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4

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4

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4
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4

《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四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六艺教育

提示:六艺教育是夏商周时期教育基本内容。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具体内容参考教材第2章第2节。

2、养士之风

提示:参见教材/讲义第3章第1节

3、分斋教学制度

提示:分斋教学制度是北宋教育家胡瑗在主持湖州州学时创立的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具体参考教材P196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形成稷下学宫学术自由的办学机制。

提示:参见教材第3章第2节

2、魏晋南北朝时间官学的发展特点。

提示:参见讲义第5章第1节

3、隋唐重振儒术、兼容佛道的文教政策。

提示:参见教材/讲义第6章第1节,

三、比较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

1、韩愈和荀况的教师观

参见教材第3章第5节,第6章第5节

提示:二者都对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给予充分的重视和肯定,但是韩愈还提出师生之间可以“相师”的主张,确立了比较合理的师生关系,这是对“师道尊严”传统的一个突破。

2、“黄老之学”的汉初文教政策和汉武帝“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异同点,导致这些政策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参见教材第4章第2节内容。导致政策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发展需要,汉初社会经济残破,百费待兴,而黄老之学则提倡“无为而无不为”,适应当时进行休养生息的需要;汉武帝时,随着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已经成为形势发展的要求,而黄老之学已不能满足这种需要,同时,儒家学说也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形成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因此,儒学很快取得独尊的地位。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洋务运动在中国教育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参见:教材第11章第1节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在政治、经济领域内所发生的一次具有深远影!宜为重大事件。过去有灼论者认为它“是清朝统治集团镇压国内革命、挽救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是依靠外国侵略者、乞耿外国俊略者‘援助’的卖国运动”:甚至认为它的“全过程.事实上就是中外反革命联合在中国建立半殖民地统治秩序的过程”.近年来史学界又再次展开热烈的讨论.广泛而深入地涉及到洋务运劫时期

各个方面的重要内容。论者或称洋务淤的思想为当时灼“先进思想”.是促进历史发展的城鲡”,是地主阶级内部革新派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的“后继者”.

因而洋务运动也就具有很大为进步性.等等。

2、从清朝到民国成立初期,我国学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论述这一现象的

景、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参见教材P343,P360,亦可参考论坛上为大家提供的关于近代学制的学习资料。解答提示:从清朝到民国成立初期,我国学制主要经历了从癸卯学制到壬子癸丑学制的变革,变革是有社会、政治、教育等多方面的原因。教材对这些内容,包括学制变革的内容及意义,都有详细阐述,请根据教材内容梳理解答。

民国成立,政体变更,彻底改订清末学制已势在必然。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最初意向是以欧美学制为蓝本,“拟遍采欧美各国之长,衡以本国情形,成一最完全之学制。”但因感到欧美学制不适合中国国情,且欧美归国人员中缺少专习教育之人,对欧美学制缺乏深入了解,最终仍在参照日本学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经验,形成了民国新学制草案,经过多次个性定稿,1912年7月交全国临时教育会议讨论通过。9月初,教育部正式公布了民国学制系统的结构框架,因当年为阴历壬子年,故称该系统框架为壬子学制。壬子学制公布后至1913年8月,教育部又陆续公布了一系列教育法令法规,其中法令部分多在全国临时教育会议上讨论通过。这些法令法规使壬子学制得以充实和具体化,有些与壬子学制略有出入,但无碍壬子学制的结构框架,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系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

中国教育史练习题(孙培青版)

中国教育史练习题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庠和成均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 (X )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三、简答 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 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序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国学,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乡学。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 学在官府”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有教无类”。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 诗__》、《__书_》、《_礼_》、《乐》、《_ 易_》、《_春秋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单项选择题 (C)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 A 商代B夏代C西周D东周 (B )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 A《千字文》B《史籀篇》C《三字经》D《急就篇》 (C )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 A、射 B、御 C、诗 D、数 (D )4、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 A、孝 B、礼 C、忠 D、仁 (B )5、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老子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配套习题及答案

习题集锦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和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 ()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二、简答 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 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臵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和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和。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__》、《___》、《__》、《》、《__》、《_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六经) 二、单项选择题 ()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 A 商代 B夏代 C西周 D东周 ()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 A《千字文》 B《史籀篇》 C《三字经》 D《急就篇》 ()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 A、射 B、御 C、诗 D、数 ()4、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 A、孝 B、礼 C、忠 D、仁 ()5、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老子

