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带下病中医辨证论治(四)

带下病中医辨证论治(四)

带下病中医辨证论治(四)
带下病中医辨证论治(四)

带下病中医辨证论治(四)

白淫

【概述】

夜间梦交而流出白色或黄色黏液或白天耳闻目睹淫秽

之事而不自止地流出黏液,与男子梦遗或滑精相似,均称妇女白淫。相当于妇女性功能异常。【病因病理】

1.相火亢盛多因情欲不遂,思念太过,相火亢盛而致。

2.心肾两虚房劳太过,心肾虚弱,精关失固,津液下流而注。【诊断要点】

1.根据定义进行诊断,常有梦交或淫念之病史。

2.与白崩、炎性带下相鉴别。【辩证分型】

1.相火亢盛梦交后阴道内流出黄色或淡黄色黏液,心烦急躁,口渴咽燥,目赤头痛,尿赤便艰,腰酸乏力。苔黄,舌质红,脉弦细而数。

2.心肾两虚无梦而阴道流出白色黏液,头晕目眩,心悸怔仲,神志恍惚,烦热盗汗,腰膝酸软。苔薄,舌淡胖。【分型治疗】

1.相火亢盛治法:清火宁心止带。

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

太子参15克元参15克丹参12克云茯苓10克

五味子9克远志9克当归9克麦冬10克天冬10

克柏子仁9克黄芩9克山栀9克生甘草3克加减:性欲亢盛者,加龙胆草12克、丹皮9克、生地30克,去麦冬;阴道黄色分泌物多者,加知母9克、黄柏9克、芡实12克、椿根皮10克。

2.心肾两虚治法:清心益肾,宁神止浊。

方药:交泰丸合清心莲子饮加减。

川黄连3克肉桂1.5克(后下)石莲肉12克皮尾参3克(另煎冲)麦冬10克五味子6克地骨皮9克炙甘草5克浮小麦30克红枣15克山栀12克煅龙骨18克(先煎)煅牡蛎30克(先煎)灵磁石30克(先煎)【中成药】

1.金樱子膏每日2~3次,每次1匙,开水冲服。有收敛止涩作用。

2.天王补心丹每日2次,每次4.5克,吞服。

用于两型白淫都有效。

3.知柏地黄丸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用于阴虚火旺者。【简便方】

1.磁石30克(先煎)、灯心草3克、柏子仁9克,水煎服。

2.芡实30克、枸杞子10克、薏苡仁15克、莲子肉,共煮成羹服食。【其它疗法】【注意事项】

1.本病患者除了药物治疗,还须同时接受心理治疗。

2.气功治疗对本病有帮助,以静功为宜。

3.禁读淫乱书刊,禁看淫乱影视剧。

白崩

【概述】

妇女阴道内不时有白色如米泔样或透明祥黏液流出,量多如崩状不止者称白崩。以老年或中年妇女多见。相当于西医的阴道炎或输卵管癌症、子宫内膜腺癌等病。但也有身体虚弱者。【病因病理】

1.脾肾阳虚劳累过度,年老体弱,或房事失节,脾肾阳虚,封藏功能失司,任带二脉不能团带而致。

2.正虚邪实正气虚弱,湿热毒邪入侵,带脉失去约束能力而致。【诊断要点】

1.根据阴道内不时流出大量白色如米泔样或透明样黏液进行诊断。

2.作妇检、白带常规、宫颈刮片、阴道分泌物沉淀找癌细胞、诊断性刮宫万超等,分别鉴别阴道炎、宫颈癌、输卵管癌、子宫内膜腺癌等。【辩证分型】

1.脾肾阳虚白崩清稀,腰膝酸软,倦怠乏力,面色?s 白或灰暗,纳少便溏。苔薄,舌质淡,脉沉细。

2.正虚邪实白崩混浊秽臭,面色灰暗,唇爪苍白,形体消瘦,有时下腹或阴部疼痛。苔腻,舌淡或暗,脉弦而无力。【分型治疗】

1.脾肾阳虚治法:温补肾阳。

方药:既济丹加减。

鹿角霜9克(包煎)石菖蒲9克煅牡蛎30克(先煎)煅龙骨20克(先煎)白石脂20克(包煎)当归9克茯苓10克远志9克淮山药12克制附子9克(先煎)益智仁9克加减:便溏者,加炮姜炭9克、肉豆蔻9克、补骨脂9克;腰酸膝软者,加怀牛膝9克、杜仲12克。

2. 正虚邪实治法:扶正祛邪。

方药:健固汤加味。

党参30克白术15克茯苓12克薏苡仁12克巴戟天12克土茯苓30克半枝莲30克败酱草12克丹参12克煅牡蛎30克(先煎)白石脂15克白毛藤12克淮山药12克【中成药】

1.金锁固精丸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用于脾肾阳虚之白崩。

2.金刚藤糖浆每日3次,每次20~30毫升,口服。用于湿热毒邪者。【简便方】

1.棕榈炭、丝瓜络等分,焙干研末,米汤送服,每日3次,每次3克。

2.黄芪30克、锁阳12克、淮山药10克、红枣30克,水煎服。用于脾肾阳虚者。【其它疗法】【注意事项】

1.白崩有虚实两端,虚者由于脾肾阳虚,带脉失去固束功能,而致精液下流。实者多由于生殖器恶性肿瘤所致,往

往已是晚期,此时正气虚极,邪毒猖盛弥漫,病情危重,治疗中,可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延长存活时间。

2.定期作妇女病普查,早期发现妇科病,早期治疗,是预防本病和妇科肿瘤重要措施。

杂色带

【概述】

妇女阴道内流出黏腻秽臭之杂色分泌物,其色有青、黄、赤、白、黑混杂而下,称为“杂色带”。多见于生殖器晚期肿瘤,如阴道癌、宫颈癌、宫体癌及输卵管癌等。本病愈后极差,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更年期是肿瘤好发时期,本病亦以更年期妇女较多见。【病因病理】

1.湿热邪毒湿热邪毒入侵阴道或胞宫,日久湿腐成脓或溃腐成杂色带下。

2.脏虚邪实五脏俱虚,正虚邪实,正不胜邪,脏阴受蚀而至杂色带下。【诊断要点】

1.根据带下呈杂色进行诊断杂色带。

2.必须明确病因和病位,主要是癌瘤的病位和病期。

3.与阴道炎、宫颈炎及子宫黏膜下肌瘤感染引起的脓性带下。【辩证分型】

1.湿热邪毒带下杂色,秽臭异常,口苦黏腻,溲赤便溏,脘闷纳少,下腹胀痛。苔黄腻,脉滑或滑数。

2.脏虚邪实带下杂色秽臭,面色?s白,精神萎靡,倦

怠乏力,头晕目花,腰骶酸痛,畏寒便溏。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分型治疗】

1.湿热邪毒治法:清热化湿攻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味。

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15克金银花9克野菊花9克紫背天葵15克生地30克黄芪15克茵陈12克赤芍12克泽泻12克淮山药12克薏苡仁12克黄柏10克萆粟12克墓头回12克甘草5克2.脏虚邪实治法:补虚攻邪止带。

方药:右归丸加减。

熟地12克淮山药10克山茱萸9克枸杞子10克菟丝子10克杜仲12克附子9克(先煎)鹿角胶12克(烊冲)土茯苓30克伏龙肝15克麦冬9克赤石脂15克(包煎)【中成药】

1.十全大补丸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用于扶正补虚。

2.龙胆泻肝丸(液)每日3次,每次3克(1支),口服。用于湿热挟邪毒者。

3.小金片每日3次,每次3片,吞服。用于癌症,有消瘤抑癌功能。【简便方】

1.苦参20克、生大黄10克、银花藤15克、蒲公英30克,水煎熏洗,每晚1次。用于湿热邪毒者。

2.黄芪30

克、土茯苓30克、金银花10克、杜仲12克,水煎服。用于正虚邪实者。【其它疗法】【注意事项】

1.杂色带系生殖器晚期肿瘤的分泌物,也是晚期癌的信号,应予重视,必须中西医综合治疗。

2.平时应保持外阴和阴道的卫生保健,避免房事过度,注意劳逸结合。

赤带

【概述】

在非行经期,阴道内流出赤色或赤白相间的黏液,称为赤带或赤白带,以育龄期妇女多见,也可见于青春期妇女。如更年期妇女见此情况要警惕肿瘤引起的可能。赤带和赤白带可见于西医的排卵期出血、子宫颈出血、宫颈息肉出血、放环后出血、生殖道肿瘤出血等疾病中。【病因病理】

1.肝火抑郁多怒伤肝,肝郁化火,心肝之火下注任带二脉,带脉失约而致。

2.肾虚年老体衰,肾阴亏损,阴虚生内热,热注带脉,带脉失因而致。【诊断要点】

1.根据阴道出血,量少色红,或赤白相间,发生在月经期以外的时间即可诊断,但须明确发生赤带的原因和部位。如炎症、异物、排卵出血、宫颈出血、放环后出血、生殖道肿瘤出血等。

