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构建全面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全面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全面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全面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全面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马陆亭

(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室北京 323400)在党的十七大路线的指引下,我国“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等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已经明晰,并提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具体要求,高等教育面临着由世界大国向强国的转变。完成这一转变,需要正确把握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应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积极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做好高校定位的顶层设计,合理构建专门人才的培养体系。

一、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的多样与趋同

从欧洲中世纪现代大学的产生算起,高等教育已走过八百多年的历程。既是旧的教育形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而不断产生新的教育形式的历史,也是新的教育形式不断向旧的教育形式学习模仿靠拢的历史。这决定了各国高校办学模式及人才培养体系的复杂性。

1.高校模式的不断进化和多样

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学生的大学)和法国的巴黎大学(先生的大学),被公认为最早的中世纪大学。稍后的牛津、剑桥大学在学院制模式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促进了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德国在德法耶拿战役失败后,反思高等教育的落后,提出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在法、英模式的基础上产生出了研究的功能,帮助德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和经济强国;美国在学习了英国和德国的模式后,催发出了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使高等教育从象牙塔走向世俗社会。此外,还有前苏联的专业教育模式等。这些,是它们对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杰出贡献,“教学、科研、服务”已被公认为高等学校的三大功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共同的特征。此后,在美、英等国又发展出了一些创业性大学、盈利性高等教育机构等。

高校模式的多样性既是各民族文化的反映,更是蓬勃发展的社会需求的反映。从农业社会到工业和后工业社会,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背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就是不断满足这种社会需求的产物。当今,每个国家的高等学校都不在是单一的大学模式,都成为复杂

收稿时间:2010-2-23

作者简介:马陆亭(1963-),男,河南新乡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

多样的高等教育体系

2.高校模式因模仿和共性又不断产生着趋同

高校模式因需求而多样、因模仿而趋同。当然,趋同的内因是存在着一些共同的要素,如共同的三大功能,都处理着专门化的知识,校园里以学生、教师为主,工作模式和治理结构在形式上的大同小异。

大学这种学术性国际化组织,还是世界上无数不多的长期延续下来的机构。根据《不列颠百科全书》记载:全世界1520年之前创办、名称不变、功能不变的现存机构有75个,其中61个是大学,其余14个为宗教性组织,大学超过80%。美国著名比较高等教育学者阿特巴赫认为:“毫不夸张地说,世界上所有的大学都起源于中世纪欧洲大学模式”,“源于巴黎大学模式”。为什么当今许多一般院校纷纷向一流大学看齐?那是因为一流大学好,它们是人们心目中的标杆。好东西人人想学,并无可厚非,但需要加以引导。

3.两个体系的高校模式逐步明朗

在高等学校的多样化发展中,事实上形成了两个体系的高校模式:一个重视学科性人才培养、另一个重视应用性人才培养。也可以说,高校模式多样化的历史更是应用型高等教育成长与壮大的历史。传统大学是按学科培养人才的,强调知识的专深与创新;随着社会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强调的是专业、岗位和综合技能。为了不断满足应用性人才增长的需求,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各种非传统的、技能型的短期高等教育机构增长得很快。之后,它们的一部分又进一步向应用型高等学校迈进,使得大学类和非大学类高等教育机构的界限日益模糊。当然,进入终身学习时代,两个体系的高校模式开始互相融合,需要体系沟通的桥梁。

分散治理的美国,州立大学系统模式进一步发展,逐步建立起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多样化高等学校体系;强调等级的英国,在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实行了双元模式:即大学与多科技术学院并存的体制,1992年为了提高多科技术学院的地位而将其升格为大学;崇尚理性的德国,通过大学与高等专业学院两种模式的并进发展,为其制造精致产品的产业界持续注入经久不衰的创造力和实现力;浪漫情怀的法国,更是走了一条与其它工业化国家完全不同的道路,培养高级应用人才的工程师学校其社会地位甚至超过了综合大学;同处亚洲的日本,二战前曾出现过一批专门学校,战后被改编为新制大学、废除了专门学校制度,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又重新出现了高级专门学校,说明着社会需求和市场的作用。奥地利、瑞士等都在学习德国的模式。

二、教育理念的适用范围

高校以什么样的理念和方式培养人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问题,很遗憾我国许多高校在这方面含糊不清、跟风严重。每种理论也许都有其道理,但不同的学校需要剖析自己,看自己适合什么理论,看什么理论能使自己满足社会需求。

1.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

面向人类心智的博雅教育和面向实在世界的实科教育,一直是教育的两种取向。经过内涵的不断丰富,在高教理论上便相应地分化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种教育思想。通识教育由于重视完人培养,从怎么做人到思维方式,因此得到很多教育家的青睐;而专业教育由于直接应对高度分工的现实社会,是一种不得不进行的教育选择,因此也得到不少专家的认同。

当前,许多高等教育普及程度高的国家,在大学的本科阶段比较注重实施通识教育,而把专业教育放到研究生教育阶段。我国过去学习苏联,本科阶段强调专业教育,近年来,一些重点大学和教育理论专家开始倡导通识教育,应该说对提高高教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由此否定专业教育也不对,二者在国外教育史上长期存在的争论恰恰说明各自有各自的生存土壤。

