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己修改的文化生活知识 全册2011年会考用

自己修改的文化生活知识 全册2011年会考用

内容 2011年会考文化生活知识归纳 文化与生活的关系 文化与社会生活

文化与个人生活

文化一般

文化与文化的关系 我文化与他文化(文化传播)

文化创新 古文化与今文化(文化继承)

文化生活

静态 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精髓----中华民族精神

文化特殊----中华文化

动态 当代文化生活

发展先进文化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一、文化与社会生活

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意识形态性质部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非意识形态部分(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

2、形式: 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

3、特点:----文化实质是一种精神现象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人们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4、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对社会的作用: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 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作用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对阻碍社会的发展。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A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为推动经济建设,要发展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注意:并非所有文化都能促进社会发展,文化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 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促进。

③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启示: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二、文化与个人生活(文化对个人的影响)

1、文化影响个人的途径(来源):特定的文化环境;

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影响人的表现: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注意:文化对人影响也有双重性,不能说文化对人的影响都是有益的促进。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1)潜移默化(====消极被动)

(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是无形的)人们自觉、主动接受健康向上的文文化熏陶。

(2)深远持久(===“永恒不变”)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树立正确的三观

4、优秀文化对人的作用---塑造人生

(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精神世界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优秀文化能够增强精神力量

(3)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人的全面发展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②人的全面发展表现:

人的想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③优秀文化塑造人生时的特点:作为人的精神食粮,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注意:

为什么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要综合运用上面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文化软实力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塑造人生等知识。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1、世界文化多样性:

(1)最典型的表现在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是什么)

①民族节日 ----历史文化的积淀;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文化遗产-----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为什么尊重文化多样性?(必要性+重要性、意义)

①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A 文化是民族的-----由于各民族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原因,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B 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②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A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B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3)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怎么办?):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

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要求: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注意:

1、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不只是体现在民族节日和文化文化遗产中,只是以它们为主。

2、民族文化具有差异,各具特色,但并无优劣之分,因此必然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3、精神根基---民族文化;精神纽带----传统文化

2、文化传播:

(1)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2)文化传播的途径:

①商业贸易

②人口迁徙

重要途径

③教育(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④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3)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

传媒的含义:传播媒介

传媒经历的发展阶段: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

大众传媒开始的标志:印刷媒体的推广

大众传媒的形式: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

大众传媒的优点: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

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

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已成为传媒的主要手段。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传播媒介包括大众传媒。

2、新的传媒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3、文化传播的手段和途径不要混淆

(4) 中外文化交流(文化传播)的意义

意义:一方面,可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另一方面,使外域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正确做法: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

际影响力,共同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

二、文化继承

1、传统文化

(1)含义: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文化。

(2)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①传统习俗-------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风尚、礼节、习惯,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

②传统建筑------凝固的艺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传统文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文学艺术.

④传统思想------中华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包括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对今天国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传统文化是历史文化,但历史文化不一定是传统文化

2、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所以不能认为传统文化都是优秀文化。

(3)传统文化的特性: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的具体内涵能因时而变。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顺应变动性)

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中华文化的特点不能相混淆。

2、传统文化的三个特性也不要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三个表现混淆

3、不能认为“一民族如果具有厚实的传统文化,就一定能促进这个民族快速的发展与进步”

因为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糟粕,即使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也必须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4)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留和发展。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

加以改造或剔除。

注意:面对传统文化,我们我们需要继承,但不能“沿袭”更不能“抛弃”.

2、文化继承和发展: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继承与发展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就是文化传承。

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我们就能够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地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继承不是原封不动的承袭传统,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

(2)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A 社会制度的更替决定着文化发展的发展方向-----外因、根本因素、决定因素)

B 科学技术的进步(内因、自身因素、重要因素)

C 思想运动(新旧文化之间的斗争)----内因、自身因素、社会变革的先导。

D 教育的方式------(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教育是人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三、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实质

2、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1)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2)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① 文化创新引导、制约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 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与标准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文化创新的意义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4、如何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也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

(2)基本途径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不能离开传统文化,同时要体现时代精神

②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3) 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5、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起点上,推动内容形

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非劳动群众)。也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与标准: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不要到过来)

2、为什么要鼓励文化创新?用上述的1、2、

3、4答

6、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1)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同时要体现时代精神

(2)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吸收国外文化的有益成果。

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时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根植于自己的

民族文化土壤,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3) 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4)今天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

