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当代西方文论

当代西方文论

当代西方文论
当代西方文论

《当代西方文论》作业题

一、名词解释

1.意识流

它是19世纪由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创造的,指人的意识活动持续流动的性质。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一股切不开、斩不断的?流水?。他说:?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不断流动着的。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识流或者主观生活之流

2.新批评派

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英国发端,三十年代在美国形成,并于四五十年代在美国蔚成大势。五十年代后期,新批评渐趋衰落,但新批评提倡和实践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仍不失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新批评?一词,源于美国文艺批评家兰色姆1941年出版的《新批评》一书,但这一流派的起源则可追溯到艾略特和瑞恰兹。

艾略特可视为新批评的思想先驱。他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提出了一个重要论点——非个性论,这一论点构成了新批评文论的基石。艾略特强调批评应该从作家转向作品,从诗人转向诗本身。为新批评提供方法论基础的是瑞恰兹,他通过引进语义学的方法使人们把注意力移向语言。

新批评派有几代批评家,其早期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休姆和美国诗人庞德,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燕卜逊和兰色姆,第三代的代表人物是韦勒克和文萨特,他们共同完成了新批评的理论体系。

新批评的理论观点文学本体论。这一观念由新批评的主将兰色姆提出。他将?本体?这一哲学术语首次用于文学研究。新批评则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艺术客体,是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文学活动的本源。

3.艺术即直觉即表现

意大利美学家 B.克罗齐就认为,直觉就是艺术活动,而人类的?知识有两种形式:不是直觉的就是逻辑的。?这样,克罗齐就把直觉排除在逻辑思维之外,从而把艺术活动、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也排除在逻辑思维之外。

根据艺术的典型形象直接把握艺术美的本质的能力,指人的审美功能。审美功能是对美的认识功能。艺术家由于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和深厚的艺术修养,能够在众多的表象中熟练、准确地挑选出最能表现对象美的本质的表象,并对这些表象进行创造性的加工、组合成比对象(文学艺术中的原型、美术中的模特儿)更美更新的艺术形象;有经验的艺术鉴赏者,能够透过艺术形象直接把握艺术美的本质。这种熟练的审美技能可造成一种假象,似乎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是凭人的一种非意识、非思维、非逻辑分析的天赋审美功能来完成的。一些哲学家根据这种假象或根据非艺术领域中的类似假象,建立了非理性主义的直觉论。

4.陌生化

陌生化?理论是二十世纪初兴起的俄国形式主义的一面旗帜,主要代表人物是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他认为艺术技巧的特殊性在于?陌生化?。(是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在1914年提出)

?陌生化?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虽然他并没有正式提出?陌生化?。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主张使用?奇异词?,如外来词、隐喻词、延伸词,使得?言语既要清晰又不能流于一般??给平常的事物赋予一种不平常的气氛,这是很好的,人们喜欢被不平常的东西所打动。??言语的美在于明晰而不流于平庸。用普通词组成的语言最明晰,但却显得平淡无奇……使用奇异词可以使语言显得华丽并摆脱生活用语的一般化。因此,?陌生化?又称为?反常化?、?间离化?、?奇异化?。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方法,?陌生化?手法

能够迎合广大受众的?猎奇?、?求新?心理,被广泛应用于广告设计等领域之中

5.文学性

文学性是指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独特性质。文学性就是文学的性质和文学的趣味,它存在于文学语言的联系和构造之中。文学性不存在于某一部文学作品中,而是一种同类文学作品普遍运用的构造原则和表现手段,如结构、韵律、节奏、修饰等。文学性的诗性功能:雅各布森认为,文学性存在于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之中,诗歌是具有独立价值的词的形式显现,即诗歌的本质不在指称叙述外在世界的事物,而在具有表达目的的诗歌语言形式显现。诗歌语言往往打破符号与指称的稳固的逻辑联系,而为能指与所指的其他新关系和审美功能的实现提供可能。诗歌语言虽然有提供信息的功能,但应以自指的审美功能为主。

6.欲望升华说

弗洛伊德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的欲望需要释放,这要有三个途径:一.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经意的言行,如口误笔误等等;二,做梦,梦是无意识欲望释放的主要渠道;三,升华,如全身心投入工作或从事文艺创作,转移被压抑的东西.关于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欲望升华补偿的问题,弗洛伊德指出:"作家通过改变和伪装而软化了他的利己主义的白日梦的性质,他通过纯形式的-----亦即美学的-------乐趣取悦于我们,向我们提供了这种快乐是为了使产生于更深层次精神源泉中的快乐的更大的释放成为可能."

7.本体论批评

?本体论?本来是一个哲学用语,原来专指关于?存在?的研究。后来被引申为有关世界的本质、本原和本体的理论研究。兰色姆把这个术语引进文学批评,提出一种?本体论批评?模式。兰色姆对此有着两秒不同的理解。

第一种理解是强调文学作品本身的本体存在,认为批评应当成为一种客观研究或者内在研究,它不应当探讨文学与各种社会生活现象的联系,而应当把文学作品看作是一个封闭的、独立自足的存在物,研究其内部的各种因素的不同组合、运动变化,寻找文学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他主张把作品作为一个独立自足的存在物加以研究。

第二种理解是认为诗的本体性来自它可以完美地?复原?世界的存在状态。诗歌的本体性就在于它与?本原世界?的联系。但是兰色姆提出的这种看法与他的第一种理解是矛盾的。如果文学作品的本体是一封闭的、自足的存在物,那么必然与社会历史,与作者和读者的主观感受,与道德、政治、经济等等无关。然而如果文学作品的本体是对?本原世界?的?复原,那么它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人类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对于文学作品的这两种不同的理解显然存在着矛盾。

8.构架-肌质

精神分析文论中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衍生出的?原型?理论,文学作品总是反映一定的原型及集体无意识内容,这种原型形成了文学作品的内在形式结构。新批评中兰塞姆提出?构架与肌质?理论,这里的构架主要是作品的形式方面,而肌质则是作品的内容。结构主义文论,叙事学理论中对于?结构?的处理,这里的结构很大程度上关涉文学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结构某种程度上是对二者的综合

9.意识流

?意识流?一词是来源于心理学的词汇。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先驱詹姆斯创造出意识流这个词,用来表示意识的流动特性:个体的经验意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意识流文学是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是在1918年梅〃辛克莱评论英国陶罗赛〃瑞恰生的小说《旅程》时引入文学界的。意识流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分支,主要成就局限在小说领域,在戏剧、诗歌中也有表现。

10.感受谬见

是指将诗与其结果相混淆,即混淆诗本身与诗的所作所为,其始是从诗的心理效果推导批评标准,其终则是印象式批评与相对主义(认为真理并非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站得住脚,而是受到人认识水平的局限)。最早由W.K. Wimsatt和Monroe C. Beardsley与1946年提出。后经改进成为客观批评论(Objective Criticism)的观点之一,认为不应探讨作品的艺术效果,而应专注研究作品的特点、修辞手法,以及产生这种艺术效果所采取的形式等。20世纪70年代这一看法受到了?读者反映论?(reader-response criticism)学者的强烈反对。

?感受谬见?的形成原因有三:其一,文学语言的复义含混给文本留下许多艺术空间和不定点,使文本成为一个开放性的、有待于读者去填补和再创造的符号体;其二,文学语言的修辞性特点使文本不具有实指意义,而具有一种自我解构、自我颠覆的特征;其三,接受者在阅读过程中,面对同一文本,会产生千差万别的艺术感受.

11.介入说

萨特观点。萨特在哲学上关注?虚无?和?非在?的内在关系,坚持?存在先于本质?,凸显了人的存在的痛苦有限,在文学上主张文学表达存在的偶然荒谬,强调?人是自由的?,要不断地行动和选择;在文学理论上张扬?文学介入说?,坚持作家必须通过作品对当代社会、政治事件表态,从而保卫日常生活中的自由精神。

12.集体无意识

弗洛伊德以揭示了人的精神结构而享誉于世,他认为:?人的精神生活包含两个主要部分:意识的部分和无意识的部分。意识部分小而不重要,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而广阔有力的无意识部分则包含着隐藏的种种力量,这些力量乃是在人类行为背后的内力。?他借用费希纳的冰山类比理论,认为人的精神结构恰如一座冰山。冰山分为三层,最上层浮在水面上的是意识,只占冰山的很小部分;冰山的下层占了冰山的大部分,是无意识;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还有一层是前意识,意识与前意识属于同一系统,而无意识与前意识属不同系统,无意识的东西由于受检查作用的压抑不能进入意识领域。也就是说,无意识属于人的心理结构中更深的层次,是人的心理结构中最真实最本质的部分。他的得意门生荣格继承了他的学说,并对他的无意识的构成内容作了全新的修改。荣格认为,无意识有两个层次:?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对此,他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高出水面的一些小岛代表一些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部分;由于潮汐运动才露出来的水面下的陆地部分代表个体的个人无意识,所有的岛最终以为基地的海床就是集体无意识。?

