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媒介受众心理分析

中国媒介受众心理分析

中国媒介受众心理分析
中国媒介受众心理分析

中国媒介受众心理分析

作者:段鹏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更新时间:2009-10-9 11:09:55 受众,又称阅听人,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受者的总称。具体可以包括读者、听众、观众等。他们能够决定一条传播内容、一个传播媒介甚至是传播者本身的发展前途。可以说,离开了受众,传播活动就失去了方向和目的,而不能称其为传播活动。因此,近年来在中国大陆媒介学界与业界中,受众的选择性心理问题渐渐成为广泛探讨的焦点议题。

受众选择性心理溯源

受众的选择性心理本身并非新鲜议题,早在廿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传播学者克拉伯就在其著作《大众传播的效果》中,系统阐述了受众倾向于有选择的接触那些能够加强自己信念的讯息,拒绝那些与自己固有观点相抵触的讯息这一现象。克拉伯还将受众的选择性心理归纳为选择性主义、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等三个方面。

其中选择性主义是指当大众媒介所传达的讯息符合受众的认知范围,且能够满足受众的部份需求时,才能引起受众对它的兴趣而加以注意;选择性理解是指具有不同心理特征、文化倾向和社会成员关系的人们,会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同一则媒介内容;选择性记忆则是指受众往往只记忆那些对自己有利、符合自己兴趣,或与自己意见一致的传播内容。此后,不少传播学者都对受众选择性心理展开过深入的论述,如阿尔伯特哈斯托夫、巴格拜(Bagey)、麦克林登(Mcclelland)、鲁巴(Leuba)、坦卡德、梅尔文.德福勒等,他们的着述不断丰富着受众选择性心理问题。

中国大陆受众群体的变化

受众的选择性心理问题之所以近来成为大陆传播学界与业界关注的焦点话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近十年来中国大陆的受众群体正在发生着改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受众细分化----

近年来不少大陆传播学者纷纷撰文指出,中国大陆受众群体已经越来越趋向于细分化:从大众群体到分众群体再到小众群体,甚至是一对一传播模式,要求我们不断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节目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要。

(二)受众对信息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

长期以来,中国大陆媒介所作的报导多数停留在「走马观花」的阶段,而缺乏一种「下马看花」的耐心。新闻报导深度与广度的缺乏与大陆不少电视台更为重视「名记者效应」,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编辑负责机制有关。在受众对讯息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的今天,单纯灌输世界观的讯息理应销声匿迹,而如何使编辑重新掌控新闻资源,从而为受众奉献出「色、香、味」俱佳的news package则显得尤为必要。

(三) 受众权益观得到更多的重视----

原来在大陆媒介与受众的传受关系中,不平等始终是其主流,这一点从有线电视运行初期的「半强制」收费和各地方台在电视剧集间大量插播广告中便可窥知一二(如大陆某有线电视台在播放港片《鹿鼎记》时,一集中插播了七十五分钟广告)。但最近重视受众权益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媒介机构的认同。国家广电总局近年来更是先后三次发布有关条例,对在电视剧集中插播广告作出了明确规定。

媒介与受众选择性心理的矛盾

(一) 选择性注意----

中国大陆某些媒介由于对受众的「选择性注意」研究关注不够,导致有时会出现「传播者所传播信息与受众能接受乃至能注意的内容不相符合」的问题。例如某家中央级媒介对某先进人物的宣传片面拨高,说她每天凌晨三时才入睡,凌晨五时又要上班云云,形成了「假、大、空」的神话形象,让人无法相信;又如电视栏目《明星教你做》每天请出一位影视明星,教导大家如何勤读书、讲文明、有礼貌,使这些二十岁出头的明星变成了「道德楷模」,引发了受众的集体不满等等。

在解决思路方面,我个人认为,传播者要想使自己的传播内容受到注意,可以适当改变传播方式、强化和更新传播内容,具体可以把握这样一些原则:

* 要考虑到受众的心理接受习惯,那些宣教式的报导和难以符合受众社会认知方式的内容应尽量避免。

* 讯息更具显著性。除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会自然的吸引受众注意之外,我们也可以通过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将日常小事换个角度报导,同时将其放置于媒介显要的位置,一样能够使信息具有显著性。

* 讯息具有易得性。相对更容易接受并理解的讯息也会更容易引起受众的注意。正像媒介传播学者施拉姆博士为我们提供的受众选择公式一样:

「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等于「选择的或然率」。

* 讯息形式应该灵活多变。传播者可更多的使用强调、对比、重复、变化等手法来突出传播内容,引起受众注意。

(二)选择性理解----

中国大陆的媒介在选择性理解这一环节往往也会出现一些偏差,造成「正面新闻反面读」的传播负效果。这一现象被西方传播学者称为「飞去来器」效应(boomerang effect)。例如一九八二年大陆报纸报导「美国总统雷根的儿子失业,现正领取救济金」,并加之以「美国的资本主义行将破产,人民生活更堪忧虑」的评论。但当时大陆百姓看了这则报导的反响却是:美国总统很廉洁,决不以权谋私;美国青年很独立,决不依赖父母。又如一九九七年大陆某报做了「见义勇为英雄」的系列报导,原意是想让大家都能做好事、见义勇为。但通过报导中「英雄反受诬陷」、「英雄牺牲无人收尸」、「英雄致残无人过问」等细节的描摹,不由

得令受众在同情英雄悲惨境遇的同时,也萌生了「这种事最好别让我碰上」的想法。

对选择性理解中生成的传播负效果,我们可以尝试着这样来解决:控制和引导传播内容,尽量消除或减少造成受众理解偏差的可能,讯息编码清晰准确,并尽量减少有人曲解讯息后在做二次传播的可能,提高讯息被受众接受、理解的质量。

(三)选择性记忆----

选择性记忆被称为受众选择性心理中的最核心环节,受众一般将倾向于遗忘(也许是无意识的)与自己原有态度不相符合的讯息。比如在二零零二年世界杯中国对巴西之前,绝大多数中国大陆的足球爱好者都是巴西队的忠实球迷,但这场球赛进行完毕后,大多数球迷都只记得巴西队有多少次犯规和小动作,而忘记了巴西队在场上的精彩表现。

