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汉服的发展史

汉服的发展史

汉服的发展史

一、什么是汉服

二、汉服的样式特征

三、汉服的消亡

四、汉服礼服的内涵

五、历代汉服展示

一、什么是汉服

汉民族传统服饰 (简称“汉服”),主要是指约西元前二十一世纪至西元十七世纪中

叶(明末清初)这近四千年中,在华夏民族(汉后又称汉民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

-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

别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和装饰体系;或者说“汉民族传统服饰 (汉服)”是从夏商周到

明朝,在“华夏-汉”民族主体人群所穿着的服饰为基础上,自然发展演变形成的具有明

显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总体集合。

在先秦时期,华夏族区别于其他文化群体的标志之一,便是外在形象。

种与“胡服”相对存在的概念为“衣裳”,如“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 《易经·系

辞下》]、“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诗经·曹风·蜉蝣》] 这也是“华夏”之称的来历。《尚书正义》注“华夏”:“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即使唐代以后,人们还在用“华服”来区别“胡服”,如“华服萧条,鞠为茂

草”[《宋书》卷九五列 ]、“改华服以就胡,变雅音而入郑”[《旧唐书·文苑传上·谢

偃传》 ]。先秦两汉时期,人们通常用“衣冠”来指称华夏之服。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 故而中国享有“衣

冠古国”的美誉。

与“汉服”词汇相关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卷九六下西域传第六十六下渠犂传:

“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归其国,治宫室,作徼道周卫”这里的“汉”主要是指汉朝,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值得一提的是汉承秦制[《后汉书·志·第二十九·舆服上》],衣冠是在先秦服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汉衣服制度”也就是“华夏衣冠制度”。

唐代,华服又有一个新的名称“唐服”又叫霓裳。《旧唐书》 ],如“耋老千人拜且泣……今子孙未忍忘唐服,朝廷尚念之乎?兵何日来?”[《新唐书》 ]、“公主始解唐

服而衣胡服,以一妪侍,出楼前西向拜。”

[《旧唐书》 ] 又如白居易的《缚戎人》云:“一落蕃中四十载,身著皮裘系毛带。

唯话正朝服汉仪,敛衣整巾潜泪垂。”将吐蕃服装与唐服相对比较,并把穿唐服与“汉家

礼仪”联系起来;元稹也有《缚戎人》:“眼穿东日望尧云,肠断正朝梳汉发。”前句描

写心向大唐,后句“梳汉发”正是簪笄礼的别称。因此,狭义唐服或唐装就是指称华夏衣冠。

到了宋元明时期,一些异族统治者明确地用“汉服”来指称汉人服饰,如“辽国自太

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

制也。”[《辽史》卷五五志 ] 元代修《辽史》时,甚至专门为汉服开辟了一个“汉服条”(《辽史》卷五六志第二五仪卫志二汉服条)。

近古以来,汉服已经不是单纯的辨别尊卑等级的工具了,还具备了标志民族、社稷存

亡的功能,例如金人天会间下令“薙发易服”,不如金人式者死,李邈等就坚决不从而死。明太祖朱元璋把蒙古人逐回漠北,定鼎南京后,随即下令易服,“壬子,诏衣冠如唐

制”[《明史》卷二本纪太祖二 ],也是这个道理。

二、汉服的样式特征

汉服,作为汉民族的主要标志,它的主要特征为交领、右衽、系带、宽袖;又以盘领、直领(对襟)等特征为非主流的补充形式。

所谓交领,是指汉服的左右两边衣襟垂直相交,在领口处形成一个英文字母“Y

的形状;右衽呢,是指左右衣襟相交的时候,是左边的衣片压在右边的衣片上,是衣

衽的出口位于右侧;通过身体左右两边衣襟上的带子相系;

宽袖,顾名思义,是指汉服的袖子一般比较宽大。当然了,这里的宽袖,主要说的是

礼服系列,为了便于生产劳动,人们日常生活种穿的的常服,袖子是不会很宽大的。

汉服的基本款式大约有九类,在基本款式下又因其领口、袖型、束腰、裁剪方式等的

不同变化演绎出几百种款式。

体衣大致可分为3类:

1. 上衣下裳制(衣裳类)

2. 上下连裳制(深衣类)

3. 上下通裁制(通裁类)

(一)上衣下裳制:

上衣下裳制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服制,为了表示尊重传统,后世最高级别的礼服一直是

衣裳制。

衣裳制的“衣”即上衣,礼服上衣一般是交领大袖,女子服装的上衣多为襦、衫、袄、半臂,袿衣等。

下衣主要有裙裳和胫衣两类,也包括襜(裳)、蔽膝等附属

(二)上下连裳制:

上下连裳的服制也称为“深衣制”。深衣起源于先秦,虽然是一件长衣,但华夏先民

在裁剪时是把上衣与下裳分开来裁,然后再缝成一体,以表示对传统法度观念的尊承。

深衣制的衣服按衣襟样式分为直裾、曲裾,有随着时节的冷暖变更有单复、薄厚之分,如襌衣、襜褕、复袍

(三)上下通裁制:

由于在频繁的社会活动中行动不便,汉服男子的制式从衣裳发展到深衣,而分开裁剪

再拼接还是觉得麻烦,于是又发展成了上下通裁的长衫。

大胆开放的隋唐新风开始了汉服第三种制式的风尚。至宋明,上下通裁的袍衫、褙子

等风行一度。

三、汉服的消亡

顺治二年清政府颁布剃发易服令,“剃发”针对的是“束发簪缨冕旒冠笄”;“易服”针对的是“交领右衽宽袍大袖”。“剃发易服”制度,强迫汉人穿着满人服饰,留满人发型。汉人反抗这种血腥民族压迫政策,结果更酿成“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样的惨剧,为了维护衣冠,死亡的汉人无法计算。

