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_论语_选读_中的教学问题与对策初探

_论语_选读_中的教学问题与对策初探

_论语_选读_中的教学问题与对策初探
_论语_选读_中的教学问题与对策初探

2008年10月

总第128期

?基础教育

新课程研究教育诊断

◇浙江苍南县桥墩高中

吴细云

《<论语>选读》中的教学问题与对策初探

[摘

要]开设高中语文《论语》选修课是一项新尝试。目前,可借鉴的教学资料不多,对广大语文老师

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作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结合平时的学习思考以及教学观摩所得,就教学《<论语>选读》过程中所遭遇的难题以及如何应对谈自己几点浅见,以抛砖引玉。

[关键词]《<论语>选读》问题对策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它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和途径,以扩大学生发展的选择空间。高中语文选修课共五个系列,

《论语》选读属于“文化论著选读”。

开设高中语文《论语》选修课是一项新尝试,目前,可借鉴的教学资料不多,对广大语文老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需要一线老师在实践中持之以恒地探索和总结。

(一)

《<论语>选读》教学的困惑

《论语》自东汉起就长期被奉为经典,宋代之后更成了科举时代每个读书人必读的教科书,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源头、一块基石,孔子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和伟大的人格魅力带给后人以深远影响。教学《<论语>选读》

,笔者发现有不少的问题:1.作为语录体散文,《论语》语言虽然具有通

俗的口语语体特点,但是它和当前的生活毕竟有

2500多年的距离,学生理解文本本身具有相当的难度,怎样缩短与圣人的时空差距,克服学生的心理排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产生对文本深入探究的欲望?

2.《<论语>选读》的教学单位———篇,虽经编者按主题进行材料重组,但语录体的文体特征使得它依然不如其他作品那样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而更多的是记录孔子与弟子们生活的侧面、思想的断片,材料零散,学生比较容易断章取义。

3.《

论语》具有经典性与可读性,历经千年读者的解读,常读常新,比较具有轰动效应的如台湾学者南怀瑾的《论语别裁》、首都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百家讲坛《论语心得》等。如果说老师在课堂上试图要给学生一个权威的解释,那无疑是荒唐的,而对今天的高中生而言,在准确目标定位的前提下,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并融入自我的生活体验,

以辨证的眼光对《论语》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二)

《<论语>选读》教学的对策

那么,针对上述问题,如何进行有效突破,进而增强学生对《论语》的探究意识与学习的兴趣?下面是笔者的学习思考与教学实践的点滴体会,以抛砖引玉。

1.还原式诵读——

—激发学生对文本深入探究的欲望。《论语》中有不少具有生活场面特征的语录,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场景。还原式诵读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对具有生活场景特征的语录的诵读,最大限度地还原生活的本真———接近2500年前孔子生活原生态。

孔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一说起孔子,人们通常会浮现出

“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模

样,那个闪耀着仁者、智者与勇者的人格魅力的孔子是一个万众敬仰的圣人形象,给人以神圣与敬畏的感觉。

指导学生进行还原式的诵读,提供说话的背景、言语的情境,模拟说话者的语气、语调甚至表情、神态、动作,学生读到的是一个具有真性情的、能爱能恨、有悲有喜、有血有肉的鲜活形象。比如朗读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7、

5),让学生了解发出这一感慨的背景是在孔子周游列国后、理想不获实现时,而此时孔子已经是一个鬓发苍苍的老者。从“矣”、“也”等语气词和主谓倒装的句式,学生感受到了孔子对岁月催人老的感慨之深,对周代文化的推崇与向往之至。

孔子学生颜渊死了,孔子发出“噫,天丧予!天丧予!”的悲叹,颜渊是孔子最为赏识的学生,英年早逝,孔子的悲痛不言而喻:

“老天真是要了我

的命了!老天真是要了我的命了!”学生还原出来了当时的孔子垂胸顿足、呼天抢地的情状。

对于学生的教育,孔子给人的是循循善诱、诲

155

?基础教育

2008年10月

总第128期

新课程研究新课程研究

EW

CURRICULUM

RESEARCH

人不倦的大教育家的形象,而通过对《论语》有关章节的还原式解读,学生则更多地读出了孔子的真性情来。比如关于“三年守孝期”的讨论,宰予提出了“三年太长”的异议,孔子虽然并不同意宰予的看法,但是没有直接而明确地反对,宰予出去后,孔子对他表示了不满:

“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

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孝,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父母乎?”学生说,孔圣人竟然也会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

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斥责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那语气有点类似今天的老子骂儿子:

“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老子不说也罢!”温

文尔雅的孔圣人也会对自己学生震怒而大动肝火?通过还原式诵读,学生对孔子的反映感到了很大的意外,对宰予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也有了更强烈的探究意愿。通过还原式的诵读,学生读出了走下圣坛的孔子,不是一味板起面孔说教的老夫子,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十全十美的神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悲有喜的性情中人,是一个有着深邃思想和崇高人格同时也有缺陷与不足偶尔还喜欢耍些小性子的凡人,是一个处处碰壁却有着美好憧憬的固执而又可爱的老顽童,让人倍感亲切,这比预期的丰满许多。还原式诵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深入解读《论语》的兴趣。

