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考历史复习选修三《战争与和平》知识集锦

高考历史复习选修三《战争与和平》知识集锦

高考历史复习选修三《战争与和平》知识集锦
高考历史复习选修三《战争与和平》知识集锦

战争与和平

考点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1.世界格局: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争斗,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1)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2)帝国主义国家竞相奉行殖民扩张、建立庞大帝国的帝国主义政策,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3)亚洲诸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非洲几乎被瓜分殆尽。

2.实力变化: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1)后起而强大的德国把英国视为“日益衰落的国家”,开始寻求在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英德矛盾逐渐激化。

(2)法国与德国因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积怨已久,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剑拔弩张。

(3)德国与俄国因不断的贸易摩擦而关系恶化。

(4)奥匈帝国与俄国的矛盾集中在巴尔干半岛,使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欧洲“火药桶”。

3.军事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

(1)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

(2)两大军事集团竞相扩军备战,制订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1.爆发

(1)引线: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两大集团利用这一突发事件,推波助澜,导致国际局势迅速恶化

(2)爆发:1914年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

2.战线:英法军队与德军对阵西线,德奥联军与俄军在东线厮杀,奥军与俄军在南线争斗。西线是决定性战场

3.阶段

4.评价

(1)这场战争是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延绵过长的战线和阵地战的战争方式,使双方都难以有效突破对方的防线,迅速取胜极为困难。

(2)大战的进程完全走向大国决策者主观意志的反面:他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形成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变成了倾注全部国力的总体战。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1.战胜国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3.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4.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考点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一、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1.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先后同德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所谓的“凡尔赛体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和约的主要内容包括:领土问题、殖民地问题、军备问题、赔款问题。

2.实质:列强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确立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3.影响

(1)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矛盾。

(2)使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欧洲出现一系列新兴的民族国家。

(3)该体系充满了掠夺性和分赃性,内部隐含了许多矛盾,这使得该体系不能稳定、持久。

二、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日三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相互争夺,为缓和它们之间的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而召开华盛顿会议

2.内容

(1)《四国条约》:美、英、法、日四国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权利;英日同盟解散。

(2)《五国条约》:分别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和各国航空母舰的总吨位限额。

(3)《九国公约》:名义上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实质上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4)中日协定:山东的主权和一部分权利归还中国。

3.影响

(1)暂时缓和了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

(2)确立了美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主导地位;确立了美英同为海上第一强国的地位;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确认了列强对华“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3)日本在东亚地区的扩张受到了限制。

(4)中国成为华盛顿体系的最大受害者。

三、国际联盟与《非战公约》

1.国际联盟

(1)由来: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

(2)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

(3)实质:英、法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4)作用

①积极作用:有利于恢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等,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民主化和一体化趋势,在处理国际范围内的卫生、劳工和交通运输等问题方面成效显著。

②消极作用:英、法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5)历史地位:第一个主权国家的世界性国际组织,为联合国的建立做了示范。

2.《非战公约》

(1)签署:1928年,美、德、法、日、英等15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签订《非战公约》

(2)评价

①这是第一个提出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国际条约,其中体现的尊重和平、摒弃武力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为和平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

②列强借助各自的“保留条件”,为以后发动战争埋下了伏笔。

考点三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1.法西斯主义的形成

(1)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1922年,墨索里尼组建了法西斯政权。

(2)1920年,希特勒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这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3)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要求“消除派阀、刷新人事、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这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2.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在亚洲,世界经济大危机重创日本经济,日本法西斯分子认为,摆脱危机的出路是对外扩张。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2)在欧洲,经济大危机使德国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经济落入低谷,社会各阶层普遍对政府失去信任,法西斯势力迅速发展。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

3.英法的绥靖政策: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英法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1.爆发:法西斯国家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一个从亚洲到欧洲,从北非到地中海再到太平洋,从局部战争逐渐发展

到全球战争的过程

(1)序幕: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

(2)亚洲爆发: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抗日,开辟了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东方主战场。

(3)全面爆发:1939年9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德国东突西进,迅速占领欧洲大部分地区,法国败降,英国坚持抵抗。

2.扩大

(1)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

(2)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3.世界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1月,以美、苏、英、中为主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4.转折

(1)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中日军惨败,这成为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2)1942年11月,英军取得阿拉曼战役的胜利,这成为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3)1943年2月,苏军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这成为苏德战场的转折点。

5.胜利

(1)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

(2)1944年6月,英美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德国的败亡。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

(3)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战争使人类理性得到张扬,人权与和平思想深入人心,维持和平的联合国随之诞生。

2.改变了世界格局,美苏成为世界一流大国,西欧的世界中心地位继续衰落,世界重心向太平洋地区转移。

3.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

4.促进了新科技革命的兴起。

考点四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一、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1.规划: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美、苏、英、中等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2.主要内容

(1)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对德、

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2)日本领土限制在四个岛屿及若干小岛,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以及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例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承认朝鲜最终独立。

(3)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4)成立联合国

3.联合国

(1)成立时间:1945年

(2)性质:作为主权国家的国际组织,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

(3)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4)安理会:联合国吸取国联的教训,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实行形成决议的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大国一致”原则,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

4.评价

(1)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

(2)雅尔塔体系也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二、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背景

(1)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与欧洲衰落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美国和苏联空前强大。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这两个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超级大国,在消灭了法西斯这个共同敌人之后,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

(3)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和苏联的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之间发生激烈碰撞,成为冷战发生的根本原因

①二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美国总统杜鲁门声称“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反对共产主义。美国在全球进行扩张,将社会主义的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

