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证券市场产品创新及其问题

我国证券市场产品创新及其问题

我国证券市场产品创新及其问题
我国证券市场产品创新及其问题

┊┊┊┊┊┊┊┊┊┊┊┊┊装┊┊┊┊┊订┊┊┊┊┊线┊┊┊┊┊┊┊┊┊┊┊┊┊

摘要

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开发和滥用成为潘多拉的盒子,创新行为变成了危机之源,然而真正危机的并不是金融创新,而是过度金融创新和不足的市场监管。2008年9月下旬开始,由于世界各国政府通力合作,采取了史无前例的措施对市场进行积极且行之有效的干预,世界经济呈现脆弱复苏,各国都在积极寻找迅速摆脱困境的出口。加快金融创新特别是证券市场的产品创新仍然是我国即将进行的重要任务,也是发展金融的重要手段。

本文通过对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的介绍,以及金融危机与金融创新关系的讨论,通过海外证券市场的产品创新比较,分析研究我国目前证券市场创新面临的问题,发展的途径和取得的重要成果,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最后并讨论了我国对证券市场产品创新的政策引导,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证券市场;金融创新;产品创新;金融监管

┊┊┊┊┊┊┊┊┊┊┊┊┊装┊┊┊┊┊订┊┊┊┊┊线┊┊┊┊┊┊┊┊┊┊┊┊┊

Abstract

The loan crisis initiation's financial storm engulfs the entire world, the finance derivative product's overdevelopment and abused into Pandora's box, the innovation behavior turned source of the crisis,However the true crisis is not the financial innovation, but excessive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insufficient market supervision.in 2008 starts in late September, because various countries government cooperates fully, took the unprecedented measure to carry on positive and the effective intervention to the market, the world economics presents the frail recovery.Various countries positively are seeking ask the difficult position rapidly the export. Sped up the financial innovation is specially the stock market product innovation was still the important task which our country soon carried on. Also develops the financial important also means.

This article through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 background's introduction and the discussion, compares through the overseas stock market's product innovation. The analytical study our country present stock market innovation faces the question, as well as later will develop direction.And discussed our country policy guidance finally regarding this. Has vital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our country money market's development.

Key word:Financial crisis; stock market; finance innovation; finance supervision; product innovation

┊┊┊┊┊┊┊┊┊┊┊┊┊装┊┊┊┊┊订┊┊┊┊┊线┊┊┊┊┊┊┊┊┊┊┊┊┊

目录

一、绪论 (1)

(一)写作背景 (1)

(二)文献综述 (2)

1、金融产品创新理论及存在的问题 (2)

2、国内学术研究 (5)

(三)课题研究思路和框架 (6)

二、金融危机与金融创新关系的探讨 (8)

(一)美国金融危机不应影响我国金融创新进程 (8)

(二)金融创新不是金融危机的原罪 (9)

三、我国证券市场产品创新的形成与发展 (10)

(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及金融创新的意义 (10)

(二)我国证券市场产品创新的发展历程 (14)

1、我国证券市场产品创新的制约因素及存在的问题 (14)

2、我国证券市场产品创新的途径 (15)

四、我国融资融券与股指期货创新 (18)

(一)我国融资融券与股指期货创新的环境与条件 (18)

1、市场成熟为新品种推出奠定了坚实基础 (18)

2、风险意识逐步形成 (20)

3、股市环境有利于平稳推出 (21)

(二)我国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创新产品的发展与分析 (21)

1、我国发展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产品的必要性 (21)

2、我国融资融券与股指期货的发展历程 (23)

3、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相互作用关系 (26)

4、股指期货与融资融券的推出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27)

五、我国证券市场产品创新展望 (28)

(一)我国证券指数产品创新 (28)

1、股指期权创新 (29)

2、指数存托凭证创新 (31)

(二)我国其他主要证券市场产品创新 (32)

六、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34)

(一)研究结论 (34)

(二)政策建议 (35)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37)

附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装┊┊┊┊┊订┊┊┊┊┊线┊┊┊┊┊┊┊┊┊┊┊┊┊

contents

1 introduction (1)

1.1 writing bakground (1)

1.2 Literature Review (2)

1.2.1 financial product innovation theory and problem (2)

1.2.2 Domestic research (5)

1.3 the research ideas and franmeworks (6)

2 Financial crisis 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ial innovation (8)

2.1 U.S. financial crisis will not affect the process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8)

2.2 Financial innovation is not the original sin of financial crisis (9)

3 Chinese stock market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roduct innovation (11)

3.1 Chinese securities market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he significance (11)

3.2 Chinese securities market development process of product innovation (15)

3.2.1 Product innovation in chinese securities market constraints and problems (15)

3.2.2 Chinese stock market the way of product innovation (16)

4 China stock index futures margin and innovation (19)

4.1 China stock index futures margin and innovative environment and conditions (19)

4.1.1 The market introduction of new varieties mature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19)

4.1.2 Risk awareness gradually (21)

4.1.3 Market environment is conducive to a smooth launch (21)

4.2 China stock index futures margin and innovative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analysis (22)

4.2.1 Margin of China development and the need for stock index futures (22)

4.2.2 China stock index futures margin and Development (24)

4.2.3 Margin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tock index futures (27)

4.2.4 Stock Index Futures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margin trading on Capital Market (28)

5 China stock market index of product innovation (29)

5.1 China Securities Index Product Innovation (29)

5.1.1 Innovation Index Options (29)

5.1.2 Innovation Index Depository Receipts (31)

5.2China’s other major secur ities product innovation (33)

6 Conclusions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35)

6.1 Conclusions (35)

6.2 policy recommendations (36)

Thanks (38)

References (39)

Appendix (40)

┊┊┊┊┊┊┊┊┊┊┊┊┊装┊┊┊┊┊订┊┊┊┊┊线┊┊┊┊┊┊┊┊┊┊┊┊┊

一、绪论

(一)写作背景

从2007年2月13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发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预警并于同年4月2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及裁减54%的员工开始,一场席卷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的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并进而引爆了殃及全球的金融海啸。贝尔斯登、雷曼兄弟公司、美林、房利美、房地美、美国国际集团等一个个昔日在华尔街叱咤风云的“巨鳄”相继衰落,有的贱卖求生、有的被政府接管、有的不得不申请破产;一些欧洲国家如德国、英国、法国、俄罗斯等国的金融和经济均受到严重冲击,冰岛甚至因此而陷入“国家破产”的困境。以此为标志,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随即揭开序幕。自2008年9月下旬开始,世界各国政府通力合作,采取了史无前例的措施对市场进行积极且行之有效的干预。出于大多数经济学家的预期,全球经济开始显示出脆弱的复苏,人们开始使用“后金融危机时期”来表述当前的世界经济。然而探寻这次经济灾难的主因除美国政府利率政策失误及金融寡头们贪得无厌、过度借贷之外,金融创新没有得到有效的规范和监管,导致金融风险蔓延、金融杠杆失控是直接的原因。金融创新与金融危机成为市场决策者、参与者、研究者讨论的焦点,也促成了人们对于诸如全球经济格局、金融秩序的调整、金融市场的长期发展战略的全面反思。在当前全球金融动荡的大背景下,努力寻求金融市场的新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任务,适度规范的金融创新将成为必然选择。

在全球金融危机和中国自身调整双重压力之下,中国经济增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11.4%,而2008年增长率降为9%(其中一至四季度的增长率分别为l0.6%、10.1%、9.7%和6.8%,呈逐季下降态势)。2009年年初经济继续恶化,第一季度的增长率仅为6.1%,但在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作用下,从第二季度起,经济从低谷中缓慢拔起,经济增长率为7.1%,到第三季度,为7.7%,第四季度攀升至8.7%。今年第一季度已升至9.5%,预计今年全年经济增长速度在9%左右。上述资料显示,中国经济已开始出现复苏,但尚未达到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金融市场的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危机也给我们带来了契机。反思金融创新和衍生品市场,我们不能把金融危机归咎于金融创新,更不能把金融危机当成抑制金融创新的借口。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应当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把握好方向与节奏,以此为契机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全球经济格局调整中争取主动地位。

金融创新是推动证券市场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资本市场发展的永恒主题。证券市场的创新是金融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证券市场的创新体系既包括证券市场的品种创新, 也包括市场的制度创新等多方面内容。在发展、规范我国证券市场的过程中,注重与保持产品创新是重要的推动力,积极推进产品创新仍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重点工作之一,不能因为金融危机的出现而停止我国金融创新的脚步。目前此工作已经在

┊┊┊┊┊┊┊┊┊┊┊┊┊装┊┊┊┊┊订┊┊┊┊┊线┊┊┊┊┊┊┊┊┊┊┊┊┊政府决策层得到普遍关注,去年在积极推出了创业板市场后,今年初又相继推出了融资融券,股指期货这些重要产品,大力加快我国证券市场的创新步伐,缩小与国际证券市场的差距。

伴随着全球经济复苏的形势,金融危机的阴影渐行渐远,在后金融危机这个大背景下,中国将如何应对金融发展新形势,如何把握金融创新的尺度平衡风险防范以及金融发展,并加快我国证券市场的产品创新的确值得我们研究。

(二)文献综述

1、金融产品创新理论及存在的问题

最早对现代产业经济学产生深远影响的是Schumpeter关于技术创新影响经济周期的思想,根据Schumpeter的定义,广义的创新是“推动并维持资本主义发动机运转的基本动力”。主流经济学专注于价格竞争,但在Schumpeter看来,关键在于创新环境中存在的竞争力量。这种竞争是“新商品、新技术、新供应来源、新组织形式、新市场的竞争,也就是拥有成本或质量上绝对优势的竞争,这种竞争打击的不是现有企业的利润边际和分量,而是它们的基础和它们的生命”(Schumpeter,1942)。在他看来,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毁灭过程,不断的摧毁旧的并同时创造新的。

此外,一些文献关注创新活动的第二阶段:扩散。扩散是任何创新理论不可或缺的部分。信息不完全假设确保创新者能够在被模仿之前的一段时期内获得高额利润。如果代理人有完全的信息。那么任何非均衡都将转瞬即逝。实践中,市场在一段时期内可能处于非均衡状态,直到扩散消除所有潜在利润,市场才会恢复均衡。实证研究表明创新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扩散,而不是被所有潜在的使用者同时采纳,并且不同的创新扩散其时间可能差别很大。创新采纳模型通过对单个企业采纳决策的模型化解释了这种类型的扩散。扩散模型注重整个产业的扩散速度,并评估创新的特定因素。

大量的文献分析已经见证了产业界的技术创新活动。与产业经济学文献中对技术创新的详尽研究相比,金融创新特别是金融产品创新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文献主要是描述性质的并集中于分析影响金融创新特别是金融产品创新的外生因素,零乱且分散。

