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学教程复习提纲

教育学教程复习提纲

教育学教程复习提纲
教育学教程复习提纲

第一章

1.什么是教育?教育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教育最本质的特点(特征):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基本要素:①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人。②学习者③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即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同意。从内容上说,教育影响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它是教育者和学习者互动的每届;从形式上来说,教育影响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环境。

3.教育的起源:①教育的生物起源论②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③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生产劳动,是最早最科学的起源论)

教育起源于劳动。

4教育的发展:①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非独立性、贫乏性、无阶级性。②农业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樊迟问稼)、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③工业社会的教育: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教育的阶级性依然存在、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复杂性程度越来越高。④信息社会的教育:学校进一步发生变革、教育的功能得到全面理解、教育发展趋向民主化、教育呈现新的发展趋势(教育的关注点从过去转向未来、教育观从“学会生存”转向“学会关心”、教育向终身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5.古代教育的特点:

(1)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学校(奴隶社会)。

首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提高了社会物质生产能力。其次,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出现,需要管理人员。再次,出现了记载和传递知识经验的工具——文字。此外,原始社会后期,教育活动已在局部方面表现出专门化倾向。

(2)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森严的等级性。

我国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学校教育脱离生产劳动、脱离社会实际。

6.现代教育的特点:第一,教育直接为现代科技、生产的发展所制约。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日趋结合。第三,教育具有普及性。第四,教育形式多样化。第五,教育具有科学性。第六,教育具有发展性。

7.(教育学概念)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社会科学。

8.《学记》(乐正克)是我国最早也是世界文化教育史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经典著作。

教育史上一般认为,《大教育论》(夸美纽斯)是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

《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被公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9.教育学的发展:(重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该学派的代表人物:克鲁普斯卡亚、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凯洛夫。杨贤江等杨贤江是我国第一个比较系统地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理论家。他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9.教育学的价值:一、启发教师的教育自觉,使其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二、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者的理论视野。三、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养坚定的教育信念。四、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能力。五、为成为研究型教师打下基础。

第二章

1.教育功能的概念(含义):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教育功能在系统内部表现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即教育的个体功能;在整个社会系统中表现为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即教育的社会功能。

2.教育功能的类型:①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教育的个体功是在教育活动内部发生的,所以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或教育的固有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也称教育的工具功能。)②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③从作用的呈现形势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④多维度的复合分类

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制约: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互补性、整体性、个别差异性、稳定性,可变性。

4.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经济、政治、文化功能和教育的人口调节功能。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②怎样理解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一方面,教育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离不开社会生产力与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教育。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是指教育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专业设置、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可以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是产生新科学技术的手段。

怎样认识教育的政治功能(体现)

(1)教育能够为一定的政治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2)教育通过传播社会政治思想,形成社会舆论,发挥政治功能。(3)教育能够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社会政治对教育的制约: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教育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教育对文化的影响作用(体现):

(1)影响文化的传递:使文化在时间上延续。(2)创造、更新文化。(3)传播文化:使文化在空间上流动。(4)影响文化的选择。(5)影响文化的融合。

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文化是政治、经济与教育关系的重要中介,文化按其自身特点和要求作用于教育

5.人口状况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人口的就业影响教育的结构,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

教育的人后调节功能的体现: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教育是促使人口性别结构趋向合理化的基本手段,教育是促进人口迁移的基本手段。

6.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社会现象的性质。这主要表现在:

(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2)教育与社会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3)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4)教育本身具有历史继承性。

1.个体发展(人的发展)在内容上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社会适应)。

人的发展是指人在生命全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过程。人的发展的内容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生理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系统(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等)的发展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身体方面的发展。心理发展是指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和意向(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方面心理活动能力的发展及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是人精神方面的发展。

2.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1)遗传在个体发展的作用:a.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生理前提或物质前提。b.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个体发展过程及阶段。c.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个体生理和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d.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对个体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2)环境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对个体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但不起决定性作用。因为个体在接受环境影响的同时,也在改造着环境。

(3)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a.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影响的社会活动。

b.教育是在受过专门训练和有经验的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c.教育对人的影响较系统、全面和深刻。

d.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离开人的主观能动性,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个体发展的现实。

3.教育对个体发展起主导作用:(教育个体功能的体现)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人们施加影响的社会活动。

(2)学校教育是在受过专门训练和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3)教育能够根据科学的要求,协调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使遗传素质和环境的影响向有利于受教育者的方向健康发展;同时可将学校、社会、家庭的影响有效组织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对受教育者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4.教育必须适应个体发展的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要求教育循序渐进。(2)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要求教育因材施教。(3)个体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要求教育有针对性。

第三章

1.“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就是通过一定教育手段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人。

2.关于教育目的的争论:“个人本位”观和“社会本位”观

个人本位观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奇等社会本位观: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如何评价教育

目的的个人本位观社会本位观的争论?这两种理论各执一端,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又是片面的,因为它们排除了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和否定了教育的个体制约性。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这三个理论不能决定教育目的,仅仅只是理论基础。

3.教育目的的功能:(1)定向功能。(2)调控功能。(3)激励功能。(4)评价功能。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或具体的标准。教育手段就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具体的行动或途径。

4.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最核心)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其本质内涵是:人的品德、智力、体质、审美能力等得到充分的、广泛的、自由的、和谐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

(3)借鉴和吸取全人类的思想成果(教育价值取向的社会本位论;教育价值取向的个人本位论;社会需要与人的发展辩证统一的理论)。

(4)总结经验,不断完善。

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①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②人的片面发展束缚了人的身体和精神发展③现代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要求并为之准备了物质条件④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道德和审美情趣的高度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6.素质教育(论述)