②二战后,苏联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恢复经济,发展社会主义。苏联极其关心自己的安全,特别是西部边界的安全。为确保东欧国家对苏友好,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2.冷战与两极格局

(1)冷战: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主要方式有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军备竞赛、局部战争、文化渗透、和平演变等。

(2)两极格局:美国在反对“共产主义扩张”的旗号下,对苏联实行遏制政策,率先对苏联发动了冷战。苏联予以反击。随着冷战的发生和发展,逐渐形成了政治、经济、地理和军事上的两极格局。

3.表现

4.特点

5.影响

①美苏争霸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造成国际局势紧张,形成全球“冷战”和局部“热战”。

②美苏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靠苏联。

③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2)积极影响

①美苏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两强相争在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③为各种力量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会,如促进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第三世界崛起、欧共体形成等,从而促进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三、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1.第一次缓和:1970年,尼克松提出以“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为三大支柱的“新和平战略”,对苏联推行“缓和”外交;苏联由守势转为攻势,勃列日涅夫推行“力争军事优势的军事战略和麻痹西方的缓和战略”,美苏关系出现缓和。

2.紧张对抗: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苏联的霸权主义发展到顶峰,致使美苏关系再度紧张;1980年,美国提出“卡特主义”,里根执政之初提出“以实力求和平”的新遏制政策和“星球大战计划”。

3.第二次缓和:20世纪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提出的全球缓和战略和“新思维”得到了美国的响应;1987年里根和戈尔巴乔夫签署“中导条约”,美苏关系“第二次缓和”。

四、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1.联合国的建立:1945年,51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签署了《联合国宪章》。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纽约。

2.联合国的宗旨及原则

(1)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家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以增强普遍和平等。

(2)原则:会员国主权平等;善意履行宪章义务;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避免危及国际和平、安全及正义;禁止会员国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侵害他国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等。

(1)维和行动

①第一次维和行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建立停战监督组织。

②第一支维和部队:第二次中东战争中派出维和部队。

③第一次强制性决议:两伊战争中要求交战双方立即停火的决议。

(2)国际裁军:20世纪50年代初成立联合国裁军审议委员会;1978年第一届裁军特别联大召开,设立了帮助管制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机构,达成众多裁军协议

(3)保障人权:1948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宣布人人生而自由、平等,享有同等的权利和自由

考点五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一、朝鲜战争

1.背景

(1)二战后美苏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区占领原为日本殖民地的朝鲜。

(2)朝鲜半岛出现两个对立政权。

(3)美国的霸权政策。

2.经过

(1)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

(2)1950年9月,美军占领汉城(今首尔)。

(3)1950年10月,美军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4)1953年,交战双方签订停战协定,朝鲜战争宣告结束。

3.性质:由内战扩大成一场国际性的局部战争

4.影响

(1)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是冷战中的“热战”,是冷战的产物。

(2)对朝鲜半岛的影响: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

(3)对美国的影响: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美国通过战争扼杀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彻底失败了。

(4)对中国而言,捍卫了国家安全,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5)对中美两国关系而言,两国关系彻底破裂,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二、越南战争

1.背景

(1)按照1954年《日内瓦协议》规定,越南被临时军事分界线分为南、北两部分。

(2)1955年,美国扶植吴庭艳成立越南共和国,越南分裂。

(3)越南南方人民掀起反对吴庭艳政权的祖国统一斗争,并得到越南北方人民的支援。

2.经过

(1)开始:肯尼迪在南越推行“特种战争”。

(2)扩大:1965年,“特种战争”扩大为侵略整个越南的“局部战争”。

(3)转折:1968年,南越人民武装发动了“新春攻势”。

(4)结束:1973年,美越签署和平协定,双方完全停止敌对行动。

3.影响

(1)越南人民捍卫了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实现了国家统一。

(2)美国战败,损失巨大,对美国社会影响深远。

(3)美国被迫调整政策,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4)美苏争霸中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

三、中东战争

1.背景

(1)历史原因: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大国的相继统治。

(2)地理原因:战略地位重要,石油资源丰富。

(3)国际政策:英国的“分而治之”政策;英国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国,联大决议在该地区分别建立犹太国家和阿拉伯

国家,两个民族对同一块土地提出的排他性的主权要求是阿以冲突长期存在的关键。

2.经过:从1948到1982年共进行了巴勒斯坦战争(1948年)、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六日战争(1967年)、十月战争(1973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1982年)共五次中东战争。

3.中东和平进程

(1)埃以和谈:首开中东和平进程的是埃及领导人萨达特,取得了一定成果。

(2)巴以和谈:为巴以和解作出杰出贡献的是阿拉法特和拉宾。

①20世纪80年代,阿以各方基本接受“以土地换和平”原则。

②1993年,巴以签署和平协议,允许巴勒斯坦在加沙地区自治。

③巴以接受2003年的“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

4.影响:造成中东地区长期动荡不安,严重危害了世界和平;造成巴以双方相互仇视和冤冤相报,使中东和平进程异常艰难。

四、两伊战争

1.原因

(1)领土(石油)争端:阿拉伯河的主权归属问题。

(2)宗教和民族矛盾:什叶派和逊尼派的矛盾。

(3)地区霸权政策:萨达姆奉行地区霸权主义。

(4)大国力量介入:两伊盛产石油,成为大国争相控制的对象,也增加了两伊矛盾的复杂性。

2.经过:1980年9月,战争爆发;1988年,在联合国的调停下,两伊宣布停战

3.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较长、损失消耗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残酷的战争不仅影响了两国的经济发展,而且造成了经济的全面倒退;战争给两国人民心灵投下了极大的阴影;两伊战争还造成了中东国家的分裂;两伊战争为美苏等国插手这一地区事务创造了条件

