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用少林禅武智慧与世界交往 瓦纳库尼——中华文化理解下的外交使者

用少林禅武智慧与世界交往 瓦纳库尼——中华文化理解下的外交使者

用少林禅武智慧与世界交往 瓦纳库尼——中华文化理解下的外交使者
用少林禅武智慧与世界交往 瓦纳库尼——中华文化理解下的外交使者

特别报道专题

用少林禅武智慧与世界交往瓦纳库尼——中华文化理解下的外交使者

文/本刊编辑部

8

少林寺的禅和武

少林寺的禅和武 少林寺位于登封市的少室山的重山密林之中,寺以山名,故称少林寺。少林寺被称为禅宗祖庭,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也就是公元495年,是为安顿印度高僧跋陀,依山辟岭而建。在三十二年后即孝昌五年,也就是527年,释迦摩尼的大弟子摩诃迦叶第二十八代孙菩提达摩历时三年,东渡重洋,折一苇而渡江,到达少林寺,在少室山的以天然石洞中面壁九年,首传禅宗。 而提起少林寺,大家也许首先想到的是那神奇的少林武功、那精彩的功夫表演和武侠小说甚至影视剧里把她作为武林泰斗的种种形象。可是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少林寺真真正正的镇寺之宝、少林寺得以千年不衰的真正奥秘。她不是那高深的武学秘籍、也不是千年流传的历史传说,而是从北魏一直传承到现在,并且在不断演变、发展、传播和完善,到目前为止仍然有着重大积极意义、博大精深的禅宗文化。 著名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曾经说过:在艺术领域,一个人只会画画乃是小技,因为比绘画高一层的是书法,比书法更高一层的是文学,比文学更高的,是富有哲理性的音乐。至此仍非大道,因为更上一层的,是印度佛学与中国哲理中老庄思想结合发展而成的禅。那么,什么是禅?少林与禅的关系到底怎样?禅与现实社会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禅,是印度梵语“禅那”的简称,西天取经的玄奘叫它“静虑”,而少林寺今天的方丈永信大师却一语道破了禅的现实意义,认为禅即智慧。禅宗是中国化最为典型的中国佛教宗派,对中国文化影响很大,作为一个宗教派别,禅宗不崇拜任何偶像,不信仰任何外在的神和天国。他自称“教外别传”,否认佛教经典、佛祖的权威,他否认诸菩萨乃至净土的实在。他唯一的信仰是在“自心”——即迷在自

心,悟在自心,苦乐在自心,解脱在自心;简单来讲,就是改造思想、自我修养的意思,不注重念经拜佛、也不提倡研究佛法,只要心中能够明心见性,便是证到了无上佛法,这种以坐禅苦心练性为方式修佛的教派即禅宗。可见,禅是一种在认识上、作用上以及对它的修持上都在不断变化的文化,显得高深莫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佛教才有了“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全是错”的缘由。 根据有关佛经记载:佛祖释伽牟尼在一次灵山法会上大梵天王为佛祖献上了金色曼佗罗花,释迦佛便手持曼佗罗花“拈花示众”,众多弟子迷茫难懂,只有他的大弟子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于是释伽牟尼说:“我有万千法藏、无上心法,皆付诸摩诃迦叶。”于是,摩诃迦叶通体大放光明。这就是心传、心心相印。多子塔前佛做一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这就是禅宗的法则:实无一法相传,更无一法授人,只能以心传心。 到了北魏时期,摩诃迦叶第二十八代孙菩提达摩,来到中国以后,达摩在南京和梁武帝会面,因话不投机,便在长江边上折一苇子,渡江北上到达少林寺,在少室山的以天然石洞中面壁九年,首传禅宗。 总之,禅就是情不附物,就是平常心。古时候有一个叫赵州的禅师,他一生行化天下,传禅弘法。一天有一批僧人前来礼拜。赵州问其中一个:“你来过这里吗?”“来过”赵州说:“吃茶去”。又问第二个,僧说“我还没来过这里”,赵州也说:“吃茶去。”院主不解,问:“师父,来过的没来过的,你为什么都叫他们吃茶去?”赵州仍说:“吃茶去!”这就是说,禅在日常生活当中。禅不是学来的,是悟出来的。挑水砍柴,吃饭喝茶,无不有禅机。平常生活中的平常心,淡泊宁静的情怀,才是人生的真味、至味! 少林寺的禅我们讲了,那少林寺长盛不衰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他的“武”了。“中

少林释德悟

少林寺书法大师释德悟简介 释德悟大师,少林寺第三十一代高僧,嵩山少林寺素喜长老嫡传弟子,俗名韩风河.1958年生于河南许昌。自幼皈依少林寺,拜少林素喜大师为师“十年寒暑风

霜意,晨钟暮鼓佛徒心”,释德悟大师在师父言传身教,精心教诲下,悟性显现,很快成为了少林寺禅武兼备的优秀高僧,现任“河南嵩山少林寺国际武院院长”.“河南少年军校校长”.“少林寺乾坤气功研究协会会长”.“少林寺双节棍协会会长”少林禅武书法研究会副会长等. 少林武术八段、擅长:铁砂掌、铁头功、铁腿功、铁布衫、单掌断砖、悬空断物、头断钢板、腹卧钢叉等绝技.被纳入少林武术经典名人大全. 参与挖掘、整理《中国嵩山少林寺武功秘笈》丛书及中华武术展现工程教学片拍摄、曾代表少林寺出访过法国,德国,英国,美国,新加坡,意大利,俄罗斯等几十个国家进行武术表演,书法展示。 释德悟大师不仅精通少林功夫还对少林书法颇有研