从心理学原理中来解释,我们发现受众的选择性记忆习惯很难改变。因为人脑并非计算机,不是人们所最关注的讯息很难在他们的脑海中形成记忆。所以对于传播工作者而言,我们似乎应当花更大力气去解决手中的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中国大陆当前媒介产品存在的问题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如果我们能够从受众选择性心理入手来分析并解决它们,无疑将是最为稳妥可行的办法。

作者单位:北京广播学院传播和媒体创意教研室主任

谈谈新闻传播受众心理

从我国传统新闻来讲,新闻是一种关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新闻是一种关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新闻传播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活动,它除了要遵循真实、客观、公正、全面、迅速的原则外,还必须遵循客观的特殊新闻传播心理规律。 首先,受众是新闻传播的基础。先要受众对新闻的需要,才有了新闻的传播活动。新闻传播行为是人们出于某种需求而传播或接受新闻的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活动之一。 其次,受众又是新闻传播的目的地,任何新闻传播活动都以受众对新闻的接受为终点。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传播者的目的、新闻信息的自身价值、传播过程的保真度,最终都要通过受传者的接受和理解来实现。 第三,受众不是被动的接受器,而是一个活跃的社会群体,在他们的内部不停地进行着信息的传递、讨论和劝说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媒介所传达的信息得到扩散、分析、解释、理解和反应。据研究表明,受众除了有选择地对新闻信息加以注意、理解和记忆外,还积极地寻找自己需要而传播者没有发出的新闻信息。受众对新闻、新闻传播活动具有检验作用。只有那些符合受众需要、符合受众心理活动规律的新闻传播活动才能取得预期的传播效果。 现在信息传播的渠道越来越多,同一个信息有多种传播方式,受众选择的范围也越来越广。那磨同一条信息不同的受众有选择性的接收。如成都一年轻人刘志新高考落榜,待业在家,他对家里订的《文化报》不感兴趣,另订了一份《四川科技报》。而且他只看该报上面的“致富金桥”栏目,对其他栏目不感兴趣。但在“致富金桥”的众多报道中,只有《神针救人也救己》这篇报道与他的兴趣和自我条件的评估契合。他读后,心情激动,决心以针灸为业,并找来许多有关针灸的图书,夜以继日地刻苦钻研,终于成了远近闻名的“神针手”。 在这里就就会说到传播的两级效果论,传播的信息必须而且只有把传输的信息送进受传者的心理系统,使信息转化为心理能,这种心理能外化(或释放)为受传者的行为,行为做功才能达到传播的最终目的——产生传播的社会效果。 所以作为传者,就应该提高自己的受众意识,也即是由传者身份转变为受者身份。 受众地位的提升是受众主体意识在我国新闻传播中得到张扬的一种反映,符合现代社会传播思想意识。从整个新闻传播活动来看,“传者”向“受者”的转变与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新闻事业的发展及个人意识的强化息息相关,可以从三方面进行剖析: 1、由新闻传播的构成要素决定。按照美国学者拉斯韦尔在他题为《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所提出的“五个W模式”,可以认为,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传播者、受传者、

关于受众心理分析之分析

65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CH INA RAD IO &TV ACAD EM IC J OU RNAL 199515 大众传播学理论很重要的一个贡献便是把受众纳入到传播过程之中,与之相应地,心理学以及接受美学理论也更多地应用到传播工作中。应该说重视受众是对的,但若因此产生迎合受众的心理及采取相应的行动则是不科学的。但遗憾的是,这种情况已经出现,甚至于还有为数不少的人以“受众是上帝”作为标榜其立场的口号;本该受到重视并应大有作为的受众心理分析领域也因此出现了一些混乱情况。所以,在我们努力做好受众心理分析工作之前,有必要先对受众心理分析问题进行一下分析。这种哲学式的反思(对思维本身的客观真理性进行思考在任何时候都是应该的,而且也是极有必要的。 以下我们所做工作便是进行这样一种反思,是对一个课题的整体反思而不是对某一个对象的具体考察。这个课题便是受众心理分析,其焦点集中在模式、目的和方法这三个问题上。 一、受众不是上帝———模式分析把受众观念引进传播学理论经过了几个过程,简言之就是传播模式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受众中心论应当处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的较高阶段。受众观念的确立使得传播过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即从信息发出、接收到反馈可以完成一次相对完整的传播。应该承认,就这一模式的产生或者说这一模式的被发现本身来说是传播理论的一大进步,但由于人们对这一理论的曲解而带来的混乱更可堪忧,“受众是上帝”一说便是其中的极端表现。“受众是上帝”,这是为数不少的人所标榜的口号。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传者所做的工作就是制作受众想听想看的节目,报道受众想了解的事件,只要受众的指挥棒指到哪里,传者的工作就要做到哪里。姑且不论以目前的技术能力以及在客观条件制约下传者能否完成受众要求的工作,单就那些在传者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来说,也不是随意做的。就新闻报道来说,不是所有发生的事件都可以报道,也不是所有发生的事件都值得报道,它要具有典型性,具有新闻价值;同时,还要注意正面报道与反面报道的比例安排,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的宣传方向。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就不可能以“受众是上帝”为自己的宣传口号。 当然,我们在断言受众不是上帝的同时,不能也不会走上“枪弹论”(传者宣传什么受众便接受什么的传播模式论)之路,换言之,我们不专门强调受众一方,也不专门强调传者一方,科学的态度是要重视活跃的传受双方。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那就是不要使模式固定化,因为模式毕竟是一种观念形态,是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与总结。一方面人们的认识能力不可能终极真理,另一方面,客观事物本身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把模式作为终极真理,那么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意味着其生命的终结。 二、不要迎合受众———目的分析迎合受众的论调与现象在广播电视界并不少见,持有此论者自认为这是为受众服务意识的表现,而实际上,这恰恰是对受众的欺骗,是 李红岩 关于受众心理分析之分析 论点缩微

