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学概论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文学概论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文学概论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是指文学作品表面上可见的、直观的内容和形式。它包括作品的情节、人物、对话、场景、语言运用等方面。表层结构是读者最先接触到的部分,通过它们,读者可以获得对作品整体的初步了解。

情节是作品的骨架,是故事发展的线索。一个好的情节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情节的设置包括起始点、发展过程和高潮,通过展示角色之间的冲突和发展,情节能够推动故事向前发展。

人物是作品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人物的性格、思想、行为是人物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人物的塑造,作家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对社会的批判。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展示出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对话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对话,人物之间的冲突和交流可以得以展示。对话的语言运用也可以体现出不同人物的特点和个性。

场景的描写也是表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场景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作品中的环境和氛围。场景的描写可以通过细腻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来营造出作品独特的艺术效果。

而深层结构则是指作品所蕴含的更深层的意义和价值。它包括作品

的主题、思想、象征和隐喻等方面。深层结构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对作品的思考和理解所得到的。

作品的主题是深层结构的核心。主题是作品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和情感。通过作品的主题,读者可以获得对生活和人性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作品中的思想和价值观也构成了深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品可以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探讨和对人性的剖析来传达作家的思想和价值观。

作品中的象征和隐喻也是深层结构的重要体现。通过对象征和隐喻的运用,作家可以在表面的故事之下传达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启示。文学概论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是作品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表层结构是作品的外在形式和内容,包括情节、人物、对话、场景等方面。而深层结构则是作品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包括主题、思想、象征和隐喻等方面。通过对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理解和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领略文学作品的魅力,获得更深层次的思考和体验。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3.文学理论所规定的五个方面的任务:(1)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2)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3)文学创作论:“世界”就是我们所指的社会生活,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4)作品构成论: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文本在阅读、研究和批评中变成了作品,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5)文学接受论: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4.模仿论与表现论的区别:(1)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2)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3)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4)(可略)模仿论:文学活动是一种意识反应行为。立论观点是“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或世界的模仿”。柏拉图从模仿世界的观点出发,在结论上否定了艺术存在的合理性;亚里士多德却认为,艺术的起源和主要作用在于模仿,它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 表现论: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近的感受。 5.文学起源说:(1)巫术发生说:弗雷泽,“相似律”同类相生或同果必同因,“接触律”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田野调查(2)宗教发生说:赫尔德“灵魂的音乐”,格罗塞(3)游戏发生说:康德“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4)劳动说:马克思,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6.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 (1)无功利与功利: A.文学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 B.文学的这种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 C.作为作家或读者的话语活动,文学虽然与直接的功利目的无关,但简洁地仍旧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做实现其再现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2)形象与理性 文学是形象的,这是由文学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的;同时,文学又蕴含某种理性,即文学创作、阅读及形象本身都可能与某种间接的或深层的理性考虑有关,这是由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的。 (3)情感与认识 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智认识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在其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我爱这土地》 》 7.