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知识梳理电子教案

高中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知识梳理电子教案

高中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知识梳理电子教案
高中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知识梳理电子教案

高中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知识梳理

一、生态破坏问题

1、水土流失

【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云贵高原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土质疏松;④地形破碎,坡度大。

(2)人为原因(主要的):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采樵,过度砍伐等造成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不合理的工矿、交通等工程建设破坏表土和植被。

【水土流失的危害】:①土壤肥力下降;②生态环境恶化;③淤积江、河、湖、库,水旱灾害增加。

【治理的措施】:①小流域综合治理,生物措施(种树种草)与工程措施(修筑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梯田)相结合,②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退耕还林、还草)。

2、荒漠化

【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甘肃、宁夏等地)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干旱多风;全球变暖,蒸发旺盛;河水泛滥、鼠害、蝗害等。

(2)人为原因(主要的):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等工程建设不当。

【荒漠化的危害】:①风蚀作用使土地退化,土壤肥力下降,粮食、牧草减产;②生态环境恶化

【治理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们环保观念;②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③通过控制载畜量,推广轮牧、圈养,禁止滥采滥挖,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等手段恢复和建设生态;④合理分配和使用水资源;⑤利用生物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注意:我国南方的石漠化是水蚀引起的,其产生原因跟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破坏植被有关;治理办法主要是因地制宜,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

3、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华北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蒸发强烈。

(2)人为原因(主要的):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三门峡水库)【治理措施】:①工程措施:华北地区的鱼塘—台田模式;引淡淋盐;井排井灌;②生物措施:使用生物改良,增施有机肥,深翻深耕;③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④化学方法改良土壤

4、森林减少

【有关森林的基本概况】:

(1)森林是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是物种的宝库。目前世界森林覆盖率只有31.7%。

(2)世界森林主要集中分布在:南美洲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地区(热带雨林);北美洲(加拿大)、欧洲和亚洲(俄罗斯)(亚寒带针叶林)。

【我国主要分布区】:东北林区(大小兴安岭地区)、西南林区(横断山区)

【产生原因】:①过度砍伐;②毁林开荒;③过度樵采;④大规模放牧、开矿毁坏林木;⑤酸雨使森林严重退化

【森林减少的危害】:①破坏生态系统,自然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②气候失调(全球变暖),自然灾害(水灾、旱灾、泥石流、滑坡等)增加;③物种锐减,动植物资源减少;④大气成分发生变化。

【治理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强化人类生存环境意识;②健全法制,加强管理,禁止乱砍滥伐、保护森林资源;

③采育结合,大力植树造林;④控制环境污染;⑤加强国际合作

【森林的功能】: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保持生物多样性等

5、湿地减少

【有关湿地的基本概况】:

(1)湿地也是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是介于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2)湿地可分为自然和人工两大类。自然湿地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盐沼和浅海水域等;人工湿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库、池塘等。

【湿地减少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原因。①围湖、围海造田等盲目开垦和改造湿地②大量引水灌溉等不当的水资源利用方式使湿地水量减少,面积缩小。③水土流失引起河湖淤积④环境污染使湿地功能减弱甚至丧失。⑤人类不合理的开发造成湿地生物资源减少,湿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湿地减少的危害】:①生态系统破坏;②物种多样性锐减,动植物资源减少;③气候失调,水旱灾害增加。

【治理措施】:①控制人口,增强人民环保意识②恢复植被,保持水土③减少污染,保护湿地生态系统④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

【湿地的功能】:调节气候;保持生物多样性;防洪抗旱;净化水质

6、生物物种减少

【产生原因】:①人类对野生生物的滥捕乱杀、乱砍滥伐②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③外来物种入侵

【物种减少的危害】:①生物资源减少②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生态失衡

【治理措施】:①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管理,禁止滥捕乱杀、乱砍滥伐②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一切生物及其生存环境③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保护野生动植物。

7、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渍化

【我国典型地区】: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①控制抽取地下水;②实行雨季回灌;③控制地面硬化。

二、环境污染问题

1、大气污染

(1)概念:大气污染的实质是因为人为或自然的原因向大气中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从而对人类及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

(2)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来源和影响(从总体上讲,大气污染主要来自人类生产和生活两方面)

(3)几种主要的大气污染现象

①酸雨

②全球变暖

③臭氧层破坏

④光化学烟雾

2、水污染

(1)主要来源:工业废水、农业污水、生活污水还有固体废弃物胡乱堆放、酸雨等

(2)水污染的主要表现:

①水体富营养化(水体中N、P等营养物质含量过多导致。在江河湖中叫水华,在海洋中叫赤潮)

②海洋石油污染(主要来自炼油厂含油废水排放、运油船漏油、海上石油生产漏油)