五、海湾战争

1.背景

(1)两极格局逐步走向解体,中东地区原有的力量均势失去平衡。

(2)伊拉克与科威特之间长期存在边界纠纷。

2.经过

(1)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对科威特发动袭击;8月8日,伊拉克宣布同科威特“合并”。

(2)1991年1月,以美国为主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发起“沙漠风暴”的军事行动,2月,战争基本结束。

3.特点

(1)是一场高科技战争。

(2)是二战后参战国家最多的一次局部战争。

4.影响

(1)给科威特和伊拉克两国人民带来沉重灾难。

(2)标志着高技术局部战争登上世界军事舞台,向传统的战争观念提出了挑战。

(3)美国等西方大国加强了在海湾地区的作用。

(4)阿拉伯世界发生严重分裂,中东地区的形势更加错综复杂。

考点六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一、原因

1.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世界成为息息相关的整体。

2.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

3.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优先发展经济成为时代潮流。

4.维护持久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成为人类的共同愿望。

二、两者关系

1.维护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前提:生产力提高和社会文明进步离不开和平环境。

2.促进共同发展是维护和平的有力保证:建立经济联系,形成利益共享;缩小各国差距,实现平等合作。

三、不利因素

1.小规模的地区性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

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没有消除。

3.分裂势力、恐怖势力、极端势力的危害。

4.世界发展很不平衡。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 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 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6)第一世界大战的标志:奥匈帝国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两大阵营:三国同盟:德(核心)、奥、意(1882年)三国协约:英(核心)、法、俄(1907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 具体原因:两大军事团形成 客观原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科技进步成果运用与军事。 实质原因: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可能性):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 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必然性):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 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欧陆均势政策:指英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无需履行固定军事义务,束缚自己。 原因:(1)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实力强大,海上霸权。(2)地理位置岛国,为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3)维持欧陆均势,便于自己插手于欧洲事务。 4、巴尔干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1)地理位置重要(2)奥斯曼的衰落(3)民族关系复杂(4)列强争夺与插手(主要) 5、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6、第一次世界战争的特点----旷日持久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演变为一场持久战?(1)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2)装备的限制,防守武器优越于进攻武器(3)军队机动能力差,后勤保障能力低(4)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成持久战局面,对交战双方来说,更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 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原因)---(1)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均优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有利于长期作战。(2)同盟国则相对较弱。 战线地理范围作战双方 西线(主要战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法国军队-------德国军队 东线(主要战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德、奥匈军队 南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军队 8? 第一阶段:

2009年成人高考地理历史试题及答案上(高起点)

2009年成人高考(高起点)试题历史地理卷及参考答案 历史地理 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所选项前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题号的信息点上。 1.河姆渡文化遗址位于 A.浙江余姚B.陕西蓝田C.西安半坡D.云南元谋 2.东汉时期任西域都护,密切了西域与内地关系的是 A.张骞B.苏武C.窦固D.班超 3,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代表作是 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本草纲目》D.《千金方》 4.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元朝设立了 A,中书省B.枢密院C.行中书省D.宣政院 5.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军首先进攻的地点是 A。广州B.天津C.上海D.泉州 6.1885年,率部击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的著名将领是 A.曾国藩B.左宗棠C.冯子材D.邓世昌 7.迫使清政府赔偿白银2亿两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辛丑条约》D.《马关条约》

8.京师大学堂设立于 A.洋务运动期间B.戊戌变法期间 C.辛亥革命期间D,新文化运动期间 9,在1923年京汉铁路工A.大罢工中英勇就义的工A.运动领袖是A.顾正红B.林祥谦C.肖楚女D.恽代英 10.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重要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事变 C.卢沟桥事变D.西安事变 11.1972年,为实现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是 A.肯尼迪B.尼克松 C.福特D.约翰逊 12.198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确定的经济特区不包括 A.深圳B.珠海 C,厦门D福州… 13.《青春之歌》的作者是 A.杨沫 B.柳青C.梁斌D.吴强 14.1641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大抗议书》提出 A.镇压掘地派B.议会定期召开 C.取消国王的专卖权D.土地归还原主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含解析)

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2019·郑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对峙,国际形势日益紧张,世界和平运动进入高潮。1900年以来,欧美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和工会除在议会内部进行斗争、拒绝投票通过军事法案和军事预算的一切费用之外,还发动工人群众进行反战宣言,许多国家的工人阶级也举行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示威游行。1907年召开海牙和平会议,着重讨论战争法规问题并缔结了多项公约,在国际法上构成了若干限制战争的手段。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欧美国家约有100万人参加过为和平募集资金、宣传和平并游说政客等和平活动。但是,在战前愈发狂热的民族利己主义、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宣传面前,要求和平的呼声远不足以对现实政治产生重大影响,而大多数政治家和军事家也信奉用战争手段解决争端。因此,当1914年8月欧洲各国为了一个具体国家之间的争端而宣布参加这场帝国主义战争时,往往能看到聚集在这些国家的人群欢呼雀跃。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扩展沉重打击了战前世界和平运动。 ——摘编自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 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 (1)根据材料,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和平运动“进入高潮”的主要表现。(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和平运动遭受沉重打击的原因。(9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概括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对峙,国际形势日益紧张”得出结论;根据材料中“在战前愈发狂热的民族利己主义、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宣传面前,要求和平的呼声远不足以对现实政治产生重大影响”得出一些欧洲民众狭隘的爱国主义表现严重制约和平运动的进展;根据材料“大多数政治家和军事家也信奉用战争手段解决争端”得出资产阶级政府及实权人物信奉用战争手段解决争端。 答案:(1)主要表现:工人阶级是反战运动的主力军;有关限制战争的国际法有所发展;和平运动初具世界规模,波及国家多。 (2)原因:欧洲两大军事军团的形成与对峙,国际局势日趋紧张;一些欧洲民众狭隘的爱国主义表现严重制约和平运动的进展;资产阶级政府及实权人物信奉用战争手段解决争端;世界和平运动组织涣散,难以保证各国的协调统一。 2.(2019·广东百校联考)(15分) 材料一在德波战争中德国势如破竹的情况下,苏联却迟迟不肯出兵……德国是处在趋向于立刻结束战争并达到和平的国家地位中,而那在昨天还高喊反对侵略的英国和法国,却主张继续战争而反对缔结和约。英美等国直到法国被击败后才想到联合苏联。1940年,以反共著称的丘吉尔给斯大林写了乞求联合的信。但苏联的愿望是让各方立即达成和解而实现一