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见证(表现、原因)

汉字---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人类文明的标志

史书典籍----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表现为“三性”

①独特性---含义: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A、文学艺术:

B、科学技术:

②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和发展趋势:

我国各地的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有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③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我国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作的贡献: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中华民族的骄傲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

大的民族凝聚力。

2、中华文化的历程:

①古代辉煌的历程----古代走在世界前列

只有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发展时期殷周

时期

春秋战

国时期

秦汉隋唐时期宋元明明清

文化思想天命神

权思想、

“敬德

保民”

思想

诸子蜂起

百家争鸣

促进了

统一的

民族文

化的发

儒家

学说

确立

至尊

地位

古代中华

文化高速

发展,并

以博泛吸

收外域文

延续隋唐文化

的辉煌、并在

史学、文学艺

术、科学等方

面成就巨大,

并产生宋明理

近代西

方文化

传入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影响和作用对早期

中华文

化产生

深刻影

逐渐形成

了古代中

华文化思

想雏形

在中华

文化史

上具有

划时代

意义

儒家

思想

正式

形成

进入气势

恢宏的全

胜时代

推动中华文化

发展,其中宋

明理学对后封

建社会影响较

中国传

统文化

面临冲

②近代---衰微

③如何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有异和兼收并蓄。

①所谓“求同有异”就是能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

②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包容性的意义:

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①汉字记载、史书典籍保存;②中华文化所独有的包容性博大精深的原因:①博大精深的三个表现;②中华文化所独有的包容性

民族文化的意义、中华文化的力量、包容性的意义不要混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与博大精深的独特性的主要表现不要混淆

汉字的地位与科学技术的地位不要混淆

博大精深的三个表现(三性)

传统文化的三个特性不要混淆

中华民族精神的三特点

二、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优良品格、立业根基)、自强不息(内

在气质、永恒的精神力量) 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1)作用: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2)爱国主义的特征: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同时期有共同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3)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因为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3、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

4、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作用:

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支撑中华民族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5、中华民族精神的特征: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6、中国共产党对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贡献:

是中华民族之魂。

(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

突出表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突出表现----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

7、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意义)

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A 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B 在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过程中,高昂奋进的民族精神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A 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

B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力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弘扬和培育民族

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面对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挑战,要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

化的影响,就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8、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时代课题:

A今天如何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

课题。

B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人人都应当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

扬者、建设者,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走进文化生活

1、当代文化生活的特点----色彩斑斓

2、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人们文化生活的影响

(1)可喜的变化------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表现:①满足文化需要,充实精神生活

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③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④引导消费观念,推动生产发展

(2)忧虑的变化-----(原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表现:①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

②迎合低级趣味

③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

3、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的基本要求:

A 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包括经典的和流行的,传统的和时尚的,高雅的

和通俗的严肃的和娱乐的。人民大从真正需要都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

B 只有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4、现阶段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依然存在的危害与原因:

(1)落后文化(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如看相、算命等)

(2)腐朽文化(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3)危害:腐蚀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4)原因:①历史--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

②现实---经济全球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

③现实---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

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诱发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

5、面对文化生活的“忧”及存在的腐朽、落后文化我们怎么办?

(1)国家角度(社会):----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A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B 倡导大众文化

C 最根本的是奏响文化的主旋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公民角度)作为中学生-----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

拒绝污染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

①要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

②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三观”;

③增强法制观念,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6、社会主义文化在我国始终占主导地位的必然性;

①社会主义文化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使它始终占据着主导 地位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 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发挥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③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特征更加明显、 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④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文化建设的必 然要求

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当代先进文化是什么?--内涵:

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公民为目标,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为什么?---意义

坚持先进文化前时方向的意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注意: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引领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高举这一旗帜,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是什么?

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为什么?---必要性

①地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②实践: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现状---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精神需求日益旺盛,人们思 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面对这一阶段性特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既尊重 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荣辱观 科学文化修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在当代,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①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A 发展教育:---必要性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

作用,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B 发展科学:---必要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C 发展文化事业:

要支持文化公益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繁荣文化市场,增强文化软实力。

②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与建设和谐文化的关系:)

A 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建设和谐文化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

动,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B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注意: A 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其主要内容来说是一致的。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三者不能完全等同:先进文化是相对于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或者是一般大众文化而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相对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而言的,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相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而言的。

B发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就不等于发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C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二者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除文化建设外,还包括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所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它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D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者不要混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4、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