受众心理笔记

受众心理笔记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受众心理 第一章受众分析 一、受众:简而言之就是指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 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特点:1.规模的巨大性,在人数上超过大部分社会群体; 2.分散性,广泛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 3.异质性,即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 受传行为:对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所采取阅读、收听或观看的行为。受传行为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物质条件、身体条件、时间条件、文化条件、心理条件。 根据受传行为的状况和受传行为的条件分类: ⒈潜在受众:即目前尚无受传行为而在一定时间内可能创造受传条件成为受众的人; ⒉实在受众:即对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有受传行为的受众。 根据受传自觉程度分类: ⒈有意受众:即自觉或比较自觉地把自己的受传需要与传媒联系起来,有意识参与传 播过程的受众。这一部分是比较稳定的。 ⒉无意受众:虽有受传行为,但参与传播的自觉性较差,对传媒的视听往往是无意识 的,是非稳定的受众。 讨论:目前各类媒介是如何使无意受众变为有意受众?中间又有哪些问题? 根据受传的动机分类: ⒈主智受众:以满足认识上的需要为主导动机的受众;其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了解 舆论,以认识客观世界。(延迟能耗报偿) ⒉主情受众:是以满足情感上的需要为主导动机的受众。其目的是为了调节生活,消 遣娱乐。(即时报偿) 二、受众的自主性:是指受众在视听传播的过程中,对自身的心理、行为的主动控 制的心理特征,是受众自我意识的重要表现。

受众受传过程中的主动性活动主要表现为: (一)选择 ⒈选择性接触⒉选择性理解⒊选择性记忆 理智、经验导致选择性行为并非总是发生,它产生于需要及情感、意志共鸣 (二)审辨 受众对传播的审辨包括两方面:一是对传播本身的审辨;一是对传播所涉及的客体的审辨。前者包括对传播者的审辨、对信息来源的审辨、对传播内容的审辨、对传播价值的审辨。后者的审辨包括对传播所涉及的人物事件、现象的是非、曲直、美丑、善恶等的判断和评价。 网络媒体时代中的受众审辨能力增强:华南虎事件中网友的表现;死亡博客事件中的网友表现 (三)加工 ⒈扩展与简化⒉具象和抽象⒊分解与合成 (四)投射(情感联想) 投射:是指个体在接受外在刺激时,把自身的经验、情感投射到对象上去的一种心理现象。 (五)探究(好奇心理) 受众的探究有几个特点:一是选择性;二是主动性;三是短暂性。 第二章受众的需要与期望 一、需要:是人类追求自身心理平衡的一种状态。是个体和社会所必要的事物在人的 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有所缺乏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在状态,是主体积极性的源泉。人的行为就是满足需要的活动。

受众心理与广告诉求(说服)

以受众的两种心理机制为依据,我们可以将广告的诉求方式分为感性诉求和理性诉求两大类。 感性诉求又可称为形象诉求,其对应的是“动机-能力-机会”的综合心理指标较低、主导信息加工路径为边缘路径的受众。这种广告诉求方式注重对品牌进行整体包装,通过塑造品牌形象,在消费者心理上形成一个典型的拥有人、使用者的形象,从而施加心理暗示,引起情感共鸣。对于商品本身的质量、功能等方面的信息,此类广告很少甚至根本不涉及,因为其着眼点在于给消费者一种心理暗示:通过使用广告商品,你可以表现出或者获得广告所渲染的这种形象特征。具体来说,作为潜在消费者的受众,心理上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对广告商品的使用者勾画出一个“典型使用者形象”(可理解为李普曼在《舆论学》中提出的“固定成见”),根据广告所传达的信息确定商品“典型使用者”的身份、地位、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特征。这一“典型使用者形象”同受众心理的自我形象的关系如果是冲突的,则遭遇受众选择性心理机制的阻挠,广告的劝服效果不佳。如果二者协调一致,使受众觉得广告商品使用者的典型形象同自我形象相一致,同理想中的自我形象、自己应该具有的社会形象相一致,那么广告的劝服力度就大大增强。这种感性诉求的广告策略从营销角度来看属于“软性销售”。着名品牌如瑞士奥米茄手表就强调广告形象代言人的身份、地位和超凡的气质(品牌拥有者聘用世界顶尖模特辛迪·克劳馥即是一例)。其心理暗示为:“要想令世人羡慕、尊重,就请佩戴奥米茄手表;本产品是身份的象征。”人头马XO的广告则强调一种高贵的品质和精神,其饮用者的典型形象是“渴求完美、追求卓越的成功人士”。最近,摩托罗拉为了配合其新款手机在中国市场的营销,斥巨资约请世界音乐名剧在北京、上海两地巡演。与此同时,其传媒广告强调手机式样的现代艺术特质,以此提升“典型使用者形象”的不凡品位。此外,金利来等品牌的传媒广告也极尽渲染情调之能事,以达到对受众进行心理暗示的效果。 与之相反,理性诉求着重传达的信息是商品的质量、功能、价格等方面的优势,力图让消费者对商品将给自己带来的实际利益有所知晓,以此说服受众采取积极的品牌态度。此类广告针对的受众自然是对商品的性能特点等实用信息存在心理期待的群体。广告受众对广告商品的性能特点往往有一定的期望和要求,从质量、价格、安全性、方便程度、售后服务等不同维度进行评价,在每一个维度上都有一个可接受范围,并对不同的维度给予一定的权重。如果广告中强调的商品特性与受众所重视的商品特性相一致并且介于其可接受范围之间,受众就会感到满意。广告所传达的商品特性信息与受众的理想水平越是相近,则广告的劝服力度也就越强。这种理性诉求的广告策略可称为“硬性销售”。国内着名品牌海尔的电视广告就采取这种诉求方式,在广告中强调其电冰箱“变频”技术设计,性能卓越,而且还采用了抗菌材料;强调其“小小神童”洗衣机在夏天使用特别方便、省水;强调其空调器“多种立体送风模式”对健康有益。对于使用者的身份、地位、精神气质等方面的特征,海尔则不着意设定,只是渲染了和谐的家庭气氛(因为广告商品是家用电器)。此外,海信品牌电视广告中的“胶片彩电”、长虹品牌电视广告中的“精显彩电”都突出画面清晰的特点,一些洗衣粉品牌则强调价格“实惠”,这都是理性诉求的典型例子。 这两种广告诉求方式孰优孰劣,恐怕不能简单判定。感性诉求方式富于创造性、有趣味、吸引人、容易记住,但是使用不当则常常导致华而不实、空洞浮泛,缺乏可信性。理性诉求方式应该说是最忠实于受众实际利益的,但是在传播过程中却往往显得单调乏味,不能取得预期效果。一个广告商品到底应采取何种诉求方式,归根结底要看其诉求对象的心理机制,要做到商品特点、广告诉求方式与目标受众的心理机制相匹配。 三

从受众心理透视电视媒体创作趋势.

