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终)母语在英语学习中的迁移作用

(最终)母语在英语学习中的迁移作用

(最终)母语在英语学习中的迁移作用
(最终)母语在英语学习中的迁移作用

母语在英语学习中的迁移作用

摘要

“迁移”最初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提出,是指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潜意识自动的利用过程。在英语学习中,迁移现象非常广泛。其实无论在语言的形式上还是功能上,母语和英语之间有着许多有趣的相似和迥异之处,作为语言学习者或教育者,只有科学、全而地掌握这些特点,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才能有效地利用正迁移和减少负迁移。文章在强调母语迁移对英语学习必然产生一定影响的同时,对母语迁移现象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正负效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母语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既有负迁移,又有正迁移,本文通过大量实例分析比较母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现象及应对措施,并指出在英语教学中适当进行双语对比,充分利用母语正迁移的效用,努力克服母语负迁移的效用,对英语素质的提高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母语迁移;正迁移;负迁移

Abstract

"Migration," originally proposed by the behaviorist psychologist, refers to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new knowledge, the existing knowledge utilization process automatic subconscious.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the migration phenomenon is very widespread. In fact, whether in form or function of language, between the mother tongue and foreign language has many interesting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t place, as language learners or educators, only science, but a full grasp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Know thyself, know yourself."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reduce the use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migration. Article stressed up migration inevitably have an impact on English learn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migration phenomenon of mother tongue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process positive and negative utility for a more detailed analysis. Native English learning process both negative migration, there are positive transfer, negative transfer paper analyzes the phenomenon is more up on English learning and response measures through numerous examples, noting that in English teaching appropriate bilingual contrast, take advantage of up positive transfer the effectiveness of efforts to overcome negative migration utilit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nglish will have a great role in promoting.

Keywords: Mother Language Transfer; positive transfer; negative transfer

目录

第1章绪论 (4)

1.1语言迁移的概念 (4)

1.2母语对英语学习的迁移形式 (4)

第2章英语学习中母语迁移现象的具体分析 (5)

2.1母语语音迁移分析 (5)

2.2母语语法迁移分析 (5)

2.3母语词义迁移分析 (6)

第3章针对英语学习中迁移现象的策略 (7)

3.1合理利用母语迁移的正效用 (7)

3.2 努力克服母语迁移的负效用 (8)

3.3 转换观念,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母语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10)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第1章绪论

1.1语言迁移的概念

语言迁移是学习外语过程中,作为来源语的母语对作为目标语的外语产生影响即原有语言知识对新语言知识学习产生影响,本来就具备的语言(母语)基础影响另外的一门语言即外语的学习和发展的现象1。

1.2母语对英语学习的迁移形式

在英语学习中,英语学习会产生很多的促进或阻碍的作用,所以对英语学习母语可分为两种,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正迁移是指促进和帮助学习英语的作用,在英语的学习中或多或少的受到母语的影响并借用母语的某些语法语义,而这些语音语法语义又刚好对学习的英语中的语音语法语义有相同之处,这样可以促进对英语的学习。

负迁移是指阻碍学习英语的形式,也即是说母语中的某些语音语法语义的被借用到不符合英语的语音语法语义上去,或者说根本就是套用母语形式成为“母语式的英语”,而该语言的本国人并不能接受这种使用方法2。

1李涛,谭菊华.英语课堂教学中汉语的运用.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

(04).

2杜小红.从母语习得一语习得中的预言输出问题.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3(01).

第2章英语学习中母语迁移现象的具体分析

2.1母语语音迁移分析

①音素上的迁移。

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汉语和英语音素是大致相同的,所以很多汉语

的发音技巧也可以迁移到英语音素的发音。

然而,这两种语言音素的相似性却是一把双刃剑,一些汉语学生的对音素

的把握往往存在误区,完全依靠母语发音规则去拼写英语音素。例如,汉语的“爱”或“阿姨”来读英语的双元音“ai”,以“依”,代替英语元音“i”,

用“门”读“m en”,还有更糟糕的,用拼音字符标记到英文单词来注明读音,这使得母语对英语产生不伦不类的音素转移负面的迁移影响。在另一方面,这

两种语言的发音系统之间的差异有一定的规则,一旦汉语英语学习者通过学习

和大量的实践来掌握这门语言比较这些规则,他将能够快速地调整到正确的英

语音素发音,中文的声母b,P,m ,f,v,d,t,n,l,g,k,h,s, w,n 如果去掉后面的/a/就与英语中的辅音/b/, /P/,/m/,/f/,/v/,/d,/t/,/n/,/l/,/g/,/k/, /h/, /s/,

/w /, /n/的发音非常类似。此规则可以用于对英语学习者提高英语发音,并且

会缩短这两个语言发音之差的正常过程,但在一般情况下,这个过程会很长。

②语调上的迁移。

中英文的语气一般来说有四种,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句和感叹句语气。这四个声调语气的表达也很相似。陈述用降调疑问用升调等等,大多数汉

语学生对这里的理解很轻松,这并不难,这种学习母语的习惯思维和表达能力

的迁移模式发生在了学习英语上,这将产生在英语语调学习的积极向上的转移

作用。

2.2母语语法迁移分析

语法迁移是语言迁移中最显著的部分。初学英语的学习者往往将修辞等语

法结构迁移到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这样就难免会产生很多错误。举一个简单的

例子:我的学生们经常说:“I very like sports.”因为这是严格按照汉语句子

的顺序和结构来组句,副词放在动词前。但在英语中,这句话应该说成“I like sports very much”,修改动词时,副词往往放在动词后,这就是母语语法负

迁移常见的种类,一般语言学家都会强调这种母语负迁移的坏处。那么,是不

是说,语法是绝对没有正迁移呢?当然不是,英语学习者们发现,其实中英文

语法有一个重大的相似之处。那些学习汉语语法优秀学生学习英语的语法,通

常是驾轻就熟,尤其是在“五个基本句”上,我们会发现,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

2.3母语词义迁移分析

在词义迁移上,负迁移是非常突出的表现在,虽然同样的字面意义,但意

义是非常不同的。这将产生在翻译了大量的模糊性。亚历山大是《新概念英语》的作者,在回答书为什么给这本书取这个名字时说:“我首先要说明的是,这

里的concept是指“思维方式”,而不是“概念”。

在英语中,这种消极的迁移现象有很多常见的例子,我们说“黄色(Yellow)”,除了认为是一种颜色外,往往意味着“淫秽,色情”之意,但

在英语中,却没有丁点的这个意思。数据以及信息的综合电话簿的集合称为

“黄页”的说法在英语中也是没有这种表达方式的,然而法国的政府出版物就

叫“yellow book”,难道我们要把其翻译为成”黄色书籍”?正确的翻译应

该是”黄皮书”。还有中文中的”狗”基本都是具有贬义的意思,人们在骂人

时说”看家狗”、“走狗”、“狗急跳墙”等等,在英文中,“ dog”却大有

褒扬之义例如人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在英文中,就是“Love me, love my dog”还有幸运儿在英文中就是“Lucky dog",由此可见,在英文中,“狗”代表的是“忠诚、友谊、亲密”

