978年由德国制造。足足240米长,重13500吨!这是由德国克虏伯Krupp出品的世界上最大挖掘机,用最彪悍来形容它也不为过,近95米高,240米长,差不多是2.5个足球场的长度,它的总重量是13500吨。最高速度是每分钟可以走10米,而每天可以采集7.6万立方米的煤,单从数据上就可以看出这个庞然大物的彪悍。

二:自行式排土机

世界上迄今第二大的自行式排土设备,仅次于“排土机之王”Absetzer760和Absetzer761,是“陆地航母”Bagger288轮斗挖掘机的专职配套排土设备,也是世界上首台排土能力达到每天24万立方米的排土机,由德国KRUPP联合DEMAG、AEG公司于1976年制造,现与288一起在德国Garzweiler露天煤矿工作。它需4人操作,卸料臂长度为98米,最高移动速度是546m/h,长距离迁移时的重量为4484t。

三:巨型卡车

797型自卸载重车的个头大得像天外来客,它长约为15米,当其翻斗放下的时候,它有23.9英尺高(约7.3米);当它倾翻时,有49.3英尺(约16米)高,这样惊人的尺寸使自重为240吨的793C型(曾是卡特彼勒公司最大的翻斗载重车)也相形见绌。如果将车的前端顶住NBA球场的篮板,那么,其尾部比半个球场(47.8英尺)还长8英寸。此外,它的宽为30英尺(9.15米),如果将车的左侧靠住篮板,则其右侧将超出3分线8英尺。797型自卸载重车的额定载质量为360吨,而实际载质量可达400吨,其马力大大超过一个火车头。

四:巨型运输机

翼展88.40米,机长84.00米,机高18.20米,机翼面趴905.00米2;货舱长×宽×高43.0米×6.4米×4.4米。

最大商载250,0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600,000干克。巡航速度800~850千米/小时,起飞平衡场长3500米,航程(带200,000千克,内部商载)4500千米,(带100,000千克,内部商载)9600千米,(最大油量)15,400千米。

五:巨型轮船

世界上最长的船只与最长的人工制造水面漂浮物,船长超过1/4英里(1英里=1.6093公里)海上巨人号长458.45米,最大载重量56万吨,载重后总吨位82.5万吨,是世界上最大的船,比美国的航空母舰还要重8倍!比巴黎埃菲尔铁塔还高!

六:最大的汽车起重机

最大起重量500吨,七节主臂长达84米,副臂长达63米,吊臂总长接近150米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但制造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差距很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科技成果对产业支撑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中国制造2025》将创新驱动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方针之一,将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首要任务,说明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抢抓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重塑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新优势。 一、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新趋势、抢占全球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制造业历来是创新最为集中、最为活跃的领域。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都注重将制造业创新作为驱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核心力量,制造业的创新已经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国际竞争的重要焦点。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兴起,发达国家竞相布局制造业创新战略 全球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以新技术突破为基础的产业变革呈现加速态势。科技创新已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力

量,许多国家都将创新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层面。美国积极推动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建设,期盼以技术创新的先发优势继续保持其全球领先地位。德国也积极制定高科技战略,确定了五大领域的关键技术和十大未来项目。应该看到,经过长期追赶发展的沉淀和积累,本轮产业变革是我国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最小的一次,我们必须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实现工业强国的百年梦想。 (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经济体加速崛起,唯有依靠创新才能把握国际竞争新优势 在科技创新、国际金融危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全球产业结构进入深度调整周期。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高端制造领域向发达国家回流的“逆转移”趋势显现端倪。在制造业中低端领域,印度、巴西、越南等一些新兴经济体也纷纷发力,力图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在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等方面展开更加激烈的争夺。可以预见,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制造业发展将面临发达国家高端先发效应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相对比较优势的双重挤压和双重挑战,唯有依靠创新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才可能化挑战为机遇,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 (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不断加深,协同创新成为智能时代的创新模式 当前,人工智能、移动互联、3D打印等新技术持续演进,推动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1)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但制造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差距很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科技成果对产业支撑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中国制造2025》将创新驱动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方针之一,将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首要任务,说明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抢抓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重塑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新优势。 一、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新趋势、抢占全球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制造业历来是创新最为集中、最为活跃的领域。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都注重将制造业创新作为驱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核心力量,制造业的创新已经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国际竞争的重要焦点。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兴起,发达国家竞相布局制造业创新战略 全球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以新技术突破为基础的产业变革呈现加速态势。科技创新已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力