(1)Silber的约束诱致假说

Silber 1975年以来发表的一系列金融创新论文阐述了约束诱致观点Constrmm—induced hypothesis),认为金融产品创新是微观金融企业为寻求最大利润、减轻金融约束而采取的自卫行动,金融企业面临的约束既可能来自企业内部,也可能来自企业外部,而政府管制是潜在的最主要外部约束。市场通过规定不同金融产品的供需条件,来对企业的最大化行为施加压力:一个垄断性市场促使企业设定特殊的价格与产量以实现超额利润;一个竞争性市场决定了企业将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它将按市场确立的资金量最大化自身的效用。Silber用“影子价格”,即遵守该约束条件的成本,也就是约束条件取消后目标函数的潜在增加额来衡量企业在这期间的效用水平变化。他假设,随着时间的推移,遵守一项约束的影子价格(成本)会提高,因此,公司会不

┊┊┊┊┊┊┊┊┊┊┊┊┊装┊┊┊┊┊订┊┊┊┊┊线┊┊┊┊┊┊┊┊┊┊┊┊┊自觉的从事或加强搜寻新的金融工具或服务。影子价格的升幅越大(效用水平的降低也就越大),则创新的动力就越大。Silber(1975)假定只有随着时间推移,持续增加的影子价格才能刺激新的产品创新,这一假定定义了约束诱致型创新假说的时间维度,那么,影子价格将在新的金融产品出现之前上升,在这之后急剧下降。

后来BenHorim&Silber(1977)对假说进行了正式检验,使用来自第一国民城市银行和纽约四家大型银行的数据对1952-1972年的情形进行了模拟,研究表明“影子价格”随着时间推移而呈上升趋势,并且在创新金融产品被引入之后,这一价格的确下降了。据此,Silber称模型可以用以解释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金融产品创新,并且支持约束诱致假说。尽管Silber的金融产品创新理论代表了这一曾经受到忽视的研究领域的主要贡献,但其分析方法存在着某种局限性。

Podolski(1986)指出约束诱致说存在两项缺陷:一是把金融企业的创新行为归因于利润最大化动机,显得过于一般化;二是仅着眼于微观企业角度,显得过于特殊化,无法解释由于新市场、新企业和新货币性标准等宏观经济层面因素导致的创新。也正因为如此,它的预见力就会大打折扣,人们不禁要对约束诱致性假说的普适性产生质疑。

(2)Kane的管制促成论及其争论

监管或许是被用来引证金融产品创新动因的最有力的变量。许多学者对监管和金融产品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这包括著名的Kane对美国银行业市场,和英格兰银行对英国市场所进行的研究。Kane在其1977.1984年的系列论文中探讨了金融产品创新的管制促成理论(Regulatory dialectic),使用管制者和被管制者的斗争模型(Struggle model)来描述金融产品创新,相互对立的经济力量(被管制者)和政治力量(管制者)间的持续斗争导致了创叛的出现。金融产品从发明到进入商业应用的时间周期被视作创新时滞(Innovation lags),从创新出现到管制者把创新纳入监管的时间周期被视为管制时滞(Regulatory lags),管制促成理论假设创新时滞总是短于管制时滞,因为管制者缺乏利润动机。管制者的迟缓行动使得被管制者从金融产品创新中获益,利润的驱使使得更多的银行及其竞争者加入到这个市场中来,这又将缩短监管滞后的时间。而再管制措施Van Home强调的是监管变化对创新的激励,与Kane提倡的管制促成论并没有实质性差别,只不过前者是以动态的视角看问题,而后者仅仅固守在单一要素上。对于同一种金融创新产品的产生,不同学者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归类。

(3)有关价格波动的评述

解释金融产品创新的另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是把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资产价格和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视为创新的原因(Silber,1983;Merton,1992;Van Home,1986:钱小安,1997)。例如桑顿和斯通(2000)认为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该观点,价格波动对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作用被夸大了,并且衍生品交易的活跃程度与原生产品市场的价格波动也甚少相关。观点认为美国这30年间债券收益率、股票价格和工业品价格的波动并不剧烈,并且1975年后股票价格和工业品价格的波幅趋于下降,这说

┊┊┊┊┊┊┊┊┊┊┊┊┊装┊┊┊┊┊订┊┊┊┊┊线┊┊┊┊┊┊┊┊┊┊┊┊┊明现代诸多与债券、股票、银行信贷等基础金融产品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创新很难仅仅用价格波动来解释。Corkish等对伦敦国际金融交易所(LIFFE)1982.1994年间金融期货合约交易的秩相关检验也显示,期货合约交易额与基础金融产品现货市场价格波动之间的秩相关系数为负值且不显著(Corkish, Holland and Vila, 1997),表明价格波动和金融衍生产品创新(及交易)可能不存在因果关系。我们认为应该从系统的角度全面考察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基础,一方面与分工结构共生的制度、知识积累、技术进步等因素共同决定了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环境条件:另一方面,金融衍生产品创新也是人们对金融交易中所面临的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挑战的回应。

(4)金融产品创新的GEI模型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现代金融创新特别是产品创新理论发展的趋势开始转向探讨金融产品特性的分解和重组(Unbundling and bundling)以及金融产品创新与完全市场的关系,并在一般均衡的框架内讨论金融产品创新和最优证券设计(Optimal security design)。这类分析方法通常被称为不完全市场条件下的一般均衡模型(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with Incomplete Market),简称GEI模型。Duffie&Rahi(1995)构建了一个标准的一般均衡模型,用以分析金融产品创新。它假设金融市场上交易的证券是由金融中介外生给定的,于是,证券交易就是交换未来不确定收入(风险)的唯一途径。每一消费者通过持有预算约束条件下的适当证券组合来达到效用最大化,证券市场均衡将同时决定证券的均衡价格和未来不确定收入的最终配置(持有的证券组合数量)。一般均衡模型关注金融产品创新的机会和激励,视投资银行为产品的创新者,因为一般而言投资银行在现代金融市场中充当企业新产品需求的咨询者和策划者,或者作为新衍生证券交易的中介机构。一般均衡模型多从创新者(投资银行)的利润最大化假设出发讨论金融产品创新或最优证券设计问题。与早期的文献相比,这些研究提供了将金融产品创新理论模型化的正式框架和新思路,但却无力解释包括金融衍生产品在内的冗余证券的创新与引入(Chen,1995)。

(5)如何看待作为金融产品创新主体的中介组织的续存与繁荣

作为储蓄投资转化过程中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及金融产品创新的主体金融中介,它存在的合理性用传统的中介理论解释是由于跨期市场中的固有缺陷: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Diamond&Dybvig,1983:Leland&Pyle,1977)。但传统理论隐含的一个重要推论就是,在交易费用和信息成本持续下降的趋势下,金融中介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的两项功能同市场相比较已经没有什么优势,它们应当趋近消亡而被大规模有组织的现代化金融市场所取代。但事实却恰恰相反,所有的证据显示:金融中介机构不但继续存在,而且成为金融产品创新的主要源泉,并在几乎所有的金融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如此以来,引出这样一个命题:如何从理论上全面解释金融中介的继续存在、发展和进一步的繁荣,这将对金融产品创新的路径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有相当的说服力。

┊┊┊┊┊┊┊┊┊┊┊┊┊装┊┊┊┊┊订┊┊┊┊┊线┊┊┊┊┊┊┊┊┊┊┊┊┊2、国内学术研究

当代金融创新理论起源于本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经过70年代的发展,至80年代形成高潮,进入90年代仍如火如荼。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从80年代开始的。

对这一理论进行研究首先需要对“金融创新”有一个定义,虽然学界对此也有些争论,但基本上是衍生于创新理论的倡导者熊彼特(j.a.schumpeter)的观点。我国学者对此的定义为: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本人认为理解为金融家的活动更好,主要是金融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这一表述强调了金融创新的主体是金融家,他们是金融活动的策划者、发起者和维护者。同时,这一表述指明金融创新是“一种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根据这一表述,金融创新大致可归为三类:(1)金融制度创新;(2)金融业务创新;(3)金融组织创新。从一般性的原则出发讨论我国的金融创新,包括创新的原因、环境、改革与发展、国际趋势、历程、经济学基础,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技术支持体系、未来发展趋势等。

代表性论文如王仁祥和喻平(2000)认为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是一个金融创新与金融深化的过程。广义的金融创新是对金融制度、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工具的创新。其核心内容是金融工具创新。而金融创新对金融深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包括对货币化的影响和信用化的影响两个方面。李松龄(2001)认为金融工具创新是通过创新金融资产的品种,减少稀缺性,获得较高的金融资产收益;金融制度创新是通过新的金融制度的安排,保证创新者创新利益的实现。我国的金融创新既有金融工具的创新,也有金融制度的创新,目的是通过金融创新获得创新收益。

王仁祥、喻平(2003)在西方较为成熟的金融创新动因理论基础上,认为我国的金融创新动因分为政府推进型、市场失败型、技术推进型和追逐利润型四种。通过比较后发现,西方有些金融创新理论不适用于我国,我国金融创新的有些动因也不完全局限于西方的理论。

孙文合(2005)讨论在我国如何通过成立金融控股公司,走向金融的混业经营。李慧(2006)分析了现代金融创新对凯恩斯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索彦峰(2006)将金融创新因素纳入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问题之中,认为我国现阶段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还是较优的选择,长期来看,利率作为中介目标也会因金融创新而失败,一个可行的选择是通货膨胀目标制度。孙可娜(2006)认为我国金融创新的模式和路径应是以制度创新为先导,以经济区域为依托。以产品与非金融机构创新为重点,构建区域性金融创新基地,进行金融研发与先试先行。

苏卫东(2006)基于我国当前的金融形势,从经营制度(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创新主体(发挥微观主体在金融产品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和创新产品(深化基础产晶创新、审慎发展衍生产品市场)分析了我国金融产品创新的现实选择。

张萍、吴宏(2007)通过分析我国与金融创新原创国在金融体系、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金融相关率、产权制度、市场结构等因素上存在的结构性不均衡,发现异

┊┊┊┊┊┊┊┊┊┊┊┊┊装┊┊┊┊┊订┊┊┊┊┊线┊┊┊┊┊┊┊┊┊┊┊┊┊质性金融市场间的结构和金融工具比例的差异性对金融创新扩散可能产生的阻碍机制,也是引发我国金融创新扩散中出现时滞现象的主要原因。

