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

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

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
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

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

辅导不了的语文:长期以来,用数理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已经严重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训练代替不了积累,没有大量的诵读,涵咏、感悟和体验,语文水平便不可能提高。

从地下图书馆到每天十分钟:教育有时就是这样奇怪,我们耗尽心血和时间经营的,例如课堂教学中老师苦心孤诣的讲解辅导,很快就会被孩子们忘掉,而我们无意中播下的种子,却在孩子生命的原野里长成立一棵大树,让他们受益终身。每一位善于思考的教师,都应当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把这种有意的和无意的教育结合起来。

让学生当一当老师:教一遍可能比学十遍更加有益。--让学生参与语文教与学的全过程,从备课、讲课、疑难问题解答、命题考试、讲评、,全由学生自己演戏,我们在班里成立了一些特别的学生组织,如文言实词部、文言虚词部、文学常识部、古典戏曲部、等,每个部都有一部分同学组成,负责本部的同学不仅自己要认真钻研,而且还担负着解答同学疑难问题的任务。知识点承包下去后,再根据语文学习多环节的特点做了程序安排,首先发动学生认真自学并填写知识点表格,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或学生工作委员会各部为单位,针对一课或者一个单元进行问题处理;接下来让学生在掌握课本基础知识、,把握教材难点、重点的基础上编选测试题目,并进行自我测试,然后查漏补缺;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性的检查考试。这样让学生人人参与,各负其责,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一丝不苟、井然有序的进行下去,

教学效果自然可想而知。年底考试,我那看上去有些乱糟糟的班,语文成绩却非常好。----一切教育都应当从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入手。

没有老师的语文课:语文自修、阅读---今天全市推广攀登英语的实验,主持人说我们的英语教学实验之所以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用非英语老师来教英语。因为这些老师不懂英语,他们不会说,也不会读,只好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同学们说,让同学们读,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然得到真正的落实。---正是因为没有了老师口若悬河的分析讲解,没有了老师填鸭式的机械训练,才有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就像幼儿学走路,的确需要扶持,但绝不能一味地扶持,孩子真正学会行走和奔跑,都是在大人松开扶持的双手之后。--叶圣陶老先生的话给了我们勇气,他说在中学里,教师也应该逐步少讲,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到中学毕业的时候,学生如果完全可以自学了,那才算是毕业了。

ACT语文教改实验:实验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简单,原因还是由于老师的观念,你要他放时间,他讲着讲着时间就过了,一堂课讲45分钟早就习惯了,;你让他放权,他感觉本来就没有什么权利可放,再说了,学生又会用什么权利?

把再创造的权利还给学生

把“再创造”的权利还给学生——历史与社会复习课的反思 龙岗区葵涌中学 罗艳萍

把“再创造”的权利还给学生 ——历史与社会复习课的反思 葵涌中学罗艳萍 容摘要:新课程改革强调素质教育,本文讨论了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历史与社会复习课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应把“再创造”的权利还给学生,即改进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具体方法有:教师帮助学生整理所学容,理清线索,训练的重点放在狠抓重点难点与社会实际、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上,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各种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力。课堂教学应旨在调动学生的兴趣,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同时注重加强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授之于“渔”。 关键词:复习课能力训练学生“再创造” 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不知不觉中我们迎来了课改后的第一年中考。虽然已执教十几年,但紧的程度决不亚于第一次带毕业班。怎样帮助学生复习,取得好成绩呢? 复习课的一般模式是看书,讲解,练习巩固,枯燥而无味。学生不愿学,老师讲得口干舌燥而收效甚微。尤其是历史与社会复习课,涉及的容多,时间少,更得讲究复习的实效性。但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复习的实效性?我在教学中摸索着前进,不断寻求合适的复习课教学方法。感触最深的便是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再创造”的权利还给学生。所谓“再创造”即是学生通过复习掌握了基础知识后,能自己加以灵活运用,解决遇到的新问题。 对原有知识的复习巩固是复习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孔子曾说:“温故而知新”。因此,针对历史与社会科知识的特点,刚开始的几堂复习课,我采用梳理线索、归纳知识点,以教师讲解为主,结合学生的练习进行。但我很快就发现这种“满堂灌”的模式,单凭教师殚精竭虑地设计教学,精选配套练习,而忽视了作为教育主体---

