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近代史人物评述——李鸿章

中国近代史人物评述——李鸿章

中国近代史人物评述——李鸿章
中国近代史人物评述——李鸿章

中国近代史人物评述——李鸿章

摘要:

李鸿章作为一个影响了晚清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汉族官僚。可以说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悲剧人物。一生奔波劳累,是洋务运动中做事最多的的人。最后却落得被时人、后人唾骂的卖国贼。今天,我们应该抛弃过去的偏见,全面客观的看待这样一个历史人物。

关键词:

李鸿章、洋务运动、爱国、帝国主义、外交

人物简介: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正文:

前言:中国近代史指的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1840年,英国对清帝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的历史由此发生了重大转折。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势力的入侵、外国资本的流入,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一个独立的国家逐渐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关于如何评价李鸿章,我想先从李鸿章对自己的评价入手,甲午战争使他一生事业名声扫地,他也承认自己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没想到甲午一战,把我这个纸糊的灯笼给捅破了。现在我们一步一步来看。

李鸿章军功显赫,历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终于在1870年继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后又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筹办洋务,成为同治、光绪两朝的地方重臣。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手握兵权,统领一方,有人甚至称其“坐镇北洋,遥执朝政”。趋新实物,是李鸿章的特点,他认识到中国应该建立自己的民族工业,不能只向外国人买兵器,所以他积极投身洋务,作为晚清五大洋务集团,拉开了近40年“洋务运动”“同光中兴”的序幕(而且他也是谢幕者)。一方面,他办实业,铁路、海防都是他最早创办的,另外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电报也,据说创造了47个第一,非常不容易。另一方面,他同时看到光有造机器的的机器不行,还要有造机器的人和懂原理的人。于是他派遣留学生。近代留美幼童,福州船政学堂,陆军军官,都是李鸿章派的,不过留学周期太长,而洋务急需人才,于是聘请洋人,聘请土籍科学家如徐寿、华恒芳等。另外设立翻译官,翻译了很多科学、军事方面的书籍然后办学堂,做

了很多事情。在办军事工业后发现国不富就无法养兵。于是又办民用工业,办轮船招商局和洋人争利,开煤矿。办民用工业钱不够用,他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官方出一股,民间资本出一股,总的是国家控股,官督商办。这在当时是一个全新的体制。事实上,李鸿章搞洋务是阻力重重的,很多人认为他大逆不道。比如造轮船,要大机器生产。当时很多顽固派就反对,而且势力很大,认为立国之道在人心,在孔孟之道,不在于机器,那是奇技淫巧。以洋人为师就是乱我中华,就是用夷变夏。至于修铁路,19世纪70年代初就提出来了,最后1889年慈禧下懿旨批准,在那么紧急的情况下耽误了20年。在期间李鸿章修了一条70公里的铁路用来运煤,当时遭到反对。结果不敢跑蒸汽机车,而是用骡子在铁轨上拉着跑。至于洋务运动需要的技术人才,在当时根本没有人愿意学,认为只有孔孟之道才是正道。比如严复就是想走功名之路,但后来父亲死了,家里很穷,他才进福州船政学堂。在洋务派和顽固派历次的争论中,顽固派总是把技术性的问题上升到道德层面,上升到违反孔孟之道。中国人有种泛道德化的倾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纵观整个洋务运动,李鸿章克服了重重困难,中国才取得来之不易的一点点近代化的进步。由此观之,李鸿章是个爱国士大夫。

最重要的一点外交,很多人因为李鸿章代表中国和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给他扣了个“卖国贼”的大帽子,其实,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生活在世界形势巨变的大环境下,我觉得李鸿章,他也有自己的苦衷和无奈,是不是不签约是好了呢?如果不签约,那就只能继续打。李鸿章一生曾多次与外国签订条约,但他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整个清政府,可是却也有成千上万的人唾骂李鸿章为卖国贼。

李鸿章被指责最多的就是甲午战败,签署中日《马关条约》。李鸿章早就认识到了日本的威胁。1874年李鸿章就说“泰西虽强,尚在七万里之外,日本则近在户闼,视我虚实,诚为中国永远大患。”他创立北洋水师时就指出“今日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御日本起见。”甲午战争中李鸿章下令不许出战有诸多原因。首先是慈禧60大寿,不能被一场战争搅和。其次,他深知中国30年的军事变革,不过是一座纸片糊的破房子,实际上不足以战胜日本。其实李鸿章了解自己部队的腐败,之道不能打,只能养成猛虎在山之势威慑日本。

至于后来的《辛丑条约》的签订,李鸿章没有什么责任,战争的挑起和整个过程李鸿章都没有参与。他还和张之洞,刘坤一搞了个“东南互保”,保存了一点实力和中国经济的命脉,一方面没有彻底激怒洋人,另一方面使谈判有了一点最起码的本钱。

是,他的确软弱妥协、卑躬屈膝过,可是史实中李鸿章也对不平等条约与列强据理力争过,殊不知当年在谈判桌上为尽力减少赔款,他极力相争,甚至老泪纵横,哭求当时外国首脑。“弱国无外交”正反映了当时中国尴尬的外交局势,并非李鸿章卖国求荣,实在是逼不得已、无可奈何之举。

李鸿章一生都在为国奔波,晚年更是奔走于各国之间,尽力维护中国利益,为保中国之权利劳累终身。他一心想拯救中国,却在客观中犯下了许多错误。他

的功劳是不可抹灭的,其过失也是国人该记住的,但我们不能轻易地骂他为“卖国贼”,这是不公正的。历史的价值在于现在与未来,都说我们要“以史为鉴”,历史人物已经长眠,我们应该在他们的身上看到更多的东西。