究其少年时期便嗜好书画,在著名画家岳祥书先生的启蒙,点播之下书法和绘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对书画如饥似渴,如痴如醉,他在素喜长老的指点下以中国的传统笔法为基础.以佛教的精髓为补助,将"禅拳归一"的心法用于笔墨之上,探索出一条"心力,气力,功力"于一体的书画艺术之路。

青年时代的德悟在书画艺术的道路上学名家之长.得大师指教.以指掌为笔,挥手沙土而得功力;以碑文临帖,积年自悟而得技法.他积功而书,练达而画,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画艺术风格.其特点为:书法苍劲有力,龙札有形,舒朗灵动.笔力遒健,结体奇劲,大气磅礴,静中蕴动.可谓:非禅武合一难臻其境,非功深技高难落其笔!他精湛的书法艺术受到了各界人士的赞誉.其书法作品获新加坡第三届国际书画大展银奖,国际优秀奖.其作品赠送过前俄罗斯总统普京,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等人。作品被台湾中正纪念 堂、新加坡俄罗斯少林武术书法协会收藏。入编《郑

少林武八段锦《禅一老师》

口诀: 双手托天理三焦 左右开弓似射雕 调理脾胃需单举 五劳七伤向后瞧 摇头摆尾去心火 攒拳怒目增气力 双手攀足固肾腰 背后七颠百病消 诀窍: 1.双手如按水中瓢指间如夹千斤物 2.不动不呼吸一动一呼吸鼻吸口呼发力呼气收力吸气慢细匀长 3.用意不用力 4.各部位转到位 预备式:【抱气桩】两脚并拢、身体放松、两脚开立(与肩同宽)、重心前移(适应重心后可慢慢前移至脚趾)、两脚后跟外撇、屈膝松胯(如坐高凳)、含胸收腹、下颚微收、舌顶上鄂、头顶若悬(隔墙看物,一定阶段后眼观鼻鼻观心)、两手抱球(一定阶段后可以观想抱光滑的泥球)、五指分开、大拇指向上邻近、松肩。每次15至20分钟。

第一式:【双手托天理三焦】两脚并拢、身体放松、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要慢脚尖着地)、重心前移、两脚后跟外撇、屈膝松胯、抬手、双手捧圆于小腹、鼻子吸气(提手至膻中、憋气)、手翻转、昂头(尽量向后耸拉脖子有刀割感为佳)、呼气(双手上托)、手尽量扭转、保持动作三个呼吸(3的倍数最多36个呼吸)、吸气抬头手扭转下放至膻中(掌心朝下)屏气、呼气掌心向下按,气入丹田、手下放分开两旁、收脚。

重心前移、两脚后跟外撇、屈膝松胯、抬手、双手捧圆于小腹、鼻子吸气(提手至膻中、憋气)、变手指、摆头(下颚微收)、呼气拉开、保持三个呼气以上、吸气双手收到膻中、下放 呼气入丹田。

重心前移、两脚后跟外撇、屈膝松胯、抬手、双手捧圆于小腹、鼻子吸气(提手至膻中、憋气)、头向斜上(后脑勺放一边肩膀为标准)、呼气左手向上右手向下以外劳宫为支点进行扭转(保持3个呼吸以上)、吸气双手合与膻中穴、憋气、下落呼气入丹田、结石。(练到额头 出微汗为佳)

少林方丈释永信功夫到底有多高

少林方丈释永信功夫到底有多高 天下武功出少林,这句话流传已久。少林功夫的江湖地位很强,少林72绝技能学好学精其中一二就算是江湖上的高手了,那么我们来看看当今少林的功夫高手都是谁。NO.4释延孜,排名第四,1967年生,安徽灵璧人,是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的弟子,1988年就是全国武术散打冠军,此后又多次在国际武术散打比赛中夺冠,是少林公认的实战派弟子。 NO.3释延武,排名第三,俗名:李耀武,1970年出生河南驻马店中医世家,5岁习武,10岁入少林,拜释永信为师,少林寺院第34代弟子,目前是少林寺院唯一精通七项绝技的正宗传人,被尊称为“中华第一武僧”其绝学“铁裆功”更是获得过世界最高功夫奖。现任中华少林禅武医发展公益基金管委会主任、释延武少林武僧团团长,罗汉山禅寺住持,驻马店市政协常委、河南会善助老基金会董事长、罗汉山禅寺主持、天佛寺住持。 NO.2释延鲁,排名第二,曾是释永信的大弟子,其擅长五行券、大洪拳、鹰爪功等少林绝学,曾经出任少林武僧团总教头,由此可见其实力之强。俗名林清华,1970年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的一个武术世家,父母希望他长大后能考上清华大学,所以取名清华。后在少林寺出家,师从方丈大师