从受众心理透视电视节目的发展趋势摘要:使用与满足研究是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正像麦奎尔等指出的,它“不是研究传媒对人们做了些什么,而是让我们研究人们通过传媒做了些什么”。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参与其中,能够影响电视媒体的创作,电视节目不断地迎合受众的口味,电视创作受受众心理的影响。正是由于他们之间的这种互动促进了电视媒体娱乐化时代的到来。电视娱乐化时代的到来是一个各种因素多方作用的结果,但最重要的一点是来自受众的支持,它浸润了受众心里最干涸的地带,使广大的观众在电视面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宣泄与满足。 关键词:受众心理电视节目娱乐传播媒介传播者新闻传播者通过采访,写作,编辑,播出等环节把远离受众的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的事实转换为符号,通过媒介展示给受众。而受众由于自身的限制,不能了解超出人际关系活动范围之外的所有人和事,他们需要大量的、经常的借助于媒介获取新闻,去认识大千世界。“以一种媒介就是一个独特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看到从其它窗口看不到的景色;一种媒介就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我们以一种不同于在其它环境中的方式来思考和行动。”如此看来,媒介把传播者和受众紧紧的联系在一起。通过这种联系可以看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这种选择具有某种能动性。从中不难看出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也可以看出受众与大众传播媒介的互动。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只有把符合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通过媒介传递到受众的头脑中,再经过受众的认知理解,将之同化并转化为行动,才能真正实现将舆论的力量转换为人民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强大的物质力量。传播者要想凭借新闻媒介的力量延伸自己的认识、发挥自己的舆论中坚力量,必须建立在对受众心理的研究的基础上。传播者要想影响受众首先要了解受众的心理,不断的通过实践和一系列的反馈机制直接或间接的认识到受众的心理需求。受众不仅仅是被动的媒介信息接收者,而且也是积极的参与者;人们不仅仅是大众传播服务的对象,而且也是传媒的主人和监督者。应当说只有当受众也能以主

中国媒介受众心理分析

中国媒介受众心理分析作者:段鹏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更新时间:2009-10-9 11:09:55 受众,又称阅听人,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受者的总称。具体可以包括读者、听众、观众等。他们能够决定一条传播内容、一个传播媒介甚至是传播者本身的发展前途。可以说,离开了受众,传播活动就失去了方向和目的,而不能称其为传播活动。因此,近年来在中国大陆媒介学界与业界中,受众的选择性心理问题渐渐成为广泛探讨的焦点议题。 受众选择性心理溯源 受众的选择性心理本身并非新鲜议题,早在廿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传播学者克拉伯就在 其著作《大众传播的效果》中,系统阐述了受众倾向于有选择的接触那些能够加强自己信念的讯息,拒绝那些与自己固有观点相抵触的讯息这一现象。克拉伯还将受众的选择性心理归纳为选择性主义、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等三个方面。 其中选择性主义是指当大众媒介所传达的讯息符合受众的认知范围,且能够满足受众的部份需求时,才能引起受众对它的兴趣而加以注意;选择性理解是指具有不同心理特征、文 化倾向和社会成员关系的人们,会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同一则媒介内容;选择性记忆则是指受众往往只记忆那些对自己有利、符合自己兴趣,或与自己意见一致的传播内容。此后,不少传播学者都对受众选择性心理展开过深入的论述,如阿尔伯特哈斯托夫、巴格拜(Bagey) 、麦克林登(Mcclelland) 、鲁巴(Leuba) 、坦卡德、梅尔文.德福勒等,他们的着述不断丰富着受众选择性心理问题。 中国大陆受众群体的变化 受众的选择性心理问题之所以近来成为大陆传播学界与业界关注的焦点话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近十年来中国大陆的受众群体正在发生着改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受众细分化 近年来不少大陆传播学者纷纷撰文指出,中国大陆受众群体已经越来越趋向于细分化:从大众群体到分众群体再到小众群体,甚至是一对一传播模式,要求我们不断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节目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要。 (二)受众对信息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 长期以来,中国大陆媒介所作的报导多数停留在「走马观花」的阶段,而缺乏一种「下马看花」的耐心。新闻报导深度与广度的缺乏与大陆不少电视台更为重视「名记者效应」,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编辑负责机制有关。在受众对讯息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的今天,单纯灌输世界观的讯息理应销声匿迹,而如何使编辑重新掌控新闻资源,从而为受众奉献出「色、香、味」俱佳的news package 则显得尤为必要。 (三) 受众权益观得到更多的重视- 原来在大陆媒介与受众的传受关系中,不平等始终是其主流,这一点从有线电视运行初 期的「半强制」收费和各地方台在电视剧集间大量插播广告中便可窥知一二(如大陆某有线电视台在播放港片《鹿鼎记》时,一集中插播了七十五分钟广告)。但最近重视受众权益已 经得到了越来越多媒介机构的认同。国家广电总局近年来更是先后三次发布有关条例,对在电

南方周末的媒介定位与受众分析

南方周末的媒介定位与受众分析 《南方周末》是中国报业的一面旗帜,代表了一类媒体的发展方向。以其坚定准确的新闻理念,灵活及时的市场运营,超强力度的舆论监督,成为中国最出色的报纸之一 《南方周末》之所以成功,在于它的市场定位明确,读者人群清晰,内容独家性、深入性较强。《南方周末》的定位是严肃新闻周报,关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萌芽和变迁,关注社会结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悲喜故事,关注在这样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状况,用现代新闻的报道方式,独有的报道视角,反映出来。 从而成为这些国内外重大事件的记录者和评说者。 《南方周末》在细分自己的读者群时这样界定,“我们的读者有思想、我们的读者有责任感、我们的读者占有社会资源、我们的读者影响中国发展。而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人们的知识与财富拥有量成正比。”《南方周末》对受众的定位是:600万的知识型读者。在《南方周末》的读者中,主动读者占全部读者的 75.3%,主动读者具有高度的主动性和忠诚度,是报纸的核心读者;深度阅读读者(阅读70%以上版面或内容的读者)超过58.7%;《南方周末》读者平均每期读报时间达到65.2分钟,比30座城市总体居民阅读报纸的平均时间多出12分钟。《南方周末》曾这样描述自己的读者,“我们的读者有思想、我们的读者有责任感、我们的读者占有社会资源、我们的读者影响中国发展。而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人们的知识与财富拥有量成正比。”客观数据也证明了《南方周末》对其读者群的界定是准确的:它在全国的平均每期阅读率高达1.9%,在北京、上海等九个重要城市的平均每期阅读率高达2.54%,城市读者已经成为《南方周末》的重中之重。《南方周末》对市场进行了有效的心理细分,并进行集中性营销,占领城市中的知识型读者。《南方周末》的读者群中,高中/中专以上文化教育程度达90%,大专以上文化教育程度近60%,本科以上教育程度达30%以上,读者的受教育程度是比较高的。尤其当我们从中国文化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实际水平来看以上数据时,《南方周末》的读者群与其“主流市民阶层”的定位是一致的。