(3)我国水污染严重:七大水域都不同程度地被污染,污染由重到轻的顺序是海河、辽河、黄河、淮河、松花江、长江、珠江

(4)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气温高;静水;静风;海域相对封闭。

人为原因: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②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③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以上原因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防治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增强环保意识②对工业和生活中的污水净化处理后再排放③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④生活中不使用含P洗涤剂⑤节约用水,减少污水的排放⑥采用生物和工程的措施减少营养物质

(5)海洋石油污染:

【主要分布区】:沿海水域及主要航线的交通要道上。

【产生原因】:主要来自炼油厂含油废水排放、石油运输、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和油轮事故,引起石油泄漏。

【防治措施】:喷洒强效洗涤剂,使石油迅速分散;播撒粉状石灰,使其沉降;利用麦秆、泥炭、聚苯乙烯等物质吸收石油,然后集中处理;小面积油污可用围栏圈住回收;油层厚达2毫米时可以用燃烧法清除。

3、土壤污染

(1)来源:①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②固体废弃物的胡乱堆放③污水灌溉④酸雨等

(2)危害:直接使农作物减产;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

4、固体废弃物污染

(1)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来源

①工业固体废弃物(量最大,一般为矿渣、炉渣等废渣)

②城市垃圾(量大、成分复杂、变化大)

③农村垃圾(塑料薄膜、生活垃圾、秸秆等)

(2)固体废弃物的危害

①污染水体②污染土壤③污染大气④传播疾病⑤占用大量土地

(3)固体废弃物治理的主要措施

另外还要在垃圾减量上下功夫,如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改变粗放的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商品包装尽量使用可降解和可回收利用的材料;大力改善城市居民的燃料结构,减少煤灰垃圾的产生。

三、资源短缺问题

2、能源资源

【化石燃料的分布】:

(1)煤炭分布

(2)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

3、水资源

(世界淡水资源总量相对较多的国家有: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中国等)

高中地理_选修六_环境保护全套教案[教案]说课讲解

环境保护全套教案选修6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目标: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 λ 1、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λ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λ 3、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二、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 λ 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λ 2、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 λ 3、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λ 4、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三、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λ 1、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某种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 3、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4、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5、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四、环境污染与防治 λ 1、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2、环境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3、针对某类环境污染的主要防治措施 五、环境管理 λ 1、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λ2、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3、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本讲重点: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本讲难点:

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3.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我们周围的环境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2.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 (二)人类与环境 1.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2.人类与环境关系变化历程: [经典例题1]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问题。

精品【湘教版】选修六:1.1《环境概述》学案(含答案)

地理精品教学资料 2019.5 第一节环境概述 [学习目标定位] 1.理解环境、环境因素的概念及分类。2.学会分析某一地区的环境质量,理解各种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①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环境的分类 (1)自然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②自然物质、能量、生存空间和 ③自然现象的总和,如大气环境、④水环境、土壤环境、⑤生物环境等。 (2)社会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所创造出的⑥人工环境,如⑦生产环境、交通环境、城市环境等。 3.内涵 (1)相对的概念:不同的主体,环境的⑧内容和形式不同。 (2)发展的概念:时间上,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拓展;空间上,随⑨人类活动领域的扩展而扩张。 思维活动 1.怎样理解环境的内涵? 答案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主体(中心事物),环境的内容和形式是不一样的。同时它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 2.广元市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面积近50平方千米,集中展示了地震造成的崩塌、地裂、隆起、断层、褶皱等多种地质破坏形态。按照其属性,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属哪种环境?答案虽然地震遗址公园中的破坏形态是地球内力爆发形成的,但公园的建设和规划必然有人类活动的参与,属于“社会活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因此,该地震遗址按属性划分属于社会环境。 二、环境因素

1.概念:又称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⑩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并且与环境整体发生?相互作用的基本成分。 2.分类: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两大类。 (1)自然环境因素:通常是指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阳光等。 (2)社会环境因素:通常包括人口、工业、农业、?交通、科学技术、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 思维活动 3.自然环境因素是纯自然的,人类不能改变吗? 答案人类在进行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时,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自然环境(如改变着水、大气的成分,导致生物物种减少,改变着地表形态等)。 三、环境质量 1.概念:指环境因素受?污染影响的程度,是对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 2.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和人为两种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为原因是更重要的原因。3.评价 (1)环境质量评价:即对?环境污染程度的评价。 (2)环境质量指数:即评价环境质量的指数。 4.分类:根据环境因素的不同,可分为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 探究点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区别和联系 探究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986年,美国人巴斯为了扩展人类新的生存空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沙漠区兴建了世界瞩目的“生物圈2号”。它是一个人工建造的模拟地球生态环境的全封闭的实验场,在这个微型世界中,有海洋、平原、沼泽、雨林、沙漠旅游区和人类居住区,是个自成体系的小生态系统。 (1)这个小生态系统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请说明理由。 (2)“生物圈2号”的建立,说明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间有怎样的关系? 答案(1)社会环境。“生物圈2号”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维持它的存在必须有人类介入,因此它是一个社会环境。 (2)二者构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整体。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试题