释永信门下,用他自己的话说,少林寺就是佛教中的清华大学。从此,林清华便成了释延鲁。曾为少林寺四大金刚之一,少林寺武僧总教头,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女儿曾拜他为师。他曾创办嵩山少林寺武僧团培训基地并到全世界巡回表演。因少林寺查明释延鲁在山下办武校而且在家已有妻儿且离婚 再婚,被察明后将其按寺院丛林规矩迁单还俗,被嵩山少林寺逐出师门。 NO.1释永信,排名第一,现任方丈释永信,很多人或许觉得他好像不会功夫,那是因为没人见他施展过,其实,释永信的师傅是少林武学宗师郝释斋,释永信跟着师傅练就了各种绝学,其也是掌握少林72绝技最多的人物。 释永信,1965年9月生于安徽,俗姓刘,名应成,法名永信,自号皖颍上人,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人。第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政协河南省委第十二届委员、常委。现任河南嵩山少林寺方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

少林武八段锦《禅一老师》

少林武八段锦《禅一老师》 口诀: 双手托天理三焦 左右开弓似射雕 调理脾胃需单举 五劳七伤向后瞧 摇头摆尾去心火 攒拳怒目增气力 双手攀足固肾腰 背后七颠百病消 诀窍: 1.双手如按水中瓢指间如夹千斤物 2.不动不呼吸一动一呼吸鼻吸口呼发力呼气收力吸气慢细匀长 3.用意不用力 4.各部位转到位 预备式:【抱气桩】两脚并拢、身体放松、两脚开立(与肩同宽)、重心前移(适应重心后可慢慢前移至脚趾)、两脚后跟外撇、屈膝松胯(如坐高凳)、含胸收腹、下颚微收、舌顶上鄂、头顶若悬(隔墙看物,一定阶段后眼观鼻鼻观心)、两手抱球(一定阶段后可以观想抱光滑的泥球)、五指分开、大拇指向上邻近、松肩。每次15至20分钟。

第一式:【双手托天理三焦】两脚并拢、身体放松、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要慢脚尖着地)、重心前移、两脚后跟外撇、屈膝松胯、抬手、双手捧圆于小腹、鼻子吸气(提手至膻中、憋气)、手翻转、昂头(尽量向后耸拉脖子有刀割感为佳)、呼气(双手上托)、手尽量扭转、保持动作三个呼吸(3的倍数最多36个呼吸)、吸气抬头手扭转下放至膻中(掌心朝下)屏气、呼气掌心向下按,气入丹田、手下放分开两旁、收脚。

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两脚并拢、身体放松、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要慢脚尖着地)、重心前移、两脚后跟外撇、屈膝松胯、抬手、双手捧圆于小腹、鼻子吸气(提手至膻中、憋气)、变手指、摆头(下颚微收)、呼气拉开、保持三个呼气以上、吸气双手收到膻中、下放呼气入丹田。

第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两脚并拢、身体放松、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要慢脚尖着地)、重心前移、两脚后跟外撇、屈膝松胯、抬手、双手捧圆于小腹、鼻子吸气(提手至膻中、憋气)、头向斜上(后脑勺放一边肩膀为标准)、呼气左手向上右手向下以外劳宫为支点进行扭转(保持3个呼吸以上)、吸气双手合与膻中穴、憋气、下落呼气入丹田、结石。(练到额头出微汗为佳)

少林禅与武

博大精深的少林禅与武 提起“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大家也许首先想到的是那神奇的少林武功、那精彩的功夫表演和武侠小说甚至影视剧里把她作为武林泰斗的种种形象。可是今天,我要重点给大家介绍的,是少林寺真真正正的镇寺之宝、少林寺第一绝技、少林寺得以千年不衰的真正奥秘。她不是那宏伟的古迹建筑、不是那高深的武学秘籍、也不是千年流传的历史传说,而是从北魏一直传承到现在,并且在不断演变、发展、传播和完善,到目前为止仍然有着重大积极意义、博大精深的禅宗文化。 著名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曾经说过:在艺术领域,一个人只会画画乃是小技,因为比绘画高一层的是书法,比书法更高一层的是文学;比文学更高的,是富有哲理性的音乐。至此仍非大道,更上一层的,是印度佛学与中国哲理中老庄思想结合发展而成的禅。那么,少林与禅的关系到底怎样?什么是禅?禅与现实社会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禅,是印度梵语“禅那”的简称,印度高僧鸠摩罗什称为“思维修”、西天取经的玄奘叫它“静虑”,日本学者铃木大拙解释为“生活”、而少林寺今天的方丈永信大师却一语道破了禅的现实意义,认为禅即智慧。简单来讲,就是改造思想、自我修养的意思,不注重念经拜佛、也不提倡研究佛法,只要心中能够明心见性,便是证到了无上佛法,这种以坐禅苦心练性为方式修佛的教派即禅宗。可见,禅是一种在认识上、作用上以及对它的修持上都在不断变化的文化,显得高深莫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佛教才有了“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全是错~~~”的缘由。咱们不妨先把这些暂时搁置一边,先从禅的本源开始,让我们一层一层来揭开禅的神秘面纱吧! 根据有关佛经记载:佛祖释伽牟尼在一次灵山法会上讲经说法,这一次与以往不同的是没有用任何语言,而是手持一支曼佗罗花“拈花示众”,众多弟子迷茫难懂,只有他的大弟子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与佛祖心心相印。佛祖释伽牟尼于是说:“我有万千法藏、无上心法,皆付诸摩诃迦叶。”从此,迦叶就成了以“心悟”为特点的佛教宗派---禅宗的首创者。不过,这时候的禅,是古印度的旧禅,讲究苦坐修心,以期心中毫无杂念而达到一心向佛的目的。到了北魏时期,由于得到皇帝的推崇,佛教在中原一带得到了空前昌盛的发展局面,许多印度高僧纷纷来中国传教,其中就有一位后来在中国佛教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他叫达摩,是佛教第二十八代弟子。来到中国以后,达摩先在南京和梁武帝会面,由于两个人对佛教的认识和态度差别较大,话不投机,达摩就渡江北上,来到了嵩山脚下的少林寺。不过,当时达摩所持的思想学说确实有些超前,许多人不认可他的观点。达摩就在寺院后面的山洞中一人默默坐禅苦修,同时,他也在考虑着怎样把禅学的精髓在中国发扬光大的问题。九年下来,他终于明白了,在中国这样有着悠久历史传承的的国度,其文化内涵博大精深,一种外来文化必须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起来,并且不断吸收时代新型要素,才能够很好地扎根、繁殖乃至开花结果。于是,一支中国佛教最大的宗派、最具备中国特色的宗派、影响力最大的宗派---禅宗就在嵩山脚下的少林寺诞生了,少林寺因此成为了中国禅宗无可争议的祖庭,在佛教界具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说实话,达摩所创建的禅宗,并没有脱离多少印度苦禅的影子,还不具备现代禅宗的主要特色。但是,他是第一个把中国文化纳植于印度佛学中的巨人,他的思路,为以后禅宗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为后世继承禅宗思想、发展禅宗精神、改革禅宗方向都奠定了坚固的基石。以至到了唐代,禅宗六祖慧能才提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时期的禅,已经从迦叶的苦禅、达摩的“不说法,不持律”、唯求心印得佛发展到了不需讲究形式、不需讲究目的,甚至不需讲究求佛。只要你心中平静,这一刻,你就是佛了。 由此看来,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特别是禅宗发展到六祖慧能以后,已经完全脱离了印度佛学的痕迹,成为完全中国化的宗教文化。由此,禅宗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特别是中下层