所以,这种词义的迁移会给我们的阅读理解造成很大的干扰和抑制,只有充分认识这些负迁移,并努力地去避免和克服这些干扰,才会使英语学习畅通。

第3章针对英语学习中迁移现象的策略

3.1合理利用母语迁移的正效用

大家都知道,汉语的英语教学大多是从初中才正式开始学习的,我只想说,这种学习英语方式完全是是成年式的学习。这时候对英语学习已经具备了基于

母语的基础。这种母语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的存在于大脑中。因此,他们在英

语习中不可避免地产生转移的母语。

汉语,英语都是语言,所以两者都会有一些共同点。而这些共同点恰恰能

促进这样的第二语言的学习,这就是迁移积极的影响。事实告诉我们,在一般

情况下,谁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毫无疑问肯定会讲一口流利的汉语;英语书写比

较好看的,他们对中文的书写也比较美观。很难想象,英文写的七扭八歪的一

个人能写出漂亮和有吸引力的汉字,;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汉语来讲吭吭吧吧的

人可以展示出一口流利的英语,有些人做过统计证明高考学生英语成绩和语文

成绩大多都是非常接近的。这说明了母语学习能力和学习英语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此外,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获得了由大量的背景知识,也可以积极地学习

英语贡献。这证明,语言公共性起着明显的积极作用。因此学习英语首先要学

好普通话,道理也在于。在我国南方的大多数学生说普通话不是理想的。平舌

翘舌不分的现象比比皆是,所以学习英语时,他们把它的声音很大的困难。与

此相反,普通话好学生,也比较容易发音,这是母语迁移比较积极的影响。

在另一个方面,一些汉语和英语会有基本相同或比较相似的特点,将在英

语学习语言迁移的正面效用。汉字的四声就如同英语单词重音的四个声调,音

色不准,轻者造成句子的节奏不正常,严重的话也产生别的意思。英国口音也

如此。有汉语特色的四个声调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例子来强调英语单词重音学习。比如,英语中的双重否定结构can not…… without等,学生掌握起来就不感到

困难。因为汉语中双重否定表示肯定的用法也很多。还有一些委婉语的表达诸

如汉语有死、去世等,英语也有died, passed away等等;汉语有怀孕、有喜了等,英语有he pregnant, in the family way等,学生们的知识并不是太难掌握,因为它属于共同点的语言,达迁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正迁移还体现在学习一些单词。英语中有许多英语单词解释,繁琐,不易

理解,还不如用汉语一语道破更加简单明了。一味地用英语讲解,理解其含义

为并不是都容易的。比如单词boy英语解释是a young male person.其中male 又是生词,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再查male又会引出sex; sex也不知道什么意思,那么又有引出female。忙了半天还不知道什么意思。还不如直接说boy就是“男孩”方便快捷。当然,相对来说,比起英语的共同点来说不同点远远多过了共同点。也就是说,汉语的语言迁移负迁移的负面影响往往是很大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在教学和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应努力排除了负迁移的原因。

3.2 努力克服母语迁移的负效用

母语负迁移的主要原因是母语的长期影响造成了与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由于母语知识在我们的脑海中已经根深蒂固,所以当学习一门英语的时候,母语里面有的东西,英语里面没有的东西,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不自觉的加入到英语中的现象,但这往往在学习过程中被无意地忽视了。负迁移现象的负迁移无疑起到了对掌握英语的制约。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很容易犯错误,如学生在使用英语回答是否的问题。因为两种语言的习惯不同,就会产生许多这些方面的问题,英语不论是否同意问者的看法,只要答语本身是肯定的就用Yes;答语本身是否定的,就用No,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英语Yes的意思往往是汉语的“不”、“没有”等;而英语No的意思往往成了汉语的“是的”、“对”等,正好相反,所以学生经常搞错。至于no和not的不同用法,以及部分否定与完全否定的问题汉语学生则更是较难理解和运用。对于英语连词。although(though)和but的用法,学生也经常出错。although( though)和but都是连词,在让步状语从句中两个当中只用其一就已表达了让步含义,更何况一句话中两个分句都用连词则主句何在?而汉语中“虽然”、“但是”两个就可以同时使用。所以学生在用although (though)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时,总是不自觉地后面跟上but。

一些汉语句子不能谓语动词,但在英语没有动词就不叫句子。这种负面的转移也非常容易影响初学者,所以在英语初学者当中经常出现This book very interesting, This driver very careless等类似的无谓语动词的错句。英语冠词,尤其是不定冠词的使用,汉语学生就很不习惯。汉语可以说我是学生,而英语必须说I am a student.书在桌子上,而英语必须说The book is on the desk.而这类句中的a, the学生们就经常漏掉,尤其表现在口语中。