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战和二战的各重大事件时间表

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战和二战的各重大事件 时间表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1879年:德,奥匈签订同盟条约;1882:德意奥三国同盟正式成立: 1892年:法俄签订协定;1904:英法签订协约;1907:英俄签订协议;标志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引发新的危机。 1912年秋: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民族解放战争。巴尔干:欧洲火药桶 1913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内战 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王子被杀,萨拉热窝事件,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演变为第一次世界爆发 1914年8月:德国先占领比利时,向法国发起进攻。英国向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 东线,俄军攻入东普鲁士。德国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 (德军击败俄军进入俄国,同时俄军击败奥军进入奥地利)形成对峙局面,转入了 持久的阵地战 1914年9月5日:马恩河战役。(英军总司令霞飞调动英法联军)与德国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 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1914年年底,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1915年5月: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1916年2月:凡尔登战役(绞肉机)(出动飞机潜艇,使用毒气弹)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 1916年5月底:日德兰海战。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英德)(大炮巨舰的高峰)

1916年6月:索姆河战役(地狱)一战中规模最大的陆战。(英国使用新式武器坦克) 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 1917年:北洋政府对同盟国宣战 1917年日本加入协约国。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向各国建议停战,并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合约 1918年,战争进入最后阶段 1918年3月:俄、德国签约停战协议《布列斯特合约》。 1918年3月到7月,德军相继发起了四次大规模进攻(有一定成果,很快被协约国阻止;协约国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任命法国元帅福熙为西线的联军总司令) 1918年,协约国在西线发动战争后期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攻,战线推至马恩河一线。 1918年9月至10月:协约国全线出击,突破德军在法德边界修建的“兴登堡防线”,德军连连败退,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 1918年10月:德国基尔港水兵兵变。 1918年11月9日,柏林工人起义,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 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约停火,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1922年10月,以墨索里尼为首的法西斯党在意大利执政,建立起第一个法西斯政权 1929年到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31年,西班牙成立共和国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2年,纳粹党在国会选举终成为德国第一大党

2010 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模拟试题及答案 1

1.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最显着特点是( B) A.阶级性 B.实践性 C.革命性 D.科学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D) A.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B.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C.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D.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 D.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4.肯定思维与存在具有统一性是( D)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主义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可知论观点 5.辩证法所回答的问题是( C) A.世界的本原问题 B.世界是否 可知的问题 C.世界的状况问题 D.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的问题 6.现代西方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其实质是(B )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 7.马克思主义哲学按其本性来说是(A ) A.批判的,革命的 B.运动的,发展的 C.时间的,客观的 D.科学的,真理的 8.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最主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是( C) A.机械力学,地质学 B.生物学和有机化学 C.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D.理论物理学,胚胎学,古生物学 9.把金木水火土看成万物本原的观点是(D ) A.辩证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 10.万物存在吾心中的观点是( B)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科学主义 1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A) A.它的物质性 B.它的运动性 C.它 的存在性 D.它的多样性 1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指( B) A.不存在静止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C.运动就是物质 D.除开运动物质不具有任何的属性 1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指( C) A.它的具体性 B.客观性 C.客观 实在性 D.变化,运动性 14.时间,空间是指一切事物的贮藏所,这是(A ) A.机械唯物主 义的时空观 B.唯心主义的时空观 C.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D.客观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战和二战的各重大事件时间表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1879年:德,奥匈签订同盟条约;1882:德意奥三国同盟正式成立: 1892年:法俄签订协定;1904:英法签订协约;1907:英俄签订协议;标志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引发新的危机。 1912年秋: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民族解放战争。巴尔干:欧洲火药桶 1913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内战 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王子被杀,萨拉热窝事件,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演变为第一次世界爆发 1914年8月:德国先占领比利时,向法国发起进攻。英国向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 东线,俄军攻入东普鲁士。德国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 (德军击败俄军进入俄国,同时俄军击败奥军进入奥地利)形成对峙局面,转入了 持久的阵地战 1914年9月5日:马恩河战役。(英军总司令霞飞调动英法联军)与德国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1914年年底,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1915年5月: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1916年2月:凡尔登战役(绞肉机)(出动飞机潜艇,使用毒气弹)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1916年5月底:日德兰海战。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英德)(大炮巨舰的高峰) 1916年6月:索姆河战役(地狱)一战中规模最大的陆战。(英国使用新式武器坦克) 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 1917年:北洋政府对同盟国宣战 1917年日本加入协约国。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向各国建议停战,并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合约 1918年,战争进入最后阶段 1918年3月:俄、德国签约停战协议《布列斯特合约》。 1918年3月到7月,德军相继发起了四次大规模进攻(有一定成果,很快被协约国阻止;协约国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任命法国元帅福熙为西线的联军总司令) 1918年,协约国在西线发动战争后期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攻,战线推至马恩河一线。 1918年9月至10月:协约国全线出击,突破德军在法德边界修建的“兴登堡防线”,德军连连败退,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 1918年10月:德国基尔港水兵兵变。 1918年11月9日,柏林工人起义,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 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约停火,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2017年成人高考中国近代史复习题及答案

