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

摘要:“羊群行为”是金融市场上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信息不对称”,“名誉的考虑”和“投资经理激励机制”被认为是导致“羊群效应”的主要原因。对美国金融市场的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存在典型的羊群效应。随着我国公募基金的迅速发展,透明的披露机制的压力以及基金的“相对业绩评价标准”导致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在交易中也出现了羊群效应下的从众行为。

关键词:羊群效应;证券投资基金;信号显示

一、前言

机构投资者在西方国家的证券市场中发挥着市场中坚的作用。然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和实证表明,机构投资者交易行为中确实存在羊群效应,机构投资者倾向于模仿其他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这种明显的羊群效应与机构投资者普遍采用的动量交易策略一起,造成了整个市场的反应过度。

在过去10年中,我国的机构投资者的规模迅速壮大,公募基金管理的资金达到了数千亿。由于资金规模远远大于散户,机构投资者已经成了市场的决定力量。通过观察各基金的投资行为可以发现,机构投资者往往倾向于投资大市值的蓝筹股,并且买入卖出的方向十分相像。本文在回顾西方行为金融学对羊群效应的研究的同时,也考察了我国基金股票交易中的羊群效应。

二、羊群效应的原因

引起羊群效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信息不完全、对名声以及报酬结构的考虑。

1.基于信息不完全的羊群效应。

Banerjee(1992)等假定同等价格上的投资机会对所有投资者都是可以得到的,即供给是充分弹性的。然而这些理论不是完美的股票和债券市场的模型,因为早期的个人投资决策无法在随后的投资价格上得到体现。

假定个体投资者面临不确定条件下的类似投资机会,并对正确的行为过程有着私人信息(即其进行私人研究所得出得结论)。同时假定个人能观察到彼此的行动,而无法观察各参与者所收到的信息和信号。如果个人能够观察到其他行为主体的理性行为,那么博弈各方可以通过最后各参与方所选择的最终行为来对各参与方的私人信息进行推断。在这种情况下,羊群效应就有可能出现,而且这种羊群效应下的行为非常脆弱且难以预料的,因为他有可能因为非常零星的一点消息(如某一随机事件)而改变。

假定几个投资者相继决定是否投资于一只股票。对于每个投资者,我们用V来表示相对于次优项目的回报。同时,V以相同的概率等于1或者-1(次优项目的回报围绕0均值正态分布)。每个投资者观察到一种关于投资回报信号,或者是好的(G)或者是坏的(B)。如果V= 1,G的概率为P,而B的概率为1-P(0.5

应用贝叶斯法则,在观察到G以后的V= 1的后验概率为:

于是,在Banerjee(1992)的模型中:所有投资者先验看法相同,风险中性的代理人按照一定的顺序来选择资产,他们有<1的概率得到正确率为的信号。代理人1根据其信号进行决策,如果代理人2没有获得信号(概率为1- ),就跟随代理人1进行选择。这时代理人3对于跟随行动还是根据自己的信号行动是无差异的;如果代理人2有信号(概率为),就根据信号来决策。如果其信号刚好与代理人1的信号相同,则两个人的选择也是相同的。由于两个人得到同样错误信号的概率很小,代理人3将总是忽视自己的信号,跟随前面人的行动。直到代理人3的决定不包含他的内幕信息,代理人4就面临和代理人3一样的情况,羊群行为也就产生了。在代理人1得到错误信号,代理人2没有得到信号并跟随行动的情况下,

整个代理人群的选择就是错误的。如果前面人的行动不是其信息的充分统计,即后面的人只能部分推断出前面人的信息时,序列决策中的信息无效就会发生。

于是,只要前几个投资者的概率较高,投资序列就开始了。并且,这种羊群效应产生的概率是相当高的。不但如此,这种情况下,投资者纷纷采用错误的行为的可能性极大。

Avery(1998)拓展了上述模型,并且假定每个投资者进行选择之后,股票价格会对投资者的选择做出反应,最后表明了在具有造市商的市场中,股票价格等于在公开市场信息的条件期望值,因而仅仅拥有公开市场信息的投资者对于是否投资没有偏好。

2.基于名誉的羊群效应。

Scharfstein(1992)等提供了基金经理和分析师基于名誉的其它的羊群效应理论。由于投资经理的能力是不确定的,对名誉的担忧就产生了。

在其模型中,两个风险中性的管理者(代理人)先后投资于两个同样的投资项目。管理者不是聪明的就是愚蠢的,但是没有人(包括自己)知道其智力类型。代理人接收到关于该项目未来收入流的贴现值{, }的双信号{SHi,SLi},信号满足:P(SH| ,愚蠢)>P(SH| ,愚蠢),即聪明的代理人有更高的概率得到正确的信号;P(SH| ,愚蠢)=P(SH| ,愚蠢),即不管项目是好还是坏,愚蠢的代理人得到关于“该项目的价值为高”的信号的概率是一样的;P(SH|愚蠢)=P(SL|愚蠢),表明信号纯粹是关于投资项目的,并不能被某一个代理人用来改进他对自己的智力类型的知识,聪明的代理人拥有的信号之间是完全相同的,即聪明的代理人具有同样的预测误差。

代理人1在得到“收入为高”的信号后进行投资。由于代理人2关心的是他的名声,不论信号如何,都会采取和代理人1一样的投资策略。因为如果决策正确,他的名声就得到增加;如果错误,则表明要么两人都是愚蠢的,要么两个人都是聪明的,但得到了同样的错误的信号,这并不损害其名声。如果采取不同的决策,委托人就认为至少有一个人是愚蠢的。因此代理人2会一直运用羊群策略,而不管他和代理人1之间的信号差异。

如果几个投资经理相继做出投资决策,每个人都模仿第一个进行选择的投资经理的决策。最终,如果投资是有利可图的,好的信号将占优。私人信息最终将不会体现在投资决策中,因为所有投资经理都会跟随第一个投资经理做出决策。于是,这种羊群效应是无效的。而且,它是脆弱的,因为,后面的投资经理的投资行为会因为第一个投资经理所收到的一点信息而改变。