刘湘勤、龙海雯(2007)应用凡勃伦金融市场演化理论阐述了金融系统的动态演进过程,揭示了金融工具创新与金融过程创新的互动关系及其在推动金融结构变迁中的作用。该理沦不仅得到了美国1865年以来150年金融结构变迁历史的证实,也对我国金融创新与金融结构优化具有重要启示。

孔庆龙、樊锐(2007)分析整理了证券公司各项创新业务:集合理财、权证、资产证券化、QFII&GDII、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陆一(2007)介绍了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lTs。

马君潞、于红鑫、魏凤春(2007)运用期望理论,以我国转轨时期银行业转型为制度背景,构建了一个金融创新的理论模型,并运用我国银行业的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

唐双宁(2008)认为,新的金融理论的内核应该是阐述好“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辩证关系,即有无“同一性”与谁为“第一性”问题。“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共同作用于经济社会生活中,二者是“同一”的;不能因出现金融危机就否定市场经济,但也不能盲目迷信市场经济;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但也不能简单等同起来。要两只手一起抓,缺谁都不行。

易宪容(2009)认为在现在的金融环境下,金融创新理论及方式需要全面改革,在错误的匿名定价机制中金融创新成为一种卸责机制,即所谓的风险分散就是每一个当事人都希望创新一种金融产品,而该产品的风险让他人承担。这不仅会导致金融风险责任的真空,也会导致市场潜在风险越积越多、越来越大,系统性风险最终会爆发。因而要反思这种金融创新对金融风险的放大效应及对投资者利益的侵害,并要思考在现行的法律基础上,如何对金融机构利用这些金融创新工具进行欺诈的行为进行全面诉讼。

(三)研究思路

本文首先对目前国内外经济金融背景作了简要描述,并对国内外金融创新的理论研究进行相关回顾与评述。而后对金融危机与金融创新关系这一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我国进行金融创新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意义。接下来回顾我国证券市场产品创新的历程与发展情况,并对现阶段我国刚推出的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进行评述,分析了其推出的必要性以及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最后对我国接下来将要进行的证券市场产品创新进行了展望,并提出我国在发展金融创新应注意的重要问题与相应对策。

本文研究框架如图1。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图 1 论文研究框架

┊┊┊┊┊┊┊┊┊┊┊┊┊装┊┊┊┊┊订┊┊┊┊┊线┊┊┊┊┊┊┊┊┊┊┊┊┊

二、金融危机与金融创新关系的探讨

(一)美国金融危机不应影响我国金融创新进程

从美国的金融创新实践我们可以发现,金融创新本身是一个社会金融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结果,它大大提高了储蓄转化为财富创造的投资活动过程中的效率,并有效地降低了投资成本,因此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近三十年来,美国经济资本化和证券化的快速发展,为美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实际上,这次次级债危机的根源并不在于资产证券化本身,而是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市场约束力下降,相关市场主体都违背了“注重风险控制”的原则。

美国次级债危机爆发之后,不少人士对我国正在推进的金融创新和资产证券化业务表示担忧,认为金融创新和资产证券化的风险较大,甚至提出应放缓资产证券化步伐。我们认为,首先应肯定金融创新和资产证券化的积极意义,不能因噎废食,仅因美国次级债危机就得出中国暂缓金融创新的结论;第二,在认识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同时,不能否定美国在金融发展史上的一些有益经验,如金融监管改革、资产证券化等,任何创新发展之路没有最优,只有次优。

就中美国情而言,存在两个重大差别:一、2007年末中国的居民储蓄率高达69.14%,而这些储蓄转化为财富创造的投资活动的效率还相当低下,同时这种转化的渠道也相对单一,金融市场的纵深度和多样性还非常有限;二、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的主要生产大国,这与美国的“资产膨胀依赖型”经济模式有着本质区别,中国目前乃是“生产创造推动型”模式,工业化、信息化与资本化三步渐进发展合并为一步跨越,活力与挑战史无前例。

如果说美国已经是金融肥胖需要减肥,而目前中国金融市场发育却是营养不良和结构畸形。由于我国的金融创新不足,导致金融体系运作的效率较低,一方面实体经济有巨大的资金需求难以满足,另一方面却有大量资金低效运转,一级市场新股的资金曾创出3.3万亿元的天量,即表明我国金融体系已经难以满足国内投资者多层次的投资需求,尤其是直接融资的规模远小于间接融资,债券市场发育严重滞后于股票市场,金融市场营养不良与畸形发展的巨大成本将随着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张而呈指数性增长。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这对金融系统提出了更高的创新要求,也为金融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新的经济和金融形势下,必须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加大对金融创新的支持和投入力度,通过加快金融创新,丰富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技术,完善金融服务,建立安全高效的现代金融体系,更好地满足经济增长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同时,金融机构可以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和利润增长点,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变。因此,创新是当今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金融业都必须把推进金融创新放在首要位置。

┊┊┊┊┊┊┊┊┊┊┊┊┊装┊┊┊┊┊订┊┊┊┊┊线┊┊┊┊┊┊┊┊┊┊┊┊┊

另外,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过程也是金融风险不断暴露的过程。随着开放程度的加深,对金融体系的风险防范和化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体系的风险管理也需不断完善。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资产证券化程度较低,大量风险集中于商业银行,如果经济出现拐点或者房地产市场发生转折,商业银行将面临较大的风险。我们必须在中国金融业尚未向全世界彻底开放之前,抓紧时间,鼓励金融系统全方位、大胆创新,籍此锤炼金融机构与普通工商企业,培养各种人才。在当前国内流动性过剩、金融业对外开放、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的背景下,我国金融机构只有加强金融创新,才能有效减少系统风险和市场风险,确保国家金融安全。

因此,美国次级债危机不会影响我国金融创新的进程。当然,次级债危机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借鉴,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少走弯路。(二) 金融创新不是金融危机的原罪

长期以来,金融创新都被视为金融发展的原动力,受金融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推崇。而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破坏力不断升级,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已蔓延至全球,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危机背后,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创新成为很多人诟病的对象,甚至将矛头直指在任期间放纵金融衍生品的格林斯潘。对金融创新的无限推崇和放纵,无疑是为金融危机埋下的隐患:但对金融创新的彻底质疑,有无疑给寻求发展的中国金融业打下大大的问号:金融创新路在何方,我们从中该吸取什么教训?

在回顾美国次贷市场的发展历程,金融创新确实起到了“动力源”的作用。在金融创新的推动下,美国的次贷市场从20世纪80年代起初并迅速发展,在危机爆发之初,次贷市场总额已达到1.5万亿美元,约占美国整个房贷市场的15%。说金融创新是今日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未尝一点道理都没有。

即使到今天我们仍可以确定,金融创新的本意决不是创造金融危机。那金融创新与金融危机的关系何在?

凡事都须有度。而金融危机的爆发正好四对金融创新的无度推崇与放大。可以说金融创新是次贷之母。这是从次贷原生市场的角度来说的,为了有效的控制房贷风险,住房贷款本应是在严格审批的基础上,向具有还款能力的幼稚客户发放的贷款。而美国的房贷发放机构在激烈竞争压力和“逐利”的驱动下,“创造”了面向资信条件较“次”的次级借款人的次贷。随着美国房市的景气与膨胀,次贷发放机构的风险防范意识不断下降,为了扩张市场,创新了形式多样的高风险次贷产品,如仅付利息抵押贷款,负摊销抵押贷款,选择性可调整利率抵押贷款等,这些产品都具有初期还款压力小后期还款压力陡增的特征。刺激借款人只能依赖房价上涨来还贷,还有“零首付”“零文件”等宽松放贷方式,这些创新型产品确实强有力开拓房贷的要求,加速了次贷市场的“发展”。

从另一个角度看,在次贷衍生市场上,金融创新又为次贷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并延长了次贷的“食物链”,这也是目前金融危机的原始“病根”。在华尔街

┊┊┊┊┊┊┊┊┊┊┊┊┊装┊┊┊┊┊订┊┊┊┊┊线┊┊┊┊┊┊┊┊┊┊┊┊┊投行开拓性思维和丰富的创造力下,次贷产品被层层包装和销售。不仅次贷被证券化为MBS(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还被再次证券化为GDO(债券抵押支持证券)。在此基础上,为了分散CDO风险,华尔街投行还对CDO进行投保,再次创新出了CDS(信用违约互换),并得到飞速扩张。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从2004到2007的三年间,CDS的承作金额增长了近十倍。经过多次证券化创新,不仅为次贷原生市场补给了“血液”—融通资金,还反过来带动了次贷业务的扩张,极大延长了次贷“食物链”,包括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对冲基金、商业银行等几乎所有金融子行业都加入了分享次贷这块“甜蛋糕”的行列中,危机爆发后,幸存者寥寥无几。

2001年至2006年是次贷市场发展的黄金时期,这几年里,次贷违约率低,信用评级较高,次贷相关衍生产品需求量大,反过来刺激次贷需求量不断扩大,也就降低了次贷发放的标准,进一步盘活了房地产市场,在这个循环中“金融创新”居“功”至伟,完全被美丽光辉笼罩。回首当初,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假若没有创新出来“异形”次贷产品和市场,不会有后来的金融风暴;假若没有金融创新出来的次贷衍生品,就不会将次贷市场产生的风险蔓延至其他金融行业,次贷危机的破坏力也就不会被加倍放大。

但是我们仍需回到那个起点上,金融创新的理念本身毫无问题,出问题的是对金融创新的过度滥用和监管缺失。次贷危机确实深化了国人对金融创新的担忧,给我国方兴未艾的金融创新抹上一层厚厚的阴影,但可以肯定的是,金融认识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创新依然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之一。

三、我国证券市场产品创新的形成与发展

(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及金融创新的意义

20年风雨兼程,中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路走来,发展迅猛,取得

┊┊┊┊┊┊┊┊┊┊┊┊┊装┊┊┊┊┊订┊┊┊┊┊线┊┊┊┊┊┊┊┊┊┊┊┊┊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截至目前,沪深交易所上市公司总家数已经超过1800家,两市总市值达21.3万亿元,一举跻身全球前三大证券市场之列,取得了与我国经济地位基本相当的位置。中国证券市场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相当来之不易。证券市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自诞生之日起就站在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最前沿,经历了由试点到逐步推广、由起步到快速发展、由不成熟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见表1、表2、表3)。

