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各首详解(DOC)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各首详解(DOC)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各首详解(DOC)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各首详解(DOC)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各首详解(二)

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 -2

这部《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2分三个乐章。总的速度布局是快板、慢板、小快板。三个章都按奏鸣曲式原则写成。我们看到,这首作品与以前的“悲怆”型作品有些不同的气质。仿佛更多积极的思索,“自我争辩”,有时象内心独白一样。而最后的结论,虽不很情愿,但却是倾向于和解。是不是这一点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有关联?这一时期,正是贝多芬耳病加重,个人生活中又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甚至写下了遗言,曾想到死去的时刻,人生、艺术、理想、现实,肯定都是他思索得很多、很深的题目。从这儿看,他的《暴风雨》,与其说联系着莎士比亚,不如说根本上还是联系着他自己。

第一乐章,快板转广板,d小调,4/4拍,前面有引奏,这里有徐缓、庄重、带着召唤性的音调与焦急、不安、好象急忙诉说一样的音调对比,戏剧性的气氛随之而生。这段音乐经过模进、过渡,直接进入第一主题,快板。低音威严,与其相应答的是高音,哀伤,柔弱,中间的三连音提供了不平静的背景。这些音调,在引奏中都有暗示。戏剧性的气氛愈演愈浓,引出第二主题,音调焦灼急切。在上面这些主题音调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的展开后,进入再现开始的部分。这时,在再现的引奏里的庄重音调与焦急音调之间,插入一句单音线条的宣叙调,这是非常富于创造性的,取得了异常魅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在经过激烈的戏剧性经历后,突然静下场来,一切其他布景、人物都消失了,仿佛整个宇宙只剩下一颗吟唱的心,而这歌声又是多么悲哀、孤独!第一乐章的结尾,是在d小三和弦的延长中逐渐消失的。音的延伸、减弱,趋向平静,小三和弦的沉闷,觉得“事情还没完”。

第二乐章,慢板,降B大调,3/4拍,由温暖的bB大三和弦开始。和弦的琶音奏法在潇洒中带着幸福感。这一乐章,暂时忘却了第一乐章中那些矛盾、不安,贝多芬来到了大自然的怀抱。大自然,这是他永远感到亲切、神圣、倾心所爱的;他创作灵感无尽的源泉,他受到创伤的心灵所渴望的抚慰,都永远可以从大自然中得到。

第三乐章,小快板,d小调,3/8拍,好象是经过第二乐章对灵魂的“净化”之后,产生出的某种新的心境,它从头至尾由3/8拍的16音符织成,音乐是流动的,也有热烈的时刻,但总的是雅致、细腻为主。转调很多,小调为主,不免产生期待感。经过长时间曲折、婉转的流动后,音乐消失在一个单音D上,结束了第三乐章,也结束了整个“暴风雨”。

■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 -3

与前面的《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2形成对比,《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3充满这明朗活泼的气氛。共由四个乐章组成。

第一乐章,快板,降E大调,3/4拍,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以好像是轻轻呼唤一样的动机开始。第二主题是一段清新舒畅的优美旋律,它经过一段明显的段落之后,转为降B大调。展开部发展第一主题开始的动机。再现部是将第二主题以降E大调再现,然后以第一主题所构成的尾声结束乐章。

第二乐章,甚快板的谐谑曲,降A大调,2/4拍,奏鸣曲式。从幽默感十足的第一乐章的气氛一进到本乐章,谐谑风更强,甚至还会忍俊不住而捧腹大笑。强烈的节奏、生硬古怪的断奏的进行,力度的激烈变化等,造成特异的高潮。第一主题顿音很强,拥有僵硬粗糙的断奏的伴奏音型。经过部的表情是怪异的,在其升高至顶点时,随着左手的激烈节奏而出现第二主题。展开部是由F大调的第一主题开始,之后立即到第二主题,当第一主题再度出现之后进入再现部。第三乐章,温和的小步舞曲,降E大调,3/4拍。这时贝多芬在钢琴奏鸣曲中最后一次用小步舞曲。这首小步舞曲是简单的二段体,各部分都加以反复,后半段是以开头的主题作为素材。中间部上三段体,之后再度转为小步舞曲。

第四乐章,热情如火的急板,降E大调,6/8拍,作名曲即为明朗华丽的乐章,有金碧辉煌之美,充满了青春喜悦的感觉。由第一主题的八分音符所构成的流动性节奏,以及在其上面跳跃的、极似狩猎的号令一样的旋律,是决定这个乐章性格的主要因素。因此曾有人称这个乐章是

“一种德国人的塔兰泰拉舞曲”。第二主题出现在降B大调。展开部首先是经过部乐思的发展,然后是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的展开。在再现部中第二主题转成降G大调。

■ g小调第十九钢琴奏鸣曲 -1

由两部钢琴奏鸣曲组成。从简易的作曲和演奏的容易这一点上看,有人认为很可能是为了学生们练习而作的,时至今日仍然为初学者当做练习曲采用。最初出版时的标题是“两首简易奏鸣曲”。但是其中的音乐之美却非比寻常,是属于艺术品味极高的作品。

《g小调第十九钢琴奏鸣曲》-1,由两个乐章组成。

第一乐章,行板,g小调,2/4拍,奏鸣曲式。第一主题的表情是略带灰暗的。经过部后是降B 大调的第二主题。展开部首先在第二主题的动机上加颤音并用齐奏进行,接着虽然出现即兴的音型,但主要用第二主题的发展来进入再现部。

第二乐章,快板回旋曲,G大调,6/8拍。回旋曲主题是三段体,是个可爱的主题。继最初的旋律之后,有四小节的中间乐节,然后又再现最初的旋律。插部主题是在降B大调上呈示的优雅的旋律。经过跟前面相同乐思的经过部,回旋曲主题再现,并稍加发展。插部主题第二次出现是在G大调,最后是经过变化了的回旋曲主题,并由这一主题表现得更加轻快的尾奏做爽朗明快的结束。

■ G大调第二十钢琴奏鸣曲 -2

《G大调第二十钢琴奏鸣曲》-2,共有两个乐章组成。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G大调,2/2拍,奏鸣曲式。第一主题是明快单纯的,包含了这一乐章的素材。第二主题是D大调,与第一主题的素材有联系。呈示部反复后的展开部以d小调的第一主题开始,在很可爱的节奏进行下进入再现部。

第二乐章,小步舞曲速度,G大调,3/4拍,回旋曲式。回旋曲主题带有小步舞曲优雅柔和的节奏。第一插部主题以D大调轻盈的流出后,从连接回旋曲主题开始的动机的经过部,而进入回旋曲主题的再现,接着第二插部主题突然出现,这是个C大调的前进性乐思。最后回旋曲主题再度出现,并进入尾奏。

■ C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黎明”

另一部“重型”钢琴奏鸣曲《C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黎明”》,完成于1803~1804年间。由于题赠给非常敬重他的才能,从精神到物质都给了他长期巨大援助的华尔斯坦伯爵,此曲又以《华尔斯坦奏鸣曲》而闻名。这部“重型”作品,并不是“悲怆”类的“重”,相反,这里一扫沉闷、悲愤、哀伤等等压抑的浓雾;而是畅快、开阔、爽朗的晴空,有人说这是部“洁白的奏鸣曲”所以,不知什么人为这部作品起了个“黎明”的别名。说这部作品“重”,是它宏大的篇幅,交响诗般丰富的色彩,空前辉煌的钢琴技巧。

第一乐章,生气勃勃的快板,C大调,4/4拍。第一主题清爽的“沙沙声”很自然地使人想起早晨万物苏醒的音响。高音好象小鸟的欢鸣。后来还有小鸟的合唱,大地热闹起来。调性、力度不断变化,有如闪耀不定的阳光。第二主题用了那个时期不寻常的调性,三度关系的E大调(C 与E相距三度)。欢悦的曲调与和声同步进行,产生管风琴的音色,也可以想象成大自然的风在歌唱,表现出在美丽自然中的陶醉。两个主题都得到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发展后,才有力地结束。

第二乐章,慢板,F大调,6/8拍。这个片断已经超出了一般引子的分量,具有独立的艺术内容,有人认为这就是一个独立的乐章。对这段音乐的理解,有的说它犹如“天使的微笑忽然被乌云遮住一样”;有的说表现了神秘的、非现实的气氛;有的说是对黎明的期待,等等,总之,是幽深、静谧的,这将使未来乐章更为光艳夺目。

第三乐章,稍快板,C大调,4/4拍,结构宏大的回旋曲。人们这样形容这个乐章:“宽阔无边的原野,洒满了阳光……好象一个夏日,这样的日子永远不会够的!”主要主题的旋律有德国民歌风格,在温暖的C大调分解三和弦的伴奏下,在清彻的高音区妩媚、愉快地唱出来,一幅晴空万里的画面油然而生。这个主题经过一段发展后,右手出现了长时间的高音D上明亮的颤

音,然后在这个持续颤音上的更高的高音区,极其明亮地奏出主要旋律,与此同时,左手奏出上行连音的32分符和下行跳音的16分音符音阶,这是喜悦的激动。这样,音乐形成了三个层次立体上的结合:中低音区是快速音阶,中高音区是颤音,更高音区是主旋律。三个层次的交相辉映,形成了无比灿烂、艳丽的交响画面。

