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日本人和中国人的生死观之比较

日本人和中国人的生死观之比较

日本人和中国人的生死观之比较
日本人和中国人的生死观之比较

日本文化史论文

日本の文化と歴史

学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日语

姓名:张霞

学号:

912114740122

日本人和中国人的生死观之比较

身为一个中国人的我,小的时候对死亡充满了畏惧,更是害怕父母突然哪天离开,还在小小的心里暗暗许下一定不要看到父母的离开,因为我想那种伤心和痛苦是我所承受不了的。后来又慢慢为父母考虑,如果我先于他们离开,所谓“白发人送黑发人”,那可就更是大不孝了。所以,在我的成长之路上,一直纠结于此,可始终是对死亡充满畏惧。渴望生,惧怕死。然而上了大学之后,尤其是我学的日语专业,多多少少对日本这样一个国家有了了解。虽说日本向我们学习了很多,但是现在的他们比我们对古代文化、礼仪、精神的继承做得更好,而且有自己的发展。接触了一些日本的电影,看了一些日本作家的书,发现日本人对生死的看法和中国人非常不同。

中国自春秋时期就有对生死的见解,儒家、道家、佛家等等的思想中都有对生与死的探讨。现今的中国人对生死的态度大抵受这些思想的影响,人们否定死亡,畏惧死亡,对生有强烈的欲望,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对生命的珍视和渴求,这似乎已经成为几乎每个中国人对生和死的态度。中国人对数字谐音的重视就能看出其对死亡的否定和忌讳。一提到“4”,往往就会想到“死”,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会避开与“4”相关的东西。常言说“好死不如赖活着”,这更贴切地形容了中国人认为死是一件不幸的事情,无论如何只要活着就好。所以说,中国人对生命尤为珍视。

在生死观方面,日本人则和中国人有着极大的差别。日本人不畏

惧死亡,甚至会以死为荣,为一种解脱,既是对自己的一种解脱,更是对那些自己对不起的人的一种谢罪,一种求得原谅的方式。所以,正是由于这种观念,日本的自杀率是很高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样一种让世人惊叹的生死观呢?我想有以下几种因素。

日本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环境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死观。日本是一个小小的岛国,资源方面极短缺,地形地质方面也较复杂。每年地震已成了家常便饭,面对死亡的次数更是不计其数。所以对死亡已习以为常。我想这是影响日本人生死观的重要因素。

另外,作为日本国花的樱花,其所内涵的意义更是影响了无数日本人。“生如夏花之烂漫,死如秋叶般静美。”日本人希望在短暂的一生中,能够生如夏花,那般优美,飘逸,干净;能够死得其所,干脆,悲壮,洒脱。日本人会有“花见”,即赏樱花,喝酒,在纷飞的樱花下,家人、朋友一起畅谈。他们已经习惯了或是希望能够如这美丽的樱花一起放飞自己,无论是思绪还是自己的生命。一起飞吧,带着那凄美··日本的文化宣传也大大影响了日本的生死观。看过一些日本名家的书,如夏目漱石的《こころ》里的先生因为密谋害死了自己的朋友,同时也是自己的情敌,然后心里的负罪感,他一直跟“我”暗示自己不是个有用之人,而是个将死之人,只是会在一切都平静的时候,结束自己一直不平静的心。我觉得书中的先生这样的生死观正反映了当下一些日本人的心理。再如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里也表现了日本人的生死观。我是先看的电影,但后来又选择看书,书里所传递的渡边,直子,绿子这三个主要人物的复杂情感,爱与性,情和欲,这些

都只是为了表现人物的生死观,更准确地说是表现村上春树的生死观,“死不是作为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而存在着。”我想这正是小说想表达的,而此书也极好地宣传了日本人对死的态度。不仅仅是书籍,电影里也有不少对日本人这样的观念的宣传。记得有个影评说只有日本人才会拍出这样一部电影,那么,是什么电影呢?《入殓师》,一部获得奥斯卡大奖的日本电影,这部以“死”贯穿始终的电影,伴随着著名钢琴家久石让的琴声,看罢让人不住流泪的电影。入殓师的编剧听过这样一句话:死是一种最高境界的平等,如果不能直面死的话,那么也不可能平等对待死者。还记得主人公是看到报纸上的广告才找到这个工作的,而入殓师这个工作也被描述成带别人踏上旅程的工作。由此也可以看出死亡在日本人的眼里并不可怖,它是一段旅程,人必经的旅程。而在片尾主人公对抛弃自己的父亲的原谅与释然,这也跟中国人对于死者的态度有很大差别。

最后,引用日本男高音歌手秋川雅史演唱的那首《化作秋风》里的一句:“不要在我的墓前哭泣,我并不睡在那儿,而是化作千年之风,吹拂在茫茫的星空中··”

