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昆虫世界与人类社会

昆虫世界与人类社会

昆虫世界与人类社会
昆虫世界与人类社会

昆虫属:真核域,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

人属:真核域,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真兽亚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

昆虫的基本特征:体躯分为头、胸、腹3段,2对翅膀,3对足。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动物。

我们是蛛形纲的1.蜘蛛(AranⅢdiadema) 2.蜱[Dermacentor sp (♀)] 3.棉红蜘蛛(Tetranychuscinnabarinus) 4.蝎子(Buthus sp.,我们的体躯分成头胸(头不明显)、腹2段;无触角;4对足。你们一定要记住我们不是昆虫纲的昆虫(6条腿)。

我们是唇足纲(Chilopoda) 的1蜈蚣、2钱串子,体躯分头、胴2段。有1对触角。我们有很多条腿,不象昆虫只有6条腿。

一、古老的无虫时代

地球大约诞生在46亿年前(宇宙年龄约为130至140亿年)。在地质学上,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地层形成的顺序,把地壳的发展历史划分为若干个自然阶段,叫做地质年代。“宙”、“代”、“纪”、“世”分指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是宙,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冥古宙:就是地球刚刚形成,生物(指数量比较多的生物,不特指最早出现在数量较少的原核生物——细菌)还没有出现的时期,距今约45.7亿年到38.0亿年前。冥古宙按先后顺序又分为:隐生代、原生代、酒神代、早雨时(海)代。隐生代:地球刚刚形成的时期,大约距今45.7亿年到41.5亿年前,在地球上,还没有生物(包括最早的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细菌也没有出现)出现的一段时间。

初生的地球,在围绕太阳不断地旋转和凝聚物质的过程中,由于本身的凝聚、收缩和内部放射性物质(如铀、钍等)的蜕变产生了热,温度不断增高,其内部的温度甚至于达到了炽热的程度;于是,初生的地球上的重物质,就沉向了内部,形成了地核和地幔;而较轻的物质,则分布到了表面,就形成了初生地球的地壳。初生的地壳非常薄,而地核的温度又很高。因此,初生地球上的火山就不断爆发,从火山喷发出来的气体,又构成了地球的大气层。当时的大气层的主要成分是氨、氢、甲烷、水蒸气。水是原始大气层的最主要成分,原始的地球的地表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所以,当时地球上的水,都是以水蒸气的形态存在于原始大气层中。当时,地球的地表在不断地散热,温度下降,水蒸气就又被冷却,还原成了常见的水的形态。又过了一段漫长的时间,地球内部的温度逐渐降低,地面温度终于降到了水的沸点以下,于是倾盆大雨从大气层中回到了地表,并在地球表面的低处不断的汇集,就形成了当时地球上的江、河、湖和海洋。

原生代:距今约41.5亿年到39.5亿年前的。原生代,就是以出现了最早的生物——原核生物——细菌,为名的。

酒神代:距今约39.5亿年到38.5亿前。当时就已经出现了古细菌(同为原核生物,是细菌的进化生命体)。在酒神代,地球地表不断地降温,原始大气层中充满了“水蒸气”的常温体——小水珠(也就是“水蒸汽”),有一点像酒不断地挥发出酒精中含有的水一样,就被称为了“酒神代”。

早雨时(海)代:距今约38.5亿年,到38.0亿年前。在这个时候,大气层中的水不断地从天而降,地球上出现了海洋和其他的水,故名“早雨时代”。

始太古代:在距今约38.0亿年,到36.0亿年前这一段时间。

古太古代:在距今约36.0亿年,到32.0亿年前,在这一段时间中,就出现了最早的大型生物——蓝绿藻。

中太古代:在距今约32.0亿年到28.0亿年前

新太古代:在距今约28.0亿年到25.0亿年前。在这其间出现了地球上的“第一次冰河期(具体年代没得到公认)”。

元古宙:距今约25.0亿年到5.42亿年。元古宙又分为了始元古代、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元古代在中国含有1个震旦纪:距今8亿年到6亿年前)。

始元古代:距今约25.0亿年到18.0亿年前,包括成铁纪、层侵纪、造山纪。当时大量出现了蓝藻、细菌。

成铁纪:距今大约25.0亿年到23.0亿年前。当时是地球上形成特大型铁矿,出现硅铁建造的主要时期。(此时在中国大陆,没发育硅铁建造。),期间蓝藻、细菌繁盛。

层侵纪:距今约23.0亿年到20.5亿年。期间蓝藻、细菌繁盛。

造山纪:距今约20.5亿年到18.0亿年。期间蓝藻、细菌繁盛

古元古代:距今约18.0亿年到12.0亿年前,包括固结纪、盖层纪、延展纪3纪。期间蓝藻、细菌经过了几亿年的进化,终于进化出了大型宏观藻类。

固结纪:距今约18.0亿年到16.0亿年前。期间蓝藻、细菌繁盛。

盖层纪:距今约16.0亿年到14.0亿年前。期间蓝藻、褐藻经过了近十亿年的进化,终于,出现大型的宏观藻类。

延展纪:距今约14.0亿年到12.0亿年前。期间蓝藻、褐藻发育,出现大型宏观藻类。

中元古代:距今约12.0亿年到6.3亿年,包括狭带纪、拉伸纪、成冰纪3纪,当时已经出现大型的具刺疑源类和大陆板块。

狭带纪:时间为距今约12.0亿年到10.0亿年。期间蓝藻、褐藻发育,出现大型宏观藻类。拉伸纪:距今约10.0亿年到8.5亿年。期间首次出现大型具刺凝源类(指亲缘关系不明的具有机质壁的单细胞微体化石),形成了古大陆(罗迪尼亚古大陆)。

成冰纪(覆冰纪):距今约8.5亿年到6.3亿年。期间出现全球雪球事件,为生物低潮。新元古代(埃迪卡拉纪):距今约6.3亿年到5.42亿年,已经出现了多细胞生物了。

在地球生命历史中,已知最古老的宏体真核生物组合是“埃迪卡拉生物群”,其中,产自加拿大北部距今5.79-5.65亿年的“阿瓦隆生物群”(Avalon biota)出现的年代最早。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袁训来等专家研究发现,距今6.35亿—5.8亿年的“蓝田生物群”是地球上迄今最早的宏体生物。这一发现将地球上多细胞“高等生命”的起源向前推进了近2000万年。

显生宙:指“看得见生物的年代”,距今5.7亿年前直到现在。从寒武纪始,生物逐渐向较高级的发展阶段进化,动物已具有外壳和清晰的骨骼结构,故称显生宙。显生宙以来发生的生物进化事件主要是以多细胞动、植物出现为开始;在显生宙的生物进化舞台上的主角,已经不再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主要指细菌和澡类植物)的天下,在显生宙的初期(古生代)就出现单细胞的真核生物。因此人们又把多细胞动、植物等真核生物出现以后的地质时代称为显生宙。显生宙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代又可分为:寒武纪5.70亿年至5.10亿年前,奥陶纪 5.10亿年至4.38亿年前,志留纪4.38亿年至4.10亿年前,泥盆纪 4.10亿年到3.55亿年前,石炭纪 3.55亿年至2.90亿年前,二叠纪 2.90亿年至2.50亿年前,六个时期。

埃迪卡拉纪时期,地球上已出现一些身体构造较复杂、不具外壳的生物;到了寒武纪,生物界出现明显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硬壳生物的出现;我们可以推测,进入寒武纪后,为了对抗外界的冲击并保护身体,它们开始具备了由几丁质、石灰质形成的外壳。另一个明显变化是生物种类的剧增。埃迪卡拉纪时期,地球上只有一个大都覆盖着厚厚的冰、气候寒冷的冈瓦纳陆地(Gondwana land)。在古生代初期,冈瓦纳古大陆开始分裂,而且随着气候变暖,分裂后的各大陆间形成浅海,扩大了生物的活动栖所,因而引起生物的“大爆发”。现今已知,寒武纪中期至少约有一万种以上的动物,动物分类学上的各门(phylum)动物几乎都已出现了,昆虫所属的节肢动物门也有多种动物在此时出现。由于这时期生物界产生了明显的进

化与多样化,被称为“生物寒武纪的大爆发”。

从寒武纪经奥陶纪再到志留纪,是三叶虫、笔石等海栖无脊椎动物最为繁荣的时期,奥陶纪还出现了原始型的脊椎动物。到了志留纪、泥盆纪,软骨、硬骨鱼的祖先们也都大致到齐,因此这时期又叫做“鱼类时代”。古生代的另一件大事是生物的登陆。虽然在奥陶纪,所有的动、植物都在水中生活,但到了奥陶纪末期,一些植物开始将发育场所扩大到陆地,原先的裸地逐渐被盖上绿色的植物。步植物登陆之后,一些无脊椎动物也开始登陆,被认为是最原始型昆虫的弹尾虫,就是这个时期进军陆地的。到了泥盆纪末期,从鱼类进化的两栖类,也开始迈向陆地。

到了石炭纪,不开花的木本羊齿植物《蕨类植物(Pteridophyte):大都为草本,少数为木本,孢子体发达,有根、茎、叶之分,不具花,没有种子,以孢子繁殖,世代交替明显,无性世代占优势。》形成了巨大的森林,一些已具翅膀的昆虫(如翅膀展开达80厘米的巨型古蜻蜓等)在羊齿森林中四处飞翔。而裸子植物也大致在此时开始出现。(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外层没有果皮包被。被子植物种子的外层有果皮包被)

二、虫族发迹与恐龙时代

到了古生代的末期二叠纪,地球在地形上发生了大变化,即原来分成数块的陆地再度并合,形成一个大陆,叫做泛大陆(Pangea Island),因而造成海域面积的扩大,加上石炭纪末期以来温度再度下降,促使冰河面积扩大、海平面变低,生物的活动范围更加缩小,以致引起大量及多种生物的灭绝,高达90%的海栖生物在此灾难中绝迹,包括三叶虫。这种现象不只发生于海域,巨型古蜻蜓也是在这次大变动中绝迹的,至于侥幸存活的动物则在接下来的中生代迈入了繁荣期。

过了大灭绝期的二叠纪,即进入中生代(2.50亿年至6500万年前)。

这时期又可分为:三叠纪2.50亿年至2.05亿年前,侏罗纪2.05亿年到1.35亿年前,白垩纪1.35亿年至6500万年前

在古生代末期形成的泛大陆,自侏罗纪至白垩纪再度分裂,形成现在的大西洋。欧亚大陆的东边,自三叠纪至侏罗纪不断地发生陆块的离合,形成现在欧亚大陆的轮廓,虽然二叠纪是冰河发达的寒冷时期,但进入中生代后气温再度转温。

中生代又名为“爬虫类时代”,爬虫类是由石炭纪末期的两栖类进化而来。虽然在三叠纪,自古生代延续下来的哺乳类型爬虫类仍是主要物种,但不久恐龙即取代了主角的地位。自侏罗纪至白垩纪,陆地成为恐龙的活动场所,同时翼龙、鱼龙也进入空中、水中称霸,直到白垩纪末期,再次发生多种生物的大灭绝,其中也包括陆栖的恐龙。

中生代的昆虫,仍是从古生代就已出现的蝉、椿象等半翅目昆虫、甲虫类、蝇、虻类的繁荣期。蜂类是进入中生代后出现的,蜂类也与甲虫、蝇、虻一起进入新生代,继续繁荣。到了中生代后期,螳螂、白蚁、跳蚤之类也开始陆续出现。

新生代”(6500万年前至现在),其中6500万年至160万年前又叫做“第三纪”,此时气温逐渐降低。第三纪还可细分为:“古第三纪” (6500万年至2300万年前);“新第三纪”(2300万年至160万年前),新第三纪以后,欧亚大陆的东部开始激烈的隆起,形成了现在的西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

自中生代至新生代,动物界又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中生代繁荣的恐龙、菊石(ammonite)等,在白垩纪末期已灭绝,但在三叠纪还不起眼的哺乳类动物,趁着恐龙的消失,取得了地球舞台上的主角地位,因此第三纪又有“哺乳类时代”之称。以大象来说,现在只有非洲象与亚洲象(印度象)两种,但在第三纪,除澳洲以外,世界各地广泛分布着象群,至今已发现近四百种大象的化石。到了约170万年前开始的第四纪(人类纪),人类在这个时期出现,并且发展出社会结构。第四纪又称为“大冰河时代”,气温以数万年的间隔反复升降。在气温下降、冰河地形发达的冰河期,与气温上升、冰河消退的间冰期,海平面落差竟达100米以上;