■ F大调第二十二钢琴奏鸣曲

《F大调第二十二钢琴奏鸣曲》由两个乐章构成。

第一乐章,小步舞曲速度,F大调,3/4拍。柔和的第一主题有小步舞曲风格和节奏。第二主题激烈地出现,两个声部形成卡农形式,与第一主题形成强烈对比。

第二乐章,小快板,F大调,2/4拍,三部曲式。主题在低音部以单音奏出,然后高音部两小节后紧跟其后一起进行。第二段是这一主题的反战,由A大调开始,然后不断进行各种转调。结尾转快速,这部分也完全之用第一主题。

■ f小调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热情”

《f小调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热情”》,作于1804年,这首乐曲是贝多芬中期创作中的钢琴杰作之一,而贝多芬自己则认为本曲达到了他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巅峰。这一奏鸣曲是贝多芬所有作品中最富激情的一部,充满斗志的“热情”像巨浪一样澎湃起伏。有关此曲,贝多芬:“去读一下莎士比亚的名剧《暴风雨》吧! ”莎士比亚的名剧《暴风雨》的主曾说过题表现的是人类的智慧和毅力必将战胜大自然的力量,这一主题与本曲所表达出来的热情奔放、具有英雄气概的中心思想是完全吻合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十分赞赏这一奏鸣曲,他曾经每天都要欣赏一次本曲,从中获取无尽的力量。

本曲的曲名《热情》虽然是出版商取的,但十分贴切,所以一直延用到今天。全曲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甚快板,f小调,12/8拍,奏鸣曲式。第一主题拥有庄严肃穆的气氛,第二主题是充满了光明与希望的优美旋律,与第一主题形成绝妙的对比。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降D大调,3/4拍,变奏曲式。乐章主题使人感受到作者那激进而满怀斗志的精神,整个乐章渗透着一种乐观主义情绪。

第三乐章,从容的快板,f小调,2/4拍,奏鸣曲式。第一主题反映出一个宏大的战斗场面,具有百折不挠的气势;第二主题同样具有顽强的斗争精神。经过重复第一主题(以极快的急奏进行),最后以排山倒海之势结束全曲。

■升F大调第二十四钢琴奏鸣曲

《升F大调第二十四钢琴奏鸣曲》,作于1809年,是贝多芬中期作品.这首作品结构小巧、幽静而又温文尔雅,发挥了钢琴纤细微妙的表现力.题献给泰丽莎·冯·布伦斯维克(1775-1861),匈牙利弗朗茨·冯·布伦斯维克伯爵的妹妹,因此也有“泰丽莎奏鸣曲”之称.她曾经是贝多芬的学生,这位贵族千金具有非凡的音乐天分,并擅长绘画,她曾把自己的一幅肖像画赠给贝多芬,题词是:“给稀有的天才,伟大的艺术家,善良的人,T.B。”他们之间有一段相爱的日子,曾经有过婚约,却在四年后解除了。

第一乐章,如歌的慢板,升F大调,2/4拍;不太快的快板,4/4拍,奏鸣曲式。开始是4小节如歌似的慢板,之后进入不太快的快板主部。第二主题在升C大调出现,是一段由柔和的区县所画出来的旋律,非常优美。展开部首先以升f小调出现第一主题,以后是由开始的节奏和十六分音符的音型来进行发展。之后是再现部。

第二乐章,活泼的快板,升F大调,2/4拍,回旋奏鸣曲式。主要主题的力度变化非常明显,是像互相呼应一样的乐思。副主题由前面所出现的小音型的重叠所构成。当主要主题以B大调出现后,副主题以主调升F大调再现,最后再一次以升F大调奏出主要主题,进入尾声而结束■ G大调第二十五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在1801年7月21日给出版社的一封信中写到:“请将这两首奏鸣曲(、79)分别出版。假如要同时出版,则请将G大调命名为‘简易奏鸣曲’或‘小奏鸣曲’”。1801年11月的初

版,标题就依照贝多芬的要求用了“小奏鸣曲”。由于在乐曲中可以听到杜鹃的叫声,所以这首《G大调第二十五钢琴奏鸣曲》也称“杜鹃奏鸣曲”。

第一乐章,德国情调的急板,G大调,3/4拍,奏鸣曲式。所谓德国情调是指兰德勒舞曲风格而言。快活的第一主题之后,有柔和的琶音构成的经过部,然后出现D大调的第二主题。在呈示部的小结尾中,第一主题开始的动机如杜鹃的叫声。展开部首先以E大调唱出第一主题,接着展开开头的动机,左手越过右手的伴奏音型不断地奏出杜鹃的叫声。之后进入再现部。

第二乐章,行板,g小调,9/8拍,三部曲式。是仅有34小节的小品性质音乐,是一首优雅的歌曲风乐章,往往被比作“无词歌”,尤其特别让人联想到门德尔松的“g小调威尼斯船歌”。第三乐章,甚急板,G大调,2/4拍,回旋曲式。回旋曲主题部分分成两段,前半段是弱奏,后半段是强奏。第一插部出题在e小调出现,是由回旋曲主题中的素材构成。回旋曲主题再现后,C大调的第二插部主题生气勃勃的奏出。最后回旋曲主题第三次出现时,伴奏是分隔精细的十六分音符。尾奏以回旋曲主题为素材,经过力度的几次变换之后做大的渐强,随之骤然减弱力度而结束全曲。

■降E大调第二十六钢琴奏鸣曲“告别”

《降E大调第二十六钢琴奏鸣曲“告别”》,作于1809至1810年。贝多芬的徒弟,他最有力的支持者鲁道夫大公爵,在1809年因法国军队侵占维也纳而愤然离去。正是以这段故事为背景,贝多芬创作了这首钢琴奏鸣曲,把这个作为第一个章节,当一年后大公爵再次返回故土时,贝多芬创作了《重逢》为第三乐章,然后以大公爵离乡这段时间为背景,作了第二乐章《别后》,构成奏鸣曲后正式出版发行。

第一乐章,慢板,降E大调,3/4拍;主体部分转快板,降E大调,2/2拍,奏鸣曲式。本章表现出一种深沉的离别之情,在其开头的三个和弦上面就附加有“告别”字样,可谓开门见山。乐曲的尾奏具有另人回味的优美气氛。

第二乐章,充满感情的行板,c小调,2/4拍。第一主题是g小调,以带有一丝忧伤的气氛开始。全乐章渗透着一种孤独和充满思念的情绪。

第三乐章,十分活泼地,降E大调,6/8拍,奏鸣曲式。这是一首充满喜悦而活泼的终曲,拥有像透明的光辉缤纷交错一样的美感,而且在尾奏中更有感慨万千的思绪流露。

■ e小调第二十七钢琴奏鸣曲

1813年法军在莱比锡、维多利亚吃了败仗,整个欧洲形势有了很大的转机。1814年维也纳会议期间,各国代表、贵族们都竞相围绕着贝多芬,贝多芬之名当时红遍了整个欧洲上层社会。然而在作品方面却十分消沉,与社交方面的光荣成反比。这首《e小调第二十七钢琴奏鸣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全曲由两个乐章组成,都是快速度。在乐曲中已经含有了与中期风格相距甚远的,充满很感慨的音响,也可以听到歌颂憧憬远景的旋律。有人问贝多芬有关乐曲的意义时,他笑着说,第一乐章是“理性与感性之争”,第二乐章是“与情人的对话”。

第一乐章,稍快,始终充满感情与表情地,e小调,3/4拍,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以活泼生动的节奏开始。第二主题是b小调,随后是以十六分音符音型的伴奏所奏的平静的小结尾。展开部是以幽默的单音开始,以第一主题开始的部分材料做发展。之后进入再现部。

第二乐章,不太快地,充分歌唱似的,E大调,4/4拍,回旋奏鸣曲式。主要主题部分是三段体,旋律极为抒情。经过强柔力度繁忙交替的短暂的经过部,副主题在B大调上出现。主要主题再现后,进入展开部,首先发展主要主题的最后部分,然后是副主题后面的一段乐思。主要主题第三次出现后,副主题在E大调上再现,最后出现变化了的主要主题,并将它发展而变成尾奏,乐曲幽静的结束。

■ A大调第二十八钢琴奏鸣曲

《A大调第二十八钢琴奏鸣曲》,是一首具有贝多芬后期创作风格的奏鸣曲,有着浓厚的幻想味。贝多芬将它题献给多罗蒂亚·艾特曼夫人(1781-1849),多罗蒂亚是当时的一流钢琴家,自

1830年起成为贝多芬的学生。她的演奏极为出色,贝多芬对她非常欣赏。在1817年2月23日的信上写道:“这是我很早就想奉献给你的乐谱,借以略表我对你的艺术天赋和对你人格的敬意。”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小快板,A大调,6/8拍,奏鸣曲式。全曲自然而流畅,感情自很深的幻想中浮起,然后又深深的沉入梦中。拥有优美旋律和柔和和弦的第一主题幽静的奏出。经过由主题发展所构成的经过部而进入E大调的第二主题。展开部是展开第一主题开始的动机,然后轻轻地滑入再现部。第一主题是缩短再现,第二主题以A大调再现。

第二乐章,活泼的进行曲风,F大调,4/4拍,三部曲式。这是带有跳动节奏和丰富幻想的进行曲,是粗犷与细腻、刚强与柔和相互交错的特殊音乐。第一部分是八小节的主题。中段是以降B大调轻轻地做卡农的进行,然后再接由这个主题所构成的F大调短暂的卡农部分,之后主题带着颤音再现。