素质教育是系统工程,是整体性教育,是差异性教育;素质教育不是无考试教育,不等同于能力教育,不是放任教育,不是排斥课堂教学的教育。那种视考试为法宝或取消考试的教育,那种靠“题海战术”畸形“培养”学生某种“能力”的教育或那种放任自流、信马由缰式的教育,皆是对素质教育的误解和歪曲,那种简单地增加几门课程的所谓“素质教育”,都有悖于素质教育的本义。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是整合“五育”的育人活动,是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不是精英主义教育,而是大众化教育。对基础教育而言,素质教育要面向每一位适龄儿童。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决不是一种平庸的教育,因为只有学校能面向全体学生,给他们提供同样的发展机会,也就意味着为英才的涌现设置了一个更广阔更坚实的教育背景。面向全体学生,就是承认每个学生的受教育权利,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每个人都在原有的素质基础上能有所提高、有所改善,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与才能,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一种自信的心理品格。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我国目前还只能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但尊重每一个人的发展权利、培养学生的自信、保护学生的自信、努力开发每一个人的发展潜能,应当成为素质教育的目标。

7.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1)树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全新理念。(2)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3)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4)建立以评价促发展的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5)提高校长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6)优化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

第四章

1.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定义)学校教育制度也叫学校系统,简称学制,它是由国家及其授权的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由国家颁布并保证实施,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调整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交叉、比例关系以及教育权利分配关系的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构成的要素: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学校的结构。

学校教育制度的主要类型:西欧(双轨学制)、苏联(中间型学制)、美国(单轨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多样化、弹性化、终身化

2.1902年,即光绪壬寅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完备的学制诞生了。称“壬寅学制”。

清政府于1903年又颁布了一个新学制,称“癸卯学制”。它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是中国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后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新的学制。“癸卯学制”的颁布,标志着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制订了“壬子学制”。该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主体结构分为三类三段七级。该学制规定男女同校,设立女子高中。女子享受高等教育,是“壬子学制”的一个突出特点。

1922年,即旧历壬戌年,北京政府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方案》,称为“壬戌学制”或“1922年学制”。“壬戌学制”以美国为蓝本,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第一个学制,是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最为成熟的学制。也称为“六三三制”。

3.义务教育(定义):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具有强制性质的国民基础教育。

义务教育的意义: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对所有适龄儿童少年统一实施的具有普及性、强制性、免费性的学校教育,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基础,实现社会公平的起点。接受义务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实施

义务教育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支持义务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

第五章

1.教师的概念: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教师的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明成果的传播者。(2)教师是年轻一代心灵的塑造者。(3)教师是美的感受者、体现者和创造者。(4)教师通过培养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

3.教育的地位:(1)专业地位。专业地位是教师的第一大地位,促使教师成为专业人员的有效策略是促使其不断专业化。(2)经济地位。(3)政治地位。(4)职业声望。

4.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具有独特的创造性。教师劳动对象的差异性、内容、过程与教育情景的复杂等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创造性。

(2)教师劳动具有长期性。教师劳动对象成长的长期性,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长期性。

(3)教师劳动具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劳动对象及其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强烈的示

范性。

(4)教师老劳动的复杂性。

(5)教师劳动的繁重性。

5.教师的素养(论述题)

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教师专业素养指教师稳定的职业品质,它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师资训练和自我提高而形成的身心特征与职业修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

(1)教师崇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崇高的专业精神):a.忠诚教育事业,敬业乐业,无私奉献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b.高尚的职业道德: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规范、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

(2)教师的文化知识素养(合理的专业知识):a.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本体性知识),即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b.较为广博的文化知识(通识性知识),即一切有利于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各种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总和。c.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条件性知识),即教育科学知识,主要包括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与教学法知识。这是区别教师与非教师的主要特征。d.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

(1.普通文化知识2.任教学科知识3.教育科学知识)

(3)教师的能力素养(娴熟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a.了解学生与教育学生的能力。b.教学能力:(较强的语言运用与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学反思能力)。c.教育科研能力。d.育人能力:(思想品德教育能力;班级教育与管理能力)。e.心理教育的能力(心理测量的能力;心理咨询面谈的能力;心理矫正与治疗的能力)。

(4)身心素养(健全的个性心理品质):a.身体强健。b.心理健康。c.人格健全。

.

6.教师的权利:教育的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待遇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教师的义务:①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③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④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⑤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利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

7.学生: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发展中的人,这是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的地位和作用:①学生的社会地位:是指他们作为社会成员应具有的主体地位。②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即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发展和自我教育的主题。学生的客体地位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关键。

8.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

(1)尊师爱生,密切配合。(2)民主平等,联系稳固。(3)教学相长,关系透明。(4)双向反馈,互补互助。

9.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相互理解,相互尊重。(2)提高教师的自我修养,以身作则。(3)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善于与学生沟通。

第六章

1.课程:没有确定的概念。

它最早见于英国学者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

2.课程类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

3.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①使用者本身的因素②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③交流与合作④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⑤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

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的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第七章

1.什么是教学?(概念):教学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2.教育与教学这两个概念,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

教学与智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智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组陈部分,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学生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但不能把两者同等。一方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才能全面实现。把教学等于等同于智育,将阻碍全面发挥教学的作用。

3.教学的任务:①是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技能和技巧②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③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④使学生的身体正常发展,增强学生体质⑤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关、鉴赏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和技能。

4.教学过程的本质:①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学是为了求知,教是为了帮助学生求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发挥主体作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完成教学任务。②教学过程是认识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为什么是一种特殊形式?)教学过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间接认识世界。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方面。(特殊形式的特点: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以书本知识为主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③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5.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①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过程的特点②学习间接经验不能离开直接经验③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活动④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二)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①发展智力是教学的重要任务②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统一,充分体现在启发式教学中④教育中应防止两种倾向(三)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①教学具有教育性是客观必然②社会主义学校教学的教育性与科学性相统一③教学的教育性寓于整个教学过程中④教学中应防止两种倾向(四)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①教与学互相依存②教学过程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辩证统一的过程③教与学互相促进④教学中应防止两种倾向。

6.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启发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新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教学原则(案例分析)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含义: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密切地联系实际讲清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同时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a.以理论为主导,切实加强基础知识教学。b.善于联系实际(包括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及最新的科学成就)。c.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d.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校本课程。

直观性原则。含义:指教师运用各种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所学对象,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为充分理解教材、发展智力创造条件。要求:a.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b.直观教具的运用和语言讲解相结合,启发学生思考。c.重视教师语言的直观作用。

