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考试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考试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考试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考试资料

名词解释:

1、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一般情况下,母语

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这种语言可以指正在学习的母语

或第一语言,也可以指他正在学习的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甚至第四语言。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任何一种其他语言。

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儿童大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母语。

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8、外语习得:指学习者在本国学习除母语外的目的语。

9、语言能力:指是一种反映交际双发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10、语言表达:指的是交际双发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的语法运用。

11、对比分析: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兴盛于60年代。初衷是为了在第二语言教学中预

测学习者的难点,预防学习者的语言偏误,提高第二语言教学的效率。

12、母语负迁移:这一假设的实质是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问题,主张对比分析的学

者认为。学习者的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如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外语

大都有母语的“口语”。

13、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

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14、通过学习获得的“显性知识”不能转化为“隐性知识”

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跨学科特点:

语言学与心理学有着交叉与重合,构成了心理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密切相关,但是在学科的划分上,它并不属于语言学,同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语言学也密切相关,但他既不属于心理语言学也不属于心理学。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Corder1967年发表的《学习者偏误的意义》明确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对象,标志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Selinker1972发表的《中介语》,系统地阐述了“中介语”理论假设,更加明确的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对象,即“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因此,这两人的文章被称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开山之作”,成为建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学科的标志。

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途径:

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理论初创阶段。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了开始逐渐

走向成熟。

四: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1、对比分析产生的背景:早在1945 年,charles Fries在《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与学习》中提出了对比分析的思想,3,1957年, Robert 在《跨文化语言学》系统地阐述了对比分析的内容。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集中在对两种语言及其文化的系统对比。

2、对比分析的基础:(1)行为主义心理学、(2)结构主义语言学

对比分析的另一个理论基础是当时在语言学界占统治地位的结构主义语言学;

(1)对两种语言系统进行科学的描写,而这种描写必须建立在系统地语言学理论上;

(2)结构主义语言学恰好为对比分析提供了语言描写的理论基础。(3) 对比分析与结构主义语言学结为“伙伴”。结构主义语言学强调对语言特征进行客观、静态的科学描写。

3、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

对比分析假设理论阐述包括三个方面: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分析方法,对比分析的两种观。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是语言迁移,包括三个方面:1.正面迁移2负迁移.3差异(差异等同于难度,差异越大,难度越

大)对比分析分为“强势说”和“弱势说”,两者最大差别是目标不同。

1)强势说:强调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认为母语干扰时造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强势说”强调“预

测”。

2)弱势说:目的是在偏误出现后通过对比解释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原因。

4、对比分析的步骤和难度等级

1)描写:是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两个语言系统进行细致的描写。2)选择:是结合偏误找出造成学习者学习困难的语言项目。

3)比较:是对选择好的语言项目进行细致的分析与对比。

4)预测:是在对比基础上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在哪些方面出错进行预测。

对比与比较—求同存异。

区别“对比”与“比较”

对比—找出两个事物的不同点;比较—观测二者之间的相似处或关联处。

特点:前者在于求异,后者在于求同

注意:1)在对比分析时,将两种语言的异同罗列出来并不意味

着“异”“同”并重。

2)对历史比较语言学来说,它的任务是在“异”中求“同”。

3)可见,二语习得的对比分析,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比较”同对比语言学的“比较”是不一样的,二语习得的对比分析的目的在于在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在大多程度上引起学习者语言系统变化,在于在两种语言之间的“同”,在大多程度上引起学习者语言系统地变化。

5、共时与历时。

1、就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对比分析的时限在“共时”.而非“历时”。1)对比语言学的时限也在“共时”而非“历时”。2)历时比较语言学的时限在

于“历时”,而非“共时”。

2、但就实际情况而言,当对比语言学发展到吕叔湘(1990)指出的两个层次:(1.指时事物的异同;2.追究它们何以在此异同)后普遍认为:1)第一个层次的研究在时限上是“共时”的.2)但在第二个层次上则需要“历时”的研究。

6、对比分析的局限。(大题)

对两种语言进行科学描述:

A.对比分析的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它的核心思想“刺激—反应”,忽视了人作为语获得的主观能动性。

行为主义的不足:1.强调学习者通过刺激反应被养成一定的语言习

惯。

2.否认学习者语言习得的认知过程。忽视的能动性和创造力]

B.结构主义语言学并没有为对比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1、对比分析将要两种语言系统的“差异”不等于“难度”

2、新现象效果:kleinmann提出一个与对比分析相反的观点。两种语言间对的差异越显

著越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因此反而更容易习得。

7、、对对比分析的重新评价(p36)

<第二节,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生产于20世纪60年代。兴盛于70年代。

1、偏误分析生产的背景。

1)60年代偏误分析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对比分析仅仅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系统进行对比,忽视了对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研究

2)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传统偏误分析的缺点:科学性较低,因此Corder关于偏误分析的文章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学习者语言偏误的意义》。

二、失误和偏误(mistake,error)

区别:失误是口误,偏误是系统性的。(P38)

2、偏误分析的具体步骤:

五个步骤:收集资料,鉴别偏误,描写偏误,解释偏误,评价偏误。

(1)收集资料:收集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自然条件下产出的语料。通常要考虑三个因素:

1. 偏误的收集方式:按照收集时间的长短,收集方式分为横向,

纵向两种。学者们常采取诱导方法收集语料。一种是比较自然的

方法;二是实验方法

2. 偏误的收集范围:按大小分为大规模。特定规模,个案三种。

3. 影响偏误的因素:(外部因素)学习者的母语背景,学习者的

偏误是口语的还是书面语的。是自由交谈中出现的偏误还是书信

中的偏误等等。(内部因素)包括被方式语言水平,语言习得环

境、学习经历等。

(2)鉴别偏误,首先是偏误的标准问题。

(3)描写偏误:是对可以观察到的偏误现象进行语言表面特征的描写。目的是在描写的基础上为偏误分类。归纳各类偏误

的特征。归类方法:1.表层特征的分类2.表层策略分类。3.