第三乐章,序奏是深情地不太慢的柔板,a小调,2/4拍。是将寂寞难忍的心情描绘出来的感人音乐。这个序奏都用弱音踏板来演奏。在华彩段处,音乐变为A大调,回想第一乐章的主题。在颤音连续进行中,速度转为快板。由承接进行曲风格的第二乐章之后的序奏,经过梦幻般的第一乐章的回顾,然后再冲入到生动活泼的终乐章主部的一连串过程,像是用极为幻想性的一条线相连起来,具有非常绝妙的统一感和流动感。

第四乐章,快板,A大调,2/4拍,奏鸣曲式。整个音乐是复调性的,民间性与复调性相互结合渗透,形成一幅大众欢乐的画面。主部以左手模仿右手而进行的第一主题,随后两手交换并以转调的方式加以反复。第二主题温柔的出现后,再度开始由第一主题所构成的活泼的前进。展开部中出现由C大调第一主题所构成的赋格段。在再现部里第一主题是缩短再现,第二主题以A大调做明显的再现。

■降B大调第二十九钢琴奏鸣曲“槌子键琴”

贝多芬的《降B大调第二十九钢琴奏鸣曲》作于1818~1819年,献给鲁道夫大公爵。这部作品规模大。无论从外型还是内容上看,这首钢琴奏鸣曲都是属于古今绝无仅有的大型钢琴作品。当时伦敦的钢琴制造商勃洛多乌德送给贝多芬一架出色的钢琴,当时英国制造钢琴性能上举世闻名,贝多芬因这一架钢琴而产生了这部巨大的奏鸣曲,钢琴在当时德文称“槌子键琴”,以有别于“拨弦键琴”,因此,这部作品又称《槌子键琴奏鸣曲》。

全曲共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降B大调,2/2拍,奏鸣曲式,结构大而充满力度。第一主题拥有前所未有的交响性。柔和的后4个小节与前4小节形成强烈的对比。整个乐章是以强有力开始的动机为衷心材料构成的。第二主题在G大调,柔和而又优雅。此后是一段较长的经过部,等拥有强有力的节奏的新乐思奏出后,便奏出富有表情的柔和的新主题而进入小结尾。展开部是把呈示部的小结尾加以延长一样的开始,然后展开第一主题的赋格段的发展。在再现部里,第二主题回主调再现,在相当大的小结尾里急速呈现高潮,热爱在后较长的颤音引导下进入尾声。

第二乐章,谐谑曲,降B大调,3/4拍,极快的快板,三段体,主题多少带有一些晦涩和沮丧。由同一节奏的反复所构成的主要主题,以变奏加以反复。中段是以降b小调出现的单纯的主题,然后用卡农形式加以反复。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

第三乐章,持续的慢板,升f小调,6/8拍,奏鸣曲式,有点悲歌的感觉。这是绵绵长及187小节的大慢板。无论是在其乐曲之大,或者是其表现之深都是属于前所未有的规模。第一主题一开始充满哀伤,接着G大调从天上投射下一束明亮的光束的感觉,第一主题不断有细腻的动态展现。第二主题以D大调在低音区出现,相比显得低沉。展开部比较短小,以发展第一主题为主。在再现部中,第一主题像是笼罩了一层薄薄的面纱一样地再现,第二主题以升F大调忠实再现。

第四乐章,慢板,断然的快板,降B大调,开始是最慢板的序奏,然后进入主部的快板,3/4拍。右手是辉煌的,在左手断然的引导下先作导入,然后立即以强奏出现十六分音符动机。在赋格曲主题开始部分,注有“稍微自由

■ E大调第三十钢琴奏鸣曲

《E大调第三十钢琴奏鸣曲》,题献给麦西米亮妮·布伦达诺(1802-1861)。布伦达诺一家很早就与贝多芬有交情,麦西米亮妮的母亲安多妮(1780-1860),贝多芬曾经题献给她《狄亚贝里变奏曲》,父亲弗朗兹(1778-1892)是个富商,后来以诗人身份活跃在诗坛,对贝多芬也有过经济上的援助。麦西米亮妮当时之后18岁,颇受贝多芬宠爱。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E大调,2/4拍,奏鸣曲式。是以速度与拍都不相同的两个主题而写成的大胆的奏鸣曲式。首先柔和地奏出第一主题。之后立即接富有表情的慢板,3/4拍,而进入第二主题。轻盈可爱的第一主题个拥有沉重音响的第二主题,形成非常强烈的对比。展开部回到原来的速度,以第一主题为主进行发展。慢板是变化再现的第二主题,回原速进入尾声。最后,再一次出现第一主题便悄悄结束乐章。

第二乐章,最急板,e小调,6/8拍,奏鸣曲式。紧接着前一乐章不中断的演奏下来。虽然在性格上属于谐谑曲,但却将素材浓缩,并将它做各种变化。第一主题以很强的力度气力十足的开始,是非常积极的感觉。第二主题在b小调出现,是用第一主题素材构成的。展开部是以第一主题为主的展开。再现部里,第二主题也被移至e小调,以极为短暂的尾奏,用弱的力度开始做很大的渐强而结束。

第三乐章,充满表情的如歌的行板,E大调,3/4拍,变奏曲式。这一乐章是整个奏鸣曲的核心。主题是在温和表情底下蕴藏有感动,这是一支无比优美的旋律。第一变奏是充满感情地,随着圆舞曲风格的节奏,旋律更显得华丽;第二变奏是轻松愉快地,在十六分音符的轻快动态中融合着主题,接着是与此成对比性的堂皇的和弦进行,以两者交替来进行;第三变奏为活泼的快板,将八分音符断奏的尖锐性动态和十六分音符的动态,相互配合在一起;第四变奏变成稍慢的行板,9/8拍,于是乐曲便进入与第三变奏完全不同的飘渺的幻想世界了;第五变奏是不太快的快板,2/2拍,主题改变为赋格曲风格的严肃表情,以此进行卡农式的变奏;最后的第六变奏是回最初的速度,首先是3/4拍,主题在内声部呈示,然后是9/8拍,音乐也变得更细,其间主题若隐若现,有时更像是飘荡失散在遥远的地方一样点缀在高音区。最后再一次幽静地回想原型的第一主题,以感慨万千的气氛结束乐曲。

■降A大调第三十一钢琴奏鸣曲

《降A大调第三十一钢琴奏鸣曲》,共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充满感情的如歌的中板,降A大调,3/4拍,奏鸣曲式。是一篇由雅致而优美的旋律、梦幻一样的琶音所组成的抒情诗。第一主题温柔而斯文地唱出。清丽脱俗的第二主题在降E大调奏出。展开部是将第一主题开头的动机做八次的转调和反复,然后立即进入再现部。

第二乐章,极快板,f小调,2/4拍,三部曲式。具有谐谑曲性格,拥有豪放性和自由性。主题很有律动感,用弱和强,使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中段是降D大调。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忠实在线,最后乐曲平静的结束。

第三乐章,不太慢的慢板,降A大调,4/4拍、不太快的快板,降A大调,6/8拍。这是有很大慢板序奏的赋格曲乐章,其内容与结构都非常有独创性的。慢板的序奏,是以降b小调轻轻开始的喧叙调,速度不断在变化。随后,以最初的速度,12/16拍开始阴郁的和弦,以降a小调唱出了“悲叹之歌”。主部是不太快的快板,6/8拍的三声部赋格曲,在低音部出现极为优美的主题。答题在中声部,低音部则是八分音符的对题,接着主题重叠在高音部使乐曲成为三声部。以下便展开极为自由的主题发展,做很大的渐强而到达高潮,然后在g小调再出现“悲叹之歌”。这时的歌曲用上很多休止符,断断续续地唱下去。然后经过只用和弦做很大渐强的接连部分,乐曲进入G大调,6/8拍,再度进入赋格曲。最后转为小快板,离开赋格手法,将主题装饰得非常豪华,象是一扫悲叹情绪,在动人的高昂情绪中结束全曲。

■ c小调第三十二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将这部《c小调第三十二钢琴奏鸣曲》缩短成两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中加进了对位手法,第二乐章则用了变奏曲,可以说完全是后期的创作风格。而且这两个乐章形成尖锐的对比,第一乐章是拥有如暴风骤雨般的激烈与紧缩起来的紧张感,而第二乐章则是将精神解放,并高扬于无穷无尽的世界中。关于这两个明显的对比,历来有各式各样的解释。贝多芬周围的人不停的提出对于第三乐章的询问。据说贝多芬对于辛德勒所提出的询问,只回答了一句话,“因为时间不够”而已。这句话很可能是贝多芬故意开的玩笑,其实如果我们在这一乐曲的变奏曲乐章的最后,恍恍惚惚的看到精神飘渺浮升于遥远的天空时,我们就不得不深切地感到这部奏鸣曲已没有任何值得加上去的东西了。

第一乐章,庄严肃穆地、朝气蓬勃而热烈的快板,c小调,4/4拍,奏鸣曲式。庄严肃穆的序奏,是由激烈的减七和弦开始。充满了灰暗而庄重的气氛。主部是朝气蓬勃而热烈的快板,先在一个很大的渐强后,以很强的力度奏出第一主题的动机,然后立即加以反复而出现第一主题的全貌。第二主题在降A大调,是在激流中流出的清澈的旋律。展开部以第一主题的赋格风格的发展为中心。再现部中第一主题以八度音程的齐奏强有力的再现,第二主题以C大调再现。

