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 经济 社会文化的影响

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 经济 社会文化的影响

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 经济 社会文化的影响
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 经济 社会文化的影响

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的物质生活变得十分丰富。然而,物质的丰富变得让人满足后,不少人开始寻找精神上的满足,因此最能让我们丰富精神生活的方式——旅游,变得越来越流行。许多城市也开始着力发展自己的旅游业,来拉动城市经济的增长。下面,我将分析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经济、社会文化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一、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积极影响:

旅游会带来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绿化、环境的净化和美化、旅游透明度的提高。通过到自然风景旅游区旅游,公众对环境问题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其次,游客需要在轻松舒适的环境下游览和体验城市风光、风情、历史和文化,这样就促使旅游接待地政府重视环境问题,下工夫改善环境,搞好接待地卫生。

使道路、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得以改善和完善。为了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接待地会采取措施改善和完善已有的基础设施,如河湖的疏浚、交通的顺畅等。

促进地区饮食、娱乐等第三产业的发展。由于旅游是个综合性产业,既以其他部门的发展为基础,又能带动和促进其他部门的发展,旅游兴而百业兴,旅游的发展可以促使旅游接待地增加酒店餐饮休闲和娱乐场所,为旅游者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和暂居条件,从而提高地方的知名度,促进经济的发展。

使历史建筑和古迹遗址得到维护、恢复和修整。所有旅游目的地的环境和文化遗产通常都是主要的吸引物。为发展旅游业,当地有关部门必然会加强管理,维护、恢复这些旅游发展的基础。如果管理得当,就能促进旅游业的长足发展,从而为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一种经济保障。这些资源的持续利用能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和收入,能长期为政府增加税收。

促进了环境的改善,保护了当地的森林资源旅游,特别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旅游活动,依赖于健康、完好的生态系统。为保持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决策者就必须下决心改善森林、水、空气和风景区的环境状况。有些地方是以林业和煤矿业为经济支柱的,如黑龙江。旅游业的兴起,使得当地在失去林业和煤矿业方面的生活机遇后,逐渐从旅游业和绿色食品生产中找到了新的经济发展机遇。同时,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区内游客数量和私人投资的增加为改善自然、历史和文化景区的管理提供了资金保证,促进了森林、河流、湖泊、湿地、草原、火山和人文景观的维护、保护和恢复。

消极影响:

旅游经济与环境保护冲突小,但并不意味着没有矛盾。近些年来一些地方由于无序开发、盲目发展,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损害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旅游对环境的不良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破坏旅游目的地本来的正常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旅游景点的过度开发将会造成对周围野生生物的干扰,导致某些生物灭绝。如保护区人口数量的季节性增加、车辆流动和废气排放都会对动植物本来宁静的生存环境造成干扰,对处于繁育期的水禽造成影响,迫使成鸟弃巢,导致种群数量减少,破坏生态平衡。旅游开发还会破坏森林植被,使高纬度地区和山区易受水土流失、淤积河道的影响;湿地水位下降,使芦苇和水草枯死,增加了草原火险隐患,破坏了动植物系统。生态资源遭到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就会恶化。

破坏旅游目的地。本来的自然景观不当的旅游开发会对土地、植被造成损害,造成自然景观的消失,而且旅游接待设施的过度开发和建设,不和谐的建筑风格、建筑材料或设施规模,无处不在的索道都会产生负面的视觉影响,使当地原有的自然景观、风景名胜遭到破坏,

观赏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使旅游目的地环境恶化。为迎接游客,旅游目的地会配备能满足大批游客需求的设施,如宾馆、饭店、娱乐场所、商店、温泉洗浴等。但有些旅游基础设施没有建在指定的服务区内或环境敏感区外,也没有配备污水、废水和固体废物收集和处理系统,从而污染水资源,并由此而引发公共卫生问题;而且风景区超饱和的接待和游人的不文明行为也会使得美好的风景区不堪重负,以致山河失色,环境恶化,水和空气的质量下降并使噪声增加,同时也使人口密度增大、交通阻塞,造成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相对缩小,这些问题正日益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使当地历史古迹的原始风貌甚至寿命受到威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把旅游定为对世界遗产的四大主要威胁之一。“假日旅游”不断升温,使许多世界遗产陷入了超负荷运转与接待的境地。若游客过多的话,不但增加古建筑直接意外损伤的可能性,而且活动中产生的废气还会使古建筑内的温度、湿度等各项指标发生变化,对已保存了数百年的彩画、雕刻都会产生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文物古迹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破坏,便无法再恢复!

二、旅游对经济的影响

积极影响:

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旅游业是综合性的行业,它既以其他部门的发展为基础,又能带动和促进其他部门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带动酒店、餐饮、交通运输、建筑、商品贸易、金融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能促进农副产品加工、建材、交通机械等工业部门的发展,并为旅游业培养各类服务管理人员,促进旅游教育的发展。目前全球约11%的国内生产总值是由旅游业创造的。2000年,6000多万人口的法国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550万人次,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大国,旅游收入达299亿美元;西班牙接待游客482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1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旅游业成为与建筑业和汽车工业并列的三大产业之一;旅游业每年给埃及带来40亿美元的外汇收入,同样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国内旅游作为一项消费活动,可以把居民手中的部分消费资金(货币)回笼到国家手中,既能减轻商品市场的压力,弥补商品供应的某些不足,起到抑制物价的作用,又能刺激旅游者的需要,促进生产的发展。

扩大就业机会。旅游业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行业,具有资金需要量少、劳动力需要量大以及技术限制较小、人员培训期短、就业岗位层次众多等特点。因此,发展旅游业是解决社会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旅游业在全球创造了2亿多个工作机会。

旅游的发展能促进经济发展,并使旅游业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支柱之一。从1950年到1995年,国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国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国际旅游业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从而大大增加了旅游接待国的国民收入。由于旅游产品的换汇成本低于外贸商品的换汇成本,因而换汇率很高;旅游出口中,买卖双方一般采用预付或现付的方式结算,免受进口国关税壁垒的影响,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旅游目的国的外汇收入。

增加政府税收。目前我国的旅游税收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国际旅游者;另一方面来自旅游业的各有关营业部门。发展旅游,意味着增加国家旅游税收。同时旅游还有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促进人类全面发展和稳定社会的功能。

消极影响:

旅游会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同时旅游带来的消费会引起接待地及相关行业哄抬物价,使人们生活成本提高。我国的假日经济使得旅游空前发展,物价水平也居高不下。物价上涨主要体现在与旅游密切相关的食品、居住、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等方面,尤以食品物价上涨超过一成最为显眼。为减少黄金周假日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国家适时进行了调控。2007年12月,国务院公布了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对全国节假日放假办法作了修改和调整,取消了“五一”黄金周,改为一天的假日,增设了

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假期,并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一办法的施行,使我国假日旅游引发的有关物价上涨问题有所改变。