2.与生殖道恶性肿瘤出血鉴别(参见杂色带)。【辩

证分型】

1.肝火带下色赤或赤白相间,或有腥臭气味,阴道灼热,瘙痒,心烦易怒,口苦干,尿赤便艰。苔薄黄,舌质红,脉弦数或弦。

2.肾虚带下色红清稀,阴道热灼刺痛,口干咽燥,头晕耳鸣,腰酸膝软,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分型治疗】

1.肝火治法:清肝泻火止带。

方药:清肝止淋汤加减。

丹皮9克黄柏9克牛膝9克白芍10克当归9克生地12克阿胶9克(烊冲)川??子9克山栀9克知母10克车前草9克

2.肾虚治法:滋阴降火止带。

方药:滋肾束带方。

生地15克泽泻9克淮山药10克芡实10克煅牡蛎30克(先煎)知母12克黄柏9克泽泻10克旱莲草12克山茱萸9克加减:口干咽燥者,加麦冬10克、沙参9克、五味子9克;腰酸膝软者,加菟丝子10克、女贞子10克、牛膝9克;阴道灼热者,加丹皮10克、赤芍9克、麦冬10克。【中成药】

1.知柏地黄九每日2次,每次4.5克,吞服。

用于肾阴虚火旺者。

2.龙胆泻肝丸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用于肝火,或伴湿热者。

3.大补阴丸每日2~3次,每次3克,吞服。

用于阴虚者。

4.苦胆草片每日3次,每次5片,吞服。用于肝火赤带。【简便方】

1.知母9克、黄柏9克、龙胆草9克、旱莲草12克,水煎服。用于肝火赤带。

2.知母9克、黄柏9克、龟版12克(先煎),水煎服。用阴虚赤带。

3.芡实30克、枸杞子10克、红枣10枚,煮羹。治肝肾阴虚赤带或赤白带。【其它疗法】【注意事项】

1.注意外阴和阴道卫生。

2.对赤带患者要首先明确赤带的原因和病位,然后辨证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随时注意赤带的情况,如果经过一段时间治疗,赤带不止,而伴秽臭可能疾病有变化,应作妇科检查、白带常规检查、宫颈刮片或活检,必要时作诊刮刀超等,进一步作出诊断,采取综合治疗。

3.谨慎阴道治疗措施。

黄带

【概述】

凡阴道流出黄色或脓性分泌物,常伴阴痒者,称为“黄带”。相当于西医的阴道炎症。【病因病理】

1.外感湿毒平素不注意外阴、阴道卫生,湿毒之邪入侵,留注下焦而致。

2.肝经湿热素有脾虚温盛,又遇肝郁化热,挟湿热下注而致带黄。【诊断要点】

1.根据带下颜色呈黄色或呈脓性,有气味,伴阴痒不适等症状。

2.鉴别由何种阴道炎引起,或是否患盆腔炎、或有否阴道异物、性病等。【辩证分型】

1.外感湿毒带多色黄或有秽臭,或泡沫状,阴痒,苔黄腻,脉滑或滑数。若由盆腔炎引起的,伴发热,下腹部痛,拒按。苔黄腻,脉滑数。

2.肝经湿热带多色黄,阴痒,纳少口苦,心烦易怒,或伴细菌性阴道炎。苔黄腻或薄黄腻,舌红,脉弦或弦滑。【分型治疗】

1.外感湿毒治法:清热利湿止带。

处方:止带方加减。

黄柏9克知母9克猪菩12克车前子12克(包煎)茵陈12克丹皮9克薏苡仁12克椿根皮12克士茯苓15克苦参9克炙甘草3克加减:盆腔炎引起的黄带,参考盆腔炎的治疗。

2.肝经湿热治法:疏肝清热利湿止带。

方药:丹振逍遥散加减。

牡丹皮9克山桅9克柴胡9克黄柏9克当归9克生地10克白术10克车前子12克(包煎)薄荷3克(后下)薏苡仁9克茯苓10克地肤子10克生甘草3克加减:阴痒较剧者,加苦参9克、蛇床子9克。【中成药】

1.皮肤康洗液取洗液30~40毫升,加水坐浴,每晚睡前1 次,7次为1个疗程,治2~3个疗程。

2.洁尔阴泡腾片取该药3~4片,放入温水中坐浴,每晚睡前l次,7次为1个疗程,共治2~3个疗程。也可在坐浴后阴道内放1片洁尔阴泡腾片。

3.愈带丸每日2次,每次

4.5克,吞服。用于湿热带下色黄者。

4.玉清抗宫炎片每日3次,每次4片,吞服。

治湿热带下伴宫颈炎者。【简便方】

1.椿根皮30克,水煎服。治湿热黄带。

2.石见穿60克,水煎服。治湿毒带下。

3.鸡冠白果汤鸡冠花30克、金樱子15克、白果10克、猪瘦肉适量,水煎服。治湿热带下。【其它疗法】【注意事项】

1.注意外阴和阴道清洁卫生,浴巾及浴具定期消毒。有阴道炎时应做到便厕隔离或便盆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2.参考阴道炎的注意事项。

白带

【概述】

妇女阴道内流出白色如涕如唾之黏液,伴全身或局部症状者,称为病理性白带,多属体虚或痰湿所致,相当于西医的阴道炎,但是白带常规检查常找不到致病菌。【病因病理】

1.脾虚素体脾虚或伤食损脾,或痰湿阻脾,脾虚生湿,带脉失约而致湿浊下注,带下异常。

2.肾虚素体肾虚,或房事过频、多产伤肾,肾虚带脉不固而致带多色白。【诊断要点】

1.根据带下色白如涕如唾呈黏液状,无腥味进行诊断。白带化验无致病菌找到。

2.与真菌性阴道炎豆渣样白色分泌物鉴别。【辩证分型】

1.脾虚带多色白,稀薄不臭,面色皖白,乏力倦怠,纳少便搪,或躯体肥胖。苔薄,舌淡胖,脉儒细。

2.肾虚带多色白如水清澈,腰酸膝软,头晕目眩,倦怠乏力,四肢不温,便溏尿频。苔薄,脉沉细。【分型治疗】

1.脾虚治法:健脾利湿止带。

方药:完带汤加减。

党参9克白术12克淮山药15克苍术9克陈皮6克柴胡9克炒荆芥6克车前草9克炙甘草3克加

减:体胖者,加制南星10克、川朴9克、菖蒲9克;带多者,加煅牡蛎30克(先煎)。

2.肾虚治法:益肾补气止带。

方药:内补丸加减。

菟丝子12克黄芪12克潼蒺藜12克桑嫖蛸10克肉苁蓉9克煅牡蛎30克(先煎)桑寄生10克芡实10

克山茱萸9克泽泻9克【中成药】

1.乌鸡九每日2次,每次3克,吞服。用于脾肾虚弱带下。

2.归脾丸每日2次,每次3克,吞服。用于脾虚带下。

3.白带丸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用于虚证带下。【简便方】

1.黄芪60克、老鸭1只,共煮,分数次饮服。用于脾气虚带下。

2.杜仲60克、薏苡仁50克、猪肾一对。先煮杜仲,去药渣,将薏苡仁加入杜仲汁内,猪肾洗净切碎同煮,分数次饮服。

3.外洗方可参考阴道炎的洗方。【其它疗法】【注意事项】

1.本病由体虚引起,故除了药物治疗外,还须增加适当的体育活动,增强体质。

2.适当增加营养,多吃蛋白质和维生素类食物,充实脏腑气血功能。

带下病(总)

【概述】

带下指阴道壁及宫颈等组织分泌的一种黏稠液体。在发育成熟期或经期前后、妊娠期带下均可增多,带下色白无臭味,这是生理现象。当阴道、宫颈或内生殖器发生病变时,带下量明显增多,并且色、质和气味异常,伴全身或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

根据带下的不同颜色和症状分为白带、黄带;赤带、青带、黑带及五色带。临床以白带、黄带及赤带多见,青带可能为脓性分泌物,黑带可能为少量陈旧性分泌物或生殖道恶性病灶的分泌物,五色带多为生殖器恶性病灶的分泌物,以更年期妇女多见。带下病常见于各种阴道和宫颈炎症。【病因病理】

本病主要由于湿邪影响任、带二脉,以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因所形成。湿邪有内外之别,外湿指外感温邪;内湿,多因脾虚失运,肾虚失固所致。

1.湿热(毒)因摄生不洁,或久居阴湿之地,或因手术损伤,以致湿热、病菌入侵带脉,发为带下。

亦有肝经湿热下注,或因热毒蕴腐,损伤血络,导致带下赤白。

2.脾虚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牌运失健,湿浊下注,伤及任、带二脉而为带下病。

3.肾虚素体肾气不足或房劳多产,封藏失职;亦有肾

阴偏虚,相火偏旺,灼伤血络,任带失因而带下赤白者。【诊断要点】

1.妇女阴道内流出的带下量多,绵绵不断,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症状者,可诊断为本病。