2.整体性解读——

—避免学生对文本孤立片面的理解。《论语》的组合形式是“篇”和“章”,所谓“章”是一个个相互独立的段落;

“篇”则是若干

“章”的集合。章与章之间没有严密联系,尽管《论语》选读的编者按主题对语录进行重组,但语录体的文体特征使它依然不如其他作品那样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比较零散,这要求老师指导学生对分散于不同篇章的内容进行整和,即作整体性解读,以避免断章取义。

比如,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仁”

在《论语》中一共出现了100多次,分散于《论语》的全书中,而比较集中的体现在“

克己复礼”“仁者爱人”等章节。《论语》选读中对“仁”的集中阐述有: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

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

哉?”颜渊曰:

“请问其目。”子曰: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2、1)②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

“何

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

也已。”(6、30)

孔子的“仁”的思想既是对人内在道德修养的要求,也是对外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准绳;而加强自我道德品质修养(修己)是前提和基础,只有提高自我修养,方能做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爱人)。

对于“仁”,孔子不仅停留于理论层面的阐述,也有实践层面的论述:①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5、12)②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

曰:

“不知也。”又问:

“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

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

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

仁也。”“赤也何如?”子曰:

“赤也,束带立于朝,

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5、8)

在孔子看来,

“仁”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无论

是他的学生子贡、冉有,还是公西华都没能达到“仁”的标准,孔子甚至谦虚地认为自己也没有能够做到。但是他始终没有停止对“仁”的实践与追求。在另外一个场合,他又提到了“

仁”:“子曰:

‘仁

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7、30)既然“仁”如蜀山,高不可攀,孔子为何又说“仁”并不遥远,只要我想要“

仁”,那么“仁”就会到来呢?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吗?学生颇为疑惑,通过统观前后章节,整体解读相关文本,学生感受到了前者是孔子对人格修养的高标准、严要求,后者则是对主观态度、努力程度侧重关注:只要心中有强烈的意愿,有迫切的需求,有足够高远的理想与目标,那么就会千方百计、永不停息地前进,那么“仁”离我们就越来越近了。由此可见,只有综合散布在各篇中的语录,对“仁”进行整体解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才不失偏颇。

3.个性化解读——

—关注学生个体审美的差异性。阅读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对于同一作品,不同的读者由于认知水平、成长经历、情绪体验等的不同,得出的结论往往具有较大的差异,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经典作品《论语》历经千年读者的解读,常读常新。台湾学者南怀瑾解读《论语》,他以独特的视角、渊博的学识和幽默的语言带给读者会心的微笑;于丹教授面对亿万观众对《论语》进行了生活化的故事性解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更能迎合普通观众的口味。

作为21世纪的读者,面对圣人留下的这样一座“大宅子”

,我们应该怎样进行目标定位?《论语》

选读《前言》部分明确指出,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是

156

2008年10月

总第128期

?基础教育

新课程研究“这件事情我们应不应该做”的观点,纠正其错误思想,在谈话中我们还讨论了宿舍这个大集体中如何维护一个安静温馨的小环境,做到“换位思考”,在对她舞蹈水平表示肯定的同时,给她提出了希望。在多次的长时间的谈话中她了解了自己的不足,明确了老师的意图和对她的希望,在此之后,这位同学的表现越来越积极,做事情也沉稳多了。因此,虽然教师希望学生更快地进步,但也要看到事情应是循序渐进的,不能急于求成。

(三)新课程理念下,用爱心与耐心成就学生教育工作

对待班内学生问题,笔者感觉真的是不容易,

对学生既要有爱心、又要有耐心,教师既要为学生之师,又要为学生之友,感情要做到润物细无声,用教师的真挚,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互动,去感染一颗颗心灵,让她们从我们身上学会一种关爱、一种精神、一种品质,达到一种默契、一种理解、一种理性的思考,从而最大效度的实现教育学生的目的。

多一份爱心,少一份冷漠;多一份耐心,少一份嫌弃。要始终相信:爱是教育的重要源泉,爱心是学生教育工作成功的基础,耐心是学生教育工作成功的保证。

"""""""""""""""""""""""""""""""""""""

(上接第187页)

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目标已经明确,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呢?笔者以为,我们不妨做贪婪的“拿来主义者”,一是将学者专家的经典解读拿来,作为学生对照解读的借鉴材料,让学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读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二是对《

论语》文本本身的拿来,当然不是全盘吸收,而是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放开眼光,自己来拿,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并赋予时代与个人的因子,将之改造成新宅子,即做具有独特的个人体验与感悟的个性化解读。