3.基于报酬的羊群效应。

如果投资经理的报酬依赖于他们相对于别的投资经理的投资绩效,这将扭曲投资经理的激励机制,并导致投资经理所选择的投资组合无效(Brennan,1993)。

Maug(1996)等考察了风险厌恶的投资者,其报酬随着投资者的相对业绩而增加,随着投资者的相对业绩而减少。代理人和他的基准投资经理人都有着关于股票回报的不完全信息。基准投资人先进行投资,代理人观察基准投资人的选择后选择投资组合。基于前面的信息不充分的羊群效应模型,投资经理的投资组合选择将倾向于选择和基准投资人相近的投资组合。而且,报酬制度也鼓励投资经理模仿基准投资人的选择,因为,如果他的投资绩效低于市场的平均投资绩效,他的报酬将受到影响。

三、羊群效应的市场后果

羊群效应对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3方面:

首先,羊群效应导致投资者的最后行为决策不能反映个人的私人信息。一方面,投资经理往往跟随别的投资经理做出决策,这削弱了市场基本面因素对未来价格走势的作用。当许多投资者在同一时间买卖相同股票时,对该股票的超额需求曲线将迅速增加,导致单个股票价格大幅度变动,破坏了市场的稳定运行。

其次,羊群效应导致市场对信息的反应过于敏感。如果市场信息是利好消息,将造成追涨,

这就造成了泡沫;而如果市场信息是利空消息,这将加剧危机。

第三,羊群效应的发生基础是不完全的信息。这种效应是脆弱的而且非常不稳定。因为羊群效应下的群体行为完全取决于很少的一部分信息,一旦有新的信息到来,羊群行为就会瓦解。

四、我国基金投资的羊群效应

对我国股票型投资基金的2002年4季度和2003年1季度的重仓股的分析可以发现投资基金羊群效应非常明显,具体体现为投资基金的持股集中度及持股特征(注:下列分析所用数据和表中数据来源于“巨灵证券数据系统”)。

首先,对股票型投资基金的重仓股数量进行分析。2003年1季度股票型基金投资组合中出现的不重复的重仓股数目是178只,较上季度末新增的重仓股为39只,增持的重仓股为57只,减持的重仓股为78只,可以发现基金重仓股的数量进一步减少。

其次,对基金核心重仓股进行分析(核心重仓股是最能够反映基金重仓股特征及状况的部分),可以发现更明显的数量减少倾向。通过对2003年1季度基金重仓股组合的统计,其核心重仓股的数目是45只,而2002年4季度基金核心重仓股的数目是55只,在基金数目增多的同时基金核心重仓股数量的下降反映出基金整体资产集中化的特征,而这种特征从去年下半年已经开始体现,并且一直在加强。另外,市场表现指标显示(下表中所列出的是2003年1季度基金核心重仓股的一些特征指标)1季度末基金重仓股在市场带动下表现活跃,并且平均价格涨幅超过同期A股市场涨幅;从相对估值指标看,由于价格的上涨,1季度末基金核心重仓股的平均市盈率和平均市净率较上季度末基金核心重仓股有所提升;从规模指标看,1季度末基金核心重仓股的平均股本规模较4季度有比较明显的提升,这也是基金大量增持大盘股的结果。

从分析中可以看出,投资基金在2002年下半年特别是2002年4季度以来的持股集中化和投资价值型大市值股票的倾向不断增强,表现为市场中的羊群效应。

股票市场羊群效应文献综述

股票市场羊群效应文献综述 一理论说明 羊群行为本义指动物成群移动、觅食。后来这个概念被引申来描述人类社会现象,指与大多数人一样思考、感觉、行动,与大多数人在一起,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以后,这个概念被经济学家借用来描述金融市场中的一种非理性行为。 目前,关于羊群行为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外学者的定义如下: Banerjee(1992)定义:在自己私人信息和其他人决策的基础上,个人决策者模仿 或追随其他人的决定而不管自身的私人信息。 Bikhchandani(2000)定义: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和模仿现象,从而导致 他们在某段时间内买入和卖出相同的股票。 IMFWorkingPaper (2000) 定义:当个人决策者在了解其他人的决策后,改变自己 的决策,采取与其他人一致的决策。 二国外股市羊群行为实证研究 由于羊群行为对市场的稳定性和效率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各国学者、投资部门和政府监管部门纷纷围绕本国金融市场对其进行实证研究。 当前国外股市羊群行为实证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类是以特定类型的投 资基金为对象,通过分析他们的交易情况来检验其交易行为中是否存在羊群行为,由于共同基金、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受到监管而必须定期公开持仓和交易信息,因此研究人员经常是以这类机构投资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另一类就是根据公开的市场数据,例如个股和市场收益率等,研究股市价格波动时股市整体是否存在羊群行为。 2.1 特定类型投资者羊群行为的实证研究 这里的特定类型投资者主要指的是以共同基金、养老基金等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通过分析他们的投资组合变动和交易情况来检验其是,Lakonishok是型模 验检证实的性表代有较比中。其为行群羊在存否. Shieifer和Vishny (1992)提出的LSV模型和Wermers(1995)提出的PCM模型。 (1)LSV模型 Lakonishok,Shieifer和Vishny (1992)(以下简称LSV)在研究美国免税权 益基金时提出LSV方法,他们使用一组基金经理同时买(卖)特定股票的一般倾向来测度羊群行为。 Lakonishoketal(1992)研究发现基金羊群行为不明显,但是他们同时发现在小公司股票中的羊群行为要比大公司股票更加明显,原因可能是小公司股票信息披露相对较少,因而基金经理在进行决策时特别留意其他机构的投资行为。 Grinblatt,Titman和Wermers(1995)运用LSV模型检验了1974年末至1984年末274家共同基金组成的投资组合数据,同样没有发现明显的羊群行为,但是发现基金经理在买入过去表现较好的股票时的羊群行为倾向要比卖出过去表现 不佳的股票时更加明显。该结论与其他研究成果一致,即基金一般都是动量交易投资者。 在此基础上,Wermers( 1994) 在研究美国股市共同基金交易方式的规律性时,