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族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

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

(目标)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和作用:(为什么?)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文化建设的灵魂。

5、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什么要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

(1)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地位: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作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

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

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

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它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在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

既凝结着中华传统道德的精华,又融入了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

既有先进性的导向,也有广泛性的要求。

★注意: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与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不同的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二者都要求爱国。

6、关于思想道德修养

(1)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科学文化修养思想道德修养

方式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省、自律

联系

①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是相互促进的统一关系:

A 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良好的文化修养,有助于于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作出理性的行为选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之,就容易是非不分,善恶难辨,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邪路。

B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掌握更多知识,提高科学文化修养水平;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为社会造福,反之,即使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也难以避免人格的缺失,甚至危害社会。

②加强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

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真正有知识文化涵养的人,也应该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思想道德的人。

注意: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都很重要,但不能说哪个更重要或最重要。

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之间的促进关系并不是必然的;

并不是所有的科学文化修养都能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只有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才能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3)公民如何才能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①加强自身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②在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必须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文化修养,

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③脚踏实地、重在行动: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

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文化生活各单元知识框架

《文化生活》的主题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 知识框架 含义: 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 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 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人类特有的现象 特点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的体验、特别是参加文化活动、接 受文化知识教育逐步培养出来 文化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实质: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总述: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 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产生 深刻的影响。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作用对社会影响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来源: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 文化活动 对人影响表现: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 动、思维方式 特点:潜移默化,深久持远 优秀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①优秀文化能丰富 人的精神世界②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 力量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

知识框架 表现:主要体现在民族节日(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和文化遗产中(一 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 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 how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文化多样性原则: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吸收有益外来文化 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人类社会基本特征,人类文明进步重要动力前提Why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 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 富多彩,充满生机活力 重要途径:商贸活动、人口迁徙、教育 文化传播现代文化传播手段:大众传媒 意义:既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也促进了 世界文化的发展 表现:①传统习俗的继承②传统建筑的继承③传统文 艺的继承④传统思想的继承 特点: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历史继承性 文化发展文化继承影响: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 展的精神纽带。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 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 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 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How:①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古为今用;②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即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 相结合)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 术的进步、思想运动的兴起、教育 根本途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 How基本途径: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面向世界,博 采众长 文化创新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自 Why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必然性) 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可以推动社会 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重要性、作用)核心突破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1化学与生活_知识点

化学与生活 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 第一节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 第二节重要的体内能源---油脂 第三节生命的基础---蛋白质 第四节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归纳与整理 第二章促进身心健康 第一节合理选择饮食 第二节正确使用药物 归纳与整理 第三章探索生活材料 第一节合金 第二节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第三节玻璃、陶瓷和水泥 第四节塑料、纤维和橡胶 归纳与整理 第四章保护生存环境 第一节改善大气质量 第二节爱护水资源 第三节垃圾资源化 归纳与整理 高二化学选修1《化学与生活》 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 1—1—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 人体必须的六大营养素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水 1 单 糖 C6H12O6 葡萄糖多羟基醛有多元醇和醛的性质,能发生银镜反应,红色Cu2O 果糖多羟基酮有多元醇和酮的性质 2 双 糖 C12H22O11 麦芽糖有醛基C12H22O11+H2O→C6H12O6+C6H12O6葡萄糖+葡萄糖 蔗糖无醛基C12H22O11+H2O→C6H12O6+C6H12O6葡萄糖+果糖 3 多 糖( C6H10O5)n 淀粉无醛基,属 高分子化合 物 遇碘变蓝(C6H10O5)n + n H2O→nC6H12O6纤维素(C6H10O5)n + n H2O→nC6H12O6 4 葡萄糖 光合作用6CO2(g)+6H2O(l)→C6H12O6(s)+6O2(g)呼 吸 作 用 有氧呼吸C6H12O6(s)+6O2(g)→6CO2(g)+6H2O(l) 无氧呼吸C6H12O6→2C3H6O3(乳酸)→2CO2+2C2H5OH 1—2—重要的体内能源:油脂 1 油 脂 植物油液态含不饱和烃基多—C17H33 含双 键 能加成、水解动物脂肪固态含饱和烃基多—C17H35、—C15H31水解 水 解 油脂+ 3H2O→高级脂肪酸+丙三醇(甘油) 皂 化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 油脂+ 3NaOH→高级脂肪酸钠(肥皂)+丙三醇(甘油)在人体内功能供热储存能量合成人体所需的化合物脂肪酸有生理功能 1—3—生命的基础:蛋白质