通过通识教育,拓宽学生的教育基础,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实现文理贯通,无疑是一种不错的教育模式。但这不是每所高校都能做到的,也不是每所高校都需要的,主要适用于那些不以本科教育为就业产品的高校。更多的高校直接面向劳动力市场,需要先做好专业教育,然后通过主辅修课程教学进行一些学科结构上的拓展。因此,如果把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极端地比作为两极,那么一些高校可以更重视通识教育,而另外一些高校则可以更重视专业教育,整个高教体系中的各个高校按社会需求和特色不同而分布在不同的光谱带上,不能所有的高校都按一种教育思想来指导办学。

2.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

科学与技术,并不完全相同,而我们经常把它们捆在一起组成了“科技”一词。科学致力于发展概念体系,科学研究的过程是人们认识自然、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注重求真;技术则是科学概念体系的应用,技术开发的过程是人们利用科学原理来改造自然以为人类服务的过程,注重求用。因此,科学是唯一的而技术是多样的,二者在成果形式、社会作用、工作动机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不同。当然,二者也有很多相似之处,科学是技术的基础,技术对科学又有着促进作用,在现代社会的探索过程中有时交织在一起。

区分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是因为它们遵循的规律和理念不同,而这影响到人才培养的理念和高校办学的模式。在观念上,我们有时过于重视“科学”而轻视“技术”,认为科学高于技术,致使大家盲目追高、务“虚”不务“实”。其实对社会发展而言,技术对经济的作用更直接和显著,大部分高校应瞄向技术创新开展研究和人才培养活动;但在实践中,我们有时又把技术管理的方式推广至整个学术,如用工程来规划科学研究。结果无论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还是人才培养,都是一般性成果和人才多,高精尖和实用性不够,很难做到顶“天”立“地”。

三、高校使命的根本性变化

说高等教育应多样化发展大家已不会否认,但如何去实现多样化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这需要从高教发展的规律中去探询。

1.从世界性的大学到地方性的高校

大学首先是世界性的,中世纪时它作为国际化组织而产生,其教师和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

使用着拉丁语这一共同的语言进行着教学活动。当大学所在地不适合其成长时,它甚至以迁移来抗争。后来,高教发展出服务的第三功能,高校才逐步地方化,地方性高校在数量上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现如今,高等教育既要为全人类的公共利益服务,也要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还要为地方发展服务。为地方发展服务,实质上也是其为国家和为人类服务的组成部分,这对于中国这么一个地域差异显著的国家尤为重要。我国前些年进行的管理体制改革,就是从制度建设层面对高教为地方发展服务予以的优先保证。

2.从培养社会精英到培养专业和岗位精英

古老的大学是探讨和传承高深学问的场所。既然是高深学问,必然是少数人才有资格从事的活动,并且这少数的人也必将是未来治国安邦之栋梁。高教是一种特权,关注的是塑造社会精英阶层的能力和人格。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的实现,社会的需求逐渐多元起来,要求高校为各行各业培养人才。此时高教已融入整个社会,不能再专为原来少数的社会优越部门的“精英”岗位服务,而要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因此,大众化教育和精英教育阶段的本质区别不是培养不培养精英的问题,而是培养精英的多样化问题。多样性并不排斥精英,而是精英范围及数量的扩展。不同精英的知识能力要求也各不相同,人们通过专业化教育而成为社会各个领域的支撑性人才。

四、高校人才的培养体系

近十年来,我国高教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其快速扩张也遇到一些问题和压力。我们需要加强思考,适应社会,进一步完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1.重塑高教的精英质量观

精英教育是高教的质的规定,高等教育之所以有别于其它教育就在于它的高等性。《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教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高级专门人才理所当然地应被理解为社会各行各业的精英人士。

政府提出的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校大规模扩招后,国家高度重视质量工作,采取多项措施以保证和提高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还被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成为中央对教育的要求和对人民的承诺,成为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一项任务。

人民群众要求的是优质的高等教育。过去人们常说上大学难,现在说的是上好大学难,说明人民对教育的要求在不断提高。随着基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更加均衡和高中阶段教育的加快普及,社会对高层次优质教育的需求在不断加大。我国实现着计划生育的国策,独生子女家长的心理是脆弱的,经受不起孩子的失败。在家长们经过众多的精神和物质投入、学子们经过长期的苦读和筛选之后,孩子完成了高等教育,若还不是精英人才,百姓是不愿接受的。

“骏马能历险,耕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痴于书,其文必工;痴于艺,

其技必良”,这就是所谓的比较优势。教育就是要通过筛选机制和相应的因材施教,使学生的特长得到确认和开发,全面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我们需要重建高教的精英质量观,面向规模庞大的高校正规教育全体,通过多种不同的教育模式,以因材施教的理念和方式提供各类“优质”教育,培养各行各业的“专业或岗位精英”。世界级研究型大学模式只是其中的一种,其它高校也要努力根据社会需求培养适应其市场份额最贴切的学生。如果在我们的整个教育体系中,每所高校都有了自己从事精英或一流教育的位置,那么中国就已必然成为世界高教的强国。

2.重理高校的多样化结构体系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与高等学校的分类结构体系密切相关。对于高等学校分类体系,理论上可按分层分类的思想设计,实践中可根据管理体制规划学校使命来操作。最后构建出一个三维的模型。

理论上的分层分类设计,可按两个维度进行思考:一维按层次“教学型学院——研究型大学”框架构建,关键是安于定位、办出水平;另一维按类型“学科性人才培养——应用性人才培养”框架构建,关键是导向明确、办出特色。两种类型的高等学校在层次分类的上游可以有一定的交叉,分别走以科学创新为主、学科性人才培养为主,和以技术创新为主、应用性人才培养为主的路径,但越往下交叉越少。具体设计见下表。