旅游的发展能给旅游接待地区带来营业收入、增加就业机会,因此也有可能使接待地区的产业偏重于发展旅游及与旅游有关的行业,从而忽略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如果一味注重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本地区的经济特色和经济要求,势必会使产业结构向着不利的方向发展。

作为国民经济中的新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旅游业一旦受到冲击,会对扩大内需、调整结构、促进就业的经济政策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如瘟疫、战争或一些恐怖活动都会影响旅游业的发展,使国民经济出现不稳定状况。据世界旅游组织(UNWTO)统计,SARS期间,越南的旅游需求下降了49%,新加坡下降了%,中国香港下降了%,中国内地下降了%。由于SARS,我国当年的“五一”长假取消,餐饮、宾馆业和其他旅游服务的行业均受到了影响。2003年全国旅游外汇收入减少了88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减少了2037亿元人民币,旅游业总收入损失了2768亿元人民币。

三、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积极影响:

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旅游由过去的度假、消遣、疗养、休息等单纯的游山玩水而逐渐向知识度假型方向发展,通过旅游活动达到领略异国异地文化和文明、扩大阅历、增长知识的目的。出游者“见多识广”,必定会在很多方面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文明的行为举止;同时,出游者到大自然中去旅游审美,也是认识美与享受美的一种高尚的活动,在获取自然美无私赐予的精神食粮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审美能力,让生命的价值得以升华。这些都有助于整个民族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促进国内外科学文化技术的交流与了解。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我国已跻身全球出境旅游消费前十位。1994年至2003年短短十年间,中国累计出境近1亿人次,年均增长%,其中,2003年出境总人数达2022万人次,首次超过日本(1700万人次左右)的出境规模。中国出境市场增势强劲,既大大增进了中外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了解,又对经贸、科技、文化等其他领域的合作带来积极影响。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瞄准中国旅游市场,韩国推广传统文化游,让更多的中国人到韩国观光,了解韩国文化和生活,加强两国间的交流;“新加坡教育之旅”利用新加坡航空公司首次直航深圳的航线开通的机会,推出2004年“教育之旅”首团,并与深圳中国国际旅行社一起,针对有意出国留学人士精心设计线路,突出“留学考察+深度旅游”主题,以便增进两国间的了解和合作。

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人类文明的推进还表现在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上。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源,是该民族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依据,旅游景观中积淀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发展旅游就是要以这些民族文化为基础,与其他旅游项目相结合,形成地方特色,吸引游客。因此旅游目的地自然就会在为旅游加入文化内涵时,处理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的中国敦煌莫高窟,以其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绚丽多姿的壁画彩塑和丰富珍奇的出土文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是举世向往的游览胜地,对中国甚至对全世界的文化研究都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和极其珍贵的价值。如今,“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全世界”的说法,已经得到举世公认。国外也有成功的范例,如韩国旅游部门在努力发掘历史文化遗迹的同时,将旅游与本国节日、民俗、饮食等结合起来,使有限的旅游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现在韩国每年新推出的特色旅游项目达800个,其中包括吸引百万游客的庆州文化博览会、河回国际面具节等。这些富有浓郁韩国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游客,有力地推动了韩国旅游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发展旅游,首先要促进环境的保护,进一步提升和改善环境质量。环境目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良好的自然环境,二是友善的社会环境,三是浓郁的人文环境。其中,社会环境包

括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一个旅游接待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是吸引旅游者前往游览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发展旅游产业,就要改善其社会环境。从这个角度说,改善社会环境是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前提之一。同时,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促进社会环境的改善,这是旅游产业的功能之一。旅游接待地环境的美化,必然使接待地对旅游者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如在中国西部大开发中,在社会环境方面,西部旅游对西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均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更快的发展速度、更高的发展姿态成为一种必然。

消极影响:

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目的地社会中,引起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思想变化,产生各种影响,这种作用称为“示范效应”。“示范效应”是旅游对社会发生影响的主要途径。旅游对于民族特色比较浓郁的地方或地理位置比较偏远的旅游目的地,可能会带来不好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精神环境方面,异质的道德观念、价值体系、宗教形态、风俗习惯纷纷涌入,对原有的精神形态施加了影响。外来旅游者在欣赏本地风情、景观的同时也带来了外来文化,这些文化起到了一定的示范效应,进而引起当地居民缺乏理性的模仿式追求,以至于有时人们甚至很难从生产生活方式上对不同民族的属性作出准确的判断。

大量游客的涌入,会造成旅游点过分拥挤,使人口密度增大、交通阻塞,导致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相对缩小。有些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还会造成旅游目的地环境恶化。而且,旅游的发展和游客的进入,会使得物价上涨,居民生活成本提高。

旅游的发展,将造成对民族文化生态的冲击,这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化的行为形态层次上。如西部少数民族的习俗、节庆活动、行为规范与宗教仪式等具有一定的丰富性、多样性、乡土性、神秘性、审美性,这些特色民族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成为现代旅游的精髓,最能引起游客的兴趣。随着旅游的市场化操作和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以及受民族文化生态物质形态改变的影响,旅游区内居民会对本民族的文化重新定位,改变其行为形态。

例如,西北的一些地区在开发旅游的初期,居民多按原有的风俗习惯把旅游客当亲人和客人对待,食宿均不收费。后来旅游的影响和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了他们的经济意识,居民便通过开设家庭旅馆和饭店、出租马匹等方式从中获取经济收益,其原有的习俗及行为规范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而在一些民族旅游村内,民族文化的行为形态则完全是按照游客需求设计的,这不仅违背了民族旅游村设置的初衷,也扭曲了固有的民族文化,使行为文化与民族文化之间发生了断裂,阻碍了民族文化精髓的传承。

本来乡村城市化是我国发展的目标之一,但旅游却使得乡村城市化进程出现不合理现象。因为,城市化速度不合理会造成小城镇人口压力过大,发展缺乏宏观规划,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作为旅游的主体,对乡村的民俗文化进行深层次挖掘,是发展旅游的前提和基础,成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手段,在开发中应注重对原汁原味的乡村本色进行保护,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的天然淳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然闲情和野趣,努力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保护”更应作为贯穿发展乡村旅游始终的重要内容。但如果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没有对旅游地的特殊性提出规划战略,并与农业生态建设相匹配,经济发展不与自然、文化相适应,势必会加速乡村城市化进程并带来种种问题。

纵观以上旅游对旅游目的地带来的各方面的消极与积极的影响,可以理解旅游对于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扬长避短,是城市的决策者们所要思考的事。同时我也十分同意大力加强第一生产力,提高第二生产力,积极发展第三生产力的国策。一个民族要富强,就必须靠自己。第一生产力是基础,同时提高第二生产力,才能支撑和发展第三生产力。