启发性原则。含义:指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正确的观点和信念。要求:a.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b.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c.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d.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理解学习过程。e.发扬教学民主,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八章

1.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二)以直观形象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三)以实际训练(锻炼)为主的教学方法:实验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四)以研究为主的教学方法:讨论法、发现法。

2.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综合应用:(一)选择教育方法的依据:1.依据教学规律和原则2.依据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3.依据教育内容的性质

4.依据学生的特点

5.依据教师的自身素质

6.依据客观教育条件

3.教学组织形式概述: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中,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教师与学生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

夸美纽斯在《大教育论》中首次提出班级授课制。

教学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等划分等级,并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以班为单位,由教师根据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2)有利于保证教学的计划性。(3)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4)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5)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4.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班级授课制、小组教学(包括小组教学的一般形式和复式教学。复式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小组教学的组织形式,它把不同年级的学生安排在一个教学班中,由一位老师在同一节课中分别对不同年级组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和任务的教学)、个别教学

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测与评定。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第九章

1.德育一般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2.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2)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

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培养与提高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过程。学生心理内部矛盾是思想品德发展的根本动力。(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4.德育原则(案例分析)

知行统一的原则。含义:本原则要求在德育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理论学习,而且要重视引导学生从事社会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培养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要求:a.理论联系实际,讲清道理。b.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多种实践活动。c.要强调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含义:本原则要求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育和培养集体,通过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又通过教育个人影响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密切结合起来。要求:a.组织和培养优良的集体,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b.重视个别教育,因材施教。c.正确处理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的关系,使二者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含义:本原则要求德育以说服教育为主,用耐心疏导的办法,从正面向学生讲道理,使学生知道如何做,以从思想认识上解决问题,而非采取体罚或变相体罚的办法对付学生。要求:(1)积极引导,促使转化。(2)耐心说服,以理服人。(3)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4)建章立约。

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含义:本原则要求把对学生的严格、坚持不懈的要求与尊重、信任、爱护结合起来,使教师提出的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要求:a. 提出的要求应该是正确的、适当的、明确的和有计划的。b.要求提出后,要贯彻落实。c.要尊重、信任和热爱学生。

方向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德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的原则

品德教育和自我品德教育相结合原则(重点)含义:要求的德育既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积极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品德教育,又要发挥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品德教育或品德修养,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1.要充分发挥教育着的主导作用2.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帮助他们进行自我品德教育3.要把教育和自我教育联系起来。

5.德育的方法:

(1)说服教育法:讲解法、谈话法、指导法、阅读指导法(2)陶冶法:情感陶冶法、情境熏陶法、艺术陶冶法(3)榜样示范法: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家长和教师、学生中的先进典型、伟大历史人物和文艺典型形象(4)道德体验法(5)自我教育法:内省、写日记、比较、拟定和执行自我教育计划(6)品德评价法:奖励法、惩罚法、评比法。

语言学纲要期末复习重点整理

1、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中国、印度、希腊—罗马。 最初的语言学是是为了给遗留下来的政治、哲学、历史、宗教、文学等古典文献作注解,而不是探索语言的规律。这时候的语言学还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2、语言符号的特点 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的特点。 (1)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的结合是任意的,二者没有必然联系。比如:粤方言中读“人”,读作[zen],新会话读作[ng? n],开平话有的读作[ng? n] 、[ngin],台山话读作[ngin],闽南话读作[n^ng],但是表达的意义是一样的。 (2)线条性指的是语言符号的能指在时间上呈线性排列。在交际过程中,语言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按时间顺序出现,形成延续的线性序列,绝不可能在同一时间说出两个符号。如:“庄”的语音形式就是由zh-u-a-ng四个音素依次出现而形成的。 3、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1)组合关系是指构成线性序列的语言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即两个或两个以上同一性质的结构单位(例如音位与音位、词与词等等),按照线性的顺序可以前后连接起来的横向关系。 (2)聚合关系是指同一结构内相同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的语言成分之间的纵向关系。即在语言的组合结构的某一个位置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几个具有相同作用(组合能力)的单位符号之间的关系。 (3)不仅各级语言符号处在这两种根本的关系之中,构造符号的音位和意义同

样也处于这两种关系之中。 4、语音四要素 (1)音高:声音的高低,取决于发音体(人的发音体是声带)的振动频率。音高在语言中的作用:构成声调和语调。 (2)音强:声音的强弱,取决于发音体振幅的大小。对于语音而言,就是由发音时用力的大小决定的。音强在语言中的作用:构成语调、轻重音。 (3)音长:声音的长短,取决于发音体振动持续时间的长短。音长变化在许多语言中有区别意义的作用。音长在语言中的作用:构成长短音、轻音。如英语中的pool[pu:l](水池)与pull[pul](拖、拉)。 (4)音质:一种声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个性或特征。它决定于声波振动的形式。音质的不同主要与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发音体、发音方法和共鸣器的形状有关。 5、音位、语流音变、音位变体 (1)一种语言中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是针对某种语言而言的。音位是从语音的社会属性的角度划分的单位。 (2)确立音位的原则 ①对立原则:凡是处于对立关系中并能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几个音素归纳为不同的音位。例如:在汉语普通话中:[p][p‘][t][t‘]几个音素是对立关系确立的不同的音位; ②互补原则:处于互补关系的音素不能起到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一个音位。例如:英语中的[p]和[p‘],汉语中的[a][A][ɑ]等 ③相似原则:但并不是处于互补关系中的音素都可以归纳为一个音位,还要考虑语音相似原则:例如:在普通话中,[t]只出现在音节的开头,[?]只出现在音节末

教育学笔记整理版

教育学笔记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的总和。 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中,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三、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阶级性。 四、教育功能的分类及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起源的相关学说:

综观古代学校教育,其共同特征是: 1.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 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接下来我们用两张思维导图来记忆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通过之前的笔记,我们了解了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那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又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状况。 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 那么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什么是教育现象呢?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什么是教育规律呢?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其次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呢?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这句话比较长,也比较拗口,聪明的你记住了吗?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教育学和几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但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要考虑教育学所阐述的教育科学理论,教育学也要围绕教育方针政策提出的问题、课题,开展科学的研讨和探讨,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 教育学源于教育实践经验,又高于教育实践经验。教育实践经验是学习、研究、发展教育学的基础之一。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有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4.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心理学教程考试试卷