2.赤带与经间期出血、经漏有别。赤带,带下色赤,与月经周期无关;经间期出血常发生在月经周期的中间,有周期性;经漏为月经点滴而出,淋漓不尽。

3.脓浊带下质黏如脓样,且有臭味,为热毒损伤任、带二脉血气所致,但与阴疮排出的脓液有别,阴疮则为妇人阴户生疮,初起阴户一侧或双侧肿胀疼痛,继则化脓溃疡,脓液量多,臭秽而稠,两者可通过妇科检查而鉴别。

4.带下如五色夹杂,如脓似血,奇臭难闻,当警惕癌变。应结合必要的检查以明确诊断。【辩证分型】

1.湿热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白,质黏腻,有臭气,胸闷口腻,或小腹作痛,或带下色白质黏如豆腐渣状,阴痒等,小便色黄。舌苔黄腻或厚,脉濡滑带数。

2.热毒带下量多,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质黏腻,或如脓样,有臭气,或腐臭难闻,小腹作痛,烦热口干,头昏晕,午后尤甚,大便干结或臭秽,小溲色黄量少。舌红,苔黄干,脉数。

3.脾虚带下色白或淡黄,质黏稠,无臭气,绵绵不断,面色?s白或萎黄,四肢欠温,精神疲倦,纳少便搪,两足跗

肿。舌淡,苔白或腻,脉缓弱。

4.肾阳虚白带清冷,量多,质稀薄,终日淋漓不断,腰酸如折,小腹冷感,小便频数清长,夜间尤甚,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5.肾阴虚带下赤白,质稍黏无臭,阴部灼热,头昏目眩,或面烘热,五心烦热,失眠多梦,便艰尿黄。舌红少苔,脉细带数。【分型治疗】

1.湿热治法:清利湿热。

方药:易黄汤加减。

黄柏10克知母10克车前子10克(包煎)土茯苓15克六一散10克(包煎)椿根皮10克白果10只山栀10克川牛膝10克加减:兼见脾虚者,加山药10克、白术10克、芡实15克、薏苡仁15克;肝经湿热偏甚者,加龙胆草6克、柴胡10克、木通6克、黄芩10克、生地12克。

2.热毒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

蒲公英15克金银花15克野菊花10克紫花地丁15克天葵子10克白花蛇舌草15克鸭跖草30克。

加减:挟瘀腹痛者,加桃仁10克、生苡仁15克、红藤15克、败酱草12克;热甚伤津者,加生地15克、赤芍12克、麦冬IZ克。

3.脾虚治法:健脾益气,除湿止带。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炒党参10克炒白术10克淮山药12克白扁豆15克茯苓12克炙甘草3克木香6克莲子肉10克茁仁15

克砂仁3克(后下)。

加减:腰酸腰痛者,加杜仲10克、川断10克、桑寄生10克;下肢肿者,加猪苓12克、车前子15克(包煎);阴痒者,加蛇床子12克、花椒6克。

4.肾阳虚治法:温补肾阳,固涩止带。

方药:内补丸加减。

鹿角霜10克(包煎)茧丝子10克潼蒺藜10克黄芪10克桑嫖蛸12克制附块5克(先煎)杜仲10克补骨脂10克赤石脂12克(先煎)煅龙牡各15克(先煎)。

5.肾阴虚治法:益肾滋阴,清热止带。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

知母10克黄柏10克生地12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山药12克地骨皮15克茯苓10克麦冬10克。

加减:腰膝酸软者,加川断12克、怀牛膝10克;

头昏目眩者,加枸杞子12克、旱莲草12克、女贞子10克;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12克、夜交藤30克。【中成药】

1.乌鸡白凤丸每日1~2次,每次1丸,吞服。适用于

脾肾虚弱者。

2.威喜丸每日2次,每次4.5克,吞服。适用于肾虚者。

3.白带片每日3次,每次5片,吞服。适用于脾虚者。

4.愈带丸每日2次,每次4.5克,吞服。适用于湿热黄带。

5.龙胆草片每日3次,每次3~4克,吞服。

适用于肝经湿热带下黄绿者。

6.七味新消丸每日3次,每次2克,吞服。适用于热毒挟瘀带下黄赤或五色相杂者。【简便方】

1.白果10粒,捣碎冲豆浆,晨服。或白果炒熟,每日服20粒。适用于脾虚夹湿之白带。

2.棉花梗60克、红枣10枚,煎服。用于脾气虚弱之带下。

3.红鸡冠花30克,煎汤分2次服。适用于赤带。

4.丹皮10克、赤芍10克、红枣10枚,煎服。适用于带下赤白者。【其它疗法】

1.脾俞、带脉、肾俞、足三里、八篌(补法);带脉、足三里、气海、脾俞(补法或灸法)。适用于脾虚夹湿及肾气不足者。

2.三阴交、血海(泻法),留针20分钟;灸百会,每日1次,每次3壮。用于气虚不固者。

3.中极、三阴交、阴陵泉、白环俞(泻法)。用于湿热或实热挟瘀者。【注意事项】

1.带下的量、色、质、气味异常,并伴随症状者,都属带下病范畴,并见于生殖系统炎症和妇科肿瘤。

根据带下的异常颜色及其特有症状,又有白带、黄带、赤带、青带、黑带、五色带之分。白带如色白无臭味,量不多,不伴症状者,属正常生理现象。白带量多或有臭味,并伴不适症状者则为带下病,可因外感湿邪,或牌失健运、肾气不固、带脉失约所致,可予清化湿热、健脾化湿或益肾固涩止带之法治疗。

2.黄带带下色黄如脓,黏腻秽臭,多见于生殖道炎症,如阴道炎、宫颈炎、急性盆腔炎等。治疗应以清热解毒、抗菌消炎,化湿止带。对于素体阴虚或湿热偏盛者,忌服辛苦酸辣之品,以免热灼阴液,导致阴虚火旺。

3.赤带乃阴道内流出红色而黏浊的分泌物,或有腥臭味者。赤带可因生殖道炎症,亦可由生殖道肿瘤引起。发现赤带时,首先应查明原因用卡除癌症,可作妇科检查、B超及活检等。对于伴有重糜之宫颈炎,应积极治疗,并定期组织普查,必要时作宫颈活检,排除宫颈癌。

4.带下五色混杂,黏腻如脓状,秽臭异常,称为五色带。常见于生殖道癌症,应特别引起警惕,应及时进行妇科检查,宫颈活检或阴道镜上超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如为生殖道炎症所致,积极抗菌消炎,清解热毒,如为恶性肿瘤,应作手术和抗癌治疗。

5.预防带下病应从增强体质和防止感染人手。

平时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下腹部要保暖,防止风冷之邪入侵,饮食要有节制,免伤脾胃。经期禁止游泳,防止病菌上行感染;浴具要分开;有脚癣者,脚布与洗会阴布分开;提倡淋浴,厕所改为蹲式,以防止交叉感染。

常见病辩证施治—中医理论

常见病辩证施治—中医理论

常见病辩证施治 第一节治则与治法 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治疗方法是治则的具体化。 一、治病求本 (一) (二)正治与反治 1.正治 是指采用与疾病的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以治疗的一种 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2.反治

是指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 又称从治。 二、扶正与祛邪 (一)扶正与祛邪的区别 (二)扶正祛邪的运用 1.扶正 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而邪气也不盛的虚性病证。 2.祛邪 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 3.扶正与祛邪兼用 适用于正虚邪实病证,而且两者同时兼用则

扶正不留邪,祛邪又不会伤正。 4.先祛邪后扶正 适用于虽为邪盛正虚,但正气尚能耐攻,或同时兼顾扶正反会助邪的病证,则应先祛邪而后扶正 5.先扶正后祛邪 适用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的病人。因正气过于虚弱,若兼以攻邪,则反而更伤正气,故应先扶正而后祛邪。 三、调整阴阳 疾病的发生,其根本即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 四、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指治疗疾 病要根据季节、地域以及人体的体质、性别、

年龄 等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一)因时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 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 (二)因地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 根据不同地域的地理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三)因人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 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第二节常见病的辩证论治举例感冒 感冒 辩证症状治法方剂中成药 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 肢体酸痛,或鼻塞声重,或鼻 痒喷嚏,流涕清稀,咽痒,咳 嗽,痰吐稀白。舌苔薄白,脉 浮紧。 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 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颗 粒、荆防颗粒、九味羌活丸 风热感冒身热较著,微恶风,头胀痛, 或咳嗽少痰,或痰出不爽,咽 痛咽红,口渴。舌边尖红,苔 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清热宣肺解表银翘散 银翘解毒(片)、感冒退热 颗粒、桑菊感冒片

