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写格律诗的对仗问题(一)(1)

写格律诗的对仗问题(一)(1)

写格律诗的对仗问题(一)(1)
写格律诗的对仗问题(一)(1)

第八讲《如何写对仗》

一、对偶与对仗的区别

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例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碧野《天山景物记》)——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既对偶,又对仗。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既对偶,又对仗。

二,如何写对仗

即出句与对句形成平仄对峙、结构对应关系,从而产生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美学效果。

(一)对仗的内容

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修辞方面,即词性相同或相近的词才能对仗。例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实词对实词、代词对代词、数量词对数量词、方位词对方位词、叠字对叠字等等。名词还可以分为若干小类,如天文、地理、人伦、器物、时令、文学、宫室、衣饰、草木、鸟兽等等。工整的对仗,不仅要词性相同,词类也要相同。

二是语法方面,即结构相同或相近才能对仗。如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补语对补语等。例如:杜甫《登高》中的颌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修辞方面看,

“无边”对“不尽”是副词对副词,“落木”对“长江”是名词对名词,“潇潇”对“滚滚”是形容词对形容词,也是叠字对叠字,“下”对“来”是动词对动词;从语法方面看,“无边”对“不尽”是定语对定语,“落木”对“长江”是主语对主语,“潇潇”对“滚滚”是状语对状语,“下”对“来”是谓语对谓语。

(二)对仗的位置

律诗的对仗位置是在颌联和颈联上,除此之外也有首句或末句对仗的,但要求是颌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起码颈联要对仗,否则就有违律诗之规。绝句可全对仗,也可全不对。词的对仗位置可根据词谱的规定。

(三)对仗的形式

三、工对:近体诗中用得很工整的对仗,称为“工对”

所谓工对,是指词性、词类、语法、句式结构都很工整,而两联的句式结构又不雷同。如上面所举的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就属工对。不仅词性词类,语法句式工整,两联的句式结构又不雷同:

颌联是: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即2-2-2-1结构;

颈联是: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即2-2-1-2结构。

严格说来,工整对仗的颌联、颈联的最后三个字结构是不应该一样的。

又如唐温庭筠的“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此联“数丛沙草”和“万顷江田”都是偏正词组,“群鸥散”和“一鹭飞”都是动宾结构。不但如此,“数”对“万”,“群”对“一”都是数类对数类,“鸥”对“鹭”是鸟类对鸟类。可谓工整极了。律诗对颈联的工整对仗要求比颌联要高。

写诗在对仗上能做到工整固然好,但也不必过于追求,以致影响内容的表达。初学者能够做到词性相对就可以了,要逐步提高,循序渐进,不必想着一蹴而就。

要做到对仗工整,一般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旧时把名词又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器物、衣饰、饮食、文具、文学、草木、鸟兽虫鱼、形体、人事、人伦等门类。严格的对仗、词性、词类都要相对,称之工对。

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对仗相当工整。诗中的“两个”对“一行”(数量结构对数量结构),“黄鹂”对“白鹭”(禽类名词相对)、“翠”对“青”(颜色名词相对)、“千”对“万”(数词相对)都是同类词为对,非常工整。

有一些对仗,是借用了同音字形成工对,叫做借对。

如《野望》: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首联“西”对“南”是方位对,“山”对“浦”是地理对,“三”对“万”是数目对,而“白”对“清”,则是借用“清”的同音字“青”,而构成了颜色对。这样的借对,也属工对。

四,反对意思相反字词的对仗叫反对,如有对无、是对非,多对少、冷对炎、暖对凉等等。

反对也算工对,如李商隐: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下句“有”对上句“无”,是反义词工对。

律诗中的对仗句从效果上看,意思相反胜于意思相近(意思相近容易合掌)。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都是好例子。前后句的时空差距越大,效果越好。

“小巷深幽人已远,大江浩荡水东流。”就是寻求这种时空上的较大差距。

“失学儿童方梦魇,走红超女正疯魔。

沧桑事后忧欢少,困境山前老泪多。”

“沧桑事后忧欢少”,人老了,经历的事情多了,一切都归于平淡,虽未麻木,也很少有激动了,实属正常。但面对大山里失学的儿童,“困境山前老泪多”,作者又老泪纵横,是良心未泯,更是社会的现实让人心痛,飞速发展的社会中还存在如此贫弱的群体。诗中前后句较大的反差增强了作者对这种现象无限忧虑痛心的心情的表达。

五、邻对:近体诗对仗中的一种。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便叫“邻对”。

所谓词义门类相近,如天文与时令、地理与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位对数量等的关系。用这些意义接近的词为对,就是邻对。邻对也算工对。

如白居易《感春》中的两句:

“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

“草”与“头”不同类,“水”与“花”不同类,“地”与“人”不同类,这可以算是“邻对”。

如李贺《七夕》中: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鹊——花,动物对植物。

如李商隐《筹笔驿》: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笔——车,文具对器物

六、宽对:近诗体对仗中的一种。它与工对是相对的概念。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这样的对仗,一般称之为“宽对”。宽对要比邻对的要求再宽一些。如一般以名词对名词、以形容词对形容词便可以。

一联之中,只是词组或词性相对,不讲究类别的、或句中的主要成分能对仗的,称为宽对。初学者宜为之。

例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悬”是动词,来对形容词“阔”,就属宽对。

又如: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录”。

“江山”是并列结构,“我辈”是偏正结构;“留”是动词,“复”是副词;“胜迹”是名词,“登临”是动词。这就属于极宽了,应该尽量少用。

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

“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

便是宽对。

明月——轻裘(都是名词),清风——肥马(都是形容词),非俗物——谢儿曹(只是节奏相同),像这组对仗是半对半不对,属于宽对。

如:刘禹锡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下句“青云”对上句的“边草”,是植物类对天文类。不是临近的词性,只是名词对名词,属于宽对。

如:杜甫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下句的“环佩”对上句的“画图”,是饰物类对文学类。也不是临近的词性,只是名词对名词,属于宽对。

宽对一般用在首联尾联的多,也有用在颔联的,一般不用在颈联,因为颈联对仗的要求要高一些。

七、流水对

所谓流水对,就是出句和对句表达的是一个意思,上下两句是一整体,缺一不可,同时也不可颠倒。从语法结构上看,有时出句只是一个分句,但两句字面完全相对。

如: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出句是一个目的状语,显然不能独立成句,只有和对句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完整的意义。