广告受众的心理分析

广告受众心理分析 以香奈儿chanel No5香水广告为例在这样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广告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广告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好的广告策略是离不开消费需求,离不开消费心理的。而最主要的消费心理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物质心理需求,一类是精神心理需求。而广告策略是实现消费心理的主要途径,只有从消费心理出发的广告策略才是最基础,最能对消费者产生指导的广告策略。 一、广告描述 片中,妮可基德曼主演扮演一名从电影首映礼上溜走的女演员,邂逅了巴西演员罗德里格?桑托罗扮演的英俊陌生男子。痴情贫穷的男人爱上光辉熠熠的女明星,镁光灯与荣誉的包围无法阻挡她对爱情的奋不顾身,仓皇逃脱后两人独处时的片刻宁静宛若无人的城市上空,爱情的字典没有了贵贱。一场《罗马假日》的桥段在广告中影射。尾声处的过渡留给了“明天”——刻骨铭心的爱情一如NO.5深沉隽永。 二、广告视觉角度 这个广告片没有很多的语言,但却有着惊人的视觉表现,如黑色,红色等纯色背景上耸立着一个硕大的“5”字,一个极品美女站在正中央,香奈儿5号已经从美女的手中飞了起来,香水浪漫的在空中飘洒,给人一种美和强烈的视觉感。另一方面又与其品牌内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传达的是一种高尚,飘逸和典雅。 三、广告记忆角度 广告一开始就吸引人的注意力,女主角刚刚出场的时候,就出现了香奈儿的标志,这就应用了我们所说的首因效应,目的是为了让首先呈现出来的信息占据消费者的记忆,以此来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并且吸引着观众跟着他的故事情节走,开始突现了的一瓶chanel N5香水,让观众知道这是有关这款香水的,让观众知道广告的目的。广告中故事的男女主角引发观众的好奇心,让人期待他最后结局。诱人关心的题材,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号召力和推动力,是维持消费者对广告较长时间注意和留下深刻印象的重要条件。无论是有机体的物质需要,或是精神的、文化的需要,凡能满足一个人的需要和兴趣的事物,都容易成为无

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分析

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 分析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分析 2007年11月27日星期二 18:39 内容摘要新闻娱乐化已经成为中国新闻传播业界的宠儿,这一现象之所以会在中国成为一种时尚,不单是步世界传媒发展的后尘,更重要的是新闻娱乐化有它本身的市场,本文将要试图分析一下,新闻娱乐化满足的是受众的哪些心理,或者说是受众的什么样的心理成就了什么样的新闻娱乐化现象。 目前,我国新闻娱乐化趋势愈加明显,平面媒体的典型表现为:从晚报飞入寻常百姓家,到都市报浪潮,再到晚报、晨报、商报、都市报一市多报的竞争局面;电子媒体的“娱乐化”更丰富多彩,从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晚报浏览》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30分》等等,娱乐化新闻节目一经推出便得到受众的欢迎和市场的追捧,显现出社会对新闻娱乐化的认可。[1] 对“新闻娱乐化”概念,目前学界还没有一个标准的或令人信服的定义。概要地说,新闻娱乐化一是指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注重报道名人趣事、带煽情性、刺激性的新闻、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或者将硬新闻软化处理,寻找时政、经济、法律、国际新闻中故事性强的元素突出描写。二是指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描述,通过描述新闻中有趣的故事、情节、细节,使各种新闻内容衍变为趣味性、戏剧化的新闻。 新闻娱乐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产生的现象。当前,娱乐化新闻的热销,也和受众心理变化有关,因为转型期受众心理出现了本位意识的趋利性、自主心理的务实性、接受心理的求俗性等趋向。[2] 马克思说过:“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同样,任何一种媒介现象的产生必然存在一定的社会需求。从受众层面来看,应该说,正是受众的心理需求,为新闻娱乐化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精神需求也是多元化的,人们渴望获得周围世界变动的信息以

新旧媒体环境中的受众心理变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69580155.html, 新旧媒体环境中的受众心理变迁 作者:刘韵竹 来源:《神州·上旬刊》2013年第05期 摘要:当今社会,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已成为人与社会交流沟通的纽带,大众传媒将抽象的社会具象为人们所可以接受的图文信息。现如今,与其说人们置身于社会环境倒不如说置身于媒体环境中,与其说受众心理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更不如说受媒体环境的影响。人随境转,受众的心理也在随之发生相应改变。 关键词:新旧媒体环境受众心理变迁 在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发布的《第五媒体行业发展报告》中,将第五媒体定义为:基于 无线通信技术,通过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展现信息咨询内容的媒介形式。与其相对应的,报纸、杂志等“第一媒体”、广播“第二媒体”、电视“第三媒体”和 PC互联网“第四媒体”。 ① 这“四大媒体”都有共同鲜明的媒体特征并在积极寻求拓展。首先,它们都具有实体性、中介性、负载性、还原性和扩张性等这些原本媒体特征。第二,它们都有大众传播功能,其传 播特点表现在有规模庞大的传播机构,第三,当前的“四大媒体”都表现出各自的传统特性,②其各自的优势与劣势也都较为明显。现在,手机媒体已经是广受关注的社会主流媒体之一了。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最突出的特点是它具有能够令不同程序在同一时刻运行的嵌入式系统。嵌入式程序分成两部分,即前台程序和后台程序。前台程序通过终端来处理事件,其结构一般为无限循环;后台程序则掌管整个嵌入式系统软、硬件资源的分配、管理以及任务的调度,是一个系统管理调度程序。它实际可以有多种含义,比如手机上的后台,其实就与电脑系统中的最小化差不多,只是隐藏和缩小的概念。虽然叫做隐藏和缩小,但是实际的程序仍然是在运行中的。几个网页、软件在同一时间共同运行,形成了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信息接收的“同时性”。 麦克卢汉认为:“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受众作为传播过程的一部分,从来都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了解受众的喜好与期待,也是各大媒体的迫切要求。 受众的思维与心理是微妙而不易把握的,原因是受众心理特征丰富、且急具变化性。从接受角度来看,按照受众群体的文化知识水平的不同、价值观和精神追求目标的不同,可以将受众的心理层次又可分三个:(1)“消闲心理”,它是新闻受众心理的基本层次;(2)“求知心理”,它是新闻受众心理的较高层次;(3)“研究心理”,它是新闻受众心理的高级层次。③传统的传播观念认为受众为了解决自己无知或知之不多的问题,也要对客观世界的最新变化急于了解,特别是对新事物、新情况、新环境等更是关心备至,当代的受众较之以往对媒体的要求

