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祥林嫂之死原因剖析

祥林嫂之死原因剖析

祥林嫂之死原因剖析
祥林嫂之死原因剖析

祥林嫂之死原因剖析

摘要:文章通过对鲁迅作品的分析,祥林嫂悲剧的内涵作出重新的解释,指出

祥林嫂之死的多重原因。其一是封建礼教各律条之间的矛盾,是族权与夫权之间的相饽,;其二是愚昧大众…看客”的凶眼,其三是“看客们”通过心理的暗示作用使祥林嫂产生罪恶感。自我心灵折磨以致跨入地狱之们。“五四”时期控诉“吃人礼教”的作品汗冲牛栋,鲁迅控诉的深刻性在于不是浮面的指出礼教吃人,而是尖锐的指出了遵从了礼教的条律,礼教依然吃人。

关键词:祥林嫂礼教看客心灵折磨

在文章的一开头,鲁迅对祥林嫂的描述是这样的: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了,全不象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消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就是这样一个论为乞丐的祥林嫂,忽而问“我”一个很悚然的问题“一个人死后究竟有没有灵魂?”——于是又由“有无灵魂”问到“那就有地狱了”红尘中的人在弥留之即大概都会关注到死后灵魂的去处——天堂或地狱?祥林嫂这样一个即将面

临死亡的人,在人世间经历了那么多风雨蹂躏,为什么也单在生命的最后关注起了“灵魂的有无”“地狱的所在”呢?这与她生活的环境和自己内在的心理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导致她一生悲惨命运的原因有多方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封建礼教的内在矛盾,广大看客无情的凶眼和祥林嫂自我的心灵折磨。为什么这么说呢?听了笔者对祥林嫂死因和鲁迅的写作目的的分析你就会有同感。

一、封建礼教纲常伦理的内在矛盾

《祝福》是鲁迅对其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思想的展开。《狂人日记》控诉了封建时代“吃人的礼教”,揭开了“打倒孔家店”的序幕。《祝福》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如果说《狂人日记》通过“狂人”的“幻觉”和“精神错乱”从普遍意义上揭示礼教吃人,《祝福》则让我们通过祥林嫂这一人物类型,形象的看到现实中礼教怎样蹂躏摧残人的生命的。这也是作者一再强调的《祝福》的宗旨所在。但笔者认为祥林嫂之死的原因还有更深的含义。鲁迅要通过祥林嫂的死来揭示封建礼教纲常伦理的内在矛盾,也就是说从文化层面上看,导致祥林嫂之死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礼教纲常伦理的内在矛盾。

导致祥林嫂之死的直接原因有两个:一是她第一个丈夫的死;二是她再嫁的后夫贺老六的死以及儿子阿毛的死。祥林嫂第一个丈夫死后她到鲁四老爷家作帮佣,其地位低微,命运已足够悲惨,而且做工十分辛苦。特别是到年底“扫尘,杀鸡,宰鹅,彻夜煮福礼,全一个担当。”如此劳作却未能使她累垮,“然而她反满足,口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可见祥林嫂对于这种生活方式感到完全满足,也反衬出祥林嫂在婆家的生活更为不幸。“帮佣”的这种生活对于祥林嫂这样一个寡妇来说,已经足够幸福的了。她完全能够,也十分愿意“守住贞节”,按照纲常伦理的规范所要求的生活方式来生活。然而被人们认为如此庄重严肃,作为戒条来遵守的封建礼教却对祥林嫂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四大绳索中的夫权,要求祥林嫂在丈夫死后她必须听从婆婆对其命运的安排,否则就被认为违反礼教的条律,而她的婆婆为了小叔子娶媳妇的财礼,却要将祥林嫂嫁(卖)

到深山贺家坳去,于是夫权与礼教中的对妇女“贞节”的要求在这个问题上就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依据夫权的要求,祥林嫂必须再嫁,否则就违背纲常伦理;而根据礼教对妇德的要求,祥林嫂又不能再嫁,否则就认为“不守贞节”,“不能从一而终”将为人所不齿。祥林嫂便处在“二律背反”之中。封建礼教中的这种荒谬悖论造成祥林嫂一生的悲惨命运:她被迫嫁给了贺老六。于是祥林嫂便成了封建时代,封建礼教统治下的一个不折不扣的“谬种”。不管再嫁与否她都有违封建礼教,这把礼教的枷锁对她越套越紧,她必然被窒息而死。

鲁迅在其《灯下漫笔》中有一个十分著名的论断:“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是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于是将中国的历史划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即史学家所谓的“一治一乱”用这一论段来分析《祝福》的主题,分析祥林嫂的命运可以说是颇有启发性的。那就是即使在太平盛世也未必见得能做稳奴隶。也就有了“作稳奴隶”与“作奴隶而不得”的问题。刀枪可以杀人但那只是在乱世,礼教亦可以杀人,而礼教杀人之酷烈在于它无论时代,无论地点,悄无声息的凌迟人的生命;如果说“作不稳奴隶”为刀枪所杀还是在乱世的话,那么礼教对生命的摧残是无所谓盛世乱世的。

封建礼教,三纲五常对人性的摧残可谓惨烈,妇女贞节是封建伦理中关键又关键的问题。多少女子的青春、生命、爱情被葬送于这烈女碑、贞女坊下。又有多少女性在封建礼教的暴戾压迫下变态疯狂成鬼,还有多少女性由于“违背”了礼教的规范“不守贞节”,永远被钉在了“耻辱柱”上这些命运坎坷的女子不是被逼死,便是永远为人所不齿。但从伦理的正当性角度来说,三纲五常尽管是封建礼教对人性摧残的锐利武器,封建时代的妇女还是可以在这刀枪剑簇之中觅得一方生存的地盘。只要你是一个“良民”,好好地遵守这些规范,遵守这些封建时代普遍的道德命令,虽然活着精神痛苦,肉体压抑,但毕竟能生存下去。也许能博得一个好名声,死后诣一个好名号,立一个牌坊以示表彰,作为子孙后代学习的榜样。也就是说完完全全可以“作稳奴隶”。但问题在于封建礼教纲常伦理之中充满了各种矛盾,这种内在的矛盾往往使人陷入绝境。于是就有了祥林嫂愿意“作奴隶”愿意遵守“妇德”对她的要求,作一个不再嫁的寡妇坚守一生。她依然违背族权对她的要求:在丈夫死后她的命运必须由她的丈夫的族人来安排。她的命运必须由她的婆婆来主宰,婆婆对她的要求她不能违背,否则就有违礼教,便是大逆不道。可她的婆婆却要她违背礼教,要她再嫁,要她不守“妇德”。封建礼教戒律之间的矛盾使祥林嫂这样一个不幸落入夹缝中的农村妇女“作奴隶而不得”在太平盛世也只有死路一条,笔者将这一“谬种”解释为祥林嫂处于礼教为她设置的荒唐而饽谬的人生处境中,使她求生不得,她的生命的存在是永远的荒诞。

就鲁迅先生通过祥林嫂的不幸命运控诉“吃人礼教”这一点而言其深刻性在于鲁迅不仅仅通过封建礼教,伦理规范本身有违人性人道来揭示其对人性的摧残;更在于通过伦理之间的矛盾使人处于荒谬境地这一点来揭示鲜血淋漓的现实:那就是处于像祥林嫂这样的人生处境的妇女根本不用去考虑“争得人的价格”就是“争得奴隶的价格”也不可能,等待她们的将是永远的人间地狱,以此更深刻的揭示出封建礼教,伦理道德由矛盾性显示出的残酷性。

二、愚昧大众“看客”的冷眼

鲁迅在《藤野先生》中写到一个细节:上霉菌学课时放教学片,放时事的片子中有一个中国人给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人捕获,照例枪毙,围着看的一群中国人,却是阵阵喝彩,欢呼万岁。这一声“万岁”震撼了鲁迅先生的灵魂,使他改变了学医救国的想法,走上了文学救国,拯救国人的灵魂的道路。从此国民之“看客”的心理在鲁迅的潜意识里打上了很深的烙印。在以后各时期的作品里均有对“看客”的描写。《药》中夏渝被斩首时,周围围观的人们伸长颈项,仿佛鸭子头颈被提起来的样子。《示众》中一大群“看客”:在烈日中汗水淋漓的围观罪犯。“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在他的很多作品里“看客”是必不可少的存在,是鲁迅小说深刻思想的一个耀眼的亮点。“看客心理”的描写是鲁迅小说“国民性”揭示的一个重要内容,笔者看来,其在文学史与思想史上的价值与意义,绝不在《阿Q正传》中揭示的“精神胜利法”之下。

