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创意与科技的完美融合”演艺科技主题论坛在京召开

“创意与科技的完美融合”演艺科技主题论坛在京召开

“创意与科技的完美融合”演艺科技主题论坛在京召开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交融作文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交融作文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场围绕家书兴替的讨论就此展开。学生甲认为家书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学生乙认为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当然不用写信……说到底,这是一场有关科技与传统争论的问题。 其实,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是可以完美融合的。 日本的京都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京都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它最初的设计是模仿中国隋唐的长安和洛阳而建的。其中,洛中最显京都街道棋盘式的布局,这里是传统与现代的交织,既有千年古刹,也有西式建筑。城中心大多店面和住宅,仍是低矮的两层楼木层,充满古香古色的古都风味。在京都市区,6公尺以上的建筑甚至都被为破坏景观,极易引起市民反对,所以没有高层建筑,也没有高架桥。走在京都的街道,你还会真正领略到“吃在大阪,穿在京都”的古训。你会看到很多的手工纺织的展示,正宗的日本茶道表演等充满传统味道表演。 同样,你也能在这里领略到现代气息。京都最新的车站,你能感受到21世纪的“高速”,它结合了五大特点:交通,停车场,文化,饭店,百货公司等全球数一数二的各类设施,尤其是车站内高11层的手扶梯,可直通百货公司商场及科技游乐中心,更有空中走廊和咖啡座,是一座多元化的建筑。站在这个多元化车站的顶楼眺望,看到高台寺周边的庭院,低矮的两层楼木屋,

你才会真正惊诧于京都的魅力,绝不是精彩绝伦的现代建筑,更多的是千年传统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又是另外一个很好的例子。比如,中国馆内用高科技投影技术制作的《清明河上图》;上海馆中由声光电影演绎的多媒体影片《永远的新天地》;日本馆内会用小提琴拉《茉莉花》的智能机器人,等等,都是传统文化与现代高科技完美结合的展点。 京都的灿烂和世博的成功证明: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并不矛盾,我们既不能以传统文化消亡的代价来推进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不能无视现代科技的发展来保护传统文化。我们唯有坚持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两翼齐飞,整个人类的发展才能有更加灿烂的未来。 但是今天,它却遭受着一种严峻的挑战。 在二十一世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联系方式也日趋多样化。手机聊天,电子邮件,漂流瓶……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无论那个阶层的人,都在频繁地使用。当然这种方式是好的,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们对其是抱着一种认可的态度。而且,每天都在大量地使用,这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 如果让我选择,我无法说出那一种方式更好,因为它们都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也许,你认为,邮件省钱,效率高;写信贵,速度慢。但是,面对着整齐划一的电脑打印的文

文化和科技的融合

文化和科技的联姻 ——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强劲动力导入新课: 说起国产的动漫电影,你第一个想到的是谁呢,是喜羊羊还是光头强呢?当然就是现在比较流行的动画人物,其实我们那个年代最先想到的是孙悟空。他火眼金睛,长生不老、72变,一个筋斗云就是十万八千里,这两天他又驾着五彩祥云回来了。 观看视频: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从前的我》从46秒到1分37秒。带音乐还是《预告片》选19秒到1分20秒。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八年打磨,2015年7月,终于看到了国漫的崛起曙光。不仅在国内创下了动画电影最高票房的好成绩,10亿票房,超越了《功夫熊猫2》。版权也卖到了国外,未来还将在亚洲其他国家、欧美等地区上映。有人说,它把中国动画与好莱坞的差距从100年缩为10年。不能说照亮中国动画电影的道路,至少让我们看到曙光。《大圣归来》从原著中汲取灵感,而且大胆创造、合理想象,对经典充满敬意,将孙悟空刻划成为顶天立地的英雄,既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又展现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大圣制作既追求中国元素、体现东方之美的民族风格,又巧妙运用世界动画最新技术,在制作和品质上精益求精。精良的3D电影制作。动漫是文化与科技结合的产物。 讲授新课: 但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文化产业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巨大差距。 资料1:《我国文化产业比重占世界文化比重》也很低 资料2:各国文化产业总值占GDP总量的比重不等,却约占美国是31%左右,日本是20%左右,韩国高于15%,欧洲平均在10%~15%之间,而我

国GDP的3%。 资料3文化创意 动漫产业在文化产业中处于龙头地位。在国外发达国家,美国在其国内产业结构中仅次于军事工业,位居第二、日本、韩国及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动漫产业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动画生产和动漫产品输出国,包括动漫业的文化产业早已名列6大支柱产业之一,,动漫及其衍生产品的出口额甚至超过了汽车和航空航天工业的出口。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动漫生产国,动漫产品出口额是其钢铁出口额的4倍,包括动漫业在内的文化产业成为仅次于旅游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韩国政府十分重视动漫产业,专门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院”,对动漫在政策和财政上给予很大的支持,使韩国在短短10多年内一跃而成为第三大动漫产业国。美国文化产业早已超过它最发达的军火工业的收入。日本的文化产业产值已超过汽车工业,动漫业成为第三大产业,韩国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其第二大出口创汇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很快,但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 资料4:好莱坞喜剧片《花木兰2》《功夫熊猫》的感受?《花木兰2》具有了鲜明的个性,展示了活泼顽皮的形象,最后变成了勇敢地追求爱情、性格坚强的西方成熟的女性。《功夫熊猫》功夫为主题,该片以中国古代为背景,其景观、布景、服装以致食物充满了中国元素。但当我们看到熊猫阿宝形象时,怎么看都是一个典型的西部牛仔,没有一星半点中国大侠的神态。因为传达的是好莱坞的价值,传达的是美国的文化精神。美国影视剧在获得高额票房的同时,更是其传播传达的是美国的文化精神、美国价值观的载体和平台。 今天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抵制发达国家思想文化的“西化”、“分化”,提高文化竞争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国家,要求我们必须创