高等学校的分类设计

会的匹配性及体系内每所学校的卓越发展为标志。根据学校的办学使命,实施“世界级大学、国家利益大学和地方性高校”操作性分类推进方案。

——世界级大学,就是我们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world class university),包括注重科学创新的综合大学和注重技术创新的工业大学,它们均为研究型大学。需要真正按一流大学的规律和模式办学,加强开放和国际化程度,以文理贯通式通识教育思想指导育人工作,以国际化学术标准接受检验和评价,培养世界领袖人物,极致地发挥它们对国家发展的作用。

——国家利益大学,包括与国家重点建设行业关系密切的多科性专业大学及其它一些面向全国的大学,系研究型大学或教学科研型大学。多科性专业大学或称作为行业特色大学,是行业发展的技术先导,它们的专业水平决定着行业发展的技术水平,是直接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服务的大学,在教学上要加强产学研合作、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努力实现与通识教育的相融与互补,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面向全国的大学也是一些高水平的大学,它们在较高的层面上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社会公平问题。

——地方性高校,由大量的地方综合院校、专门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组成。它们要努力为地方建设服务、有地方特色,以专业教育思想为指导进行人才培养,注重一定的通识教育扩展,培养地方应用性人才。关注创业教育,努力把创新精神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融入创业教育中,加强教育的务实性,提升学生的就业和专业谋生能力。

无论那类高校,都要通过严密而合理的课程体系设计,使学生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思维能力得到促进与开发,使学生通过严谨的学习过程获得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真才实学。

[责任编辑] 邱开金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社会工作专业(社区法律服务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既有社会工作理念又具备社会法律实务技能,不仅能为社区提供法律服务,也能在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与公益团体提供相关服务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本专业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会工作、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系统接受社会统计、社会调查研究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与社会工作及法律相关问题的基本能力。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爱岗敬业。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 掌握社会工作方法、社会调查研究、社会统计的分析方法; 2.了解法律基本知识,掌握婚姻家庭法、劳动社会保障法等专业法律知识; 3.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 4.熟悉国内外与社会工作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和国际社会工作者资格认证规定; 5.具有在社区、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实际开展社会工作和分析解决纠纷的法律能力,能熟练运用社会工作和法律实务的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考取调解员资格,处理微观社会矛盾的能力; 7.通过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鼓励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 8.具有较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人际沟通、财经应用文写作能力; 9.具有一定的岗位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0.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三、学制与修业年限 学制:三年;修业年限:三年。 四、毕业 本专业学生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准予毕业,核发毕业证书。 五、课程设置及时间分配 本专业主要课程设置: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数据库语言管理学原理经济学社会工作西方社会学社会学概论社会统计学社会工作方法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司法职业道德宪法民法刑法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惠州学院2012年度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立项选题指南 本课题指南为选题的大体范围,申请者可以在本选题指南的指导下,根据学校和个人的实际情况确定申报选题。重点资助项目主要在立项项目中择优选择。 项目立项起始时间可从本年度项目实际研究的开始时间算起。教学研究项目的研究周期通常为一年,重点项目的研究周期可适当延长;教学改革项目可以按实际见效时间设计周期,通常为两年。 教学研究项目结项至少应提交项目研究报告和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1篇以上相关教研论文(增刊除外);教学改革项目结项需要提交教学改革项目完成与绩效评价报告、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1篇以上相关教改论文(增刊除外)。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是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方面,构建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强国的普遍经验。本类选题侧重于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综合研究与实践,突出创新特色与推广应用,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一流人才培养的优越环境或基地。重点研究我校现有人才培养的特点、问题,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资源配置,提出集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与层次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等为一体的提出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参考选题方向包括: 1-1.我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问题及对策研究 1-2.我校人才培养社会评价研究(毕业生社会需求及适应性情况) ※1-3.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与实践 ※1-4.基于职业化、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等某个视角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5.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与实践 1-6.多学科渗透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1-7.中文专业写作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1-8.服装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模式研究 1-9.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实践与模式研究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b6073326.html,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作者:王晓宗 来源:《天津教育·上》2019年第10期 【摘; 要】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当前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原有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越发凸显,因此亟需从自身出发,进行改革。本文以中高职“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为例,分别从输入端、衔接端、输出端入手,重新构建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框架。最终提出了完善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应对措施;加强职业倾向测试和职业指导;进一步明确中高职院校培养定位;改革现有中职升高职职业技能考核部分;构建中高职衔接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力求通过改革,不断提高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有效供给,持续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关键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由于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步性,势必会推动职业教育新一轮的改革,而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与完善,则直接关乎到人才的供给质量。2016年11月3日发表的一篇题为《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研究》的调研报告称:当前,中国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正在不断扩大。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技能劳动者数量占中国就业人员总量约19%,高技能人才则只占5%。随着宏观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进程的不断深化,这种低品质供给过剩导致中国劳动力技能供需错位的现象还将更加凸显。“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现象从根本上并没有得到改变。 一、高质量发展对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新要求 目前中国正逐步向价值链上游转移,提供或制造的产品也逐渐向高附加值产品过渡。2015年5月8日,国务院下达了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全文制定了奋斗目标:力争 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这一过程中人力资本作为第一生产要素,是重要的供给要素。不断提高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更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创造更大人才红利的重要抓手。职业教育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教育体系,在这场变革中势必会首当其冲。 面对新形势,我们既需要培养和提供初等应用技能型人才(中职毕业生),又需要培养技能附加值较高的高端应用技能型人才(高职毕业生)。通过加强中高职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中職学生相较于普通高中学生缺乏技能训练的比较优势,有利于加强学生实训实操部分的完整