比如,上文提到的“

待贾而沽”章节,笔者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在当前的社会,你认为“待贾而沽”是否已经过时了?如果你正面临着择业问题,你会选择“待贾而沽”还是“毛遂自荐”

?学生兴趣盎然,课堂上学生各执一方,或引经据典或以事实说话,辩论甚是激烈。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以广阔的发挥空间。阅读的过程不仅重视学生阅读体验的差异性、独特性,还注重学生对文本意义达成的共识:无论是选择“待贾而沽”还是“毛遂自荐,必须具备的一个前提就是具备“

真才实学”。又如,教学“知其不可而为之”时,笔者抛出了一个问题:你对孔子的这一行为如何评价?它引起了怎样的联想?下面是课堂片段的实录:

生1:明知道是行不通的,为什么还要“呆呆往前冲”呢?这是无谓的浪费资源。从当前追求生活高质量与高效益的角度,我不同意孔老夫子的做法。

生2:面对礼崩乐坏、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对照文中其他隐者,我认为孔子的的行为应该肯定,他的精神值得称道。

生3:如果说前面就是死胡同,你为什么不绕道而行呢?孔子真的很固执也很迂腐。

生4:

“知其不可”应该是一种“主观的意识”

而不是“客观的存在”,没有去反复的尝试,又怎么得知一定行不通呢?是否有可能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况呢?

生5:我听于丹教授讲了一个故事:说日本有一位茶师根本一点武功都不懂,却以内心的勇敢战胜了武功高强的武士。看来,这世上没有“不可能”,只要你内心足够坚强。

生6:我想起了一句话叫“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人需要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和勇气,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果人人都学长沮、桀溺,个个都隐居山林,那社会还谈何进步?

课堂的气氛异常热烈,处于思维的兴奋点上,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他们的表现大大超出课前预想。课后的反思使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其实,很多时候,课堂上缺少的并不是学生的灵气与睿智,而是缺少老师的引导启发,缺少老师对学生“表达欲望”的调动。

以上是笔者就《论语》选修课教学中所遭遇的问题谈了几点肤浅的看法,个人以为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方法,一定要树立文本意识,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与古圣先贤对话。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设置,为每一个学生创设了一个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也为每一个语文老师提出了一个教学研究的难题。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实践,去总结,才能将新一轮课改落到实处。

教育诊断

157

《论语选读》知识点整理

《<论语>选读》知识点整理(结合步步高用) 01为政以德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 句子通假字本字句子通假字本字 ⑴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⑷选贤与能[练习五中] 与举 ⑵道之以政道⑸矜寡孤独废疾者[练习五中] 矜鳏 ⑶无乃尔是过与与 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 句子活用类型句子活用类型 ⑴齐.之以刑形作使动⑹不独亲.其亲[练习五中] 名作意动 ⑵曰:“富.之。”形作使动⑺不独子.其子[练习五中] 名作意动 ⑶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形作使动⑻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形作名。 ⑷则修文德以来.之动词作使动⑼既来之,则安.之形作使动 ⑸于斯三者何先.名作动⑽远人不服而不能来.动作使动三、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句子句中义今义句子句中义今义民免而无耻 ..东蒙主以(之)为认为..没有羞耻心不要脸昔者先王以为 季氏将有事 .......使他们来归顺后,就要让他们安..于颛臾动武有事情既来之,则安之 下心来既然来了,就安下心来 四、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 句子类型句子类型 ⑴为政以德状后⑴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状后 ⑵道之以政状后⑵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状后 ⑶齐之以刑状后⑶临之以庄状后 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状后⑷君子哉若人!主谓倒置 ⑸使民以时状后⑸尚德哉若人!主谓倒置 ⑹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状后⑹既庶矣,又何加焉疑宾前 ⑺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状后⑺于斯三者何先疑宾前 ⑻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⑻固而近于费状后 ⑼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省略句⑼季氏富于周公状后 ⑽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⑽君孰与不足疑宾前 ⑾何以伐为疑宾前 02克己复礼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 句子通假字本字句子通假字本字 ⑴周监于二代监鉴⑷女安,则为之女汝 ⑵五世希不失矣希稀⑸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女汝

《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

《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 1、弟子问仁 、重点字词 1.尧舜其犹病诸:其:恐怕,表推测病:不足 2.请问其目:目:细则,条目 3.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的封地 4.其言也讱讱:说话谨慎 5.问知子曰:“知人”知1:智慧,名词知2 :了解,动 词 6.樊迟未达达:明白 、通假字 1. 错:同“措”,放置 2. 乡:同“向”,刚才 、词类活用 1. 直:正直人,形作名 2. 立:使.... 站得住 3. 达:使……行得通 4. 远:远离形作动 四、古今异义 ①克己复礼为仁古:恢复,归于今:再,又 ②请问其目古:条目,细则今:眼睛 ③请事斯语也古:请你让我做今:请求别人做 ④举直错诸枉古:弯曲,不正今:冤枉 ⑤选于众,举皋陶古:选用,推选今:向上托或抬 ⑥尧舜其犹病诸古:难以做到今:身心不正常

