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环境化学复习整理笔记

环境化学复习整理笔记

环境化学复习整理笔记
环境化学复习整理笔记

环境化学

一章、绪论

一、世界八大公害有哪些?由什么因素引起?

1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烟雾事件SO2和粉尘

2美国多诺拉工业区烟雾事件SO2及其氧化物形成的硫酸烟雾

3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

4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煤

5日本水俣病事件Hg(汞)

6日本骨痛病事件Cd(镉)

7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石油冶炼

8日本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

二、环境效应及其分类、判断归属。

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谓之环境效应。可分为自然环境效应和人为环境效应。按照环境变化的性质划分:环境物理效应、环境化学效应、环境生物效应。

污染物可通过蒸发、渗透、凝聚、吸附和放射性元素蜕变等物理过程实现转化;可通过光化学氧化、氧化还原和配位络合、水解等化学作用实现转化;

也可通过生物吸收、代谢等生物作用实现转化。

由于化学污染物种类繁多,世界各国都筛选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称为优先污染物。

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主要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

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可以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实现污染物的转化。

三、环境化学是干什么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环境化学是研究水、大气、土壤和生物环境中化学物质的来源、反应、迁移、效应和归宿,以及人类活动对这些过程影响的科学。简单地说,环境化学是以化学原理为基础,研究环境污染及其控制的科学。

二章、大气环境化学

一、大气组成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热层(电离层)F、逸散层(逃逸层)

对流层:

1)摩擦层、边界层、低层大气(1-2km)、污染物集中

2)自由大气层(海拔高度大于1-2km以上的对流层):雨、雪等自然现象

3)对流层顶层(对流层顶部):水分子会迅速形成冰,从而阻止其进入平流层,避免了大气氢的损失。

二、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扩散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空气的机械运动、天气形势和地理地势造成的逆温现象、污染源本身的特性等。

影响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的三个因素:

风:气块作有规则运动时,其速度在水平方向的分量。

风:可使污染物向下风向扩散

湍流:可使污染物向各个方向扩散

浓度梯度:可使污染物发生质量扩散

三种作用中,风和湍流起主导作用。

低层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流与湍流的混合程度,垂直运动程度越大,用于稀释污染物的大气容积量也就越大。

三、大气中的自由基有哪些?重要自由基的来源。

大气中重要的自由基:·OH、HO2

·、NO3·、R·、RO2·、RO·、RCO·、RCO2·、RC(O) O2·、RC(O)O·等,其中以·OH、HO2·尤为重要。

重要自由基的来源:

HO的来源:①O3的光解:O3+hr---------O.+O2 O.+H2O---------2HO.

主要来源②HNO2的光解:HNO2 +hr---------HO. +NO

③H2O2的光解:H2O2 +hr---------2HO.

④过氧自由基与NO反应 HO2 ·+ NO→NO2 +·OH

HO2.的来源:①主要来自醛特别是甲醛的光解

H2CO +hr-----------H. + HCO

H + O2 + M-----------HO2. + M

HCO + O2 +M-------------HO2. + CO + M

②亚硝酸酯的光解:

CH3ONO +hr ----------CH3O. + NO

CH3O + O2----------HO2. + H2CO

③H2O2的光解:

H2O2 +hr---------2HO.

HO. + H2O2 -----------HO2. + H2O

如体系中有CO存在,则

HO·+ CO →CO2 +H ·

H ·+ O2→HO2·

四、大气污染物SO2的来源、影响,属于哪一类污染物。

SO2的来源:

天然来源:主要是火山喷发。

人为来源:含硫矿物燃料的燃烧过程。

硫酸烟雾也称为伦敦烟雾,主要是由于燃煤而排放出来的SO2、颗粒物以及由SO2氧化所形成的硫酸盐颗粒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物、。

多发生在冬季,气温较低、湿度较高和日光较弱的气象条件下。

硫酸型烟雾从化学上看属于还原性物质,故称此烟雾为还原烟雾;光化学烟雾是高浓度氧化剂的混合物,也称氧化烟雾。

影响:酸雨、硫酸型烟雾。

五、光化学烟雾定义、产生条件、产生机理。

定义: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

产生条件:A.有引起光化学反应的紫外线

B.有烃类,特别是烯烃的存在

C.有NOx参加反应

D.大气湿度较低,光照较强

产生机理:A. 污染空气中NO2的光解是光化学烟雾形成的起始反应。

B. 碳氢化合物、HO·、O ·等自由基和O3氧化,导致醛、酮醇、酸等产物以及重要的中间产物-RO2·、HO2·、RCO·等自由基生成。

C. 过氧自由基引起NO向NO2转化,并导致O3和PAN等生成。

六、温室效应定义和温室气体

定义:大气中的CO2等温室气体吸收了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截留在大气之中,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的现象。

温室气体定义:能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二氯乙烷、臭氧、CFC11、CFC12、四氯化碳。

七、逆温现象

对流层大气的重要热源是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所以离地面越近气温越高;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

随高度升高气温的降低率称为大气垂直递减率:

Γ=-dT/dz

T: 绝对温度K, z: 高度

在对流层中,dT/dz<0,Γ=0.6K/100m,即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

一定条件下出现反常现象:

当Γ=0时,称为等温层

当Γ<0时,称为逆温层。

近地面层的逆温(热力学条件引起):辐射逆温(主)、平流逆温、融雪逆温、地形逆温。

自由大气的逆温(动力学条件引起):乱流逆温、下沉逆温、锋面逆温。

辐射逆温产生特点:

1.是地面因强烈辐射而冷却降温所形成的

2.这种逆温层多发生在距地面100-150m高度内

3.最有利于辐射逆温发展的条件是平静而晴朗的夜晚。

4.有云和有风都能减弱逆温。

5.风速超过2-3m/s,逆温就不易形成。

近地面的逆温以辐射逆温为主。辐射逆温是地面因强烈辐射而冷却降温所形成的,这种逆温层多发生在距地面100-150m高度内。

第三章、水环境化学

一、酸度、碱度概念、水体富营养化、碳酸平衡

酸度:酸度是指水中能与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即放出H +或经水解能产生H +的物质总量。组成水中酸度物质为:强酸、弱酸 强酸弱碱盐。

碱度:碱度(alkalinity)是指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即能接受H +的物质总量,以摩尔浓度(mol/L )表示。组成水中碱度的物质可以归纳为三类:① 强碱;②弱碱;③ 强碱弱酸盐。

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 of Water Body)是指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通常认为,当N/P 值大于100时,属贫营养;当N/P 值小于10时,则认为属富营养。

碳酸平衡:CO2在水中形成碳酸,它可以与岩石中的碱性物质反应,也可形成沉淀而从水中消除。溶解的碳酸盐和岩石圈、大气圈进行均相和多相的 酸碱反应和交换反应,对于调节天然水的pH 和组成起着重要作用。

在水体中存在着CO2、H2CO3、 HCO3-、 CO32-等4种物质;

常把CO2和H2CO3 合并为H2CO3*;

实际上H2CO3 的含量极低,主要是溶解性的气体CO2。

C T = [H 2CO 3] + [HCO 3-] + [CO 32-]

形态分数:也称为形态分布系数,α0、α1、α2分别表示上述各化合态在总量中所占的比例。

12211232213213232023221-233213-3-23232312-23-3133203222)]H []H [1(]H []CO H []H []CO H []CO H []CO H []H []CO H [][CO ]H []CO H []HCO []

HCO []H ][[CO ]CO H []H ][HCO [)33.10p (H CO HCO )

35.6p (H HCO CO H )46.1p (CO H O H CO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α

封闭体系中,总的碳酸量C T 始终保持不变;而对于开放体系,则[H 2CO 3*]总保

持与大气相平衡的固定数值。

二、以重金属为代表,无机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腐殖质,沉淀溶解

计算(P105页)。

只能通过沉淀-溶解、氧化还原、配合作用、吸附-解吸等作用发生迁移转化,最

终以一种或多种形态长期存留在环境中,造成永久性的潜在危害。

1、水中颗粒物的吸附作用、吸附:是指溶液中溶质在界面层浓度升高的现象,

这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环境中胶体颗粒物的吸附作用大体可分为表面吸附、离

子交换吸附和专属吸附。

1.1、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释放

重金属从悬浮物或沉积物中重新释放属于二次污染问题。

诱发释放的主要因素有:

盐浓度的升高;

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

pH 值降低:一般情况下,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释放量随着反应体系pH 值的降低

而升高。

水中配合剂量的增多.