又如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也属流水对。初学者不宜驾驭流水对。

对仗还有“借对”、“交错对”、“省略对”、“倒装对”、“句中自对”等,等会再讲。

八,对仗的作用

对仗最本质的作用,是给律诗增加了听觉上的音乐美和视觉上的形式美。对仗由于两联的内容都比较相对的完整,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它可以离开诗体而单独使用和存在。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常常可以看到诗中的对仗句作楹联、喜联、挽联等。所以古人在学律诗时,先学写对子。音韵、平仄都有书可查,唯对仗须用心揣摩。由此可知,写好对仗句,是写好律诗的基本功之一。九,对仗的优劣

对仗就其句意来说分“正对”、“反对”和“串对”。

“正对”是上下联互相补充,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反对”的意思一正一反,如“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里“有幸”和“无辜”、“忠骨”和“佞臣”都是反义的。

“串对”是一句话分成两半说,上下联的意思一般不会重复。流水对一般都是串对。

《文心雕龙》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就是说对仗以词意相反为上,词意相近为次,词意相同为劣。

十,诗词中应注意的事项,

一,对仗不能“合掌”

所谓合掌,是指在对仗两联或其中一联的出句和对句中,虽所言事物有别,但用词语意重复,犹如两只手掌合拢了。就是说,一联中出句和对句内容不能重复或者相同。例如:下面一副对联就是合掌的:“长空展翅,广宇翔云”。广宇,就是长空;翔云就是展翅。下联的意思完全是重复上联的。这样,八个字中,四个字就算白用了。

上下联的意思完全相同的情况,相对地说要少一些,但部分词语意思相同者,则时有所见。

例如:“神州滋雨露,赤县灿春花。”此联后三字,上下意思有别,但“赤县”就是“神州”的另一种名称,上下意思又雷同了。这种部分词语在意思上的雷同,也是合掌,也应当避免。但这种合掌,常常被人忽略,一些长于撰联的人,有时也在所不免,这就更应引起注意了。

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合掌。蝉噪、鸟鸣的效果都是反映环境更加幽静,而“愈-更”、“静-幽”本身就是同义词。

再如“宣尼悲获麟,西狩涕孔丘”也是合掌。宣尼、孔丘本是一个人,悲与涕同义。获麟与西狩是同一件事。

“正对”是合掌最容易出现的场合,“正对”要求上下联互相补充,稍不注意,语意就重复了。

为了加强对合掌的认识,现将《楹联报》王妄君戏拟之《合掌对两串》转录如下。这两串“合掌对”拟得很好,很有启发性:

〖其一〗

瞧对看,听对闻,上路对启程。后娘对继母,亡父对先君。醪五两,酒半斤,扫墓对上坟。乞援双瞎子,求助二盲人。岳父有因才枉驾,丈人无故不光临。十分容颜,五分造化五分打扮:两倾姿色,一半生就一半妆成。

〖其二〗

行对走,跑对奔,早晚对晨昏。侏儒对矮子,傻子对愚人。观浪起,看波兴,闭户对关门。神洲千载秀,赤县万年春。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二忠臣。大德似天高,天高加一丈:恩深如地厚,地厚减千分。

这两则每句的前后字词如在诗词中相对,就是合掌。以此类推吧。

十一,避免重复字

在一首诗词中,前面已出现的字后面再次出现,称为散字重复,有损诗词的格调,这是格律诗词中不允许的。

如“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金山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诗里,“山、水、军、千”四字重复。虽然是毛泽东所写,但也犯忌了。

但是如果有修辞效果或体现艺术性的重复,是可以的。如“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这里的重复字是允许的,且是好句。

下面我讲几个实际的比较技巧的对仗写作知识

1、时空交错:对仗中一句或一联从时间入手描写,另一句或一联则从空间入手描写,以体现表达内容的变化。名句如:

①“一川撩梦雨,六载动情人。”

——时空——时间

②“九丈岚烟出腕底,十年雨露入心隈。

——时空——时间

③“尘掩刀痕老,风吹火印鲜。

——时间——

游魂寻野庙,伫影守家山。”

——空间——

④“几许明清韵,大千秦汉魂。

——时间——

风回堪可守,雨过未相侵。”

——空间——

两个维度相互映衬,以拓展诗句的语义表达空间。

2、信疑合用:对仗的上下句语气不同,一句表肯定语气,另一句则表疑问语气。名句如:

①将士魂何在,劳工汗未干。

疑问——肯定

②天机犹不测,人运欲何更。

肯定——疑问

③伐木三车堪作炭,抛情十载怎持觞。

肯定——疑问

④鸿爪紫泥能共语,昏灯白发怎争功。

肯定——疑问

以上各例一句用陈述或肯定表示“信”,另一句用疑问表“疑”,或反诘、或询问。语气灵活多变,就能化板滞为跳脱。

3、情景分合:两联中一联侧重描写景物,另一联侧重于抒发情感。对仗联的上下句要尽力避免“合掌”之弊,同样的道理,律诗对仗的颔、颈两联之间也应该避免内容的合掌之嫌,应尽可能有所变化。名句如:

①“关帝庙前香火旺,张臣碑畔血花荣

风吟欲壮双狮吼,水啸相谐百鹤鸣。”

前联写庙前、碑畔之景,后联抒风吟、水啸之情。

“三巡美酒金樽起,一缕香风玉饼来。

桌上酸甜堪品味,人生红绿费疑猜。”

前联写当时的情景“金樽起”、“玉饼来”,后联则直抒胸臆“桌上酸甜堪品味”、“人生红绿费疑猜”。后一联写意抒怀。

③“陋舍泉为酿,荒畴鸟共言。

情真陪五柳,梦断付一笺。”

这两联是前联写景,后联抒情。

④“未领三分险,唯折九道弯。

谈诗争耳赤,论史惹心酸。”

这里也是前联写景,后联议事、写情。但实际上这里的前联也暗中表述了作者的人生道路,只不过读者不易理解罢了。

景乃情之媒,情乃景之胚,合而为诗。诗的这一审美特征在律诗两联的变化中用的多,显得尤其重要。

4、赋比相连:两联中一联用赋的手法,即铺陈描叙;另一联则用比的手法,即援喻设譬。名句如:

“比月情非淡,如霞意更浓。

——比喻手法

谢君多画色,愧我少弦声。”

———铺陈描叙

一联用比的手法,如:“比月”、“如霞”;而另一联则用赋的手法,如“谢君多画色,愧我少弦声”;