五、特殊句式 (一)状后: 1.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2. 选于众 (二)主谓倒装:富哉言乎 、重点字词 1、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 愿无伐善,无施劳 伐: 4、 士不可以不弘毅 5、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 6色取仁而行违 7、 士而怀居 8、 盍:何不兼词 逾:逾越,矩:规矩 夸耀,施:表白 弘:远大,毅:意志 闻:名望,名声 色:外表,取:趋向、求 怀:留恋 、通假字 有:同“又” 三、词类活用 2、立身处世 2.四十、五十而无闻焉 动作名 名望 3.敝之而无憾 使动 使 ……破 4.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使动 安:使? 使……信任 怀: :使?……怀念 5.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名作状 在… …之后 6. 士不可以不弘毅 形作名 意志 卜有五而志于学 安逸 名作动,立志 1.吾 信: 同“凋”

《论语》教学反思

《论语》教学反思 把《论语》与生活结合,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其实很生活化,她离我们很近,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 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希望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在情操修养,立身处事,为人治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导,从而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坚定的价值观和乐善好学的品格和气度。当然也想借这些短小精炼的小短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初一学生所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学生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来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传统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在教学实践中,我把《论语》的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一篇文章时,引导学生学习孔子为社会改革而努力的行为,感受了他那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请学生列举与孔子一样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同时谈论作为一位中学生的我们,如何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在教《知知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充分谈论日常生活中求知的态度、对待错误的态度、为人处世以及如何看待时间流逝等话题,再过渡到课文时,学生既容易接受,又深受启发。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论语》十则的内容相当广泛,两者联系,尤其是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勾,对学生的启发是很

(完整版)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整理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二、正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三、参考译文 1. 孔子说:学习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君子吗?” 2.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3.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可以做老师了。” 5.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 6.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依然乐在其中。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 9. 孔子说:“多个人一起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10. 孔子在河岸上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夺去,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四、重点字词 1、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 2、说:通“悦”,愉快。 3、朋:志同道合的朋友。 4、乐:快乐 5、知:了解、理解。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素质教育的难以实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思考。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全面实施语文素质教育,改进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本文主要阐述了语文审美教育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育美育教育中学语文 中国语文教学在经历了近3000年漫长的历史发展后,具备了完备的内容和形式。然而,时至今日,语文教学在目标和方法上越来越显示出其游离性和陈旧性。于是,教学质量滑坡,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了几十年语文,字都写不好”的现象屡见不鲜,我国语文美育的理论准备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 一、中学语文课程中的美育问题 1、日常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所谓的语文美育,只是抓住课文中的某些词句,刻意同美学概念挂钩,形成教材分析加美学术语的套路,实际上课内容与美学概念仍是未能完整结合的两张皮。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育,甚至会因为重形式而无法落实语文内容的教学。这样的美育,并不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

部分。部分老师之所以能把语文课同美育较好地结合起来,往往得力于他们自身的文化素质,或者是自己独创性的教学经验。他们的课充满诗意,氛围活跃,能收到

“陶冶情操、启发智慧、传授知识”的综合效益,但其实践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缺少自觉性、主动性,也缺乏推广性。他们创造的宝贵经验,并不能让其他教师也同样获益。因此,加强理论研究,构建一个完整的语文美育理论框架已是刻不容缓的一个问题。 2、构建语文美育的新框架时,有必要进一步明确语文美育的性质。美育不是语文教学的附属或者点缀,也不仅仅是为了进行情感陶冶。从根本意义上说,语文美育是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而美育,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方式。 3、教师自身审美素养不高是制约语文美育的瓶颈。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语文教学则更加具有艺术特性。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是主导者,应激发、调动学生的审美热情和独创冲动。同时,教师自己应更多地在课堂上实施创造性教学参与到课堂艺术的设计中来。这需要教师既从整体上把握一节课的脉络结构,同时又要组织自己的语言、肢体动作和板书,投入教学,引导学生。

(完整word)论语选读:高山仰止(重点版)

《诲人不倦》(重点版) 一、核心解读: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30岁左右即开始讲学,从教40余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长期的育人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 在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权受教育。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认为教育对象不应分贵贱、门第和国界,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论断。 孔子所提倡的教育在内容上是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他的教育原则与方法主要有: ①以学生为主体,启发诱导的原则。即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热情,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发现问题,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后,老师才适时加以指导点拨。学生如未能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则不勉强施教,否则反而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 ②因材施教原则。孔子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总是在充分了解学生德行、才智、个性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对同样的问题,视不同对象给出不同的回答。 ③教学相长理念。孔子不赞成学生对老师一味信从,力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表达自己的体会和不同意见,“当仁,不让于师”。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互动、互有助益的过程。 ④强调学思结合,学行并重,知行合一。 二、名句填空: 1·子曰:“不愤不启,,,则不复也。”★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由也兼人,。”★ 3·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5·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