1.2水中颗粒物的聚集

2、溶解和沉淀:溶解和沉淀是污染物在水环境中迁移的重要途径。

3、氧化还原

4、配合作用

腐殖质定义:已死的生物体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的有机物质。

三、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

水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种类繁多,一般分为两大类:

需氧有机物(耗氧有机物)和持久性污染物(有毒有机物)。

有机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主要取决于有机污染物本身的性质以及水体

的环境条件。有机污染物一般通过吸附作用、挥发作用、水解作用、光解作用、

生物富集和生物降解作用等过程进行迁移转化。

光解作用是有机污染物真正的分解过程,强烈地影响水环境中某些污染物的归

趋。

光解过程可分为三类:直接光解、敏化光解、氧化反应。

生物降解是引起有机污染物分解的最重要的环境过程之一。有机物生物降解存在

两种代谢模式:生长代谢(Growth metabolism)和共代谢(Cometabolism)。

生长代谢:是指当微生物代谢时,有机污染物作为食物源为微生物提供能量和提

供细胞生长所需的碳 ,从而被降解的现象。

某些有机污染物不能作为微生物的唯一碳源与能源,必须有另外的化合物存在提

供微生物碳源或能源时,该有机物才能被降解,这种现象称为共代谢。

12222121)]H []H [1()]

H []H [1(11-++-++++=++=K K K K K αα

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

一、土壤组成

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组成多相体系

(1)土壤固相:包括土壤矿物质和土壤有机质(m:90%~95% v:50%)

(2)土壤液相(土壤溶液):水分及其水溶物(V:20%~30% )

(3)土壤气相:土壤空气(V:20%~30% )

原生矿物:各种岩石受到程度不同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产物,其原有的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都没有改变。包括如下:

硅酸盐类: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橄榄石等。

特点:大多不稳定,易风化释放出K、Na、Ca、Mg、Fe等元素。

氧化物类:石英SiO2 金红石TiO2 赤铁矿Fe2O3

特点:相当稳定,不易风化。

硫化物类:黄铁矿、白铁矿FeS2

特点:极易风化,是土壤中硫元素主要来源。

磷酸盐类:氟磷灰石、氯磷灰石

特点:易风化,是土壤中氟和磷元素的主要来源。

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而转化形成新矿物,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都有许改变。通常根据其性质和结构可分为三类:简单盐类、三氧化物类、次生铝硅酸盐类。

①简单盐类:如方解石CaCO3 ;白云石(Ca,Mg)(CO3)2 ;石膏CaSO4.2H2O; 泻盐MgSO4.7H2O;岩盐NaCl;芒硝Na2SO4.10H2O;

特点:易淋溶流失,多存在于盐渍土(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中。

②三氧化物类:针铁矿(Fe2O3 H2O) 、褐铁矿(2Fe2O3 3H2O)、冰钻石Al2O3.3H2O

特点:结晶构造较简单,粒径小于0.25μm,常见于湿热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③次生铝硅酸盐类:普遍存在,种类很多,是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故又称为粘土矿物。

由于母岩和环境条件不同,岩石风化程度也不同,所以土壤中次生硅酸盐根据其结构可分为三大类: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含碳有机化合物的总称,一般只占固相总量的10%以下,耕作土壤多在5%以下,但它是土壤的重要组分,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物质基础,对土壤的性质由很大的影响。

土壤有机质包括:1、非腐殖物质:如蛋白质、糖类、树脂、有机酸等;

2、腐殖质:腐殖酸、富里酸和腐黑物等。

二、土壤的性质

土壤胶体:土壤中颗粒粒径小于2微米,具有胶体性质的微粒。包括:无机胶体、有机胶体及有机-无机复合体。其中主要的无机胶体是次生黏土矿物(主要有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它们对土壤中分子态、离子态污染物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土壤有机胶体主要是腐殖质。腐殖酸和富里酸是含氮羟酸,它是土壤胶体吸附过程中最活跃的分散性物质,特点是功能团多,带负电量大,故其阳离子吸附量均很高。

性质:①土壤胶体具有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土壤颗粒越小,比表面积愈大,表面能愈大,胶体的吸附性愈大。

②土壤胶体带有电荷。土壤胶体带电主要是由于胶粒表面离子发生同晶置换及表面官能团发生电离而引起的,前者产生永久电荷,后者产生的是可变电荷。

③土壤胶体的凝聚性和分散性。

土壤胶体的离子交换吸附: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离子,可以和溶液中相同电荷的离子以离子价为依据作等价交换,称为离子交换(或代换)。离子交换作用分为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和阴离子交换吸附作用。

1)土壤的阳离子交换吸附:指土壤胶体吸附的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进行交换。

①主要特征:

阳离子交换作用是一可逆反应。其反应速度很快,存在一动态平衡。

以离子价为依据进行等价交换;

受质量作用定律支配。溶液中某种离子浓度高时,其交换能力增大,既可以将交换能力弱的离子交换出来,也可将交换能力强的离子交换出来。

土壤中常见阳离子的交换能力:

Fe3+>Al3+>H+>Ca2+>Mg2+>NH4+>K+>Na+

H+例外,——半径小,水化程度很低,水膜薄,运动快,交换能力强。

交换性阳离子:被土壤胶体表面所吸附,能被土壤溶液中阳离子所交换的阳离子。交换性阳离子分为两类:一类是致酸离子,包括氢离子和铝离子两种;另一类是盐基离子,是除铝以外的金属离子,如Ca2+、Mg2+、K+、Na+、NH4+。

三、土壤酸度

活性酸度(有效酸度):

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直接反映出来的酸度,通常用pH表示(通常描述土壤性质时表示作土壤pH值)。

潜性酸度:

是由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H+、Al3+离子造成的。H+、Al3+致酸离子只有通过离子交换作用产生H+离子才显示酸性,因此称潜性酸度。

根据测定时所用的提取液,可将其分为代换性酸度和水解酸度。

代换性酸度(交换性酸度)

用过量的中性盐(KCl、NaCl等) 溶液淋洗土壤,溶液中金属离子与土壤中H+、Al3+离子发生离子交换作用,从而表现出的酸度,称为代换性酸度。

水解性酸度

用强碱弱酸盐(如醋酸钠)溶液淋洗土壤,溶液中金属离子可将土壤胶体吸附的H+、Al 3+离子代换出来,同时生成弱酸,此时测定该弱酸的酸度称水解性酸度。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是存在于同一平衡体系的两种酸度,二者可以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可处于暂时平衡。一般情况下,潜性酸度远大于活性酸度。

四、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

存在形态:

可交换态(exchangeable fraction)

碳酸盐结合态(carbonates bound fraction )

铁锰氧化物结合态(Fe-Mn oxides bound fraction)

有机结合态(organic matter bound fraction)

残渣态(residue

在土壤和沉积物中,可交换态易于被吸收,其次是碳酸盐结合态,再次是Fe/Mn 氧化物结合态,而与硫化物和有机质结合的重金属活性较差,残渣态不能被生物利用。

1.影响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迁移的因素

(1) 土壤的理化性质

土壤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pH、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有机质含量、CEC(阳离子交换容量)等。