【志鸿优化设计】2015高中地理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单元突破训 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6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下图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读图,完成第1~2题。 1 1650~1780年该区域()。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 B、经历了移民开垦 C、农业结构复杂 D、注重生态保护 2、进入20世纪该区域( ). A、气候持续干旱 B、大力发展畜牧业 C、种植业产值降低 D、实施了退耕还林 解析:第1题,对照图中该时间段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可知,原始林地比重锐减,耕地比重迅速增加,因此可判断出该区域经历了大规模垦殖的过程。第2题,1900年之后,耕地比重下降,草地比重相对恒定,次生林地比重渐增,说明该地正在实施退耕还林的措施。 答案:1、B 2、D 3、读我国某区域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A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较明显的土壤盐碱化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①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分不易下渗②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③农业耕种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④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侵蚀作用微弱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图中B处在汉朝时还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而现在已变成一片沙漠,其人为原因是( )。 A、气候由湿润向干旱转变 B、植被由草原向荒漠退化 C、农业由耕种向畜牧转变 D、人类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对植被的破坏 解析:第3题,主要考查对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土壤盐碱化知识的再现能力。这里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如果经常大水漫灌,易导致土壤盐碱化。第4题,B处为毛乌素沙地,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对植被的破坏. 答案:3、C 4、D 5、下图示意我国南、北农牧交错带的位置。读图,完成第5~6题。 5制约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生产的最主要因素是( )。 A、降水 B、温度 C、地形 D、光照 6、北方农牧交错带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A、森林资源破坏严重 B、水土流失严重 C、土地荒漠化严重 D、湿地大面积消失 解析:第5题,读图分析可知,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降水。第6题,由于北方农牧交错带降水较少,加上人类大规模的垦殖活动,导致土地荒漠化严重。 答案:5、A 6、C 7、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维护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人们把湿地称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云南的大山包、拉市海、纳帕海和碧塔海(如图)是我国新增的4处重要湿地。20世纪80年代初,纳帕海周围山上的原始森林已被砍伐殆尽,为开垦田地、扩大耕地,人们设法排干湖水、降低水位,致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当年勘察人员仅调查到残存的7公顷沼泽地、数十只黑颈鹤。读图,完成第7~8题.

2018年高三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

选修⑥环境保护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1.1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2)环境的分类(依据人类对其影响程度):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 (3)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1.2环境问题 (1)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 ★(2)原因: 【自然原因】 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自然灾害 【人为原因】 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 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3)解决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 (4)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2、过程的不可逆性 3、规模的全球性 1.3环境观 (1)概念: 人类的环境观(也称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是指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与斗争中逐渐认识环境而形成的,人类对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 (2)两种不同的环境观: 【传统的环境观】 人地关系:人地对立基本观点:征服自然后果: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 【新的环境观】 ①天人合一,人地归一②保持平衡与协调③良性方向发展 1.4可持续发展 ★(1)概念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2)基本思想 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2.1环境污染概述

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试卷(含答案)

高二级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试卷 注意事项:1.试卷分第一卷和第二卷两部分,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2.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号填在第二卷相应的位置上 .........................。 3.考试结束后,只交第二卷。 第一卷选择题部分(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第二卷的表格中 ..................。)下图为“某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A~C时段,该地占主导地位的产业部门可能是 A.农牧业B.钢铁工业C.电子工业D.第三产业 2.图中哪个时间后,环境污染程度降至自然环境自净能力之内 A.A时间 B.B时间C.C时间D.都不是 3.C时间后,环境污染程度开始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①经济发展水平高,环保投入大量增加②经济发展水平高,环境污染自然减轻 ③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技术进步④法律健全,禁止所有排污工业的生产 A.①② B.②③C.①③D.②④ 据《中国环境报》报道:在新西兰测得太阳紫外线辐射比10年前所测的数据要大12%。据此回答4—5题 4.数据表明 A.大气比10年前清洁了,紫外线容易穿过大气 B.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仍在扩大 C.人类向大气中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碳,导致臭氧减少,紫外线增多 D.对流层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增强 第 1 页 5.下列现象中与紫外线增多直接有关的是 A.土壤酸性增强,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受腐蚀 B.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 C.患白内障和皮肤病的人数明显增加 D.季风区的洪涝灾害增多 6.下列环境标志中,中国环境标志是(环境标志中的文字省略) 历史上,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曾留下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当前世界人类仍然面临着许多共同的环境问题。结合相关的知识回答7~8题。 7.请阅读世界某些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分析说明图中a、b、c分布区反映的环境问题是A.a为森林破坏严重区B.b为酸雨严重区 C.c为荒漠化严重区D.发达国家这些问题较少出现 8.上图中,世界和中国均有大面积b地区的环境问题,其主要原因有 ①森林的砍伐②工业排放的废气③建筑工地上的扬尘 ④汽车排放尾气⑤家庭炉灶⑥大量开采煤、石油、天然气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④⑤⑥D.②⑤ 9.目前世界水资源紧张的原因是 ①人口增加②浪费③水量减少④水体污染⑤水循环变慢⑥海洋水减少