艺术与科技交融的美

艺术与科技交融的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特点。 2、能力目标:能用语言概述作品的特点。 3、情感目标:通过对古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范例赏析,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艺术与科技结合的特点。 2、难点:古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原理、造型风格。 三、教学方法:欣赏法、评价法 四、教学准备: 1、教具:PPT课件、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图片、打火机、鹅卵石。 2、学具:课本相关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初一级的新生,在小学没有系统地学过美术,可以说是一张白纸。上中学的 第一节美术课很有必要作课前的准备。(1)上课的纪律。(2)上课工具的准备。 (3)作业的收改等等。 出示精美打火机一个及鹅卵石一块提问导入。

1、这是不是艺术品?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2、现代人用打火机取火,古代人击石取火,这一发展的历程有什么奥秘? 3、你们知道古人最早将艺术与科技结合的例子吗? 学生讨论,谈感受。 (二)、讲授新课: 1、艺术与科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两个方面。追求艺术与科技完美的结合来进行发明与创作,是人类从古至今不断进行的社会时间活动。 2、实用、美观、经济的统一,成了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基本原则。(三)、课堂发展: 1、投影观察感受经典的范例作品: (1)曾候乙编钟 钟架呈曲尺形,全长10.79米,高2.67米,重5吨有余。铜木结构,木质横梁上饰彩绘花纹,两端都套着浮雕或透雕的青铜套,起装饰和加固作用。在这套65枚编钟中,有镈钟、甬钟和钮钟三种。镈钟仅有一枚,是楚惠王在曾国君 主乙死时赠送给他的。甬钟45枚,为曾侯乙生前亲自测音监制,分五组居于钟架的中、下层,中层音色嘹亮,下层形大体重,音色深沉浑厚,最大的一枚高153.4厘米、重203.6公斤。钮钟19枚,分三组挂于钟架上层,音色清脆,最小的一枚高20.4厘米、仅重2.4公斤.整套编钟的音阶结构,居然和现代国际通用的C大调七声音阶音列相同,音域从大字一组A到小字四组C,其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

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产品的创意设计(正文)

古今中外,文化对设计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文化不仅作为设计灵感的来源,而且是评价尺度和探索设计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产品设计创新实现的最佳途径是建立基于区域文化要素的本土设计知识与产品设计特征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打造一个多种文化交融基础之上的产品设计创新模式。毋庸置疑,不同的文化会产生不同的产品设计,许多的产品都自然而然地带有本土文化的基因,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往往能带来产品设计的创新。不同文化符号同时呈现,产生的不只 是碰撞与比较,而是多元文化的共同繁荣与发展。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在艺术、工艺以及设计上具有非凡的创造力。中华民族古代的艺术和手工艺作品的创造及优雅审美让世人为之倾倒。如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大影响,中国如何在现代语境下发展本土设计文化?设计师对不同文 化应该抱有什么样的态度,怎样运用批判性的思维将东西方文化融合起来,并利用多元化的文化促进产品创新设计的发展? 1、东西方文化的比较 众所周知,东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本质上来讲,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民族性和理论上不同 东西方的民族性有很大差异,东方民族一般比较谦虚、含蓄、好面子,注重家族和群体的利益,而西方民族一般比较热情、务实、追求自我和个性化。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儒家思想的“和”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设计,庄子提出的“天人合一”的理念,也是中国古代设计师遵循的设计法则。例如,东西方文化对龙的看法存在巨大差异。在西方的文化中,龙是巨大的蜥蜴,是邪恶的象征。龙的强大成了令人惶恐的事情,龙越强悍,人类越无法驾驭,龙就愈走向了人的对立面,被异化、妖魔化成一种邪恶的东西。而在中国历史上,长期的农耕社会中,人们最期盼的事就是一年来风调雨顺。而龙是一个图腾,龙被人们赋予了多种神格,既是雨神,雷神。云神,又是风神。是一个能呼风唤雨的神。因此,中国人视龙为神,历代的皇帝都自称为天子,皇帝的身体是龙体。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龙的形象常常被应用在产品设计中。对龙的态度体现了中西文化的显著差异。中西方各说各的龙,显然如果一方放弃或让步,放弃文化中原有的龙的形象,显然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而将民族文化置于世界文化的视角,舍弃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类文明的损失。其实有关龙的不同解读仅仅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一个缩影。对待不同的文化,设计师应该抱着理解和包容的态度,而不是排斥外来文化。 1.2宗教信仰不同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主要来源是儒教、道教和佛教。而根据伯特兰.罗素的说法,西方文化是基于古希腊文化、犹太-基督教文化以及现代工业文明这三个源