寻常肝胆犹相照,变幻风云不可知。

———铺陈描叙

往事如烟缠老树,余晖似月照新池。

———比喻手法

一联用比的手法,如:“如烟”、“似月”;而另一联则用赋的手法,如“寻常肝胆犹相照,变幻风云不可知”。

“赋”以直述情事,“比”以引发联想。两种手法交替运用,使诗句显得灵动活泼,变化有致。

5、掉字掉音:就是同一句中使用相同的字或同音字作对仗。由于一句内重复用字或用音,构成新颖别致的对仗,实为巧对。名句如:

“关庙关连人善恶,未庄未解杏红白。

“民工可记民工苦,政绩难消政绩残。

①②皆为掉字对。

“桌上任无人醉酒,窗前却有雀鸣歌。

“桌上任(ren)无人(ren)醉酒,

窗前却(que)有雀(que)鸣歌。”

此联为掉音对。

琴韵含情涵海韵,钟声彻耳坼风声。

“琴韵含(han)情涵(han)海韵,

钟声彻(che)耳坼(chè)风声。”

为更复杂的掉字、掉音综合对仗,应属罕见之例。

注意二、七字

再就是三、五字

6、偏旁求整:运用两个相同部首的字与另两个相同部首的字构成对仗,在齐整中隐含着变化,看着给人很舒服的感觉。这里当然可以用双声叠韵词,但也可以用非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和其他组合词语。如牺牲、糟糠、暧昧、霜雪、松柏等。可以尝试,名句如:

①“风弄琵琶曲,雨聆杨柳吟。”

②“九天风赠逍遥雨,千载情滋妩媚魂。”

③“尽有群芳同悱恻,何妨小径总崎岖。”

“琵琶”、“逍遥”、“崎岖”是双声叠韵词,但“杨柳”、“妩媚”、“悱恻”只是两个相同部首的字组成的词语,给人视觉上的感觉也非常整齐。

七,交股对

如:(王安石)

“春深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

出句之第四字“密”,对下句第七字之“疏”;出句第七字之“少”,对下句第四字之“多”。如此交互相对,称之为“交股对”。又如:

如中唐诗人李群玉的诗:

“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

“六幅”与“一段”结成对仗,“湘江”与“巫山”也结成对仗,但位置不同。这便属于“错综对”。亦与“交股对”相仿。

8、问答对

如:(秦韬玉:贫女)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问————答

永夜思家在何处,残年知汝远来情。

————问————答

此种对法,以一问一答方式为之。然答语不可过于直率,须把诗意荡开,方能显出含蓄与蕴藉。

9:动静相宜:对仗联中一句或一联写动态,另一句或一联则写静态。名句如:

①“命荡风云里,心平日月间。”

————动————静

“蛇伏古洞陪幽鬼,风动神珠戏醉仙。

————静————动

鹰旋谷底寻残戟,树乱崖头守旧关。

————动————

断壁起伏曾入梦,危楼远近总无言。

————静————

万里狂歌银与玉,几家焦虑炭和粮。

————动————

枝闲鸟寂风雷渺,云淡星稀日月长。

————静————

两句或两联一动一静,自可相映成趣。

10、视听之变:人接触外界有五种感觉,即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与触觉。其中常用最主要的视觉与听觉构成对仗,当然也可以用味觉、嗅觉与触觉构成对仗。名句如:

石溪水溅千声脆,云岭松遮一色鲜。

————听觉————视觉

晴朝放眼堪寄兴,雨夜和声复断肠。

————视觉————听觉

轻云漫隐溶溶月,远火遥接淡淡星。

————视觉————

琴韵含情涵海韵,钟声彻耳坼风声。

————听觉————

半夜飘摇闻犬吠,孤身寂寞盼鸡鸣。

————听觉————

随云漫步撩愁絮,踏水凌波叹苦萍。

————视觉————

视听结合,声色相映。除视觉、听觉之外,也有以其他感觉错综变化以构成对仗的。名句如:

合围尝尽酸和苦,并进趟开热与凉。

就是味觉“酸和苦”和触觉“热与凉”相对。

诗人有意把色、声、嗅、味、感等各种不同的感受交错成对,可以构成立体式的感觉空间,丰富诗句的审美内涵。

五言律诗的平仄

五言律诗的平仄 五言律诗的平仄 律诗必须讲究平仄,这可以说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使用平仄的规则,一直影响到后来的词、曲。在五言律诗中,平仄只有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就是:仄仄平平仄a,仄仄仄平平 A。平平平仄仄 b,平平仄仄平 B。 每句后的英文字母表示每种格式:a、A都是仄头(仄声开头),b、B都是平头(平声开头)。有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仄起式仄仄平平仄 a,平平仄仄平 B。平平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 a,平平仄仄平 B。平平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 A。 季秋苏五弟缨江楼夜宴 [唐] 杜甫 对月哪无酒,登楼况有江。听歌惊白发,笑舞拓秋窗。尊蚁添相续,沙鸥并一双。尽怜君醉倒,更觉片心降。 从军行 [唐]杨炯烽火照五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云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平起式平平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 a,平平仄仄平 B。平平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 a,平平仄仄平 B。春日登楼怀归 [宋] 寇准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答白刑部闻新蝉 [唐] 刘禹锡 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晴清依露叶,晚急畏霞天。何事秋卿咏,逢时亦悄然。 一、三、五、七这四个出句开头两个字如果是平头,那么二、四、六、八四个对句开头两个字就必须是仄头;出句如果是仄头,对句就必须是平头。这叫做“对”。律诗共八句,出句和对句合称为一联。一共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上一联的对句如果是平头,,下一联的出句必须也是平头;上一联的对句如果是仄头,下一联的出句必须也是仄头。这叫做“粘”。五言排律是五言律诗的延长,五言律绝是五言律诗的减半,因此,五言排律或五言律绝都只要依照五言律诗的平仄,不违反“粘”“对”的规则就可以了。