最新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一、文化与社会 1. 什么是文化 (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阶级性)的部分,又包 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中立)的部分。 (2)形式: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念、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 都是文化活动 (3)产生: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4)载体: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产品。 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所表现出的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相互影响: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 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 同。 (2)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①文化与经济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 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 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③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 重要。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①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 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4.文化与综合国力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1.途径: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1)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1)潜移默化: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 无目的地接受的,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 果。 (2)深远持久:其一,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 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持久的。其 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 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4.文化在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起到的作用: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民族节日: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知识点会考学考精简版纯重点必背

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知识点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体味文化: ①文化形式各种各样。②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③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2、文化的概念/定义:以及特点: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3、文化的范围: 包括世界观、人生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有阶级性,看不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文字等非意识形态(无阶级性,看得见)的部分 4、文化的特点: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5、社会和文化的关系: 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6、文化现象的实质:一种精神现象。 7、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8、文化的形式: 静态: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动态: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 ★9、文化的力量(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实质)。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10、文化与经济、政治 ·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1)关系: ①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相互影响。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要影响。 ②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完全同步。 ·为什么不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2)关系的特点:相互交融 经济: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 ③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 ④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

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洁净安全的生存环境 第一单元空气质量的改善 一、空气质量报告 (一)、空气质量评价包括: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 空气污染指数:根据空气中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等污染物的浓度计算出来的数值。首要污染指数即位该地区的空气污染指数 (二)、大气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 1、温室效应 (1)原因:①全球化石燃料用量猛增排放出大量的CO2;②乱砍乱伐导致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吸收CO2能力下降。 2、主要危害:(1)冰川熔化,使海平面上升(2)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3)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4)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3、控制温室效应的措施 (1)逐步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核能、地热能、潮汐能等,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2)进一步植树造林、护林、转化空气中的CO2 2、酸雨 (1)原因:酸性氧化物(SO 2、NO2)SO2+H2O H2SO3 2H2SO3+O2==2H2SO4 (2)防止方法:①开发新能源(太阳能、风能、核能等)②减少化石燃料中S的含量 钙基脱硫CaCO3==CaO+CO2 CaO+SO2==CaSO3 2CaSO3+O2==2CaSO4 ③吸收空气中的SO2 ④加强环保教育 3、机动车尾气污染:尾气净化装置2NO+2CO N2+2CO2 4、CO 能和人体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能中毒 5、可吸入颗粒物:静电出尘 6、居室空气污染物:甲醛、苯及其苯的同系物、氡等 危害:甲醛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肝功能异常等) 7、白色污染的危害:①破坏土壤结构②降低土壤肥效③污染地下水④危及海洋生物的生存第二单元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文化生活知识框架(详细版!)

内涵: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产品 意识形态性质部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非意识形态性质部分:自然科学、语言、文字 形式: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思想、艺术、信仰) 特点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 ②人们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活动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 而逐渐培养出来的(个人)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物质) 社会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 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政治、经济、文化间的关系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是经济和政治的反应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决定 ③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发展 落后、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发展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交融 ①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 人们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文化成为当代国际斗争的主要内容(反文化霸权主义斗争) 文化的重要性(综合国力):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文 化 与 社 会

:文化环境、文化活动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 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优秀文化的作用 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与人: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超前或落后)不与政治、经济同步 文 化 与 人