(注:论文中已经说明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出处。)先生,どうも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及其现代意义 摘要:生死问题关系到每一个人最切身、最根本的利益,对它的解答是人们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标,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石。死亡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原始宗教中,人们对死亡和自然现象有着本能的恐惧。儒家的死亡观是入世的、积极的, 它主张通过立功立德来超越死亡。道家的死亡观是出世的、飘逸的, 它主张顺应天理和自然之道, 既不悦生,也不恶死。佛教的死亡观是抑我的、消极的, 它主张战胜自己肉体的欲望来享受来世的快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具有伦理化、政治化、神秘化的特征, 对现代人善待人生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死亡观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死亡的思考往往被人们所忽略。由于历史、地理环境、人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一个民族往往形成有别于其它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 在此基础上形成属于自己的对待死亡及人生问题的死亡态度和死亡智慧。可以说,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具有连续性文化传统而没有中断的民族, 其处理死亡的方式也有其独特性。 在中国原始宗教中, 中国人关于死亡的思考总是与自然或自然现象相联系。古人认为, 天上是神的世界,神无生无死, 是永恒的。地上是人的世界, 有生必有死, 地下是鬼的世界, 阴森的令人恐怖。中国原始宗教中的死亡意识与当时低下落后的生产力、科技水平相联系, 源自于人们对死亡和自然现象的本能恐惧。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各种关于死亡的思考开始出现。我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导,中国人的死亡观也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对于生死这个问题,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请教过他的老师,孔子脱口而出“未知生, 焉知死”。意谓人如果连“此生”都照顾不好,何谈照顾“来世”。孔子的本意是要求人们务本求实,关注现实感性生命的愉悦,对生活负责,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于对生命社会价值的追寻,而不要分心去考虑死亡及死后世界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 孔子的这句话并不表示他对死的问题的放弃, 这只是一种理性的暂且搁置, 但隐含了关于生死关系的思考。儒家关于死亡问题的议论都是围绕通过思考生而超越死展开的,既然死亡是最大的不幸, 儒家干脆搁置难以证明的死亡世界, 而在现实生活中另立终极关怀的对象, 把人们对永恒的追求与现实建构统一起来, 关注自身如何实现对死亡的超越, 那就是道德价值的开拓或内敛。所以儒家建立了一系列以道德价值为核心的死亡观, 通过树立一种死后的崇高目标来给生命确立一整套的价值标准, 提供理想和规范。儒家学说认为,面对死亡威胁,如果只考虑自己的身家性命而置社会价值于不顾,将不齿于世人。反之,那种“杀生成仁、舍身取义”,将生命的社会价值置于生命的本然状态之上,从而使有限的生命焕发出无限光彩的仁人志士应受到世代推崇,成为后世效法的楷模。儒家文化把人的自然生命作为实现社会价值的载体,只有在追求社会价值的过程中,人的自然生命才具有存在的意义。所以,人们恐惧死亡也是担心“立德、立言、立功”的不朽功业难以实现,为实现社会价值,即使付出生命也无所畏惧。正如孟子所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这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使得死亡成为了一种精神升华的过程,而同时儒家文化的这种把死亡问题排斥在生命视野之外的现实主义生存哲学,也是中国人忌讳死亡、恐惧死亡的文化根源之一。 与儒家相比, 道家对待死亡的态度就自由、任性得多, 表现出一种浪漫主义的色彩。如果说儒家是努力在“生”中探寻“死”, 那么道家主张的就是“出生入死”, 把万物归结于“道”, 而“道”法自然。凡事不能强求, 要顺其自然, 主张“无为”。“无为”并不是消极

日本人的生死观(王雪茹)

毕业论文 题目: 中文: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文:日本人の死生観 专业:日语指导教师:朱玉萍 学生姓名:王雪茹班级-学号: 1007040315 2011年 6月

摘要 众所周知,日本是世界上最长寿的国家。但是,日本人的自杀率世界最高,这也是确凿的事实。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人的生活水平也在渐渐提升。尽管如此,日本的自杀率却越来越高。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里有什么深刻的原因呢?日本人有着什么样的生死观的呢?本篇论文从日本自杀率来看日本人的生死观,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自杀率,日本人的生死观,耻文化 要旨 周知のとおり、日本は世界一の長寿国である。しかし、日本人の自殺率が世界では一番高いのは確実な事実である。経済が発展しているにつれて、日本人の生活レベルもだんだん向上していく。それにもかかわらず、日本の自殺率が上がる一方だ。これは一体どういうことだろうか?ここには何か深い原因があるのだろうか。日本人にはどういう生死観を持っているのだろうか。小論は日本人の高自殺率の理由について、論述を展開したのである。経済、思想、社会の三方面の詳しい内容をまとめ、それを通じて、現代日本人の高自殺率の理由を明らかにした。 キーワード:自殺生死観無常観恥の文化

目次 はじめに (1) 1 現代における日本人の自殺率高い状況 (2) 1.1 昔はよく自殺 (2) 1.2 現代の自殺状況 (2) 1.2.1 普通の人のこと (2) 1.2.2有名人のこと (3) 2 高自殺の理由について (4) 2.1 経済上の理由 (4) 2.2思想上の原因 (4) 2.2.1自殺への寛容的な態度 (4) 2.2.2生と死の連続性 (5) 2.2.3自殺による心情の表れ (6) 2.2.4 自殺による責任の果し (7) 2.3社会上の原因 (8) 2.3.1集団主義 (8) 2.3.2苛めの問題 (9) 3日本人の死生観 (9) 3.1死生について (9) 3.2生と死の関係 (10) 4影響要素 (10) 4.1島国意識の影響 (10) 4.2武士道と日本人の死生観 (11) 4.3第二次世界大戦の影響 (11) おわりに (12) 参考文献 (13)

看中国生死观

浅论生死观 ————我的《最后一堂生死课》读书笔记 11级七年儿科班胡嘉健 1103019 【内容摘要】:生者,命之存也,死者,生之覆也。世间万物,有生必有死。生死二字的讨论自古以来就占据了人们思考的大量篇幅。那么人,究竟是先有生,还是先有死?还是我们自己以为自己是活着的,但其实是已经死去的?还是我们那些所谓逝去的亲人朋友们只是更换去了一个我们无法感知的时空开启自己的新生?本文即从作者所阅读的一本读物《最后一堂生死课》出发,浅谈在这本书中所描写到的生死观。 【关键词】生死观儒释道 一,从何谓生死开始讲起 翻开这本《最后一堂生死课》的第一章,看到的自然就是在讲何谓生死学,正如书中所描写的那样,“唯有愿意触及死亡的终究界限,才可以从中开拓出生命的尊严与价值。”①是啊,我们若是只关注自己生前和眼前的一切,而忽视了自己在生的另一面“死”有着怎样的意义的话,这样的世界观未免是不完全的,也是不能完全反映我们生命现世的。我们人类是由千奇百怪的有机物所组合成的,那么这些千奇百怪的有机物在成为我们的身体一部分之前在哪里呢?不正是在除了人之外的大自然中么?他们的存在自然不需要人类去定义它们的生死,被归化为人体之前他们是存在,归化为人体之后它们依旧存在,当我们人类死去后,这些物质并不会消失,而是被分解者分解,成为其他奇形怪状的物质,所以这些物质啊,是绝不会凭空消失的,而是天底下全世界的物质都处于一个又一个小循环中,而这些个小小的循环会最终构成宇宙的大循环,即为物质守恒定律,而人在这其中又扮演着一个什么样子的角色呢?人的生死又在其中有着如何的节点作用呢? 若从历史与宇宙的大角度来看,生,不过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罢了,它与死并无太大的差别,谁能说一个石头就是死的呢?可能只是它在想什么我们不知道罢了。“子非石,安知石之生死?”而同时我们又必须辩证的来看这个问题,当我们抛开历史,抛开宇宙万物,单单把一个生命摆在你面前,就在这一瞬间的事,我们从人类的角度来看,生,又是非同寻常的,因为它可以思考,有智力,有行为,有求生的本能。即使是最简单的一只草履虫,也知道要向着有养分的地方蠕动,这不正是生的证明吗?所以,对于生,我们的看法是有着两面性的,而对于死的辨析自然也就和生是一样的。那么在辨析过了生死,我们又该如何做呢?很简单的四个字:“好好活着”。 二,从中国传统生死观来看 《最后一堂生死课》,这是一本中国人写的书,中国人写的书,自然离不开中国人的生死观。“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积极的乐生文化,强调生命的意义在于现在,而对未知的世界持回避态度,并表现出与基督教寻求来世的关怀不同的特点。”②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人的千百年来的生死观中,影响最大的自然就是儒释道的生死观了。其中儒家的思想十分明确,“孔子强调的是活在人世间的价值与意义,他的‘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便是立足于在世间建立生命与道德的价值。”可见,孔子他老人家所关注的只是人在今生今世如何才能活的更好更出色,而有关死后的事与他无关,他不去考虑。而与孔子的恭恭敬敬的今世论相较,道家的生死观则显得较为宏观和潇洒,“一切皆自然”就是道家的生死观,“依道家的观点,天地就是天地,没有所谓制约、宰治的天,就是一个自然的状态”,“死亡