11.《论语》十二章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学设计及反思

11 《论语》十二章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品读理解文中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中丰富精彩的语言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教学重难点: 1.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品读理解文中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资料助读法、自主学习法、研读品味法、知识梳理法 教学过程展示: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走进课文 (一)资料助读,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展示课前预习) 【孔子思想】 ①政治思想: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政治上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②教育思想: 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等。 (二)初读感知 1. 听课文录音,注意字音、朗读停顿。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美,同时提示学生注意句间停顿。然后让学生进行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 ⑴正音 论.语(lún) 人不知而不愠.(yùn) 曾.(zēng) 子逾.(yú)矩(jǔ) 不思则罔.(wǎng) 不学则殆.(dài) 不亦.(yì)说.乎(yuè) 三省.(xǐng) 传.(chuán)不习乎为.(wèi)人谋一箪.食(dān)曲肱.(gōng)笃.志(dǔ)好.之者(hào)如斯夫.(fú)不惑.(huò) ⑵朗读指导 【朗读停顿提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之《〈论语〉选读》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论语》选读 一、课程标准关于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的教学目标 1.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 2.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论著作者情况、相关背景和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选读其中的重点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3.学习连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4.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参考有关论著,学习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交流,提高自己的思考、交流能力和认识水平。 二、关于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 把《(论语>选读》的l5课分成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类,主要考虑到三点原因:一是教学时间只有36课时,二是学生的古汉语和传统文化的基础尚浅.三是教师选修课教学的经验有待积累。为了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规定10课为教读课文,5课为自读课文。自读课文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外自学,建议不作为各类考试涉及的依据。5课自读课文分别为“待贾而沽”、“求诸已”、“出辞气远鄙倍”、“学以致其道”、“敬鬼神而远之”。 三、对于选修课教学和课型的建议 《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如下表: 就《<论语>选读》而言,语录的格局、对话的语体仅仅是古代文章格式的萌芽,所以教学建议着重是从语言文字和文化内涵这两个教学层次上作出说明的。该部分是对“教学要求”的具体体化,同时对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也作了提示。 选修课教学首先要有合宜的定位。它不同于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文学选修课,不追求系统和深度;也不同于中学的必修模块教学,不必过于讲究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探究都要兼顾。应该说,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础,文化内涵的探究是结果。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探索各种能够操作并且行之有效的课型。根据平时文言文教学的习惯,遵循选修课程的教育目标,借鉴各地选修课教学的成功经验,我们对《(论语)选读》的课型提出如下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1.教师串讲课型:以文言文传统教读方法为主,在师生共同参与下,完成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进行思想文化的评析和探究。 2.主题讲座课型:规定一个文化主题(话题),以课文选段为材料,以教师讲座为主要形式,阐发课文内容,探讨该话题的文化意义。

高考语文《论语 选读》各课思想总结 精华版

《<论语>选读》课文知识点梳理 ——依最新高考大纲要求 (部分课文大纲不做要求) 第一课为政以德 孔子主张运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反对暴政与刑杀;以仁义道德来教导百姓,用制度礼义来说服百姓,百姓才有廉耻之心而走正道。 1.“德”与“礼” “德”与“礼”是孔子治国为政的主要主张。“德”是对个人的要求,以“仁”为核心。对统治者而言,应该执行“仁政”,对百姓不过分压迫剥削,这客观上对百姓有利。“礼”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古代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它与民主、法治是不兼容的。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包括统治者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也有借鉴作用。 2.民生与教化 孔子的天道观是唯物的,崇尚自然的。他不会高唱仁爱的赞歌而忽视老百姓的温饱。子贡问政时,他先强调“足食”,然后才是“教之”。当然,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都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正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3.先富后教 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论语十二章》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1)班刘义义110502010010 文言文的教学,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并没有提出太高的要求。学习的目的并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对于本文的教学,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想要质量与效率并行,不光是有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就能做到的,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教学问题,课后我总结起来,具有以下几点反思: 1、激发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 文言文的学习,相对于小说、记叙文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因而,在教学时,多以故事的形式去讲解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十二章里,有些是学生在小学或者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的,很多学生都能背诵,可以从这些入手,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质量。 2、翻译文本的同时注意心灵的感悟。 学习文言文,不仅仅是将文言文翻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做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注重心灵的感悟,让学生从文言语句中感受古代文言的魅力,从而体会其中渗透出来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文言文,有形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很多时候,文言文是学生自己读懂并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教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积累知识的习惯。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4、因材施教不是一句口号。 尤其是这样的文言文,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教学,讲多了差生不能接受,讲深了学生不能理解,最后一团雾水,老师费了力没取得教学效果,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大忌。 总的来说,本课的课时安排是2课时,但实际花了3课时,并不是因为乱了教学计划,而是因为初一的学生对文言的认识比较浅薄,需要花很多时间去慢慢引导,在理解翻译方面就花了一个多课时,教会学生去体会具体的含义并非易事,再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就更难了,因为论语里的有些章节不单单是知识的讲解,