(完整版)初三化学与生活知识点详细总结

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 课题一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考点一、蛋白质 1、功能: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 成人每天需60-70g 2、存在: 动物肌肉、皮肤、毛发、蹄、角的主要成分、奶类、蛋类、鱼类、牛肉、瘦肉 植物的种子(如花生、大豆) 3、构成:由多种氨基酸(如丙氨酸、甘氨酸等)构成 4、人体蛋白质代谢 摄入 胃肠道+CO 2+H 2O ,放出热量 蛋白质 人体 氨基酸 水解人体所需各种蛋白质 5、几种蛋白质(维持生长发育,组织更新) (1)血红蛋白:由血红素(含Fe 2+ )和蛋白质构成 作用:运输O 2和CO 2的载体 血红蛋白+ O 2 氧合血红蛋白 CO 中毒机理:血红蛋白与CO 结合能力比与O 2结合能力强200倍,导致缺氧而死。 吸烟危害:CO 、尼古丁、焦油等 (2)酶:生物催化剂 特点:高效性、选择性、专一性 淀粉酶 麦芽糖酶 例 :淀粉(能使碘变蓝) 麦芽糖 葡萄糖(人体可直接吸收的糖) 6、蛋白质的变性(不可逆):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使其变质 引起变质的因素 物理:高温、紫外线等 化学:强酸、强碱、甲醛、重金属盐(Ba 2+、Hg 2+、Cu 2+、Ag +等)等 应用:用甲醛水溶液(福尔马林)制作动物标本,使标本长期保存。 考点二、糖类 是生命活动的主要供能物质(60%—70%) 1、组成:由C 、H 、O 三种元素组成。又叫做碳水化合物 2、常见的糖 (1)淀粉(C 6H 10O 5)n :存在于植物种子或块茎中。如稻、麦、马铃薯等。 (C 6H 10O 5)6H 12O 6 血糖 淀粉(肌肉和肝脏中) 水 (2)葡萄糖C 6H 12O 6 ( 呼吸作用:C 6H 12O 6+6O 22+6H 2O 15.6KJ/g 供机体活动和维持体温需要

文化生活知识点汇总Word文档

2016高考复习资料《文化生活》常用知识点 第一单元《文化及生活》 一、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2)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及生俱来的,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及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二、文化的社会作用(5个方面回答主观题时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及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文化及经济交融表现在: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③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3、文化及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及政治交融表现在:①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及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②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

斗争的重要内容。) 4、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5、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氛围及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①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作用:精神世界;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及创新》 一、文化的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典型表现: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整理归纳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整理归纳 高中会考是高考的通行证,只有通过会考,才能参加高考,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 高中政治会考必备知识点 1.了解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①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注: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 ②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有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生产者只有生产出较高的使用价值都有顺利的销售,实现商品的价值。注:商品生产者从商品判断标准的中得到的启示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只有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顺利实现商品价值。 (2)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质量上乘的商品,其价值容易实现。同时,产品质量越好,信誉越高,使商品供不应求,商品生产者能获得更多的收益。 2.理解货币的含义、本质和基本职能

(1)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是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3)货币的职能是它是货币本质的体现。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生活中表示为价格标签)——表现和衡量其他 一切商品的价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要求: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 注1:货币的本质决定的货币职能,货币的职能体现货币的本质。 注2: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不是说货币只有这两个职能。注3: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流通手段强调货币在交换中的媒介作用,商品流通强调的是货币参与交换的过程。 在交换过程中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表现的是货币流通手段的 职能;若交钱提前于交货或滞后于交货则表现的是货币支付手段的职能。

化学与生活知识总结

化学与生活知识总结 一、化学与环境 1、常见的大气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氟氯代烷,二氧化碳不算大气污染物,只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 2、汽车尾气的系统中装置催化转化器可将尾气中的CO,氮氧化物转化为无污染的二氧化碳和氮气排放到大气。氮的氧化物的形成不是因为燃烧不充分等原因,而是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在电火花作用下生成的。禁止使用含铅汽油,是为了防止铅有毒污染环境,不能降低氮的氧化物的生产量。 3、正常雨水偏酸性,pH约为 5、6,因为二氧化碳。酸雨指pH小于 5、6的降水,主要由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转化。煤的燃烧、汽车排放的尾气都会导致大气中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的增多而引发酸雨。 4、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氟氯烃或氮氧化物排放到大气中 5、光化学烟雾的产生与人为排放氮氧化物有关 6、甲醛溶液俗称福尔马林,具有防腐,杀菌的功能。福尔马林可用于制作生物标本,不可用于食材保鲜。 7、 CO,NO的中毒机理是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