推进文化创意与科技深度融合 培育壮大文化产业新业态

推进文化创意与科技深度融合培育壮 大文化产业新业态 2015年04月10日 13:23 《广东经济》我有话说收藏本文 发展壮大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研究课题组 广东要充分发挥科技与信息化等基础优势,加快完善文化科技融合支持政策,大力优化文化新业态发展环境,不断增强文化新业态核心竞争力,推动文化新业态发展成为广东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和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引擎。 文化产业新业态作为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产物,具有高知识含量、低资源消耗、高附加值以及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等特性,正逐步成长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近年来,广东注重发挥文化创意与科技的相互促进作用,大力推动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壮大,不仅有效提高了文化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了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更为广东加强文化强省建设创造了新机遇,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抓手。 文化产业新业态的概念及主要特征 文化产业新业态内涵广泛,通常指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等手段,推动传统文化业态自我扩张或融合其他产业所产生的一系列新兴业态,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高新技术创造的全新文化(42.000, 0.00, 0.00%)产业,如网络游戏、电脑动画等;二是高新技术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改造升级,如数字出版、网络电视等;三是文化元素融入相关产业后产生的新盈利模式,如创意设计对制造业研发、生产与销售等环节的改造。前两类是文化新业态的主力。 文化产业新业态具有以下主要特征:一是以科技为支撑,现代科技有力推动着文化产品的生产创新和消费形态多元化;二是以创意为灵魂,创意赋予文化及相关产业产品鲜明的文化个性和高端的文化品质;三是不断融合发展,各业态跨产业和领域融合互动、衍生出新兴业态。文化产业新业态正凭借其深入融合创意与创新资源的优势,有效推动着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发展升级。 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加速, 广东文化新业态发展迅猛 (一)初步建立门类齐全的文化新业态产业体系。 广东积极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路径,出台《关于促进我省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意见》等政策规范,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数字技术、电子信息和互联网等现代高新技术深度融合,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品种丰富的文化新业态产业体系,涵盖数字内容、虚拟娱乐、创意设计、新媒体等主体领域,囊括数字出版、动漫制作、网络游戏、网络文化、网络音乐、数字影视、智慧旅游、手机电视、手机游戏以及电子游艺游戏设备生产等10多个主要行业门类。 同时,广东依托广州、深圳两个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龙头引领作用,重点打造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辐射推动粤东西北地区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努力构建分工明确、优势互补、互为上下游的立体多元新业态产业格局,积极推动文化新业态产业布局优化和集聚发展。 (二)重点业态领域优势突出。 广东充分发挥科技引领、创意驱动作用,一方面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科技水平,自主研发的语义智能搜索、电子纸(电泳显示)、多媒体复合关联技术编码(MPR码)等技术引领全国,与国际同步;另一方面着力提升文化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培育形成数字出版、动漫制作、创意设计、网络游戏、网络音乐、游艺游戏设备生产等优势产业集群。

论科技与文化的关系

论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 摘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对于推动社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而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核心,自古以来,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与发展,尽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承载着不同的任务,但二者共同服务于社会、经济的作用未曾改变过。科学技术与文化在社会发展中融合、促进,二者既有联系、区别、统一、融合的相互关系,为人类生活的繁荣,社会的进步做突出贡献。 关键词:科学技术;文化;融合;统一;区别 一、引言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情形下,科学技术与文化的交流日益紧密与深入,在当前发展趋势下,正确认识和对待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这为指导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提供有力的帮助。众所周知,科学技术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时代潮流中不断改革创新,经久不衰,为人类生活不断创造新的血液与活力,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为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和创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民族的重要精神映射,反映着人类的精神高度和思维方式,同时承载着引领社会进步和提升人类素质水准的功能,从侧面指导着一个时代所特有的科学技术应发展的方向。经过岁月年轮的不断洗礼,二者从最初的相互独立,到如今不断地相互交错、融合,让人类生活与社会发展有更为鲜明的旗帜,当下,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应成为我们的尤为关注的目标。 二、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内涵与界定 对于特定的名词都会有本质上的概念,而概念的最本质解读就是传统意义上该名词的定义或内涵,一旦弄清其内涵,对我们了解其本质与认识其功用起到重要作用。同样的,对于科学技术及文化这样两个重要名词,从根本上解析其内涵,对于我们研究或阐述二者的关系,分析现状等起着指导作用。 1.科学技术 我们熟知的科学技术,实际上是科学、技术两个名词的统称,我们习惯上将二者统一称为科技。实质上二者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要区别。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自然学科,主要解决理论问题。而技术则是生产实践中的解决问题的工具、方法等,主要解决的是实际问题。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是发现自然界中确凿的事实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理论把事实与现象联系起来;技术的任务则是把科学的成果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科学主要是和未知的领域打交道,其进展,尤其是重大的突破,是难以预料的;技术是在相对成熟的领域内工作,可以做比较准确的规划。总而言之,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体,科学是新的发现与认知,是技术的完成的重要指导,而技术反过来是发明,是科学的实际应用。 2.文化