从樱花看日本人的集体主义与生死观

关于樱花与日本人生活观的论文 从樱花看日本人的集体主义与生死观 樱花是日本民族的骄傲,一直来与日本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感情融合在一起。樱花是日本文化的图腾。在日本人的血液中无时无刻的涌动着粉红色的樱花情节。樱花作为大和民族的象征,已然扎根到名族文化的象征,已然扎根到民族文化的深处。日本人民对樱花的喜爱之情有久远的历史。日本人喜爱樱花,不但因为樱花很美,更因为樱花盛开时那一团团、一簇簇的情形影射了日本人的集体主义。而樱花凋谢时的灿烂与绚丽还影射了日本人的生死观。 【关键词】樱花,集体主义;生死观;武士道 一、樱花的有关知识 樱花啊,樱花啊 暮春三月晴空里 万里无云多宁静 快来啊,快来啊 快去看樱花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日本民歌。讲的是暮春三月,樱花盛开了,叫人们快去看樱花。 早在远古时代,日本人就将樱花看作是春天的化身,是花的神灵。日

本语中的出现的“樱时”(古语),意思就是“春天的时节”。每当春天来临,人们最关注的就是樱花一年一度的花开花落。花蕾结得多少好坏,开花时能否躲过春雨的淋洗,开得灿烂,凋谢时能不能遇上春风,落瓣洁净。樱花是否开花顺利,在古代日本人看来,意味着这一年是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每当花开时节,人们就聚集在樱花树下,放歌畅饮,用整个的身心去赞美春天,祈祷神灵的保佑。 每到樱花时节,皇室和内阁总理都要在皇家花园奉行盛大的“观樱会”,宴请并表彰各行各业的优秀人士。一般的企事业单位,不管工作多忙,都会放假半天,或提早下班,并为员工们准备好各种饮料、小吃,让员工们去附近公园的樱花树下欢聚一堂,开怀畅饮。每到这时,平时安安静静的日本会突然闹腾起来。不论城市、乡村,樱花树下总是挤满各种各样的人群,吃的、喝的、唱的、跳的、哭的、笑的,千姿百态、无奇不有,人们在一起尽情宣泄春的激情与欢乐。 樱花是日本民族的骄傲,它同雄伟的富士山一样,是勤劳、勇敢、智慧的象征。所以在每年的三月十五日,即日本的樱花节,在这一天,日本的男女老少都要到公园或野外赏樱。 樱花一直来与日本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感情融合在一起:花开花落,预告着春播、秋收时令的到来;樱汁、樱叶、樱花、樱木是常见的药材、食品、家具和木雕的上好原料。 樱花通常会在日本的暮春四月,冬寒未尽,春风渐暖时开放。白、浅红、粉红、梅红各色都有。望去如轻烟浅雪,似白云红霞,而且她们似乎并不在意自己小无香味。她们团结一心,重重迭迭把她们伤感悲

日本人真实的生活 看完吓一跳!

日本人真实的生活看完吓一跳!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定居日本,了解中国,也慢慢看懂了日本。今天我们来通过衣食住行和购物等各方面来对比一下两国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希望大家也能平静客观地了解中日之间的差别。 首先说购物,说买高档品。日本的私家车是很普通的东西,日本人的月工资是25~40万日元左右(约合人民币2万元)。通常在银行、大手企业、IT和IT关连公司、商社、政府部门、自营业者的月收入更高,通常日本普通的大手企业(大型企业)普通正式员工的工资都在每个月40万以上,甚至更高(包括每年两次奖金)。根据日本厚生省的调查,日本会社员的平均月工资在50万日元以上,但我所知道的普通员工,每个月也就三十几四十万日元。 而日本一台普通家用车的价格不到200万日元,普通车型的价格与中国同价,甚至更低,也就是说用四个月的工资就可以买一辆私家车。但日本人把车当成消遣或生活工具,比如我家买的节油丰田车BLIIUS一年能开上三十或四十几次就差不多,东京交通方便,坐电车可以四通八达。 当然日本普通的数码照相机、摄相机的价格比在中国还要便宜。比如可以用3万日元买在中国出售价格在3000人民币左右的相机。也就是说一个日本大公司的员工,可以用月工

资的十几分之一,购买中国外企白领一个月工资才能买到的东西。这我们称是生活质量的问题。 日本人的住房大多日本人基本都是住一幢楼既日本人叫“一户建”,也就是中国普通意义上的小别墅。 大多日本人基本都是住一幢楼既日本人叫“一户建”,也就是中国普通意义上的小别墅。价格在3000万日元至5000万日元之间,折算人民币是在210万~350万人民币之间,是一户家庭6~9年的收入总和。这个价格正是中国北京或上海同等面积的房价。但在日本的平均收入却是北京、上海收入的十倍甚至更高。 日本人可以轻松的贷款买房,比如一套4000万日元的别墅,首期只有100万日元,然后每个月还10至15万日元的贷款,30~50年还清。而在中国,贷款需要有各种各样的条件,而且贷到款以后,一套40万人民币的住房,首期也要交10万人民币以上,然后也是几十年还清。但还贷款的数额却是一户家庭超过10年、甚至20年的收入总和。 但是,日本人住的是五六个房间、有私人停车场和小花园的家庭一户建(别墅);而中国人住的是两室或三室一厅。国内买的房子首付款是三十多万,而后是二十年还清,奇怪的是面积含公摊面积,这与日本大不相同。 日本的交通方便只要到过日本的人都知道日本的交通环境比北京、比上海要强上多少倍。

