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与浸润性导管癌比较分析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与浸润性导管癌比较分析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与浸润性导管癌比较分析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与浸润性导管癌比较分析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诊断特征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诊断特征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征,旨在加强对该病超声诊断的认识,以提高诊断价值。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6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各项声像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5例乳腺癌患者中发现肿块69个,发生在外上象限者占60%,内上象限占27%,其余为乳腺内外下象限,96%的肿块回声强度为低回声,82%的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呈蟹足样生长。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表现具有特征性,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se son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breast infiltrative ductal carcinoma(IDC) and increas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MethodsSon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65 patients with histologically proven IDC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Of the 65 patients, 39 cases were found in the upper outer quadrant(60%), 17 cases in the upper inner quadrant(27%). The inner echoes were hypoheterogeneus in 62 cases(96%), 53 cases were irregular shape with unclear boundary. ConclusionUltrasonography has a highly value of diagnosis of IDC based on son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Breast;Ductal carcinoma;Ultrasonographic diagnosis 目前乳腺癌的发病率在各国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不仅是导致妇女死亡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男性也有发生,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占乳腺癌中的绝大多数,本文就对我院近三年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超声二维及彩色多普勒声像图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治疗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收集我院2008年4月至2011年5月之间最后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资料,年龄28岁~75岁,平均45岁,病例中临床触及肿块者60例,肿块单发者占95.3%,其余5例无临床症状及体征。 1.2仪器设备与检查方法使用仪器为Acuson Sequoia 512彩色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频率12 MHz,嘱患者仰卧位,双臂上举,充分暴露双侧乳房及腋下区,必要时采取向一侧倾斜体位,然后以乳头为中心,以乳腺导管走行方向为基准,纵横切交叉扫查,首先发现肿块,确定位置,逐步观察肿块形态、大小、内部回声、边界、与周围Cooper韧带的关系及肿块的血运情况,除此之外,肿块纵横比、是否有微小钙化灶等特征表现亦需详细观察。 2结果 2.1二维超声表现65例患者中,共发现肿块69个,其中肿块单发患者约占

什么是浸润性乳腺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什么是浸润性乳腺癌 导语:对于乳腺癌我们已经了解了很多,但是也只是皮毛,深入一点的,比如,什么是浸润性乳腺癌,这个问题我们就没有探讨过。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对于乳腺癌我们已经了解了很多,但是也只是皮毛,深入一点的,比如,什么是浸润性乳腺癌,这个问题我们就没有探讨过。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什么是浸润性乳腺癌。浸润性乳腺癌属于乳腺癌中的一个分支,根据浸润程度乳腺癌可以分为浸润性乳腺癌和非浸润性乳腺癌。而浸润性乳腺癌要远远危险于非浸润性乳腺癌。 浸润性乳腺癌是指癌细胞已穿破乳腺导管或小叶腺泡的基底膜并侵入间质的一种恶性肿瘤。浸润性乳腺癌绝大多数为腺癌,起源于乳腺实质上皮细胞,特别是乳腺末梢导管小叶单位。浸润性乳腺癌有许多形态学表型,并根据各自特有的预后或临床特征,明确分为不同的组织病理学类型。一些研究指出,高组织学分级的肿瘤对某些化疗方案的反应要比低组织学分级的肿瘤好。有时候会在浸润性乳腺癌中发现癌组织侵犯周围神经,但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预后指导因素。 浸润性乳腺癌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大汗腺样癌:癌细胞细胞浆丰富,嗜酸,有时可见顶浆突起,胞核轻度到中度异型,形成腺管、腺泡或小乳头结构。 2、粘液腺癌:发生于乳腺导管上皮粘液腺化生的基础上,多见于近绝经期或绝经后的妇女,尤以60 岁以上妇女多见。癌本质中,上皮粘液成份占半量以上。粘液绝大多数在细胞外,形成粘液湖;偶见在细胞内,呈印戒样细胞。 3、鳞状细胞癌:来源于鳞状上皮化生的乳腺导管上皮。癌本质全部为典型的鳞状细胞癌,即可见细胞间桥和角化。若其他型癌发生部 生活中的小知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基因学新进展