自主作文

树立“以学为主”新观念 构建“自主作文”新模式 ——“以学为主”教改课题总结 阳信县教研室张洪星洋湖中学黄俊伟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处于"教师难教,学生难写,高耗低效"的被动局面。教师难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难于无材料可写,教师难于有效的写作指导,学生难于思维过程的快速有序展开,教师难于学生能力培养,学生难于写作习惯的养成。针对这种被动局面,我们进行了认真的反思,要给作文教学注入应有的活力,就要进行教学改革。 我校自主作文课改组在县教研室张洪星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在快速作文教学改革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认真领会"以学为主"新观念,努力探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在作文教学中运用的途径,确立了"能力来自于训练,材料来源于生活,方法来自于课文"的教学策略。 二、实施方案 新课标提出:“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鉴于此“自主作文”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地位,使其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建构立体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的作文教学主要有三种课型,即双课型自主探究课、双课型"魔鬼"训练课、单课型放胆文写作课。 (一)双课型自主探究课 该课型100分钟内完成命题、构思、写作、交流评改过程。 1、学生参与命题过程。 这一过程改变过去由教师单一命题,学生不会做、不能做也得做的被动局面,把作文命题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样学生更容易贴近自己实际生活,使之有话可说。有一次读写训练课,我让学生阅读的材料是《艰辛的历程》并结合文章内容联系自己的实际,写一写自己的母亲。有一名性格孤僻的男生,不去认真作文,而是低声的唱小调。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先观察他的表情,可以看出他的眼神之中含着悲伤和无耐,我突然想起这个学生的母亲已去世了,他根本得不到母爱,我为自己课前没有考虑细致而感到自责,便告诉同学们可以写其他的家人、同学或老师,该生写了自己的奶奶,文章感情真挚其中有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我虽然得不到妈妈的爱,但是我觉得自己很幸福,因为我有一个比妈妈还疼爱我关心我的奶奶。"这篇文章内容充实,感情真挚且别具一格,被评为优秀作文。可见把命题选材的权利还给学生,是多么重要。 正如新课标所倡导的"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作文训练一般给学生提供写作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学生自由选择文体,自主选择材料,自主命题。这样才能写出有个性的文章,才能够把个人的风采展现出来。

把阅读还给学生

把阅读还给学生 康寨小学:唐有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这种关系反而被调转了过来。教师成了教学的主体,学生只是教师教学的一种附属品而已。纵观我们的课堂教学,往往都是教师讲得过多,学生一味的被动接受,这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缺憾。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阅读和教师的对话,通过对语言的学习,逐渐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及语文素养的过程。为此,我们必须把阅读还给学生。 把阅读还给学生,教师就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这是课标的要求,也是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做到的。如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这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这是把阅读还给学生的一个开放过程,这一过程使学生能选择更多的阅读材料,并开展有效的阅读,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把阅读还给学生,教师要勇于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这无疑是给学生提供了充裕的阅读时间,满足了学生在阅读时间上的需求,加之教师的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会使

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综合能力与自身个性、特长得到发展。 把阅读还给学生,还要努力为学生创造阅读的空间环境,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掌握阅读的方法,使学生能通过阅读,感受到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使学生能在阅读中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 高密市第二实验小学高爱玲 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产生了令人担忧的现象,那就是在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刻意追求教学手段的新奇和花样的不断翻新,结果课上学生热热闹闹,课下难见实效。您看—— 一、案例描述 聪明伶俐的小虎,您一看就不会相信他“笨”。那为啥一见“单词记忆”这样的任务就头痛呢? 常跟小虎在一起的小龙,是小虎的老师,常常在一起做作业;您在说小龙比小虎聪明吗?结论别下得太急,因为,小虎也是小龙的老师呀:小龙对语法知识“一塌糊涂”,但小虎无论老师课堂精讲是还是看书自学,哪怕是同学课堂举两个对比例子,都就一眼看“明”了。 同样,玉宇对语音知识感到模糊,而皎皎又对一些意思相近的英语知识,总是感到模模糊糊、难以区分。 小竹同学由于说话怯场,常引得同学们的讥笑,在一些小组的活动中,经常拖后腿,招来组员的不满和责备,这令小竹很自鄙,渐渐他在英语课上不愿开口,即使英语老师让他发言,他也由于紧张不能顺利表达自己的想法。面队教师失望的表情和叹息声,小竹感到自暴自弃。 二、反思 如果用原来的教法上课,这几位小朋友就由于各种原因,而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班级内大约有近20%左右的学生近似于他们,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和学习难度的加大,这一比率会越来越高,甚至部分学生还会出现厌学情绪。使得英语教学中,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目前许多小学普遍存在班级学生过多的现象。考虑到教学进度,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一般很难顾及学习困难生;而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则受到教师的青睐,获得语言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多。英语学习困难的学生自制力一般都比较差,加之教师的忽视,导致他们的注意力游离于课堂之外,甚至产生自暴自欺的情绪。在公开课中,不少教师为了不影响授课效果,不愿意给英语学习困难生表现的机会,在平时这些学生似乎也的不到表现的机会,得到语言实践的机会越少,则语言运用能力越差,形成恶性循环年,在之后的英语学习学习中,这些学生不愿开口学英语,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更是一落千丈。这与我们追求的高效课堂是背道而驰的。我们教师应该应尊重和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对英语学习困难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爱。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入手真诚的关心尊重他们,在课堂中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赏识,让他们或得学习的自信心与成就感。教师也充分利用部分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让他们在班级的英语学习中,起到带头作用,达到以优促差,使差转优。 针对这一现状,我校教师认真反思,解剖名师课堂,亲历杜郎口中学体验、感受,捕捉到了杜郎口课堂教学新模式,真正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三、实施对策 1、布置教室,学习杜郎口 我们的教室中,课桌一般也分组集中排列,以便使学生对面而坐;教室四壁我们是根据自己的有利条件,设置上各种彩面,并在彩面上设上日常(游戏/谜语/名人言/成语/歇后语)英语对话,彩面上有名人像、彩图……教室的这种布置方式,既可让英语教学“材”源茂盛,又有利于杜郎口教学模式中“预习交流”、“分组合作”、以及小组内“兵教兵”“兵