心理学测试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合计12分) 1.意志: 2.品德: 3.人际关系: 4.个性: 二、填空题(每空1分,合计15分) 1.意志的特征有明确的目的性、、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2.从内容上分,动机冲突有和之分。 3.品德的心理结构,由道德认识、、道德行为、。 4.交往中的,是交往成败的关键。 5.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并将其分为层次。 6.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包括意识到自己的、以及。 7.在运用说理法时,要注意:说理要科学,说理要尊重儿童,说理时要。8.心理学上将兴趣从起因上划分为和两类。 9. 对于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合计10分) 1.人在交往中会通过无意识的动作泄露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即所谓的“人体语言”。如在一般场合,你会把距离控制在()之间(称为社交距离) A.360cm B.360-120cm C.120-45cm D.45cm以下 2.以下不属于影响人际吸引的表面因素的是() A.空间距离 B.心理品质 C.交往频率 D.仪表风度 3.()是个性的最显著的特征,反应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A.需要 D.兴趣 D.能力 D.性格 4.指一个人是否能辨别事物真相,迅速而合理的做出决定,并积极行动的意志品质是() A.果断性 B.坚持性 C.自觉性 D.自制性 5.下列哪一选项是随意动作() A.针刺手缩 B.儿童练字 C.风吹眼眨 D.强光照,瞳孔缩小 6.面对多重选择时心理呈现的是哪种类型的动机冲突?() A双避冲突D双趋冲突 D.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 7.儿童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大量提出“为什么”,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实际操作,指的是兴趣哪一方面的发展?() A.兴趣的广度 B.兴趣的稳定性 C.兴趣的效能

语言学纲要 期末复习资料(题库)

语言学概论试题(1) 一、填空15% 1、语言中最单纯、最常用、最原始和最能产的词是根词。 2、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是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 3、我国古代学者为读懂古书而建立的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组成了我国的语文学,通称为“小学”。 4、英语属于印欧语系的日耳曼语族的西部语支。 5、语音可以从生理角度分析它的产生方式,从物理角度分析它的表现形式(传递过程),从社会功能角度分析它的功能作用。 6、是否能够独立(自由)运用,是区分词和语素的根本特点。 7、现代大多数国家的拼音文字的字母,大多直接来源于拉丁字母。 8、具有不同功能的三种最基本的语法单位是语素、词、句子。 9、语言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渐变性和不平衡性。 10、我国宪法(1982年)第19条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二、选择题10% 1 、中国的传统语文学研究的薄弱环节是(D ) A、文字学B、语音学C、词汇学D、语法学 2、汉语属于(B ) A、屈折语B、词根语C、多式综合语D、粘着语 3、一种语言中数量最少的是(B ) A、音素B、音位C、语素D、音节 4、文字的前身是(C ) A、结绳记事B、手势C、图画记事D、实物记事 5、派生词中包含(B ) A、词尾B、词根C、虚词D、根词 6、语音和语义结合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C ) A、音素B、义素C、语素D、音位 7、汉语单词“忽然”出现的位置是(C ) A、主语位置B、谓语位置C、状语位置D、定语位置 8、以下各种语言变体中,属于社会方言的是 (D ) A、土话B、客家话C、客套话D、黑话 9、下列语素中属于自由语素的是(C ) A、初B、视C、人D、民 10、在语言结构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具有某种相同作用的各个单位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叫(D ) A、转换关系B、组合关系C、层级关系D、聚合关系 三、名词解释20% 1、专语语言学: 以具体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 2、组合关系: 指两个以上相连续的语言符号组合而成的线性关系。 3、语流音变:语流中的某些音由于相互影响而发生临时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就叫语流音变。 4、语义场: 由具有某些共同义素的一群词类聚而成的场。 5、语法范畴: 把同一性质的语法意义综合和概括所形成的语法意义的类别 四、试以国际音标标出下列各词的读音10% 1、优秀 2、维持 3、宏观 4、精神 5、离开 五、用义素分析法分析下列各组词9% 瞻仰[+用眼+往一定方向+崇敬地] 1、{

教育学00429 劳凯声《教育学》整理笔记

绪论 一、教育学的概念 【识记】 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从内涵上说,这个名词在我国基本上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这时,它也称为“教育科学”,与“经济学”、“哲学”、“物理学”等一样属于一级学科,在其下面还有众多的二级或三级学科,如“教育社会学”、“比较教育学”、“教育哲学”等等;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在这种意义上,是指各个师范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带有专业基础性质的课程,该课程也往往称为“教育学原理”、“教育概论”、“教育原理”等等;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识记】 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 三、教育学的创立 【识记】 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和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 (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 (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5)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培根(英国):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重要贡献;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实验的归纳法,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方法论基础;《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泛智教育”思想;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在他以后,人们开始了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 康德(德国):《康德论教育》;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其实践必须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教育实验”; 赫尔巴特(德国):“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把教育学变成由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组成的知识体系;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基础为心理学和哲学。 洛克(英国):《教育漫话》,建构了完整的审视教育理论体系 卢梭(法国):《爱弥儿》,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自然教育”;教育四个时期:婴儿时期,儿童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 裴斯特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 【领会】 教育学创立的条件 教育学的创立是种种主客观条件综合作用下产生的。 (1)教育学的创立像其他许多学科的创立一样,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就教育学而言,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一些新型的实科学校,需要培养师资,促进了教育学的创立;

新闻学概论复习提纲答案(完整版)