浸润性导管癌是乳腺癌中最多见的一组肿瘤,在乳腺癌中占 绝大多数,其流行病学特征与乳腺癌总体一致。浸润性导管癌在40岁以下妇女中少见,但年轻妇女与老年妇女的肿瘤分类比例 是相同的。1大体病理学 浸润性导管癌肉眼观察无明显特征,肿瘤外形不规则,呈星状或结节状,边缘尚清楚或边界不清,与周围组织缺乏明显界限。触之感觉质实或硬,切之有沙砾感。切面通常呈灰白带有黄色条纹。2组织病理学肿瘤形态不一,肿瘤细胞排列呈索状、簇状或小梁状,一些肿瘤表现为实性或伴有合体细胞浸润,且间质少。部分病例腺样分化明显,在肿瘤细胞团中可见伴有中央腔隙的小管结构。80%以上的病例可见相关导管癌原位病灶(DCIS ),通常为粉刺型,组织 学分级为高级,其他形式也可见。3组织学分级 目前多采用经Elston 和Ellis 改良的Bloom -Richardson 半定量组织学分级法,其计量参数包括:(1)腺管数量;(2)核多形性、 异型程度;(3)核分裂象数目。还有以下几种变型:(1)多形性癌; (2)伴有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癌;(3)伴有绒毛膜癌特征的癌;(4) 伴有黑色素特征的癌;(5)隐匿性乳腺癌,文献报道较少,有研究 得出报道发病率占乳腺癌的0.7%[1]。辅助检查可采用钼靶X 射 线,钼靶X 射线发现非肿块型病灶的钙化大多为早期乳腺癌[2-3], 所谓临床隐性乳腺癌有50%~60%可根据钙化而作出诊断。因此, 对非肿块型病灶的乳腺钙化灶进行准确活检,能显著提高早期乳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基因学研究新进展 马立平综述,杨成波审校(广河县买家巷中心卫生院,甘肃广河731300) 【关键词】癌,导管,乳腺;基因表达;乳腺肿瘤/病理学;综述 文章编号:1009-5519(2012)18-2801-03中图法分类号:R737.902.2 文献标识码: A