《〈论语〉选读》教案

《〈论语〉选读》教案 第一课时:《论语》与孔子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确学习《论语》的思想意义,懂得一些人生哲理; 2.学习孔子的高尚人格和伟大智慧; 3.了解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学会辨证地分析问题。 教学方法: 讲述,用灯片展示相关资料。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经典著作汗牛充栋,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具有普遍的公理性,它能适应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今天我和大家一道来共同探讨世界文化经典之一______《论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板书课题: 《论语》与孔子 (一)为何校本教材定为《论语》 1.深刻的思想性

2.语言的文学性 3.陶冶性情,吸取智慧 4.现实生活中人的缺失 (二) 孔子其人 三.教材的编排体制 % 共三编:主题选讲论语原文综类撷英 四.我主讲的内容:“为政治国”专题简介 孔子与其弟子和当时的诸侯国君的对话录. . . . . .一个人可以无为政之机但不可无为政之才。 五.课后作业: 1.网上阅览《论语》和孔子的相关资料 2.品读《论语》中“为政治国”部分 第二课时:为政治国 一.抽学生谈阅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二.学生提问,教师解疑 语言______思想______理趣 …

三. 南怀瑾先生诠释孔子的为政思想 四. “为政治国”篇选讲 五.作业: 写一篇关于阅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的文章(特别提示:不求面面俱到,只求就一点阐发引申;标题自拟。) 校本课程教案 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研究之 诗词曲中的传统节日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引导学生学习鉴赏我国优秀的古典诗歌、词、曲,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渗透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2、通过指导学生查阅收集一定量的表现我国传统节日的诗歌、词、曲等,较为深入地了解我国古代人民所创造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及其可贵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热情。 【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处理 1、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丰富的诗歌宝库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

b8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拾片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拾片 语文教师应当按照美学教育规律,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和挖掘美,尽可能地再现作品所创造出的审美意境,并通过审美联想,尽可能完整地将它“输入”到学生的大脑中,将学生带入有声有色有味的图画般的审美意境中去,指导学生到文学作品中去感受美、判断美、创造美,不断提高鉴赏能力,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教会学生感受和内化美,最终实现美感的升华。 [关键词]审美教育自然美人物形象美艺术美科学美内化美升华美 审美教育就是要通过各种具有艺术魅力的形象来打动人心,使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包罗万象,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塑造人物形象、灵魂的小说;还是赞美祖国山河的散文;是富于强烈艺术欣赏情趣的诗词;还是阐明事理内涵的政论文,以及说明科学真谛的小品;烛照世态人情的杂文。都无不蕴藏着“美”的因素,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以及陶治情操、丰富心灵、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觉悟,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教材中丰富的美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笔者经过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得出:中学语文教材中大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自然美”的审美教育 自然美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事物的美。“所谓自然事物,也是指自然发生而不依存于人或社会关系的纯自然的事物。”(注:蔡仪:《美学原理提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页。)如雄伟的峨嵋、妩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荡、神奇的泰山等。它包括单个自然物与自然现象的美,也包括由多个自然物与自然现象所组成的大自然的风光美;它既包括春光明媚、色彩柔和、奇花异草组成的、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自然界的优美,也包括乌云翻滚、雷鸣电闪、狂风暴雨、奇山异水所组成的自然界的壮美。自然美是与社会美相对而言的,并与社会美共同组成现实美。大自然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资料来源,同时也为文学艺术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写作素材,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以“自然美”为描写对象的游记、散文之类,就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大量的“自然美”方面的审美教育内容。在教材中有写辽阔富饶的祖国大地的《大地》;有写雄伟奇丽的天山景物的《天山景物记》;有写生机蓬蓬的春天秀色的《春》;有写艳如处子的茶花的《茶花赋》;有写丹心似火的枫叶的《香山红叶》;有写梅雨潭迷人的《绿》;等。每一篇都能给学生美的感受,唤起学生美的感情,使其甘之若饴。通过文章所创造的审美境界,帮助学生深化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促发他们的审美发现,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山河的美好情操。 二、“人物形象美”的审美教育

论语选读:高山仰止(重点版)

《诲人不倦》(重点版) 编撰洪申健时间2010年12月编号07 一、核心解读: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30岁左右即开始讲学,从教40余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长期的育人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 在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权受教育。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认为教育对象不应分贵贱、门第和国界,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 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论断。 孔子所提倡的教育在内容上是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他的教育原则与方法主要有: ①以学生为主体,启发诱导的原则。即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热情,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发现问题,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后,老师才适时加以指导点拨。学生如未能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则不勉强施教,否则反而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 ②因材施教原则。孔子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总是在充分了解学生德行、才智、个性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对同样的问题,视不同对象给出不同的回答。 ③教学相长理念。孔子不赞成学生对老师一味信从,力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表达自己的体会和不同意见,“当仁,不让于师”。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互动、互有助益的过程。 ④强调学思结合,学行并重,知行合一。 二、名句填空: 1·子曰:“不愤不启, , ,则不复也。” ★ 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