选修6环境保护学案.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一、环境的概念 1.概念: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 2.人类环境的组成。 (1)生物要素:森林、、野生动物等。(2)非生物要素:大气、水、、矿藏等。 3.环境的分类。 (1)依据:人类对环境。 (2)类型:分为环境和环境。 二.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1.产生原因:索取资源的速度____资源再生的速度,便会出现__________ 排放废弃物的数量____环境的自净能力,便会出现_________ 地球自然资源的数量有限,并且分布不均。随着人口的增加、生产规模的扩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经济效 个人的行为也会影响整体环境,个人行为的不负责,最终会影响大众的利益 2.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酸雨、光化学烟雾)、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污染环 境问题 环境问题 资源短缺:淡水、耕地、矿产(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日益短缺 生态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沙漠化、盐碱化、石漠化、泥漠化)、森林破坏、草 地退化、湿地干涸、物种减少 3.环境问题的分布 (1)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 发展中国家: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 (2)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 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

(3) 我国: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与_________为主,资源能源紧张的局面也不断加剧 4.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1)危害的_____________性;(2)过程的__________性;(3)规模的________性。 四、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可持续发展 1.内涵:(1)____________是基础;(2)_____________是条件;(3)_____________是目的: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__________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 和地区之间 (2)__________原则:地球人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 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 (3)__________原则:强调合作。 五.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实施_____经济。具体来说: 工业上,实行________生产农业上,推行________农业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一)水污染及其成因 1.天然水的自净作用: 天然水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和同化的能力,这叫做自净能力。天然水的自净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污染物大量排入天然水体并超过其自净能力,便会产生水污染。 水体流动快,更新周期短,自净能力;水体流动慢,更新周期长,自净能力 自净能力:河水湖水,湖水地下水

人教版 选修6 环境保护 第二章练习(含答案)

第二部分环境污染与防治 1.下列关于水体自净能力的理解,正确的是 A.指水体对人类破坏活动的抗御能力,人类的破坏力越大,水体的自净能力就越强 B.由于水体具有自净能力,因此不会产生水体污染现象 C.当人类向水体中过量排放污染物时,水体会永久性地丧失自净能力而发生水污染现象 D.水体具有自净能力,当其对废弃物的容纳和消除能力小于排放数量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2.下列水体类型中,自净能力最强的是 A.河流水 B.淡水湖泊水 C.地下水 D.咸水湖泊水 3.海洋石油污染中,危害最严重的是 A.近海石油开采造成的石油泄漏 B.石油加工过程中造成的石油流失 C.偶发的油轮泄漏事故 D.工业含油废水的大量排放 4.处理污水时,要不要除去化合态磷,有以下几种意见,你认为正确的是 A.磷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不必除去 B.含磷废液是很好的肥料,处理掉太浪费,不必处理 C.含磷污水排入自然水体中,能引起藻类繁殖,使水质变坏,应当除去 D.磷对生物无毒,除去与否都无关紧要 5.有学者将水体污染造成的水资源短缺称为水质型缺水;降水量小,水循环不活跃造成的水资源短缺称为水源型缺水。下列城市中,水源型缺水严重的是 A.青岛 B.杭州 C.广州 D.喀什 2004年12月7日21时35分,两艘外籍万吨级集装箱船在珠江口担杆岛东北约8海里处发生碰撞,溢出燃油约450吨,造成我国最大的船舶碰撞溢油事故。交通部牵头全力组织清污,采用围油栏截污、向海上洒消油剂和吸油毡等来清除油污。据此回答第6~7题。 6.若泄油区内的鱼类迅速死亡,则有关鱼类死亡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油膜覆盖海面,水中异常黑暗,鱼类缺少必要的光照②油膜覆盖水面,海水中缺氧,鱼类窒息 ③海水严重污染,鱼类中毒④石油比较黏稠,鱼类难以游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7.下列对油污的处理方案中,对海洋环境影响最小的是 A.喷洒强效洗涤剂,使油污迅速分散 B.利用吸油毡、麦秆等物质吸收,集中处理 C.直接用燃烧法清除 D.播撒粉状石灰,使油污分散 下图是“某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示意图”。读图,完成第8~10题。 8.图中字母含义表述正确的是 A.a表示污水处理,b表示污水收集 B.a表示污水排放,b表示污水处理 C.a表示水的利用,b表示水的污染 D.a表示水的污染,b表示污水处理 9.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要求增大供水量,可采取的措施有 A.减少区内水体蒸发量 B.增加区内降水量 C.提高区内水资源重复利用率 D.增加地下水储量