还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力

还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力 《新课标》强调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积极倡导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言文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需要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让学生慢慢感受、领悟;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读说为主线,组织各项训练活动。因此,真正的阅读教学是要确立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地位,培养自主探究的精神,引导学生自己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说出自己精辟的意见,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既能发挥学生的潜能,锻造学生的人格,又能发展学生独特的语言思维能力和语言感受能力。笔者就近年来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实施阅读教学的一些策略。 一、创设情境,为学生搭建自主阅读的平台 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教学中应以促进学生自能学习、自主发展为宗旨, 以大语文观为指导,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自主选择 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伙伴,让学生愉快地学习。 1、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学生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不同,对文本内容的喜好程度也不同,让学生选择 自己喜欢的那部分内容进行重点阅读,将会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例如, 教学《田园诗情》一文,有的学生喜欢“水之国—河流纵横交错的荷兰”,有的喜 欢“花之国—遍地郁金香芳香四溢的荷兰”,还有的喜欢“牧场之国—成群的骏马 自由驰骋的荷兰”,学生喜欢哪一种荷兰,就让他先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对 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读得有情有感,说得有根有据,学得有滋有味,收到 了理想的阅读效果。其他课文如《小镇的早晨》、《黄山奇松》等文的教学,也 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 2、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 在阅读中,学生读到动情处,有的喜欢大声朗读,有的喜欢静静思考,有的 喜欢提起画笔,也有的喜欢带着自己的感受演一演,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来理解和感悟课文。例如教学《三袋 麦子》一文,教师问: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谁的?为什么?如果是 你,会怎样做?小朋友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课堂气氛顿时 活跃起来:有大声朗读体会的,有无声默读思考的,有三、五人一小组议论纷纷 的,有翻资料验证的,也有向老师询问答案的。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自主性、 多样性。教师从中相机指导、点拨、评述。 3、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

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发表时间:2016-10-28T16:46:51.10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6年10月总第206期作者:钱虎王满槐[导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每个教育者深思的问题。 甘肃省古浪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733100 摘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转变理念,转变角色,充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自主学习的空间,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内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自主学习,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关键词:主动权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每个教育者深思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过程,谈谈我还给学生主动权的一些做法和认识: 一、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语文老师首先要“变”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师生双赢?唯一的选择就是老师要痛下决心,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要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想方设法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吧!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知识储备。 二、唤醒学生的主体需求意识 语文老师要让学生明白,未来要生存,未来要发展,听说读写能力不可或缺。语文学习不能只是简单地被功利主义思想所左右,不能只为完成自己的学业,不能只为眼前的考试,不能只为迎合父母和老师的欢心。要树立终生需要语文的意识,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我要学”而非“要我学”,进而在语文学习中发挥主人翁精神。学生渴望萌生,需求产生动力,在语文教学中唤醒学生的主体需求意识十分必要。 三、拓展自主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拓展自主学习的空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办法之一。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其实就是指兴趣问题。语文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调动他们的感官去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课外读书是社会实践活动所提供的机会,以激发他们的兴趣,拓展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 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我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这样,久而久之,便积淀丰厚了学生的精神底蕴。农村孩子的课外学习渠道不宽泛、阅读面不广制约着学生的语文学习。针对这一现状,我就引导学生主动捕捉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所获得的信息,特别是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主动搜集同学们所订阅的报刊杂志上的美文,主动挤出时间去阅读一些名篇名著,并坚持不懈地做好读书笔记,写好日记、周记等。为了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我定期抽查定期总结,并且每周在班上开设两节美文欣赏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美文在班上交流并做点评。欣赏课不流于形式,要求每个同学都参加,每个同学都准备美文。期中期末班上做两次成果展示,集中展示大家的读书笔记、报刊剪贴、周记等,对于做得好的给予表扬或者适当的物质奖励,获得老师的一本书或一份刊物。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主动关注社会、广泛阅读的兴趣,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四、信任学生,大胆开放课堂,让学生有更大的主动学习空间 传统的语文课堂,老师往往循规蹈矩,教学设计面面俱到,学生只能按老师设计好的“圈套”去思考问题,不越“雷池”半步。这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思维,阻止了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发挥。开放语言课堂就是要淡化老师面面俱到的切香肠似的分析,优化课堂的知识结构和时间分配,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质疑解难解读文本。语文课堂上,学生可根据自己自学的程度确立学习的重难点,可利用课本上的单元提示、预习提示、课后练习、手中资料、自己的人生体验来理解课文,甚至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教给自主学习的方法 要真正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化消极学习为积极学习,习惯和方法尤其重要。习惯成自然,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终身受益。在学习习惯形成的过程中老师还要教会学生学习,学法指导不可缺少,好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些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这种读书法符合人们的一般思维规律,有利于理解书本内容和增强记忆力。当然,我们不能迷信某些方法,我们要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指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成绩。 总之,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是优化语文教学的关键,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和谐发展。教学更多的是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要让学生明白,未来要生存,未来要发展,必须具有长期的学习意识。只有把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学生养成好的习惯,才会创造更大的财富。而我们教师就应该义不容辞地把主动权真正地还给学生,首先要有意识,慢慢就会有行动,只要想事情总会有办法的。相信只要你和我都有这样的意识,不久我们将会迎来语文教学的春天。