由corder提出:学习者的偏误分为三种类型:P41

1. 前系统偏误

2.系统偏误

3.后系统偏误

(四)降释偏误:主要从心里语言学方面来解释。P41

1.Richard将偏误分为三类:干扰偏误,语内偏误,发展偏误。

2.后学者们将其发展为“语际偏误”和“语内偏误”。

3.前者发生在两种语言之间,由学习者的母语对目的语的干扰形成。

4.后者发生在目的语内部,因对目的语规则掌握不够而造成。(五)评估偏误:涉及三方面:1.哪类偏误问题更严重2.作为评估者,可分为母语者和非母语者,他们对偏误的评估是否相同3.评估标准问题。三个标准:可理解难度,可接受难度,冒犯程度。

母语者任务偏误会不会影响句子的理解更重要;而非母语者认为语法更重要。

(六)偏误分析研究

国外偏误分析:1)、60年代末开始,70年代高潮阶段2)、偏误分析作为二语习得的一种研究手段3)、因偏误分析有局限,常与其他方法一起用才有较好的效果。

国内偏误分析P43

双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偏误分析的状态。

我国近十年的研究来看,研究分为:语音,词语,语法,语篇,汉字五个领域。

1)语音研究中,对象分为两类:双语语音要素偏误分析,双语声调偏误分析。

2)语法偏误研究P44

3)汉字研究分为:汉字书写偏误类型,认知策略研究。

七、偏误分析的意义和局限

(一)意义:1.偏误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地研究方法,任务在于探讨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地规律;目的为观察和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过程与机制服

2.偏误分析为70年代心灵学派与行文主义理论进行的论战提供有力的证据。

3偏误分析提出了系统地分析二语学习者语言偏误的程序和方法。

(二)局限:主要体现在研究方法和范围两方面。

1.研究方法:偏误分析资料的收集常通过测试取得,不能准备反映学习者的学习情况。

2.研究范围:1)忽视了学习者语言系统中的正确部分

2)纵向研究少,很难看到学习者在不同阶段出现的偏误

3)学习者对于困难的语言项目会回避。

4)偏误分析的五个步骤都还存在问题。

第三章、中介语研究

一、中介与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20世纪50年代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结构语言学的兴盛时期,反映在语言教学和研究上就是对比分析一统天下的局面。

对比分析中的“强势说”忽略了学习者作为语言学习的主体这一基本事实,同时也忽略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

Selinker.Corder.Nemser三个人的理论主张构成了早期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理论同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的区别

对比分析:把学习者的语言看成是一个中立系统。

偏误分析:把学习者的语言看成目的语系统地一部分,即学习者片面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三个—学习者语言系统、母语、目的语。中介语理论将偏误分析和对比分析只是作为其研究学习者语言系统地研究方法。

3、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

一. Cord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

1)“过度能力”和“过度方言”

Corder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称为“过度能力”。指学习者现时的心理测试系统。

“过度方言”则是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群体出发来描述其语言系统。强调的是学习者心理规则系统地动态性。

2)假设检验 P50

Corder认为,学习者进行假设检验的前提是其中内部有一个“系统生成器”,这个系统生成器对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材料进行处理,从而建立起“过度系统”,即包括一系列“假设”的规则系统。

注意:“系统生成器”并不是一但发现差异就会对已有的规则系统进行调整。

3)内在大纲

指学习者具有的一种控制学习目的语规则的程序化序列,它控制着学习者的目的语学习过程。

4)“输入”和“吸纳”

1.输入”指的是外在的环境所能提供给学习者的语言材料。

2.吸纳”是由学习者的内在大纲决定的从外在的语言材料中真正“吸收”的东西。

3.order认为:要想真正的吸纳,就必须使内在大纲处于决定吸纳的状态,只有在“输入”吻合学习者内在大纲的时候才会转变成“吸纳”

5)“失误”和“偏误”

1.失误的产生是偶然的,如由于疲劳,遗忘等原因产生。

2.偏误是系统性的,是学习者现时心理规则系统的外在表现。

失误属于语言表现,偏误属于语言能力

Cordre的中介语假设建立在其偏误分析的基础上,因而带有较强的偏误分析色彩。

二、Nems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

一)近似系统。

近似系统:强调学习者的语言向目的语发展,不断与目的语接近的特征,其三种含义:

1.近似系统是不同于源语言和目的语,是一个独立的系统。

2. 近似说明“近似系统”是以目的语为参照的,即中介语系统。

3近似系统的不断演化说明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系统。也是逐渐转变化的过程。

二)近似系统的本质

学习者的近似系统是一个内部结构化的系统,存在自身内在的规律性和系统性,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1)移民语言2)个体方言3)学习者的洋泾浜。

此三者都是注重交际内容而非目的语形成而产生的语言。

三)稳定的中介系统

Nemser也把“稳定的中介系统”称作“永久的中介系统和次系统”。也就是Selinker说的“僵化”现象。“僵化”主要表现在相同母语背景下的学习者在理解和生成目的语时所产生的带有固定模式的错误。

4、 Selink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

1.Eills指出“中介语”这个术语已经被赋予诸多的含义以至于几乎成了一个中性的概念。

2.中介语是母语和目的语在学习者的心理活动中相互影响的产物,Selinker将之称为“语际认同”

(一)中介语的定义

中介语可以用作从语言学上描写的数据。即可观察到的语言输出。中介语的定语包括三方面:

1. 中介语是可观察到的言语输出。

2. 中介语是高度结构比的。

3. 中介语是独立的语言系统。

(二)中介语产生的心理机制

Selinker对中介语产生的心理机制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大部分95%成年第二语言学习者是依靠一种普遍的认知结构来学习第二语言的,他把这种认知结构称为“潜在的心理结构”,只有少数5%学习者能通过激活此结构来获得第二语言能力。

(4)僵化也称“石化”或“化石化”。僵化指过程也指产品。Selinker认为“僵化”是存在于”潜在心理结构“中的一种机制,表现为某种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上停滞不前。

1)回退:是一种“僵化”的典型表现,即在早期出现的错误又重复出现。

2)层次:发生僵化的可以是任何一个语言项目。

3)阶段:僵化可以发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任意一个阶段。

4)原因:产生僵化的原因。Selinker认为是因为大部分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激活的是

一种“潜在心理结构”而非“潜在的语言结构”。

(四)、“潜在心理结构”以及五个“中心过程”

Selinker用五个“中心过程”描述这种“潜在心理结构”

潜在心理结构,并不与乔姆斯基的潜在语言机制直接对应。

五个“中心过程”:语言迁移,训练迁移,过度化学习策略,交际策略1.语言迁移(其产生的两个条件)

1)母语和目的语的相互作用构成“跨语言情境”

2)学习者在接触目的语时产生的语际人别效应。

2.训练迁移:Selinker认为这种迁移的原因主要是教学过程中训练方法不当。(eg:he/she的使用)在教学过程中,应释又细化,不应:1.简单化,生硬对应2.对其对应词3释义繁琐。

3.过度泛化:指的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将其一目的语的规则推广到超越所能接受的范围之外。

泛化的原因:1)对目的语规则错误的概括

2)对目的语规则掌握不完整

3)是不了解目的语规则的适用条件。

4.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为了解决学习问题所采用的策略。其中的一种策略就是简化目的语的规则系统。