羊群效应的初步研究

羊群效应的初步研究 08051045 投资一班徐天一 【摘要】本文主要运用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理论,综合使用CSSD和CSAD两个个股收益率偏离度指标建模分别对沪、深股市的羊群效应进行了独立和联合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沪、深股市及中国股市整体上都存在显著的羊群效应,且市场下降时的羊群效应比市场上升时强。股市系统风险较大是诱发羊群效应的重要因素。最后我们为消除非理性羊群效应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羊群效应;行为金融学;规模效应;系统风险 引言 金融市场中的羊群效应(Herd effect; herd behavior; herding) 是近年来金融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也是金融管理当局重点关注的对象。尤其是最近20多年来,随着人们对金融市场的微观结构不断深入的认识,再加上蓬勃发展的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引发的对于投资者行为模式的深层次思考,使得对金融市场中羊群效应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我们把它定义为投资者在信息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赖于舆论, 而不考虑自己的信息的行为。羊群行为是在证券交易中极其普遍的行为,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不成熟的证券市场中更为多见。过度的羊群行为可能会导致巨大的股价泡沫, 使市场运行效率受损, 增大市场系统风险。本文基于此推断运用CCK模型对沪市股指进行回归分析。 一、文献综述 目前很多学者都对证券市场中羊群效应进行了研究。Scharfstein和Stein(1990),从委托代理的角度提出了解释基金羊群行为的声誉羊群模型,指出两个风险中立的基金经理先后投资于两个相同的投资项目。聪明的基金经理有更高的概率得到正确的信号,判断项目的好坏。平庸的基金经理只能得到噪音信号,没能力判断投资项目的好坏。平庸的基金经理为了不被投资者发现就会跟随聪明的基金经理的决策,这就产生了羊群效应。蒋学雷、陈敏和吴国富(2003)利用沪深两市公开的价格数据建立ARCH模型,通过检验个股截面收益的绝对偏差(CSAD)与市场收益的非线性关系证明了沪深两市存在着羊群效应。梅国平和聂

证券市场上的羊群效应及其博弈分析

证券市场上的羊群效应及其博弈分析 摘要羊群效应是证券市场的一种异象,它对证券市场的稳定性,效率有很大影响。在国外的研究中,信息不对称、经理人之间名声与报酬的竞争是羊群行为的主要原因,文章对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之间的羊群行为进行了理论、博弈分析,从另一个角度揭示这一异象的原因与影响。 关键词行为金融羊群效应投资者行为 金融市场中的“羊群行为”(herd be?鄄haviors)是一种特殊的非理性行为,它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赖于舆论,而不考虑自己的信息的行为由于羊群行为是涉及多个投资主体的相关性行为,对于市场的稳定性效率有很大的影响,也和金融危机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羊群行为引起了学术界、投资界和金融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 1 羊群效应的原因研究 关于羊群行为的形成有以下几种解释。哲学家认为是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心理学家认为是人类的从众心理,社会学家认为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而经济学家则从信息不完全、委托代理等角度来解释羊群行为,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 1.1由于信息相似性产生的类羊群效应 Froot,Scharfstein和Stein(1992)指出,机构投资者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他们通常关注同样的市场信息,采用相似的经济模型、信息处理技术、组合及对冲策略。在这种情况下,机构投资者可能对盈

利预警或证券分析师的建议等相同外部信息作出相似反应,在交易活动中则表现为羊群行为。 1.2由于信息不完全产生的羊群效应 信息可以减少不确定性,投资者获得准确、及时和有效的信息就意味着可以获得高额利润或者避免重大的经济损失。但是在现实市场中,信息的获得需要支付经济成本,不同投资者获得信息的途径和能力各不相同,机构投资者拥有资金、技术、人才的规模优势,个体投资者在信息成本的支付上远远不能同机构投资者相比。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机构投资者比个体投资者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个体投资者在获取有效信息和获得投资收益时处于不利地位。个体投资者为了趋利避险、获得更多的真实经济信号,将可能四处打探庄家的“内幕消息”,或是津津乐道于“莫须有”的空穴来风,在更大程度上助长了市场的追风倾向。 而实际上即便是机构投资者,信息也是不充分的。在信息不完全和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下,假设每个投资者都拥有某个股票的私有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是投资者自己研究的结果或是通过私下渠道所获得;另一方面,即使与该股票有关的公开信息已经完全披露,投资者还是不能确定这些信息的质量。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投资者无法直接获得别人的私有信息,但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买卖行为来推测其私有信息时,就容易产生羊群行为。尽管机构投资者相对于个人投资者处于信息强势,但是由于机构投资者相互之间更多地了解同行的买卖情况,并且具有较高的信息推断能力,他们反倒比个人投资者更容易发生羊群行

