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语选读教学反思

论语选读教学反思

论语选读教学反思
论语选读教学反思

《〈论语〉选读》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永嘉中学金晓忠

《〈论语〉选读》在我省已试教了三年,大家对《〈论语〉选读》的教学定位已经有了很好的把握,在此基础上,我建议《〈论语〉选读》的教学还要注意趣味性和有效性。

一、趣味性(让学生乐学)

《〈论语〉选读》的每一课都是孔子及弟子的语录,大多没有故事情节,又是文言文,一学就要半个学期,这种同质枯燥的文本对一般的学生来说真的是想说爱你不容易,因此《〈论语〉选读》的教学比其它文本的教学更需要趣味性。

于是我就想,课怎样上得更有趣,有什么方法?

手段一:多样化(从课型角度讲)

就是多玩几种不同的课型,变着法儿吸引你。《〈论语〉选读》教学指导意见就推荐了六种课型,分别为教师串讲课型、主题讲座课型、读书报告课型、评点交流课型、课题报告课型、作业练习课型,并且说明“六种课型,只是相对的分类,并不是不变的规定。教师在教读过程中完全而且应该有所侧重,有所兼容,有所选择,有所创造”。

这里的评点交流课型特别值得一玩,能激发起学生与文本交流对话的兴趣。《指导意见》对于评点交流课的说明:

学习中国传统阅读方法,用圈点批注的形式,标示阅读过程中的理解、质疑、阐发、联想和评价。可以采用作业张贴、投影呈现、上台讲述等方式进行。

如下是永嘉中学周康平设计的评点交流课型的设计方案。

基本程序为:

1、评点示范(教师示例和古人典例)

2、评点点的确定和语言的选择

3、评点内容和方法的选择(理解、质疑、阐发、联想、鉴赏和评价)

4、试评

5、交流(作业张贴、投影呈现、上台讲述)

评点的要求(教师在上第一节点评课时出示):

1、把你认为好的地方作一个记号。

2、有启发深思处,暂停阅读,写下所思

(反对、赞同、联想)

3、评点可以涉及修辞、文句、用词、篇章、

结构、语言风格)

4、可以提出怀疑(不理解的地方)

5、涉及的对象可以是重要的段落或其中的一

个局部,用最少的语言文字来表达。

评点示例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生评:一生如碰此老师,幸矣

生评:如此平易近人的教学,令人不得不畅所欲言啊!

生评:先退一步,实际上想更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志向。

生评:…不吾知也?话中有话!

师引评:盖诱之尽言以观其志,而愈见圣人和气谦德。

不过要注意方向性问题,就是评点什么,因为的触发角度多,往往会陷入漫无边际的状况,所以进行评点前可以先做整体感知的步骤,然后规定评点的内容或方向,否则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本课的评点方向是孔子的政治理想和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在学生评点的基础上,教师再加以提升和升华。

除此之外,想休息偷懒时看视频,美其名曰上电视讲座课,现在网络发达,可以下载很多电视讲座,放给学生看。我在教《克己复礼》一课后,给学生看中国政法大学方加尔教授的讲座《孔子眼中的“礼”》;在《君子之风》一课教后,给学生看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君子之道》;在复习阶段,看易中天教授《百家争鸣》讲座中的《实话孔子》《儒道之争》的相关内容。还可以读文章,自己把它叫做学术散文朗读课。在教《知其不可而为之》一课后,用一节课时间朗读了鲍鹏山先生的作品《天纵圣贤》中的一篇学术散文《孔子:黑暗王国的残烛》(原文有2万来字,朗读时舍去了部分内容),学生对孔子的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著精神和殉道精神有了更形象地理解。学期结束前还玩过《论语》知识竞赛,全班分四大组参赛,有必答、抢答环节,有选择、填空、默写等题型,玩得不亦乐乎。

我想课型的僵化可能会导致学生上课兴趣的减弱,多种化的课型可让学生在期待的眼光中关注着课堂。

手段二:兴趣化(从提问角度讲)

也就是换件马夹吸引你。《论语》是语录体著作,总体来说情节性不强、趣味性不足。如果设计一些有趣味的问题,学生探索的欲望可能会强烈一些。我在教《克己复礼》一课时,向学生提了这么一个问题,“孔子是春秋时代的北极星辰,‘居其所’,而他的弟子们‘众星拱之’,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那个时代形成了教育界斑谰多彩的星空图。今天我们将要所学的《克己复礼》这一课中,涉及到了五颗星,即颜渊、子路、有子、子夏、宰我,你猜孔子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按你所猜的孔子对弟子们的喜欢程度排个序,并说明理由?”这种问题,学生探究的兴趣很浓,他们从弟子们提问的内容、说话时的态度、孔子与之对答时的评价、甚至从注释各个角度展开激烈的争论,虽然最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排序,但学生由这个趣味性的提问展开了对文本的探究,体会到了探究的乐趣,读出了文字背后的意思。如有学生说,孔子对子夏不太满意,从“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认为孝乎?”可看出,可能孔子认为子夏做到了“有事弟子服其务,有酒食,先生撰”没有做到“色”,即在父母面前没有保持敬爱和悦的神色态度,如果子夏做到了孝,孔子只答“色难”就可以了。然后我再以提问“孔子对子路、宰我不太满意,你认为是否有理?”,继续探讨,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关注当代生活。

手段三:现代化(从联系现实角度讲)

我想联系现实是学习《〈论语〉选读》必做的一个步骤。否则,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就成了一句空话,并且联系现实学生觉得学《论语》真的有用。联系现实能体现传统和现代的结合,以新解古,以古促新。

上个月,肖特的永嘉十一中承办了省艺术化语文教学研讨活动,省坛新秀金华一中教研组长滕世群老师教《诲人不倦》一课时在联系现实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有很多联系现实的例子,谈到“有教无类”时说:“第三章有教无类的思想表现了孔子作为一位教育者的一种思想,也是一种情怀。孔子之前,学在官府,教育是贵族子弟的特点,孔子开始开办私学,很多人有了接触教育的机会,就这点上来讲就非常了不起的。联系我们现在,我们现在有没有完全做到有教无类了?教育还有很多不均衡的地方,比如城乡之间,我们70%的优质教育资源是30%的城市的孩子享受。这是城乡之间的不均衡。比如区域之间,北京的学生考北大清华就容易一点。我们老师对待每一个同学也往往是,学习好的同学就另眼相看,学习不好的同学可能态度就差一点。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宗旨,到现在为止还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