话语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和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语言是人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实用说:把艺术品主要是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从功能角度来界定文学,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手段 表现说:一件艺术品本质上是内心世界的外化,使激情支配下的创造,是诗人的感受、思想、感情的共同体现 客观说:重视形式、技巧、语言和结构等因素在文学构成中的作用,把文学的特质归结为语言形式,强调文本的自足性而排除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联 审美文学观:随着文学的发展、成熟和独立,中外文学理论都开始越来越强调文学的特殊性,强调审美、想象、情感、形象、虚构以及语言等因素对文学的规定,于是逐渐形成了狭义的即审美的文学观。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或审美境界,具有“镜生于象而超乎象”的特点。 文学:是作者借助于虚构和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和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 文本:也被译作为“本文”,是指一部额文学作品的实际存在方式。 诗歌: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诗:是用讲究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含蓄地表现情感与思想的文体,主要特点是抒情性和语言的韵律性。 文学流派:一批作家因为在思想倾向和文学观念上有相近的见解,在创作实践上有共同的艺术追求,并以他们的创作实质显示了相似的风格特色而形成的创作群体。 现实主义:是一种以写真性的形象和形态,通过典型化的艺术概括来表现社会现实和人生经验的文学类型。 浪漫主义:是一种以充满激情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理想追求,主观情感和某种社会心理的文学类型。 自然主义:是19世纪后期以左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思潮。它是对于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一种片面,扭曲的延续和发展,主张以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观察和表现社会人生。 互文性:指任何文本的形成都与该文本之外的符号系统相关联,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 典型:即典型人物或者典型性格,是现实主义叙事文学所创造的,在整体个性的表现中显示了某种社会历史蕴意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或人物性格。 体裁:指文本的明显可变的种类特征,这些特征是作者遵循和运用一定写作规范的结果,它可以防止读者将此文本与其他文本相混淆。散文:一种以抒发对人生的审美感受为内容的文学体裁。 文学思潮: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为适应社会变革和艺术创新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的文学思想潮流。 文学的主体性:文学的主体性显示了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这样一个特点,即文学并不是客观对象如实投影于人的大脑的产物,而是主体的积极参与下,通过虚构方式才得以形成的,一种包含了主体成分在内并受主体的情感、意志所支配的意识现象。 叙事:叙事就是讲故事,它是一个按照一定顺序用话语讲述一系列事件的过程。叙事的特征在于展示连续发展的,趋向于一个充实和圆满结局的系列事件,这些事件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顺序排列起来的。 三一律:所谓的“三一律”,指规定剧中情节、地点、时间必须完整一致,即每剧限于单一的故事情节,事件发生在一个地点并于一天内完成。概括来说就是“一日”、“一事”、“一地”。 戏剧冲突:戏剧冲突是指表现在戏剧中的、因矛盾双方的意志对抗或人的内心矛盾而造成的、能够推动剧情发展的矛盾冲突。 戏剧情境:戏剧情境是指孕育和表现戏剧冲突的情节和境况。 语言艺术 文学是“人学”具体包括哪两方面的含义? 就文学的审美性而言,文学最终表现的是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 就文学表现特点来说,文学表现了不可言说的生活体验 弗洛伊德的“白日梦”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文学创造与“白日梦”有关。①白日梦的内容则是想象或幻想的产物,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直接的关系,白日梦形成于心理补偿的需要。②强调文学的幻想性,认为文学的想象源于现实生活给予作家的感受。③文学幻想是“利用现在的某一场合,在过去的模式上,构筑一幅未来的图景。 巴赫金的“孤立”或“隔离”理念: 巴赫金指出,文学创作不是对现实生活的复制,而是用生活材料来重新建构一个世界,他把 衡量文学真实性的三个测度是什么? ①衡量艺术真实的反映测度,着眼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强调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必须源于生活。②衡量艺术真实的表现测度所检验的,是创作主体是否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状态。③衡量艺术真实的心理测度是指文学作品能否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 什么是艺术真实构成的三要素? 文学从根本上保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作主体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态度,文学的虚构和想象要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是艺术真实构成的三个要素。三种要素相互渗透,交融统一,体现了文学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关系,亦体现了这种特殊关系对文学生产的特殊规定。 别林斯基的观点是什么: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 文学形象的三大类型是什么? ①语象主要是指非描摹性的、但是又能引起读者具体感受和丰富联想的各种语言用法。②形象是描摹性的,其特点是语言的描绘能使人联想到某种物象。③意象是指为表现思想感情而创造的一种形象,“象”因“意”生。 文学形象的四大特点是什么? ⑴间接性:是指作为语言艺术,文学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用语言表现的形象只能以概念符号的形式呈现,需要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可能间接地被感知。 ⑵心象性:使文学有可能将本身不具形体、难以捕捉的心理活动——某种情绪、情感、思绪、感受——转化为使人能够感知的审美对象。 ⑶概括性:虽然文学形象是具体的、个别的、感性的,但是它又必须包含远远大于个别性和具体性的内涵。 ⑷符号性:把文学形象视为“语言”或“符号”,有助于我们理解文学形象的隐喻性或象征意义,使我们在感受形象的同时,去自觉地追寻其中隐含的意义和韵味。 根据表现媒介的不同可以把艺术分为哪四类? 艺术分为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 何理解文学理论传统的“语言工具论”向“语言本体论”的转变? 当代文学理论的研究与传统文学理论的区别主要在于语言观念的不同。关注语言作为表达方式、手段和技巧对文学活动影响,属于“语言工具论”的范畴。而当代文学理论则把语言放在“文学文本”的范畴来研究,关注语言在文学本体构成中的作用,强调语言并不是在传达思想感情的阶段才出场,而是从一开始,就制约着作家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从而影响到形象创造和意义的生产,把澄清语言