5.交际策略

1)学习策略的使用频率

最常用的:社交策略,元认知策略,补偿策略

次常用的:认知策略

最不常用的:记忆策略,情感策略

元认知策略:通过集中注意做好计划,进行自我监控和评价等活动来管

理活动来管理协调认知加工活动的方法。

补偿策略:在目的语知识有限的状态下,学习者利用母语进行补偿,以满足交际的需要

认知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直接的分析,转换或综合来解决问题。

情感策略:学习者用来规范和管理情绪,情感等方法。

第三节、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假设及后续研究

一、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假设

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内容:1.中介语具有独立性不同于母语和目的语

2.中介语是可观察到的语言系统

3.中介语具有系统性

4.中介语具有动态发展的特征

5.关于“僵化”产生的心理机制

6.关于学习者的策略

第四节、中介语语用研究

一、中介语语用的定义

1作为第二语言语用的研究,中介语语用考察非母语者如同理解和产生目的语行为。

2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中介语语用学研究非母语者如何发展他们理解和产生目的语行为的能力。

二、语用迁移和第二语言语用能力

语用迁移的定义:学习者所具有的语用知识对第二语言语用信息的理解,产出以及学习所施加的影响,这种语用知识指的是第二语言以外的语言和文化相联系的语用知识。

1.Kasper把语用迁移理解为一种影响,既然是一种影响,那么不但要考察影响的结果是什么,还要研究哪些因素造成了这样的影响。

2.Kasper的定义不反关注第二语言的语用理解和产出,同时也关注语用学习过程。

三、学习环境与第二语言语用能力发展的关系。

1.学习环境有利于语言能力的发展

2学习环境包括了教学环境和非教学环境

3三个结论P77

5、目前双语的研究现状

1.研究包括对中介语语用学的整体介绍述评

2.也兼顾对某些代表性著作的简介

3学者则对中介语语用进行了一些理论和内容上的探讨。

6、中介语语用学的发展方向

1.研究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的相关理论建设需要加强

2.研究方法有待改进和发展

3.研究范围有待扩展和深化。

第五章、可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

一、“习得”与“学习”的假说

“习得”即“下意识的语言习得”习得的知识是学习者下意识获得的,这种知识是不可言说的“程序性知识”。

“学习”即“有意识的语言学习”。学习的知识是学习者有意识获得的第二语言规则的知识,包括元语言知识,这种可以明确陈述的“陈述性知识”

“习得的知识”是指学习者运用第二语言进行自然的交际,关注的是语言传达的意义,通过有意义的交际,学习者接触的是“可理解输入”。这种知识获得的方式被称为“内隐学习”。

“学习的知识”是指学习者把注意力集中在第二语言的形式特征上,通过在意识的学习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规则的知识,这种知识获得的方式被称为“外显学习”。

二、自然习得顺序假说

所谓“自然习得顺序”是指儿童在习得母语规则和语言项目时遵循一种相似的习得顺序

三、监控假说

1.所谓“监控”是对学习者“学习”知识的作用或功能而言的,克拉申看来,学习者的言语输出主要是依靠习得的知识生成的,“学习”的知识只是用来监控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过程。

2.根据监控的程度,克拉申把学习分为三类:

1.监控过多者

2.监控不足者3监控合理者

四、输入假说

1.定义,该假说指出,人们习得一种语言,必须通过理解信息或者接收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2.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包括四个要素:

1输入数量2输入质量3输入方式4输入条件

五、情感过滤假说

1.这一假说阐述的是情感因素如何影响第二语言习得过程

2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速度和效率各不相同,他们最终达到的语言水平也有很大差异,其差异包括:接受的可理解语言的输入量不同,另一种可能是学习者的不同情感因素在起作用。

情感因素包括学习者的:动机,自信,焦虑

3“情感过滤”指的是阻止学习者充分利用所接受的可理解的输入来习得

语言的心理

克拉申制定了评价教材和教学方法的六条标准

1.可理解输入是理想输入

2.可理解输入应该能够引起学生兴趣或学生的要求有关。

3.不遵循语法顺序

4充足的输入量

5.不应使学生处于“防备”状态。

6.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交谈方法。

一)以语法为基础的教学法,语法—翻译法,听说法,认知法和直接法等过分强调有意识的学习,不能满足理想输入的标准。

二)全身反应法的优点是让学生自己决定想说第二语言时才说,学生只要按照教师所给的指令立即做出反应就行,因此可大大降低学生的情感过滤程度。其缺点:不能满足理想输入的要求。

三)暗示法的成功之处是让学生沉浸在一种比较轻松的学习环境里,有利于语言习得。

四)克拉申非常推崇的一种教学法是自然法,其教学原则包括四个方面:

1)课堂时间主要用于提供语言习得所需要的输入。

2)教师在课堂上只讲所学语言,学生则既可讲本族语,也可讲第二语言

3)对课外正式语法作业中所出现的错误给予纠正

4)课程的目标是注意语义

二、一,与儿童的谈话方式

1.其谈话方式,体现儿童习得语言过程中的“母亲话语”,“保姆话语”特点:1.成人为了使幼儿能听懂或懂得新的概念和事物而使用的简化语言

2.具有当下的特点,与儿童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只出现眼前的东西。

3.母亲话语的语句较为简单,句型易于理解,易于再生成

4.母亲话语和保姆话语的简化都是无意识的

5.成人对幼儿讲话的重要特点是没有教孩子学习语言的意识

6.这些话语以某种交际为目的

7.都是在特定环境下非常存放的语言输入方式。

二,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谈话方式:教师话语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者说出的话,其特点是语速慢,形式构造完整,句子短句法简单,外国人说的“对外国人说话”和“教师说话”有相同的特点。

三、习得初期的沉默期

1.沉默期:主要指习得者没有足够能力讲话的那段时间,短至几小时,

长达几个月。

2在沉默期,“听”非常重要为儿童及二语学习者提供了一个语言的储备期。在此段时间,儿童接触和理解语言需要一个吸收和消化的过程,经过这断时间的内在消化后,才能逐步加快学习语言的进程。

四、儿童成人之间的差异

随着学习时间的拉长,儿童就会胜过成人。成人在学习初期比儿童进步得快,儿童之所以能随着时间的加长越学越好,是因为儿童的情感过滤程度低。

五、可理解输入越多,二语越流利。

第二语言接触量越大,语言流利度越高。

六、基于可理解输入的教学方法

基于可理解输入的教学方法,如全身反应法和听力先行的教学法,明显优于度传统的听说法。

7、沉浸式教学法的成功

此法是采用目的语作为学校课堂教学的媒介,课堂上主要是向学习者提供目的语语言输入。教学的目标是以语义为重点,组织学生用目的语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沟通交流。

8、双语教育的长处在于提供可理解输入

1.双语教育中同时使用母语和第二语言,这两种语言的共同使用提高了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

2.通过双语教学逐渐向目的语教学转换,使学生对目的语的语感和理解力逐渐增强,最终达到掌握目的语的目的。

第三节.关于语言监控模式的理论争议

三,监控假说的争议,Gass and Selinker 指出(1994)