2017年成人高考中国近代史复习题及答案2017年成人高考中国近代史复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官渡之战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久发生于公元前200年 B.发生在三国时期 C.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D.袁绍全军覆没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恢复和发展北方的经济 B.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C.加速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D.加强对黄河流域各族人民的统治 3.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有() ①北方人民大量南迁②大量劳动力的补充③先进生产工具的带来 ④先进生产经验的带来⑤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4.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始于() A.东汉时期

B.三国时期 C.两晋时期 D.南北朝时期 5.《神灭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人的精神永远存在,可以转生来世②人的精神和肉体是互相结合着的③精神伴随肉体存亡 ④灵魂可以脱离肉体永远存在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二、问答题 6.有人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分裂时期,这一阶段根本不存在能够使分裂局面结束、国家重新统一的因素。”这种观点对吗?请结合史实说明。 7.北魏孝文帝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改革的?他的改革有哪些内容?有什么历史作用? 答案 一、选择题 1.C 2.D 3.A 4.A 5.B 二、问答题 6.这种观点不正确。事实上,这一时期的分裂中孕育着许多统一的因

素:①长期的封建割据和混战使生产遭到破坏,全国人民都对此厌恶,渴望统一。②当时尽管国家分裂,但民族融合的进程加快,有利于统一。三国时,蜀汉诸葛亮注意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鼓励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吴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山越族和汉族一起开发江南,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更加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③这一时期出现过多次局部统一的局面和趋势。前秦、北魏、北周先后统一过黄河流域,东晋和南朝诸政权相继控制江南,三国政权相对统一,西晋则是短暂的全国统一政权。④由于这一时期北方农民不断大批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南北经济联系,也为后来隋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7.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改革内容:经济上,实行均田制;政治上,迁都洛阳;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政策;文化上,实行汉化政策。作用: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2019成人高考历史练习试题及答案(2)

2019成人高考历史练习试题及答案(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分,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朝统一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是战国时期哪一位思想家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 A.墨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答案:D 2.春秋霸主中,势力地处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君有( ) ①楚庄王②齐桓公③勾践④晋文公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①③ 答案:D 3.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中央官吏是(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博士 答案:B 4.在西汉时发明的农具是( ) A.耧车 B.翻车 C.曲辕犁

D.简车 答案:A 5.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被后人尊称为"医圣"的著名医学家是( )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 答案:B 6.人们对武则天的统治褒贬不一,我们基本肯定她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她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B.她替多病的唐高宗处理政事 C.她能重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D.在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答案:D 7.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转折点是( ) A.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B.唐玄宗后期的腐朽统治 C.租庸调制无法实行 D.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 答案:D 8.唐朝后期实行的"两税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这是因为"两税法"( ) A.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B.改变了以土地多少为主的征税标准 C.改变了按土地和财产多少的征税标准 D.改变了一年分几次收税的情况 答案:A

9.北宋的主战派,著名的抗金将领是( ) A.岳飞 B.王彦 C.韩世忠 D.李纲 答案:D 10.元朝开始形成的新民族是( ) A.蒙古 B.回鹘 C.回族 D.色目 答案:C 11.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 ) A.农民阶级 B.爱国知识分子 C.地主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答案:D 12.维新派同顽固派、洋务派论战的实质是( ) A.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一次正面斗争 B.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同封建势力的斗争 C.中国资产阶级同封建主义的一次正面交锋 D.资产阶级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一次正面交锋答案:D 13.中国最早的近代军事工业是( ) A.安庆军械所 B.天津制造局

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概要

历史必修三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28- 1918.11.11)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根本原因)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世界已经被列强基本瓜分完毕)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 和技术基础,也是战争更加残酷 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空前激烈,会影响到它们控制下的小国、殖民 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为什么经济发展迅速? (1)普法战争后得到法国的大笔赔款——资金 (2)得自法国割让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矿藏——原料 (3)后起之秀,易于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4.法德、英德、俄奥之间矛盾的核心是什么? (1)法德矛盾的核心——争夺欧洲大陆的霸权 (2)英德矛盾的核心——英国推行欧洲大陆均势政策,争夺制海权和殖民地(最主要的矛盾) (3)俄奥矛盾的核心——对巴尔干半岛的争 【注】矛盾演进顺序:英法(七年战争)→法俄(拿破仑远征俄国)→法德(普法战争)→英德 5.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 (1)同盟国集团:1879——德奥同盟;1882——德、奥、意三国同盟建立 (2)协约国集团:1892——法俄缔结军事协定(标志: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 1904——英法协定;1907——英俄协定(标志: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7.为什么在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影响是? 原因:⑴美国与英法存在着传统的历史文化联系⑵美国与协约国之间巨大的贸易贷款联系 ⑶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战争形势变化⑷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参战契机 影响:首先,在军事上对协约国的直接援助。 其次,在财政和军需供应方面,大量的军用物资源源不断运往欧洲战场。 最后,影响了许多其他“中立”国家参战,后协约国扩大到27个国家,形成了对同盟国 的绝对优势。