我在教《周而不笔》一课时,第一课时用这样一个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如果把《周而不笔》一课中孔子的某句话作为自己交友的座右铭,你会选择哪一句?说明理由。”然后从择友标准,如何察友、与友相处,交友目的方面进行小结,呈现给学生一个孔子的完整的交友观。第二课时,也用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如果选其中的某句送给社会上的某种人,你会选哪一句送给谁?说明理由。”

学生展开了积极的思考,分别选择了其中的一些句子,送给官员、政客、律师、警察、教师、父母、不好学的同学等,学生送得很开心,最后从对自身的要求和如何对待他人两个方面小结孔子所说的处世之道。

手段四:异化(从解读角度讲,在解读正确的情况下,解读得新,解读得深)

滕世群上《诲人不倦》一课,还有一个特色,是在教学中补充材料信手拈来,引经据典,使得课堂教学的内容更有深度与厚度,讲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时说:“我们看讲得多好,我们再记一记,一起默记一下。不提高你的文化素养,你说话就没文采,不学礼,你连做人的立足都无法立。这里诗和礼的内容,是可以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我们觉得不一定就是孔子说的诗与礼,但孔子说的道理是不变的。所以冯友兰先生说,我们学习古代的文化,有时候可以用抽象的辩证法,就是它说的道理是对的,至于内容在现代社会是要换的。”这种深度的解读,朴实中见新意。

肖特也上过《诲人不倦》一课,他的深度体现在“诲人”为什么要“不倦”的理解上,“教育作用需长期实践;教育对象平等无类;教育内容博大精深;教育方法灵活多变;教育素养更需切磋:所以要不倦”。深度体现新意。

深度哪里来:靠自己专研,也可以从专家学者那里贩卖得来,。

还有对整册书的教学顺序也可异化,不妨感性入手,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先教教育或修身的内容,从更接近生活的内容入手,再教学生不熟悉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于突破了一般的顺序,给学生带来新鲜感,从内容方面激发出学生探索的兴趣。

但趣味不是哗众取宠,要掌握一个度,课堂的价值取向应指向教学内容更好地落实和掌握。

二、有效性(让学生实学)

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说,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所以除了考虑有趣,还要考虑学生学后是否有较大收获(收获:知识积累、思想认识、测试成绩)。测试成绩会随着知识的积累和思想认识的提高而提高。

为了让我们的教学更有效,先看《指导意见》的教学建议:

《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如下表:

就《〈论语〉选读》而言,语录的格局、对话的语体仅仅是古代文章格式的萌芽,所以教学建议着重是从语言文字和文化内涵这两个教学层次上作出说明的。

我的建议:

1、文字层面:虽然文化内涵的探究是结果,但是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础,所以学习文言文时养成的良好的积累习惯(重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源于《论语》流传至今的成语、熟语、格言,翻译,有些语句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不必过于讲究字字落实、句句翻译)仍须保持,不一定都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学生或在课前预习,或在课后梳理,辅之以阶段测试。

2、文化层面:

再结合《〈论语〉选读》的前言和《教师用书》的建议:

再结合高考题进行说明。

2009年浙江省抽样卷:

(三)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

(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文化传承层面

2009年浙江省高考题:

(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

文化评价层面

2010年浙江省高考题:

《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鱼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论》)

联系、比较的方法

高考正好印证了《指导意见》《〈论语〉选读》的前言和《教师用书》的建议。

综合这些建议,给我们以启示:高考考查学生把握《论语》文本的主题内涵的能力、考查学生阐发《论语》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对现实社会的作用,对个人精神品格的影响)的能力,考查学生运用联系、比较的方法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课要上到评价文化、传承文化这个层面上,让学生能联系、会比较,才对做高考题有利。

(例子见下一部分内容)

3、文章层面:《论语》是语录体著作,语录的格局、对话的语体仅仅是古代文章格式的萌芽,一般认为文章意识不强,不过南怀瑾认为二十篇中每一篇都是一个整体,现在《〈论语〉选读》的编者把同一主题的若干篇集在一起,编成十五课,每课取了一个标题。我们可以借十五课的标题,把编者的主题意识,转化为文章意识,在教学中赋予每一课以整体感,这样做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会更强,如果没有整体的把握,一则则《论语》只能成为散落的珍珠,不能把它串成精美的项链,所以需要一条串项链的绳子。

如《诲人不倦》一课

滕世群的做法:这篇课文“诲人不倦”,一个“诲”字就可以贯穿全文。我们按照“为何诲,诲谁,怎么诲”这样一个思路,梳理课文。

肖特的做法:以“诲人”为什么要“不倦”串联全篇:教育作用需长期实践;教育对象平等无类;教育内容博大精深;教育方法灵活多变;教育素养更需切磋。

我的自读课梳理:

《待贾而沽》

孔子为什么要把自己卖出去呢?

有人想购买孔子这块“美玉”吗?

孔子去了吗?为什么想去?又为什么不去?你怎样看待这个事情?

有人说只要有官做,不管是谁让孔子去做官,孔子都愿意。你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孔子热心仕途积极入世的思想对后世有什么重大影响?

《求诸己》

孔子在哪些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为什么要严格要求自己?

怎样严格要求自己?

孔子的这种观念对你有什么启示?

《出辞气远鄙倍》(讲究言辞语调,就会远离粗俗和乖戾。)

这一课哪些人没有讲究言辞语调(出辞气)?

哪些人讲究言辞语调(出辞气)?有哪些技巧?

“出辞气”的目的是什么?

孔子讲究“出辞气”,追求语言的敏捷得体,却又反对“巧言令色”,这是为什么?

孔子的主张对我们今天从事言语交际有什么启示?

《学以致其道》

君子学什么?道是什么?

为什么学?

君子怎样学习才能致其道?

在孔子及其弟子所讲的怎么学的方法里,你认为哪条对你最有影响?

“学以致其道”的思想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今天的你是怎样看待“学以致其道”这种思想?

《敬鬼神而远之》

为什么要“敬鬼神”?

“敬鬼神”的态度表现在哪里?

“远之”的态度又表现在哪里?

为什么要“远之”?

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罕言“天道”,但后三章却在谈“天”与“命”,两者有矛盾吗?

这种天命观对你、对现代社会有什么启示?