岭南版美术七年级上册《现代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魅力》教案

《现代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魅力》教案教学目的: 感受了解现代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魅力,使学生的学习、创造与探索向艺术创造与艺术表现能力的更高层次发展。 教学重点: 认识现代生活中艺术与科技结合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学科综合学习的思考。 教学难点: 对现代艺术(建筑、工艺设计)形式美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出示上一节课古代灯具与本课现代灯具。 老师提问:有何启示? 学生谈感受 2、欣赏书本雕塑与国画,问其奥妙之处(学生思考) 三、课堂发展 1、让学生带着疑问阅读课本,并提出问题讨论,引导欣赏有创意、有科技含量的作品,感受现代艺术与科技交融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感受能力) 2、赏探析活动,引导学生回忆现代生活中最具有现代意味和气派的作品。认识材料的多样性及其带来的材质美感。从视觉艺术的角度扩大学生对艺术的理解、敏锐地感受现代生活与现代艺术和科技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思考现代作品特点?学生回答教师概括:1、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人类的创造力 2、现代作品:(1)简洁、明快、单纯 (2)富有艺术魅力,科技含量高 3、分组讨论交流,运用上节课学过的欣赏评述的方法,进行书面作业练习。 四、总结 1、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始终是时代进步的标志之一。 2、认识古代艺术与现代艺术的总体风格,形式的不同区别及其特点。

3、新技术、新材料和出现,推动了艺术的发展。 4、观念的变革,以人为本的理念影响了艺术的创作。 五、课后延伸 可考查当地资源,进行古今作品的欣赏对比研究,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图,熟悉掌握上节课运用的“欣赏—评述”技能。 (进一步巩固现代艺术与科技融合唯一的美感意识)

科技与文化融合

科技与文化融合:文化繁荣发展必由之路 ——访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 时间:2012年03月15日04时58分来源:光明日报作者: 字号:『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我要评论 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这一任务的时候,特别强调“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您如何认识文化发展和科技发展的关系? 答:科技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是一个大课题,我本人也在思考。但有一点要明确:科技不只是作为一种文化的单纯工具而存在。广义来说,科技也是文化的一部分。科技既是文化的工具,又对文化形成反作用,制约改造着文化的性质、特点和面貌。人类总是借助科学技术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和生产。人类的生活与生产,也因此受到了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形态。离开了科技的支撑,文化发展史就是不完整的,甚至将导致碎裂和变形。 有鉴于此,首先,有必要充分认识科技迅猛发展是当代文化发展的推动力。事实上,现代人类就生活在科技成就所奠定的现代世界之中。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相互作用,彼此渗透。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了一种技术化、数字化的生存。 其次,有必要全面地把握科学技术与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科技之于文化,不只是表达的载体和传播的工具,它本身也在深刻地改变着文化的内涵和性质。这里有一个科技与文化双向作用、相互生成的问题。当然,这需要通过“人”来实现。比如,印刷技术使报纸和杂志进入日常生活,成为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出现和市民生活方式的形成。电视和民航的普及,则使得人们可以目睹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新闻,亲身到达全球每一个角落,进而形成了所谓“地球村”的理念和世界公民的文化认同。时至今日,互联网和手机又把博客和微博带给了大众,让“环球同此凉热”成为现实,使电讯信息服务实现了生产与消费双向互动、同步进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科技为人类提供了最大限度地感受和把握生活环境的条件,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在与生活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的途径。 第三,在价值追求的层面,有必要避免科技乌托邦和反乌托邦两个极端。前者盲目乐观,认为科技进步必然决定文化发展,自动作用,效果可预期;后者悲观对立,认为科技势必导致人类的精神萎缩和价值崩溃。当然,实际情况不是如此。我想,是不是刘易斯·芒福德的观点比较可取?这是一位较早研究文化与科技关系的城市学者和思想家。他的结论是,在科技发挥巨大威力的情况下,人类必须以更成熟、更人性的文明,引导科技力量、科技体系提高公众与个人生活的质量和水平。我们的理想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这种融合既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也避免了科技的片面性。我们的文化是先进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它应当是吸收了科技成果,而又保持了以人为本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文化。因此,正确处理科技与文化的关系,推进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不但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科技健康成长的必要前提。 问:您是怎样认识科学技术在当今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作用的? 答:自从印刷术被引入欧洲,并直接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发明和变革,都直接导致文化生产力和文化产品形态的革命性变化,从电影、电视,到今天