虽然在汉人的反抗下,清政府颁布“十从十不从”,但汉服的消亡已不可逆转,就这样,在统治者的淫威和屠刀下,美丽的汉服消亡了

十从十不从”,即:服装上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

从少不从,儒从而僧道不从,娼从而优伶不从;以及: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国号从而官号

不从,役税从而语言文字不从。

四、汉服礼服的内涵

汉服有常服和礼服之分,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冕服

是中国历代帝王最隆重的服装,用于祭典

延最上面的木板,又称冕板,前圆后方,象征天圆地方之意。后面比前面应

高出一寸,使呈向前倾斜之势,即有前俯之状,象征国王应关怀百姓的含义,冕的名

称即由此而来

旒冕板两端下垂的玉串。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

帽卷即帽身,图中没有标出。帽卷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骨架,表裱玄色纱,里裱朱色纱做成。

玉笄插在帽卷两边的纽孔中,用于固定头发。

武帽卷底部的帽圈,用金片镶成。

缨冕板左右垂下的红丝绳,在颔下系结,用于固定。

充耳缨上左右各一块的黄玉,悬挂于两耳边,象征君王不能轻信谗言。天河带冕板上垂下来的一条红丝带,长度可以垂到下身。

交领右衽汉服标准的领口式样,外观如英文y。右衽指领子系向身体右边。方向不可以相反,左衽为异族或死者的样式。

大带由丝织物制成的腰带

革带由皮革制成的腰带

蔽膝如图从腰带垂下的衣物,因为用于遮蔽膝盖而得名。

赤舄如图,与冕服配套的鞋子。

“十二纹章”就是以十二种固定的文饰,或画、或织、或绣在天子及诸侯的官服上。一种文饰称为一章,并以饰章的多寡来表示等威,而且一章有一个含义。十二纹章来源于古代华夏族部落的图腾崇拜,是中华皇权的神圣象征。

日、月、星辰-取其照临;

山-取其稳重;

龙-取其应变;

华虫(一种雉鸟)-取其文丽;

宗彝(一种祭祀礼器,后来在其中绘一虎一猴)-取其忠孝;

藻(水草)-取其洁净;

火-取其光明;

粉米(白米)-取其滋养;

黼(斧形)-取其决断;

黻(常作亚形,或两兽相背形)-取其明辨。

五、历代汉服展示

2021年3月22日

汉服由来及简介

简介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溯源 汉服起源于华夏文明肇始的炎黄时代,定型于春秋战国,汉民族在汉朝正式形成后遂有汉服之名。此后,历朝历代均有沿革,但其基本特点从未改变。宋明两朝为汉服的集大成时代, 古朴、典雅、华贵、明快等多种风格并存,百花齐放,形成了蔚为大观的汉服体系。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隐扣束带、宽袍大袖,不用扣子,而用绳带

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礼服制式严谨,为正式场合穿的服饰;常服一般去掉大袖,适合百姓日常起居。以衣冠(汉服)、礼仪(汉礼)为表征的中国,被邻国评为衣冠之国、礼仪之邦。汉服运动是旨在以复兴汉民族传统服饰为媒介,引导人们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思考,寻回失落的华夏情节,由物质的汉服导向精神的文明,并最终实现传统中华文化向现代转型的社会文化复兴运动。“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与华夏衣冠(汉服)相应的礼不是形式,而是民族历史之积淀,民族之根脉,汉服之美更须礼仪之大的依托。礼的卑己尊人、长幼有序、严密规范诠释着华夏社会的理想,而庄重、纯正、质朴的周礼更充分的发挥了礼的内涵。汉服属广义的礼的范畴,通过礼仪的形式,指向华夏文明的内涵,因此汉服是礼与仁的统一。

汉服发展历程

神话及传说时代汉服(前26世纪初—前21世纪初) 夏朝汉服(前22世纪末—前17世纪初) 神话及传说起源——中华始祖,传说中的上古帝王轩辕氏黄帝统一华夏部落。在他治下,政治安定,文化进步,国势强盛,有很多的发明和创作,如文字,农业,音乐,历法等。黄帝的正妃嫘祖,传说中就是她首创养蚕制丝织绢,从而发明了汉服。嫘祖衣被天下,丝美中华,西周以来,奉为中华母祖,尊为先蚕。 中国汉服文化——商周汉服(前17世纪初—前711年) 商朝汉服样式 商朝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这一时期的服装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上衣和下裳(裙)。袖口较窄,没有扣子,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蔽膝”,用来遮蔽膝盖。 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冷色。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

上衣下裳:据考证,商朝时期就出现了上衣下裳(注:上穿衣下穿裳(裙),上下配套)款式,只不过那时的上袖子较短,下裳也较窄,那时已出现交领。常服礼服那时就已分开,礼服制度,初步建立在那时,但还不完善。上衣下裳为举国通行的统一款式。综上所述,那时民族服装属性已经确立,上衣下裳为漢服体系的第一个款式,也是在后期属于最本原的款式。 发型:初期男子编辫,后期则将编好的辫盘到头顶,成为后来男子束发(漢族男子发式)的基础。 冠帽巾:那时已有了冠的雏形。 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而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为宽松。衣袖有大小两种样式,领子通用交领右衽。不使用钮扣,一般腰间系带,有的在腰上还挂有玉制饰物。裙或裤的长度短的及膝,长的及地。 冠服制度:西周最大的贡献以及对于后世的影响就是礼服制度(也叫冠服制度)的完善。西周时期的礼服制度也是上衣下裳款式,但衣裳要有等级,要有章纹,出现组玉等相关礼服配件。 冠帽巾:那时的冠已发展齐全完善,基本后世的冠在当时都可以看到,有鹊尾冠,尚冠,长冠,筒冠,冕,弁等。帽类在当时亦有了雏形。 中国汉服文化——东周(春秋战国)(前711年—前256年)