第二乐章,极为朴素的如歌的慢板,C大调。由主体与五个变奏所构成。主体是二部曲式的小抒情曲,9/16拍。是平静至极的歌曲,是使人有无限深情之感的著名旋律。第一变奏是随着三连音的伴奏,右手以一定的节奏做主题旋律始终连奏的变奏;第二变奏是6/16拍,节奏变得更为精巧;第三变奏为罕见的12/32拍,是琶音在广大的音域内旋转得极为豪华的变奏;第四变奏回到9/16拍,在弱奏的震音上,以和弦浮现旋律的飘渺部分,与主题融化在高音区细致的音的流动中的部分,两者形成对比;第五变奏是在极为细致的伴奏音型之上,忠实地奏出主题,然后像是不忍心让它结束似地,将它扩大之后,奏出颤音进入尾声。

贝多芬中_晚期钢琴奏鸣曲作品介绍_赵桂珍

黄河之声 YELLOW RIVER OF THE SONG 2010年03期 48 贝多芬中、晚期钢琴奏鸣曲作品介绍 成熟时期作品 1799年《悲怆奏鸣曲》的问世,即标志着贝多芬传统创作形式的终结和充满个性的崭新创作时期的到来——成熟时期的创作。在此后的十四年里,生活的磨砺、思想的成熟、创作技巧的日趋完善,使他步入了一个创作的丰收期。非常著名的一系列奏鸣曲都在这一时期完成。共计13首。其中《热情》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也是钢琴文献中的经典巨著。  bA大调第十二奏鸣曲:OP26。作于1801年,出版于1802年。题献给李奇诺夫斯基亲王,四个乐章。属于中期的入门之作,无一乐章属于奏鸣曲形式。他在奏鸣曲中使用变奏曲和进行曲这还是第一回,他放弃了曲式第一的观念,在音乐中大胆融入崭新的内容和生命,形成了贝多芬式的抒情、热情和戏剧性特征。 OP27-1、2奏鸣曲均作于1801年,出版于次年,三个乐章。第一首题献给里奇斯顿公主,第二首献给他的恋人朱丽叶塔。 bE大调第十三奏鸣曲:OP27-1。幻想曲似的奏鸣曲,是敲开中期创作新世界的重要作品。逐渐摆脱了古典形式,成长为真正的、新型的、戏剧性的奏鸣曲。反映了贝多芬在奏鸣曲形式完整性方面的探索。各乐章之间没有划上结束线,意在使整首作品一气呵成地演奏,各乐章由同一脉动统一起来,所有感情都向末乐章逼近,最后汇成一副宏伟的图画。充分表现出大胆的幻想和独到的音乐性密度手法。 #C小调第十四奏鸣曲:OP27-2。“月光”,是贝多芬最具独创性、最感人的作品之一。乐章内的安排打破了传统,改为慢—快—快,一改往日陈规,将重心放在了末乐章上,非常成功。作品的创作正处于不堪耳疾之苦的时期,曲中渗透了贝多芬激动不安的感情。“月光”为后人所题,与作品的整体情绪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演奏时切不可简单地顾名思义。第一乐章幻想、温顺的爱情,有时 有充满阴森的预感。第二乐章略为宁静的心情,希望有所复苏。第三乐章绝望、嫉妒在呼号,以刺杀甚至死亡结束全曲。 D大调第十五奏鸣曲:OP28。“田园”,作于1801年。呈献给维也纳犹太族著名的启蒙作家宗南费尔斯男爵。再次回到古典奏鸣曲的四个乐章。这一时期贝多芬为了医治耳病住到了海利根斯塔特小镇,常常体味着大自然的宁静和安祥。虽然标题不是亲题,但与内容倒也吻合。如歌的第一乐章,优雅的第二乐章和田园牧歌般的末乐章都有流淌出情绪平稳、温和、平实、明朗闲适之感。“月光”和“田园”也反映了贝多芬感情上的极端表现,即在极其强烈的心潮起伏后,急切地需要得到心灵的喘息。 OP31-1、2、3奏鸣曲均作于1802年。无题赠。G大调十六奏鸣曲:OP31-1。他在写下海利根遗嘱前后,低沉悲切的感情在此曲中有所流露。一般来说对这首作品的评价并不高。主要原因是认为缺乏应有的独创性。但三个乐章之间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与沙龙、乡村与城市因素的结合仍然十分动人。 d小调第十七奏鸣曲:OP31-2。“暴风雨”,当他的学生辛德勒询问这首作品的内容时,贝多芬说: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去吧,后来由此而得名。全曲充满着奇异、灰暗的紧迫感,乐思也相当大胆。三个乐章都以奏鸣曲式写成,琶音的基础形态贯穿各乐章,成为本曲最突出的特点。这首作品在构思上是美学和伦理学的胜利。对大自然的力度、壮观和威严暴风雨的表现,正合贝多芬的气质和个性。 bE大调第十八奏鸣曲:OP31-3。与前一首形成了对比。全曲构思新颖,乐思自由,洋溢着明朗、乐观、活泼、光辉的青春微笑和生命活力。散发出道道灿烂的光芒,重又回到四个乐章,但没有慢乐章。这首作品告诉我们:虽然面对严峻的考验,但他准备以开朗、勇敢的态度来对待生活。 文\赵桂珍 摘 要:这篇文章和“早期作品介绍”相结合构成了《32首钢琴奏鸣曲》的 全部。中期创作是贝多芬奏鸣曲创作的丰收期,许多著名的作品都完成于这一时期,如:“月光”、“热情”等。晚期的作品虽然不多,但创作更具深刻性、哲理性,并向着浪漫风格走去。其中,以“槌子钢琴奏鸣曲”为典型代表。 关键词:贝多芬 钢琴 奏鸣曲 中期作品 晚期作品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90分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90分析 提纲: 一、序言 1、贝多芬简介 2、选题目的 二、音乐分析 1、第一乐章的分析:奏鸣曲式 A、结构分析:画出结构图 材料分析:列出主题,附上谱例,然后说明特点并总结主题之间的联系 B、第二乐章的分析:回旋奏鸣曲式 结构分析:画出结构图 材料分析:列出主题,附上谱例,说明其特点,总结主题之间的联系 三、总结 在贝多芬创作的中后期,说明他对奏鸣曲式的发展 一、序言 德国作曲家贝多芬(1770-1827),他在西方音乐史的画卷中独领风骚,由海顿、莫扎特创立并发展起来的维也纳古典音乐形式与风格,在贝多芬受理被极大地扩充和发展。它将18世纪与19世纪、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连接起来,将一个时代的理想融汇于自己的音乐艺术之中,贝多芬的名字与崇高的信念、顽强不屈的意志、充满震撼力的音乐、为表达情感而不拘规范的气魄永远同在。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贯穿他一生,他的三十二套钢其奏鸣曲中有六套为两个乐章的组合,其中第二乐章采用回旋奏鸣曲式的仅此一首。在这首奏鸣曲的第二乐章中,贝多芬追求一种恬淡、超脱、幽深宁静的意境。主部和副部都是抒情、柔和、歌唱性的主题,两主题的对不倒很微弱的程度,甚至连他们的节奏和织体也有很多相同之处。 二、音乐作品分析 1、作品90第一乐章的分析:奏鸣曲式 A、材料分析 (一)、呈示部(1-81) (1)、主部(1-24)主题是由各八小节的综合乐段组成。第一部分是乐段,其终止式是G 大调的完全终止,b小调的完全终止。 谱例一: 主题第一部分: 主题第二部分:第二部分是乐句,停在b小调的半终止上。

主题第三部分:第三部分是乐段,其终止是e小调的阻碍终止,完全终止。 e小调:t6 sⅱDD D7 tsⅵ t6 sⅱ DD D7 t (2)、连接部(25-54)采用新材料,先在主调停留几小节,而后转到C大调,最后将a小调的拿波里六和弦经过同音异名的转换转到b小调。 谱例二: a小调:N6b小调:DⅦ7 D t t6 (3)、副部(55-67)主题是对主部主题第二部分的变奏的重复乐句,其终止式是b小调的完全终止。 谱例三: b:t D t D t D t D s D Dⅶ7