1,监控机制只能在产生语言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对理解语言毫无用处

2,原因:若此假设成立,学习二语的人就不具备有语言的理解能力和实际的教学情况大相径庭。

3,在语言交际使用中,不存在一个绝对的标准来判定监控机制是否发挥作用,所以我们难判定监控假说的存在性。

第七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

一、文化适应模式

1.1973年,schumann和同事们进行10个月的纵向研究,开始探究Aberto 习得缓慢的原因

Schumann从智力,生理,社会心理三个角度提出三种可能:1)认知能力问题2)年龄问题3)学习者于目的语群体之间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

Schumann发现,在Aberto的语言中具有明显的洋泾浜语特征。1976年,Schumann提出了“洋泾浜假设”;1978年Schumann赋予这一假设新的名称,即“文化适应模式”

二、文化适应模式的具体内容

核心内容:1.概念模式2.文化适应3.文化适应模式的适用范围4.文化适应,同第二语言习得水平的关系—对应关系5.其分析方法

1. 概念模式:二语习得只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学习者始终处

于不适应过度到适应的连续统中,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的文

化适应程度将决定其习得目的语水平。

2. 文化适应:指学习者在社会和心理两方面都能融入目的语群

体之中

3. 适用范围:模式最初只适用于移民饿范畴,即适用于目的语

环境。

4. 假定关系:文化适应程度的每一个等级都与第二语言习得的

某个水平相对应

5. 分析关系:在文化适应模式中,Schumann通过“社会距

离”和“心理距离”来分析和阐述文化适应程度

1)社会距离: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和目的语群体之间的关系,两个群体之间社会距离越远,接触越少。社会距离包括

以下八个因素:1.社会主导模式2.融入策略3.封闭程度4.凝聚

程度5.群体大小6.文化相似性7.态度8.打算居住的时2)心理距离:个体的学习者由于情感因素造成的与目的语群体的距离,心理因素有以下四个因素构成:1.语言休克:学习者

使用第二语言时的恐惧感2.文化休克:学习者进入目的语群体

时的一种焦虑3.学习动机4.语言疆界参透性:学习者是否能打

开机语言屏障,以开放的态度接受语言

三、文化适应与语言教学

1.文化适应模式是针对自然语言习得提出的,但Schumann在对文化

适应模式进行讨论时,也涉及文化适应与正规语言教学的关系。其语言教学分为两种:强化语言教学,普通语言教学。

2.关于文化适应模式的争论,也是其后续研究的思路

1)对文化适应程度的测量,缺乏规范的测试量表,无法对社会,心理距离的几项因素进行测量

2)对习得水平的测量,研究手段不相同,如何提交该项测量成为一个关键因素。

3)文化适应程度与第二语言习得水平关系的动态

4)被试数量,建立在大规模被试的基础上才可准确反映文化适应程

度与习得效果之间的关系

5)文化适应与语言习得水平之间是否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文化适应模式存在问题,但对于社会因素的分析十分全面,这拓宽了二语习得研究的视野。

第二节.社会文化理论

1. 社会文化理论是心理学理论之一,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

主要研究领域是儿童的心理发展,提出了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一.社会文化理论的引入

1.“社会文化理论”是关于人类认知发展的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类独特的认知功能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在引入社会文化理论到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的过程中,James Lantolf做出突出贡献。2006年Lantolf出版了《社会文化理论和第二语言发展的起源》

Sct的主要内容包括“调节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个体话语和内在言语”,“活动理论”

二、活动理论与任务教学法的关系

联系:活动理论和任务教学法有相似之处,都是把任务或者活动看做语言习得的重要途径

区别:活动注重过程而任务注重目标

第三节.与第二语言习得相关的其他社会模式

一. Lambert的社会心理模式

“社会心理模式”由Lambert1963年提出,经过不断丰富,1974年定型二.Gardner的社会教育模式

研究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提出主要的理论,80年代“社会教育模式”完全形成

三.族群间模式

1.Giles和Byrne 1982年提出了“族群间模式,其中“族群间”指少数名族族群和社会主流语言群体之间,主要研究来自少数名族语言群体的学习者在社会主流语言时,社会心理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2.族群间模式提出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五个因素:

1.学习者是否觉得自己处在被外界隔离的群体

2.在学习者对其母语群体和目的语群体进行比较时,结果是否会带来不舒服的感觉

3.学习者母语群体的地位

4.学习者的母语群体是否在语言和文化上被外界隔离

5.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的看法

第八章.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

一、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的背景

1.语言输入与互动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

二、语言输入与互动的含义

1.语言输入的含义:指为学习者提供的单向语言信息,学习者没有交流和沟通的机会。

三、前期研究

1.“外国人话语”的特点

1)“外国人话语”并不是指外国人的话语,而是指对外国人说的话语2)“外国人话语”与标准的英语有三个不同

1.在语音方面:语速慢,发音清晰,停顿、重音、夸张

2.在词汇方面:偶尔用来自其他语言的词汇,近义词替换,释义

3.在句法方面:使用扩展,替换,重置的不同调整方式

四、和语法的与不和语法的“外国人话语”

Ferguson认为这种不合法的现象主要表现为:

1. 省略某些功能词,如系动词,冠词,连接词以及屈折语素

等。

2. 是不恰当的扩展,如祈使句前直接插入主语“you give me

money”.

3. 重置,即用动词前否定替代动词后否定,如“no drive car.”

语速是提供可理解输入的一个重要因素。

自考第二外语日语试题及答案解析与评分标准

自考第二外语日语试题及答案解析与评分标准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201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福建省统一命题考试 第二外语(日语) 试卷 (课程代码 00840)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卜作答。答在试卷卜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J、题l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小题l分,,共l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三、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小题l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四、正误判断选择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小题l分,共10分) 阅读下列短文,根据文章内容判断下列每小题的正误,与短文内容相符的将答题卡上该小题的“【A】”涂黑,与短文内容不符的将“【B】”涂黑。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五、翻译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l0分,共60分) 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第二语言获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_沙平

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第4期(总第32期) 第二语言获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Ξ 沙 平 提要 第二语言获得研究是近二十年来在心理语言学学科背景下诞生的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本文简要评介了文化合流、语言调节、语言控制调节、共同语法理论、神经功能理论等有代表性的第二语言获得研究理论模式,并结合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从第二语言教学文化导入、动机诱导、语言输入、获得顺序等方面论述了第二语言获得研究理论带给我们的启示。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 isition and the Teach i ng of Ch i nese to Fore igners S ha P ing Abstract T 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 isiti on is a new b ranch in lingu istics that has com e in to ex istence in the p ast20years in the favo rab le setting of p sycho2lin2 gu istic studies.T h is article is first to p resen t a b rief review of such m odels of theo retical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acqu isiti on as the m erging of differen t cu ltu res,language accomm odati on,language accomm odati on m on ito r,the study of a comm on language gramm ar and the theo ry of neu ral functi on s.Second,it show s the en ligh tenm en t gained in the research of second language acqu isiti on on the basis of the p ractice of Ch inese2 teach ing to the fo reigners in such asp ects as the in troducti on of the Ch inese cu ltu re,the gu idance in language2learn ing m o tivati on,the inp u t(the teach ing)of the language itself and the sequen tial developm en t in language acqu isiti on. 一 第二语言获得研究的目的、模式及成果 第二语言获得研究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哈古塔(H aku ta,1981)认为是:寻找一种最恰当的描述学习者规则系统的方法。换句话说,第二语言获得研究主要是“描述”,即把学习者在任何一个发展阶段的语言结构特点如实记录下来。但是也有很多研究者还希望在描写的基础上解 Ξ本文为国家汉办1998~2000年科研规划项目“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学习动机诱导的研究”的前期成果之一。

二语习得复习提要资料.