《末日执政官》——致中国人与日本人

世界被一个更大的世界包含,很可能我们的世界只是一段程序,而有一类生命在等级更高的世界观察着我们…我们称它为神,或者叫做……执政官…………——题记————————————————————————————————————————————————————“香港北京重庆等地民众抗议日本游行……日本东京大规模游行谴责中国侵略钓鱼岛……中日钓鱼岛争端越演越烈美国华人示威游行捍卫主权……钓鱼岛事件引发多地反日游行……”看着这个世界上的各种争端,没有名字的执政官轻轻地叹了口气。“终究还是失败……”这名执政官伸出他的手,一股无形的力量将这个世界静止了下来,他无奈地看着这个世界中的人类,眼神尽显着他的忧愁。“有何必要继续发展下去?千百年的进化终究是这样的结果……”对于人类的行为,这名执政官表现出他的各种无法接受。这时另一名执政官走了过来,看见他身边静止的世界,带着疑问的语气道:“为何不让他们发展下去看看结果?”那名执政官用手遮住自己的脸,叹息道:“没有必要继续下去了…能够猜到的结局……”“我们只是个测试者。”另一名执政官解释道,“如果遇到不好的结果可以回归到原点再来一次。”“可是…愚蠢的人类无论怎样都会…”“只是试一下人类会怎样发展而已…”听取了另一名执政官的建议,他将刚才静止的世界备份了几份,每一份世界都停留在2012年9月13日。他伸出手,第一个备份中静止下来的世界又开始运转起来……游行的人们继续烧毁敌国国旗,更多的人们为了领土争端而加入到战乱之中……这个世界以极快的速度发展,中日战争最终爆发了,中古海岸陷入了战乱之中,半个月后,中国强行进攻到日本土地上,中国以完全压制的态势打败了日本……“这样不是不错嘛?”另一名执政官说道,“战争之后终究会有和平……”那位执政官没有回话,他将世界运转的速度又调快了几分,击败日本的中国人发泄着多年以来对日本的仇恨,对着日本人进行无人性地屠杀,一切的邪恶都表现在这些人的脸上……而这个时间被后人称作……东京大屠杀……另一位执政官恐惧地看着这一幕,不禁倒吸一口气,他闭上眼睛,将这个备份销毁。“这还只是最极端的一种可能性,肯定会有更好的结果……”那位执政官依然没有说话,他又伸出手,另一个备份开始运转起来……时间再次从2012年9月13日开始运转,在一个月后,中日战争爆发,这次日本人强行登上了中国领土,并开始对中国展开攻势,中国福建浙江广东省完全沦陷,江西省的南昌上饶等城市被进攻至内陆的日军夷为平地……一段时间的战斗之后,日本完全战胜了中国,日本取回了那个岛屿……似乎和平即将再次出现的时候,平静的海岸上,及艘船舰显得很不自然,几名中国民众不服日本的胜利,强行登上钓鱼岛,在岛上继续宣言:“钓鱼岛是中国的!”就在这名国人刚说完这句话的时候,日方防卫军的一发子弹击中了他的脑袋,鲜红的血液满溢在地上……另一名执政官看着这个世界中洒满一地的血液,眼神开始变得有些迷茫。“为何会这样?人类已经进化了几千年了……为什么还不能和平地生存?”那名执政官淡定地看着这两种悲剧的可能性,轻言道:“因为人类就是这样……”“不可能,肯定会有一种可能出现永久的和平!”另一名执政官伸出手,让所有的世界的备份运转起来,然而在一段时间的和平之后,理所当然的战争依旧出现了……所有的世界都被笼罩在战火之中,世界发展的所有可能性都是战乱与死亡。看到这些,另一名执政官表现出无比的惊讶,他从没见过如此无助的世界。他对着那名执政官问道:“这个时间里事物的发展,都是这样的结果吗?”“不…并不是所有物种都这样…”那名执政官否认道,他又一次伸出手,那个原本的世界开始运动起来,“只有人类是这样。”时间又一次从2012年9月13日开始运动,而这个世界发展的结果,已经在这两名执政官的预料之中了。两个月之后,在预计的世界末日的2012年12月22日,中日战争终于爆发了,在这样的战乱之中,各个国家都参与进来,整个世界又陷入了战乱之中,无数的士兵冲赴前线,无数的人民被残杀,无数的生命从世界上消失…人类在不停的争斗,为了一些无法被共享的利益而争夺,而等待着人类的命运……就只有……“期待毁灭了吗……”那名执政官对着另一名执政官说道,他所控制的世界已经崩坏了,而

从《过零丁洋》看中国诗人的生死观

从《过零丁洋》说中国诗人的生死观 在《红楼梦》中,自称“槛外人”的妙玉最喜爱的一句诗词是范成大的“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铁门槛”在此指代富贵人家,而”土馒头”“即代表了坟墓,因其二者形似,故称之为“土馒头”。可见,不管一人生前多么富有,但总是逃不过死亡。而在中国诗人们的眼中,又有着怎样的生死观?让我们从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开始说起。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是南宋末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一首《过零丁洋》将自己舍生取义、不畏死亡的民族气节表现得淋漓至尽。零丁洋是今天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文天祥于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次年正月,元军都元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于是,文天祥写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 首句为“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作者被敌人困于战船之中,望着这破碎的山河,心中悲痛万分。想起自己早年辛苦读书,也是要实现辅佐君主、治理天下的抱负,却怎么没有想到自己最后却拿起“干戈”并随军征战了四年的时间。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却不知文人风骨最是可敬!在国家危急存亡关键时刻,文天祥奋勇而起,不惜倾其家产,招募三万勇士,组成义军,义无