近代史结课短论文:李鸿章评价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论文 水浅舟大,无力回天——谈李鸿章

摘要 李鸿章一生跌宕起伏,后世毁誉参半,身处清廷晚期时代的动荡之中,身不由己卷入了这个混乱的漩涡。这位晚清第一外交家,历史书上的“卖国贼”一生试图挽大厦之将倾,然而不过螳臂当车,徒劳无功。他绝不可耻,又并非圣人。本文试图从李鸿章的传记和外媒记载中分析李鸿章的功过,和他的无奈。 一、李鸿章其人 “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开篇第一句话,就给李鸿章的一生做了最好的注解。 在“财神”诞辰降临人世的李文安,与他“吾教诸子发愤读书,皆嶷疑有立, 岂忧贫哉!”的堪称封建式贤妻良母的夫人李氏育有六个儿子,依次为瀚章、鸿 章、鹤章、蕴章、凤章、昭庆,其中排行第二的就是李鸿章。 鸿章在文安诸子中,排行第二,他踏上人生旅途之日,正是中国封建社会进 入末世、清王朝面临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西方殖民主义者把侵略触角伸进神州 大地之时,社会环境的薰陶,家庭出身的影响,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使少年时 期的鸿章把自己的前途寄托于科举功名,期望有朝一日通过科举的门径登上仕途, 挤进统治阶级的行列。 当上令人仰望的翰林院编修以后,李鸿章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他本想设法 接近皇帝,攀附权贵,沿着传统的升官之路走下去,怎奈“生于末世这偏消”! 从太平军起义,李鸿章前去平反开始,他的一生就注定跌宕起伏。 二、悲剧外交家 1870年,此时发生了一件决定曾李二人命运的大事,即天津教案。这是一 场平民攻击法国教会的事件,清廷本认命曾国藩处理此事,曾国藩审时度势,认 为应当按律处死相关责任人,然而清廷和民众均认为这是一种软弱的行为,朝野 上下甚至一度要求与法国一战。由于曾国藩和法国人的协议与朝廷和民众的期望 差距太大,曾国藩甚至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朝廷随即让李鸿章接替曾国藩,交 接当年,曾问李:“你与洋人交涉,准备怎么办?”李回答:“我想与洋人交涉, 不管什么只同他打痞子腔。”而当年的法国正忙于与普鲁士的普法战争,无暇顾

中国近代史人物专题作业

中国近代史人物专题作业 姓名: 学号:

我眼中的林彪 林彪是我小时候最感兴趣的人物之一,从小到大,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未能在课堂上了解到全面的林彪,通过中国近代史人物专题这门课的学习,在老师介绍下,联系以前所了解的信息,终于对林彪的一生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林彪(1907年12月5日-1971年9月13日),原名育蓉,字阳春,一字祚大,号育容、育荣、尤勇,乳名春儿。湖北黄冈人,中国现代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代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曾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中共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文化大革命爆发后的中共二号人物,党内唯一的中央副主席,曾作为毛泽东的接班人被破天荒地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但其后与毛泽东关系破裂,随即失势。中国官方称其在试图发动政变失败后出走苏联,于蒙古温都尔汗坠机身亡。 他短暂参与的抗日战争及苏德战争中均有出色表现。林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开国功臣,他指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从中国最北端摄氏零下三四十度的黑龙江一直打到最南端摄氏四十多度的海南岛,兵力居四个野战军及华北军区野战部队之首,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歼敌数180万人,位居第三,高于华北军区野战部队和第一野战军。 以上是维基百科对林彪一生的概述。 林育蓉出生于湖北黄冈县回龙镇林家大湾,少年师从“中国地质学之父”李四光的父亲李卓侯,接触进步思想,1925年,在其堂兄林育南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一月,,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并改名林彪。 1926年12月,林彪被教官聂荣臻分派到第4军叶挺独立团2营7连任见习排长,后升任排长。1927年4月,蒋介石宣布清党后,林彪依然选择跟随中共。8月1日,中共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事。2日,林由聂荣臻、周士第直接率领到达加入暴动。1928年4月28日,林彪随朱德、陈毅部与毛泽东秋收暴动所部等会师井冈山。由于林彪脑子灵活,加上毛泽东的欣赏,1932年3月12日,红四军、红十二军合编为红一军团,25岁的林彪升任军团总指挥(后称军团长)。1934年10月10日,博古、李德等率红一方面军(又称中共中央红军)8.6万余人以向西突围离开根据地,与红二军团、红六军团会合的方式对付国军“第五次围剿”。林彪率红一军团1.8万人和彭德怀所率红三军团负责开路。1935年5月,红一方面军强渡大渡河失败后,林彪率未渡河的红一方面军一部奔袭泸定桥,先头部队红4团强行军,历经数场战斗于25日到达泸定桥一侧,后到的林彪迅速开会研究部署夺桥方案。红

历史论文 评价李鸿章

李鸿章 李鸿章出生于1823年,卒于1901年,安徽合肥人。李鸿章本名为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清朝追赠其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其身后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世人多尊称李鸿章为李中堂,也称他为李合肥。李鸿章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他是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从李鸿章的基本背景来看,他是一个晚清很重要的人。李鸿章还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定将捷足随途骥,哪有闲情逐水鸥?遥指芦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这是李鸿章在道光二十三年遵父命,北上入京时所作的《入都》中的一首。可见李鸿章有报国的志向和出众的才能。 李鸿章发迹之事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咸丰十年,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后,清政府在整个长江下游地区已失去最后一支经制军主力。上海正面临着太平军的威胁,当曾国藩与李鸿章商议,李鸿章欣然应命,于是开始招募和组建淮军。此时形势极为严峻。上海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通商口岸,是江南财富集中之地。李鸿章的淮军抵达上