少林禅文化

《少林寺与中国传统文化》题目:少林禅文化 学院:土木建筑工程 专业:工程力学 姓名:刘浪 学号:2012301890037 日期:2014.4.26

少林禅文化 少林寺久享“禅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之誉。中国有佛教第二故乡之称,当佛教在其起源地印度几乎绝迹的今天,印度佛学与中国哲理中老庄思想结合发展而成的禅却从北魏一直传承到现在,并且在不断演变、发展、传播和完善,生生不息。 佛教的文化渊源在印度,而禅宗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它的文化渊源在嵩山,在被誉为“禅宗祖庭”的少林寺。从一花一世界,一笑一菩提中古印度的旧禅在禅宗一祖摩诃迦叶手中产生,到北魏时禅宗第二十八祖亦即中国禅宗始祖达摩一苇渡江来到了嵩山脚下的少林寺传下禅之薪火,(少林寺因此成为了中国禅宗无可争议的祖庭)再到禅宗六祖慧能率弟子南下开南宗与北宗并列,又“一花开五叶”。禅已经完全脱离了印度佛学的痕迹,成为完全中国化的宗教文化。 禅宗流传久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教义和修行方法的简单易行。教内传法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教条化、形式化的弊端,只重考据文字而不重把握精神,会丧失教义的灵魂。针对这种偏颇的倾向,禅宗提出了“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 所谓“教外别传”,是指在教典以外别有一种教义的传授方法。禅宗的简易性,便体现在“见性成佛”的主张上。禅是“静虑”,佛教称安静地深思为禅定。达摩提出一种新的禅定方法,否定了印度佛教那一套修行的阶梯层次和累世修行,主张人人都具有佛性也

就是“本性”,人人都先天地具有成佛的智慧也就是“菩提”,人人都能够通过觉悟佛性而成为佛,尽管何时豁然大悟难以料定。众生之所以未能成佛,是因为对自身的本性没有觉悟。一旦“拨开迷雾见青天”,明心见性,自性就是佛,把佛变为举目常见的平常人。“举足下足,长在道场,是心是情,同归性海”“提水砍柴无非妙道”,在日常劳动生活中都可以顿悟成佛。 中国的禅宗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与中国的儒家、道家思想相融合,并且在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中占据了一个显赫的地位。印度佛学与中国哲理中老庄思想结合发展而成的禅渐渐地超出了宗教,并且向着文化和生活的各个层面渗透。 在文化方面突出个“雅”字,例如“从魏晋南北朝以来,隋、唐、宋、元、明、清,其文学艺术的许多领域,都不能拒绝禅境的诱惑,甚至不能不以禅境为高雅之境。”我们有时也会陷入“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与“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中,我们有时也会渴望佛家禅语:“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心头挂,便是人间好时节”勾勒的平常生活。 从生活层面看,悟禅、参禅,不仅为许多著名的文人雅士所趋附,以之为高标;而且‘平常心是道’的禅风,也使平民大众为之倾心。我们口中常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常说不可说;常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常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常说前生500次的回眸