(2)重金属种类、浓度及存在形态

重金属对植物的毒害程度,首先取决于土壤中重金属的存在形态,其次才取决于该元素的数量。而不同种类的重金属,由于其物理化学行为和生物有效性的差异,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迁移转化规律明显不同。

(3)植物生长发育期和种类

植物生长发育期不同,其对重金属的富集量不同。

植物种类不同,对重金属吸收富集能力也会有很大差别。

(4)复合污染

在复合污染状况下,影响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因素涉及到污染物因素(包括污染物的种类、性质、浓度、比例和时序性)、环境因素(包括光、温度、pH、氧化还原条件等)和生物种类、发育阶段及所选择指标等。

2.植物对土壤中的重金属的富集规律

总趋势来看,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越高,植物体内的重金属含量也越高,土壤中的有效态重金属含量越大,植物籽实中的重金属含量越高。

不同的植物由于生物学特性不同,对重金属的吸收积累有明显的种间差异,一般顺序为:豆类>小麦>水稻>玉米。

重金属在植物体内分布的一般规律为:根>茎叶>颖壳>籽实

土壤中农药的迁移

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是指农药挥发到气相的移动以及在土壤溶液中和吸附在土壤颗粒上的移动。

1、在土壤中的挥发迁移

农药的挥发作用受到土壤性质、农药(性质,如蒸气压、水中溶解度、Kow;浓度;扩散速率等)和气候等因素影响。

2、土壤吸附的影响

吸附作用是农药与土壤固相之间相互作用的主要过程,直接影响其他过程的发生。如土壤对除草剂2,4-D的化学吸附,使其有效扩散系数降低。

3、土壤的紧实度

是影响土壤孔隙率和界面性质的参数,紧实度高,土壤的充气孔隙率降低,扩散系数也降低。

4、温度

温度升高,有机物的蒸汽密度升高,总的效应是扩散系数增大,如林丹的扩散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呈指数增大。

5、气流速度

空气相对湿度不是100%,增加气流就会加速农药的挥发。风速、湍流和相对湿度在造成农药田间挥发损失中起着重要作用。

6、土壤水分、农药种类等

五、土壤修复

生物修复技术包括微生物修复技术和植物修复技术。

微生物修复技术是指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清除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或是使污染物无害化的过程。

植物修复技术直接利用各种活体植物,通过提取、降解和固定等过程清除环境中的污染物,或消除污染物的毒性。

微生物修复技术包括自然修复和人为修复。前者是利用土著微生物的降解能力;后者一般采用有降解能力的外源微生物,用工程化手段(如提供营养物、氧等土著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的环境条件;或投入外源微生物)来加速生物修复的过程。从修复实施的场址,可将微生物修复技术分为原位生物修复和异位生物修复。前者在污染原地进行,采用一定工程措施,利用生物通气、生物冲淋等方式进行;后者需要挖掘土壤或抽取地下水,将污染物移动到邻近地点或反应器内进行。植物修复去除污染物的方式有以下四种:植物提取、植物降解、植物稳定、植物挥发。

植物提取:植物直接吸收污染物并在体内蓄积,植物收获后才进行处理(热处理、微生物处理和化学处理)。

植物降解:植物本身及其相关微生物和各种酶系将有机污染物降解。

植物稳定:植物在与土壤的共同作用下,将污染物固定并降低其生物活性。

植物挥发:是利用植物的吸取、积累、挥发而减少土壤挥发性污染物。

第五章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

一、污染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1、膜孔滤过2 、被动扩散3 、被动易化扩散4 、主动转运5 、胞吞和胞饮

二、生物富集(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概念

1.生物富集是指生物通过非吞食方式,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性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

2.生物放大或生物富集是属于生物积累的一种情况。所谓生物积累,就是生物从周围环境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性物质,使其在机体中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3.生物放大: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的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而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浓度随营养级数升高而增大的现象。

三、有机污染物质的生物降解

生物降解:是指有机物质在生物作用下,主要通过生物氧化以及其他生物转化,变成更小更简单的分子的过程。

有机物降解为二氧化碳、水等简单无机物,则为彻底降解;否则,为不彻底降解。

第一阶段:生物体中亲脂性外源化合物一般要进行第一阶段反应,引入一个适合于葡萄糖、肽和氨基酸等高极性内源化合物相结合的极性功能基团,如-OH,使之具有比原毒性物较高的水溶性和极性。

第二阶段(结合反应):指在酶的催化下,外源性化合物的第一阶段反应产物或带有某些基团的外源性化合物与细胞内物质的结合反应。结合反应一方面可使有毒化合物某些功能集团失活;另一方面大多数化合物通过结合反应,水溶性增加,很快由肾脏排出,因此结合反应式一种解毒反应。

脂肪酸的β- 氧化

饱和脂肪酸→脂酰辅酶A→α, β- 烯脂酰辅酶A→β - 羟脂酰辅酶A→β - 酮脂酰辅酶A→乙酰辅酶A

三羧酸循环(TCA)

丙酮酸

有氧条件

乙酰辅酶A

草酰乙酸柠檬酸

一系列酶促反应

有氧条件下,丙酮酸最终被完全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四、汞的生物甲基化、氮的硝化和反硝化

汞在环境中的存在形态有三种:

金属汞、无机汞化合物、有机汞化合物。

毒性大小:有机汞>金属汞>无机汞化合物,其中烷基汞是已知毒性最大的汞化合物。

汞的生物甲基化:在好氧或厌氧条件下,水体底质中某些微生物使二价无机汞盐转变为甲基汞和二甲基汞的过程。

硝化:氨在有氧条件下,氧化成硝酸盐的过程成为硝化。

2NH3+3O22H+ + 2NO2- + 能量

2NO2- + O22NO3- + 能量

反硝化:硝酸盐在通气不良的条件下,通过微生物作用而还原的过程称为反硝化。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在内的多种微生物,能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

HNO3 + 2H HNO2 + H2O

兼性厌氧假单胞菌属、色杆菌属等能使硝酸盐还原成氮气。

2HNO3

4H

-2H2O

2HNO2

4H

-2H2O

2HNO

4H

-2H2O

N2逸至大气

-H2O

N2O

2H-H2O

逸至大气

梭状芽孢杆菌等常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和氨

HNO3

2H

-H2O

HNO2

2H

-H2O

HNO

H2O

NH(OH)2

2H

-H2O

NH2OH

2H

-H2O

NH3

五、污染物的化学毒性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毒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综合毒性称为毒物的联合作用。

联合作用有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拮抗作用等。

协同作用:指联合作用的毒性,大于其中各个毒物成分单独作用毒性的总和。M> M1+M2 相加作用:指联合作用的毒性,等于其中各毒物成分单独作用毒性的总和。M=M1+M2 独立作用:各毒物对机体的侵入途径、作用部位、作用机理等均不相同,因而在其联合作用中各毒物生物学效应彼此无关、互不影响。M=M1+M2(1-M1)

拮抗作用:指联合作用的毒性,小于其中各毒物成分单独作用毒性的总和。M < M1+M2

第六章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

与效应

一、汞和砷的生物效应、重金属的形态、价态

汞在自然界浓度不大,分布很广,主要以金属汞、一价汞和二价汞的化合物存在。毒害作用:无机汞<汞蒸气<芳基汞<烷基汞。甲基汞能与许多有机配位体基团结合,如—SH,—OH,—COOH,—NH2,等。所以甲基汞非常容易和蛋白质、氨基酸类物质起作用。

慢性中毒症状:神经性症状,如头痛、头晕、肢体麻木和疼痛等;

通过微生物体内的甲基钴氨酸转移酶进行汞的甲基化,其反应如下:

CH3CoB12+ Hg2+ + H2O →CH3Hg+ + H2OCoB12

其中,辅酶甲基钴氨素起着转移甲基的作用。

汞的甲基化产物有一甲基汞和二甲基汞,前者生成速率远大于后者。在厌氧条件下,特别是有H2S存在时,主要转化为二甲基汞。二甲基汞难溶于水,易挥发,但也易被光解。一甲基汞为水溶性物质,易被生物吸收而进入食物链,且其在生物体内分解速度缓慢(半衰期约为70d)。