海时,正直太平军第二次大举进攻。李鸿章面临着能否守住上海并徐图发展的重大考验。李鸿章面对着上海官绅和外国雇佣军的嘲笑,牢记恩师的教诲“以练兵学战为性命根本,吏治洋务皆置后图”,并激励将士,说:“军贵能战,待吾破敌慑之。”不久,淮军果然于当年下半年独立进行了虹桥、北新泾和四江口三次恶战,李鸿章亲临前线指挥,成功守住了上海,顿时令中外人士刮目相看。后来,李鸿章配合曾国藩的湘军攻下了天京。江苏肃清后,李鸿章受封一等肃毅伯,赏戴双眼花翎。 李鸿章镇压太平军,维护了封建统治,被看作是他人生留下的挥之不去的污点。但是,他身为一个清政府的官员,他能怎么办。太平军虽是为了推翻腐败的清政府,他人看来这是正义的农民起义。但太平天国真的能代表中国的先进领导吗?如果洪秀全真的通知了中国,中国将陷入怎样的境地呢? 李鸿章在洋务运动时期的起落。 李鸿章军功显赫,历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终于在1870年继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后又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筹办洋务,成为同治、光绪两朝的地方重臣。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手握兵权,统领一方,有人甚至称其“坐镇北洋,遥执朝政”。 李鸿章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之一。李鸿章曾说:“练兵

如何科学评价历史人物

如何科学评价历史人物 [摘要]本文针对初中生往往低估、抹杀或夸大历史人物作用的现象,提出教师应从四个方面科学评价历史人物:即要注意搜集历史人物史料,要坚持历史观点,要看其一生主流,注意克服英雄史观,从而对历史人物作出科学评价。 [关键词]科学评价历史人物英雄史观 马克思、恩格斯说,“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就明确告诉我们,人尤其是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有重要作用。所谓历史人物不是指历史长河中的任何一个人,而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社会历史进程或重大历史事件有突出作用、影响较大、留下明显痕迹的人,他们对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会依据教材中提供的历史人物的活动或事迹,对重要历史人物做出分析、判断和评价。可是由于学生受影视作品影响和认知水平、判断能力限制,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往往低估、抹杀或夸大其作用,这样就不可能对其作出全面、公正、客观评价,也就很难实现新课标所提出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能科学评价历史人物,方可指导学生进行科学评价。 (一)要注意搜集历史人物史料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一般是采用史论法。史论法就是用历史人物具体言论、行为评述其是非功过。而历史人物的言行往往是分散在教材中,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把历史人物零散的事迹整理出来。整理历史人物事迹通常采用分类法和分期法。分类法即把历史人物一生重大事迹按类别归纳评述的方法,如总结李鸿章的活动可采用此法,分三大类:①参加洋务运动,是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之一,创办了洋务运动时期最大的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创办了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②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组织了淮军;③投降卖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中法战争中奉行“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致使马尾海战福建水师全军覆灭;甲午中日战争中,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导致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签订了《马关条约》。分期法即把历史人物的活动纳入各个历史时期加以叙述、评价的方法,近代史上人物大多适用此法。如孙中山的主要活动:①辛亥革命前:创建革命团体兴中会,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制定革命纲领“三民主义”;②辛亥革命中:1912年元旦,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确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妥协退让,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③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在中共和苏联帮助下,决定改组国民党与中共合作,1924年1月召开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5月建立黄埔军校。 (二)要坚持历史观点 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这就是说,评价历史人物时一定要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来进行,决不能脱离当时社会现实。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一些错误倾向: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古人,如认为韩非子主张君主专制的观点是反动的等;对历史人物的局限性估计不足,从而拔高、颂扬古人,把古人现代化,与今人简单类比,牵强附会。因此,应充分认识到历史背景的重要性,以历史背景、时代特征为突破口,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如陈赓曾在广东国民政府第二次东征时救过蒋介石,但延安整风时,康生不满地对他说:“当年如果你不救蒋介石的命,不就可以少打这么多仗吗?”陈赓回答:“当年如果蒋介石死了,不就成了烈士

中国近代史人物点评

中国近代史人物点评——李汉俊 李汉俊(1890~1927),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原名书诗,又名人杰,号汉俊、湖北潜江人。早年曾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回国后主要从事著述和翻译工作,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8月与陈独秀、李达等共同发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和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2月即代理上海党支书记,并主编《新青年》。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因与陈独秀、张国焘意见不一,回武汉从事革命工作,曾任湖北全省工团联合会教育主任。1923年参与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领导工作,是中共第二、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后脱离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加入中国国民党,并先后担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执行委员、湖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国民党湖北党部青年部长。1926年春赴上海任教。1927年底被军阀胡宗铎逮捕,同年12月17日在汉口遇害,年仅37岁。1952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亲自签发了《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证书上写着:“李汉俊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 少年时期李汉俊1890年4月出生于湖北省潜江县沱埠垸袁桥村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少年李汉俊聪慧过人,勤于学习,并萌生了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他6岁进私塾念书,有过目成诵的聪慧。小小年纪,就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并娴于辞令辩才。李汉俊年幼时曾听