文学概论

环境 ⑴定义: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场所。⑵功能:形成气氛、增加意蕴、塑造人物甚至建构故事等。⑶环境的呈现方式①支配式环境:即环境因素在作品中所占的比例超过了人物和情节,如沈从文的《边城》《无极》②从属式环境:即整个故事强调突出人物和情节,环境则处于并不显要的地位,特别是一些为迎合读者的传奇侠义小说,这种现象比较明显。 叙事的构成 1.叙事内容——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要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这是传统的叙事理论关心的中心内容。 2. 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使故事得以呈现的陈述语句本身。 3. 叙事动作——作为一种行为而存在的支配叙述话语的“叙述”本身 行动元——情节的动因,推动整个事件的发展,表现为人物“做什么”。 角色——指性格特征造成的人物自身的同一性和独立性,它集中体现为人物相对稳定持久的个性属性。它是形象的基础,表现为人物“怎么做”。优秀的角色我们常称为典型人物。 行动元的提出——格雷马斯在《结构语义学》中提出。用以 标明人物之间,人物与客体之间的行动关系,他提出了三种对立 的行动元模式: ①主体←→客体②发送者←→接受者③帮助者←→敌对者,他认为所有的故事中的人物都符合这三种行动元模式中的一或几种关系。 主体←→客体:这是行动元模式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组关系,它们构成了情节发展的基本框架。 发送者←→接受者:发送者是推动或阻碍主体实现其目标的一种力量,它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抽象物。接受者是发送者的对象,也可由主体担任,如爱情故事中的追求者既是主体,又是一个期待回音的接受者。帮助者←→敌对者:发送者与帮助者有相似的作用,但二者也有不同。叙事学家巴尔特指出,“具有推动作用的发送者是一种决定性力量。”(《叙事学》)发送者大多是抽象的,帮助者是具体的,给予局部的支持;发送者往往处于背景之中,帮助者往往参与行动;发送者往往只有一个,帮助者可以有多个人物。敌对者是主体的对立面,它构成对主体的挑战和破坏。 结构 ①历时性向度(表层结构):指根据叙述的字面顺序研究作品中各个单元之间在作品文本中的关系,这是传统文学理论分析的方法。 ②共时性向度(深层结构):主要研究内容中各个要素在叙述顺序背后的内在关系。 非叙事性话语模式非叙事性话语模式是叙述者(或叙述者通过事件、人物和环境)对故事 的理解和评价,又称评论,它表达了叙述者的意识和倾向。 开端时间≠事件发生的最开始时间 ⑤跨度:指现时叙述与逆时叙述的跨度⑥幅度:指逆时叙述与所涵盖的故事时间长度 直接引语常见的人物对话与独白,一般有引导词并用引号标出,是人物语言的实录. 间接引语:叙述者转述的人物话语和思想,“对话的内容”被保留下来,但在语法形式上却变成小说叙述者的讲述。 直接引语的类型 交流型:意义较为明确 含混型:人物话语包含多重意义或可做各种各样的理解,人物对话难以达到真正的交流,常露出嘲讽摄谕,旁敲侧击的话中有话,弦外之音。 含混型评论的特征:叙述语言的歧义性与意义的多重性 悖论定义:那些表面上自相矛盾,实际上千真万确的语句,即所谓“似非而是”的诗句。 视角:指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或讲述故事 类型: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者属于一个角色,即内在式焦点叙述,把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第二人称叙述叙事主人公或某个角色以“你”的称谓出现