《新闻学概论》复习要点(2008) 一,名词解释 1新闻报道: 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叙述。是指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有根据。新闻报道是专指对新闻的客观叙述。 2新闻本源: 从哲学意义上来讲,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的主要功能是反映世界的最新变动,应从事物的变动着手寻找新闻 3信息: 广义上,信息是泛指对事物的存在方式、属性特征以及相互联系的表征和描述。是认识过程中客体与主体的中介。主要包括物理、生物和社会信息三种形式。信息论中的信息含义,信息就是消除或减少收信人对讯息的某种不确定性。信息是不确定性减少的量。在新闻学领域内,信息是受众预先未知的,能够消除受众不确定性的要素,即包含着未知的、新鲜的、能引起他们兴趣的内容。 4宣传: 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宣传内容涉及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等。宣传的表述可以用语言、文字、图画或音乐的形式进行。只有当行为对宣传者有益时,这种行为或消息才被称为宣传。 “光辉泛化法”: 即无条件的美化,不加验证的予以接受,极力推崇自己的观点 “洗牌作弊法” 精心选择单向极端的材料,引导接受者的思想和行为 5广告 广告是以促销商品或服务,宣传观念为目标,以付费的形式,利用大众媒介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 6舆论 舆论是公众对于特定的现实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观点、意见和态度。它体现着公众利益。舆论具有公开、公共、急迫、广泛、主观的特性,是民意和公众力量的显示。 7事实 汉语词典中,事实是事情的真实情况。新闻学意义上的事实,是指事物的客观存在。包括事物已经发生的相对独立、完整的过程(事件),也包括事物的存在状态、特征和变化 具体事实 指人体感官直接可以感受到的事实 概括事实 指由具体事实综合、概括、统计和提炼而成 新闻事实 新闻事实是指新近发生的,含有新的信息的,会引起受众的普遍关注的事实。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就是新闻事实,新闻事实是新闻作品的基本素材。 8议程设置 也称议程安排,指的是大众传媒安排公众议论的话题,把公众的注意力导向某些特定的问题或争端上的功能。 9合理想象 “合理想象”是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记者没有采访到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作为事实来报道。合理想象很难进行核对,难以保证真实性,所以不能用作新闻写作 10“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四不方针”是著名报人张继鸾在1926年接手《大公报》时提出的办报主张。其主要内容是,不党: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不卖:不以言论作交易,不受其他因素左右,坚持客观公正;不私: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不盲:不盲从于信息,要坚持新闻的客观性,不盲从、不盲信、不盲动 11“社会公器” 社会公器是服务社会大众的公共信息、文化事业和社会舆论机关,为不同阶级提供共享的信息环境,是社会成员沟通的桥梁,思想的黏合剂,是社会舆论的客观反映 12新闻客观性 新闻(新闻事实)在本质上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它打上了传播者的主观印迹,但事实本质不会随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所以新闻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这就是新闻的客观属性。 13公正报道原则 1给予各方平等利用媒体表达意见的机会。2对争议各方采取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3不应当随意发

教育学练习题目(四)案例分析题教程文件

案例分析题 第一组 案例一:某小学四年级语文老师对某课题深钻教材,引经据典,上课滔滔不绝讲解课文,偶尔只喊个别学生起来回答问题,而学生不知所云,使原本成为一堂儿童主体活动的课效果事与愿违。请问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可能有哪几种?试用儿童主题活动理论分析。 案例分析: 答:该四年纪语文老师教学效果事与愿违,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⑴尽管该老师深钻教材,可能没有科学地处理教材。⑵尽管该老师引经据典,滔滔不绝讲课;可能没有针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的知识水平讲课;⑶尽管该老师偶尔也喊个别学生回答问题,而学生不知所云,更说明该老师不注重学生实际,只喊的个别学生回答问题,没有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发挥主体性出发。归纳起来,充分说明该教师没有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认识在教育过程中,儿童既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接受教育也必须以学生主体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现代儿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发展自始至终都是一种儿童主体的自我调节活动。外界的环境刺激,只有被主体选择,成为主体的反应对象时,才会对主体的发展产生影响。教育的成功,毕竟要以教育目标在儿童发展的结果中得到体现为标准。而该老师钻教材、讲课、抽问基本上是以教者出发,没有考虑备课与讲课的知识能否被学生主体选择,当然就不成为学生主体反应的对象。 故此,原本成为一堂儿童主体活动的课,效果却事与愿违。 案例二:甲小学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组建了不少兴趣活动小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乙小学四年级某数学教师教学生解算术题时,只教自己认为最好的一种方法,并要学生一步步严格按老师规定的程序去做题,违反程序的为错,用其他方法得出真确的答案也算错。请问甲乙两校的做法谁对谁不对?为什么?试用有关的教育学理论分析。 案例分析: 答:甲校的做法对。因为体现了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的理论。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版)复习资料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版)复习资料 一、语言学纲要期末复习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复习语言学概论课程,总的要求是:弄清楚基本概念的准确含义,抓住重点,全面复习。“语言学概论”是语言学方面的一门基础课,重点讲授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是我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本科阶段的其它语言类课程和撰写语言方向毕业论文的理论基础,在整个专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现在这门课的学习即将结束,要进行复习考试,弄清楚基本概念的准确含义自然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这一点做到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也就不会有什么大的障碍。复习的时候应抓住重点,就是要根据我们的考核说明规定的重点进行复习;但“抓住重点”不是“只学重点”,而是要通过重点问题的复习达到全面复习的目的,不要自己从主观愿望出发来划定复习范围。复习的总要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吃透内容要点 复习不但要掌握比较重大的要点,弄清楚各个章节的框架结构,对各个重点内容的要点也要非常熟悉,每个要点要求都能展开阐述,比如基本词汇的特点,什么是全民常用,什么是稳固,什么是有构词能力,这些特点相互之间是怎样影响的,都必须能结合实例说出个所以然来。如果复习不全面不细致,理解问题不深入透彻,遇到这样的问题恐怕就只能是干巴巴的条款了,那样是很难取得优异成绩的,也不符合本课程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三基”的要求。 第二,掌握常用的名词概念 专门就名词概念提出复习要求,这是因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名词概念是一门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知识的基础部分,学科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一系列的名词概念串连起来的。另一方面,期末试题名词解释题目还是一个考核重点,而且还占有非常重的分量。不但如此,而且在填空、选择、问答题里都要涉及重要的名词概念,至于占试题主要内容的分析题,更是离不开名词概念,否则就无从下手分析。例如:合成词、词与词的组合方式、词组的层次分析等,都涉及到名词概念。 名词概念分两个层次要求:一个层次是对名词概念要求理解其内涵,能结合问题进行分析、解释,能举例说明;一个层次名词概念主要是一些涉及到下位概念的名词,要求理解其内涵,能结合语言实际进行类别分析辨认。我们在中央电大编辑部发行的《期末复习指导》中列出了一些重点名词,复习可参考这部分内容,我们今天也重点介绍一下。 第三,弄清基本理论知识并能灵活地加以运用。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复习首先要注意把基本理论吃透。所谓吃透,就是能理解其内容,能灵活运用理论来分析问题,而不是死记硬背。当然,我们强调灵活运用,不是反对有关的记忆,一些基本知识,课程内容的框架,还是应该搞清楚,这样才能做到成竹在胸,所以复习时对所学的知识还要进行必要的梳理,比如像国际音标和元音辅音的发音特点,就必须强化记忆。 第四,加强实践练习。 本课程理论性比较强,内容比较抽象,理解、把握起来也有一定难度。要真正吃透理论