333教育综合_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三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提出什么理论? 答:自有人生,便有教育。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活动是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 答:(1)生产劳动的教育(2)生活习俗的教育(3)原始宗教教育(4)原始艺术教育(5)体格和军事训练。 3.试述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 答:(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2)以生产经验为教育内容,内容包括多个方面(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4)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5)男女教育有别,根源在于分工(6)教育还没有专职场所和专职人员。 第二章 1.奴隶社会教育制度形成于何时?有哪些历史性变化? 答:形成于夏代。历史性变化: (1)教育目的:原始社会时期是为使社会成员适应群体生活和群体生产活动的需要;在夏代,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后代培养成能射善战的武士。 (2)教育内容:原始社会包括生产劳动教育、生活习俗教育、原始宗教教育、原始艺术教育、体格和军事训练;在夏代,变化有重视军事训练、宗教教育和人化道德教育。 (3)教育方式与手段:原始时期在于言传身教,教育在生产活动中进行;在夏代,教育主要为学校教育,夏都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地方上也有学校。 (4)等级性:原始时期教育权利平等;在夏代,教育具有明显的等级性。 2.六艺教育的内容是什么? 答:礼乐射御书数 礼:五礼: “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祗, 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以宾礼亲邦, 以军礼同邦国, 以嘉礼亲万民”。 六仪:祭祀之容,宾客之容,朝廷之容,丧纪之容,军旅之容,车马之容。 乐:诗歌、音乐、舞蹈。乐教包括乐德、乐语和乐舞。 射:射箭的技术训练 御: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 书:文字 数:数的顺序名称、记数的符号、甲子记日法、朔望的周期、计数的方法、十进位和四则运算。 总之,六艺教育既重视思想道德及文化知识 3.春秋时期历史性的教变革有何表现? 答:表现:私学取代官学。“官学衰废”“私学兴起”。由于世袭制度、王权衰落、战争动乱导致了官学衰废。而阶层的变化与教育的更新需要私学的兴起。与官学相比,私学建立在土地私有的个体经济基础上,私学的社会阶级基础是以新兴地主阶级为首的,包括工、农等自由民反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阶级联盟。私学在组织上政教分设,教育对象为平民,私学的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职业,是专业化的脑力劳动者;教育思想上,私学思想自由,各派有自己的的教学思想、教育实践;教育内容上,私学教育突破了“六艺”教育,传授各派政治观点;教育场所上,私学无固定场所,以教师为中心,可自由流动;私学目标是培养多规格人才。 4.孔丘在教育史上有哪些贡献? 答:1.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强调重视教育; 2.他创办大规模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 3.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扩大受教育的范围,是文化教育下移至平民; 4.培养从政的君子,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制改革准备条件; 5.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与整理,编《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教材,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 6.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对教学方式有所创新,强调学思行相结合; 7.首倡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8.实行因材施教,发挥个人专长,造就 9.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10.提出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要重视立志,明确人生方向; 11.要求教师有良好职业道德,以身作则,学而不厌; 12.认真总结教育经验,提出不少创见,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第三章 1.分析战国时期私学兴盛的原因? 答:战国时期是社会大转变时期,生产力大发展为更多的人脱离物质生产从事脑力劳动,为思想、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丰富的物质产品和更宽广的活动舞台。战国时期又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各阶级矛盾尖锐,构成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文化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战国还是一个思想科学文化大繁荣时期,战国时期各政治集团为了加强自己的势力竞相网罗招致士人、由于士需经过一定的学习与训练才能造就,因此人们拜师求学,促进了私学的大发展。百家争鸣,各家各派为了传播自己的思想,进行施教,促进了私学的发展与兴盛(养士之风盛行与百家争鸣)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重点总结 1原始时期的教育 原始时期的教育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原始人群阶段,人类的教育刚产生,仅是不成熟的雏形;二是氏族公社阶段,教育得到发展,它的特点较为显著,能体现原始社会教育的本质。氏族公社末期,在教育上出现了阶级差别,将向阶级社会的教育过渡。原始社会的教育以氏族公社阶段的教育为代表,其特点如下: 第一,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氏族公社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公社成员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和集体生产劳动的需要,为了身心发展的需要,接受教育训练。集体的社会性的教育活动是为了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人人都具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第二,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原始社会所积累的经验知识虽然有限,但所学习的知识经验是多方面的,不仅要学习制造生产工具的经验,还要学习公共生活的规范,接受原始的艺术教育和原始的宗教教育。这些是参加氏族社会生活所不可少的。 第三,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教育活动与社会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生活教育。教育是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的,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第四,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有声语言作为氏族成员之间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成为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凡是生产、生活经验的传授,公共生活规范的培养,都是利用口耳相传,并结合实际动作的示范和模仿。当时还没有比言传身教更为有效的教育手段。 第五,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由于男女生理、体质的差异,故有男女分工。男女所从事的社会劳动不同,所接受的教育也有区别。男的劳动侧重于狩猎、农耕、放牧;女的劳动侧重于采集、种植、家务、纺织。男女分别劳动,为适应这种需要,也分别进行教育。 第六,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由于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多数的教育活动是分散进行的,随时随地开展教育性活动。负责教育的是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长者为师,对年青人进行知识经验的传授,但他们还不是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 到了氏族公社的末期,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教育发生重要的变化,出现了学校萌芽,旧的特点趋于消失,新的特点正在产生。原始社会的教育;不可避免地向阶级社会的教育方向转变。 2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中国奴隶制社会开始于夏朝。社会的阶级分化,是造成教育发生分化的直接原因。原始社会那种民主平等的教育发生了质的变化,学校由国家来组织和管理,少数贵族才有享受学校教育的特权,其目的是培养、训练居于奴隶之上的统治者。多数从事体力劳动的民众被排除在学校之外,只能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接受生活教育和统治者施行的教化。 奴隶社会的教育经历了一个发生发展的兴衰过程。夏代是奴隶社会教育形成的时期,商代时得到进一步发展,至西周则达到鼎盛阶段,到春秋时代就渐趋没落。商对夏的教育制度有所继承和发展,周对商的教育制度又有所继承和发展,西周教育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且具有特色的典型代表。 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当时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官学机构与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没有分离独立,历史上称这种现象为“学在官府”。西周按行政管理系统,分设国学与乡学,不同等级学校之间存在一定联系。按贵族子弟不同年龄阶段,分设小学、大学,教育内容有习小艺与习大艺之别,而其要求是先后贯通的。西周贵族教育制度在当时是世界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