文学概论

第一章文学观念 名词解释 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价段的决定作用。 接受美学:建立某种“召唤结构”,有待读者响应,从而构成对话关系。 召唤结构:文学作品具有意义空白和含义不确定,召唤读者去填充和确定。 新乐府:以新乐府得名,关心民苦,揭露时弊,有现实主义倾向。 古文运动:以儒学为旗帜,以复古为口号,以文体改革为中心,以维护唐王朝为目的的散文革新运动。韩愈,柳宗元 物感说:我国古代提出的一种心与物关系的学说。

文学概论

1.文学有三大类型: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象征型文学。 2.现实型文学:主要是历史上那些现实感很强的叙事文学,简言之,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法再现现实生活的文学形态,具有再现性和逼真性两大特征。再现性指正视现实,真实的再现现实的矛盾和规律,作家的思想感情包含在真实的描绘之中。逼真性指以写实的方法按照(应是“仿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逼真的描绘。 3.理想型文学:主要是历史上那些抒情诗歌、散文、《西游记》一类魔幻作品。简言之,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世界的文学形态。具有表现性与虚幻性两大特征。表现性指侧重表现作家的情感、理想、幻想等主观世界。虚幻性指运用夸张、变形的方法,虚构出现实世界不存在的虚幻形象。 4.象征性文学:(指历史上的寓言、童话、象征诗歌等)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具有暗示性与朦胧性两大特征。暗示性指作品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某种意义、思想。朦胧性指作品的寓意较为朦胧宽泛,难以用单一的确定意义去概括。 5.用文学类型理论分析当代文学作品。 我国解放后至70年代末出现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想结合”的文学。“两结合”文学既重现实,又重理想,要求以革命现实主义为基础,就是要真实地、历史地反映现实,能动地描绘出现实发展的趋势;又要求以革命浪漫主义为主导,即站在革命理想主义的高度看待现实,用理想来指导对现实的描写,用理想来激励人民前进。一般认为“两结合”文学属于“现实型”文学,而我却认为它更象“理想型”文学,因为它重在表现革命热情与理想,而且与属于理想型文学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极其相似,包括以大革命为时代背景,理想化的人物刻画等。也可以说“两结合”文学是对现实型文学与理想型文学的综合发展。 6.典型:就是高质量的艺术形象,它既具有鲜明独物的个性,又包含了充分普遍的共同性,从而反映了事物的某些本质(或:文学中显现特征而富有魅力的性格,特征性与艺术魅力性是其两大特征。特征性:一指他的外在特征非常生动独特;二指内在性格非常深刻丰富。魅力性指性格的生命魅力与灵魂深度。 7.意境:就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完整的空间性是意境的基础,情感的包含性是意境的灵魂,含蓄而耐人寻味是意境的魅力所在。(或:情景交融是意境的表现特征,虚实相生是意境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是意境审美特征)。 8.意象:又称审美意象,指用来表达某种抽象观念或哲理的艺术形象。具有哲理性、象征性、荒诞性、抽象思维参与性、求解性和多义性等特征。 9.“文本”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本文从外到内可分为三个层次:文学言语层,文学形象层,文学意蕴层。中国三国时期的王弼也早有言、象、意三层次的分法 10、文学意蕴层分为: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 1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本质特征是哲理性、表现特征是象征性、形象特征是荒诞性、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性、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12.举例说明文学言语与普通言语的不同。 文学语言与普通语言的不同,除了常说的形象性、生动性、凝炼性、音乐性等特点外,还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不同。(1)文学语言是内指性的语言,即指向艺术内部,不一定符合现实生活逻辑。如:……(2)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涵性,文学语言注重语言的表现功能,蕴含了作家丰富的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比普通语言更富于心理蕴含性。如:……(3)文学语言具有阻拒性,指设法把语言写得陌生、扭曲,以打破司空见惯的套板,产生新奇感。如:……13.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 文学意境就是抒情性作品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它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三大特点。情景交融即意境首先是一幅图景,而其中又满含着作家的情感。虚实相生中的“实”即意境中逼真描写的景、形、境,“虚”指这一实境能诱发出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情、神、意的体味。韵味无穷指意境中包含着咀嚼不尽的审美意味,包括情、理、意、趣、韵、味等,含蓄而耐人寻味。比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台,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首先,诗作勾画的春天之景中内含着喜悦之情;其次,实写游园不值之情景,却在读者脑海中诱发出一个阔大而虚幻的春景空间;再次,全诗耐人玩味,具有无穷的韵味。 14.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这是作品结构的两个层次。表层结构:指事件之间的关系(故事景之间的关系。这是共时性向度的结构。它植根于一定文化的深层社会心理,因而往往呈现为多义的状态,造成释解的困难和歧义。(深层结构已经不是形式意义的结构,而是内容意义的结构) 15.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序列是三段式:首先是行动的可能性,指一个行动将要发生。其 (实质是常