华为的人才培养体系

华为的人才培养体系 华为员工培训体系介绍 (1) 新员工培训 (2) 一、开发流程培训 (2) 二、编程基础培训 (2) 三、业务知识培训 (3) 四、答辩考核 (4) 普通员工培训 (4) 一、经典案例库 (4) 二、培训讲师制 (5) 三、技术等级划分 (5) 四、培训的组织形式 (5) UC新员工培训建议 (6)

本文根据我的经验和自己的理解介绍华为的员工培训体系,第一部分介绍新员工培训,第二部分介绍普通员工的培训,最后对我们公司新员工的培训提出几点建议,供参考。 新员工培训 华为每年都会从高校招聘大量应届毕业生,应届本科毕业生大多擅长编写千行以下的小程序,对于规模软件开发缺乏实际经验,为了使毕业生能快速适应规模软件开发,公司开发了新员工培训体系,主要包含:1 开发流程培训;2 编程基础培训;3业务知识培训;4转正答辩考核;通过三个月的试用期培训,大部分员工能够掌握规模软件开发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并养成良好的编程、学习习惯,为以后的软件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华为的研发实践证明,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体系。 一、开发流程培训 新员工入职三个月内,质量部会组织开发流程培训,培训形式为5天封闭培训。5天内由培训讲师带队完成一个小项目开发,在开发过程中详细讲解公司的开发流程以及质量文化,培训结束进行闭卷考核。 这个培训叫做mini项目培训,通过培训,新员工基本对公司的开发流程和质量控制体体系有了大概的了解,进入项目组后,能够更好、更快融入项目开发。 二、编程基础培训 新员工在三个月试用期内必须通过两门基础知识考试:1 编程基础;2 编程规范,试用期满进行答辩,答辩分为A、B、C、D四等,打D的为没有通过试用期,淘汰或延期转正。 1.编程基础考试 根据语言分为c/c++类和java类,每月举行一次,每人有三次机会,考试100分(满分100)为通过。 内容主要包含数据结构、c/c++编程以及公司总结的在开发过程中容易出错的知识点,具体包含:拷贝/构造函数、运算符/函数重载、虚函数/多态、继承、类成员访问控制、对象模型、模板、内存操作,考察点多,考试题要比面试时的笔试题难。 考试形式为:选择题(含单选、多选)/判断题/填空。 新员工入职一个月内,部门组织技术骨干进行c++基础培训,平时复习主要通过自学,课余时间为主,考试前部门答疑一次;考试试题主要从公司题库中抽取。 2.编程规范考试 编程规范考试每月一次,每人有三次机会,考试90分及格(满分100)。公司有一本整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我校预防医学专业于2007 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至今已向社会输送400 余名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现有在校生400余名。 本专业经过13年的不断探索,为适应社会经济对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需求,遵循教育部、卫生部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相关要求,借鉴兄弟院校办学经验,并结合我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我校预防医学专业以“培养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备初步创新精神、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能在疾病控制、卫生防疫、环境卫生、食品卫生监测等机构从事疾病预防与控制和卫生事业管理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为目标,按照“加强实践、突出特色”的思路,不断改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培养方案。总结近年来的工作,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效果如下: 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优化培养方案,构建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预防医学专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通过每年的专业实习检查和学生座谈,结合各实习单位的建议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参照《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相关课程要求,制定符合我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的培养方案并不断完善。经过培养计划的修订,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更加准确,课程体系更加完善,行业特色更加突出。 (二)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1.开展实验教学改革 为了使学生建构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体系,专任教师开展了“整合构建预防医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如《环境卫生学》课程将原有四个分散的与水质检测相关的实验,整合为一个设计性实验,由学生事前做好实验设计,利用两天时间完成从水样采集到水质分析和消毒的全过程实验,将片段式的知识点融合,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将乳类粗脂肪、蛋白质含量测定及其卫生质量检验整合为一个综合性实验,使学生系统性掌握乳类的卫生质量及营养价值检测方法及相关指标的国家标准。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李超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广安638000) 摘要:指出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分析我国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给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若干建议,如建立多样性招录标准、深化教育教学体系改革、严格实行“宽进严出”模式和积极实施就业创业教育等,最后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 关键词:模式;改革;可持续;实践 1前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日渐暴露弊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三大基本职能,其中人才培养占据主导地位,也是高校的最初使命和基本逻辑起点,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服务社会,都是以人作为行为主体的[y。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的指导卜,为了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2] 2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小科学,导致中小学素质教育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卜举步维艰,大量优秀人才由于“分数问

