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综合基础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综合基础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综合基础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综合基础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综合基础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综合基础

人类自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已经走过了整整60年的时间历程。日本以一弹丸小国,多次对中国这个泱泱大邦发动侵略战争,且最后一次能在华夏腹地进行殖民统治达八年之久,原因何在?秘密在哪里?为善良不再被暴力蹂躏,为正义不再因受欺凌哭泣,也为和平之光不再被强权扑灭,今天,很有必要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综合基础进行一番分析。

战争是一对矛盾。和一切矛盾一样,它的发生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同时,战争作为敌对双方互动式的矛盾运动,其条件又可以从矛盾双方加以认识。具体到中国的抗日战争,因为它由日本的侵略引起,所以日本处于战争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战争得以发生起决定作用的内因;不分析这个内因,就不知道战争为什么会发生。对于中国来说,尽管因为战争是被日本强加的,因此处在战争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外因;但不分析这个外因,同样无法了解战争为什么能够发生。由日本在侵华战争所处地位决定,我们的分析首先必须从日本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开始。

一、关于日本方面

世纪70年代日本明治维新之前,它还只是一个屈从于欧美

列强、仰西洋人鼻息的弱小国家。但是,明治维新仅仅过了四年,日本仿佛被施用了什么法术似的,便把欧美列强强加于它的炮艇外交政策转用于其亚洲邻国,之后直到1945年战败投降,使这70年基本上变成一部侵略、奴役他国的扩张史。那么,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日本侵略扩张的欲望之火在遇到强力阻隔之前能持续燃烧70余年经久不熄呢?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以下因素无疑是应该格外重视的。

(一)携带强烈战争扩张基因的天皇制军事政治体制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天皇还只是全国最高的精神上统治的象征,一切权力实际上都掌握在德川幕府将军手中。经过一场“尊王攘夷”和倒幕运动,才确立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政体。但是,和从前一样,这种新建立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权力仍然不能单靠观念上的权威来维持,无论这种权威是怎样被传统神圣化了的,它必须拥有足以制服反对者和维护并加强自己权威的物质力量。这种物质力量,就是警察、监狱,特别是军队。正因如此,当时还只是日本兵库县知事但后来四次出任日本首相、三次出任枢密院议长的伊藤博文,就积极建议朝廷编一支常备军,“并尽量斟酌欧洲各国军制,以重新改革我国军制,由朝廷亲自统帅(中略),对内可以镇压暴乱,对外可以不屈于万国。”(日本《法规大全》兵制一,《春亩公文录》。引自井上清:《日本军国主义》第1册,第137页)军队作为国家的核心部分,是保证国家机器安全运

转的必要条件,我们当然不能苛求日本建立它的国家机器时在这方面有所例外。但值得注意的是,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的建军目的,除了它自身的安全考虑外,一开始就与领土扩张要求紧紧结合在一起。如长州藩士出身的重臣、被某些后人称为明治维新“三杰”之一的木户孝允,就以改革内治的名义,积极主张建军与扩张同时进行。他建议:“遣使朝鲜,责其无礼,如不服时,则兴问罪之师,借以大振神州之威,如斯则天下陋习可立即一变。”(《木户孝允文书》第三。引自井上清:《日本军国主义》第1册,第139页)尽管木户的这番雄心壮志决非当1868年内乱时连军费都筹不出来的新政府所能做到的,然而天皇制刚成立不久便开始策划大规模的侵略战争,这一点对于认识天皇政权和它所要建立的军队的性质,却是绝对不应该被忽略的。后来的历史证明,天皇制确实为帝国主义这个怪胎提供了足够的养分和最为适

合发展成长的孕育环境。

为了把扩张的心理冲动变为具有实际意义的行动,日本利用1884年朝鲜的“甲申之变”,便开始按照“非常时”情况对军制进行改革,大力扩充军备。军制改革的核心人物是新由德国归来担任陆军次官的桂太郎少将和参谋次长川上操六

少将。他们根据对欧洲各国军制的考察,把建军目的分作两种,“其一,是只防御敌国入寇,并严守局外中立,欧洲二等国之建军目的是也。其二,是大扬武威,当国家缓急之秋,

诉诸武力以决雌雄……即所谓养他动之兵者,欧洲强国即一等国家之建军目的是也。”(《公爵桂太郎传》,参见井上清《日本军国主义》第1册,第220页)他们认为日本军备也应和欧洲列强一样,以侵略性的(“他动的”)军队作为建军目标。于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日本特聘德国麦克尔少校为指导,以富有侵略性的普鲁士军制为模式,修改征兵法,建立师团军制,将之一步步变成了发动侵略战争的御用工具。连桂太郎本人也承认:“不能不认为后来可以进行大陆作战的基础是在这时建立的。”

在剖析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政治军事体制原因时,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它的军事、政治决策机构。井上清认为,日本军制史上和全部现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措施,“就是作为一个独立机关,脱离政府而直属于天皇之下,分别设立了参谋本部和监军本部。从此,统帅部和军令部便脱离一般政治而独立了。”(井上清:《日本军国主义》第1册,第205页)而这一点才是天皇制军事政治体制的实质和核心。参谋本部设于1878年,它的前身参谋局只是陆军省的一个局,隶属于陆军大臣。而新设的参谋本部则直属于天皇,它不但不受太政大臣或其他任何人控制,而且参谋本部还可以把已经决定的军令事项下达它过去的上司“陆军卿责令执行”,这样一来,与其说从此“统帅部和军令部便脱离一般政治而存在了”,毋宁说它实际上造成了军部凌驾于政府之上的局面,

为军人更多地干预政治扫除了一道重要障碍。因为规定陆军大臣只限由武官担任,如果参谋本部通过陆军省向政府提出要求,而政府不予采纳,军部便可以通过迫令陆军大臣辞职、不提出后任等,使内阁出现危机。这样作的结果,是军部不仅决定着陆军大臣的人选,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首相的人选和政府的政策走向。

最能说明这一点的典型事例,就是自明治维新后的1885年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先后有20余人一次或数次出任过日本首相,其中包括伊藤博文、山县有朋、田中义一、东条英机这些臭名昭著的战争贩子在内,出身职业军人仅有据可查者就有14名之多。其余某些非职业军人出身的首相如广田弘毅、近卫文麿、平沼骐一郎等,之所以能被军部所接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发动侵略战争的热情丝毫不比那些

职业军人出身的首相逊色。当一个并未受到外来威胁的国家的政治生活不是偶然而是经常由职业军人来操纵时,这个国家所携带的战争基因和扩张意图就不能不使人感到忧虑了。这种政治、军事决策体制起码大大简化了战争的发动程序,只要国家机器的中枢部位产生一丁点儿的战争冲动,它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它变成切切实实的战争行为。

(二)既是战争动因又是战争基础的日本经济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但归根到底是经济的产物。战争的目的是为了经济利益,同时又是交战国双方人力、物力、财力的

总较量。在这方面,日本经济自明治维新后所表现出来的三大特征就对其日后走上大规模的战争道路起着不可低估的

作用。

特征之一:发展势头异常迅猛的资本主义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接触欧洲近代科学文化的时间起点并不比中国早,是资本主义国家列强中起步最晚的一个。明治维新前,当英国早已完成工业革命,工农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之时,日本全国才仅有四百多个规模不大的手工工场,而且几乎没有什么重工业。经过改革维新,在明治政府“文明开化”与“殖产兴业”两大富国强兵方针推动下,自19世纪80年代起工业生产就以持续的跃进速度上升,此后只用了30多年时间,日本就变成世界资本主义列强家族的重要成员。据日本经济企划厅统计,1899年时,日本经济只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1%,到1937年时,它所占比重已经达到了4%。而且这种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包含着相当多的科技含量。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上两艘最大的战舰都在日本,这就是主机为15万马力、排水量均为6万4千吨的大和舰和武藏舰。制造如此巨大的高性能战舰,至少要有3000多种工业配合。能够显示日本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还有它的飞机制造业,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曾使美国人非常头痛高速灵活的菱式

战斗机,日本人仅在紧张的战争年代就生产了10000余架。所有这些,为日本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奠定了雄厚的物质技

术基础。

特征之二:资源贫乏,市场狭小,严重对外依赖的经济。日本经济这个先天性致命缺陷,过去长期被淹没在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之中,表现并不突出。但当它的经济步入资本主义发展轨道,并且在这条道上越跑越快时,资源缺乏的制约作用也就越来越明显了。现代工业是以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为基础开始起步的,这一切都要求有相应的工业原料作保证。而对已经走上快速发展轨道的日本工业来说,铁矿石、锰矿石、铜、铝、锌、镍、煤、原油等9项最重要的工业原料中自给率最高者也不过50%,其中原油、铁矿石、铝、镍等几乎全部依靠进口。这一切使日本现代工业的基础显得十分脆弱,发展的高速度也带有很大的不稳定性。资本要求自己不断增殖的天性,决定日本的经济列车一旦和资本主义并轨,要想不在高速前进的过程中半途抛锚,就必须为自己寻找可靠而稳定的原料来源和商品销售市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有多种选择,但资本的本能性冲动就是走资本主义先驱已经走过的道路建立殖民统治,而建立殖民统治却只有一条途径可供选择,这就是发动侵略战争。从这种意义上说,发动侵略战争又是其经济资本主义性质的一种内在要求。