祥林嫂之死是与周围愚昧的芸芸众生,与那些“看客”们有相当密切的关系,纲常伦理、封建礼教的内在矛盾使祥林嫂走上悲剧的人生道路。但它不能直接作用于人的生命,而必须通过舆论的武器,通过芸芸众生对人的“道德评价”即所谓的“道德法庭的审判”来对个体施加影响。表面看来“群众”并没有置祥林嫂于死地,但如果仔细地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到“看客们”用“道德武器”这把软刀子,活活凌迟了祥林嫂这样一位命运多舛的不幸女性。“纲常伦理”正是通过“看客们”对于祥林嫂这样一个“个体”施加影响,,使其内心产生“犯罪感”进而走向通往地狱的道路。

“看客”的第一个心理特征是“鉴赏”的心态,“于是大小无数的人肉宴席,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列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祥林嫂的第二个丈夫和儿子阿毛死了以后,重新回到鲁四老爷家作女佣,死了两个丈夫又死了儿子,这是一段相当悲惨的人生往事,按照人们的惯例是不愿再提起的。有良知和同情心的人对于有如此悲惨经历的女性应该采用的是温厚和同情,尽量多给予关心和帮助,分担她的苦难,在交谈中避开此类话题,以免触及其内心的痛楚,然而祥林嫂周围的愚昧大众却并非如此,他们无情地“吃”祥林嫂,尽情地“欣赏”祥林嫂这样弱者的呼号。他们逗引祥林嫂讲述她的身世,表面上似乎是“陪出许多眼泪来”实际上是内心得到了一种无聊的满足,仿佛听到了一段传奇似的。

“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他们也就一起流下那停在眼角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地去了,一面还纷纷地评论着。”

“满足”便是鉴赏者的心态。本应是三缄其口,却是寻上门来,要求受难者讲述其悲惨经历:本应与受难者处于同一立场、同一心态、内心应为别人的苦难而觉得难过;“同情”一词的本意是与不幸者处于同一感情状态以此分担别人的不幸。而“鉴赏者”却像听了一段传奇故事似的感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鉴赏者”的典型特征就是超然物外,是对于不幸者的“冷眼相看”,一种好奇心的满足。这种好奇心促使“看客们”去探听祥林嫂的人生经历,在欣赏悲剧中内心感到由衷的满足。这种丑陋的“鉴赏痛苦”的心理对于祥林嫂的内心有深刻影响的。她本应沉默,让这一段人生经历留在记忆深处,因为悲痛的人生经历经常反复的说,内在的情感强度也会逐渐减弱,往往无言之痛最痛,无声之哭泣最悲。祥林嫂一遍一遍地讲述“故事”,于是本是真实的人生经历在别人看来只是“戏说”也就跟着转化成“滑稽剧”。二来祥林嫂反复讲述她的悲惨经历,她内心的情感

强度也就会逐渐弱化,她的内心也就逐渐麻木了,通过这样的途径,祥林嫂内心的悲痛感情得到了宣泄,她再也不觉得痛苦,而是麻木不仁了;其三这是对祥林嫂人格的一种摧残与蹂躏。人都想得到别人的尊重,不希望别人把自己看成“玩物”,不希望别人揭自己的伤疤,而祥林嫂没有挣到任何一点“人的价格”,“人的尊严”。“看客们”反复鉴赏她的痛苦,剥夺她的人格尊严。,以致于她自己也不觉得自己有任何人格尊严可言。祥林嫂第一次守寡去鲁四老爷家作帮佣时,她的经历谁也不知道,也没有人去“研究”过。她的不幸是她再嫁之后,在她违反纲常伦理对“妇德”的要求的“天条”之后。这种摧残与蹂躏使祥林嫂连做奴隶的资格也争不到;她是“看客们”心中的玩物,是供随意把玩取笑的对象——可供无聊时的一笑。

不断地“鉴赏”使看客们感到厌倦,祥林嫂习惯于不断地向人讲述她的人生往事,希求博得同情的眼泪——那怕这眼泪是廉价的虚伪的,她的叨唠使“看客们”感到不耐烦,于是愚昧的大众不再获得鉴赏的满足,转而是冷漠与麻木。这是看客的第二个心理特征,也是对祥林嫂生命的进一步摧残。“后来全镇人几乎都会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厌烦得头痛。”也就是说她的故事已经失去了任何“吸引力”,她连给人鉴赏的资格都没有了。

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过大家的咀嚼鉴赏了许多天,早已成了渣滓,只值得厌烦和唾弃;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又冷又尖,自己已经没有开口的必要了。

“看客们”早已将其看作咀嚼后的渣滓,祥林嫂已经处于被唾弃的境地,不再有鉴赏时的哪怕是获得满足时的眼泪,只是一脸的笑影,这笑影在祥林嫂的感觉是“又尖又冷”直刺她的内心。祥林嫂的日渐衰老,逾来逾迟钝,早早的一头白发,最后终于沦为乞丐而死,难道与“看客们”“又尖又冷”的笑没有内在的联系吗?而且“看客们”“又尖又冷”的笑使祥林嫂觉得人间就是地狱,使她处于孤单的、无人理解、无人同情的人生境地,她连一个能说话的人都没有,她自己也“没有再开口的必要了”此时的祥林嫂虽然还活着,但已经失去了活着的意义,已经走向了死亡——她已经是活在“人间地狱”了。

“看客们”的第三个心理特征是起哄,柳妈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个。她已经彻底失去了对祥林嫂故事的兴趣,却忽而对她额头上的伤疤感起了兴趣,柳妈诡秘地告诉祥林嫂她死后要到阴司,两个死鬼男人要争,祥林嫂将被锯成两半,并且建议祥林嫂到土地庙捐一条门槛给千人踩万人踏,赎了这一世罪名。于是祥林嫂变的十分苦闷。第二天起来眼上围了大黑圈。柳妈又将祥林嫂眼角伤疤的故事作为笑料传扬出去,供“看客们”起哄嘲笑。于是那伤疤便成了“耻辱的记号”,她只是整天不说话,默默地承受。两次守寡又死了儿子,人们本应对她寄予深切的同情,可结局恰恰相反。礼教的精神枷锁将其牢牢的定死在耻辱柱上,“看客们”起哄嘲笑,又使祥林嫂进一步觉得自己罪孽深重,这时候她非但失去了做人的生存意义,而且“作不稳奴隶”连生存的可能性也失去了。

然而从失去生存的可能性到真正地迈向死亡,这之间还有一段距离。祥林嫂有强烈的求生欲望,她甚至拿所有的工钱去捐了门槛,想到死后到阴司不至于像活着一样不幸。捐过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为有神。”她仿佛看到了自己新生的希望。给予她最后一击的是鲁四老爷不让她拿祭品的无声的谴责。鲁四老爷作为“看客”的代表,给予祥林嫂无声的暗示——她是伤风败俗的,所以祭祀时候不让她沾手,否则一切饭菜便不干净,祖宗是不吃的。所有的“看客”都在进行这种谴责,都持有与鲁四老爷相同的立场,都在“鉴赏”祥林嫂的悲哀与

痛苦。都认为祥林嫂必须下地狱。她就是在捐了门槛之后,也没有从深重得罪恶中解脱出来,她所面对的只能是永远的地狱。

也许我们可以说“看客们”无罪,他们也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但正如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所表达的,他们只是在吃人的同时被吃,在封建礼教毒化之后露出了人性中最为卑劣的一面,而自己本身也只是“作稳了奴隶”却要有意无意的去欺凌更弱者,使祥林嫂这样出身低微,命运乖舛的女性“作奴隶而不得”。鲁迅写祥林嫂一步一步走向灭亡,走向地狱之们,正是为了提示“国民性”中“看客心理”这一劣根性——这与《阿Q正传》中提示的“国民性”中的“精神胜利法”这一劣根性是互为补充的,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三、祥林嫂自我的内心折磨

祥林嫂是值得同情的,因为她不幸被裹入道德的矛盾中,落入了人生的两难境地,在礼教的矛盾中她无法生存。她的不幸是生活在鲁镇,生活在那样一群“看客”中间;她的不幸是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妇女生活在社会阶层的最底层,最为孤苦无靠,礼教对她们的束缚最紧,于是她就不可避免的成为“看客们”享用的“牺牲品”然而,祥林嫂是否只有值得同情的一面,她真的是不幸到彻底的孤苦无依的地步,绝望到只有死路一条吗?显然不是。虽然她的“命”不好,但并没有谁绝她的命,她还是鲁四老爷家的帮佣,她的生活还是有着落的。所以祥林嫂的每况愈下,死于风雪之夜还有其自身的原因。鲁迅对其笔下的人物向来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在对祥林嫂的态度上,鲁迅同样也有“怒”的一方面,通过对祥林嫂个性内核的分析,可以发现祥林嫂对她个人的不幸的人生遭遇同样也有重要的责任。