13.文学原型

一部文学作品中通常会刻画一些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通常都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人(或某事物)为范本而塑造出来的,这时我们称现实生活中的那个人(或事物)为该人物形象的文学原型。

14.史诗剧

史诗剧的概念源于作为诗歌实践的理论家布莱希特,主要在于表明这种戏剧希望使观众放松,一点也不紧张地跟随情节的发展。当然,这种观众总是以集体的形式出现。这是戏剧观众区别于单独与文本在一起的读者的地方。再者,这种观众由于是集体的,所以往往感到必须即席做出反应。据布莱希特所说,这种反应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此也是一种放松的反应——简言之,是对剧情感兴趣之人的反应。这种兴趣有两个客体。第一是情节:它必须是使观众在关键地方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对其加以抑制。第二是表演:它应该在艺术上达到清澈透明。(这种表现方式决不是没有艺术性的,它首先要求导演要有艺术经验和敏锐的鉴赏力。)史诗剧吸引有利害关系的?井非不合理地思考?的观众。

16.零度写作

式多指作者在文章中不掺杂任何个人的想法,完全是机械地陈述。零度写作并不是缺乏感情,更不是不要感情;相反,是将澎湃饱满的感情降至冰点,让理性之花升华,写作者从而得以客观、冷静、从容地抒写。

17.狂欢化诗学

俄罗斯人巴赫金观点。真正的狂欢诗学应反对后现代酒神谬误这种笑是双重的:既是欢乐的、兴奋的,同时也是玩笑的、冷嘲热讽的,它既否定又肯定,既埋葬又再生。这就是狂欢式的笑。如果理性诗学是形而上的,那么这种狂欢诗学就是形而下的,他试图将诗学引向民间与边缘,将民间笑谑文化作为狂欢诗学的内核。民间文化的那种未曾分野的原创性与全民性

18.期待视域

期待视域是指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作品显现方式的定向性期待,这种期待是一个相对确定的界域。这个界域既是阅读的可能,也是阅读的限度。期待视域主要有两种形态,一是读者的原有阅读经验,包括读者对文本(即阅读材料)的类型、形式、主题、表现风格、语言等方面的已有经验;二是读者的已有生活经验积累,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更为广阔的生活期待视域。这两种形态交互融合,构成每一个读者的具体的阅读视域。

19.文本的召唤结构

接受美学重要的药主张。是由德国著名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来的。他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这种由意义不确定与空白构成的就是?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把文学作品中包含的不确定点或空白与自己的经验及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这样,有限的文本便有了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文本的空白召唤、激发读者进行想象和填充作品潜在的审美价值的实现,是吸引和激发读者想象来完成文本、形成作品的一种动力因素。根据伊瑟尔的观点,一部作品的不确定点或空白处越多,读者便会越深入地参与作品审美潜能的实现和作品艺术的再创造。这些不确定点和空白处就构成了文学文本的召唤结构。召唤性是文学文本最根本的结构特征。

20.互文性?

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者茱莉亚?克利斯蒂娃提出,它的意思是?任何作品的文本都是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因此没有单独的文本,任何文本之间都是互相指涉的,构成了绵延不断的文本群体。

後来热奈特对?互文性?这一概念?做了决定性的工作?,他区分了两种极易混淆的关系——互文性与超文性。热奈特在《隐迹稿本》中认为,?互文性?表现为?一文本在另一文本中的实际出现?,如引用。?超文性?,也是热奈特要著重讨论的类型,明显表现为一文本与先前已经存在的另一文本的?派生?,如《埃涅阿斯纪》与《奥德赛》的关系

二、简答

1.总体上看当代西方文论有哪些基本规律?

当代西方文论在研究重点上发生了两次重要的历史性转移,第一次是从重点研究作家转移到重点研究作品文本,第二次则是从重点研究文本转移到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1]?当代西方文论最重要的特征是出现了两个转向:一是‘非理性转向’,二是‘语言论转向’。?[2]这里说到的重大变化,就与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乃至康德、黑格尔所生活时代的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有了根本性的的不同。在某种意义上,西方文论也是有着断裂,只是西方文论是因为自身的内在的原因导致断裂,而中国文论是因为外在的原因,其中还包含了民族屈辱的经历。概言之,传统的中国文论面对当今的文艺问题已经不能简单地沿用,但是,由于它不是本身的缺陷造成窘境,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借鉴价值。

2.瓦莱里是怎样阐述象征主义精神的?

瓦莱里以音乐化为核心的象征主义诗论,象征主义的现实存在:

第一,象征主义追求高于现实世界的丰富心灵世界及其内在生命力。

第二,象征主义追求一种?创造读者?的自由的艺术创新。

第三,象征主义诗人虽有文笔、手法、见解、感觉和写作方式及美学理想等许多方面的差异,但他们之间在精神上却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与强大的凝聚力,即他们反对只写人类的共相与普遍性,而高度重视个性、个体的内心活动与反应,人之为人的独特性,力图重建个体的精神史。

3.克罗齐是怎样界定艺术的?有哪些主要观点?

克罗齐著述——主要有《精神哲学》(一)艺术即直觉即表现论1、克罗齐对直觉的界定:直觉是一种知识;直觉就是表现;直觉就是心灵赋形式于杂乱无章的物质世界的活动;直觉是在内心完成,而不需要外在媒介。2、克罗齐对艺术的界定:

正反两方面——艺术是什么、艺术不是什么、艺术即直觉(二)审美欣赏论与艺术批评论

1、审美欣赏与审美创造活动相统一不同:一个是审美的创造;另一个是审美的再造;审美的再造不过是循着审美的创造程序再走了一遍而已。

2、艺术批评真正的批评应具备的条件:艺术品、鉴赏力、历史性注释、哲学把握。

4.新批评派理论有什么基本特点?

第一:极端的文本中心主义,彻底割裂了文学研究与杜会历史和文化、与作者和读者、与社会效果等等的联系。第二,对文学作品结构的分析较力深入细致,常常包含了某些辩证法的因素。第三,以语义学分析作为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高度重视对于文学语言的研究。第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较为紧密,他们的理论一般都能在文学批评实践中自觉地运用。

新批评派对于20世纪西方文论中现代文本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文学语言和文学作品结构的研究等方面,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它与俄国形式主义和布拉格学派一起,对于稍后的结构主义文论发生了直接的重大影响。然而,新批评派的上述特点也使它具有明显的狭隘性、保守性、片面性,孤立研究文学文本形式、结构的极端形式主义使它无法解答一系列文学的重大问题,最终不可避免地衰落下去。

5.艾略特?非个人化理论?的内容是什么?

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认为文学作品应当是非个人化的。他针对浪漫主义张扬感情和个性的观点,明确指出:?诗歌不是感情的放纵,而是感情的脱离;诗歌不是个性的表现,而是个性的脱离。?

首先,他把文学家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加以考察,认为任何文学家都不会具有完全的意义,只有把他放在前人之间比较、对照,我们才能获得对他的客观评价。把文学家放在文学史的长河中考察,那么就可以看到,文学传统具有强大的影响,每一个文学家的创作必定会受到它的深刻影响。正是这种历史的意识使一个作家面对传统,意识到自己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其次.文学家应当消灭个性。在艾略特看来,文学作品中最好的部分,即使最个人的部分也就是他前辈文学家最足以使他们永垂不朽的地方。因此,只有消灭个性,艺术才能达到科学的地步。

再次,非个人化还应当逃避文学家个人的情

6.结构主义文论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①解构主义是整个后结构主义思潮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兴起于60年代末盛行于70年代,总体上表现出对结构主义的不满和失望乃至批判否定。60年代法国一些文论家、作家和哲学家组成了?太凯系?集团,明确打出后结构主义的旗号,德里达也是其重要成员之一,该集团在思想上与尼采的非理性主义有密切的联系。随后德里达将解构主义介绍至美国,很快取代了新批评长期以来的支配地位,尤其是耶鲁学派的解构主义文学批评颇负盛名,80年代后半期解构主义逐渐退潮。

7.简述复调小说理论的主要内容。

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复调"也叫"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妥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巴赫金认为,"独白型"小说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

在作者统一的意志支配下层层展开。在这类小说中,全部事件都是作为客体对象加以表现的,主人公也都是客体性的人物形象,都是作者意识的客体。虽然这些主人公也在说话,也有自己的声音,但他们的声音都是经由作者意志的"过滤"之后得以放送的,只具有有限地普遍性地刻画性格和展开情节,而不能塑造出多种不同的声音,因而并不形成自己的独立"声部",听起来就象是一个声部的合唱。主人公的意志实际上统一于作者的意识,丧失自己独立存在的可能性。托斯妥耶夫斯基"首创"的复调小说则不同。托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而互相件不发生融"。在这里,人物"不仅仅是作者议论所表现的客体,而且也是直抒己见的主体。"这里,主人公自己想说什么就可以说什么,不必为作者的意志所限制,他完全可以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巴赫金指出,托斯妥耶夫斯基的独特之处,正"在于他把个性看做是别人的个性、他人的个性,并能客观地艺术地发现它、表现它,不把它变成抒情性的,不把自己的声音同它融合到一起,同时又不把它降低为具体的心理现实",而让他的主人公们各自以自己独立且相互"等价"的声音参与"对话"。

8.巴尔特前后期文论的不同点及其主要观点是什么?