对于英语名词的复数学生使用是很容易犯错误。由于汉语名词复数没有绝

对的要求,有时只是之前可以表示的复数名词修饰语。但英语甚至没有表示修

饰复数名词的意思,就算是前面有了修饰复数的含义,复数名词也还要变为复

数形式。当然,不可数名词除开。就说可数和不可数名词,汉语似乎并不存在

这样的问题名词,而英语这个要求是非常严格的。由于该差异的影响,出现在

这方面差错的学生是很普遍的。连续使用的动词使用现象经常出现在汉语中,

它不需要为每个动词的任何变化。而英语的每个句子是真的只有一个动词。如

果你需要移动甚至一个动词,动词必须使用其他非谓语动词 - 分词,动名词或

不定式来处理。这种句子的结构,学生就很不能理解,这种类型的错误出现也

很多。再加上非谓语动词用,暂且不说学生口头或书面表达中无法正常使用,

往往在这样的选择题考试中,也是经常选错的。其原因是由于由迁移了负面影响。

虽然汉语有间接引语的问题,这在英语语法形式中,似乎是相同的地方。

但它的使用而言构成上比汉语的要求复杂,尤其是动词时态的变化要复杂得多。因为汉语反映在时间状语动词本身是不一样的英语语调或前面辅助要求。所以

学生间接转述汉语声明中子是不困扰即便是几岁儿童也能把转述语中的时间、

人物说清。但是,当学生在应用这样的英语句子的时候,往往错误百出。忘记

改变动词的时态,忘了时间的变化,或将状语的变化,反正就是感到更加困难。

此外,汉语常使用没有主语的结构,而英语句子离不开的主语的。如“下

雨了”、“刮风了”也是常说的表达形式。然而在英语中必须以it作为主语,

主题表达出来。汉语的某人某地有什么,都是一个‘有”字,而英语中说某人

有什么可用have的变化形式,而某地有什么就必须用There he存在句型。这

类问题学生也往往出错。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是错误的。

英语问句,问题是否是特殊或一般的问题,不是汉语情结。英语有使用助

动词do的一般问题;特殊的问题有一个wh-前移的问题,这是汉语的学生比较

难掌握的。如果在疑问句中再加入类似do you think, do you suppose等插入语时,学生就更容易出错。

总之,语言迁移对英语的负效用学习所有的时间施加影响的许多方面。以

上几个例子是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确实应该对英语学习母语的负效用精细,上

面的例子,只能说是面面俱到。由于负效用的迁移如此之大,如此之广,所以

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必须解决这一现象,要合理并充分双语对比,找出差异,使学生在学习英语完全中了解迁移现象。一些母语语言的语法与英语相去甚远,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道为什么,利用好语言的共性优势带来了积极的迁移,

克服语言差异造成的负效用。

3.3 转换观念,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母语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任何语言都有其共性和差异,但差异往往远远超过了它的通用性,汉语也

不例外,上述分析和讨论,就足以证实这一点。因为任何具备母语基础的英语

学习对母语的转移不可避免,而且负迁移远远超过了正负迁移迁移时,为了学

习和利用好一门英语可见,它注定是弱点,利用语言迁移的积极效用,努力克

服其负面影响。要做到这一点,我觉得我们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3.3.1 在英语教学中合理地利用母语的正迁移

很长一段时间总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说“力争用英语思考,试图摆脱母语

思维”。从广义上讲,这种说法确实有道理。但我们进行深入分析,这种说法

实在是有失偏颇。在这种片面的理论的指导下,有很多人甚至盲目的不去强调

利用汉语语言的正迁移进行教学和学习。结果可能不会有很理想的效果。是主

要原因是持这种观点的人没有意识到汉语对英语学习迁移的正面影响,或者说

是过多地关注语言迁移的负效用,总是怕母语对英语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因此

这样做是不值得的,这就好比是投鼠忌器的做法。

其实,英语学习中的迁移现象,既是不可避免的又是非常有用的。无论是

正面影响,或者它的负面影响,只要合理利用,完全可以促进英语学习。例如,准确的翻译,有助于加深对英语的理解,现在大部分的学生做阅读练习,只能

意会,但无法用言语解释,有些选项只能随便猜测回答的段落而具体含义却完

全不知道。这是忽视教学中只有用母语的翻译才能准确的反映对英文阅读的理

解程度。另外我们大部分的一些英文单词的解释书籍往往用名词形式去解释其

动词形式,或解释动词形式用其名词形式;解释其形式副词与形容词形式,或者

用副词来解释形容词形式等等。这实际是用不懂的词来解释不懂的词汇,并不

意味着解释。这种做法似乎是摆脱了母语的束缚,但事实上学习者并没有了解

到一个确切的含义。要知道,国内的英语学习者已经先入为根深蒂固的母语的

前提下对英语进行学习。学习日常生活,工作,多是汉语英语等方面;就算是大

多数的英语教学人员,他们自己实际都还没有摆脱汉语思维的束缚,而盲目地

要求别人去强调了摆脱汉语的思维,这岂不就是掩耳盗铃吗?通过对一些海外

华侨的调查发现,虽然他们讲英语相当不错,但他们也承认,没有摆脱汉语的

思维的。当然,他们的孩子都没有任何汉语人的思维的问题,因为他们出生或

长大,生活在异国他乡,他们也不会说汉语话,这意味着他们的母语不是汉语,而是英语。所以对于母语不是试图摆脱它,而是如何想方设法合理使用。

3.3.2 利用双语对比,排除母语的负效用,努力按照英语的特点去培养英语的运用能力

由于根深蒂固的母语的影响,对于我们这些一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来说,

英语和汉语就应该进行完全双语对比,让学习者对英语学习的句法,语法,词

汇和其他错误不仅要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努力消除母语干扰,扬长避短,掌握好地道的英语。从目前国内的情况,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采用英汉互译,这和出国留学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说在国内英语人才作用的发挥,应该是靠双

语转换进行的。因此,英语教学不应该片面地避免,而应合理利用。应该发挥

其长处,避其短,促进对英语的掌握。这样的学习两种语言无论解释和翻译,

以及自读,学生的语言质量都是全面的,过硬的。

3.3.3 正视母语迁移的负效用,狠抓学生英语学习的微技能训练,促使

学生从学习英语到运用英语的转换

正迁移的积极作用不用再过多的强调,因为学生不会有这方面的困难,

自然会有助于学习英语。对于负效用,教学就必须强调。在经过汉语和英语的

差异点指点,有意要培养学生遏制负效用达到控制英语和汉语相反的这些特点。这需要学生对微技能培训作出更大的努力。对于学生阅读英文的时候单词发音

是正确的,然而语调和句子却是按照汉语习惯来说的,这需要平时的多加克服,使学生达到pronunciation与intonation的协调一致。当然,英语学习者在学习

过程中所造成的许多错误并不是完全由由母语迁移造成的。英语学习和母语一

样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所以除了母语的

影响,学习处理是不可避免的各种其它错误的发生。

结论

由以上的分析可看出,母语的正迁移和负迁移作用在英语学习中是如影随形的不管是英语的学习者,还是教育着,还是研究者,都应该对这些迁移现象引起重视,深入去分析,进行归纳总结,强化正迁移,弱化负迁移。母语迁移现象英语学习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任何视而不见,或试图排除是不可能的;能做的就是利用其积极的影响,克服其消极影响,充分发挥好母语在英语学习中的迁移作用。

参考文献

[1]E11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上海:上海英语教育出版社,1999.

[2]郭铭华.论母语在英语课上的作用[J].英语与英语教学,2002.

[3]贾冠杰.英语教育心理学[M]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4]马建华,苑莉.汉语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母语迁移问题[J].内蒙占

民族大学学报,2006.

[5]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6]徐文丽.中学生英语学习中的语言负迁移现象[J].中小学英语

教学,2005.

[7]阎萍.母语迁移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锦州医学院学报,

2006.

[8]张立坤,鲍德媛.母语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及教学对策[J].河

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

[9]陈月红.母语语法与英语习得[J].英语教学与研究,1998(2).