不管礼教的道德律令如何,不管“看客们”对祥林嫂采取怎样的态度,所有这些必须切切实实对祥林嫂这样一个“个体”起作用,才能体现出封建礼教的威力;礼教在思想文化的“意识领域存在”只有具体落实到个体身上,才能具有“生命力”。但是祥林嫂假如具有自己的个性内核,有自己坚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对礼教有自己的看法,成如康德所言“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那她就可能对周围的环境有清醒的认识,对自己的命运有较好的把握,而不至于逆来顺受,成为一个牺牲品。鲁迅通过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揭示出儒教文化只强调人与社会的契合,个体与群体的契合。造成了个体独立的价值判断的消失,个体存在的意义丧失,以致这种丧失带来的可怕解局,祥林嫂对她的人生结局应负的责任在于:她根本没有对人及事物价值的判断能力,她所有的判断都来自那些固定的律条。还有“看客们”的眼光。“看客们”的判断就是她的判断,“看客们”认为她有罪,她就也认为自己陷入深重的罪孽之中,于是她唯一的出路就只有走向地狱。使我们看到封建礼教对于个体的摧残造成了怎样一个愚昧的祥林嫂。她的死亡是由外在的“可能性”最终由她个人的“内因”转化成内在的“必然性”而内因是封建礼教毒化的结果。由此,鲁迅先生从个体生命的角度,揭露了封建礼教,三纲五常之道德规范对于个体人格的斫伤。

要认清祥林嫂的个性内核,必须从封建礼教,道德规范与个体人格的关系说起,“德”的初义本为“视巡”或“正视而行”,至周代引申转义为“正直善美心性”之称。但“德”考其义还有“循”的意思,指氏族习惯法规共同遵守之意,说明道德的最初含义中包含有内心的自我要求,也就是指自律。而礼教则是指古代社会为巩固其统治中的等级制度和宗法关系而指定的礼教条规和道德规范。礼教是指将道德标准规范化,要求人们按规范行事,由内心的自我要求,发

而为外在的行动,便被转化为一种外在的规范,内在的自我要求就可能丧失。人

们以对外在规范循行的程度来评判一个人,而不管他内心的所思所想,也根本不

关心个体人格的基本内涵,更谈不上个体价值的独立性,这样的结果便使个体的

独立思维度缺失,这样一种丧失个体人格的人,除了听命于“社会舆论”与“从

来如此”的礼教规范的要求外,还能有什么呢?于是祥林嫂自我的心灵折磨,使

其最后一步踏入地狱之门。

祥林嫂认为自己是有罪的,否则她不会问“我”地狱的问题,罪人才下地狱。

祥林嫂死前的希冀也许是死后能在地狱见到她的阿毛,不要被她的两个丈夫争

抢,锯成两半,而不做任何天堂的幻想。虽然给予祥林嫂最后一击的是捐过门槛

之后,四婶仍不让她动祭祖用的酒杯和筷子。但说到底,还是祥林嫂自己没有从

深重的罪孽中解脱出来,所以这次四婶不让她动手,她的反应便是“炮烙似的缩

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只是失神的站着”,本以为从罪恶中解脱,自己可以像

正常人那样生活,不料人们认为她还是不洁的罪人,于是祥林嫂由自身的罪恶感

到彻底的绝望,这次她精神彻底崩溃了。

祥林嫂带着“被锯成两半”的恐惧,走完了她悲惨的一生。她无法摆脱看客

们罪恶的眼光,她只有带着这种枷锁走进地狱。祥林嫂悲剧的一生是偶然也是

必然,她根本无可逃脱,因为她对封建礼教道德是完全认同完全循行——只不过

祥林嫂由于封建礼教的内在矛盾使她认同不得循行不得,最后死在这种矛盾之

中。

祥林嫂的人生悲剧无处不在告戒世人:封建礼教害人,一味遵守礼教,墨

守成规势必也会害人。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的文化水平、认知能

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许多偏远的山区也难免有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死灰复燃

的现象,生活在现代的人们要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问题,不做愚昧的看客、不做

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让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在科技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彻底灰飞

湮灭,笔者的写做意图也就达到了。

参考文献:

1、鲁迅《祝福》《鲁迅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2、鲁迅《灯下漫笔》《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3、鲁迅《娜拉走后怎样》《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1979

4、词海编辑委员会:《词海》 Z 上海辞书出版社

岳飞

英雄为何末路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岳飞墓阙楹联上的话,后人对岳飞给予极高的评价和肯定,但对于岳飞之死也无不扼腕叹息。看了袁腾飞的《两宋风云》后,岳飞之死也深深撼动了我,并且有一个问题开始盘踞在我的脑海,“我们应该从岳飞之死这一事件中学到些什么?” 在《扣问历史》一书中,黄朴民教授谈到了岳飞不得不死的原因,我大致罗列出以下几点:一,岳飞力主抗金,反对投降议和,这一主张与南宋最高统治集团产生了矛盾。二,岳飞无意卷入朝廷内部的复杂关系,秉公议事,仗义执言,触犯了皇帝的大忌。三,封建政治的扼杀人才机制,“人才”过剩而“事才”短缺。 关于第一点主因,在《古来冤案知多少》(史式著)一书中也找到了相应的评述,“岳飞如果是识相的,能和赵构心有灵犀一点通,对于北伐,只说不做,大家坐享富贵,君臣之间或能和平相处,融洽无事。可惜岳飞不此之图,成天都在筹划如何反攻,收复失地,迎回二圣。试问二圣迎回,把我赵构置于何地?对于如此死心眼,不通窍,冥顽不灵的岳飞,自然只有除之而后快了。” 似乎岳飞的“死心眼、不通窍、冥顽不灵”更是他悲剧的重头戏。让我们进一步看看《追寻历史的真相》(张秀枫主编)一书中关于岳飞之死的探讨,作者维舟写道:“岳飞的悲剧在于:他身居高位,但性格刚正清廉,对政治简直毫无头脑……岳飞不知政治顾忌,以为自己问心无愧,直言进谏,即使在当时朱熹看来,却是‘骄横’了。” 由上让我联想到岳飞对宋高宗说过的几句话,我认为这几句或许也是他日后悲剧的祸根之一。当高宗询问他天下何以太平时,他答道“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命,天下当太平。”这样的话表示出他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但在高宗心里又别是一番滋味。当高宗决定与金议和时,岳飞明确表示,“异地不可信,和好不可待,相臣谋国不善,恐贻后世讥议。”在《历史的脸谱与性格》(任小波,郭继武著)一书中对此事评道,“这位抗金最坚决的大将个性耿直,在战场上有

《祝福》:祥林嫂是怎样死的

《祝福》:祥林嫂是怎样死的 祥林嫂是怎样死的 祝福的爆竹声又“毕毕剥剥”地响了起来。四叔家的一切照旧。唯一不同的是缺了个祥林嫂——对于他们来说无足轻重的祥林嫂,她再也听不到祝福时的声声脆响了。然而,这样也好罢,四叔终于不用再见到这个“谬种”了;祥林嫂也可以到天堂抑或是地狱去享她的福或是罪了……真个是于人于已“都还不错”。 然而,我的心里却始终存在着问号:祥林嫂为什么在祝福的大年夜里死去?她又是怎么死的呢?刻还会是因了我的几句话而死去了罢?我心里又一缩,忽而有种犯罪的感觉,似乎就是我那关于灵魂的“说不清”害死了她;又一想:“还会的,她怎会因我的几句话去煞费苦心呢,况且我已经声明说不清了,更何况她绝不是那种软弱的不堪一击的女人,断还会有就死的理儿。”我的心宽了一宽:“那么,她究竟怎样死了呢?”忽而想到四叔等人,想到那“可恶、谬种”之类的字眼儿……是了,就是他们,是四叔他们一伙,连同那女佣柳妈都算在内,连同卫老婆子也算在内,还有她那“好打算”的婆婆,甚至连那叼走阿毛的狼也脱不了干系!是他们,合伙杀了这善良无知的祥林嫂。 四叔是“读书人”,柳妈是“厚道人”,卫老婆子是“大善人”,四婶是“慈悲”的……他们断不会拿刀去杀人的。那他们又如何害死了祥林嫂呢?倘要寻出证据来,实在拿不出。说起来,祥林嫂还是自己死了,正如那短工所说“还不是穷死的”,但事实上祥林嫂很能干又能吃苦怎么会穷死,况且她又并非愿意死自觉死掉的。如果没有四叔,或者祥林嫂不要见到四叔,她大约不会死的,至少还会现在就死。祥林嫂是乡下人,又未读过书,所以她太容易相信别人说的话。所以对命运她无可奈何。她的婆婆将她卖掉她不满,但却终于没有办法不嫁,她撞破了头,她的儿子死了,被大伯赶出来,人们却并不同情她,只不过为了无聊的趣味挤出几丝假惺惺的悲悯罢了。她的遭遇如此的悲惨,四叔骂她谬种,鲁镇的人拿她作笑料,柳妈也有意无意地拿地狱来吓她……假如四叔当初能给她一点宽容,至少不要那样冷地对待她,假如当初鲁镇的人们能给她一点真意的同情,至少不要那样无情地嘲笑她,祥林嫂大概不至于就死在大年夜里罢。 是了,人们并未真刀真枪地去休养祥林嫂,但确实是他们合伙杀了她。用她们冷酷的话语,举起封建礼教的利刃,一下一下地割断了祥林嫂生存下去的渴望,她是这利刃下屈死的永不敢瞑目的善良无知的冤魂。 祝福的爆竹声还在响,空气里弥漫着幽微的火药香,“爆竹声中除旧岁”,那么它能不能除去那些旧的制度,旧的思想,除去人们的麻木与冷酷呢?恐怕难罢,倘除不掉的话,天下的妇女照旧要做祥林嫂,照旧要源源不断地在祝福声中死去吧! 《祝福》中几次写“祝福” 教参中说三次写“祝福”: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第二次是对鲁家祝福的描写;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这样分析的不当之处有二:一是把鲁家的祭祀祭祖与“祝福”相混了;二是《祝福》描写祝福也不此三次,而是四次。祭祀、祭祖与“祝福”是不能相混的。祭祀是包括祭祖和祝福在内的一切祭天地鬼神活动的总称。祭祖与祝福也不能相学杂费。祭祖是专指对祖宗的祭祀,如祖宗的生日祭,死日祭以及四进祭等等。祝福则是在特定的时间(在古代是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进行的一种祝千祈福的活动。祭祀祭祖,祝福在作品中是交代得很清楚的:祭祖是“冬至祭祖”,以祖宗为祭祀对象,属于四时祭。“祝福”则是“年终大典”,以“迎接福神”和“天地圣众”为对象。教