带下病的辨证治疗

带下病的辨证治疗 通过多年对带下病进行临床观察和系统总结,认为带下的病机是湿浊内停,带脉失约,任脉不固。带下病因多种,但均缘于水谷精微不能输布化生气血,反而潴留为湿,流注下焦停滞胞宫,损伤冲、任、督、带脉所致,其湿浊来源多因脾阳不振,湿浊不化;肾阳不足,水失气化;肝气犯脾,脾虚湿盛,或久而化热;外湿湿毒内侵。所以治法多端,当以祛湿为先,湿为阴邪,重浊黏腻,只有通过健脾、温肾、疏肝,才能使水湿清者输布,浊者排泄,水液代谢恢复正常,湿祛则带止。湿邪抑遏阳气,郁久化热生虫,故清热利湿、解毒杀虫也为本病所常用。带下质稠气秽,多以芳淡宣化以祛湿,参以外治;赤带多以苦寒燥湿,参以活血化瘀摄血;久带正虚,宜扶正固涩。只要辨证无误,用药中肯,则疗效可期。现对带下病提出8种证治。 1 脾气虚弱证 脾主运化,脾健则升,津液输布全身。若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肝郁气滞乘于脾土;或命火衰微不暖脾土,均能损伤中气,使运化失常,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气血,反聚为湿浊,流于下焦,损伤任带,带脉失约,任脉不固,而致带下。症见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绵绵不断,劳累后加重,局部无瘙痒、灼热、疼痛。伴面色萎黄,倦怠乏力,气短神疲,腹胀、纳呆、便溏,或面肢浮肿。舌质淡胖而嫩,边有齿印,苔薄白或白腻,脉缓弱。治宜健脾益气,升阳除湿。方用苍白术各10 g、炒山药10 g、陈皮10 g、柴胡6 g、车前子12 g、党参15 g、茯苓15 g、芡实15 g、煅龙牡各15 g、鸡冠花15 g。带下量多加海硝,湿重重用二术、茯苓、加半夏,浮肿重用茯苓、车前子。 2 脾虚痰湿证 形体肥胖,脾虚生湿,积湿生痰,痰湿下注,而致带下。症见带下量多色白,质黏稠,无臭秽。外阴无不适。伴形体肥胖,神倦嗜睡,胸膈痞闷,胃脘胀满,痰多泛恶,不思饮食,口淡无味、苔白腻,脉沉滑。治宜健脾化痰,祛湿止带。方用苍白术各12 g、厚朴12 g、陈皮12 g、茯苓20 g、半夏15 g、藿佩梗各15 g、芡实15 g、炒薏苡15 g、鸡冠花15 g。带下量多加海硝、煅龙牡,痰多泛恶习加枳实、制南星,便溏加赤石脂、车前子。

带下病中医诊疗常规

带下病中医诊疗规范 概述 妇女阴道内有少量白色无臭的分泌物。润滑阴道,为生理性带下。若带下量过多,色,质味异常,或伴有腰酸,小腹疼痛者,为带下病。带下病的主要病因为湿邪盛。湿邪之来源有二:内虚多因脾虚失运湿浊内停,湿性重浊,下注乃至带下。或因肾气虚弱,时其闭藏,伤及奇经带脉失约,滑脱于下,而成带下病。外湿多因经期、产后不洁,或房事不节,或久坐湿地,久居湿室,乃到寒湿或湿邪毒热乘虚内侵,伤及任、带之经,而任脉不固,带脉失约,遂为带下。 西医诊断为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宫颈糜烂,盆腔炎等急、慢性炎症疾病及宫颈癌等,均可出现带下病的症状。 疾病诊断依据:西医诊断标准:《妇产科学》第七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5月。 中医诊断标准:《中医妇科学》,(马宝璋主编),上海科学出版社,1994年12月。 证候诊断依据 西医诊断标准:《妇产科学》第七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5月。 中医诊断标准:《中医妇科学》,(马宝璋主编),上海科学出版社,1994年12月。 一、诊疗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带下量多,色黄、白、赤、或黄白相兼。质清稀或粘稠。气味腥、臭、秽或秽浊。 2、伴腰部酸痛,小腹坠痛,下肢酸软,或阴户灼热,或骚痒等症状。 3、舌体多虚胖,舌苔为白腻或黄腻,脉象多见滑、濡。 (二)、辨证要点(根据中医妇科第七版教材及妇产科学第七版教材) 1、脾虚湿注 带下色白或淡黄,量多,如涕状,无臭味,绵绵不断,神疲乏力,肢体困倦,脘闷纳呆,或大便溏薄等,舌苔白腻或薄白,舌体嫩胖舌边有齿痕,脉象缓弱或濡。 2、肾阳虚衰 带下量多,色白,质清稀,无异味,淋漓不断,腰部冷痛,小腹冷胀或坠痛,小便频数而情长,夜间尤甚,舌苔根部白腻,舌质淡,脉象沉迟,双尺尤著。 3、肾阴虚 带下色黄或夹血丝,质稠,味腥,或无明显异味,多见于绝经期后,要点内干涩,或灼热痛,腰腿酸软,五心烦热,头晕耳鸣等症,舌苔少或薄黄,舌质红,脉象细数,左尺弱。 4、肝经郁热 带下赤白相兼,或呈黄绿色,质粘稠,气味腥秽,伴偏头痛,口苦、性情急躁,小腹疼痛等症,舌苔薄黄,舌边红,脉象弦数。 5、下焦湿热 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红相兼,或夹血或呈黄绿色。质如米泔,或如脓状,小腹疼痛或坠痛,腰胯疼痛,阴部灼痛或痒痛,小便短赤,大便燥

常见病的辨证论治

一、感冒 风寒感冒: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舌苔薄白,脉浮紧,辛温解表。葱豉汤、荆防败毒散。风热感冒:发热恶寒,头胀痛,咽喉肿痛,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辛凉解表。银翘散。 时疫感冒:突然恶寒,甚则寒战,高热不退,周身酸痛,伴明显的全身症状,呈流行性。清热解毒解表。清瘟解毒丸。 体虚感冒:发热恶寒,无汗,身倦乏力,舌淡苔白,脉浮无力。益气解表。参苏饮。 二、咳嗽 风寒犯肺:咳嗽声重,痰稀色白,口不渴,恶寒,舌苔薄白,脉浮紧。疏散风寒,宣肺止咳。杏苏散。 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咳痰黏,痰色白或黄,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辛凉解表,宣肺止咳。桑菊饮。 燥邪伤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舌红少津,脉细数。润肺止咳。桑杏汤。痰热郁肺:咳嗽气粗,痰多黄稠,烦热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 肺肾阴虚: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滋补肺肾之阴,止咳。百合固金汤。 三、喘证 风寒闭肺:喘咳气逆,呼吸急促,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宣肺散寒平喘。麻黄汤合华盖散。 痰热郁肺:喘咳气涌,痰稠黏色黄,苔薄黄腻,脉滑数。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肾虚作喘:喘促日久,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甚,舌淡苔薄,脉沉弱。补肾纳气。金贵肾气合参蛤散。 四、不寐 心火炽盛证:口舌生疮。清心泻火,宁心安神。朱砂安神丸。 肝郁化火:龙胆泻肝汤。 阴虚火旺: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心脾两虚:归脾丸。 五、胃痛 胃寒胃痛:胃痛暴作,得温痛减,苔薄白,脉弦紧。温中散寒,和胃止痛。良附丸或良附汤。食滞胃痛:胃痛,脘腹胀满,嗳腐恶食,苔厚腻,脉滑。导滞和胃。保和丸。 肝气犯胃:上腹部胀痛,痛连胁肋,生气时胃痛加重,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多弦或弦数。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舒肝和胃丸。 肝胃郁热: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疏肝泄热,和胃止痛。化肝煎。 脾胃虚寒:胃痛隐隐,大便溏薄,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温中健脾。是阳虚。黄芪建中汤。 六、呕吐 外邪犯胃:突然呕吐,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 饮食停滞:呕吐酸腐,大便秽臭,苔厚腻,脉滑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 肝气犯胃:呕吐吞酸,可因情志不遂而加重。舌质红,苔薄腻,脉弦。疏肝理气,降逆和胃。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气滞胃痛颗粒、胃苏颗粒。 七、泄泻 伤食泄泻:腹痛肠鸣,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消食导滞。保和