平均海深只有三、四十米的台湾海峡,在冰河期时,由于海平面的下降,除特深的地方形成湖沼留下海水外,中国大陆与台湾岛之间竞出现了广大的陆桥。

三、昆虫的超级进化

目前所知的昆虫,最早出现于古生代的泥盆纪(弹尾虫)。在进入中生代前又出现多种昆虫,而且大致已具备了现有的体形。因此,进入新生代后,尽管哺乳类等脊椎动物有着明显的进化、演变,昆虫的身体却已不再发生明显的变化。现今已知的昆虫达180万种,占整个动物种类的75%~80%;据昆虫学家的估计,若更详细地调查昆虫的种类(尤其在热带雨林),将高达数千万种。那么,经过近四亿年的进化过程,昆虫为什么能得天独厚地昌盛繁荣?其原因虽多,但主要是因为它们在进化过程中,经过以下的三大革命性阶段。第一阶段:获得翅膀。昆虫的大祖先弹尾目是没有翅膀的,但到了石炭纪初期,已出现具有翅膀的蜻蜓、蜉蝣的祖先,虽然它们的翅膀构造较简单,只能向一侧伸出或向上方竖立,但在翼龙、鸟类未出现的古生代,它们得以在没有竞争者的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扩展生活范围。第二阶段:“新翅类”出现。新翅类昆虫的翅膀构造渐趋复杂,停止不用时翅膀可向后方折叠,以防破损。最早出现的新翅类昆虫是蟑螂之类,后继出现的蝉、椿象之类,也具备如此功能的翅膀。除蜻蜓、蜉蝣以外,所有的有翅昆虫都属于新翅类。第三阶段:完全变态类昆虫出现。在第二阶段中出现的蟑螂、蝉、椿象,是自卵孵化为若虫,经过数次蜕皮长大,再经最后一次蜕皮后变为成虫(卵→若虫→成虫),发育期间并未经过蛹的阶段,叫做“不完全变态类”。

但此后出现另一类昆虫,若虫长大到一定程度后蜕皮化蛹,经过蛹期而羽化变为成虫(卵→幼虫→蛹→成虫),也就是所谓的“完全变态类”昆虫。由于完全变态类昆虫的若虫,具有与不完全变态类的若虫完全不同的特征,为与之区分,称之为幼虫。

最早出现的完全变态类昆虫,是草蛉、姬蛉等脉翅目昆虫,以后再出现甲虫、蝶、蚁、蜂、蝇等我们较熟悉的昆虫。完全变态类的昆虫,在幼虫期的身体构造适合取食而发育,在蛹期又能完全改变身体外观及内部构造,变成适合繁殖活动的身体,如此功能上的分工合作,使它们更能发挥高效率的生殖能力,进而建立繁荣的基础。昆虫从古生代以来,历经了这三阶段的大革命路线,坚固了它们的生活基础。也因此,当中生代及新生代,其他脊椎动物正历经明显的进化时,昆虫已不必再大幅改变基本生活模式,延续着古生代以来的生活方式,便已足以应付现实环境了。

四、向空中发展

生物开始陆栖生活,乃四五亿年前之事,此后往空中发展,只花了一亿年。相较于最早在水中诞生的生命体,从水域迈向陆地生活,花了约三十三亿年,如此看来,昆虫向空中发展可说是相当地迅速。在石炭纪,由于当时大气中氧气浓度升高到接近现今的程度,诱发昆虫首次向空中发展,当时森林中便能见到古蜻蜓飞翔;不过,到了约两亿年前,氧气浓度又降低到只有现在的五分之一,遂中断了昆虫向天空拓展的事业。与爬行方式比较,在同一时间内,飞翔所消耗的热量是爬行的几十倍,因此需要更多的能源—糖分与氧气,这也就是大气中氧气浓度的升高,成为诱发物种向空中发展的主因。从另一角度看,飞翔可大幅缩短移动时间,移动同一距离时所需的总热量,和爬行比较,节省不少;尤其对昆虫这类小型动物而言,差距更是显著,轻松飞翔一下便可从一棵树的叶片迁移到另一棵树的叶片,若是爬行,爬下树干后,再爬上另一棵树,所花的时间和热量都相当庞大,而且这期间也不能忽略可能遭受天敌攻击的风险成本。因此,飞翔被认为是昆虫为了方便在森林中移动而进化的。动物们第二次向天空发展,起于氧气浓度再升的侏罗纪至白垩纪。此时氧气浓度升高到现在的1.5倍,天空中出现了翼龙、始祖鸟,昆虫更是大规模地往空中发展,它们的飞翔用肌肉更为发达,逐渐超越了过去的滑翔式飞翔,而发展出利用升扬力的飞机型飞翔方式,从此,在即使缺乏上升气流的大气中,也能自由决定飞翔方向了。

一、植物王国的崛起

在人虫大战中,植物看来不是主角,却是绝对重要的配角,没有它们,戏是演不下去的。植物与人类的关系相当复杂,尤其如果没有农作物,人们便无法生活。然而,昆虫与植物的关系,可能更复杂且密切,除了少数以昆虫为食的食虫植物外,多数昆虫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此外,传播花粉的蜜蜂、花虻等,长期以来还与植物建立了共生的关系。因此,认识植物的进化,对了解人虫大战的战况演变,绝对必要。

据推测,四十六亿年前,地球形成后,经过六亿年大致完成地壳构造,才诞生所谓的生命体。此后漫长的三十亿年岁月,是嫌气性细菌占据地球的时代,此时空气中氧气浓度大约只有现在的万分之一,它们只能生活在海洋中。不过,由于嫌气性细菌进行光合作用后,排出的氧气蓄积于大气,逐渐制造出代谢效率较高的好气性细菌(蓝藻类)。虽然这些生物的细胞还不具细胞核,但到了十八亿年前,开始出现具有细胞核的真核生物,接着又出现由两个以上细胞构成的多细胞生物。此时出现的多细胞生物,以后走上细胞外围坚化与柔软化的两条演化途径,前者后来进化为植物,后者变成动物。植物型多细胞生物,随着细胞分裂而增殖的新细胞贴附于原细胞周围,细胞数增加后,外观的变化虽大,但体内的基本构造仍维持单纯。到了五亿四千万年前的寒武纪初期,由于大气中的氧气浓度已提升到与现在略同.引发多种动、植物的陆续出现。

到了四亿年前的奥陶纪,脊椎动物的祖先出现,多种植物也开始登陆,原来没有生物的陆地自此逐渐被盖了绿色植物。到了木质羊齿植物形成巨型森林的石炭纪,裸子植物也开始出现。现在我们使用的煤炭,就是由此时期的羊齿、裸子植物的化石所形成,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森林的规模是如何的庞大。巨型羊齿植物在二叠纪的“大灭绝期”中消失,后起的苏铁、银杏、针叶树等,从二叠纪后期至白垩纪中期进入繁荣期,因此该时期又有“裸子植物时代”之别称。

三叠纪开始出现的被子植物到了白垩纪后期也急速繁荣,形成“被子植物时代”。早期出现的多种被子植物后来都已绝迹,但新生代出现的被子植物仍呈现在我们面前。

裸子植物大都为风媒花,随着被子植物的进化,虫媒花占的比率愈来愈大,由于虫媒花利用昆虫的吸蜜习性与飞翔能力,正确地把花粉送到同种另一朵花的雌蕊上受精、结实,因此,第三纪是植物、昆虫建立起密切关系的时代。现今温带地区见到的煤矿,就是由七千万至八千万年前的第三纪初期繁荣的植物所形成的,其中不难发现樟树、杨梅等暖、亚热带植物的化石。由此可知,当时的气候很温暖,使亚热带植物也能在高纬度地区繁荣,甚至形成大森林。不过此后温度又逐渐下降,虽然在大约四千万年前,温度曾回升一段时期,但后来再度下降,进入第四纪的冰河时代。

二、植物与昆虫的初次交手

植物(尤其被子植物)的繁荣与昆虫有密切关系,昆虫也在植物的受益下繁荣。现今的多种花粉传播昆虫(授粉昆虫)中.最早出现的是甲虫类,甲虫早在二亿八千万年前的二叠纪就已出现,并在侏罗纪繁荣,但靠虫授粉的被子植物却是在一亿年后的白垩纪才出现,那么,被子植物出现前,甲虫类如何生活呢? 先从与金龟子有亲缘关系的黑艳虫、锹形虫谈起吧!它们的幼虫以朽木为食,较接近祖先型甲虫的长扁虫也以朽木为食。后来为了提高消化效率,才开始取食腐殖质,之后,部分甲虫又把食谱转移到腐殖质上的菌类,发展出特有的生活方式,因此现今在菌蕈(菌蕈jun xun指大型真菌)上仍能看到包括甲虫在内的多种昆虫。

虽然真菌的营养价值尚佳,但腐殖质的营养成分却不多,因此多数昆虫又把生活场所移到营养价值较高的其他动物的排泄物、尸体上,或直接捕食其他小动物。其中,转移食性最大宗者,是以活体植物为食物的植食者,在侏罗纪末期,随着大气中氧气浓度的上升,多种昆虫发展出机动性的翅膀,提高了飞翔功能,而此时也刚好是被子植物的出现期。

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最大的差异,就在心皮与胚珠的位置。裸子植物胚珠裸露在外界,故有裸子植物之名;但被子植物的胚珠被心皮包住,受到保护而不外露,雌蕊由此伸出外界,藉由授粉动物的活动,附在雌蕊顶端的柱头上的花粉,从雌蕊的柱头伸出的花粉管,到达胚珠,如此完成被子植物的受精。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另一大差异是,前者为风媒花,后者则是虫媒花。风媒花利用方向不定的风授粉,必须生产大量的微小花粉,才得以随风飘扬,因此森林中多种植物的花粉经常混在一起,再着落于各种植物的柱头上,导致裸子植物的受精率总是偏低。

再看被子植物,给予授粉昆虫适当的报酬,强化它的授粉动机,再加上被子植物的花朵依种类不同,发展出特有的形状、色彩、香味等,让授粉动物能辨别其特征,正确地将花粉送到同种的不同花朵上,受精率自然提高许多。也因此,被子植物的进化和昆虫的飞翔活动,始终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得助于授粉昆虫的积极活动,被子植物出现后很快便形成森林,植物种类也增加到裸子植物时代的三倍,而且随着被子植物的进化及繁荣,昆虫世界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另类多群的昆虫,其中之一便是膜翅目,也就是蜂类。就像叶蜂,原始型的蜂类是以植物的茎、叶为食物的植食者;但到了白垩纪初期,出现了捕食其他昆虫的狩猎蜂;至白垩纪中期,又出现了花蜂。花蜂取食花粉与花蜜,完全依赖被子植物维生,在八千万年前的化石中,竟发现无针花蜂的工蜂,由此可知,在八千万年前的白垩纪,花蜂类即已进化到经营社会性生活的阶段了。不仅膜翅目如此,另一种代表性授粉昆虫—蝴蝶,也是因为被子植物的出现而进化形成的昆虫。

自从生命体出现以来的三十多亿年的岁月中,因各种因素从地球上消失的动、植物为数不少。但整体而言,现在仍是生物最为多样性的年代,其原因就在于被子植物与昆虫的出现与繁荣。

一、永远的昆虫克星鸟类

四亿年前出现在陆地的昆虫祖先,先以朽木、腐殖质为食物而生活,之后又把食物范围扩展到植物活体,甚至出现捕杀活体动物的肉食者。由于当时缺乏强力的竞争者,也没有把昆虫当食物的食虫者,昆虫的祖先们凭借丰盛的生活资源,发挥繁殖力,数量多到随处可见。然而,食虫性动物出现后,昆虫的生活就开始大大受到威胁。

例如,水中有不少淡水鱼以昆虫为食物,陆上的青蛙、蜥蜴也是有名的食虫性动物,而哺乳类动物中也有食虫目(Insectivora)动物,灵长目动物的祖先就是由食虫目进化来的,哺乳类动物中,除了我们熟知的食虫目、蝙蝠等捕食昆虫外,在古代人类的排泄物化石(coprolite)中,也发现不少昆虫的遗体,显示当时的人也把昆虫当做主食之一。

不过,昆虫最大的敌人还是比昆虫晚一亿多年出现、但与昆虫同样拥有翅膀能飞翔的鸟类。早在“人虫大战”开战之前,就有轰轰烈烈的“鸟虫大战”了,而且战事延续至今,未曾停歇。据古生物学研究,具备明显鸟类特征的最早化石,被发现在约1.6亿年前的侏罗纪。当时还未出现被子植物,巨型森林中的恐龙过着爬行生活,虽然某些小型恐龙及孵化不久的幼龙可能以捕食昆虫维生,但对于已具备翅膀的昆虫而言,爬行且行动迟钝的恐龙并不构成很大的威胁。

虽然翼龙也有翅膀,但翅膀没有羽毛,只是被盖薄膜,身体构造反倒类似现今的蝙蝠。在恐龙中,最先具有鸟类特征的是始祖鸟(Archaeopteryx) ,生活在距今约1.55亿到1.5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它有乌鸦大小的身体、具备多枚锐齿、羽毛翅膀和长尾巴,从翅膀构造推测,它的飞翔能力还不够高明,可说是鸟类的元祖。

始祖鸟的食物,现今仍不详,但从它的小型锐齿来看,很像食虫性蜥蜴、蛇类的构造,食物可能也包含了昆虫。此后陆续出现的鸟类中,有一群以昆虫为主食;然而,鸟类食性产生更大的变化是在约六千五百万年前的三叠纪,随着被子植物的出现,演化出许多新类群的昆

虫,而多种昆虫(食物)的增加,也诱发了多种鸟类的产生。鸟类中,种类最多的燕雀类,便是在这昆虫的多样化与繁荣的刺激下出现的。

二、尔虞我诈的虫鸟大斗法

现今已知的鸟类共约一万种,与昆虫相比,虽不到它的1%,但鸟类出现后,不仅和昆虫同在陆地、淡水水域扩大活动范围,更进出昆虫未能征服的海域。鸟类的出现,严重威胁着昆虫,因此,昆虫的许多抵御战术都是针对鸟类而发展出来的。