反顾地加入了抗元的大军之中。但因起兵勤王的人寥寥无几,文天祥等人虽拼尽全力,也无法改变南宋战败的事实。这里更显出文天祥的忠心,对局势的痛心,以及对投降派的谴责与愤怒。 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作者再次从从国家与个人两方面入手来抒发感慨。相信每个人都明白,国家与个人的命运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现今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因此而动荡不安,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颠簸浮沉。“风飘絮”和“雨打萍”,在此形象贴切描绘了国家行将败亡时的情景以及对自己一生经历遭遇的形象饱含情感的概括。同样,诗人杜甫也因为“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的灾难,感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其实,诗人与国家,这两个名词早就融为一体了,诗人总是为国家而存在,当国家遭受灾难时,他们因为身在民间,所以对苦难的感受比统治者们更加深切。再加上他们悲天悯人的情怀,渴望国家安定繁荣的期望也就愈加强烈!所以他们的诗词“字字读来皆是血”! 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前句为追忆,后句描述眼前之情景。惶恐滩,原名叫黄公滩,在今江西万安县境内赣江中,惶恐滩是赣江十八滩之一,水流湍急,令人惊恐,也叫惶恐滩。文天祥当年起兵时曾路过这里,后被元兵打败,撤到福建。无法挽大厦于将倾,这是一个仁人志士的最大的“惶恐”了。文天祥兵败被俘,押送经过零丁洋,这一句是写实。这两句今昔对比,跨越时空,高度概括,既叙事,又抒情,对仗工整,出语自然。若没有亲身经历、深沉的情感积淀,是写不出如此精绝的对句来的。作者借一生中感受最深的、最有典型意义的两件事来表现他的战斗经历和忠愤之心。从写作角度上来说,把地

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实力差距

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实力差距 作者:周倩来源:读者 中国仍处于“重化工业”阶段 按照日本的划分标准,“重化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崛起的起点,表明这个国家已经有能力从自然界大规模获取资源,强势推进工业化了。法国在100多年前建造了埃菲尔铁塔,在以石头建筑为主要特色的巴黎,搞这么大一个钢铁建筑物,就是在炫耀当时法国冶金业的成就。 日本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入“重化工业”的高度加工阶段。日本钢铁和电器产品能大举攻占美国市场,除了成本优势,其技术实力也不容小觑。现今中国钢厂拥有全球60%以上的产能,但中国钢铁产品并没有攻入美国市场。 中国现在仍处于“重化工业”阶段,GDP主要是“钢材水泥堆起来的”,占到60%,消费只占30%。而韩国已经超越“重化工业”阶段,正向产业链下游移动。韩国主要在做什么事情呢? 钢材水泥很消耗自然资源,韩国本土没什么资源,但韩国能把钢材造成精密器件——高加工度化,同样的资源获得的经济价值可以高很多。韩国汽车、船舶和电子产品在世界上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甚至对“日本制造”构成很大竞争压力。制造业在韩国GDP中的比重超过50%,高于“世界工厂”中国。 日本已达到“极端制造”阶段 日本现今的工业水平已不仅是“高加工度化”,而且上升到“极端制造”的层次。 比如精密机床,同样重量的机床,瑞士货的价值最高,是中国货的10倍;日本货的价值可比肩德国货,是中国货的3.5倍。从日本这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中可以看出,它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很低。同时,日本的资源回收技术也很强。 日本的精细制造是要用最少的占地、最少的原料,创造最高的价值,而且日本制造业是典型的“清洁结构”。 以单位能源1千克油当量的使用所产生的GDP计,中国大约是0.7美元,美国为3.4美元,德国为7美元,瑞士为9美元,日本使用同样多的能源所产生的GDP为全球之冠,高达9.755美元,相当于中国的15倍。 低资源依赖度的精细制造,正是日本产品纵横世界市场的根基。

日本人的美意识与无常思想

日本人的美意识与无常思想 核心提示:日本人感受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的视角或逻辑常常与我们所习惯的审美经验颇不吻合,并且,日本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美意识又常常与佛教的无常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了解日本人的美意识,直接涉及日本人的价值观及其文化背景,对我们理解现代日本人的精神结构、行为准则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从?‘飞花落叶’之美?、?不圆满的美?、?‘侘’与‘寂’之美?三个方面讨论了日本人的美意识与无常思想的联系。 “无常”和美意识 一个民族如同一个人一样,成长到一定的年龄,理解了死亡是自身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时,就会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存在的意义,以及死亡的意义,最后总结出人应该如何活着。可以说,生死观决定着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价值观。 在日本,面对生死无常,虽然令人慨叹,但是人们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应该超越的问题。人们不仅在无常的状态下生活,而且还发展为品味无常、享受无常的境界。然而,正如美国学者阿瑟·丹托所指出:“没有一种文化没有其对待死亡的方式,或没有对待苦难的办法。”可以说,在日本思想史的走向中有一条日本人为超越无常悲感、从无常悲感的压抑下重新获得精神自由而不懈地思索、实践的历程。并且,这种探索最大的特征就是它与日本的文学史、艺术史结合在一起,使无常与美、死与美的思考作为大量的日本文化史的结晶而留给后世。 这里的“无常”,是佛教用语。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处在生起、变异、坏灭的过程中,迁流不居,绝无常住性,故名。《无常偈》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6世纪佛教传入日本,1000多年来已全面渗入日本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日本文化形成的要素之一。人们在研究日本文化尤其在探讨日本古代文化时,佛教中的无常思想几乎是一个无处不在的词汇。 而美的思考即所谓美意识,是指人们的审美心理、审美情感以及判断美的基准和思考。作为日本古代重要文艺理念的“物哀”、“侘”、“寂”等概念,就是古代日本人美意识的

浅析中国人与日本人的日常交往礼仪

浅析中国人与日本人的日常交往礼仪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11级日语姓名:代鑫鑫学号;0410110224 摘要:商务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示 尊重对方的过程和手段。商务礼仪的根本内容是“约束自己,尊重他人”;商务 礼仪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能轻松愉快地交往;商务礼仪的基本原则是“为他人着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是商务礼 仪的精髓。为解决在与日本人商务谈判时,中国人由于某些方面不了日本人解而 被误解,介绍一些日本人的禁忌,以便于双方更好的交流,因此了解日本人是有 必要的,要赢得日本人的青睐,必须围绕“日本人的行为方式”来展开。所以学 习商务礼仪,不仅是时代潮流,更是提升竞争力的现实所需。 关键词:日本人生活禁忌中日交流 1.交际中的禁忌 1.1对日本人的称呼的禁忌 在与日本人打交道时,不要叫他们的名字。口头上只称姓加上先生就行了。第一次见面之后,通过晚间的娱乐活动,同你的日本伙伴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 表示尊重,这时你可称姓加上君,如山田君。这会使你们的关系更近一些,但是,“君”不应加在根本不认识的人的姓名。如果对每一个都以君相称,在日本人眼 里就是不真诚的表示。可是,如果你遇到的是一位日本经理,他的地位与你的相 同或比你高,或是一位明显比你年长的人,特别是老年人,你则不必进一步熟悉,应一开始就尊称他为某君。如果是一位女性,对谈判小组里的任何一位男性都应 尊称为君。 1.2交谈的禁忌 同日本人谈话时,往往你说一句话,他就答一次“嗨!”(是的意思),这并 不代表他同意你的意见,而是礼貌的一种方式,表示他在专心听,他听懂你意思了。在别人说话时,不要左顾右盼,心不在焉,或注视别处,也不可老看手表,或做申懒腰,打哈欠等漫不经心的动作。