论旅游活动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论旅游活动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摘要:旅游影响又称旅游效应,是由于旅游活动而引发的各种厉害关系,主要指旅游对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三方面的影响。本文主要论述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包括对旅游对客源地和旅游者产生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只有客观地认识和评价旅游活动以及其所带来的影响,才能推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社会文化:旅游者:客源地: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自19世纪托马斯库克的旅行社诞生拉开现代旅游的序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旅游也经历了从个别到大众经营的历史发展过程。当旅游发展还处于低水平阶段时它对社会的影响并不大,而当现代旅游兴起后,随着旅游规模、参与人数的不断扩大,旅游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也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对象并加以研究。在现代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人们的关注目光主要指向旅游所带来的主导效益,即经济作用,却很少关注它的整体效应。当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了因旅游而引起的负面效应时,有关社会文化影响和环境生态影响才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虽然中国旅游历史悠久,但作为一个系统出现并发展却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因而我国对旅游影响的研究起步较晚,并相对滞后于旅游的发展。对旅游影响方面研究的必要性就在于:我们要对旅游及其后果要有客观切实的认识与理解,调解各方的矛盾与&中突,促进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之间的交流,推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尽可能使各方关系协调高度和谐是旅游业的至高境界。 一、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旅游影响社会文化的变迁,促进文化的互动和交流。影响文化变迁的因素很多,有自然环境的改变、文化内部的&中突、文化的传播等。人们外出旅游是本土文化与异地文化接触的过程,属于地道的文化传播过程。尽管旅游不是文化的主体,但它可以加速文化信息的传播。传播又可以导致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他们构成了当代社会中影响文化传播的重要原因。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直接或间接的接触造成了文化的互动和交流,这种文化交流的特征表现在: (一)旅游是一种有效的文化传播媒介。 在旅游者居民的交往过程中,如果从属于不同的社会条件和文化背景,他们的相互影响程度会有很大的差别。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在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文化程度方面大致相同时,双方的交流就顺畅而频繁。因为主客双方的经验范围重叠越多就越容易沟通,这在文化传播学中叫做同属文化传播现象。同属文化传播使得双方原有的知识、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变,取得一定文化交流的作用与效果,因为旅游者总是在寻找文化的差异性,而文化的差异性会长期存在下去。一旦主客双方属性完全趋同,那么人们就没有外出旅游的必要了。这种文化的差异性在民俗文化中体现的尤为典型,例如西藏,新疆,云南之所以会成为广大旅游者最为向往的地方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双方的文化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越大就对旅游者越具有吸引力。通过旅游活动,旅游者和目的地双方会有更多的接触与交流。 相反的情况是,各种属性完全相异,这种交往所能影响的范围就会缩小。信息交流受阻碍。这种情况较容易发生在不同民族之间,由于在语言,信仰,心理素质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可能会出出现矛盾与冲突,引起目的地居民的抵制。这是文化的异属传播现象。为避免这种现象游者应先寻找观念的沟通,尊重客地文化中的传统,对变革传统的非强制性和长期性要给予足够认识。

旅游目的地文化真实性探讨

旅游目的地文化真实性探讨 一、旅游目的地文化真实性的涵义 旅游目的地是旅游者所要到达和游览的地方,也是旅游的主要活动和旅游接待工作展开的地方。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是旅游目的地由旅游者引起的有关旅游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以及与其交织而成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在旅游者及其所负载的本民族、本地区的母体文化相互作用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综合的文化形态,它是旅游者所携带的异质文化和接待地文化互相碰撞、交融和整合的结果,其主要内容既包括旅游目的地的建筑民居、服饰饮食、生活器物等物质文化,又包括礼仪风俗、节庆活动、生活制度等行为文化,还包括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心态文化或观念文化。旅游目的地文化真实性的含义又如何呢? 在旅游研究领域,社会学家迪·迈康纳(Dean Maccannel)1976年在其著作《The Tourists》中首次提出“真实性”(Authenticity)问题,认为“前台”是给游客看的,正如宾馆的大堂、招待室、侍者展示给游客,是游客能够看到的地方;“后台”是旅游经营商和出售者所准备的真实现场,是隐藏道具和活动地方。

本文从两个角度来认识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真实性问题: (1)从舞台真实性的角度研究 本文根据高夫曼(Goffman)提出旅游活动中文化的前台与后台理论、科恩(Cohen)提出的关于旅游情形的类型框架以及麦康纳关于旅游景观系统的6种舞台类型等观点,把文化真实性与表演性作为两个变量,构建出一个研究模型来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的舞台真实性进行研究分析。 模型以横轴表示社区文化的本质,纵轴表示旅游者对社区文化的印象(见图1)。文章由张家界旅游信息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b68899522.html, 提供。两轴正方向表示真实,负方向表示不真实。从图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处于第一象限的情形是旅游者对真实社区(后台)文化的肯定,这种真实的

影响旅游业发展的相关因素

影响旅游业发展的相关因 素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影响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相关因素分院:经济与统计分院 专业班级:经统1501班 学生姓名:姜文钰 学号: 指导教师:毛雪莲 完成日期:2017年12月9日

影响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相关因素 摘要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进一步上升,旅游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是人们使用休闲时间的最佳选择之一。其次,以新兴国家为代表的旅游目的地不断出现,世界区域重心正向东方转移。中国正是这一趋势的代表,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从国际游客接待量上看,2004 年以来,中国成为居法国、美国、西班牙之后的全球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国家,其中 2010-2012 年中国一度超过西班牙,位列全球第三大旅游目的地国家。第三,个性化、自由化成为新的趋势,使传统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已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各种内容丰富、新颖独特的旅游方式和旅游项目应运而生。本文通过对中国旅游业市场收入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检验,并对各因素的影响因素程度大小进行比较,最终建立适合的回归模型,对其做统计和经济意义上的分析,并根据结果提出建议。 关键词:国内旅游业 Eviews模型旅游收入多重共线性

目录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问题的提出 旅游业一般分为国际旅游业和国内旅游业。国内旅游业是为国内旅游者服务的一系列相关的行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呈现蓬勃的发展趋势,旅游景点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

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带薪假期的普遍实行。由于旅游业条件的改观,人民的旅游热情将进一步焕发,人民对旅游业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相关因素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2.研究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中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日益凸显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旅游业的发展以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并受其制约,同时又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国民经济有关部门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经济、社会效益明显,能够促进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增进国际交流的同时促进招商引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以及促进经济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研究思路 本文主要研究影响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相关因素,内容涉及经济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从统计的角度,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建立合适的模型,分析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因素,得出相应的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和建议,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一部分:绪论。提出了本文要研究的问题及其现实研究意义,凸显本文的研究价值。 第二部分:以统计调查数据为依据,针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并讨论了不同因素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问题。 第三部分: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影响旅游业发展的相关因素的成因。 第四部分:通过相关数据、指标建立模型进行模型,对影响旅游业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第五部分:根据上述研究,对影响旅游业发展的相关因素提出建议和对策。 一、收集数据 为估计模型参数,收集旅游事业发展所处的1994-2016年阶段的统计数据,如图所示。 表2-1 我国1994-2016年旅游业相关数据统计表