他父亲给他讲了中国历史上一次次农民起义的故事,他从中学到了许许多多的爱国历史知识。20世纪之初,中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四方列强大肆侵略,华夏大地已是“瓜剖豆分,千村寥落”。李汉俊如饥似渴地汲取新知识,了解世界发展的大趋势,萌生了拯救国家民族的念头。他说:“我们求学是要成为有用之才,以便有朝一日为国家民族扬眉吐气而出力。”倡导传播马克思主义。 李汉俊是中共创立时期最有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之一,他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的播火者。1904年,年仅14岁的李汉俊东渡日本求学,留日期间受日本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河上肇的影响,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李汉俊通晓日、德、英、法四国语言,十分勤奋地学习马克思原著,并用以指导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说:李汉俊是中共中“最有理论修养的同志”。1918年回国后他以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从事翻译和撰写工作,创办《劳动界》,他参加编辑的《新青年》、上海《星期评论》、《共产党》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的最重要刊物,影响了包括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董必武等人在内的整整一代革命青年。在上海参与发起建党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纷纷建立。早在1919年9月,李汉俊就萌发了在中国建党的思想。1920年初,他和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始着手组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同年5月,他和陈独秀等组织成立了“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8月,他和陈独秀等又发起成立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这是中国大地上的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织

对李鸿章的评价

李鸿章评价 1.序言 (1) 2.李鸿章简介 (1) 3.生活的时代背景 (2) 4.为华工争取权利 (2) 5.李鸿章与太平军 (3) 6.伴随李鸿章的30多个条约 (4) 7.洋务时期贡献 (6) 8.简评 (7) 9.历史人物对其评价 (8) 10.个人对李鸿章的评价 (8) 1.序言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 国之大器,百年不遇. 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 2.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1823.2.15-1901.11.7),字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世人多称?李中堂?。道光1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 1872年,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事务大臣。自此,李鸿章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秉政达25年,参与了清政府有关内政、外交、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清廷倚作畿疆门户、恃若长城的股肱重臣。随着李鸿章地位、权利的上升,责任愈巨,视野愈阔,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他一手创建出的淮军,陆续被清廷派防各地,

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的淮系集团,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自强——近代化运动。 3.生活的时代背景 三千年之大变局,海禁大开,强林环绕的时代。是中华文明受到西方文明挑战,中国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份电报,这些第一个无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 自1840年英国人用舰炮打开中国的国门以后,中国人沿海岸修筑的所有整齐对称的炮台和花费巨银买来的位居世界第六的舰队,没有一次阻挡住?蛮夷?的入侵:?自道光中叶以来,外患渐深,至于今日,危迫极已。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入都,毁圆明园,文宗出走,崩于热河……自此以后,法并安南,日攘朝鲜,属地渐失。各海口亦为列强所据,德占胶州,俄占旅顺大连,英占威海九龙,法占广湾……?而就在李鸿章死时,因为允许外国在中国驻军和几近天文数字的赔款而成为?将来无数困难问题发生之源?的《辛丑条约》刚刚签订,外国联军仍在整个朝廷逃亡在外的情况下占领着大清国的都城北京。 4.为华工争取权利 李鸿章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为在美华人移民争取权利的机会,在访美结束后,他有意避开了美国西部,而选择了加拿大作为他回国的路线,引起了美国记者的注意,就此事对他采访。李鸿章借机请求美国媒体帮助中国移民:?……我只期望美国的新闻界能助中国移民一臂之力。我知道报纸在这个国家有很大的影响力,希望整个报界都能帮助中国移民,呼吁废除排华法案,或至少对《格力法》进行较大的修改。……中国移民在加州等地未能获得美国宪法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请求我帮助使他们的美国移民身份得到完全承认,并享受作为美国移民所应享有的权利。而你们的《格力法》不但不给他们与其他国家移民同

中国近代史纲要人物评价 林则徐

林则徐生平简介:林则徐是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的爱国政治家。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70多年,被誉为近代最重要的名族英雄。嘉庆九年(1804)中举。十六年中进士。曾与龚自珍、魏源、黄爵滋等提倡经世致用之学。二十五年起,先后外任浙江杭嘉湖道、盐运使,江苏按察使、江宁布政使。任上整顿盐务、兴办河工、筹划海运,采用劝平粜、禁囤积、放赈济贫等措施救灾抚民。后升任河东河道总督,亲自实地查验山东运河、河南黄河沿岸工程,提出改黄河由山东利津入海以根治水患的治河方案。十二年授江苏巡抚。江苏旱涝灾情严重,他上奏历陈民间困苦,坚请缓征受灾州县漕赋;致力兴修水利工程。为克服银荒和利于货币流通,他反对一概禁用洋钱,提出自铸银币的主张,为中国近代币制改革的先声。十七年,升任湖广总督。林则徐提出六条禁烟方案,并率先在湖广实施。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起在虎门海滩销烟,20天中销毁鸦片19179箱、2119袋,共计2376254斤。在此期间,林则徐注意了解外国情况,组织翻译西文书报,供制定对策、办理交涉参考。所译资料,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澳门新闻纸》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林则徐大力整顿海防,积极备战,购置外国大炮加强炮台,搜集外国船炮图样准备彷制。林则徐督师数败英军。鸦片战争开始后,英军陷定海,再北侵大沽。道光帝惊恐求和,归咎林则徐。九月被革职。二十一年三月受命赴浙江协办海防。五月充军伊犁。他在伊犁协助办理垦务,倡导水利,开辟屯田。又绘制边疆地图,建议兵农合一,警惕沙俄威胁。二十五年被重新起用署陕甘总督,次年转任陕西巡抚。二十七年升云贵总督。曾先后平息、镇压西北西南民族冲突和人民起义,整顿云南矿政。二十九年因病辞职归籍。 历史罪人:在中国,凡读完中学的人都知道,林钦差赴任后,不去深入调查鸦片在中国流行的原因和流入的渠道与路径,也不细查贩运鸦片的英商有何强大的国家背景,更不认真评估禁烟后所能产生的严重国际反响及其对自己国家可能产生的祸害,其上任伊始,就拍脑门做决定,实行了对境内外鸦片贩子“入即正法,船货归官”的铁腕政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强硬手段,从英国鸦片商人手中缴获了2万多箱鸦片现货,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沙滩上掘池予以全数销毁。现在回过头