燕雀类是昆虫最大的克星,例如在美国常见的一种白头翁近缘种(common grackle),平常取食植物的果实、种子及小型动物,属于杂食性鸟类,其中动物占总食物的30%,以昆虫为主。它和麻雀一样,到了育雏期,会以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动物为主食,来养育小鸟。据一次就130只白头翁雏鸟的解剖结果显示,在整个胃内容物中,绿草、果实、种子等植物质只占6.4%,砂粒占4.3%,以昆虫为最大宗的节肢动物占了89.3%。

鸟类为了更有效地捕食昆虫,发展出各种狩猎技术;昆虫为了自卫,也使出各种保命手段,最常见的就是保护色和伪装的战术。由于鸟类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取食最多的昆虫,会放弃不易找到的猎物,昆虫因此得以好好利用生活的环境背景,求得甚佳的逃避效果。

昆虫的欺敌战术并非全然消极逃避,有时它们也会运用恐吓手段,吓退敌害。由于虫食性鸟类体形多半较小,它们也得面临鹫(jiu)、猫头鹰等体形较大天敌的威胁,因此有些昆虫遇到小鸟攻击时,会忽然展开翅膀,展露像猫头鹰眼睛的斑纹,利用小鸟突遇猫头鹰的恐惧心理,来吓退小鸟。

瓢虫、桦斑蝶体内则含有异味或有毒物质,令鸟类拒食,为了表明自己并非合适的猎物,它们还会特别以明显的体色,即警戒色来警告对方。更特别的是,有些昆虫虽然本身并不含忌避物质,却能借用其他种昆虫的警戒色,拟态为不适食用的昆虫。

一、从灵长目走出自己的路

新一代的主角—人类,到底何时出现在地球上?人类在动物分类学上属于哺乳类灵长目中的一种,哺乳类大约是在2亿年前的三叠纪末期,从某些爬虫类中分化出来的;获得恒温性,得以改善身体条件以适应生存环境。哺乳类动物的祖先在其发育之初的胎儿期,透过母体胎盘取得呼吸用氧气、营养物质,并排出代谢物质,对母体而言,形成了寄生性动物的特殊发育形式。

虽然当时是恐龙的繁荣期,但恐龙并不具攀树能力。为了躲避天敌,部分原始型哺乳类动物,在7千万至6千万年前的第三纪初期,把生活场所移到树上,开始树栖性生活,并以树果、幼茎嫩叶为主要食物。

由于当时已有多种直翅目、甲虫、蝇等出现,这些树上活动的昆虫便成为这类祖先型哺乳类的主要蛋白源,让它们得以在没有天敌、却有着丰盛食物的环境下,安稳地生活。

由于必须上下树干、捉紧树枝、支持身体或捕捉食物,为了行动方便,原有的钩状指甲,逐渐变成如我们手指上的扁平型指甲;为了跳跃于树间,必须正确测定树枝间的距离,因此宁愿牺牲广大的视界,靠拢左右两眼,使视觉适应树栖活动。这就分化出灵长目祖先。获得树上生活的安全后,部分夜行性的灵长目祖先,将活动时段移到白天,这就是真猿类的起源。在无天敌又少竞争者的双重条件下,树上生活的灵长目得以迅速繁衍,也因此引起了同种之间生活资源的竞争。为了在竞争中求胜、存活,它们开始经营共同生活,现今多种灵长目的社会生活及社会秩序,便是由此开始,而这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原型。

到了第三纪中期的始新世(约5千万年前),已出现阔鼻猿类,再过约一千五百万年的渐新世初期,在较进化的狭鼻猿中出现了祖先型的类人猿—森林古猿(Dryopithecus spp.)

到了中新世(约2200万年前),出现类人猿与人类的共同祖先;在类人猿中,体形较小的长臂猿,至今仍过着树栖生活,而其他身体向大型化演变的类人猿,已不太适合树上的生活,改用两脚步行,再度下到地面,开始地上的生活。

南方古猿(300~400万年前的上新世)是可以完全直立行动的猿人,虽然大脑平均容积只有现代人的三分之一(450毫升),但似乎已能制作并使用多种石器与骨器,用以狩猎草原上的动物。不过对于身高只有120厘米的矮小猿人来说,要狩猎行动敏捷或大型的猎物并非易事,它们多半利用猎物休息或到河边喝水、疏于警戒时才攻击,可见它们已具备熟悉动物生活习性的能力。

此外,在这些矮小猿人的化石处,同时也发现带有伤痕的狒狒头骨,从产生外伤的方向分析,95%是由这些猿人的右手所致,只有5%是被左手打伤,从这里可以看出它们左、右手使用的比例,这与现代人使用左、右手的比例完全符合。这些矮小猿人生活在自中新世后期至90万年前的洪积世前期,最后受到直立原人(直立人,Homo erectus)(第四纪更新世早期,距今约180 ~30万年前)的压迫,也走上了灭绝之路。

我们较熟悉的北京原人、爪哇原人都是直立原人,严格地说,这时期才是人类现身地球的伊始。由于直立原人已能使用火,具备烧烤肉的技术,因此得以高效率地消化.取得肉中的脂肪、蛋白质;此外,烤烧过程中杀死寄生虫、病原菌,也大幅改善生活质量并降低死亡率。

更值得一提的是,火的使用,辅助他们从原来的热带、亚热带地域,转向北方扩大生活范围,也使他们不再完全依赖岩窟、洞穴为住所;此时原人的身高已达150厘米,更利于狩猎。此外,火带来的另一优点是,可用来驱赶长毛象等大型动物,进行围猎。

北京原人生活的时期,应在第四纪的贡兹(Günz)冰河期(100万年前)与民德(Mindel)冰河期(40万年前)之间,此时亚洲大陆盛产水牛、野猪、獾(huan)等热带系动物,加上老虎、棕熊等北方系动物,猎物应该充足。但直立原人后来为何消失,至今仍不详。当民德冰河期结束时,出现了尼安德特人(Homo sapiens neanderthalensis,更新世晚期,30万~10万年前)与其后的克罗马侬人(Homo sapiens sapiens,更新世晚期,距今约4万~3万年前直至现代)。

在长达30多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人们过着狩猎、渔捞、采集野生植物的生活,也制作多种“打制石器”。另依各地域不同的生活条件,出现各地特有的文化。到了距今10万年前的第四冰河期,沃姆(würm)冰河期终止,进入旧石器时代后期,此时现代人(克罗马侬人Homo sapiens)已然取代尼安德特人的地位,骨角器、标枪、纤维等利具陆续被开发出来,也出现深具艺术价值的洞窟壁画;距今1万年前,也出现了根栽式的原始农业(利用半野生果树、薯芋、香蕉、面包树等)。

与昆虫的进化过程和繁荣情况相比较,严格说来,现代人的出现顶多才有5、6万年,由此可见,昆虫本是先住民,人类不过是后来闯进昆虫世界的众多种“动物”之一。

若以时钟做比喻,将现在归零为今天凌晨零时,那么往回推至约四天前,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生命体;原始型昆虫出现的4亿年前,当是昨天中午12点钟;昨天下午2点钟,蟑螂的祖先出现;到了深夜的11点59分58秒时(5、6万年前)现代人才出现。因此,所谓“人虫大战”,还只是最后两秒钟才爆发的事,不过就在这短短的两秒钟内,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地球的生态环境,却有着惊人的改变!

二、与昆虫的第一次温柔接触

在人类出现以前,这些昆虫是依赖其他动物而生活的。例如现今鸟类或其他哺乳类动物的窝巢中,也能发现多种昆虫。由于寄主动物多有夜出日归或日出夜归的习性,昆虫蛰伏于此,一天中有一半的时间可以接触寄主动物,取得营养。此外,寄主动物多在荫蔽处筑巢,对昆虫来说,这是环境变化较少的稳定处所,加上巢窝中常有脱落羽毛、皮屑等,也是可以利用的食物,当寄主动物养育雏鸟、幼兽,它们柔软的皮肤,更成为某些昆虫吸血啮食的对象。再谈动物的筑巢场所。动物为了遮风避雨,往往利用天然洞穴造巢,于是洞穴也成了这类昆虫的栖息地。大型哺乳动物居住的洞穴,也同样适于原始人类栖居,当原始人进驻这些动物洞穴时,原住的昆虫便将生活场所从原来的哺乳动物身上转移到人体,这是不难想象的。此外,当人们解体猎物时,昆虫也有可能从猎物尸体转移到人体。以毛皮做衣服时,昆虫也会经由动物毛皮来到人的身上。中国的楼兰曾出土一具2千年前的少女木乃伊,在她头发上可见多只头虱的干尸及卵,足以说明人与昆虫的接触在更早以前就发生了。

再来看看我们的畜牧行为,如何影响昆虫的生活。人类到底从何时开始饲养家畜家禽,如今甚难厘清,不过仍可从两种途径想象,其中之一为,住进洞穴的原始人,在此发现野狼的幼崽,或者在狩猎中途捡到幼崽,因为看来既可怜又可爱,便把它当做宠物饲养,从此开始与狗建立了共同生活的关系。

另一起源为,当时盛产于草原的牛类,是良好的狩猎对象,但对身高不足150厘米的原始人而言,大型、凶猛的成牛不易猎得,便改以狩猎幼牛,活捉幼牛后便带回住居地,此时依依不舍的母牛也跟来,于是原始人便把母牛圈起来和幼牛一起饲养。这些行为可能零零星星且随时发生,因此很难确定人们开始饲养动物的时期。不过,可以确定的是,马、牛、羊、猪、鸡等这些现在主要的家畜、家禽类,大约在公元2000年前便已完全驯化而为人所用。

前面提过,6000年前北非出现以谷类、豆为主的农耕文化,扩展到中东、地中海东岸后,开始出现麦类的栽培,当时使用的农具以锄头为主;并且似乎已进步到饲养羊、山羊的半牧半农方式,但此时还是只让羊、山羊取食杂草,利用其排泄物为肥料,取其肉食用的阶段。不久,饲养的家畜中又增加了牛,农耕方式至此才有了显著的改进。因为牛的力气比人大好几倍,不但可以深耕,还能大幅扩张耕作面积,在农用器材、农产品的运输上更是发挥了功效。深耕栽培方式的形成和广大农田的出现,提供了栖息于此地的野生昆虫更佳的生活环境,当然也加剧了它们对农作物的为害。不过,站在人类的立场,牛的家畜化,对人类的营养、农业的发展,都有极大的帮助,甚至促进了后来职业的分化与都市的形成。公元前2000年,在中东、埃及等地,已饲养大量的肉用鸽子,当时的巴比伦甚至有“鸽都”之称;而公元前500年的中国商代,已使用信鸽作为皇帝与地方官员通信用。

三、农耕生活引爆人虫大战

人类发展初期,粮食的确保是最重要的事。谷类、芋头、甘薯等栽培植物的出现,让农耕正式起步,粮食取得顺利,生活上有了点保障,进而带动了文明的进步。当人类仍靠狩猎、采集维生时,为获得一个人的食物,约需20平方公里的土地,但自栽培农作物后,相同面积却可供给6000人的温饱;有人由此分析,在公元前6000年时,地球上人口约只有500万人。前面提过,1万年前已有最原始的根栽式农耕,人类大约在此时发明陶器,以陶器煮熟食物,不但在料理技术上有划时代的进步,可食用的植物种类也大幅增加,因为煮沸后,不但能软化植物体成为更可食的物质,还可把植物体内的有毒物质分解为无毒,将本来含有毒性而不适食用的多种豆类、树薯,也变成了食用植物。根栽式农耕开始后,经过两三千年,逐渐进入耕田的栽培方式及农牧混合时代。

至公元前3000年,开始使用金、银、铜等金属,古埃及已出现象形文字;再经约1000年,冶金技术发达,正式进入铜器时代。而中国甲骨文的出现,还要再过一段时间,大约是公元前1300年至1000年的铁器时代,其后经过都市文明时代,人类的生活方式更趋文明。

回到农业话题,因农耕技术而提高生产力的古代人,不仅省下许多时间,也促使劳动走向分业化,并带来科学、工艺、技术上的发展;例如古埃及的金字塔之所以具有高度建筑技术,就是因为不少人不必再从事粮食生产,能利用多出来的时间,创造出高超的建筑技术;而且为了供给数以万计的建筑工人及搬运建材工人食物,也发展出配合大量食物需求的生产及运输体系。

那么,较有规模的农业制度是何时开始的呢?最早的农耕应是利用半野生果树、薯芋、香蕉、面包树等的根栽式农耕,这种农耕最早的发现地在东南亚的多雨热带区,后来也出现于非洲、中南美的热带森林地域,并扩大到森林边缘地域。这种根栽式农耕进行于15000~7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后期至中石器时代。此时人类已发明斧头,用来砍树,不仅可以砍下树木作为农耕、建筑的材料,也逐步在森林里开辟耕地,本来无法进入的森林,也得以长驱而人。今日欧洲的某些海边沙滩、河口、湖畔等处仍留有该时期人们生活过的遗迹,从遗迹的出土物来看,当时的农耕,以富淀粉的产品为主。

然而,根栽式农耕只适用于多雨热带地区,因此,6千年前北非等少雨地域便出现栽植黍(shu)、粟(su)、豆类的另一种农耕方式。这种栽植技术后来东传到印度半岛的印度河流域,开启了稻作文化,此后在较为干燥的中东则发展出野生麦的栽植,孕育出巴比伦文化。由此可知,同一种栽植方式在不同地域,依其地理条件,开发出不同的栽培植物,并发展出不同文化。