汉服的传承与发展历程(同袍必读系列)

汉服的传承与发展历程 清朝剃发易服,禁穿汉服,满洲旗装马褂由此普及,唐装、中装徒有其名 【汉服运动–同袍必读系列】……………………………………………… (一)、汉服才是中国人的传统服饰,现在所谓的“唐装”“中装”其实就是满清旗装马褂的变种 汉服,是中国华夏族(汉族先民)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华夏衣冠、汉装、华服,主要是指公元17世纪中叶之前,华夏族(汉族先民)以民族文化为基础,形成的具有民族特点的服装饰体系,即明末清初以前汉人所着的、具有浓郁汉族民族风格的一系列民族服饰的总体集合。 汉服历史悠久,自商周时期到明朝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中,汉族的服饰制度没有大的改变,华夏族(汉人)一直穿着汉服。一直到三百多年前的清朝初年,这一服饰制度才崩溃。 汉服最早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传承到明代,连绵三四千年,华夏人民(汉族)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自炎黄时代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代的规范制式,到了汉朝已全面完善并普及,汉人汉服由此得名。汉服自身内部体系非常完备,历经千年的发展,服制成熟,不仅本身种类丰富而且配饰是也非常繁多丰富。汉服的款式、形制、用料、剪裁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着明显的不同,但主体部分相同。 在中国传统社会,衣冠服饰被视为“治天下”之道。“黄帝、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儒教神道设教的一部分。“乗殷之辂,服周之冕”是儒家治国思想的要义。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汉人对汉衣冠的认同也成为了民族意识的一部分。 汉服象征着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汉服还通过儒家和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东亚各国,如日本、韩国、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国的民族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日本、韩国、朝鲜的民族服装更是直接从汉服演变而来。但汉服不能与“唐装”、“和服”、“韩服”相混淆。 “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这里的“汉”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即《周礼》《仪礼》《礼记》里的冠服体系,因为汉朝的礼仪制度由汉高祖的太常叔孙通依据夏商周三代礼仪制度所制定。 汉朝是中国最重要、最强盛的王朝之一,也是中国封建王朝以中央集权的国家概念最早、最完备、最先进、最强大的王朝,汉人的称谓由此而来。在两汉四百多年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汉域本土民族文化蓬勃发展,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和审美成就。在经济、科技、文化、军事上全面领先于当时世界的汉帝国,为华夏儿女留下了永远的自豪。今天,占据绝大多数的中国主体民族“汉族”,就是以汉朝的名字命名的。 五胡乱华之时,原先在中原地区的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民大量逃亡到南方,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种,而逐渐把江南开发成繁华富庶之地,这一事件史称“ 衣冠南渡”。 到了宋、元、明时期,异族明确地用“汉服”来指称汉人衣冠,如“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金国熙宗甚至“循汉俗,服汉衣冠,尽忘本国言语”。满清以此为鉴,对服汉衣冠、束发者治重罪,用屠刀强迫全体汉人剃发易服,汉服遂亡。

汉服的发展史

汉服的发展史 一、什么是汉服 二、汉服的样式特征 三、汉服的消亡 四、汉服礼服的内涵 五、历代汉服展示 一、什么是汉服 汉民族传统服饰 (简称“汉服”),主要是指约西元前二十一世纪至西元十七世纪中 叶(明末清初)这近四千年中,在华夏民族(汉后又称汉民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 -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 别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和装饰体系;或者说“汉民族传统服饰 (汉服)”是从夏商周到 明朝,在“华夏-汉”民族主体人群所穿着的服饰为基础上,自然发展演变形成的具有明 显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总体集合。 在先秦时期,华夏族区别于其他文化群体的标志之一,便是外在形象。 种与“胡服”相对存在的概念为“衣裳”,如“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 《易经·系 辞下》]、“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诗经·曹风·蜉蝣》] 这也是“华夏”之称的来历。《尚书正义》注“华夏”:“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即使唐代以后,人们还在用“华服”来区别“胡服”,如“华服萧条,鞠为茂 草”[《宋书》卷九五列 ]、“改华服以就胡,变雅音而入郑”[《旧唐书·文苑传上·谢 偃传》 ]。先秦两汉时期,人们通常用“衣冠”来指称华夏之服。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 故而中国享有“衣 冠古国”的美誉。 与“汉服”词汇相关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卷九六下西域传第六十六下渠犂传: “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归其国,治宫室,作徼道周卫”这里的“汉”主要是指汉朝,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值得一提的是汉承秦制[《后汉书·志·第二十九·舆服上》],衣冠是在先秦服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汉衣服制度”也就是“华夏衣冠制度”。 唐代,华服又有一个新的名称“唐服”又叫霓裳。《旧唐书》 ],如“耋老千人拜且泣……今子孙未忍忘唐服,朝廷尚念之乎?兵何日来?”[《新唐书》 ]、“公主始解唐 服而衣胡服,以一妪侍,出楼前西向拜。”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与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与历史演变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国家,中国有着丰富的文化 遗产。其中,古代服饰文化可以说是这个国家历史演变的重要组 成部分之一。这种文化渊源流深,历经沧桑,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一、古代服饰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黄河流域和 长江流域。这时期的先民们穿着兽皮和树皮等简单的衣物度日。 到了商代和周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丝绸等更加高 级的材料来制作衣服。这时期的服饰不仅是生活必需品,还意味 着人们的地位和身份。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古代服饰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当时的各 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风格,其中以楚国和齐国最为著名。古代服饰文化在这个时期不仅反映了各个地域的文化特点,还反 映了不同社会阶层的身份差别。 到了汉代时期,中国的服饰文化进一步发展,服饰款式也变得 更加多样化。当时的汉服非常华丽,颜色丰富,款式精致。由于