特征之三:靠掠夺发展起来的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也就是它的侵略扩张史。187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领土台湾的战争,从清政府那里获得了50万

两白银的所谓“赔款”;1882年,日本出兵朝鲜,通过强迫与朝鲜政府签订《济物浦条约》,除获得在朝鲜的驻兵权外,同时又勒索了50万日元“赔款”。如果说日本在这两次小规模战争中只能算是小有收获的话,那么,通过“甲午战争”,它则是大发横财了。这场侵华战争日本共从中国索得2亿3千万两白银“赔款”,折合当时日币约3.5亿元,等于它是年财政收入的4.37倍。这是日本原始积累时期最大的一笔国外来源,对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着输血补髓的作用。正是利用这笔“赔款”,日本进一步扩充了军备,确立了金本位制,开始推行义务教育,并如日本历史学家依田家所说,“在日本产生了‘战争可以发财’的思想。”(依田家:《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第21页)之后日本以占八国联军三分之二的兵力积极参加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除得以与列强共享《辛丑条约》对中国的赔款勒索利益外,日本仅在天津一地就单独掠夺了200万两白银。随即爆发的日俄战争又使日本从帝俄手中夺得了在中国东北的大部分政治、经济权利。第一次世界大战,被日本称为它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期间,它通过军需品定货,商品、资本输出和对外的军事侵略,成了当时举世瞩目的“暴发户”,由原来3亿日元的债务国一跃成为拥有17.4亿日元的债权国。至于从对朝鲜和我国台湾长达数十年的殖民统治中及1931年后从我国大陆掠夺的财富,更是难以计数。

综上日本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三大特征,决定了它不仅具有侵略扩张的内在需求,而且具备侵略扩张的物质基础,更因侵略扩张与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而获得了持续不断的动力刺激。

(三)扩张目标异常明确的对外战略

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奉行一种从属于西方列强的战略,其设计者吉田松阴在1855年写道:“我与俄、美媾和,既成定局,不可由我方决然背约,以失信于夷狄。……在此期间养蓄国力,割据易取之朝鲜、满洲和中国,在贸易上失之于俄、美者,应以土地由朝鲜和满洲补偿之。”(引自井上清:《日本军国主义》第2册,第7页)吉田设想尽管在当时未能立即实施,但其长期意义在于,它确定了日本殖民大国化的方向,即从海洋国家变为大陆国家。而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随着富国强兵之路的一步步成功,扩张欲望日趋强烈,把自己变成一个大陆国家的目标就越来越明确。1906年,日军参谋本部作战科高级成员田中义一在《随感杂录》中主张,“脱离我从来之岛国环境,成为大陆国家”。而在此这前日本首相山县有朋于1890年提出“利益线”概念,则标志着史称“大陆政策”的北进战略的正式形成。“利益线”概念的提出,显示了日本走向殖民大国化的特有方式,即利益线位于国界线外,一俟变成国界线,便进一步向外扩展。

1894年,日本开始实施蓄谋已久的北进战略,通过发动甲午战争,割断了中国和朝鲜之间的宗属关系,并割取了中国的台湾,实现了利益线和国界线的向外扩展。山县有朋在随后呈给天皇的一份上奏文中写道:“如欲进而成为东洋之盟主,则不可不谋求扩大利益线。”(松下芳男:《明治军制史论》下卷,有斐阁1956年版第439页)他还在1906年设计了一幅统治全中国、称霸远东的蓝图:“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之生产力富饶,足以使国家富强,而控制台湾海峡,则足以称雄远东。东以朝鲜为根据,西自中国南部开始,逐次谋求实利之进展,则可接近完成我之雄图矣。”(参见米庆余:《日本近代外交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31页)同年,山县有朋在《帝国国防方针的私案》中提出:“将来扩张我国国利国权,以谋求面向中国为有利。”(参见井上清:《日本军国主义》第3册,第73页)此后直到日本1945年战败投降,这项以实现日本由海洋国家变为大陆国家的对外战略始终是日本侵略扩张的指导方针。

(四)作为侵略扩张社会心理基础的武士道精神和盲目的民族优越感

侵略扩张作为一种政治行为,必须要以一定的社会政治心理作为思想基础。这里,我们不能不首先提到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武士是日本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阶层,也是日本1000多年

封建社会历史上最为活跃的一个阶层。这个社会阶层的特殊,就特殊在它不仅是职业的、世袭的,而且是社会的一个上层等级,是日本封建政权野蛮统治始终一贯的政治支柱。日本军事封建帝国的历史特征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个阶层的顽固存在和对政治的积极参与。日本的对外侵略扩张也因以“武士道”精神为核心的武士文化的支持而变得格外危险。这种危险性主要来自“武士道”精神的如下特点:其一:它本身内含的强烈侵略扩张要求。“武士道”精神的基本道德观念是“忠、义、勇”,其传统精神是崇尚武功,以杀伐征战为荣,其基本的政治信条认为日本乃“万邦之本”,其基本的政治理想是“征服世界”。这些思想观念尽管相当粗陋,但却是根深蒂固的。

其二:强烈的忠君、忠主观念。这种观念,同历代统治者对武士阶层的刻意培养、驯化息息相关。武士阶层连同“武士道”精神在内,归根到底只不过是统治者豢养的奴仆和精神统治的工具而已。只有在这个阶层中培育出浓厚而强烈的“忠君”、“忠主”思想,它才容易被愚弄、驾驭和利用,才能见容于历代封建统治者。换言之,“武士道”精神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全部依据,就是由这种观念决定的。这种观念就使“武士道”精神的信奉者成为一个在重大政治问题上不是依靠理智而是凭借盲目顺从决定行动的群体,即使抛开这个思想体系中固有的扩张意向不论,它也完全能够成为日

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社会心理基础。更重要的是,日本明治维新后,实行了军事改革,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日本政府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军事教育体系,而军事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向军队灌输“尊重天皇、忠于天皇、为天皇贡献一切”的封建道德观念,以武士道和为天皇效忠卖命作为军人的精神支柱。1878年8月,以陆军卿山县有朋的名义公布《军人训诫》,其要点为:军人对“圣上”,“即使有关御容等细节,亦不得发一言”,必须把天皇当成神崇拜;对于上级的无理横暴,必须绝对服从,绝对禁止关心政治等。1882年,明治天皇亲自向陆军卿颁授《军人敕谕》,强调自神武天皇以来的日本军队,“世世代代由天皇统帅”,“朕为汝等军人之大元帅,故朕赖汝等为股肱,汝等仰朕为首脑”,军队必须绝对服从天皇。所有这些,更是大大强化了武士道精神在日本统治者在侵略扩张中的固有作用。

其三:广泛信奉的社会基础。明治维新以后,武士阶层在名义上被法律所废除,但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武士道”精神却没有也不可能随着一部法律的颁布而销声匿迹。从某种意义上说,正因为武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被废除,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体系不再属于哪个特殊社会阶层,也因为过去的武士成为新政权的掌权者,它不但不会禁止反而会变相地加倍鼓吹、倡导这种精神,这些反而使它有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如前面所指出的,在军队中尤其如此。如果考虑到

日本自1873年1月颁布《征兵令》起,之后经过不断修改,服兵役逐渐成为每个男性公民的一项不可逃避的义务,除有残疾者外,每个男性一生中都要应征入伍过几年军旅生活,在其中接受诸如《军人训诫》、《军人敕谕》那样的教育,就可以理解以“忠君”为内核的武士道精神的社会基础有多么广泛了。二次世界大战中那些采取自杀性攻击行动的“神风”突击队员,那些包括许多妇女儿童在内日本战败后和军人一起自杀“殉国”的无数平民,便是对这个观点的有力说明。近代以来,“武士道”精神已有的扩张要求又因日本盲目优越民族心理的蔓延而加剧膨胀起来。这种盲目优越心理在“脱亚论”中得到了集中体现。此理论的始作俑者福泽谕吉(1835——1901年)曾大言不惭地认为,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民精神”已从亚洲落后状态脱颖而出,“移到西欧文明”,而亚洲其他国家仍处于落后状况地位,在这种形势下,日本不能坐等“邻国开明”,而应“脱其伍与西洋文明国家共进退”。甲午战争时的日本《女学杂志》也沾沾自喜地赞扬日本:“全国同胞,如乘铁甲之舰,悠然傲游于日本海上,此即为大日本之现状也!”在“脱亚论”者看来,依日本之现状,侵略不但无罪,而且成为日本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对此,福泽谕吉的弟子、同倡“脱亚论”的尾崎行雄就肆无忌殚地宣称:“并吞中国符合日本帝国之利益,亦为中华民族之幸福也”;“世界各国中如有反对我并吞中国者,是反对人