童庆炳文学概论重点整理

文学理论 1文学作品的类型:是指文学作品反映现实,表现审美情感的方式,而文学作品的体裁,则是指文学作品话语系统的结构形态。 2、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再现性文学只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如实的刻画和模拟。他要求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并忠于现实生活,而不是绕开现实,躲避现实。 3、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4、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5、诗的审美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6、文本: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7、文学作品的文学层次: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态层面、文学意蕴层面。 8、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1)文学言语内指性(2)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3)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 9、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通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文学形象特征、(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2)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3)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4)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10、合理:文学形象真实性的客观规定性。合情:文学形象需反映人的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感情,真诚的意向。文学形象就是在合情合理的尺度内,实现了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11、文学意蕴层面:是指文本所蕴含的理想,感情等各种内涵,属于文本结构纵深层面。(1)历史内容层(2)想象意味层(3)审美意蕴层 12、“这一个”:突出文学形象,个性与共性,普通与特殊,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13、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14、文学典型特征性:(1)文学典型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生命的总特征。(2)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15、典型环境:所谓典型環境,不过是充分的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實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体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16、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关系:(1)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2)典型性格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他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3)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互相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 17、意境: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他是华夏抒情文学和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是

文本结构的深层结构名词解释

文本结构的深层结构名词解释 深层结构名词解释:原是美国乔姆斯基的用语。指语言句子所表达的意义。它是语言句子中稳定不变的关系。各民族语言的表层结构虽然各不相同,正因为有这种共同的深层结构,能互相翻译、交流。认为这种深层结构是人类特有的天然能力,是先验的。这一术语后来为许多结构主义者广泛运用。 例文: 叙事理论认为,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故事,而内容的存在形态则是结构。结构是指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其可以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一是历史性向度,即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二是共时性向度,即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前者称为表层结构,即由叙述的顺序所确定的字面意义层次的文本自身结构;后者称为深层结构,即具体的叙述话语同产生这些话语的整个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的超出话语字面的深层意义。本文试对《史记·荆轲传》(以下简称《荆轲传》)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进行探讨。 一、《荆轲传》的表层结构 一般情况下,从叙述层面分析作品的结构,首先应当确定最小