中国教育史精简笔记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一、原始社会的生活和教育的起源原始教育的特点: 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①原始社会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因此教育也没有阶级性。 ②原始社会教育的目的是为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服务:基本内容是传授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以及社会生活常识。 ③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没有专门人员和专门机构 ④教育手段是通过语言,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⑤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⑥教育还没与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二、古代学校的萌芽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社会生产日益发展,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和受教育。 ②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③文字的产生,文化知识更加丰富,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这就有必要和可能建立有组织的计划的专门教育机关。“成均”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一、夏商的教育 ①夏代的教育 已经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 教育工作是国家的重要事务,由国家机构中的六卿政务官之一的司徒主管教化; 实行教育职能的场所:序、校;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为能射善战的武士; 教育内容另一重要方面是宗教教育; 人伦道德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总之在奴隶社会初期,国家已把教育事务作为行政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司徒负责管理教化,教育机构与政治行政机构结合,有国都的学校也有地方的学校,开始有了等级层次,教育为政治服务,突出表现在教育目的要培养奴隶主贵族的武士,教育内容重视军事训练; ②商代的教育 商代有成熟的文字可作为教育手段; 商代已根据不同年龄,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实际划分了教育阶段; 商代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军事教育、礼乐教育、书数教育; 二、西周的教育 ①西周的社会 学在官府: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②西周的学校制度: 大概可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1、国学西周的“国学”是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西周的“国学”按入学年龄和程度分成小学(强调德行教育,内容是德行艺仪几方面)、大学两级,小学设在宫廷附近,大学设在近郊,天子与诸侯的大学名称各异。2、乡学西周“乡学”是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规模比较简单,只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常考考点

教育学专业课复习,中国教育史部分复习要把握教育的发展脉络,各类教育观点和各阶段教育特点,下面总结20个复习要点,大家抓紧记忆。 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 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以店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 ①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②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③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2.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 答: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①它冲破了“政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独立化的过程。②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以教育人为谋生之道的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③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受教育的范围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教育的社会基础更为广阔。④有利于教育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理论的形成,出现了以(学记)为代表的一批教育专著。 3.简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答:“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脉络图