中医常见病证辨证论治

中医常见病证辨证论治 感冒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 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咳嗽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三拗汤合止嗽 散 外感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风燥伤肺疏风散寒,润燥止咳杏苏散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二陈平胃散合 三子养亲汤 内伤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清肝泻肺,顺气降火 加减泻白散合 黛蛤散 肺阴亏虚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哮病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发作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平喘定喘汤 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小青龙汤加石 膏汤 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缓解肺肾两虚补肺益肾 生麦地黄汤合 金水六君煎 喘证风寒壅肺宣肺散寒 麻黄汤合华盖 散 实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二陈汤合三子 养亲汤 肺气郁闭开郁降气,宣肺平喘五磨饮子 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 生脉散合补肺 汤 虚肾虚不纳补肾纳气 金匮肾气丸合 参蛤散 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参附汤送服黑 锡丹 肺胀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 汤 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 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 肺痨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虚火灼肺滋阴降火 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 散 气虚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or参苓白术散阴阳虚损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胸痹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 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 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蒌薤白半夏汤 寒凝心脉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蒌薤白白酒汤 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 心悸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天王补心丹or朱砂安神 丸 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水饮凌心 振奋心阳化气利水 宁心安神 苓桂术甘汤

【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妇科学-带下病

带下病 概述 大纲要求: 带下病的定义 带下病的治疗原则 概述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 带下病的辨证(复习): 应以带下量、色、质、气味结合全身症状、舌脉作为依据。 带下量多、色淡质稀无臭为虚证;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秽臭者为实证; 带下量多、色白、质清稀如水,多为阳虚; 带下量多或不多、色黄或赤白带下,质稠多为阴虚夹湿; 带下量多、色淡黄或白、质稀无气味,伴神疲乏力多为脾虚; 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白、质黏腻、有臭味,多为湿热; 赤白带下质稠或带如脓样,有臭味或腐臭难闻,多为湿毒; 带下量明显减少,甚至无带,大多为肾精亏虚,天癸早衰,任带虚损。 带下过多 大纲要求: 带下过多的定义 病因病机 辨证要点 辨证论治 外治法 预防与调护 定义: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局部及全身症状者。古代有“白沃”、“赤白沥”、“下白物”等名称。 病因病机 病机是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 湿邪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但有内外之别。 脾肾肝三脏功能失调是产生内湿之因, 外湿多因久居湿地,或涉水淋雨,或摄生不洁,或不洁性交等。 辨证要点 主要是根据带下的量、色、质、气味的异常以辨寒热虚实。 带下色淡、质稀者为虚寒; 色黄、质稠、有秽臭者为实热。 临证时,结合全身症状、舌脉、病史等进行综合分析。 (带下色杂,味臭秽难闻者,为热毒) 辨证论治 脾虚证(16年)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或如涕如唾,绵绵不断,无臭;面色白或萎黄,四肢倦怠,脘胁不舒,纳少便溏,或四肢浮肿;舌淡胖,苔白或腻,脉细缓。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方药:完带汤。 若脾虚湿蕴化热,症见带下量多,色黄,黏稠,有臭味者,治宜健脾祛湿,清热止带,方用易黄汤。 肾阳虚证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绵绵不断,质清稀如水;腰酸如折,畏寒肢冷,小腹冷感,面色晦暗,小便清长,或夜尿多,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迟。 治法: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方药:内补丸。 阴虚夹湿证(16年)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有气味,阴部灼热感,或阴部瘙痒;腰酸腿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咽干口燥,或烘热汗出,失眠多梦;舌质红,苔少或黄腻,脉细数。 治法:滋肾益阴,清热利湿。 方药:知柏地黄汤。 湿热下注证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黄或呈脓性,质黏稠,有臭气,或带下色白质黏,呈豆渣样,外阴瘙痒;小腹作痛,口苦口腻,胸闷纳呆,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 方药:止带方。 若肝经湿热下注,症见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绿,质黏稠,或呈泡沫状,有臭气,阴痒;烦躁易怒,口苦咽干,头晕头痛;舌边红,苔黄腻,脉弦滑,治宜清肝利湿止带,方用龙胆泻肝汤。 若湿浊偏甚,症见带下量多,色白,如豆渣状或凝乳状,阴部瘙痒;脘闷纳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疏风化浊,方用萆薢渗湿汤加苍术、藿香。 热毒蕴结证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质黏腻,臭秽难闻;小腹疼痛,腰骶酸痛,烦热头晕,口苦咽干,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苡仁。 刘氏妇科证治歌诀: 带下过多证型多,脾虚完带病可瘥。 肾阳亏虚内补丸,阴虚夹湿知柏托。 湿热止带方正用,热毒五味消毒活。 注意几个变证及用方: 脾虚湿蕴化热证用易黄汤。 肝经湿热下注证,用龙胆泻肝汤。 湿盛证,用萆薢渗湿汤。 用方趣记:(花)五万,治内脂。(脂肪多,导致带下多) 五——五味消毒饮,万——完带汤,治——知柏地黄丸 内——内补丸,脂——止带方。 带下过少 大纲要求: 带下过少的定义 病因病机

-中医辨病辩证依据

一.喘证: (1).患者以“--”入院,当属中医“喘证”范畴。喘证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的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患者长期接触煤尘,损伤肺气,肺气失于充养,肺之气阴不足,易受外邪;感受外邪,外邪入里化热,邪热壅肺,灼津成痰,痰热郁遏肺气,肃降无权,故见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粘稠色黄,痰热郁蒸,故见身热;肺气失于宣发肃降,肺气上逆而见咳嗽。舌红,苔黄,脉滑数亦为痰热蕴肺之证。纵观舌、脉、症本病当属喘证;痰热蕴肺辩证范畴,病性属虚实夹杂;病位在肺,患者因肺气亏虚,易反复发病,愈后不佳。 (2)患者以“——”入院,属于中医“喘证”辨病范畴。喘证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的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患者年过半百,其气已衰,肺肾亏虚,气失摄纳,故喘憋。舌淡,苔白脉沉弱亦为肾虚之证。肾气亏虚而见下肢水肿;纵观舌、脉、症本病当属喘证肺肾亏虚辩证范畴,病性属虚证;病位在肺肾,反复发病,当疗效差。 (3)患者以“―――”入院,故属中医“喘证”范畴,喘证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的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患者因感受风寒,邪袭于肺,外闭皮毛,内遏肺气,肺卫为外邪所伤,肺气不得宣降,气机壅阻,上逆做喘,故见喘息,肺气不降故见咳嗽,寒为阴邪,其主收引,致毛窍收缩,腠理闭塞,故见恶寒、发热,其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滑,脉浮紧均为风寒雍肺之象。病位在肺,病性属实,预后良好。 鉴别诊断: 1.气短:两者同为呼吸异常,故应相鉴别。喘证以呼吸困难、张口抬肩、胸憋为主要特点,气短即少气,主要表现呼吸浅促,或短气不足以息,似喘而无声,可见气短不若喘证呼吸困难之甚。该患者喘息不能平卧,气粗声高,胸憋,可与气短相鉴别。 2.哮病:喘指气息而言,为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张口抬肩。哮指声响而言,必见喉中哮鸣有声,有时亦伴有呼吸困难。喘未必兼哮,而哮必兼喘。患者喘息不能平卧,呼吸困难,未见喉中哮鸣有声,故可与哮证相鉴别。 二.中风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 (1)患者主因“--”入院,中风是指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症。病情轻者可无昏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故患者辩证当属中医“中风”之辨病范畴。中风之病,以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患者老年女性,素体肝肾阴虚,阴虚火旺,风阳内动,上扰于脑,夹于舌故见言语不利,风痰闭阻经络故见肢体活动不利,阴虚风动故见肢体颤动。舌质红,苔薄黄,脉弦。均为肝肾阴虚,风阳上扰之象。综观舌、脉、症,本病当属中风中经络肝肾阴虚风阳上扰辩证范畴,病性为虚实夹杂,病位在脑。患者虽发病急,但病邪较深,且年老体弱,故预后不佳。(2)患者主因“--”入院,中风是指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症。病情轻者可无昏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故患者辩证当属中医“中风”之辨病范畴。患者平素嗜食肥甘厚味,致使脾气受损,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湿生热,热极生风,

中医妇科学重点

中医妇科学 第一单元绪论 夏商周 《周易》“妇三岁不孕”。 《列女传》记载了最早的“胎教”。 xx‘ 中医妇科学形成的奠基时期。 xx是最早用针和药下死胎的医家。 《内经》首先提出了女子生长发育生殖规律。我国现存最早对女子生理病理有系统论述。 “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妇科史上第一首方,四乌贼骨一藘茹丸。 《胎产书》最早的产科专著。 晋王叔和《脉经》首先提出“月经”之名。“居经”“避年” 汉代 《金匮要略》现存中医古籍中最早设妇科专篇的医著。对妇科外治法记载最早。唐《千金要方》把妇人卷列于他卷之首的医著。 宋代 妇产科独立分科。 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妇人以血为基本。” 金元 xx的观点:

妇人少年治肾、中年治肝、老年治脾。 明代 《xx纪要》“五不女”螺纹鼓角脉。 肾主生殖的理论研究得以深化。清、民国《医学衷中参西录》“寿胎丸”是防治自然流产的基础方。 第二单元女性生殖器官 1.《神农本草经》子宫之名,对子宫的形态描述《格致余论》,《活人书》胞宫一词。 2.子门: 子宫颈口。《内经》把女子胞列为“奇恒之腑”。 第三单元 女性生殖生理 居经: 月经三个月一潮。 激经,受孕之初,按月行经而无损于胎儿。 妊娠八九个月,试胎。 预产期: 末次月经第一天,月份加9,日数加7。胞宫与心肾有直接或间接地联系。 《傅青主女科》“经本于肾,“经水出诸肾”。 第四单元妇科疾病的病因 1.六淫中与妇科关系最大的:

寒、湿、热邪。主要易引起血分病变。2.病机: 脏腑功能失常: 肾、肝、脾。气血失调。冲任督带损伤。第五单元妇科疾病的诊断与辩证 1.问月经xx: 月经的期、量、色、质。问产后xx: 分娩情况。 带下病: 了解量、色、质、气味。 第六单元妇科疾病的治疗 1.xx胎丸: 补益肾气。 2.右归丸: xx补肾阳。 3.xx: xx行水。 xx疏肝散/xx逍遥散: 疏肝清热。 xx泻肝汤: 疏肝清热利湿。

疟疾的辨证论治

疟疾的辨证论治 1、辨实痢、虚痢“痢疾最当察虚实,辨寒热”(《景岳全书·痢疾》)。一般说来,起病急骤,病程短者属实;起病缓慢,病程长者多虚。形体强壮,脉滑实有力者属实;形体薄弱,脉虚弱无力者属虚。腹痛胀满,痛而拒按,痛时窘迫欲便,便后里急后重暂时减轻者为实;腹痛绵绵,痛而喜按,便后里急后重不减,坠胀甚者为虚。 2、识寒痢、热痢痢下脓血鲜红,或赤多白少者属热;痢下白色粘冻涕状,或赤少白多者属寒。痢下粘稠臭秽者属热;痢下清稀而不甚臭秽者属寒。身热面赤,口渴喜饮者属热;面白肢冷形寒,口和不渴者属寒。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属热;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属寒。 治疗原则 1、祛邪导滞痢疾的基本病机是邪气壅滞肠中,只有祛除邪气之壅滞,才能恢复肠腑传导之职,避免气血之凝滞,脂膜血络之损伤,故为治本之法。因此,清除肠中之湿热、疫毒、冷积、饮食等滞邪颇为重要。常用祛湿、清热、温中、解毒、消食、导滞、通下等法,以达祛邪导滞之目的。 2、调气和血调气和血即是顺畅肠腑凝滞之气血,祛除腐败之脂脓,恢复肠道传送功能,促进损伤之脂膜血络尽早修复,以改善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临床症状。正如刘河间所说:“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常采用理气行滞、凉血止血、活血化瘀、去腐生肌等治法。 3、顾护胃气“人以胃气为本,而治痢尤要”。这是由于治疗实证初期、湿热痢、疫毒痢的方药之中,苦寒之晶较多,长时间大剂量使用,有损伤胃气之弊。因此,治痢应注意顾护胃气,并贯穿于治痢的始终。 虚证痢疾应扶正祛邪。因虚证久痢,虚实错杂,若单纯补益,则滞积不去,贸然予以通导,又恐伤正气,故应虚实兼顾,扶正祛邪。中焦气虚,阳气不振者,应温养阳气;阴液亏虚者,应养阴清肠;久痢滑脱者,可佐固脱治疗。 此外,古今学者提出有关治疗痢疾之禁忌,如忌过早补涩,以免关门留寇,病势缠绵不已;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以免重伤阴津,戕害正气等,都值得临床时参考借鉴。 总之,痢疾的治疗,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通涩兼施。赤多者重用血药,白多者重用气药。始终把握祛邪与扶正的辨证关系、顾护胃气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 分证论治 一、湿热痢 症状:腹痛阵阵,痛而拒按,便后腹痛暂缓,痢下赤白脓血,粘稠如胶冻,腥臭,肛门 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肠化湿,解毒,调气行血。 方药:芍药汤。 方中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解毒止痢;大黄、槟榔荡热去滞,通因通用;木香、槟榔调气行滞;当归、芍药、甘草行血和营,缓急止痛;肉桂辛温,反佐芩、连。大黄之苦寒,共成辛开苦降之势,以散邪气之结滞。痢疾初起,去肉桂,加银花、穿心莲等加强清热解毒之力。有表证者,加荆芥、防风解表散邪,或用荆防败毒散,逆流挽舟。兼食滞者,加莱菔子、山楂、神曲消食导滞。痢下赤多白

带下病中医诊疗方案

带下病(盆腔炎)中医诊疗方案(2012版)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本病主要由于湿邪影响任、带,以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所形成。主要表现为带下的量、色、质、气味的改变,并根据此而辨别寒热虚实。 一、诊断 (一)中医诊断:带下病 1、脾虚 证候:带下色白或淡黄,质粘稠,无臭味,绵绵不断,纳少便溏,两足跗肿,舌淡苔白或腻,脉缓弱。 2、肾虚 肾阳虚:证候:白带清冷,量多,质稀薄,终日淋漓不断,腰酸如折,小腹冷感,小便频数清长,夜间尤甚,大便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肾阴虚:证候:带下赤白,质稠粘无臭,阴部灼热,头昏目眩,面部烘热,五心烦热,失眠多梦,便艰尿黄,舌红少苔,脉细略数。 3、湿热(毒) (1)湿热: 症候: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白,质黏腻,有臭味,胸闷口腻,纳食较差,小腹作痛,带下色白质粘如豆腐渣状,阴痒,小便黄少,舌苔黄腻或厚,脉濡略数。具备两项可诊断。 (2)热毒: 症候:带下量多,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质黏腻,带下量多,如脓样有臭味,或腐臭难闻,小腹作痛,烦热口渴,头昏晕,午后尤甚,大便干结或臭秽,小便黄少,舌红,苔黄干,脉数。 (二)西医诊断 参照郑怀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妇产科学第三版 1、急性盆腔炎 (1)症状:恶寒发热,甚则寒战高热。下腹部疼痛,拒按。阴道分泌物增多,色黄

质稠,有秽臭。有腹膜炎时可伴有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尿道受累时可出现排尿困难、尿频、尿痛;直肠壁受累时可出现里急后重,腹泻或便秘。 (2)体征:呈急性病容,体温升高(可达38℃以上),心率快,腹胀,下腹有肌紧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盆腔检查:阴道充血,大量脓性分泌物,后穹窿有明显触痛,宫颈充血水肿,剧痛明显,子宫体略大,有压痛,活动度受限。 (3)辅助检查 ①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中性白细胞明显升高。 ②病原体培养:宫颈分泌物培养可找到致病的病原体。如败血症、菌血症时,血培养可找到病原体。 ③B型超声波检查:提示盆腔内有炎性渗出,或有炎性包块。 ④后穹窿穿刺:子宫直肠窝积脓时,后穹窿穿刺可抽出脓液,经培养可找到病原体。 2、慢性盆腔炎 (1)症状:下腹部坠胀、疼痛、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可伴有低热、月经增多、月经失调、白带增多、不孕等。部分患者可有神经衰弱症状,如精神不振、周身不适、失眠等。当患者抵抗力差时,易有急性或亚急性发作。 (2)体征: 盆腔检查:子宫活动受限,一侧或两侧可触及输卵管增粗,呈条索装,有轻度压痛。 二、治疗方案 (一)中医辨证治疗 1、脾虚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方剂:完带汤 药物组成: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苍术、甘草、陈皮、黑芥穗,柴胡、车前子 2、肾虚 ①肾阳虚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病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病 摘要:综述近年来中医对脾胃病的辨证治疗及研究、分析、归纳脾胃病的诊治思路与方法,进而总结其辨证治疗 规律,以便有效的指导临床。 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也同其他学科理论一样,都要经过不 断的深化,推陈出新符合当代人的应用,然后在新的思路下,利用先进技术,在反复实践中凝结成新的理论体系, 继而不断延续和创新发展。 脾胃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总结历代医家关于脾 胃病的辨证治疗规律,对继承发扬祖国医学,开展脾胃病 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脾胃病的内涵及脾胃学说的学术流派脾胃是中医的消化脏器,胃纳脾运、脾升胃降是人体消化功能的基本形式,中 医脾胃病涉及脾胃的化纳、升降、化生失常的疾病。中医 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的发生和发展是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实践、认识而逐渐形成的学术流派。 脾胃学说始见于《内经》,它奠定了脾胃学说的基础理论,成为中医理论及诊断、治疗所遵循的准则,至今仍指导着 临床实践。《内经》首先提出,“脾胃者,仓瘭之官,五味出焉。”脾胃主受纳,运化饮食五味,输布水谷精微,升清降浊,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明确指出了脾胃的功能及其