多种栽培作物都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因此加速了人类生活的改进。从野生种的栽植开始,人们便不断筛选适合利用的种群,由于人们的考虑多在发育迅速、栽植容易、多产量、美味而富营养价值的种群,一旦具有如此特性的品种出现,便展开大面积栽植;这不仅对人们生活有很大的改善,对于以该种植物为食的昆虫,也是一大福音;因此,逐渐适应大面积

栽植单一作物条件的某些昆虫,利用丰盛的食物资源和更为广大的活动空间,发挥原有的繁殖力,日日增殖,并取食大量的农作物,终于变成了人类大敌—农业害虫。

四、理不清的恩怨情仇

人类祖先在生活中已有不少与昆虫接触的机会,尤其自从人类发明斧头,来砍树,利用木材建造房屋后,让原先在森林里取食树干的昆虫的生活,有了革命性的改变。尔后,人们随着生活形式(尤其房舍)的诸多变化,所接触的昆虫种类也就愈趋多样化。

植物是许多昆虫的基本食物,植物为了支持自己,内含大量的纤维质或木质素。对昆虫来说,若能以此为食,就能轻松获得丰盛的食物。只是除了少数种类外,绝大部分的昆虫都无法直接利用纤维质、木质素。幸好自然界仍有不少能够分解、利用它为营养的微生物。昆虫在消化管中让这些微生物共生,藉由它们的帮助,将纤维质、木质素分解为可以消化、吸收的营养物。

以这种方式解决消化问题的昆虫,包括白蚁、天牛、吉丁虫、小蠹(du)虫等,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木材害虫。其实不只昆虫,牛、马,甚至兔子等草食性哺乳类动物也是如此,例如在牛的容积达200升的第一胃(瘤胃)中,就有两万亿只以上的微生物,也就是说,每一立方厘米就有一百万只以上的共生微生物,在替牛分解纤维质。

光靠共生微生物的帮忙,还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为了让孵化的幼虫能蛀食木质部而长大,雌虫会把卵产在可当食物的树干上,但刚孵化的幼虫大颚仍软弱,不易自力咬破树皮侵人树干内部;若雌虫把卵产在树皮上,卵内水分容易蒸发,使卵干涸而死,此外还易受到天敌的攻击。因此,雌虫会先以口器咬伤树皮,做个产卵用裂痕,或者把产卵管直接插入木质部产卵。

处于生命力旺盛时期的树木,为了抗拒外物—昆虫卵的侵入,会分泌树脂或其他化学物质,将虫卵封埋致死,或以抗虫物质使孵化幼虫无法顺利发育。为了避免后代遭受如此厄运,雌虫通常会选择老朽或衰弱木为产卵对象。因此,当树木遭受台风或干旱等灾害、树势衰退时,常易引起小蠹虫类的大量繁殖;又如松斑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会与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协同作战,先将松树的松脂分泌力降低,然后产卵。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树木害虫对森林的更新也有不少帮助。因为昆虫的产卵行为加速植物的老朽与衰弱木的淘汰分解,使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更趋通畅;树木的枯死,使后一代的幼树得到更大的发育空间。可以这么说:有了树木害虫,才能延续翠绿的森林。

然而,自从人类伐树为材,作为房屋或家具之用,情形就改变不少;本来不适于昆虫产卵、发育旺盛的树木,被砍伐成无法分泌树脂以抗虫的死木,反倒成了适合昆虫产卵的对象。例如堆积木材的集材场,常是多种且多只天牛的良好采集场所。人类对木材的利用,引来原本在森林里以老木、衰弱木为幼虫食物的一些昆虫,最终变成房屋、家具害虫。

总之,人虫之间的恩怨情仇、利益纠葛,其来有自;人虫大战的开打,已不是“孰是孰非”的问题,因为为生存而奋斗,是所有生物最基本的权利。

谈到昆虫的活动,最明显的还是飞翔,虽然鸟类、蝙蝠也会飞,不过它们只是将前肢改造为翅膀,昆虫却是保持原有的6只脚,延伸胸部背板,发展出真正的翅膀,世上真正具有翅膀的可说只有昆虫。由翅膀来扩大生活空间,昆虫才得以建立现在稳固的繁荣地位。

昆虫这种小型动物,如何能做到高频率的搏翅运动,个中的奥秘值得探索。原因之一是飞翔用肌肉的特性,能够把飞翔代谢物迅速分解。

另一个原因在于昆虫的外骨骼,如果昆虫的身体也如鸟类、蝙蝠以内骨骼构成,并利用关节部的滑动来搏翅,那么随着身体的小型化,所导致的摩擦系数也会跟着增大,体形娇小的昆虫根本不可能做到高频率的搏翅。反观昆虫的飞翔,是以肌肉直接连接于外骨骼骨片的内侧,以杠杆原理伸缩,不会受摩擦系数的影响。

撒布杀虫剂的确是极有效的防虫方法,只要遵照注意事项使用,便可得到预期效果。但也造成一些负面伤害,在此只先提出两个现象。

一、因为作物种类、生长期、施药方法等有很大的差异,所施用的杀虫剂真正落在虫体或留在农作物上而能产生杀虫作用的,顶多只占十分之一,大部分的杀虫剂其实都飘散到空中,或流失于土壤、水域,进而成为环境污染的祸首。

二、当收获期接近时,施用的杀虫剂常留在农作物上,以致影响生产者、消费者的健康。杀虫剂的施用固然简便且效果良好,但对人体、环境的负面影响令人担忧。相较之下,诱杀剂的利用(虽然也含一些杀虫剂),能将上述伤害减到最低。

取食、交尾、产卵是昆虫存活、繁衍的基本生活行为。利用昆虫的生活习性,在它们的食物或寻偶、产卵的讯息物质中加些杀虫剂,或将它引入诱虫器,这就是诱杀法的基本方式。由于虫害的发生期也是农作物的生长期,如何开发比它本来食物(农作物)更具吸引力的食物诱引剂,是极具挑战的问题施用场所的选择也需慎重考虑。

多数昆虫的雌虫,为了寻偶交尾,会分泌一种性引诱物质——性费洛蒙(Pheromone,一种由动物体分泌出来且具有挥发性的化学物质,它可使同种动物在不同个体之间,透过嗅觉的作用而传递讯息,产生行为或生理上的变化。简单来说,费洛蒙是种交换讯息的化学物质,不同于体内荷尔蒙多是由血液来传送至作用细胞或组织,费洛蒙则是由释放至个体以外,在限定范围内影响其他生物体),来引诱雄虫,由于性费洛蒙对雄虫的引诱力相当强,有些甚至可引诱到数十米外的雄虫,因此利用人工合成的性费洛蒙诱杀雄虫,让雌虫失去交尾机会的所谓“灭雄法”的构想便出现了。

有些人天气一变立刻感冒,也有人好几年都没着凉过,有人吃了一点怪食物就拉肚子,有人确无所谓;我们的体质因人而异,这种情形在同一种农作物上也同样存在。注意到这种现象的古人,就选择不容易遭受病、虫害的品种来抗病、虫,尤其在化学合成杀虫剂出现之前,选择具有抗虫、抗病性资源进行育种,是农业专家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有一些打胜仗的漂亮例子。例如许多害虫学书中都介绍的“葡萄根瘤蚜的抗虫性品种的利用”。

原产北美的葡萄根瘤蚜(Viteus vitifolii),寄生于葡萄的叶片或根部,在此形成虫瘿,并在虫瘿中吸食葡萄树的养分,被害树因而急速衰弱,甚至枯死,尤其根部被害时情形特别严重。虽然至今原因仍不详,但北美产的野生葡萄似乎对葡萄根瘤蚜具有免疫性。1860年左右,葡萄根瘤蚜随北美葡萄苗木进入法国,在各地急速蔓延,毁灭了全法国三分之一的葡萄园;后来园艺专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北美野生葡萄对根瘤蚜具有高度的抗虫性,便从北美引进,以它为砧木,在上面接穗适合酿造葡萄酒的欧洲葡萄品种。由于葡萄是多年生植物,一次的接穗可使来年始终保持同样的抗虫性,因此挽救了欧洲的葡萄酒产业。

甘蔗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的重要农作物。在从前,抗虫性是从事甘蔗品种的改良育种时,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由于成熟的甘蔗茎高达3米以上,人们无法进入茎叶茂密的甘蔗田去施药,甘蔗只能靠自己的抗虫性来保护自己。虽然用这种方法能得到相当好的防治效果,但抗虫性品种的育种及应用,并不是每次都能顺利进行。

在来米:台湾在日据时代以前,稻米只有籼稻品种(从大陆引进的印度型及从南洋引进的爪哇型两种)。日本占领台湾以后,称台湾产的稻米(籼米)为“在来米”,即“本地米”的意思,又由于当时的“在来米”全都是“籼米”,就有了“在来米(本地米)”=“籼米”之说,今天台湾产的稻米不在只是籼稻品种了,也有了自行选育的粳稻品种,这些粳稻品种均属“在来米(本地米)”范畴。所以所谓的“在来米”已经不能再是“籼米”的代名词。

水稻品种IR8。在选育的过程中,他们从世界各地搜集了三万多个的水稻品种,经过多次筛选,最后由台湾的在来米“低脚乌尖”,和原产于印度尼西亚的另一种在来米,多次杂交选育种而成。IR8属于矮秆、早熟型品种,生育期三个月,在高肥下,生长良好,不易倒伏,氮肥的利用率高,对当时最重要的水稻害虫台湾黑尾浮尘子(Nephotettix virescens)等有高度

的抗性,在相同施肥量下,可得其他品种两倍的产量,凡是具灌溉条件的地区,都可望有一年三熟。因此,专家对以IR8的栽植解决亚洲南部的粮食问题,均寄予厚望。

抗虫性品种利用上的另一个限制,是营养成分及味道。由于人类与昆虫的营养需求大致相同,欠缺营养成分的农作物,既然无法让昆虫正常发育,对我们而言营养价值自然也差;而且昆虫不太愿意取食的劣味食物,我们多半也会感觉味道差

过去的主要工作是引进天敌防治入侵害虫,但在农药神话的崩溃过程中,逐渐知道本地产天敌对本地产害虫的大爆发有控制的效果,从此展开培育本地产天敌的措施。此外,依据过去主流的说法,多种寄生性天敌并用,容易引起天敌的种间竞争,反倒降低对害虫的寄生效果,最好避免多种天敌同时利用。

然而,在天敌的利用上,面临的最大且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以化学杀虫剂施用为主的防治体系中,如何结合天敌的利用。虽然农药的确有它的缺失,但以目前的农业生产体系而言,不使用农药几乎是不可能;而杀虫剂本来就是以杀虫为目的,对天敌当然也有杀伤力,且其杀伤力往往是对植食性害虫的几十倍。为了解决此一矛盾,首先必须着手的是,不再施用同时杀死害虫、天敌的广效性杀虫剂,而改用只对防治对象有效的选择性杀虫剂。再者,在害虫低密度发生而不致引起实际为害时,避免使用杀虫剂,尽量以本地产天敌的力量,维持生态平衡;只有当害虫猖獗而天敌已无法控制时,才以紧急应变的方式施用杀虫剂。这种减少施药次数以保护天敌的措施,是一种很理想的防虫方法,也是今天害虫管理的主要部分。但在实施前,必须先详细了解害虫、天敌的生态,以及依气候、栽培制度而改变的害虫及天敌的族群动态模式等等,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由于昆虫具有翅膀或三对发达的脚,它们的分散、移动能力相当强,因此无论采用哪一种防治方法,在愈大的范围内同时进行,防治效果愈佳。在一小块的农田,不管如何彻底地捉虫、施药,往往马上就会有另一批害虫从邻近的农田入侵;正如家中的蟑螂、苍蝇,不管如何消灭它们、清理居家环境,窗门一打开,它们又会溜进来。面对这样防不胜防的情况,唯有以一个地区为防治单位,进行共同防治,才能收一举之效,必要时得利用法律的约束力,进行大规模的防治。这样藉用法律进行害虫防治,叫做法规防治。法规防治的起源甚早,古书中所述的“(治虫)不力者,即罚”等,即是法规防治的一种。其实利用法律与害虫打仗,不只是古代遗风,在交通发达、运输便利的现代,更成为我们的害虫防治手段。

为了阻止外来害虫的入侵,很多国家和地区设立植物检疫制度,并立法禁止进口一些害虫容易混入的农产品,或者规定一旦在准许进口的货物上发现害虫,立刻采取烧毁、消毒,甚至退回输出地等必要措施。由于这种措施常造成输出商或进口商的惨重损失,为了避免损失,在出口前进行严密的检查或杀虫处理等,成为植物检疫工作的重要项目之一。

起初杀虫剂对害虫的防治非常有效,但后来杀虫效果逐渐降低,甚至出现浸在杀虫剂溶液中也能安然无恙的虫子。这种原本容易致死,但之后愈来愈不受杀虫剂毒性影响,仍能存活的新一代昆虫,称为抗药性昆虫或昆虫的抗药性品系。

昆虫的抗毒性,原本是植食性昆虫为了对抗寄主植物的有毒物质而发展出来的,杀虫剂的施用又让它们的抗毒性更为强化而且表面化。那么,既然害虫可以发展出抗药性,在实验室中是否也可筛选出具有高度抗药性的天敌,这样即使在施用农药的环境中也能攻击害虫。这构想虽然不错,但实际上却很难做到,因为害虫的天敌都属于肉食性,它们的食物—动物,少有含有毒物质的,造成它们天生抗毒能力不足,因此若以杀虫剂处理,还是很难筛选出足以抵抗抗药性品系的天敌。