投资者“羊群效应”试验.pdf

中国股市投资者“羊群效应”试验模块 “羊群行为”是指交易者根据其他交易者的买卖行为采取相互模仿的交易行为,在股票市场上体现为投资者扎堆买卖股票从而影响资产价格。长期以来机构投资者由于其专业化的运作模式和相对理性的投资理念被认为能够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然而由于基金管理者投资自决策信息来源的一致性以及对声誉和行业排名的关注造成机构投者调整投资者组合的行为存在高度相似性,也会产生扎堆买卖股票的行为,进而影响证券市场的稳定。本模块以基金羊群行为作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是否存在羊群行为及其如何影响股票波动,寻找机构投资者影响市场稳定的行为模式。 一、实验设计 1、变量选择 (1)基金羊群行为的测量 对于机构投者羊群行为研究的检验方法中, 最有代表性的是Lakonishok,Shleifer 和Vishny(1992)检验提供的方法,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对个股净买入基金占交易该股票基金数量的比例来测量机构投资者羊群交易的程度。本文采用Wermers(1999)修正后的LSV法进行检验。用HM i,t表示t季度投资基金买卖股票i的羊群行为程度,BHM i,t表示t季度投资基金扎堆买入股票i的程度,SHM i,t表示t季度投资基金扎堆卖出股票i的程度 则有: HM i,t=|P i,t?E[P i,t]|? F(i,t) BHM i,t=H i,t if P i,t> E[P i,t] SHM i,t=H i,t if P i,t< E[P i,t] 其中: P i,t= B(i,t) B i,t+S i,t E[P i,t]= ∑B(i,t) n i=1 ∑B(i,t) n i=1 +∑S(i,t) n i=1 F(i,t)=|P i,t?E[P i,t]| B(i,t)为季度t买入股票i基金数;S(i,t)为季度t卖出股票i的基金数,P i,t为季度t 买入股票i的基金个数占买卖股票i的所有基金个数的比例,E[P i,t]为季度t买入股票i的基金个数占买卖股票i的所有基金个数的比例的期望,F(i,t)是调整因子,表示在各个基金的交易都是随机的、独立的,即某只股票的B(i,t)服从二项分布B(B(i,t)+S(i,t),E[P i,t])的情况下 |P i,t?E[P i,t]|的预期值。从统计的角度来看,如果有3家基金对某个股票进行了交易,其中2家买入, 1家卖出,那么很难判断基金经理存在羊群行为。为了消除这种影响,,因此本文在使用指标时,将在t季度买卖股票i的投资基金个数限定为不少于4个。 (2)其他变量选择

管理学与羊群效应

管理者与羊群效应 摘要:羊群效应:带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过去了,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过点时间,把放在那的棍子拿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会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在了,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 关键词:羊群效应、监督、管理者、决策、措施。 羊群效应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羊群效应的出现一般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上,而且这个行业上有一个领先者占据了主要的注意力,那么整个羊群就会不断摹仿这个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里淘金。 管理者本身属于组织的组成部分,而管理者在组织运行过程中起到了决策、计划、指导、评估、控制等重要作用,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是一个组织良好运行与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而一个优秀的组织也必定会为优秀的管理者的诞生奠定先机,为之提供成长的土壤。 管理无处不在,当人类社会开始工业化时,管理学才应运而生。虽然只有接近一两百年的历史,但是管理学发展非常迅速,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非常巨大。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以归入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管理者要具备三类技能:技术职能、人际职能、概念职能。21世纪的管理者面对的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新时代,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扮演好以上的几种角色,行使好以上几种技能,才能让企业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获得更高的利润,让企业有一个立足之地,让企业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作为管理者,需要有很强的决策能力,能识别信息的正确性与有利性,,识别问题的所在,并且迅速做出决断,拟定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挑选最好的方案并付诸实施。 首先,作为管理者,应该做到有诚信,说出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已经收不回,

行为金融学下股票市场羊群效应分析

行为金融学下股票市场羊群效应分析 市场信息不对称是形成羊群效应的主要原因,只有规范信息披露制度,增强市场的透明度,才能使投资者及时掌握真实有效并且全面的信息,市场才能够逐渐变得公平。那么,行为金融学下股票市场如何预防羊群效应呢? 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学的研究进入金融领域,行为金融学理论在对一系列不同于有效市场假设的异常现象的研究中不断发 展壮大;其中羊群行为作为行为金融学理论的一个分支,备受学者关注。羊群行为是股票市场异象之一,它难以用建立在理性人假设基础之上的传统金融理论进行合理解释。它的概念动物界,意指动物们群居生活、成群移动等行为;后来这个概念被引申来描述人类社会现象,指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思考、感官和行动,采取跟大多数人一致的策略,以期降低决策失败的风险,减少行动成本,尽可能地增加收益。随着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这一概念被进一步引人金融市场,用以表达在信息不确定下,投资者的行为是相互影响的,出现“羊群效应”、“聚集效应”,导致股票价格就出现系统性的偏差。本文主要针对股票市场上的羊群效应进行研究探讨。 1羊群效应的概念及特征 羊群行为是指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的影响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也被称为“从众效应”。金融市场上的羊群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有限理性行为,它是指投资者在不完全信息的环境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的决策;或者过度依赖于舆论,而不考虑自

己得到的信息的行为。由于羊群行为具有传染性,因此把存在于多个行为主体之间的羊群行为现象称为羊群效应,主要研究信息传递和行为主体决策之间的相互影响及这种影响对信息传递速度和充分性的 作用。羊群行为的特征包括:(1)先做出决定的投资者的行为对后面 大多数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2)常常会导致投资 者形成错误的投资决策;(3)当投资者发现决策错误之后,会根据更新的信息或已有的经验做出相反的决策,从而开始新一轮方向相反的从众。从羊群行为的特征可以看出,羊群行为的出现有两个条件:首先,别人的决策行为是可以观察到的,否则无法模仿;其次,所有决策并 不是同时做出的,而是有先后次序发生的。行为金融学是通过对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心理偏差的系统分析来描述羊群行为的。当证券市场面临众多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其心理因素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人类固有的行为模式会不知不觉地主宰着投资者的行为。每一个投资者开始总是试图进行理性投资,并希望规避风险。初始羊群效应使得偏差得以形成,而强化羊群效应使得偏差得以扩散和放大。 2羊群效应的形成原因 机构投资者的特点是既有个体的行为特征又有群体的行为特征。在股票市场中,一方面投资基金的投资决策主要由基金经理做出,因而基金的投资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基金经理个人的投资行为特征;另一 方面,投资基金由于是群体性的研究,其信息比一般个体投资者要广