00429自考教育学笔记

绪论 一、教育学的概念 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从内涵上说,这个名词在我国基本上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这时,它也称为“教育科学”,与“经济学”、“哲学”、“物理学”等一样属于一级学科,在其下面还有众多的二级或三级学科,如“教育社会学”、“比较教育学”、“教育哲学”等等;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在这种意义上,是指各个师范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带有专业基础性质的课程,该课程也往往称为“教育学原理”、“教育概论”、“教育原理”等等;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 三、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和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 ()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培根(英国):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重要贡献;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实验的归纳法,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方法论基础;《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泛智教育”思想;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在他以后,人们开始了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 康德(德国):《康德论教育》;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其实践必须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教育实验”; 赫尔巴特(德国):“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把教育学变成由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组成的知识体系;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基础为心理学和哲学。 洛克(英国):《教育漫话》,建构了完整的审视教育理论体系 卢梭(法国):《爱弥儿》,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自然教育”;教育四个时期:婴儿时期,儿童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 裴斯特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 教育学创立的条件教育学的创立是种种主客观条件综合作用下产生的。 ()教育学的创立像其他许多学科的创立一样,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就教育学而言,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一些新型的实科学校,需要培养师资,促进了教育学的创立; ()教育学的创立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育学的独立与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也十分不开的,凝聚着好几代教育家的心血,最终使教育认识从教育术的阶段上升为教育学的阶段,从前科学转变为科学。 教育学创立的简要过程 实验教育学:世纪末世纪初欧美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定量研究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世纪末德国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陶冶”与“唤醒” 实用主义教育学:世纪末世纪初美国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制度教育学:世纪年代法国代表人物:.乌里、.瓦斯凯、.洛布罗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从社会、教育与人三者之间的历史的、现实的总体联系中来考察教育和人的发展问题 批判教育学:世纪年代之后代表人物:美国: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鲁法国:布厄迪尔 四、教育学的发展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 .教育学的发展总是受到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反应者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深入的时期,也就是教育学最活跃的时期。 .在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学传统和风格。 .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 .不同的教育学派在相同的教育问题上越来越难以取得共识,教育学理论内部的分歧有加大的趋势,教育学的科学声誉也因此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广播电视新闻学-考试重点

1广播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或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变动或正在变动的事实信息的传播。 2广播电视新闻学:既是新闻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广播电视学的一个分支,是广播电视学与新闻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 3录音通讯:对最突出,富有代表性的人物与事物进行的重点报道,报道性与描述性相结合的广播形式,由记者叙述,人物谈话或对话,现场音响剪辑组合而成。包括录音人物通讯,录音事件通讯,录音工作通讯,录音概貌通讯。 4广播电视新闻评论:是广播电视新闻媒介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重大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政论文体。 5纪录片:非虚构,非表演的影视艺术,它的本质是视听形象的纪实性。纪录片的主要特点是:真实性,纪实性,随机性 6广播电视报纸的优势? 广播:首先,广播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穿透能力强。其次,多语种广播,针对性强。第三,成本低。第四,接收方便。 电视:视听结合传达效果好,纪实性强、有现场感,传播迅速、影响面大,多种功能、娱乐性强。报纸:1、传播面广。报纸发行量大,触及面广2、传播迅速。报纸一般都有自己的发行网和发行对象,因而投递迅速准确。 3、具有新闻性,阅读率较高。报纸能较充分地处理信息资料,使报道的内容更为深入细致。4、文字表现力强。报纸版面由文字构成,文字表现多种多样,可大可小,可多可简,图文并茂,又可套色,引人注目。5、便于保存和查找。报纸信息便于保存和查找,基本上无阅读时间限制。6、传播费用较低。 7传播史的五次革命 语言的产生,文字的发明,印刷的发明,电子媒介的产生,计算机的发明。 8新闻规律的涵义 新闻规律是新闻传播活动固有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必然性的品格。 9新闻双重价值律的标准 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 10新闻双重价值的判断 11新闻宣传价值的几点要素 第一新闻报道与党中央的思想政治路线保持高度的一致,无条件宣传党的路线和政策。(前提)第二新闻报道的策划与构思,要从党和人民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考虑,对党的事业负责和对人民利益负责是一致的,需要有长远观念与全局观念。(过程)第三新闻报道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提倡还是反对,都要考虑报道的社会影响和效果。(效果)第四宣传要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片面性,表面性与绝对化,防止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思想观念与方法的侵蚀(方式)第五注意保密 12广播电视新闻的特殊规律那三个? 直线律,顺序律,完整律 13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党性原则。二真实性原则。三思想性原则。四社会效益第一原则。五为受众服务原则 14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共性? 一传播对象的广泛性(直接,费用低,文化程度要求)二传播顺序的制约性(线性,与报纸网络相比)三传播信息的多元性(全方位信息——主信息之外的现场音响,画面)四传播过程的参与性(心理介入和亲身介入——人际交流的画面)