二语习得复习提要 一、名词解释 1、第二语言习得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主要探求人们在掌握母语后如何习得第二语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系统地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和习得过程。 2、迁移 3、关键期假设127 也称临界期假设,上世纪60年代,Lenneberg在著名神经外科医生Penfiled和Roberts的观点上,提出了著名的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设。Lenneberg认为,语言是大脑的产物,语言能力的发展要受到人的生理基础的严格制约。从两岁开始至青春期到来之前,即人出生后的10~12年,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语言学习能够自然而然地轻松进行。青春期到来之后,多数人的大脑已发生了侧化,人脑已充分发育成熟,学习语言也就越来越难。 4、语言焦虑179 指学习者在学习一门语言时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研究表明,焦虑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呈倒U曲线,即中等程度的焦虑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5、自我概念182 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我自我各方面的知觉。积极的自我概念不但是取得教育所向往的结果的保证,它民教育的培养目标。 6、外国人话语188 指母语持有者与非母语持有者交流时所使用的话语。 7、教师话语189 指在语言课堂环境中教师对学生说的话语。 8、中介语话语190 指学生从其他学生处接受的输入的话语,即学习者用第二语言对其他学习者说的话,这是许多学生获得输入的基本来源。 9、输入假说192 一些研究者把可理解输入看做是二语习得的一个主导因素,Krashen的输入假说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Krashen强调人类只通过理解信息或接受可理解输入习得

语言。他的输入假设的主要观点是:要使语言习得得以发生,有必要让学习者理解的输入语言包含稍高于其现有水平的项目。学习者利用情境提示理解这些语言,最后语言能力自然产生而无需传受。他认为理想的输入应该有四个特征:可理解性,趣味及关联性,非语法程序安排,要有足够的输入量。 10、Swain的输出假设195 该假设的思想概括起来,即通过产生出语言,口头的或者书面的,语言习得可以发生。输出对学习者的重要性在于,与输入相比,输出能够推动学习者对语言进行深入加工,促使学习者更加积极、更负责地学习。 11、语境化输入209 指把给学生在二语习得中的输入放到它合适的语境中去,使学生既接触到要输入的语言,同时还感受这些材料出现的合适语境。 12、强式对比分析230 对比分析是通过两种或多种语言的共时比较发现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异同。Wardhaugh根据对比分析的局限性,把它分成强式对比分析和弱式两种。强式对比分析认为,(1)造成外语学习困难和错误的主要甚至唯一的原因是来自学习者母语的干扰;(2)困难的产生完全是由两种语言间的差异造成的;(3)差异愈大,学习的困难就愈严重;(4)有必要对两种语言进行比较、对比,并运用由此产生的结果来预测外语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错误;(5)教师所要教的和学生所要学的内容就是对比分析所确立的两种语言间各方面差异的总和。 13、弱式对比分析231 弱式对比分析是针对强式假设提出来的。虽然弱式对比分析仍然认为语际干扰和语际差异即为学习困难之所在,但它不再声称对第二语言学习过程进行预测,转而强调对错误出事以后的事后分析解释,找出错误产生的根源,从而对这些错误加以诊治、纠正。 14、错误分析251 错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吕所产生的错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15、中介语287 根据Selinker1972年的说法,中介语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

第二外语(日语)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

第二外语(日语)(1)练习测试题庫 一、給下列單詞選出正確的假名 (1)学校 (2)体育館 (3)前 (4)店員 (5)隣 (6)木曜日 (7)休日 (8)午前 (9)終わる (10)今日 (11)電車 (12)家へ (13)学校に (14)行きます (15)奥さん (16)食器 (17)台所 (18)喫茶店 (19)手紙 (20)絵の具 (21)届く (22)夕方 (23)花瓶 (24)猫 (25)応接間 (26)紅茶 (27)高い (28)動物園 (29)頂上 (30)富士山 (31)有名だ (32)砂 (33)新しい (34)清水寺 (35)上手だ (36)人気 (37)番組 (38)選手 (39)人口 (40)友好 (41)涼しい

(42)零下 二、把下列假名改为汉字。 1あき() 2しけん() 3こども() 4くだもの() 5もんだい() 6くるま() 7しんせつ() 8みだり() 9とちゅう() 10ゆき() 11ちず() 12どうぶつえん() 13じんこう() 14きおん() 15れいか() 16きせつ() 17なつ() 18ひる() 19よる() 20きょうだい() 21、せんもん() 22、ちゅうもん() 23、きせつ() 24、ずつう() 25、かいてき() 26、しんさつ() 27、くすり() 28、なつふく() 29、おきなわ() 30、こくど() 31、もみじ() 32、そうりょう() 33、ちほう() 34、そうさ() 35、そうじ() 36、げいじゅつ() 37、にがて() 38、こしょう() 39、きょか() 40、こんざつ() 41、おうせつま()二回にあります。 42、おじょう()さんは小学校の三年生です。