从整体把握角度讲,这几课的主问题大概是这几个问题,但在具体的教课过程中,要转化为更有趣的提问,融入异化的解读、联想现实的思考,否则可能会陷入程序化的泥淖。

以上是我平时教《〈论语〉选读》时的一些做法想法,现在把它展示出来,供大家批评指正。

让学生感受国学的光芒

——谈《<论语>选读》教学的反思

宁波市鄞州高中

《〈论语〉选读》是语文出版社“文化论著研读”系列选修课的一种,其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它选录了《论语》全书521章中的174章,且按照主题编辑成15课,其中政治主张及实践包含第1—4课,修身第5—9课,学习与教育第10—13课,哲学思想第14—15课。每一课都集中体现了《论语》中孔子有关的言论和思想。这些经典的思想在实际的教学中又能让学生领略多少呢?

很多学生怕上《论语》,教师也怕教《论语》,有些人甚至抱怨,要上半个学期的《论语》,那简直是一种精神折磨。我在第一次教完整本《〈论语〉选读》之后问学生,你们觉得学习论语有什么用,有的人甚至说,老师,我就为了应付那高考的背诵和论语探究题;只有极少的学生说从里面学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有点启发引导的意味。虽然对于农村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让他们深刻领会,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他们这些回答还是让我深刻反思自己的《〈论语〉选读》教学。

没有反思,不能进步。一年的反思,第二次教《〈论语〉选读》,我从教学方法上做了一些调整,学生在课堂上较为活跃,有时也能迸出很多思想的火花,本人觉得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第一,章节标注,让学生化繁为简。

刚开始学《〈论语〉选读》的同学一定会被课本中众多的比如2.1,19.24等给弄糊涂了,到底这些是什么,有什么用。其实这是《论语》表示章节的序号。

为了称说和阅读的方便,《论语》的一些不同版本如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孙钦善《论语注译》等等在每章前面都是标有序号的,比如1.1(第一篇第一章)、2.2(第二篇第二章)等。作为教材的《〈论语〉选读》保留了这种序号,只是把它们移到了每章的末尾,并加上了括号。例如: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3)(第一课《为政以德》)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14.38)(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

这些标明出处的序号应该怎么规范而简便地称说并没有引起老师的足够重视。

那么,像这“2.3”该怎么读呢?该怎么处理呢?

按规范,“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后的(2.3)应该读成“第二篇第三章”或者“为政篇第三章”。大多数老师讲课的时候读喜欢读成二点三。其理由无非是因为“第×篇第×章”读起来麻烦,如“14.38”就要读成“第十四篇第三十八章”,非常费力,读成“×点×”比较省事。这些老师认为这是无伤大雅的事情。其实,读法虽然不是教学重点,但是“二点三”一读全然破坏了《论语》意蕴和美感。

教师在教《〈论语〉选读》时,根据需要,一般不会逐条讲述,而会重新整合各章节,或提挈某一章,或补充另一章对主题进行拓展。比如教《高山仰止》一课的PPT,课件显示“阅读11.13、7.11、11.15、5.7、6.28章,看看子路是个怎样的人。”繁多杂乱的数字会使学生很费劲找这几章的位置。读成“第×篇第×章”很麻烦,读成“×点×”又很不规范,怎么办?因为教材是按照主题来编排的,我觉得有个再简单不过的方法——自编章节,进行标注也就是把每一课的各篇各章像传统的标课文段落那样,在每一章开头标号全文的几章节。比如《为政以德》第一章至第十二章,共十二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教学需要随意提挈某一章,同时,学生指向某一章,教师也能快速予以关注。

细微处见真功夫。教学时这样处理可以让学生化繁为简,提高课堂的效率。

第二,深情诵读,让学生体会语言之美。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于一些人物个性鲜明的篇章,课堂上采用多种朗读的方式,比如教师范读,学生读,小组读,赛读。在读的过程中,特别是要求学生理解说话者的身份用不同的语气进行比较,进行朗诵,读给同学听,或者轮换身份朗读,这样同学们往往很积极,能主动地融入角色,深情并茂地读起来。整个课堂书声朗朗,学生也在读的过程中有了整体的感知,能仔细揣摩了不同人物的观点态度。

这比老师满堂灌的分析各个章节要好很多。因为这些都是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教师只要在他们理解的基础上适当点拨,补充就可以了。

比如在教《知其不可而为之》一课时,人物的不同特点就很明显。我将课文分为不同的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有人读出了孔子与三子对话中的坚定和无奈,有人读出了接舆的楚狂人的特色,有人读出了长沮、桀溺的言辞激烈,有人读出了荷蓧丈人的讽刺意味,有人读出了孔子最后“凤鸟不至”的无可奈何。

在不断的诵读中,让学生体会各章的深意。

第三,运用评点,让学生自主徜徉其中。

评点,一般用来记录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评点法的要义是对话,是交流,是再创造。它包括读者与文本、读者与作者、读者与教科书编者、读者与想像中的文本的其他读者的交流等四个方面。评点法在论语教学中,主要可以从这些角度入手:

(一)比照名家笔墨。

不能只是翻译或解释,评点以揭示内涵为主,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品评,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看法或感悟当然会随之不同。在起步阶段,关键是要学会抽象到一定的专门范畴;写法上以议论为主,可以讲究一点文采;可以结合历史和现实,讲讲孔子思想的可行性等等。

例如: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5)

此说国家大事……敬事者,事为国事,敬为谨慎。信者诚信。为国者必须举事敬慎,与民诚信。财物出自民间,必须节用……此为理财之要。爱人者,知民之疾苦,爱养之也。使民以时者,农工商民各有忙时,不在其忙时使之也。敬事而信,则民悦服。节用物力则足食。爱人、使民以时,则足兵。敬事、诚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具此五者,方能治国。(李炳南《论语讲要》)

孔子为政以德,重在民。“节用爱人,使民以时”,此言着重写出民之重,若望成为千乘之国,比得先获民心;若望获民心,比得先爱其民。使民以时,方可使民信,固国而安邦。(舒沛倩)在与名家的比较中,我们不比文采光芒,就比我们真实的收获。

(二)链接背景资料。

在总体了解孔子的生平和思想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背景资料。

例如:1、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朱子语类》卷3

2、日本当代学者金古冶:“日本自古以来就收到孔子的巨大影响,获益颇深……近年来孔子思想对

于日本的现代化发生过很大作用的说法也颇为流行。记载孔子言论的《论语》如今仍在日本受到广泛推崇。”

