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外造园艺术——浅谈中西古典园林之差异

中外造园艺术——浅谈中西古典园林之差异

中外造园艺术——浅谈中西古典园林之差异
中外造园艺术——浅谈中西古典园林之差异

浅谈中西古典园林之差异

摘要:阐述了中西园林差异之表征, 从历史源头及城市环境等方面, 对其差异的

原因作了分析, 以期中西园林有更好的综合, 从而促进我国现代园林艺术能有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中西古典园林; 差异; 文化传统;审美情趣

园林艺术创作实际上是按一定的功能和审美需要将山水、植物、建筑进行有机组合起来的。世界上古今园林艺术基本上可分为中、西两大类; 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西方园林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 其景特点是整齐、规则、对称、均匀, 常以轴线作引导, 包括树木也都作规则式造型。东方园林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 景观特色表现为不对称均衡, 以曲线作为引导, 成为著称于世的自然式山水园林。中西园林就如同象形的汉字同表音的西方文字一样有着天壤之别。

1 中西园林差异之表征

1.1 造园风格的差异

中国古典园林风格是崇尚自然, 在造园的过程中”自然”一直是中国园林进行艺术创作的最高原则和审美标准。中国古典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为一体, 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 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 力求再现大自然中各种事物、景物的造型和气势。[1]p.56

中国古典园林中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组合的, 均符合自然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布设, 讲究表现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无论是北方御园还是江南私园都很强调顺应自然。颐和园的昆明湖、万寿山, 及其中的二堤、六岛、九桥, 均显得自然和谐, 丝毫没有人工穿凿之感; 而苏州园林中巧妙设置的山水树木、亭台楼阁, 亦显现出浓郁的自然韵味。

西方古典园林表现为一种人工的创造。

园林中所有的景物, 无论是建筑物还是山水树木都有人工穿凿的明显印记, 其楼阁亭台排列整齐, 花木修剪成形, 水源理成喷泉,,一切都很规整。从现象上看, 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 园中虽有许多自然物, 但自然的气韵已不存在。

西方古典园林中最典型的是法国的凡尔赛宫, 园中的王宫、教堂、剧院等都是规整排列, 连柱廊、花坛、草坪、雕像、喷泉等均是秩序分明, 呈现出几何形状, 充分体现了人工改造自然的力量。西方古典园林“不但在布局上是一览无余的,它的意境也是比较粗浅的”。[2]p.33

1.2 总体布局上的差异

中西古典园林的一个区别就在于是突出自然山水还是突出建筑。中国古典园林在总体布局上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园林景观构图主体, 其花木配合山水布置, 园林建筑亦服从于周围的自然环境, 与山水树木相协调, 并作为陪衬、表现或点

缀山水意境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造园要求人工美与自然美的高度统一, 所以, 在园林设计中遵循:“山水为主、建筑是从”的原则。

西方古典园林最具代表性的是法国“规整式园林”,其构图特别强调园林中部的轴线, 园林的花坛、水池、喷泉、雕像、小建筑物、小广场、林荫道和放射形小路都围绕这条中轴线进行布置。同时, 在轴线高处的起点上还布置体量高大且严谨对称的建筑物; 在建筑物前后则是几何造型如地毯般的草坪与树, 它们作为建筑的陪衬, 使主体建筑高大雄伟。可以说, 西方古典园林是以建筑物为中心、以突出主体建筑的原则来构园, 所以西方古典园林越显得只是建筑物的扩大或延伸, 连山水花木也仿佛是建筑的组成部分。[3]p.46-50

1.3 对“园林美”追求的差异

在对园林美的追求上,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是诗情画意和情景交融。它以自然界的山水为蓝本, 借景生情, 托物言志, 从而产生“意境美”。

这种意境美不是简单的再现或模仿自然, 而是在深刻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与典型化的; 它强调的是主、客体之间的情感契合点, 即“畅神”。因此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美不仅表现在园林景物的形、神之上, 更主要的是表现在与游赏者主观的情感相交融的意境之上。

西方古典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轴线引导下作左右前后对称布置, 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成各种规整的几何形状。强调人工美或几何美, 认为人工美高于自然美。[4]这种轴线对称、均衡的布局, 精美的几何式构图, 强烈的韵律节奏感, 都强烈地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彭一刚先生在谈及中西园林的不同美学思想时指出,犹豫对自然美所持的态度不同,反应在造园艺术的追求上便各有侧重。西方造园虽也注重形式,但刻意追求的是形式美:中国造园虽然也注重形式,但倾心追求的却是意境美。西方造园意在悦目,而中国造园意在赏心。[5]

1.4 空间处理手法上的差异

在空间处理上, 中国古典造园“命意在空不在实” , 显现的是活泼、动态、多点透视的空间。中国园林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之有限空间的局限性, 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 它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进行融合和扩展, 利用借景手法把观赏者的目光引向园林之外的景色, 从而突破了有限的空间限定, 达到无限的空间领域。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犹如画幅一样, 集大自然之精美于一园, 在时间和空间的游览路线组织中, 任其高低远近、角度和视点的转变, 都能观赏到如诗似画的园林景观。

而西方古典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 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 其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 空间序列段落分明, 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空间尺度不在于适应自然环境和人们实际活动的需要, 而是着重于强调以建筑实体营造所需的气氛; 它多运用数学和几何学原理来处理空间的形式, 从而产生主次分明、均衡、明晰的空间形态。

2 中西园林艺术风格差异的原因

黑格尔说:“没中艺术作品都属于它的时代和它的名族,各有特殊的环境,依存于特定的历史和它的观念和目的。”[6]H.丹纳称:“有一种‘精神的’气候,就

是分辨所习惯于时代精神,和自然界的气候起同样的作用”。[7]就是在各名族特定的“精神气候”造就了各国园林的内容,形式,结构和艺术手法,从而形成了中西园林迥异的艺术风格。

2.1 造园思想

从老庄哲学开始, 理想失落的士大夫阶层不是顺应外界的变化而积极地调整心理结构, 而是无视外界变化, 在内心里顽强地保持着感情与心理平衡的稳定状态。与这种人生哲学相关的审美情趣, 则是追求一种文人所特有的恬静淡雅。不能时时遨游名山大川, 藏身山林, 便在市井中辟园林, 理水叠石, 作山林之想。园林的创作原则即山水画论中的“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所谓外师造化, 即以自然山水作为创作的楷模; 而中得心源, 则是指并非刻板地照搬照抄自然山水, 而是要经过艺术加工使自然升华。艺术处理上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 进而达到情感、精神的超脱。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基本指导思想“巧于因借,精在体宜”[8]而西方那种“几何审美”“人工美”观在中国古代绘画和园林中几乎是全然不见的, 与之恰成对比的则是倾心于自然美的追求。