巴尔特后期转向了后结构主义,建构了独特的文本理论与阅读理论:⒈能指群与复数的文本:从消解索绪尔的符号理论入手,认为文本语言的能指与所指并不能构成索绪尔所谓的完整固定的符号,能指所指涉的不是一个概念即所指,而是一个能指群,这就导致能指与所指的分裂,能指的意指活动还未达到其所指前就已经转向了其他的能指,能指最终只能够在所指的表面进行自由漂移,语词符号不再是明确固定的意义实体,有限的能指符号所折射的是一个能指大海。巴尔特据此指出作品是单数的而文本则是复数的,任何文本真正成为文本时,其四周已经是一片无形的文本海洋,每个文本都是由其他文本的碎片编织而成的,根本不存在一个原初文本,这种复数特点导致文本意义的不断播散和转换,文本本身只是一个开放无尽的象征活动,任何意义都只不过是这个活动中迅速生成而又迅速消失的东西,这是对结构主义作品论的有力消解。

9.现代解释学与传统解释学文论的区别何在?

利科则通过把解释学与现象学连接起来,建立了一种现象学解释学。他试图通过建立文本理论,从分析语言开始,借助现象学方法,经过语义学层次和反思(reflection)层次,最后进入本体论层次,从而使方法论解释学和本体论解释学在本体论层次上统一起来。

当代的解释观是追求创造的解释观。它抛弃了传统解释观对文本的固着和对解释者个人成见、经历、所处社会现状的回避,而主张解释者带着自己的成见进入解释对象的领域,通过将自己和解释对象融合创造出新的视野。当代解释观念还认为理解和解释是人的存在方式,其最终目的是揭示人存在的意义,从而将解释提到了本体论的高度。

解释学既是一门哲学,在某种意义上又可说是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它为人文科学各学科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和天地。

简而言之,解释学的目的是寻找人生和世界存在的意义、价值等所谓的?主观的?东西,而不是现代科学所要寻找的?客观真理?,所以就需要一套不同于现代科学的方法。

10.女性主义批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虽然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观,但是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吸收仅仅是该派初期的发展特征,其主要的特征则是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质疑、修正和补充。鉴于篇幅有限,本文仅就妇女受压迫的原因、对阶级分析的批判、性别分工、家务劳动和异化等争论问题和关键词简要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批评的主要内容,并就这些方面与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论点进行比较,从而阐明两派之间的承继关系。

三、分析与论述

1. 弗洛伊德关于艺术有哪些主要观点?你怎么看这些观点?

卢西安〃弗洛伊德(LucianFreud)1922年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的祖父是大名鼎鼎的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他与生俱来的怀疑、孤独和好奇精神常常使自己不安,对世界的感知也就保持了一种特殊的知觉能力。这种知觉能力也就被带入画面,成为他独树一帜的鲜明标志。1939年弗洛伊德进入英国圣工会绘画学校,受业于校长莫里斯门下.这个时期他的绘画题材宽泛,并受到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其绘画较为精致入微但却开始具有某种后来的敏感。从40年代到80年代,他定居在伦敦,无论作为艺术家还是普通人,弗洛伊德都被认为是难以相处的。他将自己处于孤僻和封闭的状态,远离喧嚣的国际艺术潮流,更多地向自己领域的纵深开掘。其绘画对象从不叙述戏剧性的事件,基本上以室内肖像、裸体肖像为主。这也使他成为一个定型的画家.而他也就在室内从亲近的人身上不厌其烦地刻画着某种近乎神经质的状态,他喜欢畸形而病态的主题。其作品风格粗率、性感而注重绘画性。他的绘画题材宽泛,并受到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其绘画较为精致入微但却开始具有某种后来的敏感。

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弗洛伊德的风格对?新生代?潮流的兴起具有强烈的感召力。中国的艺术家们正是在表达人对现实的?异样?感觉上,寻找到?弗洛伊德式切入?,这当然为弗洛伊德所始料未及,但这也正显示了他作品跨越时空的魅力。

弗洛伊德诚如所有有教养的维也纳人家庭,他的长辈在他幼时的环境里便创造一种维也纳意识--一种怀疑与探索精神。在日耳曼语系中,奥地利人对孤独的敏感几近与生俱来,文艺作品中遁世隐居的主题每每映现出肉体中不安定分子的漂泊之影。作为著名的心理学家,他的祖父让年幼的孙子读四行诗《绞刑架下的歌》,在他的起居室里挂上布鲁盖尔的画……,这一切致使他形成一种特殊的知觉力。到了1933年,卢〃弗洛伊德跟随父亲移居英国,这位奥地利人成了后来著名的英国画家。

卢西安〃弗洛伊德20岁以前的作品几乎全部直接依靠观察所得的材料。那时候的英国、实际上是慕尼黑的英国--已被战争的预兆吓得毫无生气,人们心理所郁积的莫名恐惧远多于言行的表露。或许是幼年时期的性格导致,也可能是他对现实的敏感,他青春的灵魂被二条看不见的线导引着迂回在感觉和梦幻的旅途。六十年代的卢西恩〃弗洛伊德的确远离了喧嚣的国际艺术潮流,开始向自己领域的纵深方向掘进,与真人等大或整个上去痹绘人更大幅的作品里,被画者常有一种不屈的姿态,或头部颂斜向后,或双臂抬举,作品主题迷失在前所未有的生动效果之中。好似一股强烈力量驱使画笔,呈环状的、Z字形的、拱形的笔触在粗帆布上敲击出粗暴的肌理一-这种激斑翻腾的曲线是50年代末期画法的升华,足以让人产生震颤的惊异。

近年来,卢西恩〃弗洛伊德在英美举办了多次个人画展,他的作品是伦敦佳士德与苏富比拍卖会上当代艺术家的最高价,从而使他再次成为评论家们关注的焦点。他无疑是当代最有才华的绘画大师。他的传闻可谓是形形色色,而且均与性有关。诸如他对待女性方面的怪癖、轻率的生活态度及私生子,等等。也不能否认他的另一面,特别是他所具有的卓越的绘画才能、独特的艺术追求及迷人的风度与魅力。正是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颇有影响的传奇人物——画家卢西恩〃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的油画《沉睡的救济金管理员》在2008年5月13日在纽约以3364万美元的天价被一名欧洲收藏家买下,成为在世画家最昂贵的作品,打破了美国艺术家杰夫-昆斯的《悬挂的心》2007年创造的2360万美元的纪录。这幅裸体画将成为一个在世艺术家被拍卖的最昂贵画作,并且由于画中人苏尔仍然活在世上,所以它也将成为世界上最昂贵的活人裸体画

2.试举例论述英伽登的文学作品层次理论。

他的著作有:《文学的艺术作品》、《论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艺术本体论研究》、《经验、艺术作品与价值》等。其中《文学的艺术作品》最著名,是现象学美学的代表作。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在早期师从胡塞尔的六年中,英伽登对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作了精深研究,并接受这一理论。认为现象学强调意识主体与被意识客体之间的关系结构的意向方式问题,有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由物质、形式、存在三方面组成的本体论,确立自己的理论研究方向:紧紧围绕意向性对象,进行本体论研究。英伽登在认识论上基本遵循胡塞尔的思路,即把?意向性?作为自己哲学、美学

研究的重要概念,但在本体论上却与之相反,而趋向实在论。正唯此,英伽登对本体论十分重视,认为本体论研究应先于现象学研究。

英伽登在艺术本体论研究中,接受胡塞尔学说中的可取部分。首先,他直接从作品本身出发,强调艺术作品的本体论地位,从而建立起自己的现象学美学和文艺理论;其次,他将现象学?还原?方法运用到美学研究上,对艺术作品的本质结构和审美经验的完整过程加以描述;再次,他强调意识的意向性活动,将艺术看作是纯意向性客体,将艺术活动看作纯粹意向性行为,但同时,他又不同意胡塞尔否定有独立于主体意识的客观对象的说法,而坚持作品尽管是一个意向性对象,但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客体。因为,艺术作品本体同观者意识的?具体化?既相联系,又有本质不同。

在本体论上把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界定为?意向性客体?之后,英伽登对文学作品的艺术结构进行详细分析。他认为,文学作品是由四个异质的层次构成的一个整体结构。这四个层次是:一,语音和更高级的语音组合层次;二,不同等级的意义单元层次;三,再现的客体层次;四,图式化观相层次。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说明?什么是文学作品的基本结构和方式?,这种研究方式与现象学理论是相合拍的。

3.试述评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的争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和阶级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首先由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迅速地发展起来,"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另一方面也使资本主义社会性的制度固有矛盾明朗化,尖锐化.资本主义所因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开始激化,这一矛盾的加剧必然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一种真正有影响的思想或学说出现以后,对它的理解和解释肯定会有多种多样,因此任何分歧与争论都是正常而必须的,是这种思想或学说保持其活力、继续产生影响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马克思主义也不能例外。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和发展并不是只有?正统?的一种,而存在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西方马克思主义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形态,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相对来说较薄弱的领域,特别是在艺术和文化问题上,西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本文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及艺术对现实的批判功能、新感性理论作为人类追求精神解放的一种理解、对大众文化的批判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和对我们的启示。

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独立产生的,它是人类历史根本转折时代的产物,是人类全部优秀文化遗产的结晶.