天然水体中,砷的存在形态为溶解性的砷酸酸式盐和亚砷酸及其酸式盐。

砷是一种毒性很强的元素,它不是人体必需的元素。砷的毒性不仅取决于其浓度,也取决于其化学形态。五价砷低浓度无毒,而三价砷却是剧毒物质。工业生产中,砷大部分以三价形态存在。如砒霜(As2O3)对人的中毒剂量为0.01-0.025g ,致死量为0.07-0.2g。海水中砷为1-10mg/L即能毒死某些海生动物。

砷的毒害具有累积性。它可急性中毒也可慢性中毒。长期饮用0.2mg/L以上的含砷水即可引起慢性中毒(往往几年后才发生)。砷在人体中主要富集在指甲、毛发、甲状腺,其次是骨骼和皮肤。

典型的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为多样性的皮肤损害,常同时存在色素沉着、角化过度或疣状增生等三种特异性改变,并可伴有迟发性神经病的症状。

慢性饮水型砷中毒对人体多系统功能均可造成危害,包括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神经病变、糖尿病、皮肤色素代谢异常及皮肤角化,影响劳动和生活能力,并最终发展为皮肤癌,可伴膀胱、肾、肝等多种内脏癌的高发。多氯联苯(PCBs)

PCBs:一组由多个氯原子取代联苯分子中氢原子而形成的氯代芳烃类化合物。物理化学性质高度稳定,耐酸、碱,耐腐蚀抗氧化,耐热绝缘性好。除一氯、二氯代物外,均为不可燃物质。

PCBs难溶于水。

常温下,PCBs的蒸汽压很小,属于难挥发物质。但其蒸汽压与温度和分子中氯原子含量有关。

多环芳烃PHAs

PHAs:它是指分子中两个以上苯环连在一起的一类碳氢化合物,包括萘、蒽、菲、芘等150多种有机物。PAHs室温下为固体,高熔点和高沸点,低蒸气压,水溶解度低,PAHs易溶于许多有机溶剂,具有高亲脂性。

人为源:废物焚烧、燃料燃烧(交通工具(机动车、飞机等)、工业生产(发电厂、焦化炉、石油冶炼、金属冶炼等)、民用(供热供暖)。

天然源:生物合成、自然界燃烧(火山爆发、森林山火等)。

第七章有害废物及放射性固体废物

一、填空题,有害废物的判定原则

有害废物:是指能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现实危害或潜在危害的废物,其形态除了固状和泥状外,还可包括除废水以外的液体废物。

判定标准:目前多数国家根据有还行鉴别标准来判定有害废物,即按其是否具有可燃性、反应性、腐蚀性、浸出毒性、急性毒性、放射性等有害特性来进行判定。凡具有上述一种或一种以上特性者均认为属于有害废物。

可燃性:闪点较低或经摩擦、吸湿或自发反应而易于发热进行剧烈、持续燃烧的废物,便认为具有可燃性。(闪点低于60℃以下)

反应性:在无引发引发下,由于本身不稳定而易发生剧烈变化;与水猛烈反应;与水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与水产生有毒的气体或烟雾或臭气;在有引发源或受热下能爆震、爆炸;常温常压易爆物等其他法规所定义的爆炸物质。

腐蚀性:浸出液(或加水后的浸出液)能使机体接触部位的细胞组织受到损害,或使接触物质发生质变,使容器泄漏,则认为具有腐蚀性。(pH≤2或pH≥12.5或浸出液对规定牌号钢的腐蚀速率>0.64cm/a)

浸出毒性:用规定方法对废物进行浸取,在浸取液中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有毒成分浓度超过限定标准,就认为该废物具有浸出毒性。

急性毒性:一次投给试验动物的废物,半致死剂量(LD50)小于规定值者便具有急性毒性。如氰渣、砷渣、铬渣等。

放射性:我国规定含有天然放射性核素的废物,其比活度大于7.4*104Bq/kg者,或含人工放射性核素,其比活度大于2*104Bq/kg者,即为放射性有害废物。

中考化学知识点笔记整理归纳

中考化学知识点笔记整理归纳 第一部分 1、碳素钢可分为三种: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 2、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 (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 (2)磁铁矿(Fe3O4); (3)菱铁矿(FeCO3)。 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平炉。 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5、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 (1)升温。 (2)加溶剂; (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

(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 (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8、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9、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 (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 (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1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11、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12、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13、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14、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15、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 (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 (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高中化学必修一笔记整理精华版

第1节认识化学科学 一、化学的含义和特征 1、化学的含义: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自然 科学。 2、特征: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 3、物质的变化分为两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二、化学的形成和发展 1661年,英国,波义耳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诞生。 1771年,法国,拉瓦锡建立燃烧现象的氧化学说。 1803年,英国,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 1869年,俄国,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 三、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1、元素的存在状态:物质都是有元素组成的,元素在物质中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式存在, 在这两种状态下,分别形成单质和化合物。 2、研究物质的顺序:金属非金属→氢化物 ↓↓ 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 ↓↓ 碱含氧酸 ↓↓ 盐盐 3、氧化物的酸碱性:

第2节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一、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 (一)的性质 1、物理性质:钠是一种银白色金属,熔点为97.8℃,沸点为882.9℃,密度为0.973。 2、化学性质: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还原性极强。 (1)与非金属反应:①4222O ②222O 2 ③222 ④2 2S (2)与水反应:22H 222↑现象:浮:浮在水面上;熔:融化成一个小球;游:四处游动;响:发 出咝咝响声;红:试液变红。 (3)与酸反应:2222↑ (4)与盐反应:①22H 24()2↓242↑ ②66H 2232()3↓+63H 2↑ ③44(熔融状)高温4 (5)在空气中的一系列变化: ?→?2O 2?? →?O H 2???→?O H CO 2 2,23·10H 2??→?风化 23 4222O → 222 → 29H 2223·10H 2O → 23·10H 2风化23+10H 2O ↑ 3、的保存:钠通常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 4、的用途:钠和钾的合金可用作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高压钠灯;金属冶炼。 (二)2O 的性质 1、物理性质:白色固体,不可燃。 2、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222 (2)与酸反应:2222O (3)与非金属反应:2223 3、2O 的用途:制,23 (三)2O 2的性质 1、物理性质:淡黄色固体。 2、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22O 2+2H 242↑(放出大量的热) (2)与非金属反应:22O 2+222232↑(放出大量的热) (3)与酸反应:22O 2+442H 22↑ 3、2O 2的用途:作供氧剂、漂白剂、强氧化剂 【向溶液中通入2气体至过量】:无明显现象,加热溶液后生成气体。 222322 ↑ → 23 加热2322 ↑ 【向()2溶液中通入2气体至过量】:先生成沉淀,后沉淀消失,加热溶液后生成沉淀和气体。 ()223↓2O → 322(3)2 → (3)2加热3↓22↑ 二、研究物质的基本程序: 点燃 点燃 点燃