在西方,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就认为艺术美来源于数的协调, 不管在什么种类的艺术中, 只要调整好了数量比例, 就能产生出美的效果。16 ~ 17 世纪全欧洲自然科学的进展, 使计算成为理性方法的实质, 几何学是主要的科学。笛卡儿认为, 艺术标准应该是理性的, 完全不依赖于经验、感觉、习惯和口味。艺术中重要的是: 结构要像数学一样清晰和明

确, 要合乎逻辑。此时的封建君权也在各艺术领域内建立了严格的规范, 以便于控制艺术, 颂扬强大的专制政体。他们所制定的绝对的艺术规则和标准就是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 以代替直接的感性的审美经验, 用数字来计算美, 力图从中找出最美的线型和比例, 并且企图用数学公式表现出来。在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 西方园林追求传达一种秩序和控制的意识, 有时与园林之外自然界那明显的“杂乱无序”或“难以驾驭”形成对照; 时与园林之外城镇或都市的骚乱相关联; 有时则与同花园相接的住宅生活的繁忙和紧张有关。这就是规则式花园的由来。[9]P.184通常, 这类园林可包含花木、喷泉、精心制作的雕塑等要素, 以传述一种快乐、华美或奢侈的附加意识, 与环境特征——自然界、城市或家庭形成对照。路易十四( 1680 年) 的园林中有一种对规整性的极度要求, 20 世纪的“波兰次曼”园林中则有对华美的强求。

2.2 造园材料

由于造园艺术的全部内容是靠物质材料( 自然材料和人工材料) 来体现的, 是一种物化了的艺术形式, 因而, 中、西方造园艺术的差异比之其他艺术门类无疑会有更多的更直接的物质方面的原因。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有众多的名山, 这是造园家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中国也是盛产石材的国家, 造园家利用不同形状、色彩、纹理、质感的天然石, 在园林中塑造成具有峰、岩、壑、洞和风格各异的假山, 唤起人们对于崇山峻岭的联想, 使人们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群山之中。因而, 假山成为中国古代园林中最富表现力和最有特点的形象。西方的自然地理条件则为西方规则式园林的起源提供了造园的物质基础。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公元前3000 多年, 古埃及在北非建立奴隶制国家。尼罗河沃土冲积, 适宜于农事耕作, 但国土的其余部分都是沙漠地带。对于沙漠居民来说, 在一片炎热荒漠的环境里有水和遮荫树木的“绿洲”乃是最可珍贵的地方,

因此, 古埃及人的园林即以“绿洲”作为摹拟的对象。尼罗河每年泛滥, 退水之后需要丈量耕地因而发展了几何学。于是, 古埃人也把几何的概念用之于园林设计。水渠和水池的形状方整规则, 房屋和树木亦按几何规矩加以安排,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规整式园林。

2.3 建筑物在园林中的地位

在法国, 建筑统率着园林。不但建筑物在布局里占着主导地位, 而且它迫使园林服从建筑的构图原则, 使它“建筑化”。黑格尔在阐述西方古典园林时说: “..最彻底地运用建筑原则于园林艺术的是法国的园子, 它们照例接近高大的宫殿, 树木是栽成有规律的行列, 形成林荫大道, 修剪得很整齐, 围墙也是用修剪整齐的篱笆来造成的。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为一座露天的广厦”。[10]P.103-105我们从中可以看出, 西方古典园林无论在情趣上或是构图上和其他各类建筑所遵循的都是同一个原则。不但花园, 甚至连林园都建筑化了, 道路、水池和小建筑物把几何格律带进了林园。在花园里, 人们并不欣赏树木花草本身的美, 它们只不过是有各种颜色和表质的材料, 用来铺砌成平面的图案, 或者修剪成圆锥形、长方形、球形等等绿色的几何体。花园的美, 是这种图案和几何体的建筑美。在中国, 建筑并不一定统率园林, 尽管江南私家园林中建筑物占有较大的比重, 但在园林里面, 还是园林构图规则统率着建筑, 建筑物只起点缀风景, 或供游客驻足赏景、小憩娱乐之用; 自然本身还随着湖石、竹树、流水等等渗透到建筑物里去, 迫使建筑“园林化”,随高就低, 打散体形, 并且向自然敞开。人们欣赏的是树木花草本身的美, 不但欣赏它们的自然形态, 还欣赏它们的生命和“人格”。[11]

3 结语

中西园林尽管由于各自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类型, 但它们都是世界园林文化的一部分, 它们都具有园林艺术的共同特征。

中西虽然空间距离遥远, 文化背景迥异, 园林形式千姿百态但造园的目的却是一致的, 就是为了补偿现实生活境域的某些不足, 满足人类自身心理和生理的需要。通过研究二者的共性和差异, 通过对中西园林艺术各自个性的比较研究, 更好地把握园林艺术的共性, 使它们互相取长补短, 以使中西方园林艺术存在更多方面的综合。

参考文献

[1] 顾晓菁.中西园林艺术的比较[J] .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1, ( 3) : 81-90.

[2] 陈志华.外国造园艺术[M] .郑州;河南科学技出版社,2001.P33

[3] 郭昊羽.中英自然风格园林艺术比较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1,(3):46-50.

[4] Zhou Wuzh ong . Comparat 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lassical Gardening Art s [Z] . XXIII Internat ional Hor ticultural Congres s , Fir enze ( Italy ) , Augu st 27- September 1 , 1990 .

[5] 彭一刚.感悟与探寻[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4.

[6] 黑格尔.美国(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7] H.丹纳著,张伟译.艺术哲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8] (明)计成(原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M].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5.

[9]周武忠.寻求伊甸园[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10]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 第三卷上册)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1]周武忠.中西古典园林艺术风格比较[J].江苏南京:东南大学旅游学系,210096.