[10]刁纪田.为翻译法教学正名[J].山西大学学报,1997(1).

[11]戴曼纯.论中介语系统中的接口问题[J].国外英语教学,1998(1).

母语负迁移

由于高中学生已经养成了母语语言行为的习惯,因此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新的语言习惯的形成势必会受到旧的语言习惯的影响,即受到行为主义心理学中迁移规律的约束。一般认为,当母语的某些特征与目的语相类似或一致时,容易产生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亦称干扰(interference),则往往产生于母语与目的语的结构差异,差异越大,干扰也越大。笔者在承认母语对外语学习的正迁移作用的同时,认为学生能够在无意识状态下利用母语迁移的积极作用来促进外语学习,同时还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负迁移上,以期能够唤起教师与学生的注意力,使高中学生在二语习得中把负迁移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一、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分类及表现 (一)语言负迁移 在英语学习中,无论学生讲多么流利的英语,都有一点Chinese accent,不可能像本族语使用者那样讲得纯正地道。究其原因,一旦学习者错过学外语的关键期(一般在十二岁以前),学习外语就不可能像学习母语那样能轻松自然。 首先,从发音学角度看,英语是由肺部气流压缩往外送音,感觉比较浑厚;而汉语则一般从口腔发音,感觉比较柔和。所以,中国人讲英语与外国人比,给人一种软绵绵的感觉,从而带上异国口音的标记。这是一种常见的中介语发音特征的僵化现象,在高中阶段尤为突出。 其次,从语音的语言系统看,英语是一种主要依靠语调来区别字义的“语调语言”(intonationlanguage),而汉语则属于以声调区别字义的“声调语 言”(tonelan guage),这两种语言在音素的数量及其组合方式上相差甚大。第一,英语既有以元音结尾的开音节词,也有以辅音结尾的闭音节词,而汉语的字基本以元音结尾。而学生往往在英语辅音后再加一个元音,于是,work被读成了worker,bet被读成了better。第二,有些英语音素在汉语中根本没有,所以,thank,sing,shy常被读成[senk][sin][sai],特别是方言很重的学生。再者,英语中的辅音簇汉语中没有,汉语辅音之间总会隔着一个元音,因此,在读英语辅音簇时,学生倾向于在中间加一个元音。第三,英语中的失去爆破、辅音浊化、连读、重音等,也往往会令学生犯难,容易导致语音方面的迁移。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负迁移现象研究定稿

二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现象探究 摘要:语言迁移现象指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已掌握的语言知识或技能对目标语言知识或技能所产生的自动的潜意识的影响。目前国内学者大多强调母语对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而忽视了母语的正迁移。本文试图在语言迁移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力求从语音,词汇,句法以及文化方面描述外语学习中母语和目标语间存在的多层次的正、负迁移,并建设性地提出在外语教学中要更多的关注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共性,从而促进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 关键词:语言迁移;普遍语法理论;刺激反应论;对比分析论;语言标记理论;二语习得 一、前言 多年来,语言迁移一直是二语习得及外语教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从心理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角度来看,语言迁移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现象,也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因此不同时期不同研究领域的语言学家给出的定义也不尽相同。Odlin将其定义为母语对目标语影响和母语向目标语的借用,也就是目标语和其它任何已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Schachter则从认知心理学和生成语法角度,把语言迁移看做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制约,即学习者先前所获得的知识都有可能对之后的二语习得产生某种制约,这种制约既是迁移。Faerch和Kasper则重视语言迁移的心理层面,他们认为语言迁移是一种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中介语的被激活而最终掌握目的语。 尽管语言迁移的研究是跨语言间的相互影响,但多数研究还是母语对外语学习或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因此语言迁移常被语言学界解释为“母语迁移”。母语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正迁移即为母语和目标语之间有利于目标语言学习的迁移;反之,由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某种形式和规则上的差异而形成的“干扰”被称为负迁移。任何学习外语的人都易于把母语中的表达运用到目标语学习中来,因此母语负迁移的现象在外语教学中极为常见。 二、语言迁移的理论依据 语言迁移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以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行为主义刺激反应论、对比分析假说理论以及近期的语言标记性理论为依据,先后经历了早期的行为主义母语习惯迁移论、中期的心灵主义最低影响度立场论以及近期的认知学迁移制约论。其具体研究理论依据如下: 1、普遍语法理论 普遍语法理论由Chomsky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法学派所提出,该理论使语言学研究的重点由对语言的描写转向对语言本质的探究。普遍语法理论强调先天的语言机制及语言共同的规律性对语言习得的作用。Chomsky认为,人类最基本的智能要素的语言能力的认知结构是天赋的,人类天生就继承了一套通用的语言参数和原理,控制着人类语言的形成,这就是人类所共享的基本的语言规则(即核心语法)。20世纪90年代关于母语迁移研究的三个理论----最小树理论、弱迁移理论和全迁移理论均都承认了普遍语法对二语习得所产生影响。最小树理论认为从第一语言到二语习得的语言迁移局限在词汇范畴和词汇的线性扩展,初始状态的迁移只包括词汇迁移,不包括任何功能范畴的迁移。弱迁移假设认为词汇和功能范畴及两者的线性扩展都会迁移到二语习得,但与功能范畴相关的,包括屈折变化在内的一些功能作用不能迁移。全迁移假设认为第一语言的全部语法(不包括语音,词汇和词性)是二语习得的初始状态。近年来,很多研究者就普遍语法理论与母语迁移现象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研