二语习得复习

二语习得复习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二语习得复习资料 填空、判断类 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交叉学科: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 2.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Corder在1967年发表的《学习者偏误的意义》和Selinker在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 3. 1984年,鲁健骥在《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这篇文章中,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偏误”和“中介语”的概念引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 4. 强势说强调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认为母语干扰是造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 5. 1957年,拉多在《跨文化语言学》中系统地阐述了对比分析的内容、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6. 对比分析这一基本假设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基础之上。 7. Selinker被称为“中介语之父”。 8. 过度泛化指的是二语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将其一目的语的规则推广到超越所能接受的范围之外。 9. 输入假说是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整个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 10. 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包括四个要素:输入数量、输入质量、输入方式、输入条件。 11. 情感过滤假说把成功的二语习得相关联的情感因素分为三大类:动机、自信、焦虑。 12. “社会文化理论”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创立。主要内容包括:调节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个体话语和内在言语、活动理论。 13. 语言输入与互动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 14. 最早提出“关键期假说”这个观点的是着名神经外科医生Penfield。 15.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学习者的态度是有三个方面构成:认知、情感、意动。 16.影响学习策略选择的因素主要有学习者个人差异、学习者个人背景和情景社会因素等。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 要点概括教学提纲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 括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 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 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 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11.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12.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 13.语言表达: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第二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第一节对比分析 一对比分析产生的背景 对比分析的语言学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二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 1.对比分析假设的理论阐释包括三个方面,即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分析方法以及对比分析的两种观点。 2.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是语言迁移。包括三个方面: 1)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会把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连同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中去。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期末复习总结题.doc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第二语言:指相对于第一语言来说,除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在此后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二语言。 2,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3,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作“本族语”。 4,目的语:也叫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5,第二语言习得: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也叫“二语习得” 6,语言习得机制:乔姆斯基提出人脑屮存在一个“语言习得机制”(LAD),它有以下一些特点:1.具有遗传性, 为人类独有。2.能使儿童加工语言材料,判断语言体系的发展,建立抽彖规则。3.可能已经具备一些普遍的语言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在所有人类语言中找到,因此,许多语法属性可能是先天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中,无需学习。 7,工具型动机: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没有兴趣,学习目的语只是为了掌握一个工具,用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改善社会地位。 8,习得与学习:克拉申认为“习得”通常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而“学习”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获得。前者称为“内隐学习”,后者称为“外显学习” 9,中介语: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所拥有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结构上既不是学习者的母语也不是目的语,而是介于两者之间。中介语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都有表现。但它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学习的发展,逐渐向冃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 10,普遍语法:乔姆斯基认为普遍语法是由一些原则条件和规则构成的系统,这些所有人类语言共有的因素是或特性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原则系统和规则系统。 11,僵化:僵化(fossilization),也叫化石化或石化,是由Seiinker于1972年在其中介语理论中提出的。僵化是存在于“潜在的心理结构”中的一种机制,表现为某种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上停滞不前,无论学习者年龄大小,也无论其是否继续学习 12,外国人话语:所谓“外国人话语”并不是指外国人的话语,而是指对外国人说的话语。 这种话语,按照Ferguson (1971)的定义,是指“说某语言的人对该语言能力有限者或者根本没有该语言能力者所使用的一种简化的语体”。在语音方而,具有放慢语速、发音清楚、停顿、重音以及夸张等特点;在词汇方而, 偶尔使用来自其他语言的词汇、近义词替换、释义等方式;在句法方面,有三种不同的调整方式,即省略、扩展、替换或重置等。 13,偏误:系统性的,有规律的系统性偏误。是学习者现时心里规则系统的外在表现,“我把杯子碰”,语言能力的不足。 14,失误:口误、笔误等语言运用上偶然的错误,与语言能力无关。不能反映学习者现时的"过渡能力”。 15,语言变异:说话者的语言表达系统由于社会因素,如社会等级、职业等,社会心理因素、心理语言因素而产生的语言形式变化。

二语习得复习资料

二语习得复习资料 填空、判断类 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交叉学科: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 2.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Corder在1967年发表的《学习者偏误的意义》和Selinker在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 3. 1984年,鲁健骥在《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这篇文章中,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偏误”和“中介语”的概念引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 4. 强势说强调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认为母语干扰是造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 5. 1957年,拉多在《跨文化语言学》中系统地阐述了对比分析的内容、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6. 对比分析这一基本假设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基础之上。 7. Selinker被称为“中介语之父”。 8. 过度泛化指的是二语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将其一目的语的规则推广到超越所能接受的范围之外。 9. 输入假说是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整个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 10. 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包括四个要素:输入数量、输入质量、输入方式、输入条件。 11. 情感过滤假说把成功的二语习得相关联的情感因素分为三大类:动机、自信、焦虑。 12. “社会文化理论”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创立。主要内容包括:调节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个体话语和内在言语、活动理论。 13. 语言输入与互动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 14. 最早提出“关键期假说”这个观点的是著名神经外科医生Penfield。 15.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学习者的态度是有三个方面构成:认知、情感、意动。 16.影响学习策略选择的因素主要有学习者个人差异、学习者个人背景和情景社会因素等。 17. 沉浸式教学法是采用目的语作为学校课堂教学的媒介,课堂上主要是向学习者提供目的语语言输入。 18. 1945年,弗里斯在《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与学习》一书中提出了对比分析的思想。 19. 在第二语言习得顺序中,主要存在以下争议:①母语迁移;②“正确顺序”是否等于“习得顺序”;③第一语言习得顺序是否等于第二语言习得顺序。 20. 偏误分析分为五个步骤:收集资料,鉴别偏误,描写偏误,解释偏误,评价偏误。 21. “社会文化理论”是关于人类认知发展的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类独特的认知功能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22. 原则和参数是普遍语法的核心概念。 23. 通过学习获得的“显性知识”不能转化为“隐性知识” 24.对比分析包括描写、选择、比较、预测四个步骤。听说法、视听法等教学法都受到了它的影响。

浅谈学习第二语言教学感悟

浅谈学习第二语言教学感悟 摘要:本人从教至今,曾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现从事汉语教学。在教学期间,经过对比发现汉族学生学英语和少数名族学生学习汉语,其实都是第二语言的学习,在实际教育工作过程中,我体会到汉语教学和英语教学的共同之处及互补之处。随着英语学习的白热化,少数名族学生学习汉语成为了工作、学习的必需工具。为了更好的学习汉语借鉴英语学习方法极为重要。 关键词:第二语言教学;汉语;英语 一、当今社会汉语学习及英语学习现状 汉语是我国各民族交流思想和文化的工具。新疆是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多民族地区,为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大批精通双语的少数民族建设人才是非常必要的。但在双语学习过程中,汉语学习的问题较大。几十年的实践表明为少数民族学生制定的这一“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时达到汉族中学二年级的汉语水平,入大学后可直接用汉语听课”标准实际上尚未达到。主要问题是民族学生考入大学后,学生的实际水平达不到直接用汉语听课用汉语思维的程度。为了尽快地

缩小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的差异从而提高民族文化水平,大力 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以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十分关心和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汉语教学。几十年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采取了积极措施,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逐年有所提高。随着现代新技术和自治区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少数民族学生应尽快地掌握汉语,否则就无法摆脱“语言障碍’’与其他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实现双语化。在新疆这个多名族聚集的地方,无论何种名族都要学习汉语,以之成为重要的生活工作的基本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汉语言的学习,母语为主的少数名族聚居地区和民汉杂居区,汉语为主的地区汉语能力及教育环境有很大差别,随着中央对新疆的关注与支持,汉语学习在少数名族地区推广及普及,双语教学更是源远流长,在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下大力倡导和鼓励少数名族学习汉语,新疆也掀起了汉语学习的新热潮。但是由于汉语教学出台不久,因此在系统学习汉语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及困难,许多孩子在汉语学习的道路上走的并不顺利,汉语学习需要一个更有效的方法。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目前英语水平在社会交往及职业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于此同时,伴随着升学、求职的压力,英语学习逐渐呈现低龄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家长本