律诗的平仄

【第四节律诗】 一、律诗的平仄 平仄,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有一套固定的平仄格式,八句的每一句的每一个字,该平该仄,都必须逐字讲究。用字不合平仄格式,就不是律诗。这种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曲。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五言律诗只有四种平仄格式,七言律诗也只有四种平仄格式。 (一)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种句型,如下: (1)仄仄平平仄(2)平平仄仄平 (3)平平平仄仄(4)仄仄仄平平 (二)七言的平仄 和五言一样,七言也只有四种句型,如下: (1)平平仄仄平平仄(2)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平平平仄仄(4)平平仄仄仄平平 (二)七律的平仄 (1)仄起不入韵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十六唐) 仄仄平平平仄仄,剑外忽传收蓟北,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初闻涕泪满衣裳。cháng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却看妻子愁何在,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漫卷诗书喜欲狂。kuáng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白日放歌须纵酒,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青春作伴好还乡。xiāng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即从巴峡穿巫峡,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便下襄阳向洛阳。yáng * “看”在这里作平声。 (2)平起不入韵式 野望杜甫(十三豪) 平平仄仄平平仄,西山白雪三城戍,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南浦清江万里桥。qiáo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海内风尘诸弟隔,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天涯涕泪一身遥。yáo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惟将迟暮供多病,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未有涓埃答圣朝。cháo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跨马出郊时极目,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不堪人事日萧条。tiáo (3)仄起入韵式 书愤陆游(十四寒) 仄仄平平仄仄平,早岁那知世事艰?jiān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中原北望气如山。shān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楼船夜雪瓜州渡,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铁马秋风大散关。guān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塞上长城空自许,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镜中衰鬓已先斑。bān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出师一表真名世,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千载谁堪伯仲间?jiān (4)平起入韵式 贫女秦韬玉(十六唐) 平平仄仄仄平平,蓬门未识绮罗香,xiāng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拟托良媒益自伤。shāng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谁爱风流高格调,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共怜时世俭梳妆。zhuāng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敢将十指夸针巧,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不把双眉斗画长。cháng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苦恨年年压金线,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为他人作嫁衣裳。sháng 三、律诗平仄的变通 律诗的平仄格式要求严格,但也有灵活性,在一定条件下,有的地方也可以变通。细心的朋友也许不难发现,在前面所举的例子中,平仄关系都与要求不一致,难

格律诗创作基本要求

近体诗(格律诗)创作基本要求 一、概述: 近体诗是在初唐定型的一种在字数、句数、声调、对仗、押韵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的传统诗体。又 称今体诗,或格律诗。 二、近体诗的分类 (一)绝句:①每首四句,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为二十字;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为二十八字。②限押平声韵,五绝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例,首句入韵为变例;七绝以首句入韵为常例,首句不入韵为变例。③每句平仄都有固定格式,并且要求粘对。 (二)律诗:①每首八句,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为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为五十六字。②限押平声韵,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在同一首七律中不能重用同一韵字。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例,首句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常例,首句不入韵为变例。③每句平仄都有固定格式,并且要求粘对。④中间两联(即3、4句和5、6句)必须对仗。 三、近体诗的押韵 (一)什么叫“韵”?所谓韵,就是指音韵相同的读音。用汉字来表达,就是韵母相同的字。一个汉字,用拼音来表示,由声母和韵母两部分合成。凡韵腹、韵尾相同的字,如方、昌、皇、郎的韵腹(a)、韵尾(ng)相同,即为同韵。没有韵尾的字,韵腹相同亦为同韵。介音不论,如“方”和“乡”是同韵。“韵”可分为平声韵(旧四声中的平声字,新四声中的阴平、阳平字)和仄声韵(旧四声中的上、去、入声字,新四声中的上、去声字)。

(二)什么叫押韵?押韵就是诗词的某句句末,用同一韵部的字来收尾。因其位置在句末,而叫“韵脚”。首句入韵的绝句,其同韵字在1、2、4句的末位;首句不入韵的律诗,其同韵字在2、4、6、8句的末位。押韵是传统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不押韵不为诗。押韵是为了声音的协调、和谐,使诗词具有韵味,富于音乐美。 (三)韵的分类和选择。韵分为旧韵和新韵两种: 1.旧韵。比较流行的为“平水韵”。平水韵系南宋人刘渊1252年根据前人韵书修订而成,共107韵。 2.新韵,又叫今韵。即按今天推行的普通话读音为标准,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依据,按照“同身(韵腹、韵尾)同韵”的原则划分韵部来押韵。今天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阳平作平声押韵,上声、去声作仄声押韵。旧声韵中的入声字已在普通话中分别派人今四声中。因此,对入声字应按《新华字典》对其声调的标号,判明其阴、阳、上、去,予以使用。《中华诗词》2004年第6期发布的《中华新韵(十四韵)》,分为一麻、二波、三皆、四开、五微、六豪、七尤、八寒、九文、十唐、十一庚、十二齐、十三支、十四姑韵(见附录)。用新声新韵写诗的作者,应以此为依据。 声韵改革,势在必行。应积极贯彻“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方针,大力倡导新声新韵,同时力求懂得、掌握旧声旧韵。用何种声韵创作,要尊重作者的自由,但新声韵和旧声韵在一首诗中不得混用。 (四)押韵的要求: 1.位置固定。首句入韵的绝句,1、2、4句末字押韵;首句不入韵的绝句,2、4句末字押韵;首句入韵的律诗,1、2、4、6、8句末字押韵;首句不入韵的律诗,2、4、6、8句末字押韵。

格律诗的变体

五种特殊平仄变体 格律诗在四种基本平仄谱式和三种基本拗救方式以外,还有五种定型的平仄变体,即特殊律诗体式。 (一)丁卯体 此体为唐代诗人许浑所创,因他晚年定居丁卯桥,故得此句。它固定用在七律中的首句仄起入韵式的颔联,将“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两句的第五字平仄互换,变成“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我认为,这本是一种对句相救的拗救方式,如果故意把它搞成固定体式,拟有点舍本求末,自缚手脚,实无必要。 (二)折腰体 这种体式首见于绝句,如王维的《渭城曲》。上下联中的出句与对句,均能平仄相对;但下联的出句与上联的对句,却平仄失粘。这使上下两联如同中腰折断了一般,故名折腰体。 折腰体的七绝扩充为七律,仍存在颔联与首联失粘的问题,则称之为八句折腰体。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三)顺风体 这种体式,全诗各联重复使用相同的平仄对立句型,比如每联均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像顺风吹过一样,故名顺风格,又叫顺风调,如岑参的《使君席夜送严河南赴长水得时字》。 若全诗前三联平仄重复,联间失粘,而尾联与前联能用平仄粘对形式,这是一种半对半不对的顺风体,是介于古风与律体之间的一种体式。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四)古律诗 这是押韵、对仗同律诗,而平仄似古风,不尽合律的诗体。如崔颢的《黄鹤楼》。 (五)吴体 出句与对句平仄大体相对,唯平仄不依定式,粘连不守规矩。此体原是仿效民间歌谣,文人一般不屑为之。但杜甫曾写此体,如《》愁注明“强戏为吴体”。皮日体、陆龟蒙诗集中亦偶见,其他诗人集中则罕见,唐以后少有人提及。 以上五种变体,非律诗之常体、正体,知道即可,不必仿效。 七、对仗位置的六种变格 律诗通常在中间两联即含联和颈联上用对仗,这是对仗的正格。除此之外,对仗可以用在任何一联、两联、三联直至全诗四联上,或者全诗四联都不用对仗,这就是对仗的变格。 古人给出名称的对仗变格有六种。 (一)蜂腰体 颔联不用对仗,只在颈联上用对仗,古人称为蜂腰体或蜂腰格。 (二)偷春体 把本该用在颔联的对仗,挪用到首联上,就构成偷春体,又叫换柱对。 (三)贫对仗