4.你怎么理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涉及到的是艺术传达过程中的艺术接受的问题,简单说就是艺术欣赏的问题。艺术接受是艺术传达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艺术家完成艺术作品的创作只是完成了艺术意象物化的过程,而欣赏的过程是通过对物化的艺术符号的解析,重新在观众脑中建构艺术意象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就无法实现艺术作品的功能。

艺术接受的主体是每一个观众,主体差异性多样性必然会导致接受过程的个体差异性。具体来说:

首先:相同时代背景下,由于每一个接受主体所在地域人文环境的差异、以及接受教育程度的差异、性格差异,都会造成不同的欣赏习惯和对事物不同的理解方式和理解深度。这会影响到主体在欣赏的过程中对艺术品的表面(艺术符号)理解在深度和准确性上产生差异,从而影响到重建艺术意象。由于人和人的差异,是没有人能够作到象作者一样去理解作者的,所以,重构而成的艺术意象,事实上已经不完全是作者心目中的那一个了。这是由艺术传达的特性决定的。

其次: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艺思潮和领导一个时代的哲学思潮,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对其它时代的文艺作品,会形成整体性的错位欣赏口味,每个时代对古代艺术品的欣赏都会打上深刻的本时代的烙印。不同时代会赋予哈姆雷特不同的时代精神。

所以,一件艺术作品经历了完整的艺术传达过程后,会产生艺术创作本身所不能产生的丰富性,多层次性。既俗话说的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选修课西方文论选读

【选修课:西方文论选读】《当代西方文艺理论》1:导论 【参考说明】: 1.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朱立元主编的《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一书是汉语言文学本科选修课“西方文论选读”[课程代码:0815<重庆>],所以请先确定你 所参考的科目对应的是这本教材。 2.选读《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考生比较少,所以可能没有辅导书,以前的考试资料也无从查找,至少在重庆范围内。 3.《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涉及25种差异不同的西方当代文学理论,知识面非常庞杂,涉及到政治、哲学、经济等多个方面,而且很多文论存在“粘融”“对抗”“异化”等现象,所以对这本教材的学习我认为不能单从课本学习,应该把 触角升向生活的更多、更深的层面。 4.《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教材种存在很多概念的“未定点”,特别是后半部分关于结构主义、符号学、结构主义、现象学等文论,他们的观点总的来说都是抽象大于具体、理解大于认知、否定大于肯定,所以,我的这个笔记同意会存在很多“未定点”,特别是概述部分有些是从我所理解的角度来编写的,所以可能会存在主观性,但我仍然从教材所明确的文论的概念入手,相去不会太远,当然,可能也有理解错误的地方,所以建议参阅的时候还是应该严格按照教材的描述来 理解。 5.因为这本书所涉及的某些文论存在“未定点”,所以存在某些主观性,其中肯定难免有某些错误或者与大家的理解所不同的地方,欢迎提出你的看法加以指 正。 6.有几章的最后一段的章末总结没有归纳,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对文论对文学发展所起到积极或非积极性的影响的评价(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来批评),以 及他们的优点和缺点。 零、导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概观 1.两大主潮: 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其根本特点是把人当作哲学研究的核心,出 发点和归宿。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考研笔记_(1)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考研笔记 (笔记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听课记录整理)(参考书目:《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0.导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概观 1.(识记)当代西方哲学思潮大体上分为:人本主义、科学主义两大思潮。 (1)人本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 ①象征主义(瓦莱里)、②表现主义(克罗齐)、③精神分析学文论(弗洛伊德)、④现象学和存在主义(萨特)、⑤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2)科学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 ①形式主义(俄国)、②新批评派文论(英美)、③结构主义文论(索绪尔) 2.当代西方文论研究重点上发生了两次重要的历史性转移: (1)从重点研究作家转移到重点研究作品文本。 (2)从重点研究文本转移到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 3.(领会)当代西方文论最重要的特征是出现了两个转向:非理性转向、语言论转向。(1)非理性转向:这主要是就人本主义文论而言。强调人的情感比理性更重要。 (2)语言论转向:这主要是就科学主义文论而言。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二次大的转向。 1.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 1.前象征主义主要是指:19世纪后半叶产生于法国的诗歌流派。 代表人物是:波德莱尔、魏尔兰、兰波和马拉美。 波德莱尔的十四行诗《应和》首次提出著名的象征主义“应和”论。2.后象征主义代表:瓦莱里以音乐化为核心的象征主义诗论。 象征主义的界定:音乐化 3.(领会)瓦莱里“音乐化”论的要点: (1)音乐化指: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诗要讲求音乐之美,不仅指节奏感、旋律性,而且要具有音乐那样的协调性、严密性和整体性,要用音乐语言来思维。 例:艾略特的《荒原》即借用交响乐的程式来组织全诗,给人一种和谐的整体感觉: 第一章:《死者葬仪》母题:(无水――死亡)(正题) 第二章:《对弈》反母题:(欲――虽死犹生) 第三章:《火诫》变异母题:(火――求救)(火象征:太阳、光明、净化) 第四章:《水里的死亡》重复母题:(水太多――死)(反题) 第五章:《雷霆的活》反重复母题:(天降净水――得救的可能)(合题)(2)音乐化还指:诗情世界同梦幻世界内在的联系: ①诗的世界与梦幻世界相似,外在事物的意象与主体的感觉、心情完全和谐、共鸣、交融为一体。 ②我们所熟悉的有生命的东西,好像都配上了音乐;他们互相协调形成了一种好像完全适应我们的感觉的共鸣关系。 (3)音乐化还包括:诗的语言的音乐化:诗应做到音韵谐美、节奏合拍,并符合理性和审美的要求,如格律的要求。 4.庞德的“意象”定义: (庞德的意象主义诗论超出了西方的传统,接受了许多东方的审美原则,他编译了李白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学习读书笔记(一)

1.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两大主潮是什么?(1)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两大主潮是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 (2)所谓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 ①其根本特点是把人当作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寻世界的本质及其他哲学问题。 ②其理论的主要代表有象征主义诗论、表现主义文论、精神分析学文论、直觉主义文论、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文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解释学和接受理论等。 ③这些人本主义文艺理论重视主体的艺术和审美经验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高度重视人的个性与心灵活动,尤其是注重无意识心理活动嫉妒者阅读接受等层面,开辟了以往文艺理论研究未涉及的新领域,并对后世文艺理论有深远的影响。 (3)所谓科学主义,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原则和方法来研究世界的哲学理论。 ①其特点是把一切人类精神文化现象认识论根源都归结为数理科学,强调研究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科学性,其思想基础在本世纪主要是主观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 ②其理论的主要代表有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英美语义学和新批评文论、结构主义文论、符号学文论、叙事学文论以及解构主义等。 ③这些科学主义文艺理论较之人本主义文艺理论更清晰地呈现出一条一脉相承、前后相继的线索,尤其是反对人本主义的口号更是旗帜鲜明。在索绪尔语言学的影响下,该派文论试图找到其内部规律,揭示文学之为文学的文学性,完全割裂了文学作品与作者、社会、读者的关联,但对文本研究的规范性、客观性和科学性作出了巨大贡献。 (3)但有一些理论是无法完全归入这两大主潮的,如原型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等,兼有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研究方法论的交融综合,不能单纯地归入某一阵营。 (4)此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发展到20世纪后半期西方文论中两大主潮交融渗透的趋势有所增强。不过,70年代之后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权主义等文学理论,已无法用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这两大阵营的立场来简单地概括,。 2.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研究重点的两次转移是什么? (1)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研究重点发生了两次转移,第一次是从重点研究作家转移到重点研究作品文本,第二次是从重点研究作品文本转移到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 (2)从作家到作品: ①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文艺理论研究重点从19世纪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实证主义注重研究作家的创作天才、生平背景、心理活动对作品的影响等问题,转移到单纯聚焦作品文本文字语言的语义和结构等形式方面。 ②这完全割裂了作者所处的文化社会背景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完全割裂了读者的阅读接受对作品的阐释塑造与再创造作用。 ③但这一转移却前所未有的对文学作品的文本进行了语言结构等形式上的分析,尤其是符号学研究和叙事学研究等新角度使文学文本研究达到了空前的细致与深入程度。 ④这一转移的主要代表流派是俄国形式主义、语义学和新批评到结构主义这一线索脉络。 (3)从作品到读者: ①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起,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文论开始对文学作品的读者接受问题进行关注讨论,认为读者的阅读是填补文学作品留下的空白,在这一具体化过程中参与了文学作品的再塑造。 ②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解释学和接受理论,文学理论的研究重点完全从作品转移到读者上来。 ③这一转移直至解构主义文论达到了顶峰。(4)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两次转移不只是研究对象或重点的偶然转移,而且反映了文学观念的历史性、根本性变化。每一次转移都导致了对前一种研究思路和格局的总体性扬弃,从而引发了整个文学观念的全局性变革。(5)这两次转移既体现了整个文学活动中“作家创作——作品文本——读者接受”三个主要环节的逻辑顺序,也显示了20世纪西方文论历史演进的基本轨迹。 3.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最重要的两个转向是什