论语教学反思

论语教学反思 篇一:论语教学反思《论语》教学已接近尾声,惭愧的是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对于这个新课程我并没有采用很新的教法,主要采用的还是教师串讲的古文传统教法,所以关于《论语》的文化内涵也主要是以我的评析为主。但今天在上《高山仰止》篇的时候,我尝试了“学生评《论语》”的方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昨天用一课时疏通字词的基础上,我布置了一个回家作业,让学生在《高山仰止》篇中挑选一则自己读来最有感触的章节进行评点,在章节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心得。今天的课一开始,我发现大多数学生的课文上能有思考过的痕迹,我又给了学生三分钟时间进一步整理思路,组织语言。接下来我就把话语权交给了学生,想不到学生的点评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能对一章内容进行多角度评点,又能将多个章节融会贯通,结合起来评点,既能读出《论语》的积极意义,又能读出其中的局限性,思想的光芒实在另我惊喜!比如第章,学生既能读出编者把这章放在《高山仰止》篇的用意,又能结合对孔子身平的了解,从政治目的方面分析这章。又如第章,对孔子这句“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学生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有学生认为孔子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这话说得过于直接,欠方法性;而另有学生认为正是这样直接毫无掩饰的话语,可以看出孔子与学生的关系亲密,是师生,更是父子。再如第章,关于孔子的学说叔孙武叔不能理解的问题,有学生就联系到了现在经典文学无人问津,快餐文学畅销的问题,呼吁同学要静下心来读经典。当然,有些学生的点评由于对文本理解的偏差,说的是“歪理”,但绝大多数能切中要害,有的甚至不逊于某些大家,而且学生的有些评点是我在备课过程中没有想到的,却也能让我感觉言之成理,让我真切得感觉到了“教学相长”的涵义。总之,一次简单的尝试,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很多时候我们老说学生不会说,是我们没有放心让学生说。我相信:给他们一个平台,他们的思想将光芒万丈!篇二:论语教学反思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初一学生所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学生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来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传统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其中有几句论语,让我受益非浅。“温故而知新。”这句

论语选读原文和翻译

《论语》选读原文和翻译 一.仁仁者爱人 zh 1 1.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问老师什么是仁。孔子说:“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了解别人就叫智慧。” 2.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3.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需要仁德,那仁德就来了。” zh 1 4.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5.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想让。” h co 7.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xi Ji 8.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满口说着讨人喜欢的话,满脸装着讨人喜欢的面色,那样的人仁心就很少了. ” 二.德君之怀德 9.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10.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能够领悟的是道义小人能够领悟的是利益_. ” 11.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 12.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 了. ”. 1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策略

论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策略 发表时间:2013-04-23T13:33:44.28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3年3月总第79期供稿作者:◆郭秀峰 [导读] 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产生审美化、情感化的效果。 ◆郭秀峰贵州省兴义中学562400 摘要: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结合高中生的特点开展审美教育,已成为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核心任务之一。本文中笔者首先对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之后提出了一些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策略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就是倡导审美活动的功能和意义,是赋予生命以灵魂,唤醒生命体验,重视情感积淀和艺术熏陶,重视生命的非理性感知、想像、情感、直觉乃至无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真实的生命体验中向往着生命的美丽、灿烂和辉煌。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从宏观角度讲,语文审美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不是为了单纯地传授给学生简单的语文知识、教会学生基本的语文技能,而是为了让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通过美的教育,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全面发展,丰富他们的心灵世界,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 从微观角度讲,语文审美教育是丰富学生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最终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心理学认为审美能力在人的智能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美感能促使人对事物产生一种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促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产生一种新的认知。语文教育本身充满着人文关怀,承载着教育下一代的使命。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能够更好地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得到灵魂的净化。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研究 1.挖掘教材美的例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高中语文教材中具有大量的审美因素,包括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语言美、形象美、心灵美、精神美等。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教材中美的因素挖掘出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操。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首诗更是把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心灵美、语言美完美地结合,使人产生一种情感上的愉悦、心理上的满足、心灵上的宁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挖掘故事人物的心理活动,学生不但能学会欣赏人物的外在美,还会欣赏人物的内在美。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 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要将文本蕴含的审美元素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对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启发学生对文本构建的新元素进行想象和联想。如《热爱生命》课后练习第二题:“在我们的周围,哪些是热爱生命的表现?”这是指导和提示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的,教师可以根据题目设计出提示,使学生充分想象和扩展联想,从而培养其审美想象能力。 3.通过写作训练拓展审美教育的空间 要加强对学生的写作训练。众所周知,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写作训练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通过写作训练能把自己日常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理解。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平时,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写日记、写周记、写作文的形式,从而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学习效果,使得审美教育由课堂到让他们深入生活。在写作中,要让学生去不断地发现社会、发现自然、发现自我,在发现中发展自己的个性,提升生命的境界。 4.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 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是作者思想、情感、生活等各方面的结晶,也往往是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反映。语文教学时,为了达到审美情感培养的目的,要教会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来陶冶学生的情感。如《边城》这篇课文,我们只有教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写作的思想、情感,才能达到审美情感培养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循循善诱、娓娓动听地介绍沈从文创作《边城》的背景以及他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将这种思想情感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实现情感的迁移,让他们认识到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翠翠以及许许多多善良纯朴的人们,以他们的人性光辉荡涤着城市人被污染的心灵,引领着人们流连在边城优美的意境中。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产生审美化、情感化的效果。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我们语文老师不仅要在教学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注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表达课文所展现的美,同时还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审美环境,诸如教室的布置、课堂气氛的渲染、教学设计的生动活泼等,使学生在这个环境中“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他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好习惯”。一旦学生开始爱好美,并且逐渐养成了审美的好习惯,他们就会“为自己开辟道路,从日常的现实走向审美的现实,从纯粹的生命感走向美感”,这才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最高目的。参考文献 [1]杨钰平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0,(09)。 [2]杨忠萍探析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J].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05)。 [3]刘付亭试论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整体性策略和阶段性任务[J].考试周刊. 2011,(39)。 [4]程俊给学生一双探寻美的眼睛——浅谈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的审美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06)。