祥林嫂之死原因剖析

祥林嫂之死原因剖析 摘要:文章通过对鲁迅作品的分析,祥林嫂悲剧的内涵作出重新的解释,指出祥林嫂之死的多重原因。其一是封建礼教各律条之间的矛盾,是族权与夫权之间的相饽,;其二是愚昧大众…看客”的凶眼,其三是“看客们”通过心理的暗示作用使祥林嫂产生罪恶感。自我心灵折磨以致跨入地狱之们。“五四”时期控诉“吃人礼教”的作品汗冲牛栋,鲁迅控诉的深刻性在于不是浮面的指出礼教吃人,而是尖锐的指出了遵从了礼教的条律,礼教依然吃人。 关键词:祥林嫂礼教看客心灵折磨 在文章的一开头,鲁迅对祥林嫂的描述是这样的: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了,全不象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消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就是这样一个论为乞丐的祥林嫂,忽而问“我”一个很悚然的问题“一个人死后究竟有没有灵魂?”——于是又由“有无灵魂”问到“那就有地狱了”红尘中的人在弥留之即大概都会关注到死后灵魂的去处——天堂或地狱?祥林嫂这样一个即将面临死亡的人,在人世间经历了那么多风雨蹂躏,为什么也单在生命的最后关注起了“灵魂的有无”“地狱的所在”呢?这与她生活的环境和自己内在的心理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导致她一生悲惨命运的原因有多方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封建礼教的内在矛盾,广大看客无情的凶眼和祥林嫂自我的心灵折磨。为什么这么说呢?听了笔者对祥林嫂死因和鲁迅的写作目的的分析你就会有同感。 一、封建礼教纲常伦理的内在矛盾 《祝福》是鲁迅对其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思想的展开。《狂人日记》控诉了封建时代“吃人的礼教”,揭开了“打倒孔家店”的序幕。《祝福》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如果说《狂人日记》通过“狂人”的“幻觉”和“精神错乱”从普遍意义上揭示礼教吃人,《祝福》则让我们通过祥林嫂这一人物类型,形象的看到现实中礼教怎样蹂躏摧残人的生命的。这也是作者一再强调的《祝福》的宗旨所在。但笔者认为祥林嫂之死的原因还有更深的含义。鲁迅要通过祥林嫂的死来揭示封建礼教纲常伦理的内在矛盾,也就是说从文化层面上看,导致祥林嫂之死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礼教纲常伦理的内在矛盾。 导致祥林嫂之死的直接原因有两个:一是她第一个丈夫的死;二是她再嫁的后夫贺老六的死以及儿子阿毛的死。祥林嫂第一个丈夫死后她到鲁四老爷家作帮佣,其地位低微,命运已足够悲惨,而且做工十分辛苦。特别是到年底“扫尘,杀鸡,宰鹅,彻夜煮福礼,全一个担当。”如此劳作却未能使她累垮,“然而她反满足,口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可见祥林嫂对于这种生活方式感到完全满足,也反衬出祥林嫂在婆家的生活更为不幸。“帮佣”的这种生活对于祥林嫂这样一个寡妇来说,已经足够幸福的了。她完全能够,也十分愿意“守住贞节”,按照纲常伦理的规范所要求的生活方式来生活。然而被人们认为如此庄重严肃,作为戒条来遵守的封建礼教却对祥林嫂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四大绳索中的夫权,要求祥林嫂在丈夫死后她必须听从婆婆对其命运的安排,否则就被认为违反礼教的条律,而她的婆婆为了小叔子娶媳妇的财礼,却要将祥林嫂嫁(卖)到深山贺家坳去,于是夫权与礼教中的对妇女“贞节”的要求在这个问题上就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依据夫权的要求,祥林嫂必须再嫁,否则就违背纲常伦理;而根据礼教对妇德的要求,祥林嫂又不能再嫁,否则就认为“不守贞节”,“不能从一而终”将为人所不齿。祥林嫂便处在“二律背反”之中。封建礼教中的这种荒谬悖论造成祥林嫂一生的悲惨命运:她被迫嫁给了贺老六。于是祥林嫂便成了封建时代,封建礼教统治下的一个不折不扣的“谬种”。不管再嫁与否她都有违封建礼教,这把礼教的枷锁对她越套越紧,她必然被窒息而死。 鲁迅在其《灯下漫笔》中有一个十分著名的论断:“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是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于是将中国的历史划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即史学家所谓的“一治一乱”用这一论段来分析《祝福》的主题,分析祥林嫂的命运可以说是颇有启发性的。那就是即使在太平盛世也未必见得能做稳奴

岳飞之死

岳飞之死 介绍岳飞 传说岳飞出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故父母给他取名飞,字鹏举, 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他在北宋末年投军,从1128年遇宗泽起到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岳飞死因 1.宋高宗要岳飞死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掳走徽、钦二帝,而1137年(绍兴七年)二月,岳飞奉诏入朝觐见高宗,一日高宗把飞召至“寝阁”,向飞授命说:“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准备将刘光世所部王德、郦琼等兵马五万余人隶属于飞。岳飞见部队得到扩充,收复中原有望,心情异常激动,飞陈述了自己光复中原的规划,而且提出要“迎还太上皇帝、宁德皇后梓宫,奉邀天眷以归故国”。 2.金人要岳飞死 1137年,金太宗死后,完颜亶继承帝位,完颜挞懒一派开始掌权。金向宋廷呼吁和谈,条件是归还黄河以南故宋地,并放还高宗生母韦氏,归还已死的徽宗的梓宫。而1138年(绍兴八年)二月,岳飞还军鄂州,坚持“戮力练兵”,“日夜训阅”,并在临安朝见时对高宗说:“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议。”高宗不听,十二月廿七日,秦桧以宰相身份代表宋高宗跪在金使脚下,答应取消宋国号,作金的藩属,并每年纳贡,南宋与金的第一次和议达成。1140年(绍兴十年),完颜兀术发动政变掌权,随即废除对宋和议。五月,兀术亲统大军,取道汴京向两淮进军;右副元帅完颜撒离喝统帅西路军,从同州(陕西大荔县)攻陕西。五月下旬,金军兵临顺昌(今安徽阜阳)城下,顺昌告急。宋高宗原不同意岳飞出兵,后恐顺昌有失,便命飞发兵救援。岳飞随即挥师北上,在六月、闰六月间,先后收复了蔡州、京西路连克鲁山等县城、颍昌、陈州、郑州和西京河南府。此后,岳飞所部和由他联络的各地忠义民兵,对兀术盘踞的东京已形成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六面包围。就在此时,朝廷诏命张浚等人退兵,岳飞接连上奏,请求友军支援,没有得到朝廷批准。在兵少且后援无助的情况下,岳飞率部将金兵一逼再逼,终于在朱仙镇,使兀术只剩下一条路:放弃开封府,准备渡河北遁。就是这样的优势明显,七月十八日,宋廷却传来班师诏,隔了两三日,大军先锋已进抵朱仙镇,完颜兀术已逃出开封之时,岳飞却在一天之内接连收到十二道用金字牌递发的班师诏,诏旨措辞严峻:命大军即刻班师,岳飞本人去临安朝见。岳飞接到如此荒唐的命令,愤惋泣下:“十年之力,废于一旦!”然而在朝廷高压钳制之下,岳飞不得不下令班师。1141年(绍兴十一年),金国在无力攻灭南宋的情况下,准备重新与宋议和。完颜兀术在给秦桧的书信中说“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 3.秦桧等要岳飞死 在朱仙镇,兀术准备渡过黄河的时候,有个北宋时的太学生却要求进见,对兀术说:“自古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以愚观之,岳少保祸且不免,况欲成功乎?”兀术经此人提醒后,决定暂不过河。而秦桧也早在暗中策划岳飞撤军的事了。为了置岳飞于侧面受敌、孤军无援的境地,秦桧串通张俊等人,策动并唆使谏官罗汝楫向高宗上疏,说:“兵微将少,民困国乏,岳某若深入,岂不危也。愿陛下降诏,且令班师。”高宗遂降诏,令岳飞班师。1141年十月十三日,岳飞被投入大理寺狱中,岳飞义正词严地面对审讯,并袒露