8、水体污染废旧电池不能随意丢弃和堆埋。含N、P等物质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从而出现“水华”或“赤潮”现象。 9、饮用水可用液氯,二氧化氯,臭氧等来进行消毒,利用的是氧化性。 10、废塑料制品造成的“白色污染。可使用可降解的塑料制品。 11、PM 2、5是指粒径不大于的可吸入悬浮颗粒物,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混合物不是胶体,但具有吸附性。 12、绿色化学要求从源头上消除或减少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13、铜汞离子用硫离子除 14、 Na2FeO4能与水缓慢反应生成Fe(OH)3胶体和O2,可以作为饮用水的消毒剂和净化剂 二、化学与能源 1、煤、石油和天然气是三大化石燃料,均为不可再生的资源。 2、沼气是可再生资源。 3、煤是由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的复杂的混合物。煤中所含的硫、氮等元素在燃烧时会产生污染气体。燃料脱硫,向煤中加入适量石灰石,可大大减少燃烧产物中二氧化硫的量。煤的气化产物是水煤气或干馏煤气(主要成分H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总结 1.文化的的内涵 (1)含义: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特征: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②文化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通过逐步培养而来;③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影响 (1 ②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通过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来使自己价值观念向外推销而实现的) (3: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影响的表现: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行为、实践和认识活动与思维方式; ③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的特点(无形的、主动的)和深远持久的特点(“三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很难改变); ④文化塑造人生(对人的作用):优秀的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增强人们的 精神力量(激励人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健康等素质)。 3.民族文化 (1)含义:每个民族、国家自己的文化。 (2)地位: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3)表现:①民族节日: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现,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②文化遗产: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地位);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作用)。 4.文化多样性的内涵 (1)地位及作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 ①民族性:由于各国的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因素不同,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所以,文化是民族的; ②世界性:文化来源于社会实践,各民族间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存在普遍的规律,各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文化是世界的; 5.尊重文化多样性 (1)原因:①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②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途径:①认同本民族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②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化繁荣进步;③在国际文化事务中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

文化生活2019政治合格性考试知识点

2017政治会考《文化生活》基础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1、理解文化的内涵Ⅱ 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它既不是指广义的文化,也不是指狭义的文化。 文化的形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化、艺术等;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了解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Ⅰ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③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Ⅰ 第一,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第二,文化对人的影响虽然是潜移默化的,但并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4、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Ⅰ 第一、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持久的。 第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5、明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Ⅱ 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6、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Ⅱ (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互影响的关系 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2.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不同的民族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二)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1)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3)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越突出。图书出版、影视音像等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1)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质。 (2)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7、分析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Ⅲ (一)内容 1.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即物质力和精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 2.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3.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理解 1.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思想文化上的独立,就不会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独立。要改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地位,不但要改变其政治上、经济上的独立性质,而且要防止其思想文化成为他国和他民族的附庸。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当今时代,思想文化作为国家、民族独立重要基石的作用更为明显和突出 2.文化是软国力,但其作用并不“软”。一定的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维持,对于一个国家的精神状态和凝聚力,对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及其能力,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现在人们已普遍使用“文化力”的概念,意在强调文化也是一种力量。 3.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8、知道文化对人生的塑造作用Ⅰ 1、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9、了解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Ⅰ 10、探讨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的途径和方法 III ①提高我国文化的质量和品质,走精品化道路。②走产业化的道路,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升级。 ③加大中国文化的宣传,树立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④国家加大对文化的投入,政策应该有目的的倾斜。 ⑤挖掘我国的历史文化资源,发挥历史悠久的优势。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1、了解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Ⅰ 2、理解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Ⅱ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但是,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明确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要求和重要意义Ⅱ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因此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4、知道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应遵循的原则Ⅰ 尊重文化多样性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5、了解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Ⅰ 文化传播的途径:商人贸易、人口迁徙、教育(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使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6、了解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Ⅰ 文化传播的手段:大众传媒及其作用 大众传媒的含义: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的作用: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播、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7、探讨如何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Ⅳ 从两方面回答: 第一、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热情欢迎优秀外国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第二、主动传播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8、了解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和作用Ⅰ (1)含义: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相对稳定性指的是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全汇总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复习要点 必修2 人文地理 第一章人口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四、地域文化与人口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中考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

2019年中考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一:六大基本营养素 糖类、蛋白质和脂肪能为人体提供能量。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多数维生素不能直接合成,需要从食物中摄取,用于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健康。二:组成人体的元素 人体内主要元素氧、碳、氢、氮以水、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的形式存在;其他元素主要以无机盐形式存在。 1、常量元素(11种):在人体中含量0.01% CaKNaMg 2、微量元素:在人体中含量0.01% Fe、Zn、Se、I、F等。必需元素(20多种):Fe、Zn、Se、I、F等。对人体有害的元素:Hg、Cr、Pb、Ag、Ba、Al、Cu等。 微量元素功能表 三:有机合成材料 1. 有机化合物 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叫做有机化合物。(不包括CO、CO2 和Na2 CO3 、CaCO3 等碳酸盐)。判断依据是否含有碳元素。 〖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 (1)、 CH4 (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 (2)、乙醇,俗名:酒精; (3)、乙酸,俗名:醋酸;