题”与大学无缘。 2. 1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灌输式教学而忽视主动性学习 我国高校大多数课程的教学都是教师的一言堂,课堂也就成为了教师的独角戏,师生互动环节甚少。期末考试以教师所列“重点”为主,课程成绩也是由任课教师自行评定。在此情况卜,学生平时学习懒散,期末考试前则忙于死记硬背。久而久之,学生明显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听从而不会质疑,会考试而不会思考,更小会形成开创性思维,难以适应现实的工作环境[3] 2. 2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知识的广度而忽视其深度 高校课程体系设置中,必修课很多而选修课甚少,学生小仅学习压力大,而且知识领域的广泛性导致学生回圈吞枣、浅尝辄止,没有精力和时问去深入研究和探索自己喜爱的专业课程和研究方向。课程、教学及相关管理设施小完善,使毕业生知识技能结构小合理、动手能力弱、创新精神匾乏、环境适应和职业迁移能力严重小足。因此也难以确定学习重心和专业方向,与我国社会转型、市场竞争激烈的现实及其对人才需求极小适应。 2. 3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而缺乏实践环节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学生绝大部分时问都集中在课堂中学习书本知识,很少接触社会实际。实验设备与实训场地小完善,实验实训制度小健全,实验实训师资力量薄弱等,也直接给实验实训教学带来巨大困难。课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探讨甚少,学习方式单一,学习效果小理想。学

人才培养方案质量保障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质量保障体系 关于我校修订2001级本科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第三次全教会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实现学校《“十五”发展规划》所提出的要“把学校建设成水平高、特色鲜明的财经大学”的发展目标,特提出2001级本科教学计划修订的原则性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教学计划的修订要以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各项决定、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为依据,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充分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教学计划的修订要将我校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大讨论的成果,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固化在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模式中。 2.教学计划的修订要遵循高等财经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全面发展。要处理好政治思想与业务、理论与实际、学习与健康等方面的关系,要培养学生既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又有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扎实的基本本领,还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要突出拓宽专业口径、夯实基础、注重素质和适应学科综合化发展趋势要求的教学内涵,加强各学科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及基本素质的培养,强化第一课堂的文化素质教育,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构建适应终身教育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与基本素质。 3.教学计划的修订要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努力保证在人才培养基本质量的同时,办出本专业的特色和高水平。教学计划的统一性体现在国家对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上,反映的是国家对本科人才的基本要求;多样性体现在各专业制订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上,反映的是自己的优势与特色。各专业要在深入研究社会经济学科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及本专业的适应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努力将本专业的优势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一、计算机应用专业行业背景及需求分析 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文件的出台,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纲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确立,宝鸡市“关于加快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以及眉县关于引进高端技术产业,兴建信息化产业园区五年规划蓝图的绘制,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目前,学历教育提供的人才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我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100万,陕西省2011年计算机职位需求3万多个。伴随我县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将达到数千人。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我县信息产业建设,我校将重点建设计算机专业,培养大量优秀的技能型人才,以应对人力资源岗位空缺的不利局面。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建设目标 (一)专业建设目标 加强校企合作,全面构建“校企对接、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推行并完善以“任务驱动法”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两年建设期内,主要完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完善。 同时,学校围绕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双线齐进的教学模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实施“订单式”培养,突出实践应用特色,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及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结合行业资格准入政策,实施毕业生的“一书多证”制度,以区域市场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以“双师”素质教师为保证,把计算机应用专业建成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专业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产学研结合紧密,具有鲜明中职特色的示范专业。 (二)课程建设目标 与合作企业共同组建专业团队,加强校本教材、实训教材开发,建设核心课程2门,特色课程2门。完成相关实习实训教材编写。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在已有的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跟踪最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网络实验室和教学环境条件的建设,加强课程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争取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水准。 (三)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到企业聘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实践操作能力突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利用2年时间,培养出1名平面设计和1名网络技术专业带头人,4名核心骨干教师7名双师型教师、4名兼职教师。 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分析学校原有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现状,师资队伍建设将以巩固提高现有教师队伍为主,引进高水平人才为辅的策略,同时聘请本专业优秀的校外兼课教师。将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放在专业办学的首位,树立“专业办学,师资为先”的理念。力争组建一支专兼职的专业师资队伍,逐步建立起专业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果显著、专业方向明确、中青骨干为主、结构层次合理的高素质校内专任师资队伍。同时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培训,逐年派遣师资到产学合作企业进行专业调研或技术实践,或参加专业性的技术研讨会,或参加技术培训学习,进一步加强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的力

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 与实践 作者:邹伟文章来源: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点击数:更新时间:2009-4-9 摘要: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就如何加强校企合作,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探索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职院校目前已将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改革发展的新突破。本文结合国家示范职业技术学院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实际情况,就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做如下探讨。 一、与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搭筑平台 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职能。具体地说就是为所依托的区域行业企业服务。高职院校因企业的生存发展而生存发展。没有行业企业需求,高职院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没有行业企业的支撑,高职院校也无法按照企业和行业的人才需求来实施人才培养工作;没有企业和行业的参与,更无从谈起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实践。因此,要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和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把学校融入行业企业之中,把行业企业的理念和文化引入学院,使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操作,才能真正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通过准确定位,使学院和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建设 大东北的1953年,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沈阳职业职业技术学院进入了跨越式发展时期。她的发展历史说明高职院校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派生物”。没有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和振兴,没有沈阳装备制造业的建设和发展,根本就不可能有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的今天。因此学院定位为沈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成为沈阳装备制造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沈阳大中型企业技能型人才培训中心。只有为企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才能实现学院的自身价值,才能促进企业的兴旺和发展,才能实现学院的可持续

浅谈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一)