小学生作文评价之我见

小学生作文评价之我见 延平区樟湖中心小学张晓艳 作文评价是对一篇文章优缺点所作的分析、指点和改进说明,是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学生了解自己习作效果和教师获得作文教学效果反馈信息的一个主要渠道。那么,我们应怎样评价孩子的作文呢? 一、作文的评价要因人而异,以鼓励为主。教师在评价、批改学生的作文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作文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又要注重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争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学生作文必须“求精”,而对另一些学生的作文“求通”就行了,千万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一刀切”。教师批改作文时要把严格要求与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用发展的眼光和战略的眼光对学生作文进行公正的评价。我们在批改作文时要学会用放大镜去发现学生在作文中取得的成绩,而不是用显微镜去寻找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要努力去发现学生在作文中的进步,恰当地指出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循序渐进的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在阅读学生习作时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在评价孩子的习作时多一些欣赏和赞美,让孩子产生对教师的信赖和亲近,使他们打开自己内心世界的大门,让内心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让刚刚尝试用笔表达的孩子们在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赞美中,点燃对语文对文学的兴趣,揭开作文的神秘面纱,消除他们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和望而生畏的想法,让学生觉得作文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从而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我们在评价作文时要学会“蹲下身子看孩子”。我们评价作文时要学会用一双孩子的眼睛,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生作文。一个教师对孩子习作的赏识,绝对不是表示他的水平低,缺乏鉴赏能力,而恰恰显出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因此,只要孩子们能把自己想写的事写下来,就应受到表扬,只要孩子们写的文章能让人看懂了,让人明白他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就是一篇好文章。我们不能要求孩子们的习作篇篇都是美文,要有深刻的立意、华丽的辞藻、完美的布局、呼应的首尾。如果我们只是一味要求习作的完美,最终的结果可能让孩子不敢写或是助长了文章的浮夸之风。 纵观古今,那些让人千古传诵的美文:从“氓之嗤嗤,抱布易丝”到“鹅、鹅、鹅,曲项向天歌”“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可也是枣树”……没有浮躁之词,语言都是朴实纯洁的,让人觉得真实,越读越有味道。只有这样的文章,才是有生命力的。 三、尽量把修改作文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要把作文的评价与批改和其它作文教学环节紧密地结合起来。我们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既要培养学生学会写作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既要教给学生写好作文的技能、技巧,同时也要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式、方法。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修改文章的权利首先应属于作者本人。”我们除了要重视学生作文的指导和批改外,不要忽视了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这一重要环节。我们要认真上好作文讲评课,让学生在讲评课上注意倾听老师和同学们对作文优缺点的评价,仔细阅读自己的习作,全面理解教师批改的意图,找出自己习作中存在的不足,然后再对自己的习作认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教师要把学习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求真、求实中快乐地学习。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是要求教师要把学生被动学习变为积极参与,变学生的被动思维为积极主动的探索思维,变学生只是背诵传承知识为学会并能创造知识,变学生自我封闭的学习为互助合作开放的学习。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自学”、“议论”和“引导”这三个基本环节。 “自学”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自觉 地“看”、“问”、“记”、“议”。“议论”是指课堂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有共同的学习要求,关系融洽,气氛和谐,充分交流个体之间的信息。“引导”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机智、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激励学生的学习意向,启发思维,点拨疑难、指导方法等,让学生自己学会、会学。 二、营造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我们提出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期望带给学生,尊重、理解和宽容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具体情况,灵活地交替运用“三结合”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自学、议论的时间和空间。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教师要满怀信心地相信他们,有能力解决问题;当学生出差错时,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答不完整的补充完整,没有想好的可以再想,不清楚的可以举手再问,存在不同意见的可以进行争论和自由发表意见,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为;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给予热情的鼓励,教师不能把讲清教材的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任务,要改变把教学过程看作执行教学过程的错误观念和做法,真正确立对学生终身学习负责的教学观念。 三、给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的法子来自学的法子。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教师应该变教案为学案,使教师成为一位教学顾问、参加者。为了使课堂活起来,我们应该做到: 1、要有活的教案。首先要备整体,从教材的纵向与横向结构上处理好本节课的位置。其次是备学生,基本把握大多数学生学习的可能性,能满足好、中、差学生各自的学习需要。再次要备可能。对学生可