悲剧人物李鸿章

悲剧人物李鸿章 说起晚清权臣李鸿章的时候,人们总会给予他“卖国贼”、“千古罪人”这样的评价。有很多人说李鸿章因为代表中国和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而给他扣了个“卖国贼”的大帽子,殊不知李中堂当年在谈判桌上曾极力争取为国家减少赔款数额,甚至老泪纵横,哭求当时外国首脑。“弱国无外交”正反映了当时中国尴尬的外交局势,并非李鸿章卖国求荣,实在是逼不得已、无可奈何之举。这并不是李鸿章一个人的错。 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使清政府得以喘息近百年,虽然有助纣为虐之嫌,但我不认为中国内战对于国家的发展有推动作用。他在中国内忧外患,处于水深火热的时候,用自己的方法使中国富强,他兴办洋务,建立北洋水师,虽然不知道他的最初目的是什么,但是他的确推动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增强的国力。他对于维新派的的态度比较开朗,我想在他心里还是支持这些改革,要不然他也不会兴洋务,甚至在孙中山游说他造反后也没有杀他。可见李鸿章内心深处还是支持革命的。只是由于深受中国古代封建礼教的影响,不敢明目张胆的和清政府对抗。 但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他所做的错事,而没有看到他为这个国家所做的贡献,在太平军的战斗中曾经杀降将,此举有过河拆桥之嫌,显得李鸿章有些不仁不义。指挥失误致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使中国丧失了也抗衡西方水军的力量。造成中国人名被大量屠杀。但我们可能不知道,李鸿章根本就指挥不了这支军队。他也是无能为力。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处在中国传统外交体制解体的历史悲剧中,李鸿章是晚清中国官僚集团中较为清醒和理性地对待“千古变局”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力图建立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的明确的原则和适应性的方式,但他的思想充满着矛盾:他认识到时代变局需要中国变革,而又无法从体制上乃至文化上采取根本的变革;他实现了从崇拜皇权到推崇国权的政治价值观的转变,证明他本质上仍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外交家,但他在外交操作上的现实主义与晚清外交面临的两难:既要维护帝国的传统外交体制,天朝礼治体系或朝贡体系的传统理想,又要适应完全对立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国际关系体系的现实,便构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两难之下,对李鸿章对外交涉的评价,必须对他的鲜明的时代意识予以充足的关注。客观的说,在晚清权臣中,李鸿章是最具洞察力的。李鸿章对时局有明确的看法,并为此提出著名的“千古变局”的命题。在1865年、1872年和1874年他在致友人的信及若干奏折中,多次强调,中外之局势是“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深切认识到中国必须开放,与西方竞争。这才有了后来洋务运动的兴起。李鸿章的变局观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没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就提不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命题,也就不会有对时局的冷静思考。 他为寻找自强之路,去欧美寻访救国之道。在出访美国的时候,他没有放弃任何一个为在美华人移民争取权利的机会,在访美结束后,他有意避开了美国西部,而选择了加拿大作为他回国的路线,引起了美国记者的注意,就此事对他采访。李鸿章借机请求美国媒体帮助中国移民:“我期望美国的新闻界能助中国移民一臂之力。你们因你们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们的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的吗?……我相信美国报界能助华人移民一臂之力,以取消排华法案。”即使是在生前大部分时间极力否定“帝国主义”曾经在中国存在的美国哈佛汉学

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

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 [摘要]评价历史人物,应该从客观角度出发,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并主要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否促进社会的发展。据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李鸿章是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开明的封建官僚。作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他首先要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李鸿章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兴办洋务来实现国家富强,并身体力行,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他向西方学习存在着本质的局限性,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之路。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极力妥协,并代表清政府签定卖国条约,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是丧权辱国,他是清朝主要卖国贼之一。 [关键词]评价历史人物标准李鸿章 李鸿章是晚清中国政坛上显赫一时的人物,1901年在屈辱中辞世,在他死后一百多年的今天,人们对他的评价仍然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我想有一个焦点问题我们必须搞清楚,那就是如何评价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是什么。我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从客观角度出发,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并主要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否促进社会的发展,这是评价的主要标准,当然我们也要了解他的主观动机和目的,但这不是也不应该是历史人物评价的主要依据。 鉴于上述观点,我这样看李鸿章:李鸿章是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少有的开明的封建官僚。作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他首先要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镇压太平天国、兴办洋务都是这一阶级属性的具体体现。李鸿章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并身体力行,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他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是其政治制度本身,向西方学习存在着本质的局限性,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之路。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指挥失当、极力妥协,战后代表清政府签定卖国的《马关条约》等条约,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是丧权辱国,他是清朝的主要卖国贼之一。 这样认识和评价李鸿章,来自于两个方面的思考:一是李鸿章本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二是李鸿章一生究竟做了什么事情。 1李鸿章本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转型时期,而这样一个过程,又是在中国被动落后挨打的局面下,由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鸦片和洋枪、大炮、军舰逼迫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的。正是在这样一个大变局当中,社会上各个阶层、各种身份的中国人提出形形色色的说法和方案,试图寻找出一条强国富民的理想道路。这时候,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和国内太平天国运动,一个新兴的统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从清王朝统治集团的高层产生出来。他们接过传统儒家经世致用的旗帜,提倡和标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力图挽封建末世的狂澜于既倒。所以这样的一个改革派也可以称之为封建统治的“补天派”,因为他们虽然可以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但只是停留在