类之幸福也,亦反对世界之利益也。”

二、关于中国方面

对蓄意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的日本来说,具备了为此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和社会心理及舆论准备,这是对战争行动起决定作用的内因。但它能否把侵略欲望转化成实际的侵略行动,又受到了侵略对象这个外部因素的强力制约。由日本侵华战争的性质所决定,战争贩子在发动战争前,必然要认真考虑以下因素:第一,战争期望效益。即战争投入和获利可能之间的综合指数比。如果引爆自己的一座弹药库只能猎获到对方一只母鸡,唯利是图的日本垄断资产阶级决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干这种蠢事。第二,战争保障条件。包括侵略对象的地理位置及由此派生的兵力运送、物资补给等多种因素。这就决定了日本的侵略欲望再强,也不会把那些地外遥远、鞭长莫及的国家选作首要侵略对象。第三,战争预期结果。即在和侵略对象综合战争能力的比较上,预计战争最终是否会以己方胜利结束。如果日本明知对方是一颗铁胡桃,决不会冒着把牙齿硌掉的危险去啃它。在这三个必考虑因素中,中国广博的国土,丰富的资源,与日本只“一衣带水”之隔的特殊地理位置,早就使日本觉得中国这块“肥肉”不仅最值得“吃”,而且也很方便“吃”。加上日本强大的运输能力及在占领中国东北之后可将该地和朝鲜作为战争后方基地,因此侵略中国内地对日本来说在战争期望效益和战争

保障条件两个方面是不存在多少障碍和顾虑的。这样,也就使战争预期结果这个外部制约因素的重要性显得格外突出

起来。

而日本对中国这方面的顾虑之所以会在30年代彻底打消,可以从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得到说明,但能从根本上影响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决心的,应该说主要是以下因素。

(一)列强一百余年为对中国的持续侵略,已经给日本造成了中国可以任意宰割的深刻印象

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开端,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近百年的历史区间内,帝国主义始终没有停止过对中国的侵略,侵略队伍也几乎包括了这个时期所有的帝国主义强国。在影响日本侵略中国的决心方面,这个过程的其他方面都可以忽略不计,只有两点需要格外指出:

第一,在这近百年内,在所有由外国挑起、日本多次参加的对华战争中,都是以中国的失败和割地赔款而告终的。包括两次鸦片战争、中俄战争、中日战争和八个列强联合侵华战争等,莫不如是。唯一的例外是1884年的中法战争,战场上获胜的中国,选择的却是以签订丧权辱国的《中法和约》结束战争,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不仅使炎黄子孙扼腕痛心,令法国人也莫名其妙地感到意外。在表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方面,在表明清政府对待外国侵略的态度方

面,这次例外可能比其他几次战争更能说明问题,因此对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造成的心理挫折更大,也更能坚定列强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决心。通过多次战争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便没有哪个列强会对清政府这个外表依然十分庞大的封建帝国再会感到望而生畏。中日甲午战争时日本《女学杂志》1894年8月号刊登的一篇社论就很能说明这种观点之变化。社论说:“勿言中国为大国。因何而知其为大国焉?答曰地理!面积3497700平方里、人口42388万!可悯可笑!此面积至少将分裂为六、七国,乃自然之趋向也。如瘫痪,如残疾,如中风之病人,苟血流不循环周流于全身,则五肢虽大,岂能谓身躯高大焉!?中国亦如斯,其人民无统一之语言,其帝王频繁更迭,君不见,正有数万之同志正觊觎当今之帝位焉!?如此之邦,何谓大国!?”(参见依田家:《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国》第23页)正因如此,日本才会感到不仅有责任“启导”中国,而且对“征服”中国的能力充满了自信。

第二,抗日战争前列强对中国持续侵略的近百年,是对中国敲骨吸髓借以养肥自己的100年,是中国国力因此而不断衰微的100年。每被迫同外国打一次仗,就要割一次地,赔一次款,成为清朝末年主要的外交事务。从鸦片战争到八个列强联合侵华,仅各种不平等条约所列赔款一项,中国就须支付12亿两以上的白银,因片面最惠国待遇造成的关税流失

更是难以数计。为支付巨额赔款,清政府不得不大借外债,从而更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勒索。在列强的联合、轮番侵略面前,中国就像一个被强盗盯上了的营养不良症患者,因身体虚弱而经常挨打,打败了就要向对手输血;因输血而自己更弱对手更强,因虚弱又招致更多吸自己的血被养壮的敌人来打……这种恶性循环使日本早在甲午战争时就得出了可以单独打败中国的结论。清政府垮台后一个时期,西方列强因忙于在欧洲战场厮杀,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军事侵略,但中国因军阀混战而造成的生产破坏和社会发展停滞并没使国力消耗的步伐放慢多少。以至到1937年侵华战争全面爆发时,中国在日本人眼中仍是那么不堪一击,竟狂称在三个月内就可以灭亡中国!

(二)分崩离析的国家政治,使日本感到侵华有机可乘

中国作为一个疆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对中央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有着更多的依赖。以中华泱泱大国之人力、物力,只要中央对它们的征调还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对任何企图入侵的外敌就始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威慑力量。但也正因如此,一旦中央集权名存实亡,或地方割据形成,内耗加剧,上述特点又因极易被蓄意入侵的外敌利用而变得格外危险。这不仅是一种逻辑可能,也是被多次证明了的历史事实。近代最为恶劣的典型事例即是由英、美帝国主义策动、由清政府东南各省督抚积极响应的“东南互

保”。当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清政府虽在名义上仍行使着中央权威,但这种权威已经变得非常脆弱,地方势力在列强入侵面前“自保”倾向也已十分严重。这个“互保”联盟的出笼,使同一个中国变成了截然不同的两大部分:北方,中国军民在为反对八国联军入侵而浴血奋战;南方,是与反侵略斗争毫不相干的战争“世外桃源”。这种独特的“战争”现象,除充分证明清政府的腐败外,也向世界列强尤其是日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他时入侵中国,也有可能不必同整体的中国而只是同部分的中国作战。而能否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能否寻找到或能否抓住这样的时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选择的30年代就正是这样的时机。

辛亥革命的最大成果,是推翻了腐败无能的清王朝。但随后建立起来的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又把中国拖进了军阀混战和政治争斗的深渊。在长达20余年的时间里,直、奉、皖、蒋等各派军阀,今天彼此勾结,明天又相互征讨,他们谁也不代表民族和国家利益,只为争夺中央权力或扩大自己的统治地盘党同伐异。后期虽然国民党在名义上建立了统一的国民政府,但这种“统一”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象征性的,各派军阀除在对付共产党时多少有些默契外,在其他重大问题上则始终是同床异梦,貌合神离。军阀长期统治和混战的结果,是直接加深了中国的政治和民族危机。也使日本感到此时侵略中国,不仅不必过多担心遭到中国会以倾国之力进行抵

抗,反而因军阀割据更易分而治之,即使无法将中国全部占领,至少也可达到肢解或由自己“割据”一地的目的。因此自20年代后期田中内阁起,日本除酝酿大规模侵华外,又利用奉系军阀张作霖原有的割据局面,开始着手实施肢解中国的计划。之后日本在中国策划华北“自治”和在中国东北炮制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亦是其肢解、“割据”侵略政策的继续,并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暂时的成功。这种“成功”及其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既是中国军阀政治直接造成的最大政治恶果,又是对军阀政治最大的嘲弄。

(三)缺乏能够凝聚民族精神的统一的精神支柱,坚定了日本在中国建立精神殖民统治的决心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体系中,儒家思想自汉代以来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一方面加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稳定,并因为它的源远流长和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尊崇而对中华民族的统一起着思想凝聚的作用;另一方面,这个思想体系中的一些糟粕性内容客观上也阻滞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尤其自明代以后表现更为突出。清末在列强入侵和社会革命的双重打击上,这个思想体系的大一统局面终于随着清政府的垮台而被打破。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动摇至少产生了两个方面影响:第一,由于摆脱了它的禁锢,使其他各种政治思想体系的创立和传播成为可能;第二,由于它不再占据正统地位,其他政治思想短期内无法马上对其