量,许多国家都将创新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层面。美国积极推动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建设,期盼以技术创新的先发优势继续保持其全球领先地位。德国也积极制定高科技战略,确定了五大领域的关键技术和十大未来项目。应该看到,经过长期追赶发展的沉淀和积累,本轮产业变革是我国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最小的一次,我们必须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实现工业强国的百年梦想。 (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经济体加速崛起,唯有依靠创新才能把握国际竞争新优势 在科技创新、国际金融危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全球产业结构进入深度调整周期。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高端制造领域向发达国家回流的“逆转移”趋势显现端倪。在制造业中低端领域,印度、巴西、越南等一些新兴经济体也纷纷发力,力图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在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等方面展开更加激烈的争夺。可以预见,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制造业发展将面临发达国家高端先发效应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相对比较优势的双重挤压和双重挑战,唯有依靠创新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才可能化挑战为机遇,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 (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不断加深,协同创新成为智能时代的创新模式 当前,人工智能、移动互联、3D打印等新技术持续演进,推动

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估

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估 技术创新是以企业活动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将科技潜力转化为经 济优势的技术行为和经济行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企业在一定经济 条件下,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为目的,有效利用其所拥有的各种技术创 新资源的能力。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技术的快速进步,技术创新成 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和经济增长的力量源泉。 当前,培育中国技术创新的土壤仍以工业为主。工业企业是国民经济 的支柱,又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的主导力量,承担着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而提升产业和国家竞争力的历史重任。《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 化工业基础能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为落实中国制造2 025规划,为实现工业强基,必须进行技术创新,实现技术突破。 现实需要为理论的发展提供动力,如何客观、科学、有效、定量地评 价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于其在同行业竞争中科学的认识自身的 技术创新能力,采取适当的技术创新战略,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增 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特别重要的 现实意义。 对于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做了研究。宁连举 和李萌构建了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并利用国家统 计局网站公布的2005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资料数据,评价 了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后续研究中,又基于全面 创新理论,从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属性和特点出发,构建了国有大 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朱霞,朱永跃基于小波神经网 络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法并建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定 量评价模型。朱承亮,岳宏志,李婷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西部地 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并给出了综合评价结果,认为我国西部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普遍不强。蒋玉洁,菅利荣运用熵权TOP-SIS方法和锡尔指数对我国区域大中 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差异测度,研究

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目录 目录 摘要 ............................................................. I Abstract.......................................................... I II 目录 (5) 第1章引言 (7) 1.1 选题背景 (7) 1.2 研究内容和框架 (8) 1.2.1 研究内容 (8) 1.2.2 研究框架 (9) 1.3论文的创新 (10) 第2章文献综述 (11) 2.1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综述 (11) 2.2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综述 (13) 2.3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16) 2.4 文献评论 (24) 第3章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26) 3.1 技术创新相关理论 (26) 3.2 产业组织理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27) 3.3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关理论 (28) 3.4 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框架 (29) 第4章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31) 4.1实证研究设计 (31) 4.2 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 (34) 4.3 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37) 4.3.1 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37) 4.3.2 检验结果分析 (38) 4.4 稳健性检验 (40) 4.4.1基于不同产权结构的稳健性检验 (40) 第5章提升我国工业企业创新能力的对策 (44) 5.1 企业层面的技术创新对策 (44) 5.1.1加强研发投入的力度 (44) 5.1.2拓展企业教育培训的途径 (44) 5.1.3提升企业的创新管理水平 (44) 5.2 创新环境层面的技术创新对策 (45) 5.2.1改善产业集聚和市场竞争环境 (45) 5.2.2加强研发投入支持 (45)