汉族人的衣着习惯在后来的历史演变中影响了整个中华文明,所 以汉服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代表。 二、古代服饰文化的特点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强调身份地位 古代服饰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分层有着密切联系。高级官员、 贵族和皇帝都有着独特的衣着规定,能够一眼看出其身份地位与 级别。 2.重视颜色和图案 古代服饰文化认为颜色和图案可以反映人的个性和气质。不同 的服饰颜色和图案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寓意,比如黄色代表皇家,红色代表吉祥和喜庆等。 3.强调礼仪和低调

在古代的儒家礼仪文化中,服饰很重要。穿着得体,得体而为之,尤其是在重大场合,意味深长的服饰可以展现出一个人的修养和内涵。 三、古代服饰文化对当代的影响 虽然现代的服饰风格和古代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对现代的人们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古代服饰文化的传承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文化底蕴,认识到自己的文化身份。其次,古代服饰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美的元素,可以在现代设计中寻找灵感和启示。最后,古代服饰文化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等多个方面都带来了启示和教益。 四、结语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影响并启迪着现代人们的审美和生活方式,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代服饰文化及其演变史

古代服饰文化及其演变史 古代服饰文化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古代文化的 重要载体,也是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发展变化的象征。 本文将从古代服饰的起源、演变及其文化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古代服饰的起源 古代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人类时期。在那个时候,人类还 未学会编织,只有用兽皮、树叶、草等简单材料来遮体。进入新 石器时代,人类学会了织布和缝制技术,出现了最早的布料和服饰。在中国,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就出现了被称为“裘”的毛皮制品,它是古代中国最早的服饰之一。 二、古代服饰的演变 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古代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 风格。在古代中国,商代服饰以穿上长袍,束带为主。而随着周 朝的兴起,随之而来的是属于周朝的那些华丽的服饰。到了春秋 战国时期,服饰趋于华丽多样,服饰上的装饰性更加丰富。

随着汉朝的兴起,汉服作为中国古代服饰的代表开始崭露头角。从演变与发展上看,汉服在商周汉三个历史时期的基础上,并吸 收了外来文化,汉朝华丽、精致的服饰成为古代服饰中的佼佼者,并影响了后来的服饰潮流。 三、古代服饰的文化意义 古代服饰不仅仅是人们生活中的物质需要,更是文化意义、审 美意义和社会意义的象征。首先,古代服饰是人们文化认同的重 要体现。服饰不仅仅是简单的物品,还承载着人们的价值观、世 界观和审美观念。其次,古代服饰也是社会地位等级的象征。在 古代中国,衣着的颜色、款式、装饰等方面往往与身份地位有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等级制度。还有一点,古代服饰还是 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的代表。服饰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 的一部分,不仅仅是一种宣扬时尚潮流的手段,还有强烈的文化 内涵和时代色彩。 四、古代服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古代服饰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更 好地传承与保护。首先,良好的传承方式对于古代服饰文化的发

清代汉服发展历程

清代汉服发展历程 清代汉服发展历程可从康熙时期开始,当时满族统治者康熙皇帝提倡“宽容政策”和“多元文化”,并逐渐接受了部分汉族服饰,为清代汉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康熙时期,汉族服饰逐渐融入满族服饰,形成了一种新的服饰风格。这一时期的汉服主要包括衫、襦、短褂、袍等。 雍正时期,满族统治者开始加强对汉族服饰的控制。为了防止汉服对满族服饰的影响,雍正皇帝颁布了一系列禁令,限制汉族人穿戴汉服。然而,由于满族统治者不再强调对汉族文化的排斥,汉服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乾隆时期,汉服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乾隆皇帝喜欢穿汉服,经常穿戴汉服出巡。这一时期的汉服,不再受到明代汉服的束缚,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比如衣袖的宽松和裙摆的蓬松等。 嘉庆时期,汉族服饰再次受到限制。嘉庆皇帝出台了一系列禁令,规定汉族人只能穿满族服饰,并禁止汉族人穿汉服。这一时期的汉服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汉族服饰的风格也与以前有了明显的差异。 道光时期,汉服再度出现了一些变化。道光皇帝对汉服的限制放松,人们开始重新穿戴汉服。这一时期的汉服,重新回到了明代汉服的风格,更加注重衣袂的飞扬和裙摆的蓬松。

咸丰时期,汉服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咸丰皇帝非常喜欢穿戴汉服,他经常穿汉服接见大臣,对汉服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的汉服,不仅在款式上更加华丽,而且在细节上更加精致,堪称汉服发展的巅峰之作。 同治时期,汉族服饰再次受到限制。同治皇帝出台了一系列禁令,规定汉族人只能穿满族服饰,汉服再度面临压制和遭受排斥。这一时期的汉服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人们再次被迫改穿满族服饰。 光绪时期,汉族服饰逐渐恢复,人们重新开始穿戴汉服。这一时期的汉服受到了民族主义思潮的推动,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也促使了汉服的发展。 总的来说,清代汉服发展历程经历了起起落落,受到了满族统治者的限制和排斥,但在一些时期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康熙、乾隆和咸丰时期是汉服发展的高峰期,而嘉庆和同治时期则是汉服发展受到压制的时期。光绪时期,汉族服饰逐渐恢复,人们重新开始穿戴汉服,为中国传统服饰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服发展历程