羊群效应与从众心理

2014年12月31日晚,上海外滩陈毅广场,一场不期而遇的踩踏事故,让36条年轻的生命还没来得及听到新年的钟声,就将生命永远定格在那一刻。近年来,类似的悲剧在国内外屡屡发生。在拥挤狭小的空间里,人们的手脚为何成为扼杀别人生命的铁蹄?人群就像磁铁,对每个人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有时候,原本有序的人群可能会因为一个小小的诱因而崩溃。大多数人会因为恐惧而“慌不择路”,这被称为“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小到中国式过马路,大到富士康连续跳楼事件,许多社会现象都与这个效应有关。 也叫“从众效应”:是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将自己的意见默认否定,且不会主观上思考事件的意义。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羊随大群不挨打,人随大流不挨罚”,看来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近年来,从一些贪官警示录的教育片中发现,这些昔日的政府官员、今日的阶下囚们在反思自己最初跨入腐败堕落之路时的心理,大多数总有这样的辩解:“现在大家都这样,你给人家办事,人家给你点答谢,我不过是随大流”,“我不带头搞不正之风,但你捞我也捞,不捞白不捞”。如,原四川省成都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高勇在狱中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开始,我小打小闹地接受了不少人送的‘好处费’,后来在收受了大笔的‘好处费’后,我见没有什么事,就产生了一个错觉,认为这就是随大流,只有随大流才能进步。大笔大笔的‘好处费’使我的胆量得到了锻炼。后来,接受上百万元的贿赂也不心虚了。”他们在讲这些话时,大有“理直气壮”之慨。上帝是公平的,给了每个人一次生命。但对待生命的不同态度,决定了每个人的生命长度不同。我们的人生往往被各种狂潮般的价值观冲击着,那些被引以为信条的价值观真的值得我们舍命拥抱吗?有没有哪怕一次,我们勇敢地做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人,从人性出发,为自己的人生抉择,并勇敢地去承担结果。看来,摈弃“羊群效应”、“从众心理”是我们立志做一个独立完整之人的首选。于是乎,我们便尽力做到热信息冷处理,不随便跟风。因为,看透彻想清楚了再行动也不迟啊!(

投资基金羊群效应分析

投资基金的羊群效应指众多投资基金相互模仿,对同种或同类证券采取相同的投资交易策略,即许多不同的投资基金在同时买人或卖出同种证券。投资基金羊群效应的产生有多种原因,如投资基金管理层对于自身利益和职业生涯的关注,基金经理具有相同的外部信息来源,以及投资基金自身的发展等。投资基金的羊群效应对资本市场的稳定与投资者的利益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投资基金的羊群效应,捐资本市场中投资基金相互模仿的一种群体行为及其效应,即投资基金在对投资对象的分析、选择、交易行为方面表现出较高程度的一致性和趋同性。例如同时买入或卖出同一证券。随着投资基金在资本市场中所占的比例与地位越来越重要,投资基金的羊群效应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与研究。 投资基金羊群效应产生的动因分析 投资基金经理在对投资对象的预测、分析、选择、交易策略方面表现出的趋同性是投资基金的羊群效应的微观人性化基础。通过对投资基金经理的行为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投资基金羊群效应的产生动因。对于基金经理羊群效应的分析主要有两个角度:非理性分析与理性分析。非理性分析主要从人类的模仿本能与心理的视角来进行,而理性分析则是影响较大、更主要的一种分析方法。从理性分析的角度,基金经理羊群效应的产生原因主要有: 一、现代投资基金中委托代理机制的设计使得很多投资基金经理出于对自身利益的关注而在投资行为中产生羊群效应(judith chevalier&glenn ellison,1998)。 在现代投资机构中,存在种种委托代理机制的设计方式以对经理层产生正面的激励作用,并提高基金的业绩。例如:有的基金采用benchmark标准(starks,1987),即设定一个关于基金业绩的固定标准,如果在考察期内业绩达到并超过该标准就给予经理层一定奖励,反之则给予惩罚。许多对冲基金所采用的bonus plan奖励方式(starks,1987),即是根据对冲基金的业绩来决定经理层的业绩提成。但是,随着基金业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影响基金业绩的因素越来越复杂,直接对基金经理进行评估存在许多困难,所以在对投资基金经理的评价过程中将经理互相比较以决定经理的收入的倾向有所增强。因此如果在一些投资前景不明显的情况下,追随其他投资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不追求基金最优回报以避免自身收人损失风险的增大将会成为许多投资基金经理的最优选择。 二、基金经理人对于职业生涯的关注与对自身信誉风险的规避是造成羊群效应的重要原因之一(david s.scharfstein&jeremy c.stein,1990)。 除了内部委托代理机制,发达的经理人市场中众多现实与潜在的替代者也从投资机构外部对投资基金的经理层产生外部约束。投资基金经理在经理人市场中的职业声誉是影响其职业生涯和从业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点对较年轻的投资基金经理影响很明显。年轻的基金经理如果与其他名誉卓著的经理人采取差别明显的投资策略,可能给自身的职业声誉造成负面的影响,甚至阻碍职业生涯的发展。所以追随投资经验丰富的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将是年轻的经理们的明智选择。 除了年轻的基金经理,即将面临退休期的基金经理也会对职业声誉给予相对较高的关注。这是因为即将退休的基金经理一旦因为采取与其他经理人明显不同的投资策略并遭到失败,那么在较短的剩余职业生涯中挽回自身的声誉的可能性将相对较小。同时,长期的职业生涯中积累起的声誉一旦遭到破坏,会影响到基金经理们的退休金收入。因此对自身信誉风险的规避成为经理人模仿其他经理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相同的信息来源渠道是投资基金经理层中存在羊群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kenneth a.froot&david s.scharfsteln&jeremy c.stein 1992)。 投资基金经理在对投资对象进行选择调查分析时,需要一定的信息支持其决策。由于许多投资基金具有相同的信息来源,特别是在行业中有一些基金经理被认为具有较灵通的消息因而成为其他基金经理的信息来源,所以基金经理在依照相同的信息进行决策时不可避免地