浅谈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一) 摘要: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后,如何培养合格的社会工作人才的全新课题摆在了全国人民面前。在我国,由于社会工作事业起步时间较短,现阶段的社会工作者更强调必须具有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背景,以社会工作为职业。我们要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明确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目标任务、专业和课程设置,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 关键词:培养;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 Abstract:AftertheSixthPlenumofthe16thCPCCentralCommitteesuggesting“trainalargenumberofpr ofessionalswhoaregoodatdealingwithsocialissues”,ourpeoplefacethenewtaskofhowtotrainqualifie dsocialworkpersonnel.Inourcountry,asthelattersocialworkcareerdevelopment,socialworkerofactu alstagemustemphasizeonsocialworkeducationalbackgroundandsocialworkoccupation.Dependson theobjectiveneedofbuildinguptheharmonioussocialistsociety,weshouldhavethespecificscale-struc ture,object-task,specializedsubjectandcourseconstitutionoftrainingsocialworkpersonnel,advancet heeducationofsocialwork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 Keywords:Training;socialworkpersonnel;socialwork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是要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①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明确要求,不仅为我国社会工作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也对我国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面对培养社会工作人才这样一个全新的课题,我们认 为,在培养社会工作人才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培养社会工作人才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我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办任何大事,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因此,我国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除了坚持“助人自助”宗旨、遵循社工专业特有的伦理规范外,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这是我国与其他国家社会工作相区别的显著标志。 由于社会工作人才广泛分布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具有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高度分散的特点,而他们从事的又是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同时,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党。承担领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崇高使命,这是由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性质和地位所决定的。基于以上认识,在培养社会工作人才时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坚持“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坚持用党的先进思想武装社会工作人才的头脑,确保培养的社会工作人才具有坚定的政治觉悟,能够真正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 为此,培养社会工作人才必须明确我国社会工作的性质,在培养过程中必须以党的事业为目标,必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我们培养的社会工作人才成为政治素质高、综合能力强、专业特色鲜明的有用人才。 二、培养社会工作人才必须为党和政府服务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各种需要的过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要求。可见,培养社会工作人才,在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基础上,就是为适应当前党在密切联系群众方面的新情况、新方向、不断创新党的群众工作,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迫切要求;而对于政府部门而言,更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是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安定有序的有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

酒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查报告 目前,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结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还比较机械、保守。从课程层面看,传统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忽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从市场供需层面来看,酒店教育受教育传统模式及世俗偏见的影响与酒店业的需求严重脱节。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酒店教育,注重研究酒店业市场,加强与酒店的沟通、合作,借鉴国外酒店教育的经验,科学办学定位、人才定位,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理念,构建适应时代发展、市场需求的酒店教育模式。 一、建立以就业核心能力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在顶岗实习的基础上,实现轮岗定岗、五星定位。 酒店行业是服务性行业,酒店企业的从业者是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酒店和酒店产品是及时消费品,所接受的是面对面的服务,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因此,酒店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就直接体现为服务质量,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操作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由于专业的实践性强,酒店企业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摆在第一位,而且要提升实际操作能力的标准,以五星级酒店的标准制定实训方案。酒店服务与管理的技能训练、酒店礼仪规范尤其重要。前厅管理与服务能力、客房管理与服务能力、餐饮管理与服务能力、康乐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非常重要。食品营养与卫生方面的知识、酒店市场营销、酒店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会展概论、形体训练、计算机应用及实习、普通话的训练、英语听说的训练等实践环节都非常重要。我们以集中训练和分散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对上述的主要课程进行训练,掌握主要的操作要领。 完善专业实习及社会实践,引导学生通过志愿者、义工、临时工等方式进行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设置专门学分。五星级酒店的实习实践是为了让学生更好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一是推进项目化课程改革;二是实施行动导向教学;三是搭建技能大赛平台,促进学生技能提升;四是运用TRIZ理论与创新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五是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这些改革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果,丰富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职业能力实训基地 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特色。我国对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高职高专院校每年给社会提供约二百多万名毕业生,但是“技工荒”的问题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一方面是大量的技能型人才需求,“有事无人干”;另一方面却是大量的高职高专学生就业困难,“有人无事干”,这一对矛盾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来说是一个警告,是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供给结构的质疑。引起这对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目前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许多弊端,需要根据市场变化和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进行革新。在充分了解高技能人才的市场供需状况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弊端的基础上,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基于工作过程、项目载体、能力核心——项目化课程改革 高职的课程改革,经历了校企联合开发高职教学课程,引进国外能力本位的CBE理论和DACUM 课程开发方法,前后作了大量的改革和建设,形成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体系。这种开发方法基本明确了课程定位和课程内容的设置,构建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模块化课程,但由于没有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系统化,使提炼的工作任务模块又不自觉地回归到原学科化的体系之中,没能构建出职业化的课程。 在批判继承CBE理论和DACUM课程开发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做一体化”的理念,学院启动了项目化课程改革。如何转变高职教师的职教观念?如何提高高职教师的职教能力?学院摸索出了一条有效的“五结合”的途径,即“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集体学习与个别学习相结合,专家辅导与个体探索相结合,观念转变与能力训练相结合,课改实践与课改测评相结合。每一位教师都要根据项目化课程教学的理念,对自己任教的课程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重新设计,包括课程的单元设计和整体设计。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学习、培训和实践,先后有173人通过教师职教能力测评,其中167人合格通过,64人获得优秀,通过率达97%,优秀率达37%。在教师职教观念转变的基础上,学院及时启动了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目的是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首先是依据职业和岗位的工作要求,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并依据由初学者到专家的能力培养与发展阶段,以学习内容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关系进行课程序化,形成符合学生职业成长规律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结构。其次是以工作过程为依据设计学习情景(章节),学习情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单一到综合的顺序排列,各情景需要的理论知识按知识体系重复性逐步递减、层次逐步上升原则穿插其中。经过开发的课程体系完全打破了学科课