《祝福》情节补写:祥林嫂之死

《祝福》情节补写:祥林嫂之死 “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不知是对祥林嫂的问题太意外还是短短五年间祥林嫂的变化令他不忍面对,鲁大少吞吞吐吐地说完,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往四叔的家中。 说——说不清?!祥林嫂心头猛地一紧,钉着鲁大少的眼光倏然暗淡下来,跌落在自己的鞋尖上。 这鲁大少是鲁大爷儿子,祥林嫂先前见过的。这五年里,她的心思全在阿毛身上,倒不怎么觉得鲁镇少了位少爷。只是偶尔柳妈来四叔家做帮手时,听说个一二。 “上城,上城,上什么鬼城喽……这世道呀。”柳妈吃力地挤按着豆腐浆愤愤地说,不时抬眼瞟一下祥林嫂。祥林嫂张口想搭理一下,终究不知道柳妈为什么愤愤,只好尴尬地抽搐一下嘴角算是回应。 “鲁大少的辨子被人剪了……这世道呀。”见祥林嫂不知所云,柳妈诡秘而有点生气地说,“现在只好……去东洋了。” “啊~”祥林嫂机械的应了声。贺家坳她是知道的,深山,野坳,春天里都有狼,至于东洋?就不清楚了。只是想,外面的世道不好,鲁大少干嘛不回家呢? “东洋有狼吗?”祥林嫂十分关切的问。 柳妈莫名其妙,怔了一下说:“有或许没有,这,这,我也说不清楚呀。” 这一回,鲁大少该是见过不少世面回来了,不料,对于魂灵的有无竟也“说不清楚”,祥林嫂颇觉意外而失望。 说不清?那……可不可以想见就见,不想见就可以不见?祥林嫂不甘心地还想问一句,抬起头来,眼前却不见了鲁大少,她猛然惊悚一下,惶恐地眨一眨干涩的眼:还是只有梅花那么大的雪花,满天飞舞。她撑着竹竿缓慢而僵硬地旋过身来,也还是不见鲁大少的身影,只有满天飞舞着的、梅花那么大的雪花…… 走了?回家了?提到回家,祥林嫂这才回过神来:我也该走了。她仍然用竹竿撑着,缓慢而僵硬地旋过身来,双脚在雪地上挪移出一个不深不浅圆圈,然后踉跄着朝镇西头的土地庙走去。空气中飘过几缕牲醴和香烟的气息,鲁镇正在“祝福”了,远远近近,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说不清就说不清吧,反正除了阿毛,我谁也不见!祥林嫂一路踉跄,这样断断续续地想着,不由得攥紧了竹篮。 “这是阿毛认得的……”祥林嫂在阿毛遭了狼以后,再次来到鲁镇时带着这个小圆篮,有一回柳妈无意间问起这篮子,祥林嫂感激地回到,“我可怜的阿毛呀……手上还紧紧的捏着这只小篮呢。” 后来,祥林嫂去土地庙捐了门槛,四叔祝福上香时,还是教她走开。祥林嫂从此遭鬼召了魂一般,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掏米。四婶见她总如此,全不见有伶俐起来的希望,便打发她回卫老婆子那里去。临走时祥林嫂也没忘了带上这只圆篮。 至于破碗——那是四婶派柳妈送祥林嫂去卫老婆子家时候的事。 “阿呀呀,这真是黑了天了……”卫老婆子先是对着柳妈的大喊大叫一番,接着转身进屋拿了个破碗愤怒的丢进祥林嫂的篮子里,“你祥林嫂福大命硬,靠天靠地……吃百家饭……你来我这里干什么!”卫老婆子哭天抢地地吼叫了一番。 祥林嫂木然听她说完,转身离开了卫家,一路寻着柳妈的背影,在路旁捡了根竹竿,跌跌撞撞地下了山。“那十八鹰洋的门槛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祥林嫂在跌跌撞撞中冒出这样想法来,不禁又责骂起自己,“我真傻,我不知道,春天里也有狼,我不知道捐了门槛也一样……”

浅谈《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宿迁高等师范学校 五年制专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作者:周洁 所在系部:文理系 所在班级: 11(2) 指导老师:鲁天智 上交时间: 2016年6月 宿迁高等师范学校教务处制

浅谈《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中文11(2)周洁 摘要:祥林嫂是鲁迅《彷徨》中《祝福》这篇文章的人物。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贫苦农家妇女。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很快他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成亲。贺老六是个淳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兽地主的身心摧残饮恨死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白痴,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就到了“阴间”还是要受苦。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除夕的鞭炮声之中,惨死街头。 关键词: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封建迷信;封建思想 《祝福》是鲁迅先生一九二五年间小说合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它以一个淳朴善良的农村劳动善良妇女为主角,通过祥林嫂的一生悲惨遭遇,反映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的反映了旧社会中无数劳动女性的悲惨命运,肉体受到压榨,揉搓,精神也受到摧残和毒害。祥林嫂是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一、将祥林嫂推向死亡的封建婚姻 祥林嫂是个没有经历过爱情的女人。她的第一个男人祥林比她小十岁,在她二十六岁时候病死了,也就是说,祥林死的时候只有十六岁。第一次婚姻暂不去追究是否有婚实,但肯定是不存在爱情的。 祥林嫂第二个男人贺老六是深山野墺里一个靠力气吃饭的穷苦人。祥林嫂在祥林死后,逃到鲁四老爷家中打工,她的婆婆找到她后趁其不备把她捆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教案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岳飞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抗金将领,他为什么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南宋与金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问题:女真族何时建立的金?首领是谁?都城设立在哪里? 学生:12世纪初,完颜阿骨打建立金,都城会宁。 展示《大金国志》 女真 四、金的建立1、建立者:2、时间:3、定都:4、民族:女真 完颜阿骨打(金太祖)12世纪初期 会宁(阿城) 《大金国志》记载,说女真人“俗勇悍,喜战斗,耐饥渴苦辛,骑马上下崖壁如飞,济江河不用舟楫,浮马而渡。” 教师:通过这些资料,反映出女真有什么品质呢? 学生:骁勇善战、彪悍、好战。 教师:当然资料展示的有些夸大的成分。除了这些品质之外,女真族同时 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清王朝的祖先。 教师:女真建立了金,随着金的壮大,金灭辽,后1127年,金灭北宋。 展示:历史事实 宋徽宗和宋钦宗被掳走,这就是岳飞词中提到的“靖康耻”。同年南宋建立。 教师:南宋的建立者是谁?定都? 学生:赵构,临安。 教师:赵构是谁的儿子?赵构是宋徽宗的儿子。后来南宋与金之间的战争 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将领,其中最突出的人物是谁? 学生:岳飞。 活动:岳飞精忠报国,但是岳飞的结局让人唏嘘不已。大家思考一下,为 什么岳飞抗金节节胜利的时候为什么会被十二道金牌召回,并被皇帝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912 13 1110 ①916 ②960年③1038④1115⑤①②③④辽10世纪初 西夏11世纪前期金12世纪前期北宋960年 南宋 1127年 ⑤1127 ①916年②960 ③1038④1115年⑤1127年 感悟一:少数民族的历史贡献 感悟二:什么样的民族关系最理想 感悟三:岳飞是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思考,少数民族对我国有什么历史贡献?