归还学生应有的权利

归还学生应有的权利 学生是课堂的主宰。在语文教学中,领悟文本的研读权、自主学习的时间权、探究文本的空间权、发现文本的提问权、解读文本的对话权,都是学生应有的权利。很可惜不少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随意剥夺学生的这些权利,越俎代庖,倾囊相授,滔滔不绝。结果教师讲得唇焦口燥,学生还是一团雾水。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归还学生应有的权利。 一、还学生领悟文本研读权 语文教学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引领者、指导者的角色,要善于建立开放式阅读方式,把文本研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独立发现,在自读中品味感悟理解文本,把握文本精髓。 阅读的主体是学生,对作品的最初感悟、理解理应来自学生。千万不能以教师的思维来代替学生的思维,把预设的答案轻易抛向学生。教师要倡导学生直面作品,用自己的眼睛去触及,用自己的心灵去抚摩作品,以获得第一手的、不经修饰的、保留原汁原味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在此基础上,学生带着问题和自己的初步理解、感悟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教师的作用在于点拨、引导,让学生的原创感悟、理解得到提炼、升华,唤醒生活体验,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读

出富有个性的新颖见解,实现心灵沟通,产生思想碰撞,走向智慧殿堂。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本质上讲,阅读是读者对文本的再创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注重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氛围,充分拓展作品中存在的空间,尽量撤出定格好了的框框,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再想象、再创作的空间。切实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感受文本的原汁原味,尊重多元,弘扬个性。教师绝不能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简单设计成一个个问题让学生往圈套里钻,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强加给学生,抛出一个个“标准答案”束缚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应鼓励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 二、还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权 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一些教师在导入新课以后让学生朗读课文,但往往字句尚未读懂,处于浅尝辄止或朦朦胧胧的“浅阅读”状态时,就匆忙抛出准备好的一个个问题来追问学生,让学生谈感悟、说见解。殊不知,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沉潜讽咏,与

选择的权利精选作文

选择的权利精选作文 选择的权利 假如这个世界上某种动物只剩下一只,他会在自己的巢穴中孤单终老,还是不情愿的在动物园里繁衍后代。 大多数人的选择是后者,因为在这个情况下,选择的权利不在我们手中,而是在社会与舆论手中,若是选择孤单终老,就是对于整个社会的不负责任,对于世界的不负责任。 我们终究是想走上被设计好的通往王座之路,还是走向通往血与暗的荆棘深渊? 我怎么会知道答案。我只明白:选择的权利在自己手中,无论是科研亦或是教师。存在即合理,选择即合理。大言不惭叫嚣着责任与科研的人士,没有选择的权利。 人生也许也是如此:无论是谁在阻拦,谁在拦路,他们都没有为你选择的权利。只要坚持做自己,一切都会随着选择的结果烟消云散。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潇洒吧! 无论是琨鹏亦或是蜩,万物皆不逍遥。无己无功无名之人,忘却阻拦与困苦之人,敢于逆天而行做出顺其心意之选之人,才为逍遥。难道这位博士导师还不曾明白这简简单单的道理。 朝菌不知晦朔,夏虫不可语冰。未到达永恒之境之人不可高谈永恒,未到达宇宙之边之人不可阔论宇宙。从未顺吾之心意而行之的我,只是兴致而谈。各位看官老爷轻喷。

【写作指导:培养学生自己改精选作文的能力】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精选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我们应该有个共同的理解。修改肯定是作者份内的事。” 可是,实际情况呢?学生写精选作文,教师改精选作文,天经地议、约定俗成。尤其目前,教师改精选作文,更是辛苦——成摞的作业,夜以继日地从字词句标点到篇章构造,诲人不倦的批改。效果呢?本子发下,学生看完分数就束之高阁。长此以往,循环往复,教师累月长年地流汗,学生周周期期地应付。 如何解决这一症结呢? 一、提高认识,更新评改观念。 从“矛盾论”的观点说,事物开展的根本原因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假如教师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让学生发挥内在的积极因素,而是教师这个外因占主动地位,促使学生应付“公事”,造成学生逆反心理,怎么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呢?从“实践论”的观点说,人们认识事物总是遵循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进行的。假如教师在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不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而是教师替代学生活动,那么,学生怎能对这些知识理解?怎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详细到完成一篇精选作文说,学生基本上要经过选材、构思、写作、修改几个步骤。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重视前三步,不重视成文后,让其自己修改,进行自我反应、自我评价的后一步。布鲁纳说过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书心得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书心得“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还你一个奇迹”,教育家薛石峰一直推崇,英国教育家怀特海说过:“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断然反对灌输生硬的知识,反对没有火花的使人呆滞的思想”。 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他们自我发展之路。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作为一个教师,只把功课教好还远远不够,最主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更要陶冶学生情感、净化学生思想、完善学生品格,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健全地发展,使学生既具有诚信、宽容、坚韧等传统美德,又具有乐观、进取、开拓、创新等时代精神。 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深入钻研教材,研究各种教材的目的性和适宜的学习领域。并据此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在研究教材的目的性的同时,还应研究该教材对学生参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社会适应等各个领域的影响和作用。 如果课堂气氛是严肃而紧张的,学生在极端压抑下学习,学生的参与意识被全盘否定,教师强迫学生学,学生完全丧失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这种做法导致学生逐步产生厌学情绪,师生之间的关系处于对立状态。表现为教师设置的问题无人举手回答,即使被提问的学生也因紧张回答不完整。 教师要开掘学生兴趣的源泉,要努力创造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尽量使用鼓