(完整版)2019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测试题精品教育.doc

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测试题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1卷l~10页,第Ⅱ卷11~1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同:90分钟。 第1卷(选择题,共65分) 注意事项: 1.答第1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姓名栏和答题卷密封线内写上自己的姓名、考试科目、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答第Ⅱ卷时,必须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相应的位置。 4.考试结束,将答题卡和第Ⅱ卷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65题,每题1分) 1.人类对环境应持的正确态度是() A.最大限度地扩大自然保护区 B.减少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 C.协调人类自身发展、生产发展与环境发展的关系 D.停止或减缓人类的发展,使环境恢复原始面貌? 2.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早在1972年,第27届联合国大会就同意将“世界环境日”定在每年的()

A.5月31日 B.6月5日 C.6月6日 D.6月25日 材料:近些年来由于环保措施得到有效的执行,南极洲上空的臭氧空洞正在不断缩小,预计到2050年之前,这个“臭名昭著”的巨大空洞就可以完全被“填补”上了。据此材料,回答3~4题: 3.有关臭氧层破坏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类使用电冰箱、空调释放大量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所致 B.臭氧主要分布在近地面的对流层,容易被人类活动所破坏 C.臭氧层空洞的出现,使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将发生变化 D.保护臭氧层的主要措施是逐步淘汰破坏臭氧层物质的排放 4.“南极臭氧空洞不断缩小”这一现象说明() A.大气对人类排放的有害气体的自净能力增强 B.人类已经不必关心臭氧空洞等环境问题 C.环境与发展问题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D.50年后,全求变暖等大气环境问题都将得到解决 材料:2019年11月,澳大利亚的新威尔士州和韩国的中部地区爆发沙尘暴,南北半球同时发生沙尘暴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据此材料,回答5~9题: 5.下列天气系统,易造成沙尘暴的是()

高中地理选修(环境保护)知识点

选修六环境保护 ▲环境可持续发展 1、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重金属污染: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 ▲水体富营养化: 1、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 2、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3、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 ▲海洋石油污染 1、怎样清除石油 ①分散:喷洒强效洗涤剂,不宜在近岸或渔场使用②沉降:撒粉状石灰,危害海底生物 ③吸收:利用麦秆等吸收石油,在静水环境④围栏:小面积油污,静水环境 ⑤放任:任其自然分解⑥燃烧:油层达2mm,造成大气污染 ▲水污染的危害: ①危害人体健康②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③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④制约工业的发展⑤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⑥造成经济损失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1)工业水污染防治对策 1.优化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 2.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3.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健全环境监测网络 (2)城市水污染防治对策 1. 将水污染防治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 2.加强城市地表和地下水源的保护 3.大力开发低耗高效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 (3)农村水污染防治对策 1.发展节水型农业 2.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 3.加强对畜禽排泄物,乡镇企业废水及村镇生活污水的有效处理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 (1)固体废物减量化 1.对城市固体废物:逐步改变燃料结构,净菜进城、减少垃圾生产量,加强产品的生态设计,推行垃圾分类收集,搞好产品的回收、利用的再循环 2、对工业固体废物: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发展物质循环利用工艺 (2)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处置 ▲大气污染扩散和自净的因素: ⑴污染物排放量大小:若排放量小,则易扩散 ⑵气象条件:风速、风向、气温、湿度、云况、辐射等 凡是有利于增大风速、增强湍流的气象条件,都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出现逆温天气,大气层异常稳定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⑶地形:盆地、河谷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大气污染物以可吸入颗粒物为主的北方城市的原因(以北京为例) ①北方降水少,天气干燥,多大风,有些地区荒漠化严重,导致自然降尘多 ②燃煤③机动车尾气 ④建筑工地扬尘

必修2.选修6人教版《环境保护》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环境保护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含必修2)规范就是分数! 1.环境问题的表现有哪三类? ①环境污染: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噪声、废热、放射性污染、土壤污染、海洋污染等; ②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变暖和臭氧的破坏等; ③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等。 2.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有哪些? (按必修2教材:理论+具体实际) ①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②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③人口压力; ④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⑤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按选修6教材) ①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原因) ②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③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④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3.当代环境问题具有哪些特点? ①危害的不可预见性:环境变化是一个规模极大、时间很长的过程,难以在实验室中模拟。 ②过程的不可逆性:如地面下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已经灭绝的物种等等。 ③规模的全球性: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海洋污染问题等。 4.为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国唯一必然的选择? 我国面临着:①庞大的人口压力、②严重的资源短缺、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5.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基本思想、原则和实施途径分别是什么?

【概念】既满足当代人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内涵】包括三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①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②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③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全面进步。 【原则】①公平性原则;②共同性原则;③持续性原则。 【途径】发展循环经济。 6. 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原则和实施途径分别是什么? 【概念】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注意:物质而非能量!) 【内涵】①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②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③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原则】①资源输入减量化原则;②资源再利用原则;③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原则。 【途径】工业——清洁生产;农业——生态农业。 7.发展清洁生产的好处有哪些?(清洁生产的核心是从源头削减污染以及对生产和服务的全过程实施控制)【环境效益】在生产过程中控制大部分污染,可以大大减少末端治理的污染负荷,节省大量环保投入,提高企业防治污染的效果。 【经济效益】能改善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能源,通过循环或重复利用,使原材料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产品。 【社会效益】可以改善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可以促使企业不断改进工艺和设备,改进操作技术和管理方式,改善员工的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 8.农村修建沼气池有哪些好处?