客观的讲,抗药性品系的出现虽然打破了人类的杀虫美梦,但却也提醒人类滥用杀虫剂的后果,刺激我们去思考环境伦理的议题,并促使我们在人虫大战的战略战术上改弦易辙。

随着抗药性的出现,害虫东山再起的态势时有所闻,有些施药后的只数反比施药前增加,有些本来为害轻微,如今却变成重要的害虫。害虫再崛起的机制不但比抗药性复杂,对我们来说也是更棘手的问题。为何会发生这种现象?原因大致如下

一、天敌的减少;二、农药施用后为害虫提供更佳的生活条件;三、竞争种的消失。

以第一个原因来说,无论是寄生性或捕食性天敌,天生对杀虫剂都有高度的敏感性,尽管敏感度因天敌及杀虫剂的种类而各有差异,但药量只需用于害虫的1/10甚至l%,就足以杀死天敌。也就是说,天敌存在时,原本可以控制害虫的族群量,施一次药固然能使害虫的数目减少,但天敌的损伤却更为严重,以致无法再有效地控制害虫。

至于第二个原因,还可从两方面来看。

一为农药不但能杀死害虫,也能刺激存活者增加产卵数。根据一个试验结果,当一种有机磷杀虫剂以平常使用的1/50浓度处理时,可提高十字花科蔬菜的头号大害虫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的产卵量近两倍,同时还可杀死小菜蛾的主要捕食性天敌六点狼蛛(Lycosa pseudoannulata),而且死亡率高达50%~60%。因此,不难想象,若有不法农药商为了图利,销售有效成分不达规定浓度的“劣药”,造成的后果会多么严重。

另一个更明显的例子是昆虫生长调节剂的使用。生长调节剂的作用机制在于扰乱昆虫体内荷尔蒙的正常运作,例如使昆虫无法正常蜕皮、化蛹、羽化等。由于昆虫的荷尔蒙系统与高等动物相差很多,昆虫生长调节剂对高等动物的影响较小,

农药的施用,也可能反倒提供了害虫良好的生活场所,较为明显的是粉剂的撒布。所谓粉剂,是在滑石粉等增量剂中混合一定量的杀虫成分,由于使用时不必用水稀释,施用方法较为简单,是常用的施药方法之一。但当粉剂中的杀虫有效成分失去后,滑石粉的粉状物仍留在植物体上,刚好为平常在叶片上活动的小型昆虫,提供了可以挂脚的良好平面,因而诱发介壳虫、螨类的猖獗。都市街道旁的树,叶片常被盖尘埃,容易引发这些害虫、害螨的繁殖,也是同样的道理。

第三个原因,是竞争种的消失。虽然各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生态地位,彼此尽量避免相互摩擦,各自在有限的生活空间活动;但另一方面,在生活习性较为类似的昆虫间,为了争夺更多的生活资源,也经常出现种间竞争的现象。例如曾是水稻大害虫的二化螟和三化螟,幼虫都蛀入于稻茎中发育,为害的方式可说很接近。

昆虫世界与人类社会复习与考试

昆虫世界与人类社会》 题 /10 分 4.简答题 4 题/20 分 5 .问答题 2 题/30 .必须掌握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概念方面 头、 胸、 腹 、足、 翅 头部:取食中心 - 口器 感觉中心 - 触角、复眼和单眼 胸部:运动中心 -- 3 对足 2 对翅 呼吸器官:气管 功能与特点:胚后发育、变态 在形态、生理、生态、生物学及地理分布方面相同,并在自然条件下能自由交 配,产 生具有繁殖力后 代的一群个体,称为物种。 物种的特征: (1)进化的单位; 2)占有一定的分布区; 3)以种群形式存在的繁殖群体; 4)物种间生殖隔离。 由属名及种名 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组成,属名在前,第一个字母大写, 种名在 后, 第一个字母小写,种名后为命名人的姓,第一个字母大写,如粘虫: Mythimna separata (Walker ) 国家或国家地方政府利用法律手段禁止或限制危险性病虫杂草人为地从国外传 入本 昆虫世界与人类社会 ( 复习与考试 ) .考试题型 1.填空题 30 题/30 分 2. 选择题 10 题/10 分 3 .是非题 10

国,从本国传 到国外,或传入后限制在国内传播的一种措施。 是利用某些生物或生物的代谢产物来控制有害动植物种群或减轻其危害程 度的方法。有害生物包括植物病原微生物,害虫鼠害和农田杂草等。害虫生物防治的对象是害虫,是害虫防治的 方法之一。 害虫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是一个多学科的、偏重于生态学的,对害 虫种群的管理方法。它利用各种防治方法配合成为一个协调的害虫管理系统,在它的实施中,害虫综合治理乃是 多战术的战略,但是在这些战术中,要充分地利用自然防治因素,而只是在必要时,采用人工的防治害虫方法。 害虫综合治理的理论基础 : 1/ 不彻底消灭害虫,容忍一部分害虫的存在,维持物种和生态多样性,利于生态平衡; 2/ 不单纯采取某一种害虫防治方法; 3/ 从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全盘考虑; 4/ 操纵害虫生态系统来治理害虫。 指昆虫作为有害生物的天敌,包括寄生性和捕食性两大类。 指以捕食昆虫作为其食料或以昆虫作为其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物质。 对昆虫有害的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等)无脊椎动物(原虫、线虫、昆虫、蜘蛛等)脊椎 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 参考:课件第四讲—分类》 1/全变态-- 变态过程需经过一个不食不动的蛹期的变态类型称全变态。这是有 翅亚纲内生翅类各个目昆虫所具有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1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1 昆虫的特性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以蝴蝶为例 学号:20084071010 姓名:肖艳班级:08生教 昆虫是动物界中无脊椎动物的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动物,所有生物中种类及数量最多的一群,是世界上最繁盛的动物,已发现100多万种。其基本特点是体躯三段头、胸、腹,2对翅膀三对足;1对触角头上生,骨骼包在体外部;一生形态多变化,遍布全球旺家族。昆虫的构造有异于脊椎动物,它们的身体并没有内骨骼的支持,外裹一层由几丁质(英文 chitin)构成的壳。这层壳会分节以利于运动,犹如骑士的甲胄。昆虫在生态圈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虫媒花需要得到昆虫的帮助,才能传播花粉。而蜜蜂采集的蜂蜜,也是人们喜欢的食品之一。 全世界大约有15000余种蝴蝶,大部分分布在美洲,尤其在亚马逊河流域品种最多,在世界其他地区除了南北极寒冷地带以外,都有分布,在亚洲,台湾也以蝴蝶品种繁多著名。蝴蝶一般色彩鲜艳,翅膀和身体有各种花斑,头部有一对棒状或锤状触角。最大的蝴蝶展翅可达24厘米,最小的只有1.6厘米。蝴蝶与人类生活于同一地球上,它们与人类在物质与精神上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蝴蝶与人类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蝴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绝大多数蝴蝶的幼虫取食各种植物的叶子、花蕾、茎和果实。当某一种群数量达到一定程度而影响寄主植物的生长发育时,就算是害虫了。例如危害水稻的稻弄蝶、稻眉眼蝶,危害十字花科蔬菜(卷心菜)的菜粉蝶,危害柑橘的玉带凤蝶和柑橘凤蝶,危害樟树的樟凤蝶,危害铁刀木的迁粉蝶。但在一般情况下,蝶类幼虫由于个体小,分布稀,还不至于造成大害。

少数蝴蝶的幼虫是肉食性的,例如熙灰蝶的幼虫取食危害柚木和咖啡的介壳虫,竹蚜灰蝶嗜食竹蚜,它们属于益虫。 蝴蝶成虫后大多数是吸吮花蜜的,它们在采蜜过程中,对自然界植物起到了传花授粉,维持生态平衡,美化大自然的作用。如果地球上没有蝴蝶与蜜蜂,就会少很多艳丽的花朵,大地将黯然失色。 2蝴蝶的药用价值 据《本草纲目》记载金凤蝶幼虫取食茴香与胡萝卜等,其幼虫在药典中称为“茴香虫”,捕捉后以酒醉死,焙干研成粉,每次用二到三只,有理气、止痛、止呃等功能,可治胃病、小肠疝气。迁粉蝶带有核多角体病毒和无包涵体病毒,可供生物防治之用,这些可是蝴蝶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呢。 3蝴蝶文化 蝴蝶色彩斑斓,美丽动人,被誉为“会飞的花朵”,“大自然的舞姬”,它们在鲜花丛中飞舞,使大自然充满生机和诗情画意,引人浮想联翩,寄托情怀。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为之留下了无数篇诗歌、佳作,如李白的“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杨万里的“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等,“梁祝化蝶”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的佳作。 蝴蝶画,是用蝴蝶翅膀取代油墨创作的全新的蝶翅艺术,那栩栩如生,多姿多彩的蝴蝶艺术品,从远处看去真让人难以置信那些作品不是画出来的。蝴蝶还被广泛的运用于邮票设计中,而成为集邮的专题。色彩鲜艳的蝴蝶深受人民的喜爱。织物、刺绣、以及各式工艺品中,都能见到蝴蝶的身影。 蝴蝶文化已经成为了人们重要的精神食粮。 3蝴蝶给现代科技的启示 3.1蝴蝶翅上的鳞片

昆虫与人类 论文

昆 虫 资 源 的 价 值 与 利 用 院系: 班级: 学号: 姓名:

昆虫资源的价值与利用 摘要 本文通过研究历史文献与现代报道,结合现代自然与社会环境对昆虫与人类的关系做了初步的分析,最终得出昆虫分布广、历史悠久、数量大,与人类关系密切,既给人们带来很大麻烦,造成巨大损失,同时又给人类以帮助,带来巨大财富。人类需更好地认识、开发、利用与保护可再生的昆虫资源,为产生、生活服务。 关键词 昆虫资源有益性有害性论述 正文 一、工业用昆虫 昆虫每年为人类生产大量工业原料,如蚕丝、白蜡、五倍子、紫胶、洋红、蜂产品等。 我国是养蚕最早的国家,每年生产大量蚕丝,有家蚕、柞蚕、蓖麻蚕、天蚕;我国生丝出口约占国际生丝贸易额的90%,丝绸占40%。蚕丝用于丝绸工业、医用材料等方面。 白蜡是白蜡虫雄虫的分泌物,具有广泛的用途,可作布匹、纸张、器皿的磨光之用,可作科学模型、药丸的外壳等,金沙江下游云、贵、重庆接壤的高山地区是白蜡虫最适宜生产基地。五倍子是五倍子蚜虫在盐肤木上产生的虫瘿,含大量鞣酚,是制革,染料的重要原料。紫胶是紫胶虫的产物,可作油漆,唱片等用品,产于南方各省区。 洋红是胭脂虫中提取出的染料。蜜蜂分泌的蜂蜡可制化妆品、地蜡、复写纸、蜡笔,蜂蜜、蜂胶、蜂毒、蜂花粉和蜂王浆用于医药工业等。 二、药用昆虫 药用昆虫作为一类传统中药材资源,在我国已有2 000多年历史。据文献记载,我国已知可供药用的昆虫超过300种,常用的40多种,如蚕蛹、蜜蜂、五倍子虫、冬虫夏草、土鳖虫、桑螵蛸、蝉蜕、螳螂、芫青、蝼蛄、蚂蚁等。在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以昆虫为材料的中成药有26个品种,占全部275种中成药的9.46%。列入《中药志》的昆虫药有