重要性。汉末医圣张仲景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的重要医学理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他对《内经》理论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提出了著名的“脾胃论”,着重阐述了脾胃的重要性。《内经》强调“人以水谷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李东垣便从脾胃立论,创立了“土者生万物”的学术观点。认为人的元气靠脾胃来滋养。脾胃消化功能旺盛,则人体健康,反之则病来。他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他还强调脾胃气机的升降,认为清气上升,浊气下降, 才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所谓升清气,是指将食物的精微升华,使其滋养全身: 所谓降浊气,是指糟粕废物的排出。但凡升降失司,均能引起疾病的发生。因此,在治疗脾胃病时,要掌握调节气机升降这一关键环节。若治疗脾病,需要重视升发脾阳: 治疗胃病时,要注意降逆胃气。在临床中,李东垣更重视升发脾胃之阳的重要性。他总结了一套以益胃健脾,升阳补气为主的治疗方法,首创补中益气汤、升阳益 胃汤等著名方剂来治疗脾胃疾病,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清代温病大家叶天士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喜柔润,脾喜刚燥,胃宜降则和,脾宜升则健。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大家的对治疗脾胃病的一些重要成就,从中不难看出治疗脾胃病也需辩证治疗,因人而异。 名老中医经验 1.1 治疗脾胃病的基本大法是健脾益气:刘沈林〔1〕认为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 感冒:恶寒(风)、发热、头痛、鼻塞流涕、 【辨证论治】 普通感冒,一般邪在肺卫,多属表证,故治疗采取解表散邪的原则,并结合证情进行具体的论治。但是,在对感冒的治疗中,注意一般不宜表散太过,亦不宜补益太早。 1、风寒证 ☆主症:鼻塞、喷嚏,流清涕,喉痒,咳嗽,痰稀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苔薄白,脉浮或浮紧。治则: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藿香正气水) 气虚之人,可用益气解表的参苏饮 2、风热证 ☆主症:发热微恶风,或有汗,头痛,咳嗽痰黄稠,咽喉红肿疼痛,口干微渴,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治则:辛凉解表,清热宣肺 方药:银翘散 3、兼证 ⑴挟湿:症见恶寒,身热不扬,头重如裹,骨节酸痛,苔白腻,脉濡。治宜疏风祛湿,方用羌活胜湿汤 ⑵挟暑:治宜清暑解表,芳香化湿,方用新加香薷饮 咳嗽△ 根据其发生原因,临床上可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P63) 1、外感咳嗽 ⑴风寒咳嗽证 ☆主症:咳嗽声重,痰稀色白,可伴有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无汗、骨节酸楚、头胀头痛等,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化痰 方药:杏苏散 ⑵风热咳嗽证 ☆主症:咳痰黄稠、咳而不爽、口渴咽痛、身热、或见头痛、恶风、有汗等,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 ⑶燥热咳嗽证 ☆主症:干咳少痰,或痰粘稠粉不易咯出,鼻燥咽干,甚则咳引胸痛,或兼有身热、形寒等,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细咯数 ☆治方: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 以上外感咳嗽诸证,日久不愈,或愈而复发,咯痰不爽,而表证、燥证不明显者,均可=可选止嗽散加减 2、内伤咳嗽 ⑴痰湿咳嗽证 ☆主症:咳嗽痰白而稀,胸脘作闷,或食纳不佳,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方药:二陈汤(背) ⑵肝火犯肺证 ☆主症:气逆作咳,咳引胁痛,面红喉干,烦热口苦,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法法:清肝泻火,润肺化痰 方药:黛蛤散合清金化痰汤 ⑶肺虚咳嗽证 ①肺气虚证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考点:带下过多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考点:带下过多 大纲要求: 带下过多的定义 病因病机 辨证要点 辨证论治 外治法 预防与调护 定义: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局部及全身症状者。古代有“白沃”、“赤白沥”、“下白物”等名称。 病因病机 病机是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 湿邪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但有内外之别。 脾肾肝三脏功能失调是产生内湿之因, 外湿多因久居湿地,或涉水淋雨,或摄生不洁,或不洁性交等。 辨证要点 主要是根据带下的量、色、质、气味的异常以辨寒热虚实。 带下色淡、质稀者为虚寒; 色黄、质稠、有秽臭者为实热。 临证时,结合全身症状、舌脉、病史等进行综合分析。 (带下色杂,味臭秽难闻者,为热毒) 辨证论治

脾虚证(16年)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或如涕如唾,绵绵不断,无臭;面色 白或萎黄,四肢倦怠,脘胁不舒,纳少便溏,或四肢浮肿;舌淡胖,苔白或腻,脉细缓。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方药:完带汤。 若脾虚湿蕴化热,症见带下量多,色黄,黏稠,有臭味者,治宜健脾祛湿,清热止带,方用易黄汤。 肾阳虚证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绵绵不断,质清稀如水;腰酸如折,畏寒肢冷,小腹冷感,面色晦暗,小便清长,或夜尿多,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迟。 治法: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方药:内补丸。 阴虚夹湿证(16年)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有气味,阴部灼热感,或阴部瘙痒;腰酸腿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咽干口燥,或烘热汗出,失眠多梦;舌质红,苔少或黄腻,脉细数。 治法:滋肾益阴,清热利湿。 方药:知柏地黄汤。 湿热下注证

中医妇科学试题

中医妇科学试题五一、名词解释 1.带下病: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发生异常,或忧愁气,伴有全身症状或局部症状者。 2.不孕症:不孕症是指女子婚后夫妇同居两年以上,配偶生殖功能正常,未避孕而不受孕者;或曾经孕育过未避孕而又两年以上不再受孕者。 3.胎动不安:胎动不安是指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胎动下坠,或伴阴道少量出血者。 4.子宫脱垂:子宫脱垂是指子宫沿阴道下降,子宫颈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全脱出阴道口外。 5.妊娠恶阻:妊娠恶阻是指妊娠早期,反复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至食入即吐者。 二、填空 1.第一首治疗妇科疾病的方剂是《四乌贼骨一芦茹丸》。 2.《达生篇》中提出的临产六字真言是睡忍痛、慢临盆。 3.青春期发育成熟的主要标志是月经来潮。 4.正常的带下对阴道有润泽的作用。 5.天癸是肾中产生的一种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 6.胎儿及其附属物自母体娩出的过程称为分娩。 7.妊娠病的治疗原则是治病与安胎并举。

8.缺乳的病机为化源不足、乳汁运行受阻。 9.产后机体的特点是多虚多瘀。 10.胞宫的主要功能是排出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排出恶露。 11.中医治疗滑胎以预防为主,重视孕前调治、孕后早治。 12.凡不属于经、带、胎、产疾病范围,但又与妇女解剖、生理密切相关的疾病,称为杂病。 三、简答题 1.简述月经病的治疗原则及论治过程中注意要点 答:月经病的治疗原则是:调经以治本。 临症需注意: (1)辨经病与他病的关系,若是他病而导致月经病者应先治病,病去则经自调。反之,若是因月经病而导致其他病者应先调经,调经则病自除; (2)辨疾病的标本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3)辨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经前勿任补;经后勿滥攻; (4)辨不同的年龄阶段,青春期重视补肾,育龄期重视调肝养肝,老年女性则应重视调补脾胃。 2.产后病的诊断,除运用四诊八纲外,还须注意哪三审? 答:产后病的诊断除运用四诊八纲外,还须注意三审。首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恶露有无停止;次审大便痛与不通,以验津液的盛衰;三审乳汁行与不行,及饮食的多少,以察胃气的强弱。