国内外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国内外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摘要:随着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问题日益突出。在对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基础上,从录取培养机制、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教育管理、科研及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分析对比国内外高校的不同之处,提出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不足。 关键字: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 0 引言 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及网络通信技术日新月异,我们已经步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突出的表现在人才的竞争上,要想取得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持续竞争力,必须注重高级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持。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各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加强素质教育,倡导个性张扬,构建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代高等教育和人才发展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一种应试教育,而这种教育造成我国大批学生“高分低能”,已是不争的事实。2005年,11名内地高考“状元”在面试环节被香港大学拒之门外,港大提出的理由是不愿录取“书呆子” [1] 。 因此加快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改革的课题。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运行方式[2] 。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三大属性:一是指导性,必须有一定的教育理念作指导,它制约着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二是全程性,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均是其体现;三是标准性,它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范型性和可操作性。归根结底,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堵养什么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1 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培养造就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孙建立)

培养造就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司长 孙建立 2011年07月15日 一、新时期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意义 社会工作是在社会服务与管理领域,遵循专业伦理规范,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社会工作人才是具有一定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在社会服务与管理领域进行创造性工作并作出积极贡献的人。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目标任务,“十二五”规划把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加强社会建设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无论是对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会建设,还是对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人才工作科学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解决社会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当前,我国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社会矛盾凸显期。解决新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除需要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外,也需要依靠大量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专门人才,综合运用社会工作手段。社会工作人才分布在基层一线,能够深刻体察社会心态和社会矛盾,能够及时提供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专业服务,在基层化解矛盾,在一线维护和谐,是预防和解决社会

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的主力军,也是发展社会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骨干力量。 (二)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实施社会管理政策、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举措 制定和实施社会政策是进行社会管理的主要方式。从国际经验看,实施效果较好的社会政策主要是通过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服务工作体系来实现的。在制定实施社会政策,创新社会管理体制过程中,社会工作人才有着独特的优势。他们依托政府支持,工作手段灵活,能够充分动员和调动社会各阶层力量理解、参与完善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效率。加快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方面,是凝聚社会力量,用好社会资源的重要举措。 (三)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重要内容 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一次将社会工作人才作为一支独立的人才队伍纳入到国家人才工作全局。《纲要》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到2020年使我国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300万人。这充分表明社会工作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中的一支生力军,是建设人才强国的一支重要力量。社会工作人才作为一支独立的人才队伍,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推动人才队伍发展,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有利于在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落实人才政策,凸显人才对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撑和第一资源的作用。 二、当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实施方案

2014年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实施方案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学院省级高职品牌师范院校动员暨工作安排会议精神,认真做好《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河南省职业教育品牌示范院校建设方案》中关于2014年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的相关工作,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书》中2014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相关任务,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机构 项目组组长:梁尔涛 成员:王记生张艳丽王卓亚廉洁刘杰李海安 项目组下设六个分项目组,分别是: 1.人文财经系项目组(组长:张艳丽) 2.艺术系项目组(组长:李海安) 3.机电工程系项目组(组长:王卓亚) 4.信息工程系项目组(组长:刘杰) 5.建筑工程系项目组(组长:廉洁) 6.基础部项目组(组长:王记生) 二、建设任务 (一)根据《建设任务书》中的相关内容,2014年本项目组主要拟完成以下两项工作: 1.以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结合不同专业特点,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主要包括:一、从学院宏观层面上,探索构建“2412”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期间,两年完成必要的理论知识教学,完成课程分散实训、课程综合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四个实践教学环节,最后一年顶岗实习,获取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二、工科专业重点探索“三位一体”和“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企业和学生三位一体,岗课结合、校企结合、双证结合三结合。三、文、管、艺术类专业重点探索“教—学-—做”一体化,做中教与做中学等人才培养模式。 2.引入行业企业标准,重新设计专业建设标准和课程体系。项目建设期内,学院将邀请行业、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参与专业建设标准制定和课程体系设

老年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老年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作者:————————————————————————————————日期: ?

2017年4月?

目录 1 调研背景 (1) 1.1 市场背景 (1) 1.2 政策背景 (2) 2 调研主题与目的 (2) 3 调研对象与方法 (2) 4 调研发现 (3) 5 分析与结论 (5) 5.1 养老模式的社会适应性 (5) 5.2 老年需求分析和消费习惯的引导 (6) 5.3 养老人才培养的需求定位 (6) 5.3.1 人员紧缺和流动形成行业常态 (7) 5.3.2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且缺乏必要的培训 (7) 5.3.3 养老服务行业急需的三类人员 (7) 5.3.4 老年社会工作者介入老年服务的必要性 (8) 5.3.5 老年社会工作者的岗位设置现状 (8) 5.3.6 老年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要求 (8) 5.4 小结 (9) ? 1 调研背景 养老问题是基本民生问题之一,也是社会管理中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在迅速进入老龄化时期,如何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推进养老人才培养,已成为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1.1 市场背景 (1)中国社会老龄化加速 根据民政部发布的《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3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中国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2)养老产业规模巨大 我国消费结构转向老龄产业,2010年,我国老年人退休金总额8383亿 元,2020年将达28145亿元,中国的老年群体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消费大军。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陕西省机电技工学校 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汽车检测与维修项目组 2016年3月 目录 引言 (3) 1.我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现状分析 (4)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现状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5) 2.汽车维修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查与分析 (6) 汽车行业发展调查 (7) 汽车维修专业领域人才需求分析 (7) 3.人才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与目标 (8) 基本思路 (8) 改革目标 (8) 4.办学模式的改革 (10) 办学模式改革的总体框架 (10) 办学模式改革的组织实施 (11) 5.课程模式改革 (12) 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12)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架构 (13)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改革 (14) 6.教学模式改革 (15) 教学组织与实施模式改革 (15) 教学手段与方法 (15) 7.教学设施与环境改革 (16) 建立适应新课程体系的多元实训模式 (16) 教学设备与设施配置 (17) 8.教师队伍建设 (17) 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 (17) 专业带头人的培养 (17) 骨干教师的培养 (17) 双师型教师培养 (18)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18) 9.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创新 (18) 10.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预期效益 (19) 陕西省机电技工学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引言 为了使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对汽车维修中、高层次技能