第一章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 1.了解远古教育的起源; 2.了解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3.了解学校的产生; 4.了解西周的教育制度; 5.了解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1.了解官学的衰败原因; 2.了解私学在中国兴起的过程、原因和特点; 3.掌握孔子的教育思想; 4.了解“百家争鸣”时期的稷下学宫的教育状况; 5.了解孟子和荀子的教育育思想; 6.了解墨子的科技教育思想; 7.掌握《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第三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1、了解封建文教政策的确立过程。 2、掌握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内容及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 3、了解学校教育的基本体制、制度措施。 4、了解选士制度产生和发展演变的线索。 5、掌握董仲舒有关封建教育政策和目的观点。 6、掌握王充的人性与教育和环境的观点。 7、掌握颜之推的家庭教育观点。 第四章隋唐五代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1、了解学校教育体制的发展。 2、了解唐代的学校教育制度。

3、掌握隋朝时期出现的科举制度以及中国封建教育的产生的重大影响。 4、掌握韩愈的师道之说。 [第五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1、掌握宋代官学和科举制度的创新举措 2、理解宋代的三次兴学和三舍法 3、了解书院的产生,重点掌握书院在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上的特点 4、掌握蒙养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5、全面掌握朱熹的教育思想 [第六章明至清中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1.了解明清文教政策的特点 2.了解明清时期封建官学的衰落。 3.全面掌握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4.了解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5.了解颜元的教育思想 [第七章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1、熟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华教育侵略 2、了解太平天国的教育情况 3、了解洋务教育的情况 [第八章戊戌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1.了解早期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掌握早期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3.了解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第九章辛亥革命前后的教育>教学目标]

中国教育史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 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 (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2)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 (3)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1、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2、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3、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 (1)立志:以实现仁道为志向,走仁的道路,时刻以仁为道德行为的准则。 (2)克己: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在要求自己上,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 (3)力行: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不要出现脱节,道德认识的真假、深浅,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而证实。 (4)中庸:能明辨各种行为过与不及的是非得失,择其中道而行。 (5)内省:就日常所做的事,进行自我思想检查,看其是否合乎道德规范。 (6)改过:有过错不应该掩盖,而要正视错误公开改正,有过不改才是真正的错误。5、试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1)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2)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 (3)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 (4)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 (5)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制定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2、孟轲提出的“五伦”分别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3、《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中庸》将学习的过程具体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 5、我国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是《学记》。 二、名词解释题 1、稷下学宫: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28.doc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28 (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9,分数:38.00) 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 )(分数:2.00) A.射 B.御 C.诗 D.数 3.在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中,( )是最高的道德概念。(分数:2.00) A.礼 B.仁 C.孝 D.德 4.被认为是“初学人德之门也”,揭示了“古人为学次第”的著作是( )(分数:2.00) A.《中庸》 B.《学记》 C.《大学》 D.《乐记》 5.《学记》中的“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指的是( )(分数:2.00) A.藏息相辅 B.教学相长 C.及时施教 D.长善救失 6.《论衡》是哪位思想家的代表作?( )(分数:2.00) A.王充 B.王阳明 C.韩愈 D.董仲舒 7.以下哪一项不属于科举制度的合理性?( )(分数:2.00) A.明确了学校教育的目的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使选士与育士结合 D.使选拔人才较为公正客观 8.“开成石经”是由哪位皇帝命令篆刻的?( )(分数:2.00) A.唐太宗 B.唐玄宗 C.唐文宗 D.武则天 9.北宋第一次兴学期间,胡瑗用于太学的教学制度称为( )(分数:2.00) A.苏湖教学法 B.三舍法 C.朱子读书法 D.实学教学法 10.以下有关三舍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分数:2.00) A.三舍法是我国古代首创的以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的制度

考研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要点

考研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要点 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 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以店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①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②教育不是专内的社会活动。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③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2.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 答: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①它冲破了"正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独立化的过程。 ②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以教育人为谋生之道的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③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受教育的范围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教育的社会基础更为广阔。④有利于教育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理论的形成,出现了以(学记)为代表的一批教育专著。 3.简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答:"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4.评析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主张。 答:"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学而优则仕"教育目的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①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②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治邦,改良社会政治。但是,这一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古代教育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①过于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强化了中国"官本位"的传统观念;②以名利为诱饵,使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入学读书始,就产生严重的功名意识,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二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观念。