励的语言、亲切的目光,真诚地对待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设法消除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障碍,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才会无拘无束地敞开心扉,与老师尽情地交流,才会把学习当作自己的需要,主动积极地参与,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材内容,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各种途径,巧设情感氛围,让学生置身于这种氛围中,他们的感知、想象、理解、分析等智力活动就会处于活跃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进行教学,成功是显而易见的。 教师应当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摆正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位置,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方法,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有了充分的学习实践,其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创新能力才会得到锻炼和全面提高。

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古人云:“大疑大进,小疑小进,不疑则不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把“提问权”还给学生,教师应努力寻求和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敢于放下架子,勇于丢掉面子,给学生创造一种敢想、敢说、敢做的开放氛围,切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信任他们,尊重其提问的权利,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老师经常抱怨,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多么的幼稚,甚至离奇,但毕竟是他们头脑思维活动的结果,教师可以了解掌握并调整教学。确实学生提出的许多问题,是教师意想不到的。提出问题表明学生的思路被打开啦。一旦学生养成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也就养成了独立思考,善于探索的品质,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潜力,激发出发现力和创造力,创新精神才能得以充分发扬。另一方面,把“提问权”还给学生,对教师也是一种挑战。现行的教学模式,课堂结构也都将发生变化。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思考“问什么”、“怎么问”、“何时问”,更多的思考“谁来问”、“哪些是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哪些是经教师引导学生能提出的问题?”。学生由于知识结构,见识阅历诸方面因素的不同,发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更加广阔的知识背景和专业知识,在知识的广度、深度及理论认识上把握分寸,对教材钻研的更深、更细,并能在课堂上从容、娴熟地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科学的、艺术的组织教学。教师视学生实际创设情景,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观察,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发现、提出问题,与学生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没有提问和思考,或许蔡伦不会发明造纸术,牛顿不会发现万有引力,爱迪生不会发明电灯、电话、留声机。可见提出问题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所以请尊重学生的提问和思考,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江西省永丰县君埠中学吴雪华 “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然而,走进课堂我们不难发现,仍然有许多教师放不开手脚,仍然扮演着课堂的主角,没能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那么如何把课堂真正归还给学生,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育观念 观念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教师必须及时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念。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老师教育观念的改革就势在必行。那么,如何正确地引导老师转变教育观念呢?首先,教师要改变权威“统治者”的形象,自觉把自己置身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其次,教师要树立“课堂属于学生”的这种意识,及时转变角色,把学生真正放在课堂主体的位置。再次,老师在课堂中要勇于将主动权转让给学生,要大胆放开手脚,相信学生自己的能力,让学生更好的展示自己。 二、转变教学模式 由于多年来采用“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一些教师短时间内跳不出旧有模式的束缚。孰不知,这种陈旧的模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教师必须大胆放手、大胆创新,彻底转变教学模式。时下,很多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各个学校许多老师也在轰轰烈烈地探讨适合自己的模式教学。我认为用三

环六步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明确目标——自主探究——交流质疑——接受点拨——反思提升——运用自检的 过程,这一过程正好是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其中,自主预习、探究质疑及合作交流尤为重要,合作交流把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交流解决,小组内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将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融合在一起,更多地是引导学生而不是一味地灌输思想。这样,老师就将课堂的主体角色真真正正的还给了学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真正做到高效。 三、把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 以前的教学课堂,教师在45分钟全是主角,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占用时间过多,学生却很少有机会动口、动手、动脑。这种满堂灌的教学存在弊端。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大胆放手,把充足的时间交给学生,少讲精练。我认为,自主学习时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阅读教学时给学生留足感悟的时间;合作探究时给学生留足质疑探讨的时间。 四、搭建展示平台,释放学生情感。 首先,教师努力创设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为学生展示消除顾虑和紧张感,让学生敢说。其次,教师创设情境,多种形式训练,让学生有话说,使展示异样纷呈。可以让学生展示朗读、背诵、讲解、小品、辩论、话剧、演讲、画画、书法等,不拘一格……这样,文本中个性解读在展示中生成了,质疑习惯在展示中养成了。