园林艺术鉴赏论文

园林艺术在中国 ——以拙政园为例浅析意境的组织规律 摘要: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造园者通过借物言志的手法将风、雨、月等自然景物收入园中,为园所用。将各个景语串联表达出个人的思想,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形成的游园线路,使得游览者在游园过程中达到身心上的愉悦以及精神上的升华。 关键词:拙政园、意境、组织规律、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18世纪英国宫廷建筑师威廉姆·钱伯斯说:“中国花园的实际设计原则,在于创造各种各样的景,以适应理智的或感情的享受的各种各样的目的。”这句话指明了中国古典园林就是以抒情言志为其艺术内容,用山水石头花木、亭台楼阁的艺术形式来加以表现的,此之为追求意境。而意境的组织则能使游览者感受到造园者的思想,更好的理解造园者的主观情思。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追求意境 (一)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美学范畴。简单来说,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所谓的园林意境,则是通过园景形象所反映出来的情意,使游览者触景生情并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叶朗认为:明清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是园林意境的创作和欣赏[1]。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一说在园林艺术、园林美学中得到了独特的体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意境”的内涵在园林艺术中的显现比在其他艺术门类更为清晰突出,也更容易把握。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同意境的实质一样,是园主内省和外观的统一,是园主的主观情思和客观的景物融为一体。拙政园就是反映了王献臣的思想感情,他为人处世的准则、他的爱好、趣味等。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就是园林艺术体现出的思想感情与园景内在本质的统一的联系。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本质就是意和境的契合。 (二)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 不论是描写山水还是乡村田园,都要符合一定的自然规律,符合自然界各种景物的构成

中西绘画艺术风格差异文化基因分析

摘要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及实践活动的产物,具有传承、创造和发展的特征,而绘画艺术是一种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文化的产物与载体。 本文首先梳理了中西绘画艺术在风格上存在的差异,其次分析导致绘画艺术风格差异的文化基因,最后提出通过跨国交流与融合来减小中外文化艺术隔阂,从而顺应全球化思潮发展趋势。 关键词绘画艺术;国画;油画;文化基因中国传统文化是来自于古代中原地区的华夏文明,形成了由语言、风俗、艺术、信仰、伦理、价值观等组成的文化体系。 西方文化主要指欧洲的基督教文明,其在工业革命之后变得强势,逐步向全球各个角落扩张,并在近现代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过持久的碰撞与交流,但并未实现深度融合,尤其表现在绘画艺术方面,两种绘画风格的差异性远大于共性。 一、中西绘画艺术风格的差异中国的绘画艺术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与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价值观和艺术方法相联系。 虽然西方绘画更接近现代艺术,但其本质上是以欧洲文化为底蕴,是世界文化艺术的一个子类别,与中国绘画艺术的风格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思维方式与审美国画的思维方式重视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怀,对于物象表面的描绘以抽象为主,追求神似韵味意境,在布局上以中庸和谐和儒雅等思想为指导。

如元代名画《富春山居图》全篇写景,深层次的主题是反映作者的人生态度、精神追求和哲学思想,甚至有政治上的诉求与流露。 西方油画的思维方式同样是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但更重视对物象表面的描写,追求真实的视觉效果。 如法国画家米勒的《拾穗者》,描述的是19世纪中期西欧农村的秋季实景,主题是通过画面直接表现当时农民生活的艰辛与困苦。 另外,中西方审美观和认知系统不同,导致绘画审美的差异,既表现在作品创作方面,也表现在对作品的鉴赏方面。 二艺术表现力国画以毛笔、墨水、矿物颜料、植物颜料等为基本工具,线条和笔法等艺术表现力突出。 古典水墨画运用简捷的线条和笔法,素雅而单一地着色,却能表现出丰富的人文气息,配以诗歌、书法、印章,让作者内心的诗情画意跃然于纸上,从而含蓄地表达情感,不刻意强调个性与自我。 西方油画使用的工具比国画复杂,特别是在颜料运用上,五颜六色、色彩斑斓是油画的基本元素,光度、色度、明暗度、冷暖度、表面塑造和板块构造等烘托主题内容。 油画通过多维度、多层次对比,表现物象的真实与形象,能直接反映作者追求的艺术表现力和个性特征。 三创作理念与方法在创作理念上,西方传统油画根植于雕塑和建筑,而我国传统国画根植于文学和书法。 油画追求的是真实感和工艺性,如立体效果、空间效果和符合科学原理等是油画创作的指导思想;国画追求的是意境美、韵味美和形

中西方艺术差异对比

中西方艺术差异对比 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美学的产生都是来源于社会,美学的发展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思想和科技的发展而发展。而由于思想、宗教信仰、地域差距、生产方式以及政体的区别,产生了绚烂多样的中西方文化,共同编织着人类艺术文明的宝库。 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的发展与演变都犹如灿烂的星河,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却各成一体。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有很多,民族发展脉络、地形地势、自然环境、社会体制等等,但这些依然是表面因素。深层次上讲,这取决于不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宗教信仰,形成了不同的审美。整体上看,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主要存在以下差别。 中国艺术绘画重在写意,包括意象、留白,绘画艺术中的事物并没有科学的标准,而是受人文思想的影响,写的是意境、境界,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西洋艺术绘画,追求造型的准确,强调透视、色彩的真实形象,是一种写实的艺术表现。 齐白石虾图,是中国水墨画写意之经典。重在画虾,却未画水,墨迹间的留白,给人以充分的想象,衬托出虾在水中欲动还静栩栩如生的意境。其高超的笔墨技巧,运用宣