地位取而代之,致使此时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出现了暂时的存在真空。活跃在这个时期的各种政治思潮,社会主义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根本利益,但因传播时间较短,又受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断围剿、扼杀,长期处于非法地位,无法马上占据统治地位。三民主义创立虽早,但除其先天存在着革命性不彻底的缺陷外,一些革命性内容后又被蒋介石集团阉割,致使对其观望者众,追随者寡。其他如国家主义、无政府主义、法西斯主义、实用主义、托派主义,加上儒家思想,或因其肤浅,或因其幼稚,或因其偏激,或因其反动,或因其空泛,或因其误国,皆不能马上为急于解中国民族倒悬之苦的广大民众普遍接受。中国所谓一团散沙,这个时期主要标志之一就是缺乏一种马上被绝大多数民众亲同的政治思想来团结人民、号召人民,凝聚民族精神。上述情况加上中国社会阶级的复杂,国民文化素质较低,反而十分便于帝国主义殖民理论的渗透。尤其是20年代前后,由于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彻底否定和对西方文化盲目

崇拜倾向,客观上也扩大了以“脱亚论”自诩的日本在中国建立殖民精神统治的社会心理基础。侵华战争期间,日本的“大东亚共荣”理论、“王道乐土”理论、“帮助亚洲人摆脱白种人的统治”的“侵略有理”理论等等,对一些辨别能力较差的中国人曾起过相当恶劣的欺骗和麻醉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培育出了包括汪精卫在内的大批死心塌地为其侵略战

日本侵华战争根源之浅析

我相信世间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因果支配,人们常说的突然事件,其实也是有其因果支配,只是来得突然,未有心理及时间上的准备罢了。中日之间的战争既在日人的掌控之中,也出乎国人的意料之外。中国史学界一直把民国二十六年即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认定为日人侵华的全面开始,所以民间上到八十岁的长者,下到两三岁学语顽童,都知道八年抗战。但日人学界却有中日十五年战争之说,从时间的差距中就可以看出一些问题。日本人为何要侵华?其实日本人这一阴谋已酝酿百年之久,非一朝一夕之功。先取高丽,琉球、再图支那,是日人几百年来的既定国策。他们用几百年的时间去策划实施,并且一步一步去实现个人认为,日人侵华主要有以下三点重要因数。 日本方面 必然性 1、自然环境日本列岛位于亚欧版块和太平洋版块的接界处附近,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全球有十分之一的火山位在日本,在全国都时常会发生火山活动。严重的地震则每一个世纪都会发生几次。1923年9月1日的关东大地震。东京地区的高楼在地震中悉数毁掉。东京等地有许多古建筑和现代建筑的精品之作在地震中化为一堆废墟,全国约有1/20的财产在地震中被大自然毁坏,人员伤亡不计其数。另外自然资源也十分匮乏。基于以上原因,日本一直在寻找一处适合居住的大陆,以及廉价甚至是可以无偿夺取的资源,而中国正符合他们的需求。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实行屠杀政策,把东北部分地区的中国百姓全部屠杀,然后从本国迁移了部分人口在这里生活。 2、民族文化—军国主义传统日本之所以走上侵略扩张道路,根子还在于它的民族文化中存在着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这种传统的形成首先和日本的武士道密切相关。日本历史上曾经历了很长的战国时期,大名领国群雄割据,混战不已,并逐渐形成了专事征战杀伐的武士阶级。1192年,日本建立了第一个武士政权——镰仓幕府,从此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武士统治时代。“武家习气”、“弓矢之道”与中国的儒家伦理相融合,就形成了忠君、节义、廉耻、武勇、坚忍等一整套封建伦理规范,统称“武士道”。武士道的形成使武士意识大大强化了,它不但从伦理关系上加固了武士阶级,而且使武士的思想和行为特征更加明确了。中国儒家伦理所倡导的儒雅之风,不但没有使日本武士变得像中国儒生那样弱不禁风,反而给嗜杀的武士罩上了儒雅的外衣,使其在血泊与文墨之间达到心理平衡。封建武士经常为试刀而无故砍杀路人,然后彬彬有礼地朝死者鞠上一躬,说声“对不起”。这典型地体现了日本武士所具有的文质彬彬和凶残嗜杀的双重性格。这也是日本武士与西方强盗的不同之处。在武士统治的数百年间,武士道一直被作为日本社会伦理的基本内容而加以宣扬,武士道潜移默化的熏陶,使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性格中具有强烈的强悍尚武的特点。明治维新推翻了武士阶级的统治地位,废除了武士等级,但武士道却被日本统治者作为主导性的伦理传统继承下来,用以向国民进行灌输,甚至将武士道精神渗透到青少年的教育之中,千方百计地培养青少年的残酷心态。比如,为了培养小孩子的胆量,深夜派他去死刑刑场取死人头,谁敢做就给谁奖励;给小孩喝红色的羹汤,让他体验喝血的感觉。与军国主义密切相关的第二个因素是天皇制。天皇制政体是明治维新保留的除武士道之外的另一个封建残余。日本的天皇制有两个特点:一是万世一系,从未改姓,绝大多数日本国民对天皇有着绝对的精神信仰;二是天皇不掌握实权。天皇制的这一特性,也被日本利用于军事领域。日本军队实行所谓的统帅权独立制度,即军队的指挥权不归内阁而归天皇,日本军阀可以借助天皇的名义随意对外用兵,日本的政党体制对日本军方不起约束作用。可以说,军国主义是日本侵略成性的根源所在,而武士道和天皇制,正是日本军国主义得以形成的精神支柱和政治基础。另

日本侵略中国时的原因

日本侵略中国时的原因 1.日本地小资源少人多经常地震。关东大地震几乎摧毁了东京。占领中国后可往中国移民。 2.日本自古就有占有大陆,称霸世界的野心。比如明朝时候的侵朝战争,甲午战争和日俄 战争。 3.因经济危机使日本国内经济萧条,社会动荡。政府扩大军事开支和军火产业规模。这样 结果只能选择战争。 4.日本国内少壮派军人纳粹思想严重。自行其是,擅自发动918事变。 5.30年代中国相对稳定,虽有国共相争。但因为底子薄,经济发展较快。日本国内却经济危机停滞不前。日本当权者坐不住了,再这样发展下去日本就没机 会了于是发动战争。 问题的提出 作为研究抗日战争的学者,笔者常常会被人问起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小小的日本为什么会侵略一个比它大得多的中国?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际上很大的问题,涉及中日战争广阔而复杂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地理等种种因素,以致我们常常不知如何才能简明扼要地加以回答。 从地理规模来说,日本的面积是37万多平方公里,只相当于中国的云南省。但令人不解的是,就是这 样一个小国,却连年不断地发动对外战争,给亚洲的许多国家尤其是中国带来了罄竹难书的浩劫和灾难。事实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不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的,也不是从1874年日军侵略台湾开始的,而是从16世纪中国的明王朝时就开始了,那就是倭寇对中国东南沿海的骚扰和侵略。 日本军国主义者对这个问题倒是有一个答案:日本列岛是一个蚕,中国则是一片桑叶,蚕就是要吃桑叶。日本的老师就在课堂上给自己的学生们灌输这个观点:日本的形状像个蚕,支那则像个桑叶,蚕吃桑叶天经地义,否则蚕岂不要饿死吗? 要回答日本为什么侵略中国,既要看日本的因素,也要看中国的情况。 从日本方面看,首先是它想侵略中国,其次是它有能力侵略中国。前者解释日本侵略中国的必然性,后者则回答日本侵略中国的可能性。 从中国方面看,日本之所以将中国而不是其他国家作为主要侵略对象,是因为中国地大物博,是一块“肥肉”,且距日本很近,便于日本用兵;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国力衰弱,中华民族存在着重大弱点和缺陷,给了日本侵略者以可乘之机。 第一个问题:从日本方面来看。它为什么要侵略中国.为什么想侵略中国?也就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必然性在哪里? 日本之所以走上侵略扩张道路,根子还在于它的民族文化中存在着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 那么,日本为什么会形成军国主义的传统呢? 1.这首先和日本的武士道密切相关 残酷心态。比如,为了培养小孩子的胆量,深夜派他去死刑刑场取死人头,谁敢做就给谁奖励;给小孩 喝红色的羹汤,让他体验喝血的感觉。 2.与军国主义密切相关的第二个因素是天皇制 日本的天皇制有两个特点:一是万世一系,从未改姓,绝大多数日本国民对天皇有着绝对的精神信仰; 二是天皇不掌握实权。天皇制的这一特性,也被日本利用于军事领域。日本军队实行所谓的统帅权独立制度,即军队的指挥权不归内阁而归天皇,日本军阀可以借助天皇的名义随意对外用兵,日本的政党体制对日本军方不起约束作用。 可以说,军国主义是日本侵略成性的根源所在,而武士道和天皇制,正是日本军国主义得以形成的精神支柱和政治基础。