高中化学知识点全套笔记

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详细总结全套笔记 高中化学复习笔记: 一、俗名 无机部分: 纯碱、苏打、天然碱、口碱:Na2CO3 小苏打:NaHCO3 大苏打:Na2S2O3 石膏(生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莹石:CaF2 重晶石:BaSO4(无毒)碳铵:NH4HCO3 石灰石、大理石:CaCO3 生石灰:CaO 食盐:NaCl 熟石灰、消石灰:Ca(OH)2 芒硝:Na2SO4·7H2O (缓泻剂)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绿矾:FaSO4·7H2O 干冰:CO2 明矾:KAl (SO4)2·12H2O 漂白粉:Ca (ClO)2 、CaCl2(混和物)泻盐:MgSO4·7H2O 胆矾、蓝矾:CuSO4·5H2O 双氧水:H2O2 皓矾:ZnSO4·7H2O 硅石、石英:SiO2 刚玉:Al2O3 水玻璃、泡花碱、矿物胶:Na2SiO3 铁红、铁矿:Fe2O3 磁铁矿:Fe3O4 黄铁矿、硫铁矿:FeS2 铜绿、孔雀石:Cu2 (OH)2CO3 菱铁矿:FeCO3 赤铜矿:Cu2O 波尔多液:Ca (OH)2和CuSO4 石硫合剂:Ca (OH)2和S 玻璃的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2 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和CaSO4 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 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4 水煤气:CO和H2 硫酸亚铁铵(淡蓝绿色):Fe (NH4)2 (SO4)2 溶于水后呈淡绿色

光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王水:浓HNO3与浓HCl 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 铝热剂:Al + Fe2O3或其它氧化物。尿素:CO(NH2) 2 有机部分: 氯仿:CHCl3 电石:CaC2 电石气:C2H2 (乙炔) TNT:三硝基甲苯酒精、乙醇:C2H5OH 氟氯烃:是良好的制冷剂,有毒,但破坏O3层。醋酸:冰醋酸、食醋 CH3COOH 裂解气成分(石油裂化):烯烃、烷烃、炔烃、H2S、CO2、CO等。甘油、丙三醇:C3H8O3 焦炉气成分(煤干馏):H2、CH4、乙烯、CO等。石炭酸:苯酚蚁醛:甲醛 HCHO 福尔马林:35%—40%的甲醛水溶液蚁酸:甲酸 HCOOH 葡萄糖:C6H12O6 果糖:C6H12O6 蔗糖:C12H22O11 麦芽糖:C12H22O11 淀粉:(C6H10O5)n 硬脂酸:C17H35COOH 油酸:C17H33COOH 软脂酸:C15H31COOH 草酸:乙二酸 HOOC—COOH 使蓝墨水褪色,强酸性,受热分解成CO2和水,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二、复习要点 1、原子结构 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3、共价键 4、分子的空间构型 5、分子的性质 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 (一)原子结构 1、能层和能级 (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 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 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 (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 (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 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3、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1)电子云:电子在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没有确定的轨道。因此,人们用“电子云”模型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电子云”描述了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的概率密度分布,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形象化描述。 (2)原子轨道:不同能级上的电子出现概率约为90%的电子云空间轮廓图称为原子轨道。s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球形对称,ns能级各有1个原子轨道;p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纺锤形,n p能级各有3个原子轨道,相互垂直(用p x、p y、p z表示);n d能级各有5个原子轨道;n f能级各有7个原子轨道。 4、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能量最低原理:在基态原子里,电子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能级里,然后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能级里。 (2)泡利原理:1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反。 (3)洪特规则: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各个轨道时,优先占据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4)洪特规则的特例:电子排布在p、d、f等能级时,当其处于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即p0、d0、f0、p3、d5、f7、p6、d10、f14,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最稳定。 能量最低原理表述的是“整个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而不是说电子填充到能量最低的轨道中去,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都使“整个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 电子数 (5)(n-1)d能级上电子数等于10时,副族元素的族序数=n s能级电子数 (二)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由原子结构决定:原子核外的能层数决定元素所在的周期,原子的价电子总数决定元素所在的族。 (1)原子的电子层构型和周期的划分 周期是指能层(电子层)相同,按照最高能级组电子数依次增多的顺序排列的一行元素。即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横行为一个周期,周期表共有七个周期。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除稀有气体外),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2)原子的电子构型和族的划分 族是指价电子数相同(外围电子排布相同),按照电子层数依次增加的顺序排列的一列元素。即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列为一个族(第Ⅷ族除外)。共有十八个列,十六个族。同主族周期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原子的电子构型和元素的分区 按电子排布可把周期表里的元素划分成5个区,分别为s区、p区、d区、f区和ds区,除ds区外,区的名称来自按构造原理最后填入电子的能级的符号。 2、元素周期律

高一必修一化学笔记总结

高一化学笔记整理必修一部分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一.化学实验安全。1、遵守实验室规则。2、了解安全措施。3、掌握 正确的操作方法。 4、重视并逐步熟悉污染物和废弃物的处理方法。 Page4 图1—1 一些常用危险化学品的标志。可直接加热的仪器、需要 垫上石棉网进行加热的仪器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混合物的方法:①过滤②蒸发③蒸馏④升华⑤萃取 1.萃取分液(碘水中碘的提纯) ①萃取:利用某物质再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而提取出来的方法 叫萃取 ②分液:将萃取后的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分开的操作 ③仪器:分液漏斗 ④注意事项:1.放气2.打开塞子或使小孔和凹槽对齐3.下层液体从下口流出, 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2.蒸馏(适用于含有有机物的互溶的液态混合物) 蒸馏:利用沸点不同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注意事项:1.加沸石防止爆沸2.温度计水银球放在支管处3.冷凝管中,气流与水流相反 4.粗盐中,Ca+、Mg+、SO4-的除去 Na2CO3、NaOH、BaCl2、HCl 除杂的原则:1.不引入新的杂质2.除杂试剂一般过量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物质的量 1.含义: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2.衡量标准:以0.012kg 12C中含有的碳原子数 3.阿伏伽德罗常数:6.02×1023mol-1 4.1mol任何粒子所含的粒子数都为6.02×1023 5.关系式:n= 摩尔质量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2.单位:g/mol 3.关系式:n=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1.仪器:容量瓶、量筒(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

2.步骤:①计算固体→液体m=CVM 液体→固体C浓V浓=C稀V稀 ②称量 ③溶解(玻璃棒的作用:搅拌、加速溶解)冷却 ④转移:玻璃棒(引流) ⑤定容:⑥盖好塞子,摇匀静置 3.公式:c= c= 4.气体摩尔体积:V m=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分类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分为氧化物,酸,碱,盐 二. 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体系叫 分散系 2.分散系包括:分散质、分散剂 3.分类:①根据状态分,共九种 ②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 溶液d<1nm 胶体1nm100nm 5.制Fe(OH)3胶体 向煮沸的蒸馏水中滴加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反应方程式:FeCl3+3H2O煮沸Fe(OH)3+3HCl 6.胶体性质: 丁达尔现象(光通路)、电泳现象(胶体粒子带电) 注:一般金属氧化物、金属氢化物粒子带正电,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粒子带负电。硅胶(H2SiO3)粒子带负电

初中超级化学笔记大全

初中超级化学笔记大全初三化学常见物质得性质与用途

初三化学常见物质得化学式 1、单质:H2氢气 O2氧气 N2氮气 C碳 P磷 S硫 Fe铁 Cu铜 Hg汞 2、化合物 (1)氧化物:H2O水 CO2二氧化碳 CO一氧化碳 SO2二氧化硫 SO3三氧化硫