近体诗的概念

近体诗 一、概念 近体诗亦称“今体诗”。诗体名。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押韵等都有严格规定。近体诗这一叫法在中国明代就已经非常流行,例如明人董其昌《袁伯应诗集序》:“今秋,伯应(袁可立子袁枢)自睢阳寄近体诗一帙,亦以重九至,且属余序。” 二、类别 观点一: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 观点二:近体诗包括绝句(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律诗(一般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则称为长律或排律。)。 三、特点 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几个方面,主要有三点: 1、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即“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 2、除首尾二联外,中间几联必须对仗; 3、一般来说,诗韵必须押同部到底的平声韵。 四、基本格体 一、五绝 类型一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诗:山中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秋晚,山中黄叶飞。 类型二 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韵)⊙仄⊙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类型三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例诗:南行别第韦承庆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 类型四 ⊙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例诗:塞下曲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二、五律 类型一 ⊙平⊙仄仄,⊙仄仄平平(韵)。⊙仄⊙平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仄仄平平(韵)。⊙仄⊙平仄,平平⊙仄平(韵)。 例诗: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孤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类型二 平平⊙仄平(韵),⊙仄仄平平(韵)。⊙仄⊙平仄,平平⊙仄平(韵)。⊙平⊙仄仄,⊙仄仄平平(韵)。⊙仄⊙平仄,平平⊙仄平(韵)。 例诗:晚晴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回,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讲解学习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

格律诗的平仄声律要求解读

格律诗的平仄声律要求 格律诗根据声律上追求的不同一类应是普通的律体,另一类当是“前格律诗”永明体,又称齐梁体、拗体。 普通律体讲究粘对,尽量使用律句,确因表达需要出现拗句原则上要进行相“救”,而拗体则讲究不粘,讲究不对,尽量使用拗句。因次,区别普律与拗体最显著的标志就是看是否粘对。粘与不粘,对与不对,代表作者不同的追求。 下面就普通律体的平仄声律要求作如下说明: 一、句内要平仄相间 句内平仄相间,不是要一个字一个字的平仄相间,而是以一定的单位相间,这也就决定着句子的意义结构和节奏结构。例如七言句的平仄相间,前四个字要每两个字为一个单位,后三个字可分为5与67相间或56与7相间,在拗句中后三字也可单字相间。 说具体点:如: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身无彩凤双飞翼轻烟散入五侯家 但是在具体写作中,也不要求我们像这样按标准格律来写,我们可遵“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理论(当然这说话不是绝对的,有道理,但说来有毛病)来进行常用格律模式的创作。 如: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可怜九月初三夜一行白鹭上青天 二、联内平仄相对 即要求每联内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对。亦即相反。 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对: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但是实际中一三五不论的情况下,只要做到二、四、六分明即二四六平仄必须相反。如果二四六平仄不相反即为“失对”。“失对”是大毛病,不能违反。 如:郎在溪西妾岸东诗中二四六几字平仄一定是相反的。 双眸寄恨托溪风 平仄不相反的一定是永明体(拗体) 如:昔时无偶去仄平平仄仄(“昔”在过去是入声字作仄) 今春犹独归平平平仄平(“独”在过去是入声字作仄)此句是拗句。

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 诗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

格律诗基本知识入门培训讲稿

格律诗基本知识入门培训讲稿 受子洲县诗词学会委托,我就格律诗的一些基本知识,与大家一起共同交流、探讨。由于水平所限,很难满足大家的期望,就我个人而言,能给大家一个启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就满足了。所讲的格律诗的基本知识,由于时间关系,只能点到为止。如有错误,敬请指正。 一、学习古典诗词的必要性 为了说明学习古典诗词的必要性,我想引用毛泽东同志关于旧体诗词的几段谈话来说明。因为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一个伟人,而且是当代少有的诗词大家,他的话最有说服力。 1957年在中南海,毛泽东会见词学专家冒广生在谈到旧体诗说:形式的定型不意味着内容受到束缚、诗人丧失个性。同样的形式,千多年来真是名诗代出,佳作如林。固定的形式没有妨碍诗歌艺术的发展。毛泽东还说:不论平仄,不讲叶韵,还算什么格律诗词?掌握了格律,就觉得有自由了。 1965年夏,毛泽东与梅白的谈话中指出:旧体诗词源远流长,不仅像我这样的老年人喜欢,而且像你这样的中年人也喜欢。我冒叫一声,旧体诗要发展、要改造,一万年也打不倒。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 我个人理解,汉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产物,旧体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宠物。只要有汉字,旧体诗这种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的文学形式,就一定会存在! 二、什么是诗? 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那末什么是诗呢?诗是抒发感情的语言文学,是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感情的一种文学体裁。一位名家说过:由于心臓的搏动而咏唱出来的真理,是诗。 根据我自己的体验,诗就是情感之舟。诗的灵魂是情,诗的风韵是美。 第一、诗是诗人激情的喷发,是情感堤坝闸门打开的渲泄。无病呻吟不行!凝结在笔尖的必须是诗人内心独有的东西!《中华诗词》2011年第七期刊登我的拙作《渔歌子·华山寄语》:西岳横空出世奇,云浮绝壁岭西移。临绝顶,展襟期,人生历险几多回。这首词就是我攀登华山的切身体验。 第二、情是诗的本质,美是诗的内在需要。诗源于情,美于言!光有情,没有形式美,也不能算诗!比如:啊!黄河,我爱你!就不成其为诗。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李白以浪漫的想象,夸张的比喻,优美的语言,