浅谈艺术与科技创新的融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a8478479.html, 浅谈艺术与科技创新的融合 作者:徐梦丽朱鹏飞朱梦帆 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16期 摘要:艺术与科技创新屋就是艺术与科技结合的一个载体,它通过多姿多彩的活动,诠 释着艺术与科技创新的魅力,让人们在动手实践中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点亮自己的创造火花。艺术与科技创新屋以其微小的力量影响着人们对于艺术与科技创新的感受,为文化与科技创新开拓新的方向。 关键词:艺术;科技创新;融合;生活 泰戈尔说:“生活不是局限于人类追求自己的实际目标所进行的日常行动,而是显示了人类参加到一种宇宙韵律中来,这种韵律以形形色色的方式证明其自身的存在”。 一、艺术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从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来看,科技创新正成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驅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都对文化产业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提出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而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内涵与组成部分,与文化共同发展,自然与科技创新联系密切。同样,科技创新若要真正融入大众生活,就必须以人们易接受的方式,与艺术结合不失为一种好的形式。 (一)科技创新对于艺术的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已不仅仅是温饱,对于精神需求的满足已变得尤为迫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艺术已经不再只是艺术家的专属。如何推动艺术走向“大众化”,使人们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是我们迫切需要思索,探讨的问题。从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来看,科技创新就是推动艺术发展的重要“催化剂”。例如艺术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不仅使艺术品投资大众化,又能为艺术品市场引入“互联网+”思维,加快了艺术品行业融合发展;科技创新推动着艺术向前发展,为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艺术对于科技创新的意义 早在二十一世纪初,江泽民同志就提出“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和国家创新能力,这是中国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艺术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培养艺术思维,能够为科技创新燃起新的火花,有助于开拓新的科技创新事业。同时,为科技创新赋予艺术的外衣,也能够科技创新的传播开拓道路,使创新思想更易使人接受。 二、艺术与科技创新屋的内容与活动

关于企业文化融合与创新的思考

关于企业文化融合与创新的思考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成长发展的一种恒久动力支持系统,影响着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方方面面。在这个以创新为特征的时代,企业文化创新已成为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要素;在企业兼 并与重组的过程中,文化的融合则是企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所以,企业文化的融合与创 新已成为当今时代建设企业文化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明晰建设企业文化的立足点,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企业文化融合与创新过程中的主旨 精神。 企业文化核心目标:塑造“企业人” 理解企业文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那就是企业文化重在“化人”,即帮助企业的员 工真正实现由一个社会人到企业人的转变,这是企业文化的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因此,可 以说,企业文化的中心目标就是塑造企业人,企业文化离不开“企业人”的塑造。而在实 际情况中,许多企业家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却倾向在“人”之外设计方案、展开工作, 例如,在企业发展壮大之后,购买篮球队、足球队、歌舞团等文娱项目。而事实上,这些 并不是建设企业文化的主导方面,充其量只是辅助性工具,企业文化最根本的任务是要塑 造人心、改变观念,从而帮助员工实现由一个社会人到企业人的转变。 何谓“企业人”?全身心投入到企业的员工才称为企业人,当我们谈及人的时候,在 哲学层面讲,人是一个身心复合体,用马克思的话说,人是一个二重性的存在。人既有灵魂,还有肉体,是灵与肉的存在。从人的身体角度讲,人与其他动物没有区别;但除了身 体之外,人还有心灵,心灵的建构构成了人类文化成长最广阔的空间。从人的二重性这个 角度来分析,企业人讲究全身心融入。作为一个企业老板,都不能容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职工,即人虽然在我的企业但是心就没有投入进来,或者说心从来没有在过我的企业。 但这种情况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绝非纸上谈兵,现实中经常发生,这就需要企业积极 主动塑造的“企业人”。 而企业人的塑造是一个过程,这里我们可以把员工的企业实践分为四个基本层次:合格——投入——创造——忘我。第一个层次:合格员工。“格”代表企业的规章制度,合“格”是企业对员工的最基本的要求,即要求员工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要求,中规中矩地 把自己的分内工作做好。一个企业老板对员工的最低要求就是合格员工。第二个层次:员 工全身心地、投入性地开展工作。投入性不仅仅是一个身份到位、行为规范的问题,它还 涉及到心理认同、文化认同问题。第三个层次:员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员工创新能力的

文化和科技融合助推数字内容产业发展

文化和科技融合助推数字内容产业发展 数字内容产业是信息时代科技助推文化发展的结晶。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已交融渗透到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层面和环节,在颠覆传统文化产业生产方式的同时,也催生出了一大批新的文化产业业态,数字内容产业也因此应运而生。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快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而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又可以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对数字内容产业的提升作用。 一、数字内容产业的内涵及特点 (一)数字内容产业的内涵 国内就数字内容产品的定义进行直接探讨的文献并不多见。赵子忠认为,数字内容产品是把信息元素按照逻辑、思想、情感、创新等结合生成的具有应用功能和实用价值的,主要以数字形式存在和传播的非物质形式产品。1王萌等指出,数字内容产品是以创意为核心、以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载体的精神产品。2日本经济产业省的《数字内容白皮书》则从内容的定义出发,将数字内容确定为以数字形式记录的内容。 综上所述,数字内容产业是文化创意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产物,1赵子忠,内容产业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王萌、王晨、李向民,数字内容产品特征及其商务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1期。