日本侵华战争资料

战争简介 中国抗日战争Anti-Japanese War,又称为日本侵华战争。是指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由于日本帝国非法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国大陆,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之前与期间,最终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 这场战争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名称。中华民国政府及多数华人称其为八年抗战、中日战争等等,简称抗战,中国共产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称其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华战争(日语:日中戦争)或支那事变(支那事変),西方国家多数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把甲午战争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 抗日战争结束于1945年8月15日,但对于其开始的时间存在争议。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全面的抗日战争起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时结束,历时九十七月又八天,共为八年,八年抗战名称因此而来。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这场战争可追溯到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变,这是政府私下主导的局部抗战的开始,因此又有十四年或十五年抗战之说。也有观点认为,1941年12月9日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两天,中华民国政府才公开宣布正式同日本宣战,如果这样算,抗日战争历时不到4年。在这段时间里,战争扩大到整个太平洋地区,中国和美国、英国等同盟国共同抗击日本,而中国的抗战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的一部分。最后,日本节节败退,战争以包括中华民国在内的同盟国胜利而结束。 从甲午战争到九一八事变 1894年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告终,中国与日本签署了马关条约,日本利用条约中从中国夺得的赔款2.3亿银其中的80%利用来发展军事,从此日本开始加强对中国的侵略。1900年,因为庚子事变问题,日本作为八国联军的主力之一,占领天津、北京,并利用《辛丑条约》在京、津一带驻屯重兵。1904年到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把俄国建立的旅顺口要塞攻占,并于对马海战中重创俄国波罗的海舰队,从俄国手中夺取了在中国东北的特权,更加加强了日本的野心。1910年日韩并合,更使日本有朝鲜作为侵略中国的跳板。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对德国宣战,入侵胶州湾的德国势力,进而占据山东。1915年,跟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彻底取代德国在山东的特权。1928年,日本以保护侨民为名,试图阻止国民革命军北伐,炮轰南城,与中国北伐军发生交战,造成济南惨案,杀害了中国外交部山东交涉员蔡公时等十六人。最后,在蒋中正表面惩办参战主要军官之后,日军退出济南 抗日儿童团 抗日儿童团是广大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成立的儿童组织。它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产,同时也担负着“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等任务。它的成立不仅给孩子的生活带去了乐趣和希望,同时也壮大了抗日队伍的力量,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接班人。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几个阶段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几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 1937.7.7-1938.10广州武汉失守。以军事进攻为主,日军占领平、津之后,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集中约二百万军队的兵力,沿平绥路、平汉路,津浦路三路进兵,妄图在三个月之内以武力灭亡全中国。(图:抗战前夕1937) 二、第二阶段: 1938.10-1941.12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战略相持阶段的前期。日本对华政策发生了变化。日本帝国主义经过一年零三个月的侵略战争之后,速战速决"以武力占领全中国的迷梦彻底破灭了。于是了改变战略方针,停止了向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对国民党实施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政策;而将其军事打击的重点转移到解放区战场,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大规模的"扫荡"以确保其占领区。 日本内阁38年11月.30召开御前会议,决定了"调整日华新关系的方针",大本营颁发了《大陆命令第241号》。在对中国政、军两个方面作出新的方针与

决定。 政治:提出所谓"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其核心内容是"日、满、华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的三项原则。 军事:决定了"确保占领地区,促使安定,以坚强的长期围攻的阵势,努力扑灭抗日的残余势力"的方针。 12月22日,近卫第三次发表声明(1.16,11.3)提出要求中国政府投降的"睦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合作"三原则。29日,汪精卫发表"艳电"响应,公开叛国投敌。(图:南京伪政府成立仪式;图:汪精卫夫妇的石像)

三、第三阶段: 1941.12太平洋战争爆发到1943年底战争相持阶段的中期。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12月9日国民党对日正式宣战。于是,中日战争进行四年以后,具有讽刺意味地终于正式进入战争状态。中国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日本加紧对国民党政府的诱降和对沦陷区的掠夺。(图:日本侵占区1937至1943) 四、第四阶段: 1944年初到1945年8月,是战略相持阶段的后期和最后战略退却阶段。 日军大本营1944年1月24日发出打通大陆交通线的命令,因为:打通华北到武汉地区的联络路线,便于华北、华中兵力的机动,防止美空军利用桂林,柳州基地攻击日本本土,决定打通从北平到广州和南宁的交通线,因此发动了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略性进攻。 为实施此次作战,日在国内再次动员,编成14个步兵旅团7个相当于步兵连队的野战补充队,补充侵华派遣军,从东北抽调第27师团进入华北归12军指挥,此外还抽调部分空、炮、工、通讯兵、铁道等特种部队参战。为掩盖此次作战的企图和目的,日进行了各种伪装,扬言要在中国训练后调往南洋作战。在作好充分准备后4月下旬。首先开始了打通平汉路的作战。

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

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的原因 日本自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曾长期不断地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这当然有一系列的复杂的原因和背景,但 归根结底,经济问题是日本侵华的最本质的和最重要的原因。 一、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的特点决定其必然对外侵略扩张 首先,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带有浓厚的封建性,这是日本对外特别具有侵略性的重要原因之一。日本明治维新虽然实行了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但是并没有彻底根除封建制度残余,它在经济领域遗留了大量封建因素。如:日本的财阀组织,象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这些组织不是以银行为中心形成的,而是以家族血缘关系为中心结成的特殊形式的“家族康采恩”,其组织内部维持着森严的宗法式家族统治;在日本的工矿企业中,封建式的剥削方式,象师徒制度、包身工制度、罚款、减薪、减食等盛行;特别突出的是封建土地制度仍被部分地保留下来,因为明治政府在农村中实行的土地制度改革主要是根据土地的实际支配权确立土地所有权,即由农民世袭租种的土地、农民短期租用的土地归出租人所有,典押的土地归受押人所有。这就使在明治维新以前已拥有耕地面积三分之一支配权的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成为了土地的合法所有者,而占全国农户1/3的贫困农民则因丧失份地而成为佃农,出现了作为天皇专制政权在农村支柱的新的地主阶级。与土地制度改革相适应的税制改革是由国家统一征收地税,并按地价计征,用货币交纳,地租一律直接向土地所有者征收。所以,地税改革加强了地主对农民的掠夺。由于高额地租和商人高利贷剥削,再加之农业商品化的扩大,加剧了自耕农的破产,进一步扩大了佃农的队伍。然而,农村中个体农民的破产和土地所有权的集中并没有引起资本主义大农业的发展。因为高额地租比经营农场更有利可图,因此,占有了破产农民土地的大部分地主和商人高利贷者,并不去雇佣农业工人经营资本主义大农场,而是把土地分成小块,租佃给破产农民,从中取得高额地租。明治维新后,直至20世纪30年代,日本作为一个落后的封建的农业国的特征仍十分明显。1930年的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在日本内地人口当中,农村人口比城市人口多得多。农家的户数为五百六十万户,这个数目自明治年代以来几乎没有变化。而且占国土的大半和总人口半数的农民在生活上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与工业的进步相比,农业之所以停滞,是因为农业的基本生产关系没有现代化,半封建的地主制度仍然牢固地存在着。在五百六十万户的农家当中,自耕农占百分之三十二,佃农占百分之四十二,可见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民还被束缚在地主佃农关系之中”。“农村的生产关系基本上是地主佃农关系,农业生产停滞,大部分农民处于极度贫穷状态。” 上述情况导致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畸形,即资本主义大工业同封建落后的农业并存。在这种经济结构条件下,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没有促进农业、中小企业的现代化,它是把从半封建的农业中所产生的廉价劳动力作为同外国工业竞争的主要武器。由于产业后备军的大量存在,更造成了恶劣的劳动条件和低工资制,使工人处于连劳动力再生产也很难实现的恶劣的生活环境之中;同时,由于寄生地主的大量存在,农业经营恶化,广大农民也处于贫困的境地。因此,经济结构畸形性的后果:一是国内市场发展极不充分,资本主义一开始就缺乏稳定的国内市场,其经济的循环进程非借助于世界经济是无法实现的;二是国内的阶级矛盾异常尖锐。面对这些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日本只能向外扩张自己的经济势力,以获得海外销售市场,同时转移国内矛盾。然而,当日本经济兴起时,世界版图已被其它资本主义列强作为势力范围瓜分完毕,这样,日本这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向外扩张经济势力,就只好依靠“军事力量上的垄断权”〔2〕,用超经济的手段,通过对外发动战争的途径达到其目的。如,甲午战争前夕,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存在,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难以得到自由的和全面的发展;还由于各工业部门之间的不均衡和发展步调的不一致,使日本资本主义在1890年陷入了第一次经济危机之中。此时,日本急欲向外寻找市场,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向海外扩张的热潮,盛极一时”。这样,“为了消除1890年以来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日本经济矛盾的深刻化而提出向海外扩张的要求,形成了1894年推动天皇制进行侵略战争的经济上的主要因素。” 其次,日本经济的后进性,也决定了它对外具有极强的侵略性和扩张性。日本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缺乏象英、美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那种长期、稳定的工业技术发展过程,因而它的经济发展水平仍很落后。不论在资本力量或技术水平方面,它都不具备同欧美资本主义进行对等竞争的能力。这决定它只有避开自由竞争,“依靠军事上、政治上的独占来强烈地寻求足以弥补这种缺陷的市场,即殖民地。” 另外,日本又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小国,所以,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资本、原料等方面对外都有极大依赖性。如,它的对外贸易结构就明显地表现了其经济后进性的特点。它除了向美国输出本国的生丝和向东南亚地区输出加工的棉纺制品外,就是以政治军事为后盾,把大量的棉制品和重工业品输出到中国等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并从那里输入国内所缺乏的农产品和工业原料。显然,日本要赶上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仅靠本国的实力是无法实现的,它必须借助世界经济的力量,而这种借助,对于日本来说,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依靠军事力量进行经济扩张。