3、新加坡前总理、国际儒学联合会名誉理事长李光耀:“从治理新加坡的经验,特别是1959到1969

那段艰辛的日子,使我深深地相信,要不是新加坡大部分的人民都受过儒家价值观的熏陶,我们是无法克服那些困难和挫折的。”这些价值观“为新加坡的繁荣进步做出了贡献。”

4、美国前总统里根说:“孔子高贵的行谊与伟大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国人,也影响了

全人类。孔子学说世代相传,提示全世界人类丰富的为人处世原则。”

(三)写下一课心得。

学习后能及时地书写抒发内心感受的文章。

在学习第八课《周而不比》时,有学生写了这样一段话《“朋友”这门课及其他》:

或许朋友之间不需要过多的语言。两三个人走在一起,即使没有共同的话题,即使是沉默无声,也不会孤单——因为有她们在。在“朋友”这门课程上,我们要学得还有很多。你是否有这样的境遇?昔日的朋友,从最初的彼此叫唤,到或点头或微笑即已彼此默契,到可以无话不谈,到最后或许“回归”为陌路人。很可怕的感觉,很难过的悲哀,很无奈的感伤。因为彼此有过不珍惜!珍惜现在,才最真实。休要等到失去才后悔,莫要因为得不到而懊恼。我们年轻,没有什么梦不可以做。惟有真心不可以褪色。惟有真爱无疆。

(四)打通课际内涵

在教学时不一定要拘泥于每课章节的编排,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寻找各课中相关的章节,集中讨论点评。

例如:讨论孔子的仁爱观

1、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 26)

颜回、子路各自所谈的“志”中,我们不难看出子路的无私,颜回的低调,同时更能看出孔子志向中所透露出的仁爱之心,体现了社会的良心和天地间的正气。他以言行向世人昭示:仁爱同情即为人之道。

三个人的志向正反映了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及其类型。子路所代表的是豪爽之辈,是性情中人;颜回所代表的是饱学之士,是有学问者;孔子所代表的是圣人,关爱天下苍生。这三种志向也是层层推进着写的,反映了思想境界上的不同层次。

2、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10.17)

我认为孔子是一个重人不重财,十分关心人的长者。当家里的马棚失火时,首先关心的是人有没有受伤,由此可知孔子矣!然而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又有多少人怀有这样一颗心呢?在生活中,难免看到这样的画面:当小孩子失手打碎碗或瓶时,常常听到父母的责怪,又有几个想到孩子是否受伤了。这难道不该反省吗?用仁去看待一切,用爱去包容一切,不管是对犯错的孩子或是一些不如人意的事情,都怀着一颗仁爱之心去面对吧。对此受益的不仅仅是他人,更是你自己。

3、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7. 27)

学生1:孔子这个仁者不仅“爱人”,而且看重一切生命。他钓鱼与射鸟的方法都十分古怪,不为常人所理解。而我认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也许孔子钓鱼并非为了大块朵颐,而是为了修身养性呢;用带生丝的箭射鸟,且不射栖息中的鸟也许是因为栖息中的鸟无抵抗力,更弱势。所有这些,均体现了儒家所说的“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的思想。

学生2:孔子钓鱼不用“纲”,射鸟不射栖宿中的鸟。生活所需,只取适量。从现代角度来讲,有点‘可持续发展’的味道。同时,也体现了孔子的仁爱之心,尤其是射鸟只射空中飞的,而不“乘鸟之危”,不“乘鸟之懈”。对于动物,孔子也抱有仁心,这决非庸常的境界。

第四,延伸课外,让学生拓展视野。

在《〈论语〉选读》教学中,会涉及很多课外的东西,如果不给学生梳理补充,学生的理解也会是肤浅而片面的。比如,孔子的思想基本上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完成的。孔子学生的情况也应该由老师补充给学生。

我在上《沂水春风》一课时,给学生补充了一些课外资料。

1、孔门十哲:①德行科: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②言语科:宰我、子贡;

③政事科:冉有、季路;④文学科:子游、子夏。

2、孔子的重要弟子简介:

孔子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重要者有:

①颜渊 -- 孔子的得意门生。颜渊(前521年—前481年),名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在孔门弟子中,颜回最称高足,其品德与学业均翘居群首,是孔子多次赞许的弟子。在《论语》中有六处孔子赞扬颜渊的句子。这在孔门和《论语》中也只有颜回一人了。颜渊死时,孔子是悲恸欲绝。颜渊勤奋好学,不为生活艰苦所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尽管颜渊没有著述传世,但他以其习行与品德,为后世儒者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

②子贡——子贡(前520~?)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又作子赣,亦称作卫赐,春秋末卫国人,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子贡在成为孔子弟子以前经商曹、鲁间,富至千金。他思路敏捷,理解力强,能说会道,被孔子许为其“言语”科的高才生。《论语》中记述孔子与弟子答问,以他为最多。子贡对孔子的颂扬在孔门弟子中是出名的,他曾说,“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孔子去世,子贡为孔子守墓长达六年之久。子贡晚年居齐,直至终老。

③子路(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又作季路),春秋末鲁国之卞(今山东泗水县东)人。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子路出身贫贱,为“鄙人”。少孔子九岁,是孔门弟子中年龄较长的一个。他为人豪爽,是孔门弟子中最能做到躬行实践的一个人。他很敬重孔子,但也敢于向孔子公开提出不同意见。子路有较强的行政能力,曾做过鲁国季氏的宰臣,协助孔子“堕三都”,后来又担任了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在卫国宫廷政变,以“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的态度参与了争斗,当被击断冠缨时,

还牢记“君子死而冠不免”的礼仪,结果在重新结缨带时被杀,并被砍成肉浆。子路的言行在《论语》中出现过三十八次,是孔门弟子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个。

④曾参(前505~前436),字子舆,春秋末鲁南武城(今山东平邑县)人,孔子著名弟子。

曾参小孔子四十六岁,是孔子晚年的学生。为人性格内向,处事谨慎,比较迟钝,孔子曾评价他说:“参也鲁”。但孔子的“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是他首先揭示出来的。曾参非常注意修身,倡导“吾日三省吾身”的内省工夫,认为替别人办事要讲“忠”,与朋友交往要讲“信”。强调读书人应该弘扬毅。曾参以“孝”著称,认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据说传世的《孝经》即是曾参所著,《孝经》在汉代和《论语》一起升格为儒家经典。孔子去世后,曾参聚徒讲学,有不少弟子,相传他就是儒家子思、孟子一派的创始人。