《西方文论选读》自学考试大纲

《西方文论选读》期末考试B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朗吉弩斯的《论崇高》 《论崇高》侧重与内在灵魂的涵养提高,重视作家的心智;列举崇高的五个来源;这五个来源的关系;《论崇高》还提出了美的范畴问题;朗吉弩斯的《论崇高》标志着一个新的美学范畴的诞生。 2.三一律 所谓“三一律”,指行动的单一性、时间的单一性和空间的单一性,它在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中,是作家必须遵守的铁律,来自16世纪《诗学》的意大利注释家之手。卡斯特尔维屈罗认为只有单一的空间与单一的时间和行动相适应,才能使观众信服。三一律对此后的戏剧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3.黑格尔的情境·情节·情致 为了实现艺术美的理想,黑格尔探讨了文艺创作的具体问题,如人物、环境、冲突等问题,并且提出和论述了情境、情节、情致这样一些重要概念。分别介绍情境、情节、情致。 4.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原则 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中提出和论证了形式主义理论的一条重要原则——“陌生化”原则。所谓“陌生化”,是针对习惯化、机械化、自动化和潜意识化而言的,是对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习焉不察的感知方式的一种反作用,目的是加强印象,把熟视无睹的东西凸现出来,用新的陌生的世界代替潜意识化了的世界。陌生化属于文本的范围,而且重点不是文本的意义,而是它的形式,涉及的对象主要是诗歌。 5.阿多诺的否定的美学 阿多诺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他的美学思想大体上可以用“否定的美学”来加以概括,其主要观点主要有:1.反艺术。反艺术就是否定的艺术,是用“反其道而行之”的艺术手法,或曰反讽手法,对资本主义社会主流艺术的否定;从正面讲,就是艺术通过自我否定来改头换面从而确立自身新的坐标。2.文化工业。这指的是在工业资本主义这个“管理化的社会”里,从流行艺术中自发产生出来的大众文化的总称。3.音乐社会学。他认为音乐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以自己特殊的形式规律提出社会问题,反映社会整体的矛盾和分裂。 6.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的继承者,他在美学上的一大贡献是提出了“美是生活”这个唯物主义命题。他是在批判当代的美学思潮,特别是德国唯心主义美学思潮的过程中提出这个命题的。他对“美是生活”作了这样的解释: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这个命题的重大意义,首先在于它恢复了现实的权利;其次是它揭示了美对生活的依附关系;三是它在唯心主义美学思想泛滥的情况下,为美学的研究打开了一个突破口。 二、简答题(每题1 0分,共40分) 简答题除说到要点外,还应展开论述。光有要点不能给及格分。 1. 简述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艺复兴是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开始的。它的文艺复兴主要表现在:首先是对教育的改革,把人文学科放在对神学学科的优先地位。其次是知识的发展,或知识的世俗化,主要是对古典文化的崇拜,以及随之而来的古典文化的再生。最后是文艺的全面繁荣。(上述内容需展开论述)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DOC)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 (参考书目:《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0.导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概观 1.当代西方哲学思潮大体上分为:人本主义、科学主义两大思潮。 (1)人本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 ①象征主义(瓦莱里) ②表现主义(克罗齐) ③精神分析学文论(弗洛伊德) ④现象学和存在主义(萨特) ⑤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2)科学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 ①形式主义(俄国) ②新批评派文论(英美) ③结构主义文论(索绪尔) 2.当代西方文论研究重点上发生了两次重要的历史性转移: (1)从重点研究作家转移到重点研究作品文本。 (2)从重点研究文本转移到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 3.当代西方文论最重要的特征是出现了两个转向:非理性转向、语言论转向。 (1)非理性转向:这主要是就人本主义文论而言。强调人的情感比理性更重要。 (2)语言论转向:这主要是就科学主义文论而言。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二次大的转向。 1.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 1.前象征主义主要是指:19世纪后半叶产生于法国的诗歌流派。 代表人物是:波德莱尔、魏尔兰、兰波和马拉美。 波德莱尔的十四行诗《应和》首次提出著名的象征主义“应和”论。2.后象征主义代表:瓦莱里以音乐化为核心的象征主义诗论。 象征主义的界定:音乐化。 3.瓦莱里“音乐化”论的要点: (1)音乐化指: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诗要讲求音乐之美,不仅指节奏感、旋律性,而且要具有音乐那样的协调性、严密性和整体性,要用音乐语言来思维。 例:艾略特的《荒原》即借用交响乐的程式来组织全诗,给人一种和谐的整体感觉:第一章:《死者葬仪》母题:(无水――死亡)(正题) 第二章:《对弈》反母题:(欲――虽死犹生) 第三章:《火诫》变异母题:(火――求救)(火象征:太阳、光明、净化) 第四章:《水里的死亡》重复母题:(水太多――死)(反题) 第五章:《雷霆的活》反重复母题:(天降净水――得救的可能)(合题)

西方文论 第一节

第一章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对西方文论的源头及其基本理论有所了解,对柏拉图以前的理论脉络有所认识,从而掌握一种基本的参照点,更深刻地体会后世西方文论发展的思想动因。 第一节古希腊早期文艺思想中的重要概念 本节是以“美”、“艺术”、“摹仿”、“净化”或者“宣泄”等古希腊早期文艺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为线索,帮助学习者了解古典西方文论之问题领域的由来。 一、关于“美” 柏拉图在《理想国》当中,曾谈到“诗歌与哲学之间的古老争论”。这一争论的实质,是诗人和哲学家都认为惟有自己才能解释世界的意义。可见从最古老的意义上说,文学并不只是要提供审美的享受,古希腊文学犹如希伯来人的《圣经》一样,包含着远古初民全部的历史、伦理、教化,包含着他们对于世界的全部想象和认识。也许只有在这时,诗人才可能像雪莱《诗辩》所说,兼具“预言家和立法者”的职能。乃至后世有许多学者认为:西方的美学和文论,就产生于诗歌与哲学之争。 早期希腊人对“美”的界说,是相当宽泛的。 公元前6世纪就有这样的诗句:“美是令人愉悦的”。这可以从“美”的本质的方面,连及后世种种关于“美感”的论说。 德尔斐神庙的预言者则说:“最多的正是最美的”。这也许同古希腊“一是一切、一切是一”的思辨相应,暗示了西方人由“多”而“一”的总体思路。 公元前6世纪的着名诗人萨福还说过:“长得美只是外表美,而品德出众也是美的”。由此引申出内在美德的观念,最终使美与善合一。 在这些理解的基础上,逐渐出现了专指艺术的美(kalos)。它在诗歌的意义上可以翻译为魅力(charities),在造型艺术的领域就成为对称(symmetry),从修辞学的角度则被称作和谐(harmony)。 因此可以说,希腊人后来对文学艺术之美的不同讨论,都已经潜在于他们最初的“美”的概念之中。 二、关于“艺术” 希腊文的“艺术”(techne),显然含有“技术”(technique)的意味。它是泛指人类的创造活动,所以建筑、木工、纺织等等本来就是“艺术”的一部分;而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在欧洲语言中常常要以“美的艺术”来表达(比如英文的Fine Arts)。