纸和墨收放自如,将虾之质感刻画得淋漓尽致。这种水墨渲染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现出艺术家的审美直觉,其“心物统一”的艺术境界与中国长期以来的儒家、道家思想是分不开的。 意大利艺术家达?芬奇作品《最后的晚餐》标志着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创造的成就,作品通过色彩和光的运用,构图和谐生动,画面中人物的面部神态、肢体动作有的惊恐、疑虑,有的愤怒、激动,刻画得惟妙惟肖,真实自然,画面生动,运用宗教题材与宗教文化表现了这一紧张不安的圣餐场面。 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中国自古强调中庸之道,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主张天地和谐。而西方《圣经》中说上帝七天造万物,上帝是神,人类对神充满敬仰与虔诚,而上帝的形象依然是人形。 因此,中国多为山水花鸟画,体现雄伟浩瀚的山河或是秀气灵动的生灵,运用浓、淡、干、湿、焦五墨,勾、皴、擦、点,晕五技,画中的人物通常十分渺小,源于中国强调人与自然的调和,追求和谐之美。 而西方最初以人物为创作对象,以神学和宗教为主题,表现着神对自然的支配和对人的关怀。拉斐尔的《圣母像》虽然已经体现在母爱和人性,但仍是高高在上,充满着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论文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组织规律 ——以拙政园为例 摘要: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造园者通过借物言志的手法将风、雨、月等自然景物收入园中,为园所用。将各个景语串联表达出个人的思想,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形成的游园线路,使得游览者在游园过程中达到身心上的愉悦以及精神上的升华。 关键词:拙政园、意境、组织规律、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18世纪英国宫廷建筑师威廉姆·钱伯斯说:“中国花园的实际设计原则,在于创造各种各样的景,以适应理智的或感情的享受的各种各样的目的。”这句话指明了中国古典园林就是以抒情言志为其艺术内容,用山水石头花木、亭台楼阁的艺术形式来加以表现的,此之为追求意境。而意境的组织则能使游览者感受到造园者的思想,更好的理解造园者的主观情思。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追求意境 (一)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美学范畴。简单来说,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所谓的园林意境,则是通过园景形象所反映出来的情意,使游览者触景生情并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叶朗认为:明清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是园林意境的创作和欣赏[1]。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一说在园林艺术、园林美学中得到了独特的体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意境”的内涵在园林艺术中的显现比在其他艺术门类更为清晰突出,也更容易把握。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同意境的实质一样,是园主内省和外观的统一,是园主的主观情思和客观的景物融为一体。拙政园就是反映了王献臣的思想感情,他为人处世的准则、他的爱好、趣味等。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就是园林艺术体现出的思想感情与园景内在本质的统一的联系。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本质就是意和境的契合。 (二)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 不论是描写山水还是乡村田园,都要符合一定的自然规律,符合自然界各种景物的构成

古典园林艺术赏析——苏州拙政园

A大学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论文题目苏州拙政园浅析 学号 姓名 联系方式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学年学期 年月日 拙政园位于古城苏州的东北隅,就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与北京颐与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合称中国古典四大园林。拙政园就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就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塑、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作为江南园林的代表,拙政园以水见长,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汉族水乡特色。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拙政园的一草一木、一池一塘、一厅一屋,每一处景观与设计,都就是历任主人营建、积累的结果。可以说,数百年来拙政园虽然经历了不同的设计者与维护者,但不同时期拙政园的主人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宗旨与目标,即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创造、利用、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力图营造、维护一个最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接下来,我从园林构建的山水、地形、植物与建筑四个方面来浅赏一下这一古典名园。 拙政园在开始营建时,由当时的大家文征明主持设计。文征明的总体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概括为因地制宜、法乎自然。拙政园所在地原本就是一块地势低洼之地,因排水不畅,多积水,单纯从造园角度瞧,这块地非理想之选。考虑到苏州地区地下水丰富,地势 低下利于开池引水,文 征明非但没有对这块 低洼之地大动干戈如 填土等,反而巧妙地以

水造景,以水彰景,以水联景,以水为主线设景布点,将31处景点尽数囊括其中。此后描摹诸景点时即以水为脉络,如“循水而西”、“至就是水曲折而北”、“水尽,别疏小沼”、“又前循水而东”、“至就是水曲折而南”、“至就是伏流而南”,总之,“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如此,将拙政园内的景点串成一体。时至今日,拙政园仍然“以形状富有变化的水池串连各景区,成为既有主次、又有变化的统一体”。如中部水面,被池中二岛及房屋、曲桥、花木分割为几部分后,显得水面流通环回,空间层次丰富,景物立体深远。除主池外,还以支流、水廊萦回于亭馆山林之间,一些水池内还挖有一定深度的水井,与地下水相通,水堪称拙政园的灵魂与纽带。大面积水面可以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再加上相对稀疏的亭榭小筑的点缀,行走其中,不但可以感觉到浓厚的江南水乡气息,更容易体会一种疏朗、雅致、天然的风光。 在植物方面,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著称,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园中景观很多取自植物题材,如桃花片,“夹岸植桃,花时望若红霞”;竹涧,“夹涧美竹千挺”,“境特幽回”;瑶圃百本,花时灿若瑶华。”归田园居也就是丛桂参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藓然”。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兰如雪。杏花盛 开,“遮映落霞迷涧 壑”。秋日之木芙蓉, 如锦帐重叠。冬日老 梅偃仰屈曲,独傲冰 霜。盈步园中,泛红 轩、至梅亭、竹香廊、 竹邮、紫藤坞、夺花 漳涧等景观无一不让 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各种花木植物,都非长于帝苑深处的奇花异葩,都就是就地取材的普通花木罢了,但就就是这些普通花木,经过不同品种的互相搭配,再与园内的地形、水流、建筑相互呼应,就很容易地在闹市之中隔出了一方山林野趣之地。山水今天的拙政园仍以“林木绝胜”著称,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百分之八十就是以植物为主景的景观,如远香堂、荷风四面亭的荷(“香远益清”,“荷风来四面”);