中国教育史复习重点试题及答案.doc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3、试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1)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 (2)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 (3)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 (4)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 (5)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4.评析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主张。 "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学而优则仕"教育目的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①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 ②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治邦,改良社会政治。 但是,这一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古代教育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①过于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强化了中国"官本位"的传统观念; ②以名利为诱饵,使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入学读书始,就产生严重的功名意识,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观念。 5.试述孔子的基本教育主张: 答:孔子的基本教育主张主要体现如下一些方面:(1)教育作用:(2)有教无类:(3)教育目标:(4)教育内容:(5)道德教育原则方法:(6)教学原则方法:(就以上几点需要展开论述)。 2、试述孔子对中国教育的贡献? 孔子是全世界公认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首先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重视教育;他创办规模较大的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使文化教育下移到平民;培养从政君子,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制的政治改革准备条件;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编撰《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材,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对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强调学思行结合的教育理论;首倡启发式教育,发展学生 的思维能力;实行因材施教,发挥个人特长,造就各类人才;他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提出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要重视立志,明确人生的前进方向,力求走在中庸之道上,要自觉进行思想检查,改过迁善;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他认真总结教育经验,提出了不少创见,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产生重大的历史影响。 3、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 (1)立志:以实现仁道为志向,走仁的道路,时刻以仁为道德行为的准则。 (2)克己: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在要求自己上,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 (3)力行: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不要出现脱节,道德认识的真假、深浅,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而证实。(4)中庸:能明辨各种行为过与不及的是非得失,择其中道而行。(5)内省:就日常所做的事,进行自我思想检查,看其是否合乎道德规范。(6)改过:有过错不应该掩盖,而要正视错误公开改正,有过不改才是真正的错误。 6、试述“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及其局限性? “中体西用”作为中、西文化接触后的初期结合方式,有其历史合理性。但是“中体西用”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学习辅导(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7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7.1 复习笔记 一、宋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1.文教政策 宋初的统治者在统一国家之后,对统治策略做了重大改变,由原来的重视“武功”,改为强调“文治”。与统治策略的这一转变相适应,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概括地说,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重视科举,重用士人 北宋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开始重用文人,充任全国各级政权的官吏,军队也受文官节制。正因为政治上迫切需要文人,于是便利用传统的科举考试,大量取士。 (2)“三次兴学”,广设学校 宋初重视科举考试,却忽视了兴建学校培育人才,因此开始广设学校培育人才。“兴文教”的政策在宋初主要表现为重视科举选拔人才,在此之后,将侧重点放在兴学育才。自庆历四年(1044年)后,宋朝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次著名的兴学运动。 ①庆历兴学是由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兴学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第一,普遍设立地方学校,诏州县立学; 第二,改革科举考试,规定科举考试先策,次论,次诗赋,罢贴经、墨义; 第三,创建太学,并在太学中推行胡瑗的“苏湖教法”。

②熙宁兴学是由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和推进的,教育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第二,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 第三,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 第四,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第五,改革科举制度。 ③崇宁兴学是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 第二,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 第三,新建辟雍,发展太学; 第四,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 第五,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上述三次兴学运动,虽然前两次均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都不同程度地将宋朝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第三次兴学,对宋朝教育事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更是超过了前两次。因此,这三次兴学运动是宋朝“兴文教”政策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体现。 (3)尊孔崇儒,提倡佛道 宋朝统治者尊孔崇儒,大力提倡佛、道,其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但积极提倡的结果,使儒、佛、道三家在长期而激烈的斗争中,逐渐走上了融合的道路。最后终于孕育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糅合佛、道思想而成的新的思想体系——理学思想,后经元、明、清统治者的不断提倡,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2.教育制度 宋朝的教育制度基本上沿袭唐制。宋初由于重视科举取士,虽设官学,而未被重视,自