生死观

如果说人生哲学是对人生切要问题的智慧反思,那么关于人之生死的问题就是其中的核心。对生死问题的反思,从中可能获得对生命存在意义的领悟。中国古代哲学家中关于生死的讨论,不乏智者与睿者,可以说中国哲学的两大派别--儒道两家,都是围绕人生价值这一核心著书立说的人生哲学。并且儒、道两家对“死生之地,存亡之道”都有着深沉的思考,且都有独到的见解,都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并对中国人之生死观有着强有力而深远的影响,因而儒道两家对生死的理性思考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对待生死问题上,儒家重生慎死,提倡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同时对死又持一种慷慨凛然、泰然处之的态度,当需要在生与死面前做出选择时,应当以仁义道德为标准做出取舍。道家顺其自然的生活观,是不主张追求、而是珍惜、热爱生命的。 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子路“死事如何”之问时说:“未知生,焉知死?”所以,我们先来看看先哲们对生的看法。 对宇宙的思考最多的就是老子,老子认为“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儒家对宇宙的思考比较简单,儒家的宇宙观主要是“天人合一”的理想主义。 老子哲学并非单纯探讨有关宇宙客体的问题.而是更多地关注生命存在自身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其它问题,如生命的存在。笔者认为,老子对于个体生命之生,主要探讨了对待生命的态度这个至关重要问题。老子对人世间诸多问题的形而上思考,始终贯穿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终极指向。老子对待生命的态度也是在这条天地人的大法则的指引下。在人的生死问题上,他认为生死乃是自然变化的必然轨迹,视生死为一种很普遍很平常的“自然”现象。“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认为天地之所以能长久的存在于世,恰好是因为他们从不强求让自己永久的存在。他们从不要求世间万物给予回报,无私博大,无欲无求,这就是他们能够长久存在的原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里的“仁”不是儒家所推崇的仁爱,而是偏爱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天地对待万物都是平等的,无所谓好恶。圣人也是如此,他们对待百姓也是一视同仁,任凭百姓自作自息。他认为天地间的一切事物都依照自然的规律‘道’运行发展,其间并没有人类所具有的好恶感情或目的性的意图存在着。在这里老子击破了主宰之说,更重要的,他强调了天地间万物自然生长的状况。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认为生死不过是形式的变化。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为了实现“仁”的目的和理想,可以舍生忘死,视死如归。在孔子看来,人生在世的所作所为要符合“仁”的原则,那么,当需要在生与死面前做出选择时,也应当以仁义道德为标准做出取舍。所以孔子认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一味地贪生,而在于以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追求仁道。儒家认为“天行有常”而人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以儒家会为了道而献身乃至有“朝闻道,夕死可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可载义,生可贵,义以立生,生可舍。为了实现“仁”的目的和理想,可以舍生忘死,视死如归。孔子还把“见危授命”视为“成人”必备的一种品德和素质,在孔子看来,见到利益便能想到义的要求,见到危险能够献出生命,长久处于贫困仍不忘记平日的诺言,这样的人就可以说是品德完备的人了。在生死关头,当生命和仁德“二者不可得兼”的时侯,决不能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而应当义无反顾,舍生取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体现了儒家在生死问题上的崇高气节。 说完了生,我们再来看看死。 死亡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对吧。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状态算是死亡呢?

对人距离的中日对比

对人距离的中日对比 [摘要]在现代职场中,应对各种场面以及学会与各种 阶层的人进行沟通交流已成为一种必修的技能。不管是对于刚入职的大学生,抑或是在职场中打拼多年的员工来说,在人际交往中恰当地运用好“距离语言”是十分重要的。待人处事,在适当场合保持适当的距离,可以使对方受到尊重,感到礼貌。同时,也可以体现出本人的接人待物的能力及个人修养。因此,对人距离在人际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生活中,恰当的距离是交往双方最基本的礼节。但是不同文化、不同背景,对人距离的适度感有所差异。尤其是在国际化时代的今天,随着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在职场中这种差异也越发明显。对于对人距离的考察,早已成为社会学者和文化学者的着眼点,但是大部分都仅限于对本国的考察,或者校园中的人际关系的对比,对于国与国间职场人际关系的考察较少。 本文为探索中日对人距离的差异,通过调查问卷,对中日之间的职场中的亲疏关系、上下级关系(上司、同级以及下属),以及工作场合和娱乐场合的对人距离进行比较。 [关键词]职场上下关系亲疏关系工作场合娱乐场合 对人距离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8-0064-03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中,依据对人距离的定义、E.T.Hall(1966)的对人距离4分法以及青野(2003)的研究结果得出的影响对人距离的各方面因素为理论根据,以职场的上下关系(上司、同级、下属)、亲疏关系为研究内容,探讨在工作场合和娱乐场合的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对人距离的异同点,从而进行比较分析。 二、调查项目的设定依据 熊仁芳(2006)在中日对比的研究中得出:中国人的对人距离比日本人的对人距离近。?V内裕子(2007)从近接学的立场得出:日本人的对人距离要比美国人的对人距离近。因此,接下来对同属亚洲圈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中日之间,对人距离的差异何在;中国人和日本人在工作场合和娱乐场合的对人距离远近程度以及变化 幅度的大小;因上下级以及亲疏关系的不同,中日的对人距离的变化情况如何。 在参考了曹美庚、青野?V子、熊仁芳的研究的基础上,设定了以下问题: 1.调查者自身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职业、职位、学历、工作年限等。