以1990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为标志,中国证券市场开始了零的突破,由此奠定了日后快速发展的基石。1992年,国务院证券管理委员会和中国证监会相继成立,形成了统一的证券监管体制,并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规则体系和监管体系。1999年7月《证券法》颁布实施后,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正式步入法制化、规范化发展轨道。我国证券市场已基本形成以《公司法》、《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为核心,各类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配套的证券监管法规体系和自律规则体系。2005年4月正式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无疑是中国证券市场20年发展间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证券市自此进入了全流通时代,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股权分置改革消除了长期制约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制度性障碍,使上市公司结构不断优化,全面提升了证券市场的投资价值。同时通过改革发行上市制度,逐步建立了核准制和保荐人制度,市场化程度大为提高。工行、建行、中国神华、中国石油、中国人寿等一批大盘蓝筹股相继成功登陆A股市场。这从源头上改善了我国上市公司的总体素质,大幅拓展了证券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20年来,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不断取得重大突破:2005年5月深交所设立中小企业板,并于2009年初成功推出了创业板;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于2006年9月成立,股指期货也已于今年4月稳步启航;配合主板市场退出机制设立的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正在不断拓展新的功能。与此同时,中国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队伍迅速壮大。目前初步形成了由基金、券商、QFII、保险资金、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及各类理财产品构成的多元化机构投资者队伍。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机构投资者在推动市场改革、促进市场发展、引导投资理念转型、提高市场稳定性等方面的影响日益增强。

经过20年快速成长的中国证券市场,目前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证券市场在上世纪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前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化解金融风险等诸多领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近两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中国证券市场经受了考验,抵御住了风暴的冲击。

表1 我国证券市场2009年市场概貌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表2 我国证券市场2009年股票规模 市值单位:亿元;股本单位:亿股。

表3 我国证券市场2009年指数概况

┊┊┊┊┊┊┊┊┊┊┊┊

┊装┊┊┊┊┊订┊┊┊┊┊线┊┊┊┊┊┊┊┊┊┊┊┊┊

资料来源:2009年11月21日金陵晚报

在我国证券市场的20年的发展历程中金融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没有金融创新就没有我国证券市场如今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

目前,学术界对金融创新(Financial Innovation) 的定义并没有统一的阐述,但大多数定义是由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创新观点派生出来的。其中,影响大、沿用较多的定义是:金融创新就是要构建新的“生产函数”,对各种金融要素进行新的组合,为追求利润机会而进行的市场改革,其内容包括各种金融工具、支付清算手段、金融组织与监管制度等的创造与革新。当代金融创新源于20世纪60年代市场对金融严格管制的逃避,出现了欧洲债券、欧洲美元等金融新品种;到了70年代,国际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施了浮动汇率制度,为了规避市场中利率与汇率的频繁波动风险,又创造出外汇期货、利率期货、浮动利率债券等新的品种;80年代的金融创新除了规避市场风险以外,还为达到创造信用之目的,推出了各种金融期权、股票指数期货、零息债券、资产证券化ABS和MBS等创新品种;进入90年代后,国际金融创新呈现出新的特征,新的金融工具层出不穷,金融组织结构形式发生新的变化,诞生了专门的金融工具创新技术——金融工程学( Finance Engineering) ,电子、计算机、通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已大大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金融产品的交易方式,使得信息传递更为快捷方便,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技术实施上的有力保障。

证券市场的创新是金融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全球证券市场,其发展过程就是一部艰难的创新史,没有创新也就没有证券市场的发展,可以说创新就是证券市场发展的生命线。证券市场的创新既包括证券市场的品种创新,也包括市场的制度创新、结构创新、组织模式创新、交易清算手段创新等多方面内容。其中,品种创新是证券市场中最重要的创新活动,其它形式的创新服务于品种创新,为品种创新提供配套的实施环境。各项创新活动相辅相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市场创新体系。证券市场的创新目标,就是要通过持续的创新活动来获得内部发展动力,不断适应外部环境的

┊┊┊┊┊┊┊┊┊┊┊┊┊装┊┊┊┊┊订┊┊┊┊┊线┊┊┊┊┊┊┊┊┊┊┊┊┊变化,促使中国证券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证券市场获得了较大发展,证券品种、交易制度、市场准入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层出不穷,特别是近年来市场创新活动十分活跃。我国证券市场从1990年试点到现在,只用了20年的时间,却走过了发达国家数百年的历程,无论在市场容量、证券品种、交易手段、清算体系、监管措施,还是市场硬件设施建设方面,都有了较大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证券市场相比较,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在以上多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创新空间十分广阔。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证券市场的国际化、中国加入WTO后以及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经济地位大洗牌带来的各种机遇与挑战,我们应努力做好准备,重点开展金融创新活动。(二)我国证券市场产品创新的发展历程

1、我国证券市场产品创新的制约因素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金融产品的创新从未停止过,并且取得了较大发展,主要的金融创新品种有长期政府债券、企业债券、股票、般权证、基金证券等。但我国的金融产品创新还处子一个很低的层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吸纳性创新多,原创性创新少。目前,我国的是增强创新的供给能力和创新成果的模仿普及的基础。可是由于我们起步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造成了投机盛行,违规行为时有发生。环境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异,使得创新有很大的局限性;第二,金融创新主要由行政管制推动,内部驱动不足。通过行政管制来推动金融产品的创新未必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管制驱动下的金融产品创新可能会出现负面的效果。制约我国证券市场金融产品创新的因素有:

1)信用基础薄弱。证券市场本身是信用高度发展的产物。只有在发达的信用基础上形成的股份制才能为金融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并实现资瘾的最优配置。我国的信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信用的体现,银行代表国家执行“出纳”的功能。企有借钱扩张、借债不还的内在动机。近年来几,一方面作为现阶段以间接融资为主的经济实体(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个体工商业户等)资金需求旺盛,一方面作为供间接融资的银行件借贷”现象严重。可见,金融创新主体信用的薄弱成为金融创新的顺伤政府行为错位。一个成熟驾驭市场经济的政府在市场中的位置应通过制度设置来健全市场,通过市场化的操作来调控市场。我们往往通过非经济的手段来干预市场,对金融创新的宏观动因偏重于社会稳定,忽视金融创新的市场特性,从而出现了无市场流动性、靠强制推销的政府债券及不记成本的保值储蓄等金融工具创新。政府行为的错位也造成了金融创新的成本和政策险加大。

2)金融产品创新主体内在动因缺失。我国金融机构主体还没做到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尚未形成,由此出现了通过简单的机构增设、业务扩张等内容肤浅、手段落后的缺点。

虽然20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不过,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脱胎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代,目前仍具有

┊┊┊┊┊┊┊┊┊┊┊┊┊装┊┊┊┊┊订┊┊┊┊┊线┊┊┊┊┊┊┊┊┊┊┊┊┊鲜明的“新兴加转轨”的市场特点。由于改革不配套和制度设计上的局限,我国证券市场还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如市场化程度仍有待提高,市场组织结构单一、投资者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不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市场约束机制弱化、缺乏内在的稳定机制,以及部分证券经营机构风险管理能力不足等,制约了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这导致我国证券市场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比、与境外成熟资本市场相比,均存在一定的差距。

2、我国证券市场产品创新的途径

交易品种是证券市场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也是分散市场风险的必要条件。而证券品种创新则是维护市场活跃、促进证券市场繁荣的重要条件。按照证券产品创新的层次可以将其分为基础产品的创新和证券衍生产品的创新。基础产品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对股票、债券、基金等基本交易品种的设计上,如不同期限、利率结构、偿还方式、交易方式的债券新品种的推出;而证券衍生产品的创新是对已有的基础产品进行创新,包括远期合约、期货、期权、掉期等,如各种证券指数期货、可转换证券、股票期权等。

(1)股票品种创新

引入股份回购方式,即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某种途径购买本公司发行在外的股票,以达到改善上市公司的股本结构之目的。较为典型的实践出现在上市公司减持国有法人股中,如1994年陆家嘴就开始回购国有股;1999年底,申能股份又成为国有股回购企业;之后,云天化、冰箱压缩、长春高新等也相继以国有股回购方式实施减持。股份回购不仅有利于上市公司实现最优股本结构, 也是国有股减持的有效途径。(2)债券品种创新

主要包括积极探索资产证券化特别是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创新模式。建立一整套抵押贷款出售、担保、证券发行、上市交易和监管等方面的法规制度体系,为我国开展抵押贷款证券化及其它资产证券化试点创造有利条件增加国债和企业债券的创新品种。并于2007年开始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发展规模逐年增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设计新的债券品种,不断完善我国债券市场的品种结构,,扩大了债券市场的规模。

(3)基金品种创新

大力发展开放式基金。开放式基金具有优胜劣汰和良好的市场约束机制,透明度高,流动性好,是市场长期发展的产物和选择。在海外基金市场, 开放式基金已成为基金品种中的主流我国应根据市场的发展状况,并参照国际成熟市场的经验,大力推进开放式基金的设立和发展。目前,自从首推的开放式基金如华安创新基金、南方稳健成长基金、华夏成长基金三家,我国加快其推出的步伐,在随后的数年推出四百余家。并继续加快推出步伐。此外,在条件成熟时,将目前国内一些封闭式基金改造成开放式或半开放式基金引入国外机构投资者, 建立了中外合作投资基金。中外合作投资基金将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起到如下一些重要作用:一是可以吸收国外先进的基金投资管理经验;二是可以利用国外相对充裕的资金来改造和发展国内企业;三是

┊┊┊┊┊┊┊┊┊┊┊┊┊装┊┊┊┊┊订┊┊┊┊┊线┊┊┊┊┊┊┊┊┊┊┊┊┊设立中外合作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股,是外资进人股市场的一条间接途径,有助于解决、股市场的连通性问题。

(4)衍生产品创新

在海外市场,衍生产品创新已成为金融创新的主流。衍生产品在证券市场发展中的作用可归结为一是满足投资者规避风险的需要二是降低证券市场的筹资成本三是拓展证券市场参与主体的业务范围四是促进国内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因此, 应加快衍生产品的创新。1972年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国际货币市场( IMM)率先推出了英镑等六种外汇期货合约,开创了金融衍生产品的先河。经过30多年的的发展,目前金融衍生品作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手段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衡量一国金融市场体系是否成熟和完善的重要标志。

美国作为金融衍生产品的发源地,同时也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创新最为活跃的衍生品市场,因此考察美国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进程对我国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1972年,出于规避汇率风险的需要,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国际货币市场( IMM)率先推出了首份外汇期货合约,标志着最早金融衍生品的诞生。其后美国金融衍生品的发展遵循着货币——利率——股票的基本路径。(如表4)。