《二外日语》考研外国语学院全国名校考研真题分析

《二外日语》考研外国语学院全国名校考研 真题分析 第1章全国名校外国语学院二外日语考研真题分析 “二外日语”是全国各院校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等外国语专业(不含日语)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考生第二外语为日语。一般来说,“二外日语”总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 1.1 二外日语考研真题分析 “二外日语”为全国各大院校自主命题,而非全国统考,没有统一的考试大纲,考生在备考“二外日语”时往往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准确,所以对各大院校的二外日语历年真题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分析各大院校的二外日语试题能够为考生准确定位自己的日语水平提供很好的参照,也使考生对“二外日语”考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更加清晰地了解出题者的思路,从而正确地制定出复习方法和学习步骤,使复习具有针对性,使复习的效果更上一层楼。 1.考核要求 对于“二外日语”,全国各大院校自主命题,而且各院校的考核要求水平也有差异,所以没有相应的考试大纲来说明其考核要求。通过分析各大院校的二外日语历年试题,可看出二外日语大致相当于《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下册水平,少数院校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会达到中级上、下册水平。此外,二外日语历年试题中有些是出自日本语能力测试N3考试和N2考试的真题,虽然比重不大,但从此可看出目前高校对考生二外日语的大体要求。下面根据《标准日本语》的教学大纲和日本语能力测试N3、N2的考试大纲,对“二外日语”的考核要求归纳如下:

词汇方面,要求掌握基本常用词汇,了解假名的写法、音读、训读,外来语的写法,熟语的意思等。 语法方面,要求掌握动词的活用法、体言、用言、副词、连体词、格助词、助动词、接续词、授受关系、使役关系,以及敬语、谦语等的使用。 阅读方面,要求考生既能理解个别句子的意义,也能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既理解字面的意思,也能理解隐含的意思;既理解事实和细节,也能理解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能就文章的内容进行判断、推理和信息转换。选材的原则是:(1)题材广泛,可以包括人物传记、社会、文化等方面,但是所涉及的背景知识应能为学生所理解;(2)体裁多样,可以包括叙述文、说明文、议论文等;(3)文章语言难度适中,文中无法猜测而又影响理解的关键词,用汉语注明词义。 翻译方面,掌握基本的日常、文化、科技等一般性题材的翻译技能。 写作方面,可习作不同题材的文章,要求内容完整,条理清楚,句子基本通顺,无重大语法错误。 2.试题类型和出题形式 通过分析全国众多院校“二外日语”的历年真题,其题目类型大致包括词汇、语法、阅读、翻译、写作等内容,各题目类型的出题形式灵活多样,而考核内容也不尽相同,具体归纳如下: (1)词汇题 词汇题的考核内容较为广泛,包括对单词的音读和训读,外来语片假名的写法,熟语的意思等的考核。出题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根据汉字确定假名读音。如: 題名の字幕が消えても、静かな音楽はそのまま続いている。

二语习得复习提纲

Chapter I Introduction Describing and Explaining L2 Acquisition 1.1What i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econd language refers to any language that is learned subsequent to the mother tongue. 1.2What are the goals of second language? The goals of SLA are to describe how L2 acquisition proceeds and to explain this process and why some learners seem to be better at it than others. 1.3Two case studies of L2 learners 1.3.1 A case study of an adult learner 1.3.2 A case study of two child learners What do these case studies show us? a. They raise a number of important methodological issues relating to how L2 acquisition should be studied b. They raise issues relating to the description of learner language c. They point out some of the problems researchers experience in trying to explain L2 acquisition. 1.4Methodological issues What is that needs to be described? a. What it means to say that a learner has acquired a feature of the target language? b. Whether learners have acquired a particular feature? c. How to measure whether acquisition has taken place? (Learner’s overuse of linguistic forms.) 1.5Issues in the description of learner language a. Learners make errors of different kinds. b. Learners acquired a large number of formulaic chunks, which will influence their performance in communication and the fluency of their unplanned speech. c. Whether learners acquire the language systematically? 1.6Issues in the explanation of L2 acquisition Item learning: formulaic chunks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 要点概括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 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得基本概念 1.母语:通常就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得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就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得语言。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得语:也称“目标语",一般就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得语言、它强调得就是学习者正在学习得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得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与习得得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得第一语言之外得任何一种其她语言而言得。强调得就是语言习得得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得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得语言获得。“习得"通常就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得语言获得。内隐学习就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得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通过“习得”方式获得得就是“隐性语言知识"。 6.学习:指“正式”得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得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一般就是指“有意识”得语言知识得获得。外显学习就是在有意识得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通过“学习”方式获得得就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得语国家学习目得语。学习者所学得目得语在目得语国家就是公认得交际工具,当然也就是学习者用来交际得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得语言在本国不就是作为整个社团得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得语言主要就是在课堂学习得。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得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得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得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得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就是在自然得社会环境下发生得。 11.有指导得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得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就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得。 12.语言能力:就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得心理表征构成得。语言能力就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得心理语法、母语使用者对句子得合语法性得直觉判断依据得就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语言能力就是关于语言得知识。 13.语言表达:交际双方在语言得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得运用。语言表达就是关于语言运用得知识。 第二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第一节对比分析 一对比分析产生得背景 对比分析得语言学理论基础就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心理学得理论基础就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二对比分析得基本内容 1.对比分析假设得理论阐释包括三个方面,即对比分析得基本假设、分析方法以及对比分析得两种观点。 2.对比分析得基本假设就是语言迁移、包括三个方面: 1)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会把母语得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连同与母语相联系得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中去。 2)当学习者得目得语与母语结构特征相似时,就会产生正迁移,学起来比较容易;当目