3、子思 -- “子思之儒”。

子思(前483~前402)姓孔,名伋,战国初期鲁国人,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子思是孔子之孙,《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生及,字子思”;“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子思的生平事迹已难详考,据说他曾师事曾参,又据《孟子》中记载:子思曾被鲁缪公、费惠公尊为贤者,以师礼相待,但终未被起用。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而《中庸》一篇亦为儒家心性理论的主要渊薮之一。

4、孔子研究网站:https://www.wendangku.net/doc/bf11840361.html,/chn/。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上网查找资料以扩充自己的学习,多了解孔子研究的现状。

2010年初,刚好电影《孔子》上映,我组织学生观看了这部电影。课后让学生写了观后感。学生在他们的文章中真切地感受了孔子的一生奔波与劳累,为理想奋斗和坚守的精神,并表达了钦佩之情。阅读与观看电影,加深了学生的感受。

总之,教《〈论语〉选读》不能单纯地采取满堂灌式地教学方式,要多途径,多手段的方法地尝试,让学生徜徉在《论语》的海洋中,沐浴她的雨露,获得不一样的审美感受,让学生们感受国学的光芒。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文。 3.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了解作品。 1.激趣导入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其中有人说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那么同学们,最完整的保存孔子的智慧的书,你们知道是哪一部吗?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论语十则》2.了解孔子和《论语》相关知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智慧的语言。 二、诵读感知 1.范读:学生听朗读录音,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点击播放课文录音) 2.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论语》最新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

《论语》最新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教给了我们很多处事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它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讲原则,更应当把握原则里的分寸。我们今日总是在说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是好什么事是坏,其实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的确定不单单是好坏之分,只是看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只要把握好这个尺度,就不会出现问题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书心得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范文一 作为一名教师已不是第一次与《论语》打交道了,《论语》在我 看来像是一位变幻莫测的朋友,每次接触都使我有不一样的感想,更有新的发现。这个假期在教体局、校领导的安排下,我再次走进《论语》,与它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教给了我们很多处事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它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讲原则,更应当把握原则里的分寸。我们今日总是在说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是好什么事是坏,其实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的确定不单单是好坏之分,只是看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只要把握好这个尺度,就不会出现问题的。孔子的一个学生以往问过他,有一个人说:以德报怨何如。以德报怨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我们经常说生活里头有这样的人,无论别人怎样对不起他,他还是对别人那么好,我们觉得这样的人格应当在孔子那里是得到赞赏的,可没想到,孔子反问他了一句,"何以报德?";孔子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他已经用德抱怨了,那他还留下什么去报人家的恩德呢?读到这,我犹豫了。在此之前我一向认为以德报怨是大度是豁达的表现,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那里孔子又教会了我一个做人的道理:以直抱怨,以德报德。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他有负于你,你能够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他,去处理这件事,可是你要留着你的恩德和你的慈悲去回馈那些真正有恩于你的人! 孔子说:"天人合一";。于丹教师解释说这种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身为一名教师,那么我的和谐是什么?我想最根本的应当是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教师和学生在我看来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组合,而不是对立的组合。孔子教育学生时态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每一天应对的是一张张稚嫩渴望知识的小脸,他们年龄还小,思想尚未成熟,理解知识的本事比较慢,这就要求我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能够心态平和,并且要对他们有信心,能够发自内心的肯定他们。在我的职业道路上,我也会抱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与同事和平相处,做好我的本职工作。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一个教师的心灵思想直接影响一批学生的思想观念。于丹教师在"心灵之道";中这样说道:"人首先要能够正确应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下来,并且要用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弥补遗憾。";所以我在与学生接触的时候即使有什么不开心的事降临,我也要尽量平静自我烦躁的心境,不把自我不良的情绪传染给学生。因为我坚信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尽快的过去,这样我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我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我想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要有一个好的心态,还要把这种好的心态传播出去教育 学生在今日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坚持良好乐观的心态是多么的重要。要使他们明白在这个时代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坦荡荡的胸怀。

论语读书心得6篇

论语读书心得6篇 On the documents of reading experience of Analects 编订:JinTai College

论语读书心得6篇 小泰温馨提示: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本文档根据心得体会内容要求和针对主题是读书学习群体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论语读书心得 2、篇章2:论语读书心得 3、篇章3:论语读书心得 4、篇章4:论语读书心得 5、篇章5:论语读书心得 6、篇章6:论语读书心得 《论语》是孔子智慧之精华,它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是一本很好的经典著作。下面小泰为大家带来论语读书心得600字,欢迎大家参考!

篇章1:论语读书心得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论语》教学反思

《论语》教学反思 把《论语》与生活结合,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其实很生活化,她离我们很近,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 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希望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在情操修养,立身处事,为人治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导,从而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坚定的价值观和乐善好学的品格和气度。当然也想借这些短小精炼的小短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初一学生所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学生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来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传统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在教学实践中,我把《论语》的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一篇文章时,引导学生学习孔子为社会改革而努力的行为,感受了他那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请学生列举与孔子一样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同时谈论作为一位中学生的我们,如何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在教《知知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充分谈论日常生活中求知的态度、对待错误的态度、为人处世以及如何看待时间流逝等话题,再过渡到课文时,学生既容易接受,又深受启发。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论语》十则的内容相当广泛,两者联系,尤其是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勾,对学生的启发是很

【教学设计】《〈论语〉十二章》(人教)

《〈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是指《人教版》(新版)初中一年级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选自《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三、四、五则见于《为政》篇,第六,七则见于《雍也》篇,第八,九则见于《述而》篇,第十,十一则见于《子罕》,第十二则见于《子张》,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常识,积累“愠、说、罔、殆”等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2、初读文本,读顺读畅,认准字形、读准字音,大声诵读把握节奏; 3、从字面义和语境义、主旨和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

4、对《论语》十二章和补充材料中关于“修身”的章句进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备怎样的品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激情投入,阳光参与,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对课内和课外材料的研读并联系自身实际体会学习《论语》的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反复诵读,领悟孔子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等方面富含哲理的话语; 2、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3、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4、感受中国文化经典的底蕴,使学生经历一番文化濡染提升自我修养。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1、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2、预习课文; 3、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总结(最新)