祥林嫂小传

祥林嫂小传 祥林嫂大概姓卫,因为是卫家的人。她生得很强壮,又勤劳,几乎可以比得上男人了。 她和一个小了他十岁的丈夫结了婚。他的丈夫以打柴为生。她二十六七岁的春天时,丈夫却死了,没有留下孩子。死因是不清楚的。她丈夫死时,家里有严厉的婆婆,还有一个十多岁的小叔子,能打柴了。 她在冬初时从家里偷偷跑出来,经卫老婆子的介绍进了鲁家做工。因为是寡妇,开始时有些不讨四叔喜欢,但因为模样端正,安分耐劳,在试工期内又表现出色,终于是定了局。。 日子久了,她做工却丝毫没有松懈,不惜力气,而且食物不论。到年底,一个人干了所有的事,最后竟没有添短工。她很满足,嘴角慢慢有了笑。 现年才过,她忽然见了远来的堂伯,是来捉她回去的。此后又过了几天,她的堂伯就派人用船把她捉了回去。 到了家她才知道,原来她婆婆早已将她许给了深山野林里的贺家,聘礼是得了不少。可是她在出嫁时一路嚎,骂,拜天地时她竟一头撞在香案角上,从此头上有了一个伤疤。后来她到年底生了一个男孩,人们都说他交了好运了。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她的男人竟因伤寒复发死了而在春天,儿子也在她没注意的时候被狼叼去,她变成光身了。没有法子办,最终又寻回鲁家来。刚上工两三天,人们就发现她的手脚已经没有以前灵活,记性也坏了许多,而且逢人便念叨她丢掉孩子的事情。开始人们对她的故事津津乐道,到最后还是失去了兴趣,对她也变冷了。四叔因为她是再嫁的人,嫌她不干净,就不让她做跟祭祀有关的事情,于是在过新年时只得雇了男工来帮忙,虽然还是忙不过来。后来人们都嘲笑她,先是她儿子毛毛的事,后来又是她依了丈夫生孩子的事。有一次,柳妈跟她提起了再嫁的事情,说到阴司时,两个死鬼的男人要争,阎罗大王就要将她锯开来,分给他们。祥林嫂因此去土地庙里捐了一条门槛,用来赎罪。 祥林嫂的做工究竟没有以前好,再加上对她的顾忌,他们就把她打发回卫老婆子那里去。后来是沦落成了乞丐了。 她有一天见了鲁迅,问他关于人死了是否有灵魂的问题,鲁迅不置可否。 那一天的晚上,也许是第二天的早上,祥林嫂死了。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分析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及其原因 祥林嫂是个典型的悲剧人物,她一生历经了许多坎坷和劫难:第一次出现在鲁镇时便是已经丧夫的却只有“大约二十六七”岁的寡妇;二十七八岁时被人抢到了贺家;二十八九岁时第二个丈夫却又因患伤寒而死去;三十一岁左右时她的儿子又被狼给衔去了。之后再次回到鲁镇做短工,后来渐渐地麻木并且沦落为乞丐,最终在大年“祝福”的喧闹氛围中悲苦地被“穷死”。 究其悲剧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个人原因;他人原因;社会原因。 个人原因: 首先,是祥林嫂的个人信仰。她信奉神灵,并且把自己的希望完全寄托于神灵,相信神灵终究会给她讨回一个处处遇难的不平命运的公道,终究会给她安排一个幸福美好的人生归宿。祥林嫂是中国旧社会的妇女,其思想还完完全全地受制于封建文化的桎梏之中。她没有受过新思潮的冲击和洗礼,不具有一点新思想,她把自己的梦想寄托于神灵,也把改变自己命运的希望寄予于神灵。所以,她到土地庙去捐门槛,庙主最终毕竟还是答应了她的乞求,捐了回来便“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她幼稚地深信无疑:只要捐了门槛,她就把罪给赎完了,她的命运就会得到改变,她的前途就会无限光明。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在“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第二,是祥林嫂处世态度过于被动。当然祥林嫂是具有反抗性的,但是她的这种反抗只是自发的本能的。或许正是因为祥林嫂的思想完全还没有从封建迷信中走出来,完全没有从礼教制度束缚中解放出来,所以才从根本上注定了她的反抗是不彻底的。她没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明确的生活理念,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祥林嫂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教案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一、本课教材地位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 女真族兴起,阿骨打建立了金国,先后灭了辽和北宋。南宋开始后,金兵数次进攻南宋。南宋军民在抗战派将领岳飞等领导下,奋起抵抗金兵,给金兵以重创,特别是在郾城大捷后,抗金斗争一度出现很好态势。但当抗金斗争顺利发展的时候,宋高宗和秦桧等投降派却杀害了岳飞,向金求和,后达成了宋金和议,从而形成了宋金对峙的局面。岳飞抗金是本目的重点,而对岳飞本人及岳飞抗金的评价是本课的又一难点。 二、课程标准 掌握金的建立;了解岳飞抗金,宋金议和等基本史实和概念。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掌握金的建立;了解岳飞抗金,宋金议和等基本史实和概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史实景儿历史人物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国内民族战争的能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并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以促进他们的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四、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女真政权的建立和岳飞抗金; 难点:正确评价岳飞抗金。 五、教学流程

真人 “ 俗勇悍,喜战斗,耐 饥,骑马上下崖壁如 渴苦辛 ,济江河不 、金的建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八 千 里 路 云 和 月 三 十 功 名 尘 与 土 教师:岳飞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抗金将领,他为什么受到人民的尊敬和 爱戴,南宋与金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问题:女真族何时建立的金?首领是谁?都城设立在哪里? 学生:12 世纪初,完颜阿骨打建立金,都城会宁。 展示《大金国志》 四 说女 飞用舟楫,浮马 而渡。 ” 真 女 教师:通过这些资料,反映出女真有什么品质呢? 学生:骁勇善战、彪悍、好战。 教师:当然资料展示的有些夸大的成分。除了这些品质之外,女真族同 时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清王朝的祖先。 教师:女真建立了金,随着金的壮大,金灭辽,后 1127 年,金灭北宋。 展示:历史事实 宋徽宗和宋钦宗被掳走,这就是岳飞词中提到的“靖康耻”。同年南 宋建立。 教师:南宋的建立者是谁?定都? 学生:赵构,临安。 教师:赵构是谁的儿子?赵构是宋徽宗的儿子。后来南宋与金之间的战 争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将领,其中最突出的人物是谁? 学生:岳飞。 活动:岳飞精忠报国,但是岳飞的结局让人唏嘘不已。大家思考一下, 为什么岳飞抗金节节胜利的时候为什么会被十二道金牌召回,并被

祥林嫂之死亡报告

祥林嫂之死亡报告 通篇读完《祝福》后,心中颇感悲凉。悲者,在于祥林嫂之命运可悲;凉者,在于彼时世态之炎凉,人情之冷漠。 祥林嫂的死,是封建礼教的毒害造成。 祥林嫂是旧中国一个被践踏被侮辱的善良勤劳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没有姓名,比丈夫大十岁。她第一次到鲁镇做女佣是从家里偷跑出来的,这是因为她抗拒婆母和本家堂伯的逼嫁。小丈夫的夭折,揭开她悲惨人生的帷幕。祥林嫂真是“欲做奴隶而不得”,残酷的现实又一次打碎了她的美梦,她被强行改嫁到贺家坳。当她被人五花大绑强按着与贺老六拜堂时成亲,深受封建观念:“一女不嫁二夫”的祥林嫂,毅然决然地一头撞在香案上。如同她额角上永不磨灭的疮疤一样,再嫁的祥林嫂已带着终身耻辱的烙印,只能永远无尽地遭受着人们的“烦厌和唾弃”,成为世人所不齿的“渣滓”! 在贺家坳,祥林嫂暂时的过上了平静的生活,就当她接近幸福的时候,年纪轻轻的贺老六竟死于伤寒病。然而与她相依为命的儿子阿毛竟然不幸被狼给吃掉了。夫亡子殇,这对祥林嫂来说不仅仅是失去亲人的悲痛,更为悲惨的是,她彻底地失去了她在夫家的财产继承权,走投无路的祥林嫂终于被贺家大伯收回房子而赶出了家门!迫于生计,万般无奈的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四老爷家做佣人。巨大的精神打击,再加上世人的歧视冷眼,尤其是人们根深蒂固的封建节烈观的吞噬,,使得祥林嫂和第一次来鲁镇时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她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

笑影”,“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再嫁的祥林嫂已逐渐为人们所唾弃不齿了!鲁四老爷嫌弃她“败坏风俗”,“不干不净”,年关祝福不让她煮福礼摆香案。这使祥林嫂往死亡的深渊推进了一大步。 祥林嫂的死,是迷信思想造成的。 “善女人”柳妈诡秘地对她说:“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对生已不抱希望的祥林嫂,连死也不是她的最佳选择。她只好到土地庙捐了门槛,以期作为千人踏万人跨的替身,赎了这一身的罪名。然而这一切注定都是徒劳的,因为一生嫁过两个丈夫又死了两个丈夫的祥林嫂,永远也摆脱不了这封建节烈观的折磨。四婶的“放着吧,祥林嫂”一声断喝,使她的精神防线终于被无情的现实彻底地摧毁了!祥林嫂“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就这样,百无聊赖的祥林嫂,在被逐出鲁四老爷家后,在沦为乞丐以后,在大年三十的风雪之夜,怀着对死的恐惧,背负着极为沉重的精神十字架,而彻底地毁灭了!