中西艺术文化的差异与比较

中西绘画的差异与比较 人类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东方绘画与西方绘画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性构成了世界艺术的两大板块,体现出了广泛、全面、深刻的人类精神面貌。这些相似与差异之处的研究对我们今后开拓美术创新的研究发展之路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首先,中西绘画源于各自民族古代的哲学观念和审美理念。在西方早期的哲学中注重思维理性,表现为“贵解不贵悟”,她强调理解、思辨,主张审美主体要注重自身的逻辑性、严密性和完整性思维体验,因而西方的逻辑学比较发达。而中国古代的审美思维方式注重实用理性,表现为“贵悟不贵解”的思维特性。她强调审美主体在“悟”(主体与客体)中体验美、创造美,在“心与物会”“神与象交”“情与景合”的交融状态中将作为主体的人消融在自然里,在“空灵”“虚静”“品味”中走进自然对象,以体悟自身,体悟社会。 在欧洲中世纪末期就有一些不甚有名的画家表现的祭坛画,画基督教的圣像和圣经故事,在表现手法上近于中国绘画中的工笔画,其特点是追求二维空间的表现方式,并重视以线造型而非体面造型手法。这不能不说是美之表现的一种巧合,也体现出中西方人类文明的共同点。其次,在中西山水、风景画的表现中更加体现出了主观表现和客观表现态度的不同。中国山水画作者更关心的是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用心灵的状态表达物象、表达空间的远近关系。即在一个画面上表现出各种时间,各个角度看到的物象。西方绘画强调在特定视点中所看到的客观物象,即“焦点透视”下物象的远近变化。通过对特定时间、地点、光线等的客观表现达到感觉真实的空间感,如荷兰画家雷斯达尔的《埃克河边的磨坊》。但是,中西绘画对空间感受的表现是一致的。 在现代美术的发展中,中西绘画的差异依然存在但更是有着许多相同之处。首先,在工具材料的使用上依然不同,中国绘画以线为主的造型手法依然明显,用笔、用墨挥洒的韵味依然神奇。而西方绘画的油画颜料依旧具有写实造型、精细刻画的强大优势,以明暗色彩为主的造型手法也更加强化;相同的是在中国绘画中有越来越多的画家吸收了西方绘画中结构、色彩、明暗等表现的优点,丰富发展了中国绘画,并在内容表现上也吸收了西方绘画的形式。如徐悲鸿的《愚公移山》一作,他将西方绘画中裸体表现人物的手法和明暗色彩、结构体积的表现方法都应用在了中国人物画上,使中国的人物画以新的面貌出现,扭转了以往中国人物画的柔媚与纤弱,寄寓着时代的哲理与情思,创立出了一种有中国风韵的融合型国画。另外,还有不少中国画家前赴后继,在中西艺术融合之路上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各有侧重突破。 在西方现代绘画中,吸收东方绘画艺术之精华的作品也是很多的。西方现代绘画大师毕加索曾在会见中国书画家张大千时说:“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你们中国人有艺术”。毕加索等一些西方艺术大师对东方艺术的认识以及在他们的作品中线条形式和主观化情感的表现,足以说明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是可以互为借鉴的。文化交流是双方的,不仅西方会影响东方,东方也会影响西方,其成果是人类所共有。西方现代绘画的多元化发展是在现代绘画之父塞尚主观情感的表现之后发展起来的五彩缤纷的花朵。如:现代派画家达利的作品中的变形、幻觉、离奇魔幻般的组合等等也都是画家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产物。 从中西绘画的发展看,虽然在内容、形式、方法、工具等方面有着诸多差异,但如果以画家的内心看来,其深层审美追求的发展趋势是基本一致的。这种异同将继续发展下去,并在互相的借鉴中会开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究其原因是中国的绘画与中国人文文化直接相关联的书法、文学、音乐、舞蹈等有着内质的联系。中国绘画中的线条造型和中国绘画材料、笔墨宣纸有着巨大的独特性,这种绘画材质的特点便于抒情、能体现韵味,操作快速方便、成本很低,深受广大中国人民的喜爱,具有强盛的生命力。而现代的中国画已经吸收了西方绘画中结构、明暗、色彩表现的优点,使中国画上了一个较高的台阶。正如徐悲鸿提出改革中国画的“改良论”,用“守之”“继之”“改之”去对待民族传统的承继,表明中国画应

我国古典园林赏析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园林就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中国造园艺术,就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与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的。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又多彩多姿,极具艺术魅力,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就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 一、中国古典园林基础知识 中国古典园林大都就是文人、画家与匠人合作的结晶。园林概念首次出现在明代,计成在其造园巨著《园治》一书中所述:“大凡造园,不分市村城郊,地段以僻静为胜……景物可因借随机……”。其意思就是,在一定地段范围内,或对天然山水进行利用改造,或人力兴造山水地貌,结合景载与植载,并安插布局相适宜的建筑,从而构成一个兼具游览、居住、观赏的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有三大要素,即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园路建筑。山就是永恒稳定的象征,大园山大,主山多就是土山,山石用在重点部位称“山骨”;小园山小,可全用山石堆叠;水就是智慧与廉洁的象征,水从山泉流出,通过曲折的溪涧最后汇成大池,成为园林的主体水面。花草树木富有生机,象征着欣欣向荣。花草树木就是自然式的,讲究意境,花木种类的选择都要顺应地形、朝向等自然气候条件与植物的生长习惯,同时特别注意保留原有的古树与植被,使之成为全园植物的骨干。园路建筑讲究“曲径通幽”,建筑分散在自然要素之中,与自然的景物交织在一起。园中的主要建筑往往与主山池相对,自然景色最集中的地方往往有点景与观景的建筑。建筑与园路还起着分隔空间与组织游览路线的作用。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类型 (一)按所有者身份分类 1、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就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瞧来,国家的山河都就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就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与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等。 2、私家园林

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管理文化的比较

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管理文化的比较 不同的文化没有优劣,但是相互之间必有差异。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而西方文化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文化重和谐统一,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 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精神,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人实现人的价值。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精神,激励人们维护整体利益,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中国长期统一与中华文化中刚健自强、以和为贵的基本精神是分不开的。这种精神,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坚持与内部的恶劣势力和外来的侵略压迫作不屈不挠的斗争。 但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明显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轻个体,只强调个人义务和道德人格的独立性,而不重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也带来许多消极的影响,表现在教育领域,只有身份较低的人才去学习自然科学;表现在中国科技领域是导致中国科技的落后。 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得中国管理文化注重讲集中,求统一,以

整体性的宏观管理为主。同时,地理的阻隔,封闭的状态造成了思想上的保守,缺乏挑战意识。但是,疆土的封闭也造就了中国人强大的“向心力”,中国人强烈的民族意识与眷恋国土的情怀,使得我国今日的管理文化也体现出管理文化中的团队精神。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多数为三面或两面临海型,再加上人们对原始土地的开发,使得西方国家对外交通和对内交通都很发达。这样的地理环境下使其更加崇尚管理的精打细作,即所谓的微观管理而不太重视宏观管理。西方国家从其建立之初就有强烈的对外扩张的欲望以及在原始的土地开发上彼此强烈的竞争意识。 以农耕经济为主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平自守的内敛型文化。这种农业文化心态体现在管理文化上有以下特点:首先,等级制度与以民为本相结合。尽管今天的社会制度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是专制主义的管理体制在今天的组织中体现尤为明显,强调绝对服从,抹煞个性、强调统一,忽视下级向上级的反馈。同时,中国农业社会的统治者也较早的认识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贵君轻”等民本主义对中国管理的重要性。这种等级制度与以民为本的制度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构成了中国管理思想的基础。其次,狭义的中庸之道。周而复始的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成了中国人力求稳定、少走极端、和反对冒险的中庸精神。表现在管理上则力求使事物保持稳定、协调、平衡,这就构成了中国管理文化的标准和规范。