试论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格式

试论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格式 刘志纲 (广东教育学院中文系,广东广州510303) 摘要:关于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格式,学界迄今很少有人专题论及。将仄声韵的平仄格式与平声韵诗的平仄格式略作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仄声韵诗的平仄格式,有不少与平声韵诗的平仄格式一样,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的诗,也都有四种基本句式和四种基本格式,平仄变化的规律性也很强,与平声韵诗不同的只是出句末字不入韵的字可用平声也可用仄声,且平仄格式更灵活多变。 关键词:仄声韵;格律诗;平仄格式;句式 中图分类号:H 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754(2008)02-0037-06 收稿日期:2008-03-05 作者简介:刘志纲(1949-),男,江西南昌人,广东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硕士。 关于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王力《汉语诗律学》曾作过一些论述,但却未能细论其平仄的格式。对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的分析,也主要是对仄声韵诗五律的分析,五律以外的其它格律诗则很少分析。关于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格式,韩成武《仄韵五律之 声律和韵律研究》[1] 一文对仄韵五律的格式作了一 番推断,但也未能论及五律以外的其它格律诗。文中对五律仄韵诗平仄的分析,与王力的分析基本一致,用王力的话说,就是“在五律仄韵诗里,各联出句 的末字须平仄相间。”[2]81笔者近些年来对全唐诗中 的所有仄声韵诗,包括在一首诗中平声韵仄声韵相间的,都作了分析,发现仄声韵诗的平仄格律,有不少与平声韵诗的平仄格式一样,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的诗,也都有四种基本句式和四种基本格式,平仄变化的规律性也很强。将仄声韵的平仄格律与平声韵的平仄格律略作比较,更能清楚地了解仄声韵诗的平仄格式。 一、平声韵格律诗的平仄格式 我们知道,平声韵的格律诗有四种基本句式,每一句式都可以作为一首律诗或绝句的第一句,然后又可演变出四种不同的格式。为什么只能演变出四种格式?因为平声韵的格律诗要求一联诗中上下句逢双的字平仄要相对,尤其是第二个字;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逢双的字平仄要相粘,特别是第 二个字;而且凡是逢双的句子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 平声(入韵字),逢单的句子(除第一句外)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非入韵字)。由于有这许多限制,所以就只能产生四种格式。比如一首七绝,第一句诗用“平平仄仄平平仄”开头,第二句就必须用第二个字是仄声,最后一字是平声的句子才能和这一句组成一联。第三句属下一联的出句,它的第二个字必须和第二句的第二个字一样是仄声,同时最后一个字又必须是仄声(非入韵字)。第四句的第二个字又必须是平声(与第三句第二个字相对),最后一个字为平声(入韵字)。按这样的平仄要求将四句诗连接起来,就成了一首七绝: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②仄仄平平仄仄平③仄仄平平平仄仄④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是平声韵七言绝句的一种格式,同时又是七言格律诗的四种基本句式。由这四种基本句式,又可演变出四种不同的七绝或七律格式。用上面的①②③④四个数字分别代表这四个基本句式,其演变出的七绝(前四句)或是七律(前四句+后四句)的四种基本格式如下: 第一种基本格式:①②③④+①②③④第二种基本格式:②④①②+③④①②第三种基本格式:③④①②+③④①② 第28卷 第2期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4月Vol.28 No.2Journal of Guangdong Educatio n Instit ute Apr.2008

律诗与对仗部分讲义

律诗及其对仗 各位好,前些时候讲过了格律诗的律以及拗救。今天给大家讲律诗的结构及其对仗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按句子的字数看,又分为五言和七言。今天主要讲的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对仗。 在习惯上,五言格律诗首句不入韵多于七言格律诗首句不入韵。首句不入韵,可以方便在第一联做对仗。因此,五言格律诗(五言绝句和五言律诗)第一联也对仗的比较常见。七言格律诗(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第一联很少有对仗的。 律诗,无论是五言的还是七言的,都是四联(每联两句),共八句。中间两联(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都要求必须对仗,这是律诗的特点。 对仗,是我国诗歌独有的最有魅力的格律元素。它会聚了结构形式美和声韵音乐美,使表现的内容鲜明精美,富有张力。一首律诗的优劣成败往往取决于律诗的闪光部分,而对仗恰恰是闪光点之一。 律诗的对仗有三项要求: (一)平仄声相对。即:上下句同一位置,平声字对仄声字;仄声字对平声字。 (二)词性词义相对。即:上下句同一位置上的词一般是同类词相对。比如:名词对名词; 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数量词对数量词等等。 有的词类,主要是名词还分若干小项,往往需要按照这些小项对仗。如:天文对; 时令对;地理对;地名对;宫室对;植物对;动物对;形体对;人事对;人名对; 方位对;数目对;颜色对;虚字对。这些对仗,我都列举例子。如果要看整首诗,请大家自己去百度。(这些当然都是律诗了,我以五律为例子,七律与之类似) (a) 天文对“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月=云《闻笛》张巡 (b) 时令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夜=年《次北固山下》王湾 (c) 地理对“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关=海《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许浑 (d) 地名对“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太华=中条诗名和作者同(c) (e) 宫室对“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阁=窗《晚晴》李商隐 (f) 植物对“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莲《山居秋暝》王维 (g) 动物对“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鹰=马《观猎》王维 (h) 形体对“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眼=蹄《观猎》王维 (i) 人事对“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姓=名《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 (j) 人名对“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庾开府=鲍参军《春日忆李白》杜甫 (k) 方位对“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北=东《春日忆李白》杜甫 (l) 数目对“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一=十《淮上喜会梁州故人》韦应物(m) 颜色对“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青=绿《次北固山下》王湾 (n) 虚字对“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同=共《新年作》刘长卿 此外,还有器物对、衣饰对、饮食对、文事对、史事对、人伦对、代名对、干支对、叠字对、连绵字对,等等。这些就不一一举例了。 词类同小项的词相对叫工对,不同小项的词相对叫宽对。但有的词虽不同小项或者类别,用作对仗,习惯上也认为是工对。如“天=地”、“兵=马”、“诗=酒”、“无=不”等。