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

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以对毛泽东的评价为例 作者:郭婷 [摘要]历史人物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对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有助于还原历史真相与研究相关历史。笔者探讨科学的历史人物评价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角度和理论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和阶级分析的方法。以对毛泽东的评价为例,简要介绍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历史人物科学的评判不仅是历史事件的鉴定,更有利于历史的发展和实践。 [关键词]:历史人物评价毛泽东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别优秀历史人物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 作用。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对一个历史时期的评价,需把其放在一定的阶级基础上评价。历史人 物在当时的历史时期代表的阶级利益,历史人物的行为是否有利于当时历史的发展,是否有利 于人民群众的福祉,是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主要方面。本文主要以对毛泽东的评价来简要介绍 唯物史观的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关于毛泽东,古今争议颇多。不少学者不断揪住毛泽东在探 索社会主义革命中所犯的错误不放,认为他的过大于功,这带有个人主观臆断的评价在很大程 度上有失客观性,以至于古往今来很多人对毛泽东有太多飞误解,而忽视了他应有的贡献。但 邓小平曾对毛泽东做了最公正的澄清“我们当然要承认个人的责任,但更重要的是分析历史的 复杂北背景,只有这样,我们才是公正的、科学的、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对待历史,对待历史 人物”。 一、历史分析法评价历史人物 怎样看待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前提。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在这个问题上 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唯心史观强调英雄史观,认为个别英雄人物决定历史的发展方向。这种漠 视人民群众的力量,相信宿命论的观点,违背了唯物史观客观性的特点。唯物史观,特别是关 于历史人物历史作用的基本原则为科学评价历史人物奠定了理论基础。而用什么样的理论和方法去评价,唯物的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根本的首要的就是历史分析法。 1、用系统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 没有脱离整体而存在的人,评价历史人物亦是如此。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单单是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孤立的、片面的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是一叶障目。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毛 泽东是犯了错误,我们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一定会纠正毛泽东所犯的错误。但我们不能把 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为个人品质上。我们应综合的看待问题,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些错误不 能归结为个人的错误,同时是受到林彪、江青、“四人帮”等因素的影响,况且人非圣贤。我 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对中国的历史贡献。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

纵观中国近代历史人物

纵观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李鸿章是一位备受争议的政治人物。他为人称赞为“中兴名臣”,同时又被指责为“民族罪人”,这两个极端的评价都源于那个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历史所决定的。不得不说人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的身不由己。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我们不能再用非此即彼、非对即错的简单思维,去判定他,每一个人都是立体的,要知道世上没有纯粹的好与坏。站在道德至高点,去评价历史人物,是不是太过于苛求。 李鸿章(1823——1901),合肥人,在他近八十年的人生历程中,见证了晚清的衰败,他为这个摇摇欲坠的朝廷献出了一生,背负了一身骂名。李鸿章对自己作为尝作出以下的总结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笼,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

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只是一裱糊匠而已,这是李鸿章对自己的评价。他清楚的明白清廷的现状,从他的言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李鸿章内心的无奈与苦楚,但生逢乱世,时代选择了他,他逃无可逃、避无可避。如果他选择退出,当时又有谁可以继任,左宗棠、张之洞、翁同龢或者是什么其他人,结局想必并不会比李鸿章好,历史可能会变得更为曲折。 早年的李鸿章跟随曾国藩,为其幕僚,后回乡办团练,一份《参翁同书片》让曾国藩对他越来越看重,也让他在朝廷名声渐起。在剿灭太平军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随后又成功镇压捻军,与其师曾国藩保住了即将崩溃的晚清王朝,被誉为“中兴名臣”。 之后的李鸿章在朝廷中一直位高权重,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位上达25年之久。19世纪70年代的洋务运动,李鸿章又是其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某法而不必尽其用”

历史作业:对李鸿章的评价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述 ——李鸿章 一、序言: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国愤史,民怒史,心伤史,充满着血泪与屈辱。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就一直被西方列强欺辱,战败、赔款、割地,是中国严重丧失领土的完整和人民主权。 说起清末的“卖国贼”、“千古罪人”,人们总会想到那个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只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晚清权臣李鸿章,这也是世人对他的评价。但是,当我们站在理性的角度去思考李鸿章时,我们发现,他所处的那个封建旧社会和君主制度的尴尬时代就注定了他不能实现其理想抱负、施展个人才华的个人悲剧,这也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众多。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对李鸿章的评价是这样的:“吾敬李鸿章之材,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国之大器,生不逢时。李鸿章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应该是功大于过的,他在中国经济和外交的现代化建设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二、人物简介: 李鸿章,字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世人多称“李中堂”。他是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也是清末的外交家、政治家。他受业于曾国藩门下,继曾国藩之后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并得到西太后的器重,参与掌管清政府的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最显赫的封疆大吏。在太平天国时期,他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镇压太平军。 他是一个真正看世界的中国文人与官吏,他开启了中国看世界的大门。林则徐也是看世界的文人与官吏,但他属于旧时代的文人与官吏,他所开启的战争世界是企图将外国人全部驱逐出中国,所以最后以失败告终。而李鸿章看的世界比林则徐来得伟大。他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深感中国积弱不振的原因在于“贫穷”,得出“现富后强”的认知。他一手创建出的淮军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的淮军也成为了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自强——近代化运动。 三、生平事迹与功过 1、创建淮军