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鉴别诊断的新认识

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鉴别诊断的新认识 发表时间:2014-04-18T13:19:16.7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38期供稿作者:隋显芬 [导读] 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是乳腺癌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分别占浸润性乳腺肿瘤的80% 和15%。 隋显芬(辽宁营口开发区中心医院病理科 1 1 5 0 0 7 ) 【摘要】目的探讨组织形态上易混淆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的鉴别诊断方法。方法收集营口开发区中心医院病理科2007 年1 月-2009 年12 月外科诊治的77 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资料和标本,观察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77例患者发病年龄33-72 岁,平均50.1 岁。大体观察:肿物68 例单灶,9 例多灶,直径0.7-10c m,平均2.3c m,患者中浸润性导管癌39例,浸润性小叶癌7 例,粘液癌2 例,腺样囊性癌2 例,特殊类型癌1 例,腺癌1 例,叶状肿瘤1 例,假性髓样癌1 例,混合性癌23 例。结 论组织学与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可以鉴别易混淆的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 【关键词】乳腺肿瘤癌导管癌小叶状免疫表型分型诊断鉴别 【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8-0272-01 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是乳腺癌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分别占浸润性乳腺肿瘤的80% 和15%。由于分子水平上对疾病认识的加深,使乳腺肿瘤治疗进展很快,因此为了对疾病进行适当的预后判断,以便实施适当的治疗,要求病理医师对乳腺肿瘤做出准确的诊断。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对营口开发区中心医院病理科2007 年1 月-2009 年12 月外科诊治的77 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资料和标本整理观察,复阅HE 切片。所有临床资料均由临床病历中获取,包括年龄、肿瘤大小、手术类型、患者复发及生存情况。 1.2 I H C 染色及其结果判定:标本经4% 中性甲醛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厚4um,EnVision 法染色,DAB 显色,光镜观察。IHC 所用一抗如下:E- 钙黏蛋白(E-cad),p120 连环蛋白(p120ctn), 试剂均购自北京中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结果判定:E-cad 为胞膜着色, p120c t n 为胞膜着色或弥漫胞质着色。阳性:10% -50%;阴性0-10%;强阳性〉50%。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77 例患者2 例男性,余均为女性,年龄33-72 岁,平均50.1 岁,均因发现乳腺肿块而就诊。1 例行乳腺标准根治术,余均行乳腺改良根治术。淋巴结转移29 例,浸润皮肤5 例,浸润肌肉1 例。 2.2 病理检查:大体观察,肿物直径0.7-10cm,切面灰白或灰红色,质硬脆,边界不清,浸润性生长。镜下观察,不同病例间,浸润性导管癌(非特殊型)的组织学形态显著不同,常缺乏特殊组织学类型乳腺癌的规律性特点。在组织结构上,癌细胞呈索状、簇状和小梁状排列。在某些肿瘤其显著的特征是以实性或合体细胞样浸润形式,间质很少。部分乳腺癌,腺性分化明显,在癌细胞团中具有中心空腔的小管结构。偶然可见癌细胞单行排列或呈靶环状,但缺乏浸润性小叶癌的细胞学特征。癌细胞外观上也存在一定的变化,胞质丰富,嗜酸性,核规则一致,或具有多个明显核仁的多形性核,核分裂缺乏或显著。。浸润性小叶癌(ILC)的经典形态,是以缺乏黏附性的小细胞增生为特征。小细胞呈单个散在分布于纤维结缔组织中,或呈单行条索状排列,浸润间质。浸润的条索常围绕正常导管向心性分布。癌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有切迹。胞质沿胞膜呈窄环状分布,有时可见胞质内含有空腔,腔内含有包涵体样小体。核分裂通常较少。[1] 2.3 I H C 观察:混合癌23 例中,E- c a d 阴性胞膜且p120c t n 细胞质阳性3 例为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模式,被确诊为I L C。另外20 例p120ctn 均为胞膜阳性(其中E-cad 胞膜阳性13 例,阴性7 例),为浸润性导管癌表达模式,被确诊为IDC。 3 讨论 E - 黏蛋白是一种上皮细胞黏附蛋白,肿瘤浸润的抑制基因。p120c t n 可能是一种与E - 黏蛋白有关的酪氨酸激酶蛋白。E- 黏蛋白内结合区和p120ctn 于细胞膜处形成功能性复合物,两者是Wnt 信号传导通路的重要部分,在调节细胞分化和生长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显示,正常乳腺、乳腺增生病及导管癌细胞都有胞膜E - 黏蛋白表达,甚至过表达;p120c t n 因与E - 黏蛋白形成复合物而呈胞膜表达。发生小叶性肿瘤(不典型小叶增生、小叶原位癌)和浸润性小叶癌时,由于E- 黏蛋白缺失,p120ctn 解离并聚积在细胞质中,因此在胞质中呈弥漫或核周表达。鉴于p120c t n 在导管癌和小叶癌表达部位的不同(导管癌在细胞膜,小叶癌在细胞质),故将其作为标志物用于两者的鉴别诊断。[2] p120ctn 可以弥补一些浸润性导管癌之E-cad 阴性表达且有时结果不易判定的弱点,二者联合应用可以有效鉴别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有报道认为E-cad 阴性或胞质阳性、且p120ctn 胞质阳性可以作为浸润性小叶癌表达模式;而E-cad 或p120ctn 胞膜阳性可以作为浸润性导管癌表达模式。[3] 总之,E-cad 和p120ctn 联合应用可以鉴别易混淆的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减少混合癌的诊断率,进而有助于更准确的组织学分型,并为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Fattaneh A. Tavassoli,Peter Devilee. 程虹等译. 乳腺及女性生殖器官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19. [2] 丁华野,杨光之. 浸润性小叶癌的新认识.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09,38(6):364. [3] 尹洪芳,李挺等. 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鉴别诊断的探讨.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9,38(10):666-667.