心理讲座心得体会1200

心理讲座心得体会1200 篇一: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心得体会 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听了这次这次讲座,使我对“健康”有了重新的认识,在日常的生活我们往只关注身体健康,事实上除了身体的健康,更应该关注心理的健康。 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能帮助我们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我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 如何拥有健康的心理:第一,需要我们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第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第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听了这些,我觉得我还有很多地方都做得不够,比如科学的生活方式和自我心里调节这两个方面。很多人来到大学后就变得松散,逃课、泡网吧、谈恋爱。在大学我们肩负

改变自己命运的责任,所以要保持心理健康。第一,我们应该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二,学会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 “恋爱心理健康”从健康的心理行为,如何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业的关系和如何对待困扰大学生的恋爱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精彩分析。恋爱给人带来美妙的感觉,我们需要培养健康的恋爱心理行为。第一,加速自我的心理成熟。培养独立的人格,能体贴、关怀、尊重他人。第二,培养与异性交往的能力。异性间的交往需要注意的是:注意交往的范围、间距、场合、分寸。第三,选择与自己心理特点相配的恋人。要使恋爱生活和谐,减轻恋爱对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选择与自己心理特点相配合的恋人是有必要的。第四,学习掌握性生理和性心理卫生知识。作为大学生,一定要摆正学业与爱情的关系,学业永远是第一位的,如果学业没了,爱情也不会长久。也提出了一些女生保护自己小技巧,借用身上的物品当武器,如尖头鞋、高跟鞋、发卡甚至钥匙,来攻击“色狼”,另外,最好在自己的小包包里准备一个小别针,以便不时之需。

国内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心理分析

国内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心理分析 一、节目悬念俘虏下的受众心理 1、先期议程设置,环环紧扣受众心理 从一定程度上讲,“议程设置”,集中体现在电视节目中对各个环节的设置上。尤其是在真人秀节目中,环节的设置是较为突出且必不可少的一个层面,它决定着节目的“游戏规则”和发展方向,搭建起了整个节目的阶梯和框架。 拿湖南卫视推出的“快乐男声”这一选秀节目来说,其主体分三轮进行,第一轮海选,节目组从国内6个中心唱区、分唱区和11个网络唱区以及一些海外唱区中选出前120强选手,进入第二轮总决赛突围赛,在激烈的竞争后,选出前11强进入总决赛,最终角逐出冠亚军,期间又有积分赛、挑战赛、复活赛等各类赛事,环环紧扣。 那么,在如此紧凑的环节设置下,观众就会自觉不自觉地紧随观看,特别是在前期观看中,若选定了某一自己欣赏的选手,那么在选手晋级与否,最终获胜的是谁等这些悬念的牵引下,便会更加的关注这一节目的进展。 2、拟态环境下,受众的身心参与及情感共鸣 其实许多时候,观众收看真人秀节目其实就是在寻找一种情感上的寄托。一首歌,一段独白,一个幽默话剧,似乎就是你所想去表达的感情,节目里的评委与观众也是你情感的聆听者,心里话的倾诉对象,而真人秀节目的情感表达又往往要比电影电视剧里的更加直接和贴切,这就使得真人秀节目成为了观众们的一个情感宣泄的绝佳平台。 因此,很多喜欢看真人秀节目的人,经常会和着节目中的选手一起欢唱、一起舞蹈、甚至是一起哭、一起笑,直到最后,那个被他选定且一直追捧的选手几乎成为了他自己的化身,节目里所发生的一切,似乎就在他身边,让他感觉到节目里的环节就是为他设置的,他在参加这么一个比赛的过程。 于是,选手在表演时能否做到最好的一面,选手的参赛作品是否能受到评委的认可,选手的表现能否得到观众们的支持,也就自然而然成了让他最为牵挂的一件事情。那么,当节目的旁观者变为了节目的亲身参与者,而节目的悬念也就在这种心理作用下,被进一步的放大,吊足了观众们的胃口。 3、打破刻板印象,重塑受众期望 在大家的印象中,弱势群体是怎么样的一批人,老弱病残是吧。那当这些孩子或是残疾人参加真人秀节目时,大多数的观众又是抱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在收看呢。 真人竞技,优胜劣汰,在这样一个残酷的舞台上,观众所追捧的大都是多才多艺的帅哥美女们,他们有魅力,有气场,卓尔不凡。但是,这也反向预示着,当舞台上有黑马杀出时,也定然会让大家耳目一新。真人秀节目也正是在某些情况下,充分运用这一受众心理,让一些有着一技之长的,大家印象中的弱势群体一鸣惊人。这种360度的逆向悬念,则将节目效果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带给受众更多意外之喜和刺激感。