在《论语》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分享读书心得体会总结。下面是《论语》读书心得体会总结。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总结篇1 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从《诗经》到《易经》从《左传》到《史记》都能如此说,但要找到一本能够长远地影响中国发展进程以及对中国人的精神品性有着千丝万缕的渗透的书,恐怕也只有儒家的经典之作《论语》。 孔子的至理名言,比不上老子的意味深长,比不上庄子的逍遥洒脱,却是一剂朴素的灵丹妙药,短短几句,往往就能使人受益一辈子。 在开篇的天地人之道里作者首先提到的就是人。相之于天地的永恒,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暂,孔老夫子从各个角度,各种层面不断地教诲我们,怎样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质量。处世:以真报怨,以德报德,率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交友: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是对我们的忠实劝告,并提醒我们广交益友,不交损友, 对待事业: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是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并且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不是语言的力量。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则,莫过于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第一则说孔子想住九夷那蛮荒之地去,大家觉得奇怪,就去问他怎么去住那么落后的鬼地方呢?他却答君子住在那,又怎么会闭塞落后呢?此话又说到了两个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环境的好坏,毕竟自身内心的清净重要于外界环境的清净。二是人改变环境,还是环境改变人,有一则小故事说把胡萝卜放到开水里,胡萝卜变软了,把鸡蛋放水里,蛋清蛋黄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开水里,水就成咖啡了,这足以说明三种对于外界环境的态度,是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直到被环境慢慢改变还是与环境对抗,亦或者是如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孔子正是说,君子能到九夷去像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那里就不会闭塞落后了。 对于第二则,我有切身体会,以前,我有一个朋友是广东番禺人,一次和他闲聊时,我突然忆起鲁迅的《故事新编》中的一篇曾提到,禺是古代对一种猴子的称呼,后来我查了词典,也的确如此,而番字的另一音番有外国的意思,于是

11.《论语》十二章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学设计及反思

11 《论语》十二章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品读理解文中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中丰富精彩的语言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教学重难点: 1.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品读理解文中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资料助读法、自主学习法、研读品味法、知识梳理法 教学过程展示: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走进课文 (一)资料助读,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展示课前预习) 【孔子思想】 ①政治思想: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政治上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②教育思想: 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等。 (二)初读感知 1. 听课文录音,注意字音、朗读停顿。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美,同时提示学生注意句间停顿。然后让学生进行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 ⑴正音 论.语(lún) 人不知而不愠.(yùn) 曾.(zēng) 子逾.(yú)矩(jǔ) 不思则罔.(wǎng) 不学则殆.(dài) 不亦.(yì)说.乎(yuè) 三省.(xǐng) 传.(chuán)不习乎为.(wèi)人谋一箪.食(dān)曲肱.(gōng)笃.志(dǔ)好.之者(hào)如斯夫.(fú)不惑.(huò) ⑵朗读指导 【朗读停顿提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初中:《论语》教学反思

初中新课程标准教材 教学设计(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教学反思 / 初中教学反思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论语》教学反思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学习教案中的内容,提升自我能力、提升个人素质、提升德智体美劳等作用,本教学反思资料适用于初中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论语》教学反思 本学期的课程以《先秦诸子散文》为主,《先秦诸子散文》的内容编排又以儒、墨、道、法四家思想为主,对儒家思想的学习当属《论语》最为重要。 上学期末,我们文科三人组便开始研读《论语》选文,感慨于孔子思想的智慧、博大,又基于当前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以及“国学热”的兴起,我们决定在下学期的教学中,以学习儒家思想为主,将《先秦诸子散文》中13篇儒家选文列入教学计划,其中《论语》七篇、《孟子》六篇,而墨、道、法三家的选文也略有涉及。 在新学期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启发学生深入挖掘《论语》中孔子思想的时代意义是我们一直探讨的问题。这七篇文章中分别涉及了孔子在从政、为人、处世、处事、教学等不同方面的思想,选文均是《论语》中的精华,且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学生在疏通文意方面有一定难度,在理解文本内容、挖掘思想价值方面更是对学生提出了新要求。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一直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课堂效果也未达到理想中“探究文本、挖掘内涵”的程

度。伴随着新学期的教学改革,课堂进入了学生“发问、提问、释疑、质疑”的新阶段,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有问有答的表现,很大程度上推进了《论语》的教学工作。 经过七节课的打磨、交流,学生的思考方式、思考方向在朝着我们引导的方向在转变。学习的方向逐渐从探究字词翻译转向探究文本大意、思想内容以及联系当下的现实意义。难能可贵的是我们当下的课堂侧重的是对《论语》思想的解读,文言字词积累放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合作探究中完成,若在这两个环节还有解决不掉的疑难字词,这则是妨碍学生理解文本的重点字词,则可以放到“展”环节展示,以待其他同学解答,对有些字词我们甚至大胆放过,不去过分探究。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的《论语》选文,所有的译文及关键字的释义都在教材的课下注释有所标注,因而不必字字落实地去翻译,否则会让自己陷入简单重复教材的境地。反思自己之前的古文讲解,过多的解释字词,解读文本思想成为了课堂的鸡肋,可有可无,或匆匆略过,点到为止,使语文课成为了功利化的得分场,而失去了学习语文、品味经典的意义。 学生对文本分析越来越深入,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有探讨的价值,促使我们在备课时更为充分。为了能用精妙的语言点拨学生于困顿中,我只能使自己的语言更精炼、更深刻。我深深体会到了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便应有一桶水的意味。比如学生问道“克己复礼”的“礼”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礼”,那“礼”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孔子谈到“仁”,又谈到

最新七年级《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

七年级《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交流探究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

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 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个人修养以及儒家核心思想三个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8、10两则主要阐述了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 合作探究 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éi)不知是知(zhì)也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根据对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今读》读书心得体会范文_心得体会

《论语今读》读书心得体会范文说来也巧,6月中旬开始读这本书之后,南方人物周刊最新一期的封面人物刚好是李泽厚,标题是:八十李泽厚,寂寞的先知。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收集关于《论语今读》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借鉴参考。 《论语今读》读书心得一 他也是一个传奇性的人物。二十几岁即因与美学名家朱光潜论战而成名,八十年代他的学术性的美学书籍居然在社会上风靡一时,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读了整整一个月,终于将这本500多页的书读完,非常、相当有成就感,毕竟是第一次全部读完这本书(也为自己汗颜,毕竟这也是系里的必修啊!) 此前最接近孔子的一次,就是读钱穆的《孔子传》,比起他的《论语新解》,这本书相对简单易读,而且呈现出的孔子形象,也比较可爱。 对《论语》的解读,几千年来从未停止,最近的不是有于丹的“心灵鸡汤”式么?比较出名的几大学派,有汉代董仲舒,宋明理学,现代儒学等等。人家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论语》也是吧? 的开头,就明确指出,这本书在于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一个在原始氏族制度瓦解的社会里奔走救赎礼崩乐坏的时代的孔子。 黑格尔曾经嘲笑论语就是一本人生箴言,根本没有哲学思辨的成分。当我们从前三三两两读着《论语》里的篇章时,得出的结论可能1 / 10