((湘教版))高二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复习提纲(可编辑修改word版)

选修VI《环境保护》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环境概述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环境的分类: A.按属性: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环境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阳光等; 2.社会环境因素: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 三、环境质量 1.成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分类: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 第二节环境问题概述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分类: A.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或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原生环境问题。 B.次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次生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 生态破坏。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1.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危害:A.威胁生态平衡B.危害人类健康C.直接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全球性环境污染:气候变暖、酸雨污染、臭氧层破坏等。 2.大面积的生态破坏: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3.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特点:突发性;污染范围大,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第三节人类与环境 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A.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 B.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 二、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对自然的态度:依赖自然 1.采猎文明时期:产生的环境问题:部分生物资源遭到破坏 对自然的态度:改造自然 2.农业文明时期:产生的环境问题:区域性环境问题出现 对自然的态度:征服自然 3.工业文明时期:产生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蔓延的全球 对自然的态度:善待自然 4.后工业文明时期:产生的环境问题:全球性环境问题亟待解决 三、人类与环境问题的和谐 1.尊重和善待自然 2.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 3.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第二章自然资源保护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 一、自然资源的涵义 1.概念: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和能量,只要他对人类有用的,都属于自然资源。 2.分类 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太阳能、风能、A.按照是否潮汐能 再生或恢复:非可再生资源: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 二、我国主要的资源问题 1.水资源问题 A.表现:水资源短缺 人口的迅速增加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用水量加大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匀 B.形成原因:水资源浪费和污染严重 流域植被和湿地破坏严重 2.土地资源问题 A.表现:人均用地减小、耕地资源缺乏、土地浪费 人口增长 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 B.形成原因土壤次生盐碱化 潜育化以及环境污染 城市、公交基本建设用地和农村住房的不断扩大 3.矿产资源问题 A.表现:人均拥有量低、后备资源不足、生产能力下降、面临着枯竭、矿区环境污染 人口增长 B.形成原因总量不足 浪费严重 开采时间过长 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一、石油资源耗竭与应对措施 石油是非可再生资源,储量有限 1.石油资源潜在危机分析对石油的消费量不断增加 很难寻找石油的替代品,石油缺乏阻碍经济增长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生态环境保护 第四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_18

第四节生物多样性保护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地球物种数量与分布. 2.了解物种灭绝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整体性思维,理解生物物种资源(多样性)对地理环境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逐步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2.通过对周边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效的实例,知道政府和个人能做的合理科学的生物保护途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与统一的关系.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念,明确区域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维护之间的平衡与和谐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认识生物多样性保护对地理环境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或重要性,有一个基本的理性化的认知,形成一些观念,知道一些我们能够做的合理科学的保护途径. 难点: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认识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与统一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视频、图片、学案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自问引思: 我国最珍贵濒危的十大动物,你知道吗?

学生讨论,思考然后回答(分组讨论) 幻灯片展示我国十种珍稀野生动物,学生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加以解说.了解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事实. 再以长江刀鱼为情景案例佐证上述事实.提出---- 【概念】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而物种灭绝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具体表现。 互问明思: 提问1:你赞同生物灭绝是一种自然的现象与过程?还是认为是偶然不幸事件? 提示:阅读课本P66最后两自然段,利用数字论证,从数量、分布、寿命三个方面进行对比. 点拨:物种灭绝不是偶然事件,而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物种和它的个体一样,也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6阅读《地球历史上5次物种大灭绝事件》和图4.12 指出:2.45亿年前,几乎是整个动物王国,95%灰飞烟灭;6500万年恐龙灭绝 提问2:物种灭绝与哪些自然因素有关呢? 点拨:物种大规模灭绝的自然原因可能是火山爆发、地壳运动、陨石撞击地球、气候变化. 提问3:现今世界动植物物种灭绝速率令人担心——人类活动引起第六次大灭绝 科学家警告:地球上的生物的灭绝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自然》杂志称,50年后100多万种陆地生物将从地球上消失.人口急速增长、全球气温变暖和自然环境恶化,使地球上的生物正在经历有史以来第六次大灭绝. 点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物种灭绝数量也不断增加→世界人口增加和物种灭绝数量是正相关. 点拨: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 寻找证据:读课本P68页:案例4——北美候鸽的灭绝史 提问4:人类的哪些行为导致了生物多样性减少? 学生讨论,利用所学知识例证分析. 乱砍乱伐、滥捕滥捞;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生物入侵现象. 追问深思: 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高中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知识梳理