关于工业统计创新能力的分析与研究

关于工业统计创新能力的分析与研究 发表时间:2017-01-21T14:51:34.730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31期作者:景洁[导读] 将实践与创新结合起来,不断在实践中继续创新,才能使工业统计的发展与现代社会相适应,更好地促进我国工业和经济的发展。 山西省运城市统计局万荣调查监测中心山西运城 044200 摘要:工业统计的创新与改革一直都没有停止过,从以往的手工统计方式到现代信息化的统计方式,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统计功能逐渐扩展。不断强化能力建设,提高工业统计创新能力有助于不断推进制度与方法的变革,有助于统计水平的提高以及统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将实践与创新结合起来,不断在实践中继续创新,才能使工业统计的发展与现代社会相适应,更好地促进我国工业和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工业统计;创新能力;措施 1 不断创新工业统计制度 20世纪末期,工业统计调查方式主要采用全面统计的方式,乡镇以上的工业数据需要全面提高报表,但是村级以下的工业数据只是在汇总数据中一笔带过。近些年来,一些村级民营经济逐渐发展起来,以往的工业统计调查缺乏完善性,制作一些规模较小的乡办企业的统计报表时存在很大困难,再加上很多民营或者村办企业往往游离于制度之外,这就导致国家无法将这些企业的生产活动归于统计调查计划中。为了改变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创新统计制度,使统计制度与工业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实行小规模工业抽样调查与大规模工业统计相结合的现代化调查方式,对现有的工业资源进行全面、有效的整合,才能够确保工业统计数据的真实与全面。 2 统计数据处理能力创新 工业统计“一支笔、一个计算器、一张报表”的手工汇总时代,工作效率低,误差大,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已远不能适应工业社会的发展的需求,必须改变。而计算机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统计效率,最大限度减少再生误差。其强大的数据库功能和现代化的网络传输手段为工业统计由逐级汇总到越级汇总,提供了便利条件。互联网直报和即将开展的“企业一套表”制度的建立都得利于计算机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可以说,统计数据处理能力的提高和创新,与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息息相关,而对计算机技术的灵活应用,是工业统计能力不断提高的一个技术创新。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其特有的数据库和网络功能,使得各级统计部门都可以掌握到各名录企业数据。这在“手工汇总,电话报表”时代是难以想象的。强大的网络功能大大提高了数据传输速度和准确性。联网直报和“企业一套表”制度的实施和推广突破了层级报送的弊端,使各级统计部门和直报企业在同一平台上见面。计算机技术提高了统计信息化能力,开创了统计资源共享的可能。 3 不断创新工业统计分析能力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近些年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正是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最为迅猛的一个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业统计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经济工作的作用进一步深化,一方面,工业统计要对社会经济工业现状进行正确的描述,另一方面,工业统计还要解决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工业统计分析能力要不断提升,才能够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为了创新工业统计分析能力,工业统计单位的回答要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并要保证客观公正的态度,工业统计人员要不断搜集信息,扩充信息量,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使自己在分析与解决问题过程中游刃有余。目前,很多统计研究报告都普遍存在偏重理论研究,缺乏科学分析的问题,因此,工业统计人员应该不断提高工业统计数据驾驭能力,提升对工业经济形势分析的广度与深度,对工业企业生产,销售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此外,还要不断延伸工业统计的研究链条,不断扩展统计领域,以保证工业统计的全面开展。 4 不断创新工业统计执法工作能力 工业统计实行新报表制度的初期,很多工业企业都无法适应这一变化甚至拒绝采用这种制度,报表回收十分困难,工业统计工作难以开展,统计工作的创新遭受了挫折。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业统计工作制定了“首先讲求数量,其次讲求质量”这一创新性执法理念,对于屡次推迟上报或者拒绝上报工业数据的企业,专业统计工作者积极配合政府的执法检查,在对企业进行定期执法检查后,工业统计企业数据上报率逐渐上升,最终实现了全员上报,这从根本上解决了报表回收困难的问题,也使得工业统计数据的质量得到了有效保证,使工业统计执法工作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改善了统计部门的形象。 5 统计服务能力创新 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统计月报是统计成果的载体,是统计工作向社会服务的窗口。除此之外,工业统计服务主要是应对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咨询。以上几种形式使统计服务工作局限于统计部门内部。如何提升工业统计服务能力,就要开创新的服务领域和服务模式,统计部门要与其他部门合作,不仅要会“独唱”,还要参与“合唱”。要善于组织协调、善于交际联络;要能请进来,也要能走出去;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妥善处理各种关系,形成统计的合力。2003年,统计部门与民营企业管理部门合作开展的民营企业统计调查,就是一个生动的先例。多年来与经济和信息化部门合作开展的工业企业数据共享,工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互通有无活动,创新了综合统计与涉工部门统计的合作。 6 不断创新工业统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随着工业统计新制度的构建以及新技术的运用,工业统计工作者的素质也要全面提升。因此,工业统计工作人员必须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知识,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工作时间与业务学习、政治理论学习并重。统计部门也要定期举办培训以及讲座等,以不断提升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只有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工业统计工作队伍,才能够保证工业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机制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 7 结论 总之,创新与实践贯穿于工业统计活动全过程。只有通过对工业统计工作不断的在实践中进行创新,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工业的发展需求,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季学罡.强化能力建设提高工业统计创新能力[J].统计与管理,2014, 09:17-18. [2]张丽.大数据时代工业统计创新能力探究[J].全国商情,2016,26: 109-110. [3]奚琳琳,袁洪伟.强化能力建设提高工业统计创新能力[J].科技与企业,2015,10:57.