的叙述单位。从句法分析的角度可以把叙述内容化简为一系列基本句型,最小单位叫做叙述句。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对故事结构简化提炼的结果是形成若干叙述句,这些句子之间是不可任意错乱的结构关系,即序列。《荆轲传》的主要故事内容可以用以下几个叙述句构成一个基本的单线序列:(1)荆轲是卫国人,好“读书击剑”和与诸侯“贤豪长者相结”;(2)太子丹辗转结识荆轲,两人共同谋划如何对付秦国;(3)荆轲在秦廷上刺杀秦王;(4)荆轲刺秦王失败,燕国灭亡;(5)高渐离筑击秦王,鲁勾践感叹自己当初错看了荆轲。 《荆轲传》首先用几个片段简要介绍荆轲的身世爱好和交游情况。荆轲“好读书击剑”,文武兼修,是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在其父母之邦卫国受到秦国兼并威胁的形势下,荆轲“以术说卫元君”,可见他关心时势,以天下为己任。荆轲在榆次与盖聂论剑,在邯郸与鲁勾践赌博争赢局,都在别人的怒目或怒叱下逃去。尽管这样会被别人视为胆小懦弱,但荆轲都没有为了逞一时之强而意气用事。到了燕国后,“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荆轲始终胸怀天下。这里再次提到他“好书”,可见他不仅仅是胸有大志,而且有真才实学。“好书”和与诸侯“贤豪长者相结”,说明荆轲一直为实现自己的

文学概论

文艺学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史:研究按时间顺序出现的作家作品。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基本顾虑的发掘。文学批评:研究具体的作家作品。P3 三者关系:文学理论以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研究为基础,文学理论又要指导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 文学活动四要素: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提出四要素观点。P3 P29 四要素的不同作用:①世界:文学活动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又是文学作品再现和反应的对象。 ②作者:文学创作主体,他将自己对世界的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 ③作品:作者的创造物和读者的阅读对象。 ④读者:文学接受的主体,是使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关键。 文学活动2个系统:①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 ②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过程。P7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信息学、社会学、价值学、文 化学 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①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②导致人得自觉能动 的文学创造。③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P25 人的生活活动两大基本层次:物质实践活动、精神活动。P28 精神活动分类:①理论性或认识性的精神活动。②宗教性或幻象性。③理论性或意志性。④审美性或情感性。P29 文学活动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劳动。P39 P41 马克思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类生产劳动,最早的文学艺术作品产生于人类的劳动过程。主要原因: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④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文学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①以生产劳动为中心的经济活动,是推动文学发展的根本原因。 ②上层建筑的各个部门的相互影响制约着文学的发展。总之,诸多因素的“合力”共同影响文学的发展。P44 广义的文学观:把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统称为文学。包括纯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段文化形态,又统称为文化的文学观。P45 狭义的文学观:指通过艺术想象,塑造艺术形象以表现人性情感的语言的艺术作品。又称为审美的文学观。1)中国:魏晋以来,“文学的自觉”。2)1747年,巴托提 出“美的艺术”。标志文学被证实确认为“艺术”门类,文学的审美属性被 正式认可,狭义文学从广义文学即文化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专门学科。P47 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①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的表现力,例如“那么甜”与“那么凉” 别含深意。②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象、虚 构、情感等特性。③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④文学蕴含 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言外之意)P51 诗歌特点:①语词凝练。②结构跳跃。③富于韵律。P192 小说特点:①叙述故事。②刻画人物。③创造一定的时空情境。P193 戏剧特点:①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②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③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散文特点:①语言形式灵活。②表述对象广泛。③书写真实感受。P196 文本: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P200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文学话语、文学形象、文学意蕴层面。P201 文学话语层面特点:①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②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③文学语言具有阻拒性。P201 文学形象层面特征:①主观与客观的统一。②假定与真实的统一。③个别与一般的统一。④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 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价段的决定作用。 接受美学:建立某种“召唤结构”,有待读者响应,从而构成对话关系。 召唤结构:文学作品具有意义空白和含义不确定,召唤读者去填充和确定。 新乐府:以新乐府得名,关心民苦,揭露时弊,有现实主义倾向。 古文运动:以儒学为旗帜,以复古为口号,以文体改革为中心,以维护唐王朝为目的的散文革新运动。韩愈,柳宗元 物感说:我国古代提出的一种心与物关系的学说。 心物交融说:刘勰,关于作家艺术构思与客观事物的论点。

文学概论课后答案(下)(1)