浅谈昆虫与人类社会

浅谈昆虫与人类社会 会计一班刘明夫学号:201341906122 【摘要】 昆虫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类群,其作为一类特殊的生物群体,具有种类多,种群数量大,繁衍十分迅速等特点。同样生活在地球这个巨大的生态系统中,昆虫与人类社会存在诸多联系,人类从古代就对昆虫世界的种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加以研究。近代,随着科技等相关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对昆虫记昆虫的价值更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分析,昆虫学研究也由此衍生出其他分支。昆虫与人类社会究竟应该相处呢?诚然,在和谐理念下,昆虫与人类社会三、昆虫价值分析 昆虫是经过长期进化而演化而来的一类特殊的生物,昆虫的许多具有社会性特征,称之为社会昆虫;通过对昆虫生殖方式的研究,可以揭示生物生殖繁殖的 规律。昆虫的拟态、保护色等可为生物进化和演替等研究提供有益的材料;仿生学、医药科学、食用昆虫……昆虫具有很高的科学意义和经济社会价值,在产业化方面更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昆虫仿生学是研究如何模仿昆虫的结构和功能,来制造设备或物件以造福人类的一门科学。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昆虫发展出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具有特殊构造和功能的器官系统,它们有各自的生存技巧,有些技巧连人类都自叹不如。如:蝴蝶,有人把它称作“昆虫界的西施”,它利用翅膀花纹的色彩斑斓作为一种伪装。科学家通过了对蝴蝶的研究,为军事、航天、生活等带来了极大的裨益。 医药昆虫,随着对昆虫类中药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了药用昆虫的不少新作用、新用途。药用昆虫是指昆虫虫体或其产物可直接用来治疗疾病的昆虫,是中医中药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现代科学的进步,特别是昆虫学、生物化学、营养学、药剂学、生物技术等学科的发展,为人类向广度及深度开发昆虫资源提供了条件由于昆虫种类繁多,不少昆虫的药用价值尚未被发现,因此昆虫在开发新药源方面极具潜力,应努力发掘。根据昆虫的亲缘关系,从药用昆虫的近缘发掘新药源是一个重要的、可行的方法,如北虫草的开发利用及斑蝥素资源动物的成功寻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此外,还有食用昆虫,诸如:中华稻蝗、蛴螬、家蝇、黄粉虫…;工业原料昆虫——家蚕、五倍子蚜、白蜡蚧、紫胶蚧…;传粉昆虫——蜾蠃、蜜蜂、熊蜂、蝇、凤蝶、芫菁…;文化昆虫——观赏、发音、发光、争斗昆虫…等等。昆虫的科学、经济和社会价值等待着人类去发现、认识和创造,五彩缤纷的昆虫世界是一座神秘的知识和资源宝库! 四、促进昆虫与人类社会和谐发展 在传统观念中,昆虫令人讨厌,给人类带来疾病,与人类争夺赖以生存的粮食,破坏森林、破坏生态环境,在地球上扮演极不光彩的角色。甚至于说:人类一直在和昆虫作斗争,在消灭、控制、管理昆虫到可持续控制的控制。诚然,人类控制昆虫的理念在不断进步,但将昆虫视为有害生物的理念基本没有发生改变。人类绞尽脑汁的与昆虫较量,为了控制害虫而滥用化学农药,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污染。人类与昆虫的关系需要重新认识,对昆虫的观念和策略要进行反思和调整。纵观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昆虫之于人类,一直都扮演着两方面的作用。首先,昆虫的有害方面(一)、危害栽培植物及其产品:农业害虫、林业害虫、其它果、蔬、花卉…(二)、传播植物病害:如叶蝉、飞虱、蚜虫…(三)、危害人、畜健康:1.直接危害——蚊、蚤、臭虫、体虱;蜂、蚁、隐翅甲2.间

昆虫与人类社会(复习大纲)

《昆虫世界与人类社会》 第一部分 1.节肢动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身体分节 附肢分节 具有丰富几丁质的外骨骼 2.昆虫具有什么特征? 在分类地位上: 昆虫属节肢动物门有气管亚门昆虫纲 在身体结构上: 头、胸、腹3段; 2对翅膀3对足; 1对触角头上生; 骨骼包在体外部 3.昆虫在动物界中有哪些特点? 种类多个体数多,生物量大生殖力强,繁殖速率高分布广,栖息环境多样发生年代古老4.动物界中昆虫种类繁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翅的出现--远距离迁移 个体小--减少对栖息地和食物量的需求 口器的分化--利用各种食物 变态--适应各种环境条件 强繁殖力--利于种群的繁衍 5.如何理解昆虫在地球生物圈中的地位、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第二部分 1.昆虫的成虫身体分哪几个部分?各有何功能? 2.何为昆虫的复眼? 昆虫等节肢动物的眼睛由许多结构相同的小眼组成称之为复眼 3.昆虫口器类型和危害特性在害虫防治上有何意义? 了解昆虫口器的构造类型,不仅可以知道害虫的为害方式,而且对于正确选用农药及合理施药有着重要的意义; 熟悉害虫的口器类型与被害特征后,即使害虫已经离开寄主,也可以根据被害状大致判明害虫的类。 4.昆虫翅的功能有哪些? 飞行功能,保护虫体、平衡身体、调节温度、摩擦发声吸引异性 5.为什么说翅是昆虫纲成为最繁荣的生物类群的重要条件之一? 翅的获得不仅扩大了昆虫活动和分布的范围,也加强了昆虫活动的速度,使昆虫在觅食、求偶、寻找产卵和越冬越夏场所以及逃避敌害等多方面获得了优越和竞争能力,是昆虫纲成为最繁荣的生物类群的重要条件之一。 6.昆虫分类在实践中有何意义? 为解决某些经济昆虫学中最为复杂问题的钥匙 植物检疫程序的基础 应用于害虫生物防治 7.何为物种?物种的特征是什么?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1)

1.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昆虫的有害方面:农林牧害虫 、 医学害虫 昆虫的有益方面 传粉昆虫 工业原料昆虫 药用和食用昆虫 腐食和粪食昆虫 天敌昆虫 文化昆虫 2. 昆虫纲的主要特征 3. 触角的基本构成、类型(常见昆虫) 4. 昆虫眼的类型、功能 5. 昆虫的口器类型,咀嚼式口器和刺吸式口器(直接危害间接危害)的组成,危害特征。 如何根据口器类型正确选择农药。

6.足的基本构造、类型(常见昆虫) 7.翅的基本构造、翅的连锁、翅的类型(常见昆虫) 8.鳞翅目幼虫和膜翅目叶蜂科幼虫的区别 鳞翅目幼虫5对腹足,着生于3-6腹节及10腹节,有趾钩 膜翅目叶蜂科幼虫6-8对腹足,从第二腹节开始着生,第九节一般没有,无趾钩9.昆虫体腔的基本构造 背血窦(围心窦)、围脏窦、腹血窦(围神经窦) 10.昆虫内部器官在体腔内的位置 消化器官纵贯于围脏窦内体腔的中央; 背血管位于背血窦内消化道上方,是主要的循环器官; 腹神经索位于腹血窦的中央; 呼吸器官主要以分布全身的气管系统通过体壁上的开孔——气门进行呼吸; 生殖器官位于消化道的两侧,并各以一对侧输卵管或侧输精管伸到消化道的下方,合并成中输卵管或中输精管,以生殖孔开口于体外; 肌肉系统附着于体壁内方和内脏上方;

分泌器官比较分散,着生在体躯前、后段的体腔内。 11.消化系统的组成。前中后肠的功能。胃毒剂、内吸剂 昆虫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与消化有关的腺体(唾液腺)。 功能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 12.刺吸式口器引起煤污病的原因。 刺吸式口器昆虫消化道的特殊结构——滤室,使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吸收的多余水分和糖分直接从中肠前端进入后肠。粪便中含有糖分,称为蜜露。分泌的蜜露,容易滋生其它病原菌,引起煤污病的发生 13.昆虫循环系统的组成 循环系统包括推动血液流动的背血管和辅搏器 14.昆虫的主要排泄器官? 主要排泄器官——马氏管 15.昆虫呼吸系统与熏蒸杀虫剂应用基本原理 呼吸作用包括两个过程 一个是气体交换,即氧气进入体内,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过程; 另一个是细胞呼吸作用,即呼吸基质(糖、氨基酸、脂肪)在一系列酶作用下被氧化并释放出ATP的过程。 昆虫的呼吸系统又称为气管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将氧气输送至需氧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由微器官进行直接交换,同时排出新陈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 昆虫气管系统包括气门、气管、气囊和微气管 熏蒸杀虫剂应用基本原理 通过虫体呼吸和气体扩散,当空气中含有一定有毒气体时,毒气可随空气进入虫体而引起中毒。 16.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 17.昆虫的外激素概念 又名信息激素,由昆虫个体的特殊腺体分泌到体外,能影响同种(有时也影响异种)其他个体的行为、发育和生殖等的化学物质。如:性抑制外激素、性外激素、集结外激素、标迹外激素和告警外激素等。 外激素——作用于其他个体

昆虫行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蜜蜂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200830830521 卢晓婷 08行政管理5班 摘要: 蜜蜂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对人类的作用不仅表现在美味的蜂蜜上,更体现在蜜蜂对人类的医疗作用。植物提供给蜜蜂的花粉会使蜂蜜有着对人的不同的功效和作用。除此之外,蜜蜂在各种疾病的治疗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蜜蜂对人类的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蜜蜂,蜂蜜,蜂疗,蜂毒 英文摘要: Bees in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play a pivotal role in the role of human beings, not reflected in the taste of honey, the bees also reflected in the role of human health. Plants is available to make honey bee pollen has a different effect on people and role. Besides, Bees in the treatment of various diseases has a positive role. Therefore, bees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human beings. 英文关键词:Bees Honey Apitherapy Venom 正文: 蜜蜂是一种具有巨大运用潜力的益虫,它对人类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蜜蜂对人类的贡献远远不仅限于美味的蜂蜜,更是蜜蜂对人类医疗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蜜蜂不但为人类带来各种各样的保健作用,更为人类的疾病的医疗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蜜蜂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势不可挡的变化,从而促进人类的文明和进步,更重要的是在蜜蜂的开发给医疗科技带来的好处。 一、蜂蜜的植物分类与对人类的作用 植物、蜜蜂、蜂产品与人之间是互相制约的,其中,蜂蜜—借助于蜜蜂,传递了花蜜中所含有的有效成分。换句话说,蜂蜜的治疗作用是由蜜蜂从植物(花)采集的有效成份来决定的。蜂蜜按植物来源而命名,现根据不同品种的蜂蜜列举如下: 1、锻树蜜。同锻树花一样,含挥发油。挥发性成分中有倍半菇脂族醇,也就是使蜂蜜

昆虫文化与欣赏学习心得

昆虫文化与欣赏学习体会 通过一个学期的“昆虫文化与欣赏”课的学习以及老师精彩的讲解,我对昆虫世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深刻理解了大自然的神奇美好。昆虫作为自然界的一员,几乎分布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昆虫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相关,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昆虫世界的自然之美,它的精彩神奇令人陶醉。以前对昆虫都不太了解,而且也不清楚昆虫,总认为昆虫很多都是有害的,但是经过此次选修课,学习到了很多昆虫的知识,了解昆虫与我们人类的关系。 在一般人眼中,昆虫与文化似乎是两条不着边际的平行线,很少会有人将二者联系在一起。然而,昆虫与文化却是紧密相连的,我们谓之为“昆虫文化”。或许,有人会感到疑惑,小小的昆虫能有什么样的文化,能对我们人类产生多大的影响。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我们稍作留意,就会发现昆虫文化随处可见。无论在文化艺术、还是民俗风情方面,都可以看到昆虫的踪影,如昆虫邮票、昆虫钱币、昆虫食品、昆虫书画、昆虫文字、昆虫节日等等。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民族众多的国度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昆虫文化。有些昆虫不仅可以食用,而且还含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我国养蚕历史悠久,在古代“丝绸之路”中,丝绸有着很好的美誉,这得益于蚕丝的运用。在现实社会中,昆虫不仅还可以用作食物,还可以用做医药,许多药如:僵蚕,九香虫,蜜蜂,冬虫夏草等既是可以治疗某些疾病,还可以对人生体进行滋补。蜂蜜在很多人群很流行,老人小孩都很爱

喝,不仅是因为它的滋润爽口,也缘于它的滋补作用,而且在国内外也有很多人提取蜂毒来治疗人体的风湿等疾病。 昆虫不仅出现在古人的诗词中,为文学艺术创作充当素材,也出现在传说中,寄予着美好的期望。千古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是唐代王维所写的。杜牧有“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等等。人们经常看到,蝴蝶总是成双成对地飞舞在花丛、田野,因此人们常以蝴蝶双飞赞美人间的爱情之美好。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故事最终以二人化蝶双飞而成为千古绝唱。曾令多少人,在赞美与同情之中,对二人的亡魂双双化作蝴蝶飞向美好爱情艳慕不已。 俗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常用来比喻小事不注意会造成大乱子。然而,在昆虫的世界的蚂蚁也是充满神奇色彩。通过老师播放关于蚂蚁的视频,我对蚂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人们的世界观里,蚂蚁是弱小的,但是在昆虫的世界里,它们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片中的行军蚁没有固定的巢穴,不断地迁移,习惯于在行动中发现猎物。他们每天都在不断的行军,发现猎物,吃掉和搬运猎物。晚上,行军蚁就互相咬在一块,形成一个巨大的蚂蚁团,抱在一块休息。工蚁在外圈,兵蚁和小蚂蚁被围在里面,这样做的目的,是保护它们的下一代。行军蚁行动非常迅速。虽然每一只行军蚁都非常小,一滴水就可以就可以将它冲走或者淹死,但是它们合起来的力量太大了,没有什么东西能将它们挡住。这无疑向我们展示了团结的力量。但是,当它们进攻白蚁的巢穴之时,它们既是那么的勇猛,又是那么的无奈。一

昆虫与人类社会(复习题)培训讲学

昆虫与人类社会(复习 题)

《昆虫世界与人类社会》 第一部分 1.节肢动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1。身体分节,2附肢分节,3具有丰富几丁质的外骨骼 2.昆虫具有什么特征? 1在分类地位上:昆虫属节肢动物门有气管亚门昆虫纲2在身体结构上:头、胸、腹 3段; 2对翅膀 3对足;1对触角头上生;骨骼包在体外部,一生形态多变化,遍布全球旺家族 3.昆虫在动物界中有哪些特点? 1种类多2个体数多,生物量大3.生殖力强,繁殖速率高4.分布广,栖息环境多样5.发生年代古老 4.动物界中昆虫种类繁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翅的出现--远距离迁移 个体小--减少对栖息地和食物量的需求 口器的分化--利用各种食物 变态--适应各种环境条件 惊人的繁殖力--利于种群的繁衍 5.如何理解昆虫在地球生物圈中的地位、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地位,作用详见ppt) 1.昆虫与人类关系的产生与发展 “益”与“害”的相对性

有害:吸血昆虫如虱子、蚤类、蚊子等,农业害虫 有益:昆虫资源的利用如养蜂业、蚕桑业等的发展 2. 昆虫造福人类 资源昆虫(食品、工业原料、药用、昆虫天敌等)的广泛应用; 昆虫在自然界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3. 昆虫为害面广,不容忽视 卫生害虫传播疾病(蚊子、苍蝇、蟑螂等)和直接造成伤害(红火蚁) 农林害虫造成农林业生产的损失(三化螟、稻飞虱、红铃虫、天牛等) 建筑害虫(白蚁)为害房屋、堤坝、林木等 第二部分 1.昆虫的成虫身体分哪几个部分?各有何功能? 头取食感觉 胸运动 腹营养繁殖 2.何为昆虫的复眼? 复眼是一种由不定数量的单眼组成的视觉器官 3.昆虫口器类型和危害特性在害虫防治上有何意义? 了解昆虫口器的构造类型,不仅可以知道害虫的为害方式,而且对于正确选用农药及合理施药有着重要的意义;熟悉害虫的口器类型与被害特征后,即使害虫已经离开寄主,也可以根据被害状大致判明害虫的类。 4.昆虫翅的功能有哪些?