成人高考《教育理论》试题及答案一

xx《教育理论》试题及答案一 一、选择题 1.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 ) A.《大学》 B.《中庸》 C.《学记》 D.《春秋》 2.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是(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裴斯泰洛齐 D.杜威 3.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 ) A.生产劳动 B.模仿 C.语言 D.动物本能 4.普通中小学经常组织诸如生物、物理、航模等兴趣小组,主要是为了( )A.深化课堂教学B.培养竞赛人才 C.因材施教,发展xx个性特长 D.充分发掘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潜力 5.西汉初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 )A.永恒性B.历史性C.相对独立性D.继承性 6.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A.大力加强普通高中教育B.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C.实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更好衔接 D.进一步加强中等专业教育 7.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 ) A.主导地位 B.主体地位 C.被动地位 D.辅助地位 8.教学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哪一条基本规律中( )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C.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D.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9."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 )A.陶冶教育B.榜样示范C.实际锻炼D.品德评价 10.在教育目的的问题上,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杜威所持的观点是( )A.个人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教育无目的论D.国家利益论 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 A.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B.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C.巩固与保持知识 D.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12.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A.示范性B.复杂性C.主体性D.长期性 13.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 ) A.成立了班委会 B.开展了班级工作 C.形成了正确舆论 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 二、境空题 14.现代三大教学理论包括美国教育家______的结构主义理论,前苏联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以及德国瓦。根舍因的______理论。 15.教育目的规定了特定社会教育所培养的人的______标准。______一般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 16.小学生的思维以______思维方式为主,这是小学教学中必须贯彻______教学原则的依据。17.教师的备课要求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______、______、设计教法。

高中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知识点精细归纳

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⑸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⒉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⑵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⒊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国。 ⒋时间:1914年——1918年⒌主战场:欧洲⒍主战线:西线(决定性作用):英法比——德东线:俄——奥匈德南线: 5、经过:第一阶段:1914年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西线马恩河战役,(首次重大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第二阶段:1915—1916年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三大陆战一大海战:西线的凡尔登(时间最长最惨烈)、索姆河战役(坦克)(规模最大)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英德日德兰海战(最大的海战);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中等国参战(原因、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原因、影响);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 6、在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的原因:⑴美国与英法存在着传统的历史文化联系⑵美国与协约国之间巨大的贸易贷款联系⑶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战争形势变化⑷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参战契机 7、分析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⑴经济实力处于劣势;⑵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⑶内部与国内矛盾的尖锐;⑷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8、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来分析原因) 9、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⑴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和美日崛起:西欧的相对衰落体现在:①经济受重创:曾经领先世界的西欧,生产水平远远低于战前,相对衰落,中心地位受挑战;②精神遭打击: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③英国更衰落:战前已丧失工业第一强国地位;美日的崛起体现在:①美国:战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向纽约②日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由债务国变债权。⑵战争引起革命与独立的浪潮:参战国的革命与独立:①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影响欧美工人运动②德国与匈牙利:分别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革命,是失败的伟大尝试; ③中东欧政治版图发生剧变:一战摧毁了四个帝国—德俄奥匈奥斯曼,诞生了一批独立国家;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①原因:列强的奴役与掠夺,激化民族矛盾;宗主国放松控制使本国新兴阶级力量的壮大;②影响:奠定了二战后摧毁殖民体系基础;⑶战争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①一战成为一系

2002年成人高考政治试题及答案(专升本)

2002年成人高考政治试题及答案(专升本)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的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是() A.辩证法思想 B.唯物主义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决定论思想 2.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唯心主义的主要错误是() A.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B.主张物质和意识都是世界的本原 C.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抹煞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3.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显著特点在于它具有() A.社会性 B.历史性 C.系统性 D.实践性 4.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静止,是指运动的() A.必要准备 B.外在表现 C.一种特殊状态 D.一种必然结果 5.“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句话强调的是时间的()

A.客观性 B.无限性 C.方向性 D.一维性 6.任何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 A.主观反映 B.歪曲反映 C.虚幻反映 D.正确反映 7.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共同之处在于二者都认为() A.世界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原 B.世界万物的本原是主观精神 C.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物质 D.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客观精神 8.“天不变,道亦不变”。这是一种()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辩证法观点 C.相对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9.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斗争性,另一个是() A.同一性 B.普遍性 C.绝对性 D.客观性 10.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动力和源泉的规律是()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本质决定现象规律 11.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哲学道理的是()

选修三20世纪战争与和平练习题

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练习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题10分,第2题14分,第3题14分,4题15分,共53分) 1.(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张伯伦曾几度向威廉二世做出结盟的姿态。1898年,张伯伦曾向德国表示:?我们应该向俄国说,你要的东西都得到了,我们准备承认这一点,但是你不要走得太远了。中国的其他地方应当由我们联合保护。?威廉二世斩钉截铁地说:?张伯伦不应该忘记,在东普鲁士,我有一个德国师团在抵御着三个俄国军团和九个师团,那儿可没有中国的万里长城,也不是英国的装甲舰能到的地方。 材料二 1901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去世。欧洲各国显要云集伦敦。在一个公众场合,甘本(法国驻英大使)被威廉二世截住了。威廉二世对甘本说:?你应该知道,我对你的国家的感情。我认为对欧洲的和平来说,法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我希望法国强大,如果你们有什么困难,就请告诉我,我会给你们帮助的。?甘本说:?对陛下的关心我非常感动,我会向巴黎报告的。但是法国希望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里。我希望而且也相信法国永远不会需要陛下的帮助。? 材料三 1896年,威廉二世在给大臣的一份电报中说:?我们现在背上了大量的殖民地……因为这些殖民地使我们与英国继续不断发生或大或小的纠纷,我们的贸易正在和英国作生死的斗争,我们的报纸在天天宣传这种斗争。? 材料四 1904年的英法协约给了德国沉重的打击,德国决策者们从来没有想到英法这两个殖民地利益上势不两立的国家会走到一起。在俾斯麦之后担任德国外交枢密顾问的霍尔斯泰做了完全错误的估计,他始终认为不可能英法接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英国为什么要主动与德国结盟?威廉二世拒绝同英国结盟的理由是什么?依据材料三,指出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甘本拒绝威廉二世“帮助”的理由是什么?你认为实际原因是什么?(2分)