新加坡、韩国等国家新兴市场的金融衍生品发展充分借鉴了发达国家的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的经验教训,在短时间内就建立、健全了其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考察这些新兴国家地区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路径,对于我国正确的选择交易品种尤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新加坡作为亚洲地区仅次于日本的国际金融中心,在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的建设过程中并没有重复别国的发展路径,而是充分利用“后发效应”很快赶上了发达国家。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 SIMEX)成立于1984年,是亚洲第一家金融衍生品交易所。1986 年,新加坡推出的日经255 指数期货是世界上首个别国股指期货合约。此后新加坡陆续开发了以周边亚洲国家股票指数为标的的期货、期权合约,提供全世界最广泛的亚洲衍生商品种类及全亚洲最广泛的国际衍生商品种类。韩国在吸取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后,由政府政策主导大力推动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防范金融风险。短短几年时间,从无到有,目前韩国的股指衍生品交易量在全球名列前茅。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第18期2011年9月 企业研究 Business research总第384期 由于先天的制度性缺陷和监管部门监管能力的不足,中国证券市场仍远没有达到公平、公开和公正原则的要求,证券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仍然十分普遍,并带来了大量的系统风险。而且,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还面临两个大背景:一是面对金融市场发展的一体化趋势,我们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大;二是我国进入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对证券市场的功能发挥提出新的要求,市场的变化对监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见,我国今后证券市场监管工作不仅要考虑中国的实际,同时要兼顾国际证券市场监管发展的趋势。如何加强对中国证券市场的监管,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促进市场的公平和效率,是摆在中国证券监管部门面前的重要问题。因此本文选择中国证券市场的监管来研究具有现实意义,而证券市场监管模式对于一国证券市场的规范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证券市场监管的概念及意义 所谓证券市场监管,是指证券管理机关运用法律的、经济的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对证券的募集、发行、交易等行为以及证券投资中介机构的行为进行监督与管理。证券市场监管是一国宏观经济监督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一是加强证券市场监管是保障广大投资者权益的需要。二是加强证券市场监管是维护市场良好秩序的需要。三是加强证券市场监管是发展和完善证券市场体系的需要。四是准确和全面的信息是证券市场参与者进行发行和交易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0年来,证券市场作为重要的融资渠道,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持。截至目前,在上海市场上市的公司已达892家。目前最新数据显示,沪深两市证交所今年上半年总共有175家公司实现IPO(首次公开募股),平均一天1.5个,融资总额超过3238亿元。截至2010年12月1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18.4万亿元,当日成交额达到1099.06亿元,是20年前的2.2万倍还多。在证券市场快速发展过程中,上市公司、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曾暴露出很多问题,如“银广夏事件”、“中天勤事件”、“基金老鼠仓”、以及普遍存在“庄家”等。但是,在众多相关利益团体的作用下,以及中国特殊国情的影响。证券市场越来越多地暴露出多年积累的问题,许多问题未能从根本上得到及时、彻底的解决,因而延长了证券市场规范的过程。 中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发展到现在的规模,成绩斐然。然而,由于市场发展迅猛,且证券市场上新生事物多,法律规范和制度建设跟不上。政府监管部门既要培育、扶持和发展这个市场,又要进行法制监管,规范市场。这就形成一个矛盾,扶持和监管之间的矛盾。而且监管部门为了解决一些短期凸显的问题,往往采取急救办法,甚至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行调控市场,虽然暂时缓和了事态,但是很可能为日后的市场发展和监管工作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隐患。监管存在滞后性和弱效性。尽管我国证券监管机构近年来加大了对欺诈与操纵的打击力度,但行政监管往往是事后监管,监管存在显著的滞后性和弱效性。从违规行为的发生到监管机构做出处罚,往往历时弥久,监管行为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另一方面,监管力量相对有限,调查费用不菲,一些市场欺诈行为未被处理,成为漏网之鱼,使违法者产生侥幸心理,铤而走险。实际上,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处罚却转嫁到公司股东身上,并无过错的中小股东往往受害最深。对应承担直接责任的违规公司的高管人员处罚过轻,弱化了监管效果。 证券监管决策缺乏科学性。目前我国的证券监管体制决定了中国证监会是证券市场的唯一监管机构,一方面提高了证券监管决策实施的权威性,但另一方面却可能有损决策的科学性。我国的证券监管机构作为政府代表,除了承担监管职责以外,还担负着培育和完善证券市场的职能,而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焦点问题—— —金融体系的创新与改革—— —是一项牵涉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这些背景决定了不同领域的金融法规政策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和制约性。比如,证监会的某项措施可能符合单一证券监管目标的最优化,但由于与其他金融管理机构处于分割状态,其监管决策未必能达到国家整体金融及经济发展的最佳效果,因此证券监管决策缺乏科学性在所难免。对投资者的保护机制不够完善。海外成熟的证券市场对投资者的保护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一)投资者教育机制。对投资者在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法律法规等方面加强教育,尤其是加强市场风险教育,有利于投资者熟悉市场、认识市场运作的客观规律,就像对适龄儿童进行系统的免疫接种一样,打预防针对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大有好处。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叶艳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证券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证券市场又是一个风险高度 集中的市场,具有风险来源广、传导性强和社会危害巨大等特点。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现状与飞速发展的现实要求还存 在很大的差距。实践表明,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可以提高运行效率,防范和化解风险,使证券市场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 关键词:证券市场监管现状发展趋势 125 ··

我国证券市场现状

目录 一、引言 (1) 二、我国证券市场现状 (1) 2.1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状况 (1) 2.2我国证券市场发行规模.. (2) 2.3投资队伍壮大以及交易额增加 (2) 2.4证券市场监管法制化 (3) 三、市场存在的问题 (3) 3.1新股发行制度不健全 (4) 3.2市场监督力度不够 (4) 3.3证券市场缺乏诚信 (5) 3.4我国证券市场制度不健全 (5) 四、推进证券市场发展的措施 (5) 4.1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5) 4.2建立完备的市场体系 (6) 4.3完善法规体系,加大处罚力度 (6) 4.4加大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 (7) 五、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趋势 (7) 5.1制度创新全面推进.. .................................... (7) 5.2产品创新将系列化 (8) 5.3市场机构创新发展 (8) 5.4证券市场国际化 (9)

一、引言 证券市场是通过有效的竞争买卖证券的场所,是证券交易所体现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总和。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证券市场在整个金融市场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证券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高速成长的证券市场,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证券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我国的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 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开始发展。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我国证券市场经过几十年的飞跃发展 在交易品种、市场容量、交易手段、监管规则以及清算体系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很短的时间内走完了发达国家百余年的历程,确立了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回顾十五年来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主要有如下几个重要特点。 1、市场发展状况 中国证券市场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中起步的,经过多年努力,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和有序化的发展轨道。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发行制度由审批制过渡到核准制。我国早期的股票发行制度为行政审批制。2000年3月,中国证监会开始正式实施股票发行核准程序。证券发行制度由此从审批制过渡到核准制。由审批制转向核准制是中国证券市场的一场深刻变革,它大大加强了证券公司及各类中介机构的责任,为提高证券市场的透明度、维护“三公”原则、规范股票发行和上市行为、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提供了一个较为合理的制度前提。 ②市场参与者的行为逐步规范。经过15年的发展,证券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规范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建立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颁布了禁止内幕交易和证券欺诈行为等一系列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同时还通过一系列法规条例对上市公司的红利分配作出了规定, 等等。同时,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从网上发行技术手段、上市审批制度、交易清算制度、席位和账户管理、行情发布和通讯方式等方面对市场进行管理。所有这些,有力地促进了证券市场参与主体行为的规范。但是,像杭萧钢构、S T长运之类的,各种形式的坐庄,操纵股价的不规范行为还屡见不鲜。

证券公司风险监控体系

第一章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证券市场是一个高风险的资本市场,证券公司作为那个市场的要紧参与者,由于其在证券市场上同时担任多种角色(发行中介、交易中介、投资者、融资者、信息提供者等)而处于证券业的核心位置,从而成为证券业风险的聚合处和汇合点。现代证券公司的业务具有高信用性、高流淌性、高预期性、高虚拟性的特点,使得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和难以把握。 弹指一挥间,中国的证券市场差不多走过了二十五年的进展历程: 一、第一时期:八十年代的萌芽期 股票发行和证券公司成立。从1980年8月人民银行抚顺支行代理企业发行211万元股票,1986年8月沈阳信托投资公司领先开办窗口交易,代客买卖股票和企业债券,到1988年中国人民银行下拨资金组建33家证券公司,财政部同时也组建一批证券公司。在深沪交易所诞生之前,新中国证券市场走过了十年漫长的萌芽期。 这一时期中国证券市场面临的风险要紧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市场规则不完善,从自发发行股票到分散交易都面临着市场规

则的建设问题;另一方面证券公司刚刚成立,证券市场和证券公司的监管主体不是专门明确。1985年国家紧缩银根,国务院开始关注资本市场建设。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措施,1988年大中型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开始试点,由于市场中介没有完善,深圳市场推出的深圳进展银行和万科公司的股票却发不出去;同时证券市场自发分散交易带来的弊病差不多显露无疑,缺乏法律规范治理,透明度低、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爱护,对社会安定差不多造成不良阻碍。 二、第二时期:九十年代的建设期 (一)交易场所的建立和市场基调的确定。1990年12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相继诞生,从此结束了各自为政、分散交易的时代,标志着证券市场由自发分散走向集中统一规范发行和交易的新时代。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解决了中国证券市场姓“资”姓“社”的相关争论。 (二)监管体制的建立。1992年各地股份制公司专门快地进展起来,出现了新一轮股票热。同年8月11日,深圳发生了“8·10事件"(即深圳以发售认股抽签表的方式发行5亿元新股,由于一些网点组织工作有问题,造成多数售表点秩序混乱,并发生冲突),国务院紧急做出反应,成立了国务院证券委员会

浅谈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浅谈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前景和转型需求,为资本市场提供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但是,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处于类似经济发展阶段的其他新兴资本市场相比,以及与境外成熟市场相比,中国资本市场在许多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现对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 一、证券市场规模偏小,直接融资比重过低 目前中国金融资产结构中,银行系统资产占比过高,证券市场资产(包括股票、企业债、证券化产品,但不包括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占比过低, 2006年,中国证券市场资产总额占金融总资产的比例仅为22%,而同期的美国和日本分别为81%和65%,韩国和印度分别为67%和57%。此外,中国居民所有金融资产中,仅有13%左右投资于证券市场,银行存款比例高达75%,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证券市场在金融体系中总体比例过小。 在海外大部分成熟市场和一些新兴市场上,公司融资的主要渠道不是银行贷款,而是通过发行股票和公司债券的直接融资。在中国,目前公司融资中直接融资的比例仍然过低。如图20.12所示, 2001~2006年,中国境内股票筹资与同期银行贷款增加额之比,分别为4.11%、2.97%、3.59%、1.37%和7.38%,占比明显偏低。2006年,