“跟风”现象中的羊群效应探析

“跟风”现象中的“羊群效应”探析 摘要:“羊群效应”表现了人类共有的一种从众心理,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影响,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羊群效应也被称为“从众效应”,而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盲从则往往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跟风”现象在本质上是与群体行动有关,在参照群体行动的基础上,个人丧失了自主判断的能力而选择服从群体行动和思想,容易遭遇失败和危险。如何规避“羊群效应”带来的风险,需要在理性判断的基础上,从媒介因素、传统观念等方面来探讨,分析心理层面、社会学层面的原因,达到辩证看待“跟风”现象,从而正确的决定个人行为策略。本文列举了突发事件、日常行为、商业活动、消费行为中的“羊群效应”,并通过社会学层面进行细致的分析,从而找到规避“羊群效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从众心理网络改编媒介宣传消费行为辩证 引言:当下“跟风”现象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人们掀起的各种各样的抢购热潮;2015年的电视电影网络小说改编热,荧屏上相亲节目、真人秀节目、选秀节目席卷荧幕;此外还有买房热、股票基金、养生热等等不一而足。这些“跟风”现象到底是理性的,还是盲从,我们不能一概而论。据某网站问卷调查显示:七成以上的受调查者认为时下跟风程度“非常严重”,表明随大流、跟风已成为一种普遍心态,跟风现象也有越演越烈之势。如何客观辩证的看待“跟风”现象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跟风现象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本文力求在分析现象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学理论知识,探索现象背后的本质,并找到正确看待处理现实生活中的跟风现象的方法。 突发事件中的“羊群效应” 面对突发事件时,人们往往容易三人成虎,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非典时抢购板蓝根,日本核危机时抢购食盐,甲流时期抢购大蒜等抢购风暴如出一辙,都是由从众心理而引发的消费行为,在思考这些行为的非理性下,我们看出的是大众媒介在这些突发事件发生时,舆论导向作用的缺位。2011年,日本地震海啸造成核泄漏,民间盛传含碘物品可以预防核辐射,大家盲目抢购囤积碘盐,而作为大众媒介却没有及时的引导,以致谣言滋生,群众只有通过小道消息来确保的自身利益。而事实上,食盐对防辐射根本没什么作用,而我们的食用盐90%是矿盐,每年出产的盐量远远大于国人需要的,担心食盐短缺也是毫无必要的,大众媒介没有第一时间来辟谣,是抢购热爆发的原因之一。人们抢购另一原因则是群体的示范效应,人数多无疑是一种说服力,相信很少有人还会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如果大家都说日本核泄漏会污染中国近海的食盐,食盐可以防辐射,及时使是明白食盐不能防辐射的人也肯定会担心食盐短缺,而这些食盐的成本也不高,趋利避害是人本性,当然会为了规避风险去抢购。在抢购热的背后是人们面对现实不确定因素时,为了规避风险,而采取相对保险的做法。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人们就如无意识的羊一样一拥而上,因此闹了不少笑话,大众媒介此时应当肩负起舆论导向的职责,及时传播正确的信息,传播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应对知识和科学处理的方法,才能有效避免“羊群效应”。

金融危机中羊群效应的表现

金融危机中羊群效应的表现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货币银行金融是最重要的社会构建,金融作为最基本的战略资源广泛深刻地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市场资源配置中起到了核心作用。与之相随的是金融不断超越实物经济发展过度膨胀,危机频发,甚至引发、演变为经济危机。据不完全统计,1980年以来,世界上已先后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过严重的金融风险和危机,这些国家和地区为解决金融问题所直接耗费的资金高达30000多亿美元。 羊群效应一直以来都被研究者认为是引起金融市场动荡不安的祸源,金融市场中的羊群行为是一种特殊的非理性行为,它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赖于舆论(即市场中压倒多数的观念),而不考虑自己的信息的行为。当羊群行为产生时,个体趋向于一致行动,对于社会整体的一个较小冲击可以导致人们行为的巨大偏移。羊群行为对于市场的稳定性、效率有很大影响,这种行为被投机冲击者利用时,它将在国际货币危机的发生和传染中发生乘数性的夸张作用。国内外不少研究证明羊群效应会引起信息追涨,内幕消息得不到有效指示;会引起价格泡沫和股价的异常波动;会引起传染效应及危害金融系统安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外国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对金融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金融交易的杠杆化使得融资越来越便利,融资额越来越大.金融

资产的证券化使流动性大大增强。这样,资本市场的一点异动便往往会带来可怕的“羊群效应”,使资本市场瞬间处于过强的买压卖压之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规模的资本流动突然逆转引起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极大动荡,从而成为金融危机的源头。早在1996年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在华盛顿发表的讲话中运用“非理性繁荣”一词来形容股票投资者行为,表示了他对美国股市的担忧。索罗斯批判中也有“一边倒的随大流行为,是引发一场剧烈的市场紊乱的必要条件”的评述。索罗斯认为,当羊群效应出现时,追随趋势行为加剧,市场的偏差会自我强化,从过度泡沫发展到过度超跌,最终形成市场的大起大落。 羊群效应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 一、非理性的投资热潮 在散户所具有的流动性积累到一个不可遏制的规模时,股市的巨大财富效应和随之对房市的推动在短时期内便演化为不可逆转的非理性投资热潮。在这种状况下,证券市场价格的高低不取决于所谓价值投资,而是取决于交易双方对未来价格的预期,最终形成了泡沫经济。轻微的泡沫经济会使资金不断地从实体经济流向虚拟经济,使实体经济因资金匮乏而逐渐衰退;严重的泡沫经济会造成经济结构的失衡以及实体经济的衰败,而虚拟经济却表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当价格高到离谱的高度而回落时,泡沫就会彻底被戳破。在股市下跌过程中,投资者的投资心理遭到重创,对股市和房地产等市场失去信心,而金融机构在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投入的资金同样会遭受巨大损失。此

各种效应、法则、定律

蝴蝶效应、青蛙现象、鳄鱼法则、鲇鱼效应、羊群效应、刺猬法则、手表定律、破窗理论、二八定律、木桶理论、马太效应,这些你都明白吗?- 1、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2、青蛙现象: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 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 3、鳄鱼法则: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 4、鲇鱼效应: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这是何故呢?- 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5、羊群效应: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6、刺猬法则: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至于被扎。-