昆虫与人类

人类与昆虫感想 以前从来没有去了解昆虫,认为昆虫就是那么一微不足道的生物体,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丝毫的影响,他们存不存在对人类的生存没有一丁点的关系。少了它们不少,多了也无所谓,可是,自从学习了人类与昆虫这门课,我的观念要转变了,昆虫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昆虫的出现,无疑是生物构成的需要,正是有了它们,生物世界才会更加的丰富多彩,从而更是增添了人类世界的多姿多彩! 还没有上课之前,总是觉得这门课会很无聊,可是经过这两节课,我发现它并没有像想象中的那样无聊。老师丰富的上课经验和渊博的知识以及那神奇的视频表演,使我感觉这应该会很有趣。我开始灌输着昆虫这一生物体,我了解到昆虫的种类和数量极多,分布很广,昆虫是地球生物中最丰富和多样化的种类,昆虫的世界是那样的美妙。在昆虫的世界里,有着与人类社会不一样的精彩,那是属于它们之间的奥妙,上课视频中的精彩应该只是昆虫家族美妙世界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多的神奇之处我还没有认识到。也许以前的我根本不会多一秒的停留在昆虫这个名词中,可是现在的我将会用新的眼光去看待这一生物体,去感知着生物的奇妙,去了解它们的精彩! 昆虫与人类关系密不可分。昆虫与人类的关系可以体现在多方面,例如:昆虫与疾病、昆虫与农业、昆虫与工业、昆虫与环境等,这更是进一步说明了昆虫与人类密不可分。有些人认为人类是至高无上的,为了我们自己的利益可以牺牲一切其它生物的利益甚至是它们的生命。人类把昆虫逐渐赶出它们的家园,并在那里建立起了城市,建起了工厂。但实际上人类只是地球上成员的一体,不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牺牲昆虫类的存在,昆虫对人类的生存有着深远的影响,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人类与昆成应该是和谐相处的。 从课堂上和视频中,我进一步了解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道理。在地球上,无不存在竞争这一观念,只有强者才适应我们生存的家园。很多昆虫为了自己和自己家人的生存,需要不同方面与别人竞争,要想获得最终的胜利,你必须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然而,昆虫家族就是那样在竞争中生存着,我们人类与应该认识到这种危机感,我们要想方设法能力是自己变得更强,不然我们最终会在人类社会中淘汰! 现在刚开始接触这门课,有很多东西都是全新的概念,需要自己去找知识了解。人类与昆虫,也许现在不知道这之间会有着怎样的巧妙的联系,但是我相信随着逐渐的学习,它们之间的奥妙会有意外的惊喜。 软件学院 20130340603 陈启

昆虫与人类社会深刻复知识题目解析

第一部分 1.节肢动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节肢动物的共同特点:身体分节;附肢分节;具有丰富几丁质的外骨骼 2.昆虫具有什么特征? 昆虫的基本特征: 在分类地位上:昆虫属节肢动物门有气管亚门昆虫纲 在身体结构上:头、胸、腹3段; 2对翅膀3对足; 1对触角头上生; 骨骼包在体外部 一生形态多变化,遍布全球旺家族 3.昆虫在动物界中有哪些特点? 昆虫的特点: 种类多;个体数多,生物量大;生殖力强,繁殖速率高; 分布广,栖息环境多样;发生年代古老 4.试述动物界中昆虫种类繁多的主要原因。 昆虫种类多的主要原因:翅的出现--远距离迁移 个体小--减少对栖息地和食物量的需求 口器的分化--利用各种食物 变态--适应各种环境条件 惊人的繁殖力--利于种群的繁衍

5.如何理解昆虫在地球生物圈中的地位、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昆虫在地球生物圈中的地位与作用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1.昆虫与人类关系的产生与发展 “益”与“害”的相对性 有害:吸血昆虫如虱子、蚤类、蚊子等,农业害虫 有益:昆虫资源的利用如养蜂业、蚕桑业等的发展 2. 昆虫造福人类 资源昆虫(食品、工业原料、药用、昆虫天敌等)的广泛应用; 昆虫在自然界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3. 昆虫为害面广,不容忽视 卫生害虫传播疾病(蚊子、苍蝇、蟑螂等)和直接造成伤害(红火蚁) 农林害虫造成农林业生产的损失(三化螟、稻飞虱、红铃虫、天牛等)

建筑害虫(白蚁)为害房屋、堤坝、林木等 第二部分 1.昆虫的成虫身体分哪几个部分?各有何功能? 2.何为昆虫的复眼? 复眼是一种由不定数量的单眼组成的视觉器官 3.昆虫口器类型和危害特性在害虫防治上有何意义? 了解昆虫口器的构造类型,不仅可以知道害虫的为害方式,而且对于正确选用农药及合理施药有着重要的意义; 熟悉害虫的口器类型与被害特征后,即使害虫已经离开寄主,也可以根据被害状大致判明害虫的类。 4.昆虫翅的功能有哪些? 飞行:双动型:飞行时前后翅具同等作用,如蜻蜓目、等翅目 后动型:飞行时前翅展开,靠后翅振动飞行,如蜚蠊目、直翅目、半翅目、鞘翅目等 前动型:前翅发达,飞行中起主要作用,后翅起辅助作用,如鳞翅目、双翅目、膜翅

昆虫世界与人类社会

昆虫世界与人类社会 姓名:刘祖成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年级:10级 学号:1008014312

摘要: 正文蜜蜂的世界 观点一、蜜蜂的品质感染人 二、蜜蜂的作为昭示人: 三、蜜蜂的环境吸引人: 四、蜜蜂的组织启发人: 正文: 蜜蜂,一种群体生活的昆虫,以花为媒,饮大地之精华,以自然界中的花蜜、花粉为原料,为人类创造出多种奇妙的产品。成千上万只蜜蜂组成的一个复杂有序、充满谜团的王国,引发了人们无穷的遐思。 在每个有组织、守纪律的大集体中,蜂王、雄蜂、工蜂都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生活和工作是那么的井然有序,使人们赞叹不已。蜜蜂那种无私奉献,勤奋工作,用自己的智慧和集体的力量,年复一年,永不间断地酿造甜蜜事业的精神,实为世人所吟颂。

蜂王,是由一颗产在王台里的受精卵发育而成的雌性蜂。当蜂群发展到一定阶段,蜜蜂的数量很多大家感到拥挤时,就要“分家”,在分家发生以前,蜂群会先培育新的蜂王。由工蜂在蜂群里造出专门供培育新蜂王用的特殊宽大的“宫殿”——王台,蜂王在工蜂的“胁迫”下,不情愿地在王台里产下受精卵。新蜂王从卵、幼虫到蛹的生长发育,都在“王台”里度过,并终生食用蜂王浆。在新蜂王出房前夕,原蜂王就带领一半年轻的工蜂离开蜂群,另觅合适的地方,这就形成了“分蜂”。 当新蜂王出房后,会马上寻找其他王台,并把它破坏掉,把她的同胞姐妹杀死在王台里,以达到独占蜂群之目的。 蜂王,是蜂群的母亲,受到众蜂的高度爱戴和保护,有许多工蜂侍奉在周围,随时分泌营养丰富的王浆饲喂它,为蜂王梳毛清洁,蜂王在蜂群中走动,工蜂主动为她让路,蜂王要从这一巢脾到另一个巢脾去,工蜂们会互相勾连起来,搭成一座临时的“桥”,当蜂群受到外来侵略时,工蜂会把蜂王围在中间,保护起来。 在蜂群中,蜂王虽不是王国的统治者,没有权力支配别人,但它却能在蜂群中起到核心的作用,它的一举一动决定着整个王国的兴衰祸福,维护着蜂群的安定。当失去蜂王后,整个蜂群就会烦躁不安,工蜂出勤不积极,正常工作程序被打乱,陷入一种绝望的“无政府”状态。真可谓“国不可一日无君,民不可一日无主”。为了拯救王国,只有及时导入一个新王才能使王国免于覆灭。但每群蜂也只允许有一个蜂王,如果有两个以上的蜂王相遇便会造成一场灾难,不管是同胞姐妹,一种不共戴天的敌对驱使它们要进行一场你死我活的格斗,直到其中一只死亡为止,以保持“国无二主”的局面,这就是一群蜂为什么只有一只蜂王的原因(双王群除外)。 雄蜂,是无父之子,每年,当蜜蜂的家庭里需要雄蜂的时候,蜂王便在“雄蜂房”产下没有受精的卵,这种“孤雌生殖”的卵孵化出来就是雄蜂。 雄蜂对蜜蜂种群的繁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繁殖季节,雄蜂就是误入其他蜂群也可被其他蜂群的蜜蜂所接受,而工蜂误入它群,则有可能遭到杀身之祸,但在百花凋零,食物缺乏的非繁殖季节,由于雄蜂只吃不做,为了蜂群的生存,工蜂会毫不留情地把雄蜂驱赶出蜂巢,最后冻饿而暴尸荒野,成为蚂蚁的美餐。 工蜂,在蜂群中是个体最小,数量最多,终日繁忙,从不浪费点滴时间的辛勤劳动者,它们在蜜蜂王国里承担着哺育、采集、清洁、筑巢保卫等一切工作。就是工蜂,把百花丛中的点点蜜汁采集起来,奉献给人类,人类所得到的各种蜂产品都来自工蜂的辛勤劳动,它那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精神常被世人所讴歌。 工蜂的分工是各尽所能,按不同日龄进行的。当蜜蜂由卵发育成熟,咬破蜡盖爬出巢房后,便开始跨上繁忙一生的征途,蜜蜂的童年时期为10天左右,这时它的头部王浆腺便不断分泌蜂王浆,力所能及地挑起了喂养蜂王、蜂幼虫的重担,担当起蜂群中的保姆任务。此外,还要接受外出蜜蜂采集回来的花蜜,进行酿造,然后贮存在巢房里加以封盖,从而成为这个王国粮库的一部分,这就是蜂蜜。 10天后,蜜蜂便进入了青年时期,这时蜜蜂的王浆分泌腺萎缩变小,不能分泌王浆,也不再酿造蜂蜜了。而蜜蜂腹部的蜡腺就开始分泌蜡质,这就是蜂蜡,是建筑蜂巢不可缺少的

昆虫文化课有关答案

1.昆虫纲中具有孵卵护幼习性的昆虫有哪些? 蠼螋,负子蝽 2.拟态;是指昆虫在形状,颜色,斑纹,姿态或行为等方面模仿环境中的他种生物、同类的其他个体或非生物体,以躲避天敌的现象。 假死性;是指昆虫受到惊扰时,身体卷缩,停止活动,或从停留处跌落下来呈假死状态,稍停片刻即恢复正常而离去的现象。 伪装;隐蔽我方和欺骗、迷惑敌方而采取的各种隐真示假的措施昆虫的伪装有保护色、警戒色、和模拟色以及拟态等等 3.昆虫纲成虫期的基本特征: (1) 体躯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3体段。 (2) 头部有1对触角和3对口器附肢,通常还有复眼和单眼,是感觉和取食中心。 (3) 胸部有3对胸足,一般还有2对翅,是运动中心。 (4) 腹部含有大部份的内脏和生殖系统,是代谢和生殖中心。 (5)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变态。 4.猫蝶图;祝老年人健康长寿 瓜蝶图;代表了多子多孙健康长寿 5.昆虫纲中国家一级保护昆虫;中华蛩蠊,金斑喙凤蝶 中国的国蝶;是金斑喙凤蝶 6.昆虫纲分为两大亚纲;无翅亚纲,有翅亚纲 原尾目双尾目弹尾目缨尾目 重舌目蜉蝣目缨翅目蜻蜓目同翅目祯翅目半翅目蜚蠊目广翅目螳螂目 蛇蛉目直翅目脉翅目竹节虫目鞘翅目蛩蠊目捻翅目等翅目长翅目纺足目 毛翅目缺翅目鳞翅目革翅目双翅目啮虫目蚤目食毛目膜翅目虱目 7.详细阐述食用昆虫的营养价值 食用昆昆虫不仅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无机物质如钾、钠、磷、铁、钙等各种盐类的含量也很丰富,还有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根据资料分析,每100毫升的昆虫血浆含有游离氨基酸24.4~34.4毫克,远远高出人血浆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昆虫体内的蛋白质含量也极高,烤干的蝉含有72%的蛋白质,黄蜂含有81%的蛋白质,白蚁体内的蛋白质比牛肉还高,100克白蚁能产生500卡热量,100克牛网却只能产生龙活虎30卡热量。 虫的营养价值昆虫学家和营养学家已认识到历史上人们把昆虫作为食物,不仅是出于补充能量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其饮食营养平衡价值和含有的丰富的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大量的营养分析结果表明,食用昆虫含有丰富的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是一种良好的动物蛋白质来源食用昆虫虫体粗蛋白含量较高,一般是其干重的31%~72%,超过一般畜禽、鱼蛋的蛋白质含量。食用昆虫还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如苏氨酸、缬氨酸、赖氨酸、色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等,其中大多数指标达到或超过FAO/WHO标准值。食用昆虫的氨基酸不仅含量丰富,而且组成合理,是一优质蛋白质源。食用昆