论语十二章总结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____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共二十篇。与、、并称“四书”。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不惑() 不逾矩()()不思则罔()不学则殆() 一箪食()曲肱而枕()()()好之者()笃志() 三、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 2.有朋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 4.不亦君子乎() 5.吾日三省吾身()()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 8.三十而立() 9.四十不惑() 10.不逾矩()() 11.温故而知新()() 12.学而不思则罔() 13.思而不学则殆() 14.可以为师矣()()() 15.人不堪其忧()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8.饭疏食饮水()()() 19.曲肱而枕之()() 20.不义而富且贵() 21.于我如浮云()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3.择其善者而从之() 24子在川上曰() 25.逝者如斯夫()() 26.不舍昼夜() 27.三军可夺帅也() 28.匹夫不可夺志也() 29.博学而笃志() 30.切问而近思()()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今义:。习,古义:;今义:)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今义:。三,古义:,今义:) 3.温故而知新(古义:;今义:)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今义:。从,古义:;今义:。) 5.可以为师矣(古义:;今义:) 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2.而: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学案(人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学案(人教版高三 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学案 萧山六中赵一丁 [学习目标] 1、背诵l.6、5.26两章。 2、掌握“病”、“伐”、“趋”、“微”、“其”、“经”在文中的意思,并重点掌握“立”、“达”、“盍”、“诸”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并默写下列语句:就近取譬;被发左衽;一匡 天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朗读并标注本课句式特殊的句子。 5、明确“忠恕”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沧海横流的乱世中,孔子的思想和实践闪耀着人性的 光辉,在他身上,随时随地自然流露的仁爱之心,体现着社 会的良心和天地间的正气。 他并刻意不鼓励学生去寻找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去做, 而是谆谆教导学生做人的基准--“仁者爱人”,有此仁爱之心,便能成就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 二、分角色朗读

1、教师读“子曰”内容; 2、男声读叙述语言; 3、女生读其他对话语言。 三、解题、初步感知 “仁者爱人”,为主谓短语。何为“仁者”?何为“爱人”? 四、研习 那么什么样的人能称为仁者?“爱人”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现在就请同学们在原文中找一找,读一读。 (一)探究:在文中“仁者”的内涵是什么? 1、仁之本 (1)对内,孝 (2)对外,悌 2、仁的主要内容: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积极为人)(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推已及人) (二)探究:在文中“爱人”有哪些具体表现? 仁的实践:爱人 1、“言志”,体会三人的不同点。 引用朱熹的话:夫子安人,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 2、问人:重人不重财细节描写拓展

3、导盲:无微不至的关心 分析其语言的平实与浅易,理解运用具体细微的记述, 真切地反映孔子对盲人的关心。 4、与有丧者侧:尊崇礼 5、大仁:孔子“仁”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关 心民生疾苦,始终是孔子的仁爱观。 小结:仁者必爱人,爱人是仁者的活动,爱人者必能达 到仁。 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孔子 (三)“仁者”如何“爱人” 孔子以“仁”为核心提出一整套道德价值体系: “仁”延伸到父母是“孝”; “仁”延伸到兄弟是“悌”; “仁”延伸到子女是“慈”; “仁”延伸到夫妻是“义”; “仁”延伸到朋友是“信”; “仁”延伸到国家是“忠”; “仁”延伸到人类是“仁民”; “仁”延伸到自然是“爱物”; 五、拓展 (一)“仁”这一思想在古今中外的影响及意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