是指将图像、文字、影像、语音等创意内容,运用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制作的产品或服务。数字内容产业涉及移动内容、互联网服务、动漫游戏、数字影音、数字出版、数字教育等多个领域。 (二)数字内容产业的特点 数字内容产业作为文化与科技高度融合的新型产业形式,其运作方式决定了数字内容产业有其本身的一些特点,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内容生产的数字化。数字内容产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数字化,其产品以数字的形态呈现。无论是电子图书、影像产品都是通过数字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二,管理过程数字化。内容生产的数字化和产品形态的数字化决定了数字内容产业的管理过程也应该是数字化的,通过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来实现数字内容产品的数字化管理。 第三,消费方式的体验化。数字内容产品的吸引力在于其娱乐内容消费前的可体验性。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对于数字内容产品的消费方式更加注重体验式的消费。通过消费者与产品之间良性的体验互动来加深消费者对于数字内容产品的印象,进而促成使消费者完成消费。 第四,传播渠道的网络化。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就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与普及,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数字内容产品的网络传输和信息共享,数字内容产品也正是依靠发达的互联网传播技术保证传播内容的实效性和传播方式的便利性。

【创新】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产品的创意设计

【关键字】创新 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产品设计的创新 摘要:本文讨论东西方文化的起源和特征等方面不同文化的差异,在不同文化比较的基础上,论述文化交流和融合对产品创新设计的重要意义。举例说明不同文化的融合,能够给设计师带来丰富的设计灵感,并引领设计师取得成功的设计。进一步论证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能够推动产品创新设计的发展。探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发扬和继承东西方的保守文化。阐述运用批判性的思维将东西方文化融合起来,从而促进产品创新设计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融合创新 古今中外,文化对设计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文化不仅作为设计灵感的来源,而且是评价尺度和探索设计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产品设计创新实现的最佳途径是建立基于区域文化要素的本土设计知识与产品设计特征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打造一个多种文化交融基础之上的产品设计创新模式。毋庸置疑,不同的文化会产生不同的产品设计,许多的产品都自然而然地带有本土文化的基因,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往往能带来产品设计的创新。不同文化符号同时呈现,产生的不只是碰撞与比较,而是多元文化的共同繁荣与发展。如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大影响,中国如何在现代语境下发展本土设计文化?设计师对不同文化应该抱有什么样的态度,怎样运用批判性的思维将东西方文化融合起来,并利用多元化的文化促进产品创新设计的发展? 1、东西方文化的比较 众所周知,东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本质上来讲,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民族性和理论上不同 东西方的民族性有很大差异,东方民族一般比较谦虚、含蓄、好面子,注重家族和群体的利益,而西方民族一般比较热情、务实、追求自我和个性化。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儒家思想的“和”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设计,庄子提出的“天人合一”的理念,也是中国古代设计师遵循的设计法则。例如,东西方文化对龙的看法存在巨大差异。在西方的文化中,龙是巨大的蜥蜴,是邪恶的象征。龙的强大成了令人惶恐的事情,龙越强悍,人类越无法驾驭,龙就愈走向了人的对立面,被异化、妖魔化成一种邪恶的东西。而在中国历史上,长期的农耕社会中,人们最期盼的事就是一年来风调雨顺。在中国人眼里龙是一个图腾,龙被赋予了多种神格,既是雨神,雷神。云神,又是风神。是一个能呼风唤雨的神。因此,中国人视龙为神,历代的皇帝都自称为天子,皇帝的身体是龙体。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龙的形象常常被应用在产品设计中。对龙的态度体现了东西文化的显著差异。东西方各说各的龙,显然如果一方放弃或让步,放弃文化中原有的龙的形象,显然是对保守文化的亵渎,而将民族文化置于世界文化的视角,舍弃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类文明的损失。其实有关龙的不同解读仅仅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一个缩影。对待不同的文化,设计师应该抱着理解和包容的态度,而不是排斥外来文化。 1.2 宗教信仰不同 中国的保守文化的主要来源是儒教、道教和佛教。而根据伯特兰.罗素的说法,西方文

创意经济新路径:科技与文化的创新融合

创意经济新路径:科技与文化的创新融合(上) 周庆山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 一、文化定位的演进 (一)文化定位的发展 各位学员大家好,今天我讲的主题是创意经济新路径:科技与文化的创新融合。今天我讲这个主题想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给大家做一个介绍。首先是介绍一下我们国家从文化的角度,文化定位的一个演进问题。文化的建设我们国家建国以后经历了这么几个对它的认识的一个发展过程,首先就是1949年到1976年,我们对文化的事业这样一个定位,然后特别注重文化的意识形态,文化的公共性特点。到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开始从文化事业方面另外提出了一个文化市场的概念。进入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我们国家又提出了文化经济,这个文化经济实际上是一个过渡性的定位。到1998年的时候我们国家开始提出了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这样一个两分的概念。 从文化事业到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两分这样一个提出,说明了我们国家对文化的定位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什么呢?就是把文化按照它的一些属性,不是都简单地归结为由国家财政拨款然后按照计划经济来运行文化,而是把一部分文化通过市场产业化的方式来进行运营,同时国家和政府不再提供这种财政的资金的支持。而对于那些从属性上来讲像图书馆、博物馆这些机构,把它定义为一种公共文化,由政府提供财政支持,然后更好地提供这样一个文化的服务。这是比较科学的这样一个定位,为什么呢?因为文化本身它就具有这样一个双重属性,这个双重属性就是什么呢?文化它既有公共性,它还有商品性或者说它的经济性,把这两个方面能够同时发挥它的作用,能够真正地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与此同时文化这两个方向的发展,特别是文化的产业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这个内容在我们国家这个文化发展上进一步地开始逐渐地意识到,文化的发展繁荣从我们国家来讲有一个短板就是它的这个创意不足的问题,创新不够的问题。我们经常讲到的这个山寨文化,还有就是说这种盗版侵权的问题比较突出,所以文化它的发展简单的产业化是不行的,所以在2006年开始提出叫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注重文化内容的创新。那么上边这些定位