【中华仄韵格律诗平仄谱】

中华仄韵格律诗平仄谱□陈宗显 传统观点,格律诗应为平韵。也就是韵脚为一声(阴平)或二声(阳平),而且有一套平仄谱。凡离谱的诗,今人出于对那些著名诗人的尊敬,又多归纳为十几种变体律诗,而予以合法化。对于仄韵诗,有很多人,干脆不承认这是律诗,统纳入古风。 汉语中,仄声字比平声字还多,将这么多仄韵字统统打入另册,不予作格律诗韵,一是可惜,二是不公平。平韵是为律诗,仄韵不成其为律诗,实在没有客观公道的理由。有人说平声字发音长,那上声字比平声字短吗?况且,在比如词、曲、二人转等一些文学、文艺作品中,已经广泛使用仄韵,有的还平仄韵混用。 从古到今,押仄韵的绝句律诗层出不穷,而且不乏好诗佳句。但是,仄韵诗失对、失粘、违律的较多,好像没“谱”。为了加以规范,亦然按平韵律诗的平仄格谱“推导法”,推导出仄韵格律诗的16个格谱,并理顺如下: (一)首句不入韵格谱(8 种) 一.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对);仄仄仄平平(粘*),平平平仄仄(对)。【平起平收五绝】 (* 注:粘,就是本句与上句在平仄相同的基础上,将倒数第1、第3两字的平仄对调) 将一的1、2句和3、4句对调就变成—— 二.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对);平平仄仄平(粘),仄仄平平仄(对)。【仄起平收五绝】 将一.二的五言四句,加倍,即变成五律三和四 三.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起平收五律】 四.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起平收五律】 以上一、二、三、四的句首,平平前加仄仄,仄仄前加平平,即成如下 4 首平仄谱—— 五.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平收七绝】

第二章第四节律诗的对仗(下)

第二章:律诗的格律 第四节律诗的对仗(下) 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今天晚上我们继续讲对仗。上节课我们讲了律诗对仗的几种形式和修辞方法上的对仗,今天我们接着讲对仗。从我们上节课讲的内容可以看出,对仗理论讲究: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但实际上有大量的特例,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诗词中有词性、结构不对应的句子。这就是所谓的半对仗、半不对仗的现象。一般也称之为义对。下面我就来讲讲义对。 四、义对 那么到底什么是义对呢?所谓的义对指的是只重其义而不拘其词性。词性是现代汉语的概念,古人是不可能这样学习汉语的。大体上说,古人只论实词、虚词。名词为实词,其它都是虚词。义对的“义”为字义、词义。可延伸到字意,词意,句意。义对之“对”有两层意思。主要是成双结对的“对”,但亦包含“不同、相对”之意。 义对是用“义”构成匹配。这里说的匹配,就是义对上下内容不同,却有着共同的目的。 比如:唐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北归去,淮上对秋山。 “一别后==十年间”写的是别离。 比如:唐杜甫《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几时到==秋水多”写的是怀念。 此外,强调“不同”是避免合掌,比如“神州振奋/华夏腾飞”其意十分近似,就浪费诗句了。 故“义对”是以“意义”构成“对儿”,有着共同的目的,但上下意思不能合掌。 我们不妨这样归纳:格律诗中的义对是对偶方法的总称,所有的对偶都可以归根于义对。只是诗人们在义对的前提下更追求字面上的匀称和对应,讲究词类,甚至讲究结构。于是就有了所谓工对和宽对。 再举一个例子:

近体诗的平仄规律规则

【近体诗平仄规则】 -------------------------------------------------------------------------------- 〖简介〗 没有平仄限制的诗不能称做近体诗或格律诗,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分辨一首诗是古风还是近体诗,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该诗是否区分平仄。我们对平仄的要求可以不如古人那么严格,但不能完全丢弃。 -------------------------------------------------------------------------------- 〖规则〗 近体诗平仄组合的规律主要又三条: 1、同句交替: 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七言诗则依此类推。是为组句规则。 2、上下句相对: 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是为组联规则。 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为组篇规则。何谓上下联? 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例如: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仄仄平平仄, 城春草木深。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平平平仄仄,

恨别鸟惊心。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仄仄平平仄, 家书抵万金。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平平平仄仄, 浑欲不胜簪。仄仄仄平平。 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之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平白了这三个规则,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就很容易推算出来了。也许你一时还难以明白,那就先别理这些,西风已经将常见的集中格式排列出来放在下面供您直接套用即可。 另外,如果你已经能分辨平仄,会发现上面所列的平仄格式与例子中的平仄不完全符合,在仔细看看,原来粗体字的位置的平仄有所出入,如第三句“感时花溅泪”,按规则应为“平平平仄仄”,但首字“感”是个仄声字,这不是没有依照格律吗?不是的,这里涉及了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规则: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实际就是说,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正如例子中所见,凡平仄“不拘”的字都出现在单数的位置。那么第五个字(七言的第七个字)呢?由于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故凡要押韵的位置(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第七字)只能用平声字,这是指偶数句而言,根据上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奇数句(第一三五七句)末字就要用仄声字。 近体诗另有一个可以变通的地方是第一句的末字,前面说过,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如果押韵的话,则首句末字也要使用“平”声字。 至此,近体诗的格律规则基本已经讲完,下面归纳出集中最常见的格式供大家创作时参考。 传统标记平仄的方式很多,根据实践,我采用下面这种平仄标记法来标明每种格式的平仄,这种方法在古籍中最常见,十分简洁易记。 标记方法:应该押韵的位置用“红色”表示。 -------------------------------------------------------------------------------- 〖五绝〗

格律诗的基本格式(升级版)

格律诗的基本格式【陈林·湄潭求是高中语文高级教师】 注:加()的字表示可平可仄,平[韵]表示押韵的字。出句是起句;对句指双句对单句,“对”指的是这两句的平仄相反,即第二句对第一句,第四句对第三句,第六句对第五句,第八句对第七句,;粘句指除第一句以外的单句粘双句,“粘”指这两句处在二、四、六位置的字的平仄相同,即第三句粘第二句,第五句粘第四句,第七句粘第六句。 一、五言绝句 1、仄起式(分首句用韵和不用韵两类,两类第一句不同,后三句相同) 第一种: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出句 平平(仄)仄平[韵]。——对句 (平)平平仄仄,——粘句 (仄)仄仄平平[韵]。——对句 第二种: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韵],——出句 平平(仄)仄平[韵]。——对句 (平)平平仄仄,——粘句 (仄)仄仄平平[韵]。——对句 2、平起式 第一种: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出句 (仄)仄仄平平[韵]。——对句 (仄)仄平平仄,——粘句 平平(仄)仄平[韵]。——对句 第二种: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韵],——出句 (仄)仄仄平平[韵]。——对句 (仄)仄平平仄,——粘句 平平(仄)仄平[韵]。——对句