产业链创新能力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26821141.html, 产业链创新能力研究 作者:马昱 来源:《管理观察》2010年第29期 摘要:产业链分为横向产业链、纵向产业链以及网状产业链。本文认为,只有产业链中各个企业协调发展,以核心企业创新带动其它企业的创新,积极发挥人流、物流、信息流、知识流和技术流在创新中的作用,才能在市场中成为主动者。产业链不同,它们对创新能力的影响也不同。 关键词:产业链创新能力核心企业 一、产业链 (一)产业链定义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产业链主要是基于各个地区客观存在的区域差异,着眼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借助区域市场协调地区间专业化分工和多维性需求的矛盾,以产业合作作为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区域合作载体。 (二) 产业链类型 根据产业链的形状,产业链可以分为线状产业链和网状产业链。线状产业链又有纵向线状 产业链是由上游与下游产业之间或两个相邻市场之间相互链接所构成的产业链条。横向线状产业链是由两个并行之间的横向关系相互链接构成的产业链条。 二、产业链创新能力研究意义 产业链的思想来自亚当·斯密关于分工的论断,马歇尔把分工扩展到企业与企业之间,强调分工协作的重要性,分工理论是产业链理论的早期渊源。熊彼特1912年创立创新理论到现在,将近100年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实质上是由该国家产业链的竞争力决定的, 而后者又是由产业链的创新能力决定的,谁成为产业链中的领先者,谁将在市场竞争中最先赢得主动。产业链不仅可以扩大规模经济获得经济效益,而且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产业链创新能力 的好坏在一定程度反映了该产业链、该产业以及该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创新能力越强,创新因素越多,就越容易存活,其发展潜力也就越大。 三、产业链创新能力

工业基础能力托起中国制造2025

工业基础能力托起中国制造2025 发表时间:2014-05-24 经过多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现已建立起门类齐全、体系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成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工业大国。然而,我国工业大而不强的特征十分突出,总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工业基础能力薄弱。“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加快提升工业基础能力,是我国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支撑,更是保障我国在2025年从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的战略基石。 工业基础能力提升是我国从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的战略基石 (一)工业强基攸关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如果没有好的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以下简称“四基”),就会导致集成创新基础在某种程度上的缺失,致使我国工业长期停留在“引进”阶段,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受到制约。一是我国“四基”产品缺少核心知识产权。

比如,我国液气密行业基础研发能力薄弱,液压产品多以模仿、仿制为主,企业缺乏自主核心制造技术;有关滚动轴承的40多项国际标准,没有一项是我国轴承行业主持执行或参与制定的。二是工业基础能力落后制约了整机和系统集成创新的空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由于长期缺少“四基”产品和技术,整机自主创新能力无“基”而终。在计算机、移动通讯领域,目前智能终端芯片和操作系统基本上都由国外掌控,高性能通用芯片和基础软件自主提供能力仍然较低,光纤光缆生产所需的四氯化硅等关键材料严重依赖欧洲和日本企业。三是产业共性技术供给能力相对薄弱,技术创新效率较低。共性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缺失,企业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不足,导致共性技术整体水平不高、体系不健全,从而制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二)工业强基攸关工业核心竞争力提升 如果没有好的“四基”产品和技术,就无法形成我国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整机和系统设备,那么无论是传统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还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培育与发展,都将是一句空话。一是我国主要行业都存在产业基础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据调查,“十二五”期间,我国需要重点突破的工业“四基”就多

工业设计的创新能力与产品研发(精)

科技信息 企业中, 产品开发非常复杂, 融合了各项技术研发和市场要求。工作量 大、 投入大、难度更大, 甚至失败率也非常高。很多企业因此不得不以仿制 加适当改造作为新产品开发的主要手段。而且往往由于缺少系统的全面素质的 设计开发人员,以技术或管理专业人员开展产品研发工作, 难以将产品与市场, 尤其是预测性市场良好联系, 常常使“ 生产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 的开发工作出现缺失。 对工业设计, 社会长期处于认识误区———产品外观形式美化, 企业也常常将其作为研发工作的附属学科。然而, 作为系统研究产品开发的专业学科, 工业设计的创新能力可以有效弥补企业开发断层, 在社会产业中推动企业研发实 力的提高。 1、企业技术应用开发能力的培育 企业产品研发指对产品进行技术发展研究和市场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的活动,分研究与开发两个部分。其中研究是前端程序, 主要进行技术储备; 开发是根据市场要求, 将技术应用于产品的过程, 是一种融合了技术、艺术、市场的复杂工程。 企业研发部门依工作重心的不同, 大体可分为三大类 [1]:一类是基础开发型, 主要从事前端的技术基础研究; 第二类是应用开发型, 主要从事技术在产品中的 应用开发; 第三类是技术支持型, 主要从事测试服务、产品维修等从属于主营 业务的技术服务。在企业间技术水平趋同的情况下,第二类的应用开发成为培育企业研发实力的较直接与有力的手段, 是企业研发行为的主要类型。 产品研发在形成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际性 大企业都有规模巨大的研发机构, 如微软亚洲研究院、诺基亚杭州研发中心、上海贝尔阿尔卡特研发中心、松下研究开发 (中国有限公司等。通过产品研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