(4)、葡萄糖、蔗糖、蛋白质、淀粉等。 根据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分为: (1)、有机小分子:如:CH4 等 (2)、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有机高分子)如:蛋白质、淀粉等 2. 有机高分子材料 分为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如:棉花、羊毛、蚕丝、天然橡胶等,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两种。 〖结构和性质〗 (1)、链状结构:热塑性,如:聚乙烯塑料(聚合物)(2)、网状结构:热固性,如:电木 〖鉴别方法〗 (1)、鉴别聚乙烯塑料和聚氯烯塑料(聚氯烯塑料袋有毒,不能装食品):点燃后闻气味,有刺激性气味的为聚氯烯塑料。 (2)、鉴别羊毛线和合成纤维线: 物理方法:用力拉,易断的为羊毛线,不易断的为合成纤维线; 化学方法:点燃,产生焦羽毛气味,燃烧后的剩余物可以用手指挤压成粉末状的为羊毛线;无气味,且燃烧后的剩余物用手指挤压不成粉末状的为合成纤维线。 四:"白色污染"及环境保护

政治必修 (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复习要点(实中2013.10.9)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一、文化与社会 1、文化的作用? 一、对社会的影响: (1)文化作为精神力量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 1)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要影响。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二、对人的影响: (1)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4)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拓展延伸】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文化生活依据 (1)文化对经济、政治有反作用,发展文化产业可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有利于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3)文化产业的发展,使社会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提高了全社会的文化消费水平。 (4)振兴文化产业,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拓展延伸】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文化生活措施 (1)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要坚持“主心骨”,弘扬主旋律,坚持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经济发展、政治民主和社会进步。 (2)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科技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3)奏响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大力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抵制低俗文化思潮,服务不同层次文化需求。 (4)促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提高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5)坚持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发展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相结,推动文化合产业创新。 【拓展延伸】文化对人的影响给我们的启示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这启示我们要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们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汇总

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汇总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化学与生活常考点汇总 一、化学与环境 1.常见的大气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氟氯代烷,二氧化碳不算大气污染物,只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 2.正常雨水偏酸性,pH约为5.6。酸雨指pH小于5.6的降水,主要由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转化。煤的燃烧、汽车排放的尾气都会导致大气中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的增多而引发酸雨。 3.汽车尾气的系统中装置催化转化器可将尾气中的CO,氮氧化物转化为无污染的二氧化碳和氮气排放到大气。推广使用无铅汽油,避免铅对人体许多系统,特别是神经系统造成的危害。 4.臭氧层起到保护人体免受紫外线的影响,空洞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氟氯烃或氮氧化物排放到大气中。光化学烟雾的产生与人为排放氮氧化物有关。 5.室内空气污染包括燃料燃烧、烹饪、吸烟产生的CO、CO 2、NO、NO 2 、SO 2 、尼古丁 等,还包括建材装修带来的挥发性有机物如甲醛、苯、甲苯、放射性元素氡。其中,质量分数35%-40%的甲醛溶液俗称福尔马林,具有防腐,杀菌的功能。 6.CO的中毒机理是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丧失载氧的能力,人会因缺氧而中毒。NO的中毒机理与CO类似,但近期研究表明,一氧化氮在心、脑血管调节、神经、免疫调节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生物学作用,因此,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7.水体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重金属污染。重金属主要来自化工、冶金、电解电镀等行业的工业废水。如废旧电池若随意丢弃或不当堆埋,时间过长就会造成有害物质流散,对地下水源和土壤的破坏是巨大的。 8.水体中植物营养物质过多而蓄积引起的污染,叫做水体的富营养化。如含N、P等物质分解过程中,大量耗氧、使水体内的藻类和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从而出现“水华”或“赤潮”现象。 9.改善水质的方法一般归纳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常见的几种化学方法是混凝法(利用明矾净水)、中和法、沉淀法、氧化还原法。饮用水曾用液氯来进行消毒,但近年来逐步发展用二氧化氯,臭氧等消毒。 10.垃圾处理要遵循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原则,目前常用的方法有卫生填埋、堆肥和焚烧。近年来,将垃圾分类并回收利用,既节约自然资源,又防止污染,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1.废塑料制品造成的“白色污染”已经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治理白色污染的方法一般有:限制使用一次性塑料袋;提倡使用布袋;使用可降解的塑料制品;回收各种废弃塑料制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