中国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仅占企业外源性融资总额的15.13%,间接融资比重高达84.87%, 融资结构失衡使中国金融系统的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系统,不利于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也不利于金融系统的稳定,同时,也限制了企业的融资渠道。 二、市场层次单一,交易品种和数量不够丰富 中国股票市场主要由沪深主板、中小企业板和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组成。与成熟市场层次多样、板块有效连通互动的情况相比,中国股票市场结构单一,多层次市场体系尚未形成。主板市场尚未成为蓝筹股主导的市场;中小企业板尚处于发展初期、行业覆盖面窄;创业板尚未设立;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缺少成熟有效的场外交易市场(OTC市场)。 三、证券公司综合竞争能力较弱 目前中国共有证券公司104家,2006年证券公司总资产6203亿元,总收入600亿元,全行业盈利255亿元。但与国际大型投资银行相比,证券公司作为一个整体的规模尚不及一些国际大型投资银行的规模。一方面,由于分业经营体制所限,目前证券公司只能从事与传统证券发行交易相关的业务,业务模式和盈利渠道单一。另一方面,中国证券公司现有业务中自营、经纪、股票承销、委托理财等传统业务在盈利中占比过高且分布不均,直接投资、并购咨询等高附加值业

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分析毕业论文

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分析毕业论文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1.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 (2) 1.1我国的证券市场的发展状况 (2) 1.2证券经营机构的发展状况 (3) 2.我国证券市场所存在的问题 (3) 2.1证券市场规模过小 (3) 2.2资本市场主体缺位 (4) 2.3市场分割整体性差 (4) 2.4流动性不足 (5) 2.5证券市场制度不健全 (5) 3.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趋势 (6) 3.1理论创新酝酿重大突破 (6) 3.2制度创新将全面推进 (7) 3.3产品创新将系列化 (7) 3.4资本市场将日益走向成熟稳定 (8) 3.5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趋势 (10) 参考文献 (10) 感谢信................................................................................ (11)

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分析1.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 作为资本市场的核心,证券市场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始于改革开放初期。1981年到1987年国债年均发行规模仅为59.5亿元,进入90年代以来国债发行数额年均达到千亿元,而1997年已达到2412亿元。实践证明,我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为证券市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反过来促进了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了企业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力地支持了一批国家重点企业的发展和重点项目的建设,从而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1.1我国的证券市场的发展状况 证券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日益发挥其重要作用。我国的证券市场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速度快,规模不断扩大,金融产品品种呈多样化趋势。 (2)证券市场的交易体系初具规模。 我国证券市场的交易已经形成集中交易和分散交易相结合的格局。集中交易包括沪深两大交易所和“两网”。分散交易主要是分布在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近300个大中城市的证券营业网点,包括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业务部以及银行、信用社的证券代办点。 (3)证券市场的管理走向规范化,法制化。 《关于进一步加强证券市场宏观管理的通知》中,对证券市场的管理做了明确的规定,同时成立了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委是国家对全国证券市场进行统一管理的机构,证监会是证券委的监督执行机构。在《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中,条例不仅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我国证券市场的管理体制,而且对股票的发行、交易,上市公司的收购、股票的保管、清算、过户,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证券违法行为的调查和处罚等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是规范我国证券市场的一部重要法律法规。

我国证券市场风险及防范治理

我国证券市场风险及防范治理 摘要 我国的证券市场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建立起来的,其最初目的是为国企改革服务,具有独特的中国特色,到如今已经历了十年左右的时间。作为证券市场本身具有较高的风险,这是由证券市场本身的性质确定的。中国证券市场作为新兴的证券市场,目前正由不成熟向成熟阶段迈进,其既具有作为一般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也具有其独特的有别于成熟市场经济下证券市场的高系统性风险。中国证券市场作为我国新兴的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必不可少的资本市场的一员,承担着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的重任,消除其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证券市场风险进行概述,然后介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情况,对证券市场结构进行分析,对风险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对证券市场风险管理办法提出了改进。 关键词:证券市场风险防范治理

目录 一、引言 (4) 二、证券市场风险概述 (5) (一)系统风险 (5) (二)非系统风险 (5) 三、我国证券市场情况 (6) (一)我国证券市场的产生 (6) (二)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 (6) (三)我国证券市场的重要作用 (6) 四、证券市场结构分析 (7) (一)证券市场的参与者 (7) 1.证券市场的主体 (7) 2.证券市场中介 (7) (二)证券市场的监管体系 (7) 1.证券市场监管及其方针 (7) 2.对证券市场监管的意义 (8) 五、证券市场风险现状分析 (9) (一)上市公司风险 (9) (二)证券公司风险 (9) (三)证券市场结构性风险 (10) 六、证券市场风险管理办法及改进 (11) (一)上市公司风险风险管理办法 (11)

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证券的发展历史 1990年我国在上海、深圳创建证券交易所,时至今日已有30年。伴随着30余年的发展和创新,我国证券市场取得了又好又快发发展(王国刚,2019)。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持续推进,中国证券市场强势的经济力量成功占据了国际市场的重要地位,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开放程度进一步增强,我国证券市场规模进一步显著扩大(王年咏,2005)。主要表现为境外投资者转移资金到中国,并对中国证券市场进行资金投资(王叙华,2006)。另外国内不少大型企业同样也在国外设立了投资机构(皮六一,2013),特别是我国已执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下,不少企业试图进一步扩大海外投资市场。我国证券市场进一步迎来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宋承国,2010)。 以港股为例,截至2018年12月31日,港股累计成交25.06万亿港元;2018年平均日成交1,014.3亿港元,与2017年同期相比上升27%(郭田勇,2018)。香港市场上市公司共2315家,总市值299,094 亿港元(巴曙松,2014);主板标的1947只,总市值297,232.17亿港元,创业板391只,总市值1861.83亿港元(赵新江,2014)。中资股1146只,占上市公司数量49.5%,占港股总市值67.5%。 H 股267 只,总市值59,420.1亿港元;红筹股164 只,总市值53,772.2 亿港元;中资民营股715只。中资股总市值占比约为67.5%,中资股成交金额占总成交金额的79.1%(李蒲贤,2007)。截止目前,港股总市值位列全球第六,国际化程度高交易品种多样,中资股占比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董毅,2004)。 恒生指数于1964年由恒生银行创制,该指数通过前一个收盘指数经流通市值加权后得到,反应了香港股市重要行情(BM Ho,2001)。该年指数设100点为基点,并选出33 家上市公司股票作为成分股。1985年,恒生指数以板块进行划分统计,衍生出恒生金融、恒生公用事业、恒生地产、以及恒生工商业指数。截至目前,恒生指数成分股共有50只,其中地产板块有10只标的进入恒指成分股的计算中,为11 大板块之首(Correspondent,2020)。恒生指数的特点在于,指数包含在香港本地上市的市值最大以及成交量最活跃的标的(包含红筹及H股),同时所有成分股均设有10%的比重上限(刘明彦,2008)。 然而在证券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市场中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管体系不到位、退市规则和企业诚信问题导致我国证券市场在发展中出现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如何解决,便是本文需要讨论的话题。 二、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现状分析 2019年底由于新冠肺炎的突然爆发,导致所有机构对权益市场预期悲观,活跃度回落,券商盈利前景不确定性增加,板块跑输市场,2020年1-5月整体业绩+14%。但是随着证词红利的叠加和新冠肺炎后经济的复苏,券商即将引来边际改善(吴涵,2016)。 在全球疫情的冲击下,市场情绪整体悲观,上半年泸深300最大跌幅7.9%,交易额持续回落,券商盈利前景不确定增大,流动性持续宽松,1-4月债市上涨明显,政策整体超预算,未能对冲主要矛盾。相比2019年同期,券商板块1季度固执处于相对相对高位。 1.面对疫情,资本市场深化改革进展加快 2020年以来,一系列政策加速落地,涉及再融资、创业板IPO、财富管理、

浅谈我国证券市场机制的健全与完善(一)

浅谈我国证券市场机制的健全与完善(一) 论文关键词:市场政府证券监管信息披露 论文摘要:证券市场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市场。1991年,作为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产物,中国证券市场正式诞生,十余年来,证券市场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中国证券市场仍存在较多的不规范,证券市场机制不够健全。结合目前的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现状和方向,从政府与市场关系角度来分析我国证券市场机制的完善。证券市场是企业直接融资的有效途径,通过证券市场的竞争机制和逐利效应,可以自然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发展,奠定了国有企业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证券市场同时是公众投资企业的场所,市场的有效监管与法人投资者、个人投资者的利益息息相关。完善的市场机制应包含人市机制、市场运作机制、退市机制和信息披露制度,才能保证市场的参与者处于公平、公开、公正的平等地位。 一、建立健全的入市机制 人市机制为企业进人证券资本市场设立门槛。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优化公司治理,从公司运作程序和市场机制上保障投资者利益。政府责无旁贷地应制订人市机制并不断完善之。通常证券监管对人市机制的选择有两种模式:第一种,行政审批制。行政审批制是指政府的证券监管部门对申请上市的公司进行全面的审批,由证券监管部门决定上市公司的额度和股票发行价格;第二种。核准制。核准制是指证券监管部门制订严密的信息披露制度并严格执行,上市公司必须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全面、及时、准确地披露公司的信息,大部分的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证券监管部门都采用这种模式,核准制有利于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的真实状况,以决定是否投资。过去相当长时间内。我国采用的是第一种模式,结果“一部分上市公司的高市盈率和低成长性使他们失去了投资价值,而只能成为豪赌的工具。弄得不好,就会形成管理当局和少数庄家托市、造市、吹气泡的状况。造成大量寻租和操纵市场以取利的机会,规范化自然无从谈起。腐败会越来越厉害”。目前,我国证券发行已从单纯的行政审批改为核准制,取消了额度控制制度和分配指标制度,证券监管部门不再决定上市公司的股票发行价格和规模。这是重大改革,有利于发行市场的公平和公正,但核准制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行政审批和行政选择的方式,股票发行的竞争机制仍有待改革。中国证监会首席顾问梁定邦指出:从《证券法》颁布后,《证券法》明确要求公司要进人市场,它的披露一定要真实、完整、公开,要考虑投资者的利益。关键是这些要求要得到落实。如果这些公司没有按要求去做,怎么制裁它?这种制裁,现在的力度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我国证券市场人市机制的缺陷还体现在由于政府垄断了上市行为,造成许多想上市却不能上市的公司只能借壳上市。在目前情况下,造成了人市不公和伪装人市,如部分企业通过行政权力人市,而另外部分企业事实上被排斥在证券市场外;如麦科特伪造业绩。东方锅炉甚至倒填设立时间并杜撰业绩”。 通常,在市场经济中,破产的企业是不会有人愿意买的,即使买,也不会出多少钱,因为在核准制下公司可以自己申请上市,不需要买壳上市,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把这种现象总结为“管制使烂柿子值钱好柿难卖”,他指出:在西方,如果企业跨了,股票将一钱不值,但在中国,一个企业破产了,可能创造出对壳的需求。比如,山东的三联有积极性去买郑百文这个壳,这个壳在经济学上是什么意思?它代表管制租金。这个壳又可以使受骗的股民得到补偿,ST郑百文的股价还可以涨停板。虽然中国证监会从2001年3月实行了上市核准制,但实际上上市门槛和进人市场资格还是难以摆脱政府的审核制的约束。没有形成市场化运行机制。 二、规范公司上市后的运作机制 上市公司制度健全、规范运作、业绩优良是证券市场兴旺发达的基础。有学者作过研究,在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1994年上市的178家上市公司中,上市后三年间的财务状况、每股收益率和每股净资产的走势,基本上都是一条抛物线:公司的第一年,经济效益略有提