羊群效应分析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羊群效应分析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李璐美2012414825 资环 大学四年,我们发现周围有的店铺屹立不倒,有的店铺换了一个又一个老板,大二的时候我在一个鲜奶吧打工,跟老板闲聊说最近又多了很多冷饮店,竞争高了,但是不少刚起步的冷饮店从开业就生意萧瑟。不止冷饮方面,去年突然开始流行黄焖鸡米饭,于是类似店铺陆陆续续多起来,多了很多家以后,生意不好的便关门了,今年又陆陆续续开了很多家重庆小面……而大学城最多的食品类店铺便是米线麻辣烫,经久不衰。这种现象就是经济现象中的从众现象——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的现象。现在,在管理学上,通常用它来描述企业的一些市场行为现象。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羊群行为的出现有两个必要条件:第一,别人的决策是可观察的,否则无法模仿;第二,各个决策有先后次序,而不是同时做出决策。[2]金融市场中常常存在羊群行为,它是指市场参与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模仿现象,导致他们在某段时间内做出相同的投资决策。 这种现象从社会学角度来分析叫从众行为。羊群效应和从众行为分别是经济学和社会学两门学科用来解释人群趋同行为的理论,羊群效应被经济学家用来解释恶性的盲从行为,从众行为被社会学家用来解释社会中的追风现象从众(Conformity)现象最早是由谢利夫(M·Sherif)在1935年提出来的,谢利夫在自动光点运动实验中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如果是一个人判断,这个人就按照自己的判断决定是固定还是移动的,如果是几个被试一起判断,这几个被试者往往把各自不同的看法收敛起来,最终形成一致的看法,谢利夫把这种随从别人的行为称为从众行为。从众是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某种集团规范或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做出社会判断、改变态度的现象,也就是没有主见,多数人怎么看、怎么

羊群效应模型

羊群效应模型 羊群效应模型(Herd behavior model) [编辑] 羊群效应模型概述 羊群效应模型认为投资者羊群行为是符合最大效用准则的,是“群体压力”等情绪下贯彻的非理性行为,分为序列型和非序列型两种模型。 序列型羊群效应模型 序列型羊群效应模型由Banerjee(1992) 提出,在该模型中,投资者通过典型的贝叶斯过程从市场噪声以及其它个体的决策中依次获取决策信息,这类决策的最大特征是其决策的序列性。但是现实中要区分投资者顺序是不现实的。因而这一假设在实际金融市场中缺乏支持。非序列型则论证无论仿效倾向强或弱,都不会得到现代金融理论中关于股票的零点对称、单一模态的厚尾特征。 行为金融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模型是羊群效应模型。实际上,羊群行为同样也是由模仿造成的。Scharfstein and Stein (1990)指出,在一些情况中,经营者简单地模仿其他经营者的投资决策,忽略独立的私人信息,虽然从社会角度看这种行为是无效的,但对于关心其在劳动市场声誉的经营者而言却是合理的。Banerjee (1992)提出序列决策模型分析羊群行为,在这个模型中, 每个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都观察其前面的决策者做出的决策,对他而言,这种行为是理性的,因为其前面的决策者可能拥有一些重要的信息,因而他可能模仿别人的决策而不使用其自己的信息,由此产生的均衡是无效的。Banerjee序列决策模型假定投资者的决策次序,投资主体通过典型 的贝叶斯过程从市场噪声以及其他个体的决策中获取自己决策的信息,这种依次决策的过程导致市场中的“信息流”。 非序列型羊群效应模型

与Banerjee序列决策模型相对的是非序列羊群行为模型。该模型也是由贝叶斯法则下得出的。模型假设任意两个投资主体之间的模仿倾向是固定相同的,当模仿倾向较弱时,市场主体的表现是收益服从高斯分布,而当模仿倾向较强时,市场主体的表现是市场崩溃。此外,Rajan(1994)、Maug & Naik(1996)、Devenow & Welch(1996)分别从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机构运作中的委托——代理关系、经济主体的有限理性等角度探讨羊群行为的内在产生机制。 [编辑] 对羊群行为的实证研究的方向 对羊群行为的实证研究分为两个方向: 一是以共同基金、养老基金等指定类型的投资者为对象,通过分析其组合变动和交易信息来判断其是否存在羊群行为(Lakonishok,1992;Werners, 1998; Graham, 1999); 二是以股价分散度为指标,研究整个市场在大幅涨跌时是否存在羊群行为。 [编辑] 关于贝叶斯和贝叶斯法则 贝叶斯(Bayes)是一位统计学家,他发明的贝叶斯统计学在经济分析中大行其道已有多年了。贝叶斯统计学中有一个基本的工具叫“贝叶斯法则”(Bayesian law),尽管它是一个数学 公式,但其原理毋需数字也可明了。如果你看到一个人总是做一些好事,则那个人多半会是一个好人。这就是说,当你不能准确知悉一个事物的本质时,你可以依靠与事物特定本质相关的事件出现的多少去判断其本质属性的概率。用数学语言表达就是:支持某项属性的事件发生得愈多,则该属性成立的可能性就愈大。 贝叶斯定理(又被称为贝叶斯法则)是概率论中的一个结果,它跟随机变量的条件概率以及边缘概率分布有关。在有些关于概率的解说中,贝叶斯定理(贝叶斯更新)能够告知我们如何利 用新证据修改已有的看法。 通常,事件A在事件B(发生)的条件下的概率,与事件B在事件A的条件下的概率是不一 样的;然而,这两者是有确定的关系,贝叶斯定理就是这种关系的陈述。 作为一个规范的原理,贝叶斯定理对于所有概率的解释是有效的;然而,频率主义者和贝叶斯主义者对于在应用中概率如何被赋值有着不同的看法:频率主义者根据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或者总体样本里面的个数来赋值概率;贝叶斯主义者要根据未知的命题来赋值概率。一个结果就是,贝叶斯主义者有更多的机会使用贝叶斯定理。 贝叶斯定理是关于随机事件A和B的条件概率和边缘概率的。