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

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的物质生活变得十分丰富。然而,物质的丰富变得让人满足后,不少人开始寻找精神上的满足,因此最能让我们丰富精神生活的方式——旅游,变得越来越流行。许多城市也开始着力发展自己的旅游业,来拉动城市经济的增长。下面,我将分析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经济、社会文化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一、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积极影响: 旅游会带来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绿化、环境的净化和美化、旅游透明度的提高。通过到自然风景旅游区旅游,公众对环境问题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其次,游客需要在轻松舒适的环境下游览和体验城市风光、风情、历史和文化,这样就促使旅游接待地政府重视环境问题,下工夫改善环境,搞好接待地卫生。 使道路、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得以改善和完善。为了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接待地会采取措施改善和完善已有的基础设施,如河湖的疏浚、交通的顺畅等。 促进地区饮食、娱乐等第三产业的发展。由于旅游是个综合性产业,既以其他部门的发展为基础,又能带动和促进其他部门的发展,旅游兴而百业兴,旅游的发展可以促使旅游接待地增加酒店餐饮休闲和娱乐场所,为旅游者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和暂居条件,从而提高地方的知名度,促进经济的发展。 使历史建筑和古迹遗址得到维护、恢复和修整。所有旅游目的地的环境和文化遗产通常都是主要的吸引物。为发展旅游业,当地有关部门必然会加强管理,维护、恢复这些旅游发展的基础。如果管理得当,就能促进旅游业的长足发展,从而为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一种经济保障。这些资源的持续利用能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和收入,能长期为政府增加税收。 促进了环境的改善,保护了当地的森林资源旅游,特别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旅游活动,依赖于健康、完好的生态系统。为保持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决策者就必须下决心改善森林、水、空气和风景区的环境状况。有些地方是以林业和煤矿业为经济支柱的,如黑龙江。旅游业的兴起,使得当地在失去林业和煤矿业方面的生活机遇后,逐渐从旅游业和绿色食品生产中找到了新的经济发展机遇。同时,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区内游客数量和私人投资的增加为改善自然、历史和文化景区的管理提供了资金保证,促进了森林、河流、湖泊、湿地、草原、火山和人文景观的维护、保护和恢复。 消极影响: 旅游经济与环境保护冲突小,但并不意味着没有矛盾。近些年来一些地方由于无序开发、盲目发展,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损害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旅游对环境的不良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破坏旅游目的地本来的正常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旅游景点的过度开发将会造成对周围野生生物的干扰,导致某些生物灭绝。如保护区人口数量的季节性增加、车辆流动和废气排放都会对动植物本来宁静的生存环境造成干扰,对处于繁育期的水禽造成影响,迫使成鸟弃巢,导致种群数量减少,破坏生态平衡。旅游开发还会破坏森林植被,使高纬度地区和山区易受水土流失、淤积河道的影响;湿地水位下降,使芦苇和水草枯死,增加了草原火险隐患,破坏了动植物系统。生态资源遭到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就会恶化。 破坏旅游目的地。本来的自然景观不当的旅游开发会对土地、植被造成损害,造成自然景观的消失,而且旅游接待设施的过度开发和建设,不和谐的建筑风格、建筑材料或设施规模,无处不在的索道都会产生负面的视觉影响,使当地原有的自然景观、风景名胜遭到破坏,

旅游产业聚集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影响

旅游产业聚集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影响 摘要:选取区位商测度旅游产业聚集水平,使用2000~2014年31个省份旅游产业、旅行社、星级酒店的面 板数据,建立PVAR模型,研究旅游产业聚集对区域经济发 展的动态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各省份旅游产业聚集水平逐年提高,区域间差距有缩小趋势。总体来看,旅游产业聚集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发展,其作用具有滞后特征。就不同区域而言,旅游产业聚集能在短期内较大程度地拉动中西部区域经济增长,而对东部地区的影响较微弱。 关键词:旅游产业聚集区域经济面板VAR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6-063-03 一、引言 旅游产业聚集现象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 产物,关于旅游产业聚集及其效益的一系列研究也随之发展。Michael(1998)率先提出旅游业适合集群化发展,其聚集效应显著。Jackson(2006)对澳大利亚的旅游产业聚集进行研究,发现聚集可以实现资源丰富地区的优势转换。国内方面,刘春济和高静(2008)选用EG指数计算了我国1997~2005年间的旅游产业集聚程度。王兆锋(2010)分析了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以湘鄂渝黔边区为例提出提升区

域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刘佳和于水仙(2013)运用面板数据协整检验与格兰杰因果检验考察旅游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基于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梳理,笔者发现目前学界关于旅游产业聚集的测度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理论分析较为深入,但基于不同区域的实证研究较少。有文献指出,旅游产业聚集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存在内生性问题,在实证研究方面可以采用工具变量加以解决。同时,聚集经济的效益是不断积累的动态过程,而现有的研究结果很少体现出旅游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的动态性特征。鉴于此,本文选用2000~2014年全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PVAR模型研究旅游产业聚集对我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影响机制,从而为制定基于产业集聚的区域经济增长战略提供理论支撑,为制定区域公共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综合区位商指数 区位商LQ(Location Quotient)又称专门化率,由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用于区位分析,它反映了整个区域中某一产业部门的聚集程度。传统的区位商以单项指标(如产值)进行测度,不同的指标常会对测度结果产生一定影响。为此,本文以区位商为基础构造综合区位商指数kQ (简称为区位商),结合多项指标刻画一个区域旅游产业的