证券投资学课程论文证券市场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证券投资学课程论文证券市场的现状存在的问 题及对策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课程名称:《证券投资学》 学生姓名: 班级学号: 任课教师: 论文评分: 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姓名:XXX 学号:xxxxxx 【摘要】:中国证券市场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新兴的,不成熟的市场,随着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我国证券市场将逐步发展成为规范化、市场化、国际化较为成熟的证券市场,但是还存在功能错位,监督乏力等诸多问题。本文将从我国证券市场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出发,分析我国证券市场目前主要存在的一些 问题,提出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字】: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对策,监管 1.证券市场的概念以及其发展背景 证券市场是股票,债券,投资基金等各种有价券发行和买卖的场所。证券市场通过证券信用的方式融通资金,通过证券的买卖活动引导资金流动,有效合理的分配了社会资源,支持和推动了经济发展,因而是资本市场的核心和基础,是金融市场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证券市场具有投机性强,风险性高的特点,其发展状况关系到经济的全局和社会的稳定,我国证券市场的逐步发展,标志着我国经济运行机制已由过去单一依靠货币市场经济体系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证券市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经济体制变革的进程,集中体现了传统体制改革的困难和整个经济运行中的矛盾。

目前的情况是,探索有效的发展道路已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找到战略性的发展思路。但我国证券市场仍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2.当前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 入市和退市难 (1)证券发行核准制形成了较高的准入门槛 我国目前对证券的发行实行核准制,以前的审批制有了较大进步。所谓核准制,是指证券发行审核机关对证券发行申请只作形式审查,如果符合法律规定的 形式要求,应予以登记核准的发行审核制度,而审批制,不仅要求发行人公开发行申请文件,文件格式符合法律,证券管理机构的规定,并对文件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以及发行人的资信,营业状况,发展前景,所发行的证券的数量,价格等进行实质审查。 而西方世界对证券发行普通实行注册制,注册制,就是证券发行公司在公开 发行证券,募集资本之前,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向证券主管部门申请注册登记, 并提供与证券发行有关的材料。 而我国的核准制将证券发行的决定权掌握在政府手中,也就是由政府配置资本市场资源,扭曲了市场的资本配置功能,从而形成了资本市场较高的市场准入门槛,大量符合条件的股份有限公司可能因为过不了发行审核委员会这一关而被关在证券市场大门外。 (2)证券市场中“政府市”的存在加剧了证券市场的波动 股市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政府不应该过多地干预股市,我国“政策市”(政策市是指利用政府来影响股指的涨停)的存在,加剧了证券市场的波动,在证券交易市场上政府通过各种手段直接干预证券交易市场的做法扼杀了市场机制的正常工作,使得证券交易价格不能真正反映有价证券的供求关系,导致市场效率的下降。 监管部门缺乏独立性,监管体系功能发挥不充分,不到位虽然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明确了证监会在中国证券市场的监督管理地位,由于证券市场监管主体较多,目前我国政府部门涉及证券业务的行政部门出了中国证监会之外还包括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多个部门,各部门在管理权力方面容易造成了部门之间权力重叠,导致了中国证监会缺乏权威性。另外,

关于证券市场风险的论文

论文(报告)正文: 我国证券市场的风险及其防范对策 一、中国证券市场风险的总体特征 证券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影响证券市场价格波动的因素发生变异,引起证券市场价格非理性波动,从而使市场参与主体蒙受损失的可能性。证券市场风险可划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是指处于同一市场中的所有证券市场共同面临的、由整个经济或者政治形势的变化所造成的风险。非系统性风险则是指存在于个别证券的、由某一个行业和企业的自身因素所带来的风险。系统性风险有两个特点:一是证券价格波动对所有投资者都起作用,二是投资者无法通过投资组合方法消除系统性风险,投资者规避系统性风险的手段主要是采用同一交易品种在相同时间内的反向操作技术,即风险对冲是降低系统性风险的主要方法。非系统性风险有三个特点:一是由特殊因素引起的,二是只影响个别证券的收益,三是可以通过投资多样化来规避。 目前,中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之中,一方面,旧的计划体制依然在社会经济的许多领域发挥着种种作用,干扰甚至阻碍着新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运行;另一方面,新的市场经济体制脱胎于旧的计划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尚不能有效地规范和调节自身的运行,使得中国证券市场不仅具有成熟证券市场所具有一般风险因素和证券市场发展初期的特殊风险因素,更具有经济转轨时期特有的体制性风险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国证券市场价格波动剧烈 证券市场价格的波动主要是受市场供应和需求等基本因素的影响,任何减

少供应和资金增加的因素,将导致价格是上涨的的变化,反之,任何增加供应或减少资金流入的因素,将导致价格下跌。然而,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一些非供求因素也对市场价格的变化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就使投资市场变得更加复杂。更加难以预料。 2. 中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加剧投资风险 中国的上市公司普遍质量低下,投机价值远远超过了投资价值。这其中既有体制上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首先,中国许多上市公司并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保留了旧体制的不少缺陷。其次,上市公司发行股票动机不纯。第三,欺诈广大投资者。上市公司通过做假账来美化自己的业绩。第四,国有股权的主导地位和所有者缺位。 3.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公开化程度低,信息披露不完善 目前,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第一,信息披露非主动性。第二,信息披露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第三,信息披露的滞后性和不连续性。第四,信息披露的虚假性。 4. 中国证券市场的监管不足 实行监管的目的,就是要减少市场摩擦,降低交易成本,防止垄断、操纵市场和欺诈行为的发生,减少市场风险,维护市场秩序。证券市场是一个需要实行监管的市场。然而,过紧的监管会引起市场参与的减少,抑制市场活跃度和创新概念的推出,增加交易成本。而过松的市场监管则会纵容欺诈行为和市场操控,损害投资者。我国证券监管者的问题体现在:第一,监管理念与市场要求存在偏差。第二,监管体制尚未健全,行业自律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二、健全证券市场风险防范机制 (一)完善风险防范的制度体系,加大执法力度 目前,中国证券市场的制度虽已初具规模,但由于市场发育和政府行为的探索性和渐进性特点,政府风险防范仍然存在制度性缺陷,突出表现在:缺乏市场避险机制,退市机制不够完善和投资者保障机制不健全、运行不到位等方面。因此,我们必须以新的理念,有针对性地强化制度性建设,形成完善的市

中国证券行业分析报告

中国证券行业分析报告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目录 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概况 (3) 二、我国证券行业的监管 (4) 1、行业监管体制 (4) (1)中国证监会的集中统一监督管理 (4) 三、我国证券行业的基本情况 (7) 1、行业发展概况 (7) 2、进入本行业的主要障碍 (8) 3、行业竞争格局 (9) 4、行业利润水平的变动趋势及变动原因 (12) 四、影响中国证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3) 1、有利因素 (13) 2、不利因素 (16) 五、中国证券业的经营模式及周期性、地域性特征 (17) 1、中国证券业的经营模式 (17) 2、中国证券业的周期性特征 (17) 3、中国证券业的区域性特征 (17) 六、中国证券业的发展趋势 (18) 1、业务多元化 (18) 2、经营规范化、革新化 (20) 3、竞争白热化 (21) 七、投资建议 (21)

前言 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完善,行业持续发展前景看好。2013年证券市场基础制度和法制建设稳步推进,多层资本市场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新三板市场推向全国,证券公司柜台市场平稳起步;证券监管部门进步一放松管制、加强监管,积极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为资本市场的良好运转提供保障;证券公司整体功能得到扩展,行业的创新和服务能力加强,尤其创新业务发展迅速,资产业务规模继续大幅增长。 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新制度促进传统业务转型。互联网金融起步,证券公司开始尝试搭建网络综合服务平台,通过网上开户、在线理财等信息技术手段扩展金融服务渠道。即将出台的取消″一人一户″行业政策,低佣金率、高服务质量的企业将会在新的竞争格局中略胜一筹。 国际化竞争加强,行业格局迎来新的调整。行业新一轮并购重组启动,国际化探索取得阶段性成果,随着行业市场不断国际化,外资公司不断加入,行业的竞争格局迎来新的调整良机。 迎合市场需求,发展互联网经纪业务,与大型互联网公司合作是证券公司发展的新方向。对券商板块基本运营而言,传统经纪业务的下行对应着互联网新兴经纪业务的蓬勃发展,互联网与经纪业务的侵蚀与融合将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概况 证券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金融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证券市场的三大

中国资本市场现状分析

1、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近年来,在市场交易活跃,产品创新不断涌现,市场机制逐步发展,监管环境日益完善及参与主体不断增多等有利条件的推动下,中国资本市场逐步形成了多层次的市场结构,截止到16年6月30号,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总额达到人民币46.3万亿,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证券化率从13年的41.6%上升到75.4%,年均增长率达到35%, 股权融资方面;2013年至2015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市场股权融资总额从人民币3968亿元人民币增至人民币15459亿元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达97.4%,债券市场方面;中国市场债券品种今年来不断增加,债券市场规模近年来增长迅速,截止到15年12月31日,以债券总额计,中国债券市场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债券市场。

2、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迎来机遇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数据,截止到2016年6月30日,中国共有126家注册证券公司,证券公司的总资产、净资产及净资本分别达到人民币5.8万亿、1.5万亿、1.2万亿,2013年到2015年,中国证券业的营业收入从人民币1592亿人民币增长至5752亿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达90.1%,,2015年,中国证券业的平均净资产回报为16.86%,发展前景看好。 近些年来,新三板挂牌数量大幅上升,从2013年12月31号的356家增加至截止2016年6月30日的7685家,新三板已成为证券公司服务战略新新产业的中小企业的重要手段。新三板的增长将为具备较强新三板业务能力的证券公司带来大量业务机会。 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增加了企业对并购的需求,推动了中国并购重组市场的迅速增长,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数据,2013年至2015年,中国市场财务顾问业务净收入从人民币45亿元增至人民币12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75.6% 中信建投作为国内有实力的综合类券商,在主营领域都有着不错的实力,随着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整个证券行业将会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中信建投作为国内有实力的券商机构,未来的发展前景可观。