也正是如此。 而李泽厚则否定了这种看法。《论语》不是散漫的无体系的格言。相反,通篇读完,孔子的思想已经浮出水面。书中阐述了他的哲学、教育及政治思想。 但中国人确实不善于思辨哲学,《论语》所体现的哲学为“实用理性”,即一切思想均可应用于政治和生活。因此与西方的哲学体系分发为两种不同的体系,这种体系的分别也正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别所在。 孔子思想的源头及最终的理想即是原始氏族社会时期的社会关系。氏族长不仅在政治上统领族人,而在在思想道德上,也是部落的典范,比如尧舜。因此,中国人对统治者向来要求“内圣外王”,及“社会性公德”与“宗教性私德”不分。同时,这些首领是由古代负责与上帝沟通的巫师发展而来。也造成了中国社会的政教统一。转载自读后感//m. ,请保留此标记。, 孔子的贡献之一,在于对氏族社会形成的一些典礼,礼仪,重新进行解释,内化为中国人心中的情感,即“仁”。比如守孝三年的制度,古已有之。而在孔子这里,就解释成了,婴儿从出生到脱离父母的怀抱有3年的时间,因此孝子要用3年的时间来报答父母,已寄哀思。"礼"经情感化而变成“仁”(所谓“情本体”),内化为中国人的文化积淀,团结了整个民族。 以上所述的“情本体”“两种道德”等等,只是《今读》所阐述2 / 10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之《〈论语〉选读》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论语》选读 一、课程标准关于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的教学目标 1.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 2.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论著作者情况、相关背景和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选读其中的重点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3.学习连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4.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参考有关论著,学习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交流,提高自己的思考、交流能力和认识水平。 二、关于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 把《(论语>选读》的l5课分成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类,主要考虑到三点原因:一是教学时间只有36课时,二是学生的古汉语和传统文化的基础尚浅.三是教师选修课教学的经验有待积累。为了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规定10课为教读课文,5课为自读课文。自读课文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外自学,建议不作为各类考试涉及的依据。5课自读课文分别为“待贾而沽”、“求诸已”、“出辞气远鄙倍”、“学以致其道”、“敬鬼神而远之”。 三、对于选修课教学和课型的建议 《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如下表: 就《<论语>选读》而言,语录的格局、对话的语体仅仅是古代文章格式的萌芽,所以教学建议着重是从语言文字和文化内涵这两个教学层次上作出说明的。该部分是对“教学要求”的具体体化,同时对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也作了提示。 选修课教学首先要有合宜的定位。它不同于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文学选修课,不追求系统和深度;也不同于中学的必修模块教学,不必过于讲究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探究都要兼顾。应该说,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础,文化内涵的探究是结果。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探索各种能够操作并且行之有效的课型。根据平时文言文教学的习惯,遵循选修课程的教育目标,借鉴各地选修课教学的成功经验,我们对《(论语)选读》的课型提出如下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1.教师串讲课型:以文言文传统教读方法为主,在师生共同参与下,完成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进行思想文化的评析和探究。 2.主题讲座课型:规定一个文化主题(话题),以课文选段为材料,以教师讲座为主要形式,阐发课文内容,探讨该话题的文化意义。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论语十二章》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1)班刘义义110502010010 文言文的教学,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并没有提出太高的要求。学习的目的并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对于本文的教学,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想要质量与效率并行,不光是有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就能做到的,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教学问题,课后我总结起来,具有以下几点反思: 1、激发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 文言文的学习,相对于小说、记叙文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因而,在教学时,多以故事的形式去讲解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十二章里,有些是学生在小学或者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的,很多学生都能背诵,可以从这些入手,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质量。 2、翻译文本的同时注意心灵的感悟。 学习文言文,不仅仅是将文言文翻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做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注重心灵的感悟,让学生从文言语句中感受古代文言的魅力,从而体会其中渗透出来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文言文,有形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很多时候,文言文是学生自己读懂并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教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积累知识的习惯。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4、因材施教不是一句口号。 尤其是这样的文言文,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教学,讲多了差生不能接受,讲深了学生不能理解,最后一团雾水,老师费了力没取得教学效果,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大忌。 总的来说,本课的课时安排是2课时,但实际花了3课时,并不是因为乱了教学计划,而是因为初一的学生对文言的认识比较浅薄,需要花很多时间去慢慢引导,在理解翻译方面就花了一个多课时,教会学生去体会具体的含义并非易事,再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就更难了,因为论语里的有些章节不单单是知识的讲解,

《论语》选读之《高山仰止》教案

借双慧眼透视真实的孔子 ------《高山仰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 2、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3、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 4、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文化内涵】 1、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2、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课时建议】 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从题目“高山仰止”导入,问其意思 明确: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问:什么样的品德才是让人仰慕的的?是不是象神仙那样让人顶礼膜拜才算是高山仰止呢?明确;学生答 教师总结:其实,真正让人敬佩的人往往都是有血有肉,而不是神话的象神仙那样的人。很多人不喜欢孔子,那是因为孔子被神话的太厉害了。孔子师徒们实际上是一群率真的人、可爱的人,他们真诚,坦率,喜怒哀乐皆形于表。当孔子在途中与弟子们走散后,累累若丧家之犬,子贡将看门人说的这句话告知孔子,孔子听后不仅不恼怒,反而连声称道,说得很对。这说明当时孔子与学生们的师生关系是相当风趣幽默的。今天,我们就通过孔子弟子的眼睛,感受下这个孔圣人的真性情。 (二)分析课文 1.结合注解,自读课文 出示需要注意的读音: 訚訚如也:yín 行行如也:hàng 暴虎冯河:píng 2.问:文章13个章节,主要提到了哪些弟子? 明确:子路篇:11.13 7.11 11.15 5.7 6.28 颜渊篇:7.11 11.9 11.10 9.11 子贡篇:19.23 19.24 其他:弟子总画像:5.22 11.13 伯牛:6.10 子游:17.4 总结:这里面有孔子单独的言行,有孔子和学生的对话,也有孔子的学生对老师的评价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范文【12篇】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范文【12篇】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篇一 《论语》一书比较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里的每一句话都很短,但是其中蕴涵的道理却很深远,仔细品之,总会从中发掘出很多适用、通用的道理,它以深入浅出的形式告诉我们怎样工作、学习和生活,怎样