旅游的影响: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旅游得影响:旅游得社会文化影响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要讲得课程就是《旅游学》得最后一章旅游影响中得旅游社会文化影响。引用美国学者学者弗克斯得一句名言“旅游就是把火,可以煮熟您得饭,可以烧毁您得屋!”形象鲜明地道出了旅游影响就是把双刃剑,既有积极得影响,也有消极得影响。对于旅游得影响,我有两点体会:一就是旅游所产生得影响就是相互得,被影响得事物也会对旅游产生第二次影响,就是循环往复得过程,案例1:1984年,澳大利亚孤独星球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旅游指南》第一版,其中就有关于阳朔旅游得专门介绍。作为一本世界著名得自助旅游指南,这本书成为当时国际自助旅游者到阳朔旅游最重要得了解途径。随后,有越来越多得背着沉重行囊得西方游客充斥着阳朔得大街小巷,1984年,阳朔得外国游客达219500人,就是1983年得十倍,这种爆发式得增长把阳朔进一步得推向了世界,吸引更多得游客。二就是旅游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在时空上互相转换,即某一时期属于积极影响,在另一时期就变成了消极影响,从旅游目得地居民得态度就可以瞧出旅游积极或消极影响在时间上得变化,一般经历欢迎、冷淡、不满、厌恶、与谐/对抗(愤怒指数模型);在某一方面就是积极影响,而在其她方面就就是消极影响,有些地方开展乡村旅游,虽然获取了丰厚得经济收益,但就是由于农村地区得基础设施,特别就是排污、环卫设施十分简陋,大量农田,河流都受到了污染。 旅游影响理论就是旅游学研究得重要领域,谢彦君在《旅游基础学》中认为旅游影响又称为旅游效应,有正负效应之分,旅游影响就是指由于旅游活动包括(旅游者活动与旅游产业活动)中所产生得积极与消极得影响,不仅表现为对旅游活动主体本身得影响,也包括对其她旅游利益相关者得影响,旅游影响得范围、波及面就是十分广泛得。我们按照旅游影响得内容结构来划分,主要分为旅游经济影响、旅游环境影响与社会文化影响三个方面;按旅游影响得性质划分为消极影响、积极影响;按旅游影响得表现形式来划分可分为隐形影响与显露影响,隐形影响就是由于旅游得发展而潜移默化地改变旅游地居民得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直接有旅游业发展而增加得就业机会、旅游服务设施;按照旅游效应产生得时间可分为即时效应与滞后效应,旅游者得进入直接向当地经济注入货币收入就是一种即时影响;滞后效应就是从量变到质变得过程,旅游带来得局部环境污染很有可能发展为全局性得生态系统受到破坏。旅游对社会文化得影响研究始于1963年努涅斯(T·Nunez)发表题为《一个墨西哥山村开展周末旅游带来得影响》,分析居民生活方式、社会关系发生得变化,此后,越来越多得学者关注旅游对目得地社会文化得影响。旅游得社会文化影响就是深刻而广泛得,旅游活动得开展之所以会对社会文化具有影响作用,主要因为:(1)旅游活动就是一种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社会以及具有不同文化传统得人群之间相互往来与接触为根本特征得活动。--不经意得文化沟通与无意行为得“文化示范”影响当地社会。(2)旅游得发展已经历了个别偶然现象到大众经常现象得历史发展过程,旅游活动发展得规模之大,已使其成为重要得社会现象。单个旅游者对旅游目得地居民之间得接触就是短暂得,不足以对当地社会与文化产生实质性得影响,但就是,随着成千上万得旅游者得不断来访,旅游者与当地居民之间得接触就会变成群体性得文化交往,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必然会对目得地社会文化产生得潜移默化得影响。 旅游得社会文化影响可以分为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对旅游者得积极影响 (1)旅游即生活,旅游就是有别于日常生活与工作得特殊生活方式,通过旅游,人们陶怡了情操,舒展了身心,恢复了体力与精力,以更加昂扬得姿态投入到工作当中,就是一种很好得“充电”方式,维系了人们得身心健康。 (2)“走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活动有助于人们开拓眼界,增长知识,突破惯常环境对思维得束缚。旅游活动中,与各种事物、各种各样得任务交际,开拓了视野,旅游涉及天文、地理、历史、生物、考古、艺术、宗教、建筑、园林等众多学科知识。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研究 随着现今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伴随着的压力也与日俱增,旅游作为现代都市人一种放松心情和舒缓精神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追捧,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不仅追求自然风光美的精神享受,而且还想通过旅游来满足其对文化内涵的需求,从而找回生活中失落的朴素、真诚、热情与简单。民俗文化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出现在当今的旅游舞台上,在旅游者的面前尽显其独特个人魅力和风采。旅游业的兴旺发达促进了民俗文化的复兴,但另一方面也给民俗文化的保护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因此正确认识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正负影响,并找出解决所面临问题的方法,对促进当地社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旅游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中国目前主要研究的大多还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在很多文献里,学者研究的是怎样在旅游开发中保护当地的民俗文化不被侵害,以及民俗文化对于旅游的重要性。总的来说,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旅游,旅游对当地的影响及民俗文化保护这几方面。 1.1 关于民族旅游的研究 我国最早关于民族旅游的研究综述是吴必虎、余青(2000)对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随后吴其付(2007)对国外民族旅游研究文献进行的回纳和评析,反映出国外民族旅游的研究内容更全面,研究结论更深刻和更有洞察力。国内学术界对民族旅游主要从开发模式、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民族村寨等四个层面来研究。早在1998年,薛群慧,邓永进就研究了民俗旅游消费需求的激发及其影响因素,总结出民俗旅游消费行为具有时间性、民间性、重复性和文化性的特征。田美容以西双版纳傣族歌舞为例,通过分析国内游客对傣族歌舞表演的期看、满足度以及对传统性的态度,从而研究游客对歌舞旅游产品真实性的心理熟悉,

旅游目的地

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与竞争力提升 饶奔奔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班级:公共事业管理121班姓名:饶奔奔)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旅游业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旅游市场越来越大,旅游产品越来越多,旅游市场的竞争也越发激烈。旅游地已经由资源、产品的竞争转化为形象的竞争,好的形象已无可争议地成为了旅游地占领市场制高点的“秘密武器”。因此如何加强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管理变得异常重要。随着旅游目的地形象重要性的日益凸现,构建一套完整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系统迫在眉睫。 随着旅游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旅游业的竞争也相当激烈,其相关研究先后得到了国外和国内的重视。各大旅游地点纷纷采取各种营销策略提高其竞争力,提升其旅游业竞争力对于增强我国旅游业在世界旅游市场上的总体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论述旅游目的地的概念,影响旅游目的地形象与竞争力地因素,以及如何塑造旅游目的地形象与提升竞争力。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竞争力提升 一、相关概念 (一)旅游目的地的概念 所谓旅游目的地,是吸引旅游者在此作短暂停留、参观游览的地方。旅游通道将客源地和目的地两个区域连接起来,是整个旅游系统的桥梁。 “从传统的旅游理论来看,旅游目的地的范围更多地是从地理意义上来进行分类,比如按照城市、地域等进行分类。霍洛韦(英)指出具体的旅游胜地、一个城镇或整个国家或者地球上一片更大的地方都可以成为旅游目的地。当前,伴随旅游产业蓬勃的发展,旅游目的地成为了一个见仁见智的主观概念。布哈利斯(2000)把旅游目的地的范围设定为一个特定的已知地理区域,在这个区域当中旅游消费者被看作是一个政府框架,这个政府框架是独立的完整的且有统一旅游业管理和规划。即由统一的目的地管理机构来对这个区域进行管理。具体说来,旅游目的地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景点型旅游目的地、城市旅游目的地、国家级