第九章 基本概念 1.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2.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3.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4.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的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5.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6.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7.散文:广义的散文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8.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思考问题 1.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文学的关系:随着文学的不断发展,是理想型、现实型和象征型文学得以独立充分的发展,也出现了各种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也分别称为理想型、现实型和象征型文学的典型形态。 2.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现实型与理想型文学的意义就在其形象自身,而象征型文学突出文学形象的意义的超越性;现实型文学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理想型文学往往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情感态度。而象征型文学则偏以间接的方式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象征型文学淡化具体时间与空间,突出了朦胧性。 3.试用文学类型理论分析当代文学作品:如鲁迅先生的作品多是现实型文学,因为那些作品是对客观现实及当时社会环境的冷静观察和理智分析,直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具备了现实型文学的两大特征,再现性和逼真性。是作者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汲取创作材料,突出社会矛盾,描写生活中存在的人和事。 4.现代主义文学的类型特征是什么?

《文学概论》问题答疑材料朵

《文学概论》问题答疑材料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 二、文学活动的构成 第二节文学活动的构成 文学活动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这四个基本要素或环节构成。文学活动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个基本要素或环节构成的有机整体。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发展的客观基础。作者是文学生产的主体,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作品是使上述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四者是相互依存、无法分割的,因此,只有在对文学活动的整体关照和把握中,才能准确地认识文学活动的本质特征。 三、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一)文学活动的发生 1、关于文学发生问题的几种学说 巫术仪式发生说。 宗教发生说。

游戏发生说。 2、文学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劳动 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成。 (二)文学活动的发展 1、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或外部规律 经济是文学发展的终极原因和最终决定因素。但经济、物质生产与文学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往往存在着不平衡关系。 政治、道德、宗教、哲学、社会心理等也是影响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2、文学发展的内部原因或外部规律 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学传统——纵向本民族文学传统,横向吸收他民族文学传统。 在批判地继承的基础上革新创造,推陈出新,既超越本民族文学传统,又超越他民族文学传统,促使文学的健康发展。

四、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他一方面被看作意识形态中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1、无功利与功利 文学的无功利性:文学并不寻求直接实际利益的满足,具有审美超越性。 文学的功利性:文学间接地或内在地力求审美地掌握世界,认识并反映现实。 文学的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无功利性总实现着间接的功利性。 2、形象与理性 文学是形象的,是指它总以审美形象的特有方式存在着,只能通过直觉的方式去把握。