二语习得复习资料

二语习得复习资料 第一章(填空+名词解释) 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概念 母语:通常指的是学习者幼年习得的语言。由于母语是家庭或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一般说来,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学会的语言。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第二语言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习得”是一种下意识、非正式的类似儿童母语的获得过程。学习者通常意识不到他们正在学习语言这一事实,但是能意识到他们正在用语言进行交际。 “学习”是指有意识地、正式的学习语言知识,能够明确地意识到所学的规则。克拉申把这两个方式看作彼此独立的学习过程。无接口观点、有接口的观点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该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外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本国学习目的语。该目的语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是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语言能力”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首先提出了“语言能力”的概念。其含义是,人类先天具有的、受遗传因素决定的掌握语言规则的能力。 这里所说的语言能力是指人们掌握语言知识的能力。 “语言表达”——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第一次提出交际能力的概念, 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现实性。 第三节第二语言习得发端发展简要回顾 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以1967年S.P.Corder(科德)发表的颇具影响的论文《学习者偏误的意义》以及1972年Selinker(塞林格)的《中介语》为标志。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第二外语(日语)(1)练习测试题题库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第二外语(日语)(1)练习测试题題庫答案 一、写出下列單詞正確的假名 1、がっこう 2、たいいくかん 3、まえ 4、てんいん 5、となり 6、もくようび 7、きゅうじつ 8、ごぜん 9、おわる10、きょう 11、でんしゃ12、帰ります13、きま14、あさって15、おくさん 16、しょっき17、だいどころ18、きっさてん19、てがみ20、えのぐ 21、とどく22、ゆうがた23、かびん24、ねこ25、おうせつま 26、こうちゃ27、たかい28、どうぶつえん29、ちょうじょう30、ふじさん31、ゆうめいだ32、すな33、あたらしい34、きよみずでら35、じょうず 36、にんき37、ばんぐみ38、せんしゅう39、じんこう40、ゆこう 41、すずしい42、れうか 二、把下列假名改为汉字 1、秋2、試験3、子供4、果物5、問題6、車7、親切 8、緑9、途中10、雪11、地図12、動物園13、人口14、気温15、零下16季節17、夏18、昼19、夜20、兄弟21、専門22、注文 23、季節24、頭痛25、快適26、診察27、薬28、夏服29、沖縄30、国土31、紅葉32、送料33、地方34、操作、35、掃除36、芸術37、苦手38、故障39、許可40、混雑41、応接間42、嬢43、二階建て44、頂上45、時速 46、先月47、人気48、季節49、野球50、衣類 三、填空(不需要的地方畫X) 1、(か)(ら)、(と)(の)2、(に)、(と) 3、(き)(な)(が)(ら)、4、(も)、(に) 5、(を)、(た)6、(と)、(と)、(が) 7、(か)(ら)、(を)8、(で)、(が) 9、(に)、(が)10、(な)、(を) 11、と12、に13、X 14、高いです15、よくない16、あつくないです 17、どう18、寒かったです19、何どう20、とに21、のが22、Xで23、しか24、でな25、Xが26、にはとが27、とに28、にはな29、よりが30、でがは34を35っ36が37が38に39に40が41と42に 31、232、433、3 34、435、436、237、338、2 39、1 40、1 41、442、143、1 44、145、446、347、448、4 五、閱讀理解 (一)

二语习得复习资料

Chapter 4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a12712265.html,nguage and the brain 1)Broca’s area, which is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production of language, or language outputs . 2)Wernicke's area,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the processing of words that we hear being spoken, or language inputs 3)Lateralization: language activity is not localized, but core linguistic processes are typically housed in the left hemisphere and is present to some extent even in infancy 4)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children had only a limited number of years during which they could acquire their L1 flawlessly; brain plasticity in childhood would allow other areas of the brain to take over the language functions of the damaged areas, but beyond a certain age, normal language would not be possible. 5)①How independent are the languages of multilingual speakers? there are three possibility for how language relate in an individual?s mind ◆Coordinate bilingualism: refers to parallel linguistic systems, independent of one another ◆Compound bilingualism : refers to a fused and unified system ◆Subordinate bilingualism: refers to one linguistic system accessed through another ②How are multiple language structures organized in relation to one another in the brain? Are both languages stored in the same areas? ◆there is considerable variation among speakers. For at least some multilinguals, it appears that L1 and L2 are stored in somewhat different areas of the brain, but both are predominantly in (probably overlapping) areas of the left hemisphere. However, the right hemisphere might be more involved in L2 than in L1. ③Does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brain for L2 in relation to L1 differ with age of acquisition, how it is learned, or level of proficiency? ◆The answer is probably “yes”to all three, with the strongest body of evidence showing that age of acquisition influences brain organization for many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④Do two or more languages show the same sort of loss or disruption after brain damage? When there is differential impairment or recover, which language recovers first? ◆Brain damage results in the same or very similar patterns of loss or recovery for both/all of most multilingual persons’languages, but many exceptions have been reported. ◆the last learned language would be the first lost, the next-to-the-last learned the second to be lost, and so forth, with L1 the last to remain; recovery was speculated to be L1 first. 2.Learning process 1)information processing (IP): are concerned with the mental processes involved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 These include: (1) perception and the input of new information; (2) the formation, the organization, and regulation of internal (mental) representation; (3) retrieval

第二语言习得概念.doc

思考题: 1、什么是母语、目的语? “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家庭或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2、如何区分第一语言、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区分,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3、区分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习得这两个概念的意义? 区分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习得这两个概念的意义在于: 在两种环境下的语言习得,学习者在学什么、怎么学这两方面会有很大的差别 语言习得环境对学习者语言习得水平具有一定的影响,尽管这种影响是间接的。 第四节SLA研究的基本问题 1.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究竟获得了什么? 2.第二语言学习者是怎样习得第二语言的? 3.第二语言语言习得有哪些个体差异? 4.语言教学对第二语言习得有何影响? 一、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时获得了什么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语言习得之初常常说出一些不合目的语规则的句子。 研究者们希望通过对学习者生成的语言进行研究来发现个中原因。 一、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时获得了什么 早期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描写上。 关于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基本上是基于学习者语言获得结果的研究。 关于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 相关研究包括: 早期的关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偏误分析 中介语假设以及关于中介语的研究 上世纪70年代的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等 二、第二语言学习者是怎样获得第二语言的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们试图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过程做出解释。 这涉及到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过程的研究。

二、第二语言学习者是怎样获得第二语言的 Ellis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学习者的习得过程做出解释: 一是外部因素; 二是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社会环境 所谓“外部因素”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的社会环境和语言输入环境。 语言习得的“社会环境”包括第二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即第二语言习得是在社会环境自然发生的(natural setting)还是在课堂教学环境进行的(educational setting)。 外部因素-语言输入环境 “语言输入环境”主要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获得语言输入的方式,即学习者语言输入是通过交互方式获得的还是非交互方式获得的。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到“foreigner talk”和“teacher talk”的研究,以及“可理解输入”的研究等。 外部因素-语言输入环境 “Foreigner talk”是指母语者与外国人谈话所使用的话语。 当母语者与第二语言学习者谈话时,常常对正常的话语进行某些调整,以便学习者理解。这种话语有时甚至不合语法。 例: 母语者:你-是-哪-国-人? 非母语者:我-哪国? 母语者:对,你-哪个-国家的? 非母语者:国家?噢,美国。 teacher talk的定义 “teacher talk”指的是第二语言教师在语言教学的课堂上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所使用的语言。 师:请大家打开书。 生:开书? 师:对。书book,打开open. 生:噢。打开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