贝多芬第一奏鸣曲曲式分析

文字来自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作者:郑兴三 《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呈献给他过去的老师海顿。这首奏鸣曲具有悲剧性情绪,明显地暗示和显露出贝多芬精力旺盛的写作欲望及其深刻独创性。这首奏鸣曲以精练的钢琴写法,澎湃着阴暗的热情,可以窥见到贝多芬日后强烈的、自成一体的乐调作风。这首作品的节奏较为单调,小节间的区分也多少有点生硬,还留存着较为幼稚的作曲法。尽管如此,在这首作品巾已经强烈地流露出贝多芬式的特质,头尾的两个乐章把贝多芬刚强和独特的个性表现得异常明显。 安·鲁宾斯坦曾经说过:“在Allegro中,一个音符也不象海顿和莫扎特,它充满了激情和戏剧性,一张愁眉不展的贝多芬面容。Adagio按照当时的时代精神写成,但它毕竟还是较少柔媚。在第三乐章中又是新的风味,这是戏剧性的小步舞曲。在第四乐章中是同样的性格,其中没有一个音象海顿和莫扎特……。” 罗曼·罗兰非常正确地感觉到贝多芬在这首奏鸣曲中的音乐形象性方向,他指出:“在初期,在奏鸣曲第二号第一首中贝多芬还采用听到过的表达方式和句子。但已经出现了粗鲁的、强烈的、断断续续的音调,这种音调在借用的语言说法上留下了痕迹。本能地流露出思维的英勇气质,这不仅表现在大胆的性格上,而且表现在明确地、毫不含糊地意识到,怎样选择、决定和舍弃。沉重的音型:在线条中再也没有莫扎特和他的模仿者所特有的猫一样的灵活。它是笔直的,由坚定的手把它勾画出来。它象一条极短的,但宽广平铺的道路,从一个想法转入另一个。这是灵魂的大道,整个民族可以沿着这个大道走过。不久,载重车队的士兵和轻骑兵也将通过它。” 《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个性形成的杰出证明。它衬托出贝多芬新的思想、新的形象,肯定了贝多芬先进的理智与感情相统一的伦理,表明了贝多芬把内心所有的力量服从于英勇的业绩、高尚的目的。这首作品与日后的《热情奏鸣曲》是相通的,显露出《热情奏鸣曲》的面目。 曲体分析 第一乐章快板(Allegro) f小凋2/2拍子奏鸣曲式 1.呈示部(1—48) (1—8)主要主题(f) (9—16)连接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57(”热情“)分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57“热情”第一乐章作品分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57号,作于1804——1806年,有一种反侵略战争的爱国热情在里面,被人称为“热情”。作品第一乐章调性为f小调。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f小调 1、呈示部(1—65)。 (1)主部(1—16):为四乐句的开放性乐段。开头呈现动机a,f小调一级的分解三和弦,用很p的力度展现曲折的旋律线条,为以后主题的发展奠定基础。在第8小节出现主题的第二个动机,颤音增加了动机b的游移性。5到8小节运用了那波里和弦的模进。第10小节出现了类似于命运动机的动机c,在一问一答的模式下到14—16小节爆发出来。整个主部由这三个动机发展而成。 (2)连接部(17—24、25—34)。17—24是个转调乐句,由f小调转入降A调,停在降A调属的半终止上。由弱突强的爆发,运用了动机a。动机a的爆发在动机b出现后沉寂下去,强弱力度的对比,象征音乐会不稳定的发展下去。25—34为副部的到来做准备,降E音作持续低音,并采用了三连音的节奏型,表现了一种动荡不安的情绪。 (3)副部:乐段(35—39、40—50)。副部主题在降A大调上,节奏为主部的动机a的附点节奏,动机的方向不同,有一种严肃,崇高的情绪。42小节出现了动机d,八度音型的向下跳进。43小节出现降a小调。44小节出现了动机b的颤音,升高后按降a小调的音阶下行,走入了低音区。 (4)结束部:乐段(51—54、55—65)。是第三次爆发,左手出现了动机c,第61小节收缩了,结束在降a小调上,旋律趋于平淡,但并不意味着结束,为新的发展奠定基础,直接进入展开部。 2、展开部(66—135)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66—78)是一个转调乐句,是整个展开部的序奏。从降a小调转到E 大调,然后用动机a和动机b发展下去,仿佛是一直在徘徊,最后停在了E调的属音和弦半终止上。第二部分(79—109)内部可以再分为两个段落。段落一(79—93)为第四次爆发,展开动机a。调性布局是E—e—降A,最后停在降D大调的属和声上。段落二(94—109)为降D大调出现的副部做准备,类似连接部。第三部分(110—122)副部的展开分三句(110—113,114—117,118—122)。调性由降D大调—降b小调—降G大调—b小调—G大调—C大调。120—122小节是动机d的展开,音区在升高,力度在加强,旋律也越来越明亮。 第四部分(123—135)这是整首曲子的第一个高潮。123—129是同一个减七和弦。贝多芬用节奏在保持高潮,在130小节出现了“命运动机”,以ff的力度展现出来,在高、低音区中交替出现,仿佛是胜利在呼喊。命运动机在134小节落在了c音上,力度转为p,是在为再现部做准备。 3、再现部(136—204)。

贝多芬第32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分析word精品

贝多芬第32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分析 这首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晚期十分重要的一部作品, 全曲在宁静中透露这一 种不安的因素,这是贝多芬晚年哲理美学原则的完美体现。 这首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是用奏鸣曲式写成,并加上一个长大的序奏和一个尾 声: | -------- Exp ------- 1 I ----- D.G ----- I ----------- Rep ---------- 1 -------- (D.G.RepII ) In t — MT — Re — ST — Cl.T — I — II — III — MT'-Re'-ST'-CI.T ' Coda 1 20 36 50 66 70 72 87 92 100 116 143 147 序奏(1 —19) 这个长大的序奏是整个乐章的核心,它在材料、性格、矛盾冲突和调性等方 面都预示了全曲的基本发展方向,并且渗透到奏鸣曲式本体的各部分当中。 序奏 是一个并行对比的三句式乐段。第一句 1— 4小节是2+2的2个乐句变调模进, 由c 小调转到f 小调,这里出现了全曲最重要的 3个动机a 、b 和c 。a 动机是附 a b 点节奏;b 动机是颤音的回音音型;c 动机八度齐奏的刚毅性格与主部主题十分 相似。第二句 5—11小节是以a 材料为主的乐句,它从降 D 大调开始,第9小 节转回主调c 小调,在属和弦结束。第3句11—19是一个对比乐句,它的力度 变轻,节奏突然松弛,这与副部主题宽广的性格较为相似。这里第 1句与第3 句的对比正好预示了全曲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的主要矛盾, 而第2句就好似一个 连接。序奏的调性为c — f —降D —c ,这也预示全曲的调关系是以四、五度转调 和二度转调为主的。第17小节速度变为快板,以b 动机将乐曲引入呈示部。 二二呈示部(19—69) 1主部(19— 35)第19到20小节是主部主题出现前的一次动力型准备,

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

第一钢琴奏鸣曲 (献给约瑟夫.海顿) f小调 Op.2 No.1 《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呈献给他过去的老师海顿。这首奏鸣曲具有悲剧性情绪,明显地暗示和显露出贝多芬精力旺盛的写作欲望及其深刻独创性。这首奏鸣曲以精练的钢琴写法,澎湃着阴暗的热情,可以窥见到贝多芬日后强烈的、自成一体的乐调作风。这首作品的节奏较为单调,小节间的区分也多少有点生硬,还留存着较为幼稚的作曲法。尽管如此,在这首作品巾已经强烈地流露出贝多芬式的特质,头尾的两个乐章把贝多芬刚强和独特的个性表现得异常明显。 安.鲁宾斯坦曾经说过:“在Allegro中,一个音符也不象海顿和莫扎特,它充满了激情和戏剧性,一愁眉不展的贝多芬面容。Adagio按照当时的时代精神写成,但它毕竟还是较少柔媚。在第三乐章中又是新的风味,这是戏剧性的小步舞曲。在第四乐章中是同样的性格,其中没有一个音象海顿和莫扎特……。” 罗曼.罗兰非常正确地感觉到贝多芬在这首奏鸣曲中的音乐形象性方向,他指出:“在初期,在奏鸣曲第二号第一首中贝多芬还采用听到过的表达方式和句子。但已经出现了粗鲁的、强烈的、断断续续的音调,这种音调在借用的语言说法上留下了痕迹。本能地流露出思维的英勇气质,这不仅表现在大胆的性格上,而且表现在明确地、毫不含糊地意识到,怎样选择、决定和舍弃。沉重的音型:在线条中再也没有莫扎特和他的模仿者所特有的猫一样的灵活。它是笔直的,由坚定的手把它勾画出来。它象一条极短的,但宽广平铺的道路,从一个想法转入另一个。这是灵魂的大道,整个民族可以沿着这个大道走过。不久,载重车队的士兵和轻骑兵也将通过它。” 《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个性形成的杰出证明。它衬托出贝多芬新的思想、新的形象,肯定了贝多芬先进的理智与感情相统一的伦理,表明了贝多芬把心所有的力量服从于英勇的业绩、高尚的目的。这首作品与日后的《热情奏鸣曲》是相通的,显露出《热情奏鸣曲》的面目。 曲体分析 第一乐章快板(Allegro) f小凋 2/2拍子奏鸣曲式 1.呈示部(1—48) (1—8)主要主题 (f) (9—16)连接 (16—20)动机重复 (21—41)副主题 (bA)