浅谈李鸿章的功与过

浅谈李鸿章的功与过 摘要:李鸿章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评价一个人是很容易同时也是很难的事情。不同时期、不同角度、不同观念、不同感情的人,对他都有不同的评价。而如今我们又该怎样看待这位一百年前不同寻常的大清重臣呢? 关键字:李鸿章;功与过;客观;评价; 李鸿章(1823~1901),字少荃,安徽合肥东乡(今肥东县)磨店人。是中国近代史的核心人物之一,他早年投笔从戎,屡建奇功,中年出任封疆大吏,推动洋务运动,晚年入值中枢,主持外交,活跃在晚清政坛上长达40年之久,超过了清朝立国以来任何一位首辅人物。但李鸿章一生虽有宠于朝廷,却有愧于国家,一生连签卖国条约,生前生后均遭世人唾弃。 李鸿章24岁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咸丰初年,他在原籍办团练,抵抗太平军,并去江西、湖南投靠了曾国藩,又奉其命回乡招兵买马,编练成7000名淮军,由部将刘铭传、周盛波、张树声、吴长庆等分带,沿江而下,到上海镇压太平军。1862年,他因“功”被委任为江苏巡抚,三年后又署两江总督,镇压捻军。1870年,他接替曾国藩,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开始逐步掌管清廷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大权。1899年到1900年任两广总督,授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 他的功在于:所处的时代,朝廷腐败,列强环伺,国势危殆,李鸿章还能较清醒地认识到“穷则变、变则通”、用“自强”来“求富”,他把魏源、林则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诸“借法富强”的实践。积极主张采用西方

先进技术、改革兵制、发展海军、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人就创办了三个)。修铁路(津榆铁路、津沽铁路),办电报局(天津电报局),开矿山(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漠河金矿),还曾先后创办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在经营方针上,也逐渐由官督商办转向官商合办,从客观上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还建立同文馆,选派留学生出洋。建立新式海军。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曾写道,“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以中国当时的国势,“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辩之理,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其对外之策,固不得不隐忍迁就于一时也”。 然而李鸿章长期处于内忧外患的夹缝中,处于既不能得罪洋人又要忠于朝廷的夹缝中,处于实际上是“弱国外交”的尴尬境地,虽小心翼翼,东补西贴,如履薄冰,然终未能挽救晚清大厦于将倾。李鸿章为官40年,正是中国一步步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40年。中国失败的标志,是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如1876年的中英《烟台条约》、1885年的《中法新约》、1894年的中日《马关条约》、1896年的《中俄密约》、1900年与11国签订的《辛丑条约》等,这些不平等条约的中方谈判代表都是李鸿章,他自然也确曾怯敌、避战,客观上助纣为虐。 当然,把所有责任都加到李鸿章身上,未免偏颇。终李鸿章一生,他虽误国有罪,却从未卖国。在这点上,他与前世的秦桧、后世的汪精卫有着本质的区别。李鸿章的悲剧在于:他披肝沥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效劳的不是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也不是任人不疑的蜀主阿斗,而是一个心狠手辣、“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慈禧。他为了迎奉慈禧太后屡屡误国,令国人皆呼“可杀也,该杀也”;其功过誉毁可谓欲说还休。 我感到如今对李鸿章的评价已经比过去客观多了。虽然人们仍会提及他当年血腥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签订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但已不是一味地辱骂和批判。而对他的知识、胆略和才干也不乏赞许之辞。专家学者们对李鸿章其人,不是简单地以“好人”、“坏人”区分,而是对具体事情作具体分析,依据翔

评价李鸿章

评价李鸿章 评说李鸿章李鸿章的功与过诗评李公一生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至中堂。 少时有志匡华夏,老来失策亲虎狼。 马关喋血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 辛丑叠恨终呕命,至死屈身背骂名。 对于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李中堂,不同人对他有着不同的评价。 有人认为由于时任内阁总理大臣的他跟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称他为卖国贼。 也有人由于在近代兴办洋务运动而说他是近代一名了不起的功臣。 不过以上两种观点未免有断章取义之嫌,还是让我们回顾李中堂的一生,整理一下他的功与过。 (1)功绩1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简评:虽然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有助纣为虐之嫌,但不可否认的是长期的内战并不利于一个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试问哪个国家的崛起是处于内忧外患时期的?无数的史实证明只有先保证国内局势的相对平稳才有机会实行改革使国家休养生息并逐渐走向富强。 而李鸿章正是这么一个结束战争的人之一。 是他使清朝那本已摇摇欲坠的政权又延续了近百年。 2 兴办洋务,建立北洋水师18世纪60年代,中国正处