高中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知识梳理 一、生态破坏问题 1、水土流失 【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云贵高原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土质疏松;④地形破碎,坡度大。 (2)人为原因(主要的):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采樵,过度砍伐等造成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不合理的工矿、交通等工程建设破坏表土和植被。 【水土流失的危害】:①土壤肥力下降;②生态环境恶化;③淤积江、河、湖、库,水旱灾害增加。 【治理的措施】:①小流域综合治理,生物措施(种树种草)与工程措施(修筑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梯田)相结合,②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退耕还林、还草)。 2、荒漠化 【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甘肃、宁夏等地)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干旱多风;全球变暖,蒸发旺盛;河水泛滥、鼠害、蝗害等。 (2)人为原因(主要的):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等工程建设不当。 【荒漠化的危害】:①风蚀作用使土地退化,土壤肥力下降,粮食、牧草减产;②生态环境恶化 【治理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们环保观念;②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③通过控制载畜量,推广轮牧、圈养,禁止滥采滥挖,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等手段恢复和建设生态;④合理分配和使用水资源;⑤利用生物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注意:我国南方的石漠化是水蚀引起的,其产生原因跟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破坏植被有关;治理办法主要是因地制宜,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 3、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华北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蒸发强烈。 (2)人为原因(主要的):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三门峡水库)【治理措施】:①工程措施:华北地区的鱼塘—台田模式;引淡淋盐;井排井灌;②生物措施:使用生物改良,增施有机肥,深翻深耕;③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④化学方法改良土壤 4、森林减少 【有关森林的基本概况】: (1)森林是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是物种的宝库。目前世界森林覆盖率只有31.7%。 (2)世界森林主要集中分布在:南美洲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地区(热带雨林);北美洲(加拿大)、欧洲和亚洲(俄罗斯)(亚寒带针叶林)。 【我国主要分布区】:东北林区(大小兴安岭地区)、西南林区(横断山区) 【产生原因】:①过度砍伐;②毁林开荒;③过度樵采;④大规模放牧、开矿毁坏林木;⑤酸雨使森林严重退化 【森林减少的危害】:①破坏生态系统,自然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②气候失调(全球变暖),自然灾害(水灾、旱灾、泥石流、滑坡等)增加;③物种锐减,动植物资源减少;④大气成分发生变化。 【治理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强化人类生存环境意识;②健全法制,加强管理,禁止乱砍滥伐、保护森林资源; ③采育结合,大力植树造林;④控制环境污染;⑤加强国际合作 【森林的功能】: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保持生物多样性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专题复习试题

选修6 环境保护 [考纲原文] 1.环境与环境问题。2.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3.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4.环境污染与防治。5.环境管理。 高考题组一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 1.(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Ⅰ)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下图为切沟景观。指出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答案危害:切沟分割土地,损坏耕地,妨碍耕作(严重时可阻断交通);加大土壤侵蚀量(切沟形成后,水流集中,冲刷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加剧)。 防治措施:调整耕作方式,防止水流集中(如等高耕作、间作、修地埂等);修建引水排水设施(如修建排水沟等);(在水流集中区域)设置障碍(如草地,灌丛等);在切沟中修建拦水坝(谷坊);切沟填埋。 解析材料中指出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说明切沟会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减少;图示切沟景观显示了切沟不断分割耕地,因此其不但破坏耕地,还会妨碍耕作。切沟的防治要从耕作方式调整、工程措施填埋等方面考虑。切沟一旦形成,如果不采取治理措施会导致切沟不断加宽加深,修建排水沟和拦水坝等能有效防治切沟的形成。 2.(2014·山东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植被浅沟常布置在城市道路两侧、不透水地面的周边和大面积绿地内等处,可与城市雨水管网或集水池相连,其表面一般种草进行覆盖。下图为植被浅沟示意图。 指出植被浅沟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答案收集雨水(提高雨水的利用率;增加可利用水资源量);补充地下水(增加下渗);净化雨水;减轻城市内涝;调节小气候(美化环境)。 解析城市内涝是当今社会城市面临的突出问题,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量、加强排水系