少林禅修

少林禅修 什么叫“禅”呢?禅是梵语,就是“静虑”的意思。所谓禅修、修禅、参禅、跌坐,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静坐法,气功疗法。 那么,在武林之中,为什么少林能独树一帜呢?少林武功又与禅修有什么关系呢?目前,人们大多知道气功可以祛病延年,殊不知,少林功法是“拳禅一体”,气功是少林功夫之极轨,只有在练好气功的基础上,武功才能亦刚亦柔、变化无穷。 近年来,气功从“迷信”中解放出来,人们从现象上把气功疗法称为软气功,把武术气功称为硬气功,其实,所谓软、硬气功原来均属少林武功范畴之内,这在?《少林宗法阐微》中说得十分清楚。 “柔术之派别,习尚甚繁,而要以气功为始终之则,神功为造诣之精,终以参惯机······”说明气功为武功之准则。 “气功之说有二,一养气、一练气”,呼吸之功,可以使气贯周身,故有鼓气胸肋腹首等处,令人用坚木铁棍猛击,而不觉其痛苦。请看上,这不是在栩栩如生地描述“气断钢丝”、“头碰石碑”“金枪刺喉”等所谓硬气功吗?无疑,今日之民间气功源于少林武功,硬气功师“侯树英”是跟华阴和尚学的本领,这也是佐证。 既然气功在少林武功中如此重要,除必修的坐禅外,是

采取站式的气功,那么具体的练功方法是什么呢?即今天人们所谓的“站桩功”。 站桩的其他姿式的气功一样,不外乎三项要领,即调身,调息,调心。这在《少林宗法阐微》中有详细介绍。 首先介绍了调身,“致于运使之法,以马步为先,又名站步或站桩······苟能于马步练得好,则气贯丹田,强若不倒翁”,这与目前流行的蹲裆式站桩功无甚差别。 然后介绍调息,“呼吸肺为气之府,气乃力之君”,“北派之柔术数十年前,乃有专习练呼吸以增益其气功者,其成功颇觉可惊,因先本寡力之夫,十年呼吸练习之功,已增至两手能举七百数十斤之物”在介绍了调息功效之后,又介绍了慧猛禅师口授秘诀,即呼吸禁忌,即忌初进时太猛;忌尘烟污染之地,忌呼吸以口出气。 最后介绍调心,“忌呼吸时,胡思乱想,大凡人体之气血,行于虚,滞于实,如思想散弛,气必凝结障害,久之则成气痞之病”。 今日之气功锻炼有若干注意事项,这在少林气功中亦有相应规定:“渐进不可猛进,恒心赴之,不可中途仃辍,节戒色欲及狂饮,成功时要静心凝气,涵养谨慎”。 不难看出,少林气功与武功是不可分割的,犹如坚实的地基与万丈高楼组成一体那样。学习少林功法者,应从练习气功入手,才能使“周身之筋脉灵活,骨肉坚实,气血行动

少林禅武医精要(释德建)

德建《少林禅武医精要》 在生活中,只要用心去体悟,每走一步皆是功夫。坐着可以练,站着也可以练,躺在床上也可以练。打好这一基础,就能融会贯通。因为“一即是多”,掌握了“一”也就明白了“多”。例如,平时走路上台阶,可以向两侧走十字步,将压力减轻,而不宜直上。为了建造禅院,我们背负一百多斤的重物上山,有水泥有沙子,此时就可以走十字步。上山后,拿着铁杆,开始铲土挖地,接着推刨子,这都是功夫。推刨子时,可以顺着身体,练腰胯的劲道和脚底的步法。劈柴打砖之时,一拾、一拿、一扔、一接,皆要准;种菜刨地之时,手举锄,用脚蹬,练身体协调,胯、腹往前送,再下压;割麦之时,左手抓麦,右手顺势一割;挑水之时,两脚一蹬,两肩一翻,然后调息、闭气、出气、回气,再呼气,就可以很好的协调身体。在城市中生活的人,长期坐办公室,肩椎易酸痛,此时可以练习晃肩,这很有益处。开车久了,可以手把方向盘,练吐纳,收腹吐气,然后自然放松,这对腰椎间盘很有好处。 平时,我们可以在讲话的时候尝试放慢语速,将两手置于丹田,开始导引,从而保持心平气和。当身体很疲惫的时候,可以使用自然牵引法:头向上引,身体跟着起,脚跟自然提起;落地之时,先落脚,脚跟缓慢着地,然后再屈膝降身。当需要长时间站着讲话的时候,可以使用丹田呼吸法,促使生津化痰,避免口干舌燥。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练功修行,都是参禅的一种表现。练功修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练气,气从何来?来源于丹田。如果仅使用胸腔呼吸,气就不能达到丹田,无法归根。气若不能归根,就易造成胸闷、气短、头晕、疲劳;气若能归根,练功的时候,身体就能自然自在。自然牵引起身体的时候,鼓肚凸腰,气就能回到丹田。 “行”:平日里,许多人走路非常快,似乎是为了不耽误时间。事实上,疾走伤筋,若行得太快会给大脑和心脏带来很大压力。所以,走路也要讲究方法,