历年成人高考试题及答案汇总

2008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黑暗.喑.哑韵.脚黯.然失色 B、调.动雕.刻稠.密民生凋.敝 C、稍.微讥诮.末梢.形销.骨立 D、阻.止狙.击租.赁神情沮.丧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畏蒽参禅鸠占雀巢摩肩接踵 B、寒喧坎坷严惩不贷一愁莫艘 C、伸张宏伟鞭辟入里轻歌曼舞 D、题纲参与功亏一溃牵强附会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1)相关条例提示:银行向异地信用卡用户支付大额现金,需要得到发卡地所在银行。(2)为了改变被动局面,尽快恢复生产,工厂决定部分刚刚退休的工程技术人员。(3)对生活在经济条件较差地区的烈士遗属,当地政府应该履行的义务,以告慰烈士的英灵。 A、受权启用扶养 B、授权起用扶养 C、受权起用抚养 D、授权启用抚养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有为等维新人士深知,保守的清政府如果再不改弦更张 ....,变法图强,整个江山就有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 B、六月中旬以来,深沪股市一路下跌,那情形真是势如破竹 ....,叫人不得不为中国股市的前程捏一把冷汗。 C、谁也没有想到,在经历了工厂破产、家庭破裂的重重打击之后,他还能够东山再起 ....,再次在商场上大显身手。 D、在文章中使用繁笔,有它的好处:描摹事物状态,可以穷形尽相 ....;刻画人物心理,能够细致入微。 5、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能否有效地遏制房价过快增长,从而做到“居者有其屋”,是评价政府作为的重要方面。 B、刚刚上市的这种玉米,是经过改良而制成的、吃起来有水果味的,被称为“水果玉米”。 C、鸟巢、水立方等一座座现代化的体育场馆进行几年的艰苦奋战,矗立在首都人民的面前。 D、如何避免生猪收购价格不再上涨,稳定猪肉市场供应,是需要相关部门着力考虑的问题。 6、填入下面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化学农药的使用是三大公害之一,理应加以限制。但是,。有实验表明,在当前的生产水平下,如果不使用化学农药,有些蔬菜会减收80%以上。实际上,不同化学农药的毒性及其对环境的污染是很不相同的,我们要禁止使用那些高毒、剧毒和在人体内可能长期残留的农药。 A、有一些病虫害还是主要依赖化学农药进行控制,所以目前人类还离不开化学农药,也就还不能限制使用农药

历史选修战争与和平时间表

1879 德奥缔结《同盟条约》 1882 德、奥、意三国同盟(同盟国) 1892 法俄缔结军事协定,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 1904 英法结盟 1907 英、法、俄三国协约(协约国),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1941.6.28 萨拉热窝谋杀事件(一战导火索) 1941.7.28 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 .9 马恩河战役(法—德) 1915 德奥击溃俄国计划失败 1916.2 凡尔登战役(法—德);无限制潜艇战 .5 日德兰海战(英—德) .6 索姆河战役(英法—德) 1917.4 美国加入协约国 中国加入协约国 苏俄《和平法令》 1918 《布列斯特和约》(苏俄与同盟国) 1918.11.11 《停战协定》,一战结束 1919.1.18 巴黎和会 .6.28 《凡尔赛和约》 1920—1946 国联 1921.11.12 《四国条约》 1922.2 《五国条约》 《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 《九国公约》 .4 《拉巴洛条约》(苏德) 1923.1 法、比占领德国鲁尔区失败 1924 《日内瓦议定书》 1925.10 《相互保证公约》《仲裁条约》=>《洛迦诺公约》 1928.8 《非战公约》 1929—1933 经济危机 1931 九一八事变 1932 德国纳粹党上台 1933 希特勒成总理,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 德国退出国联 1935 德撕毁《凡尔赛和约》,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10 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不宣而战 1936 德国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日本广田弘毅上台组阁,世界大战亚洲策源地形成.5 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 .7—1939 西班牙内战 .10 德意《柏林协定》“柏林—罗马轴心” .11 德日《反共产协定》“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1938 中日四大会战 .9 慕尼黑阴谋

2011-2016年历年成人高考《民法》真题及答案

2011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民法 一、选择题:1~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 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所选项前面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题号的信息点上。 1. 下列法律事实中,属于民事行为的是 A. 立遗嘱 B.自然人死亡 C. 风和日丽 D. 诉讼时效期间经过 2. 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 A. 中断 B. 延长 C. 终止 D. 中止 3. 下列权力中,属于相对权的是 A. 债权 B. 抵押权 C. 人身权 D. 所有权 4. 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性合同的是 A. 租贷合同 B. 承揽合同 C. 小件物品保管合同 D. 运输合同 5. 法人享有的人身权包括 A. 姓名权和名誉权 B. 名誉权和经营权 C. 名称权和名誉权 D. 经营权和隐私权 6. 下列情形中,适用无情错责任原则的是 A. 林木折断致人损害 B. 从事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 C. 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致人损害 D. 建筑物上的悬挂物发生脱落致人损害 7. 下列财产中,不能作为遗产的是 A. 文物 B. 电脑 C. 租贷的的房屋 D. 股票 8. 下列各项中,可以设定抵押的是 A. 耕地使用权 B. 土地所有权 C. 建设用地使用权 D. 宅基地使用权 9. 下列选项中,属于可撤销婚姻的是 A. 因受贿诈而缔结的婚姻 B. 因受胁迫而缔结的婚姻 C. 婚姻一方未达到法定婚龄 D. 夫妻存在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