于水深火热、内忧外患的境地。 大清帝国早已没有昔日的辉煌,只留下一个外强中干的躯壳。 中国人名被赋予了一个耻辱的名字——东亚病夫可是即使这样,清政府内部还有一批顽固分子仍不知变通,死守祖宗之法。 就在这一时刻,一个人站来出来,并与顽固派进行了斗争,用自己的方式来使国家富强。 这个人就是李鸿章。 且不论他兴办洋务的最初目的是什么,单就他创立了中国近代早期军工企业和中国近代的民用企业这点来看,他的功绩还是值得肯定的。 因为是他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3 维护国家利益以前有很多人说李鸿章因为代表中国和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而给他扣了个卖国贼的大帽子,殊不知李中堂当年在谈判桌上曾极力争取为国家减少赔款数额,甚至老泪纵横,哭求当时外国首脑。 有资料为证:面对日方提出的苛刻条件,中方只有允和不允两种选择,而丝毫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李公一直磨到点灯时分,口干舌燥地要求再削减五千万两,实在达不目的了,又说减少二千万两也行,最后甚至满眼含泪向伊藤博文哀求,看到我这把老骨头的面子上,多少减一点儿,算送给我回国的路费吧。 可以说他是忠实地执行了清廷的电旨: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但

历史(心得)之简析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历史论文之简析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绵延数千年,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也造就了不计其数的历史人物。这些历史人物或大或小都在历史上对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兴衰起了不同的影响作用。那我们该如何来评价这些历史人物呢?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历史教师,必须以客观的、全面的眼光去评价历史人物。下面就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简析一下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一、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 对历史人物,应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客观上所起的推动作用或阻碍作用,对人民有利还是有还而予以肯定或否定,这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 二、评价历史人物的重要前提 1、严格的历史性 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时代特色、历史条件也会不断变化,评价历史人物就要充分参考这些变化条件,避免犯以下一些错误。1)用现在的标准去衡量去要求历史上的人物。例如,在19世纪末期的情况下,就不能认为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变法发展资本主义是错误的,因为当时维新变法发展资本主义是比较先进的,而如果到了20世纪初期康有为、梁启超还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就应当否定他们这种主张了。2)对历史人物不切实际的进行拔高、颂扬,而忽视其局限性。3)把历史人物和今人简单类比,牵强附会。以上这些都是错误的,要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必须把历史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来进行评价,决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 2、科学的阶级性 中国社会发展至今,可以说经历了三种阶级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人物必然相应的具有一定的阶级属性,因此,对历史人物还应进行科学的阶级分析。这就要求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注意历史人物属于哪个阶级,为哪个阶级服务,同时还应注意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不能一刀切。例如,认为地主阶级在任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李鸿章的那些事

题目:李鸿章的那些故事 摘要: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在中国社会发生的洋务运动,是一场清政府为了拯救其垂危统治,以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和发展军用工业、民用工业企业,编练建设新式海军海防、陆军,并相应培养新型人才为中心,以达到富强目的的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的近代化运动。洋 等人,而经营时间最长、兴办洋务事业最多、贡献最大的则是李鸿章。洋务运动初期,李鸿章是洋务派中最先从行动上向西方学习的人。1870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坐上了封疆大吏的第一把交椅,拱卫京师达25年之久,成为“疆臣领袖”,“真正宰相”。这期间,李鸿章大刀阔斧地兴办洋务,引领全国的洋务事业,成为洋务运动的旗手,洋务派的首领,作出了惊人的业绩。 关键词:全权大臣,外交,不平等条约 一:人物简介 (一)历史经过:1865年,李鸿章在署理两江总督任上,鉴于原设三局设备不全,在曾国藩支持下,收购了上海虹口美商旗记铁厂,与韩殿甲、丁日昌的两局合并,扩建为江南制造局。与此同时,苏州机器局亦随李鸿章迁往南京,扩建为金陵机器局。于是,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人就创办了三个。尔后,在引进西方设备进行近代化生产的实际操作中,他又进一步得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反映出其认识的深化。 同治十一年底,李鸿章抓住时机,督办创立了“轮船招商局”。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其后,在整个七八十年代,李鸿章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山东峄县煤矿、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漠河金矿、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银矿、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在经营方针上,也逐渐由官督商办转向官商合办,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

评价历史人物——李鸿章

历史人物李鸿章——多重身份评价 “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身处在“四海变秋气”的封建末世,处于中国社会大转型时期。作为一个过渡时期的过渡人物,生前死后,褒贬不一,毁誉参半。本文将从李鸿章的“多重身份”进行浅析。 一、“中国近代化之父” 当大清王朝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大门的时候,面临着内忧外患,一些封建人士视而不见,他们或是认为外国的器械是奇技淫巧,把洋枪洋炮当作妖法,认为学习西方就是以夷变夏。李鸿章是当时中国极少数能够正确对待西方先进技术的人之一,他在顽固派的阻挠和谩骂之下,极力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以他为领袖,由淮军将领、幕僚以及一批志同道合的官僚组成的淮系集团,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自强——近代化运动。 就这样,中国出现了第一支海军,第一家机器制造局、第一家机器织布局、第一家电报局、第一个海军基地、、第一支洋枪队洋炮队、第一家外文翻译馆、第一条铁路、第一批官派留学生等等,在他的带领下,洋务派创造了中国近代许许多多的第一。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他是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到关重要影响的洋务运动的中坚。李鸿章无疑是“中国近代化之父”! 二、“汉奸”、“卖国贼” 说到很多人评价李鸿章为“卖国贼”就要谈谈李鸿章作为外交官的一生。 中国的现代化外交是从李鸿章开始,历史上的中国外交都是进贡关系,真正与世界列国平等外交应该是从李鸿章开始,李鸿章应该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外交的先行者,以致在当时外国人眼里,李鸿章就代表着清朝政府,甚至只见李鸿章而不见清朝皇帝。他出使他国,晚年有周游列国,与各国政要交往,各国对李鸿章的评价都还很高。但是由他出面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让他外交的一生蒙上了一层灰尘。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李鸿章力主“外须和戎”的外交思想,李鸿章成为近代中国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尤其是《中法新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