佛教实践中的功夫与禅

佛教实践中的功夫与禅 ——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学院的主题演讲 ◎释永信 文章整理:嵩山少林寺武僧团 少林寺是佛教禅宗的第一祖庭(禅宗在中国佛教史和文化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日本、韩国的佛教寺院大多数是禅宗寺院,其影响遍及欧美地区)。但当今社会上多数人对少林寺的认知,只是少林功夫强健体魄,除暴安民。这直接导致了一个令很多人困扰的问题:慈悲与暴力、出世与入世……这些看似对立的问题,怎能同时成为少林寺禅武合一的身份特征?二十年前欧美记者就向我提出这类问题,我写了几篇文章,论述“武术禅”这个方便法门,随着时间的推移,少林“武术禅”得到包括佛教界在内的广泛认同。今天,杜维明教授又把这个问题作为对话的题目抛给我,我很乐意响应,愿借加州伯克利大学这块宝地,和各位教授、老师和同学们一起,重新对话“功夫与禅”——借以深入认知和体验佛教的“实践智慧”。 功夫与禅,对于少林寺来讲,既是信仰问题,也是实践问题。我把我在少林寺30年来的每一天每一刻,无论是禅堂打坐还是现实应对,都当成一个佛教徒的修行实践和精神修炼,带领少林寺传承人和四众弟子秉承祖师的遗教,沿着如理如法、真修实证的道路,既坚守传统、又直面现实,以开放包容、慈悲喜舍的心态面对一切,满怀感恩和欢喜,让“功夫”和“禅”从武术和打坐一步步如实回归祖师微妙本意,生动呈现出无碍无畏、大智大勇、圆融和谐的禅宗智慧,并成就了无数后来者。 下面就从我在少林寺三十三年的亲身经历说起吧—— 一、恢复传统,延续传承,拓展空间。

我1981年到少林寺出家,33年前的少林寺,还没有真正领受到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利益,生存是当时仅剩的二十几位僧人每天面临的最大问题。后来因为旅游的兴起,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少林寺,马上又面临恢复传承空间,培育传承人等问题,传承人的培育则需要僧团队伍和制度建设的恢复重建,多恢复寺庙建筑、多培养僧才,是少林寺也是中国大多数传统寺庙面临的最大现实、当然困难也是可想而知的。在当时的大环境中,传统宗教已被边沿化、文物化,远离了社会生活;沿袭传统开坛讲经说法、聚众布道的方式寻求发展显然行不通,甚至以慈善事业方式寻求发展都会遇到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壁垒。条条大路通罗马,而摆在少林寺眼前最大的传统优势,既可走向社会又能感召人心,只能是少林功夫。 二、在保护中交流、在交流中传承、在对话中弘扬少林文化价值。 1984年在修复少林寺建筑的同时,我率先尝试恢复少林寺武术队;1987年正式恢复少林寺武僧团;1993年我带领少林寺法师和武僧共同组建的少林文化代表团访问台湾,取得巨大成功,成为两岸佛教文化交流中断44年后的首度破冰之旅;此后,少林寺佛教和功夫访问团一发而不可收,走遍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至国王总统,下至当地居民,各个职业、阶层、性别、年龄、乃至语言、种族和信仰之间的阻隔悉皆消融,成为中国文化突破政治与意识形态差异,成功“走出去”、主动参与人类文明对话的先行者。 三、正名、定位:理清被混淆的概念。 为了回应现实社会对少林功夫精神品格的曲解,我从1994年开始著文提出“武术禅”,2002年通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少林功夫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内整个学术界对“少林功夫”达成基本共识:它是由少林僧团世守并积极传扬,在嵩山少林寺特定佛教文化环境中历史地形成的,以禅宗智慧为追求,通过少林僧团以武参禅、以禅引武的修行方式,实现对佛教生命奥义和禅宗智慧认识的实践活动;“禅武合一”的少林功夫是人类进行对话和伟大创造力的见证。

禅宗思想与少林武术

少林武术中的禅宗思想 信息管理学院摘要:少林武术是中华民族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少林寺这种特定的宗教文化环境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历史研究法分析对少林武术中的禅宗思想进行逻辑的分析和归纳总结,使人们对少林武术有个初步的认识。 关键词:少林寺武术禅宗 1、少林武术的起源及发展 少林武术的起源,说法很多,比较可靠的有达摩拳说、僧稠创拳说、隋唐创拳说、明清创拳说等。达摩拳说认为少林武术的创始人是“禅宗初祖”达摩。证据《易筋经》中托名李靖写的序。序中说在后魏孝明帝太和年间,达摩大师自梁适魏,面壁于少林寺。久之发现弟子精神萎靡,昏昏欲睡,为疏筋活络,滑利关节,随传授功法于僧众,并遗有“易筋”“洗髓”二经。后世据此认为少林武术为达摩所传,尊达摩为少林武功之祖。但从古代文献典籍中,却从未发现有关达摩有任何习武或授武之记载; 再者,达摩传的是大乘教与当时少林寺的小乘教格格不入,教派之别,不可能让达摩向少林寺僧传授武技。达摩是“禅宗初祖”不假,但他和同产生于“禅宗祖庭”的少林拳却没有关系。近代武术史家考证,认为此说始于明朝天启四年天台紫凝道人伪造的《易筋经》 ,达摩创少林拳之说,自难立论。安阳师范学院的马爱民教授有多篇文献研究了少林武术的起源问题。如《论我国武术史上的稠禅师与篙山少林寺一兼析北朝时期邺下寺院的武术活动》、《从稠禅师及邺下定晋禅院考察看少林武术发端》、《邺下高僧对少林寺和少林武术的贡献与影响》等,在其研究中得出结果:“少林武术起源在河南安阳”。他根据文献记载准确地推算到:僧稠33岁入少林寺,入寺前已是集佛学思想与武术技能于一身的佛教领袖。田桂菊在《邺下寺院武术与少林武术文化起源研究的新进展》一文中论述了少林寺武祖稠禅师少年习武邺下寺院和受戒为僧的过程,稠禅师是少林寺有文献可考的最早武僧,他少年习武与少林寺无关,与外国信佛高僧也没有关系,少林寺武术的始祖实为北魏时期的稠禅师。少林寺武术的开创和形成不是孤立的,而是对于中国武术这个文化母体的继承和发展,是与武僧们进入少林寺前就学有武艺密不可分的,这些人在进入少林寺后,相互交流,将自己所学武艺传于寺内不会武功的其它僧人,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和少林寺特殊的环境影响下,根据自身生存的需要,在外来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的中国佛教的影响下,才能产生少林寺僧众好武的传统阁。历史上的佛教教义的终极目标都是追求成佛,而寺院内练习武术是以自卫健身,护寺护法为根本目的,僧人习武正是迎合了这一时代需要,才得以在古代佛教寺院中有了合理生存的空间。 2.、禅宗思想概述 禅宗的产生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佛教作为外来宗教若想融入中国文化,必须合乎两个条件:一是具有独特性;二是适应中国原有思想文化发展的轨迹,佛教教义中的因果报应,心性理论和修养方法就是合乎这样的条件而被吸收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中的。佛教传入中国初期为了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而进行了一次自我革新运动,而后又历经僧璨、道信、弘忍、慧能等大德高僧们的不断传承与创新最终经过六祖慧能的改革和创新,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在六祖慧能以后的近百年中,禅宗既吸收了印度大乘空宗(主张一切皆空)和大乘有宗(主张佛性为实有的思想)又继承了我国儒家传统的人性论学说与道家的主静思想,进