当代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当代西方文论 1】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则是艺术加工和处理的必不可少的方法,将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新颖别致,经过一定的审美过程完成审美活动。陌生化手段的实质就是要设法增加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拉长审美欣赏的时间,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 2】文学性;就是文学的性质和文学的趣味,文学性就在文学语言的联系与构造之中,文学性不存在与某一部作品中,它是一种词类文学作品普遍运用年广东构造原则和表现手段。 3】无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认为人的心理包含三个部分,即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无意识是一种本能——冲动,它毫无理性,它处于大脑的底层,是一个庞大的领域。无意识是混乱的、盲目的,但却广阔有力,起决定性作用,是决定人的行为和愿望的内在动力。理论的贡献在于它展示了人的心理的复杂性和层次性,引导人们去注意意识后面的动机,去探讨无意识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4】欲望的升华说:在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方面,它支持泛性论的观点,把性欲看作是文艺创作的动机,作家和艺术家从事创作是受他们的“本能的欲望”的驱使,艺术家和常人一样,由于欲望长期受到压抑而得不到满足,便试图在文艺创作中得到感情的宣泄,以获取快乐,因此他们创作的动因就是“性欲的冲动”。文艺本质上是被压抑的性本能冲动的一种升华,经过生化作用,受压抑的力比多便可以通过社会道德允许的途径或形式得到满足。梦的四种作用方式:压缩、移置、表现手段、二次加工 5】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指20世纪初叶开始,詹姆斯,福克纳等一批小说家撤出传统小说中作者自我的介入,致力于描绘人物的无意识活动,即以自由联想等为线索直接且自然地展现人物意识流动的叙事手法。 6】新批评派:是2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以兰色姆《新批评》一书得名。在书中他评论了艾略特、瑞恰兹、温特斯等人的理论,称他们为新批评家。它的崛起是对忽视文学作品本身的种种文学批评倾向的反拨,由于它一开始就抓住了传统文学批评的最薄弱的环节加以批判,并辅之以一整套十分具体、操作性极强的阅读、批评文学作品的方法,因此在西方文学批评界和文学教学活动中占用主导地位。 7】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认为诗应当是非个人化的,针对浪漫主义宣扬感情和个人的观点,明确指出诗歌不是感情的放纵,而是感情的脱离,诗歌不是个体的表现,而是个体的脱离。*他把文学家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加以考察,认为任何一位文学家都不会具有完全的意义,只有把它放在前人之间比较、对照我们才能获得客观的评价。*文学家应该消灭个性。*非个人化还应当逃避文学家个人的情感。 8】兰色姆的本体论批评:*强调诗本身的本体存在,认为批评应当成为一种客观研究,它不应当探讨文学与各种社会生活现象的联系,而应对把文学作品看作是一种封闭的、独立自足的存在物,研究其内部的各种因素的不同组合、运动变化,寻找文学发展的规律性

陕师大 中文本科——《当代西方文论》作业题及答案

《当代西方文论》作业题附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意识流 :它是19世纪由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创造的,指人的意识活动持续流动的性质。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一股切不开、斩不断的“流水”。他说:“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不断流动着的。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识流或者主观生活之流。 2.新批评派: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英国发端,三十年代在美国形成,并于四五十年代在美国蔚成大势。五十年代后期,新批评渐趋衰落,但新批评提倡和实践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仍不失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新批评”一词,源于美国文艺批评家兰色姆1941年出版的《新批评》一书,但这一流派的起源则可追溯到艾略特和瑞恰兹。艾略特可视为新批评的思想先驱。他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提出了一个重要论点——非个性论,这一论点构成了新批评文论的基石。艾略特强调批评应该从作家转向作品,从诗人转向诗本身。为新批评提供方法论基础的是瑞恰兹,他通过引进语义学的方法使人们把注意力移向语言。新批评派有几代批评家,其早期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休姆和美国诗人庞德,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燕卜逊和兰色姆,第三代的代表人物是韦勒克和文萨特,他们共同完成了新批评的理论体系。 3.艺术即直觉即表现:意大利美学家 B.克罗齐就认为,直觉就是艺术活动,而人类的“知识有两种形式:不是直觉的就是逻辑的。”这样,克罗齐就把直觉排除在逻辑思维之外,从而把艺术活动、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也排除在逻辑思维之外。根据艺术的典型形象直接把握艺术美的本质的能力,指人的审美功能。审美功能是对美的认识功能。艺术家由于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和深厚的艺术修养,能够在众多的表象中熟练、准确地挑选出最能表现对象美的本质的表象,并对这些表象进行创造性的加工、组合成比对象(文学艺术中的原型、美术中的模特儿)更美更新的艺术形象;有经验的艺术鉴赏者,能够透过艺术形象直接把握艺术美的本质。这种熟练的审美技能可造成一种假象,似乎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是凭人的一种非意识、非思维、非逻辑分析的天赋审美功能来完成的。一些哲学家根据这种假象或根据非艺术领域中的类似假象,建立了非理性主义的直觉论。 4.陌生化 :陌生化”理论是二十世纪初兴起的俄国形式主义的一面旗帜,主要代表人物是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他认为艺术技巧的特殊性在于“陌生化”。(是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在1914年提出)“陌生化”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虽然他并没有正式提出“陌生化”。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主张使用“奇异词”,如外来词、隐喻词、延伸词,使得“言语既要清晰又不能流于一般”“给平常的事物赋予一种不平常的气氛,这是很好的,人们喜欢被不平常的东西所打动。”“言语的美在于明晰而不流于平庸。用普通词组成的语言最明晰,但却显得平淡无奇……使用奇异词可以使语言显得华丽并摆脱生活用语的一般化。因此,“陌生化”又称为“反常化”、“间离化”、“奇异化”。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方法,“陌生化”手法能够迎合广大受众的“猎奇”、“求新”心理,被广泛应用于广告设计等领域之中 5.文学性:文学性是指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独特性质。文学性就是文学的性质和文学的趣味,它存在于文学语言的联系和构造之中。文学性不存在于某一部文学作品中,而是一种同类文学作品普遍运用的构造原则和表现手段,如结构、韵律、节奏、修饰等。文学性的诗性功能:雅各布森认为,文学性存在于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之中,诗歌是具有独立价值的词的形式显现,即诗歌的本质不在指称叙述外在世界的事物,而在具有表达目的的诗歌语言形式显现。诗歌语言往往打破符号与指称的稳固的逻辑联系,而为能指与所指的其他新关系和审美功能的实现提供可能。诗歌语言虽然有提供信息的功能,但应以自指的审美功能为主。

2015陕师大函授当代西方文论作业答案

陕西师大远程教育学院中文专升本科函授生 《当代西方文论》作业题 一、名词解释 1.意识流 :它是19世纪由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创造的,指人的意识活动持续流动的性质。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一股切不开、斩不断的“流水”。他说:“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不断流动着的。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识流或者主观生活之流。 2.新批评派: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英国发端,三十年代在美国形成,并于四五十年代在美国蔚成大势。五十年代后期,新批评渐趋衰落,但新批评提倡和实践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仍不失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新批评”一词,源于美国文艺批评家兰色姆1941年出版的《新批评》一书,但这一流派的起源则可追溯到艾略特和瑞恰兹。艾略特可视为新批评的思想先驱。他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提出了一个重要论点——非个性论,这一论点构成了新批评文论的基石。艾略特强调批评应该从作家转向作品,从诗人转向诗本身。为新批评提供方法论基础的是瑞恰兹,他通过引进语义学的方法使人们把注意力移向语言。新批评派有几代批评家,其早期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休姆和美国诗人庞德,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燕卜逊和兰色姆,第三代的代表人物是韦勒克和文萨特,他们共同完成了新批评的理论体系。 3.艺术即直觉即表现:意大利美学家 B.克罗齐就认为,直觉就是艺术活动,而人类的“知识有两种形式:不是直觉的就是逻辑的。”这样,克罗齐就把直觉排除在逻辑思维之外,从而把艺术活动、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也排除在逻辑思维之外。根据艺术的典型形象直接把握艺术美的本质的能力,指人的审美功能。审美功能是对美的认识功能。艺术家由于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和深厚的艺术修养,能够在众多的表象中熟练、准确地挑选出最能表现对象美的本质的表象,并对这些表象进行创造性的加工、组合成比对象(文学艺术中的原型、美术中的模特儿)更美更新的艺术形象;有经验的艺术鉴赏者,能够透过艺术形象直接把握艺术美的本质。这种熟练的审美技能可造成一种假象,似乎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是凭人的一种非意识、非思维、非逻辑分析的天赋审美功能来完成的。一些哲学家根据这种假象或根据非艺术领域中的类似假象,建立了非理性主义的直觉论。 4.陌生化 :陌生化”理论是二十世纪初兴起的俄国形式主义的一面旗帜,主要代表人物是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他认为艺术技巧的特殊性在于“陌生化”。(是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在1914年提出)“陌生化”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虽然他并没有正式提出“陌生化”。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主张使用“奇异词”,如外来词、隐喻词、延伸词,使得“言语既要清晰又不能流于一般”“给平常的事物赋予一种不平常的气氛,这是很好的,人们喜欢被不平常的东西所打动。”“言语的美在于明晰而不流于平庸。用普通词组成的语言最明晰,但却显得平淡无奇……使用奇异词可以使语言显得华丽并摆脱生活用语的一般化。因此,“陌生化”又称为“反常化”、“间离化”、“奇异化”。作为一种艺术创