最新中西艺术的差异讲课讲稿

中西艺术的差异 1.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古典艺术的差异及根源 总体来说,中国传统艺术是写意的--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的大多是自然在人心里的感受。绘画多写意,音乐重感受,书法写胸臆,舞蹈讲合一;西方古典艺术是写实的--注重的是对自然的重现,反映的大多是自然的真实情况或运行理论。绘画多写实,音乐重和鸣,舞蹈表情绪。而这种区别与中西哲学的差异有关。中国的哲学思想是以中庸谦和为主,把天人合一,物我两忘推向极致;西方哲学主要是来源于希腊的数学和几何的逻辑思维,重视对事物的客观认识,概念化推理演绎剖析事物,推崇物我对立。所以,中国艺术以含蓄的手法来表现自己,西方艺术多以夸张的手法来表现自己。 中西方绘画之差异分析。东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导致了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和以水墨画为代表的中国绘画除在材料及工具的使用上的差异外,在创作方法和审美观念上也存在根本性的不同。西方绘画由于受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摹仿说”的理论影响,故西方绘画一般重形似、重再现、重理性;而整中国画注重的是情感表现,注重“以形写神”,“气韵生动”。创作方法上西方绘画重写实、以块面塑造形体、强调焦点透视;中国绘画重写意、以线造型、追求打破

时空界限的散点透视。此外,中国画讲究将诗、书、画、印有机地组合在一个画面上,从而形成中国画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之差异分析。中西建筑文化的不同,从根本上应理解为中西文化传统的不同。一般认为:中国文化重人,西方文化重物;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西方文化重科学与宗教;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讲究并存与一体性,西方文化重不同时代的独特精神,凸显各种流派的个性特质等等。中西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所蕴涵的建筑特色、艺术形式、发展源流以及人文理念等差异或不同,都能从历代建筑物以及流传下来的建筑学著作中得到印证和反映。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而西方古典建筑的特色则体现了人与自然对立的“人神合一”的宗教观念。这两种观念体现了各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审美价值的差异,衍生出迥异的审美风格。西方从古希腊神庙建筑到古罗马拜占庭建筑、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再到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罗可可建筑、新古典主义建筑,进而到包豪斯开创的现代建筑以及目前正方兴未艾的后现代建筑无一不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通过对比,则显现出强烈的民族性。总的来说,中国传统建筑多以土木结构为主,侧重于空间的群体组合和序列转换,注重环境气氛的营造意境含,追求和谐统一,柔中带刚,表现出强

中西古典园林对比分析

中西古典园林对比分析 2015年6月

前言-------------------------------------------------------------------------------- 一.中西园林历史的传统作用------------------------------------------------------ (一)中西园林差异......................................................................... ................... (二)中西园林形成的过程......................................................................... . 1.中国古典园林形成的原因...................................................................... 2.西方古典园林形成的原因................................................................ 二.中西古典园林的审美思想异同......................................................................... ..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思想......................................................................... ..... 1.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美......................................................................... ... 2.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 (二)西方园林的审美思想........................................................................ 1.西方园林的人工美......................................................................... ........... 2.西方古典园林的形式美........................................................................ 3.西方古典园林的逻辑与清晰的调理美............................................................ 三.中西古典园林的构成手法....................................................................... ......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成手法....................................................................... (二)西方古典园林的构成手法....................................................................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一、中西方言谈的差异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应该到医院看看)。”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因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加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夹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我当猪一样看待。” 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作答。 二、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结果).” 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2.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1)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弱肉强食的

艺术审美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艺术审美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一、审美艺术 “艺术”一词来源于英文“art”,英文“art”又来源于拉丁语的“ars”。技巧、技术、非天然的、人造的就是制作出来的艺术。《2l 世纪大英汉词典》对“art”一词做如下解释:(1)(与自然相对而言的)人工,人为,人的创造力;(2)(工匠的)技术,技能,技艺,技巧;(3)(需要技术、工艺的)行业,职业,手工艺;(4)艺术,文艺(包括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等);(5)美术(尤指绘画、 绘图、版画、雕塑等);(6)L称艺术(作)品;美术(作)品;画,油画,水彩画;雕像,塑像,铸像等;(7)(一门)人文科学;(8)(特殊)本领,方法,诀窍,手腕,手段;(9)广占语学问,知识。可见,艺术是个涵 盖面很广的词语。艺术中的文化因素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和历史、地域、政治、道德、宗教等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带有民族的 差异性。例如在艺术上,中国艺术重主观,西洋艺术重客观;中国人 追求“意”,而西方人讲究“形”;中国艺术体现了“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哲学思想,西方更崇拜人的力量,相信人可以征服一切,在艺术上注重的是人性。 二、差异原因探究 造成中西艺术差异的文化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哲学思想的不同。中国古代哲学主张“天人合一”、“天人合德”,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主 张“以人合天”,一切应顺其自然,强调张扬自然与人的天性,不可 人为强制,反对“以人灭天”。孔孟之道讲究“仁”、“礼”,主要 在自身修养,通过知天、事天,即天人合一。故中国古代生存意识异 常发达,形象思维非常突出,注重直观感觉,不注重对外在世界真理 的认识,而注重人生的感悟和修养。这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视 自然宇宙及赢物皆为有情,即所谓“天地含情,万物化生”,因此, 中国艺术,无论诗词赋画,都强调物我一律的“自然观照”,即以自