P2O5五氧化二磷 Fe2O3氧化铁 Fe3O4四氧化三铁 CaO氧化钙 MgO氧化镁 CuO氧化铜 ZnO氧化锌 FeO氧化亚铁 MnO2二氧化锰Na2O氧化钠 (2)酸:HCl盐酸 H2SO4硫酸 HNO3硝酸 H3PO4磷酸 H2CO3碳酸 H2SO3亚硫酸 (3)碱:NaOH氢氧化钠 KOH氢氧化钾 Ca(OH)2氢氧化钙 Ba(OH)2氢氧化钡 Cu(OH)2氢氧化铜Fe(OH)3氢氧化铁 Fe(OH)2氢氧化亚铁 Al(OH)3氢氧化铝 Mg(OH)2氢氧化镁 (4)盐:NaCl氯化钠 Na2CO3碳酸钠 ZnCl2氯化锌 CaCl2氯化钙 KCl氯化钾Na2SO4硫酸钠 CuSO4硫酸铜 AgCl氯化银FeCl3氯化铁 FeCl2氯化亚铁 AlCl3氯化铝FeSO4硫酸亚铁 Fe2(SO4)3硫酸铁ZnSO4硫酸锌 CaCO3碳酸钙 BaCl2氯化钡 BaSO4硫酸钡 KClO3氯酸钾 KMnO4高锰酸钾K2MnO4锰酸钾 KNO3硝酸钾 Cu(NO3)2硝酸铜Hg(NO3)2硝酸汞 NH4Cl氯化铵NH4NO3 硝酸铵 (NH4)2SO4硫酸铵NH4HCO3碳酸氢铵 NaHCO3碳酸氢钠 Cu2(OH)2CO3碱式碳酸铜 (5)有机物:CH4甲烷 C2H5OH乙醇(酒精) CH3OH甲醇 CH3COOH乙酸(醋酸) CO(NH2)2尿素,葡萄糖:C6H12O6淀 粉:(C6H10O5)n 初三化学必需得记忆性知识 一、常见物质得颜色得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 NaOH、Ca(OH) 2、KClO 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HgO、红磷▲硫:淡黄色▲ Cu2(OH)2CO3为绿色 4、溶液得颜色:凡含Cu2+得溶液呈蓝色(如:CuSO4溶液、CuCl2溶液、Cu(NO3)2溶液);凡含Fe2+得溶液呈浅绿色(如:FeSO4溶液、FeCl2溶液、Fe (NO3)2溶液);凡含Fe3+得溶液呈棕黄色(如:Fe2(SO4)3溶液、FeCl3溶液、Fe (NO3)3溶液),其余溶液一般为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沉淀(即不溶于水得盐与碱):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 AgCl、BaSO4(也不溶于稀HNO3) 等 ②碱:蓝色↓:Cu(OH)2红褐色↓:Fe(OH)3白色↓:其余不溶性碱为白色。 二、常见物质得学名、俗名及化学式

初中化学知识点笔记整理归纳

初中化学知识点笔记整理归纳 第一部分 1.碳素钢可分为三种: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 2.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 (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 (2)磁铁矿(Fe3O4); (3)菱铁矿(FeCO3)。 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平炉。 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5.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 (1)升温。 (2)加溶剂; (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 (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

(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8.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9.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 (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 (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1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11.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12.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13.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14.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15.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 (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 (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2018年高中化学全套笔记.

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详细总结 一、俗名 无机部分: 纯碱、苏打、天然碱、口碱:Na2CO3小苏打:NaHCO3大苏打:Na2S2O3石膏(生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莹石:CaF2重晶石:BaSO4(无毒)碳铵:NH4HCO3 石灰石、大理石:CaCO3生石灰:CaO 食盐:NaCl 熟石灰、消石灰:Ca(OH)2芒硝:Na2SO4·7H2O (缓泻剂)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绿矾:FaSO4·7H2O 干冰:CO2明矾:KAl (SO4)2·12H2O 漂白粉:Ca (ClO)2、CaCl2(混和物)泻盐:MgSO4·7H2O 胆矾、蓝矾:CuSO4·5H2O 双氧水:H2O2皓矾:ZnSO4·7H2O 硅石、石英:SiO2刚玉:Al2O3 水玻璃、泡花碱、矿物胶:Na2SiO3铁红、铁矿:Fe2O3磁铁矿:Fe3O4黄铁矿、硫铁矿:FeS2铜绿、孔雀石:Cu2 (OH)2CO3菱铁矿:FeCO3赤铜矿:Cu2O 波尔多液:Ca (OH)2和CuSO4石硫合剂:Ca (OH)2和S 玻璃的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2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和CaSO4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4水煤气:CO和H2硫酸亚铁铵(淡蓝绿色):Fe (NH4)2 (SO4)2溶于水后呈淡绿色 光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王水:浓HNO3与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 铝热剂:Al + Fe2O3或其它氧化物。尿素:CO(NH2) 2 有机部分:

初中化学知识点笔记整理归纳

初中化学知识点笔记整理归纳 第一部分: 1、碳素钢可分为三种: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 2、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 (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 (2)磁铁矿(Fe3O4); (3)菱铁矿(FeCO3)。 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平炉。 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5、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 (1)升温。 (2)加溶剂; (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 (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

(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8、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9、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 (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 (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1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11、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12、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13、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14、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15、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 (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 (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超级精细的复习时间安排表

超级精细的复习时间安排表,95%的孩子都适用 晨曦教育-hebcxjy2016-04-05 06:45:49初中中学资讯初中知识点阅读(1279)评论(0)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举报有的孩子学习的自主性不强,除开课堂上的学习外,课外时间就不知道该怎样用了。尤其是课外没有老师监督的时候,这些孩子就更加不想学习了。这就之间产生一个结果:他们的成绩大都不怎么样! 如果孩子们想考得好成绩,考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学,最重要的自制力和坚持,如果你没有,我想,这篇文章你也不需要看。如果你有,那么请你好好看看这篇文章。 早晨 安排英语,语文。至少早读上质量高,最好抽出20-30分钟看一看剩下一科。记住:大声念。必要时用笔写一下加深印象。 每个课间 每个课间:先在作业本上记下上节课作业,然后活动一下。把下节课用的东西整理出来(包括:上节课的核心内容简单回忆一下,这节课东西扫一眼) 中午

中午:如果特别困可以1:00-1:30午休,不困的话可以补上早晚没背好的那一科目,1:30-2:00写数学作业。背记数学笔记,问题。 不会的题一定要在第一时间请教同学或者老师,知道弄清楚为止! 自习课(提倡看看物理和化学) 先看书整理,再写作业。物理提倡问题,做题,整理,理解。物理理解不了原理,永远不会做题。化学提倡背记和问题。 晚上 晚上8:00-10:00是个小黄金时间学习效率比下午效率还高。 如果你不用在学校上自习,你可以: 7:45-8:30英语(先看笔记,再写作业,必须背记) 8:30-9:00理/化 9:00-9:10运动一会儿,补充点营养 9:20-10:00政/史 10:00-10:30或10:45语文(写作业,看书背记,可以出声) 如果你需要在教室上自习,你可以:

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详细总结全套笔记 转载

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详细总结全套笔记转载 高中化学复习笔记: 一、俗名 无机部分: 纯碱、苏打、天然碱、口碱:Na2CO3 小苏打:NaHCO3 大苏打:Na2S2O3 石膏(生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莹石:CaF2 重晶石:BaSO4(无毒)碳铵:NH4HCO3 石灰石、大理石:CaCO3 生石灰:CaO 食盐:NaCl 熟石灰、消石灰:Ca(OH)2 芒硝:Na2SO4·7H2O (缓泻剂)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绿矾:FaSO4·7H2O 干冰:CO2 明矾:KAl (SO4)2·12H2O 漂白粉:Ca (ClO)2 、CaCl2(混和物)泻盐:MgSO4·7H2O 胆矾、蓝矾:CuSO4·5H2O 双氧水:H2O2 皓矾: ZnSO4·7H2O 硅石、石英:SiO2 刚玉:Al2O3 水玻璃、泡花碱、矿物胶:Na2SiO3 铁红、铁矿:Fe2O3 磁铁矿:Fe3O4 黄铁矿、硫铁矿:FeS2 铜绿、孔雀石:Cu2 (OH)2CO3 菱铁矿:FeCO3 赤铜矿:Cu2O 波尔多液:Ca (OH)2和CuSO4 石硫合剂:Ca (OH)2和S 玻璃的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2 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和CaSO4 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 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4 水煤气:CO和H2 硫酸亚铁铵(淡蓝绿色):Fe (NH4)2 (SO4)2 溶于水后呈淡绿色