媒介与受众

媒介与受众 -------浅谈媒介与受众的关系 1.报纸、杂志、电台、电影媒介时代,媒介单一化,受众若要获取信息只能选择这些单一 的媒介,受众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在此期间因为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媒介也一度作为战时的宣传工具。媒介的影响力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大脑,并且迅速产生传播者想要制造的传播效果,而受众无力抵制媒介的影响,只能按照传播者所期望的方式行事。媒介威力巨大,受众孤立无援、在媒介面前显得软弱无力。随着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功能独特地新媒介逐渐涌现,支配着人们的生活,由于这些新媒介所开发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丰富个人生活而设计,大众更多地感受到它日益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学习、交流工具,有些人花在媒介上的时间甚至多于与朋友、家人的相处时间,在这些人看来,媒介的出现及发展并非是在腐蚀人们的思想、造成社会混乱,相反它是温和的,大众传播工具越来越丰富,受众甚至可以主动地选择、运用媒介来获取信息,满足自身的需求,通过对媒介内容的分析从而做出不同的反应,这就是“使用与满足理论”所提出的研究假设,它更多地关注的是受众对媒介主动、积极的使用,而并不关注媒介对受众产生的负面效果。媒介技术不断进步,媒介内容不断丰富,公众越来越依赖媒介,媒介在公众生活中的作用似乎又回到了大众社会理论时期的那种状态;不同的是,公众在面对众多媒介和信息时有了更多的主动权,媒介的影响力是通过受众对它们的自由选择表现出来的,因而媒介技术倾向于个人化方向发展,如数字电视、电子邮件等技术媒介的出现,媒介并不能强制我们去认同它的观点,相反受众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能影响媒介内容的采集,从这一点上说,我们似乎又处在“有限效果论”时代。新媒介越来越倾向于与受众的互动或是提倡受众与受众之间的互动,特别是网络技术地不断更新和完善,网络媒介的作用力也越发明显,人们更多地通过这种新的媒介方式进行人际交流、获取信息,这也表明大众传播中将逐渐蕴含人际传播的内容,媒介与受众的关系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谁影响谁的层面,而是朝着相互影响这一更为复杂的层面发展,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也促使媒体和受众的关系的重新审20世纪60年代以后,电视、因特网等媒介技术进一步成熟,信息内容不断的丰富,公众不仅有了平等接受信息的机会,而且积极地寻求信息为己所用,在面对同一信息时不同地受众有不同的解读,受众在接受过程中表现出主动性和选择性。网络技术更是给人们搭建了自由言论的平台,受众变得更为积极,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现在的受众甚至会充分运用媒介发布信息,变受者为传者。以60年代为界,之前的研究注重媒介效果,是传者本位的时代;之后的研究越来越关注对媒介受众的研究,是受者本位的时代。如今,在新媒介背景下绝对受者与绝对传者的角色被淡化甚至消失,媒介与受众的绝对界限越来越模糊,两者关系越来越暧昧,媒介本应扮演信息真实再现者的角色,生产信息发布给受众;受众应扮演着信息接收者的角色。随着新媒介的不断涌现,媒介之间的竞争加剧,媒介充分挖掘受众自我实现的需求,更多地以受众而不是以客观的新闻事件为主题去生产信息,迎合受众; 而作为受众则更多地利用媒介发布自己的信息,而不是接收媒介发布的信息,受众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 2.受众是由不同层次的各个群落组成的,他们分别根据自己的信念、爱好和需要,有分析、 有选择地接受大众媒介的传播,而且他们还会积极地参与媒介传播活动。如果媒介的传播活动没有受众的参与就不能说是完善的,有时候受众既是接受者又是传播者,有时候受众还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监督者。所以传统的大众传播活动中,以传者为主导的信息“推入” 的传播定式是不可取的。那么大众媒介与受众的关系究竟怎样呢?大众传播学认为,传播

第七章--广告受众审美心理分析教学内容

第七章广告受众审美心理分析 现代营销尤其是4C营销观念时期,人们将目光集中于商品消费者的需求上,因此现代消费心理研究被重视起来。广告的美学规律研究,除了从现实广告本身研究分析之外,也应十分重视对广告受众的审美心理进行分析和把握,这样有助于同广告受众进行深层心理沟通,进而加速其采取消费行为,取得更好的广告效果。 第一节广告受众审美心理的差异与沟通 一、受众审美心理差异性现象 人的审美心理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人的审美心理的形成与人的社会实践的范围、条件有关,与人生存的社会环境以及个人的教养、素质等等有关,这样形成了人们形形色色的审美心理倾向和审美心理能力,对同一审美对象,产生了各自不同的感受。 (一)日常广告审美中存在着不同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 1、从表现形式和风格来看,不同受众对广告的形式和风格有着不同要求 2、从表现手段来看,不同受众倾向于不同的广告表现方法和媒介载体 3、不同受众的审美心理不同,即使是同一受众,其审美心理也会随着诸多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二)新的审美心理差异为广告准确把握受众心理提出了新的难题 二、受众审美心理差异性的形成因素 审美心理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人生存和实践的环境和条件。由于生存环境条件不同,便形成同一环境条件下大致相同的审美偏好和趣味。 (一)环境条件 1、时代 2、国度 3、地域 4、城乡 (二)习俗条件 习俗条件主要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能够体现习俗条件的社会因素主要是民族。因为不同民族最明显的特征在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三)生态条件 生态条件一般是指人的生理因素,例如年龄、性别、肤色(指人种的肤色差异,而非同一人种中各人肤色的差异)等。 (四)阶层条件 1、经济状况 2、职业状况 3、文化教养 三、受众审美接受心理的特征 (一)探究 案例