考研《中国教育史》1-16章习题答案

答案 目录 答案 (1) 目录 (1)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1)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2) 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 (5)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教育 (9)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11) 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 (12)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14) 第八章明朝的教育 (17) 第九章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18) 第十章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 (20) 第十一章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21) 第十二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22) 第十三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25) 第十四章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26) 第十五章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28) 第十六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32)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和“庠”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 (×)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三、简答 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答: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教育活动是一种交往活动,原始人的群居生活为成员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基本条件,有利于年长一代向年青一代传授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经验,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与原始生活的需要和生产技能是相应的。原始人类的教育意识是一个逐步加强的过程。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将知识传授给别人、向别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都很低,但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发现和积累,教育的意识性、目的性、计划性不断得到加强,最终摆脱教育与生活混同的状态。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经典笔记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经典笔记 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1.学校萌芽的传说 (1)舜、虞时期:庠和成均; (2)夏朝:序和校; (3)商朝:大学、小学、庠、序、瞽宗(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2.西周的教育制度 (1)“学在官府”;(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教学内容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体,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以“明 人伦”为核心,培养统治阶级所需的治术人才 (2)国学和乡学:国学(大司乐负责)分大学和小学; 大学考核制度:一年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小成),九 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反(大成) 乡学(大司徒负责)分闾塾、党庠、州(国学按年龄和程度划分) 序、乡校等,学习内容为“乡三物”:“六德、六行、六艺” 六德:知、仁、圣、义、忠、和 六行:孝、友、睦、姻、任、恤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大学与小学:天子设大学称辟雍、东序、成均、瞽宗、上庠;诸侯设大学称“泮宫”; (4)家庭教育:7岁开始分男女进行教学; 3.“六艺”教育 (1)礼的作用:明确等级关系,强化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2)乐的作用:是一切艺术教育的总称,包括德智体美多种教育因素; (3)礼乐的关系:“礼”是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乐”是内在的道德精神修养; (4)射御:军事技能训练;“五御”:一鸣和鸾,二逐水曲,三过君表,四舞交衢,五逐禽左》是西周的小学文字教学用书;“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1.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1)私学兴起的原因:政治下移、经济下移导致学术文化下移的趋势;官学衰败;士阶级的崛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30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30 (总分:5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8,分数:36.00) 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传说中虞舜的原始部落产生的学校萌芽是( ) (分数:2.00) A.序 B.校 C.庠√ D.成均 解析: 3.被封为“亚圣”的是( ) (分数:2.00) A.庄子 B.老子 C.荀子 D.孟子√ 解析: 4.“庶、富、教”是孔子针对( )的关系提出的观点。 (分数:2.00) A.教育与个人发展 B.教育与法律 C.教育与政治、经济√ D.教育与文化传播 解析: 5.《学记》中提出了“预、时、孙、摩”的教学原则,其中,“摩”指的是( ) (分数:2.00) A.学习观摩√ B.启发诱导 C.及时施教 D.模仿揣摩 解析: 6.以下几位,在人性论上的观点与其他几位区别最大的是( ) (分数:2.00) A.韩愈 B.董仲舒 C.王充 D.孟子√ 解析:解析:前三位都属于“性三品”,把人性分为三种层次,而孟子主张性善论。 7.中日文化交流中,肩负着外交和学习双重任务的是( ) (分数:2.00) A.留学生 B.学问僧 C.遣唐使√ D.观光客

8.科举考试中的殿试、武举、糊名都是产生于哪个皇帝统治时期?( ) (分数:2.00) A.唐太宗 B.唐玄宗 C.唐文宗 D.武则天√ 解析: 9.崇宁兴学时期的( )是中国古代唯一举办过的专门美术学校。 (分数:2.00) A.书学 B.美学 C.画学√ D.国学 解析: 10.以下几个书院中,哪一个不是以讲授为主要功能的?( ) (分数:2.00) A.白鹿洞书院 B.东林书院 C.应天府书院 D.丽正书院√ 解析: 11.“心即理”,只有“知行合一”才能“致良知”,提出这一观点的是( ) (分数:2.00) A.朱熹 B.王守仁√ C.颜元 D.黄宗羲 解析: 12.清朝最早提出派遣留学生留美建议的是( ) (分数:2.00) A.容闳√ B.沈葆桢 C.左宗棠 D.李鸿章 解析: 13.中国近代第一次正式颁布的教育宗旨是( ) (分数:2.00) A.自由、平等、博爱 B.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C.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D.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解析: 14.中国近代最早提出普及教育的是( ) (分数:2.00)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黄宗羲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应该看什么书好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应该看什么书好 中国教育史是311教育学考研统考中的非常重要的一科。在选择中国教育史复习参考书的时候,我们推荐王炳照等编的《简明中国教育史》,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 王炳照等着《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这两本书中拥有任何一本都可以,可以根据考生的报考学校来进行选择,如果是报考北京师范大学的就选择王炳照等人编着的,如果是报考华东师范大学的同学就可以选择孙培青的书,这两本书都是很不错的,体系性较强,知识点涵盖的也比较全面。 以下为复习中国教育史最常见的几个版本的书目: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等编北师大出版社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华东师大出版社 《中国教育通史》毛礼锐??沈灌群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 另外大家可以参考下附加参考书 《教育大辞典》(简编本)上海教育出版社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教育史简编》毛礼锐教育科学出版社 那么使用这些考研参考书呢? 1、《简明中国教育史》可作为考研复习中的主要教材。这本书不厚,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史的精华,言简意赅,完整的论述了中国教育发展的脉络。最重要的是他是北师大的老师编的,北师大老师的思路可见一斑。 2、《中国教育史》书很厚,内容翔实,也是教育史学的一部好教材。与北师大的思路不太对,在复习的时候作为参考。 3、《中国教育通史》正如名字所示,他的内容包括有古至今的几乎所有与教育有关的历史。内容过于庞杂,不太适合考研复习使用。作为参考即可。还是等考上了再看吧!