光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王水:浓HNO3与浓HCl 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 铝热剂:Al + Fe2O3或其它氧化物。尿素:CO(NH2) 2 有机部分: 氯仿:CHCl3 电石:CaC2 电石气:C2H2 (乙炔) TNT:三硝基甲苯酒精、乙醇:C2H5OH 氟氯烃:是良好的制冷剂,有毒,但破坏O3层。醋酸:冰醋酸、食醋CH3COOH 裂解气成分(石油裂化):烯烃、烷烃、炔烃、H2S、CO2、CO等。甘油、丙三醇:C3H8O3 焦炉气成分(煤干馏):H2、CH4、乙烯、CO等。石炭酸:苯酚蚁醛:甲醛HCHO 福尔马林:35%—40%的甲醛水溶液蚁酸:甲酸HCOOH 葡萄糖:C6H12O6 果糖:C6H12O6 蔗糖:C12H22O11 麦芽糖:C12H22O11 淀粉:(C6H10O5)n 硬脂酸:C17H35COOH 油酸:C17H33COOH 软脂酸:C15H31COOH

2018年高中化学全套笔记

2019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详细总结 一、俗名 无机部分: 纯碱、苏打、天然碱、口碱:Na2CO3小苏打:NaHCO3大苏打:Na2S2O3石膏(生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莹石:CaF2重晶石:BaSO4(无毒)碳铵:NH4HCO3 石灰石、大理石:CaCO3生石灰:CaO 食盐:NaCl 熟石灰、消石灰:Ca(OH)2芒硝:Na2SO4·7H2O (缓泻剂)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绿矾:FaSO4·7H2O 干冰:CO2明矾:KAl (SO4)2·12H2O 漂白粉:Ca (ClO)2、CaCl2(混和物)泻盐:MgSO4·7H2O 胆矾、蓝矾:CuSO4·5H2O 双氧水:H2O2皓矾:ZnSO4·7H2O 硅石、石英:SiO2刚玉:Al2O3 水玻璃、泡花碱、矿物胶:Na2SiO3铁红、铁矿:Fe2O3磁铁矿:Fe3O4黄铁矿、硫铁矿:FeS2铜绿、孔雀石:Cu2 (OH)2CO3菱铁矿:FeCO3赤铜矿:Cu2O 波尔多液:Ca (OH)2和CuSO4石硫合剂:Ca (OH)2和S 玻璃的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2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和CaSO4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4水煤气:CO和H2硫酸亚铁铵(淡蓝绿色):Fe (NH4)2 (SO4)2溶于水后呈淡绿色 光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王水:浓HNO3与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 铝热剂:Al + Fe2O3或其它氧化物。尿素:CO(NH2) 2 有机部分:

高中化学教师读书笔记

高中化学教师读书笔记 高中化学教师读书笔记(一) 我重读了刘知新主编的《化学教学论》一书,对化学课程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有很大帮助。现对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做法书写如下: 一培养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也称为“求知欲”。 化学教学要使学生做到“要学——学会——会学”,其中要学是前提,而学习兴趣是“要学”的先导。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效果,智力发展和未来的成就都有重大影响。人们把学习兴趣看成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如果学生有了兴趣,那他就会自觉主动地学习,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二启发积极思维 让学生被动地记忆、重复、模仿来获得知识,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学生有准备的基础上(如经过预习),把教学过程变成一连串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知识和能力发生有机联系。提出问题就是给学生设疑或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这是启发思维的关键,也是培养能力的开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开展积极的思维,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能力。 如在讲解化学计算题时,要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启发学生运用概念、原理、公式等去理解计算题的关键所在,以便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加强学科内的综合训练。 三建构知识结构 学生有时反映,“化学不好学,学不懂,记不住,不会用”。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掌握化学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化学变化的实质是物质构成的变化,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物质结构的理论和化学反应规律的知识,去指导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教师要弄清重点、难点,进而订出规划,具体落实,使知识连贯成索链,环环相扣,先后有序。这样,在教学中就能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就能从整体出发来深刻地理解局部,将局部的知识纳入有机联系的知识整体中,有的放矢,促进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有效地发展学生智能。 四严格进行智能训练 要实现知识和能力的相互转化,关键在于实践。严格训练便是一种特殊的实践形式,它是实现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主要手段和必由之路。 训练必须讲求实效。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应该根据这一目的来确定训练的内容和方式。如果离开了这一点,任何训练便都失去了意义。因此,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练有实效。练不在“多”而在“精”,要以少胜多。针对问题进行反复多次的训练,帮助学生提高。

2019中考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笔记

2019中考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笔记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笔记 考点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的反应 2Mg +O22MgO2Mg +O22MgO注:MgO:白色固体 4Al +3O22Al2O34Al +3O22Al2O3注:Al2O3:白色固体 3Fe+2O2Fe3O42Cu+ O22CuO注:CuO:黑色固体 注意:①、虽然铝在常温下能与氧气反应,但是在铝表面生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了反应的进行,所以铝在常温下不会锈蚀。 ②、“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能与氧气反应,金的化学性质极不活泼。 2、金属+酸→盐+ H2↑置换反应

H2SO4+MgMgSO4+ H2↑2HCl +MgMgCl2+ H2↑ 现象:反应剧烈,有大量气泡产生,液体仍为无色 3H2SO4+ 2AlAl23+ 3H2↑6HCl + 2Al2AlCl3+ 3H2↑ 现象:反应剧烈,有大量气泡产生,液体仍为无色 H2SO4+ZnZnSO4+ H2↑2HCl +ZnZnCl2+ H2↑ 现象:反应比较剧烈,有大量气泡产生,液体仍为无色 H2SO4+ FeFeSO4+ H2↑2HCl + FeFeCl2+ H2↑ 现象:反应比较缓慢,有气泡产生,液体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当一定质量的金属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时,产生的氢气质量与金属质量的关系: ×M 生成物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 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

3、金属+盐→另一金属+另一盐置换反应 Fe+CuSO4==Cu+FeSO4 现象: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出现,液体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2Al+3CuSO4Al23+ 3Cu 现象:铝丝表面有红色物质出现,液体由蓝色变为无色 Cu+ 2AgNO3Cu2+2Ag 现象:铜丝表面有银白色物质出现,液体由无色变为蓝色。 注意:①CuSO4溶液:蓝色FeSO4、FeCl2溶液:浅绿色 ②Fe在参加置换反应时,生成+2价的亚铁盐。 考点二、置换反应 1、概念: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2、特点:反应物、生成物都两种;物质种类是单质与化合物 考点三、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2018年中考化学最全经典复习笔记

2018年中考化学最全经典复习笔记超级化学复习笔记-记忆篇 初三化学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1、单质:H2氢气O2氧气N2氮气C碳P磷S硫Fe铁Cu铜Hg汞 2、化合物