统建设等是解决城市内涝的主要方法。建设“植被浅沟”可以收集地表水,通过滤网来提高地下水的水质,同时可以通过增加地表植被改善局地小气候。 高考题组二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3.(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Ⅱ)中华秋沙鸭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目前全球只有1 000只左右,中华秋沙鸭生活在河流与小型湖泊等湿地中,主要以淡水鱼、虾等为食。以长白山某河流作为繁殖地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春季为50余只,秋季迁徙时,数量增至200只左右。但只有近百只到达赣东北的越冬地,而第二年春季只有50余只返回繁殖地。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 答案可能原因:迁徙路线上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疲劳饥饿致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的猎杀等。 保护对策:在迁徙路线上建设与恢复湿地,使湿地间距小于单日迁徙距离;治理水体污染;严禁猎杀;在迁徙路线上建立观测点,组织志愿者观察与保护;做好保护中华秋沙鸭的宣传工作等。 解析中华秋沙鸭属于候鸟,繁殖地主要在我国东北的长白山区,而越冬地则位于我国南方的赣东北,每年的长途迁徙导致中华秋沙鸭的数量减少。中华秋沙鸭数量在迁徙途中不断减少的具体原因可从其栖息地(即湿地)减少、误食受到农药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的猎杀三方面分析回答。保护中华秋沙鸭的措施要针对其减少原因制定,如在中华秋沙鸭迁徙路线上恢复湿地数量,尽可能多地增加栖息地;治理水污染,避免中华秋沙鸭误食中毒的鱼虾;健全法规,严禁捕杀中华秋沙鸭等。 4.(2013·江苏地理)2013年3月8~9日,沙尘天气横扫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局部地区出现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天气。下图是此次沙尘天气影响范围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次沙尘天气过程,a地与b、c两地相比,a地沙尘更强的自然原因有_________。 (2)沙尘天气对b区农业生产的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减轻沙尘危害的可行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 A.建防风林削弱近地面风力 B.发展灌溉增加地面湿度

高中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测试题

《环境保护》测试题 1.图1、图2分别记录了我国西北某地绿洲和邻近荒漠某年6月1日(晴天)近地面层大气温度和水平风速日变化状况。读图计算并回答问题。(共8分) (1)6月1日绿洲的气温日较差约________℃,荒漠的气温日较差约________℃。(每空1分)(2)与荒漠相比,绿洲全天风速较_________,风速日变化幅度较_________。(每空0.5分)(3)22时,绿洲的气温比荒漠__________,风速比荒漠__________。白天(6时至18时),绿洲的气温比荒漠__________,风速比荒漠__________。(每空0.5分) (4)上述现象表明,绿洲植被可以__________气温日变化幅度,还可以__________风速。由此可见,绿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邻近荒漠的侵袭。(每空0.5分) (5)本题资料来源于科学工作者实地观测的结果,如果从其他角度研究绿洲和邻近荒漠的小气候差异,你认为还可以选取哪些气象要素进行比较研究。请写出研究课题的名称。(每空1分) 气象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我国省级行政区人均耕地差异分布”(图12),回答问题。(12分)

(1)图12中A地区与B地区比人均耕地数量较少原因。(6分) (2)分析C地区粮食生产中遇到的最主要障碍并提出解决的措施。(6分) 3、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下图是我国2006年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图(一次能源指在自然界现成存在,不改变其形态就可直接取用的能源)。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1)在图示能源消费结构下,能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大气环境问题有哪些?(6分) (2)水能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可再生能源,说明在其开发利用 过程中应注意的环境问题。(4分) 4.读下图,回答问题。(15分) (1)简析②处土壤侵蚀强烈的原因。5分 (2)①处有“中华水塔”之称,成为许多大江大河的源头。怎样才能保证水塔不枯?4分

[gzdl]选修6学案 4.4 生物多样性保护

4.4 生物多样性保护学案(人教版选修6) 【学习目标】 1.识记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和物种灭绝的原因.2.理解人类活动对物种灭绝的影响. 一、物种灭绝现象正常吗 1.生物多样性包括①________多样性、②__________多样性和③____________多样性三个层次,而物种灭绝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具体表现. 2.物种灭绝是正常的自然现象.地球上的生物3/4生活在④________地区,以生活在热带雨林和⑤__________中的物种最为丰富.物种和它的个体一样,也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物种的平均寿命约⑥________万年,地球历史最近2亿年来,每⑦__________年平均有90万个物种灭绝,平均⑧______年灭绝一个物种. 二、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 1.人类早期⑨________和采集加剧物种灭绝,现今则是由于污染和⑩________生态系统加速物种灭绝. 2.措施 严禁乱砍滥伐.重新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严禁滥捕乱杀.保护野生动物.合理处理生活垃圾,防止“三废”污染.不盲目引种,对已造成危害的物种应科学治理.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物种灭绝现象正常吗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物种灭绝是一种偶然的不幸事件 B.地球上的物种以生活在热带雨林和珊瑚礁中的物种最丰富 C.化石证据表明,物种的平均寿命大约为600万年 D.迄今人们还未能确切知道地球上的物种有多少,但生物学家估计有5亿种 2.进入20世纪以来,几乎每年都至少有一种鸟类或哺乳动物从地球上消失.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B.传染病的周期流行 C.天敌过多D.人为破坏生态环境 考查点2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 3.我国藏北高原上某些不法分子大量偷猎藏羚羊,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A.土地因此荒芜导致荒漠化 B.水土流失加剧 C.藏羚羊尸体腐烂,污染大气 D.生物多样性减少 4.下列关于物种灭绝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森林、草地、湿地的破坏导致物种灭绝 B.物种灭绝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具体表现 C.物种灭绝是一种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无关 D.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 方法技巧练 框图记忆生物多样性的层次与物种灭绝 物种和它的个体一样,也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因此,物种灭绝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据此完成(1)~(2)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