文学概论

文学作品类型:总结历史上文学创造的普遍规律,我们根据文学创造的主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1、现实型文学.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一)再现性.现实型文学偏重于对客观现实的冷静观察和理智分析,直接揭示现实矛盾,触及人生。现实型文学在再现现实时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反对主观随意性。作家不直接出面在作品中表露自己的主观倾向,是现实型文学创作的重要原则。现实型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反映形态,同样包含着对现实生活的情感评价。(二)逼真性。逼真,是指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客观事物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是它的特色。现实型文学从现实生活实际出发,描写生活里本来就有的事物,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材料,反映客观存在,表现作者真切的现实感受。 2、理想型文学。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一)表现性。表现,指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如情感、理想、想象、幻想等)以形象呈现出来。理想型文学的主观理想精神,在文学反映方面体现为对现实矛盾的情感评价的侧重。而其情感态度常常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出来。(二)虚幻性。现实型文学以写实的方法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写,理想型文学则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 3、象征型文学。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一)暗示性。暗示是象征型文学寄寓意蕴的方式。暗示指词语寄寓某种超出本义的内涵。象征型文学的寓意是通过暗示方法实现的,暗示不同于现实型的再现和理想型的表现,常常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二)朦胧性。朦胧,指词语含有多层不确定的意义。象征是抽象之物与具体之物之间的比较,其中的意义是纯粹暗示出来的。并且由于象征经常是单独存在的,读者又很少得到何物被象征化的暗示,因此,象征主义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内在的朦胧性。 诗:诗是一种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诗可以分成抒情诗与叙事诗,格律诗与自由诗等。诗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 小说: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小说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与短篇小说,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等等。小说的基本特征是: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描写人物是小说的显著特点,着重刻画人物特点是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情节是与人物密切相关的,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衬托人物性格、展示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段)。 剧本: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剧本可以分为悲剧、喜剧与正剧;按场次划分,还可分为独幕剧与多幕剧等。它的基本特征是: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散文:散文有广义的散文与狭义的散文。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主要是: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抒写真实感受。 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是: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 “文本”(text),在英语中是原文、正文的意思,这里用来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中外文论史上,都曾有人把文学文本的构成,看成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 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现实型文学: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再现是指对客观现实作如实刻画或模拟,它要求文学立足现实,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忠于现实。逼真是指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的描绘。 理想型文学: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表现是指把主观世界状况以形象呈现出来。虚幻指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情感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 象征型文学:象征性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暗示指词语寄寓某种弄超出本义的内涵,突出文学形象的意义的超越性。朦胧指词语含有多层不确定的意义,通过暗示表现出来。 诗:诗是一种语言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韵律、高度集中反映生活和抒发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诗可以分为抒情诗与叙事诗、格律诗与自由诗等。诗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小说: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体裁。小说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与短篇小说,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等等。小说的基本特征是: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复杂完整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剧本: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的文学体裁。剧本可以分为喜剧、悲剧与正剧,独幕剧与多幕剧等。它的基本特征是: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与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散文: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笔记:叙事作品之名词解释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笔记:叙事作品之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现代叙事学:关注叙事作品的结构方法的研究叙事艺术理论和批评方法。 中国叙事学:综合西方传统叙事学和现代叙事学,具有创新性和个性的叙事研究方法和理论建构。 叙事: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 叙事的层面: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不雅察、分析叙事活动。叙述语言、叙述内容、叙述动作。 叙述语言:使故事得以呈现的口头或书面陈述。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叙述标识表记标帜。 叙述时间: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彼此对照形成的时间关系。时距、次序、频率。 时距: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对照形成的关系。省略、概略、场景、减缓、停顿。 次序:故事时间中事件的接续前后挨次与文本时间中语言的摆列挨次对照形成的关系。 频率:叙述语言或故事内容自身重复的关系。 叙述视角: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不雅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由叙述人称决定。 第三人称叙述:从与故事无关的傍观者角度进行叙述。全知视角,剥夺读者的探索求解权利。 第一人称叙述:既是叙述人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第二人称叙述: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个角色以“你”的称谓出现的。 叙述视角与人称的变换:以两种以上叙述交替出现的叙述。 叙述标识表记标帜: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记作用的叙述手段。 叙述内容:文学文本所叙述的东西,即故事本身。人物、结构、行动。 故事: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涉及事件、情节、情景。 事件:故事中人物行为及其后果。 情节:按照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情景:人物的行为与环境组合起来的实际场面和景况。 人物:鞭策故事的进展和具体生动的形象。扁形、圆形、表意、典型、性格人物五个类型。 表意性人物:不具有性格内涵仅仅表示某种抽象不雅念的人物。 性格人物:具有必然秉性、气质等心理与人格特征的人物。 结构:故事的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存在形态。分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按照叙述挨次组成的各叙述单元之间的关系。 深层结构:故事各要素按故事的文化背景某种内在结构关系摆列组织起来的超出叙述挨次的整体。 行动:是人物有目的的行为。叙述功能、叙述逻辑、符号矩阵。 叙述功能:按照人物在情节过程中的特定作用而规定的人物行为模式。 叙述逻辑:按照人物在逻辑上的可能性而总结的人物行为模式。 符号矩阵:由四个符号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形图式。 叙述动作:讲故事这一行为本身。叙述者、接受者。 作者:创作作品的人。 隐含的作者:进入作品的叙述活动后的作者。 叙述者:讲述作品中语言的人。 叙述声音:表现叙述者叙述动作的口气或基本态度。显在叙述者、隐在叙述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