10. 遗嘱的生效时间是 A. 遗嘱订立时 B. 被继承人死亡时 C. 遗嘱公证时 D. 遗产分割时 11.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所立遗嘱的效力为 A.无效B. 有效C. 可撤销D. 效力待定 12. 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结婚年龄为 A. 男不得早于24周岁,女不得早于22周岁 B. 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 C. 男不得早于20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 D. 男不得早于20周岁,女不得早于18周岁 13. 留置权属于 A. 担保物权 B. 债权 C. 用益物权 D. 所有权 14. 关于要约,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要约发出后不能撤销 B. 要约生效后一律不得撤销 C. 要约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D. 要约到达受要约人生效 15. 下列选项中,构成无因管理的是 A. 警察抓捕小偷而受伤 B. 为生病的朋友烧香祷告 C. 路人跳入河中救人而受伤 D. 误将邻家的鸡当作自家所有而喂养 16. 在婚姻关系存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遗产中,属于夫妻个人财产的是 A. 工资 B. 奖金 C. 生产经营的收益 D. 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 17. 相互有继承关系的人在同一事故中死亡,不能确定死亡先后时间的,首先推定 A. 同时死亡 B. 晚辈先死亡 C. 长辈先死亡 D. 没有继承人的人先死亡 18. 下列人身权中,属于自然人身份权的是 A. 配偶权 B. 姓名权 C. 隐私权 D. 肖像权

高二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

高二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复习提纲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 【单元主题】和平与战争、正义与邪恶的斗争更昭示 了和平与正义的可贵;第二次世界大战更具有现代战争 特征;战争改变了世界格局,也改变人类文明的状态。 (一)、二战爆发的原因 原因1: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主要原因) 一、危机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 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直接原因:金融危机。 二、危机的表现和影响 1.股市崩溃、银行倒闭、工厂关门、工业下降、外 贸缩减、工人失业、经济危机导致国内政治危机。 2.危机导致新的资本主义模式和世界大战:为摆脱 危机,各国选择不同发展道路。英国利用殖民体系建立 排他性的经济集团,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全面干预 经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德、日则走上法西斯道路,企图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市场,成为世界大战的策 源地。

三、危机的特点 1.来势凶猛。2.影响范围广。3.持续时间长。4.破坏性强。 四、德日法西斯上台 1.德国法西斯通过政党和民主选举途径上台(1)上台原因:A凡尔赛体系种下民族复仇恶果;B 德国经济脆弱(海外市场狭窄、过度依赖美国资本);C 国内矛盾激化,垄断资产阶级渴望建立独裁政府;D纳 粹党的欺骗宣传(种族优胜论、社会主义、民族主义等);E军国主义和民主传统淡薄的历史传统[“三大主义” (民族、军国、专制)气氛浓厚。] (2)上台标志和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标志:1933年1月希特勒被任命为政府总理。 (3)撕毁《凡尔赛和约》,破坏凡尔赛体系:1935年实行义务兵役制,1936年开进莱茵非军事区。 2.日本法西斯通过军部的一系列行动扩大影响,最终上台 (1)上台原因:A经济基础薄弱,国内市场狭小, 危机深重,国内矛盾尖锐,渴望转嫁危机;B军部策划 政变、对中国的9.18事变等恐怖事件,逐步影响政府; C日本天皇专制传统和对外侵略的国策;D华盛顿体系的压制。

成人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关于"四诊法"表述不正确的是() A.望,即看气色 B.问,即询问病情 C.闻,即闻味道 D.切,即把脉 2.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着名学者是() A.董仲舒 B.晁错 C.陆贾 D.主父偃 3.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时间是() A.西汉初年 B.西汉末年 C.东汉初年 D.东汉末年 4.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 A."八王之乱" B."七国之乱" C."安史之乱" D.藩镇割据 5.成吉思汗的历史业绩是() A.起兵反抗辽的压迫 B.建立蒙古政权 C.定国号为元 D.灭亡南宋 6.明长城的起止点是() ①东起鸭绿江③西到嘉峪关

③东到辽东④西起临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7.清朝设置驻藏大臣是在() A.顺治年间 B.康熙年间 C.雍正年间 D.乾隆年间 8.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被焚发生在() A.第一次鸦片战争中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C.甲午中日战争中 D.中法战争中 9.洋务派创立的中国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是() A.安庆军械所 B.江南制造总局 C.福州船政局 D.天津机器局 10.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发生在下列哪一战役中() A.平壤战役 B.黄海大战 C.辽东战役 D.威海卫战役 11.划山东为其"势力范围"的帝国主义国家是() A.英国 B.俄国 C.日本 D.德国 12.武昌起义的主要力量是() A.新军 B.会党 C.工人 D.市民 13.按因果关系排列以下各项顺序() ①黎段矛盾激化②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 ③张勋复辟④日本鼓动段祺端对德宣战 A.①③②④ B.③①②④ C.④①③② D.③②④① 14.19世纪末,日本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是() A.山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