汉服发展历程 汉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汉代以前。下面是汉服发展的主要历程。 汉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华夏文明,最早的汉服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古代文明。古代华夏先民主要以裘皮为衣服,随着时代的进步,他们开始使用织布技术,制作出更加丰富多样的服装。 到了商代,汉服的基本形态开始逐渐形成。商代的汉服以束腰身著,长袍腰带为主要特征。到了周代,汉服的样式更趋多样化,成为当时各个阶层的区分和身份的标志。其中,礼服和冠带是周代汉服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历史的发展,汉族的衣服逐渐演变为包袱衫和襦裙。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汉服的样式更加多元化。其中,汉民族子民开始穿戴深衣,祭祀时则穿着祭袍,这是汉服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到了秦汉时期,汉服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制度,汉服也因此规范化和统一化。在这个时期,围腰的裙子是主要的汉服款式。而汉代则进一步规范了汉服的款式和使用,成为后世汉服研究的重要依据。 随着历史的发展,汉服逐渐受到异族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北方游牧民族的衣着装饰。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开始发生显著变化,多为窄袖和细衫。唐代汉服的样式更趋宽松和华丽,

衣袖长而宽大,衣襟有明显的对襟和交叉。 宋代是汉服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它兼收并蓄了契丹、夏、南诏等少数民族服饰的风格。元代则继续这种趋势,加入了西域的影响,使得汉服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明代是中国汉族服饰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明代中期,汉族服饰开始逐渐恢复传统风格。到了清朝,汉服的样式又受到了满族的影响,汉族子民逐渐用满族的服饰作为身份标志,汉服的样式逐渐被淘汰。 20世纪初,随着新思潮的出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汉服开始被西方服饰取而代之。直到20世纪80年代,汉服才重新受到关注。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穿汉服,并举办各种汉服文化节庆活动,对汉族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 总结起来,汉服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华夏文明,经历了起伏和变迁,吸收了不同文化的影响,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紧密相连。汉服的发展,不仅是中国服饰的发展,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的一部分。

国风服饰的发展史

国风服饰的发展史 1.先秦时期:妇女不穿裤子穿裙子,人们常说的衣裳指的是衣服和裙子,上为衣,下为裳。 2.汉朝时期:最有名的是留仙裙,而且汉朝女人每层衣服的领子必须露出。层层叠叠可以超过3层,名曰三重衣。 3.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时的条纹间色裙走红,飘逸的长裙是诸位贵族女士的标配,而曳地五尺是常用标准,宽大的袖口缀有不同颜色的袖贴,条纹间色长裙让视觉很有跳跃感。 4.隋唐时期:隋朝时隋文帝厉行节俭,衣着简朴,不注重服装的等级尊卑,在位时平时只戴乌纱帽。到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服饰也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唐朝时期的女子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 5.宋辽夏金元: 宋代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辽、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饰则分别具有契丹、党项、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点。各民族服饰再度交流与融合。 6.明代: 恢复汉族的传统,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汉服服饰制度。明代皇帝戴乌纱折上巾(乌纱翼善冠),帽翅自后部向上竖起。明初要求衣冠恢复唐制,其法服的式样与唐代相近,只是将进贤冠改为梁冠,又增加了忠靖冠等冠式。

7.清代: 清王朝取代朱明,即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 8.民国时期: (1)男装:民国初年出现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穿着中西装都戴礼帽,被认为是最庄重的服饰。20年代前后出现中山装、逐渐在城市普及。广大农村一直沿用传统的袄裤,头戴毡帽或斗笠,脚着自家缝纳的布鞋。 (2)女装:辛亥革命带来了多样化,一身袄裤之外,又多穿用袄裙套装。20年代以来,妇女喜爱旗袍,旗袍逐渐成为时装而不衰。 9.现代服饰:中山装渐成男子主体服装,此外流行过军便装,人民装;女装受苏联影响,连衣裙风靡城市,此外还流行过列宁装等。但在农村,上衣下裤一直是大多数农民的传统装束。1978年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体现时代精神、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服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面貌簇新。

汉服发展历史

汉服发展历史 汉服是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而成。它承载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本文将以汉服发展历史为主题,探讨汉服的起源、演变和现代发展。 汉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夏、商、周时期。在这个时期,人们主要穿着衣裳,布料简单,制作粗糙。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汉族文化开始繁荣,服饰也逐渐丰富起来。当时的汉族人民已经开始使用丝绸作为服装材料,并在服装上加入了一些装饰,如腰带、衣襟和袖口等。 到了秦汉时期,汉族服饰开始呈现出了独特的特点。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严格的服饰规定,要求人们按照等级身份穿着不同的服装。这时期的汉服以直裾、襟褶、袖口、领子等特点为主,注重穿着的整齐和庄重。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服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服饰文化最为丰富的时期之一。唐代的汉服造型多变,色彩丰富,装饰精美。男性常常穿着长袍、长褂和长裤,女性则穿着长袍、长裙和长褙。这些服饰在设计上注重了色彩的搭配和图案的精美,展现了唐代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独特魅力。 随着宋朝的兴起,汉服逐渐回归简约。宋代的汉服以直裾、大袖和短褙为主,注重穿着的舒适和自然。特别是宋徽宗时期,汉服更是