二、七言绝句 在上述五言绝句的四种格式的每句前加上两字,则为七绝。平前加仄仄,仄前加平平。则变为: 1、仄起式(分首句用韵和不用韵两类,两类第一句不同,后三句相同) 第一种: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出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对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粘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对句 第一种: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出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对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粘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对句 2、平起式 第一种: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出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对句 (仄)仄(平)平平仄仄,——粘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对句 第二种: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出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对句 (仄)仄(平)平平仄仄,——粘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对句 三、五言律诗 1、平起式(分首句用韵和不用韵两类,两类第一句不同,后七句相同)

格律诗的基本特点

【诗教讲义】 近体诗的基本特点 以及相关知识

【诗教资料】 近体诗(格律诗)的基本特点以及相关知识 杨昌盛 一、诗有定句。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 二、句有定字。各句字数相等,五言或七言。 三、讲究押韵。在律绝中,用同一个韵的字放在句尾,使之产生一种声音回环的和谐感,这就叫“押韵”。由于押韵的字放在句末,所以又叫“韵脚”。具体来说:a)必须押平声韵,不能押仄声韵;b)偶句必韵,奇句不韵;c)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格,不入韵为变格;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入韵为变格。(详见附件1:《押韵依据的一些韵书简介》和附件2:《中华新韵》) 四、讲究对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对仗以《联律通则》为依据。(详见附件3:《联律通则》) 五、合乎平仄。即必须遵守平仄格律。(详见附件4:《平仄格律范式及范例》) 六、起承转合。结构上,讲究起承转合。“起”是起因,律的首联,绝的首句;“承”是是事件的过程,律的颔联,绝的第二句;“转”是结果是转折,律的颈联,绝的第三句;“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律的尾联,绝的第四句。 附件1:押韵依据的一些韵书简介 (一)、《平水韵》(106个韵部)。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刘渊而得名。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7个韵部。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绝诗用韵,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错用。同期山西平水官员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为106韵。 (二)、《佩文韵府》(106个韵部)。是清代官修大型词藻典故辞典之一,专供文人作诗时选取词藻和寻找典故,以便押韵对句之用的工具书。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开始编写,康熙五十年(1711年)成书。“佩文”是康熙的书斋名。 (三)、《诗韵新编》(18个韵部)。是按照现代汉语规范化读音用韵而为旧体诗作者编写总结的一套“新韵”。采用这样的新韵将会让我们写诗填词的用韵范围更加广阔,无疑这是广大古典诗词爱好者的福音。该书1965 年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1978 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修订,1984 年再修订,1989年10月第二版。 (四)、《中华新韵》(14个韵部)。中华诗词学会于2004年“为促进声韵改革和推行新声韵”,组织学者、专家整理而成。目前一些大中学生诗词大赛常规定以此为依据。 (五)、《词林正韵简编》(19个韵部)。由海上名诗人、近现代十大女词家之一、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及古籍整理工作古籍整理专家张珍怀女士根据依据清戈载著《词林正韵》一书删去僻字而成,一如《词林正韵》原书。此书为填词押韵的依据。 附件2:《中华新韵》 中华新韵 十四韵部表 一、麻(a,ia,ua)

五言律诗的平仄规则

五言律诗的平仄规则

————————————————————————————————作者:————————————————————————————————日期:

五言律诗的平仄规则(诗词格律解说(7)) 人民日报海外版 五言律诗的平仄,有四个基本句式:(一)仄仄平平仄;(二)平平仄仄平;(三)平平平仄仄;(四)仄仄仄平平。 用这四种句式分别作为第一句,可以构成四种平仄格式。 第一种是以“仄仄平平仄”为首句来组织,叫做仄起仄收式,全诗格式如下: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表示按照格律安排这个位置,虽然是平声,但也可用仄声。,表示按照格律安排这个位置,虽然是仄声,但也可用平声。杜甫的《旅夜书怀》就是这种格式: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第二种是以“平平仄仄平”为首句来组织,叫做平起平收式,全诗格式如下: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晚晴 [唐]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 第三种是以“平平平仄仄”为首句来组织,叫做平起仄收式,全诗格式如下: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春日登楼怀旧 [宋]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第四种以“仄仄仄平平”为首句来组织,叫做仄起平收式,全诗格式如下:

03格律诗的平仄格式

格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 (2008年11月1日) 一、五言(七言)都有四种基本平仄格式 五言七言 ①○仄仄○平平仄①(○平平)○仄仄○平平仄 ②平平○仄仄平②(○仄仄)平平○仄仄平 ③○平平○平仄仄③(○仄仄)○平平○平仄仄 ④○仄仄仄平平④(○平平)○仄仄仄平平 说明:第三种“平平平仄仄”,第一和第三字不能同时变仄声,第三字变则第一字应保留平声。 四种平仄格式的来源:五言的四种句式也可以看作是“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这两种四言式增加一字而形成,构成的办法是“前加相同後加相反”。即 (平)平平仄仄——前面加一个平仄相同的字:平 (仄)仄仄平平——前面加一个平仄相同的字:仄 或者: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在后面加就要加一个平仄相反的字 二、在什么地方加圈?有无规律可循? 上面列出的加圈位置的字所表示的是可平也可仄的地方,这种做法实际上有限地放宽了平仄限制。前人用不太准确的口诀来总结这种做法,叫做“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即在五言的一、三或七言的一、三、五字的位置上有时允许灵活变通,可平可仄。但二、四、六字则一般不能通融,该平就必平,该仄就要仄。 但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是不完全准确的。它固然指出了格律诗的一三(五)字位置允许平仄灵活,但未强调不得出现“三平调”和不许犯“孤平”这两个问题。当然,作为口诀,往往要求越简单越好,就不可能照顾到那么全面。 三、什么是“三平调”? 诗中句末三字如果为“平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就都叫做拗句。前三种可以有条件地出现在律诗中,而最后一种(末位三个字全是平声字)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这种句子就是三平调。在古风中诗人往往故意多出现这种句子。例如: 岁晏行杜甫 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 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 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 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 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 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 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 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 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