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的差异

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的差异 摘要:园林是在一定的空间里依照园林艺术原则,进行创作而形成自然美与人工美相融合的生活境域。本文从三大方面论述了中西方园林艺术的不同及历史上的相互交流与影响,希望对我们有所启发。 关键词:中西;园林艺术;差异;影响 纵观园林的发展史,当今世界园林艺术已形成了三大系统——中国、欧洲和西亚。其中,中国园林代表了东方自然山水式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则是欧洲几何规则式园林的典型代表。本文通过对两者园林艺术的不同特点进行比较和分析,希望对我国当代的园林艺术创作有所启迪,使之更好地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1 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的差异 不同的自然条件和不同的社会背景造就了中西方园林艺术巨大的差异,形成了各自富有民族特色园林艺术。本文主要从以下3 点不同方面加以论述。 1. 1 园林布局的不同 中国园林的布局在整体上是“山水画”式的,以山水为景区的主体,追求的是“林泉之趣”、“田园之乐”,遵循“山水为主,建筑是从”的原则。园林中花木配合山水随意配置,道路回环曲折,穿插于山水之间,使得游览路线复杂多变,通过延伸游览时间来展示各个景区。另外,中国园林的建筑体量以及在景物构成中所占的比重一般都很小,大都从属于自然山水。建筑往往穿插、点缀在自然山水风景之间,达到“依山就势”、“自然天成”的效果,使自然美中融入人工美的气息,增添人们现实生活的情趣。如杭州西湖风景区的建筑尺度,一般都不大。即使有些像灵隐寺等体量较大的建筑,也被有意识地隐藏于山麓林木之中,不让它去与自然风景争主角地位。至于像颐和园万寿山南麓的佛香阁中央建筑群,虽然体量高大,人工气息浓重,但从总体布局上看仍是以自然山水作为园林的主体和中心。它不但没有破坏自然风景的主体,反而丰富了万寿山平淡、呆板的形象,烘托、渲染了皇家园林所需要的艺术气氛。总之,中国园林的整体布局力求景中有景、园中有园、峰回路转、曲折幽深,达到一种含蓄富有韵味的艺术效果。西方园林的布局在整体上则是“几何形”式的,以建筑物为园林文化与历史景区的主体,在构图上特别强调园林的中轴线,花坛、水池、喷泉、雕像、小建筑物、小广场、林荫道和放射形的小路,都围绕这条中轴线进行布置,以突出空间布局来缩短时间流程。在游览路线的安排上,西方园林的游览路线一般都是围绕着园林的中轴线而有规则地向四周扩散,每条路线几乎都是笔直的,而且主次分明,通向中心景区或主景区的路线较宽广、显眼,通向次要景区或小景区的路线则相对狭窄、隐蔽。这样,虽然游览线路众多,但都排列有序、交接规则,游览者一入园后就感到心中有数,能轻易地到达中心景区,对于游览者极为方便,让人在最短的时间内尽量领略整个景区。另外,与中国古典园林重视山水不同,西方古典园林重视建筑物更甚于山水。西方园林的建筑物往往是全园的主体,山水花木则被修整后作为园林的陪衬物,建筑的附属。可以说,西方古典园林是一种建筑物的扩张或延伸,山水花木都成了建筑的组成部分。法国的古典主义园林要算这种西方园林艺术的杰出表现者。例如凡尔赛宫的中心主题是一座主体部分长达707 米的宫殿。它的中心部分就是当年路易十四的卧室,也是全园的核心。在宫殿的两翼,是政府办公处、剧院、教堂

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文化比较

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文化比较 一、文化和中西文化比较概述 在介绍文艺复兴时期中西文化比较之前,先阐述文化与中西文化比较的简单概念:特定文化是特定民族的本质的表现。不同的民族所表现的文化内容是有差异的。“文化”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它是一个民族作为具体的人类所创造出来的,所以文化有类型之分,例如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等等;其次“文化”是在历史上产生的,因此,文化又可以成为传统、现代,所以说特定文化是特定民族的本质的表现。 文化比较就是把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开展文化比较的系统研究。文化比较的前提是文化接触与交流,没有文化的接触,就谈不上文化的比较。从中西文化比较角度看,早在汉代两类文化就有接触,时至元代,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遍游中国,从文化的意味上对中国有了初步了解。在绘画艺术文化中,西方艺术的引入在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绘画出现了第一次的接触。 二、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文化比较 文艺复兴时期在西方是指在古典文化的影响下,艺术和文学等的复兴。它的主要的思想是确立个人精神价值,提倡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最早发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方的艺术表现为:反映世俗的生活为主的艺术家为了正确的表现人体的比例,对解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为了准确的变现空间的结构特征,掌握了严谨的透视画法。出现了绘画艺术和科学相结合的创新手段。 文艺复兴时期相当于中国的明代。在明代时期,由于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中、西两种完全不同观念的艺术在明代擦出了了第一次火花。在艺术上表现为师承古人,以地域实景为绘制对象具有诗意表达艺术家自己的情感。在中国明代艺术表现为:有宫廷美术的再度复兴;有文人派别的持续发展;有世俗文化美术的推进;有西方艺术影响下的美术引进。不同风格形式的表现呈现出绘画艺术的百花齐放,争相斗艳的格局。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最为著名、最有说服力的代表人物——文艺三杰之一的达·芬奇,他的典型代表作品《最后的晚餐》。西方很多的艺术家都曾以不同的手法描绘基督形象,但在达·芬奇的笔下却把基督的形象描绘成为普通的世俗外表。画面上的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面部表情来凸显出其各自不同的内心世界,门徒们表现的心情有的非常愤怒、有的忐忑不安、有的内心充满疑虑、有的表现的极其无辜,门徒们的心情和基督表现出的平静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基督的头部后面展现的是窗外的恬静景象,整个画面的空间感被进一步推后。表现出惟妙惟肖的空间透视技法。