达到了极致的简约风格,被誉为“衣冠之国”。 到了明清时期,汉服逐渐被满族的服饰所取代。在清朝,满族的服饰成为主流,同时也对汉族的服饰造成了影响。此时期的汉服主要采用青色、黑色等素色布料,注重服饰的庄重和严谨。 近代以后,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汉服逐渐式微。直到20世纪末,汉服才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当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汉服文化,寻求传统文化的归宿。一些爱好者开始研究汉服的制作工艺和穿着方式,并且积极参与到汉服的推广和传承中去。 如今,汉服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和婚礼等场合,人们穿着汉服,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风采。同时,汉服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使者。 总结起来,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原始时期的简单布料到唐宋时期的繁盛,再到近代的衰落和复兴,汉服见证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如今,汉服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展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希望在未来,汉服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服饰的历史可以上溯至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服饰主要以树叶、兽皮、鸟羽等为材料,形式简单、粗糙。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服饰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和制度。 1. 先秦时期: 商、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服饰的成熟期。这一时期的服饰主要由上衣、下裳两部分组成,主要是深衣的形式。此外,还出现了冠、冕等礼服形式。 2.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古代服饰进一步发展。秦朝时期,服饰以黑色和红色为主色调,强调华丽的装饰和细节。而汉朝时期,服饰则更加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出现了许多方便日常穿着的款式。 3.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服饰的变革期。这一时期,士大夫阶层兴起了一股追求奢华、讲究风度的风气,服饰以宽衣博带为主,呈现出飘逸、柔美的风格。 4.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服饰的繁荣期。这一时期的服饰融合了中原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元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特色。女性服饰以华丽的色彩和繁复的款式为特点,如唐装、

汉服等。 5. 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期。这一时期的服饰以简洁、清新、典雅为特点,强调自然、舒适、实用的设计理念。同时,还出现了许多新的服饰款式和服饰文化,如宋裙、元袍等。 6. 明朝和清朝: 明朝和清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期。这一时期的服饰在款式、色彩、材料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和变革。明朝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服饰款式和工艺技术,如明式旗袍、蟒袍等;而清朝时期则出现了许多新的服饰元素和风格,如满族传统服饰与汉族传统服饰的融合等。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服饰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特色和风格。这些服饰不仅具有实用性和舒适性,更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服发展史

汉服发展史 汉服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格气质,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可以说是中国“礼仪之邦”的体现,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汉服不但是一件衣裳,而是包括衣、冠、发式、面饰、鞋、饰物等共同组合的整体的礼仪系统。其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褒衣宽袖、系带隐扣,讲究天人合一,以其平淡自然、柔美流畅、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气质,展现柔静安逸、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体现中国人平和自然、与世无争、宽厚仁爱的人生境界。 汉服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起源于黄帝时代,定型于周朝,传承于秦朝。在历史的传承和发展中,汉服是一个比较独立的服饰体系,也形成了比较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风貌,并形成了比较鲜明的特色。

冠服开始初步形成,服装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上衣和下裙;一般以小袖居多,而且没有扣子,大多衣服的长度在膝盖上下,不分尊卑,全部都制成上下两截。穿在上身的那一截,称做衣;穿在下身的那一截,称做裳。 汉服基本定型。周朝末年,多国并存,每个国家受到风土人情、百家学说影响,服饰空前丰富。另一方面,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其短衫、长裤、靴子等费非常有特色的胡服,给汉服的发展添加了新的元素。 秦汉时期的汉服得到了一定的传承。承前朝的影响,仍以袍为典型,分为曲裾和直裾,袖也有长短两种样式。秦朝男女日常生活中服饰形制相差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的是男子腰间系

魏晋时期 魏晋时期,服饰制度在秦汉的基础上发展,南北朝时期的服饰与之前也有了相当大的不同。此时期,八王之乱带来了五胡乱华,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随后,北朝先后建立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与之对应,南朝有宋齐梁陈。因此,这个时期汉服最大的特点就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服饰以宽松舒适为主,男子用巾包头,好佩戴假鬓,袖口肥大,不受束缚。魏晋时期的汉服,不管男女,都以大袖为主,尽显飘逸风流。

中国服饰发展史总结

中国服饰发展史总结 中国服饰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随着时代的演变和文化的交融,中国服饰不断发展、演进,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以下是中国服饰发展史的总结内容: 1. 新石器时代服饰(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1600年):新石 器时代是中国人类文明的起源时期,服饰简单朴素,多以兽皮、兽骨、竹简等为材料制作衣物。在这个时期,服饰主要以保暖和保护身体为目的,没有过多的装饰。 2. 古代服饰(公元前1600年-公元1840年):古代服饰的发 展主要受到周、秦、汉、唐、宋、明、清等朝代的影响。这个时期的服饰逐渐丰富,不再只是保暖的工具,注重美感和社会地位的体现。例如,汉代的袍子和襦裙成为了主要的服饰,唐朝时期的华丽服饰展现了盛世的豪华。 3. 民国时期服饰(1912年-1949年):民国时期的服饰带有现 代化和西方化的影响。随着国家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服饰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西装和长袍成为了主流。随着电影和音乐的兴起,时尚和潮流开始影响人们的穿着方式。 4. 当代服饰(1949年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 中国的崛起和独立性的增强。在当代中国,服饰的发展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国际化、经济发展和年轻人对时尚的追求。中国传统服饰和西方服饰不断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例如汉服复兴运动以及中国设计师在国际时尚界的崛起。

总的来说,中国服饰发展史展现了中国人民对服饰的追求和创新。从简单的兽皮到华丽的汉服,从受到西方影响的民国时期到当代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中国服饰发展史见证了中国社会的演变和文化的传承。中国服饰的演变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也是中国人民智慧和文化的结晶。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中国的服饰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多样化的风格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中国服饰发展历史