浸润性导管癌

浸润性导管癌 浸润性导管癌,非特殊型(导管NST),这类乳腺癌曾有许多命名,包括硬癌、单纯癌和球形细胞癌。浸润性导管癌由美国军事病理研究所(AFIP)提出,被以前WHO分类所采用。这一名称延续了传统的观念,认为浸润性导管癌来源于乳腺导管上皮,可以此来与来源于乳腺小叶的小叶癌相区分(认为小叶癌来源于乳腺小叶尚无证据)。另外研究表明大多数乳腺癌起源于末梢导管-小叶单位(TDLU)。一些分类方法保留了“导管”一词,但增加了“非特殊性(NOS)”,而其它分类则倾向于采用“非特殊型(NST)”,以强调与特殊类型肿瘤区分。后者的观点在国际上日益被接受。由于“导管”一词被广泛采用,因此“浸润性导管癌,导管NOS或NST”是较好的命名选择。 非特殊性导管癌(导管NOS)在乳腺癌中占绝大多数,其流行病学特征与乳腺癌总体一致。非特殊性导管癌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一类,在公开发表的文献统计病例中占40-75%,可能是由于缺乏与特殊性癌相区分的严格标准,以及某些研究未非特殊性导管癌伴特殊性癌的混合型癌单独分组,而是它们并入非特殊性导管癌一组中。 非特殊性导管癌和所有乳腺癌一样在40岁以下妇女中少见,但年轻妇女与老年妇女的肿瘤分类比例是相同的。与已知的风险因素如地理、文化/生活方式、生育情况等相关的非特殊性导管癌的各型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在癌症发生过程中某些疾病如不典型导管增生和小

叶内肿瘤与大多数高发病风险的特殊性乳腺癌,特别是小管癌和典型性小叶癌相关。与BRCA1基因突变相关的家族性乳腺癌通常为非特殊性导管癌,但具有髓样癌的特征,核分裂数高,大多数具有连续的向周围压排性边缘,与散发性乳腺癌相比淋巴细胞浸润明显。与BRCA2基因突变相关的家族性乳腺癌也常为非特殊性导管癌,但在其组织学分级中小管结构评分高(小管极少数),大部分肿瘤有一连续的向周围压排性边缘,与散发性乳腺癌相比核分裂数较低。

乳腺癌病病理分型

目前国内多采用以下病理分型 1.非浸润性癌 ①导管内癌(癌细胞未突破导管壁基底膜)②小叶原位癌(癌细胞未突破末梢乳管或腺泡基底膜)③导管内乳头状癌④乳头湿疹样乳腺癌。此型属早期,预后较好。 2.早期浸润性癌 ①早期浸润性导管癌(癌细胞突破管壁基底膜,开始向间质浸润) ②早期浸润性小叶癌(癌细胞突破末梢乳管或腺泡基底膜,开始向间质浸润,但仍局限于小叶内)。此型仍属早期,预后较好。(早期浸润是指癌的浸润成分小于l0%) 3.浸润性癌 ⑴. 浸润性特殊癌:乳头状癌、髓样癌(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小管癌(高分化腺癌)、腺样囊性癌、粘液腺癌、大汗腺样癌、鳞状细胞癌等。此型分化一般较高,预后尚好。 ⑵.浸润性非特殊癌:包括浸润性导管癌(临床上最为常见类型)、浸润性小叶癌、硬癌、髓样癌(无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单纯癌、腺癌等。此型一般分化低,预后较上述类型差,且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占80%,但判断预后尚需结合疾病分期等因素。 4.其它罕见癌。