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时期代表作品的风格比较

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时期代表作品的风格比较 论文摘要: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鸣曲均衡地反映了贝多芬整个音乐创作生涯的各个时期,体现了他一生所经历的漫长的音乐和精神之旅。本文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做了详细的描述和对比,从而找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及其价值和魅力。 正文: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于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莱茵河畔的波恩城,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他的钢琴奏鸣曲创作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他的人生虽然充满坎坷和磨难,但在他的音乐里却始终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斗争精神,以及对真理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集中了前辈大师的创作成果,站在他所处的时代前列,以新的素质体现了亨德尔音乐的英雄性、群众性和巴赫的深邃性、哲理性、宏伟性气魄,发展了海顿的人民性、风俗性艺术风格,借鉴了莫扎特深刻入微的心理刻画和热烈的抒情性,创立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其作品既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又有强烈的时代感;既有古典主义的音乐美感,又有浪漫主义的真切情感,因此他是由古典主义乐派向浪漫主义乐派跨进的一座桥梁,是屹立在18、19世纪之交的一座音乐丰碑,对200世纪欧洲音乐的创作乃至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广泛的影响。 贝多芬从青年时代开始创作钢琴奏鸣曲直到晚年,他的创作风格也总是在变化,其中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的乐章数目也是十分自由的,二、三、四乐章的都有(32首奏鸣曲中三乐章的有14首、四乐章的有12首、二乐章的有6首)。下面按作品产生年代的先后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以此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特征进行初步的比较:一,早期(1792—1800年) 社会背景及历史文化的变迁,使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们的境遇、社会地位、思想,以及创作音乐风格也经历了一个从海顿没有深刻精神内涵的闲适,到莫扎特个人思想情感初步个性化表达的优美、秀丽和热情,再到贝多芬充满个人主观意志和自由、平等、博爱理想的崇高这样一个渐变的过程。 同时,贝多芬又探索了发展钢琴奏鸣曲的新道路和新形式。在早期奏鸣曲中,特别是在第8首奏鸣曲《悲怆》中,可以举出许多进行探索的例子。例如,《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前面,贝多芬加了一段很大的引子,在展开部的开始及尾声前又出现了这段引子的素材。《悲怆》各乐章的主题是很相似的:引子的主题和快板部分的第一乐章是相似的。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和第三乐章(回旋曲)的第一主题很接近,第二乐章的第一主题和回旋曲的第一主题也略有相似之处。 贝多芬早期的风格特征一方面延续并发展了海顿、莫扎特的质朴、严谨、富哲理性等古典传统,同时他的旋律继承海顿式的动机开展的手法,又吸收莫扎特旋律的深情,形成简洁、粗犷、质朴、热情的特征。另一方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节奏上频繁的变换、切分和休止造成的动力性、不平衡感;和声、调性上不谐和、不稳定范围的扩大;力度上大幅度的起伏等,构成贝多芬音乐的强烈感染力。 二,中期(1800—1815年) 17到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所倡导的思想自由、个性发展思想和反对封建传统、宗教束缚的思想,潜移默化地浸润到贝多芬的意识中。对真、善、美的呼唤和歌颂,对假、恶、丑的鞭挞和抗争,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成为贝多芬中期所有音乐作品的主题。为表达这种主

贝多芬第7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3,D大调)

第7奏鸣曲(作品10之3,D大调) 第一乐章 呈示部(1—124)。主要主题是不对称的乐段+外部扩展(4+6+6小节,1—16)。其终止是:半终止(?),完全终止,完全终止。注:(一)前乐句的终止可以商榷,因为隐匿着的和弦恰好也可以是五音位置的主三第弦(本书作者感到是主三和弦),若这样看,这个乐句就是不完满的完全终止。(二)前乐句是齐奏,后乐句配了和声。(三)前后乐句的演奏方法不同(顿音、连音)。(四)前持乐句的音区也不同,(五)通过后乐句的变奏重复进行外部扩展(11—16),而扩展的目的是为了加固调性。(六)重复后乐句时变奏的方法是:1.交换声部(重复时旋律提高一个八度,属持续音在低音区)。2.宗教色彩的四分音符和弦进行在重复时被分解六度的八分音符进行的所代替。3.变化力度,弱奏由强奏呼应。第一个连接段落(17—22)用主动机开始,停在平行小调(b小调)的半结算止(22)。第一副主题从b小高开始(23—30)。其曲式是乐段。终止(从b小调看)是:半终止,属小调(升f小调)的完全终止。由于上面的(第一个)副主题的调性安排是不规则的,所以需要有一个第二副主题,把不规则的调性改正过来。第二副主题则要求有自己的第二个连接段落。这个连接段落从第一副主题末尾的调性(升f小调)转到了第二个副主题的调性:A大(31—53)。第二个连接段落提前结束了(用完满的完全终止)第二副主题的调性(53)。第二副主题(54—65)的曲式为没有全部重复的乐句,先用完全终止结束(60),随后改为小调,并提高一个八度,但不是全部重复,而是突然停在导音上(升g,第65小节)。下面是第一个(称为“离调的”)结束主题。其主题性格的材料是非曲直主要主题的第一个动机。其曲式为不对称的乐段,4+23(!)小节(67—93)。离调所接触的调性是:D大调、C大调、d小调、降B 大调。孤B大调(作为A大调的那波里调)是桥梁,离调通过它又回到出发的调,即A大调。随后是第二个(加固的)结束主题(94—105),它是在主持续音上重复两次(共出现三次)的乐句。重复时变化了音区和力度。接着是第三个结束主题(106—113),是个重复的小乐段,它又加固了第二副主题的调性(A大调)。重复时降低一个八度,并将乐段开始的e音改为升e。该乐段的终止是:不完满的完全终止(107或111),完满的完全终止(109或113)。值得注意的晨这个小乐段中,贝多芬把结构安排得那样精致:二小节齐奏的前乐句(在章奏隐匿着的和弦是:I6——IV——V2——I6)由四个声部的后乐句来呼应。最后,是第四个结束主题(114—119),它是用主动机构成的有持续音的重复终止,其中D和T功能每小节变换一次。重复记号之前的五小节(120—124)或引向呈示部的重复,或引向展开部的开始。 展开部(125—183)。主要用主要主题开始的动机发展。在第167小节到达主调的属和弦,并将这个和弦延伸了十七小节,以达到更有期待感的目的。 再现部(184—294)。准确地再现开始的乐段(184—193)。下面的几个小节(从第194小节开始)象是后乐句的重复。但不是全部重复,很快就转到了e小调,并以此作为第一副主题的调性。e小调的半终止延伸了四小节(201—204)。我们要把第一副主题为什么在这里(在再现部)恰巧出现在e小调的原因弄得更清楚些。在呈示部,第一副主题的A大调,被从b小调开始的调性所代替,因此第一副主题的调性比正常的高了大二度。现在的问题是,哪一个调与主调(D大调)的关系象b小调与A大调的关系一样?回答是:e小调!由于第一副主题在这里从e小调开始,所以呈示部中所有第一副主题以后的材料,都可以经过准确的移调(准确地保持转调的关系)无变化地用到再现部中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再现部中,副主题从e小调开始是贝多芬有意安排的。从第一副主题开始(205)所有呈示部中的材料(第四个结束主题除外)均规则地再现。从第294小节极其自然地开始了一个小的连接段落(294—297),它在渐强中用转调进行连续不断地模进,最后进入从下属(G大调)开始的尾声。

贝多芬第三十首钢琴奏鸣曲的演奏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72922410.html, 贝多芬第三十首钢琴奏鸣曲的演奏分析 作者:王静 来源:《艺海》2010年第04期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ingvanBeethoven1770 -1827)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在西方钢琴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钢琴艺术史的高峰。从1792年的第 一号钢琴奏鸣曲到1822年创作的第三十二号钢琴奏鸣曲,可以说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贯穿了贝多芬的一生,因此他的钢琴奏鸣曲被人们誉为“一部自我意识发展史”。有人把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称为“旧约全书”,而贝多芬的32首作品则被西方人称之为“新约全书”。贝多芬也是一位集古典主义于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一代宗师。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一般划分为三个时期:(一)1792-1800年(作品第二号至作品第二十二号)。这些作品较集中地显示了贝多芬的古典传统。(二)1801-1814年(作品第二十三号至作品九十号)。这时期是贝多芬创作的旺盛时期,在这期间展现了作曲家多姿多彩的风格,出现了不少富有独创性的乐段,如op27No3的“葬礼进行曲”,op27No1,op27No2幻想风乐章、最缓板慢乐章及标题音乐等等。这一系列作品组成了贝多芬创作的辉煌时期。(三)1814年以后的作品(即最后 五首奏鸣曲)。这五首奏鸣曲的每一个乐章都可视作一首经典乐曲。这些史诗般的作品充分地发挥了钢琴的乐器性能,曲式更为庞大而自由,复杂的感性在这些乐曲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充分地反映了伟大作曲家炉火纯青的创作境界。从晚期这些作品中流露出的丰富的内心境界,体 现出的表现手法的多样性,都表明了贝多芬的创作比以前有了更为广泛的视野,心境也变得细腻而优雅。 对于贝多芬晚期的作品,极少有对他的作品第三十首奏鸣曲的教学及演奏的研究。在此,我想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怎样在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及演奏好这首作品。 一、了解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明白作者的创作意图 要弹好贝多芬的晚期钢琴奏鸣曲首先要了解作曲家当时的创作背景。贝多芬晚期共创作了5首钢琴奏鸣曲。(101,106,109,110,111)晚年的贝多芬生活十分的拮据,身体每况愈下加上耳朵遭到严重的耳疾影响,直至最后失聪。这使他基本上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他远离人群孤伶伶地生活。因而晚期性格内向占据了主要,思考和倾听自己的心声成为了他的唯一乐趣。但他仍顽强 地与疾病、贫苦和黑暗的社会作斗争,仍在不停地思索和探求,为他的理想,也为人类的理想。贝多芬的内心是相当矛盾的,一方面,国家可怕的状况,黑暗的现实使他陷入苦闷当中;另一方面,法 国大革命的精神和欧洲接踵而至的独立战争和民族解放运动,又给贝多芬带来了希望。贝多芬 曾说,晚年是他生活的秋季,就象“站在丰硕的果树前面,只需将它轻轻摇动,那些甜美熟透的果实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奏心得及体会