什么是羊群效应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黄金投资分析师论文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论文题目:浅谈金融市场中的羊群效应 姓名:孟太锁 身份证号: 140102************ 单位名称:山西宏艺黄金交易有限责任公司

目录 摘要 (3) 一、羊群效应的解释 (3) 二、羊群效应的相关故事 (3) 三、羊群效应的成因及其博弈分析 (4) 1 羊群众效应的原因研究 (4) 1.1 由于信息相似性产生的类羊群效应 (5) 1.2由于信息不完全产生的羊群效应 (5) 2 羊群众效应中的博弈分析 (5) 2.1机构投资者与人个投资之间的博弈 (6) 3 羊群行为的影响 (6) 4 克服羊群效应的逻辑 (7) 四、贵金属市场中的羊群效应 (8) 五、结论与建议 (10) 参考文献 (11)

浅谈金融市场中的羊群效应 摘要:羊群效应是投资市场的一种异象,它对市场的稳定性,效率有很大影响。在国外的研究中,信息不对称、机构和个体投资者之间的是博弈羊群行为的主要原因,文章对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之间的羊群行为进行了理论、博弈分析,从另一个角度揭示这一异象的原因与影响。 一、羊群效应的解释 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 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一只头羊动有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羊群效应的出现一般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上,而且这个行业上有一个领先者(领头羊)占据了主要的注意力,那么整个羊群就会不断摹仿这个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里淘金。 二、羊群效应的相关故事 有则幽默反映了羊群效应: 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云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已经座无虚席,没有地方落座,于是他灵机一动,喊了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后来的了。这时,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跳去。 笑过之后,聪明的你应该很快就能明白什么是羊群众效应。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

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分析证券市场中的羊群效应

中国证券市场中的羊群效应的行为金融解释 摘要:金融市场中的“羊群行为”是一种特殊的非理性行为,对于市场的稳定性效率有很大的影响,也和金融危机有密切的关系。本文旨在从理论模型对羊群效应形成进行基础分析,接着从行为金融学角度分析国内外证券市场上机构投资者由于信息不完全引起有限合理性行为。进而,发现国外金融市场在进行投资时存在典型的羊群效应;同时对我国机构投资者----投资基金在股票交易中的羊群效应进行研究,发现羊群行为在投资基金之间表现显著。 关键词:羊群效应机构投资者卖出羊群行为度 Abstract:The "herd behavior" in the financial market is a special kind of irrational behavior, has a great influence to the stability of the market efficiency, and the financial crisis also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From theoretical models for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herd behaviour formation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and th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ehavioral finance analysis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on the securities market at home and abroad caused by incomplete information limited rationality. In turn, found that when the market to invest in foreign financial exist typical herd behaviour; To the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investment funds in China studies the herd behavior in stock trading, found that the herd behavior between the investment fund performance significantly. KeyWord: Herd behaviour,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selling herding behavior 引言 凯恩斯在“空中楼阁理论”(1936)[1]中认为证券市场的波动主要决定于投资者心里预期所形成的合力。无法获得基本信息的的交易者,在市场中观察是他们交易行为中的唯一依据,假设其他交易者的行为受到未来市场的利好消息的影响,当投机者看到相当多得交易者购买相同的证券时,他们更倾向于跟风。这些投资者的预期形成依赖于其他交易者的的行为或者预期。这是证券价格的波动不与基本因素相关,而取决于市场的内在动力,当主体行为达到或超过一定数量,就产生羊群效应[2]。证券市场上机构投资者的主要问题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过度度投机的不理性行为。从行为金融学角度分析,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是往往具有时尚与从众心理或回避损失或减少后悔与推卸责任等特点。而机构投资者作为证券市场的中坚作用,其中存在的羊群效应比如我国各基金投资行为中,机构投资者更倾向于投资大市值的蓝筹股,买入卖出的方向十分相像,这种羊群效应与投资者普遍采用的动量交易一起,造成了整个市场的反应过度。 1理论分析 1.1羊群效应的形成 无法获得基本信息的交易投资者从市场中观察,获取观察信息即其他交易者的预期或行

羊群效应

无可奈何“随大流” 从众就是指由于群体的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从而使个人的行为朝着与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标榜自己有个性,但是在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个性去“随大流”,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对任何事情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对于那些自己不太了解,没有把握的事情,我们一般会采取“随大流”的做法。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持某种意见的人数多少是影响从众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人多”本身就是说服力的一个明证,很少有人能够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 压力是从众的另一个决定因素。“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一个团体内,谁做出与众不同的行为,往往会招致“背叛”的嫌疑,会被其他成员孤立,甚至受到严厉的惩罚,因而团体内成员的行为往往都高度一致。 盲从与理性 随着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的发展,经济学家注意到:信息的不对称性和预期的不确定性,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甚大。 他们认为,人类有限的理性,对信号的观测及识别的较差能力都是“羊群效应"产生的根源。“羊群效应”实际上是对个体经济自发性、盲目性以及自然趋势的最真实写照。 在商品经济尚不发达、市场形成的初级阶段,羊群行为是很难避免的。 大多数学者对羊群行为持否定态度,其实,对待羊群行为要辨证地看。由于没有足够的信息或者搜集不到准确的信息,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来选择策略并无大碍,在企业发展初期许多企业和行业在模仿策略下都取得了很大进步。

羊群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信息不完全,由于未来状况的不确定,导致了人们的判断力出了问题,因而才有了从众的盲动性。 正确全面的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在这个时代,信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重视信息收集的企业和个人无异于自取灭亡。 要找到正确的方向,敏锐的判断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很少有人天生就拥有明智和审慎的判断力,实际上,判断力是一种培养出来的思维习惯。因此,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或多或少地掌握这种思维习惯,只要下功夫去认真观察、仔细推理就可以培养出来。 收集信息并敏锐地加以判断,是让人们减少盲从行为,更多地运用自己理性的最好方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