中西方美术的主要差异

中西方美术的主要差异 摘要:美学和哲学有密切关系,中国美学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可以说儒道思想是中国艺术所依存的美学基础。西方受基督教的影响,认为神圣的价值在人和世界之外存在,需要去看,去听。根据基督教义的理解,艺术家对外在美的准确、完美的体现,是想完成对上帝的靠拢,是对上帝的一种贡献。这些美学思想体现在西方不同文化领域,具有不同的美学价值。中西方美学是屹立在世界艺术史上的两坐不同的高峰,他们之间没有根本上的谁高谁低之分,只是由于观念上的不同造成美学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才让我们感受到了不同风格美术带给我们的震撼和美的感受。通过中西方美术在绘画、建筑、园林三个方面的差异,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中西方美术各自的魅力。 关键词:美术差异绘画建筑园林 正文 中西方美术在我认为区别在于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艺术的发展是要有哲学做指导的,西方人考虑问题理性的因素比较多,而中国的艺术人在考虑问题中以人的思想指导比较多.你可以看到,西方的美术作品追求的东西,以最为出名的,大家最熟知的文艺复兴时期为例,印象派的画家们是强调光的表现,是画家对光这种因素的主观和客观的科学分析.莫奈到了晚期甚至逐渐抛开对形的把握而疯狂的追求光的表现,比如他创作的以自家花园为题材的<莲花>系列.而反观中国的绘画,在国画中我们是看到的这种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和解剖是不多的.中国画强调意境,而意境则已经是纯粹的画家意识中的东西了.直到国画大师黄宾弘开始,才逐渐的可以看到他在自己的绘画中开始借鉴西方的一些思想,进行一些方面的结合.但并不是中国的艺术落后于西方的观念,而在于根本的哲学理念不同.不同哲学指导所产生的艺术是不一样的。 中西方美学是屹立在世界艺术史上的两坐不同的高峰,他们之间没有根本上的谁高谁低之分,只是由于观念上的不同造成美学的差异,但这也更好的给了我们多样的选择。我再次选取了三个方面。从绘画、建筑、园林三个方面谈谈中西方美术的差异。 绘画方面的差异 中西方美术的最主要差异就在于透视,这是最根本的,中国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在 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在透视上将焦点(一点)透视与散点(多点)透视结合;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比较客观科学地体现了物体的外观,真实客观是其特点。 绘画风格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同时整个社会所形成的文化底蕴也同时反哺给了绘画。举例来说,从建筑上来说,人文,天气和建筑材料以及建筑工艺都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同样是巴洛克风格,每个地方都有些细微的变化。 西方人文在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波澜起伏,海纳百川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功不在风格多少,而在于这一风气带动了人们的思想,不段的创新;反观中国古代,由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迫使人们在一定框架中,不对君王,只对青山绿水,千年时间造就了中国画的辉煌,但也限制了中国绘画新时代的发展。当

人教版初中美术 《移步换景 别有洞天—中国古典园林欣赏》教案1

《移步换景别有洞天—中国古典园林欣赏》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被誉为“园林之母”,在世界艺术的百花丛中独树一帜。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载体,它不仅客观而又真实的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的不同背景,社会经济兴衰和工程技术的水平,而且特色鲜明的折射出中国人的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蕴涵了儒、释、道等哲学或宗教思想以及山水诗、山水画等传统艺术的影响,凝结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和智慧。可现代的城市提供给我们的是另一种生存环境,学生难以理解古典园林建筑上的巧妙用心,更难体会园林中所追求艺术的审美情趣和文人士大夫“一瓢水一箪食,乐而不改其志”的情怀。因此,教师要准备更多的资料,找一些更直观的展示园林艺术成就的影片资料,通过声音、画面传递更多的信息,让学生充分了解园林艺术的历史、成就、种类、以及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特色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深入的体会园林的意境、园林艺术追求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悠久历史、艺术成就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有所了解。 2、学会运用正确的欣赏方法游览中国古典园林,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继承和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情怀,增强学生保护文物、文化遗产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1、介绍苏州的私家园林的艺术成就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诗情画意。 2、介绍中国皇家园林的典范——颐和园的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 四、教学难点: 1、对建筑艺术的欣赏,最好是实地参观,现在仅凭课文提供的一些图片,难以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学时应想方设法克服这一困难,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效果。 2、如何让学生体会造园艺术中所反映的古人的自然观、人生观、世界观。时过境迁,如今我们的生存环境与古人的生存环境相差太多,又该如何去体会这其中的滋味呢?在教学时应想方设法通过多条渠道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多种形式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有设身

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比较姓名:陈家梅 院系:教育与音乐学院 班级:艺术管理 学号:20111062417

摘要中西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电影的比较分析,可以透视中西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文化中西电影差异 电影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自然反映在他们的电影当中。因此,分析电影是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很好途径。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一中西电影中的宗教差异 基督教是世界最大的宗教之一,公元4世纪时成为罗马帝国的主要教派,中世纪时期欧洲大部分人都成为了基督教徒,同时,基督教也在中东、北非和印度部分地区成为了少数教派。紧接着地理大发现之后,经过传教士的不断传播和殖民扩张,基督教传至美洲、澳洲,而后遍布世界各地。因此,基督教对西方文明的成型有着重大影响作用。 佛教起源于印度,约在公元1世纪开始从古印度经丝绸之路传至中国,并得到了皇室的重视,许多佛经被引入中国,许多印度高僧来华讲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佛教又衍发出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大多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或其它一些哲学思想,渐渐地中国佛教摒弃了那些不适合中国社会的规则与条例,融入了一些新的教义,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并带有自己的特色。佛教对中国人的思想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我们的美学、政治、文学、哲学和医药等方面,当然也影响着我们的电影。 1 基督教对西方电影的影响 基督教三大教义分别是三位一体、原罪与救赎。三位一体就是圣父、圣子与圣灵是上帝的三个不同表现。原罪是人类堕落的结果,人类始祖偷吃禁果的行为通常被认为是原罪的起因,只有上帝的恩赐可以解救堕落的人类。救赎就是上帝和其他一些更高的力量,通过赐予人类永恒的生命或来生,来拯救人类精神上的死亡与终身诅咒。基督教认为人类需要从现状中解脱出来,然而,从长远角度来看,人类要完全得到救赎是不可能的。救赎在基督教中是一个核心教义,意思是只要人们心中有上帝,也终将被上帝所救。 救赎的理念代表着基督教的思想。这种思想无疑也影响着西方电影,不仅反映在宗教电影中,如《约翰福音》、《马太福音》、《最后的诱惑》等,也反映在其它一些电影当中,如《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在信仰缺失的年代里有关救赎的故事,救赎的是信仰,被救赎是希望。救赎是一场战斗,希望对绝望,自由对监禁。这也是人类尊严与人性的斗争。安迪救赎了他的狱友,因为他坚定的信仰是对邪恶与绝望最好的武器。不同于其它的宗教电影,《肖》中的救世主不是上帝,而是希望,被救赎的是自由。在安迪入狱之前,肖申克监狱的条件非常恶劣,犯人毫无人权可言。典狱长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基督,把犯人当作廉价劳动力。安迪入狱之后,这位不满现状的银行家虽无力改变,但他的出现至少给犯人们带来了希望和生命之光。至于安迪,他就是现代版的耶稣。他的受难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