简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简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摘要】日本与我国隔海相望,是个四面临海的岛国,却是近现代史上侵略中 国和亚洲最残暴的国家。本文以简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为目的,立足史实,以史为证,重点探讨日本1931年到1945年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最终得出以下结论:根本原因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征服满蒙作为日本的既定国策是历史原因,加上西方大国实施绥靖主义政策的国际环境,直接原因是日本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现实原因是日本面积狭小,国内资源匮乏,军国主义思想、岛国情结是其思想根源,有利时机是中国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无暇顾及。 【关键词】侵华战争经济危机绥靖主义军国主义 【目录】 (一)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二)历史原因: 征服满蒙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三)客观原因:西方大国实施绥靖主义政策 (四)直接原因: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五)现实原因: 日本国内资源匮乏 (六)思想原因: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浓厚 (七)有利时机:中国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 【引言】 改革开放后,中日关系史、日本侵华史研究也因多方面条件逐渐成熟而日益广泛地开展起来。与诸多学术领域一样,近年来的抗日战争史研究明显深化了与港台学者和国外学者的交流。历史告诫日本:侵略能一时得逞但必自取灭亡,告诫中国:腐败与落后必然挨打,告诫世界: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研究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是为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追求正义、保障和平,更深刻地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性,为今后中日关系的友好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侵占大片国土,扶植汉奸傀儡政权,残酷奴役、杀害中国人民,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产,严重的侵犯、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国家的统一程度在抗日战争时期受到了严重的削弱。日本在侵华战争中制造了一系列令人发指的暴行,比如在占领区实行的三光政策;制造南京大屠杀;制造平顶山惨案等;日军杀害中国平民数千万,并造成千万中国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一)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日本侵华战争

课件 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进入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手指ppt)的学习。又我们班主讲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我们可以看一下(手指ppt),本章共有五节,可以说在整本书中,抗日战争这章是最多的,所以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当然了,在学习本章之前,我们应该了解一下本章大致的框架。 本章共分为五节,分别是(看ppt)。 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五节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我觉得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该了解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他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第二就是要把握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建立的作用及意义。第三要掌握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以及对他的评价。第四要掌握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全面的抗战路线,纲领,以及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同时也要掌握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开辟的敌后战场他的重要地位及作用。最后一个方面,我们要掌握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经验,以及我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意义及作用。这就是这一章的基本框架。

当然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注意重难点的学习。下面我们班给大家讲解第一章——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我们先看一下日本侵华的历史原因。(手指ppt)可以说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是由来已久的。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上,早在1876年就侵略过台湾,1894年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就开始了在台湾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日本在台湾设立总督府。日本驻台总督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于一身,并负责指挥驻台的日本军队。总督府主要官员都有日本人担任。他们制定了一整套警察制度和保甲制度(保甲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时代长期延续的一种社会统制手段,它的最本质特征是以“户”(家庭)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而不同于西方的以个人为单位。儒家的政治学说是把国家关系和宗法关系融合为一,家族观念被纳入君统观念之中。因之,便有了汉代的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唐的四家为“邻”,五邻为“保”,百户为“里”,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提出了十户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元朝又出现了“甲”,以二十户为一甲,设甲生。至清,终于形成了与民国时期十进位的保甲制极为相似的“牌甲制”,以10户为1牌,10牌为1甲,10甲为1保,由此建立起了封建皇朝对全国的严密控制。)掌握着台湾人民的生杀大权。日本人还在台湾进行疯狂的经济掠夺。攫取台湾的资源和财富。他们推行“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殖民经济模式,使台湾成为日本的稻米供应地。殖民当局还竭力推行奴化教育和同化政策,开展“皇民化”运动。 此后,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日益膨胀。在1927年的6月至7月。

日本侵略中国之原因分析

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分析 近两年,随着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与建党90周年纪念日的到来,我们迎来了普及历史知识、深化民族记忆的良好契机。电视作为集公共性、传播性、针对性、亲民性等特点于一身的媒介,在众多宣传主流价值的媒介形态中脱颖而出,其中掀起的一股抗战题材电视剧的播出热潮,尤为引人关注。 日本国土面积仅有37万多平方公里,只相当于中国的云南省大小。但令人费解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小国,在近代却连年发动对外战争,给亚洲血多国家尤其是中国带来了罄竹难书的浩劫和灾难。一个小小的岛国为什么会侵略一个比它大得多的中国?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很复杂的问题,涉及中日战争广阔而复杂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华、地理等种种因素,而我们的理解常常只是片面的。 要深入了解这个问题,我们从两个方面入手:日本方面的因素以及中国方面的因素。 [1]从日本方面看,首先是它想侵略中国,其次是它有能力侵略中国。前者解释日本侵略中国的必然性,后者则回答日本侵略中国的可能性。 从中国方面看,日本之所以将中国而不是其他国家作为主要侵略对象,是因为中国地大物博,是一块“肥肉”,且距日本很近,便于日本用兵;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国力衰弱,中华民族存在着重大弱点和缺陷,给了日本侵略者以可乘之机。 一、日本方面 1、自然环境 日本列岛位于亚欧版块和太平洋版块的接界处附近,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全球有十分之一的火山位在日本,在全国都时常会发生火山活动。严重的地震则每一个世纪都会发生几次。1923年9月1日的关东大地震。东京地区的高楼在地震中悉数毁掉。东京等地有许多古建筑和现代建筑的精品之作在地震中化为一堆废墟,全国约有1/20的财产在地震中被大自然毁坏,人员伤亡不计其数。另外自然资源也十分匮乏。基于以上原因,日本一直在寻找一处适合居住的大陆,以及廉价甚至是可以无偿夺取的资源,而中国正符合他们的需求。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实行屠杀政策,把东北部分地区的中国百姓全部屠杀,然后从本国迁移了部分人口在这里生活。 2、民族文化—军国主义传统 日本之所以走上侵略扩张道路,根子还在于它的民族文化中存在着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 这种传统的形成首先和日本的武士道密切相关。日本的武士道是大家熟悉的名词,但它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它对日本有什么作用和影响?日本历史上曾经历了很长的战国时期,大名领国群雄割据,混战不已,并逐渐形成了专事征战杀伐的武士阶级。1192年,日本建立了第一个武士政权——镰仓幕府,从此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武士统治时代。“武家习气”、“弓矢之道”与中国的儒家伦理相融合,就形成了忠君、节义、廉耻、武勇、坚忍等一整套封建伦理规范,统称“武士道”。 武士道的形成使武士意识大大强化了,它不但从伦理关系上加固了武士阶级,而且使武士的思想和行为特征更加明确了。中国儒家伦理所倡导的儒雅之风,

近代史论文—日本侵华战争的根源

中国近代史论文

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根源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其必然性与偶然性相结合的产物,日本侵华也不例外。本文就"日本侵华这一历史事件的必然性何在"这一问题,来寻找和探讨日本侵华的历史根源。就时间而言,它始于亚洲的大门被欧美列强打开之后;就其发展程度而言,它又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步伐相一致;就其具体内容而言,又可划分为政治根源、经济根源、人口根源和思想根源等几个方面。本文就是以其具体内容为载体,其他方面容入其中来论述的。 [关键词] 日本侵华政治根源经济根源人口根源思想根源 一、日本侵华的政治根源 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日之间的邦交关系一直非常友好,日本侵华的政治根源始于近代亚洲遭到西方列强入侵之后。日本在近代之初,和其他国家一样,也是在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炮火下被迫打开国门的,与此同时也不得不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直到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才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但由于日本的明治维新并不是日本人民通过革命取得的政权,因而在掌握了政权的日本统治阶层中,就根深蒂固地存在着这样的看法:企图通过对中国、朝鲜等亚洲国家的侵略,以求得本国的发展,进而充当欧美各国在亚洲的尖兵,以提高其"国际地位"。吉田松阴是明治维新"元勋"们的导师,他对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统治阶层有过巨大的影响。他在1855年曾说:"俄美肯定讲和,我等决不能违次而失信于戎狄(欧美各国)。唯