祝福祥林嫂死因【[祝福]:祥林嫂是怎样死的】

《祝福》祥林嫂是怎样死的 祥林嫂是怎样死的 祝福的爆竹声又“毕毕剥剥”地响了起来。四叔家的一切照旧。唯一不同的是缺了个祥林嫂——对于他们来说无足轻重的祥林嫂,她再也听不到祝福时的声声脆响了。然而,这样也好罢,四叔终于不用再见到这个“谬种”了;祥林嫂也可以到天堂抑或是地狱去享她的福或是罪了真个是于人于已“都还不错”。 然而,我的心里却始终存在着问号祥林嫂为什么在祝福的大年夜里死去?她又是怎么死的呢?刻还会是因了我的几句话而死去了罢?我心里又一缩,忽而有种犯罪的感觉,似乎就是我那关于灵魂的“说不清”害死了她;又一想“还会的,她怎会因我的几句话去煞费苦心呢,况且我已经声明说不清了,更何况她绝不是那种软弱的不堪一击的女人,断还会有就死的理儿。”我的心宽了一宽“那么,她究竟怎样死了呢?”忽而想到四叔等人,想到那“可恶、谬种”之类的字眼儿是了,就是他们,是四叔他们一伙,连同那女佣柳妈都算在内,连同卫老婆子也算在内,还有她那“好打算”的婆婆,甚至连那叼走阿毛的狼也脱不了干系!是他们,合伙杀了这善良无知的祥林嫂。 四叔是“读书人”,柳妈是“厚道人”,卫老婆子是“大善人”,四婶是“慈悲”的他们断不会拿刀去杀人的。那他们又如何害死了祥林嫂呢?倘要寻出证据来,实在拿不出。说起来,祥林嫂还是自己死了,正如那短工所说“还不是穷死的”,

但事实上祥林嫂很能干又能吃苦怎么会穷死,况且她又并非愿意死自觉死掉的。如果没有四叔,或者祥林嫂不要见到四叔,她大约不会死的,至少还会现在就死。祥林嫂是乡下人,又未读过书,所以她太容易相信别人说的话。所以对命运她无可奈何。她的婆婆将她卖掉她不满,但却终于没有办法不嫁,她撞破了头,她的儿子死了,被大伯赶出来,人们却并不同情她,只不过为了无聊的趣味挤出几丝假惺惺的悲悯罢了。她的遭遇如此的悲惨,四叔骂她谬种,鲁镇的人拿她作笑料,柳妈也有意无意地拿地狱来吓她假如四叔当初能给她一点宽容,至少不要那样冷地对待她,假如当初鲁镇的人们能给她一点真意的同情,至少不要那样无情地嘲笑她,祥林嫂大概不至于就死在大年夜里罢。 是了,人们并未真刀真枪地去休养祥林嫂,但确实是他们合伙杀了她。用她们冷酷的话语,举起封建礼教的利刃,一下一下地割断了祥林嫂生存下去的渴望,她是这利刃下屈死的永不敢瞑目的善良无知的冤魂。 祝福的爆竹声还在响,空气里弥漫着幽微的火药香,“爆竹声中除旧岁”,那么它能不能除去那些旧的制度,旧的思想,除去人们的麻木与冷酷呢?恐怕难罢,倘除不掉的话,天下的妇女照旧要做祥林嫂,照旧要源源不断地在祝福声中死去吧! 《祝福》中几次写“祝福” 教参中说三次写“祝福”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第二

祥林嫂死因探析

失群孤雁向谁靠? ——祥林嫂悲剧的心理剖析 312000 浙江省绍兴市城南大道367号鲁迅中学城南校区陈爱娟 综观研究祥林嫂死因的文章,结合自己的阅读,得出一个结论:祥林嫂之死,既非被合谋杀死,亦非自戕而亡,而是——失群。 地位性格:不想合群 祥林嫂的出身,很是低微:童养媳而已。童养媳,意味着她娘家贫穷,是被卖到婆家的。两家经济地位的悬殊,造成祥林嫂在婆家只有苦做的命,没有享受的福;只有被使唤的义务,没有主动提要求的权利。在如此环境中,她低头做事,俯首认命,独自一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以至到了鲁家,她的卑微,全融化在整日的辛劳里:“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她生存的要求很低,只想做一个驯顺的奴隶,只想在鲁家能安身立命。为此,她几乎使出了全副本事;“她的做工却丝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不在乎口福的享受,却在乎活儿的紧凑;一个女人,担当了别人难以承担的活儿,其聪明和勤快堪比男人,如此辛苦的工作,“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一个年轻力壮的女人,不要求别的,只要求有口饭吃、有地方住,便能尽自己所能,为主子出智出力。劳动,缓释了她逃出婆家的担心;主人的赞赏,改变了她在婆家吃力不讨好的局面。她只想一个人,静静地做事,安安耽耽地过日子。卑微的她,从未生起过要找一个群体的念想。她只想把自己生命的价值,定位在“女工”上,既不奢望有富贵的生活,也不渴求融入某个群体以得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安慰——劳动,是她最大的安慰剂。 祥林嫂是一个内向的人,“她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的也不多。”她只愿意一味地劳动,从中埋葬她的过去,开始她的未来,而不希望很女人地向人诉说自己的不幸。她基本不与人交流,甚至主动把自己排斥在适当的群体外,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们知道,性格内向的人,多数不很合群,因为合群要符合几个条件:一是有交流的欲望和能力;二是懂得交流,能把自己的欢乐拿出来与人分享,并能适当地排泄自己的痛苦,而又不伤害对方。性格的内向导致了她的孤立无援。为悲剧的产生埋下无可推卸的伏笔。 再嫁失贞:难以合群

探寻祥林嫂悲剧的原因

《祝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理解倒叙手法的作用。 (2)体会环境描写、肖像描写等对于塑造人物、深化主题的作用。 (3)探究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从而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教学重难点】 (1)体会环境描写、肖像描写等对于塑造人物、深化主题的作用。 (2)探究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从而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过年送灶爷的习俗导入。 二、初读课文,把握情节 1.复述故事,概括情节。 学生的复述,有根据课文顺序以“我”来叙述的,也从祥林嫂的遭遇来描述的。根据学生的复述引出小说的线索,小说的结构。 从结构上看,“我”是线索人物,以“我”的活动贯穿:“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从情节上看,描写了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死了丈夫——鲁镇打工——被迫改嫁——又死了丈夫——痛失爱子——回到鲁镇——沦为乞丐——寂寞死去。 2.分析倒叙手法的作用。 从学生的复述引出倒叙手法,从情节和主题两个方面探究其作用。 (1)从情节上看,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思考:祥林嫂究竟是怎样的人,她为什么会死?(2)祥林嫂是在富人的一片祝福中凄然死去的,死后还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题。

三、以点带面,分析祥林嫂悲剧原因带动全篇。 (一)内因 (1)三次肖像描写,展现人物命运的变化。 第一次:脸色青黄——生活艰辛,两颊却还是红的——年轻有活力,顺着眼——温顺、善良。第二次变化的是两颊和眼睛,两颊已经消失了血色,仍然顺着眼,但眼角有泪痕,也没以前那样精神了。——精神受到挫伤,意志的支柱在生活的重压下已经动摇。第三次: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只有眼珠间或一轮——长期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入绝境,精神完全麻木。 (2)三次抗争,看悲剧的必然。 第一次为逃避婆家的转卖,她逃到鲁镇。第二次被卖出嫁她拼死反抗,额头撞出了一个血窟窿。第三次为赎罪,捐门槛。祥林嫂要尊奉礼教守寡,可宗法势力又强迫她再嫁,封建迷信告诉她门槛可以作替身,替自己赎罪,可封建势力仍然不接纳她。 她一生顺从封建礼教,到头来却被礼教活活吞噬;她受尽封建礼教与迷信的迫害,却又被摧残麻木得自觉不自觉地去维护封建礼教与迷信。 第二课时 (二)外因 (1)从几大习俗看社会的制度的文化层面的原因。 采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师生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 1.祝福,祝福是“鲁镇的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干活的是女人,“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封建的等级制度森严。而且“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今年自然也如此”,辛亥革命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中国。 2.抢亲,从四叔说的“可恶,然而”去分析,祥林嫂婆婆事先没有知会一声就把人抢了,可恶;然而这个做法是合法的,也不好说什么。女人就是一样商品,婆家拥有处决权。 3.阿毛死后,大伯来收屋。封建社会女子“在家从父,出门从夫,夫死从子”,儿子死了就被扫地出门了,女人的地位可见一斑。 4.祥林嫂没有名字,改嫁贺老六了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女子永远是别人的附属品,没有完整的自我。 (2)从祥林嫂周边的人际环境看悲剧的必然。 丁玲:“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给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将“读”与“赏”结合,结合课后习题二,从语言着手来分析人物。 1.鲁四老爷 书房的摆设和“我”的对话,反映出他是封建思想的捍卫者。不让祥林嫂碰