做人、交友和处世。 《论语》并不只是中国众多古典文学中可有可无的一部分,我觉得中国配得上圣贤之称的也就只有孔子了。也许只有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句话才能够表达对孔子的无限的崇敬之情。孔子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爱好古典文学之士,从孔子的出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 弟子问孔子说:老师,以德抱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一个人已经以德报怨了,那他还拿什么抱人家的恩德呢当别人对你好时,你该怎样办呢以德抱怨不可取,但以怨报怨也不可取,因为怨怨相报何时了还是以直抱怨,以德报德!如果有他人有负与你,对不起你了,用你的正直、耿介对待这件事,但是要用你的恩德,你的慈悲、去回愦真正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应对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人生有限,生也有涯。把我们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用在最就应使用的地方。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訉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为人子,为人弟者,在家里孝敬父母,在外面敬爱兄长,言行谨慎而且守信用,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这些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就在去学习文献的知识。很好的阐述了躬行与学文的关系。说

《〈论语〉选读》教案

《〈论语〉选读》教案 第一课时:《论语》与孔子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确学习《论语》的思想意义,懂得一些人生哲理; 2.学习孔子的高尚人格和伟大智慧; 3.了解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学会辨证地分析问题。 教学方法: 讲述,用灯片展示相关资料。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经典著作汗牛充栋,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具有普遍的公理性,它能适应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今天我和大家一道来共同探讨世界文化经典之一______《论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板书课题: 《论语》与孔子 (一)为何校本教材定为《论语》 1.深刻的思想性

2.语言的文学性 3.陶冶性情,吸取智慧 4.现实生活中人的缺失 (二) 孔子其人 三.教材的编排体制 % 共三编:主题选讲论语原文综类撷英 四.我主讲的内容:“为政治国”专题简介 孔子与其弟子和当时的诸侯国君的对话录. . . . . .一个人可以无为政之机但不可无为政之才。 五.课后作业: 1.网上阅览《论语》和孔子的相关资料 2.品读《论语》中“为政治国”部分 第二课时:为政治国 一.抽学生谈阅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二.学生提问,教师解疑 语言______思想______理趣 …

三. 南怀瑾先生诠释孔子的为政思想 四. “为政治国”篇选讲 五.作业: 写一篇关于阅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的文章(特别提示:不求面面俱到,只求就一点阐发引申;标题自拟。) 校本课程教案 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研究之 诗词曲中的传统节日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引导学生学习鉴赏我国优秀的古典诗歌、词、曲,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渗透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2、通过指导学生查阅收集一定量的表现我国传统节日的诗歌、词、曲等,较为深入地了解我国古代人民所创造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及其可贵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热情。 【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处理 1、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丰富的诗歌宝库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

论语教学反思

论语教学反思 篇一:论语教学反思《论语》教学已接近尾声,惭愧的是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对于这个新课程我并没有采用很新的教法,主要采用的还是教师串讲的古文传统教法,所以关于《论语》的文化内涵也主要是以我的评析为主。但今天在上《高山仰止》篇的时候,我尝试了“学生评《论语》”的方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昨天用一课时疏通字词的基础上,我布置了一个回家作业,让学生在《高山仰止》篇中挑选一则自己读来最有感触的章节进行评点,在章节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心得。今天的课一开始,我发现大多数学生的课文上能有思考过的痕迹,我又给了学生三分钟时间进一步整理思路,组织语言。接下来我就把话语权交给了学生,想不到学生的点评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能对一章内容进行多角度评点,又能将多个章节融会贯通,结合起来评点,既能读出《论语》的积极意义,又能读出其中的局限性,思想的光芒实在另我惊喜!比如第章,学生既能读出编者把这章放在《高山仰止》篇的用意,又能结合对孔子身平的了解,从政治目的方面分析这章。又如第章,对孔子这句“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学生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有学生认为孔子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这话说得过于直接,欠方法性;而另有学生认为正是这样直接毫无掩饰的话语,可以看出孔子与学生的关系亲密,是师生,更是父子。再如第章,关于孔子的学说叔孙武叔不能理解的问题,有学生就联系到了现在经典文学无人问津,快餐文学畅销的问题,呼吁同学要静下心来读经典。当然,有些学生的点评由于对文本理解的偏差,说的是“歪理”,但绝大多数能切中要害,有的甚至不逊于某些大家,而且学生的有些评点是我在备课过程中没有想到的,却也能让我感觉言之成理,让我真切得感觉到了“教学相长”的涵义。总之,一次简单的尝试,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很多时候我们老说学生不会说,是我们没有放心让学生说。我相信:给他们一个平台,他们的思想将光芒万丈!篇二:论语教学反思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初一学生所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学生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来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传统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其中有几句论语,让我受益非浅。“温故而知新。”这句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 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那么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了解各则语录的内容。 【学习重难点】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

身做人。 二、自主预习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单”变“双”。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择——选择。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义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 ②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doc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一) 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是请想一想:纵观世界历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这样两千多年还被后人这样敬仰和传诵?孔子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汉初,大儒叔孙通向刘邦说夫儒者,难于变革,可与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为两千多年来各朝代长治久安的守成之学。建国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人生,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 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有责任将这种精神弘扬光大,昭示世人!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二) 今年假期,我就有幸拜读了一下。说它是薄薄的一本小书,实在不假。虽然字印的斗大,再加上注释,翻译,总共也不过220页。想想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此的一本小书。若是摆在那些厚似馒头,重似砖头,印刷精美似绣花枕头的大部头巨着

论语选读原文和翻译

《论语》选读原文和翻译 一.仁仁者爱人 zh 1 1.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问老师什么是仁。孔子说:“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了解别人就叫智慧。” 2.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3.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需要仁德,那仁德就来了。” zh 1 4.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5.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想让。” h co 7.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xi Ji 8.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满口说着讨人喜欢的话,满脸装着讨人喜欢的面色,那样的人仁心就很少了. ” 二.德君之怀德 9.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10.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能够领悟的是道义小人能够领悟的是利益_. ” 11.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 12.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 了. ”. 1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