发展旅游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两课调查报告 成绩 姓名:张凯鹏 系(院):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土木工程 班级:土木1308 学号: 1305131373 指导老师:慕怀琴 日期: 2015年6月1日 发展旅游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现如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使旅游业已经成为重要济收入的第三产业,在有些地区甚至国家,旅游业已经成为经的最大的产业支柱。近几年来,我国的开放政策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成为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的良好的前提。因此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满足人们休息、消遣和文化需要为主要目的非定居者的旅行和展示拘留所引起。在旅游活动及旅游业给人类带来许多有利影响关键词:第三产业;旅游业;支柱产业;经济效益 1 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 经济是社会发展必要条件,是一个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支柱。它依托并承载着人们的生活。旅游业,第三产业它的特征有周期性、关联性、敏感性、季节性、节假日效应、旅游资源的有限性及不可再生性、旅游产品的不可转移性。 经济活动全球化,独立的社会群体才能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共荣,共同发展。无论是农业、工商服务业,它们的发展必须要符合一定的区位,符合当地的地理条件、经济的发展程度,才能起到对当地经济的推进作用,一个方面的过度、高速发展都将给社会造成隐患,旅游业也同样如此。 现在来分析一下它的几条重要性质对经济的影响:(一)关联性:旅游业涉及“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可以清楚地一点是它的综合性极强。一方面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极大,具有极高的收益,另一方面,旅游业内部与各种业务有几大的关联性,可以相互促进。(二)节假日效

旅游开发对区域经济的不利影响旅游开发弊大于利

旅游开发弊大于利 、旅游开发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1. 影响经济收入:旅游地流动人口大,当地收入呈淡季旺季变化,收入不稳定;景区保护与经济收入往往呈反比,也就最终制约经济的发展;靠天吃饭,投机生意较多,一定程度给经济收入带来负面影响。 2. 旅游过度超前发展:由于对旅游产业经济特点的片面理解,有些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条件尚不具备的地区,过度超前发展,旅游产业配套设施例如交通、通讯投资很大,其结果旅游经济效益不高,对区域经济没有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3. 过分依赖旅游业: 过重依赖旅游业会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作为现代旅游活动主要组 成部分的消遣度假旅游有很大的季节性。旅游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客源地居民的收入水平、闲暇时间和有关旅游度假的流行时尚,而这些都是旅游接待国或地区所不能控制的。从供给一方来看,旅游需求还会受到接待地区各种政治、经济、社会乃至某些自然因素的影响。 4. 影响产业结构发生不利变化: 服务行业的高收入会使传统行业受到影响,越来越多的旅游地居民加入服务行业,出现弃农从商现象等。 5. 通货膨胀和土地价格上升: 旅游者消费能力高于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他们能够出高价购买食、 住、行以及旅游纪念品为代表的各种物质商品。在经常有大量游客 来访的情况下,则难免引起旅游目的地的物价上涨,同时随着旅游 业的发展,土地价格也会迅速上升,影响当地居民的住房建设与发 展。 6. 旅游招商引资中的制度机会主义: 在旅游招商引资过程中,由于东道地区与投资者的权力关系不平

等、信息不对称以及地方官员考核制度不合理等因素的存在,投资 者的投资行为往往会演变为一种制度性机会主义行为 二、旅游开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1.对自然环境:1>. 旅游与植物 人类的旅游活动对地表植被和植物的影响可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大类。直接影响行为包括移除、踩踏、火灾、作为营火材料采集和对水生植物的危害。间接影响财包括外来物种引入、营养盐污染、车辆废气、土壤流失等问题,这些都会间接地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健康。 1)大面积移除 这是人类旅游活动对植物的最直接伤害。比如,为兴建宾馆、停车场或其他旅游设施,大面积的地表植被剔除,甚至还从外地搬来其他土壤进行客土,以符合工程上的要求,这无疑是对植物族群抄家灭族的行为。 2)游客践踏 旅游活动对植物的影响中,游客践踏是最普遍的形式。只要游客一踏上公园或绿地,他的双脚就可能施压于植物身上。游客观赏自然风景区后,势必产生植物种群的改变,即使是轻度的使用,有时也会造成重大的变化。游客对植物践踏行为会引起一系列的相关反应。如会影响到植物种子发芽,因土壤被踩实而导致幼苗无法顺利成长;对于已成长的植物,则可能因踩踏而导致其生理、形态等发生改变;步行道规划设计不合理,也可能影响到濒危植物物种生长;游客所搭乘的交通工具常会留下车痕,造成植物组成的改变。 3)采集 采集也是对植物的一种伤害行为。游客最常见的采集动机是想摘 某朵漂亮的花,或想尝尝果实的滋味,或是想带一部分植物回家种植。此外,许多游客迷恋植物的神奇疗效,一到野外看见药用植物就摘,使许多药用植物的天然族群愈来愈少。 此外,由于旅游者不慎或管理不善可能导致的森林火灾,致使植被覆盖率下降;任意砍伐树、竹作木屋、竹屋和烧柴等,毁坏了一些幼木,改变了森林树龄结构;大量垃圾堆积,导致土壤营养状态改变,还会造成空气和光线堵塞致使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等。 2>.旅游与动物

旅游的影响: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旅游的影响: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要讲的课程就是《旅游学》的最后一章旅游影响中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引用美国学者学者弗克斯的一句名言“旅游就是把火,可以煮熟您的饭,可以烧毁您的屋!”形象鲜明地道出了旅游影响就是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对于旅游的影响,我有两点体会:一就是旅游所产生的影响就是相互的,被影响的事物也会对旅游产生第二次影响,就是循环往复的过程,案例1:1984年,澳大利亚孤独星球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旅游指南》第一版,其中就有关于阳朔旅游的专门介绍。作为一本世界著名的自助旅游指南,这本书成为当时国际自助旅游者到阳朔旅游最重要的了解途径。随后,有越来越多的背着沉重行囊的西方游客充斥着阳朔的大街小巷,1984年,阳朔的外国游客达219500人,就是1983年的十倍,这种爆发式的增长把阳朔进一步的推向了世界,吸引更多的游客。二就是旅游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在时空上互相转换,即某一时期属于积极影响,在另一时期就变成了消极影响,从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态度就可以瞧出旅游积极或消极影响在时间上的变化,一般经历欢迎、冷淡、不满、厌恶、与谐/对抗(愤怒指数模型);在某一方面就是积极影响,而在其她方面就就是消极影响,有些地方开展乡村旅游,虽然获取了丰厚的经济收益,但就是由于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特别就是排污、环卫设施十分简陋,大量农田,河流都受到了污染。 旅游影响理论就是旅游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谢彦君在《旅游基础学》中认为旅游影响又称为旅游效应,有正负效应之分,旅游影响就是指由于旅游活动包括(旅游者活动与旅游产业活动)中所产生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不仅表现为对旅游活动主体本身的影响,也包括对其她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影响,旅游影响的范围、波及面就是十分广泛的。我们按照旅游影响的内容结构来划分,主要分为旅游经济影响、旅游环境影响与社会文化影响三个方面;按旅游影响的性质划分为消极影响、积极影响;按旅游影响的表现形式来划分可分为隐形影响与显露影响,隐形影响就是由于旅游的发展而潜移默化地改变旅游地居民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直接有旅游业发展而增加的就业机会、旅游服务设施;按照旅游效应产生的时间可分为即时效应与滞后效应,旅游者的进入直接向当地经济注入货币收入就是一种即时影响;滞后效应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旅游带来的局部环境污染很有可能发展为全局性的生态系统受到破坏。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研究始于1963年努涅斯(T·Nunez)发表题为《一个墨西哥山村开展周末旅游带来的影响》,分析居民生活方式、社会关系发生的变化,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就是深刻而广泛的,旅游活动的开展之所以会对社会文化具有影响作用,主要因为:(1)旅游活动就是一种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社会以及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人群之间相互往来与接触为根本特征的活动。--不经意的文化沟通与无意行为的“文化示范”影响当地社会。(2)旅游的发展已经历了个别偶然现象到大众经常现象的历史发展过程,旅游活动发展的规模之大,已使其成为重要的社会现象。单个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居民之间的接触就是短暂的,不足以对当地社会与文化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但就是,随着成千上万的旅游者的不断来访,旅游者与当地居民之间的接触就会变成群体性的文化交往,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必然会对目的地社会文化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可以分为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对旅游者的积极影响 (1)旅游即生活,旅游就是有别于日常生活与工作的特殊生活方式,通过旅游,人们陶怡了情操,舒展了身心,恢复了体力与精力,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投入到工作当中,就是一种很好的“充电”方式,维系了人们的身心健康。