关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1的演奏心得及体会 内容提要: 1.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在西方音乐史发展的地位与重要性 2.作品101的创作背景 3.作品101的曲式分析 4.各乐章的演奏心得 正文: 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有其重要的地位,它既是音乐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更是钢琴艺术史的高峰。被音乐史称作《新约全书》和被誉为<<旧约全书》的巴赫《十二平均律》并驾其驱,又被钢琴家们奉为“圣经”,并成为每个钢琴演奏者的必弹曲目。而演奏贝多芬奏呜曲全集也成为无数钢琴演奏家的梦想。 这三十二首奏呜曲清楚地记录了贝多芬的创作历程与风格的变化,带有一定的自传意义,并成为贝多芬全部作品的重心所在。它的巨大价值在于发展和提高了现代钢琴音乐的表现力,使作品超越了时代,成为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 这首创作于1816作品号为101的奏呜曲,属于贝多芬的晚期作品,是 1814年后所作的五大奏呜曲之一。此曲是呈卫现给多罗特娅埃特曼男爵夫人的。她是一位澳地利军官的夫人,同时也是贝多芬钢琴学生中最有才华、最理解教师的天才钢琴家。据相关资料记载,她弹奏的贝多芬钢琴乐曲是最能表达贝多芬的精神内涵,贝多芬本人对她评价也很高。他曾在J817年2月3日写给她的信中说道:"请接纳这首作品吧。这首作品从一开头就是为你写作的,在这里表白了我对您那丰富的艺术天赋与优美品格的真心佩服。” 在此期间,贝多芬不断完善和发展奏呜曲式,并增强其生命力。 这首奏呜曲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不过分的快板带有极其真挚感情地 (Allegretto ma non troppo con con intimissimo sentimento) A大调 6/8拍奏呜曲式 呈示部 ]—一—4主部主题 5------16连接部 16-----25副部主题 25-----29第一结束句 29-----34第二结束句 展开部(35----57) 再现部 58-----68主部主题 69----84副部主题 尾声(85----102) 第二乐章活泼的进行曲(Vivace alla Marcia) F大调 4/4拍单三步曲式 A段(1----12)第三部分 (12----36)第二部分 (37----56)第三部分 B段(57----58)引子 (59----66)第一部分 (66----77)第二部分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

研究文字来自于书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 第二钢琴奏鸣曲(献给约瑟夫·海顿)A大调Op.2 No.2 《A大调第二钢琴奏鸣曲》被明朗的世界所支配,贯穿着青春的快乐和爽朗之 美,充满了青年人的希望与率直的感情。第二奏鸣曲也与第一奏鸣曲有所不同,没有戏剧性的因素,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贝多芬创作个性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首奏鸣曲不管是音乐内容或技巧的灿烂感,都显示了贝多芬那强烈的表现欲和炽热的感情。各乐章都用大调写成,明朗、欢快、活泼,在风格上更接近于古典交响曲。从技术与内容上看是绚丽多彩的,内心的矛盾是明显的,但仍富有朝气的激情,富有同情心地献出一切,表达了贝多芬寻找一条走自己愿望的艰难道路,以自己的才华来吸引人们的强烈要求,显示了贝多芬的炽烈诚实与巨大的统一力量。 贝多芬在这首乐曲中第一次在钢琴奏鸣曲中放入了诙谐曲。虽然这一诙谐曲还没有象中期的作品那样具有激烈的内容、永恒的幽默,但是至少贝多芬的意识方向是十分明显了。在内容上,独创性表现得最为明显的是第二乐章。这首奏鸣曲通向了下一个奏鸣曲与Op.22奏鸣曲,更远的通向《黎明》和《热情》奏鸣曲,直至与Op.106奏鸣曲也脉脉相通,它是走向巨人奏鸣曲的道路。 曲体分析 第一乐章活泼的快板(Allegro vivace) A大调2/4拍子奏鸣曲式 1.呈示部(1—117或121) (1—8)速度型引子 (9—32)主要主题(A) (32—58)连接 (58—83)副主题(G.bB·g…) (84—125)三次结束主题 2.展开部(126—228) (126—164)引子的各动机发展 (165—206)调性展开

(206—228)延伸句 3.再现部(229—340) (229—236)引子再现 (237—251)主要主题(在原调上) (252—280)连接 (281—314)副主题(a—A) (315—340)结尾 4.没有尾声。 第二乐章热情的广板(Largo appassionato) D大调3/4拍子较低等级的回旋曲式(两个插部) 1.(1—19)主要主题(D) 2.(20—31)第一插部(b一主音调) 3.(32—50)主要主题的第一次再现(在原调上) (50—67)第二插部(d一bB) (68—75)主要主题的第二次再现 (75—80)尾声 第三乐章小快板的诙谐曲[scherzo(Allegrotto)] A大调3/4拍子复合歌谣曲式 1.主歌谣曲式(1—44) (1—8)诙谐曲主题(A) (9—32)中间部 (33—40)主题的再现 (41—44)结尾句 2.三声中部(45—68) (45—52)主题(原调一a)

贝多芬第四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第四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的第四奏鸣曲和前面三首奏鸣曲一样,由四个乐章组成。在这首奏鸣曲里,音乐的写法具有管弦乐性质,第四乐章(回旋曲)最“钢琴化”。当然,贝多芬的早期奏鸣曲的钢琴效果极妙,然而,钢琴演奏者在弹它们的时候,应该经常想象某种管弦乐的音响,想象乐队里某些乐器或某组乐器。 这里应再次强调准确表现各种奏法、力度变化和节奏变化的重要性,贝多芬通常仔细而且准确地把它们写出来,把它们和他的艺术构思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第一乐章 本奏鸣曲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快板。主部是压缩的,它在主调(降E大调)上以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连接段落的开始是一个新的动机(八分音符的音节式进行)它在以后起着重要作用。副部从降B大调属音上的动机(低音声部里七度进行F—降E)开始。在几乎不断的八分音符进行之后,副部的第二主题以安详的进行(附点四分音符)出现,然而在几个小节后,八分音符的进行重新恢复了,它在副部结束以前转化为十六分音符进行。 在结束部里,旋律线条在中间部中出现,在十六分音符进行的背景上每小节有两个旋律音(好象是附点四分音符)。结束部后面还有一个不大的“补充”,其中出现了新的切分的动机,它在以后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部建立在主部、连接段落和上述切分动机的素材基础之上。在多次离调以后,展开部走向主部的第一动机,起初在a小调上,以后在d小调上。再现部的开始不象最初那样是p,而是ff。 再现部基本上很象呈示部。在再现部的结尾加添了一个相当大的尾声。整个乐章的结束是朝气蓬勃、庄严雄伟和响亮(ff)的。 第二乐章 在贝多芬的奏鸣曲套曲形式里个别乐章中间,节奏脉动的统一是一条规律。这种统一不仅可以在奏鸣曲个别乐章中间存在,而且在某些场合下,它还扩大到几个乐章,有时甚至扩大到整首奏鸣曲里。前三个乐章之间可以建立这样的联系:第一乐章的附点二分音符相当于广板乐章的一个八分音符,而广板乐章的一个八分音符又相当于快板乐章(第三乐章)整整一小节。但是,不应该草率地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这点,这是活的音乐,因而音乐内部的脉动也应该是活的,而不应该象节拍器的滴答声。 本广板乐章是贝多芬奏鸣曲里意味深长的慢乐章之一,它充满着深刻的、稍微严峻的、纯真的表情。广板乐章的形式是复杂的,是三部曲式,带有一个中段插部。 基本主题由单三曲式陈述出来。第一乐句(8小节)在主调(C大调)上以完满的终止结束。第二乐句(6小节)陈述在属调(G大调)上,而结束在C大调属和弦上。接着第一乐句又重复了一次,它有所改变和扩大(10小节)。它和第一次一样在主调上以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 一小节的过度(十六分音符的八度进行)引向插部的开始。这插部在降A大调(降六级音)上,在低音声部短促的十六分音符(好象拨奏的)背景上以和弦开始,它具有庄严巍峨的性质。 在平行小调(f小调)上8小节的乐句以后,出现了降D大调。其次,八度进行(左右手都是八度)G—升F插入了主题陈述。第二次升F音好象通过等音的方法变为降G音,并且转到F音。在降B大调上出现了基本主题的第一动机(假再现部),通过c小调的属和弦转入

贝多芬第30钢琴奏鸣曲(作品109,E大调)