母语迁移现象的标记性阐释

母语迁移现象的标记性阐释 摘要:随着母语迁移研究的发展,母语迁移的理论也从最初的行为主义理论发展到认知心理学框架。标记理论运用了新的研究思路来阐释母语迁移现象,能够较好地解释二语习得中的困难并作出相应的预测。 关键词:母语迁移标记理论标记性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search on L1 transfer, the related theories have transformed from behaviorist theory to cognitive theory. Markedness theory explains L1 transfer from a new perspective within cognitive framework. It has strong explanatory power for the difficultie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can help in forecasting the difficulties. Key words: L1 transfer markedness theory markedness 母语迁移是语言习得过程中母语与目标语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对母语迁移的研究一直是二语习得和语言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不同时期母语迁移的研究受到多种不同学科理论的影响,研究范畴得到了很大拓展。人们对母语迁移的认识也更趋理性,不再单纯地将母语迁移视为二语习得的巨大障碍,而认为是二语习得的重要学习策略。近些年来母语迁移的研究发生了认知学的转向,认知学范畴的标记理论对母语迁移的解释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认同。 一.母语迁移理论回顾 母语迁移理论从20世纪上半叶开始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从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对比分析理论,到偏误分析理论,普遍语法理论等,各自都对母语迁移问题有自己的解释,并试图解决母语迁移造成的语言习得中的问题。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语言学习的主要障碍就是母语的干扰。当母语与目的语的作用方式相同或相似时,母语会产生正迁移,会促进二语的习得;当二者作用方式不同时,母语会产生负迁移,导致学习者发生错误,从而产生学习困难。要形成目的语习惯,学习者必须淡化旧的语言习惯,在一种合适的环境中,才能习得新的语言习惯。该理论夸大了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力,后来的研究证实了语间差异不一定导致二语学习困难,语间相似也可能引起二语习得过程中的错误;而且事实表明,学习者并不需要淡化旧的语言习惯才能学好二语。对比分析理论主要通过比较和分析语言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来预测二语习得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困难。这种理论认为语间差异越大,则学习困难越大,错误越多,即语际差异直接导致外语学习困难,且难度与差异度成正比。由于其过于夸大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干扰,并且局限于对语言本身的分析来解释外语学习中的困难和错误,而忽略了语言、认知、情感、社会和文化等各种因素都有可能造成外语学习中的错误,因而它无法解释或解决外语学习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偏误分析理论则认为,研究者应该将重点放在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上,而不是语言本身,该理论认为通过对外语学习者的偏误进行研究就能够找到隐藏在错误后面的学习过程和策略,而忽略了错误产生的社会、认知、文化等因素,在分析方法和研究范畴上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普遍语法理论则从一开始全盘否定母语迁移的作用,又逐渐过渡到研究普遍语法与母语迁移的关系,形成了关于迁移问题的几个假设。但是普遍语法理论立足于

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的正迁移作用 —以《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为例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18, 6(3), 511-515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8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b4556755.html,/journal/ml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bb4556755.html,/10.12677/ml.2018.63059 Positive Transfer of Mother Tongu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 Case Study of Teaching Modern Chinese Ying Sun Xi'a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Received: Aug. 5th, 2018; accepted: Aug. 15th, 2018; published: Aug. 21st, 2018 Abstract Second language study often involves into learner’s original knowledge, with which they can un-derstand and construct a new knowledge. Meanwhile, Chinese students are influenced and limited by the level of their mother tongue in learning English. This thesis carries out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earner’s Chinese proficiency and English learning by the method of the questionnaire, individual interview and translating test. With the software SPSS17.0, this statistics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undamental theories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the level of Chinese proficiency have a positive transfer on learning English.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hat English major should be offered Modern Chinese, for the key role it plays in im-proving the Chinese language culture and the translating ability of the English majors. Keyword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odern Chinese, Positive Transfer, English Learning 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的正迁移作用 —以《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为例 孙颖 西安外事学院,陕西西安 收稿日期:2018年8月5日;录用日期:2018年8月15日;发布日期:2018年8月21日

二语习得中母语的负迁移现象

二语习得中母语的负迁移现象 在跨文化交际和外语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文化负迁移现象。“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对新知识新技能习得和解决新问题的处理所产生的影响。由于各民族的文化不同,语言表达也就存在一定差异。中国大学生在以英语为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 很大程度上受到中文的影响,他们依赖于头脑中固有的知识对目的语的语言现象和语法现象进行推测, 判断和认同。当母语与第二语言的文化相距甚远时, 会产生来自母语的负向迁移,导致误解和交际失误。因此, 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增强文化差异意识, 克服母语文化的负迁移现象, 是外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外语习得中母语文化的负迁移现象 在外语学习的研究中, 从第一语言过渡到第二语言时往往会发生迁移现象。本文试从文化方面探讨外语学习中母语的负迁移现象。 1.汉、英两种语言中的有些比喻修辞的喻意相同, 但喻体完全不一样. 某些词汇或习语的字面意思非常相近,然而, 它们深层的文化内涵和联想意义却差异极大, 一方可能具有褒义, 而在另一方却可能含贬义。如果学习者望文生义, 以母语知识去理解目的语的内容,那么就很容易出现母语的负迁移现象。 例如,在描写过去10年中, 许多电脑商店像“雨后春笋”般的

涌现出来时, 学生按汉语的喻体写成“like bamboo shoots”.但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 在英国没有这种喻体。在表达同样意思时,英国人用“ like mushrooms”。这是因为英国的气候十分适宜蘑菇的生长, 春雨过后, 蘑菇长得遍地都是.。又如, 中国人将身强力壮者比作“牛” , 而英国人却比作“马”(as strong as horse), 这是因为牛在英国的主要用途是食用, 传统上把马作为耕田、运输的工具. 2.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 往往会从语言中体现出来 中国文化比较突出群体意识, 自古以来倡导团队精神, 它的思 维模式是以群体为中心。个人主义被视为这种精神的对立面而被赋予贬义。然而, 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则强调个体意识, “个人主义”是美国化的中心。无论在家庭里或在一个团体里, 个人需求总是摆在第一位。因此, 对他们来说, “个人主义”的精神绝无汉语中的贬义。 例如, 中国学生会写出这样的句子:Individualism among some people is harmful. (一些年轻人中的个人主义是有害的)。中国的英语教师觉得顺理成章, 但外籍教师就会迷惑不解。这就是价值观念的不同所带来的差异。 3.中西方文化在礼貌准则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 中国人的“谦虚”是做人的一种优秀品质, 而英语中的“谦虚”只是减少自夸的一种策略。在交往中, 中国人遵循“自卑