新媒体时代受众心理特征变迁_陈业雷

调查与研究 青年记者·2011年1月下 播要延伸辉煌,关键要不断创新。江苏省泰州交通广播开播以来,在做强“内涵”建设的同时,积极通过各种活动变“无形广播”为“有形展示”,打造品牌的立体形象,以此来提升品牌的公信力和号召力。 近年来,泰州交通广播不断提高经营创收能力,以主流传播媒体的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为自身目标,努力开拓市场,营收结构日趋优化和合理。先后成功举办了欧亚国际花园楼盘推介会、“华林丰田之夜”泰州交通台主持人见面会暨后弦歌友会、 “奇瑞之夜”七夕情人节假面舞会、游鸿明歌友会,三泰啤酒之夜阿牛歌友会、泰州交通台开播周年庆暨游鸿明歌友会、动感地带音乐动力营第三季音乐PK 赛和街舞挑战赛、车博会、家装节等大型活动,在泰州市场 及周边地区产生轰动效应,不仅扩大了频率的社会反响,提高了市场影响力,也有效拉动了交通频率在年轻时尚群体中的影响力。 在一系列品牌活动的带动下,泰州交通广播变“节目销售”为“销售节目”,电台经营出现了几个显著的变化。 一是广播广告结构明显改善。与部分电台广告药品唱主角、品牌广告引进难状况不同的是,交通广播品牌广告异军突起,药品广告仅占不到5%,特别是随着交通广播影响的逐步扩大,频率对汽车、房产、通讯、金融等行业广告的吸纳能力明显增强,成为频率广告的主体。 二是节目对广告的吸纳能力明显增强。如由移动特约赞助播出的《马路精灵》,由娃哈哈特约赞助播出的《下班 万岁》节目,由东风日产先后特约播出的《车行天下》和《非常早报》节目,相继由天安达、玉成置业、东润第一城等房产冠名播出的整点报时,体现出优良平台对广告的吸纳能力。 三是广告散户群明显扩大。除整点报时、59分提醒报时、半点资讯、主打节目继续实现冠名/特约播出外,还开发了天气预报特约、主持人冠名、植入式小专题等广告新产品。在整体广告市场波动大而广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复杂环境下,交通频率的广告收入平稳增长。与以往广播广告常年无人问津不同的是,交通广播成立以来经常会接到客户关于价格等方面的咨询电话,亦有客户慕名而来,投放中长期广告。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广播电视台) 新媒体时代受众心理特征变迁 ● 陈业雷 陈红 从 新闻传播学角度而言,受众主要是指大众传媒中的信息接受群体, 其中包括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还有现代网络媒体的使用者。从另一角度而言,大众传媒的受众其实就是在大众传媒面前具有不同需求的个体。他们作为大众传媒的传播对象,其心理特征不可避免地因为媒体形式的不同以及时代的变迁,而产生相应的变化。也正是在这种不同的差异中,受众在接受媒体的文化传播方面,表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倾向。 传统媒体时代的受众心理 传统媒体时代,报纸、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媒,其功能重点在于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它们满足了受众的信息需求,与此同时人们从媒体中也了解到了外部世界发生的事情。受传者们一直关注着传统媒体,因为他们通过媒体得到了各种需求和满足,而且足不出户就能与外部世界保持密切的联系。在网络出现之前,尽管受众对于信息接受的选择太过单一,交互性也略显单薄,然而受众的各种心理预期的确通过传统媒体得到了满足与释放,能够在短时间内接收他们需要的信息,同时获得心灵的放松,在与媒体的接触过程中加快了自己的社会化进程。经过分析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受众在与传统媒体接触的过程当中所呈现 出来的特征大致如下。 第一,获取信息,认知世界。获取信息是受众对于传统媒体的最基本要求,他们希望通过大众媒体及时全面地了解生活的这个世界所发生的事情。信息是每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所不可或缺的。如果只是通过小众的、集体的传播,人们根本无法掌握足够的信息和知识来保障正常的生活、生产。只有掌握了足够的信息,人们才能够面对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不稳定因素,及时将自己的行为调整到正确的方向。因此,获取信息、认知世界是受众心理的一个最基本特征。 第二,期待认同,寻求心理归属。

广告受众心理分析

广告受众心理分析 “广告受众”一词是广告研究人员从传播学理论中借用“受众”这一术语改造而成的广告学专用术语,指广告传播活动中,广告信息传播的对象,广告信息的直接接触者、接受者。受众并不是被动接受广告信息、消极接受刺激、做出预期反应的客体。相反,他们是信息处理的主体,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对广告信息主动地进行选择和加工。广告宣传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受众对产品的选择,实现购买行为,这就要求商家必须准确地了解和把握受众的消费心理特点,认真研究人性,通晓人的心理定律,只有如此,才能对自己产品营销趋势心中有数,知道自己产品能否吸引消费者,畅销还是滞销,能否给自己带来利润等等。可以说,研究受众心理是成功广告的关键所在。 一、广告受众的一般心理过程 广告受众心理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①感知、记忆、想象、思维都是受众对企业形象、商品形象的认识活动,都是为了弄清商品形象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统称为受众心理的认知过程,在此基础上,受众对商品产生信任情感,采取购买行为。广告宣传对公众施加影响的基础就是认知过程,其结果就是引起受众的高度注意、强化受众的记忆心理。②由于生理欲求和社会欲求会引起受众产生不同的内心变化,可以造成受众对商品的各种情绪反应,如果情绪反应符合或满足了其消费需要,就会产生愉快、喜欢等积极态度,从而导致购买行为;反之,则会产生厌恶态度,就不会产生购买欲望。受众对待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态度而产生的行为态度,就是购买

心理活动的情绪过程。受众根据自己的需求、动机、兴趣、理想等个性意识倾向和性格、气质等心理特征,对企业形象、商品形象产生满意或不满意、愉快或不愉快等方面态度的体验。③在购买活动中,受众表现出有目的地和自觉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努力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和情绪障碍、实现其既定购买目的的过程,这被称为受众心理活动的意志过程。受众心理活动的意志过程具有两个基本特征:明确的购买目的;排除干扰和困难,实现既定目的。 二、广告受众的心理特征 作为广告受众接受广告信息的核心层面是其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在感知、欲求、情感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征。 广告受众的感知过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刺激阶段:刺激是引起受众注意的广告作品的物理信息。广告作品的大小、颜色、形状等都能够形成刺激,吸引受众的注意。感觉阶段:指五官对广告刺激的信息的接受。所有广告信息进入人的大脑首先要经过感知过滤。感知过滤有生理过滤和心理过滤。情感阶段:是受众根据自己的主观情感标准来评估、过滤广告信息。心理过滤包括基于先天的因素(如个性)和后天的因素(如自我感觉、兴趣)来评估广告信息。知觉阶段:则是对广告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形成有意义的和连贯的现实印象。记忆阶段:受众的记忆活动是一个选择性过程,只选取那些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对自己有利的和自己愿意记住的信息,而忽略那些无关的。 关于受众的心理欲求研究,有一个专用的概念范畴即“需要”。需要具有以下特征:①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缺乏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