少林禅武医精要-2

双脚踏地,双手轻按肚脐下面,眼睛微微合上,然后观想自己的呼吸。吸气时观想肚,呼气时则观想鼻。

双手轻按肚脐下面,呼气时自然提肛收腹,闭嘴,将气呼出,眼睛微微张开;然后身体放松,气自回丹田,鼓肚凹腰,眼睛合上。

疑惑浅释禅武医 釋德建陳瑞燕 有很多初次接触少林禅武医学都有不少疑问, 我们把常见的问题列出并一一作答, 为有志学习少林禅武医的人仕作为参考。 禪武医基礎概念 什么是禅? 禅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人用生命去探索才能知道“禅”是什么。禅是生命跟环境以及自然的关系。禅修的目的是使人可以自然自在地生活,在日常生活当中,甚至遇到困难的时候,都可以保持心平气和,安安然然、自然自在地度过每一天。这是一种生活的文化,也是作为人的尊严。 禅修对生活有何好处?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承受着很大的工作及生活压力,所以容易生气,愤怒,难以心平气和。又因为贪欲过度,终日忙忙碌碌追求名利,使自己疲倦不堪。而且,因为痴迷于一些事物,虽然自己没有能力获得但内心却非要到手不可,使自己陷于無耐、憂傷、紧张或愤怒的境况。人因为过分的贪欲、嗔欲、痴欲,所以难以活出人性的尊严,没有办法活得自然自在、心平气和。贪嗔痴是因,生活困苦、身心疲倦是果。禅修使人提升智慧,让人们步进自然自在、心境愉快的生活,从而明白贪嗔痴伤害个人身心健康、不利于家庭和睦及社会和谐。

何谓“坐禅”? 现今有一个误解,认为盘腿而坐便是坐禅。六祖开示說:“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坐禅品第五)。所以,坐禅是一种心境,而非外表的坐相。六祖明确地指出了不可执着于外相坐姿并说:“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定慧品第四)。坐禅通过“心注一境”、“正审思虑”,修练控制个人的情绪,不受外界欲望的引诱,并使精神集中,心境平和,以减少烦恼,去愚生慧,达到清净无为的境界。 何谓“禅定”? 《六祖坛经》中解释禅定为“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坐禅品第五)所以“禅”是一种心境,不是一个坐姿。就是说,在日常生活当中,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要太执着。一般不修禅的人,会因外界的事情而有很多的反应。例如,升职加薪便高兴不已,没有工作或生意失败便伤心欲绝。但以禅理為生活基础的人,都能以平常心及淡泊心面对日常发生的事情,保持内心不乱,心如古井无波般地平静。 禅武医与坐禅有何关系? 禅武医是一种修禅的法门(方法),是修练者达到坐禅的境界,即是可以心平气和,坚毅地面对生活,活出人的尊严。 何谓禅武医? 禅武医是相辅相成的一门学问。以禅理为做人的基础及指标,以武