关于企业文化融合与创新的思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思考

关于企业文化融合与创新的思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思考 关于企业文化融合与创新的思考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成长发展的一种恒久动力支持系统,影响着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方方面面。在这个以创新为特征的时代,企业文化创新已成为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要素; 在企业兼并与重组的过程中,文化的融合则是企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所以,企业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已成为当今时代建设企业文化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明晰建设企业文化的立足点,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企业文化融合与创新过程中的主旨精神。 企业文化核心目标:塑造“企业人” 理解企业文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那就是企业文化重在“化人”,即帮助企业的员工真正实现由一个社会人到企业人的转变,这是企业文化的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因此,可以说,企业文化的中心目标就是塑造企业人,企业文化离不开“企业人”的塑造。而在实际情况中,许多企业家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却倾向在“人”之外设计方案、展开工作,例如,在企业发展壮大之后,购买篮球队、足球队、歌舞团等文娱项目。而事实上,这些并不是建设企业文化的主导方面,充其量只是辅助性工具,企业文化最根本的任务是要塑造人心、改变观念,从而帮助员工实现由一个社会人到企业人的转变。 何谓“企业人”?全身心投入到企业的员工才称为企业人,当我们谈及人的时候,在哲学层面讲,人是一个身心复合体,用马克思的话说,人是一个二重性的存在。人既有灵魂,还有肉体,是灵与肉的存在。从人的身体角度讲,人与其他动物没有区别; 但除了身体之外,人还有心灵,心灵的建构构成了人类文化成长最广阔的空间。从人的二重性这个角度来分析,企业人讲究全身心融入。作为一个企业老板,都不能容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职工,即人虽然在我的企业但是心就没有投入进来,或者说心从来没有在过我的企业。但这种情况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绝非纸上谈兵,现实中经常发生,这就需要企业积极主动塑造的“企业人”。 而企业人的塑造是一个过程,这里我们可以把员工的企业实践分为四个基本层次:合格——投入——创造——忘我。第一个层次:合格员工。“格”代表企业的规章制度,合“格”是企业对员工的最基本的要求,即要求员工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要求,中规中矩地把自己的分内工作做好。一个企业老板对员工的最低要求就是合格员工。第二个层次:员工全身心地、投入性地开展工作。投入性不仅仅是一个身份到位、行为规范的问题,它还涉及到心理认同、文化认同问题。第三个层次:员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员工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企业创新的最基础工程。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只有把员工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这个最基础的工作做好,企业才有可持续的创新空间。需要注意的是,企业老板眼中不能仅仅盯住高端员工,高端员工当然是人才,但是,这些高端员工的昨天和前天可能就是企业的普通员工,我们应把企业创新的眼光放在企业最基层的地方,对有培养潜质的基层员工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对于基层员工来说,这种帮助就是雪中送炭式的帮助。一个人最需要的可能就是雪中送炭,而对于管理者来说,最难做的事也是雪中送炭。从效果上讲,雪中送炭最能赢得人心,赢得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为了培养员工的创新能力,可以先在一些企业的细节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比如,专门设立一个信箱——职工合理化建议箱,让员工每月至少提一条关于企业的创新建议或合理化建议。目的就是培养员工的这种创造性的意识,并让每一个员工都形成这种参与意识,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方法与模式(陈少峰)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方法与模式 陈少峰 / 2013-01-05 第十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 一.趋势 趋势1:文化科技双驱动双提升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体现在以下几个领域: 其一,文化与科技驱动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其二,文化提升科技、科技提升文化; 其三,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商业模式具有较高的价值; 其四,文化产业领域的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领域以数字文化产业(或数字出版产业)为主; 其五,数字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高度融合。 趋势2:内容产业驱动信息产业 以文化内容产业为驱动的信息产业体现了技术与人文融合的根本性的转变。 第一,内容驱动产业消费增长; 第二,内容服务驱动技术设备和终端硬件的创新与增长; 第三,电信企业成为媒体企业,其主要收入来自类似媒介的内容传播和广告收入; 第四,海量内容需求促进网络应用和移动技术提升; 第五,内容消费成为增长引擎。 第六,内容消费、技术平台和文化软实力的政策扶持之间存在相互支持关系。 趋势3:娱乐无边界的生活方式 娱乐无边界成为主流的娱乐生活形态,不受时空限制、实现随时随地娱乐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数字技术促进了娱乐化便利化的趋势; 另一方面,娱乐化生活方式成为驱动文化科技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大众化的新的娱乐形态及其生活方式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不少企业在短时间内成为大型企业。 趋势4:青少年成为数字娱乐主流消费者 青少年围绕因特网和移动互联网进行内容消费和娱乐体验,35岁以下的青少年成为网络创作、阅读和互动、体验消费的主体。 他们也是时尚电子产品消费和付费下载服务的主体。 青少年喜欢节奏快、娱乐性和时尚感强、明星在场以及互动体验。因此,促成了企业选择新的产品战略和商业模式。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交融精选作文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交融精选作文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场围绕家书兴替的讨论就此展开。学生甲认为家书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学生乙认为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当然不用写信……说到底,这是一场有关科技与传统争论的问习题。 其实,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是可以完美交融的。 日本的京都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京都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它最初的设计是模仿中国隋唐的长安和洛阳而建的。其中,洛中最显京都街道棋盘式的布局,这里是传统与现代的交错,既有千年古刹,也有西式建筑。城中心大多店面和住宅,仍是低矮的两层楼木层,充满古香古色的古都风味。在京都市区,6公尺以上的建筑甚至都被为毁坏景观,极易引起市民反对,所以没有高层建筑,也没有高架桥。走在京都的街道,你还会真正领略到“吃在大阪,穿在京都”的古训。你会看到很多的手工纺织的展示,正宗的日本茶道表演等充满传统味道表演。 同样,你也能在这里领略到现代气息。京都最新的车站,你能感受到21世纪的“高速”,它结合了五大特点:交通,停车场,文化,饭店,百货公司等全球数一数二的各类设施,尤其是车站内高11层的手扶梯,可直通百货公司商场及科技游乐中心,更有空中走廊和咖啡座,是一座多元化的建筑。站在这个多元化车站的顶楼眺望,看到高台寺周边的庭院,低矮的两层楼木屋,你才会真正惊诧于京都的魅