常见疾病精选--中医辩证施护汇总--精选.doc

八纲辨证 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八纲辨证,是用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所取得的资料。根据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及盛衰,人体正气的强弱等 多方面的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归纳为八类不同的证候。是中医学最基本的辨证方法。八纲是从各种具体证个性中抽象出来的 带有普遍规律的共性,即任何一种疾病,从疾病的类别来说,不属于阴证,便属于阳证;从疾病的部位深浅来说,不在表,就 在里(或半表半里);从疾病的性质来说,不属于寒证,便属于热证;从邪正斗争的关系来说,正气虚的称为虚证,邪气盛的 称为实证。所以八纲辨证是概括性的辨证纲领,适应于临床各科的辨证。在八纲中,阴阳可以概括其他六纲,即表、热、实证 为阳证,里、寒、虚证为阴证,所以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这样,就可紧紧把握阴阳两纲,由浅入深,认识疾病的本质。 八纲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绝对对立,静止不变的。而是相互间可有兼夹、错杂,可有中间状态,并随病变发展而不断变 化,如表里同病、虚实夹杂、寒热错杂、表证入里、里邪出表、寒证化热、热证转寒、实证转虚、因虚致实等。 饮食调护 饮食调护是指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或在对健康人的保健方面,进行营养和膳食方面的调护和指导。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 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是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的源泉。 食物分类按食物的性质分类:热性食物、温性食物、寒性食物、凉性食物、平性食物、补益性食物、发散性食物;按食 物的味分类:辛味食物、甘味食物、酸味食物、苦味食物、咸味食物。 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饮食有节、饮食有方、谨和五味、荤素搭配。 饮食宜忌原则与方法辨证施食(虚证应补益、实证宜疏利、寒证宜温热、热证宜寒凉)、辨药施食(即食物的性味应与患 者所服药物的性能一致)、因人施食(根据人的体质、年龄不同而异)、因时施食(根据四时季节的变化而异)。 肺胀 【定义】 肺胀是因喘咳日久,肺脾肾心俱虚,气道滞塞、肺气胀满,出现以胸部膨满,咳逆上气,动后尤甚,痰涏壅盛,甚则面 色晦黯,唇舌紫绀,面目四肢浮肿,病程缠绵,经久不愈为特征的疾病。 【范围】 西医学中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如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合并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原性心脏病、老年性 肺气肿等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辩证调护】 一、寒饮束肺:喘咳气短,痰多清稀,恶寒发热,身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宣肺散寒,温肺化饮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 调护: 1、室内空气宜新鲜,潮润,室温宜偏暖,注意保温,助病人及时增减衣被,防止受冷。 2、饮食宜清谈与辛散,忌生冷、肥甘厚腻等滋痰生湿之品,禁食辛辣、烘炒类食物如炒瓜子、烘饼等。可食用温性调味 品,如生姜、胡椒、葱等,以助散寒。 3、解表药不宜久煎,汤剂宜温服,服药后可略加衣被,使微微出汗。咳嗽夜间为甚者,适宜临睡前服,中西药服服药 时间需要间隔 2 小时。 4、注意寒热的轻重、咳嗽的性质、痰涕的颜色及呼吸的频率、节律、深浅的变化,有恶寒发热表证时,应卧床休息, 注意保暖,可用生姜、红糖、红枣煎服。 二、痰热壅肺:喘促气粗,胸满咳嗽,痰黄而稠粘,心胸烦闷,口干而渴,发热微恶风寒。舌边红,苔薄黄,脉浮散。 治法:宣肺疏风,清化热痰 方药:清气化痰丸加减 调护: 1、室内空气宜新鲜,避免寒冷空气及异味刺鼻之气的吸入,室温不宜过高。 2、饮食宜消化、清淡为主,多食蔬菜和水果,忌辛辣、油腻、荤腥、烟、酒等刺激之品,鼓励多饮水,可服用竹沥 水,川贝粉等清热化痰。 3、密切观察病情,及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观察出汗、咳嗽及神志等情况。高热病人必须卧床休息,多饮水,可 用银花、芦根等煎水代茶。 三、痰浊阻肺:胸满闷胀,咳嗽气喘,痰白量多,不能平卧,稍劳即甚,怕风易汗,脘腹痞满,食纳减少,倦怠乏力, 舌淡,舌苔白滑腻,脉弦滑。 治法:健脾益肺,降气化痰。 方药:苏子降气汤加减 调护: 1、病室宜温暖,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干燥通风。服药期间避免油烟异味、灰尘等不良刺激,以免加重病情。 2、保持呼吸道通畅,久病体弱卧床者,可采用翻身拍背,体位引流等帮助排痰。有紫绀者,应给予氧气吸入。 3、密切观察病情,病重、年老者要阻止痰阻窒息,一旦发生,应立即采取措施清除气道内的痰液,必要时要行气管切开。 4、饮食以易消化、清淡之品主为宜,可予赤小豆、白扁豆、苡仁、山药等健脾、利湿、化痰之品,忌食糯米、甜食、肥 1

肛肠疾病中医辨证论治

二.肛肠疾病 肛肠疾病就是指因风、湿、燥、热、气虚、血虚等引起得与肛门直肠有关得一系列疾病。常见得有痔、肛隐窝炎、肛裂、肛痈、肛瘘、脱肛等。中医文献统称为痔疮、痔漏。本节主要介绍痔与肛裂。 痔 痔就是直肠末端黏膜下与肛管皮肤下得直肠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而形成得柔软得静脉团,并由此产生出血、栓塞或团块脱出。痔就是常见病,男女老幼均可发生,好发于成年人,在肛门直肠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症状严重时可影响工作与生活。根据发病部位得不同,有内痔、外痔与混合痔之分。 内痔指发生于肛门齿线以上,直肠末端黏膜下得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所形成得柔软静脉团,又称里痔,以便血、痔核脱出、肛门不适感为主要临床表现,好发于截石位得3、7、11点处。外痔指发生于肛门齿线以下,由痔外静脉丛扩大曲张或痔外静脉破裂或反复炎症纤维增生而成得疾病,以自觉肛门坠胀、疼痛,有异物感为其主要临床表现。混合痔就是指内、外痔静脉丛曲张,相互沟通吻合,使内痔部分与外痔部分形成一整体者,兼有内痔、外痔得双重症状。 西医学中得各期内痔与各种炎性外痔,可参考本病证辨证施护。【病因病机】 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或便秘、久泻、久痢、妊娠多产、负中远行等导致湿热下注,血行不畅,血液淤积,经络阻滞,淤血浊气下注肛门而形成。内痔得发生主要就是由于静脉壁薄弱,失去了正常得弹

性,加之饮食不节,燥热内生,下迫大肠,以及久坐、远行、负重等,导 致血行不畅,血液淤积,热与血相搏,结滞不散而成。外痔得发生多因 湿热下注或肛门裂伤、毒邪外侵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脉阻滞,或 热迫血下行,愈结不散而成。 【辩证施护】 (一)辩证要点 1.辨内外痔生于肛门齿线以上,黏膜下得痔上静脉丛发生扩大 与曲张所形成得静脉团为内痔;生于肛管齿线以下,痔外静脉 丛扩大曲张或反复发炎而形成得为外痔。内痔得主要症状为便 血,较大得内痔伴有拖垂;外痔得主要症状为坠胀、疼痛与异物 感。 2.辨虚实内痔实证者下血鲜红,或便前便后,或量多量少,或如 射如滴,湿热下注者,其血色污浊;虚证者,下血色淡而清,或晦 而不鲜。内痔较大者伴有肛门脱垂。气虚者,痔核脱出不纳,肛 门有下坠感。血虚者,痔核脱出,便血量多色淡。 (二)辩证分型 1 、内痔 (1) 内伤肠络 证候表现:大便带血,呈滴血或喷射状,颜色鲜红,兼有肛门瘙痒,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护治法则:清热解毒,凉血祛风。(治疗代表方;凉血地黄汤) (2)湿热下注

带下病中医辨证论治(四)

带下病中医辨证论治(四) 白淫 【概述】 夜间梦交而流出白色或黄色黏液或白天耳闻目睹淫秽 之事而不自止地流出黏液,与男子梦遗或滑精相似,均称妇女白淫。相当于妇女性功能异常。【病因病理】 1.相火亢盛多因情欲不遂,思念太过,相火亢盛而致。 2.心肾两虚房劳太过,心肾虚弱,精关失固,津液下流而注。【诊断要点】 1.根据定义进行诊断,常有梦交或淫念之病史。 2.与白崩、炎性带下相鉴别。【辩证分型】 1.相火亢盛梦交后阴道内流出黄色或淡黄色黏液,心烦急躁,口渴咽燥,目赤头痛,尿赤便艰,腰酸乏力。苔黄,舌质红,脉弦细而数。 2.心肾两虚无梦而阴道流出白色黏液,头晕目眩,心悸怔仲,神志恍惚,烦热盗汗,腰膝酸软。苔薄,舌淡胖。【分型治疗】 1.相火亢盛治法:清火宁心止带。 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 太子参15克元参15克丹参12克云茯苓10克 五味子9克远志9克当归9克麦冬10克天冬10

克柏子仁9克黄芩9克山栀9克生甘草3克加减:性欲亢盛者,加龙胆草12克、丹皮9克、生地30克,去麦冬;阴道黄色分泌物多者,加知母9克、黄柏9克、芡实12克、椿根皮10克。 2.心肾两虚治法:清心益肾,宁神止浊。 方药:交泰丸合清心莲子饮加减。 川黄连3克肉桂1.5克(后下)石莲肉12克皮尾参3克(另煎冲)麦冬10克五味子6克地骨皮9克炙甘草5克浮小麦30克红枣15克山栀12克煅龙骨18克(先煎)煅牡蛎30克(先煎)灵磁石30克(先煎)【中成药】 1.金樱子膏每日2~3次,每次1匙,开水冲服。有收敛止涩作用。 2.天王补心丹每日2次,每次4.5克,吞服。 用于两型白淫都有效。 3.知柏地黄丸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用于阴虚火旺者。【简便方】 1.磁石30克(先煎)、灯心草3克、柏子仁9克,水煎服。 2.芡实30克、枸杞子10克、薏苡仁15克、莲子肉,共煮成羹服食。【其它疗法】【注意事项】 1.本病患者除了药物治疗,还须同时接受心理治疗。 2.气功治疗对本病有帮助,以静功为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