把说真话的权利还给学生

江苏海安县胡集中心小学(226600) 陈慧 有一个上三年级的女孩,她父母工作很忙,家里请了保姆。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我帮妈妈做家务》,要求学生回家后先帮妈妈做一些家务,然后把做家务的体验写出来。女孩很认真地按老师说的去做,回家后先擦地,再洗碗,然后在作文中写道:通过干家务,我觉得干家务很累而且很没有意思。平时妈妈让我好好学习,怕我将来找不到好工作,我一直不在意。现在通过干家务,我觉得要好好学习,不然将来找不到好工作,就得给别人当保姆。这个刚开始学写作文的小女孩,她说的话虽谈不上有多“高尚”,却是真心话。可老师点评这篇文章时说:思想内容有问题,不应该瞧不上保姆,结尾应该要写成自己通过干家务体会到妈妈千家务多么辛苦,自己将来长大了要好好报答妈妈。小女孩说,我妈妈从来不干家务,回家就是吃饭、看电视,家务都是阿姨在干。老师说,作文可以虚构。老师的话表面上看来没有错,但她没有珍惜“真实”的价值,曲解了写作中的虚构,这实际上就是在教学生说假话。 为什么我们不能让学生说真话呢?现在,小学生作文,说假话成风,是谁剥夺了小学生说真话的权利?是我们的语文老师。韩寒在博客中说,中国人第一次被教会说谎是在作文中。应试教育重压下,语文老师为了让学生得到高分,迫不及待地要让学生说出所谓的主流语言,立意一定要高,要积极向上,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情绪化叹息。这种目的是好的,却使学生对说真话心存顾忌,逼得学生不得不在文章中说谎。 说假话扼杀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写作的激情来源于表达的愿望,写真话才清楚自己想表达什么,才有可表达的内容,才会带来表达的满足感,因为没有人真的愿意为说假话写作。正常的写作其实是学生自我思考的过程,如果他的思考是自由而诚实的,那么他就会找到自己想表达的内容,他就有很多想说的话,不会为了凑字数而费尽心思。说真话,才是学生不倦写作的动力,因为说假话比说真话更费力,难度更大。 说假话限制了学生的写作思维。如果学生在写作训练中总是不能说真话,总被要求写一些虚假的话,那么他们的思维就被搞乱,学生在写作中就会不知所措,失去感觉和判断力,失去寻找素材的能力。当说假话成、了学生写作的潜意识,成了学生写作的习惯,就会使学生在面临一个命题时,不由自主地绕过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放弃自己最真实的情绪体验,力不从心地搜寻一些俗不可耐的素材,抒发一些“积极向上”的情感。这样的作文可能符合“规定”了,但虚假的作文.写景不会具体,叙事不会自然,写人不会生动,抒情不会真挚,不会带来美的愉悦。真实,才是学生作文妙笔生花的土壤。 说假话扭曲了学生的心灵。文以载道,文章可以反映学生的思想情操。作文是应该担负起学生思想品德建设的重任,但是首先应该教会学生真实表达、自由表达,然后才谈得上文字水平和思想水平。时下,假话作文真话日记成了这方面教育的盲点。我们的教育应当有而且必须要有这样的自信:容许学生有不同观点,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并且能用说理的方式来说服学生。如果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缺少这样能直面一切质疑的自信,那恐怕是教育最大的失败!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肖鹰这样说:“作文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不把诚实、诚信作为社会教育的起点,而把作文变成一个技巧和工具。”诚实写作,把说真话的权利还给学生,它的意义超越了写作本身,就像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说的,“培养一个人写作,在另一个意义上就是培养一个人怎样做人”。 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这就强调了作文的真实原则,同时也为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学生做真实的人,写真实的话。当代著名作家毕飞宇说,写作“首先是勇气方面,然后才是技术问题”。如果学生从小就被虚假的作文训练包围,那么他就可能丧失了说真话的习惯和能力,不是他不想说,是他已经不会说了。写作中说真话的习惯,在学生越小的时候越容易培养,耽搁了,也许一辈子就找不回来了。