4、还是要提到《同等学力》这本书。 教育史这部分比教育学的归纳的体系更好。条理清楚,分门别类的列出了教育史学的一些专题,非常便于复习。 ??5、《中国教育史简编》出版时间很早,可能现在市面上不容易买到。它主要是利用专题的形式,就教育史学的一些重要问题,打破时间朝代的限制,横向的分析问题。在进行过全面复习之后,再看有利于理清整体的思路,宏观上把握教育史。 凯程每年都成功辅导很多教育学专业的考研学子,顺利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和专业,如果现在考研的你有意向了解凯程,可向我们的老师咨询详细信息,或者登录凯程网站进行了解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配套习题与答案

习题集锦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创造了文字。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和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二、判断题()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二、简答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2、商代的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3、西周的学校设臵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和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和。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六方面知识和技能。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的局面。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__》、

《___》、《__》、《》、《__》、《_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六经)二、单项选择题()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A 商代B夏代 C西周D东周()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A《千字文》B《史籀篇》C《三字经》D《急就篇》()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 A、射 B、御 C、诗 D、数()4、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 A、孝 B、礼 C、忠 D、仁()5、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老子D、荀子C、孔子B、孟子 A.

中国教育史复习题题目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教育 一、填空题 1.西周在文化教育上的历史特征是(),其学校系统包括()和()。 2.西周的教育系统包括()、()和()。 3.西周的国学分成()和()。 4.西周不论国学或是乡学,不论小学或大学,都以()为基本学科。 5.起源于夏代的六艺教育分别是()、()、()、()、()、()。 6.孔子编撰册定的六种教材分别是(《》)、(《》)、(《》)、(《》)、(《》)、(《》)。 7.孔子把人性分为()、()、()三等。 8.私学始于()而盛于()。 9.战国时期的诸多学派在教育方面颇有造诣的是()、()、()、()诸家。 10.()是()时代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历时约()年。 11.战国时代齐国的()是一所由()举办()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历时约()年。 12.墨翟提出了(),以()和()为喻,来说明人性及其在教育下的改变和形成。 13.墨家的()、()、()、()教育方法表现出鲜明的学派特色。 14.孟子教育理论的人性论基础是(),他认为教育是扩充()的过程。 15.孟轲对他所追求的()的理想人格的描述是“()、()、()” 16.()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也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批评孟子的人性论,主张()的人性观。 17.《大学》提出的()、()、()被称之为“三纲领”。 18.《大学》以为人的完善是一个过程,又可以细分为八个步骤:()、()、()、()、()、()、()、(),即“八条目”。 19.被朱熹合称为“四书”的著作是(《》)、(《》)、(《》)、(《》)。 20.《中庸》中的“()、()、()、()、()”把学习过程概括为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 21.《学记》的作者一般认为是(),甚至可以具体说是孟轲的学生()。 22.秦朝在文化教育上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23.汉朝私学按其程度可分为()和()两类。 24.董仲舒道德教育的中心内容中的所谓“王道三纲”是指“()、()、()。” 24“三纲五常”中的“五常”是指()、()、()、()、()。 25.王充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