从东山魁夷的_一片树叶_看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2012.2 语 文学刊○季红 (大连民族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辽宁大连116600) 从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看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摘要]东山魁夷的散文 《一片树叶》,通篇都散发着淡淡的日本情调,体现了日本人独特的“物哀”和“幽玄”的审美意识。 [关键词]东山魁夷; 《一片树叶》;日本;审美意识中图分类号:I 1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2)2-0074-01 [作者简介]季红,辽宁大连民族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日语系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化研究。 东山魁夷是当代日本画的泰斗,也是著名的散文家。他的画和散文一样极富情调之美,二者融为一体,具有淡雅的风格和恬美的意境,在清澄的静寂中蕴藏着幽深的内涵。作品中常常流露出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 —“物哀”和“幽玄” ,“表现出一种对日本古典传统的向往,一种对日本风景的倾心,一种对日本美的爱心”。东山魁夷的散文成就卓著,在日本与川端康成并称“双璧”。对于他的散文,川端康成有如下评价: “正如他的绘画一样,他的散文将自然、人生、艺术三者巧妙地融为一体,有对历史深沉的回忆,有对生命执著的追求,有对美的热烈的呼唤。东山先生说过,旅行、绘画和写散文,是他一生的三大要素。” 这种绝美的意境与东山魁夷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东山魁夷出生于横滨,于神户度过少年时代。横滨和神户是日本两大开放城市,这使东山魁夷在少年时代就受到了异国情调美的熏陶。由此,东山魁夷萌生了对西方美术的兴趣,而文学方面他却偏爱本民族的东西。1926年东山魁夷考入东京美术学校日本画系。虽然没能如愿,但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毕业之后,东山魁夷到欧洲留学,专注研究自己喜欢的西方艺术,同时,以此来发现日本民族艺术之美。正所谓“人目短于自见,故借镜以观形”。东山魁夷曾在《东方和西方》一文中这样写道:“温润的岛国环境,培育了日本人亲近自然、爱恋人生的温柔细腻的情感。在感觉的洗练方面,别国无可伦比。”东山魁夷善于以西方写实的眼光捕捉日本情调美,表现未经现代文明污染的纯洁的大自然。这不仅体现在东山的画中,更清楚地反映在东山的散文中。 东山魁夷的散文《一片树叶》表现出他对日本情调美的讴歌之意和对生命的赞美之情。作者通过对最平凡的一片树叶出神入化的描写,引发出许多关于人生的哲理。《一片树 叶》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对圆山月夜樱花的描写与感悟;二是对战争中生命的体验;三是对一片树叶诞生和衰亡的感悟。作者以极其简洁而又澄净的文字,描写了自己与圆山月夜樱花的奇缘巧遇,体现了人与景的物我相融,感受到人生的短晢,从而进一步感悟到人应该更加热爱生命。而这种对生命的感悟则是来自于战争中对生命的体验。清澄的自然和朴素的人性唤起了“我”生命的活力,让“我”倍感生命的充实。从而感悟到人应该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哪怕是庭前的一草一木,一砂一石。从一片树叶的生与死感悟不断轮回的生命,提醒我们要珍视所有的生命及生命的美好、多样。作品通篇洋溢着静谧和淳朴的风格,体现出东山魁夷对风景有着独到的领悟,时刻让我们感受到日本文学艺术中蕴含的“物哀”和“幽玄”之美。 关于“物哀”与“幽玄”的解释颇多。关于“幽玄”《广辞苑》有如下三种解释:①深奥莫测,回味悠长,富有情趣。②高雅,温贤,优雅。③日本文学论、歌论理念之一,以优艳之基调,蕴无限情趣,余情于言外。通过其表现技巧显现一种气氛与富有情调的内容。总之,“‘幽玄’是一种境界,它传达一种深邃幽远的韵味,并充满朦胧的余情,是日本古典文学论、日本歌论的审美理念之一”。“‘物哀’是日本江户时期国学家本居宣长由和歌和《源氏物语》发现并加以概括总结的,是平安时代王朝文学和贵族生活态度中的美的理念。”它构成日本人审美意识的主体和底流。“物哀”所表现的是一种精神源泉发出的“物心合一”的审美观念,抒发的是一种悲与美的情怀,表现的是人的真实感动与敬畏。 散文《一片树叶》全篇从始至终弥漫着一种亦真亦幻的氛围,单纯中蕴含着丰富的恬淡及伤感的情愫。我们在文中很容易发现日本人喜爱的“物哀”与“幽玄”之美。文章的开头 文学史与文艺理论 74

中国人与日本人一起工作一段后的感受

中国人与日本人一起工作一段后的感受:日本可怕! 与日本人一起工作过一段后的感受那是1998年,有一日本援华项目,帮助培养中国行业和企业诊断专家,我受单位委派,参加了建材行业项目的全过程。参加人员是日本5人,团长1人(日本行业协会、某大集团总工等职务),专家2人,翻译2人;中国是部委、企业、咨询机构共6人。时间是先在天津专业培训三周,全国各地调研两个月(重点是四川),而后又写报告两周。 一、开始对日本人轻视开始时,大家认为三个老头加两个小个子青年,讲课表述不是十分清晰,与我们思维方式上也有些区别,有些简单问题讲的很复杂,日本人不过如此。参观日本在华工厂,都是流水线,就是很规范、很干净(特别是食堂、厕所)、工人很忙,也觉得没有更多特殊的地方。 二、中期对日本人重视进入调研时,到我们的一些工厂一看,规范化、先进程度有不少差距,管理人员比日本多,效率差一点,效益还可以(当时水泥、建材需求旺盛)。到一些水泥厂,有些地方很高、很脏,他们年岁大一些,上下很吃力,但是该走到的一定走到,该问到的一定问到,该讲到的一定讲到,学员不明白他们不轻易放过。让我们感觉应该学习的是日本人的认真、负责、耐劳、严谨,又比较谦虚、指导很耐心。每天出发时,他们准是提前十分钟座到车上,见面先问好。知识是一方面,这种精神真是我们要学习的。 同时,生活上他们也注意关照学员(他们费用高,吃住比我们标准高),每周都请我们一起吃一次饭。 三、后期觉得日本人可怕。 调研后总结,大家讨论,日本人的观点很鲜明,很准确,很实际客观,报告上交国务院有关部委后受到重视,很多都体现到国家产业政策中。可能是我们国家在这些产业中比较落后,与日本差距太大,也不怕他们知道什么。调研中,他们对我国资源丰富、地大物博表露出复杂表情。 通过与日本人生活工作一阶段,大家对日本人的认识都发生很大变化,大家一致认为,日本是一个很可怕的国家,是我国近邻、强敌,我们一定要重视它,观察它,研究它,提防它。我们要加快发展,全面提升国力,争取在全方位起越它,并始终防备它,才可以安稳睡觉。 简单的仇恨让我们忽略了日本的可怕 这是一条平时用肉眼很难看清的裂缝,然而任何一点风吹草动,任何一丝不祟之音,都使它如地震般猝然崩裂,嬗变成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一些中国民众,尤其是年轻人,对日本的民间态度,可以用这样的语言来描述。远的不说靖国神社,不说钓鱼岛,不说集体买春,就在前两天,日本西北部地区发生地震后,我们的网络上很快响起一阵欢呼雀跃,即使有哀悼和惋惜,也被狂风暴雨般的批判打得抬不起头。这是一种很习以为常的“仇恨运动”