教育学教程测试题六

教育学测试题六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主张对班级管理不过多干预,以容忍的态度对待班级生活中的决定,不主动组织班级活动,属于班主任领导方式的哪种类型( C ) A.权威的 B.民主的 C.放任的 D.随意的 2.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倡导的三中心是( C )。 A.儿童、教材、活动 B.教师、活动、经验 C.儿童、活动、经验 D.教师、经验、教材 3.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以( B )的《大教学论》为标志的。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凯洛夫 D.苏霍姆林斯基 3.最早应用“启发式”进行教学的中外教育家分别是( A )。 A.孔子苏格拉底 B.孔子亚里斯多德 C.孟子柏拉图 D.朱喜苏格拉底 4.今天的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接继,反映了教育( A )。 A.历史继承性 B.文化多样性 C.政治主导性 D.经济制约性 5.任何知识都可以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这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A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6.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C )。 A.生产力 B.文化 C.政治经济制度 D.科学技术 7.对童年期的学生,在教学内容上应多讲一些比较具体的知识和浅显的道理;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直观教具。这体现了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 B )特点。 A.稳定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8.素质教育是以( B )为重点的教育。 A.面向全体学生 B.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9.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可以概括为“四有”和“全面发展”,其中“四有”不包括( C ) A. 有理想 B. 有道德 C. 有能力 D. 有纪律 10.通常把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称为( C ) A.教育管理制度 B.国民教育制度 C.学校教育制度 D.学校教育结构 11.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段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B )。 A. 自我教育法 B.实际锻炼法 C. 榜样示范法 D.情感陶冶法

语言学纲要期末考试必考重点

1、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中国、印度、希腊—罗马 2、五个阶段: 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 3、语言的功能: 社会功能、思维功能 4、怎样理解语言符号的系统系? 答: 语言系统的结构: 层级体系二层装置。下层是音位,上层语素、词、句子。运转机制: 组合关系,聚合关系。 5、语言符号的特征: 任意性、线条性 6、掌握语言需要: 抽象思维能力和发音能力 7、语言的研究: 答: 从自然属性出发: 针对所有人类语言的语音研究,属于语音学研究。从社会属性出发,针对语音在某一个具体语言的系统中起什么作用的研究,属于音系学的研究, 8、"语言的四要素:

音高、音强、音长、音质 9、音位: 答:音位是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它是特定的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 音位变体答: 同属于一个音位的不同音素就叫做“音位变体”。音位变体又可分为“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条件变体是指出现的语音环境各不相同而又同属一个音位的两个或几个音素。自由变体是指可以在同一语音环境里出现而又不能区别意义的两个或几个音素。 1 0、"语法规则的表现形式: 组合规则、聚合规则 11、"语法单位的四级单位: 语素、词、词组、句子 12、"词缀与词根的位置关系: 答: 前缀: 粘附在词根前面的词缀。后缀: 粘附在词根后面的词缀。中缀: 插入词根中的词缀。例如: 第一中的“第“小刀子中的子 13、"组合的递归性和开放性?(简答题)

答: “递归”指的是相同的规则可以在一个结构里重复使用。语言中句子的格式和长度各不相同,而且抽象也不能使新的规则不断地衍生,这样就需要让一种规则多次起作用。语法规则实际上就是一种有限手段可以重复使用的规则。语法规则的这种递归性质,使它成为一种简明的规则,帮助人们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时举一反三,以繁驭简。 1 4、"形态的定义? 答: 在有些语言中,词与词组合是形式要发生变化。同一个词与不同的词组合就有不同的变化。这些变化形成一个聚合。叫做形态。 1 5、"语法范畴概念?包括(性、数) 答: 根据某些语法意义的共同内容,把语法意义概括为几个基本类别,这种语法意义的类就叫做“语法范畴”。语法范畴可以分为“词法范畴”和“句法范畴”两大类。主要由词的变化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就属于词法范畴。词法范畴又分为“体词属性范畴”和“谓词属性范畴”两类。常见的体词属性范畴有: (1)性; (2)数; (3)格; (4)有定和无定。常见的谓词属性范畴有: (1)时; (2)体;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C、动力性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三要素★★★ ①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②学习者: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有两个: 1.“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2.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③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同一。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④三者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开展,学习者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种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形态的概念:是指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形式变化。★ 四、教育形态的分类 1.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 非制度化的教育: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3.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 五、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 2.生物起源 3.心理起源 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

新闻学概论复习提纲答案(完整版)

《新闻学概论》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1新闻报道: 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叙述。是指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有根据。新闻报道是专指对新闻的客观叙述。 2新闻本源: 从哲学意义上来讲,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的主要功能是反映世界的最新变动,应从事物的变动着手寻找新闻 3信息: 广义上,信息是泛指对事物的存在方式、属性特征以及相互联系的表征和描述。是认识过程中客体与主体的中介。主要包括物理、生物和社会信息三种形式。信息论中的信息含义,信息就是消除或减少收信人对讯息的某种不确定性。信息是不确定性减少的量。在新闻学领域内,信息是受众预先未知的,能够消除受众不确定性的要素,即包含着未知的、新鲜的、能引起他们兴趣的内容。 4宣传: 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宣传内容涉及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等。宣传的表述可以用语言、文字、图画或音乐的形式进行。只有当行为对宣传者有益时,这种行为或消息才被称为宣传。 “光辉泛化法”: 即无条件的美化,不加验证的予以接受,极力推崇自己的观点 “洗牌作弊法” 精心选择单向极端的材料,引导接受者的思想和行为 5广告 广告是以促销商品或服务,宣传观念为目标,以付费的形式,利用大众媒介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 6舆论 舆论是公众对于特定的现实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观点、意见和态度。它体现着公众利益。舆论具有公开、公共、急迫、广泛、主观的特性,是民意和公众力量的显示。7事实 汉语词典中,事实是事情的真实情况。新闻学意义上的事实,是指事物的客观存在。包括事物已经发生的相对独立、完整的过程(事件),也包括事物的存在状态、特征和变化 具体事实 指人体感官直接可以感受到的事实 概括事实 指由具体事实综合、概括、统计和提炼而成 新闻事实 新闻事实是指新近发生的,含有新的信息的,会引起受众的普遍关注的事实。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就是新闻事实,新闻事实是新闻作品的基本素材。 8议程设置 也称议程安排,指的是大众传媒安排公众议论的话题,把公众的注意力导向某些特定的问题或争端上的功能。 9合理想象 “合理想象”是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记者没有采访到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作为事实来报道。合理想象很难进行核对,难以保证真实性,所以不能用作新闻写作 10“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四不方针”是著名报人张继鸾在1926年接手《大公报》时提出的办报主张。其主要内容是,不党: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不卖:不以言论作交易,不受其他因素左右,坚持客观公正;不私: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不盲:不盲从于信息,要坚持新闻的客观性,不盲从、不盲信、不盲动 11“社会公器” 社会公器是服务社会大众的公共信息、文化事业和社会舆论机关,为不同阶级提供共享的信息环境,是社会成员沟通的桥梁,思想的黏合剂,是社会舆论的客观反映 12新闻客观性 新闻(新闻事实)在本质上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它打上了传播者的主观印迹,但事实本质不会随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所以新闻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这就是新闻的客观属性。 13公正报道原则 1给予各方平等利用媒体表达意见的机会。2对争议各方采取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3不应当随意发表影响某人或机构名誉进行指责的报道,而不给被