中国服饰发展历史 尧、舜、禹时期是中国古代服饰的起源期。在这个时期,人们主要使 用腰带来固定衣物,女性则主要穿着裙子。这个时期的衣物以简洁为主, 设计朴素,材质主要是草皮和兽皮。 随着中国古代朝代的更迭,服饰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周朝时期, 衣着逐渐变得华丽,出现了丝织品和锦缎。鲁、晋、楚、秦等时期,衣冠、鞋履开始定型,衣物款式也日益丰富多样。 汉朝时期,服饰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 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中国服饰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衣着款式多 样化,丝织品和绣花工艺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百足裙、对襟衣、裙襦等款 式开始出现。 随着魏晋南北朝的更替,服饰再次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个时期,服饰 开始追求恢弘大气的形式。宽袍大袖成为流行的款式,衣物上加入了更多 的装饰,如龙纹、凤纹等。 隋唐时期,服饰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期。这个时期的服饰以宽袖、宽摆为特点,设计更加讲究华丽和富丽堂皇。隋唐时期,丝织品生产 技术达到了顶峰,丝绸成为贵族和富人们喜爱的服饰材料。 宋、元、明、清时期,由于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影响,中国的服饰 发生了许多变化。宋朝时期,饰服的风格开始回归简约,腰间开始流行佩 带饰物。元朝时期,由于蒙古族的入主,服饰受到了西方和中亚文化的影响,衣袍上开始出现了许多新的花纹和装饰。明清时期,襦裙流行,丝绣 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服饰更加注重细致和精美。

开放以后,中国的服饰开始接受了世界各国的风格和设计,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服饰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如今,中国服饰已成为一个多样化的市场,包括传统的汉服、旗袍等传统服饰,以及西式服装、日韩风格的服装等。

汉服发展历史

汉服发展历史 汉服是中国传统服饰之一,起源于汉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下面我们将从汉服的起源、发展到现代的复兴,为大家介绍汉服的发展历史。 一、汉服的起源 汉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服饰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而汉服的起源,主要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服饰。楚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其服饰讲究豪华、华丽,以带有花纹和装饰品的衣裳为主。这些元素在后来的汉服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二、汉服的发展 1.西汉时期: 汉服在西汉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西汉时期,汉代王朝兴起,汉文化得到了迅猛发展。在服饰方面,汉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男性的汉服主要包括衫、裤、袍等,女性的汉服则注重裙子的设计和细节。汉服的特点是大气、庄重,注重线条的流畅和整体的和谐。 2.东汉时期: 东汉时期,汉服的发展受到了汉朝政治、经济的影响。在这个时期,汉服的款式和样式开始多样化,趋向于细腻和华丽。服饰上的装饰

品越来越多,如绣花、刺绣、珠片等。此外,汉服在东汉时期也开始出现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的差异。贵族的汉服更加华丽、精致,而平民百姓的汉服则更加朴素。 3.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分裂和动荡。这个时期的汉服发展受到了政治局势的影响,南北朝时期的汉服表现出不同于前朝的特点。南朝的汉服更加注重轻盈、灵动的设计,而北朝的汉服则更加注重厚重、庄重的风格。 4.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中国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汉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这个时期,汉服的样式更加多样化,各地的风格差异也更加明显。随着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汉服的设计和款式逐渐与外来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唐代汉服风格。 三、现代汉服的复兴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运动不断兴起,汉服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热爱。现代的汉服复兴运动主要在年轻一代中兴起,他们通过参与汉服社团、参加汉服活动等方式,传承和弘扬汉服文化。同时,一些设计师也将汉服元素融入到现代时尚中,推出了具有汉服特色的时装。 总结:

唐制汉服发展史

唐制汉服发展史 汉服作为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唐代,汉服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唐制汉服。本文将从唐代汉服的起源、发展、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介绍,以探究唐制汉服的发展史。 一、唐代汉服的起源 唐代汉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汉代时期,汉族服饰逐渐形成,并在唐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唐朝自开元年间开始,汉族服饰逐渐成为主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唐制汉服。 二、唐代汉服的发展 1. 服饰款式的变化 在唐代,汉服的款式有了明显的变化。与前代相比,唐代的汉服更加宽松舒适,注重体现人体的曲线美。男性的汉服主要包括衣、裤、襦,而女性则包括衣、裙、襦。其中,女性的汉服更加注重修身,突出了女性的柔美特点。 2. 面料的选用 唐代汉服的面料选用也发生了变化。唐代的汉服主要采用丝绸、纱布等高质量的面料制作,色彩丰富多样。其中,丝绸面料的使用更是成为唐代汉服的代表之一,展现了唐代文化的繁荣和富饶。 3. 装饰的演变

唐代汉服的装饰也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在唐代,服饰的装饰主要体现在衣襟、领口、袖口等部位。装饰的形式多样,包括刺绣、织金、织银等工艺,使得汉服更加华丽而独特。 三、唐代汉服的特点 1. 注重体现人体曲线美 唐代汉服注重体现人体的曲线美,以突出人体的优美线条。男性的汉服注重肩部的宽度,以凸显男性的阳刚之美;女性的汉服则注重腰部的修身设计,以展现女性的柔美特质。 2. 强调丰富的色彩 唐代汉服的色彩非常丰富多样,包括红、黄、蓝、绿等多种颜色。不同颜色的汉服代表不同的身份和地位,丰富了唐代社会的服饰文化。 3. 装饰繁复而华丽 唐代汉服的装饰非常繁复而华丽,注重细节的处理。刺绣、织金、织银等装饰工艺的应用,使得汉服更加华贵而富有艺术感。 四、唐代汉服对后世的影响 唐代汉服不仅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对后世的服饰文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唐代汉服的宽松舒适、注重体现人体曲线美的设计理念,影响了后世服饰的发展。同时,唐代汉服丰富多彩的色彩和繁复华丽的装饰也对后世的服饰设计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汉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汉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史记》认为“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在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可见汉服在人文始祖黄帝时期就已经产生。 其实汉服定义:不是指“汉朝服饰”,而是指“汉民族的民族服饰”。汉服样式: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著。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长裤。 而且汉服是汉民族独有的,它与唐装和服完全不同由来,甚至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的时期,一直至现在延续了几千年的时间,与汉民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伴。当然汉服也并非一成不变,在朝代的更迭之下,汉服也由最原始的形制历经了很多的变化,它逐渐规范,到了汉朝已经达到最完备的状态并普及。在服饰上也更加的讲究了,体现出隆重和典雅的风格,秦朝时期的袍服不管是什么类型,除了祭祀和朝会可以穿著之外,其它的日常场合都可以穿著,而汉代则不同了,它对于礼服和日常穿著的衣服进行了相应的区分,那些直裾的袍服就只能做日常的穿著而不能够作为礼服