力,绝不是精彩绝伦的现代建筑,更多的是千年传统与现代科技的交融。 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又是另外一个很好的例子。比如,中国馆内用高科技投影技术制作的《清明河上图》;上海馆中由声光电影演绎的多媒体影片《永远的新天地》;日本馆内会用小提琴拉《茉莉花》的智能机器人,等等,都是传统文化与现代高科技完美结合的展点。 京都的绚烂和世博的成功证明: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其实不矛盾,我们既不能以传统文化消亡的代价来推进现代科技的开展,也不能无视现代科技的开展来保护传统文化。我们唯有坚持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两翼齐飞,整个人类的开展才能有更加绚烂的将来。 但是今天,它却遭受着一种严峻的挑战。 在二十一世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联络方式也日趋多样化。手机聊天,电子邮件,漂流瓶……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无论那个阶层的人,都在频繁地使用。当然这种方式是好的,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们对其是抱着一种认可的态度。而且,每天都在大量地使用,这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 假如让我选择,我无法说出那一种方式更好,因为它们都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也许,你认为,邮件省钱,效率高;写信贵,速度慢。但是,面对着整齐划一的电脑打印的文字,我们已经有一种视觉上的疲劳。而,书信,可以很好地抒发我们的情感,它给我们的意义早已超出了字面的范畴! 当投身军营的士兵,每一次收到家里的来信,都会压在枕下,反

2020版立足创新 注重实效 实现安全文化与管理的有机融合

( 安全文化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2020版立足创新注重实效实现安全文化与管理的有机融合Safety culture is the product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corporate safety culture is to provide a guarantee for safe production in production, life and survival activities of enterprises.

2020版立足创新注重实效实现安全文化 与管理的有机融合 井下作业大队现有26支作业队伍,2支后勤辅助队;目前在册员工894人,其中全民合同工432人,劳务工332人,临时劳务工130人;现有各类设备现有各类设备196台。作业行业是高危行业,作业现场点多、面广、线长,安全工作是重中之重。大队从提炼特色的安全理念入手,确立了“没有防不了的事故,只有尽不到的责任”的安全理念,以增强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为着力点,精心组织,强化运行,深入推进安全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大队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能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 一、精心提炼,营造氛围,让安全文化入眼 环境熏陶是安全建设的重要手段,大队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

和环境设施,从安全文化理念的宣贯入手,大力营造“人人要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能安全、处处都安全”的浓厚安全氛围,把安全理念全方位渗透到油气生产的全过程。 营造理念宣传环境。理念是文化的灵魂。大队在厂安全文化理念的指导下,坚持传承创新、上下结合、全员参与,广泛征集和精心提炼安全理念标志性语言。经过反复论证,确定了“没有预防不了的事故,只有尽不到的责任”的核心安全理念;提炼出了干好安安全事,当好作业人;在岗一分钟,安全60秒;安全工作责任重于泰山;工作为了生活好,安全为了活到老;安全是朵幸福花,众人浇灌美如画;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平安幸福在肩”等一些言简意赅,内涵丰富的安全理念。为了把这些安全理念融入到干部职工的日常工作环境中,大队将安全文化标志性语言制作成标牌、字牌,悬挂在大院东西干道两侧;将“我的安全是全家人的幸福”制作成霓虹灯字牌,矗立在生产调度室上方,让干部职工时时刻刻都看到安全理念,想到安全理念,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营造安全警示环境。警示是一种提醒,也是一种人文关怀。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