继续教育答案(6)教程文件

保密意识与保密常识教育习题 1 . 保密法属于那门法律的下位法:AB A. 宪法 B. 行政法 C. 经济法 D. 刑法 2 . 定密权属于何种权力:ABC A. 公权力 B. 国家权力 C. 行政权力 D. 私权力 3 . 我国保密法隶属于那种法系:BC A. 英美法 B. 大陆法 C. 成文法 D. 判例法 4 . 国的保密法律法规有那几部分构成:AB A. 法律 B. 总统行政命令 C. 法规 D. 习惯 5 . 保密法与几个部门法有联系:ABC A. 行政法 B. 刑法 C. 民法 D. 社会法 6 . 涉密工程这一概念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错误 7 . 涉密存储介质是指存储了涉密信息的硬盘、光盘、软盘、移动硬盘及U盘等。正确 8 . 国家秘密的基本保密期限是,绝密级国家秘密不超过25年,机密级国家秘密不超过15 年,秘密级国家秘密不超过10年。错误 9 . 涉密人员的权益就是所谓的合法权益,就是法律确认的并受法律保护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所享有的一定的权利和利益。正确 10 . 保密工作中的定密权可以委托给企事业单位。错误

11 . 鉴于保密法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不同,我国把两法分列入不同的法律部门。错误 12 . 保密审查的原则是领导负责制。错误 13 . 涉密人员在非涉密区域和时间内,可以自由通行国内外。错误 14 . 中国中央办公厅规定,中央电分为“绝密、机密、秘密、内部和公开”五大类型正确 15 . 所有超过解密期限的保密内容,都可以自动公开。错误 保密管理概述习题 1 . 秘密包含国家秘密、工作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四种类型。 2 . 在国家秘密具备实质要素、程序要素、时空要素三个要素。 3 . 商业秘密具备秘密性、价值性、保护性、实用性四种特征。 4 . 保密管理具有全程化、最小化、精准化、自主化、法制化五个基本原则。 中国的保密管理思想习题 1 . 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由一名领导人亲自负责文件的保密。正确 2 . 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必须十分注意保守秘密,九分半不行,九分九不行, 非十分不可”。错误 3 . 1988年通过并于1989年实施的《中国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是我国保密法制建 设的里程碑。正确 4 . 党的保密委员会最早成立于1949年。错误 5 . 军分区以上的保密委员会由秘书长、参谋长、政治部主任、机要科(股)长、通信科长 组成,以秘书长或参谋长为主任。正确 6 . 保密依法行政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 7 . 我国现行保密管理体制实行党管保密的原则,各级党委保密委员会办公室和各级保密行 政管理部门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正确 8 .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保密委员会办公室才开始恢复工作。错误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_徐通锵)详细复习资料_课堂讲义笔记

语言学纲要讲义笔记 导言 一、语言的定义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由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 二、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 要把语言学跟语文学区分开来 中国传统语文学——“小学” 小学是我国古代语文学的统称,由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三部分组成。 在古印度,公元前4世纪,著名学者潘尼尼在整理、注释婆罗门教经典《吠陀》时,写了一本《梵语语法》,提出3996条规则,被人们称为最完备的语法书。在古希腊,伯拉图和亚里斯多德是从哲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他们讨论了词为什么具有意义等内容。 三、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语言学既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1、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联系 语言研究的成果是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社会学、民族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所必须利用的,可见语言研究在这些社会科学中已占重要地位。 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相交叉产生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生物语言学、模糊语言学、实验语音学等。如:运用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 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 对这一具体过程的解释需要结合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三、语言学的基本类别 总体上,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语言学可以分为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两大类。(一)理论语言学可分为: 1、一般/普通语言学

2、个别/具体语言学 具体语言学 (1)历时语言学 (2)共时语言学 (二)应用语言学 1、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与社会集团的关系。如地域方言、社会方言、语言的接触、语言规划等。 2、心理语言学:研究儿童语言习得、语言的接收和发生过程,等。 3、神经语言学 最近二十年才从心理语言学中分离出来的一门新的学科,主要研究语言和大脑结构的关系,中心是大脑如何生成语言。 此外,还有数理语言学、统计语言学、实验语音学等。 第一章语言的功能 第一节语言的社会功能 一、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 信息传递功能是语言的最基本的社会功能。 人类还借助语言之外的其他形式传递信息,它们是文字,旗语,信号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等等。 身势等伴随动作等是非语言的信息传递形式。 身势等非语言的形式多半是辅助语言来传递信息; 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最重要的再编码形式; 旗语之类是建立在语言或文字基础之上的再编码形式; 语言是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第一性的、最基本的手段,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二、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 语言的社会功能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建立或保持某种社会关联,这就是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互动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说话者在话语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意图,另一方面这些又对受话者施加了影响,得到相应的语言或行动上的反馈,从而达到某种实际效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