当然俗语所谓“民以食为天”,极言食的重要;又说“衣食住行”,衣更在食之前,可见自古以来,衣着服装在民众生活中的地位。汉文化流传几千年,汉服也随之不断发展,顺带一提,中国古代的裳并不像现在的裤子,而类似于裙子,男女皆如此穿著。 结语 汉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其诞生之初便承担著记载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几千年来,汉服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经过不断的发展与融合,最终成为了汉民族文化的最直接象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汉服文化对于记载传播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有著非比寻常的重要意义。 汉服的起源及发展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被称为汉衣冠、汉装、华服,从黄帝即位到明末清初两千多年间以“从华夏到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汉礼仪为中心,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的、且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和配饰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汉服是华夏、汉民族的文化象征。 汉服的“汉”字和汉人的“汉”是一致的,这个词意义的外延也存在着由汉朝扩大为整个民族指称的过程。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被称为汉衣冠、汉装、华服,从黄帝即位到明末清初两千多年问以“从华夏到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汉礼仪为中心,自然演化而

中国服饰发展历史

中国服饰发展历史 汉朝 汉服制度 一个朝代有一个朝代的服饰,一个朝代有一个朝代的文化。 商周时代,汉服实行的衣冠制度,为上衣下裳。无论男女,下身都穿裙而不是裤子,头上束发,发髻要用笄别住。古籍中记载,周天子常给臣下赐“赤芾”(一块红色的布),系于腰间并垂于腹前,为贵族身份的标志,后世称之为“蔽膝”。 先秦的华夏族,出现了上衣下裳朝宽衣博带的变化,右衽窄袖、长在膝盖上下,领、袖、襟、裾,都用花边装饰,无纽扣,以带束腰。深衣出现在春秋战国,不论贵贱、男女、文武,都穿这种衣服。《礼记》记载,“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深衣。”贵族以深衣为常服,冕服为礼服;老百姓以深衣为吉服、短褐为常服。人们腰中常束一条皮带,悬挂着一些饰物。 《礼记》曰:“衣不帛襦”。儒家崇尚俭朴,倡导不用丝绸裁制内衣襦和裤。六朝时一些世家子弟,常用白丝绸做内裤,故被称为“纨绔子弟”。 古代的裤子,被称作“胫衣”,穿时套在胫上,用于保暖。胫衣初变成裤子时,没有裤裆,只两只裤管,上端相连,再用带子系在腰间。 隋唐时代,服饰丰富、华丽。开元前,女装以窄袖为时尚,盛行胡服。初唐的妇女,多戴胡帽,穿翻领窄袖袍、条纹小口裤,着软靴、系蹀躞带,到中唐后,衣衫趋于宽大。唐代妇女还穿男装,流行袒胸低领,在襦衫外面罩一对襟短袖饰衣,即为一种短袖外套,叫做半袖或半臂,再于肩上搭一披帛。唐女裙式样繁多、色彩艳丽,流行石榴裙。妇女喜欢画眉毛,擦胭脂,涂口红。唐代的男装,以圆领窄袖袍衫为主,鞋多为靴子。 宋崇倡理学,倡“存天理,去人欲”,服饰以尚自然简朴。百姓日常的服装是襦袄,女装外衣,多襦衫和裙。上衣短窄贴身,下裳流行褶裤裙。内衣有抹胸和裹肚,裤子不外露,只有下等人才单穿裤子。当时流行衣衫的外面,再加罩一件宽大外衣,不加横襕,斜领交裾的叫“直身”,直领对襟的叫“鹤氅”,外套叫“背子”。背子有长袖、短袖,两边的开衩一直到腋下。 明代官员系玉带,所着袍服,为团领衫,服色和花纹,均依品级而异。前胸后背均织一方形纹饰,叫补子。文官补子绣飞禽,武官补子绣走兽,其纹样,亦按品级各异。一般儒生,穿镶黑边之蓝色直身,戴软巾,有黑色垂带,亦称儒巾。皂隶,穿青布衣;市井之富民商人,所穿绫罗绸缎,只许为青色、黑色,直到万历年后,艳衣丽服才遍及黎庶。 汉服人文 汉服是交领右衽,袖宽且长,以绳带系结(取代扣子),穿着身上,神态举止含蓄内敛,端庄稳重,潇洒脱俗,有一种蕴藉的气质与美感。此外,还包含着社会政治、宗教信仰、文化习俗、时尚审美等诸种因素。 古人认为,服饰礼仪应与人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合,主要是为维护社会的秩序。汉服尊卑有别,大致分五类。唐宋是以服色和带饰区别官位之高低,明清以补服形式界定职务之上下。绯(红)色袍衫,为一至四品官阶;青色袍衫,为五至七品官阶;绿色袍衫,为八至九品官阶。服制规定,上及皇宫官吏,下涉市民百姓。在明代,有“百工百衣”的“职业装”。 汉服中,包括崇敬天地神明祖先的思想内涵。中国服饰早期的形与色,便是出于对天地的崇拜。《周易.系辞下》载:“皇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乾为天,天玄色;坤为地,地黄色,以此形成了上衣下裳、玄衣纁裳之服饰。殷人尚白,是因古人视蚕为天虫,蚕丝之白色,乃系上天所赐之。《周礼》曰:“享先王,则衮冕。”即冕服有崇敬祖先之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