旅游目的地文化异化及分析

旅游目的地文化异化及分析 一、什么是旅游文化? 文化外表第一层是指服装、语言、建筑物等象征物(symbols),第二层是民族性格(heroes),第三层是礼仪(rituals),核心层是价值观(values),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奥的部分,它是文化的基石。而旅游文化是人类旅游活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中介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旅游哲理内核和旅游成果积淀。 旅游文化分为两个层次:旅游消费文化和旅游经营文化。另外旅游消费文化 又可以分为旅游消费行为文化和旅游审美文化,旅游经营文化也可以分为旅游产 品经营文化、旅游企业经营文化和旅游目的地经营文化。 二、什么是旅游目的地及文化? 所谓旅游目的地,是吸引旅游者在此作短暂停留、参观游览的地方。 旅游通道将客源地和目的地两个区域连接起来,是整个旅游系统的桥梁。 他们为旅游目的地下的定义为“一定地理空间上的旅游资源同旅游专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其他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成为旅游者停 留和活动的目的地,即旅游地。旅游地在不同情况下,有时又被称为旅游 目的地,或旅游胜地。 特别是以民族文化而著称的旅游胜地,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发主要以改 变当地的生活质量为目的,在开始时,并不特别注重文化保护,极容易受 到游客的影响。后来外来者的进入使得当地的文化更难受到保护,对外来 者而言,赚钱是目的,文化并不是自己的,无所谓保护与否。 三、旅游目的地文化异化的原因? (一)整体文化发生改变。社会的发展与成长促使整个社会的文化已 经发生改变,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当然不能幸免。 1、文化处于不断变革之中。自文化建立以来,随着历史的变迁, 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母系文化发展为父系文化,再到今天的两 性平等;从迁移到经商,再到娱乐休闲,这些旅游的发展过程。 2、外来文化入侵。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在今天的全球经济的 影响下,不断混入未来成分。外国文化严重影响着中华的古老文化,更严 重的是,某些人崇洋媚外,完全摒弃了我们传统的优秀文化。 3、历史的变迁使得人们对文化的舍弃。信仰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是自唐朝就传入中国的古老信仰,它一直是我们拯救内心痛苦和改过

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造成的影响

旅游开发对当地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摘要:本文由旅游业的发展概况,引入到旅游业与目的地环境的关系;阐述发展旅游业对旅游环境的利弊影响。 关键词:旅游开发环境影响 一,旅游对经济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旅游业已成为重要的第三产业,在有些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甚至成为经济收入最大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开放政策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以满足人们休息、消遣和文化需要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在旅游活动及旅游业给人类带来许多有利影响。 二.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一,旅游对环境的有利影响 1. 旅游对经济环境的有利影响是最为显著的,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相比,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无污染<相对污染工业而言>的产业,同时,旅游业还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这就使旅游业对于该地区国民经济收入具有重大的意义. 2. 发展旅游业,还能增长当地的就业机会,使更多的人有业可从,解决了社会中就业的一大难题,降低社会制安事件的发生频率.同时,各地游客的进入,增长了当地居民和外地人的接触和交往,促进了相互间的文化交流,扩大了视野,提高了文化素养. 3. 旅游业对生态环境也有明显的有利影响.随着旅游业的日益发展,不断地开发旅游资源,其中有不少旅游资源原来就存在一些生态问题,,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便可采取旅游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的措施,使开发出来的旅游资源比原来的生态环境质量更高,即旅游开发美化了生态环境.旅游业还能保持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开发出来进入利用阶段,若能科学地管理,能使当地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 二、旅游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一)对地表和土壤的影响 随着各自然区域内旅游活动的开展,旅游设施开发与日俱增,已使很多完整的生态地区被逐渐分割,形成岛屿化,使生态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人工化改造,如地表铺面、植被更新、外来物种引入等。 (二)对植物的影响 1.大面积移除 这是人类旅游活动对植物的最直接伤害。比如,为兴建宾馆、停车场或其他旅游设施,大面积的地表植被剔除,甚至还从外地搬来其他土壤进行客土,以符合工程上的要求,这无疑是对植物族群抄家灭族的行为。 2.游客践踏 旅游活动对植物的影响中,游客践踏是最普遍的形式。 3.采集 采集也是对植物的一种伤害行为。 (三)对动物的影响 1.干扰 游客从事户外旅游活动时,不可避免地会对生存其中的动物尤其是较为敏感的鸟类和哺乳动物造成干扰。

旅游开发对区域经济的不利影响旅游开发弊大于利

旅游开发弊大于利 一、旅游开发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1.影响经济收入: 旅游地流动人口大,当地收入呈淡季旺季变化,收入不稳定;景区保护与经济收入往往呈反比,也就最终制约经济的发展;靠天吃饭,投机生意较多,一定程度给经济收入带来负面影响。 2.旅游过度超前发展: 由于对旅游产业经济特点的片面理解,有些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条件尚不具备的地区,过度超前发展,旅游产业配套设施例如交通、通讯投资很大,其结果旅游经济效益不高,对区域经济没有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3.过分依赖旅游业: 过重依赖旅游业会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作为现代旅游活动主要组成部分的消遣度假旅游有很大的季节性。旅游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源地居民的收入水平、闲暇时间和有关旅游度假的流行时尚,而这些都是旅游接待国或地区所不能控制的。从供给一方来看,旅游需求还会受到接待地区各种政治、经济、社会乃至某些自然因素的影响。 4.影响产业结构发生不利变化: 服务行业的高收入会使传统行业受到影响,越来越多的旅游地居民加入服务行业,出现弃农从商现象等。