昆虫与文化

昆虫与文化 吴思鹏,化学科学与技术系,化学教育1班,161001410020 摘要:在我们的周围生活着各种那个各样的昆虫,它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影响着我们,那就是它们特有的昆虫文化。本文从物质文化方面,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昆虫文化现象。有关昆虫的物质文化方面主要体现在昆虫的食用文化、昆虫的药用文化、昆虫与节日、昆虫与地名、蝴蝶文化、昆虫与人类。 一:前言 在漫长的长河中,昆虫是一种比人类资格更老的生物,它早在三亿四千万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进入全盛期也已有七千多万年。 二:正文 (一)昆虫研究。 据统计,2003年10月,中国已记录了79444种昆虫,中国昆虫种类按保守的估计也在15 1 由于昆虫具有蛋白质含量高、蛋白纤维少、营养成分易被人体吸收、繁殖世代短、繁殖指数高、适于工厂化生产、资源丰富等特点,而成为理想的亟待开发的食物资源。实际上,早在1980年的第五届拉丁美洲营养学家和饮食学家代表大会上,就提出为了补充人类食品不足,应该把昆虫作为食品的来源的一部分。 昆虫可以生吃,油炸,煎等,但是人们最常见的是油炸。 1【图文中国昆虫记】赵力2004年p14

据古代传说早期先民过着“昔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如其毛”2等饮血如毛的艰苦生活,这里就应当包括对昆虫的食用。在殷周时期昆虫就是当时上层人享用的食品。唐宋时人还食虫等昆虫。元明时期食蚕蛹、蜻蜓、蝗虫等,元吴瑞《食用本草》称“缫丝后蛹子,今人食之,呼小蜂儿。”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对明清之际昆虫的食用记载甚为详尽,中有蜜虎、棕虫。”由上所见,人食用昆虫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随着食虫热的兴起,现今人食用昆虫的种类更多,诸如蚂蚁、白蚁、螳螂、蝴蝶、蜈蚣等。这些昆虫都是高蛋白、高营养的食品和保健品。蝗虫、黄粉虫、土元等已开始人工饲养,供食用或饲料,是新开发的蛋白质来源。 (三)昆虫的药用。 我国古代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昆虫具有药用价值,可以入药治病。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医书《神农本草经》中就记录了22种昆虫药物,如蜜蜂、蚱蝉、石蚕、蝼蛄、萤火虫等。陶宏景《名医别录》较《神农本草经》增加了原蚕、土蜂、等昆虫药品。集大成者则是明代著名医家李时珍《本草纲目》,它是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对每一味昆虫药物的名称由来,前人的各种观点、药性及主治功能等各方面予以详细论述。直至现代许多昆虫仍是中医治病疗疾的良药。 活蜂蜇刺法治风湿病。蜜蜂、胡风和马蜂等蜂类的蜂毒含有药理活性很高的物质。可以用来治疗风湿病。 (四)昆虫与节日。 中国昆虫文化历史悠久、沉积深厚的内涵丰富,是一块值得开垦的处女地。对我国昆虫文化记载最早的是《诗经》,40多处提到昆虫,涉及20多种昆虫。最早将我国昆虫文化史料集中在一起的是唐代的欧阳询,在公元641年编撰的《艺文类聚》中收集了蚕、蝉、蝶、蛾、蝗等的诗、赋、赞等。历代不乏有关昆虫的史诗集、书集、史集等。其中清代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的禽虫典部分对中国古人关于常见昆虫文化记载的最为丰富。中国现代昆虫学家中第一位发表昆虫文化学论文者是尤其伟,1935年对“蝗神”进行了考证。次后昆虫分类学家刘淦芝(1950,1952)分别对中国“蝉”文化和“蚕”文化进行了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中国昆虫文化的研究掀起了高潮,中外昆虫学家、民俗学、文学家纷纷对文化昆虫学开始关注。如杨集昆、周尧等。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文化昆虫学取得了更多的成果。发表了一些高质量的文章和出版物。这些成果标志中国文化昆虫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与昆虫有关的节日: 咒百虫:安徽一带汉族妇女。 蚂螂节:贵州布依族的传统节日。 蝗虫:被古人奉为神虫. 扫虫节:浙江宁波正月十三。 供蚕神:大年初一。 蚕日:四川,农历初八。3 蝴蝶会:云南大理白族农历四月十五日举行,是传统的游乐社交节目之一。 吃虫节:贵州仡佬族每年农历六月初二举行。 送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天气渐寒,人们要祭祖送寒衣。 2【食用本草】元吴瑞 3【课堂内容】刘佳妮中国文化昆虫节日

昆虫与人类社会(复习题)复习课程

《昆虫世界与人类社会》复习题 第一部分 1.节肢动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身体分节;附肢分节;具有丰富几丁质外骨骼。 2.昆虫具有什么特征? 头、胸、腹三段;2对翅膀3对足;一对触角;外部骨骼包裹。 3.昆虫在动物界中有哪些特点? 种类多;个体数多,生物量大;生殖力强,繁殖速率高;分布广,栖息环境多样;发生年代古老; 4.动物界中昆虫种类繁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翅的出现--远距离迁移;个体小--减少对栖息地和食物量的需求;口器的分化--利用各种食物;变态--适应各种环境条件;惊人的繁殖力--利于种群的繁衍 5.如何理解昆虫在地球生物圈中的地位、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昆虫是地球人与生物圈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地球上没有昆虫人类将要遭到灭顶之灾。 昆虫造福人类,功不可没;昆虫为害面广,不容忽视。 第二部分 1.昆虫的成虫身体分哪几个部分?各有何功能? 头部:取食感觉中心;胸部:运动中心;腹部:营养和生殖中心。 2.何为昆虫的复眼? 由许多六角形的小眼,排列集合而成。 3.昆虫口器类型和危害特性在害虫防治上有何意义? 可以知道害虫的为害方式;正确选用农药及合理施药。 4.昆虫翅的功能有哪些? 飞行;保护、平衡、调节温度、发生。 5.为什么说翅是昆虫纲成为最繁荣的生物类群的重要条件之一? 不仅扩大了昆虫活动和分布的范围,也加强了昆虫活动的速度,使昆虫在觅食、求偶、寻找产卵和越冬越夏场所以及逃避敌害等多方面获得了优越和竞争能力。 6.昆虫分类在实践中有何意义? 解决某些经济昆虫学中复杂问题的钥匙;动植物检疫程序的基础;应用于害虫生物防治。 7.何为物种?物种的特征是什么? 在形态、生理、生态、生物学及地理分布方面相同,并在自然条件下能自由交配,产生具有繁殖力后代的一群个体,称为物种。 (1)进化的单位(2)占有一定的分布区(3)以种群形式存在的繁殖群体(4)物种间生殖隔离 8.何谓生物分类的二名法(双名法)? 由属名及种名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组成。 9.何谓昆虫的世代? 昆虫自卵或幼虫离开母体到性成熟为止的个体发育周期,称为一个世代。 10.昆虫的生殖方式有哪些? 有性生殖;无性生殖。 11.何谓昆虫的变态?何如何区分完全变态昆虫和不完全变态昆虫?各举2例。 昆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在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等方面也发生着周期性“质”的改变的

昆虫与人类关系

浅谈昆虫与人类关系 【摘要】我们生存在这个充满生命力的地球上,每天都能看到、接触到不同的生物,例如、猫、狗、鱼、蚊子、青蛙…而跟我们人类接触最多的,非昆虫莫属。昆虫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类群,无论在海洋、陆地还是天空,都充满昆虫的身影。无论是个体数量、生物数量、种类与基因数,它们在生物多样性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昆虫与人类的关系复杂而密切,有些昆虫给人类造成深重的灾难,有些种类给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因此,我们需要用辨证的目光看待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关键词】昆虫、人类、关系、益处、害处 一、昆虫的概况 首先,昆虫的数量极为繁多。昆虫是生活在地球表面的一大类群。早在3.5亿年以前,在地球上已有昆虫的踪迹。在漫长的进化历史长河中,经受了无数次地壳运动和变迁,遭受地表冷热聚变、风风雨雨的折磨,昆虫以其高度的适应性存活下来。恶劣的环境造就了对各种环境高度适应的各类昆虫,并且形成物种极其繁多的昆虫世界。目前,在地球人与生物圈中,昆虫已知有100多万种,已超过了除昆虫以外的其它动物和植物物种的总和。昆虫生产速度之高也是极其惊人的,在每年夏秋高温季节,繁殖快,代数多,许多昆虫繁殖后代的增殖个体数按几何级数增长。在人与生物圈中,昆虫世界极其丰富多彩,让人眼花缭乱。 再说说昆虫的分布。昆虫由于适应能力强,分布范围很广。除海洋以外,从热带到两极,从平原到高山,地球上任何角落,几乎都有昆虫栖息。昆虫生活在地面上和土壤中,植物体表面和体内,还可以生活在水中、冰雪上、洞穴、房屋和矿山及仓库中,甚至动植物尸体和排出物上,而且还能寄生在人体和动物体上。 二、昆虫的地位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动物世界里要数昆虫的种类最多,分布也最广,陆地、水面、空中、土中,到处都有昆虫在活动。除了人们熟悉的蝴蝶、苍蝇、蚂蚁、蜻蜓、蟋蟀、蝉、蝗虫等等之外,还有许多尚未被人们所认识。昆虫世界可说是千姿百态,色彩斑斓,生机勃勃。它们有奇特的嘴巴和肌肉,神通广大的触角,其神经细胞的灵敏传递,使之具有“千里眼”、“顺风耳”的本领。它们体内的性信息素,能在千万种昆虫中判别和寻找自己的同类和“亲人”。昆虫在动物界中的特殊地位可说是无可非议的。 虽说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很少留意到体型细小的昆虫,但是昆虫却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它们不仅可以保持生态平衡,它们可以作为食物、药材,预示气候变化或灾难发生… 我们的祖先把昆虫的活动与季节和月份联系起来,从而总结出以昆虫记时的规律,记入书籍中。如《诗经.七月》篇中有:"五月螽斯动股,六月沙鸡振羽,

昆虫与人类感想

昆虫与人类感想 当我还在为选什么课而头疼的时候,有几个师兄师姐都极力推荐我选《昆虫与人类》这门课,他们都说,这门课程很不错,主讲的老师很有趣。于是,我便和班上的几名同学一起选了这门课程。 还记得那是第二周的星期四下午9、10节课的时候,我和同班的同学一起去上课。一进课室,就看见很多同学已经来到课室准备上课了。心情很是激动,因为这样的课堂气氛定会热闹非凡。而这也是这门课程受欢迎的一个证明。 第一节课,我就被沈老师风趣幽默的言语所深深吸引。当时,我就感觉,这门课将会是这个学期紧张而又忙碌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的一个减压剂。 然而,事实上,每个星期,当我感到压力大到让我喘不过气来的时候,上完了这门课,心情就会舒畅很多,轻松很多,压力减少不少。这门课,实在是有趣。 课程有趣之余,我们也学会了不少、感受到了不少。沈老师经常在课堂上与我们分享他在不同地方的昆虫之旅,这扩充了我们的视野,而我也能够从中感受到沈老师对昆虫由衷的热爱,那是爱好兴趣的力量。很羡慕老师能够寄工作于兴趣爱好之上,那种感觉很美妙,那种力量激动人心;课堂上播放的视频,是我们扩充视野的另外一个途径。还记得有次播放的视频是关于一个医生用蛆来帮一个病人清创的案例,那个视频令人难忘。也是因为那个视频,我才知道,原来,昆虫是有医疗的功效的,还真是大开了眼界。课后在网上查了一些相关的资料,才知道,原来众多关于昆虫药用的研究的确起着推进了人类的医疗事业的发展的作用,我们不能小看昆虫!此外,因为选这门的同学数目众多,来自不同学院,这给了我和同班同学一个在每次课前有与不同同学的交流的机会,在每次的交流中,我们或多或少的学会更多。 感谢昆虫与人类,感谢沈老师,让我们在轻快愉快的氛围下学习知识,扩充视野。我上这门课我会觉得很快乐!喜欢老师得谈笑风生,喜欢课堂轻松的氛围,喜欢看七彩的奇形怪状的昆虫了,如果还有机会,我定会再选老师的课! 最后,我想对昆虫与人类这门课程提一点建议。我觉得,老师可以用课前10分钟的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上台发言,讲一些关于昆虫与人类这门课程的相关内容。例如,让学生讲一个自己与某种昆虫之间发生的故事,又或者是想同学们介绍一种昆虫。我觉得这样做的话一来能够锻炼到同学们的胆量,二来有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