应严章程,笃信义,乘其间培养国力,换取易取之朝鲜、满洲、中国,使失之于俄国之土地,偿之于鲜、满",①,"失之欧洲,取之亚洲" ②。这两段史料都反映出日本近代初期就已经存在的两种倾向:一是对欧美强国卑躬屈膝,唯唯诺诺,二是对中国、朝鲜这样的弱国处处掠夺,企图在牺牲中国和朝鲜的条件下弥补自己的损失,扩充自己的国力。因此,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天皇就确定了对外扩张政策,宣称要以武力"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③。由此可见,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由来已久。 到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日本资本主义的急剧发展,日本统治集团的侵略欲望更大。它进一步鼓吹"大陆是日本生命线"的所谓大陆政策,准备扩大对中国和朝鲜的侵略。同年3月,山县有朋在给外务大臣的指示《外交政略论》中说:"我邦利益线实在朝鲜、满洲。"⑥这也表明了日本的统治者所主张的不单纯是保卫国土,而是为侵略朝鲜、中国,迅速扩张军备。 日本帝国主义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之后,垄断资本迅速膨胀,侵略胃口越来越大,时刻妄图独霸中国。从二十一条的五号内容上看,二十一条一旦实现,中国就要整个沦亡!因此它遭到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和欧美列强的不满。鉴于此,随后的日本寺内内阁主张采取比较隐蔽的侵略方式,即实行所谓的"菊分根"政策⑨,也就是利用日本垄断资本在一次大战期间膨胀起来的机会,以投资的手段使中国殖民地化。 1927年4月田中义一内阁上台后,加速了侵华的步伐。1927年六

日本侵略中国的经济原因小结

从经济方面谈日本侵华原因 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中存在着众多的原因,我们都知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在日本侵华中无疑是很大的一个原因,因此我想从世界、日本、中国三者的经济方面来探讨一下日本侵华的原因。 先从世界经济方面来看。 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的如火如荼,资本主义迅速扩张,世界市场继续形成发展,这样的大环境以及欧美资本主义的扩张方式助长了日本的野心。从西方列强的情况看,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带来对海外资源和海外市场的迫切需求,而世界政治经济的不平衡性和资本主义列强在政治组织力、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尤其是武器装备方面的优势,使它们得以通过暴力强行夺取海外资源,开拓海外市场。日本为了在这场对于世界经济市场和政治权力的争夺之中占得一席之地,便加快了它侵略的步伐。 另一方面工业革命进一步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交通更加便利快捷,为日本侵华提供了先进的武器和交通工具。 而30年代接踵而至的世界经济危机使日本遭到了空前的经济压力,本国经济萎靡不振,便妄图以掠夺来缓解困局。 因此,世界经济给日本带来的助力和压力都在推动着日本走上侵略道路。 再来看看最主要的日本经济方面。 首先是优势方面,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国内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唯一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国力日渐强盛,资本主义性质决定其需要大量的原料地和产品倾销地,而经济的发展为其侵略扩张提供了相当强力的物质基础。 而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促使日本踏上了军事立国的军国主义道路——要通过暴力强行夺取海外资源和开拓海外市场,就必须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由于日本的国家战略就是用军事实力征服占领,养着庞大的帝国陆军和帝国舰队,以及海陆各属的空军,经济上很难持久。 于是日本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一直面临着资源和财政两大危机。人口众多,耕地稀少、资源匮乏、灾害不断这是日本一直以来的真实写照,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同时使得急剧增长的生产力不能适应落后的生产关系,人民反抗加剧。而到了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日本经济濒于崩溃,此时日本生活水平低下,社会矛盾尖锐,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军队,严重刺激了日本军队的畸形发展,为了摆脱经济危机以及转移社会矛盾,日本走上了战争的道路。因而日本1937年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成为了日本转嫁经济危机恶果的必然措施。 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16、17世纪,以及后来18、19世纪资本主义高能耗的大生产时期,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是日本人极度渴望的。而与日本一衣带水的中国具备了他想要的一切,那么他侵略扩张的矛头也就直指中国。下面是一些记载日本经济侵略的调查研究,为了大规模向国外输出贫困和社会经济矛盾,1936年8月25日广田弘毅内阁将“满洲移民政策”宣布为日本“七大国策”之一,当时日本拥有农民560万户,其中占有土地5反以下的贫农为35%,即200万户。百万户移民计划就是要把这类“土地饥馑”的农户的一半,即100万户,用20年时间分批送到伪满洲国,使之充当侵略工。伪满洲国末期,日本移民方针,在政治、军事方面没有变化,但在经济方面,明确地把“增产”放在首位,这是紧急掠夺农产品的措施之一。(注:关于伪满移民文献参于:《社会科学战

标志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事件是

试卷4 一、单选题 1、标志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事件是?( A) A、7.7事变B、9.18事变C、8.13事变 D.、12.9运动 2、关于世界观,下列正确的包括:(B) A、世界观要统一,宿舍同学与我意见不一致,我一定要说服他。 B、人生观与世界观紧密相连。 C、世界观完全来自书本,尤其是教科书。 D、世界观是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看法。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A)为核心。 A、为人民服务 B、集体主义 C、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D、社会主义人际关系 4、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于(B)正式实施。 A、2005年8月25日 B、2006年3月1日 C、2005年12月1日 D、2006年8月25日 5、劳动争议当事人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裁决书不服的,可以(C) A、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30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B、申请上一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复议 C、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D、向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6、能够说明宪法是根本法的是:(D) A、宪法是法 B、宪法规定国家的所有制度 C、宪法和基本法律一样都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D、宪法具有特殊的制定和修改程序 7、17周岁的公民刘某在一家个人独资企业打工,所得收入足以维持个人的日常生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刘某为:(D) A、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B、完全民事权利能力人 C、限制民事权利能力人 D、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8、马某将张某的一台笔记本电脑偷回家中,经其妻规劝后马某悔悟,在张某未发觉的情况下,又偷偷地把这台笔记本电脑送回原处。马某的行为属于:(B) A、犯罪中止 B、犯罪既遂 C、犯罪未遂 D、不构成犯罪 9、人际关系的建立不应注重这样的因素:(B) A、真诚和善良 B、背景和关系 C、性格和气质 D、人格特征 10、人生具有这样的特点:(D) A、追逐财富的物质性 B、被动性 C、可再现性 D、不可逆转性 二、多选题 1、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 ABC ) A、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 B、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 C、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 D、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党与非党的特殊联盟 2、人生价值的评价应做到哪几个坚持?(ABCD) A、能力与贡献相统一 B、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C、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D、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3、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包括( ABCD ) A、爱国守法 B、明礼诚信 C、团结友善 D、敬业奉献

日本侵华战争简介_0

日本侵华战争简介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侵占大片国土,实施“以华治华”的毒计,扶植汉奸傀儡卖国政权,残酷奴役、杀害中国人民,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产,严重的侵犯、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日本侵华战争简介,希望你喜欢。 日本侵华战争分析中文名称:日本侵华战争 参战部队:日本,中国 战争结果:中国获胜,日本失败 时间:1931~1945年 地点:中国 人物: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 日本侵华战争详情660年,唐灭百济,为了复兴自己的朝贡国百济,日本出兵朝鲜,被唐朝和新罗联军在白村江击败。 1592年起,丰臣秀吉发动两次侵略朝鲜的战争,史上合称文禄;庆长之役(即万历朝鲜战争,韩称壬辰卫国战争)。 1874年5月,日本出兵3600余人入侵我国台湾,残酷屠杀我国高山族同胞。 10月,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专条》,承认琉球(现冲绳县)为日本保护国,并赔偿日本兵费50万两白银。 1879年染指清朝朝贡国琉球国,并改设为冲绳县。

1894年7月,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突然袭击在丰岛海面执行护航任务的中国军舰,重创“济远”号和“广乙”号;击沉“高升”号运输舰,造成700多中国官兵死亡,由此爆发中日“甲午战争”。9月,日舰队在黄海海面袭击中国北洋舰队,击沉4艘军舰。“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及全船250人,“经远”号管带林永升及全船270人已经壮烈的牺牲了。 10月,日军分两路侵犯我国辽宁省。 11月,日军占领大连、旅顺。日军进入旅顺后,见人就杀,在4天3夜的大屠杀中,全市2万多中国人全遭杀戮,只有埋尸的36人幸免于难。 1895年2月,日军从水陆两路夹攻驻威海卫中国海军。3月,日军占领整个辽东半岛,日军所至,烧杀淫掠,无恶不为,仅在田庄台一地,就杀死我国军民2000多人。 4月,日本迫使清政府签订割地赔银的《马关条约》。 6月,日军再一次登陆台湾。 11月,日占领台湾全岛。 同月,日本强迫清政府同日签订《中日辽南条约》,中国向日本交纳3000万两白银,日本才交还辽东半岛。 1898年日本强行将福建划为其势力范围。1900年5月,日、俄、英、美、德、法、意、奥八国联军进犯北京,镇压义和团等反帝爱国运动。7月,日军攻陷天津,在津抢劫白银200多万两。 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在那里烧杀淫掠。