(1)氧化物:H2O水 CO2二氧化碳 CO一氧化碳 SO2二氧化硫 SO3三氧化硫 P2O5五氧化二磷 Fe2O3氧化铁 Fe3O4四氧化三铁 CaO氧化钙 MgO氧化镁 CuO氧化铜ZnO氧化锌FeO氧化亚铁MnO2二氧化锰 Na2O氧化钠(2)酸:HCl盐酸H2SO4硫酸HNO3硝酸H3PO4磷酸H2CO3碳酸H2SO3亚硫酸(3)碱:NaOH氢氧化钠KOH氢氧化钾Ca(OH)2氢氧化钙Ba(OH)2氢氧化钡Cu(OH)2氢氧化铜Fe(OH)3氢氧化铁Fe(OH)2氢氧化亚铁Al(OH)3氢氧化铝Mg(OH)2氢氧化镁(4)盐:NaCl氯化钠 Na2CO3碳酸钠 ZnCl2氯化锌 CaCl2氯化钙 KCl氯化钾Na2SO4硫酸钠 CuSO4硫酸铜 AgCl氯化银FeCl3氯化铁 FeCl2氯化亚铁 AlCl3氯化铝FeSO4硫酸亚铁 Fe2(SO4)3硫酸铁ZnSO4硫酸锌CaCO3碳酸钙BaCl2氯化钡BaSO4硫酸钡KClO3氯酸钾KMnO4高锰酸钾K2MnO4锰酸钾 KNO3硝酸钾 Cu(NO3)2硝酸铜Hg(NO3)2硝酸汞 NH4Cl氯化铵NH4NO3 硝酸铵(NH4)2SO4硫酸铵NH4HCO3碳酸氢铵NaHCO3碳酸氢钠Cu2(OH)2CO3碱式碳酸铜(5)有机物:CH4甲烷C2H5OH乙醇(酒精)CH3OH甲醇CH3COOH乙酸(醋酸) CO(NH2)2尿素,葡萄糖:C6H12O6淀粉:(C6H10O5)n 初三化学必需的记忆性知识 一、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 NaOH、Ca(OH) 2、KClO 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HgO、红磷▲硫:淡黄色▲ Cu2(OH)2CO3为绿色 4、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如:CuSO4溶液、CuCl2溶液、Cu(NO3)2溶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如:FeSO4溶液、FeCl2溶液、Fe (NO3)2溶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如:Fe2(SO4)3溶液、FeCl3溶液、Fe (NO3)3溶液),其余溶液一般为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 AgCl、BaSO4(也不溶于稀HNO3) 等②碱:蓝色↓:Cu(OH)2红褐色↓:Fe(OH)3白色↓:其余不溶性碱为白色。 二、常见物质的学名、俗名及化学式 三、物质的溶解性:

高中化学笔记整理

高中化学笔记整理 物质的量 一、物质的量n 1.概念 一定数目为例的集合体(只可用于微粒) 2.定义 以12g 12C原子中含有的物质的量为1mo; 3.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1mol微粒的个数N A=6.02×10-23mol-1 二、摩尔质量M M=m/n 单位:g·mol-1 在数值上摩尔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Ar)相等,唯一区别在于Ar没有单位 三、气体摩尔体积Vm 1.影响物质体积的因素(微观) 1)粒子数目 2)粒子大小 3)粒子间距 2.气体摩尔体积 在上述三项影响因素中,对于气体而言,由于分子间隙相对分子直径很大,前两项的影响较弱,有: 在标准状况(S.T.P.)下Vm=22.4L·mol-1 STP:0℃,1atm 3.阿伏加德罗定律 1)三同定一同:对于任意气体 若V,T,P相同,则n相同 2)其他推论:对于任意气体 T,p相同,则V1/V2=n1/n2=N1/N2 T,V相同,则p1/p2=n1/n2 T,p相同,则M1/M2=ρ1/ρ2 4.克拉玻龙方程 PV=nRT,其中 p:压强Pa V:体积m3 n:物质的量n T:热力学温标K R:气体常数8.314 Pa·m3·mol-1·K-1 5.气体平均摩尔质量 1)M=m n (总) (总) (定义) 2)M=Vm·ρ 3)若该气体或气体混合物对于A的相对密度为d,则M=d·M(A) 4)M=M A·A%+M B·B%+M C·C%+……其中X%为物质的量分数或体积分数 四、物质的量浓度 c

(一)概念 1.物质的量浓度c c=n/V 单位mol·L-1 2.物质的量浓度c与质量分数w的关系 c=1000w M ρ 若ρ的单位g·cm-3为即g·mL-1,保留系数1000,若ρ单位为kg·L-1 即×103kg·m-3,舍去系数1000 (二)溶液配制 1.计算(根据精度确定有效数字) 2.称量(固体用天平,液体用量筒)(注意NaOH等物质的处理) 3.溶解(烧杯、玻璃棒) 4.转移(玻璃棒伸入容量瓶刻度线以下) 5.洗涤(重复2~3次) 6.定容(加蒸馏水至1~2cm处,改用胶头滴管) 7.摇匀 过程中出现任何情况的溶质损失,一律重新配制,没有任何补救措施。误差分析应 着眼于n以及V 能量变化 一、热量变化 1.放热 ΣE(反应物)>ΣE(生成物)类型有燃烧、中和、金属与酸、生石灰和水 2.吸热 ΣE(反应物)<ΣE(生成物)类型有C+CO2以及Ba(OH)2·8H2O+2NH4Cl2+2NH3·H2O+8H2O 二、反应热(焓变)ΔH 1.单位kJ·mol-1 2.测量仪器量热计 3.意义 ΔH<0,放热反应 ΔH>0,吸热反应 4.相关概念 1)燃烧热与标准燃烧热 1atm下1mol可燃物与氧气反应生成稳定产物所产生的热量为燃烧热,而标准燃烧 热为该反应的反应热。这里的稳定产物指: C→CO2(g);H→H2O(l);N→N2(g);S→SO2(g);Cl→HCl(aq) 2)中和热 稀溶液中,酸碱中和生成1mol水所产生的热量 在强酸强碱稀溶液中,中和热为57.3kJ·mol-1 三、热化学方程式 1.书写化学方程式(略去条件,不化简计量数) 2.写出物质聚集态(g,l,s,aq) 3.注明温度、压强(默认:25℃,1atm) 高温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初中化学总结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

高中有机化学知识归纳和总结(完整版)

高中有机化学知识点归纳和总结(完整版) 一、同系物 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 2原子团的物质物质。 同系物的判断要点: 1、通式相同,但通式相同不一定是同系物。 2、组成元素种类必须相同 3、结构相似指具有相似的原子连接方式,相同的官能团类别和数目。结构相似不一定完全相同, 如CH 3CH 2CH 3和(CH 3)4C ,前者无支链,后者有支链仍为同系物。 4、在分子组成上必须相差一个或几个CH 2原子团,但通式相同组成上相差一个或几个CH 2原子 团不一定是同系物,如CH 3CH 2Br 和CH 3CH 2CH 2Cl 都是卤代烃,且组成相差一个CH 2原子团,但不是同系物。 5、同分异构体之间不是同系物。 二、同分异构体 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叫做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同分异构体。 1、同分异构体的种类: ⑴ 碳链异构:指碳原子之间连接成不同的链状或环状结构而造成的异构。如C 5H 12有三种同分异 构体,即正戊烷、异戊烷和新戊烷。 ⑵ 位置异构:指官能团或取代基在在碳链上的位置不同而造成的异构。如1—丁烯与2—丁烯、 1—丙醇与2—丙醇、邻二甲苯与间二甲苯及对二甲苯。 ⑶ 异类异构:指官能团不同而造成的异构,也叫官能团异构。如1—丁炔与1,3—丁二烯、丙 烯与环丙烷、乙醇与甲醚、丙醛与丙酮、乙酸与甲酸甲酯、葡萄糖与果糖、蔗糖与麦芽糖等。 ⑷ 其他异构方式:如顺反异构、对映异构(也叫做镜像异构或手性异构)等,在中学阶段的信 息题中屡有涉及。 各类有机物异构体情况: ⑴ C n H 2n +2:只能是烷烃,而且只有碳链异构。如CH 3(CH 2)3CH 3、CH 3CH(CH 3)CH 2CH 3、C(CH 3)4 ⑵ C n H 2n :单烯烃、环烷烃。如CH 2=CHCH 2CH 3、 CH 3CH=CHCH 3、CH 2=C(CH 3)2、 、 ⑶ C n H 2n -2:炔烃、二烯烃。如:CH ≡CCH 2CH 3、CH 3C ≡CCH 3、CH 2=CHCH=CH 2 ⑷ C n H 2n -6:芳香烃(苯及其同系物) 、 ⑸ C n H 2n +2O :饱和脂肪醇、醚。如:CH 3CH 2CH 2OH 、CH 3CH(OH)CH 3、CH 3OCH 2CH 3 CH 2—CH 2 CH 2—CH 2 CH 2 CH 2—CH —CH 3 CH 3 CH 3 CH 3 3 CH 3 CH 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