少林武术与佛教禅宗

禅武少林精论 26 少林武术与佛教禅宗 文/登封市武术运动管理中心 郑跃峰 作者简介 郑跃峰,早年随少林宗师梁以全习武,中国武术七段,著名少林武术专家,国家级武术裁判,多次担任全国和国际重大武术赛事裁判长、河南省重大武术赛事总裁判长,连续担任第九、十、十一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数万人展演活动和开幕式总导演,两次被登封市政府授予个人三等功,现任登封市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 郑跃峰勤于思考,勇于钻研,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武术理论体系,主编有少林武术教材,执笔创编的《少林拳竞赛套路——拳术、刀术、枪术、剑术、棍术》计60万字的系列丛书在全国发行,结束了少林拳没有规定竞赛套路的历史,使少林拳更规范、科学地普及和推广。多年来,郑跃峰担任河南省武术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少林武术技术理论主讲,并被多次邀请为大专院校授课,培养出了大批世界冠军、全国冠军,为登 封及全国培养了万余名优秀的武术教练员,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武术裁判员。 少林武术起源于少林寺,少林寺 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和“禅宗祖庭”,是驰名海内外的佛教寺院。为此,少林武术与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相互并存和发展,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特色和亮点。少林武术与佛教禅宗的融合,是一种中国佛教形成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与印度佛教融入中国社会而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更彰显了中华五千年文明与外来文化中国本土化的文化特征。 在佛教进入中国之前,中华武术已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少林武术在少林寺建寺之初就已经落迹少林寺。跋陀于公元495年建少林寺,“佛陀一日在洛市见沙门慧光,年方十二,在天街井柱上反碟,一连五百。佛陀奇之。遂劝度为僧。又令弟子道房度得僧稠。光、稠均不出世之人物也”。又北齐稠禅师,邺人也,幼落发为沙弥。时辈甚众,每休暇,常角力腾趠为戏。而禅师以劣势见凌,给侮殴击者相继,禅师羞之。乃入殿中……诸同列又戏殴,禅师曰:‘吾有力,恐不堪于汝。’同列试引其臂,筋骨强劲,殆非人也。方惊疑,禅师曰:‘吾为汝试之。’因入殿中,横塌壁行,自西至东风数百步,又跃首至于梁数四。乃引重千钧,其拳捷骁武劲。” 此记载充分说明了慧光和僧稠在入寺之前就已身怀绝技,后来更多习武者带艺出家并与外界交流,在修行过程中受到佛教禅宗的影响而在有意无意间对原有的武术形态和习武的意识形态进行改造。而少林武术的起源与跋陀和达摩并无什么关系。 少林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多次与外界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大量吸收寺外的各种武术技能,壮大了少林武术的技术体系,为后来形成独特的

少林寺武术与禅宗的关系

少林寺武术与禅宗的关系--关于禅武合一的思考 一、引言 嵩山少林寺乃佛教禅宗之祖庭,也是少林派武术发祥之圣地。少林拳术以其刚劲有力、勇猛敏捷、朴实无华的风格,套路繁多、利于实战。健身延年的特点,威震中外,名冠全球。“拳以寺名,寺以武显”,少林寺凭依少林寺武术之盛名遍传神州,波及寰宇。而少林寺武术的发端、繁衍受佛教禅宗的影响也可谓至深至远。诚如日本佛教史学者镛田茂雄所言:“中国武术的背后有禅的思想和炼身术。”禅宗思想对少林寺武术的影响作用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表现在少林拳法中心意的持守锻炼、拳法的内功修为,以及习武的宗旨与戒约、武德等几个方面。 二、佛教禅宗对少林寺武术的影响浅析 2.1少林寺武术中心意的持守 2.1.1以禅的调心法为拳法的炼心法则 少林寺武术内功中的上乘功夫,注重养气调心,超于神化,实以心意之持守为要。《少林拳术秘诀》云:“上乘技击术,总以有几分禅机,方能活泼镇静,所谓超乎寰中,得其象外民也。”古人喻参禅如用兵,这里反过来说技击如禅机,需有超越有为的、深沉而又镇静活泼的心态为本,才能立于阴阳不测之地,随机发用。《少林宗法》第一篇,以“参贯禅机,超脱于生死怖畏之域”为拳术之“极致所归”。以生命拼搏的技击术,是须有一种置生死于度外的大无畏精神,参禅悟道,解除对死的恐惧,放下自我的执着,当然极有利于搏击致胜之道。 2.1.2少林派传徒授艺,尤其强调锻炼心意,参透禅机 清末麻阳人滕黑子,师事少林巨人智远上人专攻少林拳法,师则授之佛门精义要旨:一为解脱功夫。佛门十三宗,解脱之法以禅宗为最,因禅宗崇尚超悟,而解脱乃是超悟之不二法门,佛氏明心见性之具诠。而“技击之艺,须与身心解脱之法并进,不可视为缓图也。”其二静悟与无恐怖心。禅门以静默参证神机,进而求彻悟,“于是始有内外交修之旨,身心两修之功,其技乃别开一生面,而非复何日之景象矣。” 清末武术名家李镜源曾受教于某僧,僧云:“究不离乎灵魂躯壳,交相修养,始克涅槃正果,悟彻真如。”并告之以三则习武心要:一曰欲学技击先学不动心。只有做到无君泰然,百体从令,技击始有超神入化之境。二曰欲学技击先学数息。数息之功,即不动心之道,所谓气静则神恬,神恬则气足。技击臻此境界,而后可称上第,可称绝技。三曰欲学技击必须破生死关头。佛门之毕生修养,乃以此为究竟证悟,勘破尘根,悟彻轮回,而后可以神明以法之中,超其象于尘磕之外。李镜源是寺僧指点后,用功多年,参透儒书释典,悟生死之机,而其技击术亦冠绝古今。 2.1.3少林寺武术的拳势功法中亦贯穿着心意的锻炼 少林寺拳谱中指出:“手到不如身到,身到不如心到,先到以心,后到以身。”出必中的,心一动而后百体从令。少林寺拳谱中又说:“耳与心合多益精,目与心合多益明,口与心合多益勇,鼻与心合多益力,手与心合更疾快。”“五行相合一气,心一动而内劲生”,强调的仍是心的作用。 少林拳二十四字秘诀中有“呼吸动静”一句,释云:“人生惟生死为一大关头。此关不破,则种种障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