第30奏鸣曲(作品109,E大调) 第一乐章 在分析本乐章前,请读者注意,在流行的彼得斯版中,第30奏鸣曲的第一乐章遗漏了两小节和一根小节线,一百零一小节变成了九十八小节,这是错误的。我们依照布赖特科夫一黑特尔出版的全集本等,认为第一乐章零一小节。如果读者的版本是错误的,就请补充上两小节,把第43和44小节重复一次,并请把缺少线画在错误版本的第15小节右手的三十二分音符之后,也就是音阶进行的八个十六分音符(从小字一组的升a到小字二组的升a)是单独的一小节。 呈示部(1—16)。主要主题是不对称的乐段:4+5小节(1—9)。其终止是:不完满的完全终止,属大调的阻碍终止。注:(一)第9小节的第一个和弦代替了B大三和弦,它使主要主题进行到阻碍终止,而这个和弦同时也是副主题开始的和弦。(二)没有连接段落《因为主要主题的后乐句已经转到副主题的调性B大调上。副主题也是不对称的乐段:3+5小节(9—16)。其终止是:半终止,完全终止。注:(一)副主题的速度和节拍与主要主题形成鲜明对比,这很有意思(主要主题:Vivace 2/4,副主题:Adagio 3/4)。(二)前乐句的终止非常隐蔽,半终止在第11小节第五个八分音符上,特别是第六个八分音符上出现的先现和弦,更掩盖了这个半终止,因此几乎感觉不到前后乐句间的句逗。(三)后乐句与前乐句相比,旋律是如此的音型化,和声又是如此的变化,以致构成乐段的条件几乎已不再存在。但是,因为前乐句和后乐句用同样的和弦开始(副属和弦,即B大调II级上的减七和弦),所以第14小节与其相呼应的第11小节的共同之处(第14小节是第11小节的音型化)仍可以辨认出来,这一点也是毫无疑问的。没有结束主题。正象我们所看到的,呈示部是很短的(没有连接段落,也没有结束主题,只有相互连接着的主要主题和副主题),曲式压缩了,但它的意境却很深! 展开部(17—49)。回到活跃的快板和2/4节拍。只用主要主题发展。在第37小节到达主调的属和弦,并将该和弦延伸为十二小节的段落(37—49)。 再现部(50—66)。从第49小节的后半部用弱起拍开始。主要主题(50—59)比在呈示部时多了一小节,而后乐句虽然导向主调的完全终止,但还是用了阻碍终止式的进行,与在主调再现的副主题相接。副主题(59—66)的前乐句,几乎是无变化的再现,但后乐句与其在呈示部时相比,却更加音型化。后乐句在弱起拍之后,立即转到C大调,并从这里转回E大调(在第63小节的末尾)。第67小节回到2/4的节拍,并在该小节的后半部回到活跃的快板,尾声用弱起拍从这里开始。 尾声(68—101)。用订主题的材料发展。这里出现了若干小节用新材料的、如歌的段落(77—87)。此后,在主持续音的上方,再一次出现了主要主题的材料。持续音一直保持到该乐章结束(88—101)。 第二乐章 呈示部(1—75)。主要主题是无再现对称的二部歌谣曲式,其第二部分在重复时略有变奏(1—24)。第一部分是乐段。其终止是:半终止,完全终止。前后乐句的开始是对比的:I→,IV→。歌谣曲式的第二部分也是乐段。其终止是:不完满的完全终止,较为完满的完全终止。连接段落从第25小节开始(25—32),开始用新材料加固主调,之后转到副主题的调性属小调,即b小调。副主题(33—42)由属和弦开始。曲式为不对称的乐段4+6小节。其终止是:半终止,完全终止。第一结束主题是个很长的乐句,由重属和弦开始(升c、升e、升g、b、d九和弦,在第43小节),用完全终止结束(43—66)。这个结束主题的

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

第五钢琴奏鸣曲 (献给冯·布朗伯爵夫人) c小调 op.10 No.1 贝多芬把c小调作为表现斗争的、英雄的、激情的、悲怆的调性,而这首奏鸣曲就是取用c小调写作的最早奏鸣曲。在这形态比较娇小的作品中,已经做到朴素与单纯的极限,在音乐中植入真确而丰富的内容。 这首奏鸣曲好象清醒地总结了第一组奏鸣曲的成就,它的最大特色是三个乐章全部用奏鸣曲式写成,又返回从前的三乐章制,各乐章都呈示出新的尝试。贝多芬用大型的四乐章曲式写了最初四首奏鸣曲以后,便开始探索奏鸣曲式的发展新途径,这首便是删去了小步舞曲或诙谐曲乐章,变成三个乐章的奏鸣曲,是贝多芬所写的第一首三个乐章的钢琴奏鸣曲。这三个乐章既保留了古典奏鸣曲的特有性质又处理得十分简洁,乐念和内容非常宏伟丰富,拥有强烈的紧张感,它的形式十分紧凑,又有很强的表现力,全曲情绪热烈激昂。 这首奏鸣曲曾引起了同时代音乐评论家的粗暴攻击,他们指责贝多芬的思想“含糊不清的娇揉造作。”但事实上,这种“含糊不清”,恰恰阐明了贝多芬的个性,表明了贝多芬多少苦难和无穷欢乐的创作想象。这部作品把各种感情广为发展得如此完整、如此优美,它倾注了贝多芬极其真诚的心,是贝多芬风格的最好接近点。第一乐章那激动的斗争,第二乐章对深刻慰藉的渴求,第三乐章在焦躁中对平安的祈望,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中有激怒的骚动、有悲哀的怨诉,有切近于人类热情而简练的语言,它是年轻贝多芬英雄戏剧性和悲怆风格结合的典型。如果说奏鸣曲第一、二乐章以严谨和完整为特点的话,那末终曲到处是听觉顽强探索的尝试。 贝多芬在此曲中更自由而确实地使用了变形的动机和锐利的对比,试图使全曲呈现多面性,以强化了全曲的统一。在作品的立场上,此曲和莫扎特的c小调奏鸣曲(K.457)有相似之处,如陈腐的伴奏已经消失,被特性化了;过门连接部分已旋律化;出现的动机被有机性地发明了。除主、副主题外,加入的旋律式曲思变得非常丰富,过门的音群不再供装饰用,而成为气氛的发展和细致与简结的相结合,并获得了高度的美感与和谐。由于在第一、第三乐章中具有粗狂、激烈的热情,具有英雄式的反抗精神及阴暗的严肃气氛,有人称这首奏鸣曲为“小悲怆奏鸣曲”。 曲体分析 第一乐章很快并充满活力的快板 (Allegro molto e conbrio) c小调 3/4拍子奏鸣曲式 1.呈示部(1—105) (1—31)主要主题 (c) (32—55)连接 (56—94)副主题 (bE) (94—105)结尾 2.展开部(106—167) 3.再现部(168—284) (168—190)主要主题 (在原调上) (191—214)连接 (215—271)副主题 (F—c) (271—284)结尾 4.没有尾声。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各首详解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各首详解(二) 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 -2 这部《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2分三个乐章。总的速度布局是快板、慢板、小快板。三个章都按奏鸣曲式原则写成。我们看到,这首作品与以前的“悲怆”型作品有些不同的气质。仿佛更多积极的思索,“自我争辩”,有时象内心独白一样。而最后的结论,虽不很情愿,但却是倾向于和解。是不是这一点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有关联?这一时期,正是贝多芬耳病加重,个人生活中又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甚至写下了遗言,曾想到死去的时刻,人生、艺术、理想、现实,肯定都是他思索得很多、很深的题目。从这儿看,他的《暴风雨》,与其说联系着莎士比亚,不如说根本上还是联系着他自己。 第一乐章,快板转广板,d小调,4/4拍,前面有引奏,这里有徐缓、庄重、带着召唤性的音调与焦急、不安、好象急忙诉说一样的音调对比,戏剧性的气氛随之而生。这段音乐经过模进、过渡,直接进入第一主题,快板。低音威严,与其相应答的是高音,哀伤,柔弱,中间的三连音提供了不平静的背景。这些音调,在引奏中都有暗示。戏剧性的气氛愈演愈浓,引出第二主题,音调焦灼急切。在上面这些主题音调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的展开后,进入再现开始的部分。这时,在再现的引奏里的庄重音调与焦急音调之间,插入一句单音线条的宣叙调,这是非常富于创造性的,取得了异常魅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在经过激烈的戏剧性经历后,突然静下场来,一切其他布景、人物都消失了,仿佛整个宇宙只剩下一颗吟唱的心,而这歌声又是多么悲哀、孤独!第一乐章的结尾,是在d小三和弦的延长中逐渐消失的。音的延伸、减弱,趋向平静,小三和弦的沉闷,觉得“事情还没完”。 第二乐章,慢板,降B大调,3/4拍,由温暖的bB大三和弦开始。和弦的琶音奏法在潇洒中带着幸福感。这一乐章,暂时忘却了第一乐章中那些矛盾、不安,贝多芬来到了大自然的怀抱。大自然,这是他永远感到亲切、神圣、倾心所爱的;他创作灵感无尽的源泉,他受到创伤的心灵所渴望的抚慰,都永远可以从大自然中得到。 第三乐章,小快板,d小调,3/8拍,好象是经过第二乐章对灵魂的“净化”之后,产生出的某种新的心境,它从头至尾由3/8拍的16音符织成,音乐是流动的,也有热烈的时刻,但总的是雅致、细腻为主。转调很多,小调为主,不免产生期待感。经过长时间曲折、婉转的流动后,音乐消失在一个单音D上,结束了第三乐章,也结束了整个“暴风雨”。 ■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 -3 与前面的《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2形成对比,《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3充满这明朗活泼的气氛。共由四个乐章组成。 第一乐章,快板,降E大调,3/4拍,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以好像是轻轻呼唤一样的动机开始。第二主题是一段清新舒畅的优美旋律,它经过一段明显的段落之后,转为降B大调。展开部发展第一主题开始的动机。再现部是将第二主题以降E大调再现,然后以第一主题所构成的尾声结束乐章。 第二乐章,甚快板的谐谑曲,降A大调,2/4拍,奏鸣曲式。从幽默感十足的第一乐章的气氛一进到本乐章,谐谑风更强,甚至还会忍俊不住而捧腹大笑。强烈的节奏、生硬古怪的断奏的进行,力度的激烈变化等,造成特异的高潮。第一主题顿音很强,拥有僵硬粗糙的断奏的伴奏音型。经过部的表情是怪异的,在其升高至顶点时,随着左手的激烈节奏而出现第二主题。展开部是由F大调的第一主题开始,之后立即到第二主题,当第一主题再度出现之后进入再现部。第三乐章,温和的小步舞曲,降E大调,3/4拍。这时贝多芬在钢琴奏鸣曲中最后一次用小步舞曲。这首小步舞曲是简单的二段体,各部分都加以反复,后半段是以开头的主题作为素材。中间部上三段体,之后再度转为小步舞曲。 第四乐章,热情如火的急板,降E大调,6/8拍,作名曲即为明朗华丽的乐章,有金碧辉煌之美,充满了青春喜悦的感觉。由第一主题的八分音符所构成的流动性节奏,以及在其上面跳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