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推动下,积极开展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按照学校“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培养为核心的校企互动、产教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指导思想,确立以培养用人单位满意的品学兼优的汽车维修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构建汽车维修专业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适应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需要和汽车行业人才大量需求的需要,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社会生产力转化的中枢,为社会输送企业真正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从而实现职业教育宗旨,真正体现职业教学的价值。 结合行业人才需求、企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院校调研分析报告及我校现在开设的专业现状,特编制本方案,以期提升学校的软实力和办学水平,使学校的发展更具特色,竞争优势更加突出,使我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在渭南地区乃陕西省均具有较强竞争力。 1.我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现状分析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现状 我校汽车维修专业设立至今已近10年,是学校的特色专业,为长足、重点发展汽车维修类专业,学校于****年成立“汽修教研室”。汽修教研室现共有2个专业(层次及专业方向):汽车维修(中级工班)、汽车维修(高级工班),有高级工、中级工、短期培训等多层次培养模式。汽车维修专业已被确定为我校今后重点支持发展的专业。 学生情况 汽车维修专业开办至今,累积毕业生达****多人,目前在校生共***人。近两年在校生人数保持**%的增长幅度,就业率始终保持在**%以上。**%以上毕业生就业于本(外)地,主要在汽车制造、维修保养、美容配件等企业从事相关工作,大多数已成为企业汽车生产、维修服务工作岗位的主力军,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满意率达**%。近两年在参加的省市各类技能大赛中,共有**人次获得一、二、三等奖。

国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

国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语文教育的创新与实践分校: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完稿日期: 1

目录 第一章语文教育改革中的“职业化” (3) 一、教材选文的职业化倾向 (3) 二、传统选文的职业化发掘 (4) 三、课外辅导的职业化眼光 (5) 四、课外辅导的职业化眼光 (5) 第二章新课标下的语文教育教学 (6) 一、新课标实行后语文教育教学转变的必然性 (6) 二、新课标下语文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6) 第三章语文教育本体的回归 (7) 一、语文教育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8) 二、语文教育民族化性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9) 三、语文教育民族化是学生个体健康发展的需要 (10) 四、语文教育民族化也是语文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12) 参考文献 (13) 2

语文教育的创新与实践 栾丹 摘要:语文教学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新发展之中,如何为“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服 务,如何为“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服务,是我们新的探索方向。基于对市场的考察,结合教学大纲中确定的教育目标,我们选择了以“培养学生职业化素质”为核心的总路径,并拓展到“现实化”、“社会化”、“生活化”等各个领域,以期最终实现接触社会、了解职业、积极学习、创建高品质人生的终极目标。语文教育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语文教育的民族性却在逐渐地丢失或淡化,其发展也因此陷入了困惑之中。民族化是语文教育的根本,语文教育民族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个体成长的需要、语文学科自身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语文教改,语文教育,职业化,课程改革,民族化 第一章、语文教育改革中的“职业化” 我们都发现,在职业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教学现象,就是语文教学在现今职业教育里逐渐被边缘化。在教学实践中,传统教学的理念、方法和内容等,不适合社会要求和学生需要,从而导致学科地位进一步弱化,成了中职教育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对于教师而言,在具体教学操作上也逐渐失去了可以借鉴的前例,很难寻找切实可行的具体操作模式和针对性强而有吸引力的教学设计。这使得语文课,老师不愿意讲,学生不愿意听,课上起来又似乎没什么用处,也似乎起不到真正应该有的作用。 而语文真的走到了中职语文教学的终点了吗?显然不是。现今社会上大批劳动者,生活上、心理上产生的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社会劳动者的劳动素质、社会公德以及对祖国文化、文字的认同感等等。这些都成为正在出现的新的社会问题,一旦发展起来,必将成为危害社会安定、团结、稳定的“痼疾”。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这是我们对中华“民族之根”的认同,这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必要根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是GDP指数的上扬,也不仅仅是高楼大厦、华宅汽车,而是建立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成长之上的,是亿万社会劳动者的生活富裕、心理富足的生活愿景。 对此,语文教学必须寻找新的出路,才能在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大潮之中,建设文化的高地,形成对现代化的伟大促进力。而新的出路在哪里呢? 语文教学大纲表明,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指导学生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新的时代,为语文教学提出职业化的新方向、新要求:培养社会需要的劳动者,引导学生接受优秀历史文化的熏陶,提高全面素质,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一、教材选文的职业化倾向 新的教材首先应该适应社会、时代和学生的实际。新的教学改革现在已经深入到现今教育的各个层面之中,在中职语文教学的改革中,我们也应该客观分析社会的要求、时代的特征和当今学生的心理实际。 3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