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与发展建议

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与发展建议 摘要:市场的表现是远不如过去10年的上升走势,其中的原因可谓是多方面的,但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则是,目前证券市场的特征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这些特征的变化,又反过来促使投资者的投资理念、投资策略和投资方式的调整。现在的投资者,正处在逐步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并探求新的、有效的投资盈利模式过程中。证券市场是通过有效的竞争买卖证券的场所,是证券交易所体现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总和。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证券市场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 关键字:证券市场衍生金融工具制度债券 一、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 证券市场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我国证券市场却产生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是市场经济的早产儿,一开始就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在政府统一监管的前提下,行政手段的过度使用,加上对证券的严格管制使得证券行业基本脱离经营体系,企业融资渠道缺失。而金融开放的现实才凸显我国证券市场规模的弱小及其难以抵挡外来的压力和竞争的状态。 1、证券市场规模过小。以股票市场为例,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从总体规模看,与国外还有相当大差距,参与股票投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全世界平均为8%左右,发达国家的比例则更高,如英、美均在20%以上。我国目前股市投资者为3 300万人,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7%。另外,从股市总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看,世界平均为30%左右,美、日、英等国均在80%以上,而我国为24.2%,况且在总市值中还包括大部分不流通的市值,如果扣除这一部分,我国股市总值占GDP的比重就更低了。由此可见,我国股市规模较小,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有较大差距,同时也可以看出在我国扩大股市规模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2、资本市场主体缺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资本市场的重要主体。而目前我国企业主体地位非常脆弱。政企不分、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约束无力、活力不足仍然是我国企业的主要特征,企业主体地位残缺。另外,我国资本市场主体残缺还表现在投资主体主要是个人,其投资的质和量均较低,以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比重明显不足。相比之下美国等发达国家,机构投资者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主体,其机构投资者主要有年金基金、商业银行信托部、保险公司、共同基金等。由于机构投资者是专业性金融中介机构,其投资活动具有投资量大、交易费用低、交易风险小的特点,很受大众投资者的欢迎。如美国,每4户人家就有1户向投资基金投资。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机构性投资者发展滞后,这使得仅靠若干家大机构和数以万计的小股民散户所支撑的股市投机盛行,股价暴涨暴跌难以避免,阻碍了股市的健康发展。 3、市场分割,整体性差。首先,一级市场的发行仍然按地区分配额度,限制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债券地区性发行市场也是按省分派额度(企业债券发行)和按银行分支机构分派额度(政府债券发行)。至于二级市场分割则更为明显,把股票市场划分为A股、B 股和H股,构成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中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即使在A股中,国家股流通与转让只限于极少部分,而且A股不允许在沪、深两个交易所交叉挂牌,限制了全国性市场的发展。在股票市场中呈现出A股与B股、H股分割;个人股、内部社会个人股与内部职工股分割,个人股市场与法人股市场分割。如此繁杂的分割,不但不利于经济体制改革,也不利于我国资本市场与国际惯例接轨。 4、市场中介机构不完善。证券中介机构从广义上讲就是在证券市场上为参与各方提供服务的机构。我国目前的中介机构主要包括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

证券市场风险

证券市场风险 证券市场是高风险的市场,其风险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与冲击极大。 各国政府都把风险防范作为证券监管的重要目标。本文拟对《证券法》实施以来政府防范证券市场风险的行业实行分析。 一、政府防范证券市场风险的行为评价 我国政府防范风险的行为特征,是在证券市场发展进程中持续探索并 逐步形成的。在经济体制转轨中诞生和发展的我国证券市场,绝大多 数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有先天性“缺陷”,不规范运作比较普遍,90%以上的中小投资者普遍缺乏风险意识,从而决定了我国证券市场的风 险防范难度较大。所以,防范证券市场风险,保证证券市场稳定发展,理所当然地成为我国证券监管的首要任务。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证 券市场10年的发展历史,也是风险逐步积累与防范、控制、化解持续 交替的历史。以《证券法》的颁布实施为分界线,政府防范市场风险 的行为,基本上能够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证券市场建立到1999年上半年。风险防范的重点在于 对二级市场波动水准的直接调控。具体手段包括行政干预、增加股市 供给、借助舆论工具及税收等手段直接调控股市。如1994年7月底的“三大政策”救市,1995年停止国债期货交易,以及1996年下半年至1997年上半年的一系列政策调控。这个时期,政府风险防范行为的目 标在于建立相对稳定的政策调控机制。因为政府行为的巨大强制性, 在市场规模较小的情况下反而加剧了市场的波动。 第二阶段,自《证券法》颁布至今。风险防范的重点已不再局限于二 级市场,而是开始注重研究风险的根源,并对市场各参与主体的行为 实行规范。这个时期,政府防范市场风险的理念已经开始发生转变, 并逐步理解到:证券市场各参与主体是市场的风险主体,主体行为的 不规范是市场的风险源。所以,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便成为政府防范 市场风险的必然选择。具体体现在以下各方面:

浅谈金融危机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一、2008年年底之前金融危机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1、出口大幅回落影响企业利润 20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出口影响逐月增加,从11月开始首次出现了负增长,11月份当月我国口1149.9亿美元,下降2.2%,中国外贸单月进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12月份当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833.3亿美元,下降11.1%;其中出口1111.6亿美元,下降2.8%;进口721.8亿美元,下降21.3%。中国纺织、房产、玩具、钢铁行业以及家具、卫浴、五金、电子等产品的出口企业受到严重影响,向美、日、欧出口明显减少。欧盟、美国和日本是我国前三大贸易伙伴,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向三个市场的出口明显回落。特别是我国沿海企业,很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那些实力不强,自身抗风险能力低的企业纷纷倒闭。2009年的出口更加困难。2008年大部分国内企业在销售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表现在企业利润上面就是增速放缓、持平甚至亏损。 2、零八年度证券市场步入低谷 自2008年初,受企业赢利不容乐观的基本面的影响,A股一路走低,市场信心受到严重打击。为了刺激股市交易,管理部门两次下调证券交易成本:在大小非成为众矢之的,《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于4月20日出台,中国证监会规定 浅谈金融危机 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宋雪莲 黑龙江农垦党校 150090 大小非减持超过总股本1%的,须通过大 宗交易系统转让;4月24日起印花税税率 由千分之三下调至千分之一,9月19日起 印花税改为单边征收。两次利好政策出台 当天,沪深股市均大涨9%以上。不过, 这并未改变大盘下跌态势。在这期间实际 上导致证券市场一蹶不振的原因还是金融 危机,危机导致我国在短期内需不足、出 口下降,外资将会迅速撤离。这种连锁反 应才是对外贸依赖性经济结构最致命的打 击,无论经济是否还会持续增长,但企业 对市场的变动最敏感也最具决定意义。汇 率的微调也已经不能再对出口造成决定影 响。无论美国是不是通过救市计划,全球 金融监管将会日趋严格,消费信用将会收 缩,同时美国也在节衣缩食并积极调整自 身产业结构。这不但客观上造就全球需求 不足,而且还会引发各国就业危机和贸易 保护主义抬头,汇率的波动相对影响较 小。 二、09年我国证券市场的微妙变 化1、内需因素 出口下降,企业的利润保障主要还是通过增加国内的销售额来完成。因此,内需的现状与上市企业的业绩联系是相当紧密的。而我们却又不得不面对中国内需不足的现状,如果要探寻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是重投入轻分配的结果,直接表现为工资占GDP比例太低,一般工人工资的平均水平较低。中国工人平均工资是美国工人的4%,跟1975年的韩国类似。而更为关键的是,中国内需不足依赖外贸的经济模式,是体制按照自身的利益分配特征,并以其强大的单极政治力量塑造出来的。民间虽然拥有大量存款,但由于医疗保险、社会保险等民生体制尚不完善,这些钱并不能转化为消费。因此内需将很难真正被调动起来,因此企业依靠内需完成盈利任务的目标十分渺茫。2、外汇储备因素 曾经在越南发生的金融危机被认为是逆差造成外汇储备不足,于是很多人认为我国因为外汇储备充裕而不会重蹈越南覆辙。其实更细化而言,外汇储备如果因为结构问题而流动性不足,即使数字庞大,也难以应付短时间内的外汇挤兑。事实上,我国1.8万亿外汇储备中,能即时动用的只有3000亿现金,其他绝大部分都是各种深陷泥潭的债券和一些低价值的股权。因此,在最近一段时间内如果我国把目前仅有的3000亿外汇现金仍转化为境外债权,那么我国外汇储备短期将随时陷入挤兑危机,其效果可参考越南,即:如果国内人民币在极短时间内挤兑美元并外 流,可以造成人民币急速贬值,国内重现通 货膨胀,那么汇率就会出现巨幅波动。从短 期分析,当某种货币存在升值预期,汇率与 股市的关系是:预期本国货币升值—热钱流入—股市上涨—吸引更多热钱流入—加大升值压力—汇率升值—热钱流出—股市大幅下挫。这种股市大起大落的系统风险 将减弱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从长期 分析,宏观经济增速的减退和股市对经济 促进作用的减弱必将影响到股市主体上市 公司,进而影响整个证券市场发展。人民币 汇率稳定则升值预期对股市的短期推动影 响很小、有限利率上升空间有利于演绎股 市的中长期上升趋势,而人民币贬值则反 之。3、房地产业的因素 2006年初,韩国的国土研究院经过对上万的家庭调查研究,并和英美等国进行了比较,显示韩 国国民收入攒六年才能买得起房。而在美 国和英国,要购买住宅,则分别只需要2. 7年和4.1年全部收入。而正是这个2.7年 便能购买住宅的美国发生了房地产次贷危 机,并成为引爆世界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反观中国,一份由国土资源部发布的“2008年全国主要城市地价状况分析报告”指出,2008年中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逼近4000元关口,达到3919元/平米。初级住房小康标准是人均30平米,三口之家90平米的建筑面积需要将近36万元。而当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781元,意味着一家人要不吃不喝12年!房价收入比接近于12,该数据数倍于国际惯例,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很大的泡沫。但是这个泡沫现在并不能把它打破,因为与房地产业相关行业众多,有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条,并且解决了很大程度的就业问题,若房地产泡沫破裂,很有可能引发更多企业倒闭,甚至引发社会动荡。房地产业一定程度决定了证券市场的稳定,而持续的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