浅谈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及其原因讲解

浅谈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及其原因 【内容摘要】祥林嫂是鲁迅的《祝福》中的女性形象,其形象的典型意义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劳动妇女的经济枷锁和精神摧残,本文从祥林嫂自身、他人及社会环境等的影响,通过揭露祥林嫂悲剧命运分析了封建礼教,引出了社会的本质。【关键词】悲惨命运原因社会本质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是封建社会中国农村妇女最典型的形象代表。历史和现实社会总是呈现出异常复杂的面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主要是由这种复杂的历史条件和人物关系造成的。《祝福》中深刻地描绘出复杂的祥林嫂时代背景,真实地描述了社会环境对形成祥林嫂性格的作用,它所刻画的复杂性格才能具有坚实的基础。但鲁迅在《祝福》里,不仅十分重视描写影响人物命运、铸造人物性格的复杂环境,而且真实的再现了当时社会环境下个体生存的全貌,祥林嫂的命运早已不是她自己个体的命运,她已经成为旧社会中千千万万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命运的代表,肉体遭受压榨、蹂躏,精神也受到摧残和毒害。而作品中鲁迅先生对祥林嫂眼神的刻画,也生动体现了祥林嫂性格的发展过程,鲜明地表现了她内心世界的深刻变化,从而印记着祥林嫂悲剧一生的足迹。 一、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先是丧夫,再改嫁,丧子,又被逐出鲁家,最终没有得到未庄人的谅解被逐出未庄而精神崩溃,她从未想过抗争,从未做任何改变,最终在绝望中离开。但祥林嫂的一生坎坷悲惨,她不仅受到封建主义政治上、经济上的压迫,

更遭致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的残酷精神虐杀,祥林嫂周围的世界,也被封建伦理道德所支配,祥林嫂踯躅在这个冷漠无清的世界里,她不仅生前哀苦无告,还须怀着更大的恐惧走向死亡。同时从肉体到精神都被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摧残虐杀,生活在旧社会最底层的她,几经抗争非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被践踏、被愚弄、被鄙视,而最终被吞噬,就在年终人们祝福的欢乐气氛中,怀着无限复杂矛盾的心情冻饿致死。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她吃苦耐劳,身体状态良好。但在旧社会她夫死后,被逼再嫁,儿子死后呗逐出家门,得不到人们的谅解而精神崩溃,最终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在《祝福》中,主人公祥林嫂具有一种中国封建传统妇女的性格。在当时,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礼教已经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妇女的地位是相当低的,妇女从一而终的理念深入人心,对于一个寡妇,这种鄙视就更加强烈了,就连和她地位相当的柳妈也这样。然而,祥林嫂也就有反抗性,曾经试图反抗,但没有成功。尽管她对这种命运的抗争,正是祥林嫂对生命和自由的向往,也完全符合普通人正常的心态,只是她无论怎样挣扎,她这个可怜的个体仍逃不脱社会的羁绊。她第一次出现在鲁镇时,她是一个寡妇,做了鲁四老爷家的佣工,虽然夫死悲切,但尚年轻,尽管有初当佣工的胆怯,但尚可自食其力相慰。可这时的祥林嫂是从严厉的婆家逃出来的,在当时封建社会当中,无疑这只是她恐怖命运悲剧的开始。祥林嫂的悲剧还在于,她一生顺从封建礼教,到

岳飞之死与秦桧之冤

2005年1月2日《重庆商报》登载魏信德先生一篇《多则无益》的文章,其中说:1930年,德国出了一本批判相对论的书,书名叫《一百位教授出面证明爱因斯坦错了》。爱因斯坦知道后,耸耸肩说道:“一百位?干吗要这么多人?只要证明我真的错了,哪怕一个人出面也足够了。”从而魏先生得出:“证明某理论、某件事、某个人的对与错、好与坏,不在人多,而在于你拿出来的证明站得住站不住脚。拿秦桧来说,纵然有一千个人、一万个人来证明他是对的,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在下以为魏先生的结论是对的,但是举出秦桧这个例子,正好使自己陷入悖论。在中国历史上,“秦桧害死岳飞”早有“定论”,无论官家还是民间都一致认为,岳飞之死,秦桧罪在不赦。何止千万人骂秦桧是叛徒、内奸、卖国贼,在杭州岳坟前,人们用无辜的白铁铸出无辜的秦桧夫妇向岳飞谢罪的跪像。千年来,每时每刻都遭受人们的唾骂、尿浇和扔砸拍打。这种仇恨人、不尊重人,可以随意凌辱他人的野蛮和残忍,延续到我们这一代,更是史无前例地发展到上干校、下牛棚、进劳改、火烧炮打、残酷迫害,造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空前的浩劫。这种打倒在地踏上一万只脚,永远开除,永世不得翻身,古往今来的众口一词,都是站不住脚的。用魏先生的结论来衡量,也不 本刊信奉并遵循秉笔直书,特别欢迎有见地不 落俗套的文章。本栏目此期发表了有关秦桧的两篇 文章,是希望言之有据的文章都能到本刊来亮相。 岳飞之死与秦桧之冤 □吉玉川

能说明真理在握,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在王朝专制下的中国,掩盖了多少历史真相,歪曲了多少历史事实,所谓“中国历史”,基本上把失败者、前朝说得荒淫无道、十恶不赦;为胜利者当朝统治者涂脂抹粉、歌功颂德。很多事实证明:盖棺也不能定论。例子朝朝代代都有,例如纣王残暴,例如白脸奸臣曹操,例如卖国贼秦桧……都是被妖魔化的。反面意见也有,如孔门高徒、目光犀利并具有求实精神的子贡就说过:商纣王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坏,所以人怕倒台,一倒台,什么坏事都推到他身上。只是这种观点被万众一词的“纣王残暴”所掩盖。为曹操不平的人已经很多,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他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诗人的身份也日益被肯定。其中有一件事令人十分感动:曹操在大败袁绍之后,查到书信一束,皆是自己军中诸人与袁绍暗通之书。此时左右人建议:“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曹操却说:“当绍之强,孤亦难保,况他人乎?”于是命人将书信全部烧毁,不予追究。如此之胸怀,如此之人文关怀,后世有几人能拥有?远的不说,看看近代的蒋介石“宁可错杀一千,不肯放过一个”,现代的反右、文革等政治运动中我们都做了些什么,惭愧!正像合肥曹操教弩台旧址的一副对联所说:“莫道忠奸成定论,须有历史辨愚贤。”近年来为秦桧不平的人也渐多,人们对岳飞之死的元凶不断提出质疑。 我们得静下心来,耐心地打开尘封的历史,理智地辨别事实的真象,冲破孔老夫子设定的“为尊者违,为亲者违,为贤者违”的藩篱,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 秦桧的罪状,主要有三条,一是卖国,二是主和,三是杀岳飞。说秦桧卖国,冤枉他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有什么资格卖?大宋是赵家天下,所以只有赵构才有资格卖国,物权在他手上。实事求是地说,主和是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在赵构领导下所定的国策。(岳飞出兵前,赵构明白他与其他将领只守不攻的作风不同,特地下手诏,告诫他只需收复伪齐所夺之地,千万不要领兵北上,触犯金人,否则就算立下战功,也定要严惩。)秦桧作为当朝宰相只不过是积极的推行者,如有错,也不能算是秦桧的罪名。何况后来很多少数民族都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历史上文成公主进藏、昭君出塞是最著名的和边政策,至今人们仍在传颂。就是当下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策也是主和的,我们反对战争,主张和谈协商解决争端,我们的口号是和平崛起。所以秦桧何罪之有? 说秦桧杀岳飞,秦桧更是冤枉的,这不用太多的考证、分析,是仅凭常识就可以得出的结论。他不可能有这个权力。对一个取得节节胜利、战功显赫的高级将领,一个大臣就能把他杀了?只有皇帝宋高宗赵构才能有这个权力,而且赵构杀岳飞有足够的动机。 赵构是在徽、钦二帝先后被掳的“天赐良机”之下登上皇帝宝座的。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会知道,无论古今中外,皇帝宝座的争夺都是极其残酷的“刀影斧声,千古之谜”,既有异姓的觊觎,更有同室的操戈。赵构突然拣了个这么大的便宜,在惊喜之余肯定时时担心失去,而岳飞却不合时宜地提出:“直捣黄龙,迎回二圣。”高宗听了能不恼火?“徽钦既返,此身何属!”那怕回来一个,他往哪儿摆?封建王朝的中国,面对异族的入侵,无论朝野主战还是主和,与所谓民族大义无关,都得从属于当朝帝王的核心利益。那金朝却深知厉害,时不时地放言要“送回二圣”,以威胁赵构。赵构必然心中不满:这是串通好了跟我过不去,凭这,岳飞就死定了! 当岳飞几次北伐取得大胜之后,因功勋太大,难免有震主之威,自己却浑然不觉。而且在岳家军已有十万兵马,占全国兵力四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