日本侵华战争

发生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不是孤立的、不是偶然的。日本侵略中国的图谋由来已久,16世纪的丰臣秀吉、18世纪前后的佐藤信渊、19世纪前后的山县有朋等人逐步细化对华侵略扩张的战略构想。从1874年进犯台湾开始,日本每隔几年就要发动一次对外侵略战争,其中大多是侵华战争。近代历史上的日本,主要是靠侵略中国发战争横财致富的。完全可以说,近代日本是一个战争暴发户。"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略者蓄谋已久、精心策划的,由此使中国人民蒙受了一场巨大灾难和空前浩劫。 日本侵华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从明治维新后不久的1874年发动侵略中国台湾岛的战争开始,每隔几年就要发动一次对外侵略战争,特别是侵华战争。在近代史上,日本是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次数最多,屠杀中国人民最多的国家。可以说,日本是世界近代最富于侵略性的国家之一,近代日本史完全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对外侵略、主要是对华侵略史。 一、日本军国主义的历史传统与"大陆政策"的形成 1192年,日本建立了第一个武士政权---镰仓幕府,从此开始了长达近700年的武士统治时代,从而逐渐形成了专事征战杀伐的武士阶级。日本的武士阶级崇尚"武家习气"与"弓矢之道",这也就是"武士道",它罩着儒雅而彬彬有礼的外衣,内心则凶残而杀人不眨眼。在武士统治的数百年间,"武士道"精神一直被日

本统治阶级作为社会伦理的主要内容加以宣扬,并受到广泛的崇拜。 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由于不彻底性,最后导致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天皇制政体和武士道精神相结合的明治政权的产生,这为日本后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埋下了祸根。明治政府成立后,实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进行资本主义改革,掀起学习西方的运动。在政治思想领域,竭力推崇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在军事领域,海军以英国为样板,陆军以德国为榜样,加速推进军事改革。至19世纪末,日本建成亚洲最强大的近代军队。 与此同时,日本大力宣扬和发展其封建的"武士道"精神。例如,1878年发布《军人训戒》,要求军人效忠天皇,为天皇而死。1882年颁发《军人敕谕》,要求军人遵守"武士道"的忠节、武勇和礼仪。同时,日本军国主义者在军事训练中还用棍棒、皮鞭、剑道、柔道等方法训练培养士兵的野蛮性格,后来则将"武士道"精神广泛渗透到青少年的教育之中,因而"武士道"精神不但成为近代日本军人,而且成为日本青少年的伦理道德标准。这是日本军国主义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精神支柱之一。 在军事体制上,日本建立了特殊的、有利于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军队统帅体制。掌管作战用兵的陆军参谋本部和海军军令部直隶天皇,有事可以不经过内阁而直接上奏天皇,这就使军事部

日本侵华战争心得感想

日本侵华战争 每当谈论起八十年前的日本侵华战争,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主义和平时代的大学生,我都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触。 1931—1945,这段历史不应被遗忘,无数无辜百姓,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告诉我们战争的惨烈,也告诉全世界,中华民族是个不屈不挠的名族,我们团结一心,不惧任何法西斯侵略者的欺凌。 回顾历史,我们看到的是更多无辜的生命,毒气战,细菌战,南京大屠杀……多少同胞死于日本侵略者残忍的屠刀下,就算如今南京大屠杀的主犯早已被公开枪决,但是这又怎能平几十亿中国人的悲愤。历史永远不会消失,只会被我们不断铭记,根深蒂固,生长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我们不会忘记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的野心,不会忘记七七卢沟桥的枪声,不会忘记一次次的大屠杀,不会忘记侵略者丑恶的嘴脸,不会忘记无辜百姓绝望空洞的眼神。 而近年来,日本人所做的一切仍旧使我们失望,修改教科书,日本首相一而再再而三参拜靖国神社……他们不但不承认历史,而且企图改变历史。日本对于战争的看法,不但没有愧疚之意,还处处给世人一个错乱的印象,日本所发动的战争都是迫不得已的,是别人逼使的,他们也是无辜的受害者,这些让我们已经不是用愤怒所能表达的了,在地球上出现这样一个大和名族,真是人类的一大耻辱。 历史永远不会被掩盖,思想永远不可能被控制,因为血迹不会淡,百姓的冤魂也不会散。 同时,这段历史也让日本人乃至全世界人民看到中华民族是个不屈不挠的民族。经过14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这不仅是中国近百年史上第一次获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也使中华民族从此真正屹立于世界之林,占据东方,日趋强大。 我们也不会忘记中国共产党的不断探索,不会忘记平型关首战告捷,不会忘记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不会忘记无数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不会忘记每一个不畏侵略,用智慧,用勇气,用一颗爱国之心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中华儿女。 这是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日本的侵华战争,严重威胁着中国的生存,陷中华民族于亡国灭种之绝境。挽救民族危亡,是每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各民族,各阶级,各政党,各团体以及海外侨胞,都必须以民族大义为重,把维护中华民族的生存放在第一位,团结起来,结成浩浩荡荡的反侵略大军,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这是中华民族的大局,也是检验社会各界以及每一个中国人,是否忠诚于祖国的唯一标准。 直到今天,我们仿佛还可以听见那一年胜利的号角,依旧振奋人心,我们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密苏里号军舰上签字投降垂头丧气的日本人,大快人心。历史记得所有的一切,屈辱,暴行,反抗,胜利。 作为一名大学生,作为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有良知正义感的中国人,每每当我不忍翻开那些老照片,不忍直视那段血淋淋的历史的时候,我都不断告诫自己,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我们不只能只知道最后的胜利,心安理得地享受胜利的果实,我们应当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本质,保存历史留下的证据,给我们的后代展示最真实的历史。我们不耻日本侵略者,我们缅怀先烈,我们尊重历史。 日本的侵华战争,每一个中国人都应牢牢记住的历史。请记住那片灰色的天空,记住那块鲜血然染红的土地,记住那群战斗的人民。 请你相信,历史永不磨灭。

近代史论文: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端与影响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端与影响 摘要:卢沟桥事变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端,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从而卢沟桥事变成为各位了广大学者进行研究的课题。广大学者在研究卢沟桥事变后都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本文将研读一些学者的观点,进而对卢沟桥事变的背景、起因、过程结果及其影响进行研究,总结卢沟桥事变对中国全面抗战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卢沟桥事变影响意义 日本帝国主义将“九一八”事变以来的局部侵华战争升级为全面侵华战争,是在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形式下进行的。中国国共两党自西安事变后逐步走上团结抗战的道路,给日本的侵华政策以沉重打击,但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全国抗战准备还不充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未正式形成。于是,具有优势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的日本帝国主义强国乘势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一卢沟桥事变的背景 关于卢沟桥事变的背景问题,史学界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政治背景方面 有学者指出:“蒋介石政府顽固执行‘攘外安内’政策,助长了侵略者的野心,造成中国抗日力量内耗、国防空虚,改变了敌我军事力量的对比,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经济方面 在事变前日本对中国特别是对中国华北进行经济侵略,不仅有掠夺资源、扩充军备以摆脱经济危机的动机,而且包含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战略上的考虑。就如直至1935年年底,日本在华北投资已占对华投资总额的43.5%。由于投资激增,华北逐渐成为日本所谓的“特殊利益地区”,其战略地位明显增强。 二卢沟桥事变的起因 1937年7月7日深夜,在北平西南宛平城外非法演戏的日军,以失落一名日军为借口,强行要求进程搜查,被中国军队严辞拒绝。于是,日本军队发起进攻,中国守军奋起反击,卢沟桥事变由此爆发。 关于卢沟桥事变起因问题上,中日两国史学界的都有着自己的观点。日本一些学者,特别是是部分前侵华军人的著作多认为卢沟桥是偶然发性事件,说事件之火“是在从没料到的时机和场所突如其来地带内点燃的”,“完全是一次突然发生事件”。其主要论据可以概括为“重点对苏论”、“无计划论”、“肥阴谋论”。“重点对苏论”即认为日本特别是日本陆军当时主要是以苏联为假想敌,正致力于“加强对苏战略”而“无暇他顾”;“无计划论”即认为日本在用兵上“完全没有进行日华全面战争的计划和准备”;所谓“非阴谋论”,就是认为卢沟桥事变与1931年9月18日的留条湖事件那种有预谋的情况不同,它不是日本策划的阴谋,而是偶发性事件。针对日本学者的“偶发论”观点,中国学者根据大量史实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