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正负迁移作用

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正负迁移作用 【摘要】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既起着积极的作用,又起着消极的作用;既能帮助第二语言学习者,又能妨碍第二语言学习者。因此,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存在正向迁移,又存在着负向迁移。对此,本文探讨了母语迁移的形式和作用,以及对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正迁移;负迁移;母语;第二语言习得 0 引言 从第二语言习得(SLA)学科史上讲,迁移(transfer)是第一个受到极大关注的习得因素,它由行为主义者提出并逐渐为广大SLA研究者所关注、接受、质疑、批判、重新定位。在现阶段,要想否定母语(即L1)迁移是SL A中的重大影响因素这个地位已经不可能了,突破自身局限性的L1迁移又被学者们在认知框架下重新定位。 “迁移”这一概念来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由Lado在《跨文化语言学》(1957)中提出。在心理学中,“迁移”指的是人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发挥作用的心理过程。Sharwood Smith和Kellerman认为迁移就是一种跨语言的影响(crosslinguisitic influence),是中性理论(theory -neutral),与“干扰(interference)”,“借用(borrowing )”,“回避(avoidance)”等概念并提。Kellerman (1987)认为迁移即“导致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元素合并的程式(processes)”。Odlin 则认为迁移是“由目标语和已经学过的语言之间由于相似或者相异而产生的影响”。 1 母语迁移的表现形式 语言迁移研究发现,语言问的相同和差异会产生母语迁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Odlin): (1)正向迁移。指母语与目的语的相同之处会促进第二语言学习,加速通过中介语中某些发展序列。例如,母语为汉语的人学习英语时,就很容易学会句子的语序“He comes from Beijing”,这是因为,表达同样意义的汉语语序和英语语序相同“他来自北京”。(蒋祖康1999:20) (2)负向迁移。即母语干扰,“主要是由于母语和目的语的某些形式和规则系统不同而被(学习者)误以为相同所致”。(唐承贤1997)母语干扰会导致错误出现,延长学习者犯错误的时问,延缓其通过中介语中某些发展序列的速度。许多实证研究(Ellis 1985:29)表明,母语干扰是第二语言习得中普遍存在的现象。Odlin将负向迁移的结果概括为“过少运用”、“过度运用”、“运用错误”和“误解”。过少运用指学习者很少或根本不使用某一目的语结构,因此又称回避(avoidance)。回避可能是因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某些结构与母语中相对应的结构

国内第二语言习得母语正迁移研究成果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b4556755.html, 国内第二语言习得母语正迁移研究成果综述作者:张湘波 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11期 摘要: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母语正迁移是值得语言教学者加以利用的资源。本文对国内学者近年来母语正迁移的研究现状及成果进行分析,总结了目前研究的语种情况和研究手段,从母语正迁移产生的原因、发生的层面以及教学过程中对母语正迁移的应用策略进行了系统的综述,以便更好地指导第二语言教学者利用母语正迁移进行教学。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母语正迁移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1-0171-02 根据母语迁移对语言学习进度的影响效果,母语迁移可分为两种,即母语的正迁移和母语的负迁移。在传统的语言学思想中,母语的消极干扰将持续伴随着第二语言习得的展开,整个干扰过程体现了母语的负迁移作用。但当母语的某些特征与目的语相类似或完全一致的时候,就会提高语言学习的速度和精度,我们称之为母语正迁移。母语正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这些积极的影响涉及第二语言习得的各个层面。研究母语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正迁移作用,灵活运用母语原有的知识结构,形成一种有益的第二语言教学调节机制,将母语中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为第二语言知识和能力,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国内第二语言习得母语正迁移研究概况 (一)研究的语种情况 国内以第二语言习得母语正迁移为重点的研究成果数量不多,通过中国知网搜索,一共有119篇。其研究的语种情况主要分为以下四种情况:1,汉语母语者学习第二语言;2,非汉语母语者学习汉语;3,非汉语母语者学习汉语以外的第二语言;4,不以某一特定语种情况的综合研究。 由表可见,国内学者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中国学生,研究内容集中在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影响。其他语种情况的研究凤毛麟角,例如:汉语母语者学习英语以外的第二语言、国内少数民族学习第二语言、非汉语母语者学习汉语等,因此,除了汉语母语者学习英文的语种情况外,国内第二语言习得的母语正迁移研究还有很大的待研究领域。 (二)研究手段 通过分析中国知网搜索结果中的119篇文献,其研究手段主要包括实证研究和非实证研究,具体统计情况如表2:

雅思写作中的母语迁移现象

雅思写作中的母语迁移现象北京中雅雅思培训 1. 母语负迁移 迁移(transfer)一般指的是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先学得的知识和经验对后来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迁移分为两种:一种是当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在语素或句法等方面类似或一样,对后者的学习会产生促进作用(正迁移);反之就是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也称做干扰(interference)。在中国考生准备雅思考试的过程中,负迁移主要指的是因汉语与英语属不同的语系,在词汇、句法、思维模式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而在英语学习中,汉语的习惯会自动地首先出现在学习者脑中,潜意识中对英语产生影响,尤其体现在书面产出上。 2.英语写作中的负迁移现象 语言的迁移可体现在目标语言的各个方面,英语写作是语言的具体运用,所以它能体现学习者对词汇、句法、语篇等各个方面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能反映出在这几个方面汉语的负迁移影响。 2.1 在词汇方面 由于历史背景不同,英汉词汇不可能完全对照,所以有些词汇在意义和用法上可能存在差异,这样就可能出现各种现象,如: 冠词缺省:如表达某一类事物时,要么用不定冠词a/an,要么在名词后面加复数形式s/es,但汉语中无些表达,所以学习者往往忘掉。 动词的人称、数和时态和语态的形式等变化形式是汉语中没有的,所以学习者也容易忘记或用错,尤其在图表分析中,时态比较混乱的现象很普遍。议论文中被动语态的表达也是考生不善于运用的一项,过多的主动语态往往削弱文章的正式性。 搭配不当或意义混淆:如“接电话”往往译成receive the call,而正确的表达应为answer the call,“不论文化水平的高低”往往将“education”和“culture”相混。 此外议论文中的“有”除具体的某个人“有”某物以外,基本上都是there be,而不应用have。 助动词will, be going to主观性太强,在雅思的第二篇文章中应多用be to do替换; 而sb. can 多换成there is possibility that…; 至于should, must等情态词也因语气过于强硬而多换成更客观的It is necessary / imperative that sb…。.的表达形式。 2.2 句法迁移 英语中一个有效的句子只能是主语加一个谓语动词,而汉语是一种意合的表达,只要语意相关,逗号可以连接两个单句。这样就造成了写作中常出现碎句和句子粘连现象,如: Mobiles are very popular nowadays. Because they are very convenient。 第二个小句只有从句,不能单独成句。