㈡组织学分级标准 肿瘤的组织学分级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早已引起肿瘤学家的重视。乳腺癌的分化程度与预后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但各种分级标准的差异颇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评估。 1.腺管形成的程度。2.细胞核的多形性。3.核分裂计数。 我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的分级标准: 1.腺管形成①有多数明显腺管为1分。②有中度分化腺管为2分。③细胞呈实性片块或条索状生长为3分。 2.细胞核大小、形状及染色质不规则①细胞核大小、形状及染色质一致为1分。②细胞核中度不规则为2分。③细胞核明显多形性为3分。 3.染色质增多及核分裂相(×400) ①1/10HPF为1分。②2~3/10HPF为2分。③>3/10HPF为3分。 各标准的3项指标所确定的分数相加,3~5分为I级(分化好),6~7分为Ⅱ级(中等分化),8~9分为Ⅲ级(分化差)。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临床病理分析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Clinical Pathological Analysis of Puncture Biopsy Breast Cancer (PBBC)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疾病规律和特点。 [Target]: Analyze the clinical pathological of patients who suffer PBBC (Puncture Biopsy Breast Cancer), and discuss the rul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BBC. [材料和方法]: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在我院经过手术治疗,经病理证实为原发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68例。统计患者年龄分布、月经状况、肿瘤位置、超声检查、X线钼靶摄片检查、TNM 分期以及免疫组化等临床特点和肿瘤病理特点,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相关资料进行比较和分析。 [Information and Methods]: between January 2001 and December 2008, 68 patients who had operation in our hospital are diagnosed to be suffering PBBC. The writer statistics these patients’ information on a series of clinical features and pathology features including age, menstruation condition, position of tumor, ultrasonic examination, molybdenum target X-ray, TNM period, and Envision TM, and then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features with other PBBC documents. [结果]: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发病高峰年龄在40-49岁,共29例

浸润性乳腺癌

浸润癌的癌组织向乳房间质内广泛浸润蔓延,形成各种结构的癌组织和间质相互混杂的病理特征。国内根据癌组织内是否具有特殊组织结构,又将浸润癌分为特殊型癌、非特殊型癌、罕见癌。 非特殊型癌是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的癌瘤,包括有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导管癌、单纯癌、髓样癌、硬癌和腺癌。 (1)浸润性小叶癌:乳腺小叶内导管或末梢导管原位癌的癌细胞突破上皮基底膜及小叶范围,向间质内浸润蔓延,癌细胞常围绕腺管生长呈同心圆结构,形成靶样图象,是浸润性小叶癌的形态特征。 (2)浸润性导管癌: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的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向间质内浸润蔓延,部分区域内尚可见到导管内癌成分。 (3)单纯癌:为最常见的癌类型,占全部乳腺癌80%以上。癌体积往往较小。病理形态学特点是癌主质与间质的比例相似,其形态复杂、多样,癌细胞常排列成巢、索、腺样或呈片块状。 (4)髓样癌:较少见。病理形态学特点与单纯癌相比,癌主质多、间质少。显微镜下可见:癌细胞体积大,形态不一,胞浆丰富,核仁大而呈空泡状,核分裂象多见。瘤体标本可见癌肿块的体积较大,常位于乳腺组织的深部,质地较软,边缘整齐,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肿瘤切面呈灰白色,常见出血、坏死。此类型癌肿淋巴结转移率较低。病理学观察发现有淋巴细胞浸润的髓样癌预后良好。 (5)硬癌:经常与其他类型的乳腺癌并存。病理形态学特点与单纯癌相比,癌主质少、间质多。显微镜下可见:癌细胞形成小巢状或条索状,细胞异型性显著,核分裂多见,致密的纤维组织可发生胶原变性、钙化或骨化。瘤体标本可见癌肿块体积较小,边界不清,与周围组织呈放射状交界,质地较硬。此类型癌瘤侵袭性强,易于转移,恶性程度高。 (6)腺癌:显微镜下可见:癌细胞呈腺腔或栅栏状排列,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胞浆含大小不等的空泡,核呈圆形,常见1~2个大而染色深、边界清楚的核仁。腺癌是分化程度比较高的类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