中国人与日本人的生死观

中国人与日本人的生死观 所谓生死观,顾名思义主要指对于生与死的基本看法,其中包括如何看待生命、人到底为什么活着、生命的意义何在以及如何看待生命进程中必定会降临的死亡等一系列问题。人生在世,无论贫富贵贱,不管职位高低,也不论年龄大小,生死问题是谁都无法逃避的。生死问题关系到一个人最切身、最根本的利益,对它的解答是人类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面对死亡的心理较之衣食住行条件的改善等现实问题,显得更为现实,更为重要。 一、中国人的生死观 关于生与死,中国古代的先辈们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虽然这些观点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的生死问题,但在中国历代以来,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于时至今日,中国人仍在骨子里接受着这些观念。在这个科学巨人与道德侏儒比例严重失调的社会,人类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也在逐步滑坡,或许,只有生与死的警示才能重新唤醒人类内在的道德意识。本文立足于中国古代儒释道三家的生死观,试图通过对中国古人关于生死之认识的剖析,来探寻生命的意义,以期唤醒人们对生死的意识。 1、中国人生死观的起源 1.1知生观 这一派主要以儒家为代表。儒家孔子首先提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看法,他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充实人的道德生活,不必汲汲于追问死后的事,至于人的寿命长短,出于命运的安排,不必挂心。后来孟子进而提出“立命”说。孔孟教导人们不必计较生死寿夭,人活一天,就应该尽人事,处理好人的现实生活,为了正义和人类全体的福祉,人是可以不惜献出生命的。这就是具有浓厚人本主义的知生观。 这一派对于生死寿夭问题的回答,采取了命定论的形式,主张尽人事,追求生的价值,但其目的是要人们将人生价值置于首位,至于企求长生或者追求死后的彼岸极乐世界,是此派所不取的。 1.2 全生观 这一派主要以道家为代表。道家老子认为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反对人为的厚生、益生说。他说人类同其他自然物如飘风骤雨一般,不能长久生存下去,生命的终结是一种自然的现象,因此他不赞成刻意追求长生。他认为善于养生的人,应该少私寡欲,远离声色财货的诱惑。庄子承其余续,认为人活在世间,但精神上不受生死祸福的困扰,从好生恶死的情感中摆脱出来,寻求一种宁静的生活境界。这种面对死亡所持的态度,对于后来的中国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1.3 长生观 这一派主要以道教为代表。长生即长生不死。道教从心理到生理方面考察人的本质,虽然与道家相同,将人看成自然人,但它将生与死割裂开来,追求长生不死,在道教看来,彼岸和此岸世界,并没有一道界,现实的人,现实的形体,加以修炼即可飞升成仙。 1.4 无生观 这一派主要以佛教为代表。无生观别具一格,自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深深影响了中国人。佛教宣扬生死轮回说。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如果不求解脱,则永远在六道中生死相续,没有休止,犹如轮转,回旋不停。佛教认为人的生命不仅限于一生,此生死后,还有来生,如此循环不已。只有通过修炼,断绝情欲,皈依佛门,是自己灵魂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海不再托生,进入永恒安寂的涅槃世。这种生死观具有浓厚的出世色彩。 1.5 永生观

中日企业的差距

为什么日本有那么多百年老店,反观历史底蕴深厚的中国却没有? 导读:在中国,最古老的企业是成立于1538年的六必居,之后是1663年的剪刀老字号张小泉,再加上陈李济、广州同仁堂药业以及王老吉三家企业,中国现存的超过150年历史的老店仅此5家。经过计划经济时期的变异,其字号的传承性其实已大打折扣。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与欧美企业平均寿命40年、日本企业平均寿命58年相比,相距甚远。日本被誉为是“工匠国”,其企业群体的技术结构犹如“金字塔”,底盘是一大批各怀所长的几百年的优秀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或许员工在中国,最古老的企业是成立于1538年的六必居,之后是1663年的剪刀老字号张小泉,再加上陈李济、广州同仁堂药业以及王老吉三家企业,中国现存的超过150年历史的老店仅此5家。经过计划经济时期的变异,其字号的传承性其实已大打折扣。 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与欧美企业平均寿命40年、日本企业平均寿命58年相比,相距甚远。 日本被誉为是“工匠国”,其企业群体的技术结构犹如“金字塔”,底盘是一大批各怀所长的几百年的优秀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或许员工不足百名,但长期为大企业提供高技术、高质量的零部件、原材料。很多中小企业在世界市场上掌握着某种中间产品、中间技术的绝对份额,甚至不乏独此一家。 日本人天生性格追求极致完美、严谨、执着、精益求精,当自认为技术还不够完美时不会拿出手。在技术研发方面,日本有三个指标名列世界第一:一是研

发经费占GDP的比例列世界第一;二是由企业主导的研发经费占总研发经费的比例世界第一;三是日本核心科技专利占世界第一80%以上。 这意味着日本整个国家对技术研发的重视,同时也告诉我们为什么日本科技能独步天下。经济不只是单纯地建造工厂,然后高效运作。中日在经济基盘建设上仍有很大差距,日企不只在于表面丰田、松下、索尼、佳能、日立……,而是更多在国际市场上众多领域的“隐形王者”。 中国离强国还有很远很远很远的路要走,要想成为真正的经济强国,不能依靠炒房地产、炒金融、吹IT泡沫,还需要向日本学习务实精神,通过脚踏实地、培养扎实的实业做支撑。 日本长寿企业长盛不衰的原因有很多。日本长寿企业比欧美做得更好,日本企业投资都讲究战略,注重长远投资和利益回报,每每投资都考虑几十年以后的市场定位和变化。日本企业是家社会,重视员工利益。西方则重视股东利益。从现代资本理论来看,日本企业的资本利率不一定有西方企业那么高,但是他们可以保持长期利益不断延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