20世纪西方文论终极笔记

20世纪西方文论终极笔记 导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概观 0.1两大主潮: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人本主义包括: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表现主义、精神分析、现象学和存在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 科学主义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语义学和新批评、结构主义。 0.2★两次转移:从作家到作品(20、30年代形式主义和新批评兴起)和从作品到读者接受(30、40年代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兴起;60、70年代解释学和接受理论完成。)。 0.3两个转向:“非理性转向”和“语言论转向”。 非理性转向,主要就人本主义而言。 ★语言论转向: 古代: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17世纪:我们如何知道世界的本质,笛卡尔。 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们如何表述我们所知晓的世界 前象征主义主要是指:19世纪后半叶产生于法国的诗歌流派。 代表人物是: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和马拉美。 波德莱尔的十四行诗《应和》首次提出著名的象征主义“应和”论。认为自然界万物互为象征,组成“象征的森林”,而人的诸感官之间亦相互应和沟通,最重要的是人的心灵与自然界之间也是互为应合、交流的,诗就是这种象征、应和的产物。故该诗被誉为“象征主义的宪章”。前期象征主义随着1898年马拉美的逝世而告终。 第一讲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 一、瓦莱里以音乐化为核心的象征主义诗论 保尔·瓦莱里(1871-1945),法国人,1912年出版《旧诗集存》,1912年发表长诗《年轻的命运女神》,1922年出版诗集《幻美集》,其中《海滨墓园》标志着其诗歌创作的顶点。主要理论著作有《尤帕利诺斯》、《灵魂与舞蹈》、《文学杂集》和三本续集。 1、象征主义的现实存在 第一,象征主义追求高于现实世界的丰富心灵世界及其内在生命力。 现实世界为可鄙的、不真实的,他们力图超越现实而进入超验的心灵世界和“内在生命的实体”,他们感到真切存在的只是“大自然和生命的某些面貌以及人类的某些作品”所赋予的激情,使人能从中汲取“珍贵的感觉、无限丰富的思想以及思想、情感、严谨的幻想的奇妙组合,还有与神秘相连的快感和活力”,并孕育出“应合”的象征主义诗作。 第二,象征主义追求一种“创造读者”的自由的艺术创新。 象征主义诗歌要选择趣味高雅的读者作为对话人,同时要通过形式的探索和实验,打破读者旧的审美习俗和惰性,培养和“创造”出有创造性的新读者。 第三,象征主义诗人虽有文笔、手法、见解、感觉和写作方式及美学理想等许多方面的差异,但他们之间在精神上却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与强大的凝聚力,即他们反对只写人类的共相与普遍性,而高度重视个性、个体的内心活动与反应,

西方文论试题及答案

名词解释: 布拉格学派:(发起者、贡献最大者、内涵、理论主张、影响、评价) ①理论渊源:1926年雅各布森与马捷齐乌斯共同创立布拉格语言学学会,到1935年更名捷克结构主义。一方面肯定索绪尔的共时性语言学研究,一方面反对脱离历史发展过程单纯谈论共时性,以结构和功能为两个基本点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文学作品不只是言语或文学性的东西,而是一种系列结构,一种与各种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系列结构。 ②主要特征: ⑴注重语言的功能研究。文学语言的特点是最大限度的偏离日常生活实用语言的指称功能,而把表现功能放到首位。 ⑵类比方法是布拉格学派的主要研究手段之一。通过对音位类比的研究来区分词语和语法的意义,从而达到对语言体系结构乃至文学作品结构的把握。 ⑶把共时性语言学研究与历时性语言学研究结合起来。解释语言本质的最佳研究途径是对语言体系作共时性分析,但共时性分析不可能否认历史进程对语言体系的影响,要正确理解语言的结构和功能,就必须深入探讨历史的语言环境。 ⑷读者阅读是作品审美价值实现的原因。一部作品印刷成书只有潜在的审美价值,只有被读者阅读之后,其审美价值才能真正实现,且由于审美标准不同,审美价值是可变的不确定的。这些观点预示着接受美学的基本观点。 ③地位影响: 布拉格学派存在时间较长且较活跃,是连接俄国形式主义与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的桥梁,对现代西方文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它提出的语言的功能研究、类比方法的运用、共时性与历时性研究的结合以及在对读者的转向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它过分夸大艺术形式的作用,用形式来规定文艺本质,把文学发展规律和形式发展规律等同起来。虽然艺术形式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但从根本上来说,这一规律是由社会文化和艺术内容的发展所决定的,艺术形式无法自我规定。且语言学方法只是一种研究文艺的手段,不能将之当成研究目的。 文学性: 文学性是指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独特性质。文学性就是文学的性质和文学的趣味,它存在于文学语言的联系和构造之中。文学性不存在于某一部文学作品中,而是一种同类文学作品普遍运用的构造原则和表现手段,如结构、韵律、节奏、修饰等。 文学性的诗性功能:雅各布森认为,文学性存在于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之中,诗歌是具有独立价值的词的形式显现,即诗歌的本质不在指称叙述外在世界的事物,而在具有表达目的的诗歌语言形式显现。诗歌语言往往打破符号与指称的稳固的逻辑联系,而为能指与所指的其他新关系和审美功能的实现提供可能。诗歌语言虽然有提供信息的功能,但应以自指的审美功能为主。 荒诞派戏剧: 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反传统戏剧流派。代表作有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贝克特剧作《等待戈多》。荒诞派戏剧家提倡纯粹戏剧性、通过直喻把握世界,他们放弃了形象塑造与戏剧冲突,运用支离破碎的舞台直观场景、奇特怪异的道具、颠三倒四的对话、混乱不堪的思维,表现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达到一种抽象的荒诞效果。代表作家有尤奈斯库、贝克特等人。 尤奈斯库的荒诞派戏剧理论: 1、戏剧表达超现实的真实:一是作为意义之无和物质之有的“超现实的真实”。二是作为永恒之在的“超现实 的真实”。 2、戏剧的虚构本质与非理性本质。 3、悲剧性与戏剧性及其戏剧张力。 4、纯喜剧:戏剧的独立性。 原型批评:

当代西方文论中的互文性理论

当代西方文论中的互文性理论 黄念然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理论是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它涉及到当代西方一些主要文化理论如结构主义、符号学、后结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并且渗透到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批评实践中,覆盖面十分广阔。同时,互文性理论涵盖了文学艺术中不少重大问题:如文学的意义生成问题,文本的阅读与阐述问题,文本与文化表意实践之间的关系问题,文本的边界问题,文艺生产流程中的重心问题,文学的文体间关系问题,批评家地位问题以及传统与创新关系问题等等。正是由于其覆盖面广,涵盖问题复杂,所以,互文性理论不能简单看成一般意义上的一种文本理论,而应该从更为宏阔的文化研究的视野来把握和审视。本文无力展开这一浩大的工程,只能在清理、描述的基础上作粗浅的评述,意在抛砖引玉。 一 “互文性”这一概念首先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它本文的吸收和转化”。(1)其基本内涵是,每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和文学符号学的演变过程。(2) 实际上,在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这一术语之前,“互文性”概念的基本内涵在俄国学者巴赫金诗学中已初见端倪。巴氏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提出了“复调”理论、对话理论和“文学的狂欢节化”概念。巴赫金认为陀氏的“多声部性”小说创作改变了传统小说中作者和主人公的关系,偏向于在共时性状态下平行地展开多种意识,从而形成各个主人公的意识、视野和声音的一种共存关系和相互作用。这种类似复调(多声部)音乐的小说结构使得众多独立声音混响并行,造成了文本结构在更高层次上的多重复合统一。巴赫金在其对话理论中还指出,陀氏的小说使作者和主人公之间呈现出一种开放性的对话关系,对话中各种意识、各种声音的争论与交锋,构成不同

西方文论作业

陕西师大远程教育学院中文本科函授生 《当代西方文论》作业 一、名词解释 1.意识流: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指20世纪初叶开始,詹姆斯,福克纳等一批小说家撤出传统小说中作者自我的介入,致力于描绘人物的无意识活动,即以自由联想等为线索直接且自然地展现人物意识流动的叙事手法。 2.新批评派是2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以兰色姆《新批评》一书得名。在书中他评论了艾略特、瑞恰兹、温特斯等人的理论,称他们为新批评家。它的崛起是对忽视文学作品本身的种种文学批评倾向的反拨,由于它一开始就抓住了传统文学批评的最薄弱的环节加以批判,并辅之以一整套十分具体、操作性极强的阅读、批评文学作品的方法,因此在西方文学批评界和文学教学活动中占用主导地位。 3.艺术即直觉即表现:克罗齐的艺术即直觉和表现论:他的表现主义的基础是直觉,把直觉的只是归结问美学和艺术,强调艺术概念与哲学有所不同。一个艺术作品尽管是哲学的概念,这些概念尽管在一部哲学论著中更丰富的,深刻,而一部哲学论著尽管有着及其丰富的描写与直觉品,但那些艺术作品尽管有那些概念,它的完整效果仍是一个直觉品,他的直觉指心灵赋予形式杂乱无章的物质世界的活动,直觉