5.通货膨胀和土地价格上升: 旅游者消费能力高于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他们能够出高价购买食、住、行以及旅游纪念品为代表的各种物质商品。在经常有大量游客来访的情况下,则难免引起旅游目的地的物价上涨,同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土地价格也会迅速上升,影响当地居民的住房建设与发展。 6.旅游招商引资中的制度机会主义: 在旅游招商引资过程中,由于东道地区与投资者的权力关系不平等、信息不对称以及地方官员考核制度不合理等因素的存在,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往往会演变为一种制度性机会主义行为 二、旅游开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1.对自然环境: 1>.旅游与植物 人类的旅游活动对地表植被和植物的影响可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大类。直接影响行为包括移除、踩踏、火灾、作为营火材料采集和对水生植物的危害。间接影响财包括外来物种引入、营养盐污染、车辆废气、土壤流失等问题,这些都会间接地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健康。 (1)大面积移除 这是人类旅游活动对植物的最直接伤害。比如,为兴建宾馆、停车场或其他旅游设施,大面积的地表植被剔除,甚至还从外地搬来其他土壤进行客土,以符合工程上的要求,这无疑是对植物族群抄家灭

我国近年来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综述

我国近年来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综述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68899522.html,2012-01-06 10:17:28现代商贸工业 摘要: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已成为近年来旅游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对“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的梳理,从旅游对目的地居民的影响、旅游对目的地社会结构的影响、旅游对目的地文化的影响及有关案例研究等方面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内容进行了综述。 我国对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比较早的是徐崇云和顾铮在1984年发表的《旅游对社会文化影响初探》。作者从直感上判断“旅游对社会文化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之后一段时间我国学者更多的是进行旅游经济影响方面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末期后,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才有了更加专门和深入的分析。本文通过对由“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的相关文献的梳理,归纳出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内容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旅游对目的地居民的影响 当地居民是旅游目的地文化的载体,扮演着当地文化的继承者、保护者和传播者的角色。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接待地社会中,引起目的地居民的思想变化,从而产生各种影响。王妙(1999)等认为旅游接待地的居民向旅游者的模仿最直接、最明显的表现在日常生活的言行当中,这种模仿既包括动态的如言语、表情、手势等,也包括静态的如衣着、仪表等。同时指出这种示范效应不仅反映在当地居民,在旅游企业的从业人员身上也有明显反映,尤其是涉外酒店的员工。郑本法(1999)认为旅游使接待地居民的经济观念越来越强烈,经济上的计算成为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标尺。刘丹青(2000)分析了旅游地居民文化心理生成及其差异性的几个基本因索,揭示了旅游地特别是新开发的初期旅游地居民文化心理的若干外在表现形式及其变化。李星明(2002)认为旅游者的自由和物质上的优越感,会导致接待地居民尤其是年轻人模仿游客的消费方式和行为。而老一代居民虽不同程度地受到外国生活方式的影响,但仍保持着祖先们传下来的生活习惯。李祝舜等(2003)通过研究欠发达旅游接待地的社会文化变迁过程指出,旅游者的示范效应在引起当地居民心理发生变化之后,通过社会化过程可以转化为社会心理。 2 旅游对目的地社会结构的影响 旅游业的发展使得当地的社会结构不可避免地发生着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当地妇女的社会角色的转变。郑本法(1999)认为旅游业为当地妇女创造了就业机会,改变了她们原有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但是有些妇女却变成了吸引旅游客源的赚钱机器,其社会地位反倒比过去更低。而那些社会角色得到转变的妇女,其家庭婚姻状况及人际关系会发生变化。周霄(2003)认为当地妇女抓住旅游开发带来的就业机会,在当地的旅游服务业中占据了大量岗位,提高了她们在家庭经济中的地位。 (2)社会阶层的改变。周宵(2003)认为旅游活动的开展使接待地的社会组织基础发生改变,社会分层扩大。许多人的社会地位产生巨大变动,由此产生了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中产阶级,他们逐渐成为与传统地方精英相制衡的社会控制力量。田敏(2003)指出由于难以平衡旅游收入方面的差别以及诸多条件对各方参与旅游的限制,可能会造成区域性社会结构的严重分化,加速旅游地贫富悬殊的进程。 (3)移民问题。刘赵平(1998)认为旅游的开发不但帮助社区留住了将要迁移的人员,而且将那些寻求工作与发展机会的外来人也吸引进来,这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那些处于边远地带的旅游接待地的城市化

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如何在保护旅游目的地文化传承的前提下发展旅游业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内涵的体现,一个民族的历史沿革与发展,都可以从这个民族的文化中显示出来。可以说,文化是一个民族延续的精神纽带,有了完整的文化,这个民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民族。 当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旅游事业迅速兴起,各种主流非主流文化争先涌入,这对于各个景区的特色的文化传承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首先,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足半个世纪,发展时间相当短,在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很多人都没有保护文化传承的意识,更有甚者,甚至对自己的文化产生了怀疑,这个现象非常危险。其次,现而今大力搞旅游开发与游览的多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其发展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没有良好的区位条件,但这些地区大多属自然风景非常优美以及民族风情浓厚的地区,所以,原则上只能靠发展旅游业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如贵州广西云南等地区。因为没有其他产业经济来源,在现今的经济浪潮之下,只能不顾当地的精神文化而疯狂发展经济(毕竟,一定意义上来说,短时间内,文化还是不能当饭吃,不能解决贫困问题)。再次,不论是游客还是旅游业的开发者与经营者,均没有注意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毕竟,而今中国政策的大前提是“一切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而人们在这个大环境中重视经济效益

远远超过重视文化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 但是,是没有意识也好,正常现象也罢,这并不代表一切都无所谓。实际上,现在,许多景区的文化都已被异化或同化掉,没有了当地的特色,只是空有取悦游客的空壳。旅游者们之所以会游览,或许就是奔着那个特色才去,那么试想,如果这个“特色”已经不存在了,那还搞什么旅游开发;这还是小,一个“特色”就这样被生生断层,那是多么令人扼腕叹息的事情! 因此,保护文化传承,是有多方面的意义的。那么,在这个旅游业大力开发与发展的洪流下,该如何使文化传承下来而不发生文化的断层或不正当变异并且又使得当地的旅游开发与发展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呢? 对此文化传承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根据我所了解的相关资料,我有以下几个想法和建议。 首先,要大力宣传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使人们拥有保护文化传承的意识;在教育上也可以着重加强文化传承的教育,使我们的下一代从小就培养起保护文化传承意识。这样,我们就有可能使这个意识在社会上普及。虽说这是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但我认为,这确实不失为一个虽慢但却最有效的措施。 其次,提高相对较落后地区景区居民的文化素质,使其文化的承载者——当地居民有较良好的自身文化传承的保护作用。一个地区,往往是如果经济落后,那么,当外来的属于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文化习惯一旦进入,就会有一个文化大爆炸的现象发生。例如,新中国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