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个性的作文评改方法之我见

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个性的作文评改方法之我见 发表时间:2012-06-15T09:11:43.213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年第10期供稿作者:王秋巍 [导读] 在学生从事写作的实践当中,面对教师的评改标准,并不是都能去改变已有的写作习惯。 摘要:当前,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教师为应试而教学,很少敢放开手脚、打破限制,让学生自己评价作文。同时,学生也是为应试而作文,总希望教师在习作中给以高分。于是,长此以往,学生便把教师的评价作为衡量自身写作水平高低的决定因素。此举严重挫伤了学生积极参与写作的兴趣。因此,提倡学生评改作文的模式,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将会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有益补充。本文正是从这点出发,列举了传统作文评改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如何评改话题作文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以此达到抛砖引玉之效。关键词:精心选择;集中归类;总结规律 传统作文评改过程中都是教师一人唱“独角戏”,教师常在确定批改的标准后,对照学生的作文逐项给分,这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压抑了学生真切、鲜明的个性。同时,加上教师在作文教学实践中过分注重表达技巧的训练,学生的阅读量和生活积累不是很丰富,致使作文已成为教师和学生的一块心病。久而久之,学生难以跨越这个语文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从而导致了他们对语文的学习也丧失了已有的兴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作文评改也应当从“教师当主角,学生是配角”的传统模式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评改、学会作文。 一、学生产生畏惧作文心理的原因 分析一下作文评改中教师唱独角戏可能造成学生产生畏惧作文心理的原因如下: 1.教师主观的评改情绪引起学生作文的畏惧心理 在评改中,教师对任教学生的性格、个性以及学习习惯都有清醒的认识,于是在碰到好同学写的作文时,主观上便产生一种认同感,更多时,比较高的印象分便成为这部分学生得分的主要因素。相反,在看到后进学生所写的作文时,加上其态度散漫、书写潦草,主观情绪上便会产生厌恶感,打分时就难以公正、公平地去对待后进生的习作。 2.过分追求某一方面的要求,排斥了学生写作中的亮点 教学中,教师布置的作文、训练作文最终的目的还是让学生写出适应考场上的作文,这就是说,作文训练始终围绕考试大纲去转,并不是关注学生真实、亲切的生活和情感体验,而是对照考纲标准注重学生表达技巧、立意构思的训练。因此,只要是作文中不符合这类要求的东西便会丢弃,即使是作文中出现的亮点,也得不到教师的认可,得不到应有的高分,其结果严重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三、长期的不被认同感压抑了后进学生积极写作的兴趣 在学生从事写作的实践当中,面对教师的评改标准,并不是都能去改变已有的写作习惯。当后进学生自己觉得作文水平已经取得进步,却没有被教师认同时,其内心便渐渐会产生一种失落情绪,就会逐渐丧失写作的积极性。因为他们会觉得,反正就是这个水平,假如还是按照要求一视同仁的话已没有得高分的希望,这便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写作兴趣的发展。 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写作、喜欢写作、热爱写作的兴趣,改变以往的作文评改方式已是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达成的共识。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化作文评改模式,提倡学生评改的做法,无疑会成为提高学生写作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其意义更是不可言喻。 二、一选择、二分类、三适合的训练方法 在三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过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的做法,发现此举对学生而言兴致很高,他们愿意去做,也能认真去做,比教师一个人去评改作文效果明显。下面就谈谈如何从写好记叙类和议论类文章的角度,运用一选择、二分类、三适合的训练方法对学生的作文写作进行辅导。 1.精心选择学生习作题目形式,保证学生有话可写、有感可发 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在写作当中存在着不愿写、不好写的现象。就是因为作文题目和他们相离太远,学生并不能从现有的生活体验、阅历和见识当中调用适合作文题目的材料,相应地也就难以写成一篇令教师和自己满意的作文。另外,学生在学习课本内容的过程中对常见的文体知识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假如教师还一个劲地关注表达技巧的训练,而不是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不可避免会封闭学生作文思维的发展,使他们依旧“谈文色变”。因为学生的个体是不一样的,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对问题的看法“形态各异”。因此,如果用一个多数学生视为陌生、抽象的作文题目必然会使他们无感可发,无话可写,即使动笔去写,也是勉强应付了事。 可见,选好学生习作的题目对于学生写好作文来说功不可没。如今,话题作文在中考命题形式中已跃居主流位置,它以内容、文体、立意取向的开放性深受命题人员和学生所喜爱。因此,在训练学生作文写作的实践中改变作文命题的方式,选择能被学生认可并能接受的习作题目将会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便于他们从自身的阅历和生活体验中搜索适合的题材,从而真正实现有话可写、有感可发。如这样一个题目——谈压力。很显然,这是一个以议论文为体裁的试题,假如让全体学生都去写的话,不少学生肯定写得很肤浅、析理也平淡。于是,考虑这一点,笔者这样出了一道题目——以压力为话题,并给出如下提示:压力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在生活、学校、家庭、朋友之间,只要别人给你鼓励,只要自己立志进取,你都会遇到这可怕的压力。然而,压力也是动力,当你实现一个个小小的目标时,你会对自己说:“我战胜了压力,因为这时压力是你前进的动力……”然后再出示如下要求:(1)文体不限;(2)题目自拟;(3)字数600字左右。从学生交上来的习作当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都能结合自身实际,写出心中所思所想,从而保证了学生有话可写,使他们参与写作的积极性增强。 2.集中归类,细化评改标准,做好评改后小结工作 在以前的教学实践中,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笔者在调查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布置他们每两周一篇随笔的写作任务,题材、文体均不限制,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发挥,在学生交上来的习作中,笔者发现学生们总喜欢用记叙文(以记叙为主的一类文章)和议论文(以议论为主的一类文章)这两种形式去表达文章的内容。于是,在话题写作训练中,笔者告诉学生此种命题形式,和我们以前的随笔一样,只不过要写的内容是已规定的话题,在限定的话题中选取题材。同时,主张学生继续运用记叙文和议论文的形式。在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