是自由不受制于机械的被动的事实,真正能够说明直觉唯有表现。反对视直觉为艺术构思,视直觉为艺术传达看法,坚持直觉和表现不可分割的立场。 4.陌生化当代西方文论: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则是艺术加工和处理的必不可少的方法,将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新颖别致,经过一定的审美过程完成审美活动。陌生化手段的实质就是要设法增加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拉长审美欣赏的时间,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 5.文学性就是文学的性质和文学的趣味,文学性就在文学语言的联系与构造之中,文学性不存在与某一部作品中,它是一种词类文学作品普遍运用年广东构造原则和表现手段。 6.欲望升华说欲望的升华说:在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方面,它支持泛性论的观点,把性欲看作是文艺创作的动机,作家和艺术家从事创作是受他们的?本能的欲望?的驱使,艺术家和常人一样,由于欲望长期受到压抑而得不到满足,便试图在文艺创作中得到感情的宣泄,以获取快乐,因此他们创作的动因就是?性欲的冲动?。文艺本质上是被压抑的性本能冲动的一种升华,经过生化作用,受压抑的力比多便可以通过社会道德允许的途径或形式得到满足。梦的四种作

20世纪西方文论复习笔记

【20世纪西方文论】复习笔记 0 导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概观 一.知识掌握要求 了解当代西方文论的发展概况及其规律。 二.考核知识点 0.1 当代西方文论的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主潮。 0.2 当代西方文论的“非理性转向”和“语言论转向”。 三.应试指南 0.1记忆:人本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和科学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 0.2理解:“非理性转向”的含义和“语言论转向”的含义。 1 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 一.知识掌握要求 了解象征主义和薏象派代表作家及其论著,掌握其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考核知识点 1.1 象征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瓦莱里、叶芝及其主要论著。 1.2 瓦莱里的诗歌“音乐化”论。 1.3 瓦莱里强调抽象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1.4 叶芝对隐喻与象征的区分。 1.5 叶芝论感情的象征和理性的象征。 1.6 庞德的“意象”定义。 1.7 休姆论“幻想”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三.应试指南 1.1记忆:瓦莱里、叶芝及其论著。 1.2理解:瓦莱里“音乐化”论的要点:(1)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2)诗情世界与梦幻世界的内在联系;(3)语言的音乐化。 1.3理解:瓦莱里论抽象思维的重要性。 1.4记忆:叶芝对隐喻与象征的区分。 1.5理解:叶芝对象征的要求:包含着感情象征的理性象征。 1.6记忆:庞德的“意象”定义:“一个意象是在瞬息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 1.7理解;休姆论“幻想”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2 表现主义 一.知识掌握要求 了解表现主义文论的发展概况和主要观点。 二.考核知识点 2.1 表现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克罗齐和科林伍德及其主要论著。 2.2 克罗齐“直觉——表现”说的主要观点。 2.3 科林伍德对表现情感和激发情感的区分。 三.应试指南 2.1记忆:克罗齐的主要论著《美学原理》、《美学纲要》;科林伍德的主要论著《艺术原理》。 2.2理解:克罗齐“直觉—表现”说的主要观点:直觉指心灵赋形式于杂乱无章的物质世界

西方文论复习资料(1)

西方文论复习资料 古希腊的文艺理论 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 毕达哥拉斯“数的和谐”理论约公元前580~前500,西方最早的哲学家之一。基本哲学观点:宇宙万物的本原是“数”。文艺思想:运用自然科学观点研究艺术美学,把事物的一种属性“数”作为艺术原则,从数量比例上探寻艺术的形式美,认为“美是和谐统一”。例证:音乐具有高低音;大小两个宇宙赫拉克利特“对立和谐”理论公元前530~前470,西方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哲学的奠基者。基本着观点:宇宙自然有地、水、风、火四大元素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火”。文艺思想:艺术摹仿自然;美是和谐统一的,这种“和谐统一”是“互相排斥的东西的结合”。例证:绘画在画面上混合着黑、白、红、黄的颜色,“从而造成与原物相似的形象”。德谟克利特摹仿说公元前460~前370,西方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古代原子论的创立者,西方第一个从研究自然过渡到研究社会从而探寻美和艺术的本质的艺术家。基本哲学观点:宇宙万物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文艺思想:艺术是对于自然的摹仿,不只摹仿人的身体,而且摹仿人的才智、行为和心灵;认为文艺的创作“不能不竟研究而得”,又认为诗人是靠灵感和天才来写作;追求和创造美“是一种神圣心灵的标志”;“大的快乐来自对美的作品的瞻仰”,这是文艺审美作用理论的萌芽。例证:“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歌唱”。苏格拉底摹仿说与功用说公元前469~前399,西方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哲学中心思想:神学目的

论。文艺思想:“艺术摹仿自然”的内涵变化:不是摹仿人物的外形,而是强调描绘人物“精神方面的特质”,即描绘人物的心境、神色和感情,从社会角度观察研究文艺;提出如何创造“美的形象”的问题:判断美的标准是“功用”,有用即美,无用即丑;美具有相对性;一个事物的善恶美丑不在于事物本身固有的性质,而在于它和人的关系即是否符合人的功利的目的。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 理式论摹仿说公元前427~前347。哲学思想:“理式”(Idea)论是他哲学体系的基石。它不依存于物质存在,也不是人的意识,而是一种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本体”。这种本体是一种由低到高的体系,越往上,理式越完美,而最高最完美的理式是善,善是真善美的统一,是神的化身。这样一个精神的理式体系又是和现实的自然世界相对应的。柏拉图以理式论否定了感觉经验的可靠性,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现实世界是以理式世界为蓝本的,只有理式才是真实的存在。人们要获得知识,认识真理,不需经过感觉,只需对理式的“领悟”。文艺思想: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模仿的模仿。例证:三种床;照镜子的比喻。 文艺的社会功用说培养“城邦保卫者”,服从于理想国的建设的政治需要;摹仿的艺术的三条罪状:与真理隔着三层、诗人没有真知识;以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诗人为了讨好群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感伤癖”、“哀怜癖”,摧残人的理性,使“城邦保卫者”失去勇敢镇静的精神品质。对审美教育的重视和政治第一的文艺标准。

当代西方文论

[艾艾中文考研笔记]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参考教材:

朱立元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马新国主编北师大出版社《西方文论史》 目录 1. 直觉主义与意识流 (3) 2. 语义学与新批评 (3) 3. 现象学、存在主义与荒诞派 (4) 4. 原型批评 (5) 5.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A (6) 6.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B (7) 7. 结构主义 (8) 8. 符号学 (9) 9. 叙事学 (9) 10. 解释学与接受理论 (10) 11. 解构主义 (11) 12. 女权主义批评 (12) 13. 后现代主义.... .. (13) 14. 新历史主义... .. (14)

【1?直觉主义与意识流】 概况 直觉主义是20世纪初对西方现代派文学产生极大影响的一种哲学思潮, 它的代表人物 是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柏格森直觉主义中所强调的创造性、非理性,以及直觉和无意识等问 题,都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反复突现的重要理论问题,而且对意识流创作手法的崛起,也产 生了直接的影响。意识流就叙事的角度由外在的观察转入内心的体验和发现而言,不妨说是 柏格森直觉主义的一个延续。 此外,弗洛伊德以无意识为精神的真正实在,以梦为被压抑的本我得以被发泄的主要场 所的理论,以及威廉詹姆斯以流喻意识而强调其绵延不断的心理哲学,也是意识流的主要理论支柱所在。 理论 一、直觉主义:柏格森 1?艺术非功利,艺术是直觉。 2?绵延说,通过直觉体验到的时间,即心理时间”,是真正的时间。 二、意识流:以自由联想为线索,直接且自然地展现人物意识流动的叙事方法。 1?意识流理论:威廉詹姆斯 2?意识流作家:乔伊斯《尤利西斯》,弗吉尼亚沃尔夫《墙上的斑点》《达罗卫夫人》 评价 一、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与克罗齐的直觉一表现”说的差别: 从历史上看,克罗齐的直觉即表现即艺术的观点可以上溯到亚里斯多德心赋形式于物的传统,柏格森的直觉主义文论则更使人想起了柏拉图的诗歌迷狂说。 二、柏氏直觉主义的优缺点 优点:1.把艺术活动与生命现象联系起来,强调艺术的个性、不可重复性和独特性,反对任何机械化、公式化倾向,有一定合理性。 2?把主、客观交融无间的直觉”状态看作艺术的至境。 3.从生命的机械化来探讨喜剧性也有独到之处。 缺点:1.完全建立在生命直觉主义哲学基础上,把世界的本体归结为主体心灵,意识的绵延或生命流动,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 2?全盘否定科学和理性,鼓吹唯有神秘直觉才能把握世界的本质,更具有非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的片面性。 3?直觉”切断了与现实的一切功利关系,有唯美主义、形式主义之嫌。 三、意识流优缺点: 优点:用意识流手法的创造和实验,对文学创作有重要的推动,其代表作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 缺点:意识流如实再现小说人物意识之流内在律动的文学宗旨在理论上未必十分圆满。 【2?语义学与新批评】 概况 一、语义学(带鲜明的实证主义和心理学倾向),代表人物:(英)瑞恰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