母语正迁移对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母语正迁移 参考文献 [1]Butzkamm,W.(1993).Psycholinguistic Des Fremds Prachenun Terrichts . Tubingen : Francke. [2]Ellis,H,C,(1965). The transfer of learning . New York : Macrnillan(3). [3]何伟玲(2000), 知识迁移在英语教学中运用管见,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 [4]王大为(2006),马克思恩格斯论语言和思维,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5]习纪田(2001),浅析母语迁移在英语学习中的正负的效用,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 [6]余可佳(1996),《高考英语典型错误例析》。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母语迁移的有关概念及其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迁移是心理学概念,指的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借助已掌握的知识技能从而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伴随产生的现象。从媒介语的角度看,语言迁移通常指的是母语迁移现象。H. Ellis(1965)把迁移定义为“对任务A的学习会影响任务B 的学习的一种假设。母语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当母语和目标语存在语言共性时,母语就会对目标语的学习产生促进作用,即正迁移;而当母语和目标语存在差异时,母语就会对目标语的学习产生阻碍作用,即负迁移。小学阶段是学习者学习外语的初级阶段,在这个学习阶段中,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母语基础,形成了一定的母语思维习惯和语言知识系统,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另一门语言总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母语的语音、词汇、语义、语法等方面知识的影响,正如马克思曾说的,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王大为,2006)。即使在英语课堂上不讲中文,学生仍会自然而然地运用母语思维习惯进行理解外语。德国教授Butzkamm(1993)说到:“母语并不是一件走进外语课堂就可以随意脱掉的外套。此与其强行将母语置于英语课堂之外,还不如保留而合理利用,充分发挥母语的正迁移作用以促进英语课堂教学的进行。 三.母语正迁移对英语教学的作用。 学生在英语教学课堂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母语的影响,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母语负向迁移

Corresponding author: Fran?ois Grosjean, Université de Neuchatel, Ave. du Premier-Mars 26, 2000 Neuchatel, Switzerland Email: francois.grosjean@unine.ch Articl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ism 16(1) 11 –21? The Author(s) 2011Reprints and permission: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b4556755.html,/journalsPermissions.nav DOI: 10.1177/https://www.wendangku.net/doc/bb4556755.html, An attempt to isolate, and then differentiate, transfer and interference Fran?ois Grosjean University of Neuchatel, Switzerland Abstract Transfer/interference has a long history in bilingualism research with moments of clear interest and moments of disregard. We are currently entering a period of renewed interest. In the first part of this article, it is argued that the only way to isolate transfer/interference from other contact phenomena such as code-switching and borrowing is to put bilingual speakers in a strictly monolingual language mode. In the second part, an attempt is made to differentiate between static and dynamic transfer/interference. It is suggested that we use the term ‘transfer’ for static phenomena which reflect permanent traces of one language (La) on the other (Lb), and that we use the term ‘interference’ for dynamic phenomena which are elements of the other language(s) which slip into the output of the language being spoken or written. According to this view, interferences are linked to processing. A way of differentiating empirically between transfer and interference is described. It is a byproduct of a study conducted at the University of Neuchatel which was aimed at getting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restructuring in an L1, based on the long- term influence of an L2. In the third part of the article, two other studies are described which examined the comprehension of speech containing transfers/interferences. Keywords contact phenomena, interference, language mode, psycholinguistics, transfer Transfer/interference has a long history in bilingualism research with moments of clear interest and moments of disregard. We are currently entering a period of renewed interest and hopefully we now have the right tools in linguistics and psycholinguistics to make some headway in understand-ing the phenomenon. In this article, I first argue that the only way to isolate transfer/interference from other contact phenomena such as code-switching and borrowing is to put bilingual speakers in a strictly monolingual language mode when they are either speaking or writing. This is far more difficult than one imagines as bilinguals in controlled studies invariably activate their two, or more, languages whereas they do not always do so in normal interactions. In the second part of the article,

(最终)母语在英语学习中的迁移作用

母语在英语学习中的迁移作用 摘要 “迁移”最初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提出,是指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潜意识自动的利用过程。在英语学习中,迁移现象非常广泛。其实无论在语言的形式上还是功能上,母语和英语之间有着许多有趣的相似和迥异之处,作为语言学习者或教育者,只有科学、全而地掌握这些特点,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才能有效地利用正迁移和减少负迁移。文章在强调母语迁移对英语学习必然产生一定影响的同时,对母语迁移现象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正负效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母语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既有负迁移,又有正迁移,本文通过大量实例分析比较母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现象及应对措施,并指出在英语教学中适当进行双语对比,充分利用母语正迁移的效用,努力克服母语负迁移的效用,对英语素质的提高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母语迁移;正迁移;负迁移

Abstract "Migration," originally proposed by the behaviorist psychologist, refers to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new knowledge, the existing knowledge utilization process automatic subconscious.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the migration phenomenon is very widespread. In fact, whether in form or function of language, between the mother tongue and foreign language has many interesting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t place, as language learners or educators, only science, but a full grasp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Know thyself, know yourself."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reduce the use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migration. Article stressed up migration inevitably have an impact on English learn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migration phenomenon of mother tongue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process positive and negative utility for a more detailed analysis. Native English learning process both negative migration, there are positive transfer, negative transfer paper analyzes the phenomenon is more up on English learning and response measures through numerous examples, noting that in English teaching appropriate bilingual contrast, take advantage of up positive transfer the effectiveness of efforts to overcome negative migration utilit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nglish will have a great role in promoting. Keywords: Mother Language Transfer; positive transfer; negative transfer

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

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 ——浅析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摘要]中介语是对第二语言习得者使用目的语时所产生的不完全正确的语言系统的描述。中介语的形成与母语的负迁移有很大的关系。就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而言,汉语的语音、语调、用词和语法结构与英语的不同会产生负迁移,对学习者产生影响。只有把握好母语对目的语的迁移作用,才能趋利弊害,更好的掌握目的语。 关键字:汉语母语英语中介语目的语负迁移 中介语(Interlanguage)又称过渡语,其概念最早是由塞林格提出的,该词一直以来是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中介语既不是母语也不是目的语,而是一种过渡语,是学习者在学习新语言时创造性使用的一种语言,它是一个动态的语言系统,是对第二语言习得者使用目的语时所产生的不完全正确的语言系统的描述。内姆塞尔(William Nemser)把中介语这一独特的语言系统称为“近似系统”(approximative systems)或“学习者的语言”(learner’s language)等。 迁移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意思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学习方法和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而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用母语规则将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对目的语知识和技能的习得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如果这一迁移对目的语的学习产生促进作用,那么即是积极的影响,称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如果这一迁移对目的语的学习产生干扰、消极的影响,称为“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在国内,我们学生处在汉语的大环境下,几乎时时处处被汉语的声音和文字包围,眼中看到的、耳中听到的、口中说出的、甚至脑中思维的都是汉语,即使在学习英语,那也是用汉语的表达方式,用汉语思维。多数英语学习者都是在通过母语条件下所获得的整个知识系统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来学习英语,而母语学习所固有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是根深蒂固的,不可避免地影响英语学习。随着改革开放越向纵深发展,英语的社会功能和意义越为人所认识,学生们通过书籍、电视、电影等渠道接触英语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但是,这些并不可能改变汉语大环境的影响。由于母语和目的之间各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且学习者缺乏充足的模仿条件,导致汉语对英语的负迁移现象

初中英语教学中母语的正迁移与负迁移

初中英语教学中母语的正迁移与负迁移 【内容摘要】在语言学习当中,学习者在最初学习阶段所惯常遇到的问题便是语言迁移问题。原因在于,学习者在学习新的语言时,极易将其母语知识不自觉的代入其外语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母语语言习惯的直接影响之下,学习者惯常会出现母语正迁移与负迁移现象。本文将对此展开研究。 【关键词】初中英语母语迁移正迁移负迁移 一、初中英语学习中的母语正迁移 1.英语词汇学习过程中的正向迁移 任何语言的习得均是以扎实的词汇量掌握为基础。初中英语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英语词汇掌握水平提出明确要求,是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关键内容。通常而言,学生对英语词汇的习得一般均由发音着手,在掌握词汇正确发音后,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词汇释义以及词汇用法讲解。按照对多数语言词汇的同质性分析能够看出,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母语的正向迁移效用能够强化学生对词汇的识记水平。如英语中的一些音译外来词就是根据相同的发音迁移而来的:Coke即为汉语中的“可口可乐”,chocolate即为“巧克力”,而vitamin为汉语中的“维他命”,montage则为汉语中的“蒙太奇”等。在对前述英语词汇进行识记的过程中,考虑到汉

语发音同词汇的英语发音近似,因此教师能够带领学生通过发音中的正向迁移实现对这些词汇的识记,从而使学生的英语词汇记忆效率有效提升。 2.英语语法学习过程中的正向迁移 从初中英语语法教学内容看,英语语法同汉语语法具备一定近似之处,因而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应当借助对英语语法规律同汉语语法规律的对比,并藉由二者的近似之处带领学生实现正向迁移,进而使学生的英语语法学习效率得以提升。从日常英语教学角度看,此种模式能够有效的强化学生对英语语法知识的领会与认知,使学生提升英语语法的实际应用能力。如在简单句的基本结构上,汉语中的“单句”和“复句”对应着英语中的“分句”和“句子”,两者在语言结构的组成上有极大的相同之处。如英语句子:The good news made Mr. Green excited.这一句子的结构即和汉语中的“主语+谓语+宾语+补语”的句子结构大致相同。有鉴于此,初中英语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句型翻译练习时,能够使学生在掌握词汇含义与正确用法的情况下,借助其所掌握的汉语句式结构加以推导,进而使其英语句型翻译的信度提升。 二、初中英语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 同汉语相比,英语在句型、时态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区别。有鉴于此,作为汉语为母语背景的初中生而言,其难

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分析

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分析 摘要: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表明, 母语迁移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将影响到对第二语言的音位、词汇、词法、句法和语篇等各个子系统的学习。本文将回顾语言迁移的研究的发展过程及现状,并联系具体的中国学生写作中的问题为例,分析语言迁移在二语习得中所起的作用。通过上诉问题提出作为教师在英语教学工作中所应采取的策略及方法。对今后的外语教学能够正确的认识语言迁移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及影响,利用正迁移并尽量避免负迁移,使得外语学习能够提高效率,取得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母语迁移外语教学 一、引言 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处在母语为汉语的情况下来进行第二外语的学习,大部分都是继掌握了母语之后进行的,那么两种语言之间势必会产生一定的相似之处及差异。“迁移”一词原为教育心理学术语, 指已获得的知识, 技能, 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新知识, 新技能习得和解决新问题的处理所产生的影响。Odlin(1989)总结了多年来此领域的研究现象后,对“语言迁移”的定义做了一个简明而精确的总结:“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语言迁移理论提出于50 年代, 它是指在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中, 学习者在用目的语交际时, 由于不熟悉目的语规则而自觉或不自觉的运用母语的语音、词义、结构规则或文化习惯来处理目的语信息的现象。语言迁移分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我们已知的知识、经验对于学者正在习得的知识产生正面影响,它就是正迁移;反过来,如果我们已知的知识、经验对于学者正在习得的知识产生消极影响,它就是负迁移,即干扰(interference)。二、语言迁移的理论背景 语言迁移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 世纪50和60 年代,语言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和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行为主义语言学习理论联系在一起,成为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第二阶段,从60 年代末到70

母语迁移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母语迁移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摘要:母语迁移是不表露在外面的潜意识的影响,它不易被人类觉察但却时刻在发挥作用。作为一个影响英语学习的极大地概念,母语迁移受到很多的语言学家的关注。它是一把双刃剑。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它既有促进学习的一面,也有妨碍学习的一面。因此,母语迁移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作为语言学习者来说,就是要尽力发挥母语迁移的积极作用,避免它的消极作用。 关键词:母语迁移英语学习情感过滤假说 人们在学习第二中语言的时候总是受到第一语言的影响。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似成分外语习得产生的有益的,积极的影响叫做正迁移,它能促进学习者对外语的掌握与运用;反之,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异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不利的,消极的影响叫做负迁移,它是学习者掌握和运用外语的障碍。本文先分析母语迁移理论的基础克拉申的外语习得理论,然后以汉语为例来分析母语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1.Krashen的语言习得理论 著名的语言学家Krashen他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研究语言习得,并于80年代初期提出了著名的语言习得理论——输入理论,其中包括“五大假说”:习得—学得假说,情感过滤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以及自然顺序假说。(Krashen:1981)这五个假说都跟潜意识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其中联系最大的要数习得-学习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了。 Krashen习得-学习假说是他对“习得”和“学得”加以区分,认为它们各自在习得者外语能力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习得”是潜意识过程,是注意语言获得的自然过程,主张语言的自然生成,儿童习得母语便是这样的过程。而“学得”,这是个有意识的过程,即通过在课堂上听教师讲授或者看辅导资料,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巩固性的活动,从而实现对所学语言的掌握。Krashen认为,只有“习得”才能有力且直接促进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才是人们运用语言时的发生机制;而对语言结构有意的了解作为“学得”的结果,只能在语言运用中起到监控作用,而不能视为语言能力本身的组成部分。所以它不能使学习者自如的运用所学语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潜意识在外语学习地位应该高于意识,外语学习者要努力发挥自己的潜意识作用,将外语学习至于一个“习得”而不是“学得”得过程中。 情感过滤假说认为,外语学习的过程要受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这些情感因素对语言输入有着过滤作用,从而决定着学习者接收输入的多少,也就是外语学习的效率。Krashen认为影响习得语言的情感因素有动机,性格和情感状态。动机即学生的学习目的。目的明确则动力大,进步快;反之,则收效甚微。性格指的是语言学习者的性格。自信且性格外向,乐于置身于不熟悉的学习环境,自我感觉良好,